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伤性拇指指蹼挛缩的临床分型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雷[1](2021)在《基于解剖学研究基础上的4种指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 指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对手指指固有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解剖学研究,了解了指动脉指背分支发出的位置、走形、数量、分布,并进行测量与记录,显微镜下观察其在指侧方及指背形成的毛细血管网。为临床中设计皮支皮瓣与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10双20只新鲜手标本,分别于前臂尺桡动脉灌注红色填充剂,待其凝固后,解剖寻找指动脉及其指背所有皮支血管,应用游标卡尺对双侧指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管径进行测量,记录指背皮支起点的位置,观察其走形分布情况及在指背的网联情况。解剖示指桡侧指动脉掌背皮支血管的来源、走形及供养位置,了解手背第一骨间背侧肌处皮肤供养血管的组成与来源。结果:指固有动脉在手指近节、中节恒定的位置向指背方向发出4条较粗大的皮支,除了这些皮支,指固有动脉还发出多条肉眼可辨的指背方向的毛细皮支,这些毛细皮支位置不定、粗细不等、间距并非恒定(小于0.5cm)。指动脉指背皮支发出多条次级分支,在指侧方及指背形成毛细血管链。掌背桡侧皮肤的血供主要包括:第一掌背动脉发出的皮穿支;拇主要动脉发出的掌背皮支;示指桡侧指动脉的掌背皮支;虎口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其中以示指桡侧指动脉掌背皮支为优势血管。结论:指背及掌背第一骨间背侧肌处的皮肤存在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其主要供养动脉均来自指动脉的背侧皮支。据此解剖学基础,可设计指背及掌背桡侧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第二章 手指皮支皮瓣及皮支链皮瓣的临床应用目的:基于对指动脉系统的解剖学研究,于指背、指侧方及掌背第一骨间背侧肌处设计皮支皮瓣、皮支链皮瓣用以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取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共33例,设计应用4种皮瓣予以修复,术后定期随访,根据多项评定指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33例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病例,皮瓣均成活,4例4指皮瓣局部血运差,经拆线、换药等处理,皮瓣血运好转。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随访13.5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未见明显色素沉着,感觉部分恢复,伤指屈伸活动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基于对指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解剖学研究,根据手指创面的位置于指背及掌背桡侧设计皮支皮瓣或皮支链皮瓣,能有效覆盖手指创面。此系列皮瓣具有皮瓣外形美观,副损伤小,对手指活动影响较小等优点,手术操作简单,风险小,适宜推广。
石任刚[2](2021)在《轻、中度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矫形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矫形手术治疗轻、中度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9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3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原发损伤为骨折11例,肘关节脱位1例,中毒昏迷1例;年龄2-32岁,平均13.1岁;均行矫形手术治疗。根据津下分型,轻型10例,11侧,中型3例。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行屈肌起点滑移术或屈肌腱延长术。术后早期行患指功能锻炼。定期随访记录患者手指主动活动度、外观满意度、手精细活动能力以及手术并发症,患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采用TAM评价系统及手指功能评分调查问卷进行评价。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月-76月,平均47.8月。术前患指平均主动活动度为84.64°,与健侧的比值为31.35%,术后患指平均主动活动度为223.02°,与健侧的比值为8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指TAM优1例,良13例,优良率100%。手指功能评分优10例,良4例,优良率100%。无挛缩复发、严重肌肉萎缩、严重疼痛等并发症。结论:缺血性肌挛缩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根据受累手指数量及类型进行临床分类,能有效地帮助临床决策。屈肌腱延长术与屈肌起点滑移术是治疗轻、中度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有效方法。
张航,曾福俊,蒋国华,刁杰,刘渝川,刘亚平,唐林俊,何林,张飞飞[3](2021)在《皮肤扩张器法治疗手套状皮瓣术后重度虎口挛缩》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采用皮肤扩张器治疗手套状皮瓣术后重度虎口挛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四川现代医院手外科采用皮肤扩张器治疗7例手部手套状皮瓣术后导致重度虎口挛缩的患者。一期在皮瓣下埋置50~100 ml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1个,术后7~10 d开始注入生理盐水,5~10 ml/次,2次/周,扩张1~2个月;扩张后静置约2周行二期手术,取出皮肤扩张器,开大虎口,利用扩张的皮肤修复虎口创面。结果 7例患者术后扩张皮瓣成活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19个月,虎口开大60°~85°,皮瓣血运及质地良好。结论采用皮肤扩张器治疗手部手套状皮瓣术后虎口挛缩畸形,操作简单,是一种解决重度虎口挛缩皮肤不足的较好方法。
