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的类测试方法分析

面向对象的类测试方法分析

一、面向对象类测试方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里斯[1](2021)在《一种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及其实现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数控系统的完全集成化结构和单机化工作样式已经成为制约数控系统顺应工业4.0时代发展的瓶颈问题所在。虽然当前有多个旨在打破完全集成化结构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原型,但它们的开放程度受到组件技术的固有缺陷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且其开放化结构仍然是基于单机化工作样式的。今天,云平台和因特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打破单机化工作样式创造了条件,使得将数控软件移植到云端并通过因特网同时控制现场端的多台设备成为可能。本文结合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和软件工程等领域的技术成果、思想和方法,探索数控系统的网络化和相应的开放化的特点和实现方法,从而提出一种新的数控系统原型-隐形数控系统,以期为实现顺应工业4.0发展的、高度开放的、灵活的和智能的数控系统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针对因特网上流量传输的不稳定性,本文基于缓存策略,结合数控域和网络化应用的特点,设计了隐形数控系统的跨远端、现场端和移动端的分布式部署样式。该部署样式在保证数控系统的强实时运行时环境需求的同时,能够最大化精简现场端控制设备的结构和功能。其次,结合部署样式的特点,设计了隐形数控系统的运营模式。通过引入运营商角色实现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发布-查找-绑定模式的动态多对多配对。然后分析了部署样式和运营模式的约束下,数控域的开放性特征:数控功能模块的部署独立性、互操作性、可伸缩性、可复用性和在此基础上的数控能力的可定制性和与被控设备之间的可动态配置性。进而根据工作样式的特点和开放性特征,提出了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基于面向服务思想的实现机制,并对其业务域进行了分解:与传统数控软件相比,隐形数控软件的数控域是由多个提供者以数控服务的形式实现的,并且除数控域外,隐形数控软件系统还包含负责注册、管理和编配数控服务的运营商业务域。采用面向领域驱动设计的微服务架构思想开发了实现运营商业务域的隐形数控平台,在实现其功能性属性外,还实现了良好的伸缩性、演化性、健壮性和可维护性等非功能性属性。首先,根据限界上下文概念拆分了隐形数控平台的业务逻辑和行为,从而定义了四个隐形数控平台微服务,并设计了它们之间的映射模型,确定了隐形数控平台的总体结构。然后根据每个微服务的具体业务逻辑和业务行为的特点,分别研究其实现方法。为了提高微服务的响应能力,应对网络质量和流量的不稳定性,隐形数控平台微服务的实现采用了命令查询责任分离模式和大量的异步调用方法。最后,对隐形数控平台微服务进行了单元测试和响应并发访问的性能测试。为了研究数控服务的实现,本文以数控解释域为例,开发了数控指令解释服务。针对当前解释器的扩展性和适应性低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数控语言的语言规范的特点,将解释器分为标准和特有两种,并提出一种解释功能由一个标准解释器和一个特有解释器动态组合而成的解释机制。此外,本文通过开发独立的具有容错机制的语义分析器和操作指令处理器,提高了解释器的解释性能。基于解释机制和解释器的实现,开发了数控指令解释服务,并编写了测试前端对数控指令解释服务的解释功能可配置性和解释性能进行了测试。最后,本文开发了隐形数控桌面客户端和其相应的API网关作为测试前端,结合数控指令解释服务,对隐形数控平台的用例进行了系统整体测试。进而,结合工件实例,使用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完成了从数控能力的定制和操作,到根据网络地址动态传输加工指令,再到现场端解码加工指令实现加工的整个加工过程操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隐形数控系统的工作样式和其软件系统面向服务思想的实现机制的可行性。

张政[2](2020)在《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生成、管理与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地理信息系统以其独特的空间观点和空间思维,从空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出发,揭示了各种事物与现象之间潜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随着GIS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意识到时空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的重要性,描述、管理、分析和表达时空对象间泛在的关联关系,有利于发现潜在的规律和趋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实用价值。本文从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础理论出发,分别从“理论方法、技术实现、实验验证”的角度,研究了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管理和可视化的关键技术。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从理论基础、数据生成与管理、数据可视化等角度分析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并总结了时空关联关系相关研究在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的不足,由此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畴、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2)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基础理论研究。论述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本概念、定义、特点及分类体系;研究了构成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基础数据模型的图模型、节点模型、连边模型、关系属性、关系强度及关系规则等;在研究现有时空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SIGM模型,以支持关联关系动态变化的描述。(3)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方法研究。阐述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基本概念,在分析现有方法及其适用性的基础上,给出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方法体系;从基础数据生成、动态数据生成、强度数据生成以及方法适用性等方面论述了基本生成方法;针对基本生成方法存在的问题,分别研究了基于算子、基于规则和基于改进重力模型的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方法,论述了各个方法的步骤、流程、算法以及方法的适用性。(4)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存储技术研究。论述了关联关系数据的现有存储策略及其不足,在综合关系型数据库和图数据库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模式下的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存储策略;对主从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并通过数据同步管道实现了主从数据库的数据同步;研究了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访问,对访问框架、访问模式、访问接口和访问语句进行了设计与分析;研究了时空对象数据、关联关系数据、动态数据的数据组织问题。