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电位器原理及其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冬[1](2020)在《电动大巴空调控制器功能测试装置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面上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新能源汽车部件行业不断发展,而车载空调作为新能源汽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用户的关注。空控制器是空调控制温度的核心零部件,空调控制器的测试环节是企业把好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传统的测试方式有的采用人工进行测试,也有的选择购买通用型测试装置。人工测试是相对简单的一种测试方式,但是流程复杂琐碎,而且有着效率低下,准确率不高等缺点。通用型测试装置的价格高昂,动辄上百万的报价使得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为了解决企业的实际需要,本课题针对某款电动大巴空调控制器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自动化测试装置。本文首先对空调控制器的设计原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自动化测试装置的总体方案,主要分为两部分设计,分别是测试装置和上位机。测试装置与空调控制器通过接插件相连,其检测项目包括车内外温度信号的测试、空调故障信号的测试、控制器输出驱动信号测试、空调压缩机的PWM信号测试。硬件部分,本课题选择STM32F103RCT6单片机作为检测模块的控制芯片,再根据空调控制器的功能区域划分检测模块区域,按分区设计检测的外围硬件电路。软件部分,一方面是编写测试模块的信号检测程序,另一方面是采用C#语言设计上位机串口通讯、显示数据并实现自动化测试。最后则是对测试系统样机的搭建,随机选取空调控制器在电脑上位机上进行测试。由测试验证的结果来看,该测试系统能够顺利模拟并实现对空调控制器各种信号参数的自动化测试,基本满足测试的各项要求。与此同时,其生产成本仅为通用型测试装置的百分之一,效率却达到人工测试的3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蔡睿博[2](2020)在《多灰度线性声光调制器及其在光外差干涉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激光器的快速发展以及优质声光晶体材料的不断研发,基于布拉格衍射的声光器件在光外差干涉测量、光通信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光外差干涉测量中,因为测量物品的多样性,其反射率与表面的粗糙程度会对微位移与微振动等高精密的测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对光外差干涉测量光路与决定声光器件品质的声光调制器驱动电源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针对物体表面粗糙程度与反射率的不同在光外差干涉测量系统中的影响,对光学系统进行了改良,实现了双光路测量系统的设计。根据各个光学元件的特性与功能,分析了系统中非线性误差的主要来源,将具体误差进行了数学推导,并仿真分析了其结果,证实了在一定规格光学元件下,光学系统的可行性。在实际测量过程中,针对外差干涉测量系统的需求,设计一种多灰度线性声光调制器驱动源,使用以数字电位器DS3902为核心的恒流源电路,对声光调制器衍射光强的特性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衍射光强灰度值与数字电压成非线性关系,利用线性补偿技术对恒流源电路进行调制,使得调制以后的衍射光强随着灰度等级呈线性变化,线性相关系数可达99.91%,比补偿前提高了1.15%。通过多灰度光外差干涉测量系统的静态与动态实验,证实了多灰度线性声光调制器驱动电源确实可以改善测量系统的测试性能,并且有着优越的测试性能。
黄瑞[3](2020)在《高功率光纤激光器驱动电源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光纤激光器具有转换效率高、光束质量好、维护成本低、散热性能好等优点,尤其是高功率的光纤激光器,在3D打印、激光加工等领域广泛应用。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对驱动电源的要求较高,国内外的相关产品价格也较高。本文针对某单位新研制的2000W以上的光纤激光器驱动电源的技术要求,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研制了一款高效率、低成本,并且具有较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激光器驱动电源。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新研制的光纤激光器驱动电源要求的参数指标,采用恒流源来设计驱动电源模块,以实现电源功率输出稳定、功率调节范围大的特性。每个模块的驱动功率达750W,恒流输出0-15A。采用压控电流源的方法来设计恒流源,用功率MOSFET作为调整管,为激光器提供高效稳定的输出电流。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本文选取了高精度采样电阻来获取主电路中输出信号的实时数值,通过反馈单元直接与参考电压进行比较,微调其功率MOSFET源极与栅极间电压,实现对电流的精确调整。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在硬件电路方面,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并根据参数指标要求设计了过流保护电路、防浪涌电路、微处理器电路以及辅助电源电路。2.本文采用STM32高性能处理器为驱动电源的主控芯片,并设计了自动控制程序为负载器件提供保护。另外,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应用,本文采用了普通工作模式和高精度工作模式两种驱动方式,在高精度工作模式下利用了高精度电流控制算法以实现驱动电流的精确控制。两种模式可根据需要自由切换,操作简便。3.根据驱动电源的设计技术要求,本文采用基于电源控制系统的PI算法设计开发了高精度控制电流算法程序。为了提高输出电流精度,本文对控制信号进行限制,以防止系统输出电流发生波动。实验数据表明,相比于普通工作模式,系统输出电流值在电流稳定性上至少提高3.12%,在误差精度上至少提高50.88%,可达到最优化控制的目的。本文对研制完成的样机进行最终实验测试,测验结果表明,单个模块的连续输出电流为0-15A,功率达750W,精度达0.1%,纹波系数小于1%,电流稳定性系数小于0.1%,各项参数均满足或超过技术指标的要求。此外,设计的模块可并联使用,根据不同功率需求,可灵活组合,从而获得高功率的光纤激光器驱动电源,具有体积小,散热效果好,精度高,成本低等优点。
