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障台湾海峡航行安全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诗奡[1](2021)在《新中国国际法政策实践:海洋安全与对海洋法规则的“防御性解释”》文中提出国家为了达成符合本国利益的目标,通常会在国际法的解释和适用等实践上呈现出政策化特征,即"国际法政策"。各国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条款也同样实践了不同解释和适用立场的"海洋法政策"。新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海洋法政策"的基本逻辑,建立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等安全利益的基础上,确立并长期坚持了海洋法相关规则基于"大管辖海域+相对强势的管辖权"为核心思路的"防御性解释"逻辑。随着中国海洋权益内涵的丰富与变迁,以及中国国防力量的不断发展,"防御性解释"在未来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这种调整不应"非黑即白",需要具有"中国智慧"的理论创新。
顾红钰[2](2021)在《我国沿海关键水域设定分道的认识和探讨》文中指出我国沿海船舶活动频繁且通航密度大、航线设计交汇叠加、会遇局面频繁发生、船舶交通事故及险情多发,在这样的航路上,规划和设立分道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文中就沿海关键水域设定分道通航进行了探讨,以期优化我国沿岸航行船舶航路,努力减少我国沿海的航行风险。
何岸[3](2020)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以这个主题为核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资源极为缺乏的岛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何忽视了极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护,从而导致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以一系列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由于研究主题属于战略研究领域中关于战争失败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根据战争失败研究的代表性着作《军事灾难:战争失败的剖析》一书提出的导致战争失败的“军事灾难”产生的基本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首先确认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属于战争失败中的典型“军事灾难”,而这种“军事灾难”的产生绝非单一因素所导致。其次,分别从纵向层次与横向领域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其中,纵向的研究主要分为国家、军队、战区/舰队、部队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战略研究中的大战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次。横向的研究则分为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领域,并按照这四个领域依次探寻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原因。最后,根据导致其失败的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原因,总结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于当今海洋战略的启示。
王成[4](2020)在《山东海域砂石船舶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海洋强国战略、交通强国战略及“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和综合交通物流行业得到迅猛发展,所涉及的海上工程建设、港口建设、房地产建设等项目对砂石料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砂石的生产地和需求地分布不一致,催生了生产、运输、使用砂石的产业链。以山东为例,在海洋方面,山东海岸资源条件优越,海岸线漫长曲折,提供了丰富的海砂资源;在陆地方面,山地丘陵占山东省总面积的34%左右,且多为花岗岩或片麻岩组成,提供了丰富的矿石资源。同时,山东还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有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招引了大量砂石船舶参与到砂石市场中来。这些船舶多存在的船舶状况差、超载运输、配员不足、证书不全、违规航行等问题,对海上交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盗采海砂、违法排污等行为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海事部门作为海上行政执法单位,是监管砂石船舶的重要一环。本文便以海事部门的监管工作现状为基础,深入分析砂石市场的各方面要素,通过统计近年来发生海上事故的砂石船舶案例,整理出了砂石船舶的自身特点、涉及海域的海况气象条件,从深层次上研究了非法砂石船舶禁而不绝的原因。文末,在借鉴实际案例及实际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模型,提出对砂石船舶监管对策的优化建议,主要是综合地方政府和各海事监管部门力量,共同建立起打击海上非法砂石船的统一战线,并形成长效机制,改变以往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
