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空化场中水平管的局部对流换热

声空化场中水平管的局部对流换热

一、Local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from a Horizontal Tube in an Acoustic Cavitation Field(论文文献综述)

徐梓榕[1](2021)在《声空化泡溃灭力学的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肖健[2](2020)在《超声波作用下矩形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强化传热气泡特性及流型图像智能识别研究》文中认为在传热学领域中,散热是能源动力、生物化工、军工、核能等诸多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微细通道散热是解决高热流密度问题的重要方法。由于微细通道传热系统结构的限制和高热流密度散热要求,传统单一的强化传热技术无法完全满足当前所有设备的散热需求,所以有必要将有源强化传热技术应用于微细通道换热器中。由于传热特性与流型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利用视频图像检测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地研究超声波作用下矩形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气泡行为特性,探究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独特的气泡受限行为和发生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超声波作用下矩形微细通道内R141b流动沸腾特性,运用高速摄相机并引入视频技术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超声波作用下流动沸腾过程中气泡生长行为特性,并从力学角度剖析气泡运动机理。发现超声波作用下会产生更多的小气泡,加大气泡合并的机会,气泡更容易生长为受限气泡。此外,超声波还能导致气泡的运动行为发生变化,小气泡在生长过程中会在壁面间振荡并跳跃向上运动,其运动速度分为低速和高速两个阶段。(2)对超声波作用下单一流动沸腾气泡持续生长成为受限及拉长气泡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图像测量技术计算气泡的直径与通道宽比和气泡的径长比,分析了超声波作用下流动沸腾过程中受限及拉长气泡的生长和传热机理。研究发现超声波作用下流动沸腾气泡生长过程分为自由生长、受限生长和拉长生长三个阶段。在自由生长阶段气泡的等效直径随时间变化满足幂律模型,受限生长阶段偏离幂律模型呈现直线生长。在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中,当气泡进入受限生长阶段,其径向顶部气液界面向壁面生长过程中曲率逐渐减小,气泡顶端存在扁平化的趋势,气泡在生长过程中的直径与通道宽比和气泡的径长比出现不规律波动。(3)鉴于气液两相流流型对传热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两相流流型识别,依据实验中高速相机拍摄的流型图像,提取流型图像边缘特征作为学习样本,对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气液两相流流型进行识别。利用智能识别自动分析超声波作用下受限及拉长气泡,包括计算气泡的面积、间距、受限及拉长气泡的数量以及气泡与壁面的间隙。发现超声波致使相邻气泡下游受限气泡易生成拉长气泡,上游气泡尺寸出现突然减小。相邻拉长气泡周围形成温度场差异较大在通道内形成更大温度梯度,有助于提高换热性能。(4)开展了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压降特性研究。提出多尺度卷积深度学习预测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两相压降模型。结合实验数据,与传统卷积神经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多尺度卷积深度学习评测结果MAE为5.6%,NRMSE为38.11%,表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压降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可靠。超声波改变了微细通道气泡动力学,其对总压降和两相摩擦和加速压降有一定影响,导致气泡的压缩和扩张进而引起压降波动。

张雷刚[3](2019)在《不同重力条件下蒸气冷凝过程及强化传热研究》文中认为冷凝传热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领域,如制冷系统、空调系统、电子设备冷却、除湿系统和发电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冷凝传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重力条件下的研究,近些年相变换热系统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广泛应用,微重力环境中的冷凝传热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冷凝问题中,无论是膜状冷凝还是滴状冷凝,重力作用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液膜沿重力方向流动并逐渐积聚,使得厚度在重力方向上不断增加;滴状冷凝中液滴的滚动及脱落也是在重力主导下完成的。因此,研究不同重力条件下的冷凝传热过程以及强化传热技术不仅对我国航天器两相流设备的研发和优化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还对提高空间电子设备运行效率、节约换热设备、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有效实施具有指导作用。目前针对微重力冷凝传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基研究,并且微重力环境中冷凝传热的强化还没有相关研究。针对上述问题的不足,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超声波在不同重力条件下加速冷凝液滴脱落的可行性,开展了超声波作用下竖直铝板表面冷凝传热的实验研究,研究了超声波功率对铝板表面液滴分布、表面覆盖率以及冷凝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凝液滴生长到一定尺寸时,从铝板表面滚下。与无超声波作用相比,超声波加速了冷凝液滴的脱落。随着超声波功率从180W增加到900W,液滴的首次落时间提前,总脱落次数增加。铝板的热流密度和冷凝传热系数均随超声功率的增加而增大。当超声波功率为900W时,强化倍率达到了2倍以上。然而功率增大后,试验系统的经济系数有所下降。其次,提出了一种椭圆形针肋板,对不同倾角下椭圆形针肋表面的冷凝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针肋几何参数和倾角对冷凝传热的影响。实验发现针肋对冷凝液滴有一定的滞留作用,当横向肋间距较小,肋高增大后,液滴的脱落周期变小;反之,肋高的增大均使得液滴脱落周期有所增大。椭圆形针肋板的热流密度和冷凝传热系数均比平板更高。随着水平肋间距和肋高的增加,椭圆形针肋板的传热性能有所提升。当倾斜角从90°减小到30°时,热流密度和冷凝传热系数分别降低了16%和25%,且强化倍率有所下降。第三,对水平矩形通道内针肋表面的冷凝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肋几何参数、导热系数、蒸气质量流量以及制冷功率对冷凝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肋几何参数对冷凝传热的影响较小。当蒸气质量流量从0.17 kg/(m2·s)增加到1.67 kg/(m2·s)时,冷凝传热系数仅提升了80%左右。当制冷功率从56.4W增加到94.2W时,冷凝传热系数的增幅约20%。不同工况下针肋板的强化倍率及压降差异并不明显。第四,开展了不同重力条件下FC-72蒸气在针肋板表面的冷凝实验,分析了微重力对针肋板表面液膜分布以及气液界面分布、蒸气温度、冷凝台温度以及冷凝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重力条件下,针肋表面冷凝液膜沿不同方向流动,气液界面出现明显的波动和液体爬升现象,且非稳态状态下蒸气温度有显着升高。对于准稳态状态,短时微重力导致热流密度和冷凝传热系数分别下降了18%和20%。最后,通过VOF方法数值模拟了不同重力条件下蒸气在竖直壁面上的冷凝过程,分析了蒸气流速和重力大小对冷凝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常重力和减重力,冷壁面上均形成一层较为均匀的液膜;而对于微重力,气液界面呈现出波状,且液相的波动越来越明显并沿蒸气流动方向传播。当重力垂直于壁面时,液膜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积越厚。当重力作用越小时,提高蒸气流速对冷凝传热系数的改善越显着。随着蒸气流速从0.5 m/s提高到2 m/s,微重力时的冷凝传热系数相比常重力分别下降了约28%和12%。

