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药物对绵羊疥螨病的对比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伟[1](2020)在《绵羊痒螨病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绵羊痒螨病是由绵羊痒螨寄生于绵羊皮肤表面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寄生虫病,临床症状为羊毛结成束,体躯下部泥泞不洁,患部皮肤湿润,形成浅黄色痂皮。本病预防措施为羊群定期药浴和做好饲养管理,病羊可以使用大环内酯类或双甲脒药物进行治疗。
梁妍,石紫薇,夏晨阳,陆锡宏,李雪虎,辛志君[2](2020)在《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伊维菌素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抗寄生虫药物,其长效制剂的研发已成为当今兽药领域的热门课题.文章介绍了伊维菌素缓释巨丸剂、控释胶囊、长效注射剂、微球、微囊、纳米粒制剂及皮下埋植剂等多种长效制剂的研究进展,分析并针对该类制剂在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制剂类型相对单一、耐药性、药物组成单一等问题,提出多种药物合理配伍、研制复方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等建议.
李坤[3](2019)在《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牦牛是地理分布非常有限的偶蹄动物之一,也是高寒地区特有牛种,更是高原地区支柱产业,当地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高寒藏香猪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带比较少见的小型猪种,亦是我国珍贵的、独有的猪种。然而,寄生虫病严重威胁着牦牛、藏猪的健康,也制约着牦牛、藏猪产业的发展,某些人畜共患寄生虫,更潜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牦牛频发腹泻病,至今尚不清楚导致牦牛腹泻的具体病原。而寄生虫所致的动物腹泻病,占所有腹泻疾病的40%。故为摸清我国珍贵动物(牦牛、藏猪)的常见原虫流行状态;初步挖掘牦牛腹泻的寄生虫病原体;揭示牦牛、藏猪寄生虫的分子特征、挖掘潜在的药物靶基因。本研究开展了牦牛、藏猪常见原虫的血清学调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牦牛、藏猪寄生虫的分子特征研究;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高原牦牛、藏猪常见原虫血清学调查通过IHA或ELISA的检测方法对在采自我国高海拔地区的四个省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3582份牦牛血清(2011-2017),开展了牦牛七种寄生虫(弓形虫、犬新孢子虫、泰勒虫、巴贝斯虫、棘球蚴、贝诺孢子虫、住肉孢子虫)的血清学检测。应用ELISA法对2016年采自西藏地区的454份藏猪血清进行了棘球蚴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牦牛这七种寄生虫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25.0%、6.3%、15.1%、21.5%、6.5%、1.1%、0.9%;藏猪棘球蚴阳性率为7.3%。2.我国牦牛、藏猪五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本研究以在我国西藏地区某屠宰场收集的藏猪肺线虫、结节线虫、蛔虫、包虫的包囊及在四川红原地区采集的牦牛蛔虫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寄生虫虫体的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克隆、序列纯化、基因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MAN、Mega等,分别对这五种寄生虫的9种线粒体基因进行了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感染我国藏猪的肺线虫为复阴后圆线虫,其中米林县、林芝县及工布江达县藏猪源复阴后圆线虫与澳大利亚野猪源复阴后圆线虫(NC013813.1)同源性为97.5%-97.7%。感染藏猪的结节线虫为三种混合感染(齿食道口线虫、长尾肠结节虫、猩猩管口线虫)。其中猩猩管口线虫为首次在猪上发现。将从藏香猪胃和结肠分离的猩猩管口线虫与NCBI数据库比对发现,其与猩猩管口线虫(AJ619979.1)同源性分别为89%和90%。基于nad1、cox3和ITS三种分子标记基因,发现藏猪胃、盲肠、结肠的线虫阳性率分别为81.13%、66.04%和77.36%。藏猪蛔虫与猪蛔虫(日本、我国湛江)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8.4%-99.9%,与人蛔虫(日本、巴西、我国临沭)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9.4%-99.7%。藏猪包虫线粒体cox1基因与包虫G4型(AF346403.11)高度同源,说明感染藏猪的包虫为G4型。藏猪包虫线粒体atp6基因与包虫G6型(AY056613.1)同源性较高,说明感染藏猪的包虫为包虫G6型。感染牦牛的蛔虫为牛弓首蛔虫,且与牛弓首蛔虫(AJ937266.1)同源性为99.7%。3.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本研究从我国甘南地区,采集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样品,通过提取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g DNA)和进行18S SSU r DNA序列扩增,应用高通量测序法,全面分析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寄生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线虫门和顶复亚门。其中三组牦牛在线虫门上,无显着差异性(p>0.05);而在顶复亚门上,腹泻犊牦牛显着高于腹泻成年牦牛(p<0.05)。在纲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侧口纲、色矛纲和Gregarinasina(顶复亚门的一个纲),而仅有腹泻犊牦牛检测到旋毛纲和纤毛虫纲,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在这5种纲水平上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p>0.05)。在目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前庭目、三毛滴虫目、杆线虫目和Eugregarinorida(顶复亚门的一个目),而Neogregarinorida(顶复亚门的一个目)、毛滴目和Hypotrichomonadida(鞭毛虫刚的一类寄生虫),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检测到。腹泻成年牦牛在毛滴目上,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而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在这其它目水平上均未发现显着的差异(p>0.05)。在科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didae(毛滴目下的一个科)和Haemonchidae(类毛样线虫上科)。