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缬沙坦和培哚普利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肠通透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颖[1](2019)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在肝脏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以大鼠和大鼠BRL-3A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制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动物模型与细胞模型,对ACE2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上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包括以下三方面: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两条通路相互负向调节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肝损伤的影响研究探讨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两条通路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脏损伤的相互负向调节作用。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用药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2组饲喂高脂饲料,用药组另外给伐他汀50 mg/kg·d。3周后每组宰杀10只大鼠,其余的按原定的分组继续饲喂3周,6周后宰杀剩余所有大鼠。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TG、ALT、AST的含量;测定肝脏组织中·OH、TNOS、SOD、T-AOC酶活性;ELISA法测定组织匀浆中AngⅡ、Ang1-7及炎症因子的释放量;蛋白印迹分析肝组织中ACE、ACE2、AT1R、MasR蛋白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1)3周试验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G、AST和ALT含量升高,肝脏病理形态学发生改变,肝组织中氧化应激、炎症因子释放增加;ACE、ACE2、MasR、AT1R 的蛋白表达升高,AngⅡ、Ang1-7 含量均增加,ACE/ACE2 和 AngⅡ/Ang1-7比值显着降低。2)6周试验中,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G、AST和ALT含量显着增加,肝脏病理形态学发生严重损伤变化,肝脏组织中氧化应激、炎症因子释放显着增加;ACE、AT1R蛋白表达及AngⅡ、Ang1-7含量升高,ACE2与MasR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ACE/ACE2和AngⅡ/Ang1-7比值均降低,用药可改善氧化应激炎症的损伤并下调ACE/AngⅡ/AT1R通路。结论:高脂饲喂诱导的NAFLD大鼠模型中肝脏局部存在RAS系统,其两条通路均处于激活状态。3周诱导的模型中ACE2/Ang1-7/Mas通路占优势,6周诱导的模型中ACE/AngⅡ/AT1R通路占优势。结果提示:肝脏产生的内源性ACE2在外源性刺激物诱导的肝脏损伤时,可能通过介导Ang1-7/MasR通路的激活发挥一定的抗损伤作用。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在油酸诱导BRL-3A细胞NAFLD损伤中的作用本章以油酸处理建立合适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从细胞水平上探讨ACE2/RAS在细胞NAFLD中的抗损伤作用。采用不同浓度油酸(0.025、0.05、0.1、0.2 mmol/L)处理BRL-3A细胞24 h,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内TG、ALT、AST的含量以及油红染色确立NAFLD细胞模型条件。然后,选取低、中、高三个油酸浓度(0.025、0.1、0.2 mmol/L)作用于细胞24 h进行后续实验,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炎性因子以及AngⅡ、Ang1-7含量;蛋白印迹法分析细胞内ACE、ACE2、AT1R、MasR蛋白水平。结果:1)通过油红染色及TG含量、ALT与AST活性,确定建立BRL-3A细胞体外NAFLD模型的条件是:油酸浓度为0.1 mmol/L,培养时间为24 h;2)ACE2均匀表达在细胞膜上。低浓度组(0.025 mmol/L)大鼠肝脏中ACE2、Ang1-7、MasR水平有升高趋势,AngⅡ含量与AT1R表达下调,ACE/ACE2比值与AngⅡ/Ang1-7比值下降;中浓度组(0.1 mmol/L)ACE、AT1R表达显着升高,其它RAS成员变化不明显;高浓度组(0.2 mmol/L)ACE2、Ang1-7、MasR表达水平或含量下降,ACE、AngⅡ、AT1R、ACE/ACE2比值与AngⅡ/Ang1-7比值都升高。结论:成功建立了 BRL-3A细胞NAFLD细胞模型。细胞NAFLD时,局部RAS系统被激活参与了细胞NAFLD的发生与发展。低浓度油酸处理细胞损伤较轻时,ACE2介导的Ang1-7/MasR通路占优势;高浓度油酸处理细胞损伤加重,ACE介导的AngⅡ/AT1R通路占主导地位。结果与体内实验结果一致,即ACE2对油酸介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缓解油酸诱导大鼠肝BRL-3A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ACE2与NAFLD所致肝细胞损伤相关,提示ACE2对肝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ACE2对肝细胞脂质堆积及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章用siRNA降低ACE2表达的细胞模型以及添加外源的ACE2活性蛋白于NAFLD细胞模型中,通过检测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验证ACE2对NAFLD细胞损伤的保护功能,并通过分析RAS各成员的表达量或含量变化,以及脂代谢通路关键酶或蛋白表达变化,揭示ACE2对NAFLD肝细胞抗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1)添加ACE2活性蛋白后,NAFLD的BRL-3A细胞氧化应激减轻,抗氧化应激能力增强,炎性反应减轻,NO、iNOS的表达减少;转染siRNA处理,氧化应激加重,炎性反应加重,NO、iNOS的表达升高。2)加入ACE2活性蛋白,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及脂质堆积减轻,脂合成关键酶ACC、FAS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上调脂分解关键酶CPT-I和FABP表达量(P<0.01,P<0.05);干扰ACE2表达后,TG含量及脂质堆积加重,脂合成关键酶ACC、FAS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脂分解关键酶CPT-I和FABP表达量上调(P>0.05)。结论:通过siRNA技术成功降低了 ACE2蛋白的表达。证实ACE2对油酸诱导的NAFLD模型细胞损伤有一定的缓解作用,ACE2改善了油酸诱导的NAFLD模型细胞的脂质堆积。其机制:ACE2可以调节AngⅡ的降解,增加Ang1-7的形成,并通过作用于NO/iNOS信号通路,减轻肝脏细胞脂肪变性、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ACE2/Ang1-7/Mas通路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部分减少肝脏脂肪积累。