高海晓[4](2020)在《针刺八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的即时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八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的即时临床疗效。方法:在临床上,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收集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5例。对照组选取天柱、肩井、至阳、后溪、束骨五穴,试验组在对照组选穴的基础上再加八邪穴进行针刺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10g单尼龙丝检查、压力针刺觉检查记录治疗前30min和治疗后24h患者的患肢手指感觉情况并通过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积分(TTYS)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综合改善情况,对比两组的即时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24h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在10g单尼龙丝检查、压力针刺觉检查评分方面,试验组的分数值均较治疗前30min显着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视觉评分方面,试验组的分数值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积分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分数值较治疗前30min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八邪穴毫针平刺对手指麻木由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者即时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的临床及相关机制研究,为优化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的针灸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巨积辉[5](2019)在《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多因为脱套的皮肤缺损或毁损,很难通过吻合血管的方法进行原位再植术,根据手术的复杂、难易程度,其治疗大致分为残端修整、再植、皮瓣修复、再造四个时期。要完全恢复伤指的外形和功能又要尽量减少供区的损伤的确非常困难,目前患者对于修复后的外形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用甲瓣或第二趾甲皮瓣仍是修复效果最为理想的方法,如果不考虑对供区损伤导致的不足,其方案可以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修复水平,也最大程度的体现了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水平。但是由于切取甲瓣或第二趾甲皮瓣造成足趾个数的缺失,加重了供区的损伤,逐步成为临床上面临的难题。为了减少供区的损伤问题,我们将脱套伤的拇指或手指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修复,提出分区修复的概念,即将拇手指的创面分为背侧和掌侧两个区域分别进行修复。针对拇指皮肤脱套伤,背侧采用趾背侧甲皮瓣来修复,除了达到覆盖创面的目的以外,更重要的是重建指甲;掌侧采用同足或对侧足的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来修复,重点是重建脱套指的指腹及恢复精细的感觉功能。针对手指皮肤脱套伤,背侧采用第二趾背侧甲皮瓣来修复,覆盖创面和重建指甲;掌侧采用同足或对侧足的趾腓侧皮瓣来修复,重点是重建指腹、恢复精细的感觉功能。我们于2012年开始临床上应用分区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方法,开展了多种足部瓦合皮瓣修复的术式,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应用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在保留甲瓣和第二趾甲皮瓣可以恢复伤指完美外形的基础上,避免了供区足趾个数缺失的问题,获得了精细的显微外科修复,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但是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脱套伤伤情的判断及手术方案的设计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要确定缺损的面积、几何形状以及术中的组织瓣的设计,单靠术者的经验或者简单的一些测量工具,不能做到精确的术前设计,有时在手术中间已经切开供区皮肤时发现血管变异,被迫改变手术方案,造成了新的损伤、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手术难度。临床迫切的需要能够显示术前伤情、供区血管结构、术中可视化的设计等三维图像系统,改变传统的临床医生培训模式,为术者提供精确的术前设计、手术过程的虚拟仿真,并在实际皮瓣切取过程中进行指导,同时针对不同的脱套伤情,建立三维的伤情数字化显示,做到精准化的手术设计、达到减轻供区损伤的目的。本研究结合了临床影像学技术、计算机医学技术、解剖学、皮瓣外科学、显微外科学技术,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建立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分区重建,精确测量需要的组织量及几何形状;利用3D-DSA动脉造影技术明确足部供区组织瓣的血供类型、是否存在变异等,为精确的手术设计切取提供依据;并在临床上开展数字化设计的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研究。本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重建:探讨利用CT扫描图像数据采集,Arigin 3D Pro,Materialise Magics软件制作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的可行性;利用三维重建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采用分区修复的理念将脱套指的皮肤重建为掌侧、背侧两部分,为精准设计足部瓦合皮瓣修复该类损伤提供可视化的前提。选取一侧新鲜上肢标本,行CT扫描结合软件完成未损伤的手部数字化重建。制作拇指掌指关节平面,示指远指间关节平面,中指近指间关节平面,环指掌指关节平面皮肤脱套伤模型。CT扫描脱套伤模型,数据以DICOM格式储存,采用医学影像软件Arigin 3D Pro,对脱套手指及脱套皮肤三维重建,分别获得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及脱套皮肤的数字化重建,将其切割为掌侧、背侧两个部分,测量所需要的皮肤面积及形状。将实际脱套皮肤的数据与软件制作模型的数据导入GraphPad Prims 7进行统计学分析,比照重建数据的准确性。并对三维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进行虚拟仿真手术的皮瓣设计。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 1-4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获得了清晰、立体的皮肤脱套伤结构及可视化的三维图像模型,脱套伤平面定位准确,和正常皮肤分界清楚,能够有效地显示肌腱及指骨的解剖结构。利用三维测量软件可以测量、分割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所需要的掌侧及背侧皮肤的面积和形状,尤其是对脱套皮肤可以进行三维条件下的测量、切割,为脱套皮肤的分区设计确定提供可视化的前提。获得脱套皮肤的实际数据及数字化设计的具体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提示软件制作模型的各项数据与实际脱套皮肤的数据具有显着相关性。