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温耐盐聚合物TS-45的流变性能及驱油效率

耐温耐盐聚合物TS-45的流变性能及驱油效率

一、耐温抗盐聚合物TS-45流变性及驱油效率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汤昌盛[1](2021)在《耐温抗盐型表面活性剂驱油剂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α-烯基磺酸钠(AOS)进行改性,提升了其抗钙镁离子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三次采油,提高高温高盐油藏的采收率。首先,以氯丙烯和二乙醇胺为原料合成了烯丙基二乙醇胺,然后利用烯丙基二乙醇胺和α-烯基磺酸钠进行二元聚合,引入羟基以提高α-烯基磺酸钠的抗钙镁离子能力,之后又引入了功能性单体丙烯酰胺,使α-烯基磺酸钠、烯丙基二乙醇胺和丙烯酰胺进行三元聚合,优化了二元聚合物和三元聚合物的反应条件。通过红外光谱测定了二元聚合物和三元聚合物的结构,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它们的分子量,二元聚合物重均分子量为1376,三元聚合物重均分子量为7164。测定了二元聚合物和三元聚合物的抗盐性,并和AOS进行对比,发现AOS表面活性剂抗钙离子能力仅300mg/L,二元聚合物的抗钙离子能力提升到800mg/L,三元聚合物的抗钙离子能力提升到5000mg/L。测定了二元聚合物和三元聚合物的表面活性,并对比AOS,发现AOS的表面张力30.477m N/m,二元聚合物的表面张力29.108m N/m,表面活性与AOS相近,三元聚合物的表面张力38.763m N/m,表面活性变差。使用青海油田的注入水和原油,测定了二元聚合物和三元聚合物的驱油性能。二元聚合物和青海油田的注入水之间的配伍性较好,三元聚合物和和青海油田的注入水之间的配伍性很好。二元聚合物和三元聚合物都能有效降低注入水和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二元聚合物溶液和扎哈泉区块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0.088m N/m,三元聚合物溶液和扎哈泉区块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0.125m N/m。二元聚合物溶液和三元聚合物溶液与青海油田的原油乳化效果较好,二元聚合物溶液与扎哈泉区块原油乳化并静置60min后,分水率12%,三元聚合物溶液与扎哈泉区块原油乳化并静置60min后,分水率13%。二元聚合物在扎哈泉区块岩屑上面的静态吸附量为16.1mg/g,三元聚合物在扎哈泉区块岩屑上面的静态吸附量16.8mg/g。使用尕斯中浅层原油处理岩片后,测定接触角,发现蒸馏水在岩片上的接触角为126.7゜,二元聚合物溶液在岩片上的接触角为102.1゜,三元聚合物溶液在岩片上的接触角为91.8゜,二元聚合物和三元聚合物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岩片的亲油性。当使用浓度为0.3%的二元聚合物溶液应用于花土沟区块,注入量0.3PV时,驱油效率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11.52%;当使用浓度为0.3%的二元聚合物溶液应用于尕斯中浅层,注入量0.3PV时,驱油效率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12.43%。当使用浓度为0.3%的三元聚合物溶液应用于花土沟区块,注入量0.3PV时,驱油效率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12.75%;当使用浓度为0.3%的三元聚合物溶液应用于扎哈泉区块,注入量0.3PV时,驱油效率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12.53%;当使用浓度为0.3%的三元聚合物溶液应用于尕斯中浅层,注入量0.3PV时,驱油效率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14.43%;当使用浓度为0.3%的三元聚合物溶液应用于尕斯深层,注入量0.3PV时,驱油效率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13.44%。

郭程飞[2](2021)在《普通稠油耐温抗盐泡沫驱油体系的构建及油藏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泡沫驱是一种具有改善流度比、扩大波及效率以及提高驱油效率的三次采油技术,且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能力,可以大幅度提高深层普通稠油油藏采收率。LKQ油田泡沫驱先导性矿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但随着试验区的逐步扩大,在油层深部出现了气液分离和气窜现象。为了进一步大幅度提高LKQ油田以及类似深层普通稠油油藏泡沫驱的应用效果、扩大泡沫驱油藏适应范围,本文根据泡沫的形成、衰变及渗流等理论,针对矿场试验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发泡液表面性质和体相性质的理论及实验研究,使用发泡剂复配以及外加疏水缔合聚合物作为稳泡剂的途径,分别构建了两种新型高效的泡沫驱油体系,并进一步揭示了改善泡沫性能的机理;采用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多孔介质中泡沫体系的渗流特征;同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泡沫体系的油藏适应性。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通过泡沫体系优化研究,构建了发泡性能强且泡沫稳定性好的复配体系,配方为0.105 wt%CHSB+0.045 wt%AES+150 mg/L十四醇。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1200 mg/L以AM为主链单体、OA为疏水单体以及AMPS为耐温抗盐结构单体而合成的一种新型耐温抗盐疏水缔合聚合物PAAO-1,构建了泡沫稳定性更高的强化体系。泡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复配体系和强化体系较原体系(单一发泡剂)更具耐温、抗盐及抗油性能。在温度为80℃、矿化度为160000 mg/L以及含油量为30 vol%的条件下,复配体系较原体系的泡沫体积、泡沫半衰期以及综合指数,分别提高了27%、109%以及165%;而强化体系的泡沫稳定性进一步得到提升,相对于原体系,泡沫半衰期、综合指数分别提高了449%、383%,但泡沫体积降低了12%。泡沫性能改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复配体系和强化体系充分发挥了有利的协同效应,降低了发泡液的表面张力、增加了表面扩张模量,进而大幅度提高了泡沫性能。泡沫性能与发泡液性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原体系的发泡性能主要受表面张力的影响和控制,泡沫稳定性同时受表面张力和表面扩张模量两个因素的影响。复配体系的发泡性能受表面张力的控制;当发泡剂浓度较低时,泡沫稳定性与表面张力负相关;当发泡剂浓度较高时,泡沫稳定性与表面扩张模量正相关。而与之不同的是,强化体系的发泡性能与体相黏度负相关,泡沫稳定性与表面扩张模量正相关。泡径观察结果表明,原体系和复配体系的泡径平均值分别为175μm、152μm,而加入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强化体系,其泡径平均值为218μm。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强化体系泡沫的封堵能力最强,但45%的压差集中在岩心中部,泡沫运移能力较差。原体系和复配体系分别在渗透率小于1500×10-3μm2和2000×10-3μm2时,对岩心的封堵能力随渗透率的增加而增大,而强化体系在岩心渗透率为4500×10-3μm2时,封堵能力最高。但强化体系受发泡方式和注入速度的影响较大,泡沫的生成能力较差,其临界发泡渗流速度为0.12 m/d。单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强化体系的发泡液驱(未发泡)提高采收率为7.43%。当泡沫渗流速度大于临界发泡渗流速度时,强化体系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增加至13.67%。主要是泡沫驱既能提高波及效率,又能实现良好的流度控制,同时还提高驱油效率。而强化体系在小于临界发泡渗流速度时,由于剪切速率低,未能充分发泡,提高采收率幅度仅为8.62%。非均质并联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当渗透率级差大于2时,复配体系与强化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均大于15%,改变分流率的幅度也大于35%。特别是强化体系在渗透率级差为10的不利条件下,其改善剖面能力最强、提高采收率最高,说明强化体系可以理想地提高非均质性严重油藏的波及效率。