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igh-precision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dating of young volcanic rocks by using U-series method(论文文献综述)
邢振兴[1](2021)在《青藏高原东部囊谦盆地古近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挤压形成了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有“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高原形成过程不仅记录了大陆碰撞过程、岩石圈和地壳变形规律(大陆动力学规律),而且它的隆升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亚洲内陆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最终形成如今山川地貌和水系河流分布的格局。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变形过程和隆升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囊谦盆地是青藏高原东部沿横断山脉-金沙江构造带上分布的新生代陆相盆地群的典型代表。囊谦盆地内广泛分布着巨厚的古近纪贡觉组地层,其储存着盆地演化和相邻造山带构造活动的信息。根据盆-山耦合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囊谦盆地新生代贡觉组不同层位进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并结合盆地古流向、砾石成分、沉积相特征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囊谦盆地古近纪物源变化以及区域构造演化,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通过对囊谦盆地的野外调查、地层对比和六条控制性实测剖面的研究,对盆地新生代充填序列进行了梳理,将贡觉组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三段:下段(E1-2a),主要出露于盆地北部和西部,为一套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组成,不整合于石炭系之上,属于冲积扇-河流相沉积产物;中段(E2b),在盆地广泛分布,主要由湖相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白-灰绿色膏岩和泥灰岩组成,属湖相沉积产物;上段(E2-3c)应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35Ma以后),主要出露于盆地南部,为红色大套砾岩、砂岩,属冲积扇相沉积产物。(2)囊谦盆地贡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00-500Ma,还有少量52-35Ma和>600Ma的组分,其中优势峰集中在200-300Ma和400-500Ma,物源主要来自东羌塘地块。结合古流向等,古近纪期间囊谦盆地发生了三次物源变化:早始新世52Ma以前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西南地区石炭-三叠纪地层,始新世52-35Ma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周缘山体及同期火山活动喷发产物,晚始新世-渐新世35Ma以后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部山体。(3)囊谦盆地古近纪经历了三次构造事件,古新世63Ma左右区域构造活动使玉树-囊谦褶皱带发生变形和隆升成为囊谦盆地的物源,囊谦盆地前陆盆地开始接受近源洪积扇-辫状河流沉积。早始新世52Ma左右区域构造活动使囊谦盆地由前陆盆地转变为拉分盆地,沉积环境由洪积扇-辫状河流转变为湖相沉积,52-35Ma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周缘和同期火山喷发产物。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区域构造活动使盆地再次抬升,造成盆地由湖相转为近源洪积扇-辫状河流沉积。
吴琼[2](2020)在《中国和北美二叠纪高精度火山灰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文中提出二叠纪是地质历史中关键的转折期,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全球性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深入研究上述事件发生的时空规律和因果机制需要以可靠的高精度同位素年龄为基准。本论文围绕二叠纪年代地层学长期以来存在的重要问题:全球中二叠统年代地层框架研究薄弱、我国华北二叠纪陆相地层缺乏可靠时间框架、我国华南陆相-过渡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位存在争议,选取华南、华北和北美德克萨斯地区保存有良好火山灰层的二叠纪剖面,通过CA-ID-TIMS方法开展高精度火山灰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共获得20多个高精度同位素年龄,并取得如下重要成果:(1)为国际瓜达鲁普统(中二叠统)三个阶的底界提供了目前最可靠、精度最高的同位素年龄约束:将瓜达鲁普统(罗德阶)底界限定为272.95±0.11Ma,沃德阶底界估算为266.9±0.4 Ma,卡匹敦阶底界限定为264.28±0.16 Ma。将北美地区Illawarra Reversal年龄估算为267.4±0.4 Ma到266.5±0.3 Ma间。前乐平统生物演替事件可能发生于卡匹敦期最末期,与峨眉山玄武岩的活动时间一致,后者导致的环境压力使牙形类演化速率大大加快,并可能阻碍了吴家坪期早期生态环境的恢复。此外,上述年龄为华南和北美地区中二叠统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2)为华北地区植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与全球地质事件对比提供重要线索。本论文在华北北部地区建立的二叠纪地层时间框架表明太原组下部属于上石炭统格舍尔阶,太原组上部、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属于乌拉尔统阿瑟尔阶,上石盒子组属于萨克马尔阶至空谷阶下部,孙家沟组可能属于卡匹敦阶顶部至乐平统。华北北部地区上石盒子组顶部存在约20 myr的地层缺失,这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有关。华夏植物群开始繁盛于早二叠世初期的晚古生代大冰期发育期。从早二叠世早期开始,华北地区气候湿度逐渐降低,至二叠纪中期完全干旱化,适应温暖湿润气候的华夏植物群在华北地区逐渐消亡,同时古亚洲洋的闭合为安加拉植物群入侵提供了通道。该时期频发的大规模火山活动可能是导致晚古生代大冰期结束和全球中低纬地区气候干旱化的重要原因。(3)二叠-三叠纪之交大灭绝可能不是一次全球等时的瞬间灭绝事件。本论文高精度同位素年龄表明我国西南陆相-过渡相地区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发生于三叠纪最初期(251.776±0.055Ma),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侵入岩的发育时间吻合,后者可能导致大量温室气体释放,加剧全球变暖和气候干旱化,最终触发华夏植物群的灭绝。本论文年龄数据表明华南陆相-过渡相较海相生物大灭绝滞后约165 kyr,前人报道北纬高纬度陆相地区二叠纪末舌羊齿植物灭绝较华南海相生物大灭绝提前了约370kyr。该时期纬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梯度差异可能导致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抵抗环境恶化的阈值,进而导致不同地区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灭绝发生的时间不同。
