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化石油气储罐优化设计方案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孙嘉远[1](2021)在《某60万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泄漏风险评价及预警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液化石油气是我国城市燃气的主要气种之一,其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引燃能量较小,爆炸下限低,爆炸极限范围较大。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是储存、装卸液化石油气的场站,一旦发生泄漏,储存的液化石油气将快速蒸发,并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蒸气云团,火灾爆炸危险性较大。本文在对液化石油气储配库生产运行现状与国内外风险评价技术研究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汕头某60万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进行现场勘查,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并采用危险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及保护层分析法(LOPA)计算了安全完整性等级(SIL),建立了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产生可能性及后果的风险评价体系,并对汕头某60万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的泄漏风险进行了模拟计算,结合CFD方法对液化石油气扩散情况进行研究,确定了安全范围,结果表明,液化石油气泄漏喷射火死亡半径为46.23m,重伤半径为66.17m,轻伤半径为103.46m;蒸气云爆炸死亡半径为311.84m,重伤半径为322.31m,轻伤半径为617.33m;沸腾扩散蒸气云爆炸死亡半径为465.89m,重伤半径为657.66m,轻伤半径为617.33m,这为进一步采取风险防控措施提供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设计液化石油气泄漏风险预警系统,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的储罐区、槽车装卸区、烃泵间等工艺操作频繁的区域设置可燃气体报警器,发生液化石油气泄漏时气体浓度达到报警限值,通过就地及远程声光报警,提示操作人员采取应急措施,从而降低液化石油气泄漏风险。研究结果在汕头某60万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的应用有效保障了安全运行,为相关液化石油气储配库的建设与安全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赵博[2](2020)在《过热液体爆沸超压与相变特性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化气体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但是与此同时,其也带来诸多安全风险,其中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BLEVE)是后果较为严重的一类事故——当储存液化气体的储罐受到物体冲击或火灾侵袭时,由于容器发生破裂快速降压,因此其内部介质瞬间过热并发生核化沸腾,在此过程中,液态介质混合着气体形成急剧膨胀的两相流,对储罐造成二次冲击,并使得储罐内压力出现反弹,从而诱发爆炸事故。此类事故一旦发生,将对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研究其成灾机理对于防治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的关键过程即容器内部介质的过热爆沸。本文针对储罐内快速降压所导致的过热液体爆沸过程的超压与相变特性开展实验研究,重点探究爆沸过程中的压力反弹响应机理及压力特性参数的影响因素,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自主设计并搭建了小型可视化爆沸实验平台。实验储罐为立式长方体容器,实验以水为介质,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对其进行加热,通过人为控制容器开口模拟破裂过程。实验容器上设置玻璃视窗,以便于对爆沸过程中容器内部的两相流形态进行观测;采用高频动态压力传感器和热电偶对压力和温度响应情况进行监测,同时通过高速摄影机对两相流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记录。(2)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容器内部压力响应情况和两相流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探究过热液体爆沸过程中介质的非均相核化沸腾特征和两相流膨胀喷射对压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雾状两相流的膨胀冲击是导致容器顶部压力反弹的直接原因;容器内部的压力响应呈现两个反弹阶段,第一次压力反弹阶段持续时间短,压力峰值高;第二次压力反弹阶段峰值压力与第一次相比较低,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容器顶部压力在两相流的间歇膨胀喷射机制下呈现波动上升特征。(3)在典型实验现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了泄放面积和介质充装率,探究二者对过热液体爆沸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介质充装率影响液体储能和气相空间体积以及泄放面积影响降压速率进而影响液体过热速率两种机制的耦合作用下,引起第一次压力反弹阶段压力峰值最高的充装率随泄放面积的增大而升高;第二次压力反弹阶段平均升压速率随泄放面积比呈指数增长趋势,同时指数系数与充装率近似呈反比例关系。(4)此外,通过对泄放过程中的纯气相降压阶段进行理论计算,并结合两相流图像将其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泄放条件下的压力下降过程规律。结果显示,实验压力与绝热膨胀降压曲线分离的拐点压力随泄放面积的增大呈线性降低趋势。