建立了泡沫驱局部平衡模型,并采用MATLAB编程和线性回归方法,求解影响泡沫性能的子模型,拟合得到准确表征不同泡沫体系性能的参数取值。提出了采用无因次有效运移距离RD和无因次重力分异指数GI两个参数来描述泡沫在油藏尺度下的运移规律和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注入速度对强化体系的RD和GI影响较大,而油层厚度对原体系的RD影响较大。强化体系和复配体系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均大于原体系。特别是强化体系,即使在气/液比较宽(0.5:1-4:1)、原油黏度较高(<1000 m Pa·s)以及优势通道发育(渗透率为5000×10-3μm2)的油层条件下,提高采收率的效果仍然较好,但受注入方式、交替周期以及注入速度的影响较大。而复配体系受注入速度的影响较小,在其它条件下与强化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相近。综合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研究结果可知,强化体系的泡沫稳定性高,在充分发泡的基础上,泡沫性能较好、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较高,适用于优势通道发育、流线集中以及泡沫生成能量充足的油层,以解决泡沫驱中快速指进及气窜等问题。复配体系的发泡能力强、稳定性好,在油层中运移及传播距离远,能够克服非均质油层泡沫驱中出现的黏性指进和重力分异等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泡沫性能与发泡液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了不同泡沫体系的油藏适应性,为泡沫驱经济、高效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拱了一套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田润葭[3](2020)在《安塞油田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驱油作为目前石油行业三次采油中的重要手段,诸多学者多年来一直进行研究。随着安塞油田的开发进入中高含水期,常规表面活性剂在矿场应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逐渐无法解决。为克服常规油田用表面活性剂耐盐或是耐温差的问题,并更好的适应低渗透油藏储层的复杂条件,新合成羧酸型双子表面活性剂N,N-双烷基乙二胺二苯酸钠。以邻苯二甲酸酐、乙二胺与溴代正辛烷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反应与N-烷基化反应两步合成生成了N,N-双烷基乙二胺二苯酸钠,并通过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对每步反应进行了合成条件的优化,最终确定了最佳合成方案。生成中间体的酰胺化反应以乙二胺和邻苯二甲酸酐以1:2.5进行投料,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18h;生成目标产物的N-烷基化反应投料比1:2.5,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8h,最终的产物收率可以达到45.7%。室内合成实验最佳反应条件下合成产物后进行界面能力考察并确定了将合成产物作为复配表面活性剂主剂。在研究复配机理后确定适用于安塞油田最佳复配驱油体系为:主剂浓度为0.2%下,使用新合成羧酸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OP-10以质量比1:2进行配比形成驱油体系,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8.76×10-3mN/m。并且该体系在安塞油田油藏温度与矿化度下均具有良好的性能,室内驱油实验证明该体系可提高原油采收率7.92%。根据室内实验结论开展在安塞油田王窑区块的现场先导性试验,措施使得试验井组日均增油1.4t,综合含水率下降8.6%。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为此项技术日后的革新与推广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李勇[4](2020)在《XB区块低渗透油藏化学驱适应性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以XB区块为研究对象,根据油田地质开发特征和生产动态资料,分析此类油藏特征的区块实施弱碱三元复合驱技术的适应性。XB区块受沉积环境及非均质性的影响,平面矛盾比较突出,无效注水增多,目前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较高,水驱提高采收率受限,需要进一步优化驱油方式寻求三次采油技术以提高采收率。因此基于此类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探索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十分必要。XB区块的油藏条件,如岩性、深度、温度、渗透率、变异系数、原油粘度、地层原油密度、地层水矿化度、地层水硬度等均满足化学驱标准。通过对比分析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聚合物流变性、增粘性、抗剪切性、抗盐性、稳定性、抗碱性、耐温性和储层配伍性,筛选出了中分量的聚合物;通过对比分析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表面活性剂与地层水配伍性、抗盐及二价离子性能、乳化性能、稳定性能、驱油性能、注入性能等,筛选出了石油磺酸盐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三元复合体系化学剂浓度、用量优选实验研究,确定XB区块三元驱注入体系为:前置段塞(聚合物“中分”15m Pa·s)0.015PV+三元主段塞(碳酸钠1.0%,石油磺酸盐0.3%,聚合物“中分”15m Pa·s)0.105PV+三元副段塞(碳酸钠0.8%,石油磺酸盐0.1%,聚合物“中分”15m Pa·s)0.075PV+后置段塞(聚合物“中分”15m Pa·s)0.055PV;通过开展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并联岩心驱油实验,确定了渗透率级差上限为4;通过三元复合体系注入速度优选实验,优选出的三元复合驱最优速度为0.1ml/min;通过三元复合体系段塞组合优选实验,得出主段塞交替注入相比于三元复合驱整体注入能够得到更好的驱替效果,且在注入次数在3~4次时,驱油效果最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XB区块实行弱碱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平均在15%~20%左右,可有效提高XB区块采出程度,本论文结论对XB区块及其类似低渗透油藏实施弱碱三元复合驱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大为[5](2019)在《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驱油性能评价》文中指出在高温高盐储层条件下,传统聚合物抗温抗盐效果差,导致提高采收率效果不理想,因此耐温耐盐型的新型聚合物成为研究热点,国内的研究重点在新型聚丙烯酰胺的研发上,而水解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开展不同低水解度聚合物抗温抗盐性能的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均聚后水解法,以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自主合成不同低水解度的聚丙烯酰胺。研究水解剂的用量及种类、各种添加剂对聚丙烯酰胺水解度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的实验配方如下:单体浓度23%,采用APS(0.08%)-PMS(0.08%)引发体系,氨浓度0.2%,温度为40℃,聚合时间8h,pH为10。控制碱用量最终成功得到三种分子量约为1400万的低水解度聚合物。采用布氏粘度仪测定不同矿化度下,金属阳离子、反应温度对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及粘度保留率的影响规律,评价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耐温、抗盐性能,明确不同油藏条件下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适应性,对自主合成的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进行流变性测定,利用人造圆柱岩心进行流动性实验,测定不同渗透率下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确定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与不同储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利用人造均质长方岩心进行驱油实验,研究矿化度、金属阳离子和聚合物浓度、温度及络合剂对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的影响,得到结论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和络合剂的复配体系在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可以进一步提高油气采收率。

