一、河南小吃:敢问路在何方?(论文文献综述)
阙政[1](2020)在《中华贪食纪:早饭吃饱,一天过好》文中研究表明每个地方的早饭,报出名来都是一串单口相声。几个月前,一张名为"热干面加油"的漫画曾令无数人眼湿——"热干面"躺在病床上,一墙之隔,围站着为他着急、冒汗、流泪的"煎饼果子"、"虾饺"、"肉夹馍"、"生煎馒头"……武汉"封城"时,一位热干面店老板依然坚持开业,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让人们在大清早就能吃上一口热腾腾的热干面。因
李鹏[2](2019)在《地域文化对器具设计的影响 ——“闯关东”对东北传统器具设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前,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造物设计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精湛的技艺和近乎完美的形态是后世之人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随着中国对西方工业化的引进,产品大批量的生产,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商人在追逐利益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商品背后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很多中低端商品在外包装和造型设计上去追求“流行”元素,却忽略了企业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产品内涵。尤其在当下“快餐文化”的影响下,仅仅是以一些“肤浅”的文字、图案,满足客户一时的欲望,而不是用商品的内在价值去引导客户,往往这些商品的存活寿命短则的几个月,长则一两年。如何像先人那样设计出器物可以让后世叹为观止,永世流传?如何重回大国“质造”的鼎盛时代?这些应是我辈努力的方向。在我读研究生期间一直有的一个困惑:在欧美主导的工业设计体系中如何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器具?后来在导师的指引下研究东北地域文化,让我在“闯关东”给东北设计带来的影响中找到答案。“闯关东”对东北本土居民而言是一种文化“入侵”,这种外部环境影响内部的关系与中国现状有些相似,唯一区别是前者是被动的去接受,后者是主动学习。不管过程如何,结果是我们如何把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延续传承下去。我一直担忧我们会被欧美所同化而失去自我,这或许是杞人忧天。最近看马未都先生的视频,其中有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中国永远都有一个能力,就是把外国的变成自己的,并且让外国人都认为那就是你自己的,例如狮子、二胡等”。通过这篇论文的撰写和马先生的这句话使我坚信我们依然可以做回自己。在论文写作思路上,本文第一章概述了“闯关东”时期山东、东北地区的现状、国家政策、“闯关东”的艰难旅程以及东北的经济发展。第二章是闯关东与东北地域习俗嬗变影响下的审美表现。总结关内、外原生主流文化影响下的审美表现,综述两地文化交融后在生产生活发面发生的改变,为第三章剖析东北独特地域文化下的器具设计做铺垫。第三章剖析了“闯关东”时期传入东北的器具设计,首先在器具的选择上,以能够代表中原地区的传统器具特点为准则,按照农业器具、生活器具、经济生产器具进行分类,以产品设计的角度去剖析每一个传统器具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改变,从中寻求变化动因。文章的第四章概括出:中原先进文化传入东北,为东北综合实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上两地文化不断的融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器具设计上,虽然中原地区的器具较为先进,但是进入东北地区后在借鉴中原器具功能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区实际的情况,在材料、技术、形制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改造。东北地区器具改造的总体思路是以东北原生文化为根,以中原先进技术和思想为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促力于社会发展并形成东北地域独特的设计风貌.
靳若璇[3](2019)在《从汉语桥决赛语言类试题作答偏误中看汉语学习的难点及对策 ——以第15届、第16届为例》文中指出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国文化,鼓励更多的人学习汉语,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举办了一台以世界大学生为参赛对象的中文比赛节目——汉语桥。该比赛自2002年诞生后,不断丰富、完善,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6届,对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以第15届、第16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决赛语言类试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试题的特点及参赛作答者的现场作答偏误,并针对这些偏误给出相关的学习建议。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现状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是“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简介,阐述大赛的性质、目的、特点以及题目的设置特点;第三章主要对这两届比赛语言类试题进行统计及分类研究,并阐述本届大赛语言类试题的特点,分析参赛者的现场作答偏误,从语音、词汇、语法及汉字部分进行分类研究;第四章针对不同的学习技能和上述偏误给出笔者的学习建议;第五章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
谢依伦(CHIA JEE LUEN)[4](2018)在《《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范围从《红楼梦》被带入马来亚的可能性(1820年代)开始乃至2018年近两百年的时间。笔者通过文献记录,尝试呈现出《红楼梦》在某个时代如何传播,当时的传播主体是谁、传播了什么信息、其受众范围的大小,以及根据受众的反馈来探讨《红楼梦》传播的影响力。而后再对已出版的《红楼梦》相关文章与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为马新红学做一个概括性的基础介绍。最后,总结马新红学的特点及不足,参照世界红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未来马新的红学研究的拓展提些建议。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重点探索《红楼梦》入境马新的时间与传播的可能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甲本出版的时间,与槟榔屿(1786)、马六甲(1795)、新加坡(1819)开埠的时间相去不远。马礼逊是西方最早提倡《红楼梦》的学者,他于1815年开始节译《红楼梦》,并在其编纂的《华英字典》大量引用了《红楼梦》的词句,认为初学中文读红楼梦甚好。郭实腊是西方第一篇《红楼梦》评论文章的作者。