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信托业的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龚先念[1](2021)在《日本信托业的四次转型及对中国的启示》文中指出日本信托业百年发展历程经历了四次大的转型,分别为始于1922年的规范发展转型、1948年的信托银行混业经营转型、1952—1953年的长期金融功能转型以及始于1992年的以受益权转换功能为主的转型。"紧扣信托核心功能,业内积极推动,法制建设先行"是日本信托业数次成功转型的前提。日本信托业转型的经验表明,决定信托转型的核心是化解风险;推动日本信托发展的原动力是经济生活需要;不符合金融规律的金融业务终将被市场淘汰等。当下,中国信托企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日本信托业的转型经验对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杨超[2](2021)在《我国家族信托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信托源起于英国,但凭借其无可比拟的财富传承功能被世界各国所移植发扬。而信托之于我国,不仅是一种“舶来品”,更是在特定社会和经济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从1979年我国第一家信托公司成立以来,信托行业风雨四十余载。发展至今,历经数次清理整顿,其中曲折自不必说。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正式颁布施行,随后的“一法两规”格局逐渐形成,标志着我国信托业已走入了一个全新的法制时代。伴随着政策利好的支持,我国信托行业也顺利跻身金融业四大支柱。之后,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下,信托业开始寻求业务转型创新,家族信托凭借其本源功能和灵活运作顺势而生,成为信托界的新起之秀。家族信托起源于英国的一种古老的土地赠与制度,发展至今已经历了数世纪的沉淀洗礼,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家族财富管理和传承领域,其历史源远流长。自改革开放以降,我国经济整体向好,社会财富得到了空前的积累,私人财富数量随之攀升,高净值人群规模不断扩充,由此带来的私人财富管理需求愈来愈多。在此背景之下,我国金融工具经历了一个推陈出新,更迭进步的发展过程。大浪淘沙,以“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财富管理服务”为目的的家族信托最终脱颖而出。我国家族信托起步较晚,从2013年平安信托推出我国首单家族信托产品至今尚不足十年。与市场上种类繁复的理财工具相比,家族信托具有运作结构灵活、保障财产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等较强优势,因此受到高净值人群的青睐。在我国,尽管家族信托拥有数量可观的受众群体,但它的“扎根之路”并不顺畅。最初,我国信托行业对于家族信托存在认知偏差,普遍认为家族信托只是一种新型的投资理财工具,所以最初盛行的均是诸如“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之类的标准化信托产品,这与家族信托的本源功能背道而驰。随之而来的产品混乱、监管无力等问题让家族信托的发展一度凝滞。为避免家族信托落入被曲解本源功能的窠臼,让家族信托的功能还本复原,解决我国当下正面临的制度缺失困境便成为首要任务。囿于我国家族信托配套法律制度的缺失,家族信托的实践操作也如“水上浮油”一般,欲打破这一桎梏,势必要完善家族信托的法律规范和监管机制,让家族信托在我国真正地实现落地生根。2018年,银保监会颁布的《信托部关于加强规范管理业务过渡期内信托监管工作的通知》(信托函[2018]37号)成为我国首个明确阐述家族信托定义的规范性文件,该文件首次从法律规范的层面对家族信托的内涵进行界定。这是我国家族信托发展史上里程碑式定义,它值得肯定。但家族信托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仍需细化和完善,许多实践中的问题还需时日加以解决。此时,我们需要依托家族信托的实践操作,完善家族信托背后的理论支撑,重塑其配套法律规范。家族信托法律关系的核心要素之一便是信托财产,而信托财产的归属问题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在移植信托制度之时,由于英美信托法中的“双重所有权”理论无法与我国固有的“一物一权原则”相融合而没有被一并引入,于是自信托制度在我国诞生之初,便一直存在信托财产归属之争。另一方面,英美法系国家的信托法未明确区分民事信托和商事信托,民事信托的表达即为family trust(或private trust),但各国在移植信托制度的过程中普遍将其异化为商事信托引入本国,这也使家族信托在各国的发展面临层层阻碍。此外,受托人是家族信托法律关系中的核心主体之一,受托人能否为了受益人的利益尽忠职守是家族信托业务赖以存续的基石,是以,英美法一直以信义义作为约束和规范受托人的行为的标尺。但我国始终只在理论层面解析信义义务,具体的法律条文散见于数个法律规定之中,并未形成系统化的、完整的信义义务规范体系。除此之外,我国家族信托登记制度尚不健全。信托登记制度是信托财产独立性的保障,信托财产的交易安全仰赖于完备的信托登记制度。尽管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正式挂牌成立,但信托登记的实施细则还未出台,许多登记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尚未可知,这也是我国当前法律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监管部门提出“探索家族财富管理”的指导方向,我国家族信托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导向:突出家族慈善信托的慈善目的;从生前信托到遗嘱信托;股权家族信托驶入信托蓝海。在探索家族信托新面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蕴含其中的发展障碍和制度困境,文中就发展中的困境及成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作为信托制度项下的家族信托在国外发展得较早,因此,国外已具备相对成熟的家族信托法律理论和制度规范,但我国家族信托制度尚处于萌芽状态,其价值功能、设计架构和法律基础仍需不断完善。因此,适当借鉴国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家族信托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可行性进路。
郭保林[3](2021)在《股东背景视角下我国信托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文钰[4](2020)在《大资管背景下中国平安信托公司的业务转型研究》文中指出近十年来,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不断迅猛发展和地方政府大力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背景下,产生了巨额的资金需求,由此催生了以信托业为代表的影子银行的飞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在以往旧的监管条件下,信托多游走在监管套利的边缘,不断地发展和整顿。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2017-2019年,在金融去杠杆政策的不断出台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背景下,资管新规出台,大资管时代正式拉开序幕,新规要求信托业要去通道、去杠杆、控风险,使得传统信托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监管压力和挑战,业务转型和全面改革迫在眉睫。