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静脉穿刺在晚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颈内静脉穿刺在晚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一、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晚期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Working Group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g on Infusion Therapy in Children;Nursing Group of Pediatric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enter fo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at Children’s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1](2021)在《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全文替换》文中指出1前言输液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静脉通路是临床最常应用的治疗性操作,具有操作相对便捷、患儿痛苦少、可以迅速给药及药物起效快等优势,在诊疗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儿童年龄跨度较大,发育认知水平的不同、患儿家庭照顾能力的差异、护士置管技术和维护水平等原因,均会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患儿及家庭带来痛苦。因此,需要临床实践者对静脉输液治疗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和应用已有科学证据,确保患儿静脉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促进静脉治疗质量和护理学科体系发展。

谭悦[2](2020)在《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并针对常见并发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期为静脉输液港的合理、安全使用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方法:(1)选择2018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行静脉输液港植入的1711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不同入路分为锁骨下静脉入路组(n=1414)和颈内静脉入路组(n=297),两组均进行12个月随访。记录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肿瘤类型、身体质量指数、既往有深静脉或PICC穿刺史、体力状况(ECOG)评分等,对上述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从而对两种不同入路植入输液港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常见并发症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414例锁骨下静脉入路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44%;297例颈内静脉入路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两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平均手术时间锁骨下静脉入路组和颈内静脉组分别为12.79±5.65min和19.23±8.62min,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0.05);平均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静脉组和颈内静脉组分别为11.09±2.13月和11.18±1.98月,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锁骨下入路组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颈内组相比,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锁骨下入路组置管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与颈内组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首次穿刺失败率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既往置管史具有相关性(P<0.05);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感染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ECOG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仅与患者的既往置管史具有相关性(P<0.05);(6)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肿瘤类型、ECOG评分、既往置管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经锁骨下与颈内静脉入路植入静脉输液港均具有很高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率均较低,两种植入方式均安全可行。经锁骨下静脉入路较经颈内静脉入路植入输液港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具有一定的操作优势。而两者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别。(2)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首次穿刺成功率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既往置管史相关;感染发生率与患者年龄、ECOG评分相关;血栓发生率与患者既往置管史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临床使用效果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相关。

赵思华[3](2020)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应用现状及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某市4所三甲医院住院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的应用现状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主要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日至2020年1月20日某市4所三甲医院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的临床资料。采用自制的静脉输液装置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问卷调查表主要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静脉输液装置的种类、置入时选择的静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导管拔除的原因以及时间等。最终收集的数据采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最终数据的录入、统计描述及分析。根据定量资料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做t检验或非参数统计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定性数据采用?2检验或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做统计检验。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1)研究共纳入了某市4所三甲医院不同科室1290例肿瘤患者的资料,PICC组为515例,占40%,CVC组为591例,占46%,TIVAP组为184例,占14%。普外科和胸外科患者置入导管数量最多。PICC导管在妇科应用最为广泛,占比达15.9%,其次肿瘤内科和放疗科应用基本相同,占到了11.7%,在肿瘤外科应用最少,仅为4.9%;CVC导管普外科应用最多,高达40.4%,而在消化内科和妇科较少应用;TIVAP导管在各个科室应用基本相当,在神经外科应用相对较少,为4.3%。