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校数学教学衔接工作

做好高校数学教学衔接工作

一、搞好大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冬莉[1](2020)在《中国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02-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如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所言:“几何学有两件伟大的瑰宝:第一件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第二件是黄金分割。”勾股定理作为平面几何中最基础的定理,它是联系数学中数与形的第一定理,导致不可公度量的发现,揭示了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勾股定理开始把数学由计算与测量的技术转变为论证与推理的科学。千百年来人们给出勾股定理的证明至今已有五百多种,是证明方法最多的一个定理,其中蕴含了大量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技巧。自徐光启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来,中国不仅对古希腊算学史有了新的认识,又更深层次地了解勾股定理在中西文化中的价值。尤其在清末民国时期,勾股定理已成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以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勾股定理内容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将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在1902-1949年的发展历程依照学制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分为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课程纲要时期(1923-1928)、民国课程标准时期(1929-1949)四个发展阶段,旨在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勾股定理在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发展特点,分析影响及其变迁的因素,力求为当今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编写提供借鉴和启示。本研究从如下五个部分论述,具体内容如下:一、清末时期(1902-1911)中学几何教科书的勾股定理。这一时期,学制初订,中国的中学数学教育主要以学习日本数学教育为主,几何教科书的编写主要是翻译和编译日本以及一些欧美国家的几何教科书。首先从纵向上分析在这十年中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证明方法以及定理表述上的变迁特点;其次横向的分别选取翻译日本和美国的几何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从教科书编撰理念、编排形式、内容设置结构等维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从微观上详细了解这一时期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变迁特点及教育价值。二、民国初期(1912-1922)中学几何教科书的勾股定理。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理念、制度模式和知识体系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开始了艰难的转型,同时也影响几何教科书的发展。民国初期的教育继承了清末教育改革的成果,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此时,自编教科书也在逐步成熟。这一时期,虽然中国自编几何教科书,通常是参考欧美教科书并加以适当筛选和增删,但是知识内容的组织与呈现,都有了显着的改进。但是其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上特点并不明显,还没有彻底摆脱之前教科书中的内容和形式,仍然有清末时期几何教科书的痕迹。分别选取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平面几何》、《民国新教科书几何学》以及汉译本《温德华士几何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设置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三、民国课程纲要时期(1923-1928)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勾股定理。1922年的“新学制”颁布后,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科书的编写,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变革,凸显着美国数学教育的影响。中学教科书把代数、几何、算术和三角等内容融合在一起混合教学,将原来的几何教科书架构完全打破。中国首次采用混合编写教科书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明白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络,而且可以建构知识的统一体系。也正是在混合教学的风靡下,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在章节的设置上,还是定理证明的方法、课后习题的设置上都与以往不同。故分别选取该时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数学教科书《布利氏新式算学教科书》、《初级混合数学》、《新学制混合算学教科书》和《现代初中教科书几何》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设置内容特点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四、民国课程标准时期(1929-1949)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勾股定理。在此阶段我国又进行了三次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这一时期颁布的初中和高中课程标准中都要求学习平面几何。勾股定理内容则分别出现在初中和高中教科书中,但是由于对定理掌握的目标要求不同,故所在章节不同,导致使用的证明方法、表述方法和难易程度也不同。另外1932年首次设置了实验几何课程,明确实验几何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是在理解几何还是实验几何中都编排了勾股定理内容。虽然重视程度和教学目标都不同,但是分别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体现了勾股定理的重要性以及在教科书中有重要的地位。故选取《复兴中学教科书》和《实验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进行详细分析。在该部分中,又将1912-1949年间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变迁进行了特点分析。五、以上研究中,在简要呈现各阶段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适当地介绍了代表性教科书作者的生平及数学教育贡献。六、结论。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上归纳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编排特点;其次,分析了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勾股定理编排变迁的因素;再次,阐明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编排变迁的特点;最后,总结了勾股定理的编排变迁为当今数学教科书编写提供的启示与借鉴。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以1902-1949年为时间域,研究了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编排之变迁。根据各学制、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对中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背景、编撰理念的要求不同,选取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编排形式、证明方法等方面进行个案分析,总结了勾股定理内容编排之特点。厘清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揭示了勾股定理编排的变迁特点和影响变迁的因素,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勾股定理内容的设置、编排、内容选取等诸特点对当今教科书建议和教学改革的借鉴作用。

