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惠安庄园创新基金实现跨越式发展

海南惠安庄园创新基金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海南惠安庄园借创新基金实现跳跃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饶晓晓[1](2016)在《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比较研究(1840~1937年)》文中认为宁波、杭州属中国近代边缘城市,其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虽明显滞后于上海、天津等近代主流城市,但作为浙江省内较早开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地区,在浙江省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侧面。论文以1840~1937年宁波、杭州为研究对象,从其影响因素、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等方面展开研究。在调研及相关史料梳理的基础上,定义1927年之前为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发展的前期,1927年之后为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发展的后期。论文梳理了杭州、宁波近代前期(1927年之前)城市建设发展的各类影响因素以及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发展概况,梳理了近代前期宁波、杭州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的发展脉络。宁波、杭州近代前期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以“异”(差异性)为主导性特征,这种“异”即体现为宁波的“先发被动”与杭州的“后发主动”。宁波近代开埠较早,其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是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以及江北外人居留地的开辟而被动开启的,因此是“先发的”和“被动的”。杭州开埠较晚,其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的起步较晚,由中国政府所主导,是中国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的产物,因此是“后发的”和“主动的”,1920年代,杭州逐步实现对宁波的超越。论文梳理了杭州、宁波近代后期(1927年之后)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整体框架,对浙江省级及杭州、宁波市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展开研究,包括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建立、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颁布及现代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的形成等,此外梳理了近代后期宁波、杭州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的发展脉络。宁波、杭州在近代后期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中“异”(差异性)“同”(相似性)并存。“同”即是指近代后期宁波、杭州具有较为统一的行政体系架构及城市建设管理制度架构,与此同时还具有较为相似的各类影响因素;“异”则是指杭州自1920年代赶超宁波之后,至1930年代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领先于宁波。论文对近代前期、后期宁波、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进行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近代前期宁波、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均是效仿主流城市现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产物;2.近代后期宁波、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均是效仿主流城市南京、上海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产物,且在发展程度上均滞后于同时期的南京、上海;3.近代后期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相对更接近于上海,宁波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则远远滞后于上海、杭州,与杭州形成较大差异。

申立[2](2013)在《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及区县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沿海城市正进入海洋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十二五规划提出“陆海统筹”,近年来80%以上国家级区域规划聚焦海洋经济与陆海联动发展,54个沿海城市90%以上提出海洋发展等地方战略,海洋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沿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一背景下,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正在多个层面展开重塑,但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空间冲突、空间争夺等诸多问题。如何优化沿海城市空间组织,进而推进我国沿海城市海洋发展,是本研究的中心问题,其中,区县作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和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等的基本主体,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力求探索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的基本路径及其区县管理策略,分为八章逐层展开。第一章是研究的绪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与问题,并界定了本研究的关键概念,如海洋发展、城市空间组织、区县管理、海洋功能区等,围绕本研究问题的逐层展开,对海洋发展、城市空间组织、行政区划改革、区县管理等进行研究综述,为研究展开提供理论准备。第二章、第三章分别从城市层面与组团层面探讨海洋发展与空间组织演化的进程和机理,为优化城市空间组织提供依据。首先,考察城市层面的演化,根据沿海城市设立时初始区位的不同,我国54个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可以被抽象为“近海—T型结构”(33个)、“滨海—带状组团”(18个)、“海岛—陆域联动”(3个)等三种模式,其中,资源禀赋、中西方博弈、技术进步、行政调控等成为推动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重要因素。其次,深入城市空间组织演化中各个功能组团的内部,生活功能组团(海洋生态城等)、生产功能组团(海洋产业园区等)、游憩功能组团(滨海旅游区等)的空间组织彼此各异,背后反映着不同功能组团对海洋资源依赖程度的差异。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沿海城市正进入空间组织演化的关键阶段,亟待空间组织优化的探讨。第四章力求揭示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中的潜在问题,并明确空间组织优化的基本方向。从中发现,海洋发展下的我国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面临着城市形态、地域形态、陆海关系的三大转变,其中潜藏着形态培育、管理协调和陆海冲突等三大问题。而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层面就在于区县管理创新。第五、第六、第七章分别聚焦区县管理的基础问题(行政区划改革)、关键问题(海洋功能区划)、重点问题(管理体制与政策)等展开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的研究。就行政区划改革而言,当前沿海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数量、规模、区位等均深受海洋发展的影响,并呈现显着的南北分异和阶段差异。优化城市空间组织必须优化相应的区县政区格局,发挥区县行政中心、行政边界对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的集合效应等。就海洋功能区划而言,区县是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的基本主体,要在我国海洋发展的总体进程中把握海洋功能区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地位,当前我国不少海洋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已不容乐观,依据海洋功能区的功能取向、时空结构、管理体制等特征,探讨海洋功能区划影响下的区县管理调适的路径,力求破解陆海统筹难题。就区县管理体制与政策而言,体制层级性和体制协调性的研究至关重要,体制层级性的研究发现,各类功能组团的发展离不开行政层级的合理设置;而体制协调性的研究又发现,组织机构的有效设置、利益相关者的实质性参与等有助于破解海洋发展下管理协调的难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滨海新区为例,提出促进形态培育与功能提升、夯实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统筹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等区县管理创新的若干政策建议。第八章是本研究的结论与讨论部分。进一步讨论了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模式与机理,并提出区县行政区划的改革、城市陆海冲突的化解、区县管理体制和政策创新的基本策略,力求优化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为海洋发展及陆海统筹国家战略的推进提供科学依据。

