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空冷冻干燥时间的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林萍,姚娜娜,车凤斌,马燕,张婷[1](2022)在《5种干制方式对大果沙棘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以新鲜的阿勒泰大果沙棘为材料,采用自然阴干(NSD)、自然晒干(ND)、热风干燥(HAD)、热泵干燥(HPD)和真空冷冻干燥(VFD)对其进行处理,分析5种干制方式对大果沙棘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干燥方式中,热风干燥和热泵干燥时间较短,分别为118和124 h,干燥率为100%,干燥时间较自然阴干和自然晒干缩短3倍以上,干燥速率提高5倍以上,真空冷冻干燥120 h后,大果沙棘干燥率仅为27.67%,继续增加干燥时间,其干燥效率基本保持不变,冻干效率低。与鲜样对比,真空冷冻干燥大果沙棘品质较好,可使果实色泽鲜艳,呈现出亮黄色,褐变度低,能够保持果实VC和总酚含量。可见,在干燥效率方面,热风干燥和热泵干燥适于大果沙棘干制,但在干燥产品品质上,真空冷冻干燥效果较好。
马有川[2](2021)在《预处理对苹果脆片真空冷冻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真空冷冻干燥(freeze drying,FD)是在低温真空条件下,使物料中的水分以冰的形式升华的干燥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果蔬产品营养物质的保留率较高,然而真空冷冻干燥也存在时间长、能耗高、部分产品存在质构绵软和易吸湿回潮的问题,本研究以苹果为研究对象,以节省干燥时间、节约干燥能耗和改善脆片品质为目的,研究预处理和联合干燥对苹果脆片干燥特性、感官品质和理化特性的影响,优化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加工工艺。具体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1)研究了热风、真空微波、热泵和中短波红外等真空冷冻联合干燥对苹果脆片能耗、理化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联合干燥均可有效提高脆片硬度,与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相比,采用热泵干燥苹果片至水分比为0.4后联合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硬度提高35%,脆度提高94%,吸湿性降低12.2%(2 h),微观结构保持良好,绿原酸等主要酚类物质保留率达到70.8%。采用热泵干燥至水分比0.4后再联合真空冷冻干燥,可有效提高苹果脆片综合品质并降低能耗。(2)研究了冻结和冻融处理对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干燥特性、感官和理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80℃与快速冻结处理相比,-20℃缓慢冻结处理的苹果脆片真空冷冻干燥时间缩短5%,脆度提高50.1%,感官评价得分较高;相比于缓慢冻结处理组,冻融一次处理的苹果脆片具有较均匀的大孔隙结构,比孔容提高37.2%,真空冷冻干燥时间缩短15.3%,干燥能耗降低约14.6%,脆度增加117.6%;-20℃缓慢冻结联合冻融1次处理可显着提高苹果脆片干燥效率及综合品质。(3)研究了5种小分子糖渗透剂对苹果片渗透脱水动力学、渗透后苹果片的真空冷冻干燥特性和苹果脆片的感官和理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Peleg模型(果糖:k1=155.0,葡萄糖:k1=139.0,蔗糖:k1=199.0,麦芽糖:k1=270.2,低聚异麦芽糖:k1=351.5),单糖初期失水速率高于二糖和低聚异麦芽糖;渗透样品在一次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0.372 g·g-1·h-1-0.557 g·g-1·h-1)低于未处理样品(0.654 g·g-1·h-1);此外还发现脆片水分损失(water loss,WL)和固形物增量(solid gain,SG)与硬度呈显着正相关(WL:R2=0.888,SG:R2=0.857)。采用单糖渗透可有效改善脆片的硬度,降低吸湿性。(4)在不同糖渗透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频率和强度的超声辅助渗透脱水(ultrasound assist osmotic dehydration,UOD)对苹果块传质动力学、主要酚类物质损失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超声强度下,双频率处理的固形物增量的初期传质速率(β=0.413)高于单频处理(40 k Hz:β=0.707;80 k Hz:β=0.793);在相同频率条件下,75 W·L-1 UOD样品的SG在60 min时比25 W·L-1 UOD样品的SG提高了62.5%;高功率和高频率下酚类物质降解速率最大,其中在75 W·L-1主要酚类物质的损失率(18.9%)明显高于25 W·L-1(1.2-1.8%)。
冯亚斌[3](2021)在《基于真空冷冻干燥效率及品质控制的大蒜预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新鲜大蒜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近年来,脱水大蒜由于其保质期长、易储存、用途广等特点,市场需求日趋增高。脱水大蒜加工主要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为主。然而,随着国内外市场对脱水大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能最大程度保持果蔬外观形貌、维持香味与营养成分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成为大蒜脱水加工的重点发展方向,冻干大蒜市场份额迅速提高。为探明真空冷冻干燥对大蒜片干燥效率及理化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首先综合对比分析了其与热干燥技术(热风干燥、红外热风干燥、湿度控制干燥和真空脉动干燥)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发现:真空冷冻干燥的大蒜片拥有诱人的亮白色和完整的外观性状,这是决定商品化的第一要素,然而其干燥时间长、效率极低,并且部分重要品质(风味、硬度、生物活性成分等)低于热干燥技术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此,本研究提出在大蒜真空冷冻干燥前进行预处理:烫漂、渗透脱水、超声波及冻融循环,以期缩短干燥时间、提高干燥效率,同时改善品质,最终建立适宜大蒜的高效、高品质“预处理联合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工艺。针对烫漂预处理技术,本研究引入了催化式红外加热技术,首先着重考察了红外加热温度(95、115、135℃)、大蒜片厚度(3、5、7 mm)和处理时间对大蒜过氧化物酶(POD)钝化能力及水分减少的影响,以期建立大蒜片节约水资源、绿色无污染、营养成分保留高的催化式红外干法烫漂工艺(CIRDB);然后,探究其对大蒜片真空冷冻干燥时间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CIRDB技术可在120-540 s钝化90%的POD酶活性,并脱去15.87%-40.37%的水分,最终建立了大蒜最优的CIRDB烫漂工艺:红外加热温度为115℃,大蒜片厚度为3 mm,处理时间210 s。进一步的,CIRDB预处理技术的应用可缩短大蒜片3.7%的冻干时间,同热水烫漂预处理的冻干大蒜相比,CIRDB烫漂技术在硬度、复水比、蒜素和总酚保留率、抗氧化活性、风味方面均显着优于热水烫漂。针对渗透脱水预处理技术,本研究在常规渗透脱水过程中引入了真空脱气技术与多模式超声波技术,建立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大蒜片渗透脱水技术-真空预处理联合多模式超声辅助渗透脱水(VUOD):先将大蒜在100 mbar真空下脱气处理5 min,然后进行三频模式超声波(20+40+60 kHz)辅助NaCl渗透脱水,并以此为干燥预处理探究其对大蒜片真空冷冻干燥时间及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VUOD技术的脱水效率显着高于正常渗透脱水及单一技术辅助的渗透脱水技术,并提出了其作用机制:真空预处理排出大蒜组织间隙气体、细胞膜结构破损、形成微孔道,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渗透脱水效率。进一步研究表明,VUOD预处理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大蒜片20.99%的冻干时间,是常规渗透脱水技术的1.21倍。在维持原有外观形貌的同时,相较于对照组,产品硬度、复水比、蒜素和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 28.84%、25.71%、2.04%、11.68%,抗氧化活性也因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提高而增强,且挥发性成分含量高于对照组和常规渗透脱水预处理组。针对超声波预处理技术,本研究创新性的将传统的超声波传播介质“水”替换成“75%乙醇”对大蒜进行预处理,探究了“超声+乙醇”(US+Alcohol)预处理对大蒜片真空冷冻干燥时间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超声+水”和“US+Alcohol”预处理30 min可显着缩短了 18.25%、24.69%的大蒜片冻干时间,证明乙醇的替换比传统超声处理模式(水)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电化学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显示:“US+Alcohol”处理脱去了大蒜53.58%的水分、细胞膜结构损伤、排出细胞间隙气体,这些因素共同促使“US+Alcohol”预处理的大蒜片具有比对照组和“超声+水”预处理组更高效的干燥效率。