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世纪高度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跨世纪高度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从跨世纪的高度深刻认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冯彦婷[1](2012)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文中研究说明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生活亦或人类思想伦理方面的进步都有科学技术的参与。科学技术已经由过去单纯的生产力因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今天社会生活的“必备品”。科学技术间接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也给科学技术源源不断地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的研究对象。总而言之,科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又反作用于社会生产,推动其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标志性地表现在:在以科学院和大学所代表的基本研究以及工厂和政府部门中的实际应用科学之间,设置了某种中间性联络组织。这些研究和做法标志着人们认识到:我们有必要把科学技术同社会生产、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结合起来,有必要有目的地把科学技术运用到整个社会工业而不是仅仅运用于个别企业的生产中。这样做使得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推动作用,使得抽象的科学和技术转化成具体的劳动成果,进而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简要阐述了写“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这个题目的目的;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论述题目的研究意义;分门别类地将此题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简要梳理。论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作者运用历史纵观的比较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建国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技术观的逐步认识和深化为线索,对历代领导集体中的科学技术观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评价。这两部分主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的科学技术观、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邓小平理论中的科学技术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技术观这五大部分的详细介绍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从而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创新性。论文最后一部分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宏观评价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实践运用。

张可然[2](2011)在《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为指导,论述了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涵、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以及理论和现实意义。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现状和意义;研究思路主要包括研究的目标、拟解决的问题、思路及方法;创新之处在于以新的角度——“社会革命时代”这一角度探讨建国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部分分析了社会革命和社会革命时代的内涵。马克思的社会革命主要是指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相应变革。毛泽东继承了经典的社会革命思想,以国家政权问题为中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发展了经典的社会革命思想,认为社会革命除了要进行第一次改变基本制度的革命,还必须进行第二次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的革命,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将改革作为社会革命的新的主题。本文认为社会革命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二是在新的生产方式上全面变革各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即通过调整和改革社会的体制和机制来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条件。第三部分在分析社会革命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密切联系的基础上,概述了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必须时代化、民族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的成功延伸阶段、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成败交织阶段、以及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二次结合”阶段。第四部分概述了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实际上就是探索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转变开始,到最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实践过程有着重要经验:科学判断时代主题是实践创新的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途径,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是关键。第五部分总结了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创新在于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改造,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及对人的改造与对生产资料的改造相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也有重大创新,如对科学社会主义、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和政治体制模式作了新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达到新境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主要关注问题及其理论品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水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对执政党建设有了新觉醒,对党的历史方位、性质和先进性做了新概括。第六部分探析了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形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世界眼光与继承民族传统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为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蔡丹[3](20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崭新概念,并对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个讲话,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成熟以及“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学界对它的研究也是刚刚展开。因此加强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对其形成发展过程的研究,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为指导,主要采用史论结合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入手,尝试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整篇文章以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其基本内容涵盖总体布局思想的先期探索——初步形成——完善发展——“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最终确立等几个基本问题,其中穿插了总体布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的现实依据。文章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社会有机体的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所具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第二章论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的可贵探索。主要探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进行的可贵探索及其取得的宝贵成果。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设定;“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等。第三章论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主要探讨:“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过程。邓小平“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邓小平“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第四章论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主要探讨:“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和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制定。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所蕴涵的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战略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五章论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确立。主要探讨:“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党对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其成就为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科学涵义:四位各自的基本内涵以及四位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第六章论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问题。主要探讨:关于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问题。关于建国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要正确认识“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要正确处理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围绕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范伟[4](2005)在《新国家观 ——邓小平的逻辑》文中提出论文旨在通过考察邓小平的国家理论,系统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邓小平有关国家的思想和理论观点进行梳理考察,从国家观的角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和政治实践,以期有利于当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 论文由导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在导论中,对论文的主要思路和实践意义作了简要说明,同时交待了邓小平国家理论的研究状况、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创新之点和不足之处。指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和阐发的国家学说,更多的是一种批判的国家观,是对资产阶级国家本质的批判和揭露,是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道路科学说明的“革命”的国家观。未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问题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没有成为他们思考问题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中国化作出了贡献,但是,毛泽东晚年在错误地判断形势和错误的理论即“继续革命理论”指导下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导致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邓小平开启了新的探索历程,并创造性回答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的国家理论。导论还指出:邓小平国家理论是一个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内容,而学术界对此重视不够,研究不够。 正文分为五章和结束语六部分。 第一章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历史考察,旨在阐明邓小平国家理论的思想基础。指出: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思考国家问题的时候,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家问题上实现了革命性转变,由抽象的人的立场转向无产阶级立场,转向对国家现象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的考察。研究立场和方向的转变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阐明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特征提供了条件,从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得以在坚实的基础上不断展开。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和阐发的国家学说,更多的是一种批判的国家观,是对资产阶级国家本质的批判和揭露,是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道路科学说明的“革命”的国家观。列宁对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在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列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列宁晚期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二章主要考察邓小平国家理论的时代背景。在对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新的特点和科技革命的形势进行概括基础上,简要探讨了苏联东欧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的