王凯[3](2020)在《大型液化石油气球形储罐爬壁机器人定位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爬壁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大型液化石油气球形储罐焊缝缺陷故障检测任务,如何准确定位反馈球形储罐问题焊接区域成为提高球形储罐安全可靠性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在具有很少甚至没有地标和缺乏良好照明条件的LPG球形储罐环境下,可应用的传感器类型受到限制,使爬壁机器人定位变得更具挑战性。传统的里程计定位以及惯性导航定位方法精度较低,且存在较为明显的累积误差。本文围绕球形储罐环境下爬壁机器人定位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1)爬壁机器人结构设计分析。通过分析现有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及实用性,本文采用了一种差速轮系结构的爬壁机器人,其特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控制;此外,提出了一种主动吸附控制系统,采用主动吸附控制的方式,通过永磁体和电磁铁相互配合,提高了爬壁机器人的吸附稳定性与安全性。(2)爬壁机器人定位方法研究。分析研究了里程计定位以及基于惯性测量单元(IMU)的惯性导航定位方法原理及误差来源,针对其存在的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焊缝相对运动估计原理的爬壁机器人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配备辅助光源,利用安装在爬壁机器人两侧的CCD相机进行罐体表面图像采集,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识别出焊缝特征区域并输出相应的检测信号,通过相邻时刻检测信号增量计算来估计爬壁机器人相对于焊缝的移动距离,利用该运动估计信息可以对爬壁机器人的线性位移和角位移估计进行校正。(3)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定位技术研究。通过分析现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提出了多源数据融合定位基本模型,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对里程计、IMU以及相机传感器的运动估计信息进行融合,通过各传感器之间优势互补,提高爬壁机器人的定位效果。(4)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多源数据融合定位方法的实际效果,设计了基于多传感器的爬壁机器人定位仿真实验平台,分别在真实场景以及存在重力等扰动因素的虚拟环境下评估本文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在具有很少甚至没有地标和缺乏良好照明条件的球形储罐环境下,本文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爬壁机器人的定位精度。
贺萌[4](2019)在《LNG槽车公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中高速发展,能源产业也随之有着显着的提升。能源产业中液化天然气作为管道天然气的主要补充方式被广泛开发和应用,为日常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保障。但是,伴随着液化天然气的发展带来的LNG公路运输事故频发的问题比较严峻,使得LNG公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由此对LNG槽车运输事故应急救援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因此,本文对LNG槽车公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实际状况进行研究,以事故后果模型和路径优化模型为基础,以MATLAB软件和Visual Studio软件为支撑,旨在实现LNG槽车公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实用性。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当前LNG槽车事故后果的主要类型,根据事故类型研究了泄漏扩散、火灾爆炸事故后果模型和算法,结合LNG槽车实际事故后果的特点和各模型的优缺点,确立了适用于LNG槽车事故后果计算的数学模型。(2)分析了当前路径优化模型的特点,确定了针对LNG槽车事故后果的应急疏散路径优化模型——蚁群算法模型。在当前蚁群算法路径优化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影响疏散因素的研究,考虑疏散路网环境复杂度和疏散过程人为因素,计算了影响疏散因素下的道路综合权重,且分析得到改进蚁群算法在路径优化中的主要流程和算法伪代码。(3)通过研究LNG槽车公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需求和设计原则,构建了本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功能结构布局,且结合LNG槽车事故后果计算模型和应急疏散路径优化模型,对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关键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到了系统软件的功能界面和软件运行操作流程,实现了事故监测报警、事故后果定量评估、应急疏散路径优化、事故应急处置等一体化功能。(4)以四川省G42高速公路LNG槽车追尾事故导致液化天然气大量泄漏为情景应用,利用该软件对LNG槽车储罐泄漏扩散的质量流量及扩散范围进行计算,并分析模拟事故可能造成火灾爆炸后果的伤害区域和伤害范围,且对事故伤害区域内的人群疏散路径仿真模拟,得到事故影响条件下的最优疏散路径,为LNG槽车事故应急救援提供了科学的辅助决策信息。
朱晓静[5](2019)在《日产20万立方的天然气处理站冷凝分离中换热网络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天然气凝液回收的目标产品不同,衍生了不同的处理工艺。以HSZ气田气体性质作为基础数据,针对低压天然气,分别模拟计算了以乙烷和液化石油气两种主要产物的工艺过程。天然气处理过程普遍存在着换热网络待优化问题,分析上述不同产物的工艺换热网络,提出优化方案,对提高体系的经济性、合理性、高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天然气冷凝分离以及凝液回收进行了资料分析,计算了以分离液化石油气为目标的直接换热工艺(Direct Heat Exchanger Process,DHX)和以分离乙烷为目标的液相过冷工艺(Liquid Subcooled Process,LSP)。经过模拟计算DHX工艺,液化石油气的回收率为98.16%,C3收率为97.64%,满足设计院的设计值;液相过冷工艺(LSP)乙烷的回收率为94.21%,丙烷的回收率为99.17%,均满足设计院的设计值。通过计算确定,DHX工艺的产品收益为26.8万元/天,LSP工艺的产品收益为29.8万元/天;系统能耗DHX工艺为3288.0 k W,LSP工艺为5818.0k W。对上述工艺的换热网络进行研究,分析各自跨夹点传热情况。运用夹点匹配原则设计换热网络,减少跨夹点传热,得到跨夹点传热为零的换热匹配情况。通过优化,DHX工艺的冷公用工程从939.7 k W降低为886.2 k W,热公用工程从90.4k W降低到36.8 k W,总费用从983.6 Cost/s降低为972.8 Cost/s;LSP工艺的冷公用工程从1699.0 k W降低为1510.0 k W,热公用工程从112.9 k W降低为22.9 k W;总费用从2089 Cost/s降低为2022 Cost/s。从总费用以及公用工程负荷来分析,最佳的回收工艺应该是以外输干气为主,同时提取液化石油气、稳定轻烃等产品的DHX工艺。结合某投产DHX工艺回收液化石油气的换热网络设计方案分析,发现该项目的换热网络不存在跨夹点传热,从而验证了换热网络向减少存在跨夹点传热方向优化的合理性。因此,对HSZ气田的换热网络开发方案应采用无跨夹点传热的方案。
