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波包分多路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苏淑娴[1](2021)在《基于粒子群优化胶囊网络的煤矿电机故障诊断系统》文中研究说明电机作为煤矿井下重要的设备,井下主要的动力来源,在煤矿井下各种场合有着广泛的应用。煤矿行业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其对电机的可靠运行几乎是苛刻的,若电机发生故障,轻则造成电机设备损坏,影响生产的进度,重则会危及人员生命以及煤矿企业财产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对煤矿电机进行故障诊断,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异步电动机为例,阐述了异步电机故障的几种主流类型,对常见的故障原理如定子故障、转子故障、偏心故障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了其故障特征信号,为矿用电机故障诊断的判断方法奠定理论基础。在故障信号处理部分,考虑到故障信号中不可避免的含有噪音,影响故障信号的提取,因此采用小波分解的方式对故障信号进行降噪处理,提升数据的可读性,保留大多数有效的数据信息;通过小波包进行故障信号频域的分解,获得信号的频带能量分布图,将不同频带的能量作为特征向量,组成数据样本,以供诊断模型进行训练与试验。在故障诊断模型部分,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改进胶囊网络的煤矿电机故障诊断模型;为了有效增强粒子群算法寻优能力,解决粒子群收敛速度慢的问题,通过对惯性权重因子、学习因子以及位置迭代公式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使得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寻优能力获得大幅度改善。改进胶囊网络算法通过采用小尺寸卷积核、多次卷积的策略,来对故障信号进行特征提取,池化层的加入更是降低了数据的维度,减少了模型的数据负担,大大提升了模型的训练速度。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计算精度高、收敛速度快,能准确的对改进胶囊网络算法进行寻优,大大提高的煤矿电机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图21表6参67
郑晓丹[2](2021)在《光纤光栅传感复用扩容及波长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光纤传感技术是利用光纤为媒介以光波为载体,感知和传输待测信号的一种传感技术。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 FBG)凭借其传输过程中能量损耗小、机械工作强度高、复用传感器数量多等众多优势而广泛应用于输油管道泄漏预警、桥梁隧道结构健康监测以及高压电力传输线路安全保护等领域。随着光纤传感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光纤传感技术正朝着大容量、长距离和高精度及网络化方向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基础上,以大容量光纤光栅传感网络解调技术和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光纤光栅复用扩容和波长检测技术这两个关键问题展开了初步探索研究:(1)对传感网络组网复用部分提出有效的去噪方案和相应的算法改进,最终实现传感网络的大容量光纤光栅组网复用扩容。(2)对光纤光栅进行温度传感实验并检测其波长变化。本文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1)在总结分析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光纤光栅耦合模理论,研究光纤光栅的计算方法和光谱特性,建立了光纤光栅波分/时分混合复用模型;并进一步探究光谱阴影效应和多脉冲干扰对传感信号造成串扰的原因;(2)在分析常用的组网去噪算法的基础上探索大容量光纤光栅组网复用系统中去噪的新方法。提出了CEEMDAN与小波包结合去噪算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具有自适应噪声的完整集成经验模态分解与小波包算法相结合的特征,CEEMDAN与小波包结合去噪算法在4种不同信噪比的情况下,连续20次重复性试验平均误差均最多可降低0.245,拥有更高的可靠性,为后续解调的精准性提供保障;(3)设计并搭建了大容量光纤光栅传感网解调系统测试平台。运用本文提出的CEEMDAN与小波包结合去噪算法进行去噪后搭建的系统,通过不同温度下的中心波长的温度传感实验测试分析表明:在5℃~60℃温度测试范围内,解调系统的温度平均误差大幅降低至0.2507℃,该论文对大容量光纤光栅组网复用解调系统的研究成果,对于工程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技术借鉴意义。
陈世豪[3](2021)在《多通道光纤声波传感系统及降噪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声波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声波传感技术在石油管道泄漏、设备健康监测、医疗诊断等各个领域有巨大的应用需求。传统的声波传感器多为电子式声波传感器,而随着对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的深入,各种光纤声波传感器得到了快速发展。同电子式声波传感器相比,光纤声波传感器体积小、重量轻、检测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能够在极端恶劣环境下使用,并且,光纤较小的传输损耗使得光纤声波传感器能够实现高质量的遥测遥感。近年来,各种原理和结构的光纤声波传感器被陆续报道,其中,光纤法布里-珀罗声波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灵敏度高并且响应频带宽等优点,在声信号传感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光纤法布里-珀罗声波传感器的应用还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光纤法布里-珀罗声波传感器由于复用能力较弱,难以满足多点探测或大规模组网的应用需求;另一方面,光纤声波传感解调系统往往由大量的电学器件和光学器件构成,存在较大的噪声。此外,由于光纤声波传感器的灵敏度较高,其响应的动态范围较小,因此,环境噪声对系统的声波探测效果容易造成干扰,在实际应用中,外界气流扰动还会形成较大的冲击噪声,使得高灵敏度的光纤声波传感器呈现饱和状态,从而极大地影响光纤声波传感器的检测能力,也大大降低了传感器对声音传感和还原的质量。本论文主要针对多点检测的光纤法布里-珀罗声波传感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噪声干扰滤除和有效语音信号提取问题展开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和成果如下:(1)介绍了光纤法布里-珀罗声波传感器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标准法布里-珀罗腔多光束干涉理论和双光束干涉理论,分析了针对光纤法布里-珀罗声波传感器的传统强度解调方案原理及局限性。同时,介绍了本文研究中所使用的多通道光纤法布里-珀罗声波传感系统的三波长自适应解调方法,该三波长自适应解调法在对光纤法布里-珀罗声波传感器的信号解调中可克服环境变化对传感器工作点的影响,使得传感器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2)设计和搭建了多通道光纤声波传感系统并从光学系统构建和电学解调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该系统通过空分复用的方式,可以对多路光纤法布里-珀罗声波传感器信号同时解调,论文设计了光学和电路系统,搭建了系统样机,并且成功实现了多通道光纤法布里-珀罗声波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和解调。(3)介绍了以数字信号处理为基础的语音降噪算法,重点研究了运算复杂度低、实时性较好的谱减法,针对多通道光纤声波传感系统在多点检测中的复杂环境噪声问题,提出了将谱减法与小波包阈值去噪相结合的新型融合算法。该算法一方面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谱减法去噪中普遍存在的“音乐噪声”残留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检测环境中使用的光纤声波传感器匹配具有不同小波基函数的去噪算法,能够提高传感器对多种特定环境噪声的抗干扰和去噪能力。(4)针对光纤法布里-珀罗声波传感器的声敏振动薄膜受外界检测环境中强背景噪声或强气流扰动易引起高能量冲击噪声的问题,论文提出了基于希尔伯特变换和短时能量分析的冲击噪声去除算法,该算法结合了心音信号提取和图像处理中的中值滤波思想。通过对多组测试样本的滤波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滤噪算法能够有效滤除检测信号中的冲击噪声,同时,尽可能保证传感器所采集的音频信息的完整性。
