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泸沽湖散步

去泸沽湖散步

一、去泸沽湖走走看看(论文文献综述)

吴成业[1](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黑丰[2](2021)在《冰凉的眼睛 长篇小说》文中提出历史是一个我需要从中醒来的噩梦——爱尔兰作家乔依斯。——题记引子一个如梦的白昼,一团黢黑的人影慢腾腾地飘移在大街上,具体位置在新闻路与西昌路的交叉口。站在这街心,前后左右一看,到处都是一片白花花的太阳,一个人影也不见,一辆车也没有。岗亭里也不见人,更不用说那挂满红绿广告条幅的摩登大厦了。全是白花花的,白得连自己的人影也看不见。从报社出来就两眼白花花的,只有这团黢黑的人影在慢腾腾地移动。

少鸿[3](2021)在《鹤望兰》文中认为现在,天黑下来了。湛蓝的泸沽湖变成了一泓荡漾的墨水,粼粼闪光。他装成闲逛的样子,沿着一条荒草萋萋的土埂,向祖母屋的后门摸过去。祖母屋前的院子里烧起了篝火,火光映红了夜空。游客们围着火堆跳舞唱歌,喧哗得很,为他起到了掩蔽作用。路上一根斜伸过来的刺条挂住了头发,他小心地摘下,不料被刺划破了手指,痛感尖锐。凡事都要付出代价,这不算什么。

李如跃[4](2020)在《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文中认为民族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中国政府关于消除贫困的目标是坚定的,一贯的。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大面积的贫困状况已经基本得到消除,这就要求今后的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下沉到村、精确到户。传统的以区域性经济增长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宏观扶贫思路,暴露出不少问题,对贫困社会复杂性的认识还不足够全面,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村寨旅游扶贫的基层细节和具体落实轨迹,科学分析其中的减贫路径,探索实现旅游扶贫中精准对焦村寨中的目标主体的有效途径。贵州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探索减贫效果、培育地方产业、保护传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经验。本文选取了贵州黔东南州郎德上寨、西江苗寨和肇兴侗寨三个民族村寨为案例地,分析了他们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的历程、经验及问题,对于探索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扶贫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和旅游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本次研究的思路。首先,提出研究问题,分析研究背景和意义,针对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对案例地进行选择和调研计划。第二,厘清相关概念和分析理论,掌握贫困、旅游扶贫的内容和特点,并确定反贫困理论、分配正义理论、社区参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精准扶贫理论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的理论基础,为之后的研究开展提供理论指引。第三,对贵州省的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状况,从贫困现状、资源禀赋到民族村寨特点都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了贵州民族村寨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并梳理了其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历程。第四,调查了黔东南州郎德上寨、西江苗寨和肇兴侗寨三个案例地的社区概况、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社区旅游扶贫的发展情况,以及贫困人口的经济受益情况;调查了村寨居民在旅游扶贫的多方面感知,发现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整体上持支持态度,但对旅游扶贫政策满意度不高,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第五,对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发展中存在的经验以及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根据三个村寨的实际调查情况归纳并发现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存在着贫困人口在村寨旅游扶贫活动中受益不足、社区参与不足且贫困人口发展机会被剥夺、利益分配机制存在不合理、村寨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等现实问题,并梳理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第六,在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及案例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未来减贫的任务及特点,构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实现长效发展的机制,重点明确了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核心主体地位,并构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为了实现贫困人口为主体的多元合作,须对六大主体的角色和功能在旅游扶贫中进行清晰的定位,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构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长效发展机制:打造合适的旅游扶贫动力机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旅游收益分配机制要向贫困人口倾斜;建立方便贫困人口表达观点、融入旅游扶贫发展的参与机制;从金融、产权等制度角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利益所得等。通过系统分析,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村寨旅游扶贫是贵州黔东南州的重要选择,是民族地区减贫的重要经验;第二,虽然目前在民族村寨开发旅游之后,当地获得了客观上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真正的贫困居民往往无法有效从旅游开发中得到更多发展机会,实际上他们没有成为旅游扶贫的重点对象,这就使得旅游扶贫的靶向性不足。