无独有偶,他们恰好是十九世纪初在马新最为活跃和着名的传教士。马礼逊和和米怜更于1818年在马六甲创建英华书院,内置的中文图书馆至1923年,藏书已达3380册,其中中文藏书2850册。我们相信这是《红楼梦》入境最好的契机。马礼逊以其中文藏书编纂而成的《马礼逊手稿书目》出版于1824年,书内着录与《红楼梦》相关的着作有7种,着录译名为: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他认为《红楼梦》是叙写一个北京贵族家庭的传记,他收藏的版本有东观阁嘉庆辛末重镌《新增批评红楼梦》、东观阁嘉庆戊寅重镌《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后来失散的四卷本《红楼梦》三种,逍遥子《后红楼梦》、陈少海《红楼复梦》、海圃主人《续红楼梦》续书三种,还有小说原着改编的戏曲脚本《红楼梦散套》一种。1881年始,领事官左秉隆、黄遵宪在马新开荒,办教育,弘扬中华文化的努力为华人社会培育了许多文人,让《红楼梦》有了传播的土壤。邱炜萲《红楼梦分咏绝句》初刻出版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标志着马新《红楼梦》研究的开始。第二章主要探讨《红楼梦》文本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历程。通过文学思潮、教育制度、书业经济、红楼梦藏书的分布等角度去梳理《红楼梦》文本在马新流传的情况以及不同时代传播情况的变化。这样以传播学的要素勾勒出《红楼梦》在英属马来亚时期,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独立前后,以及独立后至今的传播情况,产生的描述是具体且丰富的。二十世纪初期,受中国文坛及思潮直接的影响,构成了马新知识份子心中“《红楼梦》是最杰出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观念。《红楼梦》节选被编入华文教科书,影响了一代代的华人。中文报业和书业的发展,扩展了《红楼梦》的传播范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图书馆中的《红楼梦》藏书也让学生便于接触和阅读。日治时期(黑暗的三年零八个月)、英殖民政府反共的紧急法令、教育政策对中文教育的约束等,外来干预并没能永恒地阻断《红楼梦》与读者的联系。然而,1963年马来亚联合邦联同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组成了马来西亚。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合合分分,两国语言和教育政策的不同,导致影响到后来《红楼梦》在两地呈现不同面貌的传播形式。新加坡70年代独尊英语,其他语言为辅,大大削弱了国民在中国文学上的阅读能力。80-90年代,大部分马来西亚学生仍以阅读中文原着、听讲座来理解《红楼梦》,而新加坡学生能读懂中文版的相对较少,他们借助《红楼梦》英文译本,或更多以音乐、影视、戏曲来感受《红楼梦》。第三章探讨的是《红楼梦》视听文化传播历程,从影视传播、戏剧传播、音乐广播、艺术文化展览、美食文化、学术讲座等方面来探讨《红楼梦》演绎产品对大众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此类传播方式更为大众化,其影响范围之广和传播速度之快是《红楼梦》文本传播没法相比的,但其传播的内容受传播者的鉴赏水平和传播目的所影响,极大可能不符合原着原义。通过梳理从1928年就在马来亚开始播放的种种《红楼梦》影视,从报章广告的宣传、电影的内容简介、到影评和观众反应,尝试反映去当时传播的实况。同时也看到科技与时代的变化,电影从兴盛到没落直到逐渐电视机取代的过程。其他类型的传播也是以此模式叙述,从发现到最早的记录叙述到现代的情况,如:1926年3月20日牛车水岭南新剧团就邀请了新丁香耀到来演出《黛玉葬花》,至今新加坡已有属于自己的《红楼梦》戏曲:敦煌剧坊粤剧《红楼梦》、折子戏《幻觉离恨天》《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双语话剧团体“演艺坊”有《雪剑鸳鸯》四幕剧;新加坡福建公会芗剧团有《情殇红楼》《宝玉哭灵》;新加坡琼剧团有《忆·红楼梦》,其他流传改编的还有歌舞剧、话剧等等。以视觉文化传播形式所产生的功效是巨大的,通过戏曲电影、音乐艺术、精致中式美食、极具中华特色的塑像手工艺品等物的吸引,使到新加坡大部分人民在丢弃华语的使用权之时,却依然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些现象实则来之不易,这是当地的艺术传播者与文史传播者积极地推动,用了大半辈子去维护改良所产生的成果。回顾历史,理解实况,更有助当代人去珍惜。第四章按年代梳理相关的《红楼梦》研究文章,并专题论述当时研究成果较为显着的红学专家,以及他的研究所带来的影响。至于报章上零散或作者身份不可考的文章则穿插概述,以期能更为完整地呈现不同时代的《红楼梦》谈论热点。此章也重点论述马新大学中文系教育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红楼梦》被纳入大学课程,开启了教学模式以后,系统性的《红楼梦》研究方才逐步成型。以马新各大专《红楼梦》课程导师的红学论文,与学生的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的研究方向和《红楼梦》研究观点。最后一章结语总结了马新《红楼梦》现今的传播情况与《红楼梦》研究展望。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红楼梦》文本与视听文化产品可说唾手可得,各种版本、译本、研究论集、优秀课程视频、影视、戏曲、现代版舞台剧表演皆可轻易获得。但要怎么去感悟、读懂《红楼梦》仍需要有领路人。许多人通过仔细阅读《红楼梦》而得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启示,进而获得成功的实例在本论文中多有陈述。因此,如何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或研究《红楼梦》,通过读懂《红楼梦》得到自己人生所需才是首要任务。感谢前人辛勤付出,搜罗了不少材料。在这基础上,笔者也将自己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加上,并按时间细细整理成表,记录一些重要资讯。其中有中文报章刊登过的文章(从1894年至今目前有917条)、英文报章(56条)、期刊(114篇)、学位论文(70本)、马新出版的《红楼梦》文本(包括改编22种)、译本(2种)、红学论集和专着(17种)、讲座研讨会(55条)、戏曲歌剧表演(59条)、影视上映记录(51条)、广播节目歌曲(37条)和音乐会(27场)。笔者将这些《红楼梦》以不同传播形式在马新留下的痕迹作为论文的附录,期待有更多同好者共同去填补、完善。
