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念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周年活动剪影(论文文献综述)
左能雪[1](2017)在《毛泽东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古是一个多灾的国家,灾种多、灾情重、区域广、频率高,给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和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自然灾害救助问题,并积极探寻应对和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措施、政策和制度等,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蕴含深刻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民生事业方面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毛泽东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具体化研究的必然要求,同时有利于加深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时代背景、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现实需要。文章通过搜集史料,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分析毛泽东自然灾害救助思想产生的灾情背景和思想来源的基础上,总结毛泽东自然灾害救助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总体性评价,探讨了毛泽东自然灾害救助思想的主要特点、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是对毛泽东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所进行的一次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通过研究,文章认为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任务出发,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这些形成于不同时期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具有连贯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其主线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众谋福利,故而毛泽东关于自然灾害救助、发展民生的思想,理应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面对自然灾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与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和信心,证明了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在集中力量战胜自然灾害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将毛泽东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推进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继承传统、创新发展。
罗君生[2](2016)在《曲苑常青树——记我的恩师赵玉明先生》文中指出宝婺星辉自雍容,传艺育人益温恭。遐龄曲苑常青树,懿德淑行仰师宗。我的恩师赵玉明先生是我登上曲艺殿堂的引路人。悠今年88岁了,身板儿硬朗、精神矍铄,依然才思敏捷。怨心地善良、胸襟坦荡,对鼓曲艺术热情如火。我从17岁始追随赵老师学唱单弦,至今有55个年头了,在半个多世纪的学习交往中,我们师徒情同母子,怹不仅教唱传艺,还教我如何做人,嘱教我做人要有德性。在怹身上我们看到了"德宏益寿、心阔延年"。
李旺[3](2013)在《1976前后文学异同研究(1971-1979)》文中提出论文从文革与新时期文艺刊物的生产,文学编辑机制的惯性因素在文革与新时期文学中的作用、无产阶级文艺创作主体——工农兵业余作者、无产阶级群众文艺的代表形式——革命故事、文革与新时期对十七年文学传统的接受与变异、文革结束后作家形象塑造的意识形态性六个层面探讨1976年前后(1971——1979)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异同性。论文第一章探讨1971至1979年间文艺刊物生产方式的延续与变异。试刊号、复刊号、征文、抄袭、读者意见调查表是本章论述的五个关键词。对于1971年以来出版的文艺刊物来说,安全避开政治地雷是求得生存的首要条件,而1976年后文艺刊物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政治尴尬,即1971——1976年间的办刊经历,复刊号如何讲述刊物的文革原罪是新时期伊始最富有意识形态症候的文学现象。征文是文革和新时期文艺刊物的一个重要栏目,同时它也是文艺刊物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举措。对待作品抄袭的态度反映出文革时期和文革结束后文学生态的变迁。读者角色从文革到新时期的变迁通过读者意见调查表内容的调整表现出来。论文第二章讨论1971年后编辑机制在文革主流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生产中的独特作用。已有研究关注文革与新时期作者群的跨界性,并未注意文学编辑机制的延续性。本章以叶至善、鲁秀珍对肖复兴稿件的修改,何启治对陈忠实的热情鼓励,谢泉铭对张抗抗、赵丽宏、王小鹰等知青作者的指导为例,分析文革文学编辑对十七年文学编辑惯性的继续发挥:修改稿件、介入作品生成过程,敏感的政治嗅觉,与作者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在完全政治化的文革社会,编辑与作者的私人友谊也延伸为另外一种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恩义伦理”对专制体制微弱的抵抗。