王刚霄[6](2019)在《胜利油田普通稠油油藏乳化降黏增效聚合物驱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胜利油田陈家庄区块油气资源丰富,是胜利油田在东营凹陷的重点产能建设区域。该区域北部构造高部位黏度在1000-2000 mPa·s左右,油藏温度70℃。该区域注水开采无法满足提高采收率的要求,因地层较薄或有底水因不适合热采。稠油开采过程中存在乳化降黏剂的耐温耐盐差的问题和单一聚合物难以高效驱油的问题。本课题针对陈家庄区块的情况,对乳化降黏增效聚合物驱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以胜利油田陈家庄普通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和微观驱替实验等多种技术手段分析不同类型乳化降黏剂的降黏性能和影响因素,建立乳化降黏剂和聚合物与普通稠油之间的构效关系,阐明乳液降黏的驱油机理,给出乳液降黏驱油体系设计方向。结合可视化模型装置研究稠油模拟油在孔隙中微观驱替过程,初步考察了乳化降黏剂体系、聚合物、聚表复合体系对稠油的微观驱替效率。针对非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阴非复配乳化降黏剂,研究了油水比、温度、矿化度和钙镁离子对稠油乳化降黏的影响,分析了乳化降黏剂的稳定性和抗吸附性。优选出适用于胜利油田陈家庄普通稠油油藏的乳化降黏剂体系为AS和NSA,其质量比为2:1。针对缔合型聚合物(APP5)、常规聚丙烯酰胺(HJ)、超高分子聚合物(BM)和含有耐温抗盐单体的新型聚合物(C6725)这四种类型的聚合物,借助高温高压流变仪研究其物化性能、增黏性能、黏弹性能、耐温抗盐性及热稳定性综合聚合物各种性能特征,筛选出耐温耐剪切性较好聚合物C6725和BM。基于对聚合物和乳化降黏剂配伍性的研究,优选出降黏增效聚合物驱油体系,评价了其体系降黏性能、界面稳定性和洗油性能。测量复配后体系测量其黏度和降黏率,筛选出2000 mg/LC6725和0.1%AS+0.2%NSA复配体系。依托微观水驱过程,利用微观驱油实验模拟不同乳化降黏剂、聚合物、乳化降黏增效聚合物驱体系的驱替过程对陈25区块稠油模拟油的乳化降黏效果。同时,表明驱替速度对模拟油最终采收率影响较小,驱油剂的类型是影响模拟油最终采收率的关键,乳化降黏增效聚合物驱体系的驱油效果较好。

杨立[7](2019)在《环糊精改性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考虑将环糊精与超支化聚合物技术相结合制备出一种环糊精改性超支化单体,同时合成一种甜菜碱型单体作为功能性单体,将二者与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合成一种具有环糊精超支化结构的抗温、抗盐、抗剪切性强的聚合物,以改善传统的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的缺点。首先,采用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和1,3-丙基磺内酯(PS)合成一种磺基甜菜碱两性离子单体DEPS,并以产率为优选依据,利用单因素实验法对合成甜菜碱的工艺进行了选择,确定DEPS的最优合成条件是: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 20h,n(DMAEMA):n(PS)=1.1:1.0。采用马来酸酐(MAH)对β-环糊精(β-CD)进行改性,合成了具有端羧基结构和双键结构的马来酸酐改性β-环糊精(MAH-β-CD)。同时,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二乙醇胺(DEA)为原材料合成了 0.5代超支化中间体,以0.5代中间体为支化单元同时以三羟甲基丙烷(TMP)为核,合成第一代产物G1.0;在G1.0中加入一定摩尔比的单体G0.5,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第二代端羟基超支化聚氨酯HPEA;使用MAH-β-CD对HPEA行进一步改性,合成了带有多个双键和亲水性官能团的环糊精改性超支化功能单体MAH-β-CD-HPEA,用红外光谱仪对MAH-β-CD-HPEA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目标产物被成功合成。选用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与MAH-β-CD-HPEA、DEPS合成了四元共聚物PADAH。采用单因素法优化了四元共聚反应最佳合成条件: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 6 h,m(AM):m(AA)=2:1(单体总质量的 85%),m(DEPS):m(MAH-β-CD-HPEA)=14.5:0.5(单体总质量的15%),引发剂用量0.3%,单体浓度25%。对产物进行了红外、核磁表征,验证了聚合物PADAH即为目标产物。对环糊精改性超支化聚合物PADAH和甜菜碱聚合物PADA(无超支化单体)的水溶液微观形态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PADAH溶液中连接聚集体的丝状结构显然比PADA溶液较粗,说明超支化聚合物PADAH具有一定的支化结构,可增强聚合物分子内部的作用力。研究了 PADAH和PADA溶液的增黏性能、抗温性能、耐盐性能及抗剪切性能,结果表明:PADAH的浓度为2000 mg/L时,其溶液黏度可达647 mPa·s;90℃时PADAH时的黏度为237 mPa s,黏度保留率为37.5%,同样的温度下,PADA的黏度保留率为21.7%;对比Na+、Ca2+、Mg2+三种金属离子对聚合物PADAH和聚合物PADA水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可知,环糊精改性超支化大单体的引入对产物的抗盐性确有提升;当剪切速率增加时,PADAH聚合物中特殊的外围支化单元相互缠结作用有效地减缓了分子破坏,因此三种不同的剪切作用对PADAH的黏度影响均较小。对聚合物PADAH和PADA溶液的流变特性和动态黏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ADAH有着更好的增稠能力和剪切稀释性。动态黏弹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聚合物均具有良好的黏弹性,但在同一频率0.01 Hz时,PADAH的复合模量大于PADA的复合模量,表明超支化聚合物PADAH的黏弹性能更优异,能够用于油藏中提高聚合物驱的微观驱油效率。考察了不同表面活性剂种类和加量对环糊精改性超支化聚合物PADAH的溶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环糊精改性超支化聚合物PADAH的相互作用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在SDS浓度为0.1%,PADAH浓度为1000 mg/L时,SDS-PADAH聚/表复合体系的最大表观黏度为521 mPa·s,最低界面张力为0.038 mN/m。对优选出性能较好的SDS-PADAH聚/表体系开展了室内驱油效果评价,结果表明PADAH聚合物驱与SDS-PADAH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均有更好的驱油能力,提高采收率值分别达12.5%和19.8%。

