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异常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和AI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异常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和AI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一、糖耐量减退及空腹血糖异常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AI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霍颖超[1](2020)在《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及与卒中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指脑小血管的各种病变引起的一系列表现,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典型的SVD影像学表现包括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腔隙、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及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等。SVD的这些表现可以单独出现,无任何临床症状。然而随着SVD单个病变数目的增加及病变种类的组合,SVD与认知功能障碍、痴呆、抑郁、运动功能异常、卒中及卒中不良预后等均相关,给老年人群造成了巨大的健康负担。有关SVD的发病及进展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探索SVD相关的临床风险评估标志物可为SVD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此外,目前SVD虽然尚无特异性的靶向治疗药物,大量的研究发现有效控制危险因素、给予生活方式干预等治疗措施可以延缓SVD的进展。因此,尽早识别SVD并给予及时治疗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SVD的诊断主要依靠MRI等影像学手段,但头颅MRI并非普通老年人群体检的常规项目。因此寻找SVD临床上常规易获取的风险评估生物学标志物,对于帮助确定老年人群中头颅MRI检查的候选对象,早期发现SVD进而给予及时的临床决策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延缓SVD的进展,甚至可逆转损伤以防止或减轻SVD造成的严重临床后果。卒中即为SVD所致严重临床后果中重要的一种。据统计,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约1/4左右由SVD所致。而卒中是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约25-74%的卒中幸存者在生活上需要一定帮助或完全依赖于护理人员,因此探索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已经发现SVD的影像学表现对缺血性卒中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可以使卒中复发、死亡和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显着增加。既往研究主要关注的是SVD单项影像学表现对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然而,在临床工作中,老年患者可同时具有多种SVD表现,且SVD各影像学表现之间相互关联。因此,SVD更应该被作为一种全脑疾病进行考虑,反映的是慢性累积的小血管病变对脑组织的整体损伤。目前SVD的总体评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的关系尚无研究报道,并且其对于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是否优于单项SVD表现也尚不清楚。探索SVD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对于帮助制定卒中幸存者的康复策略、指导临床实践来改善预后,对卒中患者的临床管理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研究将从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探索SVD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简单易获取的生物学标志物。第二部分,探索SVD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的关系,并比较SVD的总体评估与单项影像学表现对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第一部分 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一)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目的:从临床上常规易获取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中筛查SVD各项影像学表现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为SVD的早期发现进而早期管理提供新线索,并为SVD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之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60岁以上的SVD患者。患者入院后12h内采集清晨空腹血样,进行实验室指标的检测,具体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肌酶谱、同型半胱氨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等,并根据公式计算血脂比值指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产物(The product of triglycerides and glucose,TyG)指数及 ZJU 指数。通过头颅MRI对患者的SVD表现:腔隙、WMH及EPVS进行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SVD影像学表现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结果:1.