肖鹏飞[4](2020)在《基于数据驱动的SPMT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文中认为自行式模块运输车因为其载重量大、使用灵活以及稳定性高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型的重载运输场合。本文针对自行式模块运输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和故障维护等问题,对运输车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以某型号的自行式模块运输车为对象,介绍了运输车的基本组成、功能和应用特点,并对其主要组成部分,行走驱动系统、悬挂系统和转向系统各自的结构、液压系统以及工作原理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在现有的监控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基本参数监测、安全状态监测和故障状态监测三方面的状态监测系统方案,并完成了对系统中的基本参数监测和安全状态监测的实现过程的研究,以及运输车的故障状态的初步分析。然后重点对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进行研究以实现其故障状态监测,限于篇幅限制,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仅以悬挂液压系统为对象。为此先在AMESim仿真软件建立了悬挂液压系统的完整模型,对悬挂系统的正常工况和故障工况进行了仿真,并初步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液压元件故障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后续的故障诊断提供依据和数据来源。最后本文在对现有的各种液压故障诊断方法的介绍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系统本身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小波包分析和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诊断方案。该方案对采集的流量信号样本,进行小波包分析并提取子信号的能量谱,结合仿真分析的结果和对比实验,为各类故障选取合适的特征;通过对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分析和对比,设计了一种基于二叉树的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识别方案,将从仿真模型中获取的样本数据做上述小波包分析处理后,对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并使用改进的网格搜索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最终取得了较好的分类性能,实现了以悬挂液压系统为对象的故障诊断。至此,本文完成了自行式模块运输车的状态监测系统中的主要研究工作。
陈士刚[5](2019)在《基于多路振动信号融合的高压隔离开关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压隔离开关不仅保证着正常用电,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还可对其进行隔离,因此对高压隔离开关进行故障监测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利用SolidWorks建立了 GW4B-252DW型高压隔离开关三维模型,并将该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中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计算了合闸、分闸、合闸不到位等三种状态下隔离开关固有频率和振型。利用虚拟样机仿真软件ADAMS建立高压隔离开关传动机构动力学模型,根据实际工况对其进行分合闸动态过程仿真;分析了高压隔离开关连杆松动常见故障下机械特性变化规律,得到各故障情况下驱动力矩波形和触头接触力的变化特性,提出基于振动信号的高压隔离开关故障诊断方法。研制了高压隔离开关数据采集装置,通过传感器采集振动、操动电机的电压和电流信号。开发了基于LabVIEW平台的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信号采集、存储、处理和显示功能。针对GW4B-252DW隔离开关开展了故障模拟试验,现场模拟了高操作电压、低操作电压、传动装置松动(拐臂、极间、相间)、螺栓松动、闭锁松动等7种故障。采集正常和模拟故障情况下的6路振动信号及操动电机的电压电流信号,建立了8类典型状态数据库。针对隔离开关振动信号,采用时域与频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特征因子提取。对振动信号分别进行预处理、特征因子提取与融合、因子权重计算与筛选处理,建立故障特征库;利用形态学和小波包方法对振动信号去噪,分别提取了振动幅值极大值点时刻、经验模态分解能量矩作为振动信号时频特征因子。鉴于存在单路振动信号特征因子对传动机构松动型故障识别不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多路振动信号特征进行融合;然后将Relief算法应用到特征量权重计算中,并根据权重值计算结果,实现特征因子的优化;最后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对多路振动信号IMF能量矩有效性进行验证的特征因子提取方法。在特征因子提取的基础上,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训练学习与状态预测,利用Matlab GUI完成基于SVM的故障识别系统开发。针对高压隔离开关故障诊断中存在的故障种类不完备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不完备故障类别下基于Multi-SVDD建立可识别出未知异常和已知故障种类的诊断方法,增强了诊断模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多路振动特征融合后更适用于隔离开关故障诊断;经ReliefF算法对特征量进行优化后可提高故障诊断准确率。
