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PM设计绘图程序中板下温度的合理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史根源[1](2018)在《桥梁BIM模型中结构计算信息的生成与转换》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被业界誉为近三十年来建筑工程领域内影响最大的一次技术革命,并成为近年来各种新技术整合及相关软件开发的热点,国内桥梁工程界对于BIM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和推广势头迅猛,但当前BIM软件中尚未实现BIM模型与结构计算模型的整合,而二者的信息共享与转换是实现BIM与桥梁结构计算模型无缝衔接的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展开研究与开发。本文以在建的一座上承式拱桥为例,对BIM参数化设计、桥梁BIM模型中结构计算信息的生成与转换等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主要内容如下:(1)梳理总结了BIM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BIM技术的基本理念和特征,针对桥梁工程BIM技术的特点指出其与房屋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的不同侧重点,对比了BIM相关软件并最终选择Rhino软件进行三维建模。(2)提出基于BIM技术桥梁工程参数化设计的思路、方法和优势,针对性的阐述了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通过Grasshopper参数化插件编写可视化逻辑算法建立了上承式拱桥主要构件的参数化模型。(3)提出了一种BIM参数化模型中结构计算信息生成与转换的方法,通过GHPython脚本代码编辑器二次开发了7个新的运算器实现了BIM参数化模型与ANSYS,Midas/Civil模型之间的生成与转换。(4)将以上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建立了依托项目下牢溪上承式拱桥的参数化模型,并以拱肋计算为例,使用本文实现的BIM模型与Midas/Civil模型共享的方法生成计算模型完成主拱的结构计算。最后给出一些BIM技术在施工管理的应用来展示BIM参数化设计模型的通用性。
姜红燕[2](2017)在《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的生产设计与建造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影响日益加大,未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也将越来越多,海洋管道作为最重要的海洋石油天燃气的运输方式,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作业水深也越来越大,这为海洋石油工程持续性发展带来保障。海洋石油工程的市场必然带来其附属特种船舶—铺管船的需求。目前我国在铺管船的研发和建造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关于深水铺管船起重船的生产设计与研究是一个有深入理论意义与重大实用价值的选题。本文以某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为研究对象,从以下方面研究了深水铺管船的生产设计与建造技术:1.概述了3000米深水起重铺管船的主要参数及特点:包括3000米深水起重铺管船主要参数、主要设备配置及设计特点。2.分析了生产设计的基本要求,制定了各专业的生产设计流程,完成了铺管起重船的生产设计。3.开展了深水铺管船的主要安全数据计算,如干舷计算,总吨位计算等,为生产设计提供了基础。4.研究了深水铺管船的建造技术与工艺:包括深水铺管船建造区域安排;深水铺管船的搭载;深水铺管船总段、分段建造;深水铺管船的精度控制;深水铺管船的焊接方法;深水铺管船舾涂装部分建造要领;深水铺管船铺管设备(张紧器、A&R绞车)受力分析。5.制定了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上DP推进器这一复杂重要的设备的安装工艺,解决了安装工艺的关键技术,为3000米深水铺管的建造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开展了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的生产设计过程与建造技术研究,制定了该深水铺管起重船的建造方案,并在船舶建造实践中得到检验,为深水铺管船起重船的生产设计与建造方案提供了典型案例,可作为类似深水铺管船起重船建造方案设计的参考。
李清[3](2017)在《3D打印在建筑业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制备方法,如何在建筑业中得到有效应用,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建筑公司对3D打印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没有系统和完整的概念,即便可以看到少量建筑公司利用3D打印这一热门新技术,造出轰动一时的建筑,但追索其源头技术,相关资料不甚详细。3D打印作为一种实用新型技术,不能只成为一种概念性的产物,需要从应用的各个层面及利用这种技术的详细操作方法做出彻底的分析。将一种在工业制造领域中应用十分成熟且广泛的技术移植到大规模土木建造中,势必会出现不相适应的现象,这就需要在充分了解3D打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工况和特点,改进成具有适合建筑特性的3D打印技术应用解决方案。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有系统的、完整的技术文献来详细阐明如何在建筑业中利用3D打印技术,且相关文献也停留在理论化阶段,没有结合实例分析具体讨论如何使用,不够详细和完整的现状,严重影响了3D打印技术在建筑业的推广和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展了本论文的研究。本文首先将3D打印技术相关的背景进行研究,阐述其在行业中应用的现状。然后介绍各种在其他行业中应用非常成熟的3D打印技术及它们的各自特点,为接下来在建筑业中考虑用何种技术作出说明,明确在建筑开发过程中使用这种技术的缘由。最后综合考虑建筑建造的特点,基于相关快速成型理论,来说明要在建筑业中实现3D打印的原理性前提条件。