(5)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可视化算法研究。论述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可视化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体系,分析了关联关系可视化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顾及节点分布特征的关联关系图化简算法、节点和连边的聚合可视化算法、空间位置耦合的关联关系节点布局算法、以节点为中心的关联关系连边布局算法,这些方法分别从选取和位移的角度缓解了大规模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地图可视化时造成的视觉混乱问题。(6)基于上述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搭建了微服务架构环境下的“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实验系统”,以“河南省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相关专题数据为例,通过关联关系数据交互生成、关联关系数据计算生成、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关联关系化简可视化、关联关系聚合可视化、关联关系节点布局、关联关系连边布局等系统功能实验,验证了相关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崔丽婷[3](2014)在《面向对象的类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扩大,在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对软件质量的要求也随之相应提高软件质量低会导致各种问题,带来不同程度的后果,甚至会造成严重事故或财产损失软件测试可以保障软件质量,传统的软件测试方法和理论已有了较显着成果但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的软件测试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其中类是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无疑成为面向对象技术开发软件中的测试重点鉴于此,本文作了如下的研究:首先,分析了传统的软件测试方法,对面向对象开发技术新特点对软件测试的影响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模型和测试层次类测试已有的相关方法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已有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和类测试中测试用例所需的测试序列测试数据的生成方法,阐述了软件测试中测试用例的充分性有效性的覆盖标准其次,介绍了本论文采用的生成测试序列技术UML图(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和UML状态图的相关知识针对类测试中测试序列的生成,设计了先将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转化为对应的UML状态图,对图进行改进的深度广度搜索遍历生成测试树,然后对测试树进行深度遍历到每个叶子结点即结束状态,得到的遍历序列就是覆盖全面且不冗余的类测试序列对得到的类Engine()的状态图进行实验分析得到了对应的测试序列,证明了该方法用于生成测试序列高效快捷最后,设计了将模拟退火算法中的Metropolis准则引入到遗传算法的选择阶段,两种算法混合应用于测试数据的自动生成,通过经典三角形类型判断程序进行实验,选取当输出类型为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的两条路径,实验结果证明了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混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可以在相对较少的迭代次数后达到覆盖制定路径的测试要求

王倩,张锦华[4](2011)在《基于GATS算法的面向对象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文中认为在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引入禁忌搜索算法,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的方法.该方法设计了一种新的类对象编码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构造了类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所需的适应度函数,使每一个测试用例在局部区域中再次寻找最优值,从而改进整体算法搜索最佳值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结合遗传群体优化和禁忌搜索较强的爬山能力,能够实现快速全局优化,自动生成高质量的测试用例.

王皓[5](2011)在《基于HLA的分布式仿真系统集成和交互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对运载火箭测试仿真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集成、交互技术进行研究,其应用对象是运载火箭测试仿真系统,此系统是基于HLA的分布式系统。运载火箭测发仿真是在XX卫星发射中心远控测试发射模式改造、辅助测发训练和发射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下提出的针对测试技术的仿真,依据靶场长期以来形成的火箭测发经验,将测发报告文档开发为数字化的火箭测发仿真系统。运载火箭测发系统按功能可划分为任务规划及其规划下进行任务测发的控制系统、动力系统、测量系统、利用系统等;按测试项可划分为单元测试、分系统测试、总检查测试等几类测试项。作为一个中小规模的分布式仿真系统,需求模块的庞大性与靶场要求的可扩展性使得运载火箭测试仿真系的交互设计、集成过程和集成测试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论文正是针对上述情况,以运载火箭测发系统的交互设计、集成及集成测试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靶场测发系统的基础上,对仿真系统集成和交互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工作为以下内容:为使仿真系统结构清晰,简化难度,作者将仿真系统从仿真系统构成这个横向角度划分为火箭结构系统与火箭测发系统进行交互设计;从仿真成员内部各个功能模块间的级联这个纵向角度划分为RTI接口模块、仿真剧情推动模块、数值计算模块、视景模型计算模块、NI界面操作及状态数据显示模块构建和集成。在研究了各个模块的交互内容和开发接口后,重点研究他们之间的交互方法。基于HLA接口服务及对象模型进行横向交互设计后,邦员间可进行信息传递;仿真系统的仿真剧情来源于火箭测发的操作规程,仿真数据来源于对象模型数据字典,基于操作规程和数据字典进行纵向联通后,邦员可成功响应消息并运行仿真。研究了保证横向交互后邦员间互操作和纵向集成后邦员仿真展示的集成测试方法。基于HLA的校核确认与验证可确保仿真体系结构合理,仿真模型符合实际。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交互设计、集成和集成测试后,仿真模块层级结构和仿真模块之间的集成具有面向对象的特性,可获得高层次的可扩展和可重用,并兼顾可能的新仿真技术,便于第三方对仿真程序修改完善。