凡倩[6](2018)在《基于小波包分复用的宽带通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小波包分复用(Wavelet Packet Division Multiplex,WPDM)技术是一种将小波包变换运用于多载波调制系统中的新型多载波调制技术,小波包函数时频域相互正交的特性使WPDM系统具有较高频谱利用率和良好的抗衰落、非均匀信道划分能力等特性,较OFDM系统具有更好的带宽利用率、功率谱带外衰减速度和抗衰落干扰能力,更加适用于宽带通信中多重复杂环境下传输。围绕WPDM对宽带多载波通信系统的改进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对WPDM技术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宽带通信中WPDM传输系统模型,分析并论证了该系统的功率谱密度、频谱利用率、抗衰落等方面的性能改善,证明了相比OFDM系统,WPDM系统更适用于复杂的宽带通信传输,同时也为后文分析小波函数消失矩和峰均功率比对WPDM系统的性能影响奠定基础。其次,研究不同小波函数和小波函数消失矩对WPDM系统性能的影响。再针对WPDM系统性能在多径干扰环境下受限于小波消失矩这一缺陷,采用小波包剪枝优选算法,在不增加小波消失矩长度的基础上提高系统抗多径干扰能力,剪枝优选出的小波包树结构即为WPDM技术在宽带通信传输系统中的最优小波包基。最后研究WPDM对宽带通信系统的峰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抑制问题。针对采用传统限幅加窗算法导致WPDM系统有过高误码率这一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剪枝优小波包树和改进限幅加窗的联合算法提高WPDM系统性能,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联合算法不仅降低了WPDM系统发送端的PAPR,而且还提高了WPDM的误码性能,减小了系统计算复杂度。
李恒[7](2011)在《基于小波包分复用技术的多载波通信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3G通信技术日渐成熟并步入商业化运营,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研制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多载波通信与先进调制技术的结合,以其较高的频谱利用率,良好的抗衰落能力,被认为是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核心技术。小波包分复用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抗码间干扰、载波间干扰的能力,且相比OFDM技术具备更佳的信道适应能力,成为近一段时间研究的热点。然而,峰均功率比较高、子载波基的选择以及最优基选取方法较复杂等难题一直制约着小波包分复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本文则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全文首先概括并阐述了多载波调制与小波包分复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介绍了时频分析与小波包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在多径衰落信道模型下,子载波基的选取对系统抗干扰性能的影响。给出了频率弥散信道中子载波基的选取原则,提出以小波包函数替代传统OFDM技术中所采用的正弦基作为子载波基进行传输,利用小波包函数良好的自正交性与互正交性,来获取更优的抗噪声与抗干扰性能。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接着分析了小波包基的构成原则与选择方法,针对多载波通信系统的性能要求,选取ICI与ISI联合功率及峰均功率比作为度量准则,并将子载波数目作为搜索约束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根节点逐级向下按二进支路分解,利用度量准则函数决定父子节点间取舍的最优基搜索算法,并解决了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基输出问题。最后在4径Rayleigh衰落信道模型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运算速度优于现有的两种算法,且采用最优基结构的系统比全分解结构的系统性能提升约20%。最后,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工作,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展望了小波包分复用技术及多载波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陈林飞[8](2008)在《基于分数变换光学的图像编码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信息处理是光学中的一门新兴前沿学科,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研究的光信息编码与图像处理正是信息处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在国家安全、个人信息防护、网络传输等各种安全保密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防伪和加密技术中。本论文在Javidi提出的基于4f系统的双随机相位编码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分数变换光学和其他处理方法展开工作。针对现有研究状况,我们发现研究工作者通常利用单色激光束进行图像处理,这样就使得输出的图像失去了彩色信息,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三基色原理的彩色图像编码方法,并结合各种变换手段和加密技术增强了编码的安全性。进一步研究了彩色图像的相加、相减等其他处理方法。小波变换、小波包变换广泛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中,结合小波变换、小波包变换和分数傅立叶变换,提出了利用分数小波变换、分数小波包变换等进行图像编码,不仅提高了编码的安全性,还可以使得它们在数字和光学领域都能得到应用,目的是期望进一步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数字图像安全防护和信息防伪领域。全篇论文围绕着光学信息编码和图像处理这个主题,结合多种分数变换光学方法,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第1章简要介绍了光学信息安全和信息处理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已完成的工作,重点介绍本论文中所用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包括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分数傅立叶变换以及分数变换光学等,并对比较重要的快速傅立叶变换和离散分数傅立叶变换一些基本算法做了相应的介绍。第2章中,我们从分数傅立叶变换和维格纳分布函数的关系出发,将分数傅立叶变换用于空间滤波。在滤波过程中,将噪声模拟成啁啾函数或者它的线性叠加,并且准确地求出过滤的实际位置,还可以通过多次分数滤波来改善光束质量。最后结合数字处理方式,建立GUI(图形用户界面)窗口,可以实时快速地进行空间频率域噪声滤波。第3章中,简要介绍了Javidi提出的双随机相位编码原理和基于分数傅立叶变换的图像加密技术,提出了一种建立在光学哈特莱变换基础上的图像编码方法。哈特莱变换是一种实变换,使得模拟过程中的计算时间可以大大缩短。介绍了哈特莱变换编码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并从图像本质上分析了编码的原理。第4章中,提出了基于分数小波变换和分数小波包变换的图像加密方法,从中结合小波变换、小波包变换和分数傅立叶变换的优势,还可以跟小波变换一样实现部分加密,但比小波变换、小波包变换更具灵活性,编码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光学实现装置,并且利用数值模拟证明了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第5章中,基于彩色图像三基色原理、菲涅耳变换全息和波长多路技术,我们提出了一种光学彩色图像编码的新方法,在编码过程中将彩色图像分解为红、绿、蓝三路,并且各自加密。各支路上的系统参数和随机相位板都是解密过程中的密钥,只有所有的密码都正确时才能恢复原始彩色图像。当只有某条支路上或某些密码正确时,不能恢复完全正确的彩色信息,图像的颜色会发生扭曲,人们往往会见到错误的彩色信息。