共纳入413例≥60岁的SVD患者,其中173例(41.9%)有腔隙;387 例(93.7%)有 WMH;EPVS 中,基底节(Basal ganglia,BG)轻度 EPVS有366例(88.6%),重度EPVS有47例(11.4%);半卵圆中心(Central semiovale,CS)轻度 EPVS 有 316 例(76.5%),重度 EPVS 有 97 例(23.5%)。2.与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按照评估价值大小排序,依次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胱抑素 C(Cystatin C,Cys C)、肌酐、同型半胱氨酸及白细胞计数,其中肾功能指标对腔隙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较大。3.与WMH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按照评估价值大小排序,依次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HDL-C、载脂蛋白 B(Apolipoprotein B,Apo B)/载脂蛋白 A-Ⅰ(Apolipoprotein A-Ⅰ,Apo A-Ⅰ)、Apo B/HDL-C、Cys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HDL-C、eGFR、Apo B、Non-HDL-C、肌酐等。其中血脂比值指标的评估价值最大,且仅在女性中有意义。4.与BG-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有:TyG指数及ZJU指数,而与CS-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有:血红蛋白水平及尿酸水平,其中血红蛋白的评估价值较大。结论:1.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中肾功能指标(eGFR、Cys C及肌酐)的评估价值较大。2.WMH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中血脂比值指标的评估价值最大,且相关性仅在女性中有意义。3.与BG-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包括TyG指数及ZJU指数,而与CS-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的标志物中血红蛋白价值较大。(二)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目的:根据第一节中对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结果,分别对BG-EPVS和CS-EPVS评估价值最大的生物学标志物进行进一步分析。可有助于了解EPVS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并有助于预防卒中及认知功能减退等后续事件。材料和方法:分别对BG和CS两个部位的EPVS进行评分,将BG-EPVS和CS-EPVS分为轻度(评分≤1)和重度(评分>1)两组。根据公式计算TyG指数及ZJU指数,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及ROC曲线分析ZJU指数及TyG指数与BG-EPVS的关系。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血红蛋白与CS-EPVS及EPVS优势模式之间的关系。其余研究方法同第一节。结果:1.BG-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1.1在入组的413例≥60岁的SVD患者中,共324例有完整ZJU指数及TyG指数数据的患者纳入本节的统计分析,其中287例(88.6%)为轻度 BG-EPVS,37 例(11.4%)为重度 BG-EPVS;轻度 CS-EPVS 有246 例(75.9%),重度 CS-EPVS 有 78 例(24.1%)。1.2重度BG-EPVS组ZJU指数及TyG指数水平均显着高于轻度BG-EPVS组(P<0.05),而CS-EPVS重度组与轻度组相比ZJU指数及TyG指数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发现,BG-EPVS和ZJU指数及TyG指数的相关性仅在男性中存在。1.3将ZJU指数及TyG指数分别按四分位区间进行分组。在男性中,二项logistics回归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发现,ZJU指数Quartile 3(OR:2.93,95%CI:1.24-4.32)和 Quartile 4(OR:3.79,95%CI:1.53-5.82)与重度BG-EPVS的发生风险显着相关。相似的,TyG指数Quartile 3(OR:2.34,95%CI:1.19-3.83)和 Quartile 4(OR:4.02,95%CI:1.85-6.17)与重度BG-EPVS的发生风险显着相关(P<0.05)。1.4 ROC分析发现,在男性中,ZJU指数及TyG指数对重度BG-EPVS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高于单独的代谢相关指标,其中TyG指数的 AUC 值(0.664,95%CI:0.597-0.727,P=0.002)最高。进一步分析显示,TyG指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ZJU指数高。1.5高水平-TyG与高水平-ZJU联合对于重度BG-EPVS的识别率为89.2%,高于单独高水平-TyG(73.0%)及高水平-ZJU的识别率(67.6%,P<0.05)。2.CS-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2.1在入组的413例≥60岁的SVD患者中,共401例有完整血常规指标数据的患者纳入本节的统计分析,其中356例(88.8%)为轻度BG-EPVS,45 例(11.2%)为重度 BG-EPVS;轻度 CS-EPVS 有 307 例(76.6%),重度CS-EPVS有94例(23.4%)。2.2重度CS-EPVS组血红蛋白水平显着高于轻度CS-EPVS组(P=0.008)。将血红蛋白按三分位法分组,从最低区间到最高区间,重度CS-EPVS的发生率呈显着上升的趋势(P=0.017)。二项logistics回归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显示,血红蛋白最高区间与重度CS-EPVS的发生风险独立相关(OR:2.24,95%CI:1.09-4.59)。2.3血红蛋白最高区间所占的比例从BG-EPVS优势组到CS-EPVS优势组显着增高(P=0.012)。多项logistics回归中调整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血红蛋白最高区间与最低区间相比可使CS-EPVS优势模式(BG-EPVS<CS-EPVS)的发生几率增加 2.576 倍(95%CI:1.004-6.608)。结论:1.BG-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1.1 ZJU指数及TyG指数与重度BG-EPVS的发生风险相关。