(2)在纳入的1290例患者中,共有48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6%,其中敷料过敏(166例)、导管相关性血栓(106例)、CRBSI(66例)为主要的并发症。PICC组(36.1%)和CVC(44.3%)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TIVAP组(20.1%)较高。锁骨下静脉、头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2.6%和44.4%,贵要静脉、颈内静脉和肱静脉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2%、35.7%和35.7%。(3)敷料过敏反应在不同的中心静脉导管中没有明显的差异,导管相关性血栓、重新置管率在导管留置一个月时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0.4%和52.6%;静脉炎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发生率逐渐增高,CRBSI、导管断裂/港座外露、穿刺部位发红在导管留置一个月时更为严重,发生率分别为48.5%、45.0%和66.7%。(4)本研究中共有167例患者由于并发症拔除导管,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为12.9%。三种中心静脉导管中,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为导管相关性血栓和CRBSI的发生,其中CVC导管因CRBSI拔除导管的发生率最高,达到了6.9%。(5)研究结果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置管季节和导管类型是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秋季置管(OR=0.607,95%CI:0.439,0.840)、TIVAP导管(OR值=0.345,95%CI:0.219,0.543)是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保护性因素。置管季节与敷料过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春季(OR=0.476,95%CI:0.252,0.899)和秋季(OR=0.194,95%CI:0.109,0.345)是敷料过敏的保护性因素,而夏季置管(OR=2.710,95%CI:1.005,7.309)是敷料过敏的危险因素。(6)女性、冬季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超过一个月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630,95%CI:1.065,2.496)和贵要静脉(OR=74.477,95%CI:16.438-34.504)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秋季置管(OR=0.512,95%CI:0.273-0.961)、PICC导管(OR=0.000,95%CI:0.000,0.000)、导管留置一个月(OR=0.459,95%CI:0.253,0.831)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保护性因素。(7)置管季节和导管留置时间超过一个月与静脉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夏季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超过一个月、选择贵要静脉置管是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置管的患者没有其他合并症以及PICC导管(OR=0.000,95%CI:0.000,0.000)是静脉炎的保护性因素。(8)对CRBS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患者有过敏史、选择头静脉置入导管、导管留置的时间为一个月是CRBSI的影响因素;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没有其他的合并症、无过敏史、选择肱静脉置管是CRBSI的保护性因素,而留置时间为一周是CRBSI的危险因素。结论:(1)住院肿瘤患者中CVC导管仍然是静脉输液的主要方式,但是相比较其他两种导管,CVC导管的并发症明显较高,在临床中选择导管时应根据患者的意愿结合临床医生的判断选择合适的导管。(2)不同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相对较为复杂,并发症的种类也各不相同。但是,静脉炎、CRBSI、导管相关性血栓仍然是中心静脉置管的主要并发症,也是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3)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置管季节、导管类型、合并症、过敏史、静脉的选择以及置管时间。

黄家莲[4](2019)在《腔内心电图技术在肿瘤患者经B超引导下PICC导管穿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腔内心电技术在置管应用中尖端最佳到位成功率、异位调管率、术中即时诊断异位的灵敏度、腔内心电图定位尖端位置与X线胸片定位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今后替代患者PICC置管术后X线胸片,于置管术中准确完成定位,免除术后X线胸片定位提供理论支持。(2)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在应用时患者的紧张焦虑、舒适度、置管所需时间、患者满意度、卫生经济学指标差异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综合使用效果,为其在临床上的推广补充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通过便利抽样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肿瘤内科住院的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9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肿瘤内科一病区住院患者为观察组,肿瘤内科二病区住院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各95例。两组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置管,置管术后均行X线胸片定位验证导管尖端位置。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采取传统的体表预测量长度法和超声定位,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在传统的体表预测量长度法和超声定位的基础上增加了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置管术后导管尖端异位调管率、置管术中即时诊断尖端异位灵敏度、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尖端位置与X线胸片定位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两组患者对置管紧张焦虑程度、舒适度、置管所需时间、满意度、卫生经济学效益和分阶段随访6个月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的190例患者在随访6个月后,剩余18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死亡2例,失访2例,n1=91;对照组患者死亡3例,失访2例,中途退出1例,n2=89。2.患者置管术后经X线胸片验证导管置入效果分析2.1两组患者置管术后X线胸片显示导管尖端对应解剖学位置分布: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不及第5胸椎水平(<T5,位置过浅)0例;平T5水平不超过第8胸椎(T8)间隙水平(T5~T8,正确位置)92例,其中平第6~7胸椎间隙及其上、下水平(T6~T7,最佳位置)80例;超过第8胸椎水平(>T8,位置过深)2例;颈内静脉异位1例。对照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不及T5水平1例;平T5水平不超过T8间隙水平83例,其中平第6~7胸椎间隙及其上、下水平67例;超过T8水平5例;颈内静脉异位5例,腋静脉返折1例。2.2两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的比较: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内的准确位置92例,准确率为96.84%,其中处于最佳位置占80例,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为84.21%;对照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内的准确位置83例,准确率为87.37%,其中处于最佳位置占67例,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为70.53%,两组患者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置管术后导管尖端异位调管率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置管术后经X线验证共有92例患者尖端到位,3例需要行导管尖端异位调整,其中1例异位于左颈内静脉,2例位置过深,异位调管率为3.16%。