我们设计了两种光学装置,一种是多通道纯光学装置,另一种是单通道光电装置,理论模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第6章中,建立在分数傅立叶变换和数字全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彩色图像加密合成技术。在三支路上,彩色信息利用分数傅立叶变换双随机相位原理进行各自加密,分数度和其他系统参数成了附加的密码。并利用二步相移干涉技术进行图像合成,合成后的彩色图像比原始图像更有意义更漂亮。最后提出了彩色图像加密合成方法。第7章中,基于分数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变换提出了一种在双重分数小波域的彩色图像加密技术。根据三基色原理,图像被分解为三支路,在每条支路上图像由于小波变换被分解为几部分,每个部分用不同的相位板进行编码,这些密码可以分别保存在不同的位置或者由不同的人保管。只有所有人都出示正确密码时,整体的信息才能合成出来。在第二部分中我们运用三基色原理和光在介质中传输时的吸收透过特性分析了美国光学学会OPN杂志上的一个“光学迷题”,并用Matlab模拟了相应的结果。结果表明通过吸收和透过不同颜色的光波长可以实现彩色图像不同情景的改变,证明了三基色原理的实际应用价值。第8章总结已完成的工作和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指出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刘守山[9](2007)在《超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可重构架构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在可重构计算基础上的超声无损检测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架构的建立,以及相关超声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的可重构架构实现。第一章绪论本章对超声无损检测中数字信号处理方法、超声成像技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架构进行了综述。针对现代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的多样性、相关运算的复杂性、以及现代超声成像技术对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在运行的实时性、快速性、灵活性等系统性能方面要求的日益提高,分别对专用超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和基于通用微计算机的超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两种常用基本系统架构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两种基本系统架构在提高上述性能要求方面所面临的不足之处。在两种系统架构的改进过程中,可重构计算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可重构计算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范围和程度较为有限,其主要作用是用以替代分立逻辑器件完成较为简单的系统不同功能器件的接口任务,现有的可重构计算技术的功能并没有得到更为深入的应用和充分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对可重构计算技术在超声无损检测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中进一步系统化的应用进行研究的目标。在确定了本文研究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可重构计算技术及无损检测超声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特点,确定了本文研究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超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可重构架构的软硬件一体化模型对嵌入式系统的传统设计方法和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系统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根据超声无损检测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及实际系统中重构粒度较大的特点,提出了建立系统可重构架构软硬件一体化模型的思想。在这一思想下,对组成系统的基本架构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相应地建立了功能单元的通用模型,并对其组成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重点建立了功能单元中的控制模型—有限状态机模型。最后进行了软硬件一体化模型在超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第三章动态重构调度与配置及超声信号处理应用架构研究针对可重构信号处理系统中动态重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对系统重构调度与配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虚拟内存管理的最优方法——最近最少使用(LRU:Least Recently Used)方法的重构调度与配置机制。并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实际超声无损检测系统中的含缺陷信号的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为对象,进行了相应的重构调度机制和信号处理过程的可重构架构的设计与实现。第四章小波提升算法的可重构架构及其在超声信号消噪中的应用以超声信号消噪为目的,对离散小波提升算法的特点,及其在硬件实现方面相对于离散Mallat算法的优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采用小波提升算法的迭代VLSI架构,进行其在可重构系统中的硬件实现。针对原迭代架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小波提升算法的多级流水线结构,最后进行了在自适应小波阈值超声信号消噪中的应用研究。第五章基于PCI总线的超声信号协处理系统的设计针对实际需要,以FIFO器件作为数据采集队列,进行了数据采集及传输通道的构建,包括数据采集A/D、FIFO与后级信号处理任务的接口、FIFO与后级数据存储器SDRAM之间,以及可重构硬件中的信号处理功能单元与SDRAM之间等接口控制电路的设计。确定了基于PCI总线主模式写和从模式读方式的数据传输机制,以及相关接口电路。结合ALTERA公司的FPGA,对FPGA的配置方式进行了分析,针对执行不同任务的FPGA,分别采用了被动串行方式和通过PCI接口进行FPGA动态数据加载的方式对FPGA进行配置。最后,建立起了可重构超声信号协处理系统总体架构。第六章总结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及创新点进行了总结,针对所建立的可重构超声信号处理系统及研究内容的不足之处,对将来需进行的进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
