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男婴乳腺炎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Branch of Women′s Health Care,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1](2021)在《产后保健服务指南》文中研究指明一、概述孕产期健康是人类健康的基石,是妇幼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孕产期保健包含了孕前保健、孕期保健、分娩期和产褥期保健。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孕产期保健系统,孕产妇可在孕期获得全程和系列的保健服务,孕产妇孕期保健意识较强,基本都能达到5次以上的产前检查,产前检查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同时积极促进住院分娩,保障母婴安全。产后保健服务管理不断规范,服务内涵不断丰
李涛,任雪云,游芳,李娟娟[2](2021)在《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对我院儿科2019年10月诊断的1例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患儿为1例26 d男性新生儿,母乳喂养,患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发病前母亲有乳腺炎病史,存在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腮腺区肿胀,腮腺导管口流脓,白细胞增高,脓液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经抗生素等治疗13 d痊愈。统计文献报道的18例病例,发病日龄为3~28 d,以男性患儿多见,单侧受累,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主要是逆行感染,患儿均有典型临床表现,经抗感染治疗,在脓肿形成后给予穿刺或切开引流治疗,均治愈出院,随访无复发。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在临床上极少见,一旦确诊,应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
夏家爱,张莹莹,张晶,张爱霞[3](2019)在《1例舌系带过短母乳喂养困难新生儿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对1例舌系带过短的新生儿进行非手术治疗,对其母乳喂养困难进行个案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母乳喂养宣教,增强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半躺式生物哺育法,改善新生儿含接吸吮效果;预见性乳房护理减少乳头皲裂、乳腺炎的发生,避免母乳喂养中断;持续袋鼠式护理,加强母婴情感联系。采用LATCH评分表、VAS评分表评估母乳喂养过程中婴儿含接吸吮效果及母亲的感受,结果新生儿含接吸吮显着改善,母亲哺乳时乳房疼痛感明显降低。经过精心护理,产后4 d新生儿成功实现母乳喂养,母婴顺利出院转介至社区,继续电随访,产后2周新生儿采取纯母乳喂养。
张娇娇[4](2019)在《半躺式哺乳姿势对初产妇哺乳相关乳头疼痛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生物养育理论进行半躺式哺乳姿势的干预,探讨半躺式哺乳姿势对产后住院期间哺乳相关乳头疼痛的影响效果,明确乳头疼痛与产后早期喂养方式的关系,阐释半躺式哺乳姿势对产后42天内母乳喂养率及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为提高产后早期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提供一种可靠的技术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8年8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符合条件的152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标准的摇篮式哺乳姿势指导,试验组给予半躺式哺乳姿势指导,出院后两组均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后续哺乳姿势指导。分别评估两组研究对象新生儿含接情况、产后3天内每次日间哺乳时乳头疼痛自评及他评情况、产后7天及产后42天时母乳喂养状况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完整收集资料144例(脱落8例),其中对照组70例,试验组74例,两组产妇年龄、分娩孕周、分娩方式、文化程度、新生儿体重、新生儿性别、预计喂养方式、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方面基线均衡可比(P>0.05)。2.临床干预的结果2.1试验组“无辅助下第一次含接”成功率86.5%高于对照组7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分娩3天内144位产妇共记录了2948次哺乳相关乳头疼痛得分,其中试验组共记录1529次,对照组共记录1419次,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分娩当天(21.0%VS 32.1%)、第2天(27.9%VS 54.5%)及第3天(24.0%VS 53.0%)的乳头疼痛发生率差异显着(P<0.05)。2.3助产士评估产妇乳头疼痛程度得分,在分娩当天、第2天及第3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得分在分娩、第2天及第3天平均秩次均小于试验组平均秩次,干预措施对于乳头疼痛程度有保护作用。2.4对照组产妇乳头疼痛程度与产后7天时的喂养方式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Kendall’s tau-b=-0.450,P<0.001),与产后42天喂养方式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Kendall’s tau-b=-0.228,P=0.035);实验组产妇乳头疼痛程度与产后7天时的喂养方式之间也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Kendall’s tau-b=-0.531,P<0.001),与产后42天喂养方式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Kendall’s tau-b=-0.248,P=0.026)。