赖一郎[3](2013)在《钟肇政小说创作论》文中研究表明钟肇政是台湾史诗建构开创者,光复后客家方言写作首倡者,光复后最早进行原住民书写、也是相关着述最丰富的作家之一,乡土派代表作家。出身于底层的钟肇政,秉持底层认同,坚持客家书写、女性书写和原住民书写。光复后钟肇政第一个提出客家方言写作,实践上主要是对词语进行纯化、提炼;他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客家民俗,把民俗与人物描写、故事情节有机结合起来;歌颂客家人的硬颈精神。钟肇政具有“双性同体”潜质,为台湾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做出历史贡献。其笔下的女性主体意识1950年代处于蒙昧状态,1960年代有了萌芽,1980年代则得到张扬,并发生变异。钟肇政对原住民有深切的认同。在复杂的内在精神机制的自动调节下,钟肇政的最初原住民感性经验转换为浪漫想像,塑造了一系列富有野性的原住民女性形象和英雄形象。钟肇政早期曾为日本文化所蛊惑,把文化自卑化作一种审美趣味,化作爱情传奇。而后其小说文本中日本意识与中国意识曾产生强烈的对抗,其后似乎又出现文化杂糅的现象。《怒涛》则竭力鼓吹殖民现代化和“台独”意识形态。钟肇政是台湾史诗创作开创者。经过《浊流三部曲》的先期训练,钟肇政推出了大气磅礴的《台湾人三部曲》。这是一部典型的家族小说,作者通过家族史来表现民族精神史,以家族史诗建构民族史诗。但是有些文学史家刻意加以解构,为台独文学史张目,必须引起我们警惕。从创作手法看,钟肇政1950年代的作品采用单一视角的顺叙,后来运用了儿童视角,学会“化身”。《鲁冰花》叙述视角的自然流转,使小说如一幅由散点透视法构成的中国画长卷;1960年代钟肇政小说采用聚焦透视法,深入潜意识层以表现人物的非理性意识流;1970年代后的小说,则采用时空的重叠交错,营造唯美的意境。

林朝晖[4](2012)在《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朝着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由重视共性,重视大规模的单一体育,向重视文化,重视个性,重视生活方式,重视活动环境的多元化体育形式转变,度假区体育正是这种新形式的一个重要代表。体育作为人们从传统度假向积极度假转变的重要载体,在度假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度假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无论是对度假区而言,还是大众的体育度假需求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社会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实地研究、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来研究度假区体育,结果表明:第一,基本理论部分。度假区是指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满足游客度假等需求,具有相对独立管理的区域场所。度假区体育是指以度假为目的,以体育为手段,以游客为对象而开展的区域性特色体育服务。在旅游、度假、度假区、体育旅游和度假体育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度假区体育系统由体育需求系统、体育供给系统、体育空间系统、体育支持系统以及外部环境影响系统(包括经济、政策、自然、行业、文化、基础设施等)等组成。其中,体育供给与需求系统仍是度假区体育系统中最基本的关系,而要素体育资源、设施与服务等在度假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度假区体育具有度假区与体育的双重特征及地域性、市场性、休闲性、文化性、服务性、综合性等特点。度假区体育的功能是满足人们休闲度假生活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度假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为度假体育提供基地和载体;丰富社会体育的文化内涵与活动内容。第二,实证研究部分。围绕着国外度假区体育的相关案例分析以及国内度假区体育的个案研究表明:国外在度假区体育资源的保护方面政策力度大,有明确的度假体育主题,注重体育运作的共性与个性,在体育活动与设施开发的精细化和系列化方面以及体育组织联盟运作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国内度假区在体育资源、体育设施以及基本服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存在着重外延,轻内涵;管理模式中的越位与缺位;体育景观设施与度假区整体规划缺乏一致性;以及体育人才缺乏等问题。通过对福建省度假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发现:一是度假区体育资源得到初步开发,然而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不集约、地域特色不明显。二是漂流、温泉等主题度假体育产品发展受到游客喜爱,游客对度假区体育服务呈基本满意态度。但度假区体育仍存在活动种类不丰富,体育主题不突出,产品体系不完善。三是度假区体育参与呈户外化趋势,但仍然处于一种比较初级和简单的阶段。四是度假区缺少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五是企业是度假区体育管理运作的主体方式,度假区缺乏专业化的体育组织与运作手段。第三,现状模式部分。通过对度假区体育系统、国外度假区的案例以及国内度假区体育发展的综合分析,总结与提炼出度假区体育的现状模式:资源型的体育地格模式;产品型的体育主题模式;市场型的体育需求模式;形象型的体育品牌模式以及企业型的度假区体育组织管理模式。文章论述了现状模式的内涵、开发原则、相关案例等,并总结与分析了度假区体育现状模式的特点、优点、不足与可开发项目等,最后提出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具有动态性、节约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等特点。第四,发展模式部分。论文首先论述了度假区体育发展面临的冲突:一是度假区体育环境开发与保护的冲突;二是度假区体育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与社会和谐需要的冲突;三是度假区体育政策的机遇以及国情现实挑战的冲突;四是度假区体育文化中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五是度假区体育活动主体完整与缺失的冲突。其次,提出度假区体育发展趋势是:体育在度假区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积极、主动式的度假体育将成为度假区体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家庭体育及亲情友情的社交体育将在度假区体育中占居重要的位置;生态体育将成为在度假区中的主流体育活动方式;体育主题产品创新与体育资源深层次开发将成为度假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度假区体育的多元化与综合化;度假区室内体育建设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度假区内外体育的融合发展。最后,从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和发展策略等提出了我国度假区体育地格发展、度假区体育主题发展、度假区体育需求发展、度假区体育品牌形象发展、度假区体育支持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的发展模式。