在产品品质方面,“US+Alcohol”预处理技术的应用,维持了原有的完整外观形貌及亮白的颜色,硬度值提高了 37.75%,产品风味得到了显着改善且高于新鲜大蒜;然而在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等指标上,“US+Alcohol”预处理技术会对其产生不利的影响。针对冻融循环预处理,研究了大蒜片冻融循环1次、2次和3次预处理(1-FTC、2-FTC和3-FTC)对其真空冷冻干燥时间及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FTC预处理技术的应用显着缩短了大蒜片22.22%-33.33%的冻干时间并降低了 14.25%-15.50%的能耗,并且FTC处理次数越多,冻干燥效率越高。低场核磁共振、细胞活力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分析表明:FTC预处理通过预脱水、提高水分自由度以及形成多孔结构来提高干燥效率。在产品品质方面,FTC预处理改善了产品的热稳定性和风味,其中冻融循环1和2次可分别提高蒜素(6.35%、0.72%)和总酚(6.06%、4.63%)含量,并因此增强抗氧化活性;FTC预处理对大蒜多糖的结构没有显着性的影响,但是其降低了大蒜多糖的分子重量,并因此提高了大蒜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据此,为了在相对较短的干燥时间下获得品质较优的真空冷冻干制大蒜片,冻融循环预处理的次数不宜超过2次。进一步的,在加速贮藏过程中,Control、CIRDB、VUOD、“US+Alcohol”和2-FTC预处理的冻干大蒜片的水分活度、微生物含量均逐渐增加,白度值、硬度值、挥发性成分含量均逐渐降低。贮藏试验结果分析表明,US+Alcohol、CIRDB和VUOD预处理技术的应用可延长冻干大蒜片的货架期。该结果进一步提示着干燥加工过程控菌、杀菌对产品货架期的重要性。面对冻干工艺时间长、效率低的共性问题,以及就大蒜而言,冻干产品存在蒜香味弱、硬度低、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低等个性问题,本研究所建立的CIRDB、VUOD、“US+Alcohol”和2-FTC预处理技术均可提高大蒜片冻干效率和产品风味。由于不同预处理技术作用机制的不同,所得冻干产品的品质特性存在显着性差异。本研究为高效率生产高品质冻干大蒜片提供了新颖思路和理论基础,依据本研究结果,可选择适宜的大蒜高效、高品质“预处理联合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工艺。
邱阳[4](2021)在《联合干燥对香菇复水后持水性的影响与工艺优化》文中提出联合干燥是将多种干燥方法组合的技术,其可以有效地缩短干燥时间,节约能耗。香菇(Lentinula edodes)营养丰富,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与其他果蔬相比,香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清晰的多孔结构。通常认为,干制香菇需要在复水后食用,这种独特的多孔结构不利于复水香菇的持水性(WHC),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香菇的口感。本研究以香菇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冷冻—热风干燥联合干燥等干燥方式,采用核磁共振(NMR)和显微成像等技术(TEM)探究不同干燥条件下香菇结构的变化,并寻找其与复水香菇持水性的相互联系。在探究持水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工艺指标,从而获得持水性较优,风味保持较好的高品质香菇,研究结果为优化干制香菇的生产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从细胞壁、细胞膜和蛋白质等角度研究不同热风干燥温度对复水香菇的持水性差异的影响。细胞膜并不是影响不同温度热风干燥下复水香菇WHC差异的原因之一,因为所有干燥条件下香菇细胞膜的完整性均由于干燥脱水而丧失。蛋白质变性的贡献在于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细胞壁的刚性,从而影响了其多孔结构。细胞壁纤维聚合物的状态对WHC变化的影响要比蛋白质变性小得多,其主要与高温(>80℃)下持水性随温度的变化有关。(2)从孔隙与纤维两个角度将热风干燥与真空冷冻干燥样品复水后的持水性进行对比。从孔隙角度,尽管预冻温度不同,冻干产品复水后自由水含量均介于热风干燥40℃-50℃之间,对比干品孔隙分布,干香菇复水后内部结构产生明显的塌陷,这种塌陷应该是细胞膜完整性缺失、冰晶的机械破坏以及蛋白质变性的综合结果。对于纤维的水化特性,经过冻干后,纤维基质的水化能力显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冰晶导致的表面不平整,即细胞壁结构的疏松导致的,而不是由细胞壁纤维组成的变化引起的。(3)利用真空冷冻-热风联合干燥方式干制香菇,选取的联合干燥的最佳水分准换点为2 g/g d.b.在此条件下香菇的外观较为固定,由于联合干燥后期的结构刚性会限制高温导致的体积变化,因此这有利于对香菇外观的良好保持。相比于FD以及FD-HAD(40℃)样品,FD-HAD(80℃)使香菇色泽显着发黄,并且显着增加了香菇挥发物质含量。除此以外,FD-HAD(80℃)对香菇内部结构有很大影响,但由于香菇结构在水分含量低的条件下已保持稳定,因此这种结构变化大部分在复水后体现。这将有利于在保持冻干香菇良好干品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其复水后的持水性。
王教领[5](2021)在《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节能试验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特色果蔬干燥是其储藏与后续加工的重要工序,但存在效率低、能耗大和品相差等问题,转轮干燥可以实现果蔬低温高效干燥,但再生耗能高、热风循环不合理等难题制约了产业化应用。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开展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技术研究,建立低湿驱动低温干燥模式,优化联合干燥系统,探究转轮与热泵除湿特性,探明临界除湿机理,解决分级冷凝节能再生技术,开展果蔬除湿干燥试验,建立优化干燥工艺,实现特色果蔬节能、高效与优质干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转轮除湿能耗高等问题,开展转轮热泵联合干燥系统参数匹配与流场均布研究。通过单次干燥产量与干燥时间确定热泵循环主要参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转轮主要参数,制定优化联合除湿干燥控制系统。开展箱体底板高度与缓坡角度对干燥介质分布、流速及压力影响,探明6°最优倾角;针对进口风道盲区,建立等分缓坡风道,各处风量约为0.8m/s,实现风量的均布。(2)为了进一步实现系统的高效匹配,同时为优化干燥工艺提供理论参考,分别建立热泵与转轮除湿预测模型并探明除湿特性。利用转轮吸附特性及COMSOL软件建立转轮除湿模型,探讨了除湿进风状态等对除湿量及出风温度的影响,明确最佳转速(12r/h)和进风速度(2.5m/s)。通过压缩机10系数,分析了基准频率下的制热量、制冷量与蒸发、冷凝温度的变化关系,根据“零频率”方法建立了变频压缩机模型,通过插值验证表明制冷剂流量误差小于0.9%,输入功率误差小于3%,可用于压缩机输出参数的预测。(3)围绕转轮热泵联合干燥对空气能及余热高效利用问题,开展了联合系统临界除湿机理研究,探明了新风与回风的适宜焓值转换方法。开展热泵与转轮联合除湿过程分析,探明干燥介质对除湿效率的影响机制。利用转轮除湿热效率、绝热干燥效率评价等指标,研究蒸发除湿状态与转轮除湿效果的关系,探明了临界转换机理。开展了杏鲍菇基于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试验,建立了除湿能耗比与转换点相对湿度等参数间的数学关系模型,探明了转换点相对湿度对除湿能耗比的影响机制,进一步验证了临界除湿的有效性。转换点相对湿度为44%时,干品杏鲍菇SPC 0.679k W·h/kg,与预测值的绝对误差小于3个百分点。(4)基于转轮再生能耗高问题,开展压缩机排气分级冷凝再生技术研究,实现能量的高效匹配。分析分级冷凝制冷剂循环过程,构建制冷剂与空气侧模型,探究影响再生效果的主要因素。开展纯电加热再生与分级冷凝再生能耗对比试验,表明分级冷凝模式节能29.5%。建立再生进风温度、风速及蒸发进风温度与再生加热温度、再生冷凝量等指标间的响应面试验,表明蒸发进风温度34℃,再生进风温度32℃,风量90%为最优工艺,在室温条件下提高蒸发温度与再生进风温度有利于提升分级冷凝再生效果。(5)为了进一步探究转轮热泵联合干燥优势,开展热泵、热泵冻融和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试验研究,建立优化干燥工艺。结果表明,香菇干燥,转轮热泵联合干燥速率最快(6h),且品质最优;针对澳洲坚果采用全程45℃以下的低温,可36h将澳洲坚果干燥到1.5%安全水分,过氧化值(0.001g/100g)与酸价值(0.37mg/g)远低于国家标准。