2.5分娩后7天新生儿喂养方式,试验组平均秩次(63.38)小于对照组(82.14),产后42天试验组(65.47)小于对照组(79.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母乳喂养状况更好。产后7天试验组纯母乳喂养率(63.5%)高于对照组(40%),产后42天试验组纯母乳喂养率(59.5%)高于对照组(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产后7天及产后42天时两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时间与分组因素交互效应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躺式哺乳姿势有助于新生儿实现自主正确含接,促进早期哺乳模式正常建立,有效降低乳头疼痛发生率以及初产妇乳头疼痛的程度,对产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提高有积极作用,并且半躺式哺乳姿势指导有利于改善产后早期母婴哺乳状态,提高产妇产后7天和产后42天内母乳喂养率。
余梦婷[5](2019)在《父亲体验式母乳喂养教育对纯母乳喂养的促进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母乳是最适合6月龄内婴儿的食物,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对6月龄内婴儿进行纯母乳喂养。但纯母乳喂养现状不容乐观,世界范围内6月龄纯母乳喂养率不超过40%,我国为21%,尚未实现“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的发展目标。父亲对母乳喂养存在重要影响,可为母亲提供知识技能、态度、决策、情感及辅助支持,但因知识缺乏,尚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支持作用。健康教育是提高保健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父亲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多数父亲只能通过旁听孕妇母乳喂养课程的形式来学习相关知识,而教学多以理论讲解为主,技能培养的效果有待提高。体验式教学可通过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习者直接感知教学内容,促进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习得。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为父亲设计母乳喂养课程,有望提高父亲母乳喂养教育质量,但其干预效果有待科学研究加以探讨。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究父亲体验式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对改善父亲的喂养态度和促进纯母乳喂养的效果是否优于普通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次要目的为确定父亲母乳喂养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特征。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单盲类实验性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2018年4-9月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孕妇学校学习母乳喂养课程的父亲为受试者。4-5月入组者纳入对照组,学习为孕妇设计的普通母乳喂养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为理论讲解,内容涵盖母乳喂养益处、要求及方法要点;7-9月入组者纳入实验组,学习以父亲为中心的体验式母乳喂养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以体验式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在普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父亲为母乳喂养提供支持的方法技能,包括喂养信号识别、唤醒技术、婴儿抱法、哺乳过程支持、乳汁储存及再食用、营养状况判断及常见问题防治方法等。教学前后通过《Iowa婴儿喂养态度量表》(ⅡFAS)对父亲的喂养态度进行评价。采用协方差分析确定教学后ⅡFAS得分的组内差异,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与线性回归探索教学后IIFAS得分的影响因素,以综合判断教学干预对喂养态度的影响,并分析教学前ⅡFAS得分的影响因素确定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特征。分娩后对母亲进行随访,了解产后1-6月的纯母乳喂养情况。采用Kaplan-Meier分析、Long 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教学干预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并探索纯母乳喂养时间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特征。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88例受试者,实验组90例,对照组98例。结果显示:1.实验组父亲平均年龄为31.28岁,对照组为31.56岁,两组基本人口学特征、产科特征及母乳喂养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教学前ⅡFAS平均分为(63.59±6.943),对照组为(61.88±6.480),无统计学差异(t=-1.748,P=0.082);调整教学前ⅡFAS得分后,实验组教学后Ⅱ平均分为72.073分,对照组为70.23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259,P=0.023);3.课程类型(β=0.196,t=2.753,P=0.006)及父亲学历(β=0.162,t=2.275,P=0.024)对教学后ⅡFAS得分影响显着;4.