陈晓荣[5](2010)在《民国小区域流通货币及乡土币制》文中研究指明小区域流通货币是一种代用货币或货币符号。其发行主体或为钱铺、钱庄、商号、工矿企业等商业部门,或为县级地方基层政权,或为社会团体等准权力部门;其流通范围一般限于一县之境,而且仅能部分地履行货币职能。小区域流通货币是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向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货币现象,反映了从封建国家货币制度衰亡到资本主义中央银行体系建立之前的过渡性特征。民国小区域流通货币的职能因其发行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基层政权所发行之纸币在当地等同于法币,而商业部门所发行的商业票券则仅用于市场找零或工商业者之间的业务往来及票据清算,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货币。不同政府部门所发行之政府票券的性质迥然不同。地方政府货币的垂直发行和商业票券的横向流通,导致了事实上的两个货币系列,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的乡土币制体系。这一现象,既与当时的军阀割据和地方财权独立直接相关,也与当时的乡村自治运动等密切关联。小区域流通货币的不平衡性既是货币实物化的表现,也是近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反映。其发行和使用状况,既有南北之别,也有城乡之异,更有发达与欠发达地域间的不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与南方农村钱票的流通差异,是南北差异的最好例证,而城乡之间的差异,则反映了日益突出的城乡经济二元化倾向。乡村在金融机构、货币供需、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与城市的较大差距,决定了其独特货币体系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民国乡土币制,是在国家基本货币制度之下存在的相对独立的乡村纸币制度。首先,民国时期的乡村手工业因受洋货冲击而日益衰退,农民收入则因农村经济凋敝而急剧下降。由于无法得到国家银行的供给,小面额辅币券不得不依赖身处底层市场的商业主体来提供。其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由于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乡村贫、弱问题并未解决,农民负担有增无减,士绅则由过去的乡村维护者变成了上层政策的执行者。在此过程中,乡村钱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次,国家货币制度不健全是乡土币制存在的币制基础。虽然民国小区域货币发行主体的多元化是一个现实存在,但货币发行的集中和统一是货币管理制度化的必然趋势。民国国家银行虽然垄断了货币发行权,但因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并未形成,统一国币的流通也就无法实现。民国币制体系具有二维结构特征,即各级政府以财政为目的所创立的法定货币体系与商业机构以金融为目的所运行的非法定的媒介货币体系二者的共生并存。前者兼顾官僚资本企业的利益;后者反映了民族资本家和中小商人集团的利益诉求。在两者的对峙和博弈中,后者有逐步被压缩的倾向。

廖红宇[6](2010)在《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范围是钢琴传入福建至今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包括钢琴演奏、教育、创作以及相关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与演变,福建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以及在福建工作过、对福建钢琴音乐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相关人物及其相关事件。笔者试图通过较为广泛而深入地查考福建的民国档案、民国报刊、地方文献、当代刊物、网络资讯等相关史料,结合访谈见证福建钢琴艺术发展的前辈,运用历史学、音乐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梳理,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待史料,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福建近现代历史上钢琴音乐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面貌,总结其发展缘起、阶段特征,深入探究钢琴音乐与地方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密切关联。力求开拓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思路,充实中国钢琴艺术史的区域性研究成果,为福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钢琴音乐发展方面的资料和补充。全文共分五章,前四章结合福建近现代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梳理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四个历史时期(萌芽期、初步发展期、曲折前进期和逐步繁荣期)的各个方面。第五章分析了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三个特征,从近代基督教传播、福建人文地理、闽南文化三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探究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成因。本文认为:钢琴音乐是福建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近代以来福建文化的整体发展同步。福建的钢琴音乐发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开放性特征。时代变迁、文化发展的需要对福建钢琴音乐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福建音专钢琴教育和鼓浪屿钢琴文化在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前者在20世纪上半叶的福州地区,后者在闽南地区,受不同地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两者的发展特征和时代意义不同。尤其是独具一格的鼓浪屿钢琴文化,在近代基督教传播与闽南海洋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鲜明而突出的区域性特征,成为闽南文化的新生事物之一,是中国新音乐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对于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具有显着意义。

倪立秋[7](2008)在《新移民小说研究 ——以严歌苓、高行健、虹影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以严歌苓、高行健和虹影为例,对新移民小说展开论述。论文先概述了华人海外移民和移民文学的简单历史,继而简述了新移民文学的源起与创作概况,在对严歌苓、高行健和虹影这三个新移民作家的主要小说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之后,再将新移民小说作家作品与早期移民小说作家作品、中国本土同期小说作家作品加以比较,探索新移民小说所显现出的文学特质、取得的文学成就与其应享有的文学史地位。本文认为新移民小说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许多作品与早期移民小说、中国本土同期小说相比丝毫也不逊色,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二者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学界好好重视并认真研究。

胡异艳[8](2008)在《福建农业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世界农业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相对于实践的发展,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人们对农业旅游业产生的原因、机理、模式和政策环境等,都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本论文以产业融合和产业成长理论为基础,以福建农业旅游业为蓝本,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旅游业发展的经验,深入探讨农业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发展机制和优劣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为福建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论文前言部分即第一章,论述了发展和研究农业旅游业的重要意义,并对该领域国内外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第二章,论述了产业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和路径,认为产业融合是产业演进的重要路径。第三章,分析了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融合后产生的新型产业,即农业旅游业的主要特征和演化趋势。第四章,分析了英、美、日等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旅游业演化的路径和模式,并从中归纳出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第五章,以上述理论分析和国际经验为参照,以SWOT分析为框架,较为深入和实事求是地剖析了发展福建农业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最后,第六章,提出了发展福建农业旅游业原则、模式和具体对策。

