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推出两款牧草加工新设备

中国农业大学推出两款牧草加工新设备

一、中国农大推出两项饲草秸秆加工新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李平[1](2020)在《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以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态文明的稳步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能有效突破生态环境的约束,破解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难题,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与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面积占吉林省国土面积的86.43%,是吉林省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急需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允许下的绿色内生发展模式,进而实现限制开发区在保护中有序开发的目标。而绿色发展效率则是在绿色发展及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考虑资源能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后的经济发展效率。基于此,本研究以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绿色发展效率的测算及分析,探寻绿色发展效率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而通过选择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较高的县作为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在理论上丰富人地关系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推动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转型,科学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科学提出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内涵,综合归纳出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厘清绿色发展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以及主体功能区划理论的关系。(2)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背景条件、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做以详细分析。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以劳动、资本、技术作为投入要素,经济指标作为期望产出,环境污染指标作为非期望产出,测算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的绿色发展效率。结果表明: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演化呈现V型演变趋势,区域内部绿色发展效率差异逐步增大。(3)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从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内外动力入手,从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经济、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政府政策调控等方面探讨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因素、科技创新水平、环境规制等因素关系的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Tobit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不同因素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部分成立,经济发展水平是绿色发展效率的核心驱动因素。(4)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在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一般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临江市(森林生态功能区)、梨树县(农产品主产区)、通榆县(草原生态功能区)三个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的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深入探讨,进而提出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模式。(5)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完善政策支持、加快产业升级、强化要素集聚以及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四大方面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进而增强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内生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朱德文[2](2013)在《用机采茶鲜叶加工速溶绿茶关键设备及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茶叶在我国分布很广,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达到世界之首。茶叶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有效成分,具有医疗保健功能,对人体机能的增强和免疫相当有效。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要求,速溶茶的生产和消费得到空前发展,其中速溶绿茶以健康、快捷、方便、卫生、原口味的特点迎合现代饮料消费时尚,当前国内外众多的企业和研究部门都在积极进行速溶茶加工和研究。速溶绿茶生产原料来源于茶叶或茶鲜叶,由于当前农村劳动力非常紧张和机械化采茶技术的成熟,机采茶数量和规模会越来越大,用机采茶鲜叶难以加工高档绿茶,由于速溶茶不讲究外形,将机采茶鲜叶加工速溶茶是很好的途径,也是将来发展的趋势。但是,机采茶鲜叶存在老嫩混杂、含有较多的茶梗,造成投料困难、杀青不匀不透、提取不充分等问题,而适用于速溶绿茶加工的机具很少,设备严重短缺,已不能适应我国现代茶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制约了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开发新型适用的机采茶加工速溶绿茶技术及设备很有必要,也是速溶茶生产客观需求。为此,本文从速溶绿茶生产实际出发,研究开发机采茶鲜叶加工速溶绿茶关键设备及技术,为速溶茶加工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采茶鲜叶粉碎设备及技术的研究。根据我国当前机采茶粉碎加工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现有的粉碎技术基础上,研究开发了两种新型茶叶粉碎设备及技术。1)带式进料对滚铡切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对该机具的结构及关键部件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生产实际,对影响茶叶铡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选择和优化试验,确定了主要影响茶叶切碎合格率、生产量和单位能耗的主次因素,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组合,由方差分析得知,影响茶叶铡切因素均达到了显着水平。通过生产试验,该机具各项性能指标均能达到设计要求。2)联合粉碎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对该机组中盘刀铡切装置和锤片粉碎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以及生产性能比较试验,获得了最佳结构参数和工艺参数。分析了盘刀式铡切技术与锤片粉碎技术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首次将这两种技术进行互补与融合,实现了针对机采茶等长纤维、含水量较高的物料粉碎技术上的融合与突破,解决了目前我国机采茶鲜叶粉碎技术上的难题,显示了较强的技术优势和生产上的实用性。经过生产实验及应用,该机组结构参数设计合理,粉碎作业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具有安全可靠、生产率高、能耗低等特点。2.机采茶鲜叶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针对我国当前机采茶鲜叶杀青不匀不透等问题,在现有茶叶杀青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三种茶叶杀青作业设备和工艺。1)热风-蒸汽联合杀青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微波杀青、蒸汽杀青、热风杀青、锅钞杀青与热风-蒸汽组合杀青比较试验,通过对茶叶杀青方式的感官评审、内含物含量的测定以及技术特点和经济性比较,得出热风-蒸汽组合杀青感官品质得分最高,对茶叶内含物的保留较多,但是,其设备结构复杂,一次性投资较大,杀青成本高、叶温不易控制。2)微波-远红外联合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对其杀青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和主要影响因素,并与带式微波杀青、滚筒微波杀青、远红外杀青进行了比较,经感官品质评定其得分最高,除外形色泽评分略低于微波杀青外,其余感官品质均较好。对杀青的茶叶有效成分进行了测定,除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略低于微波杀青外,其余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其他杀青,结合了微波杀青和远红外杀青的优势,克服了单纯使用微波杀青的不足之处。3)微波滚筒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对微波滚筒的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与计算,充分利用在微波能的作用下茶叶运动学原理,获得了茶叶在滚筒内的运动轨迹,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获得了滚筒微波杀青最佳工艺参数,经感官品质评审得分最高,测定其氨基酸、咖啡碱和茶多酚的含量均高于带式微波杀青、远红外杀青、远红外-微波组合杀青,显示了较大的杀青优势。3.机采茶鲜叶有效成分浸提设备及技术的研究。针对我国当前机采茶叶内含有效成分浸提加工中存在的浸提时间长、产量低等问题,采用单一提取技术或传统水浴浸提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研究开发了两种茶叶浸提设备和工艺。1)微波-超声波联合逆流浸提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将微波和超声波浸提技术及工艺进行有机地结合,确定了茶叶浸提工艺方案,分析了微波和超声联合浸提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设计,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顺序和最佳浸提工艺参数,并与传统水浴浸提进行了比较试验,显示了微波和超声波联合浸提具有较大的优势。2)超声波辅助浸提茶鲜叶中茶多酚的工艺的研究。利用超声波具有机械破碎和空化两项功能,通过试验,获得了超声波浸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最佳浸提工艺参数,并与传统水浴浸提进行了比较试验,显示了超声波浸提茶多酚得率高、浸提时间短、温度低、次数少。在相同的浸提得率下,与常规水浴浸提法相比节省时间4/5。

孙强[3](2012)在《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为进一步丰富寿光市休闲产业内涵,活跃地区休闲市场内容,提升休闲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发展休闲农业是必由之路。寿光休闲农业发展,有助于实现休闲主导产品与辅助产品的相辅相成,实现保护环境与挖掘价值的良性统一。休闲农业发展,要在发展中解决农业与休闲的协调耦合问题。核心是推动农业对休闲业的服务配套功能,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休闲业反哺农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推动休闲农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方法是协调兼顾,把休闲与农业资源一体规划,并形成休闲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突破口是促进传统农业向适应品质休闲发展的服务型农业转型;基本目标是使农业与休闲业协调共同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探讨寿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开发模式,在解决寿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的过程中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研究主要包括第一休闲农业概述,休闲农业的定、特征、相关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学理论、农业区位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第二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寿光市休闲农业特征、寿光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第三寿光市新型农业园区SWOT分析包括发展新型农业园区的优势条件、发展新型农业园区的劣势条件、发展新型农业园区现有机会以及发展新型农业园区面临的威胁等。第四国内外相关经验借鉴,国外经验借鉴如美国的休闲农业体系、韩国的休闲农业体系,国内经验借鉴包括三高农业科技园、顺义草莓园区以及张家湾葡萄示范园等。最后一部分推进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政府要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休闲农业发展、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扶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特色种养业和休闲农业、完善休闲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