而毛圆线虫科仅在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毛滴虫科和网尾线虫科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Plectidae(色矛纲下的一个科)、圆线虫科、Echinamoebidae(变形虫门下的一个科)、衣孢虫科、伪角毛虫科和Panagrolaimidae(线虫目下的一个科),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且在毛滴虫科上,腹泻成年牦牛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在属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内变形虫属、布克斯顿纤毛虫属和血矛线虫属。而绕线属和Echinamoeba(变形虫门下的一个属),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中检测到。毛圆线虫属和锥滴虫属,在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但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未发现该虫属。簇虫属仅在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检测出,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均未发现该虫属。在四毛滴虫属上,腹泻成年牦牛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4.急性腹泻犊牦牛的寄生虫病原调查本研究从我国四川某牦牛牧区,采集了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犊牦牛的新鲜粪便样品。以粪便寄生虫为研究对象、以18S SSU r DNA为切入点、以高通量测序为载体,全面分析了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寄生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以发掘潜在的寄生虫病原体。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便血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顶复亚门、槽虫门、苔藓虫门,且健康犊牦牛在槽虫门上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0.0001),而在顶复亚门上,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明显高于健康犊牦牛(p<0.0001)。副基体门仅在健康犊牦牛发现,而Blastocysta、变形虫门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检出。在纲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均检出Trichomonadea、Conoidasida、Phylactolaemata,而健康犊牦牛的Trichomonadea(p<0.001)和Conoidasida(p<0.0001)均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Archamoebae、Aconoidasida、Blastocystidea这三纲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粪便检出,而Hypotrichomonadea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目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Tritrichomonadida、Eugregarinorida和Plumatellida,且Tritrichomonadida、Eugregarinorida在统计学上,健康犊牦牛明显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0.0001)。Pelobiontida、Piroplasmida、Blastocystida、Adeleorina这四目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粪便均检测到,而Hypotrichomonadida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科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didae、Gregarinidae和Plumatellidae这3科,且在统计学上,健康犊牦牛的Simplicimonadidae(p<0.0001)和Gregarinidae(p<0.01)均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Entamoebidae、Theileriidae、Trichomonadidae、Blastocystidae、Cryptosporidae这5科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检测到,而Hypotrichomonadidae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属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s、Gregarina,且健康犊牦牛在这两属上均明显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值分<0.0001和<0.01。Entamoeba、Theileria、Tetratrichomonas、Blastocystis、Cryptosporidium这五种属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检出,而Hypotrichomonas仅在健康组犊牦牛的粪便检测到。5.高原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本研究通过测序,将感染藏猪的肺线虫鉴定为萨氏肺线虫(Metastrongylus salmi),并首次揭示了藏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信息。藏香猪M.salmi的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3722 bp,碱基AT总含量为73.54%,核酸组成为A(23.52%)、C(6.14%)、G(19.60%)、T(50.02%)、N(UCAG)(0.73%)。包含12种蛋白编码基因(cox1、cox2、cox3、nad1、nad2、nad3、nad4、nad5、nad6、nad4L、atp6、cytb),22个t RNA和2个r RNA(rrn L、rrn S),而缺少编码atp8蛋白的基因。藏香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中的nad4L、atp6、nad2、cob、cox3、cox1、cox2、nad5基因的3‘端会紧挨着一个trn碱基序。藏香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可翻译氨基酸4237个,其中以ATA为起始密码子的最多41.7%(5/12);以TAA或TAG为终止密码子的有11个(91.7%)。藏猪M.salmi线粒体基因使用的密码子有63种,苯丙氨酸的密码子UUU的使用频率最高,而除密码子CGC外,脯氨酸的密码子CCC的使用次数最低。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我国珍贵动物(牦牛、藏猪)的七种寄生虫血清流行病学特点;初步探明了牦牛腹泻的潜在寄生虫病原;确定了5种寄生虫的线粒体基因的分子特征;揭示了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信息、提供了分子标记和潜在的药物靶点信息。知己(不断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等)和知彼(全面掌握寄生虫的流行状态、分子特征等),方能有效的解决我国高原牦牛、藏猪的寄生虫疾病,为促进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为减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牧民的危害提供理论支持。