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从建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考虑如何规范的、有选择性的应用3D打印技术。而在应用过程中,以实例模型展开分析,考虑如何利用现有3D打印技术和机器,将在制造业中应用十分成熟的3D打印方法与建筑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总结出最适用建筑业的3D打印方式方法,为后续3D打印技术在建筑业中的推广及应用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图片式模型切片方法,在针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建筑模型打印时,图片分层切片会使得计算机的计算量大大缩小。(2)设计了一种类经络化的钢架连接,通过力学性能分析并与传统制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种较好的结构方案。针对打印件的后处理工艺,设计一种适应于3D打印构件的热等静压法,使得处理更为实用。(3)讨论了大型房屋实体的建造方法,结合相关技术和背景资料,逐步分析如何进行分离式墙体板房和一体式房屋的建造方法,并同时对建造的结构进行相关参数分析。(4)展示并分析了3D打印在一些非承载构件上的表达,在主体建筑完成的后期利用3D打印复杂曲面建造的优势,来进行个性化的装修。(5)总结了3D打印技术在土木工程的一些其它设施的建造方法及阐述整个打印过程。
刘文泉[4](2017)在《商务办公建筑标准层及其空间模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的各大中城市,商务办公建筑的建设量逐年不断上升,然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源、土地、环境的制约已经不再允许商务办公建筑的粗放型发展,商务办公建筑必然要与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理念对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用者对于办公空间更高品质的追求也已成为设计过程中的难点,长久以来,我国高端、大型的商务办公建筑市场被国外大型设计公司垄断,直到近年通过与国外设计公司进行施工图配合或人才引进等方法,才能在一些大型项目中崭露头角,但国内对于此类项目的设计要点也缺乏系统的梳理总结,急需通过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并以标准化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这一工作其实在部分大型地产公司已经开展,但仍以文字描述为主,且多用于规范施工工艺或装修标准等,对空间设计鲜有研究。作者把握在实践过程中接触此类项目的机会,并参与了某地产公司办公产品模块化的研发过程,以商务办公建筑的设计核心——标准层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领域的模块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从历史和现状的角度,分析了商务办公建筑标准层进行模块化设计的必要性;第二章理清了商务办公建筑、标准层、空间模块之间的联系,对模块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明确研究策略并对结果进行预判;第三章结合案例和设计依据,从宏观角度分析商务办公建筑标准层模块的设计方法,并对标准层内部构成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从微观角度,对标准层内部办公模块、核心筒模块、外立面模块和拓展模块进行再次细分和深入研究,得出对各个空间进行模块化设计的原则和依据,并结合模糊数学原理对模块的选取和评价作出科学定量的评价;第五章结合作者实践经历和对相关优秀案例的调研,对前文的研究成果进行实证,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最后,本文对模块化思想在商务办公建筑标准层及其空间模块设计领域的优势进行探讨,在理论研究结合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成果和创新点进行提炼和总结,为商务办公建筑模块化设计深入研究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慈宏波[5](2017)在《船舶电力辅助设计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船舶电力系统辅助设计是应用计算机软件,对电气设计领域规律及弊端的部分进行综合分析,并起到辅助设计的作用。本文研究的范围为广义的电力系统,包含了照明及电力部分。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这部分的图纸设计工作重复且计算统计工作十分繁多,使图纸的设计周期很长。而设计人员因其经验的不同,设计出的图纸质量也参差不齐。本文经过对电力系统设计原理及设计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VS软件,利用C#语言编程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了船舶电力系统辅助设计模块,用以辅助电力系统的设计及出图。本文主要工作如下:简化照明系统图及布置图的绘制。对于照明设计中,大量使用的灯具及接插件,建立lightlab库,通过VS建立的窗口,实现库元件的调用,并布置到布置图中。按照灯具线号命名自动排序分组,生成系统图的部分;简化明细表的统计工作。对于已经生成的照明布置图及系统图,依照灯具型号统计汇总数量,输出表格;设计了电力电缆截面积选取模块。模块充分考虑了不同环境,不同芯线数以及成束敷设因素,对负载已知电流或已知功率数据输入,均可自动给出推荐电缆截面积;设计了电压降计算模块。模块的界面考虑到了所有影响压降的情况,包括电制、截面积、电缆长度等,可自动计算出该段电缆的压降百分比;设计了分电箱负荷统计模块。模块采用拾取CAD中的功率数字文字,并统计到窗体框中的表格中显示,也可导出该表格数据;实现了插入标准图框功能,设计了 A1~A4详设中常用的几种图框。本文结合船舶电力设计原理,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出的电力系统设计模块,在实际的图纸绘制过程中,应用方便,能大大减少设计时间,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模块的应用程序,便于任何电脑打开使用,不需要额外安装软件支持。同时模块的设计方法比较通用,便于在后期的实际使用中,逐步完善补充模块的功能,也为电气计算机辅助设计提供了思路。