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首先从源头上分析了中国信托行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从本质上说明了信托“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特点,并结合2018年的信托行业数据分析我国目前面临的资产规模减少、结构需要持续优化、信用风险事件显着增加等特点。其次,通过分析大资管时代的资管新规的变化,捋清目前国内信托业在顺应新经济周期以及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的形势下,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再次,对平安信托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状况进行了分析,还运用了SWOT分析了平安信托转型的优劣势以及机会与威胁。并基于其现状和国外的先进经验,从上而下创新的提出了信托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方向—私人财富管理和家族信托,并提出根据新转型方向企业需打造自身的六个关键能力。最后,以前文的分析为基础,加之作者在平安信托从业多年的经验,以及作为地区投资团队长收集到的基层从业者的反馈,探索在监管新形势下,平安信托业务转型的保障,包括更新济经营理念,完善人才队伍、依靠平安集团的支持以及,完善监管法规,等等。本文以作者本人在平安信托多年的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平安信托的现状和优势,创新性地提出了平安信托转型的方向:私人财富管理和家族信托,并提出了平安信托转型必须具备的能力和保障条件,对以平安信托为代表的大多数信托公司转型发展具有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可以为新时代下信托产业走好转型之路提供借鉴。
陈晶[5](2020)在《家族信托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在全球经济体中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中国高净值人群规模也在不断地越来越壮大。对有着“传承财富、保障财富并创造财富”的财富管理目标的高净值人群来说,家族信托就成为了他们越来越青睐的家族财富管理工具。家族信托能够通过将家族财产(包括资金、股权、不动产及动产等)委托给信托机构或其他第三方持有及管理,从而达到对家族财产的有效保障、规划及传承的目的。家族信托能够帮助高净值人群同时做到财产的保护、隔离与传承,和对其财产进行有效地统筹规划。家族信托的受益人由委托人指定,可以是本人、家族成员或其他指定的人。综上,家族信托在家族财富管理和传承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优势。通过对国外家族信托的相关制度的研究发现,家族信托自身的独特优势以及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其在西方社会财富传承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虽然家族信托的信托财产保留着独立性,以及家族信托的受托人责任有限性及连续性等基本特征,家族信托同时也具有资产保护、财富传承、税收规划及隐私保障等功能,都使其成为财富管理工具中的佼佼者,家族信托业在中国同样具有非常可观的市场发展前景,可不得不承认,现阶段的家族信托业在中国的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笔者选择以家族信托在中国的应用作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家族信托的各方面优势和发展趋势,以及家族信托在中国应用现状及问题,同时展望未来家族信托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促进家族信托发展的建议。本文一共分为以下六个章节。第一章分别介绍了笔者此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现阶段国内外关于家族信托的研究现状,最后阐述了笔者本次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家族信托的定义等基础知识,阐述了家族信托的定义和家族信托的六大功能:财产规划、资产配置、风险隔离、家族治理、子女教育和公益。然后,在厘清中国财富传承市场大量需求的基础上,比较了赠与、遗嘱、保险和家族信托四种工具的优缺点。通过对其优缺点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家族信托是高净值人群实现以上需求的首选方式。第三章,笔者从市场和法律等角度对家族信托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机遇进行了分析。为家族信托在中国发展带来机遇的主要有以下因素:中国境内私人财富的快速增长、中国家族信托市场空间的可观状况以及“37号文”的法律后盾不断的支持。笔者认为家族信托在中国未来拥有庞大的潜力市场。基于现有的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大量的分析数据,分析家族信托在中国目前的应用现状。第四章,主要讨论家族信托业务的落地,以应用较多的纯现金和保险金家族信托设置标准化框架到产品的设计到设立,后讨论了主要主导机构对设立的要求及支撑。笔者首先对家族信托的框架体系进行了分析,同时主要介绍了应用较为广泛的资金信托和纯保险信托。笔者还分析了设计家族信托产品至关重要的两大要素:信托财产及家族信托的当事人,随后分析了标准化的家族信托产品的设立步骤。除此之外,还对现阶段中国家族信托的主导机构进行介绍,并对信托公司和私人银行的渠道进行了对比。第五节是家族信托的综合应用,先引用数据分析了国内的应用情况,再从细分的财富管理需求中取应用最多的三类典型的家族信托需求案例进行分析,分别包括婚姻、家族与企业资产隔离以及家族财富传承为目的的家族信托应用的框架及效果分析。最后,通过研究国外成熟的发展经验和笔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对家族信托业务在中国的落地及发展开拓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一是加强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合作;二是加强对家族信托模式的研究,为了满足产品和客户的需求,在满足高净值人群的需求时,设计信托产品和信托框架需要多样化的需求;三是依靠“互联网+”平台来优化客户资产管理的方式;四是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不断提高资产配置和管理能力;五是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整体来说,从家族信托自身的财富管理优势以及中国的市场现状背景下来看,在中国还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更好地分析阐述家族信托发展情况,并为家族信托业务提供参考性的建议,以期家族信托在中国市场上发展的更稳健和长远。
