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点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

一点点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

一、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1](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戴元琴[2](2020)在《蓝墨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着重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教授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掌握,只是停留在模仿阶段,无法形成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无法进行技能迁移来适应职业变化。本研究采用的对分课堂分为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授和讨论中间增加内化吸收环节,主要是学生进行个性化地学习、思考或完成作业。由于中职学生自律性偏差,本研究采用蓝墨云班课辅助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从而培养学生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在教学研究中通过行动、行动后观察和反思三个循环步骤不断改进教学,共进行2轮教学实践。研究发现:(1)讲授只讲框架或重难点,给学生留白,学生内化开展自主补充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内化吸收在课余开展,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完成的作品具有独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3)讨论是在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后开展的,讨论“碰撞”出新想法,讨论不仅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同时是知识技能的升华。(4)蓝墨云班课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共同学习提供平台,并促进学生和教师反思和改进。

于彩仙[3](2020)在《对某中职文秘专业学生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在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次,信息化时代和无纸化办公时代的来临,使得文秘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作为最基本的办公能力,成为文秘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因此,本研究选择对中职文秘专业学生的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了中职文秘专业及Office办公软件的研究现状,再结合已有调查问卷和量表编制问卷,根据调查问卷得出中职文秘专业学生Office应用能力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Office应用能力教学未能结合专业特色,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2.中职文秘专业学生的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提高;3.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教学能力与素质、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会影响Office应用能力的获得。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4](2020)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深入,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早在西汉时期,汉语就传入了越南,随后不断与越南历史、文化、社会相融合。新中国成立之后,越南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两国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相互交流,汉语自然就成为越南重要的外语之一。汉字(ch?Hán)、汉喃辞(t?Hán N?m)、汉越词(t?Hán Vi?t)成为越南语言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工作也就备受重视。然而,当前越南汉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强调,对相关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线上与线下(O2O)的教学融合,以及如何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深刻变化,如何寻求一条适合越南学生的有效汉语学习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越南高校学生汉语学习的自主能力较低、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探索构建一个适用于越南高校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Online/Offline)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探讨适合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紧紧围绕研究问题的重点,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越南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O2O教学模式的文献分析,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理论,依托O2O教学原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以及结合越南高校本土教学实情,构建了面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O2O教学模式适合越南的对外汉语教学;二是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线上线下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将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过程将会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有利因素作用的发挥,从而逐渐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制定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为后续模式验证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2)设计实施O2O对外汉语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活动。本研究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以及模式架构,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创设了支撑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且利于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学习环境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针对O2O汉语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两环境的功能、架构及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案例教学实践。为了验证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了Edmodo作为线上教学平台,选择河内首都大学外语系汉语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言文化》为例开展案例研究实践。采用设计研究的思路,开展了包括模式的初步应用、模式的细化应用、模式的强化应用三轮迭代案例实践。通过三个学期教学模式迭代设计和教学活动调整,对187名学生的线上跟踪、课堂观察、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出:大多数学生不仅较好地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汉语学习观念、自我意识、信息素养、社区归属感和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得到了显着提升,从而也验证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对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互联网教育应用在越南刚刚兴起,必然会挑战各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创新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更加凸显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利用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期他们能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尽管本人在越南高校长期从事汉语教学,深感汉语教学远比其他语言的教学难度大得多。选择这样的研究题目,也是一种挑战、一种探索、一种提升。期望自己的研究不仅能促进自己未来汉语教学的提升,也为他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唐新宇[5](2020)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达标对策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中职教育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等应用技术类课程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为更有效的实施、开设与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山东省教育厅在2016年5月制定颁布了“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授课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建议。通过考察分析发现,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达标问题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数据较少。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现状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时安排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偏差,授课教师和学生等群体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欠缺,教学方法、教学侧重点和考试形式等方面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所出入,以及设施更新条件有限等问题。本研究以该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Excel 2010和SPSS 23.0等信息化数据处理软件,对济南理工中等职业学校、济南传媒学校、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安丘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与达标情况、师资现状与达标情况、学生参与现状和教学环境现状与达标情况等四个方面。