第三,作为当地公共利益的重要代言人,基层政府的积极参与是推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第四,贫困人口是旅游扶贫的核心主体,要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人力资本,使其具备起码的参与旅游接待或相关产业链的专业技能和服务常识;并增加各类扶贫贷款或专项资金投入,强化民族地区社区和贫困居民的旅游经营能力。第五,围绕着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中贫困人口如何获得公平的参与机会,激发其自身发展动力,完成自身能力提升,最终获得长期发展的可能性,要构建起来一套完整的旅游扶贫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活动在未来较长时期中的健康、稳定发展。

张洁方[5](2020)在《天浴(连载)》文中研究表明第三十九章下午四点多,王阳起身离开自己的办公室,去向台长请了假,背上包,匆匆穿过那条被法国梧桐遮盖严实的绿色通道,跨出电视台的大门,向一高校园走去。嘎嘎的皮鞋声敲击着柏油路面,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四围青山,一潭碧水,忽有一龙破水而出……二十多年前,王狗子的梦,如今真的变成了现实。当年圆梦先生糊弄王狗子,说他的儿媳怀的第二胎是一条龙,他欣喜若狂地请先生给起了个男娃的名字,岂知生草落地竟是个女娃。王狗子认为受了愚弄,气得半死。

邓定宪[6](2019)在《大研古城旅游企业主移民归属倾向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扎根理论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旅游企业主移民成为国内外成熟旅游目的地广泛出现的一种人口流动现象。作为迁入地旅游市场经营的主要群体,旅游企业主移民的归属倾向成为了迁入地社区管理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旅游移民归属倾向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地方感、地方认同、地方依恋、综合感知等概念延伸展开的,直接针对旅游企业主移民归属倾向的研究成果有限。大研古城自从1997年申遗成功之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人文风情吸引了大量旅游企业主移民前往经营,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旅游企业主移民研究案例地。文章以大研古城旅游企业主移民为对象,基于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方法,通过分析田野调查所得访谈资料,探讨旅游企业主移民归属倾向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建构主义扎根分析发现,旅游企业主移民的归属倾向具有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两个维度,其中情感倾向主要体现在地方情感和身份标识这两大要素上,行为倾向主要体现在长居计划、参与社区和宣传地方这三大要素上。根据两个维度所表现出来的强弱程度将旅游企业主移民划分成四大类型,其中“融入地方”型旅游企业主移民表现出强情感倾向和强行为倾向的特征;“依赖地方”型旅游企业主移民表现出弱情感倾向和强行为倾向的特征;“离开地方”型旅游企业主移民表现出弱情感倾向和弱行为倾向的特征;“留恋地方”型旅游企业主移民表现出强情感倾向和弱行为倾向的特征。从扎根分析所得结果发现,旅游企业主移民的归属倾向会受到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个人因素上,旅游企业主移民的归属倾向主要受其个人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其中个人特征主要包括发展历程、性格特征和文化水平;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理想生活、心中的家和都市厌恶。在环境因素上,旅游企业主移民的归属倾向主要受经营市场、社交关系和地方资源三大要素的影响,其中经营市场主要包括营业收益、行业氛围和政府监管;社交关系主要包括新关系网和旧关系网;地方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公共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梳理归纳各影响因素与旅游企业主移民归属倾向类型特征之间的关系,文章围绕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建构大研古城旅游企业主移民归属倾向形成机理概念模型,以期为当地社区移民管理体制的完善和社区旅游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李亚妮[7](2019)在《打工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与自我认同研究 ——以丽江古城为例》文中指出打工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方式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它将工作和旅游相结合,使金钱有限,但时间充足,渴望在某一旅游目的地长时间停留的年轻人也有机会拥有深度旅游的体验。在旅游实践领域,不少旅游机构也纷纷关注打工旅游者这一年轻的旅游群体,如优游纪和EASIN义工旅行组织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定期招募打工旅游者,将年轻人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打工旅游的方式结合起来,满足他们的旅游愿望,同时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尽管打工旅游已在旅游实践领域如火如荼发展,但是在旅游学术领域中,国内学者对打工旅游群体的关注相对匮乏,常常将打工旅游者作为背包客群体或是旅游移民体系中的边缘群体来探讨。实践的发展和打工旅游蕴含的教育属性、商业属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迫切要求旅游学界对打工旅游群体及其旅游体验进行单独的理解与研究。鉴于此,文章从社会学视角入手,选取打工旅游群体偏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丽江古城为案例研究地,以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与网络文本搜集等方式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借助社会建构理论,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打工旅游者在丽江古城旅游体验的建构主体、建构过程、建构方式、建构的具体内容,以及旅游体验的建构结果。