赵昕炜,周晶,马芳,季建清,Alan DEINO[3](2020)在《激光40Ar/39Ar定年数据高斯数学模型分析与腾冲火山喷发的分期》文中研究指明确定火山岩的喷发期次是重建火山喷发相关的第四纪环境、研究晚新生代地球动力学和预测火山喷发危险性的前提.激光40Ar/39Ar年代学方法对年轻火山岩样品的定年有明显的优势,具有自动化测试稳定、本底低、高灵敏度等特点,适用于年轻火山岩样品的定年工作.文章采用激光40Ar/39Ar年代学方法对腾冲火山岩区主要岩石单元进行了精细的年代学研究,通过常规的数据处理得到了腾冲火山喷发的时限为0.025~5.1Ma.但年轻火山岩定年因放射成因的40Ar含量极少,偶然因素较多,数据的稳定性较差,甚至得出偏差很大的年龄结果,其分期结果值得商榷.另外,传统分期方法缺乏统一的时间尺度标准,无法对腾冲火山喷发进行严格的时间限定,导致对期次划分认识的分歧.文章尝试引入新的数学模型,对13件样品一共378个年龄测试值进行了重新分期,得到了包含3个波形曲线、彼此独立的表观年龄概率分布图,利用高斯数学模型对波形进行分析,分别对确认的3个正态波形涵盖的年龄数据进行等时线年代学计算,很好地限定了腾冲火山的3期喷发,分别为上新世((3.78±0.04)Ma)、中更新世早期((0.63±0.03)Ma)和中更新末期到晚更新世早期((0.139±0.005)Ma).这3期喷发时限具有相同的实验精度和时间尺度,降低了年龄数据的误差和偶然性,能准确地限定和代表腾冲火山的整体喷发分期.
赵忠海[4](2019)在《小兴安岭西北部永新大型金矿成因、成矿地质模式与深部三维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黑河地区,在大地构造上,该区地处中亚造山带东部,是中国东北重要的金成矿带。2014年研究区被国土资源部选定为多宝山-大新屯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内深部三维成矿预测的试点区和重点突破区。为了深入探讨该区金矿床成因、形成环境以及深部资源潜力,本论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选择研究区近年来新发现的永新大型金矿床作为典型矿床,系统地开展了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成岩成矿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工作,在深入探讨矿床成因、成岩成矿时代和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成矿特征及找矿标志,建立了永新金矿床“三位一体”综合找矿预测模型,并结合典型矿床研究成果及深部物探等工作(如音频大地电磁测深、重力测量、重磁剖面测量),通过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永新金矿区及金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和矿体模型,同时以三维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对永新金矿区进行了外围及深部成矿预测,圈定深部找矿靶区,并对预测靶区开展了深部找矿验证及资源量预测工作,提出了研究区下一步深部找矿勘查的具体位置,实现了深部成矿预测靶区的优选和定位、定量评价。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如下:1.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揭示,该矿床主要赋存在晚石炭世正长花岗岩与花岗质糜棱岩接触部位的热液角砾岩体中及其附近,矿体主要呈透镜状和脉状等形式产出,且沿走向和倾向见有尖灭再现和分支复合特征。主要矿石类型以热液胶结角砾岩型为主,结构构造主要包括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胶结结构、交代结构、碎裂结构、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疏状构造,晶洞状或晶簇状构造等;矿石矿物主要包括自然金,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和少量的黄铜矿等;自然金主要分为可见金和不可见金两种类型,前者主要赋存于石英脉或黄铁矿晶体裂隙中,后者主要以纳米级的Au0或固溶体金Au+的形式赋存含金的黄铁矿中;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钾长石、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和绿帘石等;围岩蚀变类型主要包括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等,其中硅化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成矿过程划分为石英-钾长石、灰色石英-黄铁矿、灰黑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方解石四个成矿阶段。2.对矿区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火山-次火山岩开展的单颗粒锆石U-Pb定年和对主成矿阶段的含金黄铁矿开展的Rb-Sr同位素测年工作揭示,矿区火山喷出发生在120112Ma,可划分为龙江期(120Ma)和光华期(112Ma)两期;永新金矿成矿发生在107±4Ma,进而揭示永新金矿床成矿发生在早白垩世,与光华期火山作用有关,其成岩成矿热事件大致经历了近5Ma。3.矿区火山-次火山岩的地质、岩相学、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分析的研究,揭示与成矿相关的火山-次火山岩为一套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以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为特征,仅花岗斑岩具有较明显的铕负异常,其它铕负异常不明显,岩浆作用发生在中生代早白垩世活动大陆边缘的岩浆弧环境下,由俯冲洋板片脱水释放的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深成岩浆,在其上升侵位过程中在壳幔边界形成新生下地壳,新生下地壳与持续底侵深成幔源岩浆混合而部分熔融形成。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并在演化过程中受到较弱的地壳混染。4.S-Pb-H-O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和载金黄铁矿的REE及与围岩的对比分析,揭示成矿流体为低盐度相对含Cl的弱还原性流体,流体气相成分以H2O为主,见少量的CO2存在,基本不含有CH4和H2,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并与围岩发生了明显的水-岩反应,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区赋矿火山-次火山岩关系密切,具有成因联系。