根据调查统计得出的结论发现,现在适用于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硬件设施较为完善,但是在学校师资队伍水平、课时安排、授课内容选择与制定、教师授课方法以及评价考核形式等方面与课程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析其原因因素主要有,“学校对课标落实重视程度不够;课标实施过程缺乏监管;学生对课程认知程度深浅不一;师资专业化欠缺;教材资料不能结合具体专业学生特色、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等几方面。针对影响课程发展与达标的因素,参考相关文献,本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要完善课时安排,保证授课时间,开发符合专业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教材内容;其次是要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降低或消除兼课现象;再者是要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考核形式,解决所有班级统一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的问题,综合评价学生;最后是完善硬件条件,加大计算机文化宣传力度,意在扩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学识,消除学生认知差异程度大的问题。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阻力,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标准在中职学校的实施,本文结合具体学校实际情况,尝试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并实施。实施过程中综合比较了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学习态度、技能掌握以及综合成绩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班级学生在学习成绩、日常学习行为、项目完成等各方面均优于传统授课班级学生,这是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和促进课程标准实施的一条有效途径。

马逸飞[6](2020)在《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文中认为近几年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我国教育信息化有了极大的发展。伴随着电子设备、移动网络、数字校园等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不断进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更加凸显。另一方面,国家对于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社会劳动岗位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机能人才,其培养方向的社会定位和职业教育功能,内在地决定了职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主旨,计算思维是计算机从业者的职业思维,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说,计算思维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本研究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构建了一个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并进行实践应用。首先,研究者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查阅文献,阐述混合式学习和计算思维的研究现状,之后介绍本研究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其次,介绍混合式学习和计算思维的概念、介绍本研究所依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OBE学习产出理念和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然后,研究者通过对混合式学习的基础模型进行学习与分析,结合中职学段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并阐述了模式构建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学习模式。实践阶段,选择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学习模式实践研究。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本模式具有积极效果。第一,在课后统一测验中,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第二,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等,证明了该模式可以提高课堂活跃度,增加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第三,后测问卷结果显示在课堂实践中大部分学生都提升了计算思维能力,并提高了思维养成的意识。

杨敏[7](2019)在《基于CDIO的中职物联网实训平台与课程设计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各行业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都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中职物联网实训教学问题尤为突出。主要存在物联网实训平台和课程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综合能力弱等问题。因此研究并设计符合中职物联网专业的实训平台与课程成为中职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中职物联网实训教学的迫切需求,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开发更符合中职物联网专业学生的物联网实训平台与课程,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以及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中职物联网实训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物联网岗位需求进行了数据爬取,分析得出中职物联网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CDIO理念开发更适于中职物联网教学的实训平台与课程的具体解决方案;其次,本文融合CDIO理念,以智能家居项目为例,采用物联网经典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框架,应用传感检测、ZigBee组网、Java开发等技术,设计了一套适合中职物联网专业学生学习的物联网实训平台,经过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满足设计需求;再次,本文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验教学法以及行动研究法,应用所设计的实训平台,设计了更适合中职物联网学生的物联网实训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将一个智能家居的项目分成若干个子实验,通过完成子实验任务来进行教学,基于CDIO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系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程能力;最后,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法与CDIO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实施,课程实施之后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进行评价,得出学生的物联网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物联网工程系统能力以及物联网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得到了提高,从而验证了该课程的有效性。本课题所提出的基于CDIO理念解决中职物联网实训问题的方法、以及开发出的更适于中职物联网教学的实训平台与课程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意义,也为今后中职物联网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做出一定的贡献。

宁鹏飞[8](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曾红红[9](2020)在《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改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并且国家出台了推进“互联网+教育”的相关意见和发展规划,教育部也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智慧教学逐渐兴起,但智慧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一定差异。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们对智慧教学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国内外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学科上,又如何构建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因此,通过解读智慧教学的内涵,以及雨课堂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将对构建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提供帮助,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分析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XXX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结合雨课堂教学优势,明确了构建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2)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本文在依据Josh Bersin提出的教学过程四环节的基础上,结合智慧教学的内涵,设计了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前期分析,教学活动设计、活动实施和教学评价四个部分,本研究在对各个环节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的雏形。(3)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为了验证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将其应用于上海市XXX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并从教师和学生角度设计了详细的行动方案。最后,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学生智慧“学”与教师智慧“教”进行评价,对该模式进行完善和改进。教学应用结果得出,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教师智慧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师评价;而且通过智慧的“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均有所改善,学习的效率、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李阳[10](2019)在《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话题。