李东坤[4](2020)在《忆阻滤波器及其在电力线载波通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HP实验室提出纳米忆阻器(Memristor,MR)以来,这种具有记忆功能的特殊元件就掀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热潮。忆阻器因其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和信息记忆的特性,在神经网络、电力电子等各个领域都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设计了几种记忆元件模拟器,并在浮地型忆阻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控制忆阻器极值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截止频率可控型低通、高通和带通滤波器,并将忆阻带通滤波器应用到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中。首先,本文对记忆元件的提出和发展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并对忆阻器控制方法、忆阻滤波器的现状以及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进行概述。其次,设计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忆阻器模拟器,分别为Simulink型、模拟-数字混合型、浮地型和电流型和一种基于变容二极管的通用记忆元件模拟器。这种通用记忆元件模拟器只需更改电路中的一个元件就可以实现忆阻器、忆容器和忆感器的相互转换。通过仿真模拟验证和硬件实验电路验证,记忆元件模拟器均能实现记忆功能,符合记忆元件的定义。第三,根据浮地型忆阻模拟器的实现原理,提出了一种控制忆阻器极值的方法,该方法无需额外的控制电路即可实现忆阻值在两个阻值之间切换。然后利用此忆阻模拟器设计了一类截止频率可调型低通滤波器和一种忆阻高通滤波器。最后搭建仿真和硬件实验平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滤波器截止频率能够跟随忆阻值的改变而改变,而且滤波性能良好。第四,首先介绍了电力线载波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PLC)技术的建模和通信策略,然后根据浮地型忆阻器模型设计了一种截止频率可控型带通滤波器,并将其应用到PLC技术中。最后搭建仿真和硬件实验平台验证了带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可控性和滤波性能,体现了忆阻带通滤波器在PLC技术中的优势。该论文有图64幅,表8个,参考文献94篇。
王寿春[5](2020)在《基于安卓平台的多模态图像显示系统及其STEM教育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触觉与视觉相融合的多模态交互方式,提高了人机交互的质量,让操作者更真实和更好地感受信息,因而成为研究热点。不同于气动、电刺激以及振动等触觉再现方式,本文采用电致振动效应调节人手与触觉再现面板间的摩擦力,设计了基于安卓平台的多模态图像显示系统。利用表面电容式触摸屏分时复用实现系统所需的电致振动效应和手指位置检测,开展了多模态感知特性建模方法的研究,并针对STEM课程开展了具体的应用实验探究。本文首先阐述了基于摩擦力控制的触觉再现方法基本原理——电致振动效应和空气压膜效应,然后给出了本文采用的触觉再现方案;重点分析了选用表面电容式触摸屏作为电致振动效应触觉再现面板时,分时兼用实现手指位置检测功能的可行性,最后给出了基于安卓平台的多模态图像显示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在系统整体方案的基础之上开展了基于安卓平台的多模态图像显示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基于摩擦力控制的触觉再现激励信号生成模块、触觉再现面板模块、手指位置检测模块、中央控制模块和蓝牙通讯模块等主要模块。在系统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系统软件设计,包括安卓平台下的应用程序模块、蓝牙通讯软件模块、触觉再现子系统软件设计模块和手指位置检测模块等,并开展了多模态感知特性建模方法研究。最后为了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开展了触觉再现基础实验和图像感知实验。触觉再现基础实验包括摩擦力等级区分阈值实验和基本图形分辨实验,其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可实现区分的摩擦力等级为4个,且对基本图形分辨成功率较高;针对STEM教育应用背景,设计了包括胡克定律、磁场分布规律以及科里奥利效应等物理定律对应的图像感知实验。评估测试实验结果与主观的问卷调查实验数据表明,多模态的图像显示有效地提高了实验对象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周鸿年[6](2019)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压型全桥逆变软开关控制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社会努力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浪潮中,电动汽车扮演着减少环境污染,发展绿色出行的重要角色。