徐科[6](2019)在《小城镇天然气供气经济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对天然气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压缩天然气(CNG)供气技术在一定条件下有着明显的优越性,除了用于工业之外,压缩天然气还用于汽车燃料以及小城镇居民供气。在压缩天然气的运输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压缩机的选择,压缩机选型不合适会导致压缩机的浪费,或压缩天然气的供应能力不足;再如,运输拖车的配备问题,如果配备方案不合理,会导致投资和费用增多。这些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压缩天然气的使用和推广。本文开展了小城镇天然气供气经济性研究,通过经济指标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压缩天然气物流方式研究及压缩机组合方案比选,并确定压缩天然气的有效供气半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进行了压缩天然气供气的优势分析及运输经济性评价,对比了压缩天然气与液化天然气、管道天然气和管输天然气相比的优势,并建立压缩天然气运输经济性评价,确定了PNG、LNG、CNG的经济运输范围及临界点的参数。结果表明:在管道天然气与液化天然气运输的经济运输临界曲线与管道天然气与压缩天然气运输的经济运输临界曲线上方,管道天然气单位输气成本最低;压缩天然气的初始投资最小,但是拖车运行费用高,因此在小规模运输时经济性较好,在管道天然气与液化天然气运输的经济运输临界曲线与液化天然气与压缩天然气运输的经济运输临界曲线之间,液化天然气的单位输气成本最低;在管道天然气与压缩天然气运输的经济运输临界曲线与液化天然气与压缩天然气运输的经济运输临界曲线下方,压缩天然气单位输气成本最低。三条临界曲线的交点处L为244 km,q为12×104Nm3/d,在这一点处三种运输方式的单位输气成本相等。(2)确定了用于小城镇民用天然气供应的压缩天然气的经济规模,以此为出发点,优化车辆的调度算法,简化拖车的最少满足运量的数量,以此来不断优化数学模型。然后,从经济规模参数,生产适应性,经济燃气消耗单位等方面优化压缩机的数量和类型。运用建立的运输拖车的物流模型和所确立的最佳牵引车型号进行计算,分别研究不同距离,不同供气规模条件下的运输费用、运输成本。结果表明,对同等供气规模,运输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对相同距离,供气规模越大,运输成本越低。(3)依次推导出压缩天然气有效供气半径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压缩天然气运输半径传输数学模型,并结合实际生产约束条件,推导出天然气供应的有效半径与供气规模,原料气价格和汽油价格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不同用户数下压缩天然气的有效供气半径,并对计算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压缩天然气供气有效半径R值随着原料气价格的增长而减小。当供气户数为32000户时,在原料气价格为每立方米2.0-3.8元范围内、汽油价格为每升7.5元时,供气有效半径为39.7824-1233.254 km。压缩天然气供气有效半径R值随着汽油价格的增长而减小。当供气户数为32000户时,在汽油价格为每升3.00-9.00元范围内、原料气价格为每立方米3.2元时,供气有效半径为364.674-1094.016 km。
宋凯[7](2019)在《泾县城镇燃气气管网中长期规划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燃气作为一项重要的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对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工商企业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城市燃气专业规划的编制对城市燃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泾县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新的发展对城市的规模、功能布局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为了进一步做好本规区的能源保障工作,适度超前进行城市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燃气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使城市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本文对泾县的燃气发展进行专项规划。结合泾县整体规划,分析经县气源概况、用气现状,对市场用气量进行预测,基于Pipeline Studio软件,对泾县燃气的输配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对门站设计、CNG常规站及LNG加气站、施工组织设计及环保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规划。主要成果如下:(1)对泾县现有气源及管道情况进行研究确定了未来泾县气源的选择——泾县将引进“川气东送”江南联络线天然气作为主气源,引入管道气源后,将CNG和LNG作为应急气源。(2)依据《泾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年)》对泾县的工业、商业、民用和车辆用气、采暖及空调、分布式能源需求进行预测及研究,确定了泾县未来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同时确定了泾县调峰及应急需求量。(3)依据泾县原有管道情况结合泾县未来气量需求,通过研究3条城区管网线路结合考虑投资、覆盖率、安全、环保等因素最终确定方泾县主城区管网规划线路。(4)依据泾县近、远期需求量对结合气源管网布局,确定泾县门站定于205省道与322国道交叉口西北角,紧邻205省道,占地面积12127 m2(约18.19亩)。门站的供气规模为1.5×108 m3/a,小时供气能力为2.0×104 m3/h,高压出口设计压力为2.5 MPa,中压出口设计压力为0.4 MPa。(5)通过水力计算研究确定方案中所有管道规划符合设计要求,根据管道的压力级别及使用条件,经过对管材各方面优缺点进行比较后确定了泾县县城区内中压燃气全部采用埋地管采用PE管,经过对比LNG储罐储气及高压储罐储气的优缺点最终确定由LNG储罐进行储气。(6)根据泾县实际车辆用气需求情况并研究实际优缺点确定加油车辆、出租车及部分长途车由CNG常规站进行加气,大货车,长途车,和部分公交车由LNG加气站进行加气。通过泾县加油站实际分布结合投资、安全、后期管控等方案对比最终确定不建设油气合建站而单独建设CNG常规站,和LNG加气站。