蔡一[6](2020)在《S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79年新中国成立第一家信托公司开始,信托行业便与银行、证券、保险并称为中国金融行业的四大支柱。截至2018年末,我国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已达到22.70万亿元。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各类风险事件频出,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各家信托公司的所必需关注与改进的。S信托公司成立于1984年,1994年上市,是我国首家上市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全国68家信托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比较鲜明的代表性了,近些年来,S信托公司风险事件频出,同时风险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持续稳定的发展。本文以S信托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创新点在于,从公司实际角度出发,以全面风险管理思想对S信托公司提出风险管理措施的改进。首先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法对S信托公司近年来风险项目进行总结,对项目开发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分析,筛选出风险成因与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其次通过比较分析法,结合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与国内信托公司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对S信托公司现有制度进行对比,最后通过归纳分析法对S信托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梳理,提出通过建立公司整体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明确风险偏好,对公司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测算,进一步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以及风险防范四个方面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方式,提出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改进策略。通过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人力资源的保障、以及创新风险处置方式等方面制定对风险管理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对于风险管理改进方案的贯彻与实施,可为S信托公司制定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提供直观明确的数据参考,同时在开展信托项目时可以更有效率的对风险进行识别监测与管控。降低公司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发生的概率与影响程度,提升S信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苏扬[7](2020)在《论家族信托法律规制》文中研究表明家族信托是指委托人将资产委托给信托公司或者个人,信托公司在名义上拥有了家族信托财产所有权。受益人通过委托人指定,受益人只能在家族信托财产的范围内享有受益权而不享有所有权。满足委托人自由安排财富的意愿是家族信托功能之一。家族信托能够在家族财富的传承、税收的筹划方面、家族事务的管理方面都发挥出巨大的功能。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托领域,无论是立法还是实践,已经相对完善了。国外一些传承百年历史的家族如洛克菲勒家族,就是通过家族信托制度来实现家族财富的继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的增加,我国的家族信托业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家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家族企业涉及的传承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家族信托的发展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在对家族信托立法规制的时候,仍然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我国家族信托发展相对缓慢。因此,本文在对我国家族信托的发展和现状研究基础上,总结我国现阶段家族信托法律制度困境,形成了我国家族信托立法的一些基本方案,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大力推进我国家族信托业务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可以填补我国家族信托立法的一些空白,而且对我国家族信托的转型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完善国内家族信托法律体系,有利于为中国家族信托提供相对稳定的法律环境,在对现有成熟的国外法律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实现国内家族信托的本土化。从立法上来看,我国的《信托法》在2001年颁布,但是与《信托法》相配套立法在运作过程中,已经显得相对滞后了。家族信托适用《信托法》中一般条款规定,但是我国《信托法》中的一般规定脱离了实践,缺乏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如对家族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的规定不明确,家族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的缺失。税收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从研究现状看,尽管理论界目前对家族信托法律制度有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有关家族信托的权威性着作几乎是空白。相比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的家族信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例如,对家族信托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研究结论趋向于同质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相脱节等现象。我国关于家族信托法律制度,在相关立法领域仍有一定限制,这些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国内家族信托发展。我国目前在家族信托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研究境内家族信托立法与实践,分析当前我国家族信托的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家族信托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此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对策。在对借鉴国外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应当逐步完善我国家族信托领域的立法研究,大力推动我国家族信托业务的发展,对我国在信托业的发展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在家族信托立法上有所进步,从而为推动我国家族信托业务的发展壮大贡献出一点力量,并尝试着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提出一点建议。研究的主体内容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家族信托的历史沿革。从国内外家族信托的起源、发展与现状,家族信托的发展前景来论述。第二部分介绍国外家族信托的立法与实践。重点介绍了发达国家英国和美国的家族信托立法及实践。第三部分分析当前我国家族信托的立法问题及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在文章中写道了我国家族信托的立法不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家族信托的法律对策的建议和对家族信托的监管制度建议。
