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订版大纲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谭智雅[1](2021)在《《我与地坛》在语文教材中的编排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自发表到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至今,走过了声势浩大的新课改二十年。本文先分析《我与地坛》编入试验修订版教材和普高版教材的特点和意义,再从横向上比较《我与地坛》在六套实验版教材中的编订情况,最后从纵向上比较实验版教材与统编版教材中的《我与地坛》,探究语文教材编写的传承和发展,以及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
顾妍婷[2](2020)在《IBDP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探究 ——以“语言A:文学”小说教学为例》文中提出中国于2018年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学习任务群建设,而世界各地教学探索中能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所用的经验早已汗牛充栋,其中“IBDP语言A:文学”课程则正是一套致力于让学生在运用各种文本批评方法阅读、鉴赏整本书的课程体系。“IBDP语言A:文学”课程由三大探索领域构成——“读者、作者和文本”“时间和空间”以及“互文性:文本的相互联系”,无不立足于文学本质为师生指明了教学路径。通过2013版旧大纲与2019年新大纲的比较不难发现,该课程的亮点在于对教学主体的重视、教考结合的评估体系以及养成元认知思维的培养目标。基于此建构起的三种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为:巧用评估方法,促成评估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化教学终点为教学起点;设计“抛锚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分享讨论式课堂中以“锚”为切入点深入文本;开发“互文性”,从作品内容逐步探索到作者选择,让学生以“互文性”为生长点建构起文学评论的视野。在该教学路径中,学生将从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而教师也将逐渐成长为集设计者、教学者、指导者、学习者、反思者等身份于一体的复合角色。
苏新春[3](2020)在《论课程大纲对教育教材语言的影响与支撑》文中认为在教育教材语言的语用系统中,课程大纲、教材、课文等三大因素有重要影响力与支撑力,它们对教育教材语言的存在与使用发挥着直接或间接、明显或隐晦的作用。三者之间发挥作用的渠道、途径、方式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按照三者的先后顺序,越是靠前者,其影响范围越广而不细,作用力越大而间接,影响方式越隐而概括。课程大纲的强大指导力和影响力会影响教育教材语言的数量、质量及层级性。
刘爽[4](2019)在《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国内应用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布卢姆目标分类学自1956年问世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2001年经安德森等人修订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学者运用《修订版》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以及三者的一致性进行了描述和设计。《修订版》在应用过程中有着其独有的特点,既呈现出两种明确的应用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刘莹莹[5](2019)在《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进程中用来指导、调整语文课改方向的指导性文件,其阅读部分深刻影响着阅读教学实践的进展。本文选择中美两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小学阶段阅读部分进行文本比较与分析,通过梳理、对比和总结两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分析其异同,得出值得借鉴之处。本文共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两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阅读部分进行历史回顾与总结,第二部分是两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文本比较,主要包括第二、三、四章,分别从框架与理念、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第三章目标与内容分为“总目标与内容”、“具体目标与内容”两个层面,后者是比较的核心,又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纬度,纵向的比较意在通过分别分析整个小学阶段体现的阅读理念和强调的培养目标,最后总结两国异同,得出“两国都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但培养方式不同、两国都注重阅读方法,但侧重点与内涵不同、相比美国,我国更重视阅读积累和阅读兴趣、相比我国,美国更重视教师的支持与学生的独立阅读相结合”这四条结论。横向比较则通过两国学段与学段之间的横向对比,分析两国具体学段的培养异同,得出两国小学阶段阅读部分具体目标与内容在阅读文本的词语学习、阅读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学习、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学生描述文本细节、诗歌类阅读文本的学习、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分析这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异的结论。本文第三大部分是启发与思考。通过前面两大部分的回顾学习和文本的深入比较,分析总结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需要改进的不足,及值得保留和发扬的优势,最后提出有关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内容调整的建议,包括“平衡感性与理性”、“重视低年级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课堂讨论与交流应更加聚焦于阅读文本”。
王新琼[6](2018)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评价标准研究》文中认为整本书阅读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中存在己久。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教育的研究热点。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冲破语文教学就篇章讲篇章的狭小格局,语文同人对此多有共识且充满期冀。但由于整本书的自身特点和在教学实施中的限制,整本书阅读实践呈现简单的提倡和一般化的结果验收,学生究竟读没读,读得怎么样,教师很难有准确的了解。鉴于此,本文以整本书阅读为研究对象,以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评价为研究重点,探讨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评价标准。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述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首先追溯了整本书阅读的由来,在整本书阅读与文学经典阅读、名着阅读的比较中明确整本书阅读的内涵,进而在语文教学的语境下重新界定“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然后分析了整本书阅读的特点,进而厘清了整本书阅读质量的内涵与结构。整本书阅读质量是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的阅读收获,它是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关于“读什么、怎么读和读得怎么样”的具体表现结果,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策略,也包括情感态度。本章对整本书阅读质量的结构分析,实质上也确立了评价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三个维度: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情感态度。