张新宇[6](2009)在《联邦式仿真运行数据处理的共同支持框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联邦式仿真是仿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1],用于复杂问题的仿真研究,支持多种运行模式,探索空间扩大,计算复杂度增加,需要更强的运行数据处理能力。构建这种数据处理能力,通常需涉及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论文针对其中更为基础性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传统解决方法的不足,提出建立联邦式仿真运行数据处理共同支持框架(以下简称“共同支持框架”)的思想,并以“可重用、可组合、可扩展、可通用、自动化、高效率和互操作”为指标,希望通过类似工业化产品生产线中使用可互换部件、生产装配线和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生产的方式,来构建联邦式仿真运行数据处理的基础设施,从而既可满足各种数据处理需求,又能够使相关工作成为长期投资。这样的框架应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具备如下特点:不再局限于特定仿真技术标准;面向一类(非单个)任务需求;具备开放的系统架构、自动化的代码生成与组件装配/部署过程、可独立进化的系统要素;支持运行过程中的动态评估及配置调整;等等。因此,论文定义了一个专注于联邦式仿真运行数据处理问题的技术框架,阐述了共同支持框架的概念、设计方法和实现过程,改变了传统“一功能需求一解决方案”的做法,为此类问题的处理探索了新的解决途径。围绕“技术框架设计”这一主题,论文强调面向系统族的顶层架构设计与数据互操作能力设计,强调支持重用的组件开发和基于重用的系统构建过程,致力于通过合理的顶层架构设计和系统开发技术,来同时保证系统功能/性能需求与软件品质属性要求的实现。论文首先考察了联邦建模仿真生命周期中各项数据活动、以及由此衍生的数据处理需求,在联邦运行数据处理问题任务空间被明确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共同支持框架的构建方法和设计原则,并研究了如何划分系统结构、标识组件、组件通信、信息通联和保持系统组件独立进化能力等顶层架构设计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针对构建配置运控平台、实现数据互操作与持久存储能力这两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起了符合自动化生产线要求的框架模型及对应的组件体系、相应的配置管理与运行控制机制、数据互操作与持久存储机制。论文最后对共同支持框架中各项数据处理能力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将其归纳为“围绕核心对象(运行数据)的操作而与相关实体产生的八种数据交互关系”,并以HLA联邦的数据采集和回放任务为例,验证了上述设计思想与技术路线的有效性,结尾处就共同支持框架的应用前景和改进意见进行了讨论。

王海燕,吴晓燕[7](2009)在《面向对象软件测试在气象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技术是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软件质量和软件的重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技术与传统的面向过程软件测试技术的差异,进而提出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模型,并通过举例重点阐述了面向对象类测试和类簇测试技术在气象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郭荣侠[8](2009)在《基于UML的类测试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基于统一建模语言(UML)软件开发技术的逐渐普及,为了满足软件测试自动化的要求,基于UML的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正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是通过实例分析UML图,生成面向对象软件不同测试级别的测试用例。论文首先分析了面向对象软件的特点对软件测试的影响、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层次划分与内容,以及UML与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关系,然后研究了基于UML的类测试技术。在对基于服务的测试技术的研究中,提出了块分支测试模式;对基于状态图的测试技术研究中,实现了状态图向扩展的有限状态机(EFSM)的转化,根据EFSM的覆盖准则研究了基于EFSM生成测试序列的方法;对基于顺序图的测试技术研究中,实现了顺序图向过程间受限控制流图(IRCFG)的转化,根据IRCFG的覆盖准则研究了基于IRCFG生成测试序列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图书馆管理系统(LMS)的实验分析,验证了所研究的类测试技术能够生成符合测试规格的测试用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测试用例数量膨胀的问题。

于洋[9](2007)在《整体结构及其表示与推理》文中认为使用计算机解决应用问题的一般过程可以概括为:对于某个给定领域和目标,应用某种语言为该问题建立可计算的模型。这个过程主要涉及本体论、语言(逻辑)和计算三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其中本体论是核心与起点。本文的工作涉及上述三个方面。一、本体论方面的工作基于对部分整体关系(partof)的分析,提出了整体结构。partof关系因具有特殊的语义以及在本体论中的重要地位而广受关注。本文讨论并分析了使用partof来表示整体的局限性、困难性和复杂性,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没能体现partof的特殊语义。分析表明,partof是in关系的子关系,其特殊语义与本体依赖和整体性有本质的联系。这种特殊语义不能被当前的表示语言以直观的方式来体现和刻画。为克服这一问题引入了整体结构构造,该构造具有很强的本体能力。通过它,整体被表示成结构化的实体,由一系列内在事物按照某种完整性约束组合而成。partof和in关系的特殊语义可以通过整体结构与其内部事物之间的关系来体现。由于整体结构具有天然的模块化性质和局部化语义,因此可以使得知识表示更加自然和简洁。基于整体结构,提出了一种非常一般的角色模型。角色是另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概念,它对于整体结构的定义也是至关重要的。相关研究表明,角色的表示及其语义与对象和上下文有着密切关系。要形式化角色,必须首先形式化上下文。整体结构本质上是上下文,基于它,提出了一个新的角色模型:角色是不同于对象(类)的类型,二者之间必须通过play关系联系;角色总是整体结构的内部事物,其扮演者(对象)必须位于整体结构外部;角色实例存在依赖于扮演者和上下文。该模型为角色概念提供了统一的表示形式,能够体现当前关于角色的几乎所有特征。基于哲学本体论框架,提出了本体论元建模体系结构(OMMA)。在哲学界,本体论至少涉及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一组基本范畴的列表、基本范畴的性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用于解释基本范畴的形而上学。三级实例化结构和Peirce三分法以非常抽象的方式体现了这个框架的基本原理。基于它们,提出了OMMA和存在的一般表示模式:后者指明前者在每个级别上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整体结构建立事物间的依赖关系。OMMA的核心观点是赋予(同一级别事物间的)in关系和(相邻级别事物间的)实例化关系以相同的基础性地位。其可以作为构建形式理论、定义元语言和本体描述语言的指导原则。二、形式化本体描述语言方面的工作基于OMMA,提出了一个新的本体描述语言,可将它视为传统逻辑语言的整体结构扩展。该语言将整体结构看作是基本的语法成分,因此无论是语法上还是语义上都发生了重要改变。语法方面,除了整体结构外,还要求在引用内部事物时,必须明确的指出其所在的整体结构,称这样的概念(实例)为具体概念(实例)。语义方面,单纯的集合论对于整体性和本体依赖的语义解释是不够的。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形式理论,其在集合论的基础上增加了in关系和内涵结构。基于该语言,形式定义了基本范畴之间的本体依赖关系,刻画了Is-A和play等重要关系的性质和约束。特别是,形式地刻画了角色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另外,根据对角色实例的两种不同观点,给出了本体描述语言的两种语义解释。将该语言应用于UML静态结构的形式化表示。UML的某些表示不够严格,不能将其直接转化为本文提出的形式化语言表示,因此应首先规范UML静态建模元素的表示。为此,根据本文提出的本体元建模体系结构,提出了一个UML表示的新框架,形式定义了UML的几个基本构造。符合相关约束的UML表示可以直接地转化为本文提出的本体描述语言。另外,该框架的一个副产品是不同视角的模型可以被融合在一起。三、可判定描述逻辑方面的工作描述逻辑(DLs)是当前知识表示特别是本体描述的最为重要的形式体系之一,其强调概念间的包含关系以及描述语言的可判定性。本文用整体结构来扩展描述逻辑,得到表达能力更强同时可判定的描述语言。这个结果主要源于整体结构具有特殊的模型论性质。首先,讨论了描述逻辑的两种关系约束扩展。