颜家安[9](2006)在《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文中提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重大问题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有专家断言;中国自然环境仍处于整体不断恶化之中。 海南岛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据调查,海南岛西汉前森林覆盖率约达90%,明清以来就开始急剧下降,尤其是近100年来下降的速度大大加快,到1956年本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已降至25.5%,1964年降至18.19%,1987年再降至7.2%,1999年仅为4%;在1956年至1999年的43年间,本岛还丧失了80%的珊瑚礁,红树林也由解放初期15万亩,下降到1982年的7.2万亩。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丧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分布区域不断缩小,前景令人担忧。 本文旨在描述和阐释海南岛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的变迁过程、原因及其生态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新理念:创建海南生态特区。研究的空间范围是海南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植物和动物的变迁。时间上溯到第四纪全新世初(本岛第一个人类活动遗址三亚落笔洞,14C年代为10642±207aBP)。大尺度的时间似乎更能说明生态环境变迁的来龙去脉。 作为研究视角,动植物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生物环境中,人是中心,动物和植物是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首当其冲的对象,也是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海南岛生态环境近百年来变化最大、最快的就是动植物环境。 作为研究客体,海南岛的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首先,海南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其次,海南岛整个地形是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生态系统结构层次较为分明且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第三,海南岛开发较迟,其生态结构的系统性尚未溃散,演变的连续性亦有规律可寻。 作为一份不可多得的大自然遗产,海南岛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南岛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今天的,也是明天的宝贵财富。它栖息着为数众多的生物种类,保存了难以替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和生物进化的果实。研究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阐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乃至世界正在消失的热带雨林的抢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海南岛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南是中国第一个申报成功的生态示范省,海南生态建设的成功与否,对国内其他省生态建设乃至国际社会具有重

二、海南惠安庄园借创新基金实现跳跃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惠安庄园借创新基金实现跳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比较研究(1840~193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基本概念界定
        1.1.1 研究背景
        1.1.2 基本概念界定
    1.2 相关领域文献和研究成果综述
        1.2.1 相关领域资料
        1.2.2 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3.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近代宁波、杭州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萌芽(1840~1927年)
    2.1 宁波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萌芽(1840~1927年)
        2.1.1 宁波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
        2.1.2 宁波近代前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推动因素
        2.1.3 近代宁波城市与建筑管理机构及制度的萌芽
    2.2 杭州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萌芽(1840~1927年)
        2.2.1 杭州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
        2.2.2 杭州近代前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推动因素
        2.2.3 近代杭州城市与建筑管理机构及制度的萌芽
    2.3 小结
第3章 近代宁波、杭州城市建设的前期初步发展(1840~1927年)
    3.1 近代宁波城市与建筑的初步发展(1840~1927年)
        3.1.1 现代城市市政的起步
        3.1.2 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起点及其典型建筑案例
    3.2 近代杭州城市与建筑的初步发展(1840~1927年)
        3.2.1 现代城市市政的起步
        3.2.2 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起点及其典型建筑案例
    3.3 小结
第4章 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改进(1927~1937年)
    4.1 浙江省省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改进(1927~1937年)
        4.1.1 浙江省省级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建立(1927~1937年)
        4.1.2 浙江省省级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初步制定(1927~1937年)
    4.2 杭州市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改进(1927~1937年)
        4.2.1 杭州近代后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推动因素
        4.2.2 杭州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及其沿革(1927~1937年)
        4.2.3 杭州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建立与完善(1927~1937年)
    4.3 宁波市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927~1937年)
        4.3.1 宁波近代后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推动因素
        4.3.2 宁波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及其沿革(1927~1937年)
        4.3.3 宁波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建立与完善(1927~1937年)
    4.4 浙江省及各市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的初步形成(1927~1937年)
        4.4.1 工程策划及设计
        4.4.2 工程准备
        4.4.3 工程施工
        4.4.4 工程验收
    4.5 小结
第5章 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后期兴盛发展(1927~1937年)
    5.1 近代杭州后期城市建设的兴盛发展(1927~1937年)
        5.1.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杭州的城市规划
        5.1.2 市政建设的发展
        5.1.3 建筑活动的兴盛发展(1927~1937年)
    5.2 近代宁波后期城市建设的兴盛发展(1927-1937年)
        5.2.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宁波的城市规划
        5.2.2 市政建设的发展
        5.2.3 建筑活动的发展
    5.3 小结
第6章 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比较
    6.1 杭州、宁波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比较
        6.1.1 前期宁波、杭州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立及其比较
        6.1.2 后期中国人主导的杭州、宁波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立及其比较
    6.2 杭州、宁波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比较
        6.2.1 现代土地法规及其比较
        6.2.2 现代市政建设法规及其比较
        6.2.3 现代建筑法规及其比较
        6.2.4 建筑师、营造业管理法规及其比较