第二章分析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首先梳理我国近百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对“整本书阅读”的质量要求,在借鉴当下国外小学母语指导性文件对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规定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建构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体系。然后围绕目标体系分析小学各学段整本书阅读的学段目标。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宏观质量目标是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品位;中观质量目标则包括阅读能力目标、阅读方法目标和阅读情感态度目标;微观目标则是“读懂一本书”。基于对目标的分析,本章也确立了评价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四个指标:阅读量、阅读能力、阅读方法与阅读情感态度。第三、四、五章构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评价标准。本三章分别从整本书阅读能力、整本书阅读方法、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三个维度构建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力的评价标准包含整体感知、获取信息、作出解释、作出评价、实际运用五个评价要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方法的评价标准则包含整本书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两方面的内容,评价要点既包括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概读几种阅读方式,也包括认读、积累和理解三种具体的阅读策略。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的评价标准包含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态度三方面的内容,评价要点指向小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喜欢与否、经常与否以及认同与否。
项远,倪文尖[7](2017)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里的“文学阅读教学”》文中认为本文拟对1949年至今国内颁行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①里涉及的"文学阅读教学"部分进行述评,梳理半个多世纪以来语文课标有关文学阅读教学问题的相关内容及其历史脉络,为当下和将来提供一些借鉴。
刘泽[8](2016)在《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问题研究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课程内容选择作为课程规划中的首要问题,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本文首先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并对我国改革开放及十八大以来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变化进行梳理,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正确评估目前我国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程内容选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深入分析我国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各种变化,并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探究近年来有关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删减及增添的情况及原因。结合我国国情及价值观,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选择作出一定的研究。论文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论,主要涉及研究背景、研究特色与局限、课题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理论,主要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和思路两方面进行研究。在取向上从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即间接经验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经验三个维度阐述,在思路上从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是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回顾与问题的分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语文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整体回顾,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的回顾及其对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启示。第二部分主要是总结近些年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变化,以及对所出现的重大事件进行陈述、分析及评论,从而总结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课程内容选择的几点启示。第四章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问题进行思考。首先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观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它应该怎样在小学语文中得以体现。最后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旨,并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进行初步思考。
郭海萍[9](2013)在《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母语教育对继承和弘扬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及再创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母语教育的成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国教育的成败,而且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言而喻,母语课程标准作为一定时期母语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母语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实施的正确指向,是母语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对本国母语教育的发展和优秀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澳两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相同的时代背景,均是在世纪之交,为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比较和研究两国的母语课程标准,把握其共同规律及各自特点,借鉴、吸收他国的成果经验,无论对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育的发展,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均是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工作。本研究从框架结构、设计思路、基本理念、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与内容五个方面对中澳两国的小学母语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在阶段目标与内容部分,本研究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并获得启示。母语是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立足我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积极借鉴和吸收了澳大利亚母语课程标准中的有益成分,提出了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反思与建议。在——1.课程标准进一步细化阶段目标与内容标准;2.阅读目标实现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多样性选择;3.写作目标平衡“个性化表达”与“写作策略”;4.听说目标体现对“思考力”的培养四方面进行了较深入且富有现实意义的探讨。