董立彬[4](2010)在《科技进步视角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工业与农业的交汇点,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金融危机对外向度较大的中心城市经济冲击与影响相对明显,造成大量的农民工返回县域,县域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缓冲区域,在危机中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因此,以县域经济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2006年中央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并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引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背景下,科技进步能够有效地推动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将成为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从科技进步的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成为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阐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全面分析了对县市科技进步发展态势和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出发,揭示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阐述新农村建设对科技的重大需求,运用熵值法对科技进步和新农村建设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并基于VAR模型对河北省科技进步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在科学性、综合性、可测性、可行性原则的基础上,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结合河北省农村实际,从众多指标体系原始方案中,筛选综合,最后形成由共4个二级层次,18个具体指标构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河北省2006年-2008年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面板数据建立新农村建设水平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探讨影响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重点分析了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王荣[5](2010)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文中指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的高风险,阻碍着现有投融资体制下常规投资的涉足;作为金融制度创新的风险投资,凭借其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增值服务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探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问题,不仅有助于农业科技与现代金融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而且对拓展风险投资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研究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历程,认识风险投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运行机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实际,研究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一、与国内外一般的风险投资研究状况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研究相当薄弱。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模式、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二、国内外实践表明: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种类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能够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本,需要寻求高成长性的产业作为其投资场所,而高新技术产业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化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是内生的。如果说某一项目的最初融合有可能还是偶然的话,那么双方在某一区域的集中融合则具有必然性。三、依生态系统视角,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由复合的内部组织系统和复合的外部环境系统所构成。风险资本作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与信用资本交集而成的特殊资本,将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联结成有机整体,在内部组织系统中,存在着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三种契约关系,其中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风险投资的核心资产,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系统是保证风险投资交易顺利达成所需要的各种外部要素及其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创新环境、微观创业环境三个层面:宏观环境可分为经济、文化、政策和法律环境;中观创新环境涉及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微观创业环境主要包括中介、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孵化器等因素。四、在中国,农业风险投资业的起步虽然比一般的风险投资业发展晚了10年,但依据本人收集的114个农业风险投资的案例发现:中国农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投资规模稳步上升,投资分布出现阶段后移、投资的行业集中在种植业、投资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投资绩效态势较好,主要表现在创业企业价值增值上;多种退出方式并存,但以股权转让为主体,IPO退出凸现财富示范效应,等等。五、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主要表现为:丰富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的需求拉力;高额的居民储蓄和多元的风险投资机构形成的供给推力;促进融合的第三方粘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的退出通道;先期进入农业的风险投资的示范效应等。与此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处于“低需求—低供给”的均衡状态;对农业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有农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家三大主体都较缺乏。六、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在宏观政策体系上,政府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产权保护力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和农技推广体制等措施创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有效需求;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农业预期收益,甚至利用政府的直接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以增加风险投资的有效供给;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交易信息平台的搭建甚至直接充当媒介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在微观创业环境上,主要是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环境,为风险投资的聚集创造物质平台;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打造天使资本、风险资本和孵化资金“多元一体”的风险投资模式;引入风险投资,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企业孵化器投资主体。在风险投资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引导本地富人和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天使投资人;二是培养和造就具有金融投资知识、管理经验和科技知识的风险投资家队伍。三是通过塑造农业科技企业家、培植农民创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等方式,打造优秀的农业创业企业家群体。

陈卫海[6](2010)在《对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寿光是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个县级城市,在蔬菜产业化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是全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对于更好地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树立了很好的典范。面对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各省蔬菜业竞相发展的形势,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认真研究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对于巩固其优势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数字分析和数据分析模型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相关学术着作以及年鉴等资料性书刊,实地考察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情况,赴蔬菜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进行调研,召开由企业、政府、农户等有关人员参加的研讨会,深入研究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发展特点和规律,对存在的蔬菜良种开发力度不足、加工技术滞后、出口销售不畅、蔬菜质量不高、发展缺乏后劲和高层次研究人才缺乏等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深入剖析原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战略目标、发展战略、制约因素和方针措施等方面,分析其相互制约关系以及对实现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影响或重要程度。以此,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实现由蔬菜流通中心向加工中心转变;实现蔬菜生产由质到量转变;实现由单一生产基地到多功能(种子、种苗)生产基地转变;实现蔬菜种植模式由分到统转变;实现蔬菜产业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实现由引进技术品种到引进人才转变;实现由蔬菜行业协会推动向名牌战略带动转变,促进寿光蔬菜产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