作为文学编辑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作者——在文革时期也表现出独特的创作心理。对时代风气的追随与以写作改变命运的功利理性影响了文革时期开始写作的作者心态,本章以叶辛为例探讨这一问题。论文第三章在回顾左翼文学传统基础上讨论文革时期工农兵业余作者写作问题。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教旨主义理解,使得1949年后主流文学对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农民和作为国家机器的解放军的写作潜能表现出巨大的期待热情,并付诸行动进行培养训练。1949年后,主流文学赋予工农兵业余作者写作以政治意义经历了两个阶段:对资产阶级文学堡垒的攻占,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后者开启了文革时期工农兵业余作者的写作热潮。文革结束后,工农兵业余作者从舆论中心跌落,遭遇何去何从的身份难题。论文第四章在左翼文学以“文艺”取代“文学”的演进脉络中讨论故事这一民间文艺形式在十七年时期、特别是文革和新时期的演变史。从旧书到革命故事,从旧说书人到革命故事员,故事经历了革命意识形态的彻底改造。文革结束后,故事的去革命化成为主导舆论,但故事的性质定位遭遇新的难题。论文第五章探讨十七年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小说与叙事诗在文革与新时期的变异与发展。作为十七年期间最为重要的叙述模式,农村题材小说在文革中继续存在,新时期伊始,农村题材小说成为备受瞩目的创作潮流,本章以陈忠实、周克芹、叶蔚林、古华、孙健忠五位作家为例,分析他们从十七年到文革再到新时期的创作演变。十七年叙事诗传统在文革与新时期的延异则以梅绍静诗歌中信天游的抒情功能演变为对象进行探讨。论文第六章讨论作家形象塑造在文革与新时期转换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本章首先考察文革当红作家浩然在文革结束后的形象塑造问题,其次探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的作家新时期伊始的文革记忆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合谋。
陈慧[4](2011)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传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借助传播媒介向人民群众传达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重大意识形态进行导向的过程,是党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过程中,政治宣传目的的实现与否、政治宣传效果的好坏与否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宣传方法运用的恰当与否。在本文中,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方法的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运用的具体宣传方法、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方法的特色分析和新时代背景下对政治宣传方法运用的思考等几个方面的探讨,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传方法。在基本理论概述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内涵、因素、政治宣传方法的基本构成,以及与政治动员等相关概念的关系问题;在具体政治宣传方法运用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所采用的科学合理的政治宣传方法,如报刊、广播、宣传标语和口号、电影、互联网等等;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方法的特色方面,初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方法的基本形式和特色。最后,通过对具体的政治宣传方法的探讨和特色分析,本文发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传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中国共产党既要合理的利用网络这个新的宣传平台,又要合理管理和控制网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网络政治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学者在政治宣传中的作用,他们在新时代的宣传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王先岳[5](2010)在《写生与新山水画图式风格的形成》文中指出新中国的山水画改造运动既承续了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画革新的历史潮流,又浸淫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之中。现实主义的独尊、大规模的普及性美术运动以及思想批判、改造运动等,都对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新中国山水画改造在“为谁画”、“画什么”、“怎么画”等问题上形成了新的时代规范和思想基础。它促使山水画家走出象牙之塔,走向社会和自然,进行对景写生,以创作匹配时代精神的新山水画。写生成为山水画改造革新的基本途径与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明清以降山水画重笔墨、轻造化和基本借助程式化手段以结景造境的创作方式,增强了山水画家对于自然造化的感悟力和对于语言图式的创造性,发展了相对停滞的技法语言,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图式革命,更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山水闲逸适性的文化观念。