陈凤英[6](2021)在《典型浆果预处理、红外冷冻干燥及其干制品吸湿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浆果,是一类肉质柔软、多汁液水果的总称,富含多种维生素、抗氧化活性物质、人体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和水溶性纤维,但由于高含水率特性,采后新鲜浆果容易发生微生物侵染或机械损伤,导致腐烂变质。采用干燥的加工方式是延长浆果货架期的有效方法,随着人们对高品质浆果类干制品需求的提升,开发节能保质的浆果干燥技术尤为重要。真空冷冻干燥能够较好的保留干燥产品的色、香、味、形以及营养组分,但由于效率低、能耗高限制了其在浆果加工中的广泛使用。本课题将高效红外冻干技术应用于浆果干制过程中,探究了浆果红外冷冻干燥特性及品质特征并提出了提升干燥效率及产品品质的辅助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为了确定红外冷冻干燥技术在浆果干燥中的适用性,分析了三种典型浆果原料(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热特性和红外吸收特性,并以化学组分、品质特性、干燥时间和能耗为指标分析了传统冷冻干燥(Freeze-drying,FD)和红外冷冻干燥(Infrared freeze-drying,IRFD)的差异。结果表明:三种浆果原料的光学性质主要由水决定,而水在整个红外光谱区表现出对红外辐射能的强吸收和弱散射特性。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共熔点分别为-22.34°C、-18.03°C、-14.88°C。FD与IRFD样品的化学组分完全一致。IRFD样品的花色苷含量(Total anthocyanins content,TAC)与总酚含量(Total phenolics content,TPC)显着小于FD样品,但是FD与IRFD样品的质构特性相似。此外,同一干燥温度下将三种浆果脱水至目标水分含量,IRFD所需时间及能耗均较FD显着降低。为提升浆果红外冻干效率,采用CO2激光穿孔、超声以及冻融对冷冻浆果进行预处理,并评估各预处理对浆果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预处理方法均能有效强化浆果红外冷冻干燥传质过程,缩短干燥时间。预处理对浆果品质特性的影响与浆果种类有关。CO2激光打孔能有效提高三种IRFD浆果的复水比,而且对三种IRFD浆果的TAC和TPC无显着影响。超声和冻融处理有效提高了蓝莓和蔓越莓的复水比,却降低了树莓的复水比和营养价值。为提升红外加热均匀性,引入脉冲喷动系统,研究三种浆果的IRFD干燥特性以及干燥均匀性。结果表明:Weibull模型较为适合于表征三种浆果在IRFD过程中水分比变化,Weibull模型参数表明脱除三种浆果样品中剩余37%的水分需总干燥时间的57%。脉冲喷动红外冷冻干燥(Pulse-spouted Infrared freeze-drying,PSIRFD)的干燥均匀性较IRFD高,干燥时间较IRFD短,PSIRFD干燥均匀性随喷动间隔时间的缩短而提高。综合干燥均匀性、能耗及营养品质指标,选择PSIRFD的喷动间隔时间为20 min。为掌握三种IRFD浆果在贮藏过程的吸湿规律,基于动态水分吸附(Dynamic vapor sorption,DVS)技术研究IRFD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吸湿特性。结果表明:三种IRFD浆果吸附等温线由多层吸附区和毛细管冷凝区组成,吸附曲线呈J形,根据IUPAC分类,三种IRFD浆果吸附等温线呈Ⅲ型,与高糖含量材料的吸湿特征一致。5种等温吸附模型中GAB和MHE对三种IRFD浆果的吸附-解吸等温线有较好的拟合效果(R2>0.99)。IRFD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绝对安全贮藏含水率(相对安全贮藏含水率)分别为20.63%(32.19%)、18.58%(28.22%)和10.92%(17.32%),而IRFD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单分子层含水率分别为10.73%,8.86%和7.84%(以干基计)。
赵月明[7](2021)在《微波真空与冷冻联合干燥蓝靛果脆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蓝靛果浆果富含花色苷、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食药俱佳。但新鲜蓝靛果水分含量超过80%,不易保鲜贮藏和运输,同时鲜食味道苦涩且蓝靛果深加工产品种类偏少,这些均影响蓝靛果营养和食用价值的应用。干燥是延长浆果货架期并提高其附加价值的有效手段。冷冻干燥是最适宜加工热敏性、高附加值物料的干燥方式之一,因其工作原理为在物料冻结情况下,通过降低真空度在低温下使物料脱水,既较好地保持物料原有形状、色泽,又提高了营养物质的保留率,但是单一冷冻干燥耗时长、成本高,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及推广。为了改善蓝靛果食品的口感和保证营养品质、提高蓝靛果冻干加工效率,本研究以蓝靛果为原料,添加酸奶与糖浆作为调味,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蓝靛果酸奶脆片配方中各组分比例,制备成新颖且为广大消费者接受的蓝靛果深加工产品形式;研究了热风浓缩、微波浓缩、微波真空浓缩三种不同浓缩方式对蓝靛果混合果浆进行浓缩的干燥特性,以及温度、微波强度、微波真空度三个因素对浓缩后混合果浆色泽与花色苷含量变化的影响,分析得到微波真空浓缩后蓝靛果混合果浆色差变化较小、花色苷保留率最高,故确定微波真空浓缩为最适宜蓝靛果混合果浆的浓缩方式;研究了不同物料含水率条件对冷冻干燥后蓝靛果酸奶脆片内部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进而影响干燥后浆果脆片脆性、硬度等质构品质,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微波真空-冷冻联合干燥可以改善蓝靛果酸奶脆片感官品质,采用中心组合试验方法,优化得到联合干燥方案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蓝靛果等果蔬联合干燥工业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的方法研究蓝靛果酸奶脆片配方各组分(酸奶、蓝靛果果浆、果葡糖浆)添加量不同对蓝靛果混合果浆共晶点、共熔点温度、干燥后脆片质构品质、色泽品质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冷冻干燥过程数值模拟,验证了冻干过程传热传质机理。结果表明,蓝靛果酸奶复合脆片配方中各组分的添加量范围为:酸奶添加量范围在90?100g;蓝靛果果浆添加量范围在32?64g;果葡糖浆添加量范围在8?16g,可以根据生产需要按酸奶:蓝靛果果浆:果葡糖浆=6:3:1的比例对各个组分用量进行适当增减。得到蓝靛果酸奶复合脆片形状保持良好、内部孔隙均匀致密,口感酸甜适中、无苦涩等不良味道,同时蓝靛果果味浓郁,并带有酸奶香气,产品质构较好,硬脆比比值小于30,硬度适中、口感酥脆,而且花色苷含量高于现售的蓝靛果产品,保证了产品丰富的营养价值。(2)在三种浓缩方式中,热风浓缩时间最长,浓缩后混合果浆色差最大、色泽暗红偏黑,并伴有混合果浆表面结膜情况严重的现象,感官品质最差,花色苷保留率也最低;微波浓缩至目标含水率(1.22g/g)过程中,脱水速率呈现先加速后匀速的变化趋势,且微波功率与干燥过程中混合果浆温度呈正相关,在微波功率320~480W条件下,物料温度显着升高,在加快干燥速率的同时也使蓝靛果花色苷降解显着,缩短干燥时间对花色苷的保护作用优于温度升高对花色苷的破坏作用;微波真空浓缩蓝靛果混合果浆结合了微波与真空的优点,在保证干燥时间最短的同时,使干燥后混合果浆花色苷保留率最高、色差值最小;经过浓缩后的蓝靛果混合果浆冻干时间较未浓缩果浆的短,并且干燥后质构品质较好,干燥后脆片内部微观结构骨架完整均匀,进而提出了微波真空-冷冻联合干燥蓝靛果酸奶脆片的干燥工艺。(3)在微波真空-冷冻联合干燥过程中,采用中心组合试验手段,研究转换点含水率、脆片厚度、解析干燥温度对蓝靛果酸奶脆片干燥时间及干燥后感官品质的影响规律,优化出最佳工艺参数组合。试验结果及响应曲面分析表明,适宜的水分转换点不仅可以大幅缩短冷冻干燥时间,对蓝靛果脆片的感官品质也有较好的影响。脆片表面色度与解析干燥温度密切相关。优化得到微波真空-冷冻联合干燥蓝靛果酸奶脆片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最佳水分转换点为65.4%(1.89g/g),脆片厚度为13mm,解析干燥温度为36.9℃。
杨杰[8](2021)在《实验型喷雾冷冻干燥设备冻结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喷雾冷冻干燥技术是将物料经雾化器雾化后与冷介质接触快速冻结成冰粒,然后将冰粒在低压环境脱水干燥的技术。该技术兼有冷冻干燥与喷雾干燥的优点,在制备纳米材料、粉状食品与药品等行业应用广泛。喷雾冻结过程是影响喷雾冷冻干燥产品质量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前期研究表明冻结速率对冻干纳米粉粉体粒径的影响较大,可通过控制冻结速率控制冻干粉体粒径的大小,然而现有的冻干设备难以精确控制冻结速率。因此,本文研究实验型液氮喷雾冷冻干燥设备的冻结性能,探讨影响液氮喷雾冻结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响应规律,为精确控制喷雾冻结速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探讨喷雾冻结过程中工艺参数对冻结速率影响规律,本文以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法在自制喷雾冷冻干燥设备上对喷雾冻结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以氮气流量、物料流量、氮气温度为正交因素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喷雾冻结实验,得到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物料的最终冻结温度及其冻结速率。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和极差分析得到各因素对冻结最终温度的影响规律及影响顺序。以自制喷雾冷冻干燥机为原型,为进一步优化喷雾冻结过程传热,将原来的单层腔结构改为双层腔结构。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方法对改进后的冻干室结构进行了关键结构参数的优化,优化后的结构:外腔尺寸:φ260×420mm,内腔尺寸φ180×380mm,内外腔体间距离为20mm,内腔壁通孔数量8行8列,直径为20mm,2个10mm的氮气入口在冻干室顶部对称分布。针对水在上述优化后的实验型喷雾冷冻干燥设备的冻干室内的喷雾冻结过程利用集总热容法建立了液滴位移、单液滴冻结和喷雾冻结过程能量传输数学模型。对模型求解,得到液滴大小、氮气初始温度对雾化液滴冻结时间的影响规律和氮气流量、液滴流量对雾化液滴最终物料冻结温度及其冻结速率的影响规律。为验证上述数学模型的准确性,以水为对象,对单液滴冻结过程和喷雾冻结过程分别进行仿真模拟,得到了氮气流量和物料流量对最终冻结温度和冻结速率的影响规律。将模拟结果与数学模型求解结果对比发现两者吻合度较高,冻结最终温度最大相差10K,误差率为4%;冻结速率最大相差20K/s,误差率为7.1%。并在改进后的设备上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氮气流量对冻结最终温度影响的实验结果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的趋势基本一致,最大相差8K误差率为5.2%。