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矿床对比分析,基本确定永新金矿床为典型的低硫化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同一地区的众多早白垩世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可能共同形成于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下,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回撤的动力学背景有关。最终综合本次研究成果,建立了永新金矿床“三位一体”综合找矿预测模型。6.基于典型矿床研究成果,运用区域地物化遥调查、深部物探(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重力及重磁联合剖面)等方法相互约束、相互校正解译的方法,通过三维地质建模软件,揭示了研究区的深部地质情况,构建了永新金矿区及永新金矿床的三维地质模型和矿体模型,实现了永新金矿区-1500m以浅深度范围内的地质结构的透明化及永新金矿床地质及矿体的可视化,为下一步开展深部找矿预测和靶区的圈定提供了模型基础。7.采用浅部和深部、二维和三维建模相结合的成矿预测方法,基于典型矿床研究成果和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上,以找矿预测模型为指导,提取成矿有利因子,并运用证据权方法,建立了浅部和深部预测模型,对永新金矿区进行了外围及深部预测,共圈定了浅部找矿靶区7处,深部找矿靶区8处,为该区下一步外围及深部找矿提供勘查依据。8.采用浅部与深部预测靶区相互对比研究,结合对深部预测靶区成矿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对圈定的8处深部找矿靶区进行了优选和评价,优选出靶区G为最优一级靶区,靶区H为次级二级靶区,靶区B、C、D为三级靶区,靶区A、E、F为四级靶区。9.对所预测靶区开展了深部找矿验证及资源量预测工作,在C号深部找矿靶区的深部发现了多处矿化信息,尤其是在750766m处,具有较强的矿化显示,这一结果与本次深部预测的深度基本吻合,验证了本次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行,以此可以判断本次圈定的其它几处地表尚未发现金矿体的深部预测靶区均是下一步深部找矿勘查的重点区,同时本次工作对圈定的深部找矿靶区进行了资源量估算,共计预测深部金资源量17879.10kg,实现了深部成矿预测靶区的定位、定量评价。
李春华[5](2019)在《MC-ICP-MS两步静态法测量U-Th同位素及其在考古测年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利用238U-234U-230Th放射性衰变不平衡的铀系(230Th/U)定年法能够精确测定约65万年以来的地质样品年代(如钟乳石和珊瑚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铀系测年技术经历了 α-能谱法、热电离质谱(TIMS)再到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的不同发展阶段。本研究建立了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两步静态法测量U-Th同位素的分析步骤和数据处理流程。对于U同位素,第一步用二次电子倍增器(SEM)测量234U,同时用法拉第杯测量233U、235U、236U和238U;第二步用SEM测量236U,同时用法拉第杯接收233U、234U、235U和238U。对于Th同位素,第一步用SEM测量229Th;第二步用SEM测量230Th,同时用法拉第杯接收229Th和232Th。该方法的关键在于采用SEM与法拉第杯测量的236USEM/233UFC比值(经过质量歧视校正)与236U/233U真值比较以校正SEM与法拉第杯的相对增益。实验表明将236U离子流调节为3~6 mV(相对于1011 Ω放大器),可以正确地校正SEM与法拉第杯的相对增益。本研究采用两步静态法分析了 U同位素的国际标准样品Harwell uraninite(HU-1),结果表明 HU-1 的 δ234U 平均值为-0.48±1.92‰(±2σ,n=55),该结果与国内外不同实验室发表的数据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本研究用两步静态法测试了一组实验室标准样品的U-Th同位素(SB-530、SB-8600、SB-108K、SB-240K、SB-335K和SB-435K)。6次测量的结果表明实验室标准样品的U含量为 500~3000ng/g,Th 为 0.1~1.0ng/g,δ234U 在 95~1030 之间,230Th/238U 在0.01~1.33之间。它们的230Th/U加权平均年代依次为(0.53±0.01)、(8.61±0.01)、(107.6±0.2)、(239.4±0.8)、(332.8±1.9)、(437±5)ka。本实验室与台湾大学对LS-26石笋样品进行了铀系对比测年,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本研究将U-Th同位素的两步静态测量法用于测定辽宁省大连市金远洞考古遗址第一动物化石层位的地质年代。
耿建珍[6](2019)在《砂岩型铀矿U-Pb同位素测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铀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加快我国铀矿床勘查力度和实现找矿理论突破,已经成为保障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我国北方铀矿勘查的主攻方向是砂岩型铀矿。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铀矿床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本文系统研究了砂岩型铀矿物的赋存状态和特点,分析了铀矿物U-Pb同位素测年的基体效应,提出了砂岩型铀矿U-Pb年代学测试的三个思路:激光剥蚀+同位素稀释法(LA+ID-TIMS)、电子探针+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法(EPMA+LA-MC-ICPMS)和飞秒激光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法(fsLA-MC-ICPMS)。本文优化了单颗粒铀矿物ID-TIMS U-Pb测年的实验流程,建立了激光剥蚀与ID-TIMS联用进行铀矿U-Pb同位素测年的实验技术方法,采用该技术对锆石标准物质PLESOVICE和铀矿标准物质GBW04420进行了测试,获得一组PLESOVICE年龄337.5±0.6Ma,四组铀矿物样品206Pb/238U年龄值70.6±1.5Ma(n=4),均在误差范围内与推荐值一致。但是由于剥蚀物质吸收效率和Pb本底的影响,该技术尚不完全成熟,未实际获得砂岩型铀矿样品年龄。优化了EPMA+LA-MC-ICPMS进行U-Pb同位素测年的实验技术方法,并对秦岭陈家沟花岗岩型铀矿和河南复稀金矿进行了研究,获得与ID-TIMS法一致的年龄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利用该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红庆河和塔然高勒两个钻孔砂岩型铀矿样品进行测试,红庆河铀矿206Pb/238U表面年龄617.8Ma,与U-Pb一致线下交点年龄9.8±3.3Ma,而塔然高勒样品206Pb/238U表面年龄较分散,980Ma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930Ma之间。建立了飞秒激光线扫描进行U-Pb同位素测年的实验技术方法,通过对磷灰石标准OTTER LAKE、独居石标准44069、锡石标准AY-4、铀矿标准物质GBW04420的分析表明,采用飞秒激光器进行线扫描模式的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忽略基体效应的影响,实现非基体匹配U-Pb测年。采用该技术对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伊金霍洛旗红庆河砂岩型铀矿样品进行测试,33组数据206Pb/238U表面年龄分散在0.504.40Ma之间,说明同一颗粒或集合体不同部位放射成因铅丢失程度不一致。将四个颗粒获得的33组数据统一计算,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获得上交点1800±50Ma,说明四个颗粒具有相同的铀源。