廖政标[4](2019)在《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压降及不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细通道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的换热设备,在电子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超声波强化传热技术运用到换热器可进一步提高设备的换热性能。由于微细通道尺度较小,相比常规通道,其流动阻力明显增大,尤其在沸腾状态下,汽泡容易阻塞通道导致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强。因此有必要对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压降和不稳定性进行研究。首先,以纯制冷剂R141b和不同浓度纳米制冷剂TiO2/R141b为实验工质,对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压降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摩擦压降在总压降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60.27%76.07%。两相总压降和单位长度两相摩擦压降在进出口都施加超声波时最大。实验对比了3种不同浓度纳米制冷剂和纯制冷剂的压降特性。研究表明,纳米制冷剂会使两相总压降和单位长度两相摩擦压降有所降低。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沿程测点压力曲线变化规律,发现曲线转折点随热流密度的减小和质量流率的增大向出口移动,超声波对曲线转折点没有明显的影响。其次,对超声波在微细通道内声压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进出口都施加超声波相比进口施加超声波能提高声压分布强度,功率越大超声波在正负相区对应的声压值越大,而随着频率的增大,对应的正负声压区周期均减小。最后,根据时域和频域特性对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不稳定性进行研究,并采用高速摄影仪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进出口都施加超声波时系统不稳定性最强,其对应的最大振荡幅值提高,振荡周期变长。纳米制冷剂由于纳米颗粒附着在换热壁面,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系统不稳定性。可视化结果表明,进口施加超声波时流型主要为泡状流和弹状流,进出口都施加超声波时则以拉长受限汽泡为主,且回流现象明显。纳米颗粒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汽泡的脱离直径。

陈伯扦[5](2019)在《聚焦超声场的构建及其强化传热性能》文中认为超声强化传热是一种有效的有源强化传热技术,在工业换热器、空调、电子芯片散热等领域应用广泛。换热壁面的局部声强是超声强化传热的直接影响因素,但目前还没有学者通过改变声强分布来提高超声强化传热性能。本文通过构建聚焦超声场,大幅提高焦点声强,有效提高超声强化传热性能。提出了聚焦超声场的两个构建准则:干涉准则与驻波准则,定义了干涉系数与驻波系数,构建适用于超声强化传热的聚焦超声场理论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对聚焦超声场理论模型进行分析,模拟声聚焦腔中的声波聚焦过程及声场分布情况,根据超声强化传热的实际工况对声聚焦腔进行工程化设计。对聚焦超声场理论模型中的干涉系数k1和驻波系数k2时进行仿真分析和优化,结果表明,干涉系数和驻波系数都为整数时能够有效实现超声波聚焦。实验测量了两组椭圆声聚焦腔和矩形腔中的实际声强分布情况,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非常吻合,椭圆声聚焦腔能够实现声聚焦,平均声强比矩形腔提高107.0%,验证了聚焦超声场的理论模型。同时,研究了聚焦超声场下的声流和空泡特征,结果表明,聚焦超声场的声源区域以体声流为主,而焦点区域以微声流为主;声源处主要为椭圆形空泡团,而在焦点区域能观察到彗星状空泡团,两者的生长和运动机理不同。发现了聚焦超声场的跨越作用和效应分离现象,对超声强化传热有重要意义。在自然对流条件下对比研究了椭圆声聚焦腔和矩形腔的强化传热性能,腔内超声强化率分布与声强分布吻合,聚焦超声场能够有效提高焦点处的强化传热性能,强化率最高达到74.7%,比矩形腔提高了31.8%。通过池沸腾实验对不同条件下的沸腾汽泡进行研究,观察到沸腾汽泡的超声悬浮现象以及特殊的桑葚状汽泡团,桑葚状汽泡团会影响聚焦超声的强化传热性能。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了超声空泡的蒸发热泵理论,进一步解释了聚焦超声强化传热的作用机理。

邱俊杰[6](2018)在《流体空化热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稠油资源丰富,对其进行降黏开采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常用的蒸汽驱、蒸汽吞吐、电加热等方法存在设备复杂、成本高、能量损耗大、安全性差等缺点,寻找新的开采方法势在必行。空化是发生在液体介质中的一种物理现象。空化发生时,会在空泡附近形成极端高温(1900-5000K)和高压(140MPa-170MPa),并伴有强烈的冲击波和微射流。如何有效利用空化过程中的这种极端热效应成为部分专家学者关注的课题。基于以上几点,本文对流体空化过程中的热效应问题开展了实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总结分析了空化类型与作用机理,确定了以闭式叶轮为核心的水力空化发生方式。(2)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使用CFX软件对不同叶轮结构内空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选定进口角为11.2、出口角为36的叶轮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3)设计并制作了空化热效应室内实验装置,对空化发生器部件进行了机械强度校核。(4)利用空化热效应实验装置,研究了不同参量(流体初始温度、流量、流体体积、粘度)对流体空化热效应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在当前实验条件下,随着流量的增加,流体空化热效应先增强后减弱,在流量为1.6m3/h时流体空化热效应最佳;随着黄原胶粘度的增加,空化热效应逐渐受到抑制;流体初始温度(0-40℃)、流体体积对空化热效应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研究成果对于弄清空化热效应的内在规律,拓展空化技术在石油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韩晓东[7](2016)在《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及其热质传递强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气候不断暖化的背景下,以太阳能热水作为驱动能源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由于其具有季节匹配性好、环保和节能的特点而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相比于压缩式制冷系统,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系数(COP)值相对较低,能源转换效率不高,而且由于太阳能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性以及能量密度低的特点,太阳能热水温度时常无法达到机组所需最低驱动热源温度,使得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应用与推广。