景娜娜[9](2021)在《干燥和贮藏方式对花椒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花椒是一种传统的食用香料,富含独特浓郁的麻味和丰富的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花椒干燥和贮藏仍采用传统的方式,造成其质量的严重损失,且不同贮藏方式花椒长期贮藏期间麻味物质、挥发油和花青素等品质品质指标变化鲜见报道。研究以凤县‘大红袍’花椒为试材,研究不同干燥与贮藏方式对其品质品质指标的影响,探究各指标变化规律,筛选适宜的加工、贮藏方式及贮藏期,为花椒产业及市场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技术。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真空冷冻干燥为花椒干燥提供新可能。在阴干、热风干燥、远红外干燥、真空冷冻干燥4种处理中,以真空冷冻干燥花椒品质品质指标含量仅次于鲜花椒,对花椒品质的维持效果较好,但对挥发油的保留效果较差,主成分得分仅为-3.01;阴干有利于花椒挥发油的保留,主成分得分(3.76)高于鲜花椒(2.70),但其色泽、麻味物质及抗氧化性等损失严重。(2)对不同干燥处理花椒的花青素、总酚、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性指标(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FRAP)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花椒中的花青素、总酚、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性呈显着正相关,其中以总酚含量与抗氧化性的相关性最强,总酚在花椒的抗氧化性调控中可能起重要作用。(3)花椒采用保鲜袋、真空及玻璃瓶3种包装,以真空包装花椒贮藏效果较好,显着抑制了麻味物质、花青素、总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性的降低,建议贮藏期为18个月;玻璃瓶包装有利于花椒挥发油的保存,对其他各项指标的保留效果虽优于保鲜袋包装但损失仍然较大,建议贮藏期为12个月;保鲜袋包装花椒的品质品质指标在贮藏期间下降最快,损失最多,建议贮藏期最长为12个月。(4)花椒采用20℃室温和4℃低温贮藏,以4℃低温显着抑制了花椒贮藏期间的品质下降,其挥发油、麻味物质、花青素含量及抗氧化性均显着高于20℃室温贮藏样品,贮藏期可以达到18个月,此时挥发油、麻味物质和花青素含量的下降率分别为10.71%、35.60%和34.97%。(5)对不同贮藏方式花椒在贮藏期间品质品质指标的动力学分析表明,各指标均符合零阶或一阶动力学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确定动力学模型预测可以预测贮藏期间各项指标的下降率,为花椒贮藏期的选择提供参考。综上,在不同的加工及贮藏方式中,以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包装及4℃低温贮藏能较好的维持花椒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品质,能够通过动力学模型预测花椒的贮藏期,为花椒产业和市场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技术。
罗珍岑[10](2021)在《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咀嚼片品质特性及功能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棘果作为新食品资源果品,其因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天然活性成分而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其果粒小,口感粗糙酸涩,不易直接食用,鲜果的季节性以及不耐贮存等特点使其利用受限。乳酸发酵是重要的食品生产和保藏方式,通过发酵产酸延长食品保质期和形成特有的风味,并改变食品质地和营养特性。干燥是较传统的延长食品贮藏期并有效保留果品质量的加工技术,目前干燥技术对果蔬品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始生鲜物料上,针对发酵物料的干燥方式及对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发酵和干燥工艺对火棘鲜果的滋味品质、营养功能性品质、风味品质及理化特性等的影响,为调控火棘果产品食用性、安全性和功能性的最适加工工艺、开发与设计及货架期预测等提供相关的指导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析了火棘果的基本营养成分、滋味品质及功能特性,并研究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进行乳酸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显示:富含膳食纤维(17.80%)和矿物质的火棘鲜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其中苹果酸、柠檬酸和琥珀酸含量最高。乳酸发酵的三因素三水平试验、响应面优化试验和验证试验显示:影响火棘果发酵优化响应值(总酸﹕总游离氨基酸﹕感官评价=0.4:0.3:0.3)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发酵时间>液料比>接种量。同时,两因素的交互影响较强,该模型在试验范围内存在稳定点。故火棘果浆最优化的乳酸发酵工艺参数为:接种量2.1%,液料比2:1(m L/g),发酵时间96 h。此条件制备的火棘果发酵液较其他试验组和鲜果具有较小的粒径,较低的多酚类物质破坏率,较高的总酸、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此外,发酵液较鲜果新增了乳酸和乙酸等滋味成分,有机酸总量从火棘鲜果的26.43mg/g(干基)显着升至最优火棘果发酵液的40.75 mg/g(干基)。以上结果说明适宜的乳酸发酵条件使得发酵液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保留率和较好的酸涩粗糙口感改善率。(2)研究了5个不同温度和四种干燥方式(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VFD)、热风结合微波真空干燥(Hot Air-Microwave-Assisted Vacuum Drying,HAMAVD)和热风结合微波干燥(Hot Air-Assisted Microwave Drying,HAAMD))对最优火棘果发酵液的品质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70℃热风干燥温度下,火棘果粉的冲调析水量较少,色泽、5-羟甲基糠醛和功能性成分保留率较高,同时能耗也略高;但将其与微波干燥技术相结合,形成的HAMAVD和HAAMD工艺不仅有效降低能耗,同时干燥果粉的色泽、复水性、流动性、组织结构、滋味品质、营养特性和香气特征等品质更佳。其中,HAAMD可能因先采用高温(微波干燥)再采用梯度低温的脱水方式使得耗时和能耗最低。与VFD相比,HAAMD果粉的流动性、孔隙率、复水性、鲜味品质及功能性成分保留率不及VFD,在持水/油力、营养成分保留率、滋味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的香气特征上两者差异不显着,但HAAMD果粉分散性更好、粒径更均一、色泽变化率更小、不易吸潮、更易运输和贮藏。综上,有序的降温程序结合微波干燥技术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干燥制品的品质,同时能耗率较低,时间成本较小,综合考虑宜采用热风结合微波干燥工艺对火棘果发酵液进行脱水干燥处理。(3)主要探究和评价了火棘果咀嚼片产品的设计、安全性、食用性、功能作用和货架期。结果显示:最优发酵和干燥的火棘果咀嚼片在果粉净含量为50%,麦芽糊精添加量20%,糖醇添加量30%(木糖醇与甘露醇质量比为3:2)时,甜度为30%(6%甜度来自于火棘果粉)的该设计产品具有较高的硬度、脆度、消费者满意度和模糊综合评价感官得分。同时,该产品的水分含量、色泽、亚硝酸盐含量、菌落总数、酵母菌和霉菌总数及致病菌均符合产品生产标准,鲜果中存在的氰苷类制毒物质也随着加工处理得以清除。此外,其丰富的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独特的风味和柔和的甜酸比(15:1)获得较高的食用性品质评价。进一步分析该样品在模拟体外代谢中吸附葡萄糖、抑制淀粉水解、吸附亚硝酸盐(NO2-)和胆固醇等能力可知:其对葡萄糖的吸附力约为18.50 mg/g,淀粉消化抑制率12.20%,血糖指数最小可降低46.59,最大NO2-吸附量6.55 ug/g(p H 2.0),最大胆固醇吸附量31.23 mg/g(肠道环境),说明富含多孔膳食纤维的该样品可能具有一定的降血糖和降血脂的功能。最后,货架期预测经高温加速败坏试验显示:在火棘果咀嚼片的滋味品质、色泽及微生物安全性指标均合格的情况下,确定35℃和45℃贮藏环境下分别不宜存放超过76天和36天。故货架寿命比率Q10为2.11,火棘果咀嚼片在25℃环境条件下可贮藏161天,在4℃环境条件下可贮藏769天,说明其在保鲜冰箱中储存不仅有利于风味、滋味与营养品质保留,同时也提高安全性,延长贮藏期。
二、真空冷冻干燥时间的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空冷冻干燥时间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5种干制方式对大果沙棘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干燥条件 |
1.2.2 指标测定 |
1.2.2. 1 干燥率 |
1.2.2. 2 干燥曲线 |
1.2.2. 3 色泽的测定 |
1.2.2. 4 褐变度 |
1.2.2. 5 维生素C |