主要尝试探讨如下问题:(1)打工旅游体验的建构主要分为哪几个过程?每个过程中的建构主体、内容与建构方式如何?(2)通过旅游体验,打工旅游者的自我认同发生了哪些变化?(3)工作在打工旅游体验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打工旅游体验的主体是打工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对象是旅游吸引物,打工旅游体验建构的起点是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打工旅游体验的建构分为初次建构和再次建构两种类型,建构过程分为预期旅游体验阶段、在场旅游体验阶段和追忆旅游体验阶段,旅游体验的阶段不同,建构主体不同,建构类型不同,建构内容也不同。(2)预期旅游体验建构内容分为“丽江的想象”和对“打工旅游方式的想象”2个副范畴;在场旅游体验建构内容分为“标志/景物体验、文化体验、主客互动活动体验、生活式的休闲体验以及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体验”5个副范畴;追忆旅游体验建构内容包含“旅行叙事”和“自我叙事”两个副范畴,“自我叙事”维度的构成与“自我认同”的维度构成有重叠。(3)成年初显期的固有特征和现代社会的结构化特征是打工旅游者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打工旅游可以看做是处于成年初显期,具有自我认同危机的年轻人进行的一次生活实践,是年轻人为寻求自我认同的一次尝试与选择。(4)打工旅游体验建构的最终结果是自我认同。预期旅游体验阶段呼应了打工旅游者寻求自我认同的“分化”需求,在场旅游体验给予了打工旅游者的自我归属感,追忆旅游体验阶段中的“旅行叙事”强化了打工旅游者的自我意义感,而在“自我叙事”阶段中,打工旅游者展现了关于“世界观拓展、自我改变、自我效能增强、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等维度的变化,这种分化需求、自我归属感、自我意义感和自我叙事中的各个维度,共同推动了打工旅游者新的自我认同的形成。(5)工作不仅仅是延长打工旅游者在地旅游时长的工具,还是确保打工旅游者获得更多在地旅游体验维度的手段,也对自我认同产生了促进作用。文章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群体上,关注打工旅游这一新兴的年轻人旅游群体,深化了对年轻人旅游市场的细分研究。(2)研究内容上,分析了打工旅游体验的社会建构过程以及旅游体验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丰富了旅游体验的研究体系。文章通过个案实证研究,关注打工旅游这一新兴群体,以丽江古城的打工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打工旅游体验的社会建构主体、内容、过程和方式,以及在旅游体验的社会建构下,打工旅游者的自我认同变化。希冀能为旅游学术界全面认识打工旅游群体抛砖引玉,也为旅游商业领域中的打工旅行组织或机构在市场营销、项目设计以及产品营销环节提供些许启发。

于文溶[8](2019)在《区隔理论视野下的高端民宿消费研究 ——基于川浙两地的经验考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消费逐渐取代生产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作为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前沿性的问题,高端民宿消费日益成为一个新兴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深入开展高端民宿消费的社会学研究,对于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时代特征,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区隔理论的分析视角,探讨高端民宿消费的文化成因,为认识和解读当代社会的消费结构转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消费社会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的基础上,从民宿的起源与分化入手,探究了高端民宿的私密性、符号性、区隔性等基本特征,追溯高端民宿消费兴起的原因,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两大层面系统探讨了高端民宿消费的结构表征和心理投射,剖析高端民宿消费的社会后果,试图阐释中产阶层与高端民宿消费的互构关系,展现区隔的生产与再生产逻辑。研究发现,高端民宿因其特有的定制与专属服务呈现出私密性的特点,符号意义也让追求面子消费和讲究生活品质的消费者纷至沓来。高端民宿消费的高价格将较低阶层的人拒之门外,区隔就此形成。高端民宿消费者大多是中产阶层,他们借用高端民宿消费来构筑自己的伴侣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而较低阶层受从众和攀比心理的影响,试图通过高端民宿消费来模仿较高阶层的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正在试图进入这一消费领域,造成较高阶层的消费困扰,这便是高端民宿消费祛魅的过程。总之,高端民宿消费并不是一种炫耀性消费,它更多的是消费群体表达品味与追求时尚的方式。虽然消费者借助高端民宿消费为自己博取了一定的声誉,但与上层阶级不同的是,它不是一种对时间的休闲,而是中产阶层一种放松疲惫身心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追求融入自然和乡愁的体验式消费。中产阶层持续的消费热情使高端民宿消费得以延续,高端民宿的区隔特质在一定程序上满足了中产阶层的消费心理,二者之间形成的互构关系,共同推动了高端民宿消费成为可能。区隔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正是高端民宿消费的魅力所在。

王青山[9](2018)在《走在泸沽湖》文中研究说明主要人物刘若男:女。19岁。在校大学生阿妈(纳塔·边马打珍):女。52岁。纳塔家的"达布"(女主人)拉措(纳塔·边马拉措):女。19岁。阿妈的三女儿阿普(纳塔·边马央章):男。73岁。阿妈的舅舅,纳塔家最年长者央青(纳塔·边马央青):女。12岁。阿妈的外孙女(阿妈大女儿的女儿)。第一章一晨曦中的格姆神山。亮海。水中,一只猪槽船。亮海和草海的分界线。草海。走婚桥。早行人匆匆走过。推出片名——走在泸沽湖(暂名)