实验组产后6月纯母乳喂养生存率为61.5%(SE=0.067),对照组为48.0%(SE=0.061),生存分布无统计学差异(χ2=1.803,P=0.179);5.产后6月纯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为婴儿性别(HR=1.760,95%CI:1.006-3.078,P=0.048),父母亲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月收入水平及产次、妊娠计划、听课孕期、分娩时期、分娩方式、药物镇痛使用情况、胎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6.父亲经ⅡFAS评价的喂养态度影响因素有喂养意向(β=0.250,t=3.667,P<0.001)、产次(β=0.211,t=3.102,P=0.002)及学历(β=0.211,t=3.090,P=0.002),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水平、妻子孕期及妊娠计划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研究结论1.相比于普通母乳喂养课程,专为父亲设计的体验式母乳喂养健康教育课程更有利于父亲母乳喂养态度的改善,但对纯母乳喂养的促进优势不显着;2.父亲母乳喂养健康教育需重点对初产、学历在硕士以下、纯母乳喂养意向不积极、男婴的父亲予以教学关注,减少消极影响,提升支持能力,有望改善纯母乳喂养情况;3.为进一步提高父亲母乳喂养健康教育的效果,可在产后开展课程,重点对母乳喂养益处及要求、婴儿生长发育情况、母乳喂养常见问题防治方法及沟通技巧进行教学,并进行支持行为障碍的疏导,而体验式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百哈拉木·阿布都外力[6](2019)在《新疆伊犁州艾滋病母婴传播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新疆是我国艾滋病疫情严重的省份之一,而伊犁州为新疆艾滋病最早流行的地区,也是新疆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本研究旨在了解伊犁州艾滋病母婴传播现状,探讨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为今后该地区防治措施的制定和防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2017年HIV感染孕产妇及所分娩婴幼儿的相关信息,包括孕产妇一般人口学特征、孕产妇接受HIV检测咨询情况、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使用情况、婴幼儿随访及HIV检测结果等情况。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从事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用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同被调查医疗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访谈。通过描述性分析,?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了解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幼儿的一般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HI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13-2017年伊犁州孕产妇累计HIV抗体阳性率为0.39%,5年内孕产妇HIV抗体检测阳性率趋于平稳,无显着下降趋势。(2)此次调查共计有497例HIV阳性产妇及其所分娩的507例婴幼儿纳入研究,截至2018年12月31日,471例婴幼儿存活满18个月并确认HIV感染状况,其中死胎11例,失访11例,尚未检测HIV结果死亡14例,阳性婴幼儿17例,阴性婴幼儿454例,HIV母婴传播率为3.61%,校正后HIV母婴传播率为4.66%。(3)5年内伊犁州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幼儿平均用药率分别为93.76%和98.99%。(4)HIV阳性产妇初检孕周>12周(OR=4.567,95%CI:1.260?16.557,(49)=0.021),婴幼儿未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OR=13.115,95%CI:1.975?87.114,(49)=0.008),母乳喂养(OR=10.105,95%CI:1.755?58.194,(49)=0.010)是HI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困难,相关部门对自身职责认识不到位,是当前伊犁州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结论:伊犁州当前感染HIV的孕产妇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且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今后防治工作应重点针对该人群开展,随着HIV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多,该地区发生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风险也随之增高,孕产妇孕早期接受HIV抗体检测比例较低,孕产期保健意识薄弱,部分医疗机构主动提供服务意识差。实施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显着降低HIV母婴传播率,应充分重视HIV母婴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有必要做进一步研究。通过强化伊犁州PMTCT服务措施,提高干预质量,继续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加强并完善伊犁州的PMTCT服务水平。