杨立超[2](2018)在《ACEI类及ARB类药物对肺纤维化疾病的治疗作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及放射性肺纤维化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过程,探讨替米沙坦对放射性肺损伤的改善作用。研究方法:1.系统评价部分:应用计算机对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及CNKI、CBM、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使用Revman5.0或NOS量表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估,应用stata14.0对提取出的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网状Meta分析时应用stata14.0软件对结果进行排序,并应用GRADE评分对证据等级进行评分。2.动物实验部分:将5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泼尼松组、模型组、替米沙坦中剂量组、替米沙坦高剂量组,并采用医科达synergy型号的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照射,除对照组外各组照射单次吸收剂量为20Cgy;各组于照射后第1天开始灌胃,中剂量组给予替米沙坦8mg/kg/d,高剂量组给予替米沙坦16mg/kg/d;泼尼松组给予波尼松10mg/kg/d,对照组及模型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观察大鼠的活动及体重变化情况,并于照射后3d、7d、14d、28d解剖,记录肺湿重、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炎症及纤维化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TGF-β及smad3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验证替米沙坦改善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结果:Meta分析一:共纳入17篇文献,ARB类药物14篇,ACEI类药物3篇,共1381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ACEI与ARB类药物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中有优势(RR=1.34,95%CI:1.241.44,Z=7.81,P<0.001)。辅助指标分析显示,试验组使用依那普利、替米沙坦、缬沙坦、卡托普利等药物时患者血氧分压较对照组改善明显(SMD=2.95,95%CI:1.953.94,Z=5.82,P<0.001),其中使用替米沙坦的疗效优于其他药物(P<0.001),且对于<65岁的患者疗效更优(P<0.001),但病程两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试验组使用替米沙坦及缬沙坦的血二氧化碳分压较对照组改善明显(SMD=-11.13,95%CI:-17.03-5.24,Z=3.70,P<0.001);此外试验组的一氧化碳弥散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及肺活量较对照组均有所改善。相关指标的GRADE评分证据等级为低质量到中等质量。Meta分析二:ACEI类药物在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中可有效的降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但并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他汀类药物以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保护作用仅次于ACEI类药物。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健,且ACEI类药物对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效果不受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的影响。动物实验:替米沙坦减轻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的炎症及纤维化反应,改善放射性肺损伤大鼠的一般状态、体重及肺系数,下调大鼠肺组织中TGF-β及smad3的表达量;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替米沙坦分子与TGF-β蛋白活性口袋中5个氨基酸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可形成稳定构象。结论:1.ACEI及ARB类药物对特发性肺纤维化具有治疗作用,可提高患者疗效,改善患者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等,其中试验组使用的药物为替米沙坦及对<65岁的患者血氧分压改善较优,且其治疗效果与患者病程无关。2.ACEI类药物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效果优于他汀类及非甾体类抗炎药。3.替米沙坦可下调TGF-β及smad3的表达量,对急性放射性肺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侯明华[3](2013)在《缬沙坦联合塞来昔布干预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缬沙坦和塞来昔布对肝纤维化大鼠ALT、ALB、TBIL; TGF-β1、α-SMA和PVP的影响;探讨RAAS和COX-2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以及联合抗纤维化的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7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按照随机原则分为5组,A组16只,B、C、D、E组每组15只。A为正常对照组、B为肝纤维化模型组、C为缬沙坦组、D为塞来昔布组、E为缬沙坦+塞来昔布联合组。A组3ml/Kg橄榄油皮下注射,其余4组均给予50%CCL4和橄榄油混合液(V/V=1:1)3ml/kg皮下注射诱导肝纤维化,每周3次,共12周。8周末每组随机选择处死1只大鼠,取肝脏组织行HE染色,明确肝纤维化是否形成。从第9周起,A、B组给予1ml/100g的生理盐水灌胃,C、D、E组在建立肝纤维化模型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缬沙坦20mg/kg、塞来昔布10mg/kg、缬沙坦20mg/kg+塞来昔布10mg/kg,以上药物均溶于生理盐水中按1m1/100g体重灌胃,1次/d,至12周结束。实验结束后,用八道生理记录仪测定PVP:心脏采血测定血清ALT.ALB和TBIL:肝右叶组织经HE染色确定肝纤维化分期,用ELISA法测定肝脏TGF-β1,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肝脏α-SMA的表达,用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α-SMA图片阳性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①门静脉压力(mmHg):A、B、C、D、E组的平均值分别是5.52±0.68、15.85±1.10、10.27±0.71、11.10±0.94、8.69±0.69。5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功能血清标志物检测:ALT(U/L):A、B、C、D、E组的平均值分别为34.53±12.51、159.42±19.37、101.16±14.43、96.39±9.28、49.17±11.66。除C和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 TBIL(μmol/L):A、B、C、D、E组的平均值分别为1.42±0.21、3.51±0.95、2.85±0.72、3.05±0.34、2.41±0.65。除C和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g/L):A、B、C、D、E组的平均值分别为34.59±2.06、24.91±2.52、29.52±3.94、28.57±3.31、30.49±2.99。C、D、E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肝组织TGF-β1表达结果:A组在汇管区和肝血窦间隙有TGF-β1阳性表达,为不规则棕黄色颗粒。B、C、D、E在肝纤维化区域和汇管区表达明显增多,肝血窦间隙内表达减少,部分肝细胞也表达TGF-p1.TGF-β1(μg/L):A、B、C、D、E组的平均值分别是68.17±16.37、363.82±21.94、243.67±29.56、305.25±34.21、157.16±30.66。5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α-SMA表达以及半定量分析:A组α-SMA在汇管区小动脉和小静脉有极少量阳性表达。B、C、D、E组表达增强,主要位于肝纤维间隔区域、汇管区,为棕黄色椭圆形或长梭形颗粒。α-SMA(%):A、B、C、D、E组的平均值分别是0、35.24±2.82、20.46±3.94、22.65±3.46、12.43±2.15。除C和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缬沙坦和塞来昔布均可以降低肝纤维化大鼠门静脉压力改善肝脏血流动力学发挥抗纤维化作用,联合使用效果要优于单用。②缬沙坦和塞来昔布具有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T、TBIL和升高ALB的作用,通过保护肝细胞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联合使用效果要优于单用。③缬沙坦和塞来昔布均可以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脏TGF-p1含量发挥抗纤维化作用,联合使用效果要优于单用。④缬沙坦和塞来昔布均可以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脏α-SMA水平抑制HSC的活化发挥抗纤维化作用,联合使用效果要优于单用。