李博[5](2018)在《西安地区基层博物馆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拥有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西安拥有丰富的文物及文化资源。自2010年西安市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以来,西安市博物馆总数已超过100所,博物馆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西安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仍存在市区大型博物馆藏品多、资金足、发展迅速、拥有大量观众,教育影响力大;而基层小型博物馆藏品较少、资金不足、观众较少,教育影响力小的问题。集群化发展是现阶段基层博物馆发展的内在需求。基层博物馆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的聚集,例如专业的人才队伍、多元的展示技术、高效的运营理念、公益事业与市场运营并举的营销策略等,而这些资源既是基层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博物馆之间以及博物馆与其他机构之间合作互惠的结合点。因此,集群化为这些资源的集聚提供了基础,成为当前基层博物馆发展的内在需要。“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性”是基层博物馆优势所在,本文拟提出“乡土性”这一观点,通过“乡土”来重新提升基层博物馆的亲民性,以实现基层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展基层博物馆旅游,在塑造地区旅游形象、深化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开发收益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出显而易见的作用;其次,基层博物馆旅游活动的开展能够同时服务于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并能在引导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共有四章,简述了基层博物馆的研究现状,结合基层博物馆发展情况,提出了基层博物馆的发展路径。同时针对西安地区基层博物馆发展现状,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以蓝田县为例,拟提出一些具体的操作思路。
李园园[6](2016)在《冷冻熟制烩面的制备研究》文中提出冷冻熟面因方便快捷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欢,但因为冻结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冰晶导致其品质比新鲜面条有所降低,本文以河南地区最具特色的面食-烩面为研究对象,首先比较了真空和面与常压和面对烩面蒸煮、质构特性以及可冻结水含量的影响,分析不同和面方式对冷冻熟制烩面冻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四种食品改良剂(黄原胶、单甘酯、海藻糖、谷氨酰胺转氨酶)对速冻熟制烩面品质的影响;采用蒸和煮两种方式分别制作冷冻熟面,测定烩面的质构与蒸煮特性,比较两种熟制方式对面条的品质的影响;并通过适度干燥去除煮制烩面的部分水分,期望改善面条的冻藏品质。研究结果如下:与常压和面相比,真空和面可以使面条中的可冻结水含量降低5.02%,最佳蒸煮时间延长63秒,蒸煮损失降低0.98%,可以显着提高面条的硬度、回复性和最大剪切力;延缓面条在冻藏过程中硬度、最大剪切力和蒸煮损失劣变趋势;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面条可知,真空和面可以改善冰晶对面条在冻藏过程中内部组织结构的破坏。添加低剂量(0.1%)的黄原胶与海藻糖可以显着提高冷冻烩面的质构品质;海藻糖对面条的蒸煮损失的改善效果最好;黄原胶与海藻糖均可显着降低面条中的可冻结水含量。添加黄原胶或海藻糖可以有效延缓烩面在冻藏期间硬度和最大剪切力的降低速率;添加单甘酯或TG酶可以延缓烩面在冻藏期间蒸煮损失的增加幅度。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5%的海藻糖能够显着提高冷冻熟制烩面(冻藏1天和一个月)的感官评分。蒸制烩面的硬度和最大剪切力都明显高于采用煮制烩面。蒸制烩面的硬度在冻藏期间没有显着变化,而煮制烩面的硬度在冻藏4周后显着降低。采用两种成熟方式制作的冷冻烩面的弹性和粘聚性在冻藏期间均逐渐减弱,但蒸制烩面的质构参数降低幅度小。将煮制烩面适度脱水(45℃干燥615min)后可以有效改善其在冻藏期间品质的劣变趋势。
黄洁[7](2015)在《文学性理论与新闻本性重估》文中指出在传统观念中,新闻与文学是泾渭分明的。这种对立一方面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则是信息功能与情感功能的对立、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对立;前者是性质论,后者是功能论。最能代表以上传统观念的当属新闻专业主义,它将客观、真实、中立视为新闻报道的目标,并形成一套规范,力避文学性。但借由文学性理论的视野来考察新闻与文学时,以上传统观念并不具有天然的合法性。索绪尔的语言学创见首先从语言的不及物性上打破了新闻真实的神话;雅各布森的文学性理论则打通了文学与非文学领域互渗的节点;海登·怀特以隐喻、换喻等转义模式指出文学性是情节编织和转义模式,没有文学性就没有历史文本;而在罗兰·巴特、乔纳森·卡勒等人关于文学性的探索中,界限消弭了,文学性彻底逸出了狭义文学的概念范畴。文学原先据守的建制性界限失去合法性基础,将新闻本性归结于客观性、真实性从而与文学的主观性、虚构性相对立的传统观点就失去了理论依据。文学性作为新闻的本性既不能回避,也无法消除,它不但不悖于新闻的真实性追求,反而深化了新闻真实。新闻本性上的文学性在实践操作层面也是显而易见的。新闻本身便是一种叙事,是陌生化和复义化的语词创造,是在意义的生成与品味上拥有多重蕴涵的“开放的作品”最终,对新闻本性上的文学性的考察,既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新闻文本及其运作,也会发现新闻文本所具备的丰富的可能性:它不但是对“真”的无限追求,也是对“美”与“善”的实现。文学性通过形象化的真实和身体化的体验实现了新闻文本的美;而人情味的加入也使其在诗性正义的维度上促进着社会正义,从而实现了新闻的善。但是,应当警惕的是,新闻文本的文学性也会给予当今消费社会中的一些投机分子“夺人眼球”、“哗众取宠”的机会,他们在文学性操作中使新闻文本出现了米兰·昆德拉所探讨过的“媚俗”,同样值得深入探究。
张艳琴[8](2014)在《山西戏曲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戏曲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短暂的繁荣,进入了危机时期。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山西戏曲又逐渐受到官方重视,渐有抬头趋势。但真实的山西戏曲到底如何?从戏曲进入危机时期开始,许多专家学者就在不断探索,但鲜有人从戏曲市场的角度研究。本文打破以往只研究剧种剧团等供方市场而忽视了戏曲需求方的研究缺陷,从供需双方的发展变化着手,进而研究山西戏曲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迁,得出一些山西戏曲的发展规律。文章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在田野调查和具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论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首先,在梳理了山西戏曲市场的历史流变和分析了其在新时期以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文章从第二章开始,对山西戏曲市场之构成生产方(剧团)、经营场所(剧场)、消费者(观众)三方面进行研究。梳理了建国以来山西戏曲剧团的体制变迁、数量变化和区域分布,并通过详实的数据统计,看到了省级剧团和市级剧团的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五分之一,他们的总收入却占整个收入的五分之三;县级剧团和民营剧团的演出场次占总演出的五分之四,他们的总收入仅占五分之二。这几类剧团在市场上呈现出演出场次和总收入不成正比的现象。剧场是同时实现戏曲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场所,体现了戏曲市场的交易性特征。