王娟[10](2018)在《基于大数据的武汉市主城区旅游空间识别、评价与优化》文中指出数据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数据获取与处理已经出现了新的趋向,进而带来了研究范式的转型与研究内容的革新。大数据具有样本量大、时效性强、空间粒度小、成本低的优势,且许多大数据与空间位置有关,这使得地理学成为大数据的天然试验场。旅游休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共享城市空间、共同开展游憩活动也就成为现代城市的一大显着特征。旅游活动具有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市功能优化、改善城市环境面貌等一系列积极影响。然而,旅游者在城市中的高强度活动也打破了城市原有的相对平衡,激化了城市不同群体在使用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资源中的矛盾。本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地理区位论、旅游系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使用文献综述法、GIS空间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大数据、城市旅游以及旅游空间等概念的探讨和相关文献的梳理,构建起分析框架,并综合利用百度地图POI数据、百度地图热力图数据、网络游记数据、百度地图实时导航数据、网络点评数据等大数据来源,研究了综合性特大城市的旅游空间识别、评价和优化问题。文章主要结论如下:(1)武汉旅游空间呈现基础——核心——潜力三个层级。文章分别从旅游供应要素、城市空间使用主体(包括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以及外来游客本身三个视角对武汉城市旅游空间进行了识别。最终确认了武汉旅游基础空间、核心空间和潜力空间的大致空间范围。武汉旅游基础空间是武汉市旅游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面积85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汉口中心区和武昌武珞路一线,虽然不及市域面积的1%,但武汉旅游基础空间集中了半数以上的旅游供应要素和绝大多数外来游客最常光顾的旅游节点。武汉旅游核心空间是在基础空间的范围内形成的四个旅游活动高强度区域,分别为江北组团、江南组团、东湖组团和光谷组团。武汉旅游潜力空间是指处于旅游基础空间之外,但仍然被外来游客经常访问,具有良好旅游休闲发展前景的区域。由于案例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推而广之,本文认为,旅游基础空间、旅游核心空间和旅游潜力空间在其他城市也同样存在,是具有普适性的城市旅游空间研究工具。(2)武汉旅游空间满意度呈现片状聚集与线形延伸并存的空间分异特征。在空间识别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利用网络点评数据对游、食、购、娱、住这五大点状旅游供应要素进行了空间满意度的评价。总体上说,旅游空间满意度高值区主要聚集在武昌和汉口,其中,武昌形成了以黄鹤楼、中南路、武汉大学、湖北省博物馆和光谷为核心的多中心结构,汉口主要集中在江汉路——汉口江滩区域,单中心结构较为明显。其次,文章基于百度地图实时导航数据,从城市大小交通相互协调的视角出发,基于公交+地铁的交通方式以及自驾车的交通方式对城市旅游空间的交通门户可达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与武汉的对外交通通达性相比,武汉市内的交通通达度特别是公共交通仍然是短板,四大交通门户的市内公共交通通达度均有待提升。(3)城市旅游空间的识别与评价是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的有效抓手。通过对武汉城市旅游基础空间、旅游核心空间以及旅游潜力空间的识别,证明了旅游者在城市空间中的流动既具有无所不至的广域性,又呈显着的地域集中性,旅游空间的扩张有其边界,旅游业的分布具有集聚倾向。由此,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全域旅游”这一概念,认为全域旅游的侧重点在于摆脱目前旅游发展的各种桎梏,走出景点旅游老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此外,通过对武汉旅游空间满意度的评价,找到了各旅游核心空间和潜力空间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为各个片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城市旅游空间的识别和评价,一方面能够从空间上帮助政策制定者定位工作的重点区域,另一方面可以从内容上找准需要努力的方向,有利于“全域旅游”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从而成为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的重要抓手。(4)城市旅游空间的异化与反异化是有效的“主客共享”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开始越来越紧密地共享城市资源,共同开展游憩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生活空间被异化为外来游客的“旅游空间”,同时,许多“旅游空间”也被“反异化”为本地居民的“休闲空间”。本文通过选取武汉从旅游淡季向旅游旺季转换过程中的5个时间断面,对比分析了武汉城市空间的热力度变化,揭示了主客共享的时间空间机制:在旅游淡季,生活空间、休闲空间和旅游空间处于平衡的状态,为数不多的外来游客基本被这座城市消化于无形,他们对城市公共设施、游憩空间的使用基本不影响本地居民的使用。在旅游旺季,本地居民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城市空间让渡给了外来游客。基于此,本文提出,在旅游旺季,应该引导城市生活生产空间向旅游空间异化,在旅游淡季,应引导旅游空间向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反异化,通过这个调节机制,旅游淡旺季区别明显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将能够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5)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共同需求满足是旅游空间评价的出发点。空间的评价要回答的是“空间好不好”的问题,虽然“好”与“不好”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但旅游空间的评价理应根植于旅游者的需求,而城市旅游者既包括城市居民又包括外来游客。以往的城市管理和城市旅游管理大多将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割裂开来:城市规划部门较少考虑外来游客的需求,认为缺乏将这个群体纳入规划人口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而旅游管理部门又只能从外来游客的角度出发,提出设置观光巴士、旅游交通专线等专门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项目。然而,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外来游客到达城市旅游目的地之后,更倾向于使用面向本地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而非专门的旅游服务设施。