谌茂[8](2019)在《基于主客体作用的低黏度流度控制用聚合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聚合物溶液在油层深部的流度控制能力,国内外学者研发了一系列以提高聚合物溶液在油层中有效黏度为目的的驱油用聚合物,从而提高采收率。为了提高聚合物溶液黏度,一般采用提高溶液浓度的方法,但受近井地带剪切作用,聚合物溶液黏度损失较大,流度控制能力减弱。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结合树枝状大分子和主客体作用的结构优势,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含主客体结构的聚合物,并优化了聚合物的合成条件。聚合物溶液性能测试表明,合成出的聚合物在盐溶液中黏度与HPAM相近,但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和抗剪切性能,在聚合物溶液黏度较低的前提下,具有较好的流度控制能力。论文以改性的3代树枝状骨架大分子聚酰胺-胺(PAMAM)作为骨架单体,以β-环糊精制备的单6-丙烯酰胺胺-β环糊精(ACD)作为主体单体,以1-金刚烷胺制备的6-丙烯酰胺基己酰胺-金刚烷(AHA)作为客体单体,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将改性后的树枝状骨架大分子单体、丙烯酰胺、主体单体、客体单体四元共聚合成共聚物PAMAM/AM/ACD/AHA,通过红外表征确定了各单体和共聚物的结构与预期相符。通过实验确定了共聚物的合成最优条件:聚合浓度为20%,骨架单体浓度为0.03%,主客体单体总浓度为0.5%,主客体单体摩尔比为1:1,引发剂加量为0.3%,反应温度为20℃。进一步研究了共聚物PAMAM/AM/ACD/AHA的溶解性、增黏性、耐温性、抗盐性、抗剪切性、流变性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在矿化度为9374.12mg/L的条件下,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HPAM)和共聚物的基本溶解时间分别为1.7h和7.8h,共聚物溶解性较差,形成的溶液黏度较低,浓度为1750mg/L的共聚物溶液黏度为13.3mPa·s,且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性能。共聚物在高温和高矿化度下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能。流变性结果表明聚合物表现为剪切稀释性和黏弹性。通过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溶液浓度、多孔介质渗透率和注入速度对共聚物PAMAM/AM/ACD/AHA在一维填砂模型中流度控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5℃和模拟盐水的条件下,浓度为1750mg/L的共聚物溶液在渗透率500mD填砂模型中的注入性较差,在渗透率2000mD的填砂模型中建立的阻力系数为44.34,残余阻力系数16.31,相同条件下HPAM的残余阻力系数为2.79。当渗透率级差为5:1时,共聚物溶液能在高渗透层中建立流动阻力,增加低渗透层的分流率。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大,共聚物溶液建立的阻力系数增大,残余阻力系数减小。总体而言,共聚物溶液能在较低黏度的同时具备较好的流度控制能力。

魏秋帆[9](2019)在《乳液聚合物性能评价及驱油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绥中36-1油田平均油藏温度65°C、地层水矿化度9374.1mg/L、平均原油粘度75m Pa·s,强非均质性,一次水驱采收率只有18%~20%,由于长期水冲刷,注入水形成无效水循环。因此本文针对绥中36-1油田地层非均质性的开发矛盾,对乳液聚合物的驱油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静态实验结合目标油藏条件,对比评价了三种W/O乳液聚合物的静态性能,优选出了性能较好的乳液聚合物;考察了不同温度、浓度、矿化度、老化时间条件下,乳液聚合物和聚合物的粘度变化特性;通过流变动力学实验,对比研究了乳液聚合物和聚合物的流变性、粘弹性;通过岩心流动性及驱油实验,评价了乳液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调驱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乳液聚合物是一种假塑性非牛顿流体,较聚合物有更好的粘弹性;流动性性实验中,乳液聚合物的老化时间越长、岩心渗透率越小,阻力系数及残余阻力系数越大;单管岩心驱油实验中,等粘度条件下的乳液聚合物较聚合物提高采出程度4.1%,降低含水率6.4%;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双管并联岩心驱油实验中,乳液聚合物均有良好的适用性,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大,调剖效果越明显;相同渗透率级差的双管并联岩心驱油实验中,注入等体积0.5PV的乳液聚合物+聚合物组合段塞时,段塞组合为0.35PV乳液聚合物+0.15PV聚合物时有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

凌卿[10](2019)在《微球和聚合物溶液在储层模型中的运移与封堵特性》文中研究表明微球和聚合物溶液在储层中运移和封堵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其深部调剖效果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了微观孔喉模型和宏观岩心模型,开展了B-PPG微球和聚合物HPAM溶液在储层模型中的注入性与封堵性研究。通过微球和聚合物在单孔喉模型中的运移特性实验认识到,粒喉比(微球与喉道直径之比)在6~12范围内,微球在单孔喉中的运移阻力随粒喉比的增大而缓慢增大;粒喉比超过12时,微球在单孔喉中的运移阻力随粒喉比的增大而快速增大。微球浓度小于1500mg/L时,微球在单孔喉中的运移阻力随浓度升高而缓慢增大;微球浓度大于1500mg/L时,微球在单孔喉中的运移阻力随浓度升高而快速增大。聚合物浓度小于3000mg/L时,聚合物在单孔喉模型中的运移阻力随着浓度升高而快速增大;聚合物浓度大于3000mg/L时,聚合物在单孔喉模型中的运移阻力随着浓度升高而缓慢增大。类似微球的分散介质在孔喉中不能用粘度表征说明其水动力学行为。通过微球和聚合物在并联孔喉模型中的分流率实验认识到,在并联孔喉中,微球和聚合物均具有对其中大孔喉封堵的选择性;浓度越高,微球和聚合物对大孔喉的封堵性越好;并联孔喉两喉道直径之比(喉径比)越大,微球调整并联孔喉分流率能力越强。在喉径比较小的并联孔喉模型中,聚合物具有一定对大孔喉的封堵能力和封堵选择性,可以适当调整其分流率;而在喉径比较大的并联孔喉模型中,聚合物调整分流率的效果明显降低。通过微球和聚合物岩心实验认识到,在中低渗岩心中,表征微球注入性的阻力系数较低,表征微球封堵能力的残余阻力系沿运移方向逐渐增大,说明B-PPG微球具备油藏调剖的必要条件。微球浓度越高,残余阻力系数越大,封堵能力越强。聚合物溶液在中低渗岩心中表征注入性的阻力系数明显高于微球,注入性相对较差,表征聚合物封堵能力的残余阻力系数沿运移方向急剧衰减,在油藏深部形成的封堵能力很弱,不具备油藏深部调剖的必备条件。非均质岩心中的调剖实验结果表明,注入等量相同浓度的微球和聚合物,注微球提高采收率16.72%,注聚合物提高采收率7.28%,显然微球调剖驱油效果优于聚合物。

二、耐温抗盐聚合物TS-45流变性及驱油效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耐温抗盐聚合物TS-45流变性及驱油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耐温抗盐型表面活性剂驱油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化学驱油
    1.3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
        1.3.1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1.3.2 改变地层表面的润湿性
        1.3.3 乳化作用
        1.3.4 改变原油的流变性
    1.4 耐温抗盐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1.5 AOS表面活性剂
    1.6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单体的合成方法
        2.2.2 二元聚合物改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2.2.3 三元聚合物改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2.2.4 双键的测定
    2.3 表征方法
        2.3.1 红外光谱
        2.3.2 凝胶渗透色谱
        2.3.3 热稳定性
    2.4 性能测试方法
        2.4.1 油田水样分析方法
        2.4.2 油田油样分析方法
        2.4.3 配伍性测试方法
        2.4.4 抗盐性测试方法
        2.4.5 界面张力测试方法
        2.4.6 表面张力测试方法
        2.4.7 润湿性测试方法
        2.4.8 静态吸附测试方法
        2.4.9 乳化性测试方法
        2.4.10 耐温性测试方法
        2.4.11 驱油效果测试方法
第三章 二元聚合物改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驱油性能
    3.1 二元聚合物合成条件的优化
        3.1.1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
        3.1.2 引发剂加量
        3.1.3 反应单体之间的比例
    3.2 二元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3.2.1 红外光谱
        3.2.2 凝胶渗透色谱
        3.2.3 热重分析
    3.3 二元聚合物的驱油性能测试