江锦云[5](2020)在《福建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A区施工期航标配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底在总量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要确保达到2.1亿千瓦以上。2019年底,我国海上风电场装机容量已仅次于英国和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虽然海上风力发展的优势明显,但海上风电项目因为远离陆地,存在海缆敷设、施工水域跨度大、施工工艺繁多、周期长、改变习惯航路的情况,对风电场航标的合理配布带来极大的挑战。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在港口、桥梁的航标配布研究、探讨航标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以及基于技术层面探讨对航标的管理等,针对海上风电场施工阶段场景下的航标配布评价研究还是极其匮乏的。本文以福建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A区施工航标工程为实例,尝试从航标效能角度,结合风电场工程建设的特点,查阅相关文献,并通过专家调查,构建了海上风电工程施工期航标工程的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法,即确定所评价的各个因素权重,并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推算出评价结果,并针对评价结果给予相应的建议。案例最终是获得了良好的评价效果,对于今后类似风电场航标合理配布和安全使用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得出从航标效能角度出发,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海上风电场航标工程施工期阶段中亦可推广使用。
邓小明[6](2020)在《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推进建设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海事系统为了提升对我国管辖海域和国际海运重要通道的海上安全管理以及应急处置能力,有必要建设一支由海事大型船舶组成的深远海巡航搜救船队,为我国海事系统加强深远海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提高航海保障能力提供支持,推动海事装备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现状进行评估,分析海事大型船舶建设成功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建设的经验,提出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的可行性;通过对比国外海洋发达国家海上安全管理机构大型船舶建设情况,分析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存在的薄弱点和不足,提出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的建议;通过对服务型政府政策进行研究,结合《交通强国建设刚要》中“保障国际海运重要通道安全与畅通”要求和《海事船舶配备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测算出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的数量规模,为我国海事系统建设大型船舶策略提供支持;通过开展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管理策略研究,为海事系统提供建设大型船舶的规划建议和管理建议,将海事系统大型船舶建设规划纳入《交通运输支持系统建设规划》和《海事系统发展建设规划》提供依据。通过研究,我国海事系统在“十四五”期间应建设大型巡逻船4艘、大型测量船2艘、更新大型航标船3艘,形成10艘大型巡逻船、7艘大型航标船和3艘大型测量船共20艘海事大型船舶的规模,组建以大型巡逻船执行海上巡航搜救为主体、大型航标船和大型测量船为航海保障的深远海巡航搜救船队,基本实现覆盖我国沿海和国际海运重要通道的海上安全管理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到本世纪中叶,再建设大型巡逻船10艘,达到大型巡逻船约20艘,大型航标船7艘,大型测量船3艘,形成海事大型船舶规模30多艘的深远海巡航搜救船队,有力支撑交通强国战略。研究认为,为加快推动我国海事大型船舶的建设,需要重视规划、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科学的规划,将海事大型船舶建设同国家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并将建设规划纳入国家交通建设规划中,为项目的立项奠定基础;其次,在建设资金保障上要多渠道统筹,拓宽财政资金的供给,确保项目资金保障到位;再次,要完善建设管理制度,适时修订和完善船舶建设相关管理制度,规范海事大型船舶建设流程,提升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的管理效率:最后,需要提高海事大型船舶的技术水平,提升海事大型船舶深远海适应能力,提高海事大型船舶的快速性和综合保障能力,通过建设船舶综合信息集成与指挥系统提高海事大型船舶的信息化水平。
陈永[7](2020)在《新冠疫情下美国对华海上“灰色地带”行为的动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美军的新冠疫情经历了初始、暴发和恢复三个阶段。经过积极抗疫,美军基本上恢复了军事行动能力并积累了应对疫情的丰富经验,不会再因疫情冲击陷入瘫痪状态。在新冠疫情的不同阶段,美国在南海和更广阔的印太海域对华采取了差异化的海上"灰色地带"行为。随着美军从疫情中恢复,美国对华海上"灰色地带"攻势在全面提升,而且向意识形态化、备战大国冲突和俄罗斯化方向进行实质性调整。深层次上,南海问题正在成为美国国内政治议题,美国对华海上安全政策正在冷战化,并可能突破不直接使用武力的默契。