韩志鹏[10](2013)在《新世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两个标准的比较研究 ——基于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文中简称“实验版课标”)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强烈轰动,受到了众多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关注,掀起一波研究和讨论的热潮。十年后,教育部又颁布了201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文中简称“修订版课标”),我国又迎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随即引起语文教育界新一轮的关注热潮。实验版课标颁布实施后,语文教育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成就的背后,是或多或少的问题或缺陷。正是缘于对实验版课标存在的问题的清醒认识,修订版课标最终在反复不断地调研、讨论后出炉。鉴于围绕着修订版课标的研究、讨论虽有不少,但缺乏全面性,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版课标与修订版课标的比较性解读,来揭开修订版课程标准的“冰山一角”,并在此前提下对语文课标在课程实施中需关注的问题做一些尝试性探讨。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对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作了说明,并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评述。第二章,相对于实验版课标,修订版课标的变化。基于对课标版本的总体性考察,分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三个部分具体分析了修订版语文课标的变化。第三章,修订版语文课标局部变化探析。从对实验版、修订版课标的对照性审视中,提炼出了修订版课标所显现的以下几个局部变化:重视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彰显语文之谓语文的品质;突出对“语文课程实施”的关注。第四章,修订版课标在课程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延续前面的逻辑,进一步追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改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是形成忠实于修订版课标的课程实施导向并形成遵循修订版课标的课程评价体系,其次是改变语文课的应试倾向,最后是警惕泛语文陷阱。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订版大纲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订版大纲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与地坛》在语文教材中的编排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与地坛》开始走进中学教材 |
(一)试验修订本中的《我与地坛》 |
1. 进入语文教育的视线,奠定了作为中学教材常用篇目的基础 |
2. 体现了语文课程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
(二)普高版教材中的《我与地坛》 |
1. 从单元编排上明确了《我与地坛》的文体 |
2. 注明作品来源和节选片段,后续教材基本沿用这一注释范式 |
3. 有了丰富的课后习题,辅助学生把握文本 |
二、“一纲多本”时期的《我与地坛》 |
(一)选文系统:在语言鉴赏中体味哲思 |
(二)助读系统:拓展文学阅读的资源 |
1. 提供丰富的图文资源 |
2. 紧扣文本开拓外延知识 |
3. 词语注释辅助文本解读 |
(三)作业系统:引导学生逐步走出文本 |
1. 引导品味语言 |
2. 关注移情思考 |
3. 反映“读整本书”的语文学习理念 |
4. 缺乏情境创设 |
三、新教材时代的《我与地坛》 |
(一)选文系统:整合意识中的深度和广度 |
1. 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理念 |
2. 进一步体现了对生命教育的关注 |
(二)助读系统:情境创设与方法指导并举 |
1. 个人经历融合生命哲思 |
2. 提出了学习的要求和思路 |
3. 体现自主学习的意识 |
(三)作业系统:助力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
1. 体现了统编版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写思路 |
2. 体现了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根基作用的重视 |
(2)IBDP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探究 ——以“语言A:文学”小说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
(二)“IBDP语言A:文学”课程与新课标的契合点 |
二、研究意义 |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
(二)“IBDP语言A:文学”课程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IBDP语言A:文学”课程概述 |
第一节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IBDP)概述 |
第二节 语言与文学研究版块概述 |
第三节 基于新大纲的“IBDP语言A:文学”课程概述 |
第二章 新旧大纲中的“IBDP语言A:文学”课程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重视教学主体的课程设计思路 |
(一)基于旧大纲的“IBDP语言A:文学”课程概述 |
(二)新大纲对于旧大纲课程设计思路的融合与深化 |
第二节 延续教考结合的评估体系 |
(一)基于旧大纲的“IBDP语言A:文学”课程评估体系概述 |
(二)评估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以旧大纲的翻译作品专题教学路径为例 |
(三)新大纲对于旧大纲评估体系的变化与延续 |
第三节 强化养成元认知思维的培养目标 |
(一)外化学科核心要素 |
(二)加强与TOK的融合 |
第三章 基于“IBDP语言A:文学”课程的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建构与实践 |
第一节 终点即起点:评估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
(一)通过阅读初测影响学生的阅读方法与视野 |
(二)通过考核要求规范学生的能力目标 |
(三)通过表现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二节 切入点:锚的生成与解决 |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简介 |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与“IB语言A:文学”课程的结合 |
第三节 生长点:互文性的开发与探索 |
(一)挖掘作品内容的异同 |
(二)探究作者选择的异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论课程大纲对教育教材语言的影响与支撑(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课程大纲是教育教材语言支撑系统中的重要成员 |
3.课程大纲对教育教材语言发挥作用的方式与特点 |
3.1对小学生认识国外世界的要求 |
3.2对语言通俗化的要求 |
4.课程大纲对教育教材语言数量上的影响 |
5.课程大纲对教育教材语言质量的影响 |
6.课程大纲对教育教材语言层级性的影响 |
(4)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国内应用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修订版》的国内教育应用研究概况 |
(一)《修订版》在教学目标上的应用情况 |
(二)《修订版》在教学活动上的应用情况 |