山西省的戏曲演出场所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用于传统神庙祭祀演出的乡村舞台,他们洒落于山西各个乡镇农村,在戏曲的经营场所中占据主要地位,体现了戏曲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集体性购买特征;第二种是近代城市兴起之后,出现的茶园、戏院进而发展成为建国后的室内剧场,作为最能体现戏曲商业交易的场所,如今却不能很好的体现其买票消费看戏的交易特征;第三种是一些为举办堂会演出所搭建的临时演出场所。在对观众的考察中,文章基于对“普通观众群”、“大学生”以及“戏迷观众”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山西戏曲市场中的消费者年龄偏大,但不缺乏年轻观众群体。他们可以接受低价戏票的购买方式,但市场上提供给他们观看演出的机会有限,传统的乡村舞台和新兴的网络是他们观看戏曲的主要渠道。大学生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未来的戏曲观众,但调查结果显示出这部分潜在的观众群体接触戏曲的机会很少,戏曲未来的消费观众存在威胁。当然,他们对戏曲的审美趋向也在调查中显现出来,这要求剧团如果要以观众为服务对象的话,就势必要调整包括演员和编剧在内的整个生产计划。戏曲市场的运作和演出业态类型体现了戏曲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性,文章以剧团为中心,考察剧团与演员、编剧、经纪人等市场要素的关系,进而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剧团与演员和编剧从建国后的捆绑关系逐渐向松散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受市场配置的倾向。至目前,剧本买卖市场已然形成。同时文章探索了戏曲经纪人的来源,分析了山西当代戏曲经纪人的类别,以及他们对山西戏曲市场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我们将山西戏曲市场的演出业态分为政府市场、民间市场以及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三种市场类型,并详细论述的他们的演出内容、发展变迁和特征。尤其在分析庙会演出时,文章选取了上党地区的戏曲演出、临汾蒲剧团2012年的演出和晋祠庙会演剧的发展变迁来立体式呈现山西民间庙会演出的变化,得出了目前虽然民间庙会仍是山西戏曲演出业态的主要内容,但呈现出缩水的态势。同时其购买特征体现出集体性或者纯粹的个人购买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戏曲在外部环境上面临着许多新兴艺术元素的竞争,内部由于管理机制上的改革,也出现了演员之间、剧团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态势引发了戏曲市场的巨大变化,其竞争的结果是市场在戏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也导致了从业人员和观众人数的减少。在前文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出了山西戏曲市场具有如下特点:大、小剧种的演出市场不平衡;演出市场呈现出地域上的不平衡;当前的戏曲市场仍以庙会演出为主,同时向多元化的演出原因发展,但演出市场在逐步缩小;剧团的演出市场层次较为清晰,呈现垄断竞争状态;新世纪以来,山西戏曲市场呈现复苏趋势,但同时也越来越小众化的发展特点。文章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内因方面得出了戏曲艺术行业在其他生产领域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的大环境中,其还是原始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既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也不能进行集约式生产,这就决定了其单位产品内包含的价值永远不可能改变,唯一改变的只能是戏价的必然升高,这一方面对消费人群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要求政府拨款填补资金空缺,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剧团脱离政府补贴而完全走向市场是不可能的。当然,农村戏曲市场受购买力的限制,市场上将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竞争局面。外因方面主要受到文革、文化体制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山西煤矿资源整合、城中村改造、农业税费改革以及政治环境等政策性的措施影响。同时还受到大众传媒、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等非政策因素的影响。文章在最后,运用SWOT【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分析山西戏曲市场所拥有的戏曲资源和演出生态优势。生产力水平薄弱、剧团内部机制不灵活、民营剧团品牌意识薄弱、财政资助方式的老化、经纪人制度落后、戏曲观众逐年下降等是山西戏曲市场发展的劣势。同时山西戏曲市场也拥有文化体制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山西实施发展文化强省以及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机遇。但在这机遇面前我们仍不能忽视其激烈的竞争环境。面对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许衍[9](2014)在《对外汉语中级阶段的民俗文化教学 ——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教学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必须学习这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要了解中国,融入中国,就必须学习中国的民俗文化。因此,对外汉语中的民俗文化教学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民俗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充分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特别是汉民族的民俗,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深入地认识中国、更有效地学习汉语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研究的主题是对外汉语中级阶段的民俗文化教学,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当中叙述了写作缘起,概述了民俗文化的概念和范围,综述了最近几十年来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民俗文化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第二部分,第一章阐述了民俗文化与汉语的密切关系,分析了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文中讨论了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的意义,民俗文化与日常语言息息相关,能够满足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迫切需要,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有力抓手。