设计结合城市现状,既考虑了近期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又充分为更长远期城市发展对燃气供应的需要预留了空间,方案具有分期实施操作性。远期城市中压输配系统多点供气,有效利用压能,充分提高中压管网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规模。为确保城市安全平稳供气、提高供气生产调度能力、运行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等各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高铭[8](2019)在《LNG罐式集装箱调峰及储气能力建设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认为加强储气库和调峰能力建设是推进天然气生产,供销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尽快形成符合中国消费需求的储气能力,形成健全的峰值和应急响应机制。这是为了确保天然气的稳定供应,增加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比例,解决部分地区气荒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调峰及储气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本课题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理论分析辽宁省天然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液化天然气不同运输方式包括LNG公路罐车和LNG内河运输进行了经济性分析,LNG内河运输进行分析时,考虑了两种运输船,一种是小型LNG船,另一种是LNG罐式集装箱运输船。经比较发现,小型LNG船内河运输投资太大,在比较大的输气规模时单位体积天然气输气成本才会低于集装箱船运输,因此采用集装箱船运输方式成本更低;通过对辽宁省燃气管网的管道长度、储气能力和燃气经营企业的实地勘测与调研,以及辽宁省十四个城市的燃气使用量以及2000年到2017年辽宁省天然气消费量的数据采集,在利用灰色理论GM(1,1)预测模型对辽宁省未来十年燃气消费量进行预测制定燃气储气能力建设规划,并提出罐式集装箱堆场和加气、加油合建站具体的建设方案。结果表明:LNG罐式集装箱运输范围更广、应用更灵活,适用于长距离和内陆运输;辽宁省天然气储气量不足,天然气消费能力仍不够;辽宁省的天然气消费量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辽宁省各市天然气从生产侧、供应侧及需求侧通过长输管线、燃气场站、各压力等级管线等联络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天然气产业链,建设LNG罐式集装箱调峰及储气设施从技术性、安全性、先进性均是可行的,同时为实现全省的用气保障目标,因此建设LNG罐式集装箱调峰及储气设施是必要的。
黄显德[9](2016)在《油料分配厂安全仪表系统的设计与选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工业水平的持续发展,石油化工生产行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化工装置集聚的能量也愈来愈大,安全事故不时出现。成品油库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和流动性等危险特性,油库的各种检测仪表和控制系统是油库能够安全生产的必要保障,而安全仪表系统的运用,可以大大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有效地保障了工作人员和装置的安全,也大大降低了经济方面的损失。目前,油库在设计方面对安全仪表系统的应用仍不足够重视,安全仪表系统的设计也不完备,大部分的油料库区都还存在仪器设备陈旧,技术未革新、厂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由于油库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那么它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危害也就越来越严重。因此,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和环境污染的安全仪表系统的策划及设计研究就举足轻重,非常关键。所以,保证安全仪表系统合理地设计是我们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着重研究了尼加拉瓜油料分配厂项目安全仪表系统的构架、设计和选型。介绍了安全仪表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提出了油料分配厂整体安全构架,详细论述了安全仪表系统的设计要点、技术选型比较和系统测试要求及结果。通过尼加拉瓜油料分配厂安全仪表系统设计,实现了燃料在接收、存储、调度、罐装每一环节的安全操作,并保证了对火灾的有效监控和控制,实现了每时每刻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对工艺设备和环境的保护。
郝孝伟[10](2016)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本征式安全监测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液化石油气(Liquefied Petroleum Gas, LPG)作为化工原料和新型燃料受到广泛的欢迎。液化石油气虽然有其独特的使用优势,但是其危害性不可小觑。一旦管理或操作不慎,极易造成泄漏,从而引起大规模事故的发生。液化石油气储配库作为接收、储存和分配液化石油气的管理场所,其安全性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如果对液化石油气储配库危害出现的最初阶段就予以发现并进行维护处理,会极大的降低了大型灾难事故发生的概率,这就需要一套更加完善的安全监测系统对其进行监测,实现液化石油气储配库安全性超前预警。但是目前还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液化石油气储配库安全监测系统。本文针对该问题,以某液化石油气储配库为研究对象,从安全机理、预警监测系统集成、安全评估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了解液化石油气储配库储运方式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以往事故案例总结出了液化石油气储配库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实现其安全性超前预警的监测指标。(2)以该指标为监测对象,集成了一套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本征式安全监测系统。包括监测系统的硬件架构设计和监测结果显示软件架构的设计。该系统主要是以激光气体传感器、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和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为数据采集层监测元件,数据传输利用GPRS无线传输的方式。(3)在系统可靠性满足的前提下,将该系统应用于某液化石油气储配库安全监测工程中。由于工程进度原因,微泄漏监测模块优先完成,并提取了相应位置的监测数据,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在不出现误报的条件下,设定了该液化石油气储配库的预警浓度等级,并以此为参考对该液化石油气储配库的安全状态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该液化石油气储配库南罐区烃泵位置可能存在法兰泄漏问题,需进行检查维护,其它区域均处于安全状态。