庞利斌[6](2016)在《驾驶室用异型型材冷弯成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弯型钢作为一种截面合理、力学性能良好、钢材利用率高的环保型材料在汽车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受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制约,相关企业在复杂断面的冷弯型钢产品研发过程中,存在开发周期长,投入高,而且试错风险大等困难。本文针对工程车驾驶室用冷弯材料的设计、开发、生产过程进行研究,以冷弯成型原理为基础,参照相关行业经验,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成型角度进行了优化设计,最终设计并实际验证了孔型、轧辊系统,确保了产品质量,对汽车行业异型材的开发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地剖析了冷弯型钢成型原理,确定了成型时平缓过渡区长度、最小弯曲半径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冷弯成型过程中板带的成型规律与变形性能,以减少工艺和孔型设计的盲目性。研究了冷弯成型工艺,对变形区长度、机架间距和数量、成型辊轴径和底径、成型底线、成型速度等工艺要素做了定量分析;并且提出了孔型设计基础、步骤,成型方法及原则。针对工程车辆驾驶室用异型材,利用冷弯成型工艺,结合公司现有设备情况,利用ABAQUS软件完成了成型角度优化设计,完成了产品辊花图,并按照架次进行了展开。最终完成了工程车辆驾驶室用异型材的轧辊孔型及轧辊设计,进行了产品试制,得到了合格产品。结果表明此次开发的工艺及轧辊系统,完全满足了驾驶室冷弯型钢的生产需要。
刘剑[7](2016)在《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受弯承载力研究》文中指出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楼盖是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上铺压型钢板并在压型钢板上浇筑石膏基自流平砂浆(细石混凝土)形成的新型组合楼盖。本文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这种新型楼盖的抗弯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简化设计方法。试验中设计了两个仅面板材料不同的足尺模型,一个使用石膏基自流平砂浆,另一个使用细石混凝土作为面板材料。本文详细介绍了试件的设计及制作、主要材料性能、试验装置、测点布置、加载制度及试验现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验结果可知,使用石膏基自流平砂浆作为面板的组合楼盖与使用细石混凝土的组合楼盖承载力大致相同,但前者的刚度比后者小。使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试验中的试件进行了模拟,使用SHELL181单元模拟钢材构件,SOLID65单元模拟混凝土部分,压型钢板与C形梁之间的螺钉采用BEAM188单元模拟,考虑了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将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误差均在5%以内,验证了本文有限元方法的正确性。然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楼盖梁跨高比和腹板高厚比、楼板厚度、钢材强度、螺钉间距等因素对组合楼盖抗弯承载力的影响,得到的结论为:组合楼盖的弹性刚度和承载力随着腹板高厚比的增加而减小;腹板高度一定时,跨高比越小,组合楼盖的承载力越高;减小螺钉间距、增加楼盖梁钢材强度能够提高组合楼盖的承载力和延性;混凝土板厚度在30mm70mm范围内变动时,组合楼盖的承载力变化不是很大。在试验和有限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合楼盖抗弯承载力的简化设计方法,即抗弯模量修正法,并通过试验和有限元结果验证了该简化方法的正确性。
杨公标[8](2016)在《洞桩法地铁车站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与结构受力特性分析》文中指出摘要:近年来,地铁车站施工技术不断进步,涌现了许多新工法和新工艺。其中,洞桩法是在传统浅埋暗挖法的基础上吸收了盖挖法的技术成果,通过小导洞、扣拱、梁、柱等成熟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地铁施工方法。该方法已在北京地铁建设中得到多次实践,取得了显着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洞桩法也存在施工步序多,结构力学转换复杂,对地层扰动频繁等问题,目前对洞桩法地铁车站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和力学效应的认识还不够系统深入。本文以北京地铁十六号线苏州街车站工程为依托,运用FLAC3D建立车站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车站洞桩法施工过程中的地层变形规律。运用ANSYS建立了车站主体结构的二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揭示了车站结构受力特性。同时,本文对依托车站工程的结构受力及地层变形进行了现场监测,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和借鉴。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导洞和扣拱施工是引起地层变形的两个主要阶段,引起的地层位移量分别占地层最终位移量的约49%和32%,是洞桩法控制地层变形的主要环节。车站结构完成后竖向位移基本呈对称分布,地表最大沉降49.3mm,位于车站中轴线处。总体说,越靠近车站,地层受扰动越严重,但影响范围越小;越靠近地表,地层受扰动越弱,但影响范围越大。(2)洞桩法导洞施工时存在群洞效应,各导洞开挖对洞周围岩的扰动有明显的叠加效应,洞周围岩受扰动越严重,导洞初支受力越大。导洞初支在破除前,分担了部分上部荷载,灌注桩承受的内力较小,此时扣拱初支与导洞拱肩连接处存在受力集中现象;当导洞初支破除后,扣拱与梁、柱之间的传力机制形成,框架承载体系发挥作用,后续施工均在该承载体系下进行。