第一个采用整体结构来表示关系。由于整体结构具有天然的模块性,与同一个关系有关的约束可以被紧凑地组织在一起。这样,多元关系就能以非常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推理效率也会得到提高。第二个用关系的无环约束和有限链约束来扩展DLs。这个扩展可以给出有向无环关系和良建性质的基本约束。两种扩展都是可判定的。基于整数规划分别系统地提出了有和无基数约束(又称CBox)DLs的有限模型推理算法(FMRA)。FMRA对于整体结构的可满足性至关重要。指出无基数约束描述逻辑的FMRA的主要困难所在,提出了受限子类型概念作为对策。基于这一概念,给出了不同DL的FMRA。这些算法与己提出的算法相比更加简单和实用。进一步,证明了基本描述逻辑ALC关于CBox推理是非确定指数完全的。这说明DLs关于CBox推理是一致地困难。讨论了有和无基数约束描述逻辑在FMRA上的关键不同点,为具有基数约束的描述逻辑提出了实用的FMRA。这些算法填补了DLs在FMRA方面的一个空白。最后,提出了描述逻辑的整体结构扩展并给出了推理算法。该算法本质上是无限制模型的场景算法与FMRA的混合,其中,FMRA主要处理整体结构的内部可满足性问题。证明了该扩展的可判定性,展示了该扩展的表达能力。本文的主要贡献可以概括为:一个好的本体论基础对形式理论以及描述语言都有重大影响,而后者又进一步影响了寻找表达能力更强且可判定的受限语言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在本体论、本体描述语言和可判定性语言方面均有所突破。希望本文的工作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理论基础,也希望其能为诸如软件工程等领域提供一个更加自然、简单和强大的形式化语言支持。

姚浩宇[10](2005)在《面向对象类的测试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向对象技术在软件工程中的推广和使用,使得传统的结构化测试技术和方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是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保证面向对象软件质量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技术的研究与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技术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研究相比尚显得比较薄弱。为此,本文主要讨论了面向对象软件测试中关于对象类的测试技术和方法。本文中我们提出了自己的面向对象类的软件测试方法,并比较了我们的方法与其它方法的优劣。在讨论基于服务的测试技术时,我们提出了对类的源代码中的复杂条件进行分解的块分支测试模式;在讨论基于状态的测试技术时,本文提出了将子类状态进行展开扩充的思想,根据对象状态模型的思想提出了基于源代码的对象状态测试模型,实现从源代码构造出与测试相关的对象状态草图。在讨论基于响应的测试技术时,根据C/S系统的思想,本文提出了面向对象类之间交互测试的C/S测试模式。在进行测试技术的讨论时,我们始终坚持以测试的充分性度量指标为立足点。我们还比较了传统软件测试与面向对象软件测试之间的差别,同时说明了传统的软件测试覆盖度量指标在用于度量面向对象软件测试覆盖时的不足之处,并对基于段的面向对象覆盖指标进行了改进。最后对文章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面向对象类测试方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对象类测试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及其实现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开放化程度分析
        1.2.1 硬件实现平台的研究现状
        1.2.2 数控软件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开放化程度的分析
    1.3 网络化数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隐形数控系统实现面临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隐形数控系统的概念及其总体结构的研究
    2.1 隐形数控系统工作样式的设计
        2.1.1 隐形数控系统的部署样式
        2.1.2 隐形数控系统的运营模式
    2.2 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开放性特征的分析
    2.3 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实现机制的研究
        2.3.1 数控功能模块的实现机制
        2.3.2 数控能力的实现机制
    2.4 隐形数控系统实现的可行性分析
        2.4.1 数控域分布式部署的可行性分析
        2.4.2 基于因特网通信的可行性分析
        2.4.3 隐形数控软件系统面向服务思想的实现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2.5 隐形数控系统的概念和总体结构
        2.5.1 隐形数控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5.2 隐形数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隐形数控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3.1 隐形数控平台的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3.1.1 业务需求分析
        3.1.2 用户需求分析
        3.1.3 功能需求分析
    3.2 隐形数控平台总体结构的设计
        3.2.1 领域驱动设计的概述
        3.2.2 隐形数控平台微服务的拆分和定义
        3.2.3 隐形数控平台的总体结构
    3.3 隐形数控平台微服务的实现
        3.3.1 身份与访问微服务
        3.3.2 服务粒度微服务
        3.3.3 注册微服务
        3.3.4 数控能力微服务
    3.4 隐形数控平台微服务的单元测试和性能测试
        3.4.1 单元测试
        3.4.2 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控指令解释服务的研究与实现
    4.1 数控解释器的概述
        4.1.1 数控语言的概述
        4.1.2 语言处理器概述
        4.1.3 当前数控解释器存在的问题
    4.2 解释功能可动态配置的实现机制的研究
    4.3 原子解释器的实现
        4.3.1 词法&语法分析器
        4.3.2 语义分析器
        4.3.3 合成处理器
    4.4 复合解释器的实现
    4.5 数控指令解释服务的实现与测试
        4.5.1 数控指令解释服务的实现
        4.5.2 数控指令解释服务的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隐形数控软件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5.1 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前端的研究与实现
    5.2 隐形数控平台的系统测试
        5.2.1 提供者发布/更改/删除数控服务用例测试
        5.2.2 消费者订阅/取消订阅数控服务用例测试
        5.2.3 消费者定制/更改/操作数控能力用例测试
    5.3 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可行性的验证
        5.3.1 定制和操作铣削数控能力
        5.3.2 传输和缓存加工指令
        5.3.3 绘制刀具路径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生成、管理与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理论研究现状
        1.2.2 技术研究现状
        1.2.3 应用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范畴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基础理论