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 OECD)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研究项目,届时,核心素养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热点研究的话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尽管定义有所差别,但总体而言,核心素养是对人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全面升级,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因此,国内外教育界都已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关键素养为目标开展有效的行动研究,为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供依据。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2016年北京权威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自此,国内掀起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研究和课改热潮。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伴随着核心素养的广泛研究逐渐产生并明晰。学科核心素养是在与学科知识有关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人们获取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过程。当前,学科课程仍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形态,并在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作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紧密联系,如何通过课程实施过程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便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在学科选择上呈现明显差异,大量研究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并与具体学科结合来促进该学科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研究却存在不足,对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导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思维及价值观”等的核心素养的改革尝试更加稀少。再者,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研究着眼点放在中小学课程上,在推进普职融合的今天,中高职课程的相关研究中,鲜少提及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研究。最后,在职业教育领域,社会、学校普遍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训练,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做准备,而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他们素养培育的关注。基于以上所述的目前针对核心素养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决定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出发,以面向信息技术学科素养为目标,设计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否提升,以期为中职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提供理论帮助。本研究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以探究式学习理论、合作教育理论、自主学习理论等为理论指导,设计了一学期的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并应用于实践。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意义,分析了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现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设计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同时阐释了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界定本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详细阐释了探究式学习理论、合作教育理论与自主学习理论的定义与模式及其与中职信息技术的研究发展的关系。第三章,从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现状出发,继而进行面向学科核心素养变革课堂的需求和价值分析,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总结当前的教学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为第四章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现实依据。第四章,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及教学目标,提出本研究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对方案中各个环节的实施依据和意义进行详细分析。第五章,依据第四章的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两个教学案例,通过课堂观察、前后期实验等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课堂效果比较,得出结论,以期为今后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提供参考。第六章,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对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及教学结果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展望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应用的未来。

二、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蓝墨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教育改革
        二、中职学生就业的需要
        三、中职学生学习现状
        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对分课堂
        二、蓝墨云班课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对分课堂研究现状
        二、蓝墨云班课研究现状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行动研究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蓝墨云环境下的对分课堂教学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对分课堂
        一、对分课堂的理论基础
        二、对分课堂的内涵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节 蓝墨云班课
        一、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二、蓝墨云班课
    第三节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实施
        四、教学评价
    第四节 蓝墨云环境下的对分课堂的应用模式
第三章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中职对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蓝墨云环境下对分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以学生为中心
        二、以就业为导向
    第二节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中职对分课堂教学设计
        一、对分课堂教学设计
        二、对分课堂教学过程详细设计
        三、课程考核
第四章 教学实施及实验研究
    第一节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中职对分课堂教学实施
        一、教学分析
        二、教学组织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案例
    第二节 对分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与反思
        一、讲授
        二、内化吸收
        三、讨论
    第三节 实验结果分析
        一、讲授
        二、内化吸收
        三、讨论
        四、学生实操成绩分析
        五、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六、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实验结论
        一、讲授与内化培养自学能力
        二、内化吸收有利于作品创作
        三、讨论有益于知识技能的升华
        四、蓝墨云班课有助于共同进步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实验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蓝墨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C 学生部分作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对某中职文秘专业学生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
    1.4 概念界定
        1.4.1 文秘专业与中职文秘专业
        1.4.2 计算机应用能力与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文秘及其能力素质要求
    2.2 关于中职文秘教育的研究
    2.3 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第3章 某校文秘专业学生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及其培养情况
    3.1 该校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3.2 问卷设计与抽样
        3.2.1 问卷结构
        3.2.2 问卷信效度分析
        3.2.3 抽样和样本构成
    3.3 结果统计
        3.3.1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描述统计
        3.3.2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差异检验
        3.3.3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性统计检验
第4章 结论与分析
    4.1 培养现状
    4.2 影响因素分析
    4.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4)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对外汉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亟待关注
        1.1.2 O2O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支持
        1.1.3 越南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自主学习能力
        2.1.1 自主学习能力概念演进
        2.1.2 自主学习能力的制约因素、培养途径及评价标准
    2.2 对外汉语教学