基于此,本文以实现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在低品位太阳能热水驱动下实现高效制冷为目标展开研究。在低品位太阳能热水驱动下,发生器内冷剂水蒸发能力不足是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制冷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冷剂水蒸发能力,即强化冷剂水的相变传质过程,需要通过提高传质驱动力和降低传质阻力两个方面进行。冷剂水的传质驱动力来源于太阳能热水对发生器内溴化锂水溶液所传递的热能,传质阻力则由溴化锂水溶液本身物性和发生器内部的真空度所决定。传统的被动式强化传质与传热手段对于低品位热能驱动的溴化锂水溶液的热质传递过程的强化作用相对有限,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超声波强化的主动式热质传递强化方法。本文通过建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热力学模型,研究了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空调的热质传递特性和系统运行特性,并通过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分析和热力学完善度分析研究了其性能评价方法,为改善和优化机组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评价指标。通过实验研究了超声波对溴化锂水溶液的传质强化机理及其应用于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可行性。研究了超声波换能器与汽液分界面的距离、超声波功率等在不同驱动热源温度时对溴化锂溶液的冷剂水强化传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加热热源温度在65℃-80℃时,超声波对冷剂水传质的强化率可达到0.6至0.2之间;对于功率和频率一定的超声波,换能器与传质界面间存在一个最优距离使得超声波对于冷剂水传质的强化率最高。超声波可以显着减小溴化锂水溶液气液分界面处的传质阻力,有效提高发生器内冷剂水的传质速率。通过实验研究了超声波作用于不同结构的加热管壁面时对溴化锂水溶液沸腾传热过程的影响,并对溴化锂水溶液在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过程中的超声波强化传热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了超声波强化沸腾传热机理。研究表明超声波对于沸腾传热过程起阻碍作用还是强化作用取决于加热壁面处蒸汽泡的初始半径及超声波的功率和频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也是不同研究文献中出现超声波对于沸腾传热过程起到强化或是抑制作用结论不同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通过选择适当频率的超声波在饱和沸腾下其对传热过程的负面影响有限,甚至可以促进发生器内的传热过程。最后根据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模型,使用MATLAB/SIMULINK数值计算与仿真软件对太阳能吸收制冷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并根据实验所获得超声波对溴化锂溶液热传递过程的实验数据,仿真研究了超声波对整个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冷能力和制冷性能的影响。并在实验研究与系统仿真的基础上设计基于超声波强化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样机,该样机比传统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在低品位太阳能热水驱动时系统COP有了显着的提升。

许晓飞[8](2015)在《超声波强化蒸发传热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超声蒸发器是利用超声波技术辅助物料蒸发浓缩的一种新型蒸发设备,它特别适用于易结垢、易发泡及高沸点物料的浓缩。由于超声波技术强化液体蒸发传热的机理性研究不足及沸腾传热的复杂性,目前鲜有超声蒸发装置用于工业生产的报道,且适用于超声蒸发器设计计算的基础数据相当匮乏。本文以自来水为实验物料,研究超声蒸发器的传热性能,并分析了超声波强化蒸发的程度。实验结果表明:1)利用单因素法得出各主要操作参数对超声蒸发器性能的影响:传热系数,蒸发效率,蒸发速率随着蒸发温度,进料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随超声波功率密度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2)通过分析各主要参数对超声波强化传热系数的影响得出:强化效率随着超声功率密度的增强,先增大至25.29%而后减小;随蒸发温度的提高,强化效率由29.85%逐渐减小至24%左右,然后趋于稳定;随传热温差的提高基本稳定在20%;随进料流量的增加由19.4%缓慢增大至22.55%。超声波作用于蒸发器时,传热系数提高17.06%~29.85%。3)分别采用正交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蒸发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各主要操作参数对超声蒸发器的总传热系数敏感性:传热温差>蒸发温度>进料流量>超声功率密度。分析对比了所得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二次回归模型:多元二次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97.09%和预测精度高达91.89%,可用于估计不同参数条件下传热系数。并且得出超声蒸发装置的最佳操作条件:蒸发温度85℃,处理量481/h,功率密度0.7455W/cm2,传热温差20℃,传热系数理论能达到1185.5W/m2·℃。

路作龙[9](2014)在《污水源热泵系统中淋激式换热器换热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污水是热泵系统非常有潜力的冷热源,开发城市污水中低品位热能已具有显着的节能和环保效益,同时污水源热泵系统对城市污水中热能的提取对于缓解我国城市能源短缺局面途径之一。制约着污水源热泵系统发展的障碍是污水侧的取水和强化换热技术,针对污水换热器强化换热的相关研究为了解决污水源热泵系统换热效率低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了采用淋激式换热器作为污水源热泵系统的污水换热器用于提高热泵系统的换热效率。通过搭建淋激式换热器强化换热实验台,研究淋激式换热器中水平管管间液膜的流动特性和换热特性以及污水源热泵机组的运行特性。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提出淋激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以污水源热泵系统发展现状为背景介绍了淋激式换热器,建立以水平管为换热管的数学模型,对水平管管间降膜流动状态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了水平管的换热系数计算公式。2.针对水平管管间的流动特性,选取了管间距d和管外喷淋Re为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观测得到了各个相邻流态之间的过渡Re数,得到由滴状流向柱状流转换临界Re数在100200范围内,由柱状流向膜状流转变临界Re数在450550范围之间。通过对水平管管间四种过渡模式的分析,得到了以为纵坐标和以为横坐标图。3.对水平管管间降膜换热的换热特性选取了四个影响因素:喷淋密度Γ、喷淋温度t、管间距d和管内Re,针对这四种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发现随着喷淋温度的增加会强化管外对流换热,小温差下也可保持较高的换热系数;在一定范围内,换热管的换热系数随着喷淋密度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超过这个范围喷淋密度在增加换热管的换热系数几乎不变;管间距和管内Re数对换热管的换热系数也有不同程度影响,随着水平管间距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管内外换热,管内Re数增加也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换热,对换热系数影响不显着。最后根据实验数据拟合了水平管管外对流换热换热系数的关联式,根据拟合的实验关联式计算出结果与理论分析的结果相一致。4.对采用淋激式换热器污水源热泵系统在变工况下运行进行了能效分析,根据厂家样本拟合出了热泵的COP、制热量Q1和输入功率W关于冷源侧的污水温度关联式,进而分析了其对整个热泵系统的COP、制热量Q1、输入功率W以及对冷凝器侧的热水出口温度的影响。