(3)通过对依托工程的现场监测和数据分析,得到了小间距洞室群及车站初支扣拱的围岩接触压力、支护内力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此外,总结了导洞施工和扣拱施工阶段的地层变形规律。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型参数选取的合理性和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并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可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梁佶[9](2014)在《民用建筑的结构设计标准化在X设计院的改进研究》文中认为标准化在制造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而成功的运用,其研究和应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但对于民用建筑设计行业这样以个案为工作对象的传统的知识密集型行业而言,照搬制造业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无法成功。民用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在我国主要以国家层面进行,通过颁布国标,部标,地方标准实施标准化设计,对于设计企业的标准化设计还研究的不多。本论文从标准化及结构设计有关概念入手,以x设计院为例介绍了民用建筑企业的特点和行业现状,分析了x设计院结构设计标准化实施的现状和效果,找出了当前结构设计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在执行力,设计前准备,评审定案,各专业间配合,设计校审几个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方法,对改进后的成果从设计院内部,审查机构,甲方,施工方及监理方的角度提出了的检验方法;从设立保证体系,监管部门,人员培训,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衔接,内部奖惩措施几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本论文是对设计企业采用结构设计标准化的探索,为全专业标准化设计应用提供理念和方法借鉴,对x设计院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对其他设计企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曹侃[10](2013)在《盆式桥梁橡胶支座参数化CAD系统二次开发及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桥梁支座是桥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将上部桥体重量及载荷传递给桥墩,同时承受桥体在使用中产生的变形。盆式桥梁橡胶支座因承载能力大,水平位移量大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盆式桥梁橡胶支座的设计依然采用传统的手工计算、绘图的方式,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易出错等问题,为保证设计质量,往往将安全系数取得很大而导致尺寸过大、增加成本。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使用Visual Basic语言对盆式桥梁橡胶支座进行参数化设计。所开发的系统能够实现了盆式桥梁橡胶支座的参数化设计、三维模型自动生成,并驱动SolidWorks Simulation进行有限元分析。本文研究了盆式桥梁橡胶支座结构特点和设计方法,确定了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确定了初始参数与零件尺寸之间的关系,建立零件模型和装配体模型作为生成新模型的模板;确定了以尺寸驱动法作为SolidWorks二次开发方法;实现了盆式桥梁橡胶支座的参数化设计;利用Access软件建立了螺栓等标准件尺寸的数据库;系统利用COM标准和OLE技术,通过调用SolidWorks API,实现生成零件和装配体三维模型、连接SolidWorks Simulation、加载载荷、划分网格等功能;系统能够自动生成有限元分析模型,以便于系统驱动SolidWorks Simulation使用该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将CAD/CAE集成于一个系统,该系统能够完成设计和分析功能。通过调试运行和实例检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结合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和输入的初始参数自动计算出盆式桥梁橡胶支座的零件尺寸,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程序能够驱动SolidWorks进行三维建模及有限元分析,确保了设计的可靠性。
二、HPM设计绘图程序中板下温度的合理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PM设计绘图程序中板下温度的合理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桥梁BIM模型中结构计算信息的生成与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BIM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BIM理念及桥梁工程BIM技术的特点 |
2.1 BIM的基本概念及协同共享平台理念 |
2.2 BIM技术的特征 |
2.3 BIM的相关软件 |
2.4 桥梁工程BIM技术的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3 桥梁结构参数化BIM模型 |
3.1 桥梁BIM的参数化设计概述 |
3.2 Rhino平台与Grasshopper参数化插件 |
3.3 上承式拱桥构件参数化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4 BIM参数化几何模型中结构计算信息的生成与转换 |
4.1 Python与GH二次开发基础 |
4.2 GH-Python编程实现ANSYS计算信息的生成与转换 |
4.3 GH-Python编程实现Midas/Civil计算信息的生成与转换 |
4.4 桥梁BIM参数化设计应用的意义 |
4.5 本章小结 |
