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茎瘤芥生育期光温综合反应敏感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义华,莫言玲,曾静,陈静静[1](2019)在《茎瘤芥特晚熟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明茎瘤芥特晚熟的特性,为特晚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在晚季栽培条件下对24份茎瘤芥种质资源的熟性、商品性、加工性与丰产性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缩头榨菜’和‘北榨’是特晚熟特性突出的优良种质资源,‘永安小叶’、重庆‘水冬瓜’虽为中晚熟,但综合性状优良,均可作为特晚熟育种的优异亲本材料;分析提出茎瘤芥特晚熟育种可以‘缩头榨菜’ב北榨’‘、缩头榨菜’ב永安小叶’‘、缩头榨菜’ב水冬瓜’‘、北榨’ב永安小叶’4个杂交组合为重点,加强杂交后代选择,改良效果较好。
任芹勇[2](2019)在《谷子Ci846植物学特性学及转录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谷子是我国古老的粮食作物和饲草作物,营养价值丰富,有许多优于其它作物的有益性状,如抗旱性、耐盐性、耐贫瘠性等。Ci846在控制光周期及生长环境的条件下,具有植株矮小、生育期短、易转化等植物学特性。Ci846的植物学特性符合作为模式植物的基本要求,但其具体标准尚未建立。本文以Ci846为材料调查其植物学特性、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光温反应研究和培养间培养条件的建立并对其短日条件下不同时间点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植物学特性调查表明:Ci846生育期80~90天,株高80~90cm,幼苗绿色,穗颈弯曲,穗型鸡嘴型,穗中等松紧,绿色熟,具有紫色刺毛,橙色籽粒,黄米等明显特征。2.在自然条件下,以豫谷1号、豫谷18、张谷作为对照品种,分期播种研究Ci846的光温反应。结果表明Ci846株高、穗长和主茎单穗重的变异系数依次分别为40.91%、42.98%和72.30%,均高于三个对照品种,Ci846对光温反应较对照品种更敏感。3.设置固定的培养箱温度及湿度条件、五种光照和七种土壤培养基质配比,研究Ci846在培养间培养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光照时温度为30℃,空气相对湿度为40%,黑暗时温度为26℃,空气相对湿度50%条件下。光照为8h,混合土:经石为3:1;光照为1Oh,混合土:蛭石为3:1;光照为10h,混合土:蛭石为4:1这三种条件下抽穗天数为53~57天,株高为44.27~48.03cm,主茎单穗重为0.76~0.82g,抽穗天数较短,株高适中,籽粒产量最高,是培养间最合适的培养条件。4.通过对转录组数据分析得到与谷子开花相关的基因445个,开花相关的通路9个分别为衰老(8)、环境温度(12)、自主途径(185)、花发育和分生组织识别(15)、开花时间积分因子(15)、激素(49)、糖通路(35)、春化(67)和昼夜节律钟/光周期(128)(括号内表示基因个数)。筛选得到有明显昼夜节律变化规律的基因20个,包含FT、FY、GI等基因。
任开磊[3](2017)在《辣木施肥效应及其不同种源的抗旱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通过设置N、P、K肥3因子、3水平涉及9个处理辣木幼苗配方施肥试验,研究其不同施肥配方处理下的苗木的生长效应和产量构建的变化,确定适合辣木有效生长和高产的肥料配方。通过研究4种源辣木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长、生物量和生理生化响应,观测苗木的生长状况,测定生长性状、各部分生物量、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PS)含量、脯氨酸(Pro)含量等指标,探讨不同种源辣木幼苗的耐旱性差异,筛选出耐旱的优良种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处理对各时期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营养生长期N肥和K肥占主导作用,适合株高和地径生长的最优组合为N150P40K100,适合冠幅和分枝数生长的最优组合为N85P85K100。不同施肥水平对生殖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均在处理N150P40K100中达最大值,且适合辣木产量增加的最优组合为N40P150K100。(2)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辣木株高、地径、生物量总体均呈下降的趋势,总体而言,轻度胁迫和中度胁迫时下降较快,且不同种源降幅不同,其中MD种源和KNY种源降幅较低。(3)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光合色素影响有所差异,其中YD种源和KNY种源含量较少,降幅也低,PK种源含量较高,但变化差异较大。总体而言,4种源辣木的Chla、Chl(a+b)、Car含量变化趋势表现为随胁迫程度的加深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重度胁迫含量最低。(4)不同种源生化指标在相同处理下差异不明显,但干旱胁迫对辣木的生化指标影响较大,SOD和CAT均随胁迫程度的加深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轻度干旱胁迫下增加趋势不明显,重度胁迫迅速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而POD、MDA、Pro表现为随胁迫加剧而递增,但胁迫后期增速较缓。GS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种源间差异较小,但在中度胁迫时降幅较大,差异显着。(5)POD和CAT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POD和SP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SP与MDA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SP与Pro呈显着负相关(P<0.05)。(6)采用隶属函数法对4种源辣木的耐旱性作综合评价,不同种源辣木的耐旱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耐旱性由强到弱为:MD种源﹥KNY种源﹥YD种源﹥PK种源。