陈永军[8](2020)在《脆弱性视角下长江口交通流密集水域船舶通航风险研究》文中认为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单位运输成本低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流域的经济发展。但水路运输运营环境复杂,水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这对风险应急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水上贸易货物量的增加,通过深水航道进出通航水域的船舶数量不断攀升,通航船舶航线交叉密集度不断扩大。如果发生突发险情或事故,受短时间内船舶数量多、航线交叉错综复杂、应急救援不便等诸多因素限制,极易造成水上交通拥堵与通航网络紊乱,进而引发船舶通航系统的脆弱性风险。因此,如何运用恰当的模型与方法辨识通航系统的脆弱性、刻画风险演化机理,并对船舶交通流拥堵、突发事件两个主要风险场景进行分析,显得尤为紧迫。论文以系统理论、脆弱系统、水上交通安全、深度学习、复杂网络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从脆弱性角度出发,结合交通流密集水域特殊性,对船舶通航风险进行深度剖析,辨识影响船舶通航系统的主要脆弱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关键脆弱性因素进行层级结构划分和基于脆弱因子的风险演化,对船舶交通流拥堵和突发事件作为风险场景进行了剖析,并以长江口交通流密集水域为研究背景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船舶通航系统的风险管控和应急安全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包括:(1)划分了脆弱性视角下交通流密集水域船舶通航系统的风险场景。总结归纳不同领域对脆弱性概念、脆弱性内涵及脆弱性特征要素的界定,对脆弱性重大事件进行了梳理,解析了脆弱性与脆性、反脆弱、韧性、弹性、鲁棒性等概念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对船舶通航系统脆弱性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结合交通流密集水域的特征,将船舶通航系统风险场景划分为船舶拥堵和突发事件,并对风险场景进行了描述。(2)分析了船舶通航系统的脆弱性因素,并构建了脆弱性辨识模型。从船舶通航系统载运能力、环境能力和管控能力3个角度出发,划分出3个子系统,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船舶通航系统的脆弱性因素;综合运用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理论方法的优点,构建脆弱性辨识模型,得出脆弱性因素间的关联程度,生成脆弱性因素的整体影响矩阵,获得经熵权法修正过的脆弱性因素权重值。(3)分析了船舶通航系统脆弱性因素的层级关系,并构建了风险演化模型。在船舶通航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脆弱性因素层级划分方法;结合交叉影响矩阵分析了各脆弱性因素的驱动力与依赖度,生成脆弱性因素层级关系图;根据筛选出的影响船舶通航系统的关键脆弱性因素,构建基于脆弱因子的传染病动力学风险演化模型,剖析了关键脆弱节点对风险演化过程的影响。(4)针对船舶交通流拥堵的应用场景,构建了船舶交通流拥堵风险预判模型。分析了交通流主要预测参数的特征和聚类映射关系,并以模糊均值聚类算法和k最近邻算法拟映射该关系;运用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支持向量回归构建交通流预测模型,实现对船舶交通流流量和密度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完成交通流流量和密度的聚类分类,最终获得船舶交通流的拥堵风险等级。(5)针对脆弱性视角下交通流密集水域突发事件通航系统风险应用场景,提出了通航系统脆弱性测度和风险评价模型。运用原点映射法构建了船舶通航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并构建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脆弱性测度模型。针对船舶通航系统可能受到的不同形式的攻击或干扰,分析了通航系统在干扰作用下的“脆弱点”变化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脆弱性测度指标,构建通航系统风险评价模型,实现对通航系统脆弱点的测度和风险评价。论文对通航系统脆弱性因素辨识、脆弱性演化、拥堵风险预判、脆弱性测度的研究,丰富了船舶通航风险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基于长江口船舶通航的相关数据建模及实证分析表征,提出的脆弱性辨识模型能够较好地辨识影响船舶通航系统的关键脆弱性因素;构建的基于脆弱因子的船舶通航系统风险演化模型能够实现脆弱性因素的层级结构划分,刻画出脆弱性因素随时间的风险演化规律;提出的船舶交通流拥堵风险预判模型,能从时空角度分析船舶交通流的拥堵风险;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提出的脆弱性测度和风险评价方法能够实现对关键脆弱节点和航线的测度,并实现节点的风险评价。论文研究成果对船舶通航安全管理与船舶运输组织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
陈颖[9](2020)在《国际海峡内航行权与环境保护管辖权的冲突与解决》文中研究说明航运全球化给国际海峡的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以沉重的压力,向国际海峡沿岸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能力提出挑战。2005年国际海事组织下设的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批准将大堡礁特别敏感海域延伸至托雷斯海峡。随后澳大利亚将托雷斯海峡划为强制引航区引发争议。该争议表面上是强制引航与过境通行制度之间的矛盾,但究其本质则是国际海峡内船旗国航行权与沿岸国环境保护管辖权的冲突。通过对有关国际法律规范的分析可知,导致这一冲突的原因在于国际海峡的法律制度过度倾向于保障船旗国的航行权,而忽视了海峡沿岸国的环境利益,也未考虑到航行活动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规范对海峡沿岸国的环境保护管辖权,尤其是过境通行制度下海峡沿岸国的立法管辖权进行了过于严格的限制。同时,以海洋分区为基础的国际海峡环境保护制度也不符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性的要求,使得海峡沿岸国面对船舶航行对带来的环境问题时难以妥善应对。特别敏感海域制度是国际海事组织主导的针对船舶航行活动海洋保护区制度,也是解决航行权与环境保护管辖权冲突的可能途径之一。海峡沿岸国有权在国际海峡内划设特别敏感海域,有权实施特别敏感海域附带的相关保护措施,但相关保护措施只限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范围以内。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特别敏感海域指南性文件进行修订,使其更为完善、具体。