    2.1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本问题
        2.1.1 关联关系的概念
        2.1.2 关联关系的特点
        2.1.3 关联关系的分类
    2.2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础数据模型
        2.2.1 关联关系图模型
        2.2.2 关联关系节点模型
        2.2.3 关联关系连边模型
        2.2.4 关联关系的属性
        2.2.5 关联关系的强度
        2.2.6 关联关系的规则
    2.3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动态数据模型
        2.3.1 快照模型
        2.3.2 增量模型
        2.3.3 SIGM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方法
    3.1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概述
        3.1.1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基本概念
        3.1.2 现有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3.1.3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方法体系
    3.2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基本方法
        3.2.1 数据生成理念
        3.2.2 基础数据生成
        3.2.3 动态数据生成
        3.2.4 强度数据生成
        3.2.5 方法适用性分析
    3.3 基于算子的关联关系数据计算生成
        3.3.1 筛选条件
        3.3.2 过滤器
        3.3.3 布尔算子
        3.3.4 元算子
        3.3.5 方法适用性分析
    3.4 基于规则的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
        3.4.1 规则的结构定义
        3.4.2 规则集合的性质
        3.4.3 规则的提取方法
        3.4.4 规则的生成策略
        3.4.5 规则质量的度量
        3.4.6 方法适用性分析
    3.5 基于改进重力模型的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
        3.5.1 特征参数选择
        3.5.2 特征参数分析
        3.5.3 改进重力模型
        3.5.4 模型参数标定
        3.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6 方法适用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管理技术
    4.1 关联关系数据的存储策略
        4.1.1 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策略
        4.1.2 图数据库存储策略
        4.1.3 对比与分析
        4.1.4 混合模式存储策略
    4.2 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存储
        4.2.1 主数据库存储设计
        4.2.2 从数据库存储设计
        4.2.3 主从数据库同步
    4.3 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访问
        4.3.1 访问框架设计
        4.3.2 访问模式分析
        4.3.3 访问接口设计
        4.3.4 访问语句映射
    4.4 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组织
        4.4.1 时空对象数据组织
        4.4.2 关联关系数据组织
        4.4.3 动态数据组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可视化算法
    5.1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可视化体系框架
        5.1.1 关联关系可视化的基本概念
        5.1.2 关联关系可视化的分类体系
        5.1.3 关联关系可视化存在问题分析
    5.2 顾及节点分布特征的关联关系图化简算法
        5.2.1 算法步骤
        5.2.2 节点重要性度量
        5.2.3 节点空间聚类
        5.2.4 节点选取
        5.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节点和连边的聚合可视化算法
        5.3.1 算法设计
        5.3.2 节点聚合
        5.3.3 连边聚合
        5.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空间位置耦合的关联关系节点布局算法
        5.4.1 相关工作
        5.4.2 算法设计
        5.4.3 算法改进
        5.4.4 算法评价
        5.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以节点为中心的关联关系连边捆绑算法
        5.5.1 边方向聚类
        5.5.2 边捆绑
        5.5.3 渲染处理
        5.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总体设计
        6.1.1 体系结构
        6.1.2 功能组成
    6.2 实验数据
    6.3 系统功能实现及验证
        6.3.1 关联关系数据交互生成
        6.3.2 关联关系数据计算生成
        6.3.3 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
        6.3.4 关联关系化简可视化
        6.3.5 关联关系聚合可视化
        6.3.6 关联关系节点布局
        6.3.7 关联关系连边布局
    6.4 实验结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面向对象的类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软件测试方法及用例生成技术
    2.1 传统软件测试方法
    2.2 面向对象的软件测试方法
        2.2.1 面向对象技术对软件测试的影响
        2.2.2 面向对象测试的模型和层次
        2.2.3 面向对象的类的测试方法
    2.3 测试用例的生成技术
        2.3.1 基于代码的测试用例生成
        2.3.2 基于需求规格的测试用例生成
    2.4 类测试用例的生成
        2.4.1 类测试用例中测试序列及生成技术
        2.4.2 类测试用例中测试数据及生成技术
    2.5 测试用例的充分性覆盖准则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 UML 状态图的类测试序列生成
    3.1 UML 状态图
        3.1.1 UML 建模语言的概述
        3.1.2 UML 状态图生成类测试序列技术的分析
    3.2 基于 UML 状态图的测试序列的生成策略设计
    3.3 UML 状态图在目标测试序列选取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退火-遗传算法在类测试数据生成中的应用
    4.1 遗传算法在类测试数据生成的应用分析
        4.1.1 基本遗传算法的原理
        4.1.2 遗传算法的自改进及其在测试数据生成中的应用分析
        4.1.3 混合遗传算法在测试数据生成中的应用分析
    4.2 退火-遗传算法在测试数据生成中的策略设计
        4.2.1 模拟退火算法的原理
        4.2.2 退火-遗传算法在类测试数据生成中的策略设计