王娜[7](2009)在《河北省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产业化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直接而有效地带给农民,比较好地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非常不平衡,尤其是占据了河北省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更为缓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经济效率和市场化程度,也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河北省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分析各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科学的解决办法,对进一步推进河北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对河北省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协会带动型和主导产业带动型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找出各种模式存在的障碍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其主要结论如下:(1)目前河北省山区存在的三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协会带动、主导产业带动),虽然在带动地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主要有:利益联结不紧密,资金紧缺,科学技术创新困难,服务体系欠完善,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2)在整个山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依据自身的优势特色产业,本着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自愿互利及为农民服务的原则,鼓励各种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的发展。根据产业及其发展程度的不同,选择适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3)从整个山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出发,提出了促进河北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建立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规范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确立主导产业,搞好基地建设。

孟俊杰[8](2009)在《北京郊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根本问题。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中心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农民收入问题的经济社会背景、收入来源结构等特征与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研究北京郊区农民增收问题,对促进京郊农民持续增收、破解“三农”难题、构建和谐北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我国其他地区也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本研究首先实证分析京郊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来源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的变动状况和趋势;接着运用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影响和制约京郊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瓶颈因素。针对这些主要因素,本研究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农村投融资状况、土地流转、科技支撑等方面展开深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和核心。然后对京郊不同条件和特点的区县促进农民增收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分析总结不同区域适宜的农民增收模式。最后归纳全文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从农民收入结构及其贡献率来看中,工资性收入排在第一位,家庭经营性收入占第二位,二者构成京郊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财产性收入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已成为农民收入的新的增长点。2、从计量分析来看,影响京郊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在于农村劳动力结业结构、农村投资状况、土地流转、科技进步等方面。3、北京郊区农业有了很快发展,并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了复合型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水平。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仍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京郊劳动力中还有部分未就业,已就业的就业结构也不合理,劳动力转移中存在诸多问题。4、京郊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体系,主要有国家、金融机构、农户、农村集体等,但目前财政支农总量不够,支农结构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京郊农村金融服务在支农贷款服务方面虽比以前有所改进,但不能满足农民和市场需求。5、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京郊特别是近郊区农地流转现象比较普遍,在土地流转中出现了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集体经济组织在流转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极大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农地流转和建设用地流转均存在诸多突出问题。6、北京近郊区、平原区、远郊山区在北京整体规划中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条件,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农民增收模式。本研究认为,促进京郊农民增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整体增收原则、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增长原则、市场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建议:1、要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夯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支撑;2、加快郊区二三产业发展,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3、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力度,优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投融资体系;4、完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切实保障农民的收益和权益;5、优化科技支撑机制,提高农村科技进步贡献率。本论文创新点:1、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全面分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因素对京郊农民增收的影响,找出主要制约因素。2、针对产业融合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3、构建ECM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农村贷款对农民收入的长期和短期影响。运用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含虚拟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找出影响京郊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

侯满平[9](2004)在《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产品生产能力已经得到提升,但面临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加入WTO后的国内外市场的多重约束。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已成为“北粮南调”的重要农产品基地,其面临着全国农业发展相同的境遇,但又有着本区域农业发展特有的挑战。 系统考查了国内外农业发展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研究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其发展战略,对解决黄淮海平原农业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并参与WTO框架下的世界农产品市场,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重大战略意义。 农业是一复杂的巨系统,其肩负着生产粮食、发展经济及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经济规律,因此文中以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经济理论、农业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规模报酬理论等作为研究区域农业的基础理论;以区域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农业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以农业农村发展三个阶段理论作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理论。 总体上考察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历史、现状形势;浅析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系变迁,土壤演变过程及其经济区位条件的形成,初步探讨了该平原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运用Mapgis软件建立了该平原农业系统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平原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态势及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农产品生产在我国占有绝对优势,但其受结构调整的影响也发生了波动性变化,其产品质量面临着国内外市场巨大的挑战,农民收入也面临着增长缓慢的挑战;水资源受种植制度、气候变化及利用率低等多种因素的胁迫作用,严重短缺;耕地资源近年来大量减少,受自然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稀缺程度加大。分析表明其资源利用还是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的模式。通过这些系统的分析为结构调整及发展战略的形成提供了定性定量基础。 研究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调整的三大目标:效益目标、质量目标及农民目标。结构调整应遵循区域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及粮食安全等多条原则;从整体产业结构来论,第一产业有明显下降趋势,第二产业表现为波动变化,第三产业整体上升;该平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种植业内部的调整、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 初步预测了未来耕地供需量与水资源需求量,为农业发展布局提供宏观量化依据。在系统分析与预测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平原农业发展的总体区域战略,关键在于技术体系的支撑及增加农业资本投入。研究了具体的农业发展对策,主要拟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对策、农产品生产及应对市场对策、农业投入对策及防灾减灾应变对策。综合考虑该平原自然资源、产量分级、区位条件及其在全国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中地位等诸因素,以农业区域发展理论及结构调整原理为指导,初步区划了该平原农业发展战略分区,其布局为:以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现代都市农业区、高产区、中低产区,高产区、中低产区布局又细分为8个小区,各区都有本区域特色。农业战略区划布局为该平原因地制宜地可持续地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农业结构调整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典型示范及具体构想。以北京为例探讨了现代都市农业模式;以曲周、寿光为典型研究了高产区节水高效生产模式;以环渤海模式、开封治沙模式、淮北模式为典型研究了中低产区资源利用及改良同时并举的生态农业模式。大中小城市及中低产区在该平原占有重要份量,因此,研究现代都市农业模式及中低产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样也显得十分重要。典型农业模式为未来区域农业的发展提供实证,也是区域规划的具体设想,期以模式的典型示范作用推动黄淮海平原农业现代化的初步实现及其可持续发展。