二、液化石油气储罐优化设计方案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化石油气储罐优化设计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某60万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泄漏风险评价及预警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液化石油气泄漏风险分析 |
2.1 液化石油气性质 |
2.2 液化石油气的危险性分析 |
2.3 液化石油气储配库风险识别与分析 |
2.3.1 危险源识别与分析 |
2.3.2 自然环境风险识别与分析 |
2.3.3 人为因素风险识别与分析 |
2.4 液化石油气泄漏风险分析 |
2.4.1 液化石油气泄漏原因分析 |
2.4.2 液化石油气泄漏后果类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液化石油气泄漏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3.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评价方法 |
3.1.1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方法研究 |
3.1.2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分析步骤 |
3.1.3 保护层分析(LOPA)方法研究 |
3.1.4 保护层分析法(LOPA)分析步骤 |
3.1.5 安全完整性等级(SIL)研究 |
3.1.6 安全完整性等级(SIL)的确定方法 |
3.2 事故发生的后果评价方法 |
3.2.1 泄漏模型研究 |
3.2.2 扩散模型研究 |
3.2.3 建立扩散模型 |
3.2.4 蒸气云爆炸模型研究 |
3.2.5 建立蒸气云爆炸模型 |
3.2.6 建立沸腾液体扩散蒸气爆炸(BLEVE)模型 |
3.2.7 喷射火模型研究 |
3.2.8 重大事故伤害准则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 |
4.1 项目概况 |
4.1.1 工艺流程 |
4.1.2 主要生产设备、设施 |
4.1.3 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 |
4.1.4 自控仪表 |
4.1.5 安全、消防设施 |
4.2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发生可能性分析 |
4.2.1 项目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分析研究 |
4.2.2 项目保护层分析法(LOPA)分析研究 |
4.2.3 安全完整性等级(SIL)分析 |
4.3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后果分析 |
4.3.1 泄漏量计算 |
4.3.2 简述CFD技术 |
4.3.3 控制方程 |
4.3.4 离散方法及湍流模型的选择 |
4.3.5 液化石油气扩散的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
4.3.6 液化石油气扩散模拟结果 |
4.3.7 喷射火、蒸气云爆炸及沸腾扩散蒸气云爆炸后果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化石油气泄漏风险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5.1 系统的功能需求 |
5.2 系统设计原则 |
5.3 系统设计方案 |
5.3.1 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电路设计 |
5.3.2 系统结构设计 |
5.3.3 系统模块设计 |
5.3.4 软件开发平台 |
5.4 系统实现与应用 |
5.4.1 数据应用层系统实现与应用 |
5.4.2 监控层及现场仪表层系统实现与应用 |
5.4.3 系统现场应用 |
5.4.4 监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液化石油气泄漏风险预警系统关键代码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2)过热液体爆沸超压与相变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BLEVE)事故 |
1.2.1 BLEVE事故概念 |
1.2.2 BLEVE事故过程 |
1.2.3 BLEVE事故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
1.2.4 BLEVE事故典型案例 |
1.3 容器内过热液体爆沸过程研究进展 |
1.3.1 爆沸过程理论研究 |
1.3.2 爆沸喷射过程压力响应研究 |
1.3.3 爆沸过程两相流演化规律研究 |
1.3.4 容器内过热液体爆沸影响后果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可视化过热液体爆沸实验系统 |
2.1 实验系统设计方案 |
2.2 实验系统组成 |
2.2.1 主体压力容器 |
2.2.2 泄压装置 |
2.2.3 测量元件 |
2.2.4 数据采集仪器 |
2.2.5 拍摄仪器 |
2.3 实验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爆沸过程压力响应与介质相变规律研究 |
3.1 爆沸过程压力响应 |
3.1.1 典型压力曲线 |
3.1.2 第一次压力反弹过程 |
3.1.3 第二次压力反弹过程 |
3.2 爆沸过程介质相变动态规律 |
3.2.1 内部两相流与压力响应耦合分析 |
3.2.2 内部两相流演化过程 |
3.2.3 外部两相流喷射状态 |
3.3 本章小结 |
4 不同工况下爆沸过程压力响应规律研究 |
4.1 爆沸过程压力响应特征参数 |
4.2 泄放面积对爆沸过程的影响 |
4.3 介质充装率对爆沸过程的影响 |
4.4 泄放面积与介质充装率对爆沸过程的耦合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降压阶段分析的爆沸响应过程研究 |
5.1 气相泄放阶段降压计算模型 |
5.1.1 计算思路与方法 |
5.1.2 计算程序流程架构 |
5.2 降压阶段压力响应对比分析 |
5.2.1 实验压力与计算压力趋势对比 |