除此之外,海峡沿岸国也可以通过积极构建国际海峡合作的基本原则,完善国际海峡的合作机制以推动国际海峡内各方就海峡内船舶航行与环境保护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冉明衢[10](2020)在《基于GIS的南海FPSO避台航线规划》文中指出石油作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是各国持续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南海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随着内陆油田的产量减少,“深水大庆”的战略目标应运而生。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下,南海深海油田的发展规模也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南海地区位于全球热带气旋活动最频繁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活跃于该地区的热带气旋常常会对深海石油开采业造成严重影响。在每年的台风季节,南海油田作业区都需要花费的大量人力物力在避台工作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PSO)作为深海石油开采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所以分析南海地区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针对南海FPSO的避台措施方案,对保障深海油田安全作业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展开了基于GIS的南海FPSO避台航线规划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历史热带气旋的时空特征统计分析和路径分类,结合南海FPSO现状,利用线密度分析方法划分各类热带气旋下南海FPSO的避台安全区域,总结了针对FPSO的避台航线规划方案,为南海FPSO的避台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本文对南海FPSO避台航线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南海地区热带气旋路径数据库;2)对1949-2018年南海地区热带气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对1949-2018年南海FPSO警戒区热带气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对南海地区热带气旋进行路径分类;5)划分不同热带气旋路径分类下的避台安全区域;6)讨论南海FPSO应对不同路径分类的热带气旋时的避台航线规划。南海FPSO避台安全区域主要分布在12°N以南海域和129.5°E以东海域。对于第一、第二和第四类热带气旋,南海FPSO应向南航行进入南部安全区域。对于第三和第五类热带气旋,南海FPSO应根据热带气旋的生成源地选择南部安全区域或者东部安全区域。
二、保障台湾海峡航行安全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障台湾海峡航行安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国际法政策实践:海洋安全与对海洋法规则的“防御性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海洋法中涉及国家安全利益规定的“防御性解释” |
(一)“防御性解释”与“开放性解释” |
(二)两种逻辑在国际法上的合理性 |
二、中国对“防御性解释”的确立与应用 |
(一)1958年《领海声明》定调“防御性解释” |
(二)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时期坚持和发展“防御性解释” |
三、中国国家利益内涵的变化与“防御性解释”的调整 |
(一)“防御性解释”面临的挑战 |
1.海洋安全战略转变与“防御性解释”的矛盾 |
2. “防御性解释”与南海问题 |
(二)“防御性解释”的调整 |
1.调整“防御性解释”政策的必要性 |
2. “防御性解释”的调整方向 |
四、结 语 |
(2)我国沿海关键水域设定分道的认识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关键水域设定分道的现实需求 |
(一)我国长江口和舟山群岛沿海实际通行现状 |
(二)我国台湾海峡的实际通航现状 |
(三)我国珠江口水域实际通航现状 |
(四)我国海南白沙港附近水域实际通行现状 |
三、我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及国际规则规范的相关要求解读 |
(一)我国海上相关规则要求解读 |
(二)国际公约关于船舶定线制的相关要求 |
四、我国沿海关键水域的认知及设定分道通航的目的 |
(一)对我国沿海关键水域的认知 |
(二)对我国沿海关键水域的识别 |
(三)对我国沿海关键水域设定通航分道的现实要求 |
(四)关键水域设定分道通航的主要目的 |
五、关键水域设定分道通航的探讨 |
(一)关于在海南岛西南拐角附近水域设定分道的设想 |
(二)关于在珠江外海水域设定分道的设想 |
(三)关于在台湾海峡南北两侧设定通航分道的设想 |
(四)关于在长江口和舟山群岛沿海水域设定分道的设想 |
六、结语 |
(3)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任务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研究任务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战争失败研究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 |
三、研究综述小结与既有研究的不足 |
第四节 核心论点、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
一、核心论点 |
二、研究架构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价值与论文结构 |
一、论文价值 |