这部分还论述了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的三原则:民俗内容必须与语言教学相适应,民俗内容要有代表性,民俗内容要符合发展原则。第三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通过对《新实用汉语课本》(第5册和第6册)民俗内容的梳理以及对其中民俗因素的认知教学做了系统的阐述,并以《新实用汉语课本》第5册为例阐述了民俗文化在教材中的导入方式:一是课文中直接反映民俗文化;二是语法点中的例句蕴含民俗文化;三是生词中的民俗文化因素导入;四是练习中的民俗文化因素导入。这部分还论述了民俗内容的导入原则,即适度原则、对比原则和实用原则。第四部分,即第四章探讨了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的方法:比如培养学生对中国民俗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兼顾民俗教学;民俗教学中凸显文化对比。这部分还阐述了民俗文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跨文化意识,尤其应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最终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教师和学生要充分重视中国的民俗文化,了解中国不同民族,特别是汉族的民俗,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汉语。
陈辉[10](2013)在《“过日子”:农民的生活哲学 ——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主义》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叙述关中黄炎村农民生活故事的同时,阐释农民“过日子”的一般逻辑,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农民的生活哲学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论文主要回应以下几个理论和现实问题:首先,核心家庭和三代直系家庭一直是小农经济的主要家庭形态,小农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基本理论命题。其次,以古代哲人为代表的生活哲学具有很强的精英主义色彩,小农的生活观和生活方法论更能反映中国最广大群体的生活哲学。再次,农民意识并非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阻滞力,农民生活方式与城市化和工业化并非水火不容,反而具有正面作用。最后,农村社会转型研究不仅应该关注“变”,还应该关注“不变”,正是人们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使社会转型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研究发现:家庭主义是对农民生活哲学的高度概括,集中表达了农民“过日子”的各项原则、策略和方法。在家庭生活方面,当家权不是集权,而是以“男主外、女主内”为基础的分权。家庭和睦的前提是成员间形成稳定的强弱对比关系并达成力量均衡。吵架是化解矛盾和怨气的方式之一,更有效的策略是“凑和”。“凑合”减少了争执,搁置了争议,使家庭成员在承认矛盾的前提下继续生活在一起。在社会交往方面,基本交往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农民在处理家族、邻居、朋友三重社会关系时的基本原则是“通情达理讲良心”。其中,“理”是基于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地方性规范,“情”包括人之常情和人情往来,“良心”是人的内在道德体验。在人神关系方面,家庭是农民宗教行为的基本单位,祭拜家族神以男性为主,日常性祈福以女性为主。“有所求”是农民求神拜佛的基本动力。基于现实生活的多样需求,农民信仰具有多神论和实用主义取向。农民获得宗教感的方式不是皈依神灵,而是在“过日子”同时,将世俗与神圣统一起来,升华生命体验。在人生意义方面,“过日子”就是农民的事业,几乎不存在家庭之外的人生意义和归属感。人生任务以养育孩子为中心层层展开,核心是代际责任。农民的人格不是个体本位,而是家庭本位,家庭是农民人格的依托。农民的人格不是“自我实现”,而是在“过日子”时通过完成人生任务得以安身立命。在家庭经济方面,农民以家庭为中心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通过兼业的方式力求家庭收入最大化。勤俭持家是农民处理积累与消费之间紧张关系的基本原则。小农的家庭经济是一种生存经济,“过日子”即是对农民生存理性的概括。综合以上五个方面,进一步将农民生活哲学抽象为“过日子精神”,特指农民在经营家庭生活过程中所表现来的一种精神气质:在生产方面,不计成本地投入劳动,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在家庭生活方面,节俭、顾家,轻个人享受,重子代培养;在人生意义方面,注重现实生活和现世生活,把经营生活作为基本人生目标。这种精神气质,是中国小农在漫长农耕社会中历练而成的生存伦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农民载着它进入现代社会,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二、河南小吃:敢问路在何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小吃:敢问路在何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贪食纪:早饭吃饱,一天过好(论文提纲范文)
你家有“地标早饭”吗? |
一方早饭填一方胃 |
早饭从碳水大爆炸开始 |
当人们不再需要早起 |
(2)地域文化对器具设计的影响 ——“闯关东”对东北传统器具设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二、文章的相关情况 |
1 文章创新点 |
2 文章研究思路 |
三、研究范围界定 |
1 东北地域文化的界定 |
2 东北传统器具的界定 |
3 闯关东时间断限 |
4 “闯关东”人口的界定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1 文献检索法 |
2 田野调查案法 |
第一章 “闯关东”的发展概述 |
1.1 东北现状及国家政策 |
1.1.1 清初招垦 |
1.1.2 中期封禁 |
1.1.3 清末开禁 |
1.2 山东现状及闯关东艰辛 |
1.2.1 人地矛盾 |
1.2.2 自然灾害 |
1.2.3 艰辛苦旅 |
1.3 “闯关东”影响下的东北经济 |
1.3.1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
1.3.2 工商业的崛起 |
第二章 “闯关东”与东北地域文化嬗变影响下的审美表现 |
2.1 中原影响下的审美价值观 |
2.1.1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审美风尚 |
2.1.2 先进的农耕文化影响下的审美风尚 |
2.2 关外原生主流文化对审美的影响 |
2.2.1 满族文化影响下的审美风尚 |
2.2.2 渔猎文化影响下的审美风尚 |
2.3 关内、关外的文化冲突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审美风尚 |
2.3.1 关内、外生产习俗的融合 |
2.3.2 关内、外生活习俗的融合 |