同时,为了保证电动汽车充电的安全性、灵活性、快速性和实时性要求,大功率、高效率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其正朝着产业化方向快速发展。而在电动汽车静态无线充电时,停车位置偏移、充电功率变化等都会造成系统参数变化,从而影响系统逆变软开关效果,进而影响系统的传输功率、传输效率和器件寿命等。本文以电动汽车静态无线充电为背景,介绍了电动汽车静态无线充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了系统中常用电压型全桥逆变的负载特性和软开关工作原理。进而分析了电动汽车停车位置偏移和充电距离变化对电磁耦合机构原副边线圈互感的影响,以及互感变化对系统谐振频率和传输功率的影响。然后分析了系统谐振频率和传输功率变化对电压型全桥逆变软开关工作状态的影响,说明传统软开关控制方法无法适应这些参数变化,需要一种能够适应参数变化的软开关控制方法。通过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静态无线充电系统电压型全桥逆变的软开关控制方法,对系统参数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包括逆变驱动切换位置控制方法和驱动死区时间动态调整方法,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较好实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压型全桥逆变软开关,对提高系统传输功率和效率、降低开关噪声、减小器件应力和提高逆变工作稳定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adence/PSpice仿真平台搭建了传统软开关控制的仿真模型,分析电压型全桥逆变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参数变化情况下的工作状态,证明其无法在系统参数变化情况下实现软开关。然后设计了本文MC-WPT系统的主电路、驱动电路和软开关检测控制电路,并对主要元器件进行选型。最后搭建了实验验证装置,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软开关控制方法能够较好实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压型全桥逆变软开关。
费泰然[7](2019)在《植入式神经刺激器无线供电与无线通信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可植入医疗设备(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IMDs)因对人类器官类及神经类疾病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成为许多科研机构和高校热门的研究课题。其中,可植入脑神经刺激器作为其中较为复杂的一员,对其本身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却遭遇了一些“瓶颈”,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能量供给问题。众所周知,任何电子产品都不能缺少电源而工作,对于植入式脑神经刺激器来说更是如此。使用传统的植入式电池,虽然能够解决供电问题却会受到电池容量和使用寿命的限制,需要定期进行外科手术更换电池,这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需要新的能量供应方式,以满足植入式脑神经刺激器不间断稳定供电的需求。此外,与药物治疗类似,植入式脑神经刺激器也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差异人为地控制“剂量”。本文通过对植入式脑神经刺激器及相关无线供电与无线通信技术的充分调研,在传统磁耦合谐振无线供电(Magnetic Coupled Resonat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MCR-WPT)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可穿戴四线圈无线通信与无线供电系统。通过加入PC端用户图形界面(GUI)、功率调节电路及无线通信设备等模块,实现了对植入式脑神经刺激器的恒压高效率无线供电及对植入式脑神经刺激器工作参数的实时调节。当传输线圈间耦合程度变化引起接收端功率变化时,系统通过闭环调节发射功率来稳定接收功率,实现接收端电压恒定,并且用户可以在PC端监控供电状态以及调节刺激器工作参数。本文还对接收端的同步整流电路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新的同步整流控制电路,通过在比较器中加入迟滞,消除了AC信号抖动引起的同步信号逻辑错误,并且对于整流PMOS管采用电容驱动的方式实现提前关断,消除了关断延时引起的相位错误。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优化设计的同步整流方式在整流效率方面相较于传统二极管整流提高了10%以上;四线圈系统在开环小尺寸接收线圈的条件下,能量传输效率(Power Transfer Efficiency,PTE)在传输距离为8cm时能够达到8.1%,闭环工作时,能够恒定接收电压并完成对工作参数调节数据的实时传递,系统具有良好的工作稳定性。
韩欣辰[8](2018)在《基于声波法重建温度场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炼铁中,高炉内部温度是对高炉监测与控制中的重要运行参数,根据其温度可以高效安全的进行工业生产。炉内温度场分布情况复杂,传统测量方法主要采用热电偶法对特定位置进行测量,实现对炉内温度场分布的监测,该方法对炉内温度场重建精度较一般,且热电偶易损坏、难维护。声学法测温是利用气体介质中传播的声波信号测温的技术,是非接触式测量法,测量空间大、温度范围宽、响应速度快可实时动态监测、维护便捷,能较好还原炉内复杂温度场分布情况,可以解决传统热电偶式测量方法的缺陷。本文针对声学法测温技术在高炉内温度场测量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主要完成如下工作:首先介绍了声学法测温的理论依据,推导气体介质中声学法测温的基本方程,分析声速与温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对声波飞渡时间的测量原理进行研究,分析互相关法在时间延时估计问题中的应用。描述了声学测温的实现方法。