张红霞[5](2005)在《党的三代领导人青年工作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青年是革命和建设的先锋队和生力军,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把青年与无产阶级政党所肩负的崇高使命紧紧地联系起来,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紧紧地联系起来,从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看作是党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对马克思主义青年的基本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体现时代特征的青年工作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又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青年工作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发展创新,特别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继承毛泽东、邓小平青年和青年工作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并结合时代特色和现代化的建设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的青年工作思想,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青年工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深入研究党的三代领导人青年工作思想,我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育青年,构筑起青年一代的强大精神支柱,在青年中广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青年工作,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团结青年为实现党的跨世纪目标而奋斗,开创新时期青年工作的新局面。

刘建武[6](2004)在《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创新和突破。本文的主旨是从“特色”的角度,系统探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基本依据;二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三是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形成的依据和背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统一的原则、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各民族不同特点相统一的原则、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形成的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形成的历史依据;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国情依据;顺应国际潮流和时代主题变化,以及对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新发展与东亚崛起的清醒认识,是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依据。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我们过去搞的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历史起点上看,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发展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从目标模式上看,是切合中国实

杨春亮[7](2004)在《加强高校党建带团建“推优”工作的意义及途径》文中指出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建“推优”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 ,把握高校“推优”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以积极而慎重的态度做好高校“推优”工作 ,努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

张密生[8](2003)在《论江泽民的科技思想》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江泽民科技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考察了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辩证关系,论证了江泽民的科技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它的直接来源是毛泽东、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其产生和发展的外在条件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变化,其内在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运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要汲取世界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又要概括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之路。 本文概括总结了江泽民科技思想主要内容:即科学技术动力观、科学技术战略观、科学技术创新观、科学技术人才观和科学技术伦理观。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时代特征是:时代性、创新性、系统性和开放性。最后,本文指出了江泽民的科技思想是对中国科技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之路的有益探索,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江泽民的科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和发展,是“三个代表”的理论基础之一,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江泽民的科技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韩艺群[9](2003)在《“三个代表”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 ,是高校青年学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导向。“三个代表”思想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丰富了其具体内容 ,提升了目标定位的层次 ,对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梁春鸿[10](2003)在《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战略的竞争。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开启富民强国兴党大门之急需。 执政党领导人才是人才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是统率其他各类人才的人才,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未来,是最可宝贵的人才资源。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是指未来我国领导人才如何发展、如何壮大的总体构想和谋划。概括起来说,构筑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必须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出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加强领导人才执政为民的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执政党领导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执政党领导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的局面。这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一招。本论文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把人才战略作为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统一命题来考察;二是把人才战略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命题统一起来加以考察;三是把过去、现在、未来的人才战略作历史、辨证的统一考察;四是把我国人才战略与国外相关问题作比较研究考察;五是把人才战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作为统一体加以考察。通过探索性的系统研究和开拓性的理论阐述,初步形成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理论框架。论文主体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基础理论和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第一、二章中。第一章着重进行理论分析。主要是概括地论述了领导人才的特征、本质、地位和功能,通过对人才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关系的论述,提出人才战略是诸多战略的制高点。同时,阐述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第二章主要作现实分析。论述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执政环境的巨大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执政党领导人才的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认清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形成正确有效的战略指导。我们党为加强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应该成为实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优势。而我们的劣势是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是在未来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并使之达到扬长克短的根本变化。因此,对症下药,提出新的战略,对执政党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长远意义。第二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三章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第四章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重点和步骤。着重研究领导人才战略指导思想的形成和特点,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调动海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阐述确定领导人才战略目标需要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要紧紧围绕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保证这个目标,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环境优良的领导人才队伍,努<WP=3>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为此,必须实行科学的富于实效的决策,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实施。论述选择战略重点和确定战略步骤,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部署和对策。着重阐述我们应当突出以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高中级领导人才队伍为重点。围绕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前途的全局性的重点问题,加强领导人才执政能力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选拔优秀年轻领导人才,深化领导人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领导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同时,阐明事物不但在空间上表现为整体和部分,而且在时间上表现为过程和阶段。21世纪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目标,是一个大的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只有通过完成一系列相衔接的阶段性战略任务,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因此,划分战略步骤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部署和对策,并且提出部署21世纪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三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最生动和具体的部分,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提出确立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强调观念变革是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的先导。第六章把“三个代表”与“三大规律”的认识贯通起来,论述了着力提高执政党领导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全面实施领导人才战略的核心内容。第七章提出并阐述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战略的“六大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辈出局面的形成,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保证。第八章论述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与时俱进,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总体发展思路,总结中国共产党实施人才战略的宝贵经验,比较其他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战略,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可