第三章 “闯关东”与东北器具设计 |
3.1 农耕类器具在东北地区演变 |
3.1.1 镰刀 |
3.1.2 锄 |
3.1.3 “点葫芦” |
3.1.4 耙 |
3.1.5 耧车 |
3.2 谷物加工类器具在东北地区演变 |
3.2.1 碌碡 |
3.2.2 连枷 |
3.2.3 簸箕 |
3.2.4 木锨 |
3.2.5 飏谷器 |
3.3 生活类器具在东北地区演变 |
3.3.1 鏊子 |
3.3.2 食印 |
3.3.3 谷筛 |
3.3.4 石碾 |
3.3.5 风箱 |
3.4 交通运输类器具在东北地区的演变 |
3.4.1 扁担 |
3.4.2 手推独轮车 |
3.5 采参与淘金类器具在东北地区的演变 |
3.5.1 挖参 |
3.5.2 淘金 |
3.6 纺织类器具在东北地区的演变 |
3.6.1 纺车 |
3.6.2 纺锤 |
第四章 扬弃之间的东北器具设计 |
4.1 择善而从,不善而改的器具设计原则 |
4.2 借鉴中发展,摒弃中成熟的东北器具设计 |
4.2.1 在功能上:借鉴快捷、实用,摒弃精细低效 |
4.2.2 在材料上:就近取材,量器而材 |
4.2.3 在造型上:保留粗犷豪放,摒弃繁复的雕琢 |
参考文献 |
注释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从汉语桥决赛语言类试题作答偏误中看汉语学习的难点及对策 ——以第15届、第16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资料分析法 |
1.4.2 视频资料分析法 |
1.4.3 数据统计分析法 |
第2章 汉语桥大赛概述 |
2.1 汉语桥大赛相关介绍 |
2.2 汉语桥大赛的特点 |
2.2.1 合适的嘉宾做节目代言 |
2.2.2 后期剪辑加入流行元素 |
2.2.3 文化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
2.3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比赛机制 |
2.3.1 第15 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比赛机制 |
2.3.2 第16 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机制 |
2.4 汉语桥大赛决赛试题概况 |
2.4.1 主客观题不分家 |
2.4.2 语言文化知识不分家 |
第3章 汉语桥决赛语言类经典试题及作答偏误 |
3.1 试题的分类 |
3.1.1 语音类 |
3.1.2 词汇类 |
3.1.3 汉字类 |
3.1.4 语法类 |
3.2 汉语桥大赛试题的特点 |
3.2.1 全面性 |
3.2.2 层次性 |
3.2.3 生活性 |
3.2.4 时代性 |
3.3 选手作答语言部分偏误情况分析 |
3.3.1 选手的听辨偏误分析 |
3.3.2 选手的读写能力偏误分析 |
第4章 从汉语桥大赛作答偏误看汉语学习对策 |
4.1 对汉字学习的启示 |
4.2 对语音学习的启示 |
4.3 对词汇学习的启示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2016 年第15 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决赛语言类试题 |
附录B 2017 年第16 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决赛语言类试题 |
(4)《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探讨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 |
第一章 梦下南洋初绽红:《红楼梦》入境马来亚的起始探源 |
第一节 传教士学中文传福音 |
第二节 领事官弘扬中华文化 |
第三节 星洲寓公邱炜萲对《红楼梦》的接受与传播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梦在南洋百年红:《红楼梦》文本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历程 |
第一节 《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代表地位的确立 |
第二节 教科书中的《红楼梦》节选 |
第三节 书业与《红楼梦》销售市场 |
第四节 《红楼梦》藏书的分布与价值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梦植南洋百花红:《红楼梦》视听文化传播历程 |
第一节 影视传播 |
第二节 戏剧传播 |
第三节 音乐传播 |
第四节 艺术文化传播 |
第五节 中式美食文化传播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南洋入梦千朝红:马新《红楼梦》研究 |
第一节 报章期刊上的《红楼梦》文章 |
第二节 大学机制下产生的《红楼梦》研究 |
第三节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红楼梦》研究学位论文分析 |
总结—历史、现状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西安地区基层博物馆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基层博物馆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二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方法 |
第二章 西安基层博物馆发展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全国博物馆的发展情况 |
第二节 西安区情及博物馆发展情况 |
第三节 西安市基层博物馆发展现状和问题 |
1. 文物资源分布不平衡 |
2. 部分博物馆运营经费欠缺 |
3. 教育功能发挥欠缺 |
4. 硬件发展滞后 |
5. 人事冗杂,专业人才缺乏 |
6. 其他问题 |
第三章 基层博物馆发展路径思考 |
第一节 以乡土文化为基层博物馆的发展内涵 |
1. 乡土文化 |
2.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意义 |
3. 乡土文化对基层博物馆发展的意义 |
第二节 以集群化运营与博物馆旅游为基层博物馆发展的手段 |
1. 博物馆集群化运营的内涵 |
2. 博物馆集群化运营的模式 |
3. 基层博物馆与地区旅游业的关系 |
4. 基层博物馆旅游开发策略 |
第三节 基层博物馆资金保障的多种模式 |
1.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
2. 众筹办馆模式 |
第四节 西安地区基层博物馆发展路径思考 |
1. 西安基层博物馆发展基础 |
2. 西安市基层博物馆发展路径 |
第四章 西安地区基层博物馆发展策略研究——以蓝田为例 |
第一节 蓝田县文博及旅游资源调查 |
1. 蓝田的文博资源 |
2.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县的文化资源 |
3. “行至水穷处,坐观云起时”——蓝田县的生态资源 |
第二节 蓝田县基层博物馆发展规划建议 |
1. 蓝田博物馆的集群化方案 |
2. 建立以博物馆为核心的综合性旅游区域 |
3. 建立完善的保障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西安基层博物馆基本情况 |
附表二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冷冻熟制烩面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烩面的研究进展 |