        3.3.1 油田水样分析
        3.3.2 油田油样分析
        3.3.3 配伍性
        3.3.4 抗盐性
        3.3.5 界面张力
        3.3.6 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
        3.3.7 润湿性
        3.3.8 静态吸附
        3.3.9 乳化性
        3.3.10 耐温性
        3.3.11 驱油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元聚合物改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驱油性能
    4.1 三元聚合物合成条件的优化
        4.1.1 丙烯酰胺加量
        4.1.2 引发剂加量
    4.2 三元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4.2.1 红外光谱
        4.2.2 凝胶渗透色谱
        4.2.3 热重分析
    4.3 三元聚合物的驱油性能测试
        4.3.1 配伍性
        4.3.2 抗盐性
        4.3.3 界面张力
        4.3.4 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
        4.3.5 润湿性
        4.3.6 静态吸附
        4.3.7 乳化性
        4.3.8 耐温性
        4.3.9 驱油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普通稠油耐温抗盐泡沫驱油体系的构建及油藏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泡沫驱油技术的应用概况
        1.2.2 泡沫的形成、衰变及影响因素
        1.2.3 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征
        1.2.4 改善泡沫性能的方法及途径
        1.2.5 泡沫驱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耐温抗盐高效泡沫驱油体系的构建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耐温抗盐复配体系的构建
        2.2.1 单一发泡剂性能
        2.2.2 复配体系组成的确定
        2.2.3 复配体系助剂的优选
    2.3 耐温抗盐聚合物强化体系的构建
        2.3.1 新型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
        2.3.2 新型疏水缔合聚合物稳泡剂的合成
        2.3.3 新型疏水缔合聚合物结构表征与特性黏数
        2.3.4 强化体系组成的确定
    2.4 泡沫体系的性能研究
        2.4.1 温度的影响
        2.4.2 矿化度的影响
        2.4.3 含油量的影响
        2.4.4 泡沫体系综合指数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泡沫性能改善机理及与发泡液性质关系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耐温抗盐复配体系的表面性质研究
        3.2.1 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
        3.2.2 复配体系的表面扩张流变性
    3.3 耐温抗盐强化体系的表面与体相性质研究
        3.3.1 强化体系的表面张力
        3.3.2 强化体系的表面扩张流变性
        3.3.3 强化体系的体相黏度
        3.3.4 强化体系的体相黏弹性
    3.4 泡沫性能与发泡液性质的关系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孔介质中泡沫渗流特征及提高采收率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泡径分布特征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3 泡沫压力分布及运移规律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
    4.4 泡沫封堵能力研究
        4.4.1 实验方法
        4.4.2 有效浓度对封堵能力的影响
        4.4.3 气/液比对封堵能力的影响
        4.4.4 渗流速度对封堵能力的影响
        4.4.5 含油饱和度对封堵能力的影响
        4.4.6 发泡方式对封堵能力的影响
        4.4.7 渗透率对封堵能力的影响
    4.5 泡沫生成速度研究
        4.5.1 实验方法
        4.5.2 实验结果
    4.6 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4.6.1 实验方法
        4.6.2 发泡液驱提高采收率
        4.6.3 单岩心泡沫驱提高采收率
        4.6.4 并联岩心泡沫驱提高采收率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泡沫体系的油藏适应性研究
    5.1 泡沫驱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1 泡沫驱局部平衡模型
        5.1.2 泡沫质量与泡沫封堵能力关系
        5.1.3 泡沫质量对泡沫驱模型的影响
        5.1.4 其它影响因素子模型指数的求解
    5.2 泡沫驱子模型的拟合
        5.2.1 泡沫质量子模型的拟合
        5.2.2 泡沫驱其它影响因素子模型的拟合
        5.2.3 不同体系关键参数的拟合结果
    5.3 泡沫体系在油层中的运移特征研究
        5.3.1 泡沫运移参数的表征
        5.3.2 模型的基础参数
        5.3.3 泡沫运移影响因素研究
    5.4 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5.4.1 模型的基础参数
        5.4.2 工程因素对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5.4.3 地质因素对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5.4.4 泡沫驱含油饱和度的分布特征
    5.5 泡沫体系的运移特征及提高采收率适应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3)安塞油田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安塞油田概况
        1.2.1 安塞油田地质概况
        1.2.2 安塞油田三次采油概况
    1.3 表面活性剂研究现状
        1.3.1 表面活性剂发展进程
        1.3.2 用于驱油作业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概述
        1.3.3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
    1.4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概述
        1.4.1 双子表面活性剂结构
        1.4.2 双子表面活性剂发展
        1.4.3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性能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型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2.1 实验所用试剂和实验所用仪器
        2.1.1 实验用到的试剂
        2.1.2 实验用到的仪器
    2.2 新型羧酸盐型表面活性剂合成
        2.2.1 中间体PP的合成
        2.2.2 最终产物PK的合成
    2.3 测量相关临界胶束浓度与表面张力
        2.3.1 实验所需的仪器与试剂
        2.3.2 实验所采用的方法
        2.3.3 结果和讨论
    2.4 界面性能评价及结果分析
        2.4.1 实验所需的仪器与试剂
        2.4.2 实验测定方法
        2.4.3 结果和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体系配方研究
    3.1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主剂浓度确定