对照组患者置管术后经X线验证共有83例患者尖端到位,12例需要行导管尖端异位调整,其中5例异位于颈内静脉,1例在上臂腋静脉处返折,5例位置过深,1例位置过浅,异位调管率为12.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患者在置管术中导管尖端即时诊断异位灵敏度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置管术中尖端异位确诊例数8例,漏诊例数3例,术中即时诊断异位的灵敏度为72.72%;对照组患者置管术中异位确诊例数4例,漏诊例数12例,术中即时诊断异位的灵敏度为2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腔内心电图技术与X线胸片定位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比较:本研究以出现特征性P波作为判断导管尖端为阳性结果的标准,即出现特征性P波患者视为到位,未出现特征性P波患者视为异位。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置管的95例患者中,最终出现了清晰可辨的特征性P波93例,未出现特征性P波2例。经X线验证1例患者异位于颈内静脉(未出现特征性P波),2例患者位置过深(其中一例出现特征性P波,另一例未出现特征性P波)。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的灵敏度为98.92%,特异度为100%。两种方式定位尖端位置的结果经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80(0.61<0.80<0.81),具有高度一致性。且经四格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两种定位方式在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结果无明显差异,一致性较高。3.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紧张焦虑程度的比较:两组患者于置管前紧张焦虑程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置管紧张焦虑程度的平均评分为(38.46±3.94)分,对照组患者对置管紧张焦虑程度的平均评分为(41.84±4.7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对置管舒适度评分的比较:观察组患者对置管表示舒适58例(61.05%),表示一般32例(33.68%),表示不舒适5例(5.26%);对照组患者表示舒适33例(34.74%),表示一般51例(53.68%),表示不舒适11例(1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置管所需时间的比较: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所需平均时间为(28.32±4.28)min,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所需平均时间为(42.47±5.9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对PICC置管满意度评分的比较:观察组患者对PICC置管的满意度评分为(34.34±6.98)分,对照组患者对置管的满意度评分为(30.17±6.1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的卫生经济学差异的比较:置管术后观察组患者因异位调管产生的相关费用为99.5元,对照组患者因异位调管产生的相关费用为414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调管后再次复查X线胸片产生的费用为203.34元,对照组患者调管后再次复查X线胸片产生的费用为813.36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因尖端异位产生的总费用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患者置管术后随访6个月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随访1个月后,对照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局部穿刺口感染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栓、导管脱出、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较高,其定位结果与X线胸片定位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替代X线胸片于置管术中准确完成定位是可靠的。2.腔内心电图技术可提高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在PICC置管术中导管尖端即时诊断异位的灵敏度较高,可减少术中尖端异位的漏诊率,并于术中及时完成调管,降低置管术后导管尖端异位调管率,使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替代术后X线于术中完成定位成为可能。3.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节省置管所需时间,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置管的工作效率。4.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减轻患者对置管的紧张焦虑程度,提高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得到患者的认可。5.腔内心电图技术的应用可减少置管术后因异位调管产生的一系列相关费用,有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切实给患者带来益处。6.腔内心电图技术对减少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局部穿刺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杨源锋[5](2019)在《超声引导下不同静脉入路行静脉输液港置入的临床应用与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探索不同入路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IVAP)置入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实用性,及探讨异丙酚镇静麻醉在IVAP期间对患者疼痛和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2018-01-01至2018-06-30,共240例肿瘤患者入组本研究并随机分为3组:第1组行中位颈内静脉穿刺(A组)、第2组低位颈内静脉穿刺(B组)、第3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C组)。三组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部分患者IVAP术前加用异丙酚镇静麻醉。主要研究终点包括首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到位率、IVAP相关并发症、IVAP前后情绪变化及疼痛评分变化。结果:A、B、C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8%、100%及87.5%。A、B、C组导管尖端到位率分别为96.3%、100.0%及91.3%。术中并发症包括气胸6例、误穿动脉1例,总体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9%。A、B、C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5.0%;18.6%,术后并发症包括导管异位、纤维蛋白鞘、感染等。共有73例患者在IVAP术中接受了异丙酚镇静,其余167例患者仅接受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置管前后疼痛NRS评分异丙酚镇静组分别为0.4±0.7、0.2±0.4(P<0.05),单纯利多卡因麻醉组分别为0.4±0.6、0.5±0.8;置管前后焦虑S-AI评分异丙酚镇静组分别为40.1±4.5、37.1±4.6(P<0.05),单纯利多卡因麻醉组分别为39.9±5.1、40.0±4.7。结论:低位颈内静脉入路显着优于中位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入路。