陈学名[8](2020)在《影子银行信托业务绿色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自上而下不断深化。结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切实要求,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形势向好。而相较于绿色金融体系中的其他部分,绿色信托不管是在标准制定还是业务模式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托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积极作用在于丰富了社会融资渠道,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但信托公司长期以来过度依赖通道业务生存,忽视了自身资产管理水平的建设,逐步偏离了信托业务的本源。近年来,随着宏观环境、监管政策及行业竞争的变化,信托业开启了转型之路,主动收缩通道业务规模,创新业务模式。其中,绿色信托因具有符合国家政策方向、广受投资者欢迎、业务前景广阔等优势,成为了转型的一大方向。本文从影子银行视角看待信托业务的绿色转型,试图通过信托业的投融资及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角度论证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阅读总结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从信托功能发展趋势、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三方面分析了信托业务绿色转型的动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信托业务绿色转型的实践与存在问题,分别从运作模式、公司效率、现存问题三方面展开。接着聚焦于绿色资产证券化模式,并结合案例分析了信托在参与绿色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获得的效益,总结亮点与不足。最后分别从宏观政策层面和对信托公司实践层面提出了实现绿色转型的建议。本文研究得出,信托公司进军绿色金融领域是必要的的也是可行的,但目前在制度设计、市场机制和产品模式上还未形成成熟模式。此外,通过DEA模型测算,发现实践绿色转型的部分信托公司存在相对效率低下和滑坡的问题,不利于信托绿色转型的实现。通过案例,本文认为参与绿色资产证券化是信托公司绿色转型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功能单一化,角色边缘化问题。信托公司应重视发展主动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除了作为“SPV”还应提升主动参与度。同时创新业务模式,尝试绿色消费金融信托等业务领域。从公司管理角度而言,应注重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并建立绿色业务的相关制度体系。
赵风[9](2020)在《F信托公司A信托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信托业是我国经济和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9年第一家专业信托公司成立以来,凭借制度优势,行业发展迅猛。随着信托行业管理资产规模快速扩张,面临的各类风险也不断显现,信托行业整体风险项目个数及风险资产规模近年呈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三季度末风险率增至2.10%,为历史峰值,“暴雷”违约事件中,工商企业类信托项目风险尤为突出,信托业风险管理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此背景下,F信托公司管理的工商企业类信托项目也接连发生了风险,对该类项目的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工商企业类信托项目基本概念、面临的主要风险、成因及特征。采用案例研究,选取了F信托公司的出险项目A信托项目,描述了项目基本情况、风控措施,项目执行及违约情况,梳理了A信托项目的操作流程。发现A信托项目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尽职调查未能有效识别、评估项目风险。具体表现为尽职调查阶段未能核实担保债权真实性;对交易对手信息掌握不充分、未能准确评估其经营及财务的真实状况等。风险审查阶段内部制约执行不到位,缺少风险量化工具。并试图通过对A信托项目的风险识别、度量及管理分析,找出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是对受托经营管理的信托项目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及管理,运用的管理措施主要包含充分的尽职调查、科学的评审、审慎的决策。本文结合工商企业信托项目的风险管理理论,对F信托公司在A信托项目的风险识别、度量及管理措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风险识别方面以信托项目面对的各类风险逐一分析研究。风险度量主要应增加风险度量工具、完善风险量化体系。风险管理措施具体提出了包含提升尽职调查质量,促进尽调分析全面化;充分发挥审查审批职能,提升审查审批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在人员管理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增加专业化及案防培训等。力求在风险多发时期,为信托项目的事前调查、事中审查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陈德宇[10](2020)在《我国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受托责任视角》文中提出自我国现代信托制度建立以来,信托业历经数次变革,如今在资产管理规模上,已然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金融子行业。同时,银行、信托、证券和保险各行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不可分割。近年来信托受托管理资产规模有所下降,在金融监管不断升级的环境下,去通道、去虚向实和增强主动管理能力等举措,逐渐成为信托业站在新的发展十字路口的着力点,信托公司正面临着全新的宏观环境和发展阶段。本文以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以受托责任为切入点,来讨论受托责任的不同维度对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影响。首先,本文详细梳理了信托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其次,在梳理了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别界定了受托责任和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并从盈利能力、业务拓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经营能力四个方面构建出衡量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计算出各公司得分情况。