二、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上交通线与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况 |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基本情况 |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分布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构成 |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特点 |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战争的影响 |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本战争经济的影响 |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军作战能力的影响 |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述 |
一、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1-1942 |
二、太平洋战争中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2-1943 |
三、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3-1944 |
四、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4-1945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政治原因 |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日本的地缘环境、国家角色定位以及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
一、地缘政治与海上交通线 |
二、近代日本的地缘环境与国家角色定位 |
三、近代日本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
四、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国际政治因素: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转换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一、同盟体系与海上交通线 |
二、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演进与转换 |
三、国际政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保交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 |
第一节 海军战略因素:日本海军战略理论的僵化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一、海军战略理论中的海上交通线 |
二、海上交通线保护在日本海军战略理论中的角色与地位 |
三、日本海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研究及其影响: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
四、海军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海军战术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缺陷 |
一、海军战术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
二、战时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演变与缺陷 |
三、海军战术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海军情报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
一、海军情报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
二、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
三、海军情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组织原因 |
第一节 国家组织因素:政府与军部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
一、统帅权独立与军政二元化体制 |
二、政府与军部分立 |
三、国家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军队组织因素:陆海军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
一、军政与军令并立 |
二、陆军与海军对立 |
三、军队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海军组织因素:海军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协凋 |
一、海军省与军令部 |
二、舰队与镇守府 |
三、海上护卫总司令部 |
四、海军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对手原因 |
第一节 误判因素:战前美国海军对无限制潜艇战的态度与日本海军的误判 |
一、无限制潜艇战与国际法 |
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
三、误判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误导因素: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
一、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
二、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
三、误导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打击因素: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
一、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
二、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
三、打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凡例 |
附录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运输船队的名称与类型 |