第二部分研究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探讨应用3D-DSA造影技术、重建软件对足部血管进行三维重建,采用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数字化设计足部瓦合皮瓣组合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可行性;应用重建的瓦合皮瓣血管数字化模型,结合第一部分已经完成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情模型,术前模拟仿真手术设计、切取,为精准切取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提供可视化的三维图像。选取3侧新鲜成人尸体下肢标本,采用3D-DSA造影,数据导入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构建足部血管三维图像。结合前期完成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根据构建的血管信息分别设计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趾腓侧皮瓣、趾背侧甲皮瓣瓦合足背动脉皮瓣三类方法,数字化设计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虚拟仿真操作,并模拟手术过程。结果显示,成功获取到足部动脉、静脉血管相关数据及3D图像,获得了清晰的立体的足部血管结构及可视化的、可以360°旋转的图像,准确的构建出本研究所需要的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趾固有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走行、口径、形态分布等,尤其是可以直观的观察到血管的变异情况,为临床上应用瓦合皮瓣提供了精准的术前设计依据。基于DSA造影与设备自带的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数字化设计重建的瓦合皮瓣,可以根据足部血管的信息进行各种形式的自由组合设计,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模型,并可以术前模拟切取,对临床精确手术设计及切取提供便利。第三部分研究数字化设计的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临床应用:对于8例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患者,术前采用CT扫描三维重建脱套伤数字化设计并通过三维软件进行缺损皮肤掌侧、背侧分割,测量所需要的掌背侧皮肤覆盖面积,下肢3D-DSA造影,所得数据传入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三维重建足部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分布,根据血管信息设计趾背侧甲皮瓣与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瓦合来修复拇指,设计同足或双足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并在数字化模型上模拟手术过程。结果显示,8例患者均通过CT扫描重建了拇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应用三维软件对缺损皮肤掌侧、背侧进行分割、测量。8例均行下肢3D-DSA造影,并采用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重建了足部动脉的走行分布,根据血管信息分别设计了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修复拇指、同足或双足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的方法,并通过三维软件进行手术模拟,术中设计切取瓦合皮瓣与术前设计完全一致。8例均得到精准的瓦合皮瓣修复,皮瓣均顺利成活,足部供区植皮均完全成活,1例供区行游离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者,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随访4~17个月,修复后的拇手指指甲生长良好,感觉恢复S2~S3+,外形逼真,按照中华医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价标准评定,均属优。足部供区植皮满意,1例轻度色素沉着,其余无色素沉着,无明显的瘢痕挛缩及破溃现象,不影响患者行走。通过以上研究,成功构建了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能够清晰、动态、立体的显示脱套伤的结构特点。利用三维测量软件可以测量、切割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所需要的掌侧及背侧皮肤的面积和形状,简单、快捷、直观的进行分区皮瓣设计,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组合设计,为临床上设计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提供了直观的、立体的、数字化的前提,尤其是对修复脱套伤所需要的皮肤可以进行三维条件下的测量、切割、外形的构建,使手术设计更加直观、充分。基于3D-DSA造影技术与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相结合可准确、有效地构建足部血管的数字化设计,整个的构建过程能准确的显示出足部的血管分型、口径、形态学分布及变异情况。可以满足临床上分区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设计需要,可以使术者在术前即能轻松获取所需皮瓣的面积与形状、足部血管的信息,有助于术前规划,使手术设计更加精准化。临床上采用CT扫描重建伤情数字化设计,供区足部3D-DSA造影三维可视化重建足部血管,设计了多种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术式,可以在术前明确足部血管信息、模拟手术操作以及精准的显微外科修复,最大程度的减少供区的损伤,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郑大伟,黎章灿,石荣剑,寿奎水[6](2019)在《腕横纹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虎口瘢痕挛缩16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应用腕横纹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虎口瘢痕挛缩松解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6例采用腕横纹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虎口挛缩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虎口松解后拇指外展位固定,虎口创面大小1.5 cm×4.0 cm~3.0 cm×7.0 cm,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 术中16例皮瓣切取顺利,皮瓣大小为2.0 cm× 4.5 cm~3.5 cm×7.5 cm,均完全成活,供区切口I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皮瓣外形满意,恢复部分感觉,供区瘢痕轻微,拇指恢复外展及对掌功能,虎口角增加51°~66°(平均56.5°);虎口宽度增加19.5~34(平均32.8)mm,按侯书健等报道的虎口修复评定标准本组结果:优9例,良4例,中3例。结论 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腕横纹部逆行岛状皮瓣手术简便、皮瓣外形美观、供区瘢痕隐蔽,是修复虎口瘢痕挛缩的有效方法。