接着,从员工、股东、客户、政府、合作伙伴和社会六个责任维度构建衡量受托责任的指标体系,把受托责任作为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并使用面板数据,构建出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履行对员工、客户、政府和社区等四个维度的受托责任对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正面影响;(2)在股东和合作伙伴两个方面,履行受托责任与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不显着。最后,针对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本文提出积极履行受托责任、培养业务创新能力、加强风险管理和打造品牌效应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二、浅谈信托业的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信托业的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信托业的四次转型及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始于1922年的规范发展转型 |
(一)转型背景 |
(二)转型的制度安排 |
1. 制定《信托业法》和《信托法》 |
2. 将信托公司主业定位于长期融资功能 |
(三)转型的成效 |
1. 信托市场得以规范,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
2. 形成以长期融资功能为主的金钱信托主业 |
二、1948年的信托银行混业经营转型 |
(一)转型背景 |
1. 战时经济体制造成日本信托业功能混乱 |
2. 战后初期的严重通货膨胀导致信托业经营难以为继 |
(二)信托银行转型的制度安排 |
(三)转型成效 |
1. 信托公司全部转型为信托银行 |
2. 摆脱经营危机,但经营困境并未扭转 |
三、1952—1953年的长期金融功能转型 |
(一)转型背景 |
1.1948年的信托银行转型并不成功 |
2. 信托、银行混业经营扰乱了金融秩序 |
3. 政府暂停了战后初期恢复工业的金融安排 |
4. 居民大量闲置资金没有储存在银行 |
(二)转型过程及制度安排 |
1. 信托行业向政府提出长期贷款产品构想 |
2. 信托业协会提出贷款投资信托方案 |
3. 制定《贷款信托法》 |
4. 再次确立金融分业经营,将信托银行定位于长期金融 |
(三)转型成效 |
1. 在制度层面构建信托银行的专营业务 |
2. 贷款信托成为信托主业,信托实现大众化 |
四、始于1992年的以受益权转换功能为主的转型 |
(一)转型背景 |
1. 日本进入资金充裕时代,企业低利率融资成为可能 |
2. 金融自由化推动直接融资快速增长 |
3. 企业融资需求大幅减少,资产运作需求增加 |
4. 居民“从储蓄转向投资”的浪潮兴起 |
5. 房地产和股价泡沫破灭成为压垮信托银行的最后一根稻草 |
6. 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资产流动化需求开始盛行 |
(二)转型过程及制度安排 |
1. 信托业界积极推动资产流动化相关业务 |
2. 监管部门认可贷款债权流动化的信托方式 |
3. 政府制定特定债权法减轻债权流动化的实务负担 |
4. 修改证券交易法,将住宅贷款债权信托受益权纳入交易对象 |
5. 颁布实施《金融再生法》和《金融机能早期健全化法》 |
6. 制定不动产流动化的相关法律 |
(三)转型成效 |
1. 资产流动化信托运用领域快速扩大,受托规模快速增长 |
2. 信托业整体规模持续增长,经营业绩经历十年波动后趋于稳定 |
3.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规模效应大幅提升 |
4. 信托业务三分格局形成,信托功能转型和商业模式转变成功 |
五、结论与启示 |
(一)对日本信托业四次转型的总结 |
1. 决定转型的核心是化解风险 |
2. 推动日本信托发展的原动力是经济生活需要 |
3. 不符合金融规律的金融业务终将被市场淘汰 |
4.“紧扣信托核心功能,业内积极推动,法制建设先行”是日本信托业数次成功转型的经验 |
(二)对中国信托业转型的启示 |
1. 信托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中国的信托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
2. 受益权转换、资产管理功能是中国信托业转型可借鉴的方向 |
3. 中国信托公司转变商业模式是大势所趋 |
4. 法制完备是推动信托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
5. 信托的大众化水平和信托行业的集中度是中国信托业转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
(2)我国家族信托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框架结构 |
五、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六、研究范围 |
第一章 家族信托的历史源流及法律构造 |
第一节 家族信托之肇始 |
一、家族信托早期形式:英国用益制 |
(一)用益制度(Use)——特殊的土地处分制度 |
(二)衡平法的诞生——对用益制度的弥补 |
(三)溯源理论之争——罗马法说和日耳曼法说的排除 |
二、现代家族信托形式:双重用益制 |
第二节 家族信托的典型架构 |
一、洛克菲勒家族信托及其家族办公室 |
(一)洛克菲勒家族信托概述 |
(二)家族办公室制度的理论探析 |
二、吴亚军和蔡奎的股权家族信托 |
三、海外家族信托制度的评析 |
(一)可替代遗嘱的信托(will alternatives) |
(二)专为配偶设立的信托(marital trust) |
(三)为残障人士设立的信托(trust of incompetent person) |
(四)王朝信托(dynasty trust) |
(五)自由裁量信托(discretionary trust)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家族信托的发展与现实需求 |
第一节 我国家族信托发展的演进历程 |
一、历次整顿——重塑信托公司功能定位 |
二、萌芽期——离岸信托的选择 |
三、酝酿期——家族信托业务的破冰 |
四、发展期——家族信托业务的推广 |
第二节 我国家族信托的实践 |
一、信托公司主导的资产专用性模式 |
二、银信合作共赢模式 |
第三节 我国家族信托的现实需求 |
一、家族信托的功用 |
(一)灵活传承财富 |
(二)有效隔离风险 |
(三)便于税务筹划 |
二、我国发展家族信托的动因分析 |
(一)信托行业内部环境变化 |
(二)市场需求驱动金融创新 |
第四节 我国家族信托的发展方向 |
一、突出家族慈善信托的慈善目的 |
(一)慈善信托可填补慈善事业的空缺 |
(二)慈善信托可保障捐赠物的安全 |
(三)慈善信托可激发社会公众的捐赠热情 |
二、从生前信托到遗嘱信托 |
(一)遗嘱信托有效弥补遗嘱继承方式的不足 |
(二)遗嘱信托合理合法节省遗产税税款 |
三、股权家族信托驶入信托蓝海 |
(一)股权家族信托的内涵界定 |
(二)股权家族信托的制度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家族信托发展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双重所有权与我国一物一权原则的冲突 |
一、英美法系的信托理论基础——双重所有权 |
二、大陆法系下的物权理论核心——一物一权原则 |
三、两大法系信托制度基础理论的冲突 |
第二节 民事信托与商事信托的界分混乱 |
一、民事信托与商事信托界定范围模糊 |
(一)民事信托与商事信托的区分标准之争 |
(二)民事信托与商事信托的概念廓清 |
(三)民事信托与商事信托的监管比较 |
二、界分民事信托与商事信托存在的问题 |
(一)商事信托范围界定不清 |
(二)商事信托监管混乱 |
(三)《信托法》中民事信托设立要件严苛 |
第三节 信义义务的缺失 |
一、信托受托人信义义务的根本来源——信义关系 |
(一)传统信托业界法律关系性质——平等交易关系 |
(二)信义关系在其他领域的适用 |