刘志民[10](2003)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理论回顾、现状分析与战略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从理论回顾(范畴界定、支撑理论、成长规律及评价指标)、现状分析(国内外现状、国际经验与国内差距、问题及成因)和战略选择(战略意义、需求分析、重点领域、对策思路与发展建议)方面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作系统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农业高新技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概念作了限制和概括,明晰了研究范畴。认为:“农业高新技术”就是应用于农业的高新技术,涵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海洋技术和生态技术等在农业上应用。从技术领域可以划分为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三大方面;从技术开发层面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传感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远程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环境控制技术、诊断施肥技术、工程管理技术和无疫害生产技术等18 项;从产业应用层面可以划分为动物快速繁殖、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AES)的建立、设施(工厂化)农业等20 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被限定为特指中国的知识、技术和资金高度密集的新型农业产业,是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技术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范围包括农业生产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其存在形式通常是科、农、工、贸一体化的联合体。“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则被定义为“在我国,是指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主要构成要素独立形成新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产生出新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或是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涉农产业、生产出富含高新技术的新型农产品或加工品的过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质是高新技术在涉农产业的企业化和市场化,通常是科、农、工、贸一体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本质都是产业化,都与农业发展有关,而且都面向农户,将农户引向市场。二者的差异在于其成长背景、构成要素、目标模式等。2.运用公共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品属性、产生机理、发展特性、供给机制及发展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综合,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不管农业高新技术的性质如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本身已经具有了混合品属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产品属性,决定了供给机制是一种集市场机制创新行为与政府功能创新行为于一体的新型生

二、中国农大推出两项饲草秸秆加工新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农大推出两项饲草秸秆加工新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1.2.2 限制开发区域研究进展
        1.2.3 绿色发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限制开发区
        2.1.2 绿色发展
        2.1.3 绿色发展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5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
    3.1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背景与条件
        3.1.1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类型和范围
        3.1.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自然环境条件
        3.1.3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演变与现状分析
        3.1.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环境发展态势分析
    3.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测算方法
        3.2.1 研究方法
        3.2.2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3.2.3 绿色发展效率测算
    3.3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演化特征
        3.3.1 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现V型演变趋势
        3.3.2 不同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演变趋势不同
        3.3.3 绿色发展效率时间变化差异特征
    3.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演变特征
        3.4.1 绿色发展效率整体相对较好,但内部呈两极分化态势
        3.4.2 绿色发展效率相对低值区以资源型城市为主
        3.4.3 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
        3.4.4 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4.1.1 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4.1.2 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外生动力
    4.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2.1 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发展效率存在非线性关系
        4.2.2 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3 科技创新水平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4 城镇化水平提升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5 环境规制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3.1 Tobit模型
        4.3.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4.3.3 数据来源
        4.3.4 测算结果
    4.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4.4.1 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2 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3 科技创新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4 城镇化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5 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
    5.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
        5.1.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目标
        5.1.2 模式选择的原则
        5.1.3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一般模式
    5.2 森林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2.1 典型案例(临江市)
        5.2.2 森林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3 农产品主产区绿色发展模式
        5.3.1 典型案例(梨树县)
        5.3.2 农产品主产区绿色发展模式
    5.4 草原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4.1 典型案例(通榆县)
        5.4.2 草原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体制机制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1.1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6.1.2 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建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6.1.3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机制
    6.2 加快产业升级推动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2.1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6.2.2 优化产业配置,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
    6.3 强化要素集聚保障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3.1 加强科技支撑,推进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6.3.2 加大绿色投入,加强金融资金支持力度
        6.3.3 集聚优秀人才,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6.4 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4.1 加强生态建设与修复,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6.4.2 加快环境综合整治,建立权责明确的环境污染治理制度
        6.4.3 强化节能降耗,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用机采茶鲜叶加工速溶绿茶关键设备及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插图和附表清单
主要缩略词和符号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机械化采茶概述
        1.1.1 茶叶机械化采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1.2 采茶机特点及分类
        1.1.2.1 往复切割式采茶机
        1.1.2.2 钩刀切割式采茶机
        1.1.2.3 螺旋滚切式采茶机
        1.1.2.4 电动采茶机
        1.1.3 机采茶鲜叶特性
    1.2 速溶茶概述
        1.2.1 速溶茶的基本概念
        1.2.2 速溶茶的特性
        1.2.3 速溶茶的分类
    1.3 机采茶粉碎加工作业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1.3.1 粉碎的基本概念