    4.3 退火-遗传算法在测试数据自动生成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工作总结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HLA的分布式仿真系统集成和交互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运载火箭数字化智能测试仿真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内容与运载火箭数字化智能测试仿真的关系
    1.2 航天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航天仿真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2 分布式交互仿真的发展与高层体系结构
        1.2.3 仿真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仿真系统集成和交互的理论技术基础
    2.1 HLA 联邦开发执行过程模型
        2.1.1 FEDEP 模型
        2.1.2 集成和测试联邦
        2.1.3 集成联邦所需的工具体系
    2.2 交互技术-HLA 接口规范
        2.2.1 联邦管理服务
        2.2.2 声明管理服务
        2.2.3 对象管理服务
        2.2.4 时间管理服务
    2.3 交互技术-对象模型
        2.3.1 HLA 的对象模型模板
        2.3.2 HLA 的对象类与交互类的层次结构
        2.3.3 RTI 的管理对象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载火箭测试仿真系统联邦的交互设计
    3.1 运载火箭测试仿真系统的需求对联邦交互设计的要求
    3.2 火箭系统的联邦交互设计
        3.2.1 火箭系统的联邦划分
        3.2.2 火箭系统的数据字典和对象类/交互类的构造
        3.2.3 C++火箭模型类的聚合以及与HLA 对象类/交互类的关联
        3.2.4 通过HLA 接口服务实现火箭系统各模型类之间的互操作
    3.3 火箭测试系统的联邦交互设计
        3.3.1 火箭测试系统的联邦划分
        3.3.2 火箭测试系统的操作脚本和对象类/交互类的构造
        3.3.3 C++火箭测试操作类的聚合以及与HLA 对象类/交互类的关联
        3.3.4 通过HLA 接口服务实现火箭测试操作类之间的互操作
    3.4 火箭系统与火箭测试系统的交互设计
        3.4.1 同一模块C++火箭测试操作类与火箭C++火箭模型类的交互设计
        3.4.2 FOM 表与FED 文件的构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邦成员的RTI 接口模块与其它仿真模块集成的实现
    4.1 仿真成员集成中间数据的存储及调用
        4.1.1 通过XML 存储中间数据
        4.1.2 调用XML 数据的驱动程序实现
    4.2 RTI 接口模块与数值模型计算模块的集成
        4.2.1 数值模型计算模块的实现
        4.2.2 数值模型计算模块对RTI 服务的调用
        4.2.3 RTI 模块与数值模型计算模块集成的实现
    4.3 RTI 接口模块与视景模型展示模块的集成
        4.3.1 视景模型展示模块接口的实现
        4.3.2 视景模型展示模块对RTI 服务的调用
        4.3.3 RTI 模块与视景模型展示模块集成的实现
    4.4 RTI 接口模块与测试仿真模块及NI 虚拟仪器的集成
        4.4.1 测试仿真模块接口的实现
        4.4.2 测试仿真模块对RTI 服务的调用
        4.4.3 RTI 模块与测试仿真模块及虚拟仪器集成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载火箭测试仿真系统的VV&A 与集成测试
    5.1 集成测试方法
    5.2 运载火箭测试仿真系统的集成测试
        5.2.1 测试需求收集
        5.2.2 测试内容及其流程
        5.2.3 集成测试方案
    5.3 运载火箭测试仿真系统的集成测试用例设计
    5.4 测试结果及软件打包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RTI 接口类XXDD_Federate 的重要属性和方法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联邦式仿真运行数据处理的共同支持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仿真及其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1.1.2 联邦式仿真技术概述
    1.2 研究现状与需求
        1.2.1 以往研究成果及经验教训
        1.2.2 共同支持框架的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贡献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1.3.2 论文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联邦式仿真的运行数据处理问题
    2.1 联邦运行数据处理问题的相关概念
        2.1.1 仿真联邦的概念
        2.1.2 联邦建模仿真生命周期中的数据活动
        2.1.3 联邦运行数据处理的概念
    2.2 联邦运行数据处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2.2.1 生成式编程的理念和设计方法
        2.2.2 应用GP 解决联邦运行数据处理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同支持框架的架构设计
    3.1 架构的顶层设计
        3.1.1 架构风格推导
        3.1.2 业务描述与代码实现相分离的层次架构
    3.2 架构元素设计
        3.2.1 数据元素
        3.2.2 架构组件
        3.2.3 连接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置运控平台的构建
    4.1 数据处理功能组件生成器
        4.1.1 用户/框架交互模块
        4.1.2 模型转换机制
        4.1.3 代码生成模板
    4.2 运行管理与控制
        4.2.1 运行管理与控制分系统的功能及结构设计
        4.2.2 运行管理与控制机制的运行流程及其分系统接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互操作和持久存储的实现
    5.1 共同支持框架中的互操作概念
    5.2 数据交换格式的选择
        5.2.1 分布仿真技术标准对数据交换格式选择的影响
        5.2.2 “组件可读”的数据交换格式
        5.2.3 基于对象序列化的“组件可理解”数据交互技术
    5.3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通用交互方法
        5.3.1 通用数据库交互方法的特点
        5.3.2 通用数据库交互方法的设计思路
        5.3.3 映射算法和分级存储访问机制
        5.3.4 通用数据库交互方法小结
    5.4 基于对象关系模型的仿真数据库设计
        5.4.1 关系模型在处理可扩展性方面的不足
        5.4.2 对象关系型数据库技术
        5.4.3 基于对象关系模型的可扩展性实现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同支持框架的应用研究
    6.1 共同支持框架中的HLA 数据采集与回放方案设计
        6.1.1 传统HLA 采集与回放解决方案的不足
        6.1.2 共同支持框架中数据采集与回放机制设计的要点
    6.2 HLA 数据采集、回放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6.2.1 数据采集应用
        6.2.2 数据回放应用
    6.3 运行效率的测试与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一) 撰写的学术论文
    (二) 参加的科研工作
    (三) 获得的奖励
附录A 科研成果应用证明