二、信托受托人信义义务的正当性分析 |
(一)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利益冲突 |
(二)“代理问题”传统解决路径及其局限性 |
(三)“不完备契约”理论与代理成本解决路径之信义义务 |
三、我国信托受托人信义义务的缺陷 |
第四节 我国家族信托登记制度不健全 |
一、我国信托登记制度的发展现状 |
二、家族信托登记的正当性分析 |
(一)确保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
(二)信托财产独立性与交易安全的利益平衡 |
三、比较法视野下的信托登记制度分析 |
(一)英美法系的信托公示制度 |
(二)大陆法系信托公示制度的双重性 |
四、我国家族信托登记制度的现实困境 |
(一)信托登记生效主义严苛 |
(二)信托登记财产范围模糊 |
第五节 我国家族慈善信托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家族慈善信托发展的中国化进程 |
(一)我国慈善信托的立法现状 |
(二)我国慈善信托发展的主要模式 |
(三)家族慈善信托制度的理论基础 |
二、公益信托与慈善信托的争论 |
三、受益人权利救济制度滞后 |
四、信托财产公示制度缺失 |
五、税收优惠制度缺位 |
第六节 我国遗嘱信托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遗嘱信托成立条件矛盾 |
二、受托人的选任规则混乱 |
第七节 我国设立股权家族信托的法律困境 |
一、股权家族信托欠缺税收机制 |
二、受托人难以介入家族企业治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家族信托的制度完善 |
第一节 双重所有权与一物一权原则理论的融合 |
一、“物权+债权”模式 |
二、“双财团理论” |
第二节 家族信托向民事信托复归 |
第三节 信托受托人信义义务制度的完善 |
一、忠实义务(duty of loyalty) |
二、谨慎义务(duty of care) |
三、公平义务 |
四、适当性义务 |
五、说明义务 |
第四节 家族信托登记制度的完善 |
一、生效主义向对抗主义蜕变 |
二、限定财产的信托登记范围 |
第五节 家族慈善信托制度的建构 |
一、受益人救济制度之填补——完善慈善信托监察人制度 |
二、税收优惠制度之补足——完善慈善信托税收优惠政策 |
第六节 《民法典》视阈下遗嘱信托的完善 |
一、遗嘱信托成立条件之修正 |
二、受托人选任条件之弥补 |
第七节 我国股权家族信托制度的重思 |
一、股权家族信托税收机制的完善 |
二、信托机构内部设置受托人委员会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大资管背景下中国平安信托公司的业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中国信托业的兴起和现状 |
2.1 信托的意义和本质 |
2.2 中国信托业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
2.3 中国信托业的现状分析 |
第3章 大资管背景下信托业面临的监管变化和挑战 |
3.1 监管环境和导向的变化 |
3.2 监管政策的变化 |
3.3 传统信托业务自身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
第4章 平安信托公司简介及其在大资管背景下业务环境分析 |
4.1 平安信托公司简介 |
4.2 平安信托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4.3 平安信托公司行业状况分析 |
第5章 大资管背景下平安信托转型的SWOT分析和方向选择 |
5.1 大资管背景下平安信托业务的SWOT分析 |
5.2 发达国家信托业务的启发 |
5.3 平安信托业务转型的方向选择 |
第6章 平安信托业务转型的必备能力和保障条件 |
6.1 平安信托业务转型必备的核心能力 |
6.2 平安信托转型的保障条件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家族信托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文献检索方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调查法 |
四、数据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本文的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家族信托的定义及国际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家族信托的定义 |
第二节 家族信托功能 |
一、财产规划 |
二、风险隔离 |
三、资产配置 |
四、子女教育 |
五、家族治理 |
六、公益(慈善)事业 |
第三节 家族财富传承管理工具的对比 |
一、遗嘱 |
二、保险 |
三、赠与 |
四、家族信托 |
第四节 国外家族信托发展概况 |
一、英国信托业发展历程与特点 |
二、美国信托业发展历程与特点 |
第三章 中国家族信托业务发展机遇及现状 |
第一节 中国家族信托业务的发展机遇 |
一、中国境内私人财富的快速增长 |
二、中国家族信托市场发展空间大 |
三、“37号文”的法律后盾力量 |
四、家族信托业务的市场潜力 |
第二节 中国市场的家族信托应用情况 |
一、高净值人群分布现状 |
二、高净值人群的家族信托应用情况 |
第四章 家族信托方案设计及综合应用 |
第一节 家族信托的框架体系 |
一、资金信托 |
二、纯保险金信托 |
第二节 家族信托产品设计 |
一、信托财产 |
二、家族信托当事人 |
第三节 家族信托产品的标准化设立 |
第四节 家族信托主导机构 |
一、信托公司渠道 |
二、私人银行渠道 |
三、信托公司渠道和私人银行渠道比较 |
第五节 家族信托的典型案例及其解析 |
一、婚姻保护型 |
二、家业企业资产隔离 |
三、家族财富传承 |
第五章 未来家族信托的发展趋势及改进措施 |
第一节 家族信托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综合财富管理 |
二、家族办公室 |
第二节 家族信托模式的调整措施 |
一、加强金融机构间的合作 |
二、加强金融创新 |
三、实现“互联网+”平台优化资产管理 |
四、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提高资产配置和管理能力 |
五、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S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以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2.信托业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1 信托的概念及特征 |
2.1.1 信托的概念 |
2.1.2 信托的基本特征 |
2.2 信托公司与信托业务 |
2.2.1 信托公司的概念 |
2.2.2 信托业务 |
2.3 信托业风险概述 |
2.3.1 外部风险 |
2.3.2 内部风险 |
2.4 风险管理介绍 |
2.4.1 风险管理理论 |
2.4.2 新巴塞尔协议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2.5 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概述 |
2.5.1 国家政策法规指引 |
2.5.2 信托公司主要风险管理措施 |
3.S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 S信托公司基本情况 |
3.1.1 S信托公司组织结构 |
3.1.2 经营情况 |
3.1.3 公司人力资源 |
3.2 公司内控情况 |
3.3 资产管理情况 |
3.3.1 自有资产运用情况 |
3.3.2 信托资产运用情况 |
3.4 项目发行流程 |
3.4.1 立项发行阶段 |
3.4.2 事中管理阶段 |
3.4.3 结束清算阶段 |
3.5 业务开展中主要风险分析 |
3.5.1 信用风险 |