谷丽艳[4](2013)在《芪参健脾方对SHR大鼠动脉血压及心肌重塑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优化芪参健脾方的提取工艺,以及观察芪参健脾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尾动脉收缩压以及心肌组织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TGF-β1/Smad信号转导途径各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1、2、9(MMP-1,MMP-2,MMP-9)和I,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CollagenⅢ)表达的影响,评价其降压效果,并考察芪参健脾方对SHR心肌纤维化,高血压所致的心肌重塑的过程中各信号分子含量表达的影响,探索芪参健脾方调节血管紧张素Ⅱ、TGF-β1/Smad信号转导途径内各因子表达水平的机制;进一步研究芪参健脾方对SHR心肌组织质金属蛋白酶1、2、9和和I,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探求高血压进程中心肌重塑的改善机制;为临床辨证治疗施以芪参健脾方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与理论基础,阐释其降压及心肌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以水煎法提取补脾益气汤中的有效部位,以黄芪甲苷含量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提取次数、溶媒用量、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黄芪甲苷含量的影响,优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随机对照法将60只24周龄的SHR分为模型组(给予蒸馏水,SHR组)、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0.44mg/kg/d)、培哚普利联合中药组(培哚普利,0.4mg/kg/d+中药中剂量,中加西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用药量按照每100g大鼠体质量分别折算为4g,2g,1g),每组10只,以同龄同种系正常血压的京都种大鼠(WKY)10只作为正常组(WKY组),大鼠每日一次灌胃。智能无创血压计测量大鼠初次给药前,首次给药后2h,第2周,4周和6周给药后2h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变化情况,连续治疗6周。大鼠禁食、自由饮水24h后,各组大鼠称重,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3mg/kg)。大鼠麻醉后固定于鼠台上,用0.5%碘伏消毒大鼠胸腹部皮肤,沿左侧胸骨旁斜形切口,上界为两前肢后缘线,下界为第五肋间,依次剪开皮肤、浅筋膜和深筋膜,在靠胸骨缘处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第3、4肋间,用专用开胸器撑开3、4肋间暴露心脏,将棉纱放置在肺组织旁,防治损伤肺组织。活体取出心脏,迅速取材,取50mg心肌组织放入EP管中并加入1ml Trizol试剂,-70℃冰箱保存,PCR方法检测心肌AngⅡ、TGF-β1、MMP-1,MMP-2和MMP-9的mRNA表达;另取心肌组织50mg入EP管中,-70℃冰箱保存,western方法检测MMP-1,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剩余心肌组织用4%多聚甲醛固定,进行心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补脾益气汤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了补脾益气汤的最佳提取工艺,优选后的理论值和预测值相近,说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预测性较好。2.芪参健脾方对SHR尾动脉收缩压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用药前,各组大鼠血压均高于WKY组,P<0.01;药后2h,各组大鼠收缩压无明显变化;用药2周后,中加西药组、西药组血压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4周及6周后,中加西药组、西药组血压持续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中、低剂量组血压用药2周后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用药4周及6周后血压下降不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3.芪参健脾方对SHR心肌组织形态学及Collagen I和CollagenⅢ的表达的影响WKY组大鼠心肌组织胶原纤维分布比较均匀、纤细,心肌间质无纤维化现象;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组织呈典型心肌肥厚改变,心肌细胞排列杂乱无章,被深入的纤维分隔紧裹,细胞间网络增粗变密,心肌纤维走向紊乱,可见溶解断裂,细胞间质纤维化增多。与SHR组相比,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联合中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心肌细胞直径明显减小,大小一致,排列整齐,心肌纤维无断裂,纤维增生减少。与SHR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联合中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中Collagen I和CollagenⅢ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中剂量组中CollagenⅢ的表达也明显减少(P<0.05)。4.芪参健脾方对SHR心肌组织AngⅡ和TGF-β1/Smad信号转导途径中各信号分子含量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联合中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中TGF-β1、AngII mRNA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联合中药组,中药高、中、低各剂量组TGF-β1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联合中药组,中药高剂量组AngⅡ蛋白和Smad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SHR组(P<0.01,P<0.05),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联合中药组Smad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SHR组(P<0.01,P<0.05)。5.芪参健脾方对SHR心肌组织MMP-1,MMP-2和MMP-9表达的影响与SHR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联合中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中MMP-1,MMP-2和MMP-9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都显着增加(P<0.01,P<0.05),中药中剂量组MMP-1蛋白的表达也量明显增加(P<0.05);与正常组比较,SHR组心肌呈典型心肌纤维化改变;与SHR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联合中药组、培哚普利组和芪参健脾方高剂量组中Collagen I和CollagenⅢ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中剂量组中CollagenⅢ的表达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1.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可优化补脾益气汤的提取工艺。2.芪参健脾方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对SHR尾动脉收缩压表现出较好的降压效果,治疗4周达到稳定期。3.芪参健脾方联合培哚普利及单方高剂量的应用能有效改善SHR心肌病理形态结构,同时显着下调了Collagen I,CollagenⅢ的表达,逆转高血压导致的心肌重塑。4.芪参健脾方联合培哚普利通过调节SHR心肌组织AngⅡ和TGF-β1/Smad信号转导途径中各信号分子的表达,改善高血压进程中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5.芪参健脾方联合培哚普利及单方高剂量的应用,明显促进了MMP-1,MMP-2和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纤维化,发挥降压及保护心肌组织的功能。