马朝宇[4](2019)在《伊维菌素注射剂防治隆林山羊疥螨病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伊维菌素注射剂防治隆林山羊疥螨病的临床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养殖场2018年1~12月饲养的隆林山羊120只,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对照组60只不给予用药,干预组60只给予伊维菌素注射剂防治,对比分析2组山羊疥螨病的阳性情况。结果:实验1周、2周、3周及4周时,干预组山羊疥螨病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伊维菌素注射剂防治隆林山羊疥螨病的临床效果比较显着,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疥螨病,积极促进患病部位康复,抑制新病灶产生。
王满定,白波,贠佳成,马琤[5](2019)在《畜禽螨病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螨病是由疥螨、痒螨、蠕形螨、皮刺螨等螨类寄生于动物的表皮内或体表中引起的慢性皮肤病,常引起动物发生严重瘙痒以及各种皮肤炎。该病通过接触感染,传播迅速,严重威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常导致畜禽死亡。该文系统阐述了引起畜禽螨病的病原、国内外流行状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畜禽螨病的进一步防治提供参考。
张娜[6](2018)在《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力及致病机制初探》文中提出痒螨病是我国养兔业中的常见外寄生虫病,其感染率约11.11%70.00%。该病是由绵羊痒螨(兔亚种)(Psoroptes ovis var.cuniculi)寄生于兔的外耳道皮肤表面,以形成卷纸样痂皮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导致患兔消瘦,降低肉品质,甚至引起死亡,严重影响了养兔业的发展。随着杀螨化学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出现和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需要寻求新的、绿色有效的痒螨病防控方法。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lpliae)是一种广泛用于防治农林害虫的生物杀虫剂,已有研究证实其对痒螨具有离体致病能力,但是否对痒螨病具有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痒螨的致病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从离体和在体试验评价了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力,同时进一步探讨其致病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力研究为研究金龟子绿僵菌对痒螨是否具有致病能力。采用4种不同浓度(6.14×107、6.14×108、6.14×109、6.14×1010个孢子/m L)的金龟子绿僵菌悬浮液对活性较好的绵羊痒螨(兔亚种)进行离体杀螨观察;以离体试验中筛选出的最佳杀螨浓度(109个孢子/m L)喷涂痒螨病患兔,同时以伊维菌素皮下注射组和无菌水喷涂组分别为阳性和阴性对照,治疗后定期记录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有较高的离体杀虫活性,且离体杀虫效率与真菌悬浮液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相关性;在金龟子绿僵菌作用的第9d,109、1010个孢子/m L浓度组的螨虫致死率分别是93.33%和100.00%。临床治疗试验发现,金龟子绿僵菌对兔痒螨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21d所有患兔全部治愈,治疗效果与伊维菌素组相当。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具有较高的致病力。2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杀虫机理的初步探究为了探究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杀虫机理,本试验测定了经金龟子绿僵菌(109个孢子/m L)处理17d的绵羊痒螨(兔亚种)谷光氨肽-s-转移酶(GST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m RNA转录水平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组的GSTs、SOD、CAT m RNA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总体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POD总体变化与对照组差异不大。综合4种酶m RNA转录水平和酶活性的变化过程,说明金龟子绿僵菌的侵染对绵羊痒螨(兔亚种)产生毒害作用,且随着金龟子绿僵菌侵染时间的增长,酶的合成逐渐受到抑制,虫体趋向死亡。且金龟子绿僵菌对GSTs和SOD影响较大,GSTs和SOD在对抗金龟子绿僵菌时所起作用更为重要;其对POD和CAT影响较小,POD和CAT在对抗金龟子绿僵菌侵染时起到的作用较小。
仇亚伟[7](2018)在《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药动学和残留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次建立了绵羊血浆中地昔尼尔的HPLC检测方法和组织中地昔尼尔的UPLC-MS/MS检测方法,并借此研究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药动学规律及其与国外参比制剂Clik(?)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同时通过对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残留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为估算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休药期提供参考。1绵羊血浆中地昔尼尔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建立一种测定绵羊血浆中地昔尼尔含量的HPLC法。采用X Bridg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和水,梯度条件洗脱,紫外检测波长为267nm,进样量为20 μL,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结果显示:地昔尼尔在20~10 000 n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定量限(LOQ)为20 ng.mL-1,检测限(LOD)为 6 ng.mL-1。地昔尼尔以定量限、低、中、高(20、100、1 000、10 000 ng·mL-1)4个浓度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均大于80%,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该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药动学研究。2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本试验比较了健康绵羊经皮肤浇泼地昔尼尔乳剂和进口地昔尼尔乳剂(Clik(?))后的药动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选用12头健康绵羊随机分为地昔尼尔乳剂组和Clik(?)