(7)面向对象软件测试在气象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面向对象测试模型
2 在气象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2.1 对象类测试
    2.2 对象集成测试
3 结束语

(8)基于UML的类测试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UML与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概述
    2.1 面向对象程序语言对软件测试的影响
        2.1.1 信息隐蔽和封装性对测试的影响
        2.1.2 继承性对测试的影响
        2.1.3 多态性和动态绑定对测试的影响
    2.2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层次及内容
        2.2.1 面向对象的类测试
        2.2.2 面向对象的集成测试
        2.2.3 面向对象的系统测试
    2.3 UML概述
        2.3.1 UML图介绍
        2.3.2 UML图与软件测试
    2.4 面向对象类测试的充分性
        2.4.1 基于状态的覆盖率
        2.4.2 基于约束的覆盖率
        2.4.3 基于代码的覆盖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类测试方法研究
    3.1 基于服务的测试方法研究
        3.1.1 块分支测试模式
        3.1.2 应用举例
    3.2 基于状态图的测试方法研究
        3.2.1 状态图分析
        3.2.2 状态图向EFSM转化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状态图的测试序列生成
    3.3 基于顺序图的测试方法研究
        3.3.1 顺序图分析
        3.3.2 顺序图向IRCFG转化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顺序图的测试序列生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类测试方法应用
    4.1 LMS系统UML建模
        4.1.1 LMS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1.2 LMS类图分析
        4.1.3 LMS状态图分析
        4.1.4 LMS活动图分析
    4.2 基于状态图的LMS测试用例生成
        4.2.1 测试规格说明
        4.2.2 LMS测试计划
        4.2.3 生成测试用例
    4.3 基于顺序图的LMS测试用例生成
        4.3.1 生成OCL表示的顺序图
        4.3.2 生成测试用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本文主要工作
    5.2 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9)整体结构及其表示与推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1.1 引言
    1.2 本体论与本体工程
        1.2.1 本体论简介
        1.2.2 本体
        1.2.3 小结
    1.3 问题分析
        1.3.1 元建模体系结构
        1.3.2 本体描述语言
        1.3.3 研究内容、方案与意义
    1.4 部分整体关系的相关研究
        1.4.1 Mereology理论
        1.4.2 概念建模领域的相关研究
        1.4.3 知识表示领域的相关研究
    1.5 角色
        1.5.1 数据库建模
        1.5.2 软件工程概念建模
        1.5.3 知识表示领域
        1.5.4 小结
    1.6 描述逻辑
        1.6.1 描述逻辑简介
        1.6.2 SHIQ的语法和语义
        1.6.3 DLS的局限性
    1.7 工作概要
        1.7.1 本文主要贡献
        1.7.2 本文的组织
第二章 整体结构
    2.1 本体依赖
        2.1.1 依赖作为被定义的关系
        2.1.2 依赖作为原始关系
        2.1.3 概念依赖
        2.1.4 共享性和布局约束
    2.2 关于部分和整体的表示
        2.2.1 关于共享部分的表示问题
        2.2.2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概念依赖
        2.2.3 表示的一般性
        2.2.4 表示完整性约束的复杂性
        2.2.5 整体的上下文表示
    2.3 理解部分和整体
        2.3.1 PW关系的特殊语义
        2.3.2 理解整体
        2.3.3 理解部分
        2.3.4 小结
    2.4 整体结构
        2.4.1 整体结构定义
        2.4.2 关于In关系的讨论
    2.5 整体结构的相关表示
        2.5.1 用整体结构表示部分
        2.5.2 整体结构表示的简单性
    2.6 总结
第三章 本体元建模体系结构
    3.1 本体论元建模的动机
        3.1.1 本体论元建模与语言元建模之间的区别
        3.1.2 本体论元建模与本体描述语言之间的关系
    3.2 本体元建模的基本原理
        3.2.1 ‘is’的含义
        3.2.2 存在的一般表示模式
        3.2.3 in关系
    3.3 本体论元建模体系结构框架
        3.3.1 框架构成
        3.3.2 内置关系
        3.3.3 一般范畴列表
        3.3.4 基本任务
    3.4 本体论元建模体系结构语言支持
        3.4.1 元语言
        3.4.2 本体描述语言
    3.5 原始元概念的解释
        3.5.1 Bunge本体论原理
        3.5.2 元性质
        3.5.3 属性
        3.5.4 对象类
        3.5.5 关系
        3.5.6 协作
    3.6 总结
第四章 整体结构的形式化语言
    4.1 抽象语法
    4.2 元概念的形式约束
    4.3 类属关系
        4.3.1 Is-A关系
        4.3.2 is-a关系
        4.3.3 Extend和Use关系
    4.4 实例级公理
    4.5 概念依赖
        4.5.1 概念依赖的定义
        4.5.2 概念依赖的刻画
    4.6 形式语义
        4.6.1 与语义有关的若干问题
        4.6.2 形式理论
        4.6.3 语义解释
    4.7 总结
第五章 角色的形式化表示
    5.1 角色相关研究的总结
        5.1.1 角色的必要性
        5.1.2 关于角色的核心问题
        5.1.3 角色的直观定义
    5.2 关于角色的表示问题
    5.3 关于角色的本体论分析
        5.3.1 角色是独立的范畴
        5.3.2 角色是内部事物
        5.3.3 角色实例
        5.3.4 小结
    5.4 角色的整体结构表示
        5.4.1 关系角色的表示
        5.4.2 社会角色的表示
        5.4.3 角色实例的表示
    5.5 角色的形式约束和解释
        5.5.1 外部概念与play约束
        5.5.2 部分约束和外部依赖
        5.5.3 形式语义
    5.6 总结
第六章 UML静态结构形式化
    6.1 引言
    6.2 UML静态结构图
        6.2.1 包图
        6.2.2 类图
        6.2.3 复合结构图
    6.3 问题分析
        6.3.1 本体论问题
        6.3.2 形式化语言的问题
    6.4 UML形式化的体系结构
        6.4.1 重构UML压元建模体系结构
        6.4.2 语言框架
        6.4.3 类属维度
    6.5 UML概念的形式化
        6.5.1 整体结构和内置关系的表示
        6.5.2 元概念形式化
        6.5.3 语言支持
    6.6 讨论与总结
第七章 描述逻辑关系扩展
    7.1 描述逻辑推理算法介绍
        7.1.1 场景