在IVAP置管前采用异丙酚镇静可显着降低患者置管前后的疼痛及焦虑,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曾晓艳[6](2019)在《儿童中心静脉置管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高危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CVC)因其输液方便、置管时间长、避免了病人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现已普遍应用于重症监护治疗、手术麻醉、心血管介入治疗等领域。随着CVC应用的增加,其相关并发症也越来越引人重视,其中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因其发生率高,血栓脱落可能会导致肺栓塞,近几年一直备受关注。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因患儿病情危重、治疗繁琐,CVC应用更为广泛。本文旨在对PICU中CVC患儿CRT的发生率及其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临床上安全的选择和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住院期间留置CVC的患儿338例,定期对置管部位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CRT发生率;观察CRT的发生时间;根据CRT的发生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在两组之间比较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的因素:性别、年龄、原发病、留置部位、置管类型、超声定位后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糖皮质激素、肠外营养、预防性使用抗凝剂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索形成CRT的高危因素。结果:338例置入CVC的患儿中,发现CRT87例,CRT的发生率为25.7%,有症状血栓占3.8%,无症状性血栓占21.9%。CRT在置管后24小时内即可形成,高发期为置管后的4-7天(P=0.01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置管类型(PICC与非隧道式CVC)、使用糖皮质激素、肠外营养等与CRT形成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置管类型[OR=1.662,95%CI(1.106,2.498),P值=0.014]、使用糖皮质激素[OR=2.088,95%CI(1.239,3.517),P 值=0.006]、静脉营养[OR=2.398,95%CI(1.260,4.564),P值=0.008]均为PICU中行中心静脉置管患儿并发CR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儿童CRT的发生率为25.7%,以无症状性血栓为主;置管后4-7天为CRT的高发期。置管类型、使用激素和肠外营养是形成CRT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志军[7](2018)在《衡水市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衡水市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探讨减少其发生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衡水市多家医院共1978例重症监护病房(ICU)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根据采用置管途径的不同分为锁骨下置管组889例、颈内静脉置管组620例和股静脉置管组469例,分析3组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带管舒适度。结果:1978例患者中,共发生的置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有穿刺点异常出血50例、误穿动脉34例、导管阻塞24例、置管相关性感染17例、皮下气肿5例、心律失常5例及气胸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93%,其中锁骨下置管组关并发症发生率为8.10%(72/889),颈内静脉置管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29%(39/620),股静脉置管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54%(26/469)。穿刺点异常出血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误穿动脉、导管阻塞、心律失常、皮下气肿、气胸发生率锁骨下置管组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颈内静脉置管组误穿动脉、导管阻塞、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股静脉置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股静脉置管组>锁骨下置管组>颈内静脉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穿刺成功率股静脉置管组高于锁骨下置管组和颈内静脉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置管组最长,带管舒适度锁骨下置管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患者在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后,均及时给予相应处理,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未产生严重后果。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具有一定的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三种途径相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最高,主要为:误穿动脉、导管阻塞、心律失常、皮下气肿、气胸;而误穿动脉、导管阻塞、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颈内静脉置管要高于股静脉置管。在置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方面,股静脉置管组最高,颈内静脉置组最低。一次穿刺成功率股静脉置管组最高,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置管组最长。带管舒适度锁骨下置管组最高。

付焕[8](2019)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需要行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输液港植入术,探讨输液港相关方面的临床应用,术中和术后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的处理和治疗手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329例就诊于j的因治疗需要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在局麻下行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行植入式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IVAP)手术。收集的所有患者为女性,年龄在2872岁之间,所有患者在完善术前检查,评估无血凝障碍,静脉血栓,无感染征象及材质过敏等禁忌症的情况下进行超声引导下或盲视下经颈内静脉输液港植入术,并与国内其他部位静脉穿刺实验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手术并发症的比较。结果:329例患者都顺利完成IVAP,手术分为超声引导及盲视两种情况。其中,231人超声引导下行IVAP,1次穿刺成功占95.2%(220/231),2次及以上穿刺成功占4.8%(11/231);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3/231);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4%(8/231),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6%;其中98人盲视下进行手术,1次穿刺成功占57.1%(56/98),2次及以上穿刺成功占42.9%(42/98)。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与股静脉相比c2等于8.52,P<0.05;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相比,c2等于23.52,P<0.05;与PICC对照组相比,c2等于25.12,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行IVAP对于需要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措施,它能够大幅度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减少盲视下反复穿刺带来的不必要的损伤。