季洪伟[7](2018)在《云南腾冲黑空山全新世火山岩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腾冲地块位于三江地区的西部,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变形域的一部分,构造活动与岩浆活动频发。腾冲地区共有68座新生代火山,黑空山、打鹰山、马鞍山均为全新世火山。腾冲地块构造及岩浆作用是否与三江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相互联系,腾冲新生代火山岩浆来源于何种环境,是否有再次喷发可能,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选取黑空山及其附近区域火山岩,开展了岩石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并结合前人黑空山、打鹰山、马鞍山火山岩数据资料对比分析,对其岩石成因、源区特征以及岩浆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获得以下认识:(1)黑空山火山岩以玄武粗安岩与粗安岩为主,SiO2含量在52.6%-59.1%之间。火山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相对HREE富集LREE,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Pb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具有Th、Pb、K的正异常,以及Nb、Ta、Ti、Sr、P、Ba的负异常。(2)黑空山火山岩岩浆来自同一源区,并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分离结晶。岩石SiO2与大部分主微量元素含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主量元素TiO2、Al2O3、TFe2O3、MgO、CaO、Mn O及微量元素Sr、Cr与SiO2呈负相关性,主量元素K2O及微量元素Rb、Ba、Th、U与SiO2呈正相关性。这些证明样品具有同源特征,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样品中Sr亏损Ba负异常、Eu负异常指示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斜长石等含钙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P和Ti元素的亏损可能分别指示了岩浆演化中磷灰石和钛铁氧化物的分离结晶作用。(3)样品La/Sm与La具有弱的正相关关系,代表岩浆演化过程中部分熔融作用的痕迹。样品的Nd同位素(143Nd/144Nd为0.512167-0.512626)和Sr同位素(87Sr/86Sr为0.706850-0.708860)处于EMI与EMII端元之间,指示了岩浆应来源于富集地幔。样品中Th/Ta和Rb/Nb比值变化较大,暗示了腾冲火山岩的交代富集可能是俯冲作用导致。(4)腾冲火山岩形成于大陆弧环境中。综合分析岩相学与元素结果,发现黑空山、马鞍山、打鹰山火山岩具有同源特征,其中打鹰山演化程度最高。
马妮娜,郑绵平[8](2017)在《铀系法年代学研究进展及在高原盐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高原盐湖在形成的各个阶段,都详尽记录和保存着其咸化阶段的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极端干旱气候的重要载体。年代学是盐湖古气候研究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后续研究工作的基础。目前除了最常用的14C定年、光释光(OSL)定年、电子磁悬共振(ESR)和古地磁定年等方法外,铀系法定年在盐湖沉积的年代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发展,铀系测年技术方法经历了α谱法、热电离质谱法(TIMS)再到多接受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MC-ICP-MS)的不同发展阶段。而这些技术方法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对第四纪及高原盐湖的定年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盐湖沉积中的碳酸盐黏土、石盐和石膏等盐类矿物都可以作为铀系定年的研究材料。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盐类矿物的微区定年也逐渐成为可能。同时,盐湖沉积中盐类矿物的铀系定年研究仍然有限,未来多开展这些方面的研究将对铀系测年技术在盐湖沉积中的应用产生积极作用。
李玲[9](2016)在《锆石SIMS原位微区铀系不平衡定年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常规分析测试技术的完善以及高精度测试手段的出现,第四纪地质年代学及其定年方法得到飞速发展,K-Ar和40Ar/39Ar定年法、宇宙成因核素14C法、铀系不平衡定年法、裂变径迹法等成为确立地球演化以及第四纪以来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时间标尺的重要手段。其中,定年技术精度和分辨率最高的是14C法和铀系不平衡定年法。但14C法测定老于50ka的样品时较为困难,而铀系不平衡定年法则能对距今几年到600ka之间的地质事件进行测年,弥补了14C法的缺陷,因而在珊瑚、洞穴堆积物、动物骨骼化石、年轻火山岩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铀系测年分析过程需将样品溶解、分离、提纯然后通过TIMS或MC-ICP-MS等进行质谱测定。这种分析方法对于复杂的定年对象如经历了多期次岩浆作用的锆石等副矿物来说并不适用,因为会掩盖不同颗粒之间或颗粒内部不同期次的微观年龄信息。直接的原位微区分析方法不仅能揭示常规整体分析所掩盖的精细空间变化的重要地质信息,还能避免常规方法中冗长、烦琐的化学处理过程,使分析效率明显提高。目前常用于微区铀系不平衡定年的分析技术中,二次离子质谱法具有最高的空间分辨率,在国外有的实验室已有研究,但我国目前尚未有利用二次离子探针进行铀系不平衡定年的相关报道。本论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引进的CAMECA IMS 1280-HR型离子探针详细研究了建立第四纪锆石原位微区铀系不平衡定年法的各种仪器参数设置以获得合理的信号强度、降低仪器背景和避开干扰质谱峰。在二次离子激发过程中U和Th具有不同的离子化效率,因此本论文还研究了U、Th相对灵敏度校正方法。