陈志娟[5](2013)在《电针刺激“足三里”、“曲池”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肾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穴、曲池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鼠尾动脉收缩压及血浆中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血管紧张素Ⅱ(AngII)含量的影响,评价针刺调节血管舒缩因子释放对血压的影响;同时研究其对SHR血清中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24小时尿液中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的影响,评价针刺足三里穴、曲池穴对SHR肾功能的影响;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观察肾脏组织的形态结构和肾脏Ⅰ型、Ⅳ型胶原含量变化,评价针刺对SHR大鼠肾脏形态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针刺对肾脏激肽释放酶mRN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足三里穴、曲池穴降压和肾功能保护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24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每组8只分为三组:SHR组(每日捆绑固定20min,不予针刺);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悬液(0.4mg/kg/d)每天灌胃一次);针刺组(捆绑大鼠后取双侧“曲池”“足三里”穴,毫针刺入5-7mm,接电针仪,疏密波刺激20min,强度以针柄微颤为度,1次/天)。以同龄同种系正常血压的京都种大鼠(WKY)8只为WKY组(每日捆绑固定20min,不予针刺)。采用智能无创血压计测量大鼠初次干预前以及治疗后4h、2周、4周、6周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变化情况,每次测量时间为实验干预后4h。连续治疗6周。治疗结束后,收集大鼠24小时尿液,用ELISA法测尿中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的影响;腹主动脉抽血,部分血离心分离血清,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的含量;部分血滴加抗凝剂,离心收集血浆,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及前列环素(PGI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取肾脏组织50mg进行HE染色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脏Ⅰ、Ⅳ型胶原的表达;另取肾组织约50mg用RT-PCR方法检测肾脏激肽释放酶mRNA、TGF-β1mRNA的表达。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被认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针刺足三里、曲池穴对SHR尾动脉收缩压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与培哚普利治疗组降压效果相似,而针刺的即时降压效果优西药组。2.针刺足三里、曲池穴提高SHR血浆中血管内皮舒张活性物质NO、PGI2含量,降低缩血管活性物质AngⅡ的含量,调节了血管内皮舒缩平衡功能。3.针刺足三里、曲池穴明显降低SHR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SCr)的含量及尿液中尿β2-微球蛋白(β2-MG)、微量白蛋白(MALb)的含量,肾功能明显改善。4.针刺足三里、曲池穴改善SHR肾脏组织病理形态结构,降低血管Ⅰ、Ⅳ型胶原的表达,减轻了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5.针刺足三里、曲池穴通过提高SHR激肽释放酶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发挥肾脏保护作用。结论:1.针刺足三里、曲池穴对SHR具有降压作用。2.针刺足三里、曲池穴对高血压肾损害SHR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3.针刺足三里、曲池穴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KS)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因子NO、PGI2、AngⅡ、激肽等释放平衡以及降低TGF-β1表达发挥对SHR降压和肾保护作用。
刘宇[6](2012)在《芪参健脾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以芪参健脾方为干预因素,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蛋白印迹(Western-Blot)、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及免疫组化等多种方法,观察芪参健脾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肾功能、肾组织形态学和肾Ang-Ⅱ含量、肾Ⅰ、Ⅲ、Ⅳ型胶原含量、肾MMP-1、2、9、TGF-β1、Smad3、5、6基因表达以及BMP-7蛋白表达的影响,从整体水平、组织形态学、基因和蛋白等各方面,观察芪参健脾方对SHR的降压及肾脏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为该方应用于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并为中药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和靶器官保护作用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24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60只,体质量(360±20)g,同周龄雄性Wister-Kyoto(WKY)大鼠10只,体质量(350±20)g;大鼠于实验前常规观察1周,然后进行实验。2.实验动物分组:SH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SHR组(模型组)、培哚普利组(西药组)、中药加西药组(培哚普利联合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WKY大鼠10只作为WKY组(正常对照组)。3.选用药物:SHR组给予蒸馏水;根据《人和动物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值表》,培哚普利组用药量为0.4mg*kg-1*d-1,用药时将药溶于蒸馏水中;中药治疗组采用标准水煎工艺,浓缩生药含量4g/mL,高、中、低剂量组用药量按照大鼠体重折算分别为4g/100g,2g/100g和1g/100g;中药加西药组用药为同剂量培哚普利溶解于中药中剂量方中。给药体积均为每100g体重给予药液1mL。大鼠每日一次灌胃,连续治疗6周。4.收缩压测量:采用大鼠尾动脉间接测压法,在室温22±2℃条件下,将安静、清醒状态大鼠于40℃下预热(用温控器调节温度恒定)约15min,用BP-98A型大鼠智能无创血压计,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连续测量3次,取其均值。分别于实验开始前与药物干预后4小时、2周、4周和6周末进行测量。5.采用ELISA方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和肾组织Ang-Ⅱ的含量。6.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含量。7.常规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的形态学变化。8.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Ⅳ型胶原积分光密度值的变化。9.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MP-1、MMP-2、MMP-9、TGF-β、Smad3、 Smad5、Smad6的基因表达水平。10.