根据声学测温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需求设计了基于STM32处理器的声学测温系统,系统包含了声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声波接收电路,滤波与处理电路和通讯电路。本系统可以产生正弦声波信号,信号被接收后会进行滤波和去除噪声的处理,然后经程控放大器对接收信号在合适系数下的放大调节,再传送至微控单元的A/D转换器采集到内存中,最后通过通讯电路将数据上传到上位机中进行处理分析。对温度场的重建算法进行研究,分析最小二乘法和正则化算法两种重建方法。并采用计算机仿真研究的方法,建立单峰对称模型温度场和单峰偏斜模型温度场。根据两种算法分别编写温度场重建程序,对仿真数据进行处理后重建温度场,再与模型温度场对比分析,仿真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两种算法都能较好的完成对温度场重建。基于以上研究,对声学测温系统进行实验验证。对无热源温度场以及单峰温度场进行了实验,试验结果能够较好的反应温度场的温度分布特性,验证站于声学法的测温系统是可行的。
尤程瑶[9](2017)在《基于CAN总线的圆网印花系统数据通信与处理电路设计》文中提出圆网印花是我国印染行业最主要的印花工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圆网印花控制系统向智能化方向的发展。传统的圆网印花系统多采用一对一模式进行信号传输,即每个按键操作的控制信号均由一根独立的信号线传输,虽保证了传递信号的有效性,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性能,但同时也造成了生产现场数据管理不集中、响应速度慢、通信单元多、现场布线复杂等问题。为此,本文采用基于CAN总线的圆网印花系统多节点分布式控制方案,将生产现场的圆网印花控制系统分为操作侧和控制侧两部分,操作侧由人为操作管理,控制侧控制各传动系统运行,控制侧和操作侧之间通过CAN总线进行数据通信和信息交互,在充分满足工艺需求和抗干扰性能要求的同时,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通信,简化了现场布线,保证了控制指令的快速响应,提高了圆网印花的精度和效率,且便于系统的监控和管理。针对国内外圆网印花系统和现场总线的研究现状,本文设计了基于CAN总线的圆网印花系统数据通信与处理电路,完成了以CAN通信功能为主的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并对CAN总线的信号通信和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了相应研究。硬件方面,设计了以STM32F103C8T6芯片为控制核心的硬件电路,操作侧面板和控制侧面板由于功能差异,在硬件上进行独立设计。操作面板电路设计包括CAN通信模块、LED和数码管显示模块、按键输入模块、电源模块;控制面板电路设计包括CAN通信模块、磁力电源控制模块、直流电机控制模块、伺服驱动控制模块及浆泵控制模块等。同时,本文在硬件设计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了工业生产中的EMI干扰问题和电机运行控制中的火花放电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在电路设计时通过软件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软件方面,根据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案和系统的功能要求,完成了操作面板和控制面板中不同模块的程序设计,包括MCU控制器配置、按键检测操作、FLASH存储与读写、数字电位器移位控制、数码管和LED灯的移位信号显示以及CAN通信等软件设计,并实现了各模块功能的协调工作。最后,利用所设计的操作侧面板和控制侧面板搭建CAN通信网络,通过软硬件调试和功能测试,验证了CAN通信网络的数据通信功能和通信的实时性、高效性,证明了该数据通信与处理电路应用于圆网印花系统的可行性。
鲁颂[10](2017)在《基于感应供电的搅拌摩擦焊关键工作参数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搅拌摩擦焊是一种简单但不失先进的固态焊接方法。在其焊接过程中,实时监测、控制焊接刀柄的压力、转矩、温度等参数对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稳定焊接质量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实际工况下的焊接刀柄处于高速旋转状态,导致能源供给和信号传输是该测试工作的关键和难点。电感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 Coupled Power Transmission,简称ICPT)技术在无线电能传输中已经发展为比较成熟的技术,该技术能够解决在高速旋转、多粉尘等复杂环境中设备的用电问题。但在金属环境下供电效率和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本文以某校企合作项目“基于电感耦合的电能与信号传输关键参数测试装置研发”为背景,以搅拌摩擦焊接刀柄的压力、扭矩、温度无线监测为目标,对高速旋转的金属刀柄工况下的无线供电和信号反向传输进行创新性设计,该设计分为感应供电子系统、压力、扭矩及温度采集子系统、信号传输子系统和数字控制子系统四大部分。定子基于ICPT原理实现为转子无线供电的功能,转子经过整流稳压后驱动转子电路正常工作;转子以ATmega8单片机为核心组成信号采集电路,并且以曼彻斯特编码和反射阻抗调制技术通过供电感线圈实现数字信号从转子向定子的无线传输;定子以检波电路为核心组成信号解调数字系统,实现焊接参数的反馈控制和显示功能。为了验证所设计的测试装置的实际性能,在搅拌摩擦焊实际工况环境下,进行了无线供电实验、无线信号传输实验、压力、扭矩、温度标定和现场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测试装置可以实现预期的感应供电及搅拌摩擦焊的压力、扭矩、温度等参数的采集和传输,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