利用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三个处于U-Th久期平衡状态的U-Pb定年锆石标样91500、Qinghu和Plesovice检验了该方法测试(230Th)/(238U)比值的重现性和准确度;对已知年龄的云南腾冲地区打鹰山、马鞍山第四纪火山岩的年轻锆石进行铀系不平衡定年,取得如下主要进展:1.各处于U-Th久期平衡状态的标样(230Th)/(238U)比值重现性、准确度基本达到国际其它实验室测试水平。对各标样(230Th)/(238U)比值进行分析,得到其(230Th)/(238U)重现性介于0.90%-2.30%(2σ)之间,准确度介于98.00%-99.50%(2σ)之间,与前人报道的重现性、准确度基本一致,总体测试精度和准确度达到了国际其它实验室的水平。2.云南腾冲第四纪火山岩样品U-Th等时线年龄均与前人研究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对云南腾冲第四纪火山岩样品中的锆石进行铀系不平衡定年分析,得到马鞍山样品13TC06E等时线年龄为84.1±9.2ka(MSWD=2.9,n=19),样品13TC06H等时线年龄为81.4±4.2ka(MSWD=0.96,n=18),打鹰山样品等时线年龄为85.6±7.6ka(MSWD=2.1,n=18)。测试结果与前人报道(马鞍山83.5-9.0+9.8ka(MSWD=5.1);打鹰山87.5±6.5ka(MSWD=3.7))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我们成功建立了第四纪锆石SIMS原位微区铀系不平衡定年方法。
郑伟[10](2016)在《云开地区阳春盆地燕山期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文中研究说明云开地区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夏地块的交接地带,是一个重要的大型矿床集中区,尤其是区内铜金等紧缺矿产资源找矿前景良好,并引起越来越多地质学家的关注和研究。阳春盆地作为云开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岩成矿作用特色显着,既有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也发育有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基础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薄弱,这使得区内成岩成矿作用的深入研究和成矿模式的建立等工作亟待进行。因此,本论文选择阳春盆地作为研究对象,对盆地内成岩成矿作用进行全面的研究。通过详细解剖典型多金属矿床,包括:陂头面、石菉、天堂等与中酸性侵入岩密切相关的铜多金属矿和鹦鹉岭、锡山等与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并开展对比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和进展如下:1)将阳春盆地的多金属矿床厘定为与中侏罗世侵入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Ⅰ)和与白垩纪中酸性-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铅锌钨锡等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Ⅱ),后者可进一步划分为与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钼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Ⅱ-1)和与晚白垩世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Ⅱ-2)。2)Ⅰ成矿系列和Ⅱ-1成矿亚系列主要沿阳春盆地的边缘拗陷带分布,受NE-NNE向构造及EW向构造复合控制。Ⅰ成矿系列的成矿岩体主要为钾玄质岩石,由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富水富钾基性岩浆与古老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所形成,该高氧逸度岩浆直接上升到浅地表形成花岗闪长岩和相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Ⅱ-1亚系列的成矿岩体以高钾钙碱性岩石为主,由残留的大洋板片重熔并交代次大陆岩石圈,甚至古老壳源物质(含有新元古代岛弧物质参与)的部分熔融形成含矿岩浆。富集地幔或残留板片岩浆不仅提供大量铜等成矿元素来源,而且也提供丰富的流体。最终含矿岩浆沿古钦杭结合带上升侵位,并在有利的条件下逐渐沉淀富集形成Ⅱ-1亚系列。Ⅱ-2亚系列主要产于隆起区与拗陷带接壤部位及拗陷带中局部隆起地段,受隐伏的NW向构造控制,成矿岩体主要为A型花岗岩,由地壳物质重熔而形成。该岩浆发生了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从而使得挥发分和稀有金属等成矿元素在残余熔体中高度富集,最终伴随上升侵位形成有关钨锡多金属矿。3)Ⅰ系列和Ⅱ的两个成矿亚系列成岩成矿时代分别集中发生在170160 Ma、11098 Ma和8576 Ma,Ⅰ系列对应的成矿动力学背景为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环境,而Ⅱ成矿系列则处于燕山晚期的拉张伸展环境,其可能与135 Ma之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转向有关。4)石菉和天堂花岗质岩体中首次发现新元古代的继承锆石,且与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岛弧岩浆的Hf同位素特征一致,推测钦杭成矿带向南延伸部分可能到阳春盆地。
二、High-precision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dating of young volcanic rocks by using U-series metho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igh-precision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dating of young volcanic rocks by using U-series method(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东部囊谦盆地古近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现状 |
1.1.1 青藏高原初始碰撞时限 |
1.1.2 青藏高原隆升高度 |
1.1.3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与过程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 研究工作量和创新性成果 |
1.4.1 研究工作量 |
1.4.2 创新性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青藏高原东部地质特征 |
2.1.1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
2.1.2 金沙江缝合带 |
2.1.3 羌塘地块 |
2.2 囊谦盆地地质概况 |
2.3 新生代地层 |
2.4 研究剖面地层和分析样品位置 |
第三章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
3.1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原理 |