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BMP-7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开始前与用药后4小时、2周、4周和6周分别应用智能无创血压计监测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的变化,观察到用药前SHR各组大鼠血压均高于WKY组,WKY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4小时:各组大鼠收缩压无明显变化,WKY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后2周:中药加西药组收缩压明显降低,与SHR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培哚普利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收缩压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与SHR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4周:大鼠收缩压持续下降,培哚普利组、中药加西药组与SHR组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与SHR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组与中药加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6周:培哚普利组、中药加西药组与SHR组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与SHR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组与中药加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SHR组大鼠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明显增加,与WKY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经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明显下降,与SHR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中药加西药组下降最明显,是SHR组的0.60倍(P<0.01),中药高剂量组是SHR组的0.62倍(P<0.01),培哚普利组是SHR组的0.64倍(P<0.01),中药中剂量组是SHR组的0.66倍(P<0.01),中药低剂量组是SHR组的0.70倍(P<0.01);其他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尿β2-微球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经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尿β2-微球蛋白含量明显下降,与SHR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以中药加西药组下降最明显,是SHR组的0.29倍(P<0.01);培哚普利组是SHR组的0.38倍(P<0.01),中药高剂量组是SHR组的0.32倍(P<0.01),中药中剂量组是SHR组的0.47倍(P<0.01),中药低剂量组是SHR组的0.50倍(P<0.01);中药加西药组、中药中、低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SHR组大鼠血肌酐含量明显增加,与WKY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经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血肌酐含量明显下降,与SHR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中药加西药组下降最明显,是SHR组的0.50倍(P<0.01),中药高剂量组是SHR组的0.53倍(P<0.01),培哚普利组是SHR组的0.59倍(P<0.01),中药中剂量组是SHR组的0.70倍(P<0.01),中药低剂量组是SHR组的0.78倍(P<0.01);中药加西药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5.SHR组大鼠血尿素氮含量明显增加,与WKY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经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血尿素氮含量明显下降,与SHR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中药加西药组下降最明显,是SHR组的0.50倍(P<0.01),中药高剂量组是SHR组的0.60倍(P<0.01),培哚普利组是SHR组的0.61倍(P<0.01),中药中剂量组是SHR组的0.63倍(P<0.01),中药低剂量组是SHR组的0.70倍(P<0.01);中药加西药组、中药中、低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6.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SHR组肾小球出现轻度萎缩,管腔形态不规则,近、远端小管管腔结构不清晰,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产生的大量粘液性物质,上皮细胞可见颗粒变性、增生、排列不规则,肾小球血管管壁增厚,肾间质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各治疗组肾小管、肾小球的形态、炎性粘液浸润以及间质纤维化均有所改善,其中中药加西药组改善最为明显。7.SHR组大鼠肾组织中Ang-Ⅱ浓度明显升高,与WKY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经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Ang-Ⅱ含量明显下降,与SHR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中药加西药组下降最明显,是SHR组的0.40倍(P<0.01),培哚普利组是SHR组的0.41倍(P<0.01),中药高剂量组是SHR组的0.48倍(P<0.01),中药中剂量组是SHR组的0.52倍(P<0.01),中药低剂量组是SHR组的0.58倍(P<0.01);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加西药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中、低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8.SHR组大鼠肾组织中Ⅰ型胶原的积分光密度值明显升高,与WKY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经药物干预后的结果显示,各治疗组大鼠Ⅰ型胶原的积分光密度值均出现降低,与SHR组比较(P<0.01或P<0.05),其中以中药加西药组降低最明显,其次是培哚普利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中药加西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药中、低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中、低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9.SHR组大鼠肾组织中Ⅲ型胶原的积分光密度值明显升高,与WKY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经药物干预后的结果显示,各治疗组大鼠Ⅲ型胶原积分光密度值均有所降低,与SHR组比较(P<0.01或P<0.05),其中以中药加西药组降低最明显,其次是中药高剂量组、培哚普利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中药加西药组、中药高、中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药低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中、低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0.SHR组大鼠肾组织中Ⅳ型胶原的积分光密度值明显升高,与WKY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经药物干预后的结果显示,各治疗组大鼠Ⅳ型胶原积分光密度值均明显降低,与SHR组比较(P<0.01或P<0.05),其中以培哚普利组下降最明显,其次是中药高剂量组、中药加西药组、中药中、低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中药加西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药中、低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1.SHR组大鼠肾组织中MMP-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与WKY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经药物干预后的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各治疗组MMP-1基因表达均升高(P<0.01或P<0.05),其中以培哚普利组升高最明显;培哚普利组与中药加西药组、中药高、中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组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2.SHR组大鼠肾组织中MMP-2基因表达明显升高,与WKY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经药物干预后的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各治疗组MMP-2基因表达均有所下降(P<0.01或P<0.05),其中以培哚普利组下降最明显;培哚普利