在写生过程中,山水画坛形成了京津、江南、西北、岭南等几个重要的地域群体。两个新兴的地域山水画派——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也随之迅速崛起。而且围绕写生与创新,还先后发生了关于中国画接受遗产问题、笔墨与创新关系问题的持续论争,这些论争对后来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写生方法上,山水画家们在观物即景的方式、对自然规律和特点的把握、对大自然的重新发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开拓。而且,中西写生观念和方法进一步融合,写生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另外,山水画家还在表现方法上做到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创新性与继承性和借鉴性的统一,在对山川景物和笔墨语言关系的认识与把握、山水画意境的锤炼与营造等方面也有深刻的拓新与发展,这一切对新山水画图式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和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山水画中出现了多种经典题材,形成了鲜明的时代意境。与此相应,山水画的语言图式风格也发生了深刻的时代嬗变,这主要体现在状物写形中的笔墨风格嬗变、色彩的新变与象征性运用、构图和透视的探索与新变等几个方面,山水画的审美趣味也不断趋向宏大、阳刚、明朗、浑厚,山水画成功地实现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图式的转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山水画中存在的泛意识形态化思维模式以及它所延续的二十世纪前期以降以科学主义改造中国画的艺术观念,无疑使山水画在某种程度上付出了丧失意境营造与笔墨表现的沉重代价。这些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国画发展之中,惟视绘画为文化、学术之公器与正确审视绘画之民族特性者才能真切感受到这种深刻的“文化焦虑”。
刘洪升[6](2007)在《论河北省根治海河运动的特点及经验教训》文中研究表明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刘少奇提出了“上蓄、中疏、下排”的治水方针,为根治海河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在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下,河北省于1965年开始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根治海河运动,这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根治海河运动历经15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经验可归结为:相对稳定的、综合性的组织机构;民工的军事化管理;合理的出工政策;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勤俭治水;精心设计,科学施工。作为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治水运动,其经验教训弥足珍贵,影响深远。
郭丽娟[7](2006)在《河北省根治海河民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北省根治海河工程是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治水运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每年的冬春两季,来自河北省农民的“海河民工”参加根治海河工程,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根治海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参加根治海河也对这些“海河民工”的人生命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根治海河的民工群体进行初步研究与探讨。 前言部分阐述了参加根治海河工程的民工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的主旨。 正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海河民工的动员和组织。文章分别从民工的动员和组织机制两方面进行论述,并论述了民工群体组织特点、来源及构成成分。 第二部分,论述了民工在根治海河工程中的劳动施工与管理。文章分别从民工的进场、劳动施工、退场三方面进行了考察,探讨民工的劳动管理、创造发明等。 第三部分,论述了民工的后勤保障。文章分别从民工的粮食补助、现金补助、医疗保障及对遗留伤病民工的处理进行论述,重点考证了施工现场的医疗救治和工程结束后遗留伤病号的处理,探讨还和民工的生活与社会保障状况。 第四部分,综述了在根治海河过程中对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和使用的经验教训。
刘洪升[8](2005)在《根治海河运动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65至1980年,在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下,河北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根治海河运动。根治海河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工程浩大、持续时间长、大兵团作战、军事化指挥机构、民工的军事化管理等。作为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治水运动,其经验教训弥足珍贵,影响深远。
魏智敏[9](2004)在《海河流域水利发展战略初步探讨——纪念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年来,海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又出现了水资源供需失衡、水环境恶化失控、防洪能力与保安要求失调等新问题。分析了流域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继续治理海河和发展水利事业的战略对策。