(三)《修订版》在教学评价上的应用情况 |
(四)《修订版》在三者一致性上的应用情况 |
三、《修订版》国内教育应用的特点与问题 |
(一)《修订版》的国内教育应用的特点 |
(二)《修订版》的国内教育应用中的问题 |
1.不同应用方法的分歧 |
2.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分歧 |
四、《修订版》国内教育应用的启示 |
(5)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三 文献综述 |
(一)有关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研究 |
(二)有关美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比较研究 |
第1章 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发展概述 |
一 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及阅读教学发展概述 |
(一)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概述 |
(二)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发展概述 |
(三)中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与发展概述 |
二 美国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及阅读教学发展概述 |
(一)美国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发展概述 |
(二)美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及发展概述 |
三 分析与总结 |
(一)中美两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阅读教学发展相同点 |
(二)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阅读教学发展不同点 |
第2章 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框架与理念比较 |
一 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框架比较 |
(一)中美两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框架简述 |
(二)分析与总结 |
二 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理念比较 |
(一)中国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理念简述 |
(二)美国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理念简述 |
(三)分析与总结 |
第3章 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目标与内容比较 |
一 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总目标与内容比较 |
(一)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总目标与内容简述 |
(二)美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总目标与内容简述 |
(三)分析与总结 |
二 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具体目标与内容纵向比较 |
(一)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具体目标与内容简述 |
(二)美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具体目标与内容简述 |
(三)分析与总结 |
三 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具体目标与内容横向比较 |
(一)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具体目标与内容横向对比 |
(二)分析与总结 |
第4章 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教学建议比较 |
一 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教学建议简述 |
(一)阅读教学强调对话 |
(二)阅读教学要将知识与文本互相融合 |
(三)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
(四)阅读教学要教会学生以“读”为主的阅读技能和方法 |
二 美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教学建议简述 |
(一)阅读教学要重视年级差异 |
(二)阅读教学要注意年级之间的连贯性 |
(三)阅读教学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 |
三 分析与总结 |
(一)两国有关阅读方法教学的异同 |
(二)两国有关对话教学的异同 |
(三)两国阅读教学有关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异同 |
第5章 启发与思考 |
一 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不足 |
(一)课程标准表述的可操作性不强 |
(二)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的连贯性不足 |
二 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优势 |
(一)注重文化传统 |
(二)更能发挥阅读课程的“育人”功能 |
(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三 关于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建议 |
(一)平衡感性与理性 |
(二)重视低年级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 |
(三)讨论和交流应更加聚焦于阅读文本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整本书阅读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
1.1.2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 |
1.1.3 当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 核心概念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创新之处 |
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概述 |
2.1 整本书阅读的提出 |
2.1.1 古代语文教育中“读整本书”的教育传统 |
2.1.2 现代语文教育中“读整本书”的教育思想 |
2.2 整本书阅读的内涵 |
2.2.1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辨析 |
2.2.2 整本书阅读的含义 |
2.3 整本书阅读的特点 |
2.3.1 整本书阅读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2.3.2 整本书阅读更有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
2.3.3 整本书阅读更适合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与方法 |
2.3.4 整本书阅读更能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 |
2.3.5 整本书阅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2.4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含义与结构 |
2.4.1 阅读质量的含义 |
2.4.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结构 |
本章小结 |
3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 |
3.1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依据 |
3.1.1 1949 年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目标的表述(1902-1949) |
3.1.2 1949 年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对整本书阅读目标的表述 |
3.2 国外母语教学指导文件对构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的启示 |