李艳萍[7](2019)在《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比较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与晚发型败血症(LOS)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及耐药性,指导新生儿败血症(NOS)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内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培养结果及药敏结果,根据发病日龄分为早发型败血症组和晚发型败血症组,并将两组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我院近6年NOS发生率均略高于国内报道,且近年有上升趋势。患病人数男婴与女婴比例约为1.8:1。EOS与LOS两组之间早产、低出生体重、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及深静脉置管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食纳差、体温异常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两组之间在体温异常、病理性黄疸、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合并呼吸道感染者共215例(69.0%),两组之间在呼吸道感染、脐炎、化脓性脑膜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WBC)计数异常者69例(22.2%),C-反应蛋白(CRP)升高者140例(45.0%),血小板(PLT)计数降低者59例(19.0%),两组之间在血小板计数降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转归中EOS患儿好转51例(63.8%),死亡9例(11.2%),LOS组好转171例(74.0%),死亡19例(17.7%)。两组在临床转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311例败血症患儿共培养出30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G+)192株(62.1%),革兰氏阴性菌(G-)95株(30.7%),真菌22株(7.1%)。EOS共培养出78株病原菌,其中主要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18株(23.1%)、人葡萄球菌8株(10.3%)、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各6株(7.6%);231例LOS共培养出病原菌231株,其中主要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71株(30.7%)、人葡萄球菌21株(9.0%)、大肠埃希菌43株(18.6%)、克雷伯菌15株(6.5%)。两组之间在真菌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后三年比较,G+菌在各类型败血症中检出率均降低,G-菌及真菌在各类型败血症中检出率均升高。EOS组与LOS组在G+菌、G-菌及真菌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结果分析,G+菌中89株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100%耐药,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达80%以上。未发现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检出1株(14.3%)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G-菌中49株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为77.6%、83.7%。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较敏感。未检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未发现耐药真菌菌株。结论:1.男婴比女婴更易罹患NOS。母亲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等是EOS的高危因素。2.病理性黄疸是EO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食纳差是LO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体温异常、病理性黄疸、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等临床表现更易出现在EOS中。呼吸道感染在EOS、LOS中均为最常合并的局部感染,EOS更易合并发生脐炎、化脓性脑膜炎。CRP较PLT、WBC有更好的诊断价值,EOS更易出现PLT计数降低。3.我院NOS致病菌以G+菌(主要为CoNS)为主,G-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较多见,长期住院患儿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前后三年比较,EOS及LOS G+菌感染比例均下降,G-菌及真菌感染比例均升高。4.G+菌与G-菌均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高度耐药,G+菌对氨基糖苷类、肽、林克类、利福平、奎奴普丁等抗生素敏感性较高,G-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喹诺酮类、头孢西丁等抗生素敏感性较高,药敏结果整体符合国内细菌耐药现状。
孙迪[8](2017)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产后母婴及主要照顾者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CC)与常规产后护理进行试验比较,对比分析FCC对产褥期产妇及其家庭成员的抑郁焦虑情绪、产褥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病率的影响,掌握产褥期家庭的内部关怀和谐情况,以期为能够维护"医护-家庭-母婴"友好合作关系,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最终为产后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哈尔滨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符合纳入标准的产褥期家庭157例,试验组78例,对照组79例。