余安[2](2020)在《数学知识结构化视角下初高中衔接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关于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已经有许多数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人的成果.史宁中和王尚志教授在其主编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指出数学初高中内容出现部分脱节,这一现象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直接的表现为数学成绩的下降.那么在学生由初中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将这些断层知识补全就能够很好的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吗?其实不然,初高中的数学知识本身存在着差异,高中数学更具有发展性、应用性和抽象性,这些性质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知识的衔接是不能有效的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知识结构化从建立完整知识体系出发,帮助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本研究致力于从数学知识结构化的视角下,分析初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为学生能更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探究教学途径.本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对数学结构化视角下的初高中衔接问题研究展开讨论,第一章主要内容为提出研究问题;第二章对国内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研究文献、数学知识结构化的研究文献以及心理学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分类;第三章主要是理论研究,从对课程内容、学生差异和教师教学教法的分析,研究初高中数学的差异,并结合初高中数学知识结构化的研究给出衔接课的教学设计实例;第四章主要是如何设计调查研究;第五章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了解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学习情况,并对学习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六章根据以上研究提出教学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情感衔接(2)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采用“整体-结构”的教学模式(4)加强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整体性思想(5)增强教师的语言学习(6)促进各个年级教师的交流

陈晨[3](2020)在《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2014年上海高考的改革,数学文理分科已经成为了历史。由于课标、学情和学习环境等发生改变,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数学学习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是笔者任教十年以来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课题,从高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视角来审视数学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具体实施。深入探讨新高考3+3模式下数学文理不分的新考纲的大背景之下,该如何开展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基于此,笔者着力于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哪些内容适合进行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2.如何基于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效地进行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3.基于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对学生高中数学学习是否有积极的促进?本研究首先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查阅与衔接教学相关的文献,了解国内外衔接教学的成果。其次,采用访谈法对教师进行访谈,采用调查测试法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研高中学生实际的数学基础和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现实需求,将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模式细分为知识型衔接、前衔接、后衔接三种模式。第三,以笔者所在学校的两个班级为实验班,同等条件的另外两个班为对照班开展衔接教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为验证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是否有积极的促进教学效果,笔者除采用统一考试成绩外,还安排广泛化的限时测试采集系列数据。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二次函数、三角比、圆、直角坐标系是四大适合进行衔接教学的内容;2.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知识衔接型的内容课前给予学案补充,前衔接型的内容把相关的初中知识体系和解题理念反复多次长期的进行教学,后衔接型的内容在知识教学之后,出现问题和偏差,再放入符合高中数学实际需求的理念;3.基于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能帮助学生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理念,长效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中数学知识。

康晓雪[4](2020)在《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笔者所在学校许多学生以中考数学140分以上的高分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曾经的尖子生沦为数学学习后进生,“数学难学”成为高中学习的普遍状态。为了寻求原因,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笔者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系统论和学习迁移理论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实验研究等方法,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高一学生和初高中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初高中数学衔接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初中、高中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最后以《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造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困难,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如下:(1)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部分知识储备没有达到高中数学学习要求;(2)高一学生思想松懈,学习方法不当;(3)高中数学起点高难度大,学生学习能力不足;(4)高中集中进行衔接教学的方式不妥;(5)初高数学教师缺少交流,互相不了解对方的课程标准和知识体系。针对上述原因,本文从知识、学法、教法、衔接方式、初高教师交流五个方面提出以下策略:(1)初中数学教师应找准衔接点,适当进行拓展;高中数学教师应找准衔接知识点,编写校本衔接教材;(2)进行学法指导;(3)改变教学方法,注意初高教法的衔接;(4)将初高衔接内容融入平时教学;(5)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师间交流、研讨。最后为了检验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开展了教学实验来加以佐证。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文中所提出的衔接策略,将衔接知识融入平时的教学,对学生数学成绩有显着性促进作用。