3.5.2 市场风险 |
3.5.3 操作管理风险 |
3.5.4 流动性风险 |
3.5.5 其他风险 |
3.6 S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体制 |
3.6.1 S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概述 |
3.6.2 S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3.6.3 S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流程与措施 |
3.7 S信托公司风险案例分析 |
3.7.1 风险案例 |
3.7.2 风险案例总结 |
3.8 S信托公司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8.1 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目标 |
3.8.2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运作体系并不完善 |
3.8.3 尽职调查不充分,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 |
3.8.4 没有良好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 |
3.8.5 风险项目和不良资产处理能力较弱,处置方式落后 |
4.S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改进方案 |
4.1 风险管理体系改进的目标与思路 |
4.1.1 制定稳健为主的风险管理总体目标 |
4.1.2 明确风险偏好 |
4.1.3 综合评估风险承受能力 |
4.2 风险管理体系改进 |
4.2.1 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改进 |
4.2.2 风险识别 |
4.2.3 风险监测与评估 |
4.2.4 风险管理与控制 |
4.2.5 防范与规避 |
4.2.6 建立专业的风险管控与处置团队 |
4.3 主要风险防范对策 |
4.3.1 信用风险 |
4.3.2 市场风险 |
4.3.3 操作管理风险 |
4.3.4 流动性风险 |
4.4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
4.4.1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
4.4.2 运用大数据分析进行项目审批与管理 |
4.5 改进方案的效果分析 |
5.风险管理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 |
5.1 深入宣传贯彻风险管理文化 |
5.1.1 自上而下推行风险管理理念教育 |
5.1.2 加强宣传 |
5.1.3 加大风险管控执行力度 |
5.1.4 形成与时俱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
5.2 加强人力资源保障 |
5.2.1 优化员工管理和体系 |
5.2.2 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
5.2.3 完善培训教育机制 |
5.2.4 完善考核与奖惩制度 |
5.3 加强公司内部监管 |
5.4 加大信托业务创新力度,优化创新风险处置管控方式 |
5.4.1 积极开展创新业务 |
5.4.2 探索风险处置管控新方式 |
6.本文结论 |
6.1 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论家族信托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家族信托的概念 |
(二)家族信托的法律特征 |
(三)家族信托的功能 |
(四)信托监察人制度 |
(五)我国家族信托发展面临的困境 |
第一章 家族信托的历史沿革 |
一、家族信托的起源 |
二、家族信托的发展 |
三、家族信托的前景 |
第二章 域外家族信托的立法及实践 |
一、美国的家族信托立法及实践 |
二、英国的家族信托立法及实践 |
三、日本的家族信托立法及实践 |
四、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家族信托立法及实践 |
第三章 我国家族信托立法及实务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家族信托立法问题 |
(一)家族信托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界定 |
(二)信托财产所有权权属不明 |
(三)信托税收制度缺位 |
(四)信托财产登记存在缺陷 |
(五)家族信托监察人缺失 |
二、我国家族信托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
(一)财富管理理念制约 |
(二)信托公司本身缺乏专业人才 |
(三)家族信托的门槛较高 |
(四)信托财产范围受限 |
第四章 我国家族信托法律制度与监管的完善 |
一、我国家族信托法律关系的完善 |
(一)完善家族信托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规范 |
(二)所有权归属问题 |
(三)我国家族信托税收制度的完善 |
(四)完善我国家族信托登记制度 |
(五)完善我国家族信托监察人制度 |
二、我国家族信托的法律监管 |
(一)尽快出台《信托业法》 |
(二)完善我国信托监督制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影子银行信托业务绿色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影子银行 |
1.2.2 影子银行信托业务 |
1.2.3 信托业务转型 |
1.2.4 绿色信托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2 影子银行信托业务绿色转型的动因分析 |
2.1 信托业务发展概况 |
2.1.1 通道类业务 |
2.1.2 融资类业务 |
2.1.3 投资类业务 |
2.1.4 小结 |
2.2 信托业务绿色转型的必要性 |
2.2.1 绿色理念的提出与绿色金融的发展 |
2.2.2 信托业务原有粗放模式受限 |
2.2.3 影子银行通道业务的风险管控要求 |
2.2.4 行业盈利增长缺乏动力 |
2.2.5 绿色环保企业的融资需求 |
2.3 信托业务绿色转型的可行性 |
2.3.1 业务模式灵活 |
2.3.2 行业竞争优势 |
2.3.3 政策支持与政信合作 |
2.3.4 潜在投资者广泛 |
3 影子银行信托业务绿色转型的的实践与问题 |
3.1 绿色转型主要运作模式 |
3.1.1 绿色信托贷款 |
3.1.2 绿色股权投资 |
3.1.3 绿色供应链 |
3.1.4 绿色信托基金 |
3.1.5 绿色资产证券化 |
3.2 绿色转型可能的创新模式 |
3.2.1 绿色慈善信托 |
3.2.2 绿色消费信托 |
3.2.3 绿色养老金信托 |
3.3 实践绿色转型的信托公司效率测算 |
3.3.1 DEA模型选择 |
3.3.2 样本与变量选取 |
3.3.3 基于BCC模型的静态分析 |
3.3.4 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动态分析 |
3.4 实现绿色转型的现存问题 |
3.4.1 缺乏相关制度设计 |
3.4.2 配套机制还未成熟 |
3.4.3 实际运作模式单一 |
4 信托参与绿色资产证券化的案例分析 |
4.1 引言 |
4.1.1 绿色项目与资产证券化的契合 |
4.1.2 信托开展资产证券化前景广阔 |
4.2 案例情况 |
4.2.1 代表性分析 |
4.2.2 项目概况 |
4.3 项目实施分析 |
4.3.1 双SPV交易结构 |
4.3.2 信托收益来源 |
4.3.3 信用风险防控 |
4.4 信托作用分析 |
4.5 信托效益分析 |
4.6 案例总结 |
4.6.1 亮点分析 |
4.6.2 不足之处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宏观政策层面的建议 |