韩丽娜[10](2006)在《小波分析在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配电网单相接地时的故障选线问题,是国际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技术难题。本文通过对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暂态过程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小波分析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频带分析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新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小波包具有良好的频域分频特性,以适当频率带宽对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各条线路的暂态零序电流进行分解,得到其在不同频段下的输出。按照能量最大的观点自适应地确定各条线路故障特征最明显的频段,也就是暂态电容电流分布最集中频段。然后根据故障线路暂态电容电流的极性与非故障线路不同的原理,通过比较各线路暂态零序电流在所确定的频段下的小波包分解结果的极性来实现故障选线。 另外针对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在相电压过零值附近时,故障选线存在死区的问题。本文创造性的提出,可以根据这种情况下故障线路零序电流中含大量的暂态电感直流分量的特性,利用小波重构算法,分别求取各线路零序电流中直流分量和基频分量的重构信号,根据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零序电流中两者的能量比的不同,来确定故障线路。 通过大量的ATP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选线方法,由于始终在故障暂态特征最明显的频段下进行分析和比较,因而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故障暂态过程中包含的信息,不会出现因干扰和测量误差而导致故障特征被湮没的情况,可以大大提高故障选线的可靠性;受故障点位置、过渡电阻及故障合闸角等因素影响较小,在规程规定的各种工况下均可以准确、可靠地找出相故障线路;同时该方法的软件实现简单,硬件要求也不高,因此该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小波包分多路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波包分多路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粒子群优化胶囊网络的煤矿电机故障诊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矿用电机工作原理及其故障分析 |
2.1 矿用电机工作原理 |
2.2 矿用电机故障类型 |
2.2.1 定子故障 |
2.2.2 转子断条故障 |
2.2.3 偏心故障 |
2.3 故障诊断原理 |
2.4 电机的诊断技术 |
2.4.1 传统诊断方法 |
2.4.2 基于信号处理的方法 |
2.4.3 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电机故障信号采集与处理 |
3.1 故障信号采集 |
3.2 信号预处理 |
3.2.1 小波去噪流程 |
3.2.2 阈值与阈值函数选取 |
3.3 小波包的故障信号提取 |
3.3.1 小波分解 |
3.3.2 小波包特征提取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粒子群与改进胶囊网络的煤矿电机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
4.1 改进粒子群算法 |
4.1.1 基本粒子群算法 |
4.1.2 改进粒子群算法 |
4.1.3 算法步骤 |
4.1.4 算法仿真与分析 |
4.2 改进胶囊网络算法 |
4.2.1 胶囊网络结构 |
4.2.2 动态路由的工作原理 |
4.2.3 改进胶囊网络算法步骤 |
4.2.4 算法仿真与分析 |
4.3 电机故障诊断模型 |
4.3.1 模型架构 |
4.3.2 故障诊断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
5.1 样本数据获取 |
5.2 电机故障诊断过程 |
5.3 小波包故障特征提取 |
5.4 故障诊断分析 |
5.5 其他算法性能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光纤光栅传感复用扩容及波长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大容量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研究现状 |
1.2.3 光纤光栅波长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方面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的基本理论 |
2.1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
2.1.1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原理 |
2.1.2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原理 |
2.2 光纤光栅波长检测技术 |
2.2.1 光谱仪解调法 |
2.2.2 匹配光栅解调法 |
2.2.3 可调谐F-P滤波器解调法 |
2.2.4 色散解调法 |
2.2.5 成像光谱解调法 |
2.2.6 不同解调技术的性能比较 |
2.3 大容量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的组网技术 |
2.3.1 光纤光栅波分复用传感网络 |
2.3.2 光纤光栅时分复用传感网络 |
2.3.3 光纤光栅空分复用传感网络 |
2.3.4 光纤光栅混合复用传感网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系统设计 |
3.1 光纤光栅传感网络解调系统的设计方案 |
3.1.1 解调系统设计方案 |
3.1.2 解调系统设计框图 |
3.2 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的组成 |
3.2.1 ASE光源 |
3.2.2 光环形器 |
3.2.3 光电探测器 |
3.3 大容量光纤光栅混合复用网络中噪声信号的形成机制 |
3.3.1 波分+时分混合复用模型 |
3.3.2 光谱阴影效应 |
3.3.3 多次串扰噪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纤光栅复用传感网络中去噪算法的研究 |
4.1 常用组网复用去噪算法 |
4.1.1 小波阈值算法 |
4.1.2 CEEMDAN+小波阈值降噪算法 |
4.2 CEEMDAN+小波包阈值去噪算法 |
4.2.1 CEEMDAN算法 |
4.2.2 小波包阈值去噪算法 |
4.2.3 CEEMDAN+小波包降噪算法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容量混合复用光纤光栅传感解调系统测试 |
5.1 CEEMDAN+小波包降噪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
5.1.1 实验的对象 |
5.1.2 实验的过程 |
5.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 光纤光栅传感网络解调性能测试 |
5.2.1 光纤光栅波长-温度关系实验 |
5.2.2 光纤光栅解调系统精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3)多通道光纤声波传感系统及降噪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纤传感技术 |
1.1.1 光纤传感技术原理概述 |
1.1.2 光纤传感类型 |
1.2 光纤声波传感器 |
1.2.1 光纤声波传感技术应用背景 |
1.2.2 光纤声波传感器分类 |
1.3 语音信号降噪算法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多通道光纤声波传感系统原理及搭建 |
2.1 光纤法布里-珀罗声波传感器基本原理 |
2.1.1 法布里-珀罗腔干涉原理 |
2.1.2 光纤法布里-珀罗声波传感器工作原理 |
2.2 三波长自适应强度解调法原理 |
2.2.1 单波长强度解调法 |