张晖,吴银生,姚明,赵向东[7](2018)在《前臂骨间背侧穿支皮瓣逆行修复烧伤后重度虎口挛缩畸形》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前臂骨间背侧皮瓣修复烧伤后重度虎口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烧伤后的重度虎口挛缩患者,手术松解虎口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3cm×6cm5cm×8cm,采用大小为4cm×6cm6cm×9cm的前臂骨间背侧穿支皮瓣逆行修复缺损,供瓣区植皮修复。结果:16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6例行二期皮瓣削薄术。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10.5个月,皮瓣感觉恢复:S2 4例,S3 9例,S3+3例;功能恢复:优13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93.75%。结论:应用前臂骨间背侧穿支皮瓣是修复重度虎口挛缩的有效手术方法,具有并发症少、修复质量高、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张兆毅,李子华,黄若强,吕荼,邱忠朋[8](2018)在《五叶皮瓣法治疗轻中度虎口瘢痕挛缩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五叶皮瓣法治疗外伤后导致的轻中度虎口瘢痕挛缩的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2017年2月,本院共对收治的24例患者的27侧(3例患者为双手)轻中度瘢痕挛缩的虎口采用五叶皮瓣法进行虎口开大手术,且均不需要植皮,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果术后25组五叶皮瓣一期愈合,2组皮瓣发生部分皮缘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21名患者的24组皮瓣得到了有效随访,3名患者失访,随访时间528个月不等,平均(13.7±0.6)个月。按照侯书健提出的虎口功能评价,术前良者4个,可者15个,差者8个,优良率14.8%;术后优者13个,良者11个,可者3个,优良率88.9%。虎口开大功能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五叶皮瓣法治疗轻中度虎口瘢痕挛缩,疗效确切,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张文龙,赵刚,高顺红,于志亮,张云鹏,张净宇,于俊[9](2016)在《第2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第2掌背动脉(second dorsal metacarpal artery,SDMA)皮支的临床解剖学观察,总结SDMA皮支分布规律,探讨SDMA皮支皮瓣转移修复手指套状撕脱伤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用12只新鲜手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察SDMA皮支血管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切取以SDMA皮支供血的手背部皮瓣修复拇、示、中指皮肤缺损21例21指,皮瓣切取面积为2.5 cm×5.0 cm5.0 cm×6.5 cm。供区于以腹股沟区切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SDMA起源于掌骨基底水平掌深弓背侧穿支(11例标本)和(或)腕背动脉网(1例标本掌深弓背侧穿支纤细),于腱联合以远恒定发出皮支46条,皮支发出后形成SDMA浅层血管链,供养第2、3掌骨背侧皮肤血运。21例21指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0例20指获527个月随访,平均15.6个月,皮瓣外观及手指功能恢复满意。皮瓣感觉恢复达S3+,两点辨距觉为711 mm,平均8.6 mm。供区无并发症。结论 SDMA远侧皮支发出位置恒定,在第2、3掌背侧形成血管链网结构,SDMA皮支皮瓣血供可靠、不牺牲掌侧主要血管,操作简便、安全,是修复示、中指及拇指套状撕脱伤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郑大伟,黎章灿,许立,张旭阳,石荣剑,孙峰,寿奎水[10](2015)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在虎口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桡动脉掌浅支(SPBRA)腕横纹部逆行岛状皮办在虎口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8例虎口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563岁。开放伤5例,虎口挛缩松解术后创面3例。创面范围2.5 cm×3 cm3.5 cm×7 cm,平均3.1 cm×4.8 cm。开放伤均在一期创面彻底清创止血后行负压封闭引流(VSD),二期行创面修复。8例患者均采用大小为3.0 cm×3.5 cm4.0 cm×7.5 cm的SPBRA腕横纹岛状皮办带蒂逆行转移修复虎口软组织缺损;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办成活、伤口愈合情况,随访观察皮办质地、虎口功能及供区功能情况。结果本组8例,术中1例因血管变异改行其他术式,其余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患者术后皮办均完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5个月。皮办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皮肤相似,外形满意,皮办恢复部分浅感觉,拇指可完成外展及对掌功能,供区瘢痕轻微,无功能影响。术后6个月7例患者虎口宽度距离为5.26.1cm,平均5.8 cm,虎口宽度为健侧的72%96%(平均87%),拇指可完成外展及对掌功能。重建虎口功能评定:优5例,良1例,中1例。腕部供区功能评定:优6例,良1例。结论 SPBRA腕横纹部逆行岛状皮办带蒂转移修复虎口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简便、血运可靠、术后功能、外观恢复好等优点,是修复虎口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二、外伤性拇指指蹼挛缩的临床分型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性拇指指蹼挛缩的临床分型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解剖学研究基础上的4种指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手指动脉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