参考文献 |
(4)山东海域砂石船舶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的背景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国外研究现状 |
0.3.2 国内研究现状 |
0.4 研究方法、内容 |
0.4.1 研究方法 |
0.4.2 研究内容 |
0.5 创新与不足 |
1 概念界定和理论概述 |
1.1 砂石船舶 |
1.2 海事监管 |
1.3 市场失灵理论 |
1.4 公共选择理论 |
2 山东海域砂石船舶发展现状 |
2.1 海上砂石产业概述 |
2.1.1 产业重要环节 |
2.1.2 从业人员分析 |
2.1.3 砂石船舶特点 |
2.1.4 作业海域及气候特征 |
2.2 砂石船舶监管现状 |
2.2.1 砂石船舶合法运营的途径 |
2.2.2 砂石船舶监管的体制机制 |
2.2.3 海事监管的主要手段 |
2.2.4 海事监管成效 |
2.3 砂石船舶安全形势分析 |
2.3.1 砂石市场失灵的风险 |
2.3.2 砂石船舶事故原因分析 |
3 山东海域砂石船舶监管难点及原因分析 |
3.1 砂石船舶监管难点 |
3.1.1 监管法律依据不完备 |
3.1.2 海上砂石市场源头管理不严 |
3.1.3 监管力量整合缺乏有效性 |
3.1.4 现场监管手段不足 |
3.1.5 后期处置震慑力不足 |
3.2 存在监管难点的原因分析 |
3.2.1 地方政府存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 |
3.2.2 砂石船舶的运营成本低、收益高 |
3.2.3 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 |
3.2.4 社会媒体宣传报道具有片面性 |
4 海上砂石船舶监管对策优化建议 |
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4.2 转变公共治理模式 |
4.2.1 以政府为主导的属地管理 |
4.2.2 有关监管部门各司其职 |
4.2.3 砂石相关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
4.3 引入市场管理机制 |
4.3.1 从源头入手疏堵结合 |
4.3.2 规范引导砂石运输市场 |
4.4 提升监管执法成效 |
4.4.1 创新监管执法手段 |
4.4.2 提升监管人员素质 |
4.4.3 依法严惩违法行为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福建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A区施工期航标配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2 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A区项目现状 |
2.1 工程整体概况 |
2.2 自然条件 |
2.2.1 气象 |
2.2.2 水文 |
2.3 通航环境 |
2.3.1 港口现状 |
2.3.2 锚地现状 |
2.3.3 其他环境现状 |
2.4 航道及沿海航路现状 |
2.4.1 工程附近航道现状 |
2.4.2 福建沿海航路现状 |
2.5 交通环境分析 |
2.5.1 交通流统计分析 |
2.5.2 水上交通事故统计 |
2.6 助航标志 |
2.7 施工期航标与上述因素的相互影响分析 |
2.7.1 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分析 |
2.7.2 与通航环境的相互影响分析 |
3 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 |
3.1 评估方法 |
3.2 航标评估的指标体系 |
3.2.1 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
3.2.2 航标评估的指标体系 |
3.3 各因素评估标准 |
3.3.1 服务水平 |
3.3.2 技术水平 |
3.3.3 管理和维护水平 |
4 评价体系的应用 |
4.1 福建长乐外海A区施工期航标效能评估指标权重表 |
4.2 评估结果与分析 |
4.2.1 评估结果 |
4.2.2 评估分析 |
4.3 建议 |
4.3.1 加深与主管部门的联动 |
4.3.2 智能感知系统 |
4.3.3 完善质保体系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成果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专家问卷调查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事船舶 |
2.1.2 海事大型船舶 |
2.1.3 海事大型船舶建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海洋强国战略理论 |
2.2.2 交通强国建设理论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3 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需求和可行性分析 |
3.1 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需求分析 |
3.1.1 我国沿海和深远海水上安全管理需求 |
3.1.2 国际海运重要通道海上交通安全保障需求 |
3.1.3 综合分析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的数量规模 |
3.2 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可行性分析 |
3.2.1 海事大型船舶建设政策支持分析 |
3.2.2 海事大型船舶建设技术储备分析 |
3.2.3 综合分析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的可行性 |
3.3 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实施方案 |
3.3.1 海事大型船舶船型选择 |
3.3.2 海事大型船舶的性能要求 |
3.3.3 海事大型船舶建设项目管理 |
4 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现状分析 |
4.1 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
4.1.1 《国家规划》的实施情况概述 |
4.1.2 海事大型船舶建设举措 |
4.1.3 海事大型船舶建设取得的成效 |