组与中药加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中、低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3.SHR组大鼠肾组织中MMP-9基因表达明显升高,与WKY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经药物干预后的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各治疗组MMP-9基因表达均出现降低(P<0.01或P<0.05),其中以培哚普利组降低最明显;培哚普利组与中药加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中、低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4.SHR组大鼠肾组织中TGF-β1基因表达明显高于WKY组(P<0.01);经药物干预后的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中药加西药组、中药高、中剂量组TGF-β,基因表达均降低(P<0.01或P<0.05),其中以中药加西药组降低最明显;而中药低剂量组与SHR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组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组与中药加西药组、中药高、中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5.SHR组大鼠肾组织中Smad3基因表达明显高于WKY组(P<0.01);经药物干预后的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中药加西药组、中药高、中剂量组Smad3基因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其中以中药加西药组下降最为明显,而中药低剂量组与SHR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中药加西药组、中药高、中剂量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低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6.SHR组大鼠肾组织中Smad5基因表达明显低于WKY组(P<0.01);经药物干预后的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和中药加西药组Smad5基因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中药加西药组升高最为明显;而中药高、中剂量组也有显着升高(P<0.05),中药低剂量组升高不明显(P>0.05);中药加西药组、中药高、中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7.SHR组大鼠肾组织中Smad6基因表达明显高于WKY组(P<0.01);经药物干预后的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中药加西药组和培哚普利组Smad6基因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以中药加西药组最为明显;而中药高、中剂量组也有明显降低(P<0.05),中药低剂量组下降不明显(P>0.05);中药加西药组、中药高、中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组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8.SHR组大鼠肾组织中BMP-7蛋白表达明显低于WKY组(P<0.01);经药物干预后的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各治疗组BMP-7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中药加西药组升高最明显,其次是培哚普利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培哚普利组与中药中、低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组与中药加西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芪参健脾方可以降低SHR的血压,但其降压效果不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与培哚普利联合用药可以达到最佳的降压效果。2.芪参健脾方可以降低SH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和微量白蛋白(MALb)(?)的含量,降低血尿素氮(BUN)和肌酐(SCr)的含量,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3.芪参健脾方对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SHR肾组织中Ang-Ⅱ的水平,上调MMP-1、下调MMP-2、MMP-9的基因表达,从而降低肾组织中Ⅰ型、Ⅲ型、Ⅳ型胶原含量,减少ECM的异常聚集,增加ECM的降解,减轻肾小管和间质的纤维化。4.芪参健脾方肾脏保护的作用靶点,可能是通过下调Smad6的基因表达,逆转其对BMP-7/Smad5的表达的抑制,从而负向调节TGF-β1/Smad3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病理条件下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的转分化(EMT),减少胶原的产生,促进ECM的降解,逆转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促进肾功能的恢复。
张华,曾维政,吴晓玲[7](2010)在《红景天干预实验性肝纤维化研究现状》文中认为肝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多种病因引起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因此,早期干预肝纤维化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潮.近年来学者对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调节因素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尤其是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研究显示:红景天具有抗缺氧、抗衰老及抗纤维化等多种功效.本文就红景天干预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有关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刘莹[8](2009)在《缬沙坦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缬沙坦对肝硬化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CGRP、HA、CG及PAI-1的影响,探讨其降门脉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36例肝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mg/d口服,疗程为1个月。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门、脾静脉的内径与流速,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CGRP、HA及CG的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血PAI-1的水平,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患者门、脾静脉的内径减小,流速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虽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患者血CGRP的水平降低(73.15±14.59 vs 75.79±15.0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CGRP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患者血HA、CG及PAI-1的水平较治疗前下降(422.34±183.94 vs 498.39±197.53, 12.50±8.92 vs 24.23±13.05, 28.09±10.80 vs 32.56±1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缬沙坦可通过减小门脾静脉内径,提高血流速度,从而起到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2)缬沙坦可通过降低血CGRP的水平,改善肝硬化患者高动力循环状态。3)缬沙坦可通过降低患者血HA、CG及PAI-1的水平,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