        7.1.2 基于树模型的推理算法
        7.1.3 算法正确性
    7.2 描述逻辑ALCQ(RS)
        7.2.1 动机
        7.2.2 ALCQ(RS)的语法和语义
    7.3 ALCQ(RS)的推理算法
        7.3.1 ALCQ(RS)完成规则
        7.3.2 ALCQ(RS)算法的正确性证明
    7.4 无环和有限链关系约束扩展
        7.4.1 研究动机
        7.4.2 SHIQ+R~(AF)的语法和语义
        7.4.3 SHIQ+R~(AF)场景
    7.5 SHIQ+R~(AF)算法及其正确性证明
    7.6 总结
第八章 DLs有限模型推理算法
    8.1 ALCIQ的有限场景
    8.2 ALCIQ的不等式系统算法
    8.3 有限模型不等式系统的若干性质
        8.3.1 简单线性不等式系统
        8.3.2 预模型
    8.4 一个简单的ALCIN有限模型推理算法
        8.4.1 问题分析
        8.4.2 受限子类型
        8.4.3 ALCIN的不等式系统
        8.4.4 算法正确性证明
    8.5 ALCHIN有限模型推理算法
        8.5.1 关系层次的表示和相关定义
        8.5.2 ALCHIN的受限子类型
        8.5.3 ALCHIN的不等式系统
        8.5.4 算法复杂性和正确性
    8.6 SHIN有限模型推理算法
    8.7 总结
第九章 DLs关于CBox的有限模型推理算法
    9.1 预备知识
        9.1.1 基数约束与个体常元
        9.1.2 ALCIQ-CBox的有限模型场景
    9.2 描述逻辑关于CBox的推理复杂性
        9.2.1 相关研究
        9.2.2 多米诺骨牌系统
        9.2.3 多米诺骨牌系统的ALC-CBox表示
    9.3 相关问题
    9.4 ALCIF-CBox有限模型推理算法
        9.4.1 受限子类型
        9.4.2 不等式系统
        9.4.3 计算复杂性与正确性
    9.5 ALCIQ-CBox有限模型推理算法
        9.5.1 ALCIQ受限子类型
        9.5.2 不等式系统
        9.5.3 计算复杂性和正确性
    9.6 总结
第十章 描述逻辑的整体结构扩展
    10.1 引言
        10.1.1 动机
        10.1.2 基本思路
    10.2 ALCIQ(WS)的语法和语义
        10.2.1 ALCIQ(WS)的语法
        10.2.2 ALCIQ(WS)的语义
        10.2.3 关于play关系的注释
    10.3 ALCIQ(WS)场景
        10.3.1 ALCIQ(WS)场景定义
        10.3.2 评注
        10.3.3 ALCIQ(WS)场景的性质
    10.4 ALCIQ(WS)推理算法
        10.4.1 基于完成树的推理算法
        10.4.2 play关系
        10.4.3 复合节点
        10.4.4 扮演者节点
        10.4.5 触发节点
    10.5 算法正确性
    10.6 讨论
第十一章 结束语
    11.1 本文主要贡献
    11.2 未来研究工作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10)面向对象类的测试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软件测试概述
    1.1 引言
    1.2 软件测试的目标
    1.3 软件测试的步骤
    1.4 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
        1.4.1 黑盒测试
        1.4.2 白盒测试
        1.4.3 ALAC 测试
    1.5 软件测试的复杂性与经济性
    1.6 软件测试的心理学问题
    1.7 作者开展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
    2.1 一个贯穿全文的例子-简易教学管理系统
        2.1.1 教学管理系统在选课管理方面应该提供的服务功能
        2.1.2 在成绩管理方面应该提供的服务功能
        2.1.3 教学管理系统提供的对象类
    2.2 面向对象技术的特点对测试的影响
        2.2.1 测试视角
        2.2.2 面向对象技术的特点对测试的影响
    2.3 面向对象测试的层次划分和测试的策略
        2.3.1 类测试
        2.3.2 类集成测试
        2.3.3 系统测试
    2.4 面向对象类测试充分性覆盖指标
        2.4.1 基于代码的覆盖率
        2.4.2 基于状态的覆盖率
        2.4.3 基于约束的覆盖率
    2.5 目前研究的热点
第三章 面向对象类的测试方法的研究
    3.1 简易教学管理系统的 UML 类图和状态转移图
        3.1.1 简易教学管理系统的 UML 的类图
        3.1.2 简易教学管理系统的 UML 状态图
    3.2 基于服务的类测试
    3.3 基于状态的类测试
        3.3.1 状态转移图
        3.3.2 对象状态图的扩充
        3.3.3 简易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登记类的 UML 状态图测试分析
        3.3.4 关于程序源代码的对象状态测试分析
    3.4 基于响应的类测试
        3.4.1 简易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开设课程顺序图
        3.4.2 基于 UML 顺序图的测试策略
        3.4.3 交互测试模式
        3.4.4 总结
第四章 面向对象测试的覆盖度量改进
    4.1 软件测试的充分性度量指标
    4.2 控制流图模型
        4.2.1 基于块的控制流图模型
    4.3 基于块的测试充分性度量指标改进
        4.3.1 传统结构化覆盖度量存在的不足
        4.3.2 基于段的面向对象覆盖度量
        4.3.3 应用举例
    4.4 基于模型的充分性度量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四、面向对象类测试方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及其实现方法的研究[D]. 刘里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生成、管理与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 张政.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3]面向对象的类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崔丽婷.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4]基于GATS算法的面向对象测试用例自动生成[J]. 王倩,张锦华.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6)
  • [5]基于HLA的分布式仿真系统集成和交互关键技术研究[D]. 王皓.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6]联邦式仿真运行数据处理的共同支持框架研究[D]. 张新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5)
  • [7]面向对象软件测试在气象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 王海燕,吴晓燕.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9(05)
  • [8]基于UML的类测试技术研究与实现[D]. 郭荣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2)
  • [9]整体结构及其表示与推理[D]. 于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10]面向对象类的测试方法的研究[D]. 姚浩宇. 苏州大学, 2005(12)

标签:;  ;  ;  ;  ;  

面向对象的类测试方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