4.2 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海事大型船舶建设规划与发展的矛盾 |
4.2.2 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经费保障问题 |
4.2.3 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管理问题 |
4.3 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建设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
4.3.2 船舶建设管理专业队伍需要加强 |
4.3.3 建设单位责任担当能力需要加强 |
5 国外经验借鉴 |
5.1 国外大型执法船舶建设概况 |
5.1.1 美国海岸警卫队 |
5.1.2 日本海上保安厅 |
5.2 国内大型执法船舶建设概况 |
5.2.1 中国海警局 |
5.2.2 中国海事局 |
5.3 经验借鉴 |
5.3.1 政策上需要依托国家发展战略支持 |
5.3.2 性能上需要提高大型船舶快速性和海上自持力 |
5.3.3 技术上需要提高大型船舶信息化水平 |
6 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强化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的规划和保障能力 |
6.1.1 科学规划海事大型船舶建设 |
6.1.2 落实海事大型船舶建设资金保障渠道 |
6.1.3 完善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管理 |
6.2 激励建设单位积极参与大型船舶建设 |
6.2.1 改变建设项目考核机制解除建设单位顾虑 |
6.2.2 调动建设单位和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
6.2.3 组建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管理专业队伍 |
6.3 提高海事大型船舶技术水平 |
6.3.1 提升海事大型船舶的深远海适应能力 |
6.3.2 提高大型巡逻船的快速性和综合保障能力 |
6.3.3 建设海事大型船舶综合信息集成与指挥系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脆弱性视角下长江口交通流密集水域船舶通航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选题来源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交通流密集水域通航风险的研究 |
1.2.2 通航系统脆性(点)辨识研究 |
1.2.3 交通流预测及拥堵方法研究 |
1.2.4 脆弱性测度模型方法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组织框架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交通流密集水域船舶通航系统脆弱性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脆弱性 |
2.1.2 通航系统脆弱性的内涵及特征 |
2.1.3 通航系统风险态势的界定 |
2.1.4 通航系统脆弱性概念界定 |
2.2 交通流密集水域特征 |
2.3 脆弱性视角下交通流密集水域的风险场景 |
2.3.1 船舶交通流拥堵风险 |
2.3.2 突发事件扰动下的风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通流密集水域通航系统脆弱性因素辨识 |
3.1 问题描述 |
3.2 研究方法及选定 |
3.2.1 辨识的原则 |
3.2.2 方法的选定 |
3.2.3 船舶通航系统脆弱性熵 |
3.2.4 德尔菲法的相关方法 |
3.3 交通流密集水域船舶通航系统脆弱性因素 |
3.3.1 船舶交通流子系统 |
3.3.2 通航环境子系统 |
3.3.3 航行管控子系统 |
3.4 脆弱性辨识模型的构建 |
3.4.1 DEMATEL模型的构建 |
3.4.2 AHP-熵权法的运用 |
3.5 实证分析 |
3.5.1 案例背景 |
3.5.2 长江口交通流密集水域的脆弱性分析 |
3.5.3 基于AHP-熵权法的通航系统关键脆弱性因素筛选 |
3.5.4 实证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脆弱因子的交通流密集水域通航系统风险演化机理 |
4.1 问题描述 |
4.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4.2.1 基于脆弱因子的风险演化的研究思路 |
4.2.2 ISM的相关方法 |
4.2.3 传染病动力学的相关方法 |
4.2.4 传染病动力学的适用性 |
4.3 基于脆弱因子的风险演化模型的构建 |
4.3.1 脆弱性因素间的层级关系 |
4.3.2 脆弱性传播过程中节点的含义 |
4.3.3 脆弱性节点转换规则 |
4.3.4 基于脆弱因子风险传播模型构建 |
4.4 实证分析 |
4.4.1 脆弱性因素关系结构 |
4.4.2 脆弱性因素节点随时间的风险演化过程 |
4.4.3 实证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脆弱性视角下交通流密集水域船舶拥堵风险预判 |
5.1 问题描述 |
5.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5.2.1 方法的选定 |
5.2.2 船舶交通流拥堵风险预判的研究思路 |
5.2.3 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流拥堵风险预判方法 |
5.3 交通流密集水域交通流预测相关参数 |
5.3.1 交通流的预测参数 |
5.3.2 交通流的主要参数特征 |
5.4 船舶流量和密度预测模型构建 |
5.4.1 CNNc模型框架 |
5.4.2 基于时空特征的输入矩阵确定 |
5.4.3 CNNc网络模型构造 |
5.5 船舶交通流拥堵风险预判模型构建 |
5.6 实证分析 |
5.6.1 数据描述和模型对比方案 |
5.6.2 模型参数的评价指标 |
5.6.3 时间维度 |
5.6.4 空间维度 |
5.6.5 船舶交通流拥堵风险分析 |
5.6.6 实证结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脆弱性视角下交通流密集水域突发事件通航系统风险研究 |
6.1 问题描述 |
6.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6.2.1 方法的选定 |
6.2.2 脆弱性测度的研究思路 |
6.2.3 交通流密集水域突发事件风险评价研究思路 |