组,公母各半,并以35 mg.kg-1的剂量于背正中线浇泼给药,在不同时间点内于颈静脉处采血,分离血浆,采用HPLC法测定地昔尼尔的血药浓度。结果显示:地昔尼尔乳剂组药动学参数:消除半衰期(T1/2λz)、达峰时间(Tmax)、达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 25.35±7.50 h、46.00±4.90 h、473.73±102.53 ng.mL-1、20856.38±4 178.93 ng.mL-1.h;Clik(?)组药动学参数:T1/2λz、Tmax、Cmax、AUC0→t 分别为33.91±10.54h、44.00±6.20h、469.08±126.34 ng.mL-1、23 475.42±6 845.78 ng.mL-1·h。地昔尼尔乳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88.84%。3绵羊组织中地昔尼尔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本试验建立了一种检测绵羊组织中地昔尼尔及其代谢产物2,4,6-三氨基-5-氰基嘧啶质量浓度的UPLC-MS/MS法。本试验条件下,绵羊肌肉、脂肪、肝脏、肾脏组织经过匀浆、提取、净化、浓缩后,0.22 μm滤膜过滤,上样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织中地昔尼尔和2,4,6-三氨基-5-氰基嘧啶的添加浓度在20~1 000 μg·kg-1范围内,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定量限为20 μg·kg-1,检测限为10 μg·kg-1。将地昔尼尔和2,4,6-三氨基-5-氰基嘧啶以高、中、低、定量限4个浓度水平分别添加到空白肌肉、脂肪、肝脏、肾脏组织中,测得各组织中地昔尼尔和2,4,6-三氨基-5-氰基嘧啶的回收率为70%~110%,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结果表明该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残留研究。4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残留研究应用UPLC-MS/MS法对绵羊组织中地昔尼尔及其代谢产物2,4,6-三氨基-5-氰基嘧啶的残留消除规律进行研究,确定临床上地昔尼尔乳剂浇泼给药的休药期。以35 mg.kg-1的单剂量于绵羊背正中线皮肤浇泼地昔尼尔乳剂,于给药后的第1(12h)、7、14、21、35 d剖杀,采集给药部位肌肉、非给药部位肌肉、内脏脂肪、皮下脂肪、肝脏、肾脏组织。组织样品经过处理,上样检测。结果显示:给药后的前14 d内,各组织中的地昔尼尔和2,4,6-三氨基-5-氰基嘧啶消除较快;给药后35 d各组织中的地昔尼尔和2,4,6-三氨基-5-氰基嘧啶之和均低于最高残留限量(MRL)。结果表明:以单剂量35 mg.kg-1地昔尼尔乳剂给绵羊局部浇泼使用后,建议休药期为45 d。
江岸[8](2018)在《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兔痒螨病是由绵羊痒螨(兔亚种)(Psoroptes ovis var.cuniculi)所引起的一种以外耳道内形成卷纸样结痂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严重者可导致患兔死亡,给养兔业造成巨大损失。化学杀螨药物是当前痒螨病的主要防治手段,但化学药物的耐药性和在肉品中的残留等问题日益凸出,拟寻求新的绿色有效的防控方法。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防控的高效、环保的生物杀虫剂。研究证实该昆虫病原真菌可感染绵羊痒螨,但缺乏对动物痒螨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市售球孢白僵菌粉剂,从离体和在体试验分析其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并进一步从螨虫的组织变化、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分析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研究为了研究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是否具有高效的致病性,本部分采用浸渍法评价了四种浓度的球孢白僵菌悬浮液(4.26×109、4.26×108、4.26×107、4.26×106 conidia/mL)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离体杀螨效应;以离体试验筛选出最佳致病的浓度(4.26×109 conidia/mL)、无菌水(阴性对照)对自然患痒螨病的新西兰兔进行喷涂治疗,同时伊维菌素(注射剂)作为阳性对照,评估其临床疗效。离体杀螨结果表明绵羊痒螨(兔亚种)对4种浓度的球孢白僵菌的敏感度不同,呈现出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9 d内4.26×109个分生孢子/mL的真菌悬浮液的杀螨效应达100%,LT50为2.65 d;从临床治疗试验可见该浓度的球孢白僵菌在3 d内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率达100%,同期治愈率优于伊维菌素注射剂(62.21%),且30 d内无复发。由此可见,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具有较高致病性,可能是一种潜在的防治痒螨病的生物防控药。2.球孢白僵菌对杀灭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作用机理初探为了明确球孢白僵菌杀灭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作用机理,本部分以4.26×109conidia/mL的球孢白僵菌悬浮液浸渍处理绵羊痒螨(兔亚种),收集处理后12d的螨虫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用96孔微量法检测17 d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蛋白水平及qPCR法检测5种酶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在感染球孢白僵菌第1 d、2 d后痒螨肠腔(LU)结构均被明显破坏,基底膜(MB)和围食膜(MP)断裂脱落,肠道内容物(CI)明显空泡;微量法和qPCR检测发现AchE、GSTs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SOD、POD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变化。由此可见,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肠道结构对球孢白僵菌最易感,推测球孢白僵菌可能通过影响虫体的肠道消化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导致虫体死亡。