1.2.2 真空和面在面制品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1.2.3 冷冻熟面品质改良的研究进展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3.1 和面方式对冷冻熟制烩面品质影响的研究 |
1.3.2 添加剂对冷冻熟制烩面品质改良的研究 |
1.3.3 蒸煮方式对冷冻熟制烩面品质改良的研究 |
第二章 和面方式对烩面品质影响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面粉指标的测定 |
2.3.2 冷冻熟制烩面的制备 |
2.3.3 烩面蒸煮损失的测定 |
2.3.4 面条吸水率的测定 |
2.3.5 面条最佳蒸煮时间的测定 |
2.3.6 烩面质构特性的测定 |
2.3.7 面条中可冻结水含量的测定 |
2.3.8 冷冻熟制烩面微观结构的测定 |
2.3.9 数据记录与处理 |
2.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原料粉基本指标结果 |
2.4.2 和面方式对烩面品质的影响 |
2.4.3 和面方式对冻藏过程中冷冻熟制烩面质构特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食品改良剂对冷冻熟制烩面品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2 冷冻熟制烩面蒸煮损失的测定 |
3.3.3 冷冻熟制烩面吸水率的测定 |
3.3.4 冷冻熟制烩面质构特性的测定 |
3.3.5 冷冻熟制烩面可冻结水含量的测定 |
3.3.6 冷冻熟制烩面感官品质的测定 |
3.3.7 数据统计及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食品改良剂对冷冻熟制烩面品质的影响 |
3.4.2 食品改良剂对冻藏期间冷冻熟制烩面品质的影响 |
3.4.3 改良剂对冻藏期间冷冻熟制烩面感官评定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熟制方式对冷冻烩面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冷冻烩面的制作 |
4.3.4 冷冻熟制烩面质构特性的测定 |
4.3.8 冷冻熟制烩面感官品质的测定 |
4.3.9 数据统计及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蒸煮方式对冷冻熟制烩面品质的影响 |
4.4.2 蒸煮方式对冻藏期间的冷冻熟制烩面品质的影响 |
4.4.4 适度干燥对煮制烩面冻藏期间的品质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文学性理论与新闻本性重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传统的观念:新闻与文学对立 |
第一节 性质的对立 |
一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 |
二 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对立 |
第二节 功能的对立 |
一 信息功能与情感功能的对立 |
二 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对立 |
第三节 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与表现 |
第二章 重估的学理点:文学性理论 |
第一节 历史的理据 |
一 语言的非及物性 |
二 文学性作为言语交流要素 |
三 新闻作为历史初稿与历史作为文学虚构 |
四 作为建构力量的文学性 |
第二节 逻辑的理据 |
一 必要条件:界限反思与文学性进入新闻 |
二 充分条件:文学性不悖于却深化着真实性 |
第三章 更合理的观念:新闻的文学性 |
第一节 新闻中文学性要素的具体考察 |
一 讲故事:叙事的创造 |
1、时序 |
2、视角 |
3、声音 |
二 语词的编排设计:凸显能指 |
1、陌生化 |
2、复义化 |
三 言外之意:意义的生成与品味 |
第二节 新闻中文学性的积极意义 |
一 真中有美 |
1、形象化的真实 |
2、身体化的体验 |
二 真中有善 |
1、人情味 |
2、社会正义 |
第三节 新闻中文学性的消极可能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8)山西戏曲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山西戏曲市场背景概述 |
第一节 建国前山西戏曲市场的历史流变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戏曲的社会文化环境 |
一、改革开放的实行带来了宽松文化环境的重建 |
二、市场经济大环境 |
三、科技进步下的大众传媒环境 |
第三节 山西戏曲的资源概况 |
第二章 山西戏曲市场构成之剧团 |
第一节 山西戏曲剧团体制的形成 |
第二节 山西戏曲剧团的分布与数量变化 |
第三节 山西戏曲团体所占市场份额分析 |
一、省级剧团 |
二、市级剧团 |
三、县级剧团 |
四、民营剧团 |
五、小结 |
第三章 山西戏曲市场构成之演出场所 |
第一节 乡村舞台 |
第二节 室内剧场 |
一、建国之前的室内剧场 |
二、建国以后的室内剧场 |
三、现状 |
第四章 山西戏曲市场构成之消费者 |
第一节 对普通观众的调查 |
一、回收问卷结果统计 |
二、问卷分析 |
第二节 对大学生的调查 |
一、收回问卷结果统计 |
二、问卷分析 |
第三节 对戏迷的调查 |
一、调查地点及方式 |
二、回收问卷统计结果 |
三、问卷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运作 |
第一节 剧团的内部运作 |
一、剧团内部构成 |
二、剧团的成本与收入 |
三、剧团与生产要素的关系 |
第二节 山西剧团的外部运作 |
一、剧团和编剧的关系 |
二、剧团与经纪人 |
第六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演出业态类型 |
第一节 政府市场 |
一、演出业态类型 |
二、山西戏曲政府市场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 |
第二节 民间市场 |
一、演出业态类型 |
二、民间戏曲的演出特点 |
三、发展变化 |
第三节 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演出市场 |
第七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竞争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戏曲市场的竞争态势 |
一、戏曲市场外部的竞争环境 |
二、戏曲行业内部之间的竞争 |
第二节 竞争的结果 |
一、从业人员的变化 |
二、观众的变化 |
第三节 山西戏曲市场与其他省市的戏曲演出市场之比较 |
一、山西戏曲市场活跃程度最高 |
二、山西戏曲市场经营较为落后 |
第八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特点与现状成因探析 |
第一节 发展特点 |
一、大、小剧种之间发展不平衡 |
二、地域发展不平衡 |
三、演出市场有所萎缩,演出原因向多元化发展 |
四、剧团的演出市场层次较为清晰,呈现垄断竞争状态 |
五、山西戏曲演出市场收益增加,但同时也越来越小众化 |
第二节 影响山西戏曲市场发展的因素 |
一、内因 |
二、外因 |
第九章 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前景 |
第一节 山西戏曲市场的 SWOT 分析 |
一、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优势(strengths) |
二、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劣势(weakness) |