刘莹,霍丽娟,张锁娟[9](2009)在《缬沙坦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肝硬化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肝硬化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mg/d口服,疗程1个月。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门、脾静脉的内径与流速并计算血流量,同时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CGRP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门、脾静脉的内径减小,流速增快,门静脉血流量增加,血CGRP水平明显下降,而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能够通过降低血CGRP水平的途径降低门静脉压力。
霍丽娟,张清[10](2007)在《缬沙坦、普萘洛尔对大鼠门脉高压性结肠病超微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缬沙坦、普萘洛尔及两者联合应用对门脉高压性结肠病(PHC)大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微循环的影响,并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复合因素法制备肝硬化门脉高压(PHT)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模型组、治疗组(缬沙坦组、普萘洛尔组和联合用药组)、正常对照组。治疗组于第42天模型形成后分别予缬沙坦、普萘洛尔和两药联合灌胃,剂量分别为缬沙坦20 mg/kg,每天1次;普萘洛尔22.5 mg/kg,每天2次;联合组按前述方法同时给药;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自来水灌胃;连续15 d。各组于治疗结束后测门静脉压力(PVP),取结肠组织,光镜下观察、测定黏膜下血管面积及血管扩张量化值,并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有明显降低PVP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以联合用药组PVP下降最明显。各治疗组结肠黏膜下微静脉面积及微静脉内径量化值均下降(P<0.01),尤以联合用药组作用更为显着。各用药组结肠黏膜上皮吸收细胞微绒毛密集、排列较整齐,断裂少见,普萘洛尔组和联合用药组杯状细胞明显增多,腺上皮细胞线粒体较完整,缬沙坦和联合用药组分泌颗粒较多,尤以联合用药组显着。各治疗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吞饮小泡减少,未见明显肌微丝。结论缬沙坦和普萘洛尔均可减轻大鼠PHC结肠黏膜下血管扩张,改善结肠黏膜血供,对PHC大鼠的结肠黏膜有明显保护作用。
二、缬沙坦和培哚普利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肠通透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缬沙坦和培哚普利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肠通透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全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 |
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简述 |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2.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肝脏纤维化 |
2.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肝硬化 |
2.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2.4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肝细胞胰岛素抵抗 |
2.5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
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潜力 |
3.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 |
3.2 激活ACE2/Ang 1-7/ Mas通路 |
3.3 重构ACE2腺病毒载体 |
3.4 ACE2 RNA靶向转录法 |
第二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研究进展 |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概述 |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定义 |
1.2 发病机制 |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
2.1 胰岛素抵抗和脂质沉积 |
2.2 细胞因子 |
2.3 氧化应激与脂质过氧化 |
2.4 多因素协同作用 |
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
3.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结构与功能 |
3.2 ACE2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两条通路相互负向调节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肝损伤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2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高脂饲料诱导非酒精脂肪肝病模型的建立 |
2.2 肝脏组织中RAS各成员含量或表达水平的测定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建立 |
3.2 大鼠肝脏组织中RAS系统成员变化 |
4 讨论 |
4.1 高脂饲料饲喂诱导大鼠NAFLD模型的建立 |
4.2 NAFLD发生时大鼠肝脏ACE2/RAS的变化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CE2)在油酸诱导BRL-3A细胞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方法 |
2.1 大鼠肝脏间质细胞(BRL-3A) NAFLD细胞模型的构建 |
2.2 油酸诱导BRL-3A细胞细胞处理及分组 |
2.3 低中高浓度油酸处理BRL-3A对细胞中RAS各成员的影响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体外诱导非酒精脂肪肝细胞模型的建立 |
3.2 低中高浓度油酸处理BRL-3A细胞中RAS各成员的变化 |
4 讨论 |
4.1 油酸诱导NAFLD细胞模型的建立 |
4.2 RAS系统在油酸诱导NAFLD细胞模型中的变化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CE2)缓解油酸诱导大鼠肝脏BRL-3A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方法 |
2.1 目的基因siRNA引物合成 |
2.2 BRL-3A细胞培养与传代 |
2.3 ACE2-siRNA转染细胞抑制ACE2表达 |
2.4 油酸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损伤模型及分组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转染试验结果验证 |
3.2 各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成员变化 |
3.3 BRL-3A细胞脂质堆积的影响 |
3.4 BRL-3A细胞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变化 |
3.5 BRL-3A细胞上清IL-1β、TNF-α和IL-10含量的测定结果 |
3.6 BRL-3A细胞中NO与iNOS产生的变化 |
3.7 BRL-3A细胞脂代谢相关酶或蛋白表达的变化 |
4 讨论 |
4.1 RNA干扰BRL-3A细胞抑制ACE2基因表达模型建立 |
4.2 ACE2对油酸诱导NAFLD细胞模型氧化应激炎性损伤的改善的作用 |
4.3 ACE2对油酸诱导NAFLD细胞模型脂代谢的影响机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ACEI类及ARB类药物对肺纤维化疾病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ACEI 及 ARB 类药物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有效性的 Meta 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2.1 检索数据库 |
2.2.2 检索策略 |
2.3 文献提取 |