二、从跨世纪的高度深刻认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跨世纪的高度深刻认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技术观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技术观
        2.1.1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
        2.1.2 恩格斯的科学技术观
        2.1.3 列宁的科学技术观
        2.1.4 斯大林的科学技术观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技术观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形成的借鉴作用
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3.1 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
        3.1.1 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3.1.2 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论述
        3.1.3 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形成的引领作用
    3.2 邓小平理论中的科学技术观
        3.2.1 邓小平理论中科学技术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3.2.2 邓小平理论中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
        3.2.3 邓小平理论中科学技术观的理论贡献
    3.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
        3.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科学技术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3.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科学技术观的内涵及特征
        3.3.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创新
    3.4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技术观
        3.4.1 现代科学技术与第一要务
        3.4.2 现代科学技术与以人为本
        3.4.3 现代科学技术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3.4.4 现代科学技术与统筹兼顾
4.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实践运用
    4.1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科技应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
    4.2 邓小平理论中的科学技术观:用科技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
    4.3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技术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用科技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想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社会革命和社会革命时代的内涵
    2.1 马克思社会革命论的基本内涵
    2.2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革命的思想
    2.3 对"社会革命"和"社会革命时代"概念的界定
第3章 社会革命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1 马克思主义必须时代化、民族化
        3.1.1 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3.1.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先导
        3.1.3 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2 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3.2.1 社会主义革命主题的成功转变
        3.2.2 社会主义建设主题的曲折发展
        3.2.3 社会主义改革主题的成功探索
第4章 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三个转变
        4.1.1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4.1.2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改革开放的转变
        4.1.3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4.2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
        4.2.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2.2 坚持改革开放
        4.2.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2.4 以人为本、全面科学的发展
    4.3 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基本经验
        4.3.1 科学判断时代主题是实践创新的前提
        4.3.2 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4.3.3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第5章 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5.1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创新
        5.1.1 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1.2 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5.1.3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5.1.4 对生产资料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相结合
    5.2 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新
        5.2.1 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思考
        5.2.2 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了新的思考
        5.2.3 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和政治体制模式进行了创新思考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
        5.3.1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达到新境界
        5.3.2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水平
        5.3.3 对执政党建设有了新觉醒
第6章 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6.1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6.2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6.3 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形式,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述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四、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三、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
        一、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三、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生的过程
        四、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的过程
        五、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展开的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二章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的可贵探索
    第一节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贵探索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方面的探索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方面的探索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方面的探索
    第二节 “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
        一、“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
        二、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时间设定”
        三、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经济社会“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三章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邓小平“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三节 邓小平“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三、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深化
    第一节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和发展
        一、“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正式确立
        二、“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深化与发展
    第二节 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三节 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蕴涵的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战略思想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科教兴国战略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确立
    第一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党对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其成就为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
    第三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科学涵义
        一、四位的基本内涵
        二、四位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问题
    二、关于建国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
    三、“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四、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新国家观 ——邓小平的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从邓小平的逻辑看作为社会历史现象的国家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一个革命的批判的国家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
    三、在坚持的基础上,邓小平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的系统思考,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新的国家理论
    四、一个有意义而又重视不够研究不够的课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当代价值——邓小平国家理论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问题的关注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确立
        三、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丰富和深化
        四、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方法和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当代价值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邓小平国家理论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失误
    第二节 19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三节 毛泽东的探索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确立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
第三章 从“革命”到“建设”——邓小平对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上)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大政治”——邓小平思考国家问题的逻辑起点
        一、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的思想路线
        二、“四个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
        三、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保证
        四、“建设”是邓小平思考国家问题的重心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论的核心范畴——邓小平对国家问题的系统思考
        一、“建设”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
        二、“改革”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动力
        三、“市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
        四、“民主”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五、“法治”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
        六、“主权”与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
第四章 国家体制的新探索——邓小平对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下)
    第一节 政体形式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政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政体形式
    第二节 政党政治论
        一、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符合中国国情
        三、中国不能实行资产阶级的两党制和多党制
    第三节 国家结构论Ⅰ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基本格局的形成
        二、从高度集权走向权力下放
        三、在下放权力同时维护中央权威
    第四节 国家结构论Ⅱ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构想
        二、“一国两制”下权力配置特点
        三、“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第五章 新国家观指导之下的政治发展——邓小平国家理论的逻辑展开
    第一节 邓小平国家理论指导下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实践
        一、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民主的旗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以德治国,完善科学的治国之道
        四、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五、“一国两制”由理论变为现实,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要进展
    第二节 “三个代表”与国家理论的新视角
        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
        二、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国家问题的新视野
        三、尊重和保障人权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指向
结束语 新国家观与新国家——邓小平国家理论的实践意义
附:参考文献
后记