段梅轻,董若征[4](2016)在《不同施肥配方对白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找出适合平乡县滏河贡白菜的最佳施肥配方,使其在不影响白菜品质前提下获得较高产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施肥配方对白菜产量、经济效益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配方肥纯N 270 kg/hm2、P2O5150 kg/hm2、K2O 270 kg/hm2既能获得较高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可提高贡白菜的VC和糖分含量,降低叶片中硝酸盐含量,进而提高贡白菜的品质。
贺顺禄[5](2010)在《涪陵较高海拔区茎瘤芥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施氮量、施磷量、品种和密度对涪陵较高海拔区茎瘤芥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栽培措施组合是:N为300kg/hm2,P2O5为60kg/hm2,品种为涪杂2号,密度为10.5万株/hm2。
刘义华,张召荣,冷蓉,周光凡,范永红,肖丽,李娟[6](2009)在《茎瘤芥(榨菜)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力与选择指数分析》文中指出以23份茎瘤芥代表性品种资源为试材,利用相关遗传力研究了茎瘤芥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关系,并计算分析瘤茎产量和与产量关系较密切的田间易选性状所组合的各种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各性状与瘤茎产量的相关遗传力均低于瘤茎产量的遗传力,进一步分析表明茎瘤芥育种进行综合间接选择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但在营养生长期作间接选择的效率与对瘤茎产量作直接选择的效率相当,育种时加强营养生长期的选择并辅助考虑瘤茎横径或茎/叶,既可做到不破坏中选种株又能基本实现茎瘤芥丰产、优质和生态适应性较强的同步改良。
刘义华,冷蓉,张召荣,周光凡,范永红,肖丽,李娟[7](2009)在《茎瘤芥(榨菜)生育期的基因效应分析》文中提出以6个茎瘤芥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B2世代为试材,采用世代平均数分析的多元回归法,对茎瘤芥生育期的基因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代生育期基本没有超亲现象,双亲生育期的表现制约着F1代的表现;遗传以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显性效应在某些组合显着存在,并显得重要;上位性效应较为普遍,其主要是加性与加性的互作;加性类效应明显大于非加性类效应;生育期的遗传改良宜累加选择。
周光凡,范永红,刘义华,林合清,王彬,陈材林,王旭祎[8](2008)在《茎瘤芥(榨菜)研究进展及其对产业化发展的贡献》文中提出茎瘤芥(榨菜),俗称青菜头。系世界三大名腌菜(涪陵榨菜、欧州酸菜、日本酱菜)之一"涪陵榨菜"的原料作物。1898年重庆涪陵邱寿安仿大头菜用其"瘤茎"(青菜头)进行加工,因用榨压除水,故名"榨菜"。至20世纪20年代在该地逐渐形成产业,其后历久不衰,至今已逾百年。浙江榨菜
苏俊[9](2008)在《低剂量辐射对HMW-GS基因转化小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主要有两方面研究内容:1.用剂量为0.5KRad、1.0KRad和1.5Krad的γ射线照射孕穗期的小麦,开花期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HMW-GS 5+10亚基基因导入小麦;2.用剂量为0.5KRad、1.0KRad、2.0KRad和5.0KRad的软γ射线照射小麦幼胚后诱导愈伤组织,恢复培养后用基因枪法导入HMW-GS5+10亚基基因。目的是利用辐射与遗传转化相结合的方法,将优质蛋白亚基HMW-GS5+10基因导入小麦中改良其品质,同时研究低剂量辐射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确定促进小麦遗传转化的活体和幼胚的适宜照射剂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13个基因型的幼胚进行培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分化率和培养力均存在基因型差异,而各基因型的出愈率差别不大。农大718、龙麦29和龙麦8培养力较高,是较理想的转化试材。三种外植体(幼胚、幼穗和成熟胚)培养效果表明,幼胚、成熟胚的出愈率基本相同,高于幼穗,且差异达极显着。分化率差异较大,高低趋势为幼胚>幼穗>成熟胚,培养力大小为幼胚>成熟胚>幼穗。可见幼胚是较理想的遗传转化外植体,但选择何种外植体作为试材还应考虑试验条件,取材方便与否等因素。以龙辐麦8、龙辐819、龙麦29、东大718、K1122和K234品种(系)的幼胚为试材,在三种培养基上(MS、2MS和B5)进行培养力的研究。6个品种(系)在三个培养基上的诱导率在93.98%~100%之间;在MS培养基上6份材料的平均分化率为26.7%,2MS培养基上为18.3%,而在B5培养基为1.7%。综合出愈率、分化率情况,对以上6个品种进行幼胚的离体培养,最适宜培养基为MS培养基。