郭权,秦广秀[10](2003)在《海河的治理要与时俱进 水资源短缺是当务之急》文中指出通过海河流域旱灾和水资源短缺特点的分析,认为水资源短缺是海河治理任务中的当务之急,建议坚持开源节流的原则,有效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水资源。
二、纪念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周年活动剪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纪念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周年活动剪影(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自然灾害 |
2.社会救助 |
3.自然灾害救助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毛泽东自然灾害救助思想的灾情背景与思想来源 |
(一)灾情背景 |
1.近代中国灾情概述(1840年-1949年) |
2.1949-1976年爆发的若干重大自然灾害 |
(二)思想来源 |
1.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 |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基本观点 |
三、毛泽东自然灾害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1.重视自然灾害救助 |
2.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
3.垦荒备荒,发展农业生产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1.统筹兼顾,防救结合 |
2.鼓励生产自救,加强政府救助 |
3.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
4.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
四、毛泽东自然灾害救助思想的总体评价 |
(一)主要特点 |
1.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统一 |
2.科学性和人文性相渗透 |
3.理论性和实践性相联系 |
4.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
(二)历史意义 |
1.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
2.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助力 |
3.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基本观点 |
4.是当代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 |
(三)现实启示 |
1.人民利益至上,重视民生问题 |
2.防患于未然,坚持防救结合 |
3.发展科学技术,增强物质保障 |
4.充分发挥媒体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积极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2)曲苑常青树——记我的恩师赵玉明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专多能执着敬业 |
二、倾心授徒传艺育人 |
三、与时俱进唱新创新 |
四、甘为人梯德艺双馨 |
(3)1976前后文学异同研究(1971-197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一章 文革与新时期文艺刊物的生产方式 |
第一节 文革文艺刊物的政治试探:试刊号 |
第二节 新时期文艺刊物的复刊之路:如何讲述文革原罪 |
一、“四人帮”的阴谋与“我们斗争性不强” |
二、为刊物正名:回归“十七年”与文艺刊物的“伤痕”叙事 |
第三节 文革与新时期文艺刊物的政治动员:“征文” |
一、文革征文:无产阶级文艺新军的培养与政治博弈的论证 |
二、新时期征文:新时期总任务的集合令与“去曲艺化” |
第四节 “抄袭”在文革与新时期的遭遇: |
一、资产阶级名利思想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对立 |
二、新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垒思想的弱化 |
第五节 读者意见调查在文革与新时期的作用:群众还是读者 |
第二章 从文革到新时期:编辑机制惯性与跨界文学生产 |
第一节 编辑的职业惯性与文革文学和新时期文学 |
一、1949年后的文学编辑:组织化文学的生产者 |
二、文革:组织化文学编辑机制的延续与“人情伦理恩义”的反作用力 |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发表语境与知识青年的创作心理 |
第三章 无产阶级文艺创作主体——工农兵业余作者谱系 |
第一节 1949年之前关于工农作者的讨论与实践 |
一、文学大众化与工农通讯员 |
二、农民文艺与工人文艺 |
第二节 1958、1966、1976:工农兵业余作者的写作实践 |
一、1958——1966:拿下“文学堡垒”与通向共产主义 |
二、1966—1976:无法完成的文化大革命与永远长不大的工农兵业余作者 |
第三节 新时期:工农兵业余作者何去何从 |
第四章 无产阶级文艺的胜利与难题:革命故事在文革与新时期文学的定位 |
第一节 革命故事与革命故事员:民间文艺的革命化与组织化 |
第二节 新时期:重述故事传统与新故事的提出 |
第五章 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中的十七年小说、诗歌传统 |
第一节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文革与新时期的延异 |
一、陈忠实:文革与新时期的十七年作家 |
二、周克芹:社会主义新人塑造的贯穿性 |
三、叶蔚林:歌词创作与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对话 |