3.2.1 英国课程考试大纲对构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的启示 |
3.2.2 美国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对构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的启示.. |
3.2.3 法国教学大纲对构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目标的启示 |
3.3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的确立 |
3.3.1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质量目标体系 |
3.3.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的学段分解 |
本章小结 |
4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标准 |
4.1 阅读能力的内涵及结构 |
4.1.1 语文学界对于阅读能力的研究 |
4.1.2 心理学界对于阅读能力的研究 |
4.1.3 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阅读能力 |
4.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内容框架 |
4.2.1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结构 |
4.2.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力特征及评价内容框架 |
4.3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标准 |
4.3.1 第一学段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标准 |
4.3.2 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标准 |
4.3.3 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标准 |
5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方法评价标准 |
5.1 阅读方法辨析 |
5.1.1 阅读方法的含义 |
5.1.2 阅读方法的分类和辨析 |
5.2 整本书阅读方法的评价框架 |
5.2.1 整本书阅读方法的评价内容依据 |
5.2.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方法的评价内容框架 |
5.3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方法评价标准 |
5.3.1 第一学段整本书阅读方法评价标准 |
5.3.2 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方法评价标准 |
5.3.3 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方法评价标准 |
6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评价标准 |
6.1 阅读情感态度界定及构成 |
6.1.1 阅读情感态度的含义 |
6.1.2 阅读情感态度的构成 |
6.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评价框架 |
6.2.1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评价内容依据 |
6.2.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的评价内容框架 |
6.3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评价标准 |
6.3.1 第一学段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评价标准 |
6.3.2 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评价标准 |
6.3.3 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情感态度评价标准 |
7 结语 |
7.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
7.1.1 明确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 |
7.1.2 构建了评价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评价标准 |
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7.3 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问题研究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依据 |
二、课题意义 |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性 |
(二)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方向性 |
三、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特色与局限 |
第二章 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理论 |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 |
(一)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
(二)课程内容即间接经验 |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思路 |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 |
(二)以课程内容为中心 |
第三章 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回顾与问题的分析 |
一、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回顾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版)述评 |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述评 |
二、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问题的分析 |
(一)近年来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分析 |
(二)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重大事件的分析 |
第四章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前瞻性思考 |
一、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一)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宽度 |
(二)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厚度 |
(三)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 |
二、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小学语文课程中去 |
(一)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价值取向的思考 |
(二)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思考 |
(三)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价值取向的思考 |
三、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前瞻性思考 |
(一)选择有正确价值观的课程内容进入教材 |
(二)将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选入教材 |
(三)利用好小学生的兴趣倾向 |
(四)删减陈旧、过于繁琐的教材内容 |
(五)选择课外活动以促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培养 |
(六)教师在课程设计的选择中加入价值观的元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 |
(二)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