软γ射线照射后对愈伤组织增重量有影响,0.5KRad照射的愈伤组织增重量与对照差异不大,且随照射剂量的加大愈伤组织增重量呈递减趋势。龙麦29、龙辐819、农大718和龙辐麦8四个品种的幼胚辐射后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第14-16天左右出现增重量峰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愈伤组织重量呈递减趋势,随着剂量增加愈伤组织增重逐渐下降。超微结构观察表明软X射线照射小麦幼胚产生的愈伤组织会产生核膜断裂、质壁分离、线粒体空泡化、液泡数增多变大等现象,且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其变化更明显。从形态和功能上分析辐射能够打破细胞自身防卫封闭系统,有利于外源基因导入。利用基因枪法将HMW-GS5+10亚基基因导入愈伤组织中,在照射剂量为0.5和1.0 KRad的软γ射线照射幼胚的处理中有4株经PCR和PCR-Southem杂交检测证实该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试验结果证实,转基因植株均为经过低剂量辐射处理得到的,且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对照及其它辐射处理均没有获得转化植株。经SDS-PAGE电泳分析,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HMW-GS5+10亚基基因的龙辐麦8号和龙辐麦10号中,已在3株小麦中有HMW-GS5+10亚基基因的蛋白表达,经PCR和PCR-Southern杂交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到这3株小麦基因组中。龙辐麦10号转化率为1.95‰;龙辐麦8号转化率为6.51‰。这3株小麦的照射剂量分别是:龙辐麦10号1株,剂量为1.0KRad;龙辐麦8号2株,剂量为0.5KRad。由此可认为,对小麦进行低剂量的辐射处理可提高其遗传转化率。低剂量辐射处理促进遗传转化的适宜剂量大致为:用γ射线照射孕穗期植株剂量为0.5KRad-1.0KRad;用软γ射线照射幼胚为0.5-1.0KRad。转基因品系除目的基因性状表达外,其它农艺性状也产生变化,主要是由于目的基因整合位点的随机性及基因间互作造成的。对转HMW-GS5+10基因的品系进行品质分析,其沉淀值、稳定时间、延伸性和面积较受体有较大提高。对转HMW-GS5+10基因的转基因品系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均具有5亚基和10亚基,从蛋白质水平证实目的基因的表达。
刘义华,冷蓉,张召荣,肖丽[10](2007)在《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茎瘤芥(榨菜)性状间的关系》文中认为应用因子分析法可把23份茎瘤芥品种资源的15个数量性状集约在5个主因子上,采用正交因子和斜交因子模型分析了性状间的遗传作用关系,并探讨了各因子间的关系及其生物学意义。
二、茎瘤芥生育期光温综合反应敏感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茎瘤芥生育期光温综合反应敏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茎瘤芥特晚熟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现蕾成熟期 |
2.2 瘤状茎商品与加工性 |
2.3 收获指数 |
2.4 瘤状茎的丰产性 |
3 讨论与结论 |
(2)谷子Ci846植物学特性学及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谷子简介 |
1.2 几种模式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研究进展 |
1.3 模式植物大豆光温反应研究方法及进展 |
1.4 谷子作为模式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光温反应的研究进展 |
1.5 谷子正成为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模式植物 |
1.6 光周期现象研究进展 |
1.7 转录组及其研究进展 |
1.8 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 |
1.9 转录组分析方法 |
1.10 谷子转录组研究进展 |
1.10.1 谷子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
1.10.2 谷子低氮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
1.1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田间材料种植方法 |
2.2.2 分期播种材料种植方法及试验方案 |
2.2.3 Ci846在培养间种植方法及实验方案 |
2.2.4 谷子植物学形态观测 |
2.2.5 谷子农艺性状调查方法 |
2.2.6 测序样品的制备 |
2.2.7 转录组原始数据统计及质量控制 |
2.2.8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
2.2.9 转录组文库质量评估 |
2.2.10 SNP位点分析 |
2.2.11 新基因分析 |
2.2.12 基因表达量分析 |
2.2.1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2.1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类和KEGG注释 |
2.2.15 与开花相关的基因的筛选 |
2.2.16 数据的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i846及对照品种植物学特性 |
3.2 Ci846及其对照品种不同播期性状变化结果 |
3.2.1 Ci846及其对照品种不同播期抽穗期变化 |
3.2.2 Ci846及其对照品种不同播期株高变化 |
3.2.3 Ci846及其对照品种不同播期穗长变化 |
3.2.4 Ci846及其对照品种不同播期主茎单穗重变化 |