        1.3.2 粉碎粒度
        1.3.3 粒度分布
        1.3.4 粉碎技术应用领域
        1.3.5 粉碎技术类型及研究现状
        1.3.5.1 锤片式粉碎技术
        1.3.5.2 铡切式粉碎技术
        1.3.5.3 揉切式粉碎技术
        1.3.5.4 组合式粉碎技术
        1.3.6 粉碎技术研究现状总结
    1.4 杀青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茶叶杀青的概念
        1.4.2 杀青主要功能
        1.4.3 杀青技术应用领域
        1.4.4 杀青能源的选择
        1.4.5 茶叶杀青理论
        1.4.6 茶叶杀青技术类型及研究现状
        1.4.6.1 高温杀青
        1.4.6.2 低温杀青
        1.4.6.3 锅炒杀青
        1.4.6.4 蒸汽杀青
        1.4.6.5 滚筒杀青
        1.4.6.6 热风杀青
        1.4.6.7 微波杀青
        1.4.6.8 联合杀青
        1.4.7 茶叶杀青技术研究现状总结
    1.5 茶叶浸提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浸提的概念
        1.5.2 浸提技术应用领域
        1.5.3 浸提技术类型及研究现状
        1.5.3.1 有机溶剂提取技术
        1.5.3.2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
        1.5.3.3 超声辅助浸提技术
        1.5.3.4 微波辅助浸提技术
        1.5.4 茶叶浸提技术研究现状总结
第2章 引言
    2.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机采茶鲜叶粉碎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1.1 带式进料对滚铡切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1.2 联合粉碎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2 茶叶杀青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2.2.2.1 热风-蒸汽联合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2.2 微波-远红外联合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2.3 茶叶微波滚筒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3 茶叶内有效成分浸提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3.1 微波-超声波联合逆流辅助浸提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2.2.3.2 超声波辅助浸提茶鲜叶中茶多酚的工艺的研究
第3章 机采茶鲜叶粉碎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3.1 带式进料对滚铡切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3.1.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3.1.2 关键工作部件的设计及参数的确定
        3.1.2.1 切割机构设计
        3.1.2.2 压力调节装置
        3.1.2.3 割刀设计
        3.1.3 铡切工艺参数试验
        3.1.3.1 材料与设备
        3.1.3.2 试验方法
        3.1.3.3 试验设计
        3.1.4 结果与分析
        3.1.4.1 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3.1.4.2 生产性能考核试验
        3.1.5 主要技术参数
        3.1.6 结论
    3.2 联合粉碎机组的研制
        3.2.1 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3.2.2 盘刀铡切装置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
        3.2.2.1 喂入装置
        3.2.2.2 切碎部件设计
        3.2.3 锤片式粉碎装置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
        3.2.3.1 转子部件设计
        3.2.3.2 粉碎室宽度的确定
        3.2.3.3 粉碎室形状的确定
        3.2.3.4 齿条的设计
        3.2.3.5 锤齿间隙
        3.2.3.6 筛片设计
        3.2.3.7 传动方案的确定
        3.2.3.8 进料机构设计
        3.2.3.9 排料方式及输送装置设计
        3.2.4 盘刀铡切装置工艺参数试验
        3.2.4.1 材料与设备
        3.2.4.2 试验方法
        3.2.4.3 试验设计
        3.2.5 结果与分析
        3.2.5.1 盘刀转速对铡切能耗和合格率的影响
        3.2.5.2 动定刀间隙对铡切能耗和合格率的影响
        3.2.5.3 切割刀数对铡切能耗和合格率的影响
        3.2.5.4 滑切角对铡切能耗和合格率的影响
        3.2.5.5 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3.2.6 锤片式粉碎装置工艺参数试验
        3.2.6.1 材料与设备
        3.2.6.2 试验方法
        3.2.6.3 试验设计
        3.2.7 结果与分析
        3.2.7.1 锤片末端线速度对茶叶粉碎生产率和单位能耗的影响
        3.2.7.2 锤筛间隙对茶叶粉碎生产率和单位能耗的影响
        3.2.7.3 锤片数量对茶叶粉碎生产率和单位能耗的影响
        3.2.7.4 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3.2.7.5 与普通锤片粉碎机生产比较试验
        3.2.8 联合粉碎机组主要技术参数
        3.2.9 联合粉碎机组主要性能考核
        3.2.10 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采茶鲜叶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4.1 热风-蒸汽联合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4.1.1 整机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4.1.2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的比较试验
        4.1.2.1 材料与设备
        4.1.2.2 试验方法
        4.1.2.3 试验设计
        4.1.3 结果与分析
        4.1.3.1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外形色泽的影响
        4.1.3.2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汤色的影响
        4.1.3.3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香气的影响
        4.1.3.4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滋味的影响
        4.1.3.5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叶底的影响
        4.1.3.6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感官品质综合得分的影响
        4.1.3.7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内含成分的的影响
        4.1.3.8 蒸汽热风组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技术特性的比较试验
        4.1.4 结论
    4.2 微波-远红外联合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4.2.1 技术特点
        4.2.2 整机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4.2.3 杀青工艺参数试验
        4.2.3.1 材料与设备
        4.2.3.2 试验方法
        4.2.3.3 试验设计
        4.2.4 结果与分析
        4.2.4.1 杀青功率对速溶绿茶品质成分的影响
        4.2.4.2 杀青时间对速溶绿茶品质成分的影响
        4.2.4.3 投叶量对速溶绿茶品质成分的影响
        4.2.4.4 杀青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4.2.4.5 微波远红外联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效果的比较试验
        4.2.4.6 微波远红外联合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对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4.2.5 结论
    4.3 微波滚筒杀青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4.3.1 设备的结构组成
        4.3.2 工作过程及原理
        4.3.3 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及参数确定
        4.3.3.1 滚筒尺寸
        4.3.3.2 抄板间距
        4.3.3.3 几何参数
        4.3.3.4 滚筒回转速度
        4.3.3.5 所需功率的确定
        4.3.4 杀青工艺参数试验
        4.3.4.1 材料与设备
        4.3.4.2 试验方法
        4.3.4.3 试验设计
        4.3.5 结果与分析
        4.3.5.1 杀青温度对速溶绿茶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
        4.3.5.2 杀青时间对速溶绿茶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
        4.3.5.3 投叶量对速溶绿茶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
        4.3.5.4 杀青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4.3.5.5 微波滚筒杀青与其他杀青方式生产比较试验
        4.3.6 微波滚筒杀青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4.3.7 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茶叶有效成分浸提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5.1 微波-超声波联合浸提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5.1.1 浸提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
        5.1.1.1 结构组成
        5.1.1.2 工作过程及原理
        5.1.1.3 技术的特点
        5.1.2 浸提工艺参数试验
        5.1.2.1 材料与设备
        5.1.2.2 试验方法
        5.1.2.3 试验设计
        5.1.3 结果与分析
        5.1.3.1 浸提功率对茶叶主要成分浸提率的影响
        5.1.3.2 浸提时间对茶叶主要成分浸提率的影响
        5.1.3.3 料液比对茶叶主要成分浸提率的影响
        5.1.3.4 浸提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5.1.3.5 与传统水浴浸提茶叶主要成分效果的比较试验
        5.1.4 结论
    5.2 超声波辅助浸提茶鲜叶中茶多酚的工艺研究
        5.2.1 浸提工艺参数试验
        5.2.1.1 材料与设备
        5.2.1.2 试验方法
        5.2.1.3 试验设计
        5.2.2 结果与分析
        5.2.2.1 浸提功率对茶多酚浸出效果的影响
        5.2.2.2 浸提温度对茶多酚浸出效果的影响
        5.2.2.3 料液比对茶多酚浸出效果的影响
        5.2.2.4 茶叶粉碎度对茶多酚浸出效果的影响
        5.2.2.5 浸提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5.2.2.6 超声波浸提与传统水浴浸提的比较试验
        5.2.3 结论
    5.3 本章小结
论文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作者简介
个人学习与工作经历

(3)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4 技术路线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休闲农业概述
    2.1 休闲农业的定义
    2.2 休闲农业的特征
    2.3 休闲农业的相关理论
        2.3.1 需求层次理论