周海东,陈益君,陈勇杰,郑君刚[9](2017)在《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下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下颈内静脉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64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组)和对照组(局麻组),记录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和睡眠质量、焦虑评分及穿刺时间和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超声组颈内静脉穿刺后6、12、18h疼痛评分低、舒适度评分高,48h后睡眠质量、焦虑评分低(P<0.05),超声组的操作用时少及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下颈内静脉置管能提高留置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赵明霞,李琼,陈杉杉,张慧,蔡昌兰[10](2016)在《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的应用及异位颈内静脉的调整》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Power PICC)在静脉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异位颈内静脉的调整方法。方法统计采用Power PICC的3258例肿瘤患者导管置管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中26例异位颈内静脉患者进行导管调整,记录并比较导管在进入机体的10 min内、2030 min这2个时间段的调整成功率。结果 26例Power 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肿瘤患者中,有8例患者在10 min内调整成功,调整成功率为30.8%,其余18例异位导管在2530 min调整成功,调整成功率为100%。3258例置管患者中,发生渗液4.48%,渗血3.99%,皮疹9.97%,血栓0.64%,发生一侧堵管116次、两侧堵管42次。结论将Power PICC导管退回到异位起始处前1 cm,抬高头肩部30°,退出部分导丝,使导管在人体温度下软化2530 min后再进行导管异位调整,能有效地将异位的导管调整置入上腔静脉下段。

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晚期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晚期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1前言
2应用人群
3适用人群
4制定时间
5文献检索数据库和起止时间
6利益关系声明
7指南制作经费来源
8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说明
    8.1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质量
    8.2基于专家共识的证据质量
    8.3推荐强度
9版本说明
10相关定义
    10.1外周静脉输液装置(peripheral venous access device)经外周静脉置管、导管头端未到达腔静脉的输液装置。
        10.1.1外周静脉短导管(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PIVC)
        10.1.2中长导管(midline catheter,Midline)
    10.2中心静脉输液装置(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VAD)
        10.2.1脐静脉导管(umbilical catheter,UVC)
        10.2.2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10.2.3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或非隧道式中心静脉装置(nontunneled 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NTCVAD)
        10.2.4隧道式中心静脉装置(tunneled central venou saccess device,TcCVAD)
        10.2.5完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ed venous device,TIVD)
    10.3非外周输注药物
    10.4外周输注药物
    10.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
        10.5.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
        10.5.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
        10.5.3血液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
    10.6 CLABSI发生率计算公式
    10.7 CVAD相关性血栓[3]
11静脉治疗团队
    11.1静脉治疗团队定义
    11.2静脉穿刺困难
    11.3高风险静脉治疗
    11.4静脉治疗护士
    11.5静脉治疗团队建制
    11.6静脉治疗团队职责体系
        11.6.1临床操作职责
        11.6.2质量控制职责
        11.6.3培训教育职责
        11.6.3.1培训方案
        11.6.3.2规范化操作流程
        11.6.3.3住院和居家患儿静脉治疗教育清单
        11.6.3.4知情同意
12静脉治疗装置的选择
    12.1儿童主要血管通路的局部解剖如图1。
    12.2输液装置
    12.3静脉输液装置的选择原则
13感染的预防
    13.1安全配置药物的环境准备
    13.2静脉输液治疗中对手卫生的基本要求
    13.3消毒液的选择
    13.4输液治疗中的标准预防措施
14血管通路的置入和拔除
    14.1血管通路的置入
        14.1.1置管环境的准备
        14.1.2手卫生
        14.1.3置管部位消毒
        14.1.4最大无菌屏障
        14.1.5置管过程相关技术
        14.1.5.1导管类型
        14.1.5.2置管方法
        14.1.5.3镇痛
        14.1.6血管通路装置穿刺部位
    14.2血管通路的拔除
    14.3拔管过程中的相关技术
15血管通路使用和维护
    15.1有效冲管和封管
    15.2无菌操作技术(接头)
    15.3导管敷料
    15.4导管有效固定
16输液治疗中的特殊预防措施和有害药物、废弃物的处理
17导管并发症
    17.1 CLABSI
    17.2导管相关性血栓
    17.3其他并发症
18指南工作组及其职责
    18.1指南工作组的组成
    18.2指南工作组的职责
        18.2.1核心专家组主要工作
        18.2.2共识专家组主要工作
        18.2.3审稿专家组主要工作
        18.2.4文献初筛护士
19文献筛选结果
20 GRADE评价工具[108]
21更新计划
22指南的制定主要事件时间表
23指南工作组
24附表

(2)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锁下组与颈内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3.2 锁下组与颈内组的手术效果比较
    3.3 锁下组与颈内组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
    3.4 锁下组与颈内组置管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3.5 影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单因素分析
    3.6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影响因素及常见并发症赋值说明
    3.7 影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4.2 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植入输液港并发症分析与干预
    4.3 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4.4 提高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的干预措施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输液港植入路径及临床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3)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应用现状及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静脉输液的概述