5 BIM技术在下牢溪上承式拱桥的应用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BIM参数化模型建立 |
5.3 结构计算模型的共享 |
5.4 BIM技术的其他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的生产设计与建造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概述及生产设计 |
2.1 3000深水铺管起重船概述 |
2.1.1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主要参数 |
2.1.2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主要设备配置 |
2.1.3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的设计特点 |
2.2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生产设计 |
2.2.1 生产设计的基本要求 |
2.2.2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生产设计 |
2.2.3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的各专业生产设计流程 |
2.2.4 生产设计建模和出图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主要安全数据计算 |
3.1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干舷计算 |
3.1.1 计算方形系数 |
3.1.2 最小干舷计算 |
3.1.3 干舷勘定 |
3.1.4 铺管作业吃水标志 |
3.1.5 最小船首高度和储备浮力 |
3.1.6 储备浮力 |
3.2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吨位计算 |
3.2.1 计算参数 |
3.2.2 规范定义尺度 |
3.2.3 总吨位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建造技术与工艺 |
4.1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的搭载 |
4.1.1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分段建造 |
4.1.2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总段建造 |
4.1.3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的精度控制 |
4.1.4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的焊接工艺 |
4.2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舾装部分建造要领 |
4.2.1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舾装要领 |
4.3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涂装部分生产要领 |
4.3.1 船舶涂装前的准备工作 |
4.3.2 本船的涂装原则为跟踪补漆 |
4.4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重要建造工艺 |
4.4.1 角焊缝密性试验工艺 |
4.4.2 分段搭载推行快速脱钩工艺 |
4.4.3 分段肋板拉入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重要设备分析研究 |
5.1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张紧器的分析研究 |
5.2 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A&R绞车的分析研究 |
5.3 可伸缩推进器装置介绍 |
5.3.1 可伸缩推进器主要配置 |
5.3.2 可伸缩推进装置的结构组成及供货状态 |
5.3.3 安装条件 |
5.3.4 准备工作 |
5.3.5 底座安装 |
5.3.6 齿轮箱基座与舵杆组件安装 |
5.3.7 水下导向装置安装 |
5.3.8 伸缩系统的最终安装和调试 |
5.3.9 电机和快速离合器安装 |
5.3.10 刹车装置安装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3D打印在建筑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3D打印技术简介 |
1.2.1 SLS(选择性激光烧结)简介 |
1.2.2 SLA(立体光刻印)简介 |
1.2.3 FDM(熔融堆积)及其它相关技术简介 |
1.3 3D打印技术在建筑业应用现状分析 |
1.3.1 3D打印在建筑业前期的应用分析 |
1.3.2 3D打印在建筑业中期实际建造的应用分析 |
1.3.3 3D打印在建筑业后期的应用分析 |
1.3.4 3D打印在建筑行业中的其他应用分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在建筑业中能实现 3D打印的理论基础 |
2.1 快速固化材料的叠加法 |
2.2 建筑全程微观数据化 |
2.3 3D打印部分替代传统建筑方法的优点 |
2.3.1 成本对比分析 |
2.3.2 复杂结构的直接建造 |
2.3.3 对人们生活环境产生新的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3D打印在建筑业前期模型建立的应用研究 |
3.1 沙盘图及房屋模型等比还原法 |
3.2 3D地图信息准确表达制法 |
3.3 异形连接承载构件类经络化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3D打印在建筑业中期实体板墙建造的应用研究 |
4.1 3D打印实现房屋主体框架建造 |
4.1.1 分离式墙体片状打印及组合连接 |
4.1.2 房屋一体式建造D_shape技术形态研究 |
4.2 异形墙体构建(3D打印层状墙体过程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3D打印在建筑物后期个性化嵌饰的应用研究 |
5.1 装饰件在房屋装修中的独特体现 |
5.2 嵌入式构件在房屋上的表达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本论文研究结论 |