谭德展[9](2014)在《五种外用中药制剂对兔螨病的疗效比较观察》文中提出兔螨病是由疥螨(Sarcoptes scabiei)及痒螨(Psoroptes cuniculi)引起家兔的一种常见体表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不但影响家兔的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甚至可在兔场爆发性流行而导致大批家兔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给养兔业带来严重威胁。目前药物防治是螨病防治的主要手段,伊维菌素、莫西菌素、色拉菌素等化学治疗药物由于疗效高、作用快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之带来的药物残留、环境危害和耐药性等问题已不容小视。在人们追求绿色环保的今天,植物源药物以其不易产生耐药性,可在环境中自行降解,不会在畜产品中蓄积或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畜及环境相对安全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因此,研究高效低毒、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螨虫防治药物成了当前的热点。本研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比较了花椒制剂、苦参水煎剂、苦楝皮水煎剂、明雄散、擦疥散五种外用中药制剂对离体螨虫的抑杀作用和对兔螨病的治疗效果,取得了以下结果。1、五种中药制剂对离体螨虫的抑杀试验:采用药物与家兔离体疥螨(Sarcoptes scabiei)直接接触法比较观察了花椒制剂、苦参水煎剂、苦楝皮水煎剂、明雄散、擦疥散五种外用中药制剂对离体螨虫的抑杀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五种中药制剂对离体螨虫都具有很好的抑杀效果,并且其杀螨活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花椒制剂抑杀效果最好,20%、10%、5%三种浓度的供试药物,除5%的明雄散外,其他试验组药物都能在24小时内杀死全部供试螨虫。2、五种中药制剂对兔螨病的临床对比治疗试验:患部去痂皮处理后,每组试验兔分别外用花椒制剂、苦参水煎剂、苦楝皮水煎剂、明雄散、擦疥散,3天1次,连用三周,观察比较治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有效率,除明雄散试验组和擦疥散试验组分别为80%和90%外,其余试验组均为100%,治愈率除明雄散试验组为70%外,其余试验组均为80%,其中花椒制剂治愈所需时间最短,平均为12.32小时,治疗效果最好。综上诉述,五种中药制剂中,花椒制剂对兔离体疥螨的抑杀作用和对兔螨病的治疗效果最好。
陈艳兵[10](2014)在《獭兔螨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獭兔是世界上最着名的皮用型品种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率高、效益高、见效快等特点,深受广大养殖户的喜爱。獭兔螨病是獭兔养殖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外寄生虫病,病原主要为兔痒螨及兔疥螨。诊疗不及时,感染严重的兔会发生死亡,对獭兔养殖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獭兔螨病具有人兽共患性且分布广泛,对人类健康有潜在的威胁。在临床治疗獭兔螨病中,伊维菌素、依普菌素等化学药物对患兔机体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对外部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为此,采取更有效、更安全的方法治疗兔螨病成为新趋势。本研究共收集35个病例,介绍临床治疗10典型病例的诊疗情况。在临床治疗中,主要用于化学药物治疗的剂型有:皮下注射针剂、片剂、涂抹剂、喷雾剂;新型植物提取物主要用于治疗的剂型有:中草药膏剂、喷雾剂、滴剂、粉剂。根据临床治疗情况,得出下列结果。(1)用伊维菌素注射针剂、阿维菌素注射针剂治疗獭兔螨病,是养殖场最普遍应用的治疗手段。临床治疗效果好。一般注射2次,患兔痊愈。但容易引起药物中毒,引起应激反应。(2)敌百虫滴剂、喷雾剂或涂抹剂,临床效果较好,相对针剂对机体的耐药性、残留相对减少,但疗程时间较长一般为36疗程。护理不到位,容易导致处理的伤口感染。(3)中草药、植物性提取物滴剂或涂抹剂型使用方便,临床应用效果好,药性也比较温和。目前主要适用于宠物治疗方面,养殖场还未得到普及。
二、不同药物对绵羊疥螨病的对比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药物对绵羊疥螨病的对比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绵羊痒螨病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症状 |
4 诊断措施 |
5 防治措施 |
5.1 药物预防 |
5.2 药物治疗 |
5.3 饲养管理 |
(2)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伊维菌素制剂分类 |
2 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研究进展 |
2.1 伊维菌素缓释巨丸剂 |
2.2 伊维菌素控释胶囊 |
2.3 伊维菌素长效注射剂 |
2.4 伊维菌素微球制剂 |
2.5 伊维菌素微囊、纳米粒制剂 |
2.6 其他伊维菌素长效制剂 |
3 存在的问题 |
3.1 生产工艺复杂且成本高 |
3.2 制剂类型相对单一 |
3.3 耐药性问题 |
3.4 药物组成单一 |
4 伊维菌素长效制剂发展趋势 |
(3)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牦牛和藏猪概况 |
1.1 牦牛和藏猪的简介 |
1.2 牦牛和藏猪的分布 |
1.3 牦牛和藏猪的价值 |
1.4 牦牛和藏猪的养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2 牦牛的主要寄生虫病 |
2.1 牦牛球虫病 |
2.2 牦牛巴贝斯虫病和泰勒虫病 |
2.3 牦牛皮蝇蛆病 |
2.4 牦牛包虫病 |
2.5 牦牛弓形虫病 |
2.6 牦牛犬新孢子虫病 |
2.7 牦牛隐孢子虫病 |
2.8 牦牛贾第鞭毛虫病 |
2.9 牦牛微孢子虫病 |
2.10 牦牛弓首蛔虫病 |
2.11 牦牛肝片吸虫病 |
2.12 牦牛住肉孢子虫病 |
2.13 绵羊夏伯特线虫病 |
3 藏猪的主要寄生虫病 |
3.1 藏猪弓形虫病 |
3.2 藏猪肺线虫病 |
3.3 藏猪包虫病 |
3.4 藏猪蛔虫病 |
3.5 藏猪旋毛虫病 |
3.6 藏猪结节线虫病 |
3.7 藏猪疥螨病 |
3.8 藏猪鞭虫病 |
3.9 藏猪球虫病 |
3.10 藏猪棘头虫病 |
4 寄生虫病的危害 |
4.1 寄生虫病对家畜的危害 |
4.2 寄生虫病对人的危害 |
4.3 寄生虫病对畜牧产业的影响 |
5 寄生虫的主要检测方法 |
5.1 流行病学 |
5.1.1 剖检 |
5.1.2 虫卵检测 |
5.1.3 血清学检测 |
5.2 寄生虫分离鉴定 |
5.2.1 形态学鉴定 |
5.2.2 分子鉴定 |
5.3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
5.4 高通量测序 |
5.5 组学研究 |
6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一章 牦牛、藏猪七种寄生虫疾病的血清学调查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待检血清 |
2.1.2 ELISA和 IHA检测试剂盒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及结果判定 |
3 检测结果 |
3.1 牦牛弓形虫的检测结果 |
3.2 牦牛犬新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3 牦牛和藏猪棘球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4 牦牛巴贝斯虫、泰勒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5 牦牛贝诺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6 牦牛住肉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弓形虫在青藏高寒地区牦牛的流行情况 |
4.2 犬新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3 棘球蚴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4 巴贝斯虫和泰勒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5 贝诺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6 住肉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5 总结 |
第二章 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样品采集 |