2.2.2 三波长自适应强度解调法 |
2.3 多通道光纤声波传感系统搭建 |
2.3.1 光学部分设计 |
2.3.2 电学部分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针对多通道光纤声波传感系统的去噪研究 |
3.1 谱减法 |
3.1.1 基本谱减法 |
3.1.2 Boll的改进谱减法 |
3.1.3 多窗谱估计的改进谱减法 |
3.2 小波包阈值去噪 |
3.2.1 连续小波变换和离散小波变换 |
3.2.2 小波阈值去噪原理 |
3.2.3 小波包阈值去噪原理 |
3.3 融合算法 |
3.3.1 融合算法实现流程 |
3.3.2 小波基函数选取 |
3.3.3 融合算法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能量冲击噪声消除算法 |
4.1 希尔伯特变换提取信号包络 |
4.2 短时能量分析 |
4.3 中值滤波算法 |
4.4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和短时能量的冲击噪声消除算法 |
4.4.1 算法描述 |
4.4.2 算法性能测试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基于数据驱动的SPMT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SPMT的发展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分析方法 |
1.2.1 自行式模块运输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在线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液压故障诊断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SPMT状态监测系统分析 |
2.1 自行式模块运输车 |
2.1.1 自行式模块运输车简介 |
2.1.2 行走系统 |
2.1.3 悬挂系统 |
2.1.4 转向系统 |
2.2 状态监测系统 |
2.2.1 状态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
2.2.2 基本参数与安全状态监测 |
2.2.3 故障状态分析及监测 |
2.3 小结 |
第3章 基于AMESim的悬挂液压系统建模及故障仿真 |
3.1 悬挂液压系统AMESim建模与仿真 |
3.1.1 负载敏感变量泵建模 |
3.1.2 电液比例换向阀建模 |
3.1.3 防爆阀建模 |
3.1.4 柱塞缸建模 |
3.1.5 悬挂液压系统仿真 |
3.2 悬挂液压系统故障仿真 |
3.2.1 悬挂液压系统故障分析 |
3.2.2 液压缸泄漏仿真 |
3.2.3 负载敏感阀及定差减压阀故障仿真 |
3.2.4 变量柱塞泵故障仿真 |
3.3 小结 |
第4章 基于小波包分析与多分类SVM的故障诊断研究 |
4.1 故障诊断方案设计 |
4.1.1 液压故障诊断技术 |
4.1.2 故障诊断方案设计 |
4.2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故障特征提取 |
4.2.1 小波包分析 |
4.2.2 流量信号分解 |
4.2.3 故障特征提取 |
4.3 基于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故障分类 |
4.3.1 多分类支持向量机 |
4.3.2 基于二叉树多分类SVM的故障诊断方法 |
4.4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基于多路振动信号融合的高压隔离开关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压隔离开关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
1.2.1 三维动力学分析方法 |
1.2.2 振动信号处理方法 |
1.2.3 分合闸电流信号处理方法 |
1.2.4 状态评估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高压隔离开关三维动力学仿真研究 |
2.1 高压隔离开关ANSYS模态分析 |
2.1.1 高压隔离开关Solidworks模型搭建 |
2.1.2 高压隔离开关ANSYS模态分析计算 |
2.2 高压隔离开关ADAMS动力学仿真 |
2.2.1 高压隔离开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
2.2.2 正常分合闸仿真结果分析 |
2.2.3 高压隔离开关故障仿真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高压隔离开关分合闸振动信号采集 |
3.1 采集系统设计方案 |
3.2 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3.2.1 振动传感器 |
3.2.2 电流传感器 |
3.2.3 数据采集卡及工控机 |
3.3 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3.3.1 数据采集系统 |
3.4 GW4B-252DW高压隔离开关故障模拟试验 |
3.4.1 高压隔离开关典型故障模拟 |
3.4.2 高压隔离开关信号采集 |
3.5 本章小结 |
4 高压隔离开关分合闸振动信号特征因子提取分析 |
4.1 信号的预处理 |
4.1.1 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去噪 |
4.1.2 基于形态学滤波的信号去噪 |
4.2 振动信号极值时刻特征因子提取 |
4.2.1 极值点发生时刻 |
4.2.2 特征量可重复性分析 |
4.3 振动信号能量矩特征因子提取 |
4.3.1 振动信号EMD分解 |
4.3.2 能量矩特征量 |
4.3.3 采用K-means聚类算法评估类间差别 |
4.4 多路特征因子融合与优化 |
4.4.1 多路振动特征因子融合 |
4.4.2 融合特征因子优化分析 |
4.4.3 特征量的重复性分析与有效性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高压隔离开关机械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5.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诊断系统 |
5.2 不完备故障类别下基于Multi-SVDD的状态评估算法 |
5.2.1 SVDD算法和核函数 |
5.2.2 改进型加权高斯核函数 |
5.2.3 粒子群优化SVDD核参数 |
5.2.4 Multi-SVDD不完备故障集诊断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小波包分复用的宽带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章节安排 |
2 小波包分复用技术原理分析 |
2.1 WPDM 技术理论基础 |
2.1.1 小波函数、尺度函数 |
2.1.2 小波包定义与特性分析 |
2.1.3 小波包变换与Mallat快速算法 |
2.1.4 WPDM的优势 |
2.2 WPDM系统结构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3 WPDM通信系统特性分析 |
3.1 WPDM与OFDM对比 |
3.2 WPDM的功率谱密度 |
3.3 WPDM的频谱利用率 |
3.4 WPDM的抗衰落性能分析 |
3.4.1 抗AWGN性能分析 |
3.4.2 抗多径性能分析 |
3.4.3 抗频率选择性衰落 |
3.5 本章小结 |
4 最优小波包基选取 |
4.1 常见的小波函数及性能对比 |
4.1.1 宽带通信中小波函数需要满足的条件 |
4.2 几种典型小波函数的性质 |
4.2.1 Haar小波 |
4.2.2 Daubechies小波 |
4.2.3 Symlets小波和Coiflets小波 |
4.2.4 Biorthogonal小波函数 |
4.3 不同小波函数的WPDM系统性能分析对比 |
4.3.1 在AWGN下的性能对比 |
4.3.2 在多径衰落下的性能对比 |
4.4 小波包剪枝优选算法 |
4.4.1 最优小波包树的代价函数 |
4.4.2 剪枝优选算法 |