(5)党的三代领导人青年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党的三代领导人青年工作思想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 新时期青年思想变化新特点突显研究意义
    (二) 青年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突显研究的意义
    (三) 党的三代领导人青年工作思想的指导价值突显了研究意义
二、毛泽东青年工作思想
    (一) 毛泽东关于青年的基本观点
        1.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2.青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3.要充分信任和大胆任用青年
    (二) 毛泽东关于青年工作思想的基本原则
        1.必须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原则
        2.青年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3.正确评价和对待青年原则
        4.以是否和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作为衡量青年工作的标准
        5.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三) 毛泽东关于青年工作思想的基本途径
        1.理论途径
        2.实践途径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
        4.说服教育的途径
三、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
    (一) 邓小平关于青年工作的基本观点
        1.青年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所在
        2.努力把青年培养“四有”新人
        3.青年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最终依靠力量
        4.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大胆选拔青年干部
    (二) 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基本原则和方法
        1.要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2.要代表和反映青年的利益和要求
        3.青年成长必须坚持学习
        4.青年成长要实践磨炼的基本途径
    (三) 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地位和贡献
        1.它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2.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体现了发展的基本要求
        3.邓小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实践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四、江泽民青年工作思想
    (一) 江泽民关于青年的基本观点
        1.青年是国家的希望
        2.青年发展要坚持“四个统一”
        3.全党同志都有责任教育好青少年
    (二) 江泽民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作用
        1.青年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生力军
        2.青年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3.青年是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者
    (三) 江泽民关于青年工作思想的基本原则
        1.“一要爱、二要严”的工作原则
        2.青年工作要遵循青年人特点的原则
        3.全社会共同努力作好青年工作的原则
        4.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原则
        5.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四) 江泽民青年工作思想的历史贡献
        1.对青年价值认识的发展
        2.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
        3.对青年发展目标方向的进一步明确
        4.对青年工作原则进一步确立
五、开创新世纪青年工作思想的新局面
    (一) 全面理解三代领导人青年工作思想的精髓
    (二)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要为指导,加强青年工作的建设
    (三) 竭诚为青年服务,建立和谐的成长成才环境
参考文献
后记

(6)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绪论 对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若干思考
    一 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必要性
    二 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基本思路
    三 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方法
    四 对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第一章 理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一 没有固定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二 没有否定差别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相统一的原则
    三 没有脱离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章 历史依据:总结苏联模式衰败和世界社会主义多样化演进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
    一 把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样板和标准,简单照搬或强加于人,是行不通的
    二 通过改革冲破苏联模式的禁锢,探索适合自己国家情况的发展道路,成为了各国社会主义者的普遍共识
    三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
第三章 国情依据:弄清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及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
    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三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据
第四章 时代依据:回应和平与发展潮流和新科技革命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 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的科学判断,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重要时代依据
    二 对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深刻社会变革的正确把握,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重要社会基础
    三 对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新发展与东亚崛起的清醒认识,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重要出发点
第五章 特殊的历史起点: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发展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
    一 中国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它借以产生的母体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二 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注定要遇到许多特殊的困难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后发展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状况决定的
第六章 特殊的目标模式:切合中国实际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
    一 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二 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三 把主旋律与多样性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七章 特殊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自力更生基础上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
    一 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 把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统一起来,坚持在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交流
    三 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 把国内建设与国际和平统一起来,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第八章 特殊的两制关系: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并最终胜过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一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 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
    三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是为了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而不是要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结语 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一 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二 实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转折,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三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展现了社会主义无限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三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原创性声明

(7)加强高校党建带团建“推优”工作的意义及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推优”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结合工作实际, 把握高校“推优”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
三、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以积极而慎重的态度做好高校“推优”工作