        2.3.2 体验经济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经济学理论
        2.3.5 农业区位论
        2.3.6 农业产业化理论
第三章 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3.1 寿光市休闲农业特征
        3.1.1 “中国菜乡”休闲农业资源概况
        3.1.2 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3.1.3 休闲农业经营方式
        3.1.4 休闲农业的消费群体
        3.1.5 休闲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3.2 寿光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2.1 休闲农业框架体系整体规划有待加强
        3.2.2 休闲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
        3.2.3 休闲农业发设施不足
        3.2.4 农副产品产业化程度和科技水平较低
        3.2.5 财政服务能力不足
    3.3 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3.3.1 土地难以流转
        3.3.2 资金筹集困难
        3.3.3 利益机制失灵
        3.3.4 集体经济困难
        3.3.5 观念错误落后
        3.3.6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于城市
        3.3.7 投资成本隐性化对农村的剥夺
        3.3.8 利息的转移作用
第四章 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4.1 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条件
        4.1.1 良好的气候条件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1.2 丰富的产品资源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1.3 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基地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4.2 发展休闲农业的劣势条件
        4.2.1 自然环境较差
        4.2.2 淡水资源不足
        4.2.3 人才基础落后
    4.3 发展休闲农业现有机会
        4.3.1 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4.3.2 寿光市对建设休闲农业的大力支持
    4.4 发展休闲农业面临的威胁
        4.4.1 国际休闲农业发展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冲击
        4.4.2 财政资金支持不能与休闲农业发展同步
第五章 国内外相关经验借鉴
    5.1 国外经验借鉴
        5.1.1 美国的休闲农业体系
        5.1.2 韩国农业休闲农业道路
    5.2 国内经验借鉴
        5.2.1 顺义南彩休闲农业之路
        5.2.2 顺义草莓园的发展经验
        5.2.3 张家湾葡萄示范园的休闲农业推动器
第六章 推进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要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规划指导
    6.2 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休闲农业发展
    6.3 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扶持
    6.4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体系
    6.5 建设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
    6.6 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特色种养业和休闲农业
    6.7 完善休闲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科技进步视角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
        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2-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2-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2-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2-1-5 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2-2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发展
        2-2-1 科技进步理论
        2-2-2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发展
第三章 科技进步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县(市)科技进步的态势发展
        3-1-1 全国县(市)科技进步发展态势
        3-1-2 东、中、西部县科技进步态势比较分析
        3-1-3 河北省县域科技事业的现状分析
    §3-2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3-2-1 经济规模
        3-2-2 经济结构
        3-2-3 社会发展
        3-2-4 与全国的比较
第四章 科技进步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分析
    §4-1 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4-1-1 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4-1-2 科技进步对农村生产力的作用
        4-1-3 科技进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
    §4-2 新农村建设对科技的重大需求
        4-2-1 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进步的需求
        4-2-2 建立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对科技进步的需求
        4-2-3 培养新型农民对科技进步的需求
    §4-3 科技进步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关系分析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评价方法
        4-3-3 实证分析
        4-3-4 相关分析
    §4-4 河北省科技进步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分析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脉冲响应分析
        4-4-3 方差分解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评价分析
    §5-1 构建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体系
        5-1-1 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
        5-1-2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的建立
    §5-2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评价方法
        5-2-1 因子分析法
        5-2-2 聚类分析
    §5-3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
        5-3-1 2008 年分析结果
        5-3-2 2007 年分析结果
        5-3-3 2006 年分析结果
        5-3-4 Friedman秩检验
    §5-4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聚类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科技进步对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
    §6-1 面板数据模型
    §6-2 变量与数据
    §6-3 实证分析
        6-3-1 总量分析
        6-3-2 地区差异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强化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7-1 强化农业技术开发
    §7-2 构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
    §7-3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战略
    §7-4 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7-5 积极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
    §7-6 加强农村教育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第八章 结论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5)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综述
    2.1 宏观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2.2 微观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2.3 专题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
    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需求特性
    3.2 风险投资的产业选择倾向
    3.3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生融合与规模聚集
        3.3.1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融合的必然性
        3.3.2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生融合
        3.3.3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区域聚集
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的运行机理与运行环境
    4.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及其运行机理
        4.1.1 风险投资系统的构成要素
        4.1.2 风险投资系统的运行机制
        4.1.3 风险投资系统的内部契约关系
    4.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运行环境
        4.2.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宏观环境
        4.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中观环境
        4.2.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环境
5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与特性
    5.1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来源结构
    5.2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规模与分布
    5.3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绩效态势
    5.4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退出结构
6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6.1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利条件
    6.2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
7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发展策略
    7.1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宏观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7.1.1 提高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有效需求的宏观政策
        7.1.2 增加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有效供给的宏观政策