从而导致外来游客一方面对专门的旅游服务设施不闻不问,另一方面挤占了原本有限的城市居民服务设施,这种情况在旅游旺季更为突出。因此,只有将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需求统一起来考虑,将二者统一在“城市使用者”的范畴下,将城市旅游休闲活动作为事关群众生活福利的民生事业和全民广泛参与的民生产业,关注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关注千千万万普通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才能找准城市旅游空间评价的出发点,才有可能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结论,从而为城市空间的优化提供参考。(6)大数据是城市旅游空间研究的重要突破口。本文的研究资料基本来源于互联网,涵盖静态的POI数据,动态的热力地图数据,网络评价数据,地图导航数据以及网络文本数据。通过对这些多类型的互联网大数据的清洗、挖掘和分析,完成了对城市旅游空间识别、评价和优化的工作,可以说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这也足以证明大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特别是具有层级性、流动性和复杂性的城市旅游空间研究领域的应用价值。透过大数据,研究者可以像观察个体一样去观察群体,像模拟局部一样去模拟整体,使以往难以实现的研究思路和设想成为可能,成为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包括:(1)在研究视角上,从旅游者的视角观察城市空间,寻找城市研究与旅游研究的契合点,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两方面话语体系;(2)在研究内容上,与以往零散的研究不同,本文从城市旅游空间的识别、评价和优化三个方面对城市旅游空间开展了系统研究,是对城市旅游空间研究在研究内容上的系统化和深化;(3)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探索了综合ArcGIS平台、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处理百度地图POI、热力图、实时交通数据、网络文本数据、网络点评数据等多元大数据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利用大数据进行旅游空间的定量研究方面有所创新。

二、去泸沽湖走走看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泸沽湖走走看看(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2.1 区域概况
    2.2 样本选取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1.1 丽江市
        5.1.2 大理州
        5.1.3 迪庆州
        5.1.4 保山市
        5.1.5 玉溪市
        5.1.6 昭通市
        5.1.7 怒江州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2.1 普洱市
        5.2.2 临沧市
        5.2.3 曲靖市
        5.2.4 楚雄州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3.1 红河州
        5.3.2 德宏州
        5.3.3 文山州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4.1 昆明市
        5.4.2 西双版纳州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1.1 迪庆州
        6.1.2 临沧市
        6.1.3 红河州
        6.1.4 昭通市
        6.1.5 西双版纳州
        6.1.6 德宏州
        6.1.7 文山州
        6.1.8 楚雄州
        6.1.9 怒江州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2.1 普洱市
        6.2.2 保山市
        6.2.3 玉溪市
        6.2.4 曲靖市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冰凉的眼睛 长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故事
结局
尾声

(4)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旅游扶贫问题的相关研究
        1.2.2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田野调查地点的选择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和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
        2.1.2 贫困的类型
        2.1.3 贫困线
        2.1.4 绝对贫困的衡量方法
        2.1.5 旅游扶贫
    2.2 理论基础
        2.2.1 反贫困理论
        2.2.2 分配正义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社区参与理论
        2.2.5 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
        2.2.6 精准扶贫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发展概况
    3.1 贵州民族地区贫困概况
        3.1.1 贵州贫困状况较严峻
        3.1.2 扶贫工作难度大
    3.2 贵州民族村寨实施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
        3.2.1 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
        3.2.2 可开发旅游资源丰富
        3.2.3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基础广泛
        3.2.4 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3.3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
        3.3.1 探索起步阶段
        3.3.2 初步发展阶段
        3.3.3 快速发展阶段
        3.3.4 攻坚阶段