第一节 新鲜标本解剖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铸型标本的制作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指固有动脉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示指桡侧指动脉掌背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指固有动脉指背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手指皮支链皮瓣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手指筋膜蒂指动脉皮支链皮瓣的临床应用 |
1 引言 |
2 研究内容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指背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内容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手指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综述 |
一、皮瓣发展史 |
二、皮瓣应用于手部的现状 |
三、临床中常见皮瓣的特点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轻、中度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矫形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3)皮肤扩张器法治疗手套状皮瓣术后重度虎口挛缩(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手术方法 |
2.1一期手术 |
2.2二期手术 |
3 结果 |
4 典型病例 |
5 讨论 |
(4)针刺八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的即时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随机方法 |
(二)质量控制 |
(三)治疗方法 |
(四)临床疗效观察与判定 |
(五)统计学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治疗结果与分析 |
(三)不良反应 |
(四)结论 |
讨论 |
一、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的诊疗 |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病因病机 |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中医治疗 |
二、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的诊疗 |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病因以及病理机制 |
(二)诊断以及治疗 |
三、对照组疗效机制 |
四、指标选取依据 |
(一)麻木VAS积分 |
(二)尼龙绳实验、针刺实验 |
五、结果探讨 |
(一)结果回顾性分析 |
(二)机理探讨 |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八邪穴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拇手指皮肤脱套伤伤情的数字化重建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的临床应用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主要成果 |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四、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
五、今后进一步研究思路 |
结论 |
综述一:手部皮肤脱套伤分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3D可视化设计在穿支皮瓣移植术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编写着作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缩略词表 |
附录 |
发表论文一 |
发表论文二 |
发表论文三 |
发表论文四 |
发表论文五 |
发表论文六 |
致谢 |
(7)前臂骨间背侧穿支皮瓣逆行修复烧伤后重度虎口挛缩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松解挛缩虎口: |
1.2.2 皮瓣修复创面: |
1.2.3 术后处理: |
1.2.4 二期皮瓣修复: |
1.2.5 评价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8)五叶皮瓣法治疗轻中度虎口瘢痕挛缩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术前评估及纳入标准: |
1.2.2 皮瓣设计 |
1.2.3 手术操作 |
1.2.4 术后处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外伤性拇指指蹼挛缩的临床分型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解剖学研究基础上的4种指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国雷.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轻、中度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矫形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D]. 石任刚.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皮肤扩张器法治疗手套状皮瓣术后重度虎口挛缩[J]. 张航,曾福俊,蒋国华,刁杰,刘渝川,刘亚平,唐林俊,何林,张飞飞.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1(03)
- [4]针刺八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的即时临床疗效[D]. 高海晓.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D]. 巨积辉. 苏州大学, 2019(04)
- [6]腕横纹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虎口瘢痕挛缩16例[J]. 郑大伟,黎章灿,石荣剑,寿奎水.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9(02)
- [7]前臂骨间背侧穿支皮瓣逆行修复烧伤后重度虎口挛缩畸形[J]. 张晖,吴银生,姚明,赵向东. 中国美容医学, 2018(07)
- [8]五叶皮瓣法治疗轻中度虎口瘢痕挛缩的疗效分析[J]. 张兆毅,李子华,黄若强,吕荼,邱忠朋. 当代医学, 2018(08)
- [9]第2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J]. 张文龙,赵刚,高顺红,于志亮,张云鹏,张净宇,于俊.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6(02)
- [10]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在虎口修复中的应用[J]. 郑大伟,黎章灿,许立,张旭阳,石荣剑,孙峰,寿奎水.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