姜莹莹[5](2019)在《融合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竞赛思想方法提升中学师生素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数学思想与初等数学竞赛思想分别体现了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竞赛的数学本质。将两者融合应用于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有利于教师在高观点下指导完善数学教学模式和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而在融合应用中提升自身数学专业素养,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层次的知识和能力的认知和内化,从而引导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学习热情的高涨、个性品质能力与数学素养的提升。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探究了高等数学思想方法和初等数学竞赛思想方法的契合之处,析出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联想的思想、数学抽象思想、数学模型思想、极限思想等,也包括利用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竞赛的知识、方法、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把握数学本质的思维活动。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实施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渗透,并以中学常见的数学题型为分类依据,解析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散作用,阐明教师只有通过“高观点”的熏陶,才能更好地驾驭初等数学教学,进一步提升自身和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实施融合的思想方法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对师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作用,并提出在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拓宽学生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吸收消化数学思想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自我学习中提升了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方面的数学素养。以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来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数学知识和思想功底,对高等数学、中学数学竞赛和中学数学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转变教与学的思想观念,提升自身数学素养;备课中注意数学思想在各个环节的渗透设计,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中应普及变式教学,发散学生思维,循序渐进,强化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反馈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情况,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能力。学生在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中需要主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兴趣和数学意识,善于提问,形成合作,以此促进数学素养的自我提升。

郭栋,王善勤[6](2018)在《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性问题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数学是高等院校多数理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中学数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针对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从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在新旧知识点的搭建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数学知识运用、过程考核等几个方面的相互衔接问题进行了探究,为教师更好开展大学数学教学提供解决方案。

龙薇,任琛琛,彭艳芳[7](2017)在《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衔接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科、经济类等学科的专业必修课,在大学学习中地位尤其突出。另一方面,由于中学新课标的实施,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知识的衔接性问题日趋突出,这已经成为高等数学教师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对高等数学和中学数学的知识衔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俞求是[8](2017)在《“两省一市高中数学教材”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省一市高中数学教材"对于我国高中数学教育具有广泛影响。其编写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积极稳妥地推进数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推动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套教材有以下特点:内容更新积极稳妥;结构科学脉络清晰;控制学生学习负担,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灵活性,实施因材施教;吸取前期教材实验的有益经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用数学的意识;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注重与初中数学教材的衔接和与相关学科的配合。