3.2.5 Ci846与对照品种在不同光温条件下性状变化比较 |
3.3 Ci846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不同时间光照及培养基质条件的反应 |
3.4 转录组测序结果 |
3.4.1 转录组原始数据统计 |
3.4.2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 |
3.4.3 转录组文库质量检测结果 |
3.4.4 SNP位点统计表 |
3.4.5 新基因注释结果 |
3.4.6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
3.4.7 GO分类结果 |
3.4.8 KEGG注释结果 |
3.4.9 与开花相关的基因的筛选结果 |
4 讨论 |
4.1 谷子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生长特点 |
4.2 Ci846是一个适合作为模式植物的谷子品种 |
4.3 光周期相关的转录组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辣木施肥效应及其不同种源的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3 项目研究课题来源 |
1.2 辣木研究进展 |
1.2.1 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
1.2.2 繁殖和栽培技术 |
1.2.3 综合价值 |
1.3 林木施肥研究进展 |
1.3.1 林木施肥研究理论基础 |
1.3.2 林木施肥效应 |
1.4 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
1.4.1 植物耐旱机理 |
1.4.2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5 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1 施肥试验 |
1.5.2 干旱胁迫试验 |
1.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施肥试验 |
2.3.2 干旱胁迫试验 |
2.4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营养生长指标测定 |
2.4.2 生殖生长指标测定 |
2.4.3 各部分生物量测定 |
2.4.4 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
2.4.5 叶片生化指标的测定 |
2.5 试验数据分析 |
第三章 配方施肥对辣木生长效应及其初果期产量构成的影响 |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木生长效应的影响 |
3.2 不同N、P、K水平对辣木生长动态变化的影响 |
3.3 因素水平组合的产量构件指标 |
3.3.1 不同施肥组合对辣木生殖生长下产量构件的影响 |
3.3.2 影响辣木产量构件的主导效应及其优水平组合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辣木生长、生物量分配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
4.1 干旱胁迫对4种源辣木生长效应的影响 |
4.1.1 干旱胁迫对4种源辣木株高的影响 |
4.1.2 干旱胁迫对4种源辣木地径的影响 |
4.1.3 干旱胁迫对4种源辣木单叶数的影响 |
4.2 干旱胁迫下辣木生物量的分配格局 |
4.2.1 干旱胁迫对4种源辣木叶片生物量的影响 |
4.2.2 干旱胁迫对4种源辣木茎部生物量的影响 |
4.2.3 干旱胁迫对4种源辣木根部生物量的影响 |
4.2.4 干旱胁迫对4种源辣木根冠比的影响 |
4.3 干旱胁迫对辣木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4.4 辣木叶片生化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 |
4.4.1 干旱胁迫对辣木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4.2 干旱胁迫对辣木叶片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4.4.3 干旱胁迫对辣木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4.4 干旱胁迫对辣木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5 干旱胁迫下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6 不同种源辣木耐旱性综合评价 |
4.7 讨论 |
4.8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4)不同施肥配方对白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实施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处理白菜产量及经济效益 |
2.2 不同施肥配方对白菜品质的影响 |
3 结论 |
(5)涪陵较高海拔区茎瘤芥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品种。 |
1.1.2 供试肥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经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因素水平对茎瘤芥主要性状的影响 |
2.1.1 单株鲜重。 |
2.1.2 单株瘤茎鲜重。 |
2.1.3 茎叶比。 |
2.1.4 菜形指数。 |
2.1.5 瘤茎空心率。 |
2.1.6 冻害指数。 |
2.2 不同因素水平对产量的影响 |
2.2.1 直观分析。 |