四、古华:风俗的挤压与释放 |
五、孙健忠:乡土味中的民族性 |
第二节 十七年叙事诗传统在文革与新时期的变异与发展 |
一、《兰珍子》:“文革”诗歌与“十七年”民歌体叙事诗传统 |
二、“兰珍子”与“我就是你的梅”:革命后代与落难学生 |
三、陕北与延安:从革命圣地到母亲、祖国以及民族 |
四、梅绍静的信天游:从革命形式到故事重述 |
第六章 告别文革,走向新时期:1976—1979作家形象形塑的意识形态性 |
第一节 文革主流作家:浪子回头金不换 |
第二节 文革中被贬抑的作家:霜叶红于二月花 |
结论 |
参考文献 |
(4)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依据 |
1.1.1 选题的来源 |
1.1.2 选题的依据 |
1.2 本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政治宣传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政治宣传研究的发展趋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政治宣传方法的基本理论概述 |
2.1 政治宣传的内涵和基本要素 |
2.1.1 政治宣传的内涵 |
2.1.2 政治宣传的基本要素 |
2.2 政治宣传方法的基本构成 |
2.2.1 宣传媒介 |
2.2.2 宣传艺术与技巧 |
2.2.3 政治宣传方法的策划 |
2.3 政治宣传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2.3.1 政治宣传与宣传 |
2.3.2 政治宣传与政治动员 |
2.4 政治宣传和政治宣传方法的作用 |
2.4.1 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作用 |
2.4.2 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方法的作用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具体方法 |
3.1 革命时期的主要宣传方法 |
3.1.1 充分利用报纸和广播等媒介手段的宣传方法 |
3.1.2 贴近民众的文艺宣传方法 |
3.1.3 发挥革命者和爱国学者的宣传作用 |
3.2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宣传方法 |
3.2.1 党报、广播等传统媒介的继续运用 |
3.2.2 电影、戏剧、漫画等艺术形式的宣传 |
3.2.3 重要行动和重要精神的宣讲动员大会 |
3.2.4 党员干部、先进典型的示范宣传 |
3.3 新时期的主要宣传方法 |
3.3.1 电视、广播等新闻大众传媒 |
3.3.2 报刊和书籍的时代进化 |
3.3.3 教育——政治宣传的根本方法 |
3.3.4 网络——新兴的宣传平台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方法的特色分析 |
4.1 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方法的类型分析 |
4.2 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方法的鲜明特色 |
4.2.1 方法选择,党性鲜明 |
4.2.2 实事求是,讲究群众性 |
4.2.3 形式多样,通俗易懂 |
4.2.4 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
第五章 新时代背景下对政治宣传方法运用的思考 |
5.1 提高宣传艺术水平 |
5.1.1 提高宣传艺术水平的必要性 |
5.1.2 提高的途经 |
5.2 网络时代下党报的改革 |
5.3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 |
5.4 潜在的宣传者——学者的宣传 |
5.4.1 名人学者的社会影响 |
5.4.2 学者成为潜在宣传者的可能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注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写生与新山水画图式风格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解题 |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四、基本观点 |
第一章 写生图新:新中国文艺诉求与二十世纪前期山水画革新思潮的融合 |
第一节 革故鼎新: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画革新思潮及艺术实践 |
一、"美术革命"与中国画革新思潮 |
二、二十世纪前期山水画革新实践 |
1. 融会中西:写实与表现的选择及实践 |
2. 以古开新:山水画传统的内部回归 |
3. 写生创新:外师造化与审美拓展 |
三、新中国成立前后(1949-1950)中国画革新(改造)思潮的再兴 |
第二节 时代契机:新中国初期山水画发展的思想文化背景 |
一、第一次文代会对山水画发展的导向意义 |
二、新年画运动的范式意义 |
1. 创作立场的转变 |
2. 创作方法的选择 |
3. 时代风格的形成 |
三、现实主义的独尊与衍变对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
四、文艺批判运动与山水画家的思想改造 |
第三节 话语转换:新中国文艺诉求与山水画革新思潮的融合 |
一、为谁画:"为工农兵服务"——山水画价值功能的重塑 |
二、画什么:"表现现实生活"——山水画题材内容的新变 |
三、怎么画:"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山水画笔墨技法的因革 |
第四节 写生图新:山水画革新途径的探索、时代特征及文化蕴涵 |
一、写生倡导与中央美院国画革新领导小组的成立 |
二、新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时代特征 |
三、"写生图新"——新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文化蕴涵 |
第二章 踪迹大化:山水画家地域群体及写生实践历程 |
第一节 古都新风:京津画家写生兴起及李可染写生的特点和意义 |
一、京津山水画家群体及画学渊源 |
二、京津画家山水写生与接受遗产问题之论争 |