1.2.2. 6 总黄酮 |
1.2.2. 7 总酚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5种干制方式对大果沙棘干燥时间、含水率及干燥率的影响 |
2.2 5种干制方式对大果沙棘干燥特性的影响 |
2.3 5种干制方式对大果沙棘色泽的影响 |
2.4 5种干制方式对对大果沙棘褐变度的影响 |
2.5 5种干制方式对大果沙棘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2.6 5种干制方式对大果沙棘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7 5种干制方式对大果沙棘总酚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 |
(2)预处理对苹果脆片真空冷冻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
1.1.1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发展研究现状 |
1.1.2 影响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果蔬休闲食品中发展的因素 |
1.1.3 真空冷冻干燥特性和能耗的影响因素 |
1.1.4 真空冷冻干燥对理化和营养品质影响 |
1.1.5 真空冷冻干燥对感官品质影响 |
1.2 联合干燥方式在真空冷冻干燥中的应用 |
1.2.1 热风和热泵联合真空冷冻干燥 |
1.2.2 真空微波联合真空冷冻干燥 |
1.2.3 中短波红外联合真空冷冻干燥 |
1.2.4 压差闪蒸联合真空冷冻干燥 |
1.3 预处理方式在真空冷冻干燥中的应用 |
1.3.1 渗透预处理 |
1.3.2 超声预处理 |
1.3.3 预冻和冻融预处理 |
1.3.4 其他预处理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联合干燥对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品质和能耗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设备与仪器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真空冷冻联合干燥对苹果脆片色泽的影响 |
2.2.2 真空冷冻联合干燥对苹果脆片硬脆度的影响 |
2.2.3 真空冷冻联合干燥对苹果脆片微观结构的影响 |
2.2.4 真空冷冻联合干燥对苹果脆片水分状态的影响 |
2.2.5 真空冷冻联合干燥对苹果脆片吸湿性的影响 |
2.2.6 真空冷冻联合干燥对苹果脆片气味的影响 |
2.2.7 真空冷冻联合干燥对苹果脆片Vc和酚类物质的影响 |
2.2.8 真空冷冻联合干燥对苹果脆片干燥时间和能耗的影响 |
2.3 小结 |
第三章 预冻速率和冻融处理对苹果脆片真空冷冻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原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冻结速率和冻融次数对苹果片冻结特性的影响 |
3.2.2 冻结速率和冻融处理对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干燥特性的影响 |
3.2.3 冻结速率和冻融处理对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硬脆度的影响 |
3.2.4 冻结速率和冻融处理对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微观结构的影响 |
3.2.5 冻结速率和冻融处理对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孔隙的影响 |
3.2.6 冻结速率和冻融处理对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色泽的影响 |
3.2.7 冻结速率和冻融处理对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总糖和可滴定酸的影响 |
3.2.8 冻结速率和冻融处理对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酚类物质的影响 |
3.2.9 感官评价 |
3.3 小结 |
第四章 小分子糖渗透预处理对苹果脆片真空冷冻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不同糖渗透对苹果片传质动力学的影响 |
4.2.2 不同糖渗透对苹果片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
4.2.4 不同糖渗透对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外观的影响 |
4.2.5 不同糖渗透对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质构性质的影响 |
4.2.6 不同糖渗透对真空冷冻干燥苹果脆片微观结构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超声辅助糖渗透处理对苹果传质动力学和酚类物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超声辅助渗透对苹果传质动力学的影响 |
5.2.2 超声辅助渗透对苹果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
5.2.3 超声辅助渗透对苹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5.2.4 苹果渗透条件、总酚含量与抗氧化性的相关性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项目资助 |
作者简历 |
(3)基于真空冷冻干燥效率及品质控制的大蒜预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1.2 大蒜真空冷冻干燥加工面临的问题 |
1.3 干燥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4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大蒜片真空冷冻干燥特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化学试剂与设备 |
2.2.2 新鲜大蒜样品处理 |
2.2.3 干燥试验 |
2.2.4 水分含量测定 |
2.2.5 颜色 |
2.2.6 体积收缩比 |
2.2.7 微观结构 |
2.2.8 硬度 |
2.2.9 热稳定性 |
2.2.10 水分活度 |
2.2.11 复水比 |
2.2.12 挥发性成分分析 |
2.2.13 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2.2.14 抗氧化活性试验 |
2.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真空冷冻干燥温度对大蒜片干燥特性的影响分析 |
2.3.2 干燥对大蒜片物理品质的影响分析 |
2.3.3 干燥对大蒜片复水比的影响分析 |
2.3.4 干燥对大蒜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分析 |
2.3.5 干燥对大蒜片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分析 |
2.3.6 干燥对大蒜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分析 |
2.3.7 主成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催化式红外干法烫漂预处理对大蒜片真空冷冻干燥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化学试剂与设备 |
3.2.2 新鲜大蒜样品处理 |
3.2.3 催化式红外干法烫漂试验(CIRDB) |
3.2.4 CIRDB预处理联合真空冷冻干燥试验 |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催化式红外干法烫漂处理对大蒜理化特性的影响分析 |
3.3.2 大蒜片催化式红外干法烫漂最优工艺的建立 |
3.3.3 催化式红外干法烫漂预处理对大蒜片真空冷冻干燥时间的影响分析 |
3.3.4 催化式红外干法烫漂预处理对真空冷冻干制大蒜片物理品质的影晌分析 |
3.3.5催化式红外干法烫漂预处理对真空冷冻干制大蒜片化学品质的影响分析 |
3.3.6 催化式红外干法烫漂预处理对真空冷冻干制大蒜片风味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真空预处理联合多模式超声辅助渗透脱水对大蒜片真空冷冻干燥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化学试剂与设备 |
4.2.2 新鲜大蒜样品处理 |
4.2.3 真空预处理 |
4.2.4 渗透脱水试验 |
4.2.5 真空冷冻干燥试验 |
4.2.6 理化指标分析 |
4.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大蒜片新型高效渗透脱水技术的建立 |
4.3.2 新型高效渗透脱水预处理对大蒜片真空冷冻干燥时间的影响分析 |
4.3.3 新型高效渗透脱水预处理对真空冷冻干制大蒜片物理品质的影响分析 |
4.3.4 新型高效渗透脱水预处理对真空冷冻干制大蒜片化学品质的影响分析 |
4.3.5 新型高效渗透脱水预处理对真空冷冻干制大蒜片风味的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声辅助乙醇预处理对大蒜片真空冷冻干燥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化学试剂与设备 |
5.2.2 新鲜大蒜样品处理 |
5.2.3 大蒜片超声波预处理 |
5.2.4 真空冷冻干燥 |
5.2.5 干燥过程水分比变化 |
5.2.6 光学显微镜分析 |
5.2.7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5.2.8 电阻抗分析 |
5.2.9 颜色 |
5.2.10 硬度值 |
5.2.11 复水比 |