        7.1.3 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交易实现的宏观政策
    7.2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区域创业环境的优化
        7.2.1 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创业环境的优化
        7.2.2 “多元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模式
        7.2.3 “农业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孵化器发展模式
    7.3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组织体系的建设
        7.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天使投资人团队的发展策略
        7.3.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家团队的发展策略
        7.3.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企业家团队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14 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二 98 家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外风险投资机构概况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对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主要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2.2 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2.3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2.4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依据
3 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寿光农业发展特点分析
        3.1.1 寿光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3.1.2 寿光农业发展特点及成果
    3.2 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
        3.2.1 蔬菜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
        3.2.2 蔬菜产业化发展历程
        3.2.3 蔬菜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蔬菜良种开发力度不足
        3.3.2 加工技术滞后,产品结构单一
        3.3.3 蔬菜出口销售不畅
        3.3.4 种植模式较为分散,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低
        3.3.5 功能单一,蔬菜生产发展缺乏后劲
        3.3.6 缺乏高层次蔬菜研究人才
    3.4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4.1 科技薄弱是蔬菜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3.4.2 经营体系不完善是蔬菜出口不畅的关键原因
        3.4.3 标准化体系不完善是蔬菜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3.4.4 基础设施不完善是蔬菜产业缺乏后劲的重要原因
4 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评价指标的建立应用
    4.1 SWOT分析
    4.2 指标体系建立
    4.3 确定因素权重
    4.4 评价结论
5 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5.1 实现由蔬菜流通中心向加工中心转变
    5.2 实现蔬菜生产由量到质转变
    5.3 实现由单一生产基地到多功能生产基地转变
    5.4 实现蔬菜种植模式由分到统转变
    5.5 实现蔬菜产业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
    5.6 实现由引进技术品种到引进人才转变
    5.7 实现由蔬菜行业协会推动向名牌战略带动转变
6 结论
    6.1 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7)河北省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经济理论基础
    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特征及模式
        2.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2.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
    2.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理论基础
        2.2.1 社会分工与协作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2.4 比较效益理论
        2.2.5 平均利润理论
3 河北省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及案例研究
    3.1 河北省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概况
        3.1.1 果品业
        3.1.2 养殖业
    3.2 河北省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典型案例研究
        3.2.1 龙头企业带动型
        3.2.2 中介组织带动型
        3.2.3 主导产业带动型
        3.2.4 小结
4 河北省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原则
    4.1 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4.1.1 与产业的经营对象相适应
        4.1.2 与产业发育程度相适应
    4.2 河北省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适宜区域
        4.2.1 龙头企业带动型
        4.2.2 中介组织带动型
        4.2.3 主导产业带动型
5 河北省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5.1.1 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制定优惠政策
        5.1.2 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
        5.1.3 建立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5.2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3 规范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5.4 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5.5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5.6 确立主导产业,搞好基地建设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8)北京郊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1.3.2 国内学者的观点
        1.3.3 农民增收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本论文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6.1 本论文的创新点
        1.6.2 本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农民增收的理论基础
    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2.1.1 郊区的概念和北京郊区的含义
        2.1.2 农民的概念和内涵
        2.1.3 农民收入的含义和分类
    2.2 理论基础及其借鉴
        2.2.1 有关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理论
        2.2.2 有关投资和融资的理论
        2.2.3 有关土地产权和规模经营的理论
        2.2.4 有关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郊区农民收入状况、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3.1 北京郊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
        3.1.1 北京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实际增长率的变动过程
        3.1.2 北京郊区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及其贡献率变动情况
        3.1.3 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3.1.4 北京郊区农民收入与我国其他地区的特征比较
    3.2 北京郊区农民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3.2.1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北京郊区农民增收中的劳动力就业结构研究
    4.1 基于收入最大化的农民最优就业结构经济学分析
    4.2 北京郊区农民就业结构现状和优化路径分析
        4.2.1 京郊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
        4.2.2 优化北京郊区就业结构的路径
    4.3 北京郊区农业、产业融合及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4.3.1 北京郊区农业的定位及发展现状
        4.3.2 北京郊区农业及其产业融合分析
    4.4 北京郊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和问题分析
        4.4.1 近年来北京郊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4.4.2 近年来北京郊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郊区农民增收中的投融资问题研究
    5.1 北京郊区资金需求情况分析
        5.1.1 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
        5.1.2 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
        5.1.3 农村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
    5.2 京郊主要投融资主体及其投融资行为
    5.3 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分析
        5.3.1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郊区财政支农总量及结构
        5.3.2 财政支农的描述性分析
        5.3.3 京郊财政支农存在的突出问题
    5.4 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情况及其特征分析
    5.5 农户投融资情况分析
        5.5.1 农户生产性投资情况分析
        5.5.2 基于调查问卷的北京郊区农户信贷情况分析
    5.6 金融机构信贷情况分析
        5.6.1 金融机构支农现状
        5.6.2 基于ECM 模型的金融机构信贷与农民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
        5.6.3 农村金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京郊区农民增收中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6.1 北京郊区农地流转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分析
        6.1.1 农地流转与农民增收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6.1.2 北京郊区农地流转的整体状况描述分析
        6.1.3 基于农户调查的北京郊区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6.1.4 北京郊区农地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6.2 北京郊区建设用地流转及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分析