入院当日,受试家庭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研究,产妇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及APGAR指数问卷,其家庭主要照顾者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产后母婴护理知识测试问卷,并向试验组家庭发放"产褥期母婴健康护理手册"。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试验组家庭FCC支持干预。研究者到试验组家庭的病房进行理论知识培训,每天时长大约30~45分钟。产后第一日,研究者对产妇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进行PSQI量表、EPDS量表以及SDS量表的测评。出院当日,研究者再次对产妇及其家庭照顾者进行知识问卷和相关量表的测评。研究者将出院的两组受试家庭分别加入到对照组微信群和试验组微信群进行干预分析和随访观察。产后42天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家庭产妇并发症和新生儿疾病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1.干预前:两组间的受试家庭一般资料、家庭照顾者护理知识掌握程度、产妇及其主要照顾者的抑郁情绪情况、家庭关怀度指数的各项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参与研究的157例产妇中年龄大于26岁的女性占88.535%,且91.083%的产妇学历为大专以上。通过书籍、录像、和网络获得母婴健康保健知识的产妇占81.221%。怀孕次数2次以上的占产妇占比32.484%,有流产经历与没有流产经历的比例为2:5。剖宫产与自然产的比例为2:1。新生儿性别比例为1:1,性别与父母期望值相符度达81.529%;54.140%的家庭主要照顾者没有育儿经验。2.干预后的家庭主要照顾者:①试验组对母婴健康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②对新生儿健康护理知识的熟悉程度和掌握能力两组均有显着性提高(P<0.01);③对产褥期产妇护理知识掌握程度仅试验组具有显着提高(P<0.01);④对于睡眠质量情况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3.干预后的产妇:①发生抑郁倾向的百分比对照组高于试验组(P<0.01)。对照组产妇产后抑郁量表得分在13分以上的产妇由干预前的8.861%增加至22.785%。FCC的护理干预对试验组产妇具有明显的正向激励的影响(P<0.01);②产妇家庭关怀度指数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各自干预前后的家庭关怀指数差异不明显(P>0.05);③产妇睡眠质量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出院前,试验组家庭对本科室的整体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有显着提高(P<0.01)。5.出院后产褥期间,试验组产妇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以及新生儿疾病出现频次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受试家庭中的年轻夫妻大多为80后,过半是独生子女,普遍文化水平比较高,但是多数女性为初产妇,家庭育儿经验不足;2.实施FCC干预能够增强产褥期家庭的主要照顾者对产妇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熟悉度,并且提高其实践操作的掌握能力;3.FCC的应用可以提升产褥期家庭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预防产妇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抑郁倾向的发生;4.FCC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产褥期家庭整体的睡眠质量,使其家庭支持力量充足,并且能够让产妇在整个护理干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来自于家庭的关注和爱护;5.FCC的干预可以有效减少产褥期产妇并发症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6.FCC的实施能够显着提高孕产家庭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效缓解护患矛盾的发生,最终使产科护理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利用和分配,大幅提升产科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红霞,牛春建[9](2017)在《消肿九味散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急性乳腺炎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消肿九味散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急性乳腺炎。方法: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间就诊的28例急性乳腺炎早期和化脓期患者,每天晚上消肿九味散5g用白醋15ml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日间微波治疗仪治疗20分钟。结果:总有效率96.4%。结论:消肿九味散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急性乳腺炎,提高了疗效。此种治疗方法直接用于患病处,很容易达到病变部位,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疗程短、副作用小、费用低、方面易推广等多种优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开展。
卢赛丹,陆宁洁,林慈丽[10](2016)在《新生儿乳腺炎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新生儿乳腺炎是一种不常见的胸部皮肤或软组织感染性疾病,女婴多见,常在出生4周内发病,多为单侧[1]。多与患儿家属不适当挤压乳腺有关,也与细菌直接侵犯皮肤引起感染或直接接触感染患者引起感染有关。一般呈局限性,严重者可致败血症。我科2014年6月-2015年7月共收治5例新生儿乳腺炎患儿,经采用综合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5例,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61h