(三) 中外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 阶段性 |
(二) 即时性 |
第一章 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比较 |
一、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
(一) 中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
(二) 澳大利亚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
二、比较与分析 |
第二章 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比较 |
一、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
(一) 中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
(二) 澳大利亚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
二、比较与分析 |
(一) 均体现了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
(二) 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三维目标设计思路 |
(三) 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阶段目标设计思路 |
第三章 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比较 |
一、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一) 中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二) 澳大利亚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二、比较与分析 |
(一) 均体现了国际最新的教育理念与思想 |
(二) 均强调了母语教育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性 |
(三) 均重视母语教育的开放性 |
(四) 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本陈述角度 |
第四章 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比较 |
一、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
(一) 中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
(二) 澳大利亚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
二、比较与分析 |
(一) 均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
(二) 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目标价值取向 |
第五章 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与内容比较 |
一、“识字与写字”目标与内容标准 |
二、阅读目标与内容标准 |
(一) 均重视阅读策略和方法,阶段目标梯度层次鲜明 |
(二) 澳大利亚更重视文本阅读的多样性选择 |
(三) 阅读目标要求各有侧重 |
三、写作目标与内容标准 |
(一) 均重视真实、独特、有创意的表达 |
(二) 中国强调写作兴趣,澳大利亚更重视写作能力 |
(三) 写作策略及指导方式各有侧重,澳大利亚要求更高 |
四、听说目标与内容标准 |
(一) 中国强调听说兴趣,澳大利亚更重视“思考力”的培养 |
(二) 听说目标要求各有侧重,澳大利亚要求更高 |
第六章 思考与启示 |
一、课程标准应进一步细化阶段目标与内容标准 |
二、阅读目标应实现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多样性选择 |
三、写作目标应平衡“个性化表达”与“写作策略” |
四、听说目标应体现对学生“思考力”的培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新世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两个标准的比较研究 ——基于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
一、关于实验版课标的研究 |
二、关于修订版课标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版课标到修订版课标的变化 |
第一节 “前言”的变化 |
一、导语部分 |
二、课程性质 |
三、课程基本理念 |
四、设计思路 |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变化 |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 |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
第三节 “实施建议”的变化 |
一、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
二、教学建议 |
三、评价建议 |
第三章 修订版课标局部变化分析 |
第一节 重视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 |
一、追求叙述的逻辑性 |
二、关注表述的准确性 |
三、适度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
第二节 彰显语文之谓语文的品质 |
一、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
二、注意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
三、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
第三节 突出对“语文课程实施”的关注 |
一、突显语文“课程实施”的时代背景 |
二、保持对语文教与学的方式的关注 |
三、回应语文课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
第四章 修订版课标实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一节 形成忠实于修订版课标的课程实施导向 |
第二节 形成遵循修订版课标的课程评价体系 |
第三节 改变语文课的应试倾向 |
第四节 警惕“泛语文”陷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后记 |
四、《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订版大纲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与地坛》在语文教材中的编排变迁研究[J]. 谭智雅.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13)
- [2]IBDP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探究 ——以“语言A:文学”小说教学为例[D]. 顾妍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3]论课程大纲对教育教材语言的影响与支撑[J]. 苏新春. 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 2020(01)
- [4]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国内应用述评[J]. 刘爽. 教育观察, 2019(25)
- [5]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比较研究[D]. 刘莹莹.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评价标准研究[D]. 王新琼.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7]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里的“文学阅读教学”[J]. 项远,倪文尖. 名作欣赏, 2017(28)
- [8]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问题研究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D]. 刘泽. 沈阳师范大学, 2016(09)
- [9]中澳两国小学母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 郭海萍. 扬州大学, 2013(04)
- [10]新世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两个标准的比较研究 ——基于文本分析[D]. 韩志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