(8)论江泽民的科技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江泽民科技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一) 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
    (二)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三)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 江泽民科技思想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来源
    (一) 19-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二) 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科技发展与毛泽东的科技思想
    (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四) 新时期江泽民的科技实践与科技思想的形成
三、 江泽民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科学技术动力观
        1 、 科技进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 、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二) 科学技术战略观
        1 、 科教兴国战略。
        2 、 可持续发展战略
        3 、 科学技术优先发展战略
        4 、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
        5 、 有所为有所不为-基础研究战略
    (三) 科学技术创新观
        1 、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2 、 科技创新的系统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3 、 科技创新的先导是基础研究
        4 、 科技创新的目的主要是技术创新
    (四) 科学技术人才观
        1 、 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
        2 、 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要注重德才兼备
        3 、 建设一支宏大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 、 培养人才的基础在教育
    (五) 科学技术伦理观
        1 、 科技伦理问题是人类21世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2 、 科技进步应当服务于全人类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3 、 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技伦理
四、 江泽民科技思想的主要特征与时代意义
    (一) 江泽民科技思想的主要特征
        1 、 时代性
        2 、 创新性
        3 、 系统性
        4 、 开放性
    (二) 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时代意义
        1 、 科学意义
        2 、 哲学意义
        3 、 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9)“三个代表”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个代表”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二、“三个代表”丰富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具体内容
三、“三个代表”提升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层次

(10)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人才强国战略
    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二、 知识经济呼唤国策创新
    三、 构筑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
第一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理论分析
    一、 领导人才是统帅其他各类人才的人才
        (一) 什么是人才、领导人才和执政党领导人才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的本质、地位和作用
    二、 战略就是虑长谋远管全局看发展的谋划
    三、 人才战略是诸多战略的制高点
        (一) 中国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二) 在“科教兴国”中实施人才战略
        (三) 在可持续发展中实施人才战略
        (四) 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人才战略
    四、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是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的谋划
    五、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 实现党在21世纪三大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 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因素
        (三) 保证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的关键
第二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现实分析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迈进21世纪党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三)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
    二、 十六大为研究和运用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创造了新的宝贵经验
    三、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必须冲破束缚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落后的思想观念
        (二) 必须改变妨碍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不合时宜的做法
    四、 执政党领导人才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 新世纪是人才的世纪
        (二) 走进注重人才能力建设的新时代
        (三) 普遍重视人才开发问题
        (四) 人才资本优先积累成为一种趋势
        (五) 人事变革的新趋向
第三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指导思想的形成和特点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目标
        (一) 制定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目标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总体目标
第四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重点和步骤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重点的部署
        (一) 确定战略重点应该考虑的因素
        (二) 始终突出领导人才执政为民的能力建设
        (三) 着眼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四) 重在培养优秀年轻领导人才
        (五) 致力于高中级领导人才队伍建设
        (六) 深化领导人才制度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是重中之重
    二、 实现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目标的步骤
        (一) 划分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步骤的依据
        (二) 部署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
    一、 人才观念的变革是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的先导
    二、 走出人才观念上的误区
    三、 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新理念
    四、 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观
第六章 全面提高执政党领导人才综合素质的战略
    一、 综合素质是领导人才各方面素质的升华
    二、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实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核心
    三、 从“三大规律”高度深化执政党领导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的最新成果
        (二)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提高执政党领导人才的理论素养
        (三)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树立执政党领导人才的世界眼光
        (四)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培养执政党领导人才的战略思维能力
        (五)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增强执政党领导人才的党性修养
第七章 完善和创新执政党领导人才运行机制
    一、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优化配置机制
    二、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三、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四、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五、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六、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监督制约机制
第八章 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与时俱进
    一、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比较研究
        (一)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
        (二)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关键在人
        (三) 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深化领导人才制度改革
    二、 国外人才战略的比较研究
        (一) 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
        (二) 人才吸引方面的比较
        (三) 人才使用方面的比较
结束语 领导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从跨世纪的高度深刻认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D]. 冯彦婷. 兰州商学院, 2012(03)
  • [2]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 张可然.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1)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 蔡丹.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4]新国家观 ——邓小平的逻辑[D]. 范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5]党的三代领导人青年工作思想研究[D]. 张红霞. 武汉大学, 2005(05)
  • [6]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D]. 刘建武.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7)
  • [7]加强高校党建带团建“推优”工作的意义及途径[J]. 杨春亮.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
  • [8]论江泽民的科技思想[D]. 张密生. 武汉大学, 2003(04)
  • [9]“三个代表”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J]. 韩艺群. 前沿, 2003(09)
  • [10]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D]. 梁春鸿.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2)

标签:;  ;  ;  ;  ;  

从跨世纪高度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