2.2.2 方差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6)茎瘤芥(榨菜)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力与选择指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相关遗传力分析 |
2.2 相关遗传力的主成分分析 |
2.3 选择指数的分析 |
3 讨论 |
(7)茎瘤芥(榨菜)生育期的基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杂种F1代生育期的表现 |
2.2 生育期遗传平方和分剖 |
2.3 生育期的基因效应值 |
3 讨 论 |
(9)低剂量辐射对HMW-GS基因转化小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 |
1.1.2 小麦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1.1.3 高分子谷蛋白(HMW)基因的遗传及与品质的关系 |
1.1.4 辐射诱变对作物遗传转化的影响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质粒的构建 |
2.3 质粒转化方法 |
2.3.1 花粉管通道法 |
2.3.2 基因枪转化法 |
2.4 转基因植株检测 |
2.4.1 植株叶片全DNA的提取 |
2.4.2 PCR扩增 |
2.4.3 POR—Southern杂交 |
2.5 HMW-GS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测定 |
2.5.1 HMW-GS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提取 |
2.5.2 蛋白分离 |
3 结果和分析 |
3.1 基因枪法转化小麦的研究 |
3.1.1 组织培养的基因型效应 |
3.1.2 低温处理的培养效果 |
3.1.3 不同外植体的培养效果 |
3.1.4 不同培养基的培养效果 |
3.1.5 照射后愈伤组织重量的变化 |
3.1.6 辐射处理后愈伤组织的超微结构的变化 |
3.1.7 基因枪转化5+10基因的植株再生及PCR检测 |
3.1.8 PCR—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 |
3.2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小麦 |
3.2.1 γ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品种结实率的影响 |
3.2.2 T_1代SDS—PAGE电泳检测导入目的基因 |
3.2.3 T_2代PCR扩增检测导入目的基因 |
3.2.4 T_2代PCR—Southern杂交检测目的基因 |
3.3 转基因品系农艺性状的分析 |
3.4 转基因品系品质性状的分析 |
4 讨论 |
4.1 关于转基因后代的性状多样性问题 |
4.2 照射后结实率、愈伤重量及超微结构变化 |
4.3 低剂量辐射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4.4 基因枪转化法中辐射剂量的选择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图版Ⅰ |
图版Ⅱ |
图版Ⅲ |
图版Ⅳ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成果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10)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茎瘤芥(榨菜)性状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性状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因子提取 |
2.2 正交因子分析 |
2.3 斜交因子分析 |
3 讨论 |
四、茎瘤芥生育期光温综合反应敏感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茎瘤芥特晚熟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J]. 刘义华,莫言玲,曾静,陈静静. 中国瓜菜, 2019(10)
- [2]谷子Ci846植物学特性学及转录组分析[D]. 任芹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3]辣木施肥效应及其不同种源的抗旱性研究[D]. 任开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02)
- [4]不同施肥配方对白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段梅轻,董若征.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7)
- [5]涪陵较高海拔区茎瘤芥栽培技术研究[J]. 贺顺禄. 现代农业科技, 2010(04)
- [6]茎瘤芥(榨菜)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力与选择指数分析[J]. 刘义华,张召荣,冷蓉,周光凡,范永红,肖丽,李娟. 中国蔬菜, 2009(16)
- [7]茎瘤芥(榨菜)生育期的基因效应分析[J]. 刘义华,冷蓉,张召荣,周光凡,范永红,肖丽,李娟. 西南农业学报, 2009(02)
- [8]茎瘤芥(榨菜)研究进展及其对产业化发展的贡献[A]. 周光凡,范永红,刘义华,林合清,王彬,陈材林,王旭祎. 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会论文集, 2008
- [9]低剂量辐射对HMW-GS基因转化小麦的影响[D]. 苏俊.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10]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茎瘤芥(榨菜)性状间的关系[J]. 刘义华,冷蓉,张召荣,肖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