二、数字电位器原理及其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电位器原理及其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动大巴空调控制器功能测试装置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电动空调国内外产业发展 |
1.3 空调控制器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4 论文背景 |
1.5 内容安排 |
第2章 空调控制器测试装置的总体分析 |
2.1 电动大巴空调整体分析 |
2.1.1 电动大巴空调工作原理 |
2.1.2 电动大巴空调系统特点 |
2.2 测试装置总体方案的确定 |
2.2.1 测试装置的总体结构 |
2.2.2 测试装置的测试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调控制器测试装置的硬件设计 |
3.1 自动化测试装置硬件方案设计 |
3.2 测试装置单片机的最小系统 |
3.3 电源电路设计 |
3.4 温度模拟电路设计 |
3.5 驱动信号测试电路设计 |
3.6 故障模拟电路设计 |
3.7 PCB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试装置与上位机的软件设计 |
4.1 测试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2 测试装置的软件设计 |
4.2.1 测试装置温度模拟程序 |
4.2.2 测试装置对驱动信号的测试程序 |
4.2.3 测试装置故障模拟程序 |
4.3 上位机的软件设计 |
4.3.1 上位机软件功能及结构 |
4.3.2 测试界面设计 |
4.3.3 测试系统通讯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构成 |
5.2 温度信号测试 |
5.3 驱动信号测试 |
5.4 故障脉冲信号测试 |
5.5 对比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2)多灰度线性声光调制器及其在光外差干涉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外差干涉测量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多灰度光外差干涉测量系统的设计 |
2.2 多普勒频移 |
2.3 光隔离系统 |
2.4 声光调制系统 |
2.5 多灰度光外差干涉测量系统 |
2.6 正交偏振光的干涉原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灰度线性声光调制器驱动电路的设计 |
3.1 多灰度线性声光调制器的总体设计 |
3.2 声光调制器驱动器的设计 |
3.3 多灰度线性声光调制器驱动电源的设计 |
3.3.1 数字电位器DS3902 |
3.3.2 恒流源电路的设计 |
3.3.3 声光调制器性能的测试 |
3.3.4 线性电压补偿技术 |
3.3.5 声光调制器驱动电源的辅助电路 |
3.3.6 灰度等级显示电路 |
3.3.7 USB下载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误差分析及器件的选型与测试 |
4.1 非线性误差源 |
4.1.1 激光光源 |
4.1.2 声光调制器 |
4.1.3 偏振分光棱镜 |
4.1.4 四分之一波片 |
4.2 理想情况下的正交偏振干涉 |
4.3 非线性误差分析 |
4.3.1 光源误差分析 |
4.3.2 四分之一波片非线性误差分析 |
4.3.3 PBS非线性误差分析 |
4.3.4 测量信号强度分析 |
4.4 器件的选型 |
4.4.1 激光光源 |
4.4.2 声光调制器的选型 |
4.4.3 偏振分光棱镜 |
4.4.4 光电探测器 |
4.4.5 压电陶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及数据分析 |
5.1 搭建实验平台 |
5.2 灰度等级调制实验 |
5.3 动态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高功率光纤激光器驱动电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激光电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光纤激光器特性分析 |
2.2 高功率光纤激光电源构成及理论分析 |
2.3 高功率光纤激光电源关键技术研究及技术指标 |
2.4 整体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功率光纤激光器驱动电源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前置恒压变换模块 |
3.2 功率输出模块 |
3.2.1 功率MOSFET的选择 |
3.2.2 采样电阻的选择 |
3.3 反馈调节模块 |
3.3.1 普通工作模式设计 |
3.3.2 高精度工作模式设计 |
3.4 电路保护模块 |
3.4.1 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3.4.2 防浪涌电路设计 |
3.4.3 电磁兼容性问题解决方案设计 |
3.5 微处理器模块 |
3.6 辅助电源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功率光纤激光器驱动电源的软件算法设计 |
4.1 软件整体设计 |
4.2 系统各分功能程序设计 |
4.2.1 初始化子程序设计 |
4.2.2 延时子程序设计 |
4.2.3 AD、DA子程序设计 |
4.2.4 按键扫描子程序设计 |
4.2.5 显示驱动子程序设计 |
4.3 自动控制程序设计 |
4.4 高精度电流控制算法程序设计 |
4.4.1 PID控制算法原理 |
4.4.2 基于电源控制系统的PI算法数字化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功率光纤激光器驱动电源样机测试与数据分析 |
5.1 样机功能测试 |
5.2 实验数据分析 |
5.2.1 样机电流稳定度及精度测试 |
5.2.2 样机温度测试 |
5.2.3 样机电流纹波测试 |
5.2.4 实验数据总结 |
5.3 成本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忆阻滤波器及其在电力线载波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记忆元件及其可控忆阻滤波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PLC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记忆元件模拟器 |