马空军[10](2006)在《磷铵尾气减排与节能的清洁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绿色化学原理和循环经济原则,规划和发展我国磷资源化工、开发清洁磷化工生产技术已纳入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针对目前我国磷肥生产工艺现状,本文以某厂引进的Norsk Hydro预中和—转鼓氨化造粒工艺年产60万吨磷酸二铵DAP生产装置的大气排放物为例,通过对DAP尾气分流的热力学分析,揭示了60万吨,年磷酸二铵(DAP)生产装置尾气排放“磷铵雨”污染的热力学机理,是高湿度尾气露点温度高于烟囱内局部位置的实际温度而产生凝雾。源头治理措施是尾气脱湿,由此开发采用磷酸二铵尾气循环联产磷酸一铵清洁新工艺技术,使湿含量低于0.114 kg(H2O)/kg(Air),露点温度低于55℃。脱湿释放的能量循环用于磷酸一铵(MAP)生产,可以替代24万吨/年MAP生产装置45%的一次能源。提出尾气部分冷凝一磷酸降膜蒸发过程耦合技术,节约过程推动力,提高二次能源利用效率。现场实验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耦合过程总的传热系数500~600 W·m-2·K-1,达到工业装置水平,并具有低温(<60℃)、低循环量的突出优势,蒸发表面扩展了1个多数量级。对高湿度工业废气冷凝脱湿进行模型研究和数值模拟,引入分配系数α表征雾状冷凝和膜状冷凝并存的权重。DAP尾气冷却冷凝现场实验传热传质数据,在水汽冷凝减量34~57%的范围内,与α=0.2的数值模拟结果相当吻合,定量验证了本文的模型与数值模拟。通过实验,考察了磷酸液膜平均传热、传质系数与膜Re的关系。随着Re的增大,液膜平均传热系数开始呈线性增大,后来增加更快,最后开始减小。平均传质系数随Re的增大逐渐减小。并且随着流量的增加,减小越来越快。实验研究了磷酸液膜过冷度对磷酸降膜蒸发过程的影响。过冷度的提高有利于传热。但相对单位过冷度的蒸发强度却有所减小。实验还揭示磷酸过冷沸腾是一项很有应用前景的磷酸浓缩清洁生产技术。现场实验获得的P2O5浓度27.1~41.7%范围内磷酸蒸发浓缩数据,揭示了在55℃以下低温浓缩湿法磷酸的可能性以及磷酸过冷沸腾现象,这对磷酸浓缩技术很有研究价值。通过对真空降膜浓缩磷酸脱氟实验表明,操作温度对磷酸的浓缩和深度脱氟效果有显着影响。磷酸浓度愈高,其影响愈大。在磷铵料浆蒸发浓缩过程中,设备的液位控制和密度测量对保证设备正常生产和后续喷浆造粒产品的质量都十分重要,接触式差压法是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的液体密度或液位在线检测方法,但对粘稠料浆流动体系却常因料浆粘附在与其相接触的传感器敏感膜片表面,使传感器无法正常感应流体主体压强的变化而失效。本文提出了一种用空气或惰性气体传递液相压力信号的测量方法,依据热力学和流体静力学原理导出了测量管内气液界面高度随系统温度、压力变化的关系式。以水—空气体系为例计算了160℃、0.7MPa范围内测量管内气液界面的涨落,获得了测量管可靠的工作范围及气柱溢出、测量失效的判定公式。进一步分析了气体通过气液界面扩散传质可能引起的测量失效问题,建立了传质模型,计算表明难溶性气—液体系此过程十分缓慢。选用空气-水体系进行了实验验证,在压力0.2MPa、温度分别为50℃和80℃两工况下,测量管内通过气液界面传质而引起的界面高度变化量在90天内小于5%,与理论预测值相当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超声波是一种研究反应绿色化的重要的物理手段,本文从热力学基本原理出发,研究了声场中的汽液相平衡热力学,提出声场中的相平衡条件。通过引入声力势的概念,推导并建立了超声波声场中热力学模型,从理论上研究和分析外加超声声场对磷酸浓缩汽液相平衡的影响。理论表明超声波完全可以改变原有的平衡体系,从而使体系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状态。此外,本文根据超声空化泡在相间特殊运动时周围流体流动特性,结合流体动力学原理,基于渗透传质理论提出并建立了超声波声空化气泡相界面逸出崩溃时相际间传质模型,所建立的模型较好地描述相界面上逸出超声空化泡时液体中的传质行为。根据文献实验条件对模型赋值并结合对模型参数的估值确定,理论计算预测值能较好地反映文献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表明本文的机理模型能合理反映超声空化泡在相间的传质现象,该模型为超声波强化相间传质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Local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from a Horizontal Tube in an Acoustic Cavitation Fiel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ocal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from a Horizontal Tube in an Acoustic Cavitation Field(论文提纲范文)

(2)超声波作用下矩形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强化传热气泡特性及流型图像智能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声波强化传热研究
        1.2.2 微细通道流动沸腾特性研究
        1.2.3 气液两相流流型智能识别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标
        1.3.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实验系统
    2.1 引言
    2.2 实验系统
        2.2.1 实验系统组成
        2.2.4 实验段
    2.3 实验方法
        2.3.1 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实验方法
        2.3.2 工质的选择
    2.4 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2.4.1 传感器及数据采集设备
        2.4.2 传热数据处理
        2.4.3 压降数据处理
        2.4.4 压力与压降波动数据处理
        2.4.5 单相热平衡实验
        2.4.6 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气泡运动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传热特性
        3.2.1 沿程传热系数
        3.2.2 热流密度对沸腾传热影响
        3.2.3 流动沸腾传热强化比率
        3.2.4 流动沸腾可视化
    3.3 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气泡运动特性分析
        3.3.1 流动沸腾气泡生长动态变化
        3.3.2 流动沸腾气泡运动轨迹
        3.3.3 气泡运动速度及距离
        3.3.4 超声波对气泡运动速度及距离的影响
    3.4 超声波作用下气泡动力学分析
        3.4.1 声场压力数值模拟
        3.4.2 超声波作用下气泡受力分析