        3.1.1 实验原理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体系组分筛选
        3.2.1 实验原理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体系配方正交实验
        3.3.1 实验原理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体系性能实验
    4.1 对表面活性剂乳化性能的评价
        4.1.1 实验的原理
        4.1.2 该实验主要采用的方法
        4.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 润湿性能评价
        4.2.1 实验原理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耐盐性能评价
        4.3.1 实验原理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耐温性能评价
        4.4.1 实验原理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驱油效果评价
        4.5.1 该实验的原理
        4.5.2 该实验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4.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体系矿场实验
    5.1 现场施工工艺
    5.2 实验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XB区块低渗透油藏化学驱适应性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三元复合驱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聚合物驱发展现状
        1.2.2 三元复合驱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XB区块油藏地质开发特征及现状
    2.1 油田基本情况
    2.2 XB区块化学驱适应性分析
第三章 聚合物优选及评价实验
    3.1 适用的聚合物产品筛选及评价
        3.1.1 聚合物流变性
        3.1.2 聚合物增粘性
        3.1.3 聚合物抗剪切性
        3.1.4 聚合物抗盐性
        3.1.5 聚合物稳定性
        3.1.6 聚合物抗碱性
        3.1.7 聚合物耐温性
    3.2 聚合物与储层配伍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优选及性能评价
    4.1 表面活性剂优选及评价实验
        4.1.1 表活剂与地层水配伍性
        4.1.2 表活剂抗盐性
        4.1.3 表活剂与碱的配伍性
        4.1.4 表活剂乳化性
        4.1.5 表活剂稳定性
        4.1.6 表活剂驱油性
        4.1.7 与防砂、固砂体系配伍性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弱碱三元复合驱注入参数、层段及段塞组合优选
    5.1 三元复合驱驱油实验条件
    5.2 三元复合体系化学剂浓度优选
        5.2.1 三元复合体系聚合物浓度优选
        5.2.2 三元复合体系碱、表面活性剂浓度优选
    5.3 三元复合体系段塞用量大小优选
    5.4 三元复合驱注剂层段组合优选
    5.5 三元复合驱注入速度优选
    5.6 三元复合驱段塞组合优选
    5.7 XB区块弱碱三元复合驱经济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驱油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1.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主要研究内容与认识
第一章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1.1 实验条件
    1.2 低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工艺优化
        1.2.1 PAM的制备方法
        1.2.2 PAM性能测定方法
        1.2.3 水溶液聚合条件的研究
    1.3 聚合物粘度的测定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实验条件
        2.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温度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2.3 钙镁含量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2.4 矿化度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2.5 pH值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2.6 剪切速率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溶液流动性能研究
    3.1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
        3.1.1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流动特性参数
        3.1.2 实验条件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聚合物对气测渗透率为3000×10~(-3)μm~2的岩心适应性分析
        3.2.2 聚合物对气测渗透率为1600×10~(-3)μm~2的岩心适应性分析
        3.2.3 聚合物对气测渗透率为200×10~(-3)μm~2的岩心适应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评价
    4.1 实验条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步骤
    4.2 不同抗盐聚合物的驱油效果评价
        4.2.1 实验方案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二价离子浓度对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影响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总矿化度对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影响
        4.4.1 实验方案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温度对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影响
        4.5.1 实验方案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浓度对驱油效果影响
        4.6.1 实验方案
        4.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 络合剂浓度对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的影响
        4.7.1 实验方案
        4.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胜利油田普通稠油油藏乳化降黏增效聚合物驱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研究进展
        1.2.1 稠油简述
        1.2.2 乳化降黏剂驱油
        1.2.3 聚合物驱油
        1.2.4 乳化降黏剂-聚合物复合体系驱油
        1.2.5 微观驱油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乳化降黏剂的性能研究
        1.3.2 耐温抗盐聚合物的性能研究
        1.3.3 乳化降黏增效聚合物驱体系及性能研究
        1.3.4 乳化降黏增效聚合物驱体系提高采收率研究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乳化降黏剂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黏度测试方法
        2.2.2 密度测试方法
        2.2.3 普通稠油组分分析方法
        2.2.4 乳状液微观结构鉴别方法