    本章小结
第4章 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案例调查
    4.1 西江苗寨旅游扶贫发展调查
        4.1.1 西江苗寨概况
        4.1.2 西江苗寨旅游资源概况
        4.1.3 西江苗寨旅游扶贫历程
        4.1.4 西江苗寨旅游扶贫对居民的经济受益状况
    4.2 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发展调查
        4.2.1 郎德上寨概况
        4.2.2 郎德上寨旅游资源概况
        4.2.3 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历程
        4.2.4 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对居民的经济受益状况
    4.3 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发展调查
        4.3.1 肇兴侗寨概况
        4.3.2 肇兴侗寨旅游资源概况
        4.3.3 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历程
        4.3.4 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对居民的经济受益状况
    4.4 西江苗寨、郎德上寨和肇兴侗寨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调查研究
        4.4.1 研究设计
        4.4.2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4.4.3 量表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的经验和问题分析
    5.1 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
        5.1.1 探索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
        5.1.2 旅游扶贫效果显着,产业带动能力强
        5.1.3 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5.1.4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增强。
        5.1.5 社区居民维权意识和自治能力不断提高。
    5.2 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5.2.1 贫困人口在村寨旅游扶贫中受益不足
        5.2.2 贫困人口社区参与不足
        5.2.3 旅游扶贫开发利益分配不合理
        5.2.4 村寨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
    本章小结
第6章 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6.1 对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认识
        6.1.1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应该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6.1.2 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应有利于贫困居民发展
        6.1.3 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应适度向贫困居民倾斜
        6.1.4 旅游扶贫保障机制应持续有力
    6.2 旅游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的原则
        6.2.1 政府主导原则
        6.2.2 协同发展的原则
        6.2.3 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6.2.4 居民主体的原则
        6.2.5 因地制宜的原则
    6.3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内容
        6.3.1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动力机制
        6.3.2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参与机制
        6.3.3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
        6.3.4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保障机制
    6.4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实施
        6.4.1 政府要发挥关键性作用
        6.4.2 贫困居民的积极参与是根本
        6.4.3 利益分配是核心
        6.4.4 制度建设是保障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调查问卷
    2.访谈纪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天浴(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6)大研古城旅游企业主移民归属倾向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扎根理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进展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研究进展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过程
4 旅游企业主移民归属倾向的类型和特征
    4.1 “融入地方”型:强情感倾向,强行为倾向
    4.2 “依赖地方”型:弱情感倾向,强行为倾向
    4.3 “离开地方”型:弱情感倾向,弱行为倾向
    4.4 “留恋地方”型:强情感倾向,弱行为倾向
    4.5 本章小结
5 旅游企业主移民归属倾向的影响因素
    5.1 旅游企业主移民归属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5.2 旅游企业主移民归属倾向形成机理提炼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大研古城旅游企业主移民半结构访谈提纲