2.创新点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商务办公建筑标准层及其空间模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研究 |
2.1 商务办公建筑 |
2.1.1 商务办公建筑的发展历程 |
2.1.2 商务办公建筑的发展动态 |
2.1.3 商务办公建筑的分类 |
2.2 标准层 |
2.2.1 标准层的基本含义 |
2.2.2 商务办公标准层设计存在的问题 |
2.3 模块 |
2.3.1 模块与模块化设计 |
2.3.2 模块的特征、属性及优势 |
2.4 建筑空间模块 |
2.4.1 建筑空间模块的理论研究 |
2.4.2 建筑空间模块的实践 |
2.5 小结 |
第3章 商务办公建筑标准层及其空间构成 |
3.1 商务办公建筑标准层设计 |
3.1.1 标准层的平面形式 |
3.1.2 标准层的平面规模与得房率 |
3.1.3 标准层与竖向分区设计 |
3.1.4 标准层与建筑造型 |
3.1.5 标准层与消防新规 |
3.2 标准层的内部空间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
3.2.1 标准层的空间构成 |
3.2.2 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 |
3.3 小结 |
第4章 标准层内部空间模块设计 |
4.1 办公模块设计 |
4.1.1 办公模块的划分 |
4.1.2 办公子系统模块设计 |
4.1.3 办公模块设计的相关技术要点 |
4.2 核心筒模块设计 |
4.2.1 电梯空间模块设计 |
4.2.2 核心筒模块内部空间组织 |
4.2.3 核心筒模块内其他空间模块设计 |
4.2.4 核心筒模块效率的提高 |
4.3 外立面模块设计 |
4.3.1 外立面模块与室内外空间 |
4.3.2 外立面模块选材与构造形式 |
4.3.3 外立面模块标准段设计 |
4.3.4 外立面模块的设计趋势 |
4.4 拓展模块设计 |
4.4.1 空中大堂 |
4.4.2 行政会所 |
4.4.3 空中花园 |
4.5 模块选取的评价体系 |
4.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4.5.2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模块选取中的运用 |
4.6 小结 |
第5章 相关案例研究与展望 |
5.1 商务办公建筑标准层设计实例分析 |
5.1.1 背景分析 |
5.1.2 标准层内部空间设计亮点 |
5.1.3 标准层设计与外部空间塑造 |
5.2 商务办公建筑标准层空间模块实例分析 |
5.2.1 背景分析 |
5.2.2 模块体系的构建 |
5.2.3 办公和核心筒空间模块的设计成果 |
5.3 展望 |
5.3.1 系统化分级的完善 |
5.3.2 前沿设计理念的应用 |
5.3.3 节点设计的标准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 |
附录B 调研十个商务办公建筑实证 |
附录C 电梯流量计算方法 |
附录D 电梯常用土建尺寸表 |
致谢 |
(5)船舶电力辅助设计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船舶电力辅助系统概述 |
1.2 船舶电气设计软件的发展 |
1.3 船舶电力辅助设计的问题及分析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船舶电力辅助系统总体分析 |
2.1 基于VS的AutoCAD的二次开发 |
2.2 船舶电力辅助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1 船舶电力系统的主要内容 |
2.2.2 船舶电力辅助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3 系统功能的总体设计 |
2.4 系统设计流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船舶电力辅助系统的设计原则 |
3.1 船舶电力设计模块原则 |
3.1.1 照明布置原则 |
3.1.2 照明布置图绘制 |
3.1.3 照明系统图绘制 |
3.2 船舶电力计算模块原则 |
3.2.1 船用电力电缆的选择 |
3.2.2 线路电压降的校验 |
3.2.3 分电箱负荷核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船舶电力辅助系统的设计 |
4.1 软件主界面的设计 |
4.2 船舶电力设计模块的设计 |
4.2.1 照明模块概述 |
4.2.2 照明布置模块设计 |
4.3 船舶电力计算模块设计 |
4.3.1 电力电缆选择模块的设计 |
4.3.2 线路电压降计算的设计 |
4.3.3 分电箱负荷核算的设计 |
4.4 设备统计模块的设计 |
4.4.1 照明设备材料清单的设计 |
4.4.2 设备明细表生成设计 |
4.5 标准图框插入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船舶电力辅助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的平台 |
5.2 船舶电力设计模块的实现 |
5.3 船舶电力计算模块的实现 |
5.3.1 电力电缆选择模块的实现 |
5.3.2 线路压降计算模块的实现 |
5.3.3 分电箱负荷核算的实现 |
5.4 设备统计模块的实现 |
5.4.1 照明设备统计模块的实现 |
5.5 标准图框插入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6)驾驶室用异型型材冷弯成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外成型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冷弯工艺发展现状 |
1.2.3 CAD/CAM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4 冷弯型钢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冷弯型钢成型原理与产品设计分析 |
2.1 冷弯成型基础原理分析 |
2.1.1 成型时带材的变形 |
2.1.2 平缓过渡段长度的确定 |
2.1.3 临界弯曲角的确定 |
2.2 冷弯型钢产品设计分析 |
2.2.1 冷弯机组能力验证 |
2.2.2 孔型设计 |
2.2.3 轧辊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品冷弯成型有限元分析 |
3.1 驾驶室用异型冷弯型材 |
3.1.1 产品说明 |
3.1.2 技术要求 |
3.2 坯料宽度 |