        2.2.1 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2.2.2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2.2.3 信息化对外汉语教学
        2.2.4 对外汉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研究
    2.3 越南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2.3.1 越南汉语教学发展足迹
        2.3.2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概况
        2.3.3 越南高校汉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
    2.4 O2O教学模式
        2.4.1 O2O教学模式诞生的背景
        2.4.2 O2O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4.3 O2O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2.4.4 O2O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持
3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构建
    3.1 理论基础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2 新建构主义理论
    3.2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设计
        3.2.1 O2O模式设计原则
        3.2.2 O2O教学模式模块及功能
        3.2.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模型设计
    3.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设计
        3.3.1 O2O对外汉语学习环境
        3.3.2 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活动的设计
    3.4 O2O对外汉语教学:实施流程与条件
        3.4.1 教学流程
        3.4.2 教学条件
    3.5 O2O教学模式评价设计
        3.5.1 评价目标
        3.5.2 评价维度设计
        3.5.3 评价方案
4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4.1 案例简介
        4.1.1 案例简介
        4.1.2 案例研究过程设计
        4.1.3 案例评价方案
    4.2 第一轮实践:模式的初步应用
        4.2.1 对象简介
        4.2.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2.3 实践结果分析
        4.2.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4.3 第二轮实践:模式的细化
        4.3.1 对象简介
        4.3.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3.3 实践结果分析
        4.3.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4.4 第三轮实践:模式的强化
        4.4.1 对象简介
        4.4.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4.3 实践结果分析
    4.5 案例总结与讨论
        4.5.1 案例总结
        4.5.2 讨论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论文的贡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越南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使用EDMODO平台之前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越南高校汉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汉语教学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达标对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课程标准研究概况
        1.2.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
        1.2.3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课程标准概念
        2.1.1 课程标准的含义
        2.1.2 课程标准的意义
    2.2 教育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合作学习理论
        2.2.4 情景学习理论
    2.3 山东省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概述
第三章 课程调查与分析
    3.1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现状与达标情况分析
        3.1.1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与达标情况
        3.1.2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师资现状与达标情况
        3.1.3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参与现状
        3.1.4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环境现状与达标情况
    3.2 影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与其达标因素分析
        3.2.1 学校对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视程度
        3.2.2 师资力量
        3.2.3 教材资料
        3.2.4 学生认知情况
        3.2.5 设备设施
        3.2.6 普及宣传
第四章 对策与应用
    4.1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达标对策
        4.1.1 完善课程安排
        4.1.2 完善教材与教学内容
        4.1.3 加强师资力量
        4.1.4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与考核形式
        4.1.5 改善设施设备等条件
        4.1.6 加大宣传力度
    4.2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应用
        4.2.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况与改进
        4.2.2 课堂运用与实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录
    附录一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及达标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二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及达标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三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及达标现状调查问卷(负责人问卷)
    附录四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堂学生行为记录表
致谢

(6)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1.1.2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1.3 计算思维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1.2 研究综述
        1.2.1 混合式学习研究综述
        1.2.2 计算思维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混合式学习
        2.1.2 计算思维
        2.1.3 SPOC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OBE学习产出理念
        2.2.3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
3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
    3.1 基础模式分析
        3.1.1 ADDIE教学设计模型
        3.1.2 CoI(Community of Inquiry)模型
    3.2 模式构建
        3.2.1 中职学段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分析
        3.2.2 构建原则
        3.2.3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
4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案例设计
    4.1 实验实施方案
        4.1.1 实验流程
        4.1.2 实验对象
        4.1.3 实验环境
    4.2 教学设计
        4.2.1 学习内容设计
        4.2.2 教学策略设计
        4.2.3 学习资源设计
        4.2.4 课程评价设计
5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案例实施
    5.1 案例一:《计算机编码基础知识》应用实例
        5.1.1 《计算机编码基础知识》课程设计
        5.1.2 教学过程分析
    5.2 案例二:《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应用实例
        5.2.1 《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课程设计
        5.2.2 教学过程分析
    5.3 教学实践反思
    5.4 实验效果分析
        5.4.1 线上学习效果分析
        5.4.2 课堂学习效果分析
        5.4.3 调查问卷分析
        5.4.4 成绩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6.2.1 研究创新点
        6.2.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CDIO的中职物联网实训平台与课程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过程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等职业教育
        2.1.2 课程设计
        2.1.3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
    2.2 基于CDIO的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2.2.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杜威“做中学”理论
    2.3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2.3.1 软件开发相关技术
        2.3.2 硬件开发相关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中职物联网实训教学的分析与研究
    3.1 中职物联网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3.1.1 基于文献研究法的物联网实训教学现状的分析
        3.1.2 基于数据爬取的物联网岗位的需求分析
        3.1.3 基于访谈法的物联网实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4 基于网络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物联网实训教学的分析