5.2.2 实验压力偏离计算压力拐点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大型液化石油气球形储罐爬壁机器人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爬壁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机器人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爬壁机器人结构设计及分析 |
2.1 爬壁机器人基本机构设计与分析 |
2.1.1 移动方案 |
2.1.2 驱动方案 |
2.1.3 吸附方案 |
2.2 主动吸附控制系统 |
2.2.1 吸附控制 |
2.2.2 吸附分析 |
2.2.3 估算模型与吸附损失预测 |
2.3 爬壁机器人本体结构设计思想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爬壁机器人定位方法研究 |
3.1 定位坐标系统分析 |
3.2 里程计定位原理及误差来源 |
3.2.1 基于里程计的航位推算定位 |
3.2.2 里程计定位误差分析 |
3.3 惯性导航定位分析 |
3.3.1 姿态表征 |
3.3.2 姿态位姿解算 |
3.3.3 位移速度解算 |
3.3.4 航位推算 |
3.4 基于相机传感器的焊缝跟踪定位 |
3.4.1 单目相机标定 |
3.4.2 焊缝图像去噪 |
3.4.3 Otsu阈值法图像二值化 |
3.4.4 Canny边缘检测 |
3.4.5 中线提取 |
3.4.6 焊缝相对运动估计 |
3.4.7 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源数据融合定位算法研究 |
4.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概述 |
4.2 数据融合算法框架 |
4.2.1 经典卡尔曼滤波算法 |
4.2.2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 |
4.3 多源数据融合基本模型 |
4.4 基于EKF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定位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爬壁机器人定位实验研究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1.1 爬壁机器人定位硬件平台搭建 |
5.1.2 爬壁机器人定位仿真平台搭建 |
5.2 节点通讯测试 |
5.3 仿真环境定位实验研究 |
5.3.1 平面环境定位试验 |
5.3.2 LPG球形储罐环境定位试验 |
5.4 真实场景定位实验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LNG槽车公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LNG槽车运输事故研究现状 |
1.2.2 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 本文技术路线图 |
2 LNG槽车公路运输事故后果计算模型 |
2.1 LNG槽车事故后果类型分析 |
2.2 LNG槽车泄漏扩散后果模型 |
2.2.1 LNG连续泄漏模型 |
2.2.2 LNG连续扩散模型 |
2.3 LNG槽车火灾爆炸后果模型 |
2.3.1 火灾热辐射模型 |
2.3.2 蒸气云爆炸模型 |
2.3.3 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火球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LNG槽车事故后果的疏散路径优化模型 |
3.1 应急疏散路径优化算法的确定 |
3.1.1 蚁群算法路径优化理论 |
3.1.2 蚁群算法路径优化特点 |
3.2 蚁群算法疏散路径优化模型 |
3.2.1 传统蚁群算法模型 |
3.2.2 改进蚁群算法模型 |
3.3 蚁群算法路径优化的程序 |
3.4 本章小结 |
4 LNG槽车事故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Era-DSS软件需求分析 |
4.2 Era-DSS软件总体设计 |
4.2.1 Era-DSS软件设计原则 |
4.2.2 Era-DSS软件开发架构 |
4.2.3 Era-DSS软件结构布局 |
4.2.4 Era-DSS软件综合数据库设计 |
4.3 Era-DSS软件开发环境 |
4.4 Era-DSS软件的实现 |
4.4.1 系统功能结构 |
4.4.2 软件关键技术 |
4.4.3 软件操作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 LNG槽车事故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实例应用 |
5.1 事故情景 |
5.2 Era-DSS软件事故后果计算 |
5.2.1 Era-DSS软件登录 |
5.2.2 Era-DSS软件泄漏后果计算 |
5.2.3 Era-DSS软件扩散后果计算 |
5.2.4 Era-DSS软件火灾热辐射后果计算 |
5.2.5 Era-DSS软件蒸气云爆炸后果计算 |
5.2.6 Era-DSS软件BLEVE火球后果计算 |
5.3 Era-DSS软件疏散路径优化 |
5.3.1 应急疏散路径概况 |
5.3.2 应急疏散路径优化结果 |
5.4 Era-DSS软件救援决策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日产20万立方的天然气处理站冷凝分离中换热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研究技术及现状 |
1.1.1 天然气冷凝研究现状 |
1.1.2 天然气凝液回收现状 |
1.1.3 换热网络优化研究现状 |
1.1.4 模拟软件研究现状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HSZ气田伴生气凝液回收工艺分析 |
2.1 HSZ气田基础资料 |
2.1.1 气象资料 |
2.1.2 天然气物性及组成 |
2.1.3 天然气产量预测 |
2.1.4 天然气产品指标 |
2.2 HSZ气田制冷剂选取 |
2.3 DHX工艺模拟与分析 |
2.4 LSP工艺模拟与分析 |
2.5 凝液回收工艺流程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HSZ气田伴生气凝液回收换热网络分析 |
3.1 夹点技术 |
3.2 换热网络设计 |
3.3 DHX工艺换热网络分析与优化 |
3.3.1 DHX工艺换热网络分析 |
3.3.2 DHX工艺换热网络优化 |
3.3.3 DHX工艺换热网络对比分析 |
3.4 LSP工艺换热网络分析与优化 |
3.4.1 LSP工艺换热网络分析 |
3.4.2 LSP工艺换热网络优化 |
3.4.3 LSP工艺换热网络对比分析 |
3.5 凝液回收工艺换热网络评价 |
3.6 DHX工艺关键参数确定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DHX工艺回收液化石油气实例分析 |
4.1 项目基础资料 |
4.2 项目换热网络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小城镇天然气供气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天然气资源利用和发展概况 |
1.2.1 天然气资源的发展特点 |