4.4.3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PAPR抑制算法研究 |
5.1 峰均功率比的定义 |
5.1.1 PAPR算法仿真 |
5.2 降低PAPR算法 |
5.2.1 改进限幅加窗算法 |
5.2.2 剪枝优选小波包降低PAPR |
5.3 仿真与分析 |
5.3.1 改进峰值加窗算法仿真 |
5.3.2 剪枝优选小波包算法仿真 |
5.4 联合抑制PAPR算法 |
5.4.1 基于剪枝优选小波包和改进限幅加窗抑制PAPR技术 |
5.4.2 实验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基于小波包分复用技术的多载波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1 多载波调制技术 |
1.2.2 小波包分复用技术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多载波调制系统 |
2.1 单载波调制 |
2.2 多载波调制 |
2.2.1 多载波调制的原理 |
2.2.2 多载波调制系统的优缺点 |
2.3 多载波调制系统的实现 |
2.3.1 MC-CDMA 系统 |
2.3.2 OFDM 系统 |
2.3.3 WPDM 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波理论与小波包分复用 |
3.1 时频分析与小波理论 |
3.1.1 Fourier 变换 |
3.1.2 Gabor 变换 |
3.1.3 小波变换 |
3.1.4 小波包变换 |
3.2 小波包分复用系统 |
3.2.1 小波包分复用系统的原理与结构 |
3.2.2 WDPM 的特点与优势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载波通信系统中子载波基的选取 |
4.1 引言 |
4.2 无线通信信道 |
4.2.1 无线传播环境的多样性与多径性 |
4.2.2 无线信道中的衰落类型 |
4.2.3 无线信道模型 |
4.3 子载波基的优化选取 |
4.3.1 问题的提出 |
4.3.2 信道干扰的理论分析 |
4.3.3 子载波基的优化选取 |
4.4 仿真分析与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波包分复用系统中的最优小波包基选择 |
5.1 引言 |
5.2 最优小波包基的定义 |
5.3 现有的最优基选取方法 |
5.3.1 最优基搜索算法 |
5.3.2 穷举算法 |
5.4 快速自适应最优小波包基搜索算法 |
5.4.1 代价函数的选取 |
5.4.2 算法思想与步骤 |
5.5 仿真与分析 |
5.5.1 运算复杂度分析 |
5.5.2 输出最优基的性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分数变换光学的图像编码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光学信息安全和信息处理的研究现状 |
1.1.1 光学信息安全和图像编码现状 |
1.1.2 信息处理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方法及基本理论 |
1.2.1 傅立叶变换 |
1.2.2 小波变换 |
1.2.3 分数傅立叶变换 |
1.2.4 分数变换光学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已完成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分数傅立叶变换在空间滤波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维格纳分布函数和分数傅立叶变换 |
2.3 用透镜系统实现分数傅立叶变换 |
2.3.1 实现分数傅立叶变换的第一类基本单元 |
2.3.2 实现分数傅立叶变换的第二类基本单元 |
2.4 滤波原理 |
2.5 数值模拟实例 |
2.6 GUI编程 |
2.6.1 程序编写 |
2.6.2 软件使用 |
2.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双随机相位编码原理和基于Hartley变换的图像加密技术 |
3.1 引言 |
3.2 基于4f系统的双随机相位编码技术 |
3.3 基于分数傅立叶变换系统的双随机相位编码技术 |
3.4 基于Hartley变换的图像编码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分数小波变换和分数小波包变换在图像编码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分数小波变换用于光学图像编码 |
4.2.1 基本原理 |
4.2.2 光学装置 |
4.2.3 数值模拟 |
4.3 分数小波包变换用于图像编码 |
4.3.1 小波包变换 |
4.3.2 分数小波包变换 |
4.3.3 计算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基于波长多路技术和无透镜菲涅耳变换的彩色图像编码技术 |
5.1 引言 |
5.2 利用波长多路技术进行彩色图像分解和处理 |
5.3 双随机相位加密和菲涅耳变换全息 |
5.4 基于菲涅耳全息的彩色图像加密技术 |
5.5 数值模拟和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基于分数傅立叶变换和数字全息技术的彩色信息处理 |
6.1 引言 |
6.2 随机相位编码和分数傅立叶变换全息 |
6.3 基于分数傅立叶全息和双随机相位原理的彩色图像编码 |
6.4 利用分数傅立叶数字全息和相移干涉技术进行图像相加相减 |
6.5 利用双随机相位原理和相移干涉技术在分数域进行彩色图像处理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结合随机相位原理的双重分数傅立叶小波域彩色图像编码 |
7.1 引言 |
7.2 结合随机相位原理的双重分数傅立叶小波域彩色图像编码 |
7.2.1 双重分数傅立叶小波变换域随机相位信息编码 |
7.2.2 分数傅立叶小波域彩色图像加密 |
7.3 对光学迷题"一扇窗,三个季节"的一种可能性解释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总结 |
8.1 工作总结和主要创新点 |
8.2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
附录Ⅰ 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 |
附录Ⅱ 攻博期间完成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超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可重构架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3 相关技术文献综述 |
1.3.1 超声无损检测中超声信号处理和评价方法 |
1.3.2 超声无损检测中的成像技术 |
1.3.3 超声无损检测数字信号处理系统 |
1.3.4 可重构计算技术 |
1.3.5 可重构计算技术在超声无损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1.5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可重构架构的软硬件一体化模型 |
2.1 引言 |
2.2 超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建模分析 |
2.2.1 早期嵌入式系统模型 |
2.2.2 软/硬件协同设计中的嵌入式系统模型 |
2.2.3 可重构计算系统模型 |
2.2.4 超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可重构架构系统建模分析 |
2.3 超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可重构架构的结构模型 |
2.4 超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可重构架构的功能模型 |
2.4.1 功能单元模型 |
2.4.2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功能单元控制模型 |