5.2.12 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5.2.13 抗氧化活性试验 |
5.2.14 挥发性成分分析 |
5.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超声辅助乙醇预处理对大蒜微观结构的影响分析 |
5.3.2 超声预处理大蒜真空冷冻干燥时间的影响分析 |
5.3.3 超声预真空冷冻干制大蒜片物理品质的影响分析 |
5.3.4 超声预真空冷冻干制大蒜片化学品质的影响分析 |
5.3.5 超声预真空冷冻干制大蒜片风味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冻融循环预处理对大蒜片真空冷冻干燥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化学试剂与设备 |
6.2.2 新鲜大蒜样品处理 |
6.2.3 冻融循环预处理 |
6.2.4 真空冷冻干燥 |
6.2.5 干燥动力学分析 |
6.2.6 总能耗计算 |
6.2.7 水分状态及分布测定 |
6.2.8 细胞活力检测 |
6.2.9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
6.2.10 挥发性成分分析 |
6.2.11 颜色 |
6.2.12 硬度 |
6.2.13 复水比 |
6.2.14 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6.2.15 热稳定性分析 |
6.2.16 大蒜多糖理化性质分析 |
6.2.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冻融循环预处理对大蒜片真空冷冻干燥时间的影响分析 |
6.3.2 冻融循环预处理对大蒜片水分状态、细胞活力和内部结构的影响分析 |
6.3.3 冻融循环预处理真空冷冻干制大蒜片风味的影响分析 |
6.3.4 冻融循环预处理对真空冷冻干制大蒜片物理品质的影响分析 |
6.3.5 冻融循环预处理对真空冷冻干制大蒜片化学品质的影响分析 |
6.3.6 冻融循环预处理对真空冷冻干制大蒜片热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6.3.7 冻融循环预处理对大蒜多糖理化特性的影响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不同预处理冻干大蒜片干燥时间和理化品质的对比分析及其贮藏特性研究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数据对比分析 |
7.2.2 加速贮藏实验 |
7.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不同预处理技术对大蒜片真空冷冻干燥时间和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 |
7.3.2 加速贮藏条件下冻干大蒜片理化品质变化分析 |
7.3.3 不同预处理技术差异性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联合干燥对香菇复水后持水性的影响与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香菇概述 |
1.1.1 香菇资源现状和药食同源价值 |
1.1.2 香菇干燥技术 |
1.1.3 不同干燥方式对香菇干燥和复水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
1.1.4 复水香菇持水性(WHC) |
1.2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温度热风干燥对复水香菇持水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原料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主要试剂 |
2.2.4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2.5 数据统计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复水特性和WHC总体表征 |
2.3.2 分析细胞膜对 WHC 变化的贡献 |
2.3.3 分析蛋白质变性对WHC变化的贡献 |
2.3.4 分析细胞壁对WHC变化的贡献 |
2.4 小结 |
第三章 真空冷冻干燥与热风干燥复水香菇持水性对比与机理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原料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主要试剂 |
3.2.4 试验内容及方法 |
3.2.5 数据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预冻温度对冻干曲线影响 |
3.3.2 压汞法测定FD孔隙 |
3.3.3 FD香菇复水比与复水后WHC |
3.3.4 FD复水香菇核磁共振T2 曲线 |
3.3.5 FD复水香菇微观结构 |
3.3.6 冻干香菇蛋白质二级结构 |
3.3.7 冻干香菇纤维溶液粘度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真空冷冻-热风联合干燥对复水香菇持水性的影响与工艺优化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原料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主要试剂 |
4.2.4 试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联合干燥水分转换点的筛选 |
4.3.2 不同联合干燥参数对香菇色泽、风味和复水后持水性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5.3.1 联合干燥技术的产业应用 |
5.3.2 持水性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项目资助 |
(5)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节能试验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果蔬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
1.1.1 特色果蔬概述 |
1.1.2 真空干燥 |
1.1.3 红外干燥 |
1.1.4 微波干燥 |
1.1.5 热风热泵干燥 |
1.1.6 不同干燥方法对比研究 |
1.2 空气除湿方式 |
1.3 转轮除湿技术进展 |
1.3.1 除湿干燥剂研究进展 |
1.3.2 转轮再生与除湿循环模式 |
1.3.2.1 转轮再生模式 |
1.3.2.2 转轮除湿循环模式 |
1.3.3 转轮除湿模型研究 |
1.3.4 转轮除湿干燥工艺与系统优化研究 |
1.3.4.1 转轮除湿干燥工艺研究 |
1.3.4.2 转轮除湿系统优化 |
1.3.5 总结与展望 |
1.4 热泵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
1.4.1 热泵干燥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发展与研究趋势 |
1.5 转轮与热泵除湿干燥发展趋势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图 |
1.8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 |
1.9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转轮热泵联合干燥系统优化研究 |
2.1 总体方案设计原则 |
2.2 整机工作原理 |
2.3 关键部件设计 |
2.3.1 临界除湿机构设计 |
2.3.2 分级冷凝再生机构设计 |
2.4 转轮除湿系统设计与参数确定 |
2.4.1 设计条件的确定 |
2.4.2 物料干燥设计条件 |
2.4.3 除湿过程设计条件 |
2.4.4 热量与除湿负荷计算 |
2.5 主要部件计算选择 |
2.5.1 压缩机 |
2.5.2 蒸发器计算 |
2.5.3 冷凝器计算 |
2.5.4 风机 |
2.5.5 节流装置的设计 |
2.5.6 其它辅助设备 |
2.6 转轮除湿系统设计 |
2.6.1 转轮的组成 |
2.6.2 除湿剂的选择 |
2.6.3 转轮计算与选型 |
2.7 控制系统设计 |
2.8 流场分析与整机试制 |
2.8.1 导流板结构分析 |
2.8.2 结果分析 |
2.8.3 整机试制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轮除湿与热泵干燥特性及仿真研究 |
3.1 除湿转轮物理特性 |
3.2 转轮除湿数学模型 |
3.3 除湿通道模拟分析 |
3.3.1 转轮除湿方程 |
3.3.1.1 质量守恒方程 |
3.3.1.2 动量守恒方程 |
3.3.1.3 能量守恒方程 |
3.3.1.4 辅助方程 |
3.3.2 转轮除湿方程求解与分析 |
3.4 热泵干燥的工作原理 |
3.5 热泵干燥系统的制冷循环 |
3.6 热泵干燥系统的热风循环 |
3.7 热泵干燥系统主要性能评价指标 |
3.8 压缩机建模与特性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临界除湿机理与节能试验研究 |
4.1 热泵干燥系统的空气循环过程 |
4.2 温湿度在线测控方法与仪器 |
4.3 联合干燥系统除湿特性分析 |
4.3.1 蒸发出风饱和阶段联合除湿特性分析 |
4.3.2 蒸发出风部分饱和联合除湿特性分析 |
4.3.3 蒸发出风零饱和联合除湿特性分析 |
4.3.4 临界除湿控制方法 |
4.4 临界除湿试验 |
4.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4.2 成分测定 |
4.4.3 试验设计 |
4.4.4 试验结果分析 |
4.4.5 试验结果分析 |
4.4.6 试验优化与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级冷凝再生过程与节能试验研究 |
5.1 分级冷凝再生分析与制冷剂选择 |
5.2 再生冷凝过程建模与仿真分析 |
5.3 分级冷凝节能再生试验 |
5.3.1 试验目的 |