        3.4.3 超声波作用下气泡运动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气泡生长及传热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气泡特性
        4.2.1 运行工况对气泡形成的影响
        4.2.2 有无超声波受限及拉长气泡形态
        4.2.3 气泡尺寸计算
    4.3 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受限气泡生长和拉长生长特性
        4.3.1 受限气泡生长特性
        4.3.2 不同工况对气泡受限生长特性的影响
        4.3.3 不同工况对气泡拉长的影响
    4.4 受限及拉长气泡传热机理分析
        4.4.1 受限气泡的传热机理
        4.4.2 拉长气泡传热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型图像智能识别及相邻气泡生长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流型图像数据库的建立
        5.2.1 流型图像聚类
        5.2.2 流型图像区域与边界特征提取
    5.3 超声波作用下流动沸腾流型图像识别
    5.4 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相邻气泡生长特性
        5.4.1 有无超声波流动沸腾气泡图像特征
        5.4.2 有无超声波单位时间出口区域受限及拉长气泡数量
        5.4.3 超声波作用下相邻气泡间生长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压降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压降特性
        6.2.1 进出口压降
        6.2.2 气液两相压降
    6.3 超声波作用流动沸腾压降波动分析
        6.3.1 进出口压降的时域分析
        6.3.2 压降波动信号的Hurst分析
    6.4 深度学习预测流动沸腾两相压降
        6.4.1 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
        6.4.2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6.4.3 两相压降模型
        6.4.4 MSCNN流动沸腾压降预测
        6.4.5 MSCNN与 CNN预测模型比较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不同重力条件下蒸气冷凝过程及强化传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重力冷凝传热研究现状
        1.2.2 主动式强化传热研究现状
        1.2.3 被动式强化传热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空间冷凝主动式强化传热研究
    2.1 引言
    2.2 超声波强化冷凝传热的可行性分析
        2.2.1 超声波作用机理
        2.2.2 超声波强化传热基本理论
        2.2.3 超声波去除冷凝液效果的影响因素
        2.2.4 超声波强化冷凝传热效果评价
    2.3 超声波作用下冷凝传热的试验研究
        2.3.1 试验装置及主要设备
        2.3.2 试验方案设计
        2.3.3 试验数据处理
        2.3.4 试验结果及讨论
    2.4 微重力条件下超声波强化冷凝的可行性分析
        2.4.1 微重力下液滴受力分析
        2.4.2 微重力下超声波作用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间冷凝被动式强化传热研究
    3.1 引言
    3.2 被动式强化传热分析
        3.2.1 膜状冷凝强化思路
        3.2.2 椭圆形肋对冷凝液的滞留作用分析
    3.3 针肋表面冷凝传热实验原理和方法
        3.3.1 实验装置及主要设备
        3.3.2 实验方案设计
        3.3.3 实验数据处理
    3.4 针肋表面冷凝液滴分布特性研究
        3.4.1 针肋表面冷凝液滴的可视化分析
        3.4.2 针肋板表面冷凝液滴受力分析
        3.4.3 针肋板表面覆盖率对比
        3.4.4 针肋板表面液滴脱落周期对比
    3.5 针肋表面冷凝传热特性研究
        3.5.1 竖直平板上的冷凝传热
        3.5.2 水平肋间距及肋高对冷凝传热的影响
        3.5.3 倾斜角对冷凝传热的影响
        3.5.4 水平肋间距及肋高对强化倍率的影响
        3.5.5 倾斜角对强化倍率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蒸气在水平针肋表面冷凝传热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及数据处理
        4.2.1 实验装置及主要设备
        4.2.2 实验方案设计
        4.2.3 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4.2.4 实验系统的可靠性验证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可视化分析
        4.3.2 局部冷凝传热系数分析
        4.3.3 肋几何参数对冷凝传热的影响
        4.3.4 导热系数对冷凝传热的影响
        4.3.5 质量流量对冷凝传热的影响
        4.3.6 制冷功率对冷凝传热的影响
        4.3.7 强化倍率分析
        4.3.8 压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重力条件下竖直针肋表面冷凝传热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落塔实验设备及原理
        5.2.1 实验装置及主要设备
        5.2.2 落塔实验方案
    5.3 实验装置及数据处理
        5.3.1 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5.3.2 实验方案设计
        5.3.3 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5.3.4 实验系统的可靠性验证
    5.4 地面实验结果
        5.4.1 可视化分析
        5.4.2 局部传热系数分析
        5.4.3 肋几何参数对冷凝传热的影响
        5.4.4 导热系数对冷凝传热的影响
        5.4.5 质量流量对冷凝传热的影响
        5.4.6 强化倍率
    5.5 落塔实验结果
        5.5.1 可视化分析
        5.5.2 微重力对蒸气温度的影响
        5.5.3 微重力对冷凝基底温度的影响
        5.5.4 冷凝传热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重力条件下蒸气冷凝传热的数值研究
    6.1 引言
    6.2 数值模型
        6.2.1 VOF模型
        6.2.2 表面张力和壁面粘附模型
        6.2.3 相变模型
        6.2.4 边界条件及求解方法
    6.3 数值模拟结果
        6.3.1 重力对冷凝过程的影响
        6.3.2 蒸气流速对冷凝传热的影响
        6.3.3 重力大小对冷凝传热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4)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压降及不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压降特性研究
    1.3 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不稳定性研究现状
    1.4 超声波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