    3.2 中职物联网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物联网实训平台问题
        3.2.2 物联网实训课程问题
        3.2.3 师资问题
        3.2.4 学生能力问题
    3.3 解决方案
        3.3.1 基于CDIO的中职物联网实训平台设计解决方案
        3.3.2 基于CDIO的中职物联网实训课程设计解决方案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DIO的中职物联网实训平台研究与设计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1.1 需求分析
        4.1.2 系统概要设计
    4.2 系统详细设计
        4.2.1 软件设计
        4.2.2 数据库设计
        4.2.3 硬件设计
        4.2.4 数据传输
    4.3 系统实现
        4.3.1 硬件功能实现
        4.3.2 软件功能实现
    4.4 系统测试
        4.4.1 系统测试环境
        4.4.2 功能测试
        4.4.3 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CDIO视野下的物联网实训课程设计与实施
    5.1 课程构思
        5.1.1 课程简介分析
        5.1.2 课程性质与特点分析
        5.1.3 课程目标分析
        5.1.4 课程教学策略分析
        5.1.5 课程教学评价分析
    5.2 课程设计
        5.2.1 内容结构设计
        5.2.2 实验案例设计
        5.2.3 实验研究设计
        5.2.4 教学评价设计
    5.3 课程实施
        5.3.1 教学情况介绍
        5.3.2 教学设计案例
        5.3.3 教学实施
    5.4 课程评价
        5.4.1 评价实施
        5.4.2 学生主观态度结果分析
        5.4.3 学生知识结果分析
        5.4.4 学生能力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1
    附录B2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8)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1.2.4 本文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2.2.4 人才培养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3.3.1 辅助医学研究
        3.3.2 辅助临床诊断
        3.3.3 医院管理
        3.3.4 医学情报检索
    3.4 综合评价分析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4.5 综合评价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有关智慧教学的研究
        1.2.2 利用雨课堂辅助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
        1.2.3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现状
        1.2.4 文献总体述评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研究的基本问题
        1.3.2 研究问题的分解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雨课堂
        2.1.2 智慧教学
        2.1.3 教学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混合学习理论
        2.2.3 教育大数据驱动教学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设计分析
    3.1 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分析
    3.2 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设计分析
        3.2.1 前期分析
        3.2.2 智慧教学活动设计
        3.2.3 智慧教学活动实施
        3.2.4 智慧教学评价设计
    3.3 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实践
    4.1 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应用前端分析
        4.1.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传统教学现状
        4.1.2 学习需求分析
        4.1.3 学习者分析
        4.1.4 学习内容分析
        4.1.5 学习环境分析
    4.2 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的应用
        4.2.1 行动研究概述
        4.2.2 行动研究总体方案
        4.2.3 第一轮行动研究与分析
        4.2.4 第二轮行动研究与分析
        4.2.5 第三轮行动研究与分析
    4.3 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4.3.1 对学生智慧“学”的评测分析
        4.3.2 对教师智慧“教”的评测分析
        4.3.3 对雨课堂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功能评测分析
    4.4 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的改进与重构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总结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5.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1.2 创新点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设计前期调查
附录二 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应用情况调查
附录三 教师访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调查法
        1.5.3 观察法
        1.5.4 准实验研究法
    1.6 创新及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核心素养的概念
        2.1.2 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2.1.3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探究式学习理论
        2.2.2 合作教育理论
        2.2.3 自主学习理论
第3章 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需求分析
    3.1 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3.2 变革课堂教学的需求及价值分析
        3.2.1 需求分析
        3.2.2 价值分析
    3.3 课堂教学需求调研
        3.3.1 课堂调查问卷
        3.3.2 课堂访谈调查
第4章 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
    4.1 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依据
        4.1.1 现实依据:课堂教学需求
        4.1.2 主体依据:中职学生特点及教学目标需求
    4.2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要求
        4.2.1 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工具
        4.2.2 活动目标层次化
        4.2.3 采用探究性活动方式
        4.2.4 评价标准多元化
    4.3 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4.3.1 小组讨论活动
        4.3.2 学生互评活动
        4.3.3 小组竞赛活动
        4.3.4 成果分享活动
    4.4 研究工具
        4.4.1 编制调查问卷
        4.4.2 编制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4.4.3 编制课堂记录观察表
        4.4.4 编制访谈记录表
第5章 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设计及应用
    5.1 实验实施方案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假设
        5.1.4 实验变量
        5.1.5 教学实验内容
        5.1.6 教学案例过程设计
    5.2 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一《文字处理软件应用——图文混排》
        5.2.1 教学思路分析
        5.2.2 教学过程分析
        5.2.3 教学实践反思
    5.3 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二《电子表格处理——使用公式和函数》
        5.3.1 教学思路分析
        5.3.2 教学过程分析
        5.3.3 教学实践反思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5.4.2 课堂观察数据分析
        5.4.3 访谈结果分析
        5.4.4 实验班对研究设计的教学活动满意度分析
    5.5 实验结论
        5.5.1 所设计教学活动对学科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
        5.5.2 所设计教学活动对学习兴趣的提高作用
    5.6 对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6.2.1 创新点
        6.2.2 研究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2]蓝墨云环境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研究[D]. 戴元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对某中职文秘专业学生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D]. 于彩仙.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4]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D].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5]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达标对策研究与应用[D]. 唐新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D]. 马逸飞.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基于CDIO的中职物联网实训平台与课程设计及研究[D]. 杨敏.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8]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9]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D]. 曾红红.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10]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D]. 李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一点点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