        2.2.5 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
        2.2.6 降黏率的测定方法
        2.2.7 乳状液的稳定性测定方法
        2.2.8 吸附的测定方法
        2.2.9 洗油效率的测定方法
    2.3 陈家庄稠油特征
        2.3.1 稠油的物理特征
        2.3.2 稠油组分特征
    2.4 稠油乳化降黏剂性能
        2.4.1 油水比对稠油乳化降黏剂的影响
        2.4.2 乳化降黏剂复配体系的筛选
        2.4.3 稠油乳化降黏剂浓度影响
        2.4.4 稠油乳液的稳定性能
        2.4.5 稠油乳化降黏剂的洗油效率
        2.4.6 稠油乳化降黏剂的吸附性
        2.4.7 温度对稠油降黏的影响
        2.4.8 矿化度对稠油降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耐温抗盐聚合物的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固含量测定方法
        3.2.2 聚合物母液配制方法
        3.2.3 黏度测试方法
        3.2.4 热稳定性测试方法
    3.3 聚合物性能评价
        3.3.1 基本物化性能
        3.3.2 增黏性
        3.3.3 流变性及黏弹性
        3.3.4 耐温性
        3.3.5 耐盐性
        3.3.6 热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化降黏增效聚合物驱体系及性能研究
    4.1 聚合物和降黏驱油剂配伍性研究
    4.2 乳化降黏增效聚合物驱体系吸附稳定性的研究
    4.3 乳化降黏增效聚合物驱体系热稳定性的研究
        4.3.1 界面张力稳定性
        4.3.2 黏度稳定性
    4.4 乳化降黏增效聚合物驱体系洗油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化降黏增效聚合物驱体系提高采收率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样品
        5.1.2 实验方法
    5.2 水驱油和注入速度的选择
    5.3 乳化降黏单剂微观驱油
    5.4 聚合物微观驱油
    5.5 复配体系微观驱油
        5.5.1 阴非复配体系驱油
        5.5.2 聚表复合驱油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环糊精改性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甜菜碱型聚合物
    1.4 超支化聚合物
        1.4.1 超支化聚合物的概述
        1.4.2 超支化聚合物的性能
        1.4.3 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4.4 环糊精改性超支化聚合物研究进展
    1.5 聚合物驱油机理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磺基甜菜碱与超支化功能单体的制备
    2.1 磺基甜菜碱单体的合成
        2.1.1 思路设计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2 β-环糊精改性超支化单体的制备
        2.2.1 思路设计
        2.2.2 合成原理
        2.2.3 实验部分
        2.2.4 红外表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糊精改性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3.1 思路设计
        3.1.1 单体的选择
        3.1.2 引发体系的选择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及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2.3 条件优选
        3.2.4 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优选
        3.3.2 最佳合成条件
        3.3.3 红外表征
        3.3.4 核磁氢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液性能研究
    4.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 溶液微观性能研究
    4.3 增黏性能
    4.4 耐温性能
    4.5 抗盐性能
        4.5.1 NaCl加量对溶液黏度影响
        4.5.2 CaCl_2加量对溶液黏度影响
        4.5.3 MgCl_2加量对溶液黏度影响
    4.6 抗剪切性能
        4.6.1 机械剪切
        4.6.2 恒定剪切
        4.6.3 变速剪切
    4.7 流变性能
    4.8 动态黏弹性研究
        4.8.1 应力扫描
        4.8.2 频率扫描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配及驱油性能研究
    5.1 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对共聚物溶液性能的影响
        5.1.1 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
        5.1.2 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5.2 聚/表二元体系的室内驱油实验
        5.2.1 实验步骤
        5.2.2 实验参数的计算
        5.2.3 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基于主客体作用的低黏度流度控制用聚合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合物驱研究现状
        1.1.1 聚合物驱机理
        1.1.2 驱油用聚合物性能研究
        1.1.3 驱油用聚合物的发展趋势
    1.2 主客体化学简介
        1.2.1 环糊精基本性质及其包结作用
        1.2.2 环糊精的包结作用在高分子中的应用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主客体作用的低黏度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基于主客体作用的低黏度聚合物的设计思路
    2.2 基于主客体作用的低黏度聚合物的合成
        2.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2.2.2 树枝状骨架大分子单体聚酰胺胺(PAMAM)的合成及改性
        2.2.3 主体单体单6-丙烯酰胺胺-β环糊精(ACD)的合成
        2.2.4 客体单体6-丙烯酰胺基己酰胺-金刚烷(AHA)的合成
        2.2.5 共聚物PAMAM/AM/ACD/AHA的合成
    2.3 共聚物PAMAM/AM/ACD/AHA的合成条件优化
        2.3.1 引发剂加量和温度对共聚物合成的影响
        2.3.2 骨架单体和主客体单体加量对共聚物合成的影响
        2.3.3 共聚物PAMAM/AM/ACD/AHA合成条件的确定
    2.4 合成产物的表征
        2.4.1 测试方法
        2.4.2 实验药品和仪器
        2.4.3 实验步骤
        2.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主客体作用的低黏度聚合物溶液性能研究
    3.1 共聚物PAMAM/AM/ACD/AHA的溶解性
    3.2 共聚物PAMAM/AM/ACD/AHA的增黏性能
    3.3 共聚物PAMAM/AM/ACD/AHA的耐温性能
    3.4 共聚物PAMAM/AM/ACD/AHA的抗剪切性能
    3.5 共聚物PAMAM/AM/ACD/AHA的抗盐性能
    3.6 共聚物PAMAM/AM/ACD/AHA的流变性
        3.6.1 剪切稀释性
        3.6.2 动态黏弹性
    3.7 共聚物PAMAM/AM/ACD/AHA的微观结构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合物溶液流度控制能力研究
    4.1 溶液浓度对共聚物PAMAM/AM/ACD/AHA流度控制能力的影响
        4.1.1 实验条件和实验步骤
        4.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 渗透率对共聚物PAMAM/AM/ACD/AHA流度控制能力的影响