2.4.3 基于事件驱动的系统功能模型 |
2.5 应用与验证 |
2.5.1 超声信号采样→滤波→压缩过程的基本功能结构 |
2.5.2 采样→滤波→压缩过程功能单元设计 |
2.5.3 功能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态重构调度与配置及超声信号处理应用架构研究 |
3.1 引言 |
3.2 动态重构的调度和配置 |
3.2.1 动态重构模型 |
3.2.2 本文系统的重构调度和配置 |
3.3 基于小波包分析和神经网络的超声信号缺陷识别 |
3.3.1 基于小波包分析和神经网络的超声信号缺陷识别原理 |
3.3.2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超声缺陷信号特征提取 |
3.3.3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缺陷识别 |
3.4 基于小波包分析和神经网络缺陷识别的可重构架构 |
3.4.1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特征提取可重构架构 |
3.4.2 BP人工神经网络运算的可重构架构 |
3.5 设计实现与功能验证 |
3.5.1 小波包分解模块的设计 |
3.5.2 小波包分解频段能量计算架构的设计实现 |
3.5.3 BP人工神经网络运算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
3.5.4 重构调度与配置控制模块的设计 |
3.5.5 功能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波提升算法的可重构架构及其在超声信号消噪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小波变换的提升算法 |
4.2.1 小波变换的提升算法原理 |
4.2.2 小波变换的提升算法与Mallat算法的比较 |
4.3 小波变换提升算法的可重构架构 |
4.3.1 提升算法的递归VLSI架构 |
4.3.2 提升算法递归架构的多级流水线改进与优化 |
4.3.3 改进的小波提升算法递归架构的FPGA实现 |
4.4 小波提升算法的可重构架构在自适应小波阈值超声信号消噪中的应用 |
4.4.1 铝合金中的超声信号模型 |
4.4.2 阈值消噪法及其改进 |
4.4.3 基于小波提升算法可重构架构的处理过程实现与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PCI总线的超声信号协处理系统设计 |
5.1 引言 |
5.2 数据传输通道的设计 |
5.2.1 数据采集队列(FIFO)输入和输出结构 |
5.2.2 数据采集FIFO与SDRAM及FPGA的接口 |
5.2.3 PCI总线接口的实现 |
5.2.4 数据采集及传输流程的建立 |
5.3 系统其它主要接口的建立 |
5.3.1 程序存储器接口 |
5.3.2 FPGA的重构配置 |
5.4 系统采用的可重构ASIC类型 |
5.5 基于PCI总线的可重构超声信号协处理系统的总体结构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读博期间所撰写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小波分析在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性点接地方式发展简史及国内的应用情况 |
1.1.1 中性点接地方式发展简史 |
1.1.2 中性点接地方式简介 |
1.1.3 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问题的提出 |
1.2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现有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的基本原理 |
2.1 谐振接地系统 |
2.2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的基本原理 |
2.2.1 补偿电网的等值接线图 |
2.2.2 单相接地故障时电压、电流相量图 |
2.3 单相接地时的暂态过程 |
2.3.1 等值回路 |
2.3.2 暂态电容电流 |
2.3.3 暂态电感电流 |
2.3.4 暂态接地电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波分析原理简述 |
3.1 小波分析发展及其基础地概述 |
3.2 小波变换的定义 |
3.3 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分析基础 |
3.3.1 信号的多分辨率分析 |
3.3.2 离散栅格的小波变换 |
3.3.3 空间剖分与Ma llat算法 |
3.3.4 小波变换的反演(小波重构) |
3.4 小波包的定义与主要性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干多频带分析的配电网故障选线方法 |
4.1 基于多频带分析故障选线方法的原理 |
4.2 根据理论分析确定相电压过零值的选线判据 |
4.3 小波函数的选择 |
4.3.1 db小波的特性 |
4.3.2 小波变换尺度的选择 |
4.3.3 对采样数据的预处理 |
4.4 仿真模型的建立 |
4.4.1 仿真软件简介 |
4.4.2 仿真模型 |
4.5 基于多频带分析故障选线原理的仿真分析及结果 |
4.5.1 接地电阻的影响 |
4.5.2 故障位置的影响 |
4.5.3 故障时刻对故障选线的影响 |
4.5.4 母线故障 |
4.6 小结 |
第五章 选线实验装置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指标要求 |
5.2 系统设计 |
5.3 系统模块介绍 |
5.3.1 主CPU |
5.3.2 数据采集,模数转换模块 |
5.3.3 电流变送器 |
5.3.4 外部RAM |
5.3.5 其他 |
5.4 系统软件设计 |
5.4.1 主体流程 |
5.4.2 暂态信号录波程序 |
5.4.3 处理数据部分 |
5.4.4 小波包程序设计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小波包分多路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粒子群优化胶囊网络的煤矿电机故障诊断系统[D]. 苏淑娴.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光纤光栅传感复用扩容及波长检测技术研究[D]. 郑晓丹.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多通道光纤声波传感系统及降噪算法研究[D]. 陈世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数据驱动的SPMT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D]. 肖鹏飞.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5]基于多路振动信号融合的高压隔离开关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陈士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基于小波包分复用的宽带通信技术研究[D]. 凡倩.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7]基于小波包分复用技术的多载波通信系统研究[D]. 李恒. 重庆理工大学, 2011(04)
- [8]基于分数变换光学的图像编码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D]. 陈林飞. 浙江大学, 2008(04)
- [9]超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可重构架构的研究[D]. 刘守山. 浙江大学, 2007(06)
- [10]小波分析在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中的应用[D]. 韩丽娜. 山东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