2.1 引言 |
2.2 基于Simulink的忆阻模拟器 |
2.3 模拟-数字混合电路构成的忆阻模拟器 |
2.4 浮地型忆阻模拟器 |
2.5 电流型忆阻模拟器 |
2.6 通用记忆元件模拟器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二值忆阻器的截止频率可控滤波器 |
3.1 引言 |
3.2 二值忆阻器的实现 |
3.3 忆阻低通滤波器 |
3.4 忆阻高通滤波器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二值忆阻器的带通滤波器及其在PLC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电力线载波通信建模 |
4.3 电力线载波通信策略 |
4.4 适用于PLC的二值忆阻带通滤波器设计 |
4.5 忆阻带通滤波器在PLC中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工作 |
5.2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安卓平台的多模态图像显示系统及其STEM教育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触觉再现设备发展现状 |
1.2.2 多模态感知设备发展现状 |
1.2.3 多模态感知设备应用 |
1.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摩擦力触觉再现原理与多模态图像显示系统方案设计 |
2.1 触觉再现原理理论分析 |
2.1.1 基于电致振动效应的触觉再现方法 |
2.1.2 基于空气压膜效应的触觉再现方法 |
2.1.3 本系统选用的摩擦力触觉再现方案 |
2.2 基于表面电容式触摸屏手指位置检测方法 |
2.2.1 表面电容式触摸屏手指位置检测原理 |
2.2.2 电致振动效应与手指位置检测分时复用实现机理 |
2.3 基于安卓平台的多模态图像显示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安卓平台的多模态图像显示系统硬件设计 |
3.1 触觉再现激励信号生成模块 |
3.2 触觉再现面板模块 |
3.3 手指位置检测模块 |
3.3.1 手指位置检测控制器 |
3.3.2 分时复用模块 |
3.4 中央控制模块与通讯模块 |
3.4.1 中央控制模块 |
3.4.2 蓝牙通讯模块 |
3.5 整体系统硬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安卓平台的多模态图像显示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整体软件方案设计与开发环境搭建 |
4.1.1 多模态图像显示系统整体软件设计 |
4.1.2 安卓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4.2 触觉再现子系统软件模块 |
4.2.1 触觉再现激励信号软件设计 |
4.2.2 触觉再现面板分时复用驱动软件设计 |
4.3 手指位置坐标解析与传输模块 |
4.3.1 3M控制器手指位置坐标数据包传输与解析 |
4.3.2 HC-05 蓝牙通讯模块 |
4.3.3 触觉再现面板区域与移动终端显示屏校准 |
4.4 基于安卓平台的多模态图像显示系统应用软件开发 |
4.4.1 多模态图像显示系统应用界面设计 |
4.4.2 安卓平台下的经典蓝牙通讯模块 |
4.4.3 多模态感知特性建模方法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安卓平台的多模态图像显示系统实验与数据分析 |
5.1 实验环境和内容 |
5.1.1 实验环境准备工作 |
5.1.2 多模态感知实验内容 |
5.2 触觉再现基础实验 |
5.2.1 摩擦力等级区分阈值实验 |
5.2.2 基本图形分辨实验 |
5.3 STEM课程应用案例设计 |
5.3.1 胡克定律实验 |
5.3.2 磁场分布规律实验 |
5.3.3 科里奥利效应实验 |
5.4 STEM课程应用实验开展与数据分析 |
5.4.1 STEM课程应用实验 |
5.4.2 对比评估实验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附录1:STEM课程应用实验评估测试试题 |
附录2:问卷调查 |
(6)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压型全桥逆变软开关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软开关及驱动死区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及软开关原理分析 |
2.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结构及原理 |
2.2 磁耦合机构及谐振补偿拓扑 |
2.3 电压型全桥逆变及其软开关分析 |
2.3.1 电压型全桥逆变器介绍 |
2.3.2 电压型全桥逆变软开关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参数变化对软开关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车辆偏移影响分析 |
3.2.2 互感对频率影响分析 |
3.2.3 互感对功率影响分析 |
3.3 软开关关键参数分析 |
3.3.1 驱动切换位置分析 |
3.3.2 驱动死区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软开关控制方法 |
4.1 引言 |
4.2 驱动切换位置控制方法 |
4.2.1 驱动切换位置控制原理 |
4.2.2 驱动切换位置控制算法 |
4.3 动态死区时间调整方法 |
4.3.1 动态死区时间测量方法 |
4.3.2 动态死区时间调整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实验系统设计 |
5.2.1 相位补偿电路设计 |
5.2.2 死区检测电路设计 |
5.2.3 控制电路设计 |
5.3 仿真验证分析 |
5.3.1 仿真模型设计 |
5.3.2 仿真波形分析 |
5.4 实验系统实现 |