    6.3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前期转型的差异
        7.1.1 宁波西方人为主导的“先发被动型”城市现代化进程
        7.1.2 杭州中国人为主导的“后发主动型”城市现代化进程
        7.1.3 “后发主动型”对“先发被动型”的超越
    7.2 后期发展的异同
        7.2.1 同——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相对于近代主流城市的效仿及滞后
        7.2.2 异——近代后期宁波在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城市发展上相对于杭州的滞后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2)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及区县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海洋发展与空间组织演化模式及机理(上):城市层面
    第一节 演化模式一:“近海—T型结构”模式
        (一) 演化模式及阶段特征
        (二) 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
    第二节 演化模式二:“滨海—带状组团”模式
        (一) 演化模式及阶段特征
        (二) 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
    第三节 演化模式三:“海岛—陆域联动”模式
        (一) 演化模式及阶段特征
        (二) 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
第三章 海洋发展与空间组织演化模式及机理(下):组团层面
    第一节生活功能与组团内部的空间组织:以中国海洋生态城为例
        (一) 空间组织模式之一:“组团—分带”型
        (二) 空间组织模式之二:“核心—放射”型
        (三) 空间组织模式之三:“陆岛—链网”型
    第二节 生产功能与组团内部的空间组织
        (一) 海洋水产业及其空间组织
        (二) 海洋油气业及其空间组织
        (三) 海洋船舶制造业及其空间组织
        (四) 海洋生物医药业及其空间组织
    第三节 游憩功能与组团内部的空间组织
        (一) 滨海旅游功能及其空间组织
        (二) 海岛旅游功能及其空间组织
第四章 区县管理:优化沿海城市空间组织的关键层面
    第一节 海洋发展与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问题
        (一) 城市形态转变与形态培育难题
        (二) 地域形态转变与管理协调难题
        (三) 陆海关系转变与陆海统筹难题
    第二节 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管理的深刻关联
第五章 沿海城市区县管理的基础问题:行政区划改革
    第一节 沿海城市区县及区县以下行政区划的演化及动因
        (一) 沿海与非沿海省份行政区划的演化及动因
        (二) 人口迁移趋势与沿海城市行政区划的演化
        (三) 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行政区划演化的区位
    第二节 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中心的调适
        (一) 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中心的整合
        (二) 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中心的迁移
    第三节 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边界的调适
        (一) 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边界的调适
        (二) 空间组织优化与乡镇行政边界的调适
第六章 沿海城市区县管理的关键问题:海洋功能区划
    第一节 海洋功能区与区县管理问题
        (一) 海洋功能区的发展历程
        (二) 海洋功能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海洋功能区的功能取向、时空结构与管理体制
        (一) 海洋功能区的功能取向
        (二) 海洋功能区的时空结构
        (三) 海洋功能区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海洋功能区划与沿海城市区县管理调适
        (一) 路径一: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管理
        (二) 路径二:海洋功能区调适与区县管理
第七章 沿海城市区县管理的重点问题:管理体制与政策创新
    第一节 区县管理体制的层级性问题
        (一) 海洋发展下的功能组团及其行政层级
        (二) 海洋发展下的区县行政层级改革初探
    第二节 区县管理体制的协调性问题
        (一) 陆域协调:区县与功能组团的管理协调
        (二) 陆海协调:区县与海洋功能区的管理协调
    第三节 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区县级管理创新:以滨海新区为例
        (一) 滨海新区演化进程与国家区域战略相呼应
        (二) 滨海新区演化模式与城市海洋战略相呼应
        (三) 滨海新区管理创新的若干政策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附表1:我国54个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及阶段模式
附表2:我国54个沿海城市区县政区和相关海洋功能区变化
参考文献
后记

(3)钟肇政小说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两岸钟肇政研究的消长及其问题
    第一节 两岸钟肇政研究的消长交替
    第二节 钟肇政在台湾文坛的地位
    第三节 钟肇政小说研究的缺憾与再出发
第二章 钟肇政客家书写
    第一节 客家方言书写
    第二节 客家民俗书写
    第三节 客家硬颈精神书写
    第四节 钟肇政客家认同的变迁
第三章 钟肇政女性书写
    第一节 女性意识的蒙昧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萌芽
    第三节 女性意识的张扬
    第四节 钟肇政女性书写的时代意义
第四章 钟肇政原住民书写
    第一节 力比多的撩拨、宣泄与升华:浪漫想像
    第二节 历史地再现原住民历史:英雄崇拜
    第三节 浪漫的失落与英雄的破灭:商业时代的必然
第五章 钟肇政殖民现代性书写批判
    第一节 殖民同化
    第二节 殖民弱化
    第三节 殖民与被殖民杂糅
    第四节 殖民现代性亡灵复活
第六章 钟肇政的台湾史诗建构
    第一节 《浊流三部曲》:台湾史诗的先声
    第二节 《台湾人三部曲》:从家族叙述到史诗建构
    第三节 《台湾人三部曲》的新历史主义阐释之批判
第七章 钟肇政小说的叙述艺术
    第一节 单一视角:从沉溺于自我之中逐步蜕变
    第二节 散点透视法:《鲁冰花》的悲剧解读
    第三节 聚焦透视法:从内视角向意识流深化、探索
    第四节 时空交错、重叠:营造意境
第八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理论研究问题
        1.1.2 实践研究问题
        1.1.3 社会现实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视角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视角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度假区研究进展
        2.1.1 度假区基础理论研究
        2.1.2 度假区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
        2.1.3 小结
    2.2 度假区体育研究进展
        2.2.1 国外度假区体育相关研究
        2.2.2 国内度假区体育相关研究
        2.2.3 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度假区体育的基本理论
    3.1 度假区及度假区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3.1.1 度假区的产生与发展
        3.1.2 度假区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3.2 度假区体育的相关概念
        3.2.1 旅游(Tourism)
        3.2.2 度假(Vacationing)
        3.2.3 体育旅游(Tourism sports)
        3.2.4 度假体育(Vacation sports)
        3.2.5 度假区(Resort)
        3.4.6 度假区体育(Resort sports)
        3.2.7 相关概念辨析
    3.3 度假区体育系统及构成要素
        3.3.1 度假区体育系统的理论脉络:旅游系统、体育旅游系统、度假体育系统
        3.3.2 度假区体育系统构成
        3.3.3 度假区体育系统要素分析
    3.4 度假区体育的特点
        3.4.1 地域性
        3.4.2 市场性
        3.4.3 休闲性
        3.4.4 文化性
        3.4.5 服务性
        3.4.6 综合性
    3.5 度假区体育的功能