3.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应用 |
3.3 实验操作步骤 |
第四章 囊谦盆地与周缘潜在源区锆石U-Pb年龄 |
4.1 周缘潜在源区锆石U-Pb年龄 |
4.2 囊谦盆地古近系碎屑锆石U-Pb年龄 |
第五章 囊谦盆地古近纪地层物源分析和构造演化 |
5.1 囊谦盆地古近纪地层物源变化 |
5.2 囊谦盆地古近纪地层沉积与构造演化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国和北美二叠纪高精度火山灰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1.1 二叠纪年代地层框架研究背景和现状 |
1.1.2 华北地区陆相二叠系年代地层研究背景和现状 |
1.1.3 华南西南地区陆相二叠-三叠纪之交大灭绝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火山灰锆石U-Pb定年原理及方法 |
2.1 火山灰锆石U-Pb测年原理 |
2.2 火山灰锆石U-Pb定年的方法简介及对比 |
2.3 CA-ID-TIMS锆石U-Pb测年样品处理和数据计算 |
第3章 华南和北美瓜达鲁普统高精度年代地层学 |
3.1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
3.1.1 华南南京和巢湖地区 |
3.1.2 北美德克萨斯瓜达鲁普山国家公园地区 |
3.2 火山灰锆石U-Pb年龄 |
3.2.1 华南南京和巢湖地区火山灰锆石U-Pb年龄 |
3.2.2 北美德克萨斯瓜达鲁普山国家公园地区火山灰锆石U-Pb年龄 |
3.3 讨论 |
3.3.1 瓜达鲁普统各阶界线年龄 |
3.3.2 高精度锆石U-Pb年龄对前乐平统生物事件的年龄约束 |
3.3.3 华南地区和北美地区的瓜达鲁普统底界的对比 |
3.3.4 Illawarra Reversal的年龄估计和对比 |
第4章 华北地区陆相二叠纪高精度年代地层学 |
4.1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
4.2 火山灰锆石U-Pb年龄 |
4.3 讨论 |
4.3.1 华北北部陆相地层年代框架 |
4.3.2 上石盒子组顶部不整合的构造意义 |
4.3.3 华北地区二叠纪早期植物演化和气候变化 |
第5章 华南陆相及过渡相二叠纪末大灭绝年龄约束 |
5.1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
5.2 火山灰锆石U-Pb年龄 |
5.3 讨论 |
5.3.1 华南陆相和过渡相地层二叠纪末大灭绝过程 |
5.3.2 华南陆相及过渡相二叠纪末大灭绝的年龄约束 |
5.3.3 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的灭绝模式探讨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阶段性成果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各剖面火山灰样品锆石U-Pb年龄汇总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激光40Ar/39Ar定年数据高斯数学模型分析与腾冲火山喷发的分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地质背景 |
3 样品采集及测试 |
3.1 采样位置及样品特征 |
3.2 实验流程 |
3.2.1 测试样品的制备 |
3.2.2 照射过程 |
4 测年结果 |
5 讨论 |
5.1 样品测年结果是否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年龄? |
5.2 数据处理的新数学模型与结果 |
6 结论 |
网络版附图1 |
(4)小兴安岭西北部永新大型金矿成因、成矿地质模式与深部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依托项目及实物工作量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古生代地层 |
2.1.2 中生代地层 |
2.1.3 新生代地层 |
2.2 区域岩浆岩 |
2.2.1 加里东期花岗岩 |
2.2.2 华力西期花岗岩 |
2.2.3 燕山期花岗岩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4.1 区域重力特征 |
2.4.2 区域磁场特征 |
2.4.3 区域电场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类型 |
3.4 矿石矿物及结构、构造 |
3.5 载金矿物类型及特征 |
3.6 围岩蚀变及矿化阶段 |
第4章 成岩成矿时代研究 |
4.1 测试样品及分析测试方法 |
4.1.1 锆石测年及方法 |
4.1.2 黄铁矿Rb-Sr测年样品及方法 |
4.2 分析结果 |
4.2.1 LA-ICP-MS锆石U-Pb测试结果 |
4.2.2 黄铁矿Rb-Sr测年结果 |
4.3 成岩成矿时代 |
4.3.1 黄铁矿Rb-Sr同位素测年可靠性分析 |
4.3.2 永新金矿床成矿时代 |
4.4 成岩时代及与成矿关系 |
第5章 成岩成矿热动源与构造环境 |
5.1 测试样品及分析测试方法 |
5.1.1 测试样品 |
5.1.2 实验方法 |
5.2 分析结果 |
5.2.1 主量元素 |
5.2.2 稀土和微量元素 |
5.2.3 Sr-Nd-Pb同位素特征 |
5.2.4 Lu-Hf同位素特征 |
5.3 岩石成因 |
5.3.1 分离结晶与地壳混染 |
5.3.2 岩浆源区性质 |
5.4 岩石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6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6.1 测试样品及分析测试方法 |
6.1.1 硫同位素分析 |
6.1.2 铅同位素分析 |
6.1.3 流体包裹体分析 |
6.1.4 氢和氧同位素分析 |
6.1.5 载金黄铁矿微量元素分析 |
6.2 分析结果 |
6.2.1 硫同位素特征 |
6.2.2 铅同位素特征 |
6.2.3 流体包裹体特征 |
6.2.4 氢和氧同位素分析 |
6.2.5 载金黄铁矿微量元素及赋矿围岩稀土分析 |
6.3 成矿物质来源 |
6.3.1 硫同位素特征 |
6.3.2 铅同位素特征 |
6.3.3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
6.4 含矿流体来源与流体特征 |
6.5 矿床成因探讨 |
6.6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模式 |
6.7 “三位一体”综合找矿预测模型 |
第7章 永新金矿区深部物探及三维地质建模 |
7.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地质结构 |
7.1.1 1:5 万区域重力特征 |
7.1.2 1:5 万高磁剖面特征 |
7.1.3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特征 |
7.2 永新金矿区三维地质建模 |
7.2.1 三维建模数据收集与处理 |
7.2.2 永新金矿区三维地质实体模型建模成果 |
7.3 永新金矿区三维属性建模 |
7.3.1 永新金矿区深部物探块属性模型建模成果 |
7.3.2 永新金矿区化探块属性模型建模成果 |
第8章 永新金矿区三维成矿预测及靶区圈定 |
8.1 三维成矿预测 |
8.1.1 找矿概念模型建立 |
8.1.2 找矿数字模型建立 |
8.1.3 证据权法 |
8.1.4 找矿预测模型建立 |
8.2 深部找矿靶区圈定与评价 |
8.2.1 找矿靶区圈定原则 |
8.2.2 深部找矿靶区圈定 |
8.2.3 深部找矿靶区优选与评价 |
8.2.4 深部找矿靶区验证情况及资源量预测 |