5.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5.3.3 实验设计 |
5.3.3.1 纯电加热再生与分级冷凝再生能耗对比试验 |
5.3.3.2 分级冷凝再生优化工艺试验 |
5.3.3.3 测试指标 |
5.3.4 试验结果分析 |
5.3.4.1 纯电加热再生与分级冷凝再生能耗对比试验 |
5.3.4.2 单因素试验 |
5.3.4.3 分级冷凝再生优化工艺试验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试验与分析 |
6.1 香菇转轮除湿干燥试验 |
6.1.1 材料与方法 |
6.1.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6.1.1.2 成分测定 |
6.1.2 试验设计 |
6.1.2.1 单因素试验及香菇干燥特性 |
6.1.2.2 响应面优化试验 |
6.1.3 结果与分析 |
6.1.3.1 单因素试验分析 |
6.1.3.2 响应面模型及显着性检验 |
6.1.3.3 因素响应分析 |
6.1.4 试验优化与验证 |
6.1.5 结论 |
6.2 香菇热泵与冻融干燥试验 |
6.2.1 对照试验目的 |
6.2.2 干燥设备 |
6.2.3 材料及方法 |
6.2.3.1 试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6.2.3.2 试验方法 |
6.2.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6.2.3.4 数据处理 |
6.2.4 结果与分析 |
6.3 品质对比分析 |
6.3.1 复水性 |
6.3.2 色差 |
6.3.3 质构特性 |
6.3.4 干燥能耗 |
6.4 三种干燥方式速率对比分析 |
6.5 澳洲坚果低温干燥试验 |
6.6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典型浆果预处理、红外冷冻干燥及其干制品吸湿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浆果干燥加工研究现状 |
1.2 浆果干燥中存在的问题 |
1.2.1 干燥效率 |
1.2.2 品质劣变 |
1.3 红外冷冻干燥技术概述 |
1.3.1 红外辐射干燥原理 |
1.3.2 红外冷冻干燥的技术研究进展 |
1.4 浆果预处理研究进展 |
1.5 干燥产品吸附等温线研究方法进展 |
1.6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典型浆果红外冻干的适用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2.3 干燥设备及方法 |
2.2.4 指标测定方法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红外吸收特性 |
2.3.2 干燥方式对浆果化学组分的影响 |
2.3.3 干燥方式对浆果品质特性的影响 |
2.3.4 干燥方式对干燥时间与能耗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处理对典型浆果红外冻干及其品质特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2 试验仪器 |
3.2.3 试验方案 |
3.2.4 指标测定方法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预处理对浆果干燥特性的影响 |
3.3.2 预处理对红外冻干浆果营养特性的影响 |
3.3.3 预处理对红外冻干浆果复水能力的影响 |
3.3.4 红外冻干浆果的感官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浆果红外冻干动力学以及脉冲喷动改善干燥均匀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2.2 试验仪器 |
4.2.3 试验方案 |
4.2.4 指标测定方法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浆果红外冷冻干燥的动力学研究 |
4.3.2 脉冲喷动介入对红外冻干干燥均匀性的影响 |
4.3.3 脉冲喷动介入对红外冻干浆果营养特性的影响 |
4.3.4 脉冲喷动介入对红外冻干干燥效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VS技术研究红外冻干典型浆果的吸湿特性 |
5.1 前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2 试验仪器 |
5.2.3 试验方案 |
5.2.4 指标测定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相对湿度对红外冻干浆果吸湿性的影响 |
5.3.2 红外冻干浆果的吸附-解吸行为 |
5.3.3 红外冻干浆果的吸附-解吸模型模拟与比较 |
5.3.4 模型验证 |
5.3.5 红外冻干浆果的安全贮藏含水量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主要仪器设备图 |
(7)微波真空与冷冻联合干燥蓝靛果脆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蓝靛果概述 |
1.1.2 浆果加工 |
1.2 微波真空-冷冻联合干燥技术 |
1.2.1 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原理与特点 |
1.2.2 冷冻干燥技术原理与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蓝靛果的产品种类 |
1.3.2 联合干燥工艺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基于冷冻干燥工艺的蓝靛果脆片的配方优化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流程 |
2.1.4 试验方法 |
2.1.5 试验指标与测定方法 |
2.1.6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配方对干前混合果浆物理特性参数的影响 |
2.2.2 蓝靛果脆片冷冻过程中质热传递分析 |
2.2.3 感官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3 混合果浆浓缩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试验指标与测定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热风浓缩混合果浆工艺研究 |
3.2.1 热风浓缩温度对混合果浆干燥特性的影响 |
3.2.2 热风浓缩温度对混合果浆色度及色差变化的影响 |
3.2.3 热风浓缩温度对混合果浆花色苷保留率的影响 |
3.3 微波浓缩混合果浆工艺研究 |
3.3.1 微波浓缩温度对混合果浆干燥特性的影响 |
3.3.2 微波浓缩温度对混合果浆色度及色差变化的影响 |
3.3.3 微波功率对浓缩后混合果浆花色苷保留率的影响 |
3.4 微波真空浓缩混合果浆工艺研究 |
3.4.1 微波真空浓缩条件对混合果浆干燥特性的影响 |
3.4.2 微波真空浓缩条件对混合果浆色泽变化的影响 |
3.4.3 微波真空浓缩温度对混合果浆营养物质保留率的影响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不同工艺条件对浓缩时间的影响 |
3.5.2 不同浓缩工艺色度变化及花色苷保留情况 |
3.5.3 微波真空与冷冻联合干燥工艺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4 联合干燥蓝靛果脆片工艺优化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1.4 试验指标与测定方法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冷冻干燥条件对干燥时间的影响 |
4.2.2 冷冻干燥条件对浆果脆片质构的影响 |
4.2.3 干燥条件对产品色度的影响 |
4.3 微波真空与冷冻联合干燥工艺参数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5.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实验型喷雾冷冻干燥设备冻结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喷雾冷冻干燥技术应用现状 |
1.2.2 喷雾冷冻干燥理论研究现状 |
1.2.3 喷雾冷冻干燥设备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2 喷雾冻结实验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喷雾冻结正交实验 |
2.2.1 正交实验设计 |
2.2.2 实验过程及步骤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极差分析结果 |
2.3.2 方差分析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实验型喷雾冷冻干燥机冻干室的改进 |
3.1 现有喷雾冷冻干燥机冻干室结构 |
3.2 喷雾冷冻干燥机冻干室结构的改进方案 |
3.3 冻干室结构参数的优化过程 |
3.3.1 氮气入口位置对冻干室内部流场的影响 |
3.3.2 内腔体壁通孔大小对冻干室内部流场的影响 |
3.3.3 内外腔体间距离对冻干室内部流场的影响 |
3.4 改进后冻干室结构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喷雾冻结过程理论研究 |
4.1 喷雾冻结过程物理模型 |
4.2 喷雾冻结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1 液滴位移模型 |
4.2.2 喷雾冻结过程单液滴冻结模型 |
4.2.3 喷雾冻结过程能量传输模型 |
4.3 冻结过程参数的确定 |
4.4 喷雾冻结过程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
4.4.1 液滴大小、氮气初始温度与雾化液滴冻结时间的响应关系 |
4.4.2 氮气流量、液滴流量与雾化液滴最终冻结温度间的响应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5 喷雾冻结过程理论模型的验证 |