2.1.3 实验仪器 |
2.1.4 试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牦牛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18S SSU rDNA V4片段扩增 |
2.2.3 PCR扩增产物电泳、回收纯化 |
2.2.4 PCR产物荧光定量、混样 |
2.2.5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
2.2.6 文库质检与测序 |
2.2.7 测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3.2 微生物18S SSU rDNA V4 区的PCR扩增结果 |
3.3 测序量与序列长度统计 |
3.4 牦牛样本Alpha多样性分析 |
3.5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差异性分析 |
3.6 不同分类水平上腹泻牦牛与健康牦牛寄生虫差异性分析 |
3.6.1 门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2 纲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3 目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4 科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多样性 |
3.6.5 属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多样性 |
4 分析讨论 |
第三章 急性腹泻牦牛的寄生虫病原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样品采集 |
2.1.3 实验仪器 |
2.1.4 试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牦牛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18 S SSU rDNA V4片段扩增 |
2.2.3 PCR扩增产物电泳、回收纯化 |
2.2.4 PCR产物荧光定量、混样 |
2.2.5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
2.2.6 文库质检与测序 |
2.2.7 测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g DNA)提取结果 |
3.2 微生物18S SSU rDNA V4 区的PCR扩增结果 |
3.3 测序量与序列长度统计 |
3.4 Alpha多样性分析 |
3.5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差异性分析 |
3.6 不同分类水平上腹泻犊牦牛与健康犊牦牛寄生虫差异性分析 |
3.6.1 门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2 纲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3 目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4 科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5 属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4 分析讨论 |
第四章 牦牛、藏猪五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虫株的收集与保存 |
2.2.2 虫株的形态学鉴定 |
2.2.3 虫体基因组DNA(g DNA)的提取 |
2.2.4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电泳和切胶回收 |
2.2.5 DNA定量、基因克隆、质粒提取及测序 |
2.2.6 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
3 结果 |
3.1 PCR扩增结果 |
3.2 DNA定量、基因克隆、质粒提取结果 |
3.3 序列比对与进化分析 |
4 讨论 |
5 总结 |
第五章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DNA检测 |
2.3.3 肺线虫线粒体文库构建 |
2.3.4 藏猪肺线虫测序文库质量检测 |
2.4 测序 |
2.5 测序结果处理与分析 |
2.5.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装 |
2.5.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注释 |
2.5.3 进化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DNA提取结果 |
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数据结果 |
3.3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概况 |
3.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估计 |
3.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装结果及评价 |
3.4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分分析 |
3.4.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编码/非编码基因分析 |
3.4.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GC含量分析 |
3.4.3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与氨基酸分布分析 |
3.5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功能分析 |
3.6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可视化分析 |
3.7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4)伊维菌素注射剂防治隆林山羊疥螨病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疥螨病的诊断标准 |
1.2.1 临床症状。 |
1.2.2 实验室检查。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5)畜禽螨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螨病病原 |
1.1 螨的分类及形态 |
1.2 螨寄生部位 |
2 流行病学 |
2.1 国外流行情况 |
2.2 国内流行情况 |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4 诊断 |
4.1 直接检查法 |
4.2 温水检查法 |
4.3 免疫学诊断法 |
5 预防和治疗 |
5.1 免疫防治 |
5.2 药物防治 |
5.2.1 化学类药物 |
5.2.2 植物源性药物 |
5.2.3 经皮给药制剂 |
6 结束语 |
(6)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力及致病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防治痒螨病的研究进展 |
1.1 化学药物防治研究现状 |
1.2 中药防治研究现状 |
1.3 生物防治现状 |
1.4 免疫方法防治现状 |
2 金龟子绿僵菌防治植物害虫和动物体外寄生虫的研究现状 |
2.1 金龟子绿僵菌对植物害虫防治的研究现状 |
2.2 金龟子绿僵菌对动物体外寄生虫的防治研究现状 |
2.3 金龟子绿僵菌的杀虫机理 |
3 绿僵菌安全性的研究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力研究 |