    附录二:大研古城旅游企业主移民归属倾向一二级编码示例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打工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与自我认同研究 ——以丽江古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案例地概况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打工旅游者
        2.1.1 打工旅游者的概念界定
        2.1.2 打工旅游者的研究进展
        2.1.3 研究述评
    2.2 旅游体验
        2.2.1 旅游体验的概念界定
        2.2.2 国外旅游体验的研究进展
        2.2.3 国内旅游体验的研究进展
        2.2.4 研究述评
    2.3 自我认同
        2.3.1 自我认同的概念界定
        2.3.2 国外自我认同的研究进展
        2.3.3 国内自我认同的研究进展
        2.3.4 研究述评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社会建构理论
        2.4.2 成年初显期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数据来源与分析
    3.1 资料收集与调研过程
        3.1.1 资料来源
        3.1.2 调研过程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与样本分析
第4章 旅游体验与认同的扎根分析
    4.1 开放式编码
    4.2 主轴编码
    4.3 选择编码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5 小结
第5章 实证解读与理论阐释
    5.1 打工旅游者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原因
        5.1.1 成年初显期的固有特征
        5.1.2 现代社会的结构化特征
    5.2 打工旅游体验建构的解读与理论阐释
        5.2.1 打工旅游体验建构的起点: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
        5.2.2 预期旅游体验建构:丽江打工旅游的想象
        5.2.3 在场旅游体验建构:人-物互动与人-人互动
        5.2.4 追忆旅游体验建构:重塑自身的旅游体验
    5.3 打工旅游体验的建构结果:形成新的自我认同
        5.3.1 预期旅游体验:分化需求的呼应
        5.3.2 在场旅游体验:自我归属感的建立
        5.3.3 追忆旅游体验:自我意义感的强化与自我叙事
    5.4 工作与打工旅游体验、自我认同的关系
        5.4.1 工作与打工旅游体验的关系
        5.4.2 工作与自我认同的关系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创新点
    6.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区隔理论视野下的高端民宿消费研究 ——基于川浙两地的经验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活方式研究:从哲学到社会学
        1.2.2 休闲消费与体验消费研究
        1.2.3 民宿研究的社会学转向
        1.2.4 已有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高端民宿
        1.3.2 民宿消费
        1.3.3 消费结构
        1.3.4 消费主义
        1.3.5 区隔
    1.4 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1.4.1 理论视角
        1.4.2 分析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方法论
        1.5.2 资料收集方法
        1.5.3 资料分析方法
第2章 区隔的生成:民宿产业的发展与分化
    2.1 民宿产业的源与流
        2.1.1 民宿产业的源与流
        2.1.2 民宿的分类
    2.2 民宿产业的分化
        2.2.1 民宿的内部分化
        2.2.2 低端民宿发展低迷
        2.2.3 高端民宿异军突起
    2.3 高端民宿的基本特征
        2.3.1 私密性:定制与专属
        2.3.2 符号性:面子与讲究
        2.3.3 区隔性:示同与示异
    小结 一个意义建构的空间:高端民宿的消费想像
第3章 消费分层:高端民宿消费的结构表征
    3.1 高端民宿消费的兴起
        3.1.1 品质导向与消费主义推动
        3.1.2 商业资本与城市空间操控
        3.1.3 信息革命与大众传媒引导
    3.2 高端民宿的消费者群像
        3.2.1 职业构成
        3.2.2 收入构成
        3.2.3 社会地位构成
    3.3 高端民宿消费的类型
        3.3.1 伴侣消费
        3.3.2 家庭消费
        3.3.3 集体消费
    小结 中产阶层的崛起:高端民宿消费何以可能?
第4章 品味区隔:高端民宿消费的心理呈现
    4.1 高端民宿消费的个体心理
        4.1.1 个性张扬的消费示范
        4.1.2 工作之余的压力释放
        4.1.3 社会精英的自我认同
    4.2 高端民宿消费的群体心理
        4.2.1 群体交往的关系构建
        4.2.2 集体迷路的从众跟潮
        4.2.3 大众狂欢的攀比效应
    4.3 高端民宿消费的社会心理
        4.3.1 消费品味:追求与展示
        4.3.2 时尚消费:呈现与定义
        4.3.3 社会认同:身份与地位
    小结 认同与建构:高端民宿消费的身份迷思
第5章 区隔的再生产:高端民宿消费的社会后果
    5.1 体验共享:都市与乡村的生活交替
        5.1.1 短逃避:满足虚荣与模仿上层
        5.1.2 慢生活:亲近自然与美好环境
    5.2 时空延展:工作与生活的情感表达
        5.2.1 旧乡愁情怀:时间的虚拟回归
        5.2.2 新生活方式:空间的城乡融合
    5.3 消费退赛:中产阶层的闲暇转向
        5.3.1 共享经济:休闲时间与效用浪费
        5.3.2 消费降级:营销策略与有限准入
    小结 符号与象征:中产阶级与高端民宿消费互构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与讨论
        6.1.1 结论
        6.1.2 讨论
    6.2 创新与不足
        6.2.1 创新之处