        3.5.1 满足人们休闲度假生活的需要
        3.5.2 促进度假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3.5.3 为度假体育提供基地和载体
        3.5.4 丰富社会体育的文化内涵与活动内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外度假区体育案例
    4.1 美国国家公园
        4.1.1 发展概况
        4.1.2 发展特点与优势
    4.2 日本自然公园---以广岛中央森林公园为例
        4.2.1 日本自然公园的发展概况
        4.2.2 广岛中央森林公园的基本概况
        4.2.3 发展特点与优势
    4.3 农业休闲度假区---奥地利(SCHWEITZER HOTEL)生态旅馆
        4.3.1 发展概况
        4.3.2 发展特点与优势
    4.4 地中海俱乐部
        4.4.1 发展概况
        4.4.2 发展特点与优势
    4.5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度假区
        4.5.1 发展概况
        4.5.2 发展特点与优势
    4.6 马尔代夫岛屿度假区
        4.6.1 发展概况
        4.6.2 发展特点与优势
    4.7 国外度假区体育启示
        4.7.1 法律框架下度假区体育发展的整体性与科学性
        4.7.2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度假区体育运作
        4.7.3 重视明确的度假体育主题
        4.7.4 体育形象塑造的长期性
        4.7.5 度假区体育的组织形式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度假区体育的个案研究
    5.1 青岛石老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5.1.1 度假区的基本概况
        5.1.2 度假区体育发展概况
        5.1.3 存在的问题
        5.1.4 发展对策
    5.2 千岛湖度假区
        5.2.1 度假区的基本概况
        5.2.2 度假区体育发展概况
        5.2.3 存在的问题
        5.2.4 发展对策
    5.3 珠海海泉湾度假区
        5.3.1 度假区的基本概况
        5.3.2 度假区体育发展概况
        5.3.3 存在的问题
        5.3.4 发展对策
    5.4 婺源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
        5.4.1 度假区的基本概况
        5.4.2 度假区体育发展概况
        5.4.3 存在的问题
        5.4.4 发展对策
    5.5 庐山度假区
        5.5.1 度假区的基本概况
        5.5.2 度假区体育发展概况
        5.5.3 存在的问题
        5.5.4 发展对策
    5.6 河南嵩山少林寺度假区
        5.6.1 度假区的基本概况
        5.6.2 度假区体育发展概况
        5.6.3 存在的问题
        5.6.4 发展对策
    5.7 综合分析
        5.7.1 我国度假区体育的优势
        5.7.2 我国度假区体育的不足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福建省度假区体育现状
    6.1 度假区体育发展的基本背景
        6.1.1 区位概况
        6.1.2 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
        6.1.3 历史文化特征
        6.1.4 经济与产业状况
        6.1.5 人口和居民生活基本情况
        6.1.6 旅游业及度假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6.2 福建省度假区体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6.2.1 样本的基本情况
        6.2.2 游客体育参与
        6.2.3 度假区体育满意度分析
        6.2.4 影响游客参与度假区体育的主要原因
    6.3 实例研究
        6.3.1 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6.3.2 鼓浪屿度假区
        6.3.3 湄洲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6.3.4 大金湖度假区
        6.3.5 贵安温泉度假区
        6.3.6 牛姆林生态旅游示范区
        6.3.7 崇武滨海旅游度假区
        6.3.8 长泰漂流度假区
        6.3.9 东山岛度假区
        6.3.10 太姥山度假区
        6.3.11 白水洋度假区
        6.3.12 九龙谷度假区
    6.4 福建省度假区体育的启示
        6.4.1 度假区体育资源开发的启示
        6.4.2 度假区体育产品开发的启示
        6.4.3 度假区体育市场开发的启示
        6.4.4 度假区体育品牌开发的启示
        6.4.5 度假区体育组织管理及运作的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度假区体育现状模式
    7.1 资源型:体育地格模式
        7.1.1 模式内涵
        7.1.2 开发原则
        7.1.3 相关案例
    7.2 产品型:体育主题模式
        7.2.1 模式内涵
        7.2.2 开发原则
        7.2.3 相关案例
    7.3 市场型:体育需求模式
        7.3.1 模式内涵
        7.3.2 开发原则
        7.3.3 相关案例
    7.4 形象型:体育品牌模式
        7.4.1 模式内涵
        7.4.2 开发原则
        7.4.3 相关案例
    7.5 企业型:度假区体育组织运作模式
        7.5.1 度假区组织结构模式
        7.5.2 度假区体育组织的运作模式
        7.5.3 相关案例
    7.6 综合分析
        7.6.1 对度假区体育现状模式的综合分析
        7.6.2 相关启示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度假区体育的发展模式
    8.1 构建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8.1.1 区域体育发展新方式的需要
        8.1.2 拓展度假区体育功能的需要
        8.1.3 度假区体育发展复杂性的需要
    8.2 度假区体育发展面临的冲突
        8.2.1 度假区体育环境---开发与保护
        8.2.2 度假区体育经济----市场与社会
        8.2.3 度假区体育政策---机遇与挑战
        8.2.4 度假区体育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
        8.2.5 度假区体育主体---完整与缺失
    8.3 度假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8.3.1 体育在度假区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8.3.2 由被动的旅游观光体育向积极主动的度假体验体育转化
        8.3.3 度假区体育开发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
        8.3.4 亲情友情的社交体育将在度假区体育中占居重要的位置
        8.3.5 生态体育将成为在度假区中的主流体育活动方式
        8.3.6 度假区体育的多元化
        8.3.7 度假区室内体育建设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8.3.8 度假区内外体育的融合发展
    8.4 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
        8.4.1 度假区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8.4.2 度假区体育地格发展
        8.4.3 度假区体育主题发展
        8.4.4 度假区体育需求发展
        8.4.5 度假区体育形象发展
        8.4.6 度假区体育支持体系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民国小区域流通货币及乡土币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基本架构及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经济社会变迁与小区域货币
    第一节 近代商品经济与货币供需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货币需求的扩大
        二、乡村市场的辅币问题
    第二节 民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小区域货币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
        二、乡村危机中小区域货币的泛滥
    第三节 地方自治与小区域货币
        一、近代地方自治思潮与实践
        二、自治制度下小区域货币的发行
第二章 小区域货币的发行
    第一节 小区域货币发行的历史阶段