5.2.1 积极引导绿色信托概念的形成 |
5.2.2 完善行业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 |
5.2.3 建设信息公开平台 |
5.2.4 建设信托产品交易平台 |
5.3 对信托实践层面的建议 |
5.3.1 深入参与绿色资产证券化 |
5.3.2 提高信托公司运营效率 |
5.3.3 建立绿色业务制度体系 |
参考文献 |
(9)F信托公司A信托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框架 |
(五)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二、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 信托项目基本概念 |
1.信托项目概念及分类 |
2.工商企业类信托项目概念及特点 |
3.工商企业类信托项目风险特征 |
(二) 工商企业类信托项目风险识别与控制 |
1.信用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
2.操作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
3.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
4.担保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
5.法律政策风险识别和控制 |
6.市场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
(三) 工商企业风险度量 |
三、F信托公司基本概况 |
(一) F信托公司经营情况 |
1.资产管理情况 |
2.净资本管理概况 |
3.人员构成情况 |
(二) F信托公司风险控制现状 |
1.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
2.风险管理机构设置 |
3.风险管理问题表现 |
四、A信托项目风险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A信托项目基本情况 |
1.项目简介 |
2.融资人、债务人、保证人概况 |
3.项目风控措施 |
(二) 项目执行及违约情况 |
(三) A信托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1.尽职调查环节存在漏洞 |
2.审查审批内部制约执行不到位 |
3.缺少风险量化工具 |
(四) A信托项目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风险识别分析 |
2.风险度量分析 |
3.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
五、A信托项目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
(一) 风险识别的对策研究 |
1.加强信用风险的识别 |
2.加强流动性风险的识别 |
3.加强操作风险的识别 |
4.加强担保风险的识别 |
5.加强法律政策风险的识别 |
6.加强市场风险的识别 |
(二) 风险度量的对策研究 |
1.增加风险度量工具投入 |
2.完善风险度量指标体系的建设 |
3.借助财务报表扫雷软件 |
(三) 风险管理措施的对策研究 |
1.提高尽职调查质量 |
2.充分发挥审查审批制约职能 |
3.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
六、总结 |
(一) 结论 |
(二) 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受托责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信托方面的文献综述 |
2.1.1 信托的起源和发展 |
2.1.2 信托制度、业务及法律法规 |
2.2 受托责任方面的文献综述 |
2.3 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文献综述 |
2.4 文献评述 |
3 信托业务发展情况及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涵义界定与评价 |
3.1 信托业务的发展 |
3.1.1 我国信托业务的类型 |
3.1.2 信托业发展状况 |
3.2 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3.2.1 企业核心竞争力 |
3.2.2 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 |
3.2.3 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 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指数测算 |
4.1 模型的选择 |
4.1.1 因子分析的基础理论 |
4.1.2 因子分析法的优势和使用条件 |
4.1.3 因子分析步骤总结 |
4.2 因子分析的构建与变量选择 |
4.2.1 样本数据 |
4.2.2 指标选择 |
4.3 基于因子分析的核心竞争力测算 |
4.3.1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
4.3.2 主因子提取 |
4.3.3 旋转因子荷载矩阵 |
4.3.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
4.3.5 综合得分:核心竞争力测度 |
5 信托公司受托责任对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变量选取 |
5.2 提出研究假设 |
5.3 实证分析 |
5.3.1 数据来源 |
5.3.2 模型构建 |
5.3.3 回归结果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积极履行受托责任 |
6.2.2 培养业务创新能力 |
6.2.3 加强风险监管 |
6.2.4 打造品牌效应 |
参考文献 |
四、浅谈信托业的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信托业的四次转型及对中国的启示[J]. 龚先念. 国际金融, 2021(10)
- [2]我国家族信托法律问题研究[D]. 杨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3]股东背景视角下我国信托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 郭保林.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4]大资管背景下中国平安信托公司的业务转型研究[D]. 张文钰. 山东大学, 2020(05)
- [5]家族信托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D]. 陈晶.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6]S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改进研究[D]. 蔡一.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论家族信托法律规制[D]. 苏扬.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影子银行信托业务绿色转型研究[D]. 陈学名. 浙江大学, 2020(02)
- [9]F信托公司A信托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赵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我国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受托责任视角[D]. 陈德宇. 浙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