        1.4.1 超声波基本理论
        1.4.2 超声波强化传热研究现状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实验系统及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系统平台
    2.3 实验过程
        2.3.1 实验前处理
        2.3.2 实验具体操作步骤
        2.3.3 参数测量及仪器标定
    2.4 两相流压降计算模型
    2.5 数据处理
        2.5.1 质量流率
        2.5.2 有效热流密度
        2.5.3 热力平衡干度
        2.5.4 总压降及两相摩擦压降的计算
    2.6 单相热平衡实验
    2.7 误差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压降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有无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压降组成分析
    3.3 超声波作用下纯制冷剂压降特性研究
    3.4 超声波作用下不同浓度纳米制冷剂压降特性研究
        3.4.1 纳米制冷剂配置流程及物性参数计算
        3.4.2 不同浓度纳米制冷剂流动沸腾压降结果分析
        3.4.3 纳米颗粒沉积对压降特性影响机理探讨
    3.5 沿程测点压力特性研究
        3.5.1 热流密度对沿程测点压力的影响
        3.5.2 质量流率对沿程测点压力的影响
        3.5.3 超声波对沿程测点压力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声压分布数值模拟及汽泡运动行为分析
    4.1 引言
    4.2 模拟方法
        4.2.1 模型定义及简化
        4.2.2 计算域中的物理场
        4.2.3 边界条件设置和网格划分
    4.3 声压分布模拟结果和分析
        4.3.1 超声波作用方式对声压分布的影响
        4.3.2 超声波功率对声压分布的影响
        4.3.3 超声波频率对声压分布的影响
    4.4 超声波作用下汽泡运动行为分析
        4.4.1 超声波效应对汽泡的影响
        4.4.2 超声波作用下汽泡受力分析
        4.4.3 汽泡脱离频率和脱离直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不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压降时域特性分析
        5.2.1 有无超声波作用的影响
        5.2.2 热流密度和质量流率的影响
        5.2.3 超声波功率和频率的影响
        5.2.4 纳米制冷剂浓度的影响
    5.3 压降频域特性分析
    5.4 压降及不稳定性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聚焦超声场的构建及其强化传热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超声波及其强化传热研究现状
        1.2.1 超声波的分类
        1.2.2 声聚焦技术
        1.2.3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产生的效应
        1.2.4 超声波强化传热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聚焦超声场的构建准则与理论模型
    2.1 引言
    2.2 聚集声场理论模型构建
        2.2.1 构建准则I:干涉准则
        2.2.2 构建准则II:驻波准则
        2.2.3 聚集超声场理论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焦超声场仿真分析及参数优化
    3.1 引言
    3.2 脉冲声波的动态聚焦过程
    3.3 声聚焦腔的工程化设计及其瞬态聚焦过程
        3.3.1 声聚焦腔的工程化设计
        3.3.2 椭圆声聚焦腔对连续正弦波的聚焦过程
        3.3.3 时均声场分布
    3.4 干涉系数k_1对聚焦声场的影响
    3.5 驻波系数k_2对聚焦声场的影响
        3.5.1 驻波系数k_2取不同整数时对声场的影响
        3.5.2 驻波系数k_2取非整数时对声场的影响
    3.6 声源宽度对聚焦声场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声场分布及声流和空泡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与测量方法
    4.3 声聚焦腔内的声强分布
    4.4 聚焦超声场下的声流特征分析
    4.5 聚焦超声场下的超声空泡特征分析
        4.5.1 椭圆声聚焦腔焦点区域的超声空泡
        4.5.2 椭圆声聚焦腔声源区域的超声空泡
        4.5.3 聚焦超声场的跨越作用
        4.5.4 聚集超声场的效应分离特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焦超声场的强化传热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自然对流条件下的超声强化传热实验
        5.2.1 实验装置
        5.2.2 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
        5.2.3 实验误差及不确定度
        5.2.4 换热腔内不同位置的换热系数及超声强化率
    5.3聚焦超声场池沸腾实验
        5.3.1 实验装置
        5.3.2 聚焦超声场焦点的强化传热性能研究
        5.3.3 聚焦超声场下的沸腾气泡特征
    5.4 聚焦超声强化传热的蒸发热泵效应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流体空化热效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空化的分类与发生方式
        1.2.2 空化理论研究进展
        1.2.3 空化实验研究进展
        1.2.4 空化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叶轮空化场的数值模拟
    2.1 叶轮设计
    2.2 数学模型
        2.2.1 Mixture模型
        2.2.2 湍流模型
        2.2.3 空化模型
    2.3 建模求解
        2.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2.3.2 网格划分
        2.3.3 求解设置
    2.4 结果分析
        2.4.1 压力分布
        2.4.2 速度场分布
        2.4.3 汽含率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化热效应实验装置的设计
    3.1 实验系统设计
    3.2 部件设计
        3.2.1 驱动电机的选择
        3.2.2 基座设计
        3.2.3 连接盘设计
        3.2.4 支撑盘设计
        3.2.5 叶轮设计
        3.2.6 空化罐设计
        3.2.7 配套组件设计
    3.3 强度校核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化热效应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方案介绍
    4.2 流体初始温度对空化热效应的影响
    4.3 流量对空化热效应的影响
    4.4 流体体积对空化热效应的影响
    4.5 黄原胶溶液粘度实验
        4.5.1 空化对溶液粘度的影响
        4.5.2 溶液粘度对空化热效应的影响
    4.6 导热油加热实验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及其热质传递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绪论