        一、近代小区域货币发行的阶段论
        二、小区域货币与货币总供给
        三、小区域货币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 小区域货币的发行主体
        一、钱庄、票号、银号、典当等金融机构
        二、地方军政部门及半官方机构
        三、工商企业与钱票发行
        四、各发行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小区域货币的职能
    第一节 金融机构票据的货币职能
        一、钱庄票据的职能
        二、典当业票币及其货币职能
        三、钱局、银号纸币的货币职能
    第二节 地方票的多种职能
        一、政府票券的多项职能
        二、军队发行的票券及其职能
    第三节 商号票的流通性职能
        一、商业找零,凑整兑现
        二、代替铜元、制钱、官票,十足兑现
        三、行业联合票,跨地区使用
        四、商号联票,互相担保
    第四节 商会票及其货币职能
        一、小区域货币中的商会票
        二、商会票的经济社会职能
        三、由商会票看商会与社会各方的关系
        四、商会票的历史作用评价
第四章 小区域货币的不平衡性
    第一节 多角度看小区域货币的不均衡性
        一、南北地区钱票流通的差异
        二、城乡之间钱票流通的差异
        三、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性
        四、两类主体在发行数量上的不平衡
    第二节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农村钱票的泛滥
        一、从现存实物看二三十年代的北方钱票
        二、钱票与北方农村的钱庄、商号
        三、北方钱票的规范管理与乡村“自理币制”
        四、钱票与北方农村商品经济
第五章 乡土币制:民国乡村社会的自发秩序
    第一节 乡土币制及其存在性论证
    第二节 乡土币制产生的国家币制基础
        一、国家币制在区域间的差异性
        二、国家币制中主辅币供给的非对称性
        三、国币和省钞的信用缺失
    第三节 乡土币制中各方势力的角逐与制衡
        一、军阀与官绅权力的角逐
        二、官绅、商人及“社会”的角力与制衡
        三、商会的居间斡旋
第六章 小区域货币之问题与监管
    第一节 私发纸币的问题
        一、私商钱票的兑现问题:市场机制下的商民博弈
        二、官私钱票的流通问题:传导路径的纵横交织
        三、政府钞票的“专行”:官与民的对峙
    第二节 政府的管理法规及效果
        一、民国以前的政府管理
        二、民元以后的政府管理
    第三节 法令实施屡受梗阻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官僚的利源
        二、地方经济的切实需求
    第四节 商会对私商纸币的管理
第七章 民国币制的二维结构:小区域货币与其他货币的关系
    第一节 民国货币发行主体的分类及其流通架构
        一、民国两大类货币发行主体及货币分类
        二、货币流通二维结构的坐标定位
        三、两大类货币流通的区域分工
    第二节 民国币制二维结构的非对称性
    第三节 自上而下的权力扩张和自下而上的自律性强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基础资料
    三、研究方法和论述构架
第一章 福建钢琴音乐的萌芽(1840-1911)
    第一节 近代福建社会的变迁
        一、鸦片战争与福建
        二、近代福建文教事业的兴起
    第二节 钢琴初传福建
        一、近代福建的西洋音乐文化活动
        二、键盘乐器的运用
        三、福建新音乐教育的启蒙与钢琴音乐教学活动
第二章 福建钢琴音乐的初步发展(1911-1949)
    第一节 民国时期福建社会的变革
        一、民国时期的福建政治与经济
        二、"五四"运动与福建的文化教育
    第二节 钢琴教育的初步发展与专业性教育的萌芽
        一、教会大学的钢琴教育
        二、福建音专的钢琴教育
        三、其他教育机构中的钢琴教学活动
    第三节 钢琴音乐的传播与交流
        一、教育活动中钢琴音乐的传播
        二、抗战活动中钢琴音乐的传播
        三、鼓浪屿的钢琴音乐交流活动
        四、闽籍作曲家江文也的钢琴音乐创作
第三章 福建钢琴音乐的曲折前进(1949-197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社会的发展
        一、福建的政治与经济
        二、文教事业的发展
        三、福建的对外文化交流
    第二节 钢琴音乐交流活动
        一、福建本土钢琴演奏的沉寂
        二、福建籍钢琴演奏家的创举
    第三节 钢琴教育的酝酿
        一、福建本土的钢琴教学情况
        二、福建籍钢琴教育家在省外
    第四节 钢琴音乐创作的探索
        一、江文也的钢琴音乐创作
        二、殷承宗的钢琴音乐创作
        三、福建乡土情怀的钢琴音乐创作
第四章 福建钢琴音乐的繁荣发展(1978-2008)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福建社会
        一、社会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矛盾
        二、福建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发展
    第二节 欣欣向荣的钢琴音乐交流活动
        一、福建本土的钢琴交流活动
        二、闽籍钢琴家在世界各地的演奏
        三、钢琴制造业及相关产业
    第三节 钢琴教育的普及性与专业性发展
        一、钢琴教育的普及性发展
        二、专业性钢琴教育再次起步
    第四节 多元化的钢琴音乐创作
        一、鼓浪屿专题的钢琴创作
        二、福建乡土气息的钢琴音乐创作
        三、现代钢琴音乐创作
第五章 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特征与成因
    第一节 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特征
        一、时代性特征
        二、地域性特征
        三、开放性特征
    第二节 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成因
        一、基督教传播的影响与作用
        二、福建人文地理的影响与作用
        三、闽南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新移民小说研究 ——以严歌苓、高行健、虹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注释 第一章
    早期移民回顾:历史与文学 第一节
    移民:词源追溯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移民他乡:沉重而古老的话题 第三节
    移民海外之一:忍辱负重的异国求存 第四节
    移民海外之二:寻求国家与个人出路 第五节
    移民文学:他乡唱出的原乡恋歌 注释 第二章
    新移民文学:背景与创作 第一节
    背景概述 第二节
    创作综述 第三节
    创作分类 注释 第三章
    严歌苓:杰出的东方女性书写者 第一节
    个人背景 第二节
    创作概论 第三节
    作品分析 注释 第四章
    高行健:文学理论的自我实践者 第一节
    个人背景 第二节
    创作概论 第三节
    作品分析 注释 第五章
    虹影:叛逆却成功的女儿 第一节
    个人背景 第二节
    创作概论 第三节
    作品分析 注释 第六章
    新移民小说的特质 第一节
    新移民小说自身表征 第二节
    与早期移民小说比较 第三节
    与中国同期小说比较 注释 第七章
    新移民小说的价值与地位 第一节
    社会效应已然显露 第二节
    文学价值存有争议 第三节
    历史地位尚待确立 注释 结论 一、为问题寻找答案 二、值得注意的几个现象 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四、期待更多超越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移民作家作品一览表 附录二
    严歌苓年表 附录三
    高行健年表 附录四
    虹影年表 后记

(8)福建农业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农业旅游文献综述
        1.2.1 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综述
        1.2.2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与动因
    2.1 产业与产业结构演进
    2.2 产业结构与农业旅游业演进的动因
        2.2.1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动因
        2.2.2 消费需求变化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因
        2.2.3 农业旅游业发展的生态动因
    2.3 产业融合是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路径
        2.3.1 产业融合的趋势与原因
        2.3.2 产业融合理论概述
        2.3.3 产业融合的主要功能
第3章 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的融合