5.4.1 实验系统介绍 |
5.4.2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植入式神经刺激器无线供电与无线通信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入式脑神经刺激器研究现状 |
1.2.2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
1.2.3 植入式医疗设备无线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原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MCR-WPT技术基本原理 |
2.2.1 谐振电路 |
2.2.2 耦合回路的建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供电与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概述 |
3.3 系统主要模块原理分析与设计 |
3.3.1 逆E类功率放大器 |
3.3.2 四线圈谐振网络 |
3.3.3 自适应功率调节电路 |
3.3.4 同步整流 |
3.3.5 用户图形界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仿真与测试结果分析 |
4.1 引言 |
4.2 主要模块仿真与测试结果分析 |
4.2.1 逆E类功率放大器仿真测试结果 |
4.2.2 功率调节模块测试结果 |
4.2.3 同步整流仿真测试结果 |
4.3 系统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4.3.1 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
4.3.2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
2)发表的学术论文(含专利和软件着作权)及竞赛成果 |
(8)基于声波法重建温度场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温度测量的基本方法 |
1.3 声学法测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声学法测量温度场的基本原理 |
2.1 气体介质中声学法测温的基本方程 |
2.2 声波飞渡时间测量原理 |
2.3 温度场声学法测量的基本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声学测温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声学测温系统组成及方案设计 |
3.2 微控制单元的选取 |
3.3 声波信号产生电路的设计 |
3.4 声波信号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 |
3.5 声波信号接收电路设计 |
3.6 声波信号的滤波和处理电路设计 |
3.7 通讯电路的设计 |
3.8 设计结果 |
3.9 本章小结 |
4 二维温度场重建算法的研究 |
4.1 反演问题及求解方法 |
4.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重建算法 |
4.3 基于TIKHONOV正则化方法的重建算法 |
4.4 计算机仿真温度场重建流程 |
4.5 建立模型温度场 |
4.6 温度场重建的计算机仿真模拟 |
4.7 本章小结 |
5 声学测温系统实验研究 |
5.1 声学测温系统搭建 |
5.2 无热源温度场实验 |
5.3 单峰温度场实验 |
5.4 温度传感器测量 |
5.5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基于CAN总线的圆网印花系统数据通信与处理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圆网印花系统的发展及背景 |
1.1.2 CAN总线数据通信的意义 |
1.2 圆网印花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圆网印花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圆网印花工作机制和原理 |
1.3 现场总线研究现状 |
1.3.1 PROFIBUS和以太网研究现状 |
1.3.2 CAN总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CAN的通信系统构成 |
2.1 CAN通信原理 |
2.2 CAN通信报文种类及结构 |
2.2.1 CAN报文的种类 |
2.2.2 数据帧的结构 |
2.3 STM32的CAN架构和特性 |
2.4 CAN总线仲裁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及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功能分析以及硬件结构组成 |
3.1.1 控制侧面板结构设计 |
3.1.2 操作侧面板结构设计 |
3.2 CAN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2.1 CAN通信主电路设计 |
3.2.2 CAN抗干扰分析与电路设计 |
3.3 直流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
3.4 磁力电源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3.5 数码管显示模块设计 |
3.6 LED指示灯模块设计 |
3.7 伺服系统和电磁阀转接电路设计 |
3.8 微控制器选型及电路设计 |
3.9 电源模块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程序设计 |
4.1 系统时钟以及I/O配置和复用初始化 |
4.1.1 控制侧I/O配置和复用初始化 |
4.1.2 操作侧I/O配置和复用初始化 |
4.2 按键检测及I/O状态存储设计 |
4.2.1 操作侧按键检测和变量状态存储 |
4.2.2 控制侧变量设置和存储 |
4.3 磁力电源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
4.3.1 磁力电源操作侧按键程序设计 |
4.3.2 操作侧FLASH存储程序设计 |