        6.2.1 土地征用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6.2.2 京郊土地征用和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情况分析
        6.2.3 农村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北京郊区农民增收中的科技支撑问题研究
    7.1 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
        7.1.1 渗透到生产要素中,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
        7.1.2 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7.1.3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7.1.4 促进产业融合和新兴产业的形成,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7.1.5 推动了制度创新,为农业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环境
    7.2 北京郊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7.2.1 北京郊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现状
        7.2.2 北京郊区农业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北京郊区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支撑体系的战略重点
        7.3.1 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组织机制
        7.3.2 创新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研发机制
        7.3.3 深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科技推广机制
        7.3.4 健全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运行机制
        7.3.5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集成和示范带动作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北京郊区促进农民增收的典型案例分析
    8.1 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域及其农户收入的主要特征
    8.2 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平谷山区案例分析
        8.2.1 主要措施
        8.2.2 取得成效
        8.2.3 存在问题
        8.2.4 下一步发展思路
    8.3 顺义区促进农民增收的案例分析
        8.3.1 主要做法
        8.3.2 主要成效
        8.3.3 存在问题
        8.3.4 下一步发展思路
    8.4 昌平区北七家镇促进农民增收的经验和启示
        8.4.1 基本情况
        8.4.2 主要做法
        8.4.3 绩效分析
        8.4.4 经验与启示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结论和政策建议
    9.1 全文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促进北京郊区农民增收应坚持的原则
        9.2.2 促进北京郊区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业资源利用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区域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理论
    2.2 区域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农业理念
    2.3 区域农业发展的战略理论
第三章 黄淮海平原概况及农业区位资源形成探讨
    3.1 黄淮海平原概况
    3.2 黄淮海平原农业区位资源形成
第四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态势及面临挑战与机遇分析
    4.1 黄淮海平原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态势分析
    4.2 农村经济的态势分析
    4.3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五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
    5.1 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5.2 结构调整的目标
    5.3 结构调整的原则
    5.4 现阶段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现状及调整重点
第六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与布局
    6.1 黄淮海平原耕地预测
    6.2 黄淮海平原水资源需求预算
    6.3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总体战略
    6.4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的具体对策
    6.5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布局
第七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模式
    7.1 现代都市农业模式
    7.2 高产区农业模式
    7.3 中低产区农业模式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基本结论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理论回顾、现状分析与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与空间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分析框架与论文结构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第2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2.1 农业高新技术
    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2.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3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撑理论构筑
    3.1 “混合品属性”理论
    3.2 诱致变迁与技术创新理论
    3.3 企业主体与市场驱动理论
    3.4 产业结构优化与高度化理论
    3.5 关联与规模经济理论
第4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机制分析
    4.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一般特征
    4.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机制
    4.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甄别标准
    4.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类型划分
第5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评价指标研究
    5.1 构筑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现实意义
    5.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
    5.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评价方法
    5.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5.5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6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国际经验探索
    6.1 国外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现状
    6.2 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对农业自身发展的影响
    6.3 发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成功经验
第7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国内现状评析
    7.1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
    7.2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7.3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7.4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化的问题本因分析
第8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探究
    8.1 加快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的现实意义
    8.2 新世纪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分析
    8.3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领域的战略选择
    8.4 解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的对策思路
    8.5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附录
    1. B 层测评指标群对 A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
    2.1 C 层测评指标群对B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1)
    2.2 C 层测评指标群对B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2)
    2.3 C 层测评指标群对B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3)
    2.4 C 层测评指标群对B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4)
    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的解释
    4. 三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简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中国农大推出两项饲草秸秆加工新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D]. 李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2]用机采茶鲜叶加工速溶绿茶关键设备及技术的研究[D]. 朱德文.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6)
  • [3]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4]科技进步视角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董立彬. 河北工业大学, 2010(05)
  • [5]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D]. 王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6]对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评价及对策研究[D]. 陈卫海.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1)
  • [7]河北省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D]. 王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
  • [8]北京郊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孟俊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9]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 侯满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10]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理论回顾、现状分析与战略选择[D]. 刘志民. 南京农业大学, 2003(11)

标签:;  ;  ;  ;  ;  

中国农业大学推出两款牧草加工新设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