    3.1 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的融合
    3.2 农业旅游的主要特征
    3.3 农业旅游产业演进机制
第4章 世界农业旅游发展比较与借鉴
    4.1 世界农业旅游业的主要模式与经验
        4.1.1 英国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4.1.2 美国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4.1.3 日本农业旅游业的主要模式
        4.1.4 中国台湾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与主要模式
    4.2 世界农业旅游业成功经验的启示
        4.2.1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4.2.2 规范农业旅游运作
        4.2.3 农业旅游产品档次不断提高
        4.2.4 改善农业旅游环境与接待质量
第5章 福建发展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
    5.1 福建省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与劣势
        5.1.1 福建省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Strength)
        5.1.2 福建省发展农业旅游的劣势(Weakness)
    5.2 福建农业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5.2.1 福建农业旅游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
        5.2.2 福建农业旅游业面临的挑战(Threat)
    5.3 福建省旅游发展的SWOT矩阵
第6章 福建农业旅游发展政策思路
    6.1 福建农业旅游发展原则
    6.2 福建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
    6.3 福建发展农业旅游具体对策
        6.3.1 深度开发福建农业旅游自然人文资源
        6.3.2 积极开发游客市场
        6.3.3 规范农业旅游秩序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基本框架
        三、研究假设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二节:研究区概况
        一、海南岛自然生态描述
        二、海南岛人文生态描述
第二章:海南岛第四纪古生态环境
    第一节:海南岛第四纪古环境
        一、古植被与古气候环境
        二、古动物环境
    第二节:先住民及其对环境的扰动
        一、先住民
        二、先住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三、先住民对生态环境扰动的生态后果
    小结
第三章:海南岛的森林变迁
    第一节:汉代以来的森林变迁
        一、汉唐时期的森林残损
        二、宋元时期的森林残损
        三、明清时期的森林残损
        四、近百年森林的剧变
    第二节 森林百年剧变原因探析
        一、人口增长与森林剧变
        二、森林采伐与森林变迁
        三、橡胶种植与森林变迁
        四、刀耕火种与森林变迁
        五、热带农业开发与森林的变迁
        六、森林火灾与森林变迁
    小结
第四章 海南岛着名林木的变迁
    第一节: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海南岛历史上着名林木及其特征
        二、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三、人类活动与着名林木变迁
    第二节: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个案史研究
        一、海南沉香树
        二、花梨木
        三、龙脑香科树木
        四、松树
        五、鸡翅木
        六、海南藤
        七、海南粗榧
        八、方志记载的其它名木
    小结
第五章:海南岛外来作物(植物)引种史
    第一节:概述
        一、移民引种时期
        二、南洋华侨引种时期
        三、民国政府引种时期
        四、日本人引种时期
        五、多渠道引种时期
    第二节:热带作物引进史
        一、橡胶作物
        二、油料作物
        三、果树作物
        四、饮料作物
        五、香料作物
        六、栽培绿肥和饲料植物
    第三节:造林树种引进史
        一、桉树
        二、相思、木麻黄和加勒比松
    第四节:海南岛园林观赏植物引进史
        一、常见观赏乔木外来种
        二、常见观赏灌木外来种
        三、常见观赏攀缘植物外来种
        四、常见观赏草本花卉外来种
        五、常见观赏棕榈植物外来种
        六、常见观赏竹外来种
        七、常见观赏地被及草坪植物外来种
    小结
第六章: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变迁
    第一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
        二、野生动物区系的演变
        三、野生动物种群的变迁
        四、野生动物变迁的原因
    第二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史个案研究
        一、黑长臂猿
        二、猕猴
        三、麋鹿
        四、坡鹿
        五、黑熊
        六、云豹
        七、獭、狸
    小结
第七章:海南岛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变迁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生物多样性
        二、海南岛生物多样性的变迁与生态安全
    第二节: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安全
        一、外来物种入侵
        二、海南岛外来物种入侵及其风险
    第三节 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水土流失现况
        二、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三、森林与水土流失
    第四节:自然灾害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自然灾害的种类
        二、海南岛灾害发生的时代特征及其趋势
        三、森林与自然灾害
    第五节:海南浆纸业发展与生态安全
    小结
第八章: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性和一致性
        二、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的义务与责任
        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第二节: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特区
        一、海南的尴尬处境:经济特区与生态省
        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建海南生态特区
        三、举全国之力,齐心共建海南生态区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海南惠安庄园借创新基金实现跳跃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比较研究(1840~1937年)[D]. 饶晓晓. 浙江大学, 2016(02)
  • [2]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及区县管理研究[D]. 申立.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3]钟肇政小说创作论[D]. 赖一郎.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4]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 林朝晖.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4)
  • [5]民国小区域流通货币及乡土币制[D]. 陈晓荣. 河北师范大学, 2010(10)
  • [6]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 廖红宇.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7)
  • [7]新移民小说研究 ——以严歌苓、高行健、虹影为例[D]. 倪立秋. 复旦大学, 2008(08)
  • [8]福建农业旅游业发展研究[D]. 胡异艳.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1)
  • [9]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D]. 颜家安.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海南惠安庄园创新基金实现跨越式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