4.3.3 控制侧数字电位器调节程序设计 |
4.4 数码管显示和LED指示灯模块程序设计 |
4.4.1 数码管显示程序设计 |
4.4.2 LED显示程序设计 |
4.5 CAN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4.5.1 CAN接口配置和通信地址设置 |
4.5.2 报文打包和数据内容设置 |
4.5.3 CAN通信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调试结果分析 |
5.1 CAN通信功能及结果分析 |
5.2 磁力电源控制功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10)基于感应供电的搅拌摩擦焊关键工作参数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技术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编排 |
第二章 总体技术方案设计及感应供电与信号测试技术研究 |
2.1 测试需求分析及技术指标 |
2.2 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测试系统供电方案分析及选择 |
2.2.2 测试系统总体方案架构 |
2.3 ICPT系统原理及基本结构 |
2.3.1 ICPT系统原理 |
2.3.2 ICPT系统结构 |
2.4 ICPT系统等效模型分析 |
2.4.1 松耦合变压器特点 |
2.4.2 松耦合变压器磁路分析 |
2.4.3 漏感模型分析 |
2.4.4 互感模型分析 |
2.4.5 耦合系数定义 |
2.5 压力、扭矩测试方法及解耦分析 |
2.5.1 压力、扭矩测试方法 |
2.5.2 应变片粘贴方式分析 |
2.5.3 旋转刀柄的压力及扭矩敏感分析及必要的参数及符号说明 |
2.5.4 理想情况下旋转轴压力和扭矩解耦分析 |
2.5.5 实际情况下旋转轴压力和扭矩解耦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反射阻抗调制的信号反向传输技术研究 |
3.1 测试系统信号传输方案分析及选择 |
3.1.1 电能、信号分离传输技术的结构及原理 |
3.1.2 电能、信号共用线圈同步传输技术结构及原理 |
3.2 基于反射阻抗调制的信号反向传输方案分析 |
3.2.1 信号反向传输原理分析 |
3.2.2 基于反射阻抗调制的信号反向传输方案设计 |
3.3 改善系统耦合系数的技术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线供能与信号传输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原边定子硬件电路设计 |
4.1.1 逆变器原理概述 |
4.1.2 逆变全桥ZVS工作原理及实现 |
4.1.3 PWM产生电路设计 |
4.1.4 PWM驱动电路设计 |
4.1.5 检波电路设计 |
4.1.6 数字控制系统及其外设电路设计 |
4.2 原边定子电源DC-DC电路设计 |
4.3 副边转子硬件电路设计 |
4.3.1 整流、滤波、稳压电路设计 |
4.3.2 压力、扭矩桥路信号调理电路及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4.3.3 基于ATmega8 单片机的转子主控电路及信号发送电路设计 |
4.4 转子系统功耗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线供能与信号传输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5.1 基于ATmega8 单片机的副边转子程序设计 |
5.1.1 数据的曼彻斯特编码设计 |
5.1.2 基于反射阻抗调制的数据发送程序设计 |
5.2 基于ATmega8 单片机的原边定子程序设计 |
5.2.1 数字信号检测算法设计 |
5.2.2 基于曼彻斯特编码的数据解码及校验 |
5.2.3 零位自动跟踪算法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搅拌摩擦焊刀柄关键工作参数实时监测系统实验及验证 |
6.1 样机的整体结构 |
6.2 样机系统功能验证 |
6.2.1 样机系统电能传输实验 |
6.2.2 样机系统数据反向传输实验 |
6.3 样机系统标定试验 |
6.3.1 解耦系数标定方法 |
6.3.2 解耦系数标定实验 |
6.3.3 系统温度标定实验 |
6.4 搅拌摩擦焊焊接现场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数字电位器原理及其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动大巴空调控制器功能测试装置的设计与应用[D]. 韩冬. 浙江科技学院, 2020(03)
- [2]多灰度线性声光调制器及其在光外差干涉中的应用研究[D]. 蔡睿博. 中北大学, 2020(11)
- [3]高功率光纤激光器驱动电源的研制[D]. 黄瑞.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4]忆阻滤波器及其在电力线载波通信中的应用[D]. 李东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安卓平台的多模态图像显示系统及其STEM教育应用[D]. 王寿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
- [6]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压型全桥逆变软开关控制方法[D]. 周鸿年. 重庆大学, 2019(01)
- [7]植入式神经刺激器无线供电与无线通信系统研究与设计[D]. 费泰然.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8]基于声波法重建温度场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韩欣辰.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9]基于CAN总线的圆网印花系统数据通信与处理电路设计[D]. 尤程瑶. 东华大学, 2017(02)
- [10]基于感应供电的搅拌摩擦焊关键工作参数测试技术研究[D]. 鲁颂.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