2.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 |
3.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3 主要指标分析 |
3.4 辅助指标分析 |
3.4.1 P(O_2) |
3.4.2 P(CO_2) |
3.4.3 DLco |
3.4.4 FEV_1 |
3.4.5 VC |
3.5 敏感性分析 |
3.6 偏倚分析 |
4 讨论 |
第二部分:ACEI 类药物对放射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 Meta分析 |
5 引言 |
6 资料与方法 |
6.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6.1.1 纳入标准 |
6.1.2 排除标准 |
6.2 检索策略 |
6.2.1 检索数据库 |
6.2.2 检索策略 |
6.3 文献提取 |
6.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6.5 统计分析 |
7 结果 |
7.1 文献检索结果 |
7.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7.3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
7.4 ACEI类药物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
7.5 不同种类药物对放射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疗效比较 |
7.6 敏感性分析及回归分析 |
7.7 偏倚分析 |
8 讨论 |
第三部分:替米沙坦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讨 |
9 引言 |
10 材料与方法 |
10.1 材料 |
10.1.1 动物 |
10.1.2 主要试剂 |
10.1.3 主要实验仪器 |
10.2 方法 |
10.2.1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
10.2.2 干预方法 |
10.2.3 检测内容及方法 |
10.2.4 大鼠一般状态记录 |
10.2.5 统计学处理 |
11 结果 |
11.1 大鼠的一般状态 |
11.2 体质量变化 |
11.3 肺系数变化 |
11.4 开胸腔后肺组织颜色及形态观察 |
11.5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
11.6 TGF-β及smad3蛋白表达 |
11.7 分子对接结果 |
12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缬沙坦联合塞来昔布干预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2.1 实验主要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3.1 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
2.3.2 给药方案 |
2.3.3 门静脉压力的测定和标本获取 |
2.3.4 肝功能的测定 |
2.3.5 肝脏组织HE染色以及病理学检查 |
2.3.6 TGF-β1表达的观察和测定 |
2.3.7 肝脏α-SMA表达的观察和相对含量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大鼠一般状况 |
3.2 大鼠肝纤维化成模情况 |
3.3 大鼠肝脏纤维化分期结果 |
3.4 门静脉压力(PVP)结果分析 |
3.5 大鼠肝功能结果分析 |
3.6 肝脏TGF-B1表达和定量分析 |
3.7 肝脏α-SMA表达和半定量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芪参健脾方对SHR大鼠动脉血压及心肌重塑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二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三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电针刺激“足三里”、“曲池”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肾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一 |
文献综述二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芪参健脾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高血压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高血压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
实验一 芪参健脾方对SHR降压及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数据统计分析 |
4.结果 |
实验二 芪参健脾方对SHR肾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数据统计分析 |
4.结果 |
实验三 芪参健脾方对SHR肾脏TGF-β1/Smads/BMP-7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数据统计分析 |
4.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红景天干预实验性肝纤维化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红景天对肝星状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
2 红景天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 |
3 红景天抗氧化作用对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 |
4 红景天对参与肝纤维化进展中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 |
5 红景天抗纤维化与NF-κB活性关系 |
6 结论 |
背景资料 |
同行评议者 |
研发前沿 |
相关报道 |
创新盘点 |
应用要点 |
同行评价 |
(8)缬沙坦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缬沙坦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前后肝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 |
2.2 治疗前后血CGRP的变化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四、缬沙坦和培哚普利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肠通透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 刘颖.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2]ACEI类及ARB类药物对肺纤维化疾病的治疗作用[D]. 杨立超.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3]缬沙坦联合塞来昔布干预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实验研究[D]. 侯明华. 中南大学, 2013(05)
- [4]芪参健脾方对SHR大鼠动脉血压及心肌重塑影响的研究[D]. 谷丽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5]电针刺激“足三里”、“曲池”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肾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D]. 陈志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6]芪参健脾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刘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7)
- [7]红景天干预实验性肝纤维化研究现状[J]. 张华,曾维政,吴晓玲.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25)
- [8]缬沙坦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D]. 刘莹. 山西医科大学, 2009(10)
- [9]缬沙坦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观察[J]. 刘莹,霍丽娟,张锁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02)
- [10]缬沙坦、普萘洛尔对大鼠门脉高压性结肠病超微结构的影响[J]. 霍丽娟,张清. 中华消化杂志,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