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离体杀虫效力 |
2.1 收集螨虫 |
2.2 金龟子绿僵菌悬浮液的配制 |
2.3 试验方法 |
3 金龟子绿僵菌临床治疗绵羊痒螨(兔亚种)效果的初步评价 |
3.1 金龟子绿僵菌悬浮液的配制 |
3.2 试验动物的选取 |
3.3 试验设计 |
4 数据统计处理 |
5 试验结果 |
5.1 金龟子绿僵菌对离体绵羊痒螨(兔亚种)具有较好的致病力 |
5.2 金龟子绿僵菌对痒螨病患兔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6 讨论 |
6.1 金龟子绿僵菌对离体兽医节肢动物蜱螨杀虫效应的分析 |
6.2 金龟子绿僵菌对痒螨病患兔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
第二章 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杀虫机理的初步探究 |
1 试验仪器及试剂 |
2 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4种酶mRNA的转录水平的影响.. |
2.0 金龟子绿僵菌悬浮液的配制 |
2.1 收集螨虫 |
2.2 试验设计 |
2.3 供试螨总RNA的提取 |
2.4 痒螨cDNA模板的制备 |
2.5 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反应(qPCR) |
3 虫体内酶类活性的变化测定 |
3.1 金龟子绿僵菌悬浮液的配制 |
3.2 收集螨虫 |
3.3 试验设计 |
3.4 酶活性的检测 |
4 数据统计 |
5 试验结果 |
5.1 金龟子绿僵菌可影响痒螨体内酶的mRNA转录水平 |
5.2 虫体内酶类活性的变化测定 |
6 讨论 |
6.1 金龟子绿僵菌影响痒螨4种酶mRNA转录水平的分析 |
6.2 金龟子绿僵菌影响痒螨酶活性变化的分析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
1.结论 |
2.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药动学和残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放牧动物体外驱虫研究进展 |
1.1 蜱的驱虫防治 |
1.2 螨的驱虫防治 |
1.3 蝇蛆病的防治 |
2 抗动物体外寄生虫药物研究进展 |
2.1 有机磷杀虫剂 |
2.2 有机氯杀虫剂 |
2.3 拟除虫菊酷类杀虫剂 |
2.4 大环内脂类杀虫剂 |
2.5 甲脒类杀虫剂 |
2.6 硝基胍类杀虫剂 |
2.7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
2.8 苯吡唑类杀虫剂 |
2.9 昆虫生长调节剂 |
3 地昔尼尔的研究概况 |
3.1 理化性质 |
3.2 作用机理 |
3.3 临床应用 |
3.4 药物代谢动力学 |
3.5 残留研究 |
3.6 毒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绵羊血浆中地昔尼尔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和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1.3 标准溶液的制备 |
1.4 液相色谱条件 |
1.5 血浆样品处理 |
1.6 方法学考察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专属性 |
2.2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3 标准曲线 |
2.4 准确度和精密度 |
2.5 稳定性试验 |
3 讨论 |
3.1 紫外检测波长的选择 |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4 温度考察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和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1.3 试验动物 |
1.4 给药和样品采集 |
1.5 血浆样品处理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地昔尼尔在绵羊体内的药时浓度 |
2.2 药动学参数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绵羊组织中地昔尼尔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和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样品前处理 |
1.4 液相色谱工作条件 |
1.5 质谱条件 |
1.6 标准溶液配制 |
1.7 方法学考察 |
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专属性 |
2.2 定量限和检测限 |
2.3 基质匹配标准曲线 |
2.4 准确度和精密度 |
2.5 稳定性考察 |
3 讨论 |
3.1 提取和净化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
3.2 流动相的选择与优化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残留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和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动物 |
1.4 给药和样品采集 |
1.5 样品前处理 |
1.6 液相色谱条件 |
1.7 质谱条件 |
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绵羊各组织中残留消除试验结果 |
2.2 休药期估算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8)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
2 球孢白僵菌侵染节肢昆虫的作用机理 |
3 球孢白僵菌防控螨类的研究进展 |
3.1 球孢白僵菌防控农业植物螨的研究进展 |
3.2 球孢白僵菌防治动物寄生螨的研究进展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研究 |
1 前言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供试螨虫 |
2.1.4 供试动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离体致病性 |
2.2.1.1 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2.2.1.2 球孢白僵菌的离体致病性测定 |
2.2.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临床疗效评估 |
2.2.2.1 试验动物分组 |
2.2.2.2 临床治疗处理 |
2.2.2.3 螨虫计数与疗效判定 |
2.2.3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离体致病性测定 |
3.2 半数致死时间(LT50)测定 |
3.3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临床疗效评估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球孢白僵菌杀灭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作用机理初探 |
1 前言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供试螨虫 |
2.2 试验方法 |
2.2.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
2.2.1.1 获取痒螨的真菌侵染体 |
2.2.1.2 虫体固定 |
2.2.1.3 制样与切片 |
2.2.1.4 HE染色与封片 |
2.2.1.5 镜检 |
2.2.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环境酶类物质的影响 |