8.2.5 三维地质模型实际应用 |
第9章 结论 |
9.1 取得的主要成果 |
9.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MC-ICP-MS两步静态法测量U-Th同位素及其在考古测年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第四纪年代学测年方法简介 |
1.2 铀系定年法的应用 |
1.3 铀系定年方法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铀系测年原理 |
2.1 铀钍地球化学属性 |
2.2 铀系定年法的原理 |
2.3 U-Th化学分析流程 |
第三章 发展MC-ICP-MS铀钍同位素的两步静态测量法 |
3.1 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基本工作原理 |
3.2 MC-ICP-MS铀钍同位素的常用测量方法 |
3.3 MC-ICP-MS铀钍同位素的两步静态测量法 |
第四章 建立MC-ICP-MS的U-Th同位素的数据处理流程 |
4.1 校正记忆效应 |
4.2 校正U和Th氢化物 |
4.3 校正拖尾效应 |
4.4 校正质量歧视 |
4.5 校正SEM/法拉第杯之间的相对增益(yield) |
4.6 校正稀释剂与化学空白 |
4.7 计算~(230)Th/U的年代 |
第五章 MC-ICP-MS两步静态法的测量精度与可靠性检验 |
5.1 国际U同位素标准样品(HU-1)的测试 |
5.2 实验室标准样品的测试 |
5.3 石笋样品测试 |
第六章 辽宁大连金远洞化石地点的铀系年代研究 |
6.1 自然概况 |
6.2 地层背景 |
6.3 材料分析 |
6.4 年代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探索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探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6)砂岩型铀矿U-Pb同位素测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 研究过程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铀矿床年代学研究现状 |
2.1 同位素稀释法(ID-TIMS) |
2.2 电子探针(EPMA)化学法测年 |
2.3 同位素微区原位测年 |
2.3.1 二次离子探针质谱法(SIMS) |
2.3.2 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法LA-(MC)ICPMS |
2.4 铀矿物U-Pb测年的基体效应 |
第3章 实验测试技术和方法 |
3.1 标准物质均一性研究 |
3.2 砂岩型铀矿矿物学特征 |
3.2.1 矿石特征 |
3.2.2 铀矿物特征 |
3.3 砂岩型铀矿测年方法研究 |
3.3.1 LA-ID-TIMS法 |
3.3.2 电子探针与激光剥蚀相结合的方法 |
3.3.3 fsLA-MC-ICPMS测年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
4.1 测年目标矿物的选择 |
4.2 标准物质GBW04420 的均一性 |
4.3 LA-IDTIMS测试结果 |
4.4 EPMA+LA-MC-ICPMS测试结果 |
4.5 fsLA-MC-ICPMS测试结果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云南腾冲黑空山全新世火山岩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 |
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2.1 腾冲火山研究历史 |
2.2 腾冲火山研究现状 |
2.2.1 腾冲火山分布 |
2.2.2 腾冲火山测年 |
2.2.3 腾冲火山喷发期次划分 |
2.2.4 岩浆演化及源区性质 |
2.3 存在问题 |
3 区域地质背景 |
3.1 三江地区地质背景 |
3.2 腾冲地区地质背景 |
3.3 区域地层 |
3.3.1 元古界高黎贡山群 |
3.3.2 石炭系 |
3.3.3 二叠系 |
3.3.4 三叠系 |
3.3.5 第三系 |
3.3.6 第四系 |
3.4 区域岩浆岩 |
3.4.1 侵入岩 |
3.4.2 火山岩 |
4 岩相学特征 |
4.1 野外特征 |
4.2 镜下特征 |
5 分析测试方法 |
5.1 样品的选择与处理流程 |
5.2 全岩主量元素测试 |
5.3 全岩微量元素测试 |
5.4 全岩Sr-Nd同位素测试 |
6 岩石地球化学 |
6.1 主量元素特征 |
6.2 微量元素特征 |
6.2.1 稀土元素 |
6.2.2 微量元素 |
6.3 Sr-Nd同位素特征 |
7 讨论 |
7.1 分离结晶与同化混染 |
7.2 分离结晶与部分熔融 |
7.3 岩浆来源 |
7.4 构造环境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铀系法年代学研究进展及在高原盐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铀系年代学方法与原理 |
2 铀系法测年技术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3 铀系法测年在盐湖地区的应用 |
4 结论及展望 |
(9)锆石SIMS原位微区铀系不平衡定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常用第四纪定年方法概述 |
二、铀系不平衡定年原理 |
三、传统铀系不平衡定年技术 |
四、微区铀系不平衡定年技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完成的工作量 |
一、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二、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分析测试方法 |
第一节 锆石样品靶制作 |
第二节 分析测试参数的优化 |
一、仪器工作条件 |
二、同位素/元素分馏校正 |
三、接收器增益校正 |
四、普通铅校正 |
第三节 数据处理 |
一、U-Pb定年标准锆石数据处理 |
二、腾冲马鞍山、打鹰山地区第四纪火山岩锆石数据处理 |
三、误差分析 |
第三章 分析结果 |
第一节 久期平衡U-Pb定年标准锆石(230Th)/(238U)测试结果 |
一、91500 锆石 |
二、Qinghu锆石 |
三、Plesovice锆石 |
第二节 腾冲第四纪火山岩样品铀系不平衡年龄分析结果 |
一、采样区地质背景与前人研究结果概述 |
二、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230Th)/(238U)测试的重现性与准确度 |
第二节 腾冲第四纪火山岩样品铀系不平衡年龄 |
一、马鞍山锆石铀系不平衡年龄 |
二、打鹰山锆石铀系不平衡年龄 |
第三节 锆石铀系不平衡年龄的意义探究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云开地区阳春盆地燕山期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成矿系列研究现状 |
1.2.2 花岗岩研究现状 |
1.2.3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现状 |
1.2.4 云开地区研究现状 |
1.2.5 阳春盆地研究现状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已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产 |
2.1 云开地区 |