6.2.4 基于复杂网络的脆弱性测度方法 |
6.3 交通流密集水域通航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6.3.1 基于原点映射法的通航系统网络建模 |
6.3.2 通航系统网络拓扑统计特征分析 |
6.4 交通流密集水域通航系统突发事件攻击形式 |
6.5 通航系统脆弱性测度指标和风险评价模型 |
6.5.1 通航系统网络性能分析 |
6.5.2 通航系统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模型 |
6.5.3 通航系统风险评价模型 |
6.6 实证分析 |
6.6.1 长江口通航系统网络模型的构建 |
6.6.2 长江口通航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特征 |
6.6.3 不同攻击策略下长江口通航系统的网络效率变化情况 |
6.6.4 长江口通航系统脆弱性测度分析和风险评价 |
6.6.5 不同方法对比 |
6.6.6 实证结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9)国际海峡内航行权与环境保护管辖权的冲突与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 |
第二章 托雷斯海峡强制引航制度的争议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国际法意义上的国际海峡 |
二、国际海峡内船旗国的航行权 |
三、海峡沿岸国的环境保护管辖权 |
第二节 海峡沿岸国实施限制航行措施的争议 |
一、澳大利亚就托雷斯海峡规定强制引航制度 |
二、国际海峡内航行权与环境保护管辖权的冲突 |
第三章 国际海峡内航行权与环境保护管辖权冲突的国际法分析 |
第一节 有关国际海峡的立法未重视沿岸国的环境利益 |
一、国际海峡航行制度的立法沿革 |
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未充分重视海峡沿岸国的环境利益 |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采取的海洋分区管辖制度具有局限性 |
第二节 海峡沿岸国环境保护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
一、过境通行制度下沿岸国的环境保护管辖权受限 |
二、无害通过制度下海峡沿岸国环境保护管辖权受限 |
三、海峡沿岸国的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 |
第四章 解决冲突的建议 |
第一节 在国际海峡内划设特别敏感海域 |
一、特别敏感海域制度概述 |
二、在国际海峡内适用特别敏感海域的法律分析 |
三、进一步修订指定特别敏感海域的指南性文件 |
第二节 加强国际海峡内各方的合作 |
一、完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43条的合作义务 |
二、确立海峡沿岸国与使用国合作的基本原则 |
三、建立国际海峡合作治理机制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GIS的南海FPSO避台航线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IS在气象领域上的应用 |
1.2.2 避台航线规划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1949-2018年南海地区热带气旋特征统计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南海地区热带气旋特征统计分析 |
2.2.1 研究区域 |
2.2.2 热带气旋特征统计分析 |
2.3 警戒区热带气旋特征统计分析 |
2.3.1 研究区域 |
2.3.2 热带气旋特征统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警戒区热带气旋路径分类及特征统计分析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热带气旋路径分类 |
3.2.1 K-means聚类算法原理 |
3.2.2 聚类数据参数和K值度量准则 |
3.3 警戒区热带气旋路径分类 |
3.3.1 热带气旋路径分类实例 |
3.3.2 热带气旋路径分类结果 |
3.4 各类热带气旋的特征统计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南海FPSO的避台航线规划 |
4.1 FPSO现状 |
4.2 各类热带气旋的路径特征 |
4.3 各类路径下的避台航线规划 |
4.3.1 南海FPSO的避台安全区域 |
4.3.2 南海FPSO的避台规划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保障台湾海峡航行安全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国际法政策实践:海洋安全与对海洋法规则的“防御性解释”[J]. 张诗奡.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21(06)
- [2]我国沿海关键水域设定分道的认识和探讨[J]. 顾红钰. 中国海事, 2021(02)
- [3]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D]. 何岸. 北京大学, 2020(03)
- [4]山东海域砂石船舶监管问题研究[D]. 王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5]福建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A区施工期航标配布研究[D]. 江锦云.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6]我国海事大型船舶建设管理策略研究[D]. 邓小明.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7]新冠疫情下美国对华海上“灰色地带”行为的动态分析[J]. 陈永. 国际关系研究, 2020(05)
- [8]脆弱性视角下长江口交通流密集水域船舶通航风险研究[D]. 陈永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9]国际海峡内航行权与环境保护管辖权的冲突与解决[D]. 陈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GIS的南海FPSO避台航线规划[D]. 冉明衢.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