    1.1 引言
    1.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
        1.2.1 单效吸收式制冷循环
        1.2.2 两级吸收式制冷循环
        1.2.3 双效吸收式制冷循环
    1.3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发展现状
        1.3.1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1.3.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热质传递强化研究
        1.3.3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仿真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的目的
        1.4.3 研究的意义
        1.4.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热力学模型
    2.1 引言
    2.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热力学模型
        2.2.1 集热器及储热水箱模型
        2.2.2 吸收式制冷机模型
        2.2.3 吸收式制冷机主要技术指标
    2.3 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火用)分析
        2.3.1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热力学完善度
        2.3.2 (火用)分析的基本原理
        2.3.3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火用)损
        2.3.4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火用)效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超声强化传质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超声波强化传质实验
        3.2.1 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
        3.2.2 实验步骤
        3.2.3 实验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溴化锂水溶液的沸腾传质特性
        3.3.2 超声波对溴化锂水溶液的空化作用
        3.3.3 超声振动对冷剂水传质过程的影响
        3.3.4 加热热源温度对超声传质强化率的影响
        3.3.5 超声波强化传质过程与电辅助加热时的冷剂水传质过程比较
        3.3.6 超声波换能器与传质界面的距离对传质强化的影响
        3.3.7 不同超声波功率对强化传质效果的影响
    3.4 超声波强化传质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波对溴化锂溶液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水平铜管表面超声波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4.2.1 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
        4.2.2 实验步骤
        4.2.3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加热管表面结构对溴化锂水溶液强化传热影响
        4.3.2 不同结构管壁表面沸腾换热系数关联式
        4.3.3 超声波对溴化锂水溶液过冷沸腾的影响
        4.3.4 超声波对溴化锂水溶液饱和沸腾的影响
    4.4 超声波强化溴化锂水溶液沸腾传热机理
        4.4.1 二元混合溶液的气泡生长模型
        4.4.2 超声波强化沸腾传热
        4.4.3 超声波强化溴化锂水溶液传热的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仿真及样机设计
    5.1 引言
    5.2 太阳能热水系统仿真模型
        5.2.1 太阳能辐照计算模型
        5.2.2 太阳能平板集热器模型
        5.2.3 储热水箱模型
    5.3 吸收式制冷机组件模型
        5.3.1 机组主要换热组件的仿真模型
        5.3.2 附属组件仿真模型
    5.4 工质物性计算模型
    5.5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仿真分析
        5.5.1 基于MATLAB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仿真模型
        5.5.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5.6 基于超声波强化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样机设计与加工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Ⅳ-2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8)超声波强化蒸发传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前言
    1.1 蒸发技术的发展
        1.1.1 蒸发操作在工业中的应用与改进
        1.1.2 蒸发操作的特点
        1.1.3 蒸发操作的分类
    1.2 国内外超声强化蒸发传热的研究动态
        1.2.1 超声强化液体传热的研究进展
        1.2.2 超声防除积垢的研究进展
    1.3 超声波特性及其应用
    1.4 空化气泡运动研究发展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5.1 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理论研究与模型建立
    2.1 蒸发过程气液两相流的流型确定
    2.2 两相流基本方程
    2.3 两相流解析模型基本方程
    2.4 容积沸腾及传热特性
        2.4.1 容积沸腾的机理模型
    2.5 超声作用下蒸发管内空化气泡运动模型与数值计算
        2.5.1 空化气泡运动模型
        2.5.2 空化气泡运动模型数值计算
        2.5.3 小结
3 实验研究
    3.1 超声蒸发器的设计及工艺确定
        3.1.1 超声蒸发器
        3.1.2 超声蒸发工艺的确定
    3.2 实验方案确定
        3.2.1 实验测量及方法
        3.2.2 实验条件选取
    3.3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操作参数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3.3.2 操作参数对强化效率的影响
        3.3.3 操作参数对蒸发效率的影响
        3.3.4 操作参数对蒸发速率的影响
    3.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正交实验结果处理与方差分析
        3.4.2 正交实验结果回归分析
    3.5 中心复合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5.1 中心复合实验结果处理与方差分析
        3.5.2 选定模型的分析讨论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附录

(9)污水源热泵系统中淋激式换热器换热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2 污水源热泵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国外污水源热泵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污水源热泵的发展现状和进展