二、新生儿男婴乳腺炎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男婴乳腺炎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产后保健服务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一)定义 |
1.产褥期 |
2.产褥期保健 |
3.产后保健 |
(二)健康教育与指导 |
1.原则与方式 |
2.主要内容 |
二、常规保健内容 |
(一)住院期间保健 |
1.产妇保健 |
2.新生儿保健 |
(二)产后访视 |
1.产后访视前的准备 |
2.产妇访视内容 |
3.新生儿访视 |
4.产后访视记录 |
(三)产后42天健康检查 |
1.产妇健康检查 |
2.婴儿健康检查 |
(四)产后3~6个月健康检查 |
1.产妇健康检查 |
2.婴儿健康检查 |
三、产妇重点保健内容 |
(一)产褥期卫生指导与保健 |
1.产褥期卫生指导 |
(1)休养环境 |
(2)个人卫生 |
(3)休息与活动 |
(4)产后性生活 |
2.产褥感染预防 |
(1)注意产褥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防止会阴伤口感染。 |
(2)指导产妇学会测量体温,观察伤口和恶露性状等。 |
3.产后出血预防 |
(二)产后营养与体重管理 |
1.膳食管理 |
(1)膳食能量摄入推荐 |
(2)均衡饮食且多样化 |
(3)合理补充营养素 |
(4)忌烟酒,避免浓茶和咖啡 |
2.体重管理 |
(1)产后体重滞留 |
(2)适宜体重 |
(3)体重管理策略 |
(三)产后运动与骨健康 |
1.运动指导 |
(1)尽早适当运动 |
(2)运动方式、时间 |
2.产后骨健康 |
(四)产后心理保健 |
1.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 |
2.识别高危产妇和测评 |
3.心理咨询和保健指导 |
(1)基本原则 |
(2)轻度焦虑抑郁 |
(3)产后抑郁 |
(五)母乳喂养 |
1.健康教育和指导 |
2.尽早建立母乳喂养行为 |
3.实施母婴同室,鼓励按需哺乳 |
4.及时评估母乳喂养效果 |
5.鼓励纯母乳喂养 |
6.不要给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使用人工奶嘴或安抚奶嘴 |
7.指导产妇母婴分离情况下如何保持泌乳 |
8.建立母乳喂养社会支持体系 |
9.母乳家庭储存指导 |
10.母亲特殊情况下的母乳喂养 |
(1)母亲用药与母乳喂养 |
(2)母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
(3)肝炎 |
(4)梅毒感染 |
(5)流感 |
11.母乳喂养常见问题指导 |
(1)乳头扁平或内陷 |
(2)乳头皲裂、乳头疼痛 |
(3)乳房肿胀 |
(4)乳腺管阻塞和乳腺炎 |
(5)乳汁不足 |
(六)产后避孕 |
1.健康教育 |
(1)主要内容 |
(2)健康教育形式 |
2.个性化咨询指导 |
(七)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
1.健康教育与保健指导 |
2.检查与评估 |
(1)询问病史 |
(2)妇科检查 |
(3)专科检查 |
(4)盆底功能评估 |
(5)特殊检查 |
(6)常用问卷调查 |
3.康复时间 |
4.康复方法 |
(1)康复原则 |
(2)注意事项 |
5.随访时间和内容 |
(八)孕期合并症与并发症产后随访与慢病管理 |
1.妊娠期缺铁性贫血 |
(1)随访时间及处理 |
(2)干预与指导 |
2.妊娠期糖尿病 |
(1)随访时间及处理 |
(2)干预与指导 |
3.妊娠高血压疾病 |
(1)随访时间及处理 |
(2)干预与指导 |
4.妊娠合并乙肝 |
(1)随访时间及处理 |
(2)干预与指导 |
5.妊娠合并梅毒 |
(1)随访时间及处理 |
(2)干预与指导 |
6.妊娠合并HIV感染 |
(1)随访时间及处理 |
(2)干预和指导 |
四、新生儿和婴儿基本保健 |
(一)住院期间新生儿保健 |
1.个体特点 |
2.基本保健内容和措施 |
(二)出院后新生儿保健 |
1.个体特点 |
2.基本保健内容和措施 |
(1)新生儿访视 |
(2)营养与喂养 |
(3)生活护理 |
(4)疾病预防 |
(5)早期发展 |
(三)1~3个月婴儿保健 |
1.个体特点 |
(1)体格发育 |
(2)心理发展 |
2.基本保健内容和措施 |
(1)营养与喂养 |
(2)生活护理 |
(3)疾病预防 |
(4)早期发展 |
(5)健康检查 |
(四)4~6个月婴儿保健 |
1.个体特点 |
(1)体格发育 |
(2)心理发育 |
2.基本保健内容和措施 |
(1)营养与喂养 |
(2)生活护理 |
(3)疾病预防 |
(4)早期发展 |
(5)健康检查 |
编写委员会 |
(2)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文献复习 |
3 讨论 |
(3)1例舌系带过短母乳喂养困难新生儿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护理 |
2.1 提升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护理 |
2.2 选择半躺式生物哺育法 |
2.3 哺乳期间的观察护理 |
2.4 乳房评估及护理 |
2.4.1 乳头皲裂的预防与护理 |
2.4.2 乳房肿胀的预防与护理 |
2.5 持续袋鼠式护理,安抚婴儿情绪 |
3 小结 |
(4)半躺式哺乳姿势对初产妇哺乳相关乳头疼痛及母乳喂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过程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研究对象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剔除标准 |
1.1.5 样本量估算 |
1.1.6 伦理原则 |
1.2 研究方法 |
1.2.1 分组方法 |
1.2.2 干预方法 |
1.2.3 观察指标 |
1.3 质量控制 |
1.3.1 研究设计阶段 |
1.3.2 研究实施阶段 |
1.3.3 数据收集阶段 |
1.4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2 无辅助下第一次含接成功率 |
2.3 哺乳3天内乳头疼痛发生率的比较 |
2.4 三天内乳头疼痛程度他评得分、自评得分的比较 |