2.2.2.1 获取痒螨的真菌侵染体 |
2.2.2.2 制备酶源 |
2.2.2.3 酶活性测定 |
2.2.3 球孢白僵菌对相关酶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2.2.3.1 获取痒螨的真菌侵染体 |
2.2.3.2 设计引物 |
2.2.3.3 虫体总RNA的提取 |
2.2.3.4 反转录cDNA模板 |
2.2.3.5 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 试验结果 |
3.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
3.1.1 形态观察 |
3.1.2 内部观察 |
3.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环境酶类物质的影响 |
3.2.1 AchE活性测定 |
3.2.2 GSTs活性测定 |
3.2.3 CarE活性测定 |
3.2.4 SOD活性测定 |
3.2.5 POD活性测定 |
3.3 球孢白僵菌对相关酶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3.3.1 虫体总RNA提取结果 |
3.3.2 溶解曲线结果 |
3.3.3 球孢白僵菌对4种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3.3.1 AchEmRNA转录水平检测 |
3.3.3.2 GSTsmRNA转录水平检测 |
3.3.3.3 SODmRNA转录水平检测 |
3.3.3.4 POD转录水平检测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
4.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酶活力及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附图(一)球孢白僵菌作用绵羊痒螨(兔亚种)1d后虫体组织病理切片 |
附图(二)球孢白僵菌作用绵羊痒螨(兔亚种)2d后虫体组织病理切片 |
(9)五种外用中药制剂对兔螨病的疗效比较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兔螨与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
1.1 兔螨主要种类及控制现状 |
1.1.1 兔痒螨Psoroptes cuniculi |
1.1.2 疥螨和兔背肛螨 |
1.1.3 兔螨病的流行特点及危害 |
1.1.4 兔螨的诊断与防治 |
1.2 中药治疗兔螨研究现状 |
1.2.1 中草药治疗兔螨病 |
1.2.2 中药方剂治疗兔螨 |
1.2.3 中西结合治疗兔螨病 |
1.3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章 五种外用中药制剂对离体兔螨虫的抑杀效果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关于不同制剂方法所得药物对离体兔疥螨抑杀效果的影响 |
3.2 关于离体兔疥螨抑杀试验过程中螨存活状况观察间隔时间的确定 |
3.3 关于中药杀螨活性成分 |
3.4 关于中药杀螨作用机理 |
第三章 五种外用中药制剂对兔螨病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关于花椒制剂 |
3.2 关于苦楝皮制剂 |
3.3 关于苦参制剂 |
3.4 关于擦疥散 |
3.5 关于明雄散 |
3.6 关于中药制剂的用药周期 |
3.7 关于螨病的临床治疗 |
3.8 关于中药的毒性反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獭兔螨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獭兔螨病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1.1 螨虫病原学 |
1.1.1 螨虫分类 |
1.1.2 螨虫特征与生活史 |
1.2 獭兔螨虫的主要种类及临床症状 |
1.2.1 兔痒螨 Psoroptes cuniculi |
1.2.2 兔疥螨 Sarcoptes cuniculi |
1.3 兔疥螨病和痒螨病流行病学特点 |
1.3.1 疥螨病流行病学特点 |
1.3.2 痒螨病流行病学特点 |
1.4 目前针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
1.4.1 用传统的化学药物对獭兔螨病的治疗 |
1.4.2 植物提取药物对獭兔螨病的治疗 |
1.4.3 用中草药方剂治疗獭兔螨病 |
1.4.4 中西医结合治疗獭兔螨病 |
1.5 兔疥螨与痒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6 獭兔螨病的预防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獭兔螨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 |
2.1.3 患部处理与治疗方法 |
2.2 试验时间 |
2.3 治疗效果观察 |
2.3.1 临床治疗典型病例一 |
2.3.2 临床治疗典型病例二 |
2.3.3 临床治疗典型病例三 |
2.3.4 临床治疗典型病例四 |
2.3.5 临床治疗典型病例五 |
2.3.6 临床治疗典型病例六 |
2.2.7 临床治疗典型病例七 |
2.3.8 临床治疗典型病例八 |
2.3.9 临床治疗典型病例九 |
2.3.10 临床治疗典型病例十 |
2.3.11 临床治疗结果统计 |
2.4 讨论 |
2.4.1 化学药品 |
2.4.2 植物提取物的发展及应用 |
2.4.3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应用 |
2.4.4 獭兔螨病的预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不同药物对绵羊疥螨病的对比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绵羊痒螨病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J]. 李旭伟. 中国畜禽种业, 2020(07)
- [2]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研究进展[J]. 梁妍,石紫薇,夏晨阳,陆锡宏,李雪虎,辛志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3]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D]. 李坤.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4]伊维菌素注射剂防治隆林山羊疥螨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 马朝宇.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9(05)
- [5]畜禽螨病防治研究[J]. 王满定,白波,贠佳成,马琤.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03)
- [6]金龟子绿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力及致病机制初探[D]. 张娜.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地昔尼尔乳剂在绵羊体内的药动学和残留研究[D]. 仇亚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评价[D]. 江岸.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9]五种外用中药制剂对兔螨病的疗效比较观察[D]. 谭德展.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10]獭兔螨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D]. 陈艳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