    1.3 污水换热器的发展现状
    1.4 新型淋激式换热器的研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淋激式换热器换热理论分析
    2.1 淋激式换热器提出的背景
    2.2 淋激式换热器换热的理论分析
        2.2.1 理论数学模型
        2.2.2 水平管换热实验关联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系统设计和测试方法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工质
    3.3 实验测试方法
        3.3.1 温度测试
        3.3.2 流量测试
    3.4 实验内容与步骤
        3.4.1 流动特性研究
        3.4.2 换热特性研究
        3.4.3 实验步骤
    3.5 误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平管管间流动形态研究
    4.1 水平管管间流动热性的观测
    4.2 水平管管间流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平管管间换热特性研究
    5.1 管内 Re 对换热系数的影响
    5.2 喷淋密度和管间距对换热系数的影响
    5.3 管外喷淋温度对换热系数的影响
    5.4 管外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污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6.1 污水源热泵系统模型的理论分析
    6.2 污水源热泵系统变工况运行特性
    6.3 本章小结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10)磷铵尾气减排与节能的清洁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引言
    2.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及其意义
上篇: 磷铵尾气减排清洁生产技术
    第一章 引言
        1.1 过程与问题分析
        1.2 文献综述
        1.2.1 降膜蒸发的研究进展
        1.2.2 含湿混合气体冷却冷凝的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DAP尾气脱湿与MAP料浆加工的工艺集成和过程耦合
        2.1 DAP尾气的热力学特征
        2.2 DAP尾气循环联产MAP的工艺集成与过程耦合
        2.2.1 DAP尾气循环联产MAP工艺集成热力学分析
        2.2.2 DAP尾气循环联产MAP工艺集成
        2.3 DAP尾气脱湿与磷酸降膜蒸发过程耦合
    第三章 关键技术现场实验
        3.1 现场试验工艺流程及主要装置
        3.1.1 工艺流程
        3.1.2 主要设备型号及参数测定
        3.1.3 现场实验装置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4.1 DAP“湿线尾气”冷凝脱湿模型研究与数值模拟
        4.2 DAP尾气冷凝湿含量组成分析
        4.3 磷酸液膜平均传热、传质系数与膜Re的关系
        4.4 磷酸液膜过冷度对磷酸降膜蒸发过程的影响
        4.5 管内磷酸降膜蒸发过程分析
        4.6 磷酸在单管降膜真空浓缩状况下脱氟的研究
    第五章 非接触式浆料密度和物位测量方法研究
        5.1 前言
        5.2 国内外相关研究
        5.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5.4 测量装置及测量原理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液封高度测试值与计算值的对比
        5.5.2 液封高度稳定性考察
    第六章 上篇结论
下篇: 超声波强化清洁技术的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超声波的发展
        1.2 超声波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
    第二章 超声波空化现象
        2.1 超声空化与空化阈值
        2.2 超声波作用下空化泡的运动
        2.2.1 空化泡的崩溃时间
        2.2.2 声场中空化泡壁的运动
        2.3 产生超声效应的物理机制
        2.4 影响超声空化的各种物理参数
        2.5 超声场传质分离过程的强化
        2.6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三章 超声场中相平衡热力学模型的研究
        3.1 引言
        3.2 汽液相平衡热力学基础
        3.3 超声波声场作用下的汽液相平衡热力学
        3.4 超声声场中汽液相平衡热力学模型
        3.5 超声波声场对汽液相平衡影响的机理分析
        3.6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磷酸溶液超声蒸发浓缩清洁工艺研究
        4.1 超声蒸发原理
        4.2 声频和声强的确定
    第五章 超声空化泡相界面逸出崩溃时相际间传质特性的研究
        5.1 前言
        5.2 超声波作用下,流体界面现象
        5.3 界面湍动对气液传质的影响
        5.4 气液传质理论
        5.5 超声空化气泡相界面逸出崩溃时相际间传质模型
        5.5.1 超声空化泡相间传质作用机理
        5.5.2 模型建立
        5.6 结果验证与讨论
    第六章 超声波强化传质过程机理分析
    第七章 下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Local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from a Horizontal Tube in an Acoustic Cavitation Field(论文参考文献)

  • [1]声空化泡溃灭力学的量化研究[D]. 徐梓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超声波作用下矩形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强化传热气泡特性及流型图像智能识别研究[D]. 肖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不同重力条件下蒸气冷凝过程及强化传热研究[D]. 张雷刚. 东南大学, 2019
  • [4]超声波作用下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压降及不稳定性研究[D]. 廖政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聚焦超声场的构建及其强化传热性能[D]. 陈伯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流体空化热效应的实验研究[D]. 邱俊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及其热质传递强化研究[D]. 韩晓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8]超声波强化蒸发传热性能研究[D]. 许晓飞.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9]污水源热泵系统中淋激式换热器换热性能的研究[D]. 路作龙. 北京建筑大学, 2014(12)
  • [10]磷铵尾气减排与节能的清洁工艺研究[D]. 马空军. 四川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声空化场中水平管的局部对流换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