2.5 两组产后3天乳头疼痛程度与婴儿喂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
2.6 产后7 天及产后42 天婴儿喂养方式的比较 |
2.7 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比较 |
3 讨论 |
3.1 一般资料的分析 |
3.2 半躺式哺乳姿势有利于新生儿含接 |
3.3 半躺式哺乳姿势有利于改善乳头疼痛 |
3.3.1 减少乳头疼痛发生率 |
3.3.2 减轻乳头疼痛程度 |
3.4 住院期间乳头疼痛影响产后早期喂养方式选择 |
3.5 半躺式哺乳姿势促进产后早期纯母乳喂养 |
3.6 半躺式哺乳姿势提高产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 |
3.7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父亲体验式母乳喂养教育对纯母乳喂养的促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促进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
1.1.2 开展父亲母乳喂养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
1.1.3 父亲母乳喂养健康教育相关研究 |
1.1.4 体验式教学与应用 |
1.1.5 父亲喂养态度影响因素 |
1.1.6 纯母乳喂养影响因素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2.1 样本量 |
2.2.2 抽样方法 |
2.2.3 纳入排除标准 |
2.2.4 分组方法 |
2.3 干预方法 |
2.3.1 实验组干预方法 |
2.3.2 对照组干预方法 |
2.4 研究工具 |
2.5 结局观察指标 |
2.6 资料收集方法 |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8 技术路线 |
2.9 质量控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入组情况 |
3.2 父亲基本资料 |
3.3 父亲婴儿喂养态度 |
3.3.1 ⅡFAS量表信度 |
3.3.2 教学后ⅡFAS得分比较 |
3.3.3 教学前ⅡFAS得分影响因素 |
3.3.4 教学后ⅡFAS得分影响因素 |
3.4 随访情况 |
3.5 随访对象及配偶基本资料 |
3.6 随访对象配偶喂养态度 |
3.7 纯母乳喂养情况 |
3.7.1 两组纯母乳喂养生存率比较 |
3.7.2 纯母乳喂养影响因素 |
3.7.3 教学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分层分析 |
4 讨论 |
4.1 父亲体验式母乳喂养教育对喂养态度的影响 |
4.2 父亲体验式母乳喂养教育对纯母乳喂养的影响 |
4.3 父亲喂养态度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对象 |
4.4 纯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对象 |
5 结论与建议 |
6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作者简历 |
(6)新疆伊犁州艾滋病母婴传播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区域及特点 |
1.2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方法 |
2.2 调查设计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3 伦理学要求 |
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综述 艾滋病母婴传播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发病情况 |
3.2 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 |
3.3 实验室检查 |
3.4 临床转归 |
3.5 培养标本 |
3.6 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药敏结果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发病情况分析 |
4.2 临床表现、局部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
4.3 临床转归分析 |
4.4 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脐血标志物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中的预测价值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英文缩略词 |
(8)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产后母婴及主要照顾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理论依据 |
5. 相关概念 |
技术路线 |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1.1 FCC的内涵 |
1.2 FCC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孕产家庭产褥期护理现状及需求 |
2.1 产褥期产妇的护理需求 |
2.2 新生儿期的护理需求 |
2.3 产褥期家庭照顾者的需求 |
3. 微信网络平台在FCC产褥期指导中的应用 |
4. 小结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类别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样本量的确定 |
2.5 试验分组 |
3. 研究工具 |
4. 研究方法 |
4.1 试验前准备阶段 |
4.2 正式试验阶段 |
5. 资料收集 |
6. 质量控制 |
7. 数据整理统计分析 |
8. 伦理和公平原则 |
结果 |
1. 干预前两组受试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比较 |
1.1 干预前两组受试家庭中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
1.2 干预前两组受试家庭中产妇的孕产情况资料比较 |
1.3 干预前两组受试产妇与家庭关系情况比较 |