1.2.2 天然气资源的整体结构 |
1.2.3 天然气资源的消费趋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天然气供气模式经济性对比 |
2.1 各种运输方式的工艺流程 |
2.2 压缩天然气与液化天然气的比较 |
2.3 压缩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的比较 |
2.4 压缩天然气与管道天然气的比较 |
2.5 压缩天然气运输经济性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压缩天然气物流及压缩机组合方案比选 |
3.1 压缩天然气物流过程 |
3.2 物流模型的建立 |
3.3 压缩机生产组合方案优化 |
3.3.1 加气站压缩机 |
3.3.2 约束条件分析 |
3.3.3 生产组合方案比选 |
3.4 运输拖车的物流模型优化 |
3.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2 牵引车技术参数对比分析 |
3.4.3 不同距离条件下运输拖车的物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压缩天然气供气半径研究 |
4.1 运输半径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1 压缩天然气供气工艺流程 |
4.1.2 目标函数的确定 |
4.1.3 投资组合的分析 |
4.1.4 建立数学模型 |
4.2 不同用户数下的CNG有效供气半径 |
4.3 原料气价格、汽油价格对CNG有效供气半径的影响 |
4.4 误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泾县城镇燃气气管网中长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规划编制背景 |
1.2 城市基本概况 |
1.2.1 区域概况 |
1.2.2 人口现状 |
1.2.3 经济发展 |
1.2.4 交通体系 |
1.3 城市能源结构概况 |
1.4 城市燃气供应现状 |
1.5 规划内容 |
第2章 规划范围及目标 |
2.1 规划范围 |
2.2 规划年限 |
2.3 规划目标 |
2.4 规划原则 |
第3章 气源 |
3.1 气源现状 |
3.2 气源参数 |
第4章 用气规模 |
4.1 燃气负荷预测 |
4.2 用气量预测 |
4.3 高峰用气量预测 |
第5章 天然气输配系统 |
5.1 径县天然气输配系统现状 |
5.2 城市输配系统组成 |
5.3 输配系统压力级制 |
5.4 高压管道规划 |
5.4.1 选线原则 |
5.4.2 管道走向 |
5.5 中压管网系统规划 |
5.5.1 规划原则 |
5.5.2 管网布置 |
5.6 管材、防腐及主要设备 |
5.6.1 管材选取 |
5.6.2 防腐 |
5.6.3 主要设备 |
第6章 燃气输配管网系统仿真 |
6.1 输气管道稳态仿真 |
6.1.1 管道元件数学模型 |
6.1.2 非管元件数学模型 |
6.1.3 稳态模型求解 |
6.2 输气管道动态仿真 |
6.2.1 管道元件数学模型 |
6.2.2 非管元件数学模型 |
6.2.3 节点流量平衡方程 |
6.2.4 中心隐式差分法求解 |
6.3 基于TGNET的天然气中压管网设计比选研究 |
6.3.1 基本参数 |
6.3.2 模型建立与求解 |
6.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4 投资预算分析 |
6.3.5 方案比选 |
第7章 泾县天然气场站规划 |
7.1 选址原则及要求 |
7.2 泾县天然气场站现状 |
7.3 场站规划设计 |
7.3.1 泾县门站规划 |
7.3.2 储配站规划 |
7.3.3 瓶组站规划 |
第8章 投资匡算与效益分析 |
8.1 投资匡算 |
8.2 效益分析 |
8.2.1 社会济效益分析 |
8.2.2 环保效益分析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一 学术论文与技术报告 |
二 主持、参与的主要工程项目 |
(8)LNG罐式集装箱调峰及储气能力建设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天然气需求现状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3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章 辽宁省天然气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2.1 辽宁省天然气现状 |
2.1.1 辽宁省燃气管网及燃气企业现状 |
2.1.2 辽宁省燃气使用情况 |
2.2 模型建立及研究方法 |
2.3 辽宁省天然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
2.3.1 单位根检验 |
2.3.2 协整检验 |
2.3.3 误差修正模型建立 |
2.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LNG运输成本分析 |
3.1 LNG性质和用途 |
3.1.1 LNG基本性质 |
3.1.2 LNG安全特性 |
3.2 LNG贸易方式 |
3.2.1 LNG进出口项目概况 |
3.3 LNG罐式集装箱简述 |
3.3.1 LNG罐式集装箱规范及特点 |
3.3.2 LNG罐式集装箱运输优劣势分析 |
3.3.3 天然气调峰储气设施对比 |
3.4 液化天然气运输经济性分析 |
3.4.1 LNG公路运输成本分析 |
3.4.2 LNG水路运输成本分析 |
3.4.3 临界运输规模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辽宁省燃气消耗量预测及调峰储气能力建设方案 |
4.1 预测数学模型选取 |
4.1.1 GM(1,1)预测模型 |
4.2 辽宁省燃气消耗量预测实证分析 |
4.3 辽宁省天然气储气能力建设规划 |
4.4 LNG调峰、储气设施建设方案 |
4.4.1 LNG站内建设方案 |
4.4.2 LNG储罐选型 |
4.4.3 加气站工艺流程 |
4.4.4 加气加油站设计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意见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9)油料分配厂安全仪表系统的设计与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油料分配厂项目背景和简介 |
1.1.1 项目产生的背景 |
1.1.2 项目简介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安全仪表系统的发展及应用状况 |
1.3.1 安全仪表系统产生的背景 |
1.3.2 国内外安全仪表系统的主要产品 |
1.3.3 安全仪表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安全仪表系统概述 |
2.1 安全仪表系统简介 |
2.1.1 系统概念 |
2.1.2 系统组成 |
2.1.3 系统结构 |
2.1.4 系统特点 |
2.1.5 系统安全等级划分 |
2.1.6 安全仪表系统的相关标准 |
2.2 安全仪表系统的设计原则 |
2.2.1 基本原则 |
2.2.2 检测元件设计原则 |
2.2.3 逻辑运算器设计原则 |