俞求是[9](2016)在《对“两省一市高中数学教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省一市高中数学教材"对于我国高中数学教育具有广泛影响.本文研究这套教科书编写的政治、教育和数学教育的时代背景,回顾了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制订和教科书编写的历程,总结了本套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佟婉君[10](2016)在《项武义《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实验史研究》文中指出美籍华人项武义教授,男,1937年2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现温州乐清市)智仁乡上岙村(现大台门村),着名的数学家、几何学家、数学教育家。本研究较系统的总结了项武义对我国数学教育作出的贡献,并对其策划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内容编排和实验教学实施两方面进行回顾和分析,反应了当时使用《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的情况,还原了80年代的一部分中学数学教育史的情况,以期它对现行的数学教育的启示和借鉴。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项武义的生平。对项武义的家庭和个人的介绍、项武义参与的国内数学教育活动的情况、项武义的书籍着作以及项武义的数学教育思想等方面作了简单的介绍。第三章,《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教材分析。在教材的编写中,以“精简实用、返璞归真”为选材原则,以“顺理成章、深入浅出”为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尽量为我国的中学生提供“内容现代化”的教材。本章通过对《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方面的分析以及适当的将其与当时的统编教材相比较,得出《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内容的选取和处理是合理的,是符合历史发展的程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的。第四章,《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教学实验分析。在教材教学实验实施的过程中,项武义经常回国指导参与实验的教师、学者,指点实验工作中的细节问题。通过整理有关文献和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参与实验教学的教师们在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成长迅速,实验班学生各项成绩优异,实验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起初的“出教材、出人才、出经验”的目的,推动了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二、搞好大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大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清末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
    2.1 历史背景
        2.1.1 “癸卯学制”的中学数学教育
        2.1.2 清末中学数学教科书编译概况
    2.2 翻译日本的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个案分析
        2.2.1 编译者简介
        2.2.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式
        2.2.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2.2.4 特点分析
    2.3 翻译美国的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个案分析
        2.3.1 编译者简介
        2.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2.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2.3.4 特点分析
    2.4 清末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及其特点(1902-1911)
        2.4.1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式
        2.4.2 勾股定理内容设置的形式
        2.4.3 勾股定理的内容表述之变迁及特点分析
        2.4.4 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特点及教育价值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民国初期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
    3.1 历史背景
        3.1.1 “壬子癸丑学制”的数学教育
        3.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编译概况
    3.2 《共和国教科书平面几何》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3.2.1 编者简介
        3.2.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3.2.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3.2.4 特点分析
    3.3 《民国新教科书几何学》中的“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3.3.1 编译者简介
        3.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3.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3.3.4 特点分析
    3.4 汉译本《温德华士几何学》中的“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3.4.1 编译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3.4.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3.4.4 特点分析
    3.5 小结
        3.5.1 勾股定理证明方法无明显差异
        3.5.2 从面积和射影角度讨论钝角和锐角三角形的不同情形
        3.5.3 习题数量参差不齐
        3.5.4 对几何作图的认识逐渐加强
第4章 课程纲要时期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
    4.1 历史背景
        4.1.1 “壬戌学制”下的数学教育
        4.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编纂概况
    4.2 混合教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
        4.2.1 《布利氏新式算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4.2.2 《初级混合数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4.2.3 《新学制混合算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概述
    4.3 《现代初中教科书几何》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概述
        4.3.1 编译者简介
        4.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4.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4.3.4 特点分析
    4.4 小结
        4.4.1 勾股定理内容分布在多个章节中
        4.4.2 证明方法由一到多,割补法逐渐成为主要方式
        4.4.3 由勾股定理向任意三角形推广
        4.4.4 习题中理解型题目与作图题目相结合
第5章 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
    5.1 历史背景
        5.1.1 中学算学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
        5.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编译概况
    5.2 复兴中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5.2.1 部分编撰者简介