5.1 CFD基础理论 |
5.2 喷雾冻结过程数值模拟 |
5.2.1 物理模型 |
5.2.2 网格划分 |
5.2.3 边界条件 |
5.3 喷雾冻结过程仿真模拟结果及分析 |
5.3.1 单液滴模拟结果 |
5.3.2 喷雾冻结过程模拟 |
5.4 实验结果与数学模型结果的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9)干燥和贮藏方式对花椒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花椒生产概况 |
1.2 花椒加工及贮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色泽的损失 |
1.2.2 麻味物质的损失 |
1.2.3 挥发油的损失 |
1.3 花椒品质指标的研究进展 |
1.3.1 色泽 |
1.3.2 麻味物质 |
1.3.3 挥发油 |
1.4 常用食品干燥方式及其对花椒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
1.4.1 常用的食品干燥方式 |
1.4.2 干燥方式对花椒品质的影响 |
1.5 花椒贮藏方式研究进展 |
1.5.1 包装技术对花椒贮藏品质的影响 |
1.5.2 环境条件对花椒贮藏品质的影响 |
1.5.3 粉碎程度对花椒贮藏品质的影响 |
1.6 花椒抗氧化性研究进展 |
1.7 选题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7.1 选题目的、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材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处理与取样 |
2.2.1 干燥处理与取样 |
2.2.2 贮藏方式处理与取样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感官品质指标 |
2.3.2 营养品质指标 |
2.3.3 抗氧化性指标 |
2.4 动力学分析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干燥方式对花椒品质指标的影响 |
3.1.1 干燥方式对花椒感官品质指标的影响 |
3.1.2 干燥方式对花椒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 |
3.1.3 干燥方式对花椒抗氧化性指标的影响 |
3.1.4 抗氧化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1.5 主成分分析 |
3.2 包装对花椒贮藏期品质指标的影响 |
3.2.1 包装对花椒贮藏期感观品质指标的影响 |
3.2.2 包装对花椒贮藏期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 |
3.2.3 包装对花椒贮藏期抗氧化性指标的影响 |
3.2.4 包装方式的动力学分析 |
3.3 温度对花椒贮藏期品质指标的影响 |
3.3.1 温度对花椒贮藏期感观品质指标的影响 |
3.3.2 温度对花椒贮藏期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 |
3.3.3 温度对花椒贮藏期抗氧化性指标的影响 |
3.3.4 温度条件的动力学分析 |
3.4 不同包装及温度花椒建议贮藏期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干燥方式对花椒营养品质的影响 |
4.2.2 干燥方式对花椒抗氧化性的影响 |
4.2.3 包装对花椒贮藏品质的影响 |
4.2.4 温度对花椒贮藏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咀嚼片品质特性及功能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火棘果研究现状 |
1.1.1 火棘果食用品质和药用价值的研究现状 |
1.1.2 火棘果应用开发现状及意义 |
1.2 乳酸菌食品概述 |
1.2.1 乳酸菌概述 |
1.2.2 乳酸菌群系及发酵特点 |
1.2.3 不同原料发酵菌群体系及特点 |
1.3 干燥食品概述 |
1.3.1 干燥技术概述 |
1.3.2 干燥食品品质与评价概述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章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的工艺优化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火棘干果的处理 |
2.3.2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主要工艺流程 |
2.3.3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工艺优化试验 |
2.3.4 水分及一般营养成分测定 |
2.3.5 滋味品质成分测定 |
2.3.6 功能性成分测定 |
2.3.7 感官评价 |
2.3.8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火棘鲜果与干果一般品质特性分析 |
2.4.2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3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最佳工艺条件及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干燥方式对火棘果粉理化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火棘果粉干燥处理 |
3.3.2 含水率、产率及能耗测定 |
3.3.3 物理特性和显微结构分析 |
3.3.4 食品化学特性与食用品质分析 |
3.3.5 色泽及滋味品质分析 |
3.3.6 营养及功能成分测定 |
3.3.7 挥发性物质测定 |
3.3.8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热风干燥温度对发酵火棘果粉品质的影响 |
3.4.2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含水率、产率及能耗比较分析 |
3.4.3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物理特性比较分析 |
3.4.4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食品化学特性比较分析 |
3.4.5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色泽及滋味品质分析 |
3.4.6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营养及功能成分分析 |
3.4.7 不同干燥方式制备火棘果粉香气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发酵火棘果咀嚼片产品设计及功能性作用初步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火棘果咀嚼片设计及指标测定 |
4.3.2 火棘果咀嚼片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
4.3.3 火棘果咀嚼片安全性评价 |
4.3.4 模拟体外胃肠道消化代谢试验及其指标测定 |
4.3.5 火棘果咀嚼片在模拟体外胃肠道消化代谢中的吸附性能 |
4.3.6 火棘果咀嚼片的货架期预测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火棘果咀嚼片设计结果分析 |
4.4.2 火棘果咀嚼片安全性分析 |
4.4.3 火棘果咀嚼片营养成分及滋味特性分析 |
4.4.4 模拟体外胃肠道消化代谢试验 |
4.4.5 代谢中亚硝酸盐(NO_2~-)和胆固醇的吸附性能 |
4.4.6 火棘果咀嚼片货架期预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四、真空冷冻干燥时间的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5种干制方式对大果沙棘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J]. 林萍,姚娜娜,车凤斌,马燕,张婷.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 [2]预处理对苹果脆片真空冷冻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马有川.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基于真空冷冻干燥效率及品质控制的大蒜预处理技术研究[D]. 冯亚斌. 江苏大学, 2021
- [4]联合干燥对香菇复水后持水性的影响与工艺优化[D]. 邱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5]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节能试验与优化[D]. 王教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6]典型浆果预处理、红外冷冻干燥及其干制品吸湿特性研究[D]. 陈凤英. 江南大学, 2021(01)
- [7]微波真空与冷冻联合干燥蓝靛果脆片工艺研究[D]. 赵月明.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8]实验型喷雾冷冻干燥设备冻结性能研究[D]. 杨杰.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9]干燥和贮藏方式对花椒品质的影响[D]. 景娜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10]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咀嚼片品质特性及功能作用研究[D]. 罗珍岑. 西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