        4.2.1 不同渗透率对共聚物流度控制能力的影响
        4.2.2 渗透率级差对共聚物流度控制能力的影响
    4.3 注入速度对共聚物PAMAM/AM/ACD/AHA流度控制能力的影响
        4.3.1 实验条件和实验步骤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乳液聚合物性能评价及驱油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调剖堵水剂研究现状
        1.2.2 乳液聚合物调剖体系研究现状
        1.2.3 聚合物驱油机理
        1.2.4 目前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乳液聚合物室内静态性能评价及优选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固含量的测定
        2.2.2 乳液聚合物母液及目标液的配制方法
        2.2.3 溶解分散性
        2.2.4 粘度评价
        2.2.5 界面张力
        2.2.6 粒径分布
        2.2.7 微观形貌表征
    2.3 乳液聚合物的静态性能评价
        2.3.1 乳液聚合物的固含量
        2.3.2 溶解分散性
        2.3.3 乳液聚合物的粘度评价
        2.3.4 界面张力
        2.3.5 粒径分布
        2.3.6 微观形貌表征
        2.3.7 溶胀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乳液聚合物老化特性研究
    3.1 乳液聚合物流变动力学特征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流变性
        3.1.4 粘弹性
    3.2 乳液聚合物的岩心流动性
        3.2.1 实验条件
        3.2.2 实验方法
        3.2.3 不同老化时间下的乳液聚合物的流动性
        3.2.4 不同渗透率岩心中乳液聚合物的流动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液聚合物驱油效果评价
    4.1 单管圆柱岩心驱油实验评价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方案及步骤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非均质条件下乳液聚合物的调剖效果
        4.2.1 实验条件
        4.2.2 实验方案及步骤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组合段塞尺寸优化
        4.3.1 实验条件
        4.3.2 实验方案及步骤
        4.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微球和聚合物溶液在储层模型中的运移与封堵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微球运移与封堵的研究现状
        1.2.2 聚合物溶液运移与封堵的研究现状
        1.2.3 微球和聚合物溶液运移性与封堵性的矛盾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微球和聚合物溶液在单孔喉模型中的阻力特性
    2.1 单孔喉模型实验
        2.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2 单孔喉模型设计制作
        2.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 微球在单孔喉模型中的阻力特性
        2.2.1 微球粒径分布
        2.2.2 粒喉比对微球在单孔喉模型中运移阻力的影响
        2.2.3 浓度对微球在单孔喉模型中运移阻力的影响
    2.3 聚合物在单孔喉模型中的阻力特性
        2.3.1 浓度对聚合物溶液在单孔喉模型中运移阻力的影响
        2.3.2 微球和聚合物在单孔喉模型中阻力特性的差异
    2.4 分散体系在孔喉与连续介质中的表征差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球和聚合物溶液在并联孔喉模型中的分流特性
    3.1 并联孔喉模型实验
        3.1.1 并联孔喉模型的制作
        3.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 微球和聚合物在并联孔喉模型封堵的选择性
        3.2.1 微球在并联孔喉模型中封堵的选择性
        3.2.2 聚合物在并联孔喉模型中封堵的选择性
        3.2.3 微球和聚合物在并联孔喉模型中封堵性对比
    3.3 浓度对微球和聚合物在并联孔喉中分流率的影响
        3.3.1 浓度对微球在并联孔喉中分流率的影响
        3.3.2 浓度对聚合物在并联孔喉分流率的影响
        3.3.3 浓度对微球和聚合物在并联孔喉中分流率影响的差异
    3.4 喉道比对微球和聚合物在并联孔喉中分流率的影响
        3.4.1 喉道比对微球在并联孔喉分流率的影响
        3.4.2 喉道比对聚合物在并联孔喉中分流率的影响
        3.4.3 喉道比对微球和聚合物在并联孔喉中分流率影响的差异
    3.5 粒喉比对微球在并联孔喉中分流率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球和聚合物在岩心中的运移和封堵特性
    4.1 岩心实验
        4.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4.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4.1.3 注入性封堵性评价指标
    4.2 微球和聚合物在岩心中的注入性
        4.2.1 微球在岩心中的注入性
        4.2.2 聚合物在岩心中的注入性
    4.3 微球和聚合物在岩心中的封堵性
        4.3.1 微球在岩心中的封堵性
        4.3.2 聚合物在岩心中的封堵性
    4.4 微球和聚合物在岩心中深部调剖能力对比
        4.4.1 微球在岩心中深部调剖能力
        4.4.2 聚合物在岩心中深部调剖能力
    4.5 微球和聚合物在非均质岩心中的调剖效果
        4.5.1 微球在非均质岩心中的调剖效果
        4.5.2 聚合物在非均质岩心中的调剖效果
        4.5.3 微球和聚合物在非均质岩心中调剖效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耐温抗盐聚合物TS-45流变性及驱油效率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耐温抗盐型表面活性剂驱油剂的研究[D]. 汤昌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普通稠油耐温抗盐泡沫驱油体系的构建及油藏适应性研究[D]. 郭程飞.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3]安塞油田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与应用[D]. 田润葭.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4]XB区块低渗透油藏化学驱适应性物理模拟实验研究[D]. 李勇.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驱油性能评价[D]. 刘大为.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6]胜利油田普通稠油油藏乳化降黏增效聚合物驱体系研究[D]. 王刚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环糊精改性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评价[D]. 杨立.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基于主客体作用的低黏度流度控制用聚合物研究[D]. 谌茂.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乳液聚合物性能评价及驱油效果研究[D]. 魏秋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微球和聚合物溶液在储层模型中的运移与封堵特性[D]. 凌卿.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耐温耐盐聚合物TS-45的流变性能及驱油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