        5.2.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5.2.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5.2.4 特点分析
    5.3 实验几何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以《初级中学实验几何学》为例
        5.3.1 编撰者简介
        5.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式
        5.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5.3.4 特点分析
    5.4 课程标准时期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变迁之特点分析
        5.4.1 数学史的融入
        5.4.2 定理证明实验法与演绎法并重
        5.4.3 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法
    5.5 民国时期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变迁特点分析(1912-1949)
        5.5.1 定理证明以方法为经,以教材为纬
        5.5.2 三角形内对锐角或钝角之三边情况贯穿于教科书中
        5.5.3 从正方形到任意相似图形
第6章 结论
    6.1 清末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编排特点
        6.1.1 数学教科书中定理命名的演变
        6.1.2 作为小节内容编排在单元中
        6.1.3 定理表述以“形的勾股定理”为主
        6.1.4 结构体系独特,勾股定理的推广内容丰富
        6.1.5 自编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史料贯彻爱国精神
    6.2 影响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的因素
        6.2.1 外部因素
        6.2.2 内部因素
    6.3 清末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编排之变迁
        6.3.1 欧几里得证法始终贯穿在教科书中
        6.3.2 证明方法由一变多,从演绎法过渡到拼补法
        6.3.3 中国古代“赵爽弦图”仅在课后习题中出现
        6.3.4 实验几何时期证法主要以综合法为主
        6.3.5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勾股定理编排中存在的问题
    6.4 清末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变迁的启示与借鉴
        6.4.1 编排形式与内容体系应力求严谨
        6.4.2 勾股定理内容编排重视趣味性、启发性与探究性
        6.4.3 实验证明和理论证明相辅相成
        6.4.4 从勾股定理到我们的思想
    6.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数学知识结构化视角下初高中衔接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关于数学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现状及其问题的原因研究
    2.2 关于数学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
    2.3 数学知识结构化理论及教学策略的研究
    2.4 文献小结
    2.5 理论基础
        2.5.1 布鲁纳的知识结构理论
        2.5.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数学知识结构化的初高中数学衔接理论研究
    3.1 初高中数学的差异研究
        3.1.1 初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差异分析
        3.1.2 学情的差异分析
        3.1.3 教师教学教法的差异分析
    3.2 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理论研究
        3.2.1 数学知识结构化理论分析
        3.2.2 基于数学结构化的初高中衔接教学原则
        3.2.3 衔接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
    3.3 衔接课教学设计实例
第四章 设计数学初高中衔接教学的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调查方法
    4.4 调查内容
    4.5 问卷设计
第五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5.1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5.2 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5.3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初高中衔接教学建议
    6.1 入学教育很重要
        6.1.1 从情感出发
        6.1.2 “日久生情”的学习习惯
    6.2 教师提升要跟上
        6.2.1 课标和教材是衔接的开始
        6.2.2 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有效衔接
        6.2.3 交流促进发展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3)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课标要求
        1.1.2 现实诉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问题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外对衔接教学的研究
        2.1.2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分类
        2.1.3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设计
        2.1.4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评价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2.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2.3 奥苏贝尔的学习迁移理论
    2.3 关键概念界定
        2.3.1 衔接的概念
        2.3.2 知识型衔接
        2.3.3 前衔接
        2.3.4 后衔接
        2.3.5 三种衔接模式对比
第三章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调查研究
    3.1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3.2 调研对象
    3.3 研究框架
    3.4 学生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3.4.1 样本的选取
        3.4.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4.3 问卷调查的具体实施及数据采集整理
        3.4.4 调研结果分析
    3.5 教师访谈
        3.5.1 访谈的基本情况
        3.5.2 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3.6 衔接内容的划分
        3.6.1 知识衔接型的衔接内容
        3.6.2 前衔接型的衔接内容
        3.6.3 后衔接型的衔接内容
第四章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具体展开
    4.1 教学内容剖析
        4.1.1 课程标准的要求
        4.1.2 教材的趋势
    4.2 学生情况分析
        4.2.1 间接了解
        4.2.2 直接了解
    4.3 衔接教学的具体安排
        4.3.1 知识衔接型衔接教学设计
        4.3.2 前衔接型衔接教学设计
        4.3.3 后衔接型衔接教学设计
    4.4 教学效果评价
        4.4.1 评价工具
        4.4.2 学生原始成绩的比较
        4.4.3 实验后学生成绩变化的比对
        4.4.4 广泛的限时测试的设计
        4.4.5 广泛的限时测试结果的对比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5.3 研究的局限性
    5.4 今后课题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个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
附录2 高中学生数学学情前测调查问卷
附录3 四个班的数学原始成绩
附录4 广泛的限时测试的具体安排
致谢