3.3 机组能力验证 |
3.4 成型方案 |
3.5 基于ABAQUS的冷弯成型角度优化设计 |
3.5.1 ABAQUS软件简介 |
3.5.2 模型的建立 |
3.5.3 结果分析 |
3.5.4 变形过程中纵向弯曲有限元模拟分析 |
3.5.5 角度分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产品结构设计 |
4.1 辊花图设计 |
4.2 轧辊及配辊图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品生产调试 |
5.1 产品调试 |
5.1.1 驾驶室冷弯型材加工流程 |
5.1.2 产品试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5.2 问题分析及处理方案 |
5.3 合格产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7)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受弯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受弯承载力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件设计及制作 |
2.3 主要材料性能 |
2.3.1 钢材材性 |
2.3.2 石膏基自流平砂浆材性 |
2.3.3 细石混凝土材性 |
2.3.4 石膏基自流平砂浆界面处理剂(界面剂) |
2.4 实验装置 |
2.5 测点布置 |
2.6 加载制度 |
2.7 试验现象 |
2.8 试验结果分析 |
2.8.1 应变分析 |
2.8.2 荷载?挠度分析 |
2.8.3 试件屈服荷载与破坏荷载的确定 |
2.8.4 试件的延性 |
2.9 小结 |
第三章 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受弯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单元的选取 |
3.2.1 SHELL181单元 |
3.2.2 SOLID65混凝土单元 |
3.2.3 BEAM188单元 |
3.2.4 接触单元的选择 |
3.3 非线性分析 |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1 几何模型建立 |
3.4.2 网格划分和螺钉的模拟 |
3.4.3 建立接触 |
3.4.4 边界条件和荷载的施加 |
3.4.5 求解及后处理 |
3.5 有限元方法正确性的验证 |
3.5.1 试件破坏特征的对比分析 |
3.5.2 荷载—挠度曲线的对比分析 |
3.6 组合楼盖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3 榀梁) |
3.6.1 楼盖梁跨高比和腹板高厚比的影响 |
3.6.2 螺钉连接间距的影响 |
3.6.3 混凝土板厚度的影响 |
3.6.4 楼盖梁钢材强度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受弯承载力的设计方法 |
4.1 引言 |
4.2 组合楼盖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 |
4.2.1 简化计算方法的基本思路 |
4.2.2 简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3 简化计算方法的验证 |
4.3 组合楼盖受弯承载力的设计方法 |
4.3.1 设计准则 |
4.3.2 T形截面和倒L形截面组合梁修正系数的确定 |
4.3.3 抗弯模量修正法的总结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科研 |
致谢 |
(8)洞桩法地铁车站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与结构受力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洞桩法简介 |
1.2.1 洞桩法的特点 |
1.2.2 洞桩法施工案例 |
1.2.3 洞桩法与其他工法的比较 |
1.2.4 洞桩法典型施工步骤 |
1.3 洞桩法研究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1 隧道研究现状 |
1.3.2 洞桩法研究现状 |
1.3.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施工地层响应数值模拟 |
2.1 工程概况 |
2.1.1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
2.1.2 主体结构形式及施工方法 |
2.2 周边环境概况 |
2.2.1 地形地物及地貌 |
2.2.2 地面道路及交通状况 |
2.2.3 地下管沟概况 |
2.3 数值模型 |
2.3.1 数值分析软件FLAC3D简介 |
2.3.2 模型概况 |
2.4 计算结果分析 |
2.4.1 地层竖向位移云图分析 |
2.4.2 地表沉降分析 |
2.4.3 地层深部沉降分析 |
2.4.4 地表测点历时沉降分析 |
2.4.5 地层水平位移云图分析 |
2.4.6 地表水平位移分析 |
2.4.7 地层水平位移分析 |
2.4.8 地层塑性区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施工力学效应数值模拟 |
3.1 隧道施工力学效应 |
3.1.1 隧道施工力学概念 |
3.2 数值模拟方法介绍 |
3.2.1 ANSYS简介 |
3.2.2 模型概况 |
3.3 模拟结果分析 |
3.3.1 车站结构受力分析 |
3.3.2 导洞初支内力历时分析 |
3.3.3 扣拱内力历时分析 |
3.3.4 灌注桩内力历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洞桩法车站结构受力及地层响应实测分析 |
4.1 监测方案 |
4.1.1 监测断面位置选择 |
4.1.2 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
4.2 导洞监控量测结果与分析 |
4.2.1 支护围岩接触压力 |
4.2.2 支护结构内力 |
4.2.3 洞周变形 |
4.3 扣拱初支测量结果分析 |
4.3.1 CD跨扣拱初支数据分析 |
4.3.2 AB跨扣拱数据分析 |
4.3.3 BC跨初支扣拱数据分析 |
4.4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与分析 |
4.4.1 导洞施工后地表沉降分析 |
4.4.2 扣拱施工后地表沉降分析 |
4.5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4.5.1 导洞初支弯矩对比 |