        6.2.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大数据的武汉市主城区旅游空间识别、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数据和信息技术背景下,城市生活日新月异
        1.1.2 全民旅游休闲时代,城市空间问题凸显
        1.1.3 新时期人文地理学出现了新趋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案例地、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5.1 案例地
        1.5.2 研究区域
        1.5.3 数据来源
2 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有关大数据对人文地理学影响的讨论
        2.1.1 国外的探讨
        2.1.2 国内的探讨
    2.2 国内外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进展
        2.2.1 城市使用者时空行为研究
        2.2.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2.2.3 城市规划应用探索
    2.3 国内外城市旅游空间研究进展
        2.3.1 城市旅游空间的理论探讨
        2.3.2 城市旅游供应要素的空间分异研究
        2.3.3 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的讨论
    2.4 研究述评
        2.4.1 国内外有关大数据对人文地理学影响的讨论述评
        2.4.2 国内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述评
        2.4.3 国内外城市旅游空间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大数据
        3.1.2 城市旅游
        3.1.3 旅游空间
    3.2 理论基础
        3.2.1 空间生产理论
        3.2.2 区位理论
        3.2.3 旅游系统理论
        3.2.4 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
4 武汉市主城区旅游空间识别
    4.1 基于POI的旅游供应要素空间识别
        4.1.1 数据与方法
        4.1.2 识别结果与可视化
    4.2 基于百度地图热力图的人群高密度区空间识别
        4.2.1 数据与方法
        4.2.2 识别结果与可视化
    4.3 基于网络游记的游客流动空间识别
        4.3.1 数据与方法
        4.3.2 识别结果与可视化
        4.3.3 流动方式识别
    4.4 识别结果综合叠加
        4.4.1 武汉旅游基础空间
        4.4.2 武汉旅游核心空间
        4.4.3 武汉旅游潜力空间
    4.5 本章小结
5 武汉市主城区旅游空间评价
    5.1 基于网络点评数据的武汉市主城区旅游空间评价
        5.1.1 数据来源、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5.1.2 结果分析
    5.2 基于实时交通数据的武汉市主城区旅游空间可达性评价
        5.2.1 数据与方法
        5.2.2 结果分析
    5.3 武汉市主城区旅游空间综合评价
        5.3.1 旅游空间等级
        5.3.2 旅游空间分布模型
        5.3.3 旅游空间流动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武汉市主城区旅游空间优化
    6.1 旅游基础空间的拓展
        6.1.1 以长江、东湖为空间拓展介质,开拓滨水旅游空间
        6.1.2 以武珞路为发展轴线,开拓城市休闲旅游空间
        6.1.3 以徐东商圈、王家湾商圈为基础,培育本地游憩空间
    6.2 旅游核心空间的提升
        6.2.1 江南旅游核心组团提升策略
        6.2.2 江北旅游核心组团提升策略
        6.2.3 东湖旅游核心组团提升策略
        6.2.4 光谷旅游核心组团的提升策略
    6.3 旅游潜力空间的激活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7.1.1 城市旅游空间呈现基础——核心——潜力三个层级
        7.1.2 武汉旅游空间满意度格局呈现片状聚集与线形延伸并存的特征
        7.1.3 城市旅游空间的识别与评价是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的有效抓手
        7.1.4 城市旅游空间的异化与反异化是有效的“主客共享”机制
        7.1.5 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共同需求满足是旅游空间评价的出发点
        7.1.6 大数据是城市旅游空间研究的重要突破口
    7.2 研究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去泸沽湖走走看看(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冰凉的眼睛 长篇小说[J]. 黑丰. 红豆, 2021(05)
  • [3]鹤望兰[J]. 少鸿. 芙蓉, 2021(01)
  • [4]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D]. 李如跃.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2)
  • [5]天浴(连载)[J]. 张洁方. 时代报告(奔流), 2020(09)
  • [6]大研古城旅游企业主移民归属倾向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扎根理论方法[D]. 邓定宪. 广州大学, 2019(01)
  • [7]打工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与自我认同研究 ——以丽江古城为例[D]. 李亚妮.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区隔理论视野下的高端民宿消费研究 ——基于川浙两地的经验考察[D]. 于文溶.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9]走在泸沽湖[J]. 王青山. 凉山文学, 2018(04)
  • [10]基于大数据的武汉市主城区旅游空间识别、评价与优化[D]. 王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去泸沽湖散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