(4)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衔接”概念的界定
    2.2 数学衔接教学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3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工具设计
        3.1.1 调查问卷
        3.1.2 访谈提纲
    3.2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3.2.1 调查过程
        3.2.2 调查结果分析
        3.2.3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论
4 解决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策略
    4.1 知识方面
        4.1.1 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建议
        4.1.2 对高中数学教师的建议
    4.2 学法方面
        4.2.1 督促学生课前预习
        4.2.2 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4.2.3 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4.2.4 提醒学生及时复习
        4.2.5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4.3 教法方面
        4.3.1 初中数学教师转变教学方法
        4.3.2 高中数学教师调整教学方法
    4.4 衔接方式方面
        4.4.1 教学过程呈现知识的根源
        4.4.2 有效提问撞出思维的火花
        4.4.3 以旧引新降低新知的难度
        4.4.4 以新审旧促进旧知的理解
        4.4.5 新旧对比强化新知的记忆
        4.4.6 多管齐下激发学习的动机
    4.5 初高中数学教师交流方面
5 衔接教学案例及教学效果评价
    5.1 课堂教学案例及点评
    5.2 衔接教学实验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实施
        5.2.3 实验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讨论
    6.2 启示与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一学生的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一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 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附录4 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致谢

(5)融合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竞赛思想方法提升中学师生素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
        2.1.2 初等数学竞赛思想方法
        2.1.3 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2 研究现状
    2.3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第3章 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
    3.1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与初等数学竞赛思想方法的融合
    3.2 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
第4章 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及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1 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4.1.1 联想的思想
        4.1.2 数学抽象思想
        4.1.3 数学模型思想
        4.1.4 极限思想
    4.2 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2.1 在参数取值范围问题中的应用
        4.2.2 在函数最值问题中的应用
        4.2.3 在不等式证明问题中的应用
第5章 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中学师生素养的研究
    5.1 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及要求
        5.1.1 充分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5.1.2 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途径
        5.1.3 增强学生吸收消化数学思想的意识和能力
    5.2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师生素养提升
        5.2.1 联想思想
        5.2.2 数学抽象思想
        5.2.3 数学模型思想
        5.2.4 极限思想
    5.3 对教师其他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
        5.3.1 知识与技能功底深厚
        5.3.2 转变思想观念
        5.3.3 备课要求
        5.3.4 变式教学
        5.3.5 及时交流反馈
    5.4 对中学生数学素养自我提升的建议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校老师访谈提纲
附录2 2018年第一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部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6)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性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针对性教学, 注重“新旧”知识点的搭建衔接
    1.1 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学习基础, 提高教学针对性
    1.2 搭建好“旧”与“新”知识的平台, 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应用”的理念
2. 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2.1 制定出符合专业需求的大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
    2.2 新授课前介绍数学总体知识概况, 课堂教学中可穿插些数学史料和数学家的故事
3. 教学方法的衔接与教学进度的适应
    3.1 精选典型例题、习题, 加强解题技巧及应用的指导
    3.2 教学中使用MATLAB数学软件建立数学模型,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4. 数学知识应用性上的衔接
    4.1 注重知识点的衔接,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4.2 数学建模融入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团队协作能力
5. 考核体系的加强
6. 结论

(7)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衔接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上的异同
    (一) 知识重复
    (二) 知识断层
二、教学方法的不同
三、学习方法和反馈的不同
四、心理的不同
    (一) 学习心理的准备
    (二)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

(9)对“两省一市高中数学教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教科书编写的背景
    1.1 政治背景
    1.2 我国数学界和数学教育界对改革数学教育的意见
    1.3 数学课程的历史研究和国际比较
    1.4 国家教委关于大力办好高中的意见
    1.5 1988年的高中教材试验为本次教材编写探路
2 课程计划的颁布
3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制订
4《两省一市教材》的编写
    4.1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2 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积极稳妥地推进数学课程改革
    4.3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推动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5.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6. 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7. 重视教材的整体性、注重与初中数学教材的衔接和与相关学科的配合

(10)项武义《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实验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项武义教授参与的国内教研活动简介
    2.1 项武义教授的成长经历
        2.1.1 项家介绍
        2.1.2 项武义教授的个人情况
    2.2 项武义教授参与的国内数学教育活动
        2.2.1 开展《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编写及实验工作
        2.2.2 设立“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2.2.3 积极参与基础数学教育学术工作
    2.3 项武义教授的书籍着作及其数学教育思想
        2.3.1 项武义教授的书籍着作
        2.3.2 项武义教授的数学教育思想
第3章 《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教材研究
    3.1 《实验教材》出版背景
    3.2 《实验教材》内容分析
        3.2.1 教材指导思想
        3.2.2 教材知识体系
        3.2.3 教材编排特点
        3.2.4 教材习题设置
    3.3 《实验教材》特点分析
        3.3.1 从图文和版面设计来看
        3.3.2 从编写结构来看
        3.3.3 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看
        3.3.4 从教科书涉及的知识点来看
        3.3.5 从例题、习题的设置上来看
第4章 《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教学实验分析
    4.1 实验背景
    4.2 实验班学生考试成绩优异
        4.2.1 甘肃武威一中
        4.2.2 南昌市湾里一中
    4.3《实验教材》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4.4《实验教材》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4.5 有利于初、高中的内容衔接,减轻学生数学学习负担
    4.6 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师资队伍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搞好大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02-1949)[D]. 张冬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7)
  • [2]数学知识结构化视角下初高中衔接问题的研究[D]. 余安.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3]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D]. 陈晨.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为例[D]. 康晓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融合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竞赛思想方法提升中学师生素养的研究[D]. 姜莹莹.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6]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性问题探究[J]. 郭栋,王善勤.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10)
  • [7]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衔接的几点思考[J]. 龙薇,任琛琛,彭艳芳. 学周刊, 2017(33)
  • [8]“两省一市高中数学教材”之研究[J]. 俞求是. 中国教育科学, 2017(01)
  • [9]对“两省一市高中数学教材”的研究[J]. 俞求是. 中学数学杂志, 2016(11)
  • [10]项武义《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实验史研究[D]. 佟婉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做好高校数学教学衔接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