2.2.4 执行元件设计原则 |
2.3 安全仪表系统的逻辑运算关系 |
2.3.1 典型的逻辑运算关系 |
2.3.2 逻辑运算关系的设计考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料分配厂项目工艺流程 |
3.1 工艺流程简介 |
3.2 燃料的接收、存储和调度操作原理 |
3.2.1 柴油的接收和存储 |
3.2.2 柴油的调度 |
3.3 罐装台内燃料加载的操作原理 |
3.4 油料分配厂工作程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料分配厂安全工程构架 |
4.1 油料分配厂安全工程概述 |
4.1.1 危险结果的初步估算(CPC) |
4.1.2 危险结果的初步分析(APP) |
4.1.3 风险的定量分析(ACR) |
4.1.4 安全完整性等级(SIL) |
4.1.5 风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 |
4.1.6 消防工程 |
4.1.7 施工、测试和启动阶段的安全工程 |
4.2 油料分配厂安全仪表系统的构架 |
4.2.1 安全平台的构建 |
4.2.2 紧急关断系统的控制原理 |
4.2.3 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的控制原理 |
4.3 通讯接口设计 |
4.4 人机接口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料分配厂项目安全仪表系统的设计和选型 |
5.1 紧急关断系统的设计和选型 |
5.1.1 系统的总体要求 |
5.1.2 系统的主要功能 |
5.1.3 系统的技术难点、特点及配置要求 |
5.1.4 系统选型方案比选 |
5.1.5 系统相关设备的技术要求和选型 |
5.2 工艺区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和选型 |
5.2.1 系统的总体要求 |
5.2.2 系统的主要功能 |
5.2.3 系统相关设备的技术要求和选型 |
5.3 安全仪表的设计和选型 |
5.3.1 压力变送器的设计和选型 |
5.3.2 液位变送器的设计和选型 |
5.3.3 紧急关断阀的设计和选型 |
5.4 仪表数据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油料分配厂项目安全仪表系统的测试 |
6.1 系统离线测试 |
6.1.1 硬件测试 |
6.1.2 I/O通道测试 |
6.1.3 逻辑程序仿真测试(含SOE) |
6.2 系统在线测试 |
6.2.1 SIS在线测试准备工作 |
6.2.2 SIS部件的在线测试 |
6.2.3 单回路测试 |
6.2.4 系统联动测试 |
6.3 安全仪表系统工厂检验与测试 |
6.3.1 检测步骤 |
6.3.2 检测的内容及结果 |
6.3.3 产品合格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油料分配厂项目安全仪表系统总结 |
7.2 安全仪表系统发展前景 |
7.2.1 SIS与DCS集成一体化设计 |
7.2.2 现场仪表智能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本征式安全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1.2 液化石油气储配库安全问题 |
1.2.1 液化石油气储配库及其工作方式 |
1.2.2 液化石油气储配库安全问题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本文工作内容与逻辑框图 |
2 液化石油气储配库安全机理分析 |
2.1 液化石油气储配库储运方式 |
2.2 液化石油气储配库事故原因分析 |
2.2.1 泄漏原因分析 |
2.2.2 爆炸原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本征式安全监测系统 |
3.1 系统整体设计 |
3.1.1 硬件系统 |
3.1.2 软件系统 |
3.2 气体微泄漏监测模块 |
3.2.1 常用可燃气体传感器性能对比 |
3.2.2 激光气体传感器原理 |
3.2.3 激光气体传感器构成器件 |
3.2.4 激光气体传感器性能试验 |
3.3 外温度场、管道应变监测模块 |
3.3.1 光纤光栅传感器优势 |
3.3.2 光纤光栅传感器工作原理 |
3.3.3 光纤光栅传感器及解调设备 |
3.4 本章小结 |
4 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本征式安全监测系统工程应用 |
4.1 工程背景 |
4.2 工程布置方案 |
4.2.1 激光气体传感器布置方案 |
4.2.2 光纤光栅传感器布置方案 |
4.3 工程实施过程 |
4.4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泄漏安全评估 |
5.1 评估方法 |
5.2 液化石油气储配库的预警等级设定 |
5.2.1 装车岛、栈桥泄漏浓度预警等级设定 |
5.2.2 罐区、压缩机间泄漏浓度预警等级设定 |
5.2.3 罐外温度场预警等级设定 |
5.2.4 管道变形预警等级设定 |
5.3 基于现场监测数据的液化石油气储配库安全性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液化石油气储罐优化设计方案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某60万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泄漏风险评价及预警系统的开发[D]. 孙嘉远.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过热液体爆沸超压与相变特性实验研究[D]. 赵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大型液化石油气球形储罐爬壁机器人定位方法研究[D]. 王凯.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4]LNG槽车公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贺萌. 重庆科技学院, 2019(11)
- [5]日产20万立方的天然气处理站冷凝分离中换热网络优化研究[D]. 朱晓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小城镇天然气供气经济性研究[D]. 徐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泾县城镇燃气气管网中长期规划研究[D]. 宋凯.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LNG罐式集装箱调峰及储气能力建设 ——以辽宁省为例[D]. 高铭.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油料分配厂安全仪表系统的设计与选型[D]. 黄显德.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5)
- [10]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本征式安全监测系统[D]. 郝孝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