    1.2 静脉输液的历史演进
    1.3 中心静脉输液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1.7 操作性定义
        1.7.1 静脉治疗
        1.7.2 静脉输液
        1.7.3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1.7.4 中心静脉导管
        1.7.5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1.8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样本量计算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工具
    2.6 资料收集方法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原则
    2.9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患者临床特征
    3.3 不同科室肿瘤患者静脉导管类型分布
    3.4 三种不同中心静脉导管构成比
    3.5 不同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
    3.6 不同穿刺静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3.7 导管留置时间与并发症的关系
    3.8 非计划拔管原因及构成比
    3.9 主要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3.10 不同导管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
    3.11 敷料过敏相关影响因素
    3.12 导管相关性血栓相关影响因素
    3.13 静脉炎相关影响因素
    3.14 CRBSI影响因素
第四章 讨论
    4.1 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
    4.2 不同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
    4.3 非计划拔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4.4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4.5 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4.6 CRBSI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4.7 中心静脉导管选择建议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5.3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腔内心电图技术在肿瘤患者经B超引导下PICC导管穿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超声引导下不同静脉入路行静脉输液港置入的临床应用与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肿瘤患者化疗现状
    2、IVAP概述
    3、超声引导深静脉穿刺技术
    4、异丙酚镇静麻醉与舒适医疗
    5、我院输液港植入术的现状
第二章 超声引导下不同静脉入路行静脉输液港置入的临床应用与对比研究
    第1节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病例选择
        1.2 仪器设备
        1.3 操作方法
        1.4 评估方法
        1.5 随访与统计分析
    第2节 结果
        2.1 IVAP操作参数及相关并发症
        2.2 IVAP置管前后患者焦虑情绪及疼痛评估
    第3节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论文使用的缩略语
附录2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儿童中心静脉置管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材料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CRT形成的发生率
    3.2 CRT形成的高发期
    3.3 CRT和观察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3.4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衡水市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心静脉置管及并发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下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仪器与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10)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的应用及异位颈内静脉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 2 方法
    1. 3 观察指标
    1. 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 1 异位颈内静脉Power PICC调整情况
    2. 2 Power PICC导管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四、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晚期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全文替换[J]. Working Group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g on Infusion Therapy in Children;Nursing Group of Pediatric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enter fo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at Children’s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21(01)
  • [2]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D]. 谭悦. 苏州大学, 2020(02)
  • [3]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应用现状及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D]. 赵思华. 兰州大学, 2020(01)
  • [4]腔内心电图技术在肿瘤患者经B超引导下PICC导管穿刺中的应用研究[D]. 黄家莲.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5]超声引导下不同静脉入路行静脉输液港置入的临床应用与对比研究[D]. 杨源锋. 暨南大学, 2019(02)
  • [6]儿童中心静脉置管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高危因素分析[D]. 曾晓艳. 浙江大学, 2019(03)
  • [7]衡水市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调查分析[D]. 李志军.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8]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付焕.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下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观察[J]. 周海东,陈益君,陈勇杰,郑君刚.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7(01)
  • [10]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的应用及异位颈内静脉的调整[J]. 赵明霞,李琼,陈杉杉,张慧,蔡昌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06)

标签:;  ;  ;  ;  ;  

颈内静脉穿刺在晚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