三、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
四、山西戏曲市场面临的威胁(threats) |
第二节 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策略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剧种剧团概况表 |
附录B 剧团演出信息表 |
附录C 山西梅花奖演员情况表 |
附录D 山西省首届文博会文艺演出信息表 |
附录E 《退想斋日记》中的演剧情况表 |
附录F 百家戏苑栏目调查问卷(统计表) |
附录G 艺术院校戏曲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H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演出合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9)对外汉语中级阶段的民俗文化教学 ——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写作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理论依据 |
四、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目的 |
第一章 对外汉语中的民俗文化教学概述 |
第一节 民俗文化与汉语的密切关系 |
一、汉语中的民俗因素 |
二、汉语的使用受民俗的制约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的作用 |
一、民俗文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
二、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
三、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
第三节 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的意义和原则 |
一、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的意义 |
二、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的原则 |
第二章 《课本》中民俗内容的认知教学 |
第一节 《课本》中民俗内容分析 |
一、《课本》中民俗内容的统计列表 |
二、《课本》中民俗内容的构成 |
第二节 民俗文化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体现 |
一、民俗文化在汉字教学中的体现 |
二、民俗文化在词汇教学中的体现 |
三、民俗文化在语用教学中的体现 |
四、民俗文化在修辞教学中的体现 |
第三章 《课本》中民俗文化的导入 |
第一节 《课本》中民俗文化的导入方式 |
一、课文中直接反映民俗文化 |
二、语法点中的例句蕴含民俗文化 |
三、生词中的民俗文化因素导入 |
四、练习中的民俗文化因素导入 |
第二节 《课本》中民俗文化的导入原则 |
一、适度原则 |
二、对比原则 |
三、实用原则 |
第四章 对外汉语民俗文化的教学实践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的方法 |
一、培养学生对中国民俗的兴趣 |
二、在语言教学中兼顾民俗教学 |
三、民俗教学中凸显文化对比 |
第二节 民俗文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跨文化意识 |
二、教师应当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 |
三、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特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过日子”:农民的生活哲学 ——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问题提出 |
1.3 文献综述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过日子”概念考析 |
2.1 出处考证 |
2.2 词素分析 |
2.3 语料分析 |
小结:“过日子”的含义 |
第3章 家庭生活中的秩序与冲突 |
3.1 爱情故事 |
3.2 媳妇当家 |
3.3 父子之间 |
3.4 分家立户 |
小结:家庭生活艺术 |
第4章 社会交往中的情与理 |
4.1 贵在自立 |
4.2 礼尚往来 |
4.3 善邻敬友 |
4.4 以理服人 |
小结:社会交往之道 |
第5章 世俗生活中的神圣感 |
5.1 庙与庙会 |
5.2 求神拜佛 |
5.3 祖先崇拜 |
5.4 信仰天主 |
小结:农民的宗教感 |
第6章 人生意义与心理调适 |
6.1 人生任务 |
6.2 人生动力 |
6.3 人生态度 |
6.4 人生体验 |
小结:农民人格及其实现方式 |
第7章 家庭经济与小农的谋生之道 |
7.1 土地改革 |
7.2 集体经济 |
7.3 分田到户 |
小结:生存经济与勤俭持家 |
第8章 生活转型 |
8.1 从过日子到赚钱花 |
8.2 亲密关系的变革 |
8.3 通往社会之路 |
8.4 关起门来过日子 |
8.5 无聊的闲暇 |
小结:人心之变 |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
9.1 “过日子”与农民的家庭生活再生产 |
9.2 家庭主义与农民的生活哲学 |
9.3 当代农民生活中的“个体化”与“家本位” |
9.4 “过日子”与农民的宗教感 |
9.5 “过日子精神”与社会转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卷内备考表 |
四、河南小吃:敢问路在何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贪食纪:早饭吃饱,一天过好[J]. 阙政. 新民周刊, 2020(30)
- [2]地域文化对器具设计的影响 ——“闯关东”对东北传统器具设计的影响[D]. 李鹏. 吉林大学, 2019(12)
- [3]从汉语桥决赛语言类试题作答偏误中看汉语学习的难点及对策 ——以第15届、第16届为例[D]. 靳若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4]《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D]. 谢依伦(CHIA JEE LUEN). 山东大学, 2018(02)
- [5]西安地区基层博物馆发展策略研究[D]. 李博.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6]冷冻熟制烩面的制备研究[D]. 李园园. 河南工业大学, 2016(08)
- [7]文学性理论与新闻本性重估[D]. 黄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8]山西戏曲市场研究[D]. 张艳琴.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9]对外汉语中级阶段的民俗文化教学 ——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D]. 许衍. 扬州大学, 2014(03)
- [10]“过日子”:农民的生活哲学 ——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主义[D]. 陈辉.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