1.4 干预前两组受试家庭新生儿一般情况资料比较 |
1.5 干预前两组受试家庭中家庭主要照顾者一般情况比较 |
2. 干预前后家庭照顾者产后母婴护理知识测试问卷组间及组内比较 |
2.1 两组家庭照顾者产后母婴护理知识测试问卷干预前后组间比较 |
2.2 家庭照顾者产后母婴护理知识测试问卷干预前后组内比较 |
2.3 两组家庭照顾者母婴护理知识测试问卷正确度百分比 |
3. 干预前后产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组间及组内比较 |
3.1 两组产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干预前后组间比较 |
3.2 产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干预前后组内比较 |
4. 干预前后家庭主要照顾者抑郁自评量表组间及组内比较 |
4.1 两组家庭主要照顾者抑郁自评量表干预前后组间比较 |
4.2 家庭主要照顾者抑郁自评量表干预前后组内比较 |
5. 受试家庭产妇及其主要照顾者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组间及组内比较 |
5.1 两组受试家庭产妇及其主要照顾者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组间比较 |
5.2 两组受试家庭产妇及其主要照顾者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组内比较 |
6. 受试产妇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干预前后组间及组内比较 |
6.1 两组受试产妇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干预前后组间比较 |
6.2 两组受试产妇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干预前后组内比较 |
7. 受试家庭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组间及组内各维度及总得分比较 |
8. 两组受试家庭产褥期产妇并发症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组间比较 |
讨论 |
1. 两组受试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资料分析 |
1.1 干预前受试家庭产妇一般情况比较分析 |
1.2 干预前受试家庭产妇的孕产情况资料比较分析 |
1.3 干预前受试产妇与家庭关系情况比较分析 |
1.4 干预前受试家庭新生儿一般情况资料比较分析 |
1.5 干预前受试家庭中家庭主要照顾者一般情况比较分析 |
2. 干预前后家庭照顾者产后母婴护理知识测试问卷分析 |
3. 干预前后产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结果分析 |
4. 干预前后家庭主要照顾者抑郁自评量表结果分析 |
5. 受试家庭产妇及其主要照顾者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结果分析 |
6. 受试产妇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干预前后组间及组内比较 |
7. 受试家庭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组间及组内各维度及总得分比较 |
8. 两组受试家庭产褥期产妇并发症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结果分析 |
9.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9)消肿九味散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急性乳腺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疗效标准及结果 |
5 典型病例 |
6 讨论 |
(10)新生儿乳腺炎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护理 |
2.1 一般护理 |
2.2 皮肤护理 |
2.3 发热护理 |
2.4 用药护理 |
2.5 脓肿穿刺引流术的护理 |
2.5.1 术前护理 |
2.5.2 术中护理 |
2.5.3术后护理 |
2.6 对患儿家长的心理疏导 |
2.7 出院宣教 |
3 讨论 |
四、新生儿男婴乳腺炎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后保健服务指南[J]. Branch of Women′s Health Care,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06)
- [2]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李涛,任雪云,游芳,李娟娟. 中国现代医生, 2021(03)
- [3]1例舌系带过短母乳喂养困难新生儿的护理[J]. 夏家爱,张莹莹,张晶,张爱霞. 护理学杂志, 2019(21)
- [4]半躺式哺乳姿势对初产妇哺乳相关乳头疼痛及母乳喂养的影响[D]. 张娇娇. 海南医学院, 2019(02)
- [5]父亲体验式母乳喂养教育对纯母乳喂养的促进作用研究[D]. 余梦婷. 浙江大学, 2019(03)
- [6]新疆伊犁州艾滋病母婴传播现状分析[D]. 百哈拉木·阿布都外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7]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D]. 李艳萍. 兰州大学, 2019(08)
- [8]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产后母婴及主要照顾者的影响[D]. 孙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消肿九味散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急性乳腺炎临床观察[J]. 红霞,牛春建.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7(01)
- [10]新生儿乳腺炎的护理[J]. 卢赛丹,陆宁洁,林慈丽. 护士进修杂志, 2016(21)
标签:母乳喂养论文; 产后护理论文; 产妇论文; 新生儿的护理要点论文; 产褥期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