三、从"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到"采一炼十":李可染山水写生及其特点和开拓意义 |
第二节 水乡墨韵:江南画家写生实践与新金陵画派的崛起 |
一、江南山水画家群体及画学渊源 |
二、创作方式的分化及写生基本状况 |
三、"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率团写生与新金陵画派的崛起 |
第三节 情满关山:西北写生传统的拓展与长安画派的崛起 |
一、西安山水画家群体与西北自然人文风物 |
二、写生传统的再拓展与长安画派的崛起 |
三、"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石鲁写生创作及其引发的笔墨与创新关系之论争 |
第四节 粤海观澜:岭南写生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
一、岭南山水画家及其画学渊源 |
二、"一切为了表现我们伟大的时代":岭南写生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
第三章 法自我立:山水画写生方法及表现规律的探索 |
第一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式写生工具的出现及意义 |
一、传统山水画写生工具 |
二、新式写生工具的出现及意义 |
第二节 "身所盘桓,目所绸缪":观物即景的方法与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和重新发现 |
一、山水画家观物即景的方式 |
1. 李可染:万物静观皆自得 |
2. 傅抱石:游—悟—记—写 |
3. 石鲁:观物以探真 |
4. 陆俨少:从"默记"到"对写" |
5. 关山月:真境逼神境,心头到笔头 |
二、对自然规律和特点的把握 |
三、对大自然的重新发现 |
第三节 "造化在手,吞吐大荒":中西写生传统的融合及写生方式的多样化 |
一、目识心记和古法写生 |
二、速写勾稿和以文佐图 |
三、素描写生 |
四、水墨对景写生和对景创作 |
第四节 "追光蹑影,通天尽人":写生与山水画表现规律的探索 |
一、山水画表现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
1.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
2. 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
3. 创新性与继承性、借鉴性的统一 |
二、对山川景物和笔墨语言之关系的认识与把握 |
三、山水画意境的锤炼与营造 |
第四章 江山多娇:新山水画时代意境与图式风格的形成 |
第一节 笔墨江山:新山水画题材内容的选择及其时代意境 |
一、工农建设和城乡新貌山水画 |
二、革命历史和革命圣地山水画 |
三、自然山川与人文景观山水画 |
四、毛泽东诗意山水画 |
第二节 图式嬗变:写生与山水画语言风格的形成 |
一、状物写形中的笔墨风格新变 |
1. 皴法创造与传统皴法风格新变 |
(1) "抱石皴"的成因与风格演变 |
(2) "色墨混皴"法的创造及风格 |
(3) 传统皴法的风格新变 |
2. 树法、云水法的笔墨新创及风格特征 |
3. "逆光"、"留白"及"夜景山水"的创造与笔墨结构特征 |
4. 描绘新生事物的笔墨技法 |
二、色彩的新变与象征性运用 |
三、构图和透视的探索与新变 |
结语:新山水画的历史地位及写生对后世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
一、新山水画的历史地位与艺术得失 |
二、写生对后世山水画发展的影响与现实启迪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6)论河北省根治海河运动的特点及经验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7)河北省根治海河民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海河民工的动员与组织 |
(一) 民工的动员 |
(二) 民工的组织形式 |
二、海河民工的劳动施工与管理 |
(一) 民工的进场 |
(二) 民工的劳动施工 |
(三) 民工的退场 |
三、海河民工的经济报酬与后勤保障 |
(一) 民工的经济报酬 |
(二) 民工的医疗卫生 |
(三) 伤残死亡民工的处理 |
四、海河民工问题的反思 |
(一) 政治动员在民工选拔组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二) 军事化是根治海河民工的组织优势 |
(三) 民工在根治海河中得到了磨砺和锻炼 |
(四) 民工组织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纪念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周年活动剪影(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研究[D]. 左能雪.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2]曲苑常青树——记我的恩师赵玉明先生[J]. 罗君生. 曲艺, 2016(07)
- [3]1976前后文学异同研究(1971-1979)[D]. 李旺. 南京大学, 2013(05)
- [4]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方法研究[D]. 陈慧. 徐州师范大学, 2011(07)
- [5]写生与新山水画图式风格的形成[D]. 王先岳.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09)
- [6]论河北省根治海河运动的特点及经验教训[J]. 刘洪升.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03)
- [7]河北省根治海河民工研究[D]. 郭丽娟. 河北师范大学, 2006(10)
- [8]根治海河运动述论[J]. 刘洪升.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 [9]海河流域水利发展战略初步探讨——纪念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周年[J]. 魏智敏. 河北水利水电技术, 2004(01)
- [10]海河的治理要与时俱进 水资源短缺是当务之急[J]. 郭权,秦广秀. 海河水利,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