2.1.1 区域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1.4 区域矿产 |
2.2 阳春盆地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矿产特征 |
第3章 与中侏罗世侵入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
3.1 陂头面铁铜多金属矿 |
3.1.1 矿床地质特征 |
3.1.2 陂头面铁铜多金属矿成岩成矿时代 |
3.1.2.1 陂头面矿区岩浆岩形成时代 |
3.1.2.2 成矿时代 |
3.1.3 陂头面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3.1.4 陂头面岩体Sr-Nd同位素 |
3.1.5 陂头面岩体Pb同位素 |
3.1.6 陂头面岩体锆石Hf同位素 |
3.1.7 陂头面岩体锆石微量元素 |
3.1.8 岩石成因 |
3.1.9 成矿物质来源 |
3.1.10 小结 |
第4章 与白垩纪中酸性-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铅锌钨锡等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
4.1 与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钼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 |
4.1.1 石菉铜钼多金属矿 |
4.1.1.1 矿床地质特征 |
4.1.1.2 石菉铜钼多金属矿成岩成矿时代 |
4.1.1.3 石菉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4.1.1.4 石菉岩体Sr-Nd同位素 |
4.1.1.5 石菉岩体Pb同位素 |
4.1.1.6 石菉岩体锆石Hf同位素 |
4.1.1.7 石菉岩体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
4.1.1.8 岩石成因 |
4.1.1.9 成矿物质来源 |
4.1.1.10 小结 |
4.1.2 天堂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
4.1.2.1 矿床地质特征 |
4.1.2.2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
4.1.2.3 天堂铜铅锌多金属矿成岩成矿时代 |
4.1.2.4 天堂岩体锆石Hf同位素 |
4.1.2.5 天堂岩体锆石微量元素 |
4.1.2.7 矽卡岩与矿化关系及形成机制 |
4.1.2.8 小结 |
4.2 与晚白垩世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 |
4.2.1 广东鹦鹉岭钨锡多金属矿 |
4.2.1.1 矿床地质特征 |
4.2.1.2 鹦鹉岭钨锡多金属矿成岩成矿时代 |
4.2.1.3 鹦鹉岭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4.2.1.4 鹦鹉岭岩体Sr-Nd同位素 |
4.2.1.5 鹦鹉岭岩体Pb同位素 |
4.2.1.6 鹦鹉岭岩体锆石Hf同位素 |
4.2.1.7 鹦鹉岭岩体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
4.2.1.8 岩石成因 |
4.2.1.9 成矿物质来源 |
4.2.1.10 小结 |
4.2.2 锡山钨锡多金属矿 |
4.2.2.1 矿床地质特征 |
4.2.2.2 锡山钨锡多金属矿成岩成矿时代 |
4.2.2.3 锡山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4.2.2.4 锡山岩体Sr-Nd同位素 |
4.2.2.5 锡山岩体Pb同位素 |
4.2.2.6 锡山岩体锆石Hf同位素 |
4.2.2.7 锡山岩体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
4.2.2.8 岩石成因 |
4.2.2.9 成矿物质来源 |
4.2.2.10 小结 |
第5章 区域燕山期成岩成矿作用和地球动力学背景 |
5.1 成岩成矿作用年代学格架 |
5.2 燕山期不同花岗质岩石的岩浆演化与成矿 |
5.2.1 与中侏罗世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 |
5.2.2 与白垩纪铜铅锌钨锡等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有关的侵入岩 |
5.2.2.1 与早白垩世铜钼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 |
5.2.2.2 与晚白垩世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有关的花岗岩 |
5.3 岩浆结晶的温度和氧逸度 |
5.3.1 岩浆结晶温度 |
5.3.2 岩浆结晶的氧逸度 |
5.4 构造环境 |
5.5 阳春盆地不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
5.6 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附录2 |
附录3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High-precision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dating of young volcanic rocks by using U-series method(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东部囊谦盆地古近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D]. 邢振兴. 兰州大学, 2021
- [2]中国和北美二叠纪高精度火山灰锆石U-Pb年代学研究[D]. 吴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激光40Ar/39Ar定年数据高斯数学模型分析与腾冲火山喷发的分期[J]. 赵昕炜,周晶,马芳,季建清,Alan DEINO.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06)
- [4]小兴安岭西北部永新大型金矿成因、成矿地质模式与深部三维成矿预测[D]. 赵忠海. 吉林大学, 2019(10)
- [5]MC-ICP-MS两步静态法测量U-Th同位素及其在考古测年研究中的应用[D]. 李春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6]砂岩型铀矿U-Pb同位素测年方法研究[D]. 耿建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7]云南腾冲黑空山全新世火山岩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D]. 季洪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8]铀系法年代学研究进展及在高原盐湖中的应用[J]. 马妮娜,郑绵平. 科技导报, 2017(06)
- [9]锆石SIMS原位微区铀系不平衡定年方法研究[D]. 李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6(04)
- [10]云开地区阳春盆地燕山期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D]. 郑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