4.5.2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民用建筑的结构设计标准化在X设计院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 |
2 相关概念的概述 |
2.1 民用建筑、建筑设计及结构设计 |
2.2 标准、标准化及标准化设计 |
3 X设计院结构设计标准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建筑设计企业基本情况 |
3.2 建筑设计企业的行业现状 |
3.3 X设计院的简介 |
3.4 X设计院的结构设计标准化的现状 |
3.5 X设计院的结构设计标准化的效果 |
3.6 X设计院的结构设计标准化的问题分析 |
4 X设计院结构设计标准化的改进方法 |
4.1 提高标准化设计执行力,形成标准化的生产制度 |
4.2 设计前期准备形成标准化模式——项目结构设计统一措施 |
4.3 评审定案环节系统化,标准化 |
4.4 各专业互提条件规范化,标准化 |
4.5 设计校审过程系统性,标准化 |
4.6 标准化进一步改进之流程改进 |
4.7 标准化进一步改进之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
5 结构设计标准化的成果检验及保障措施 |
5.1 结构设计标准化的的成果检验 |
5.2 改进实施后的结构设计标准化的保障措施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盆式桥梁橡胶支座参数化CAD系统二次开发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桥梁橡胶支座相关介绍 |
1.1.1 桥梁支座简介 |
1.1.2 盆式桥梁橡胶支座原理 |
1.1.3 盆式桥梁橡胶支座设计现状 |
1.2 国内外 CAD 技术发展动态 |
1.3 CAD 二次开发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课题意义 |
第2章 SolidWorks 二次开发关键技术 |
2.1 参数化设计技术 |
2.1.1 参数化 CAD 技术 |
2.1.2 盆式桥梁橡胶支座的参数化设计 |
2.2 建模技术 |
2.3 SolidWorks 及二次开发方法 |
2.3.1 SolidWorks 软件简介 |
2.3.2 SolidWorks 的二次开发方法 |
2.4 SolidWorks API 对象 |
2.4.1 COM 标准与 OLE 技术 |
2.4.2 SolidWorks API 对象模型 |
2.4.3 获得 Solidworks API 的方法 |
2.5 SolidWorks 二次开发过程 |
2.5.1 二次开发过程简介 |
2.5.2 CAD 系统总体结构 |
2.6 编程语言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盆式桥梁橡胶支座参数化 CAD系统的实现 |
3.1 系统分析 |
3.1.1 用户需求分析 |
3.1.2 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目标 |
3.2.2 系统功能结构 |
3.3 盆式桥梁橡胶支座参数化 CAD 系统工作流程 |
3.4 盆式桥梁橡胶支座参数化 CAD 系统设计 |
3.4.1 启动程序模块 |
3.4.2 建立数据库 |
3.4.3 变量声明及公共模块设计 |
3.4.4 初始参数设置窗体设计 |
3.4.5 盆式桥梁橡胶支座零件尺寸计算及三维建模界面 |
3.4.6 二次开发程序驱动 SolidWorks 建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盆式桥梁橡胶支座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概述 |
4.2 SolidWorks Simulation 有限元分析 |
4.2.1 修改几何模型 |
4.2.2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 |
4.3 下支座板有限元分析 |
4.3.1 下支座板有限元分析建模方案 |
4.3.2 结果分析 |
4.3.3 理论计算结果 |
4.4 纵向支座上支座板有限元分析 |
4.4.1 纵向支座上支座板有限元分析建模方案 |
4.4.2 分析结果 |
4.4.3 理论计算结果 |
4.5 二次开发程序驱动 SolidWorks Simulation |
4.5.1 有限元分析界面设计 |
4.5.2 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设计实例 |
5.1 初始参数设置 |
5.2 零件参数化设计及三维建模 |
5.3 有限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HPM设计绘图程序中板下温度的合理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桥梁BIM模型中结构计算信息的生成与转换[D]. 史根源.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2]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的生产设计与建造技术[D]. 姜红燕. 江苏科技大学, 2017(11)
- [3]3D打印在建筑业的应用研究[D]. 李清.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4]商务办公建筑标准层及其空间模块研究[D]. 刘文泉. 湖南大学, 2017(07)
- [5]船舶电力辅助设计的研究与实现[D]. 慈宏波.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7)
- [6]驾驶室用异型型材冷弯成型设计[D]. 庞利斌. 山东大学, 2016(03)
- [7]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受弯承载力研究[D]. 刘剑. 长安大学, 2016(02)
- [8]洞桩法地铁车站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与结构受力特性分析[D]. 杨公标.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9]民用建筑的结构设计标准化在X设计院的改进研究[D]. 梁佶. 云南大学, 2014(01)
- [10]盆式桥梁橡胶支座参数化CAD系统二次开发及有限元分析[D]. 曹侃. 河北科技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