ZJU指数最高区间的患者发生重度BG-EPVS的风险是最低区间患者的3.79倍,TyG指数最高区间的患者发生重度BG-EPVS的风险是最低区间患者的4.02倍。1.2 TyG指数对重度BG-EPVS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优于ZJU指数,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ZJU指数高。二者联合时对重度BG-EPVS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高于单独指标。2.CS-EPVS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2.1随着血红蛋白区间的升高,重度CS-EPVS的发生率显着升高。血红蛋白最高区间的患者发生重度CS-EPVS的风险为最低区间患者的2.24 倍。2.2血红蛋白最高区间与CS-EPVS优势模式(BG-EPVS<CS-EPVS)的发生几率显着相关。(三)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目的:根据第一节中对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结果,对肾功能指标与腔隙临床风险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期探索腔隙发生风险相关的危险因素,并为腔隙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记录每个患者腔隙的数目,分为无腔隙、单发腔隙及多发腔隙3组。通过ROC曲线评估肾功能指标对腔隙及多发腔隙的临床评估价值。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肾功能指标与腔隙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其余研究方法同第二节。结果:1.在入组的413例≥60岁的SVD患者中,共264例有完整肾功能指标数据的患者纳入本节的统计分析,无腔隙的患者有156例(59.1%),有腔隙的患者共108例(40.9%),其中单发腔隙的患者共24例(9.1%),多发腔隙的患者共84例(31.8%)。2.肾功能指标中,Cys C、eGFR及肌酐水平在无腔隙组、单发腔隙组及多发腔隙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多发腔隙组Cys C及肌酐水平显着高于单发腔隙组及无腔隙组,而eGFR水平显着低于单发腔隙组及无腔隙组(P<0.05)。3.ROC曲线分析发现,肾功能指标对多发腔隙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由大到小依次为Cys C、eGFR和肌酐,其中Cys C的评估价值最大(AUC:0.732,95%CI:0.670-0.794,P<0.001),且具有最高的敏感性。4.将Cys C根据四分位法分为四个等级进一步分析发现,调整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与最低区间(Quartile 1)相比,Quartile3(OR:2.782,95%CI:1.051-8.363)及Quartile 4(OR:3.145,95%CI:1.065-9.287)与腔隙的发生风险具有显着相关性。此外,Quartile 3组患者(OR:4.586,95%CI:1.161-18.113)及Quartile 4组患者(OR:5.714,95%CI:1.468-22.240)出现多发腔隙的风险均显着升高。结论:1.不同肾功能指标中,Cys C对多发腔隙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最大,优于eGFR及肌酐。2.与 Cys C 最低区间(Quartile 1)相比,Quartile 3 组及 Quartile 4 组患者出现多发腔隙的风险均显着升高,独立于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传统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四)脑白质高信号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目的:根据第一节中对WMH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结果,对血脂比值指标与WMH发生风险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分析,并比较各指标对WMH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材料和方法:根据Fazekas评分方法判断有无WMH。采用二项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常规血脂指标及血脂比值指标与WMH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ROC曲线分析血脂指标及血脂比值指标对WMH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其余研究方法同第二节。结果:1.入组的413例≥60岁的SVD患者有完整的血脂指标数据均纳入本节的统计分析,其中有WMH者共387例(93.7%),无WMH者26例(6.3%)。2.按性别分层分析发现,在女性中,单项血脂指标中Apo B及Non-HDL-C水平在WMH组中显着高于无WMH组(P<0.05);血脂比值指标中,TC/HDL-C、LDL-C/HDL-C、Non-HDL-C/HDL-C、Apo B/HDL-C及Apo B/Apo A-Ⅰ等指标的水平在WMH组中均显着高于无WMH组(P<0.05)。然而,在男性中,单项血脂指标及血脂比值指标在WMH两组间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Logistics回归发现,调整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在女性中,单项血脂指标中Non-HDL-C及Apo B为WM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脂比值指标中,TC/HDL-C、LDL-C/HDL-C、Non-HDL-C/HDL-C、Apo B/HDL-C 及 Apo B/Apo A-Ⅰ 均与 WMH 的发生风险独立相关(P<0.05)。4.ROC曲线分析发现,在女性中,血脂比值指标对WMH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优于单项血脂指标,其中TC/HDL-C及Non-HDL-C/HDL-C对评估WMH发生风险的价值最高。5.以每个血脂指标的最佳截点为界,通过二项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血脂比值指标(TC/HDL-C≥3.84,LDL/HDL-C≥2.51,Non-HDL-C/HDL-C≥2.84,Apo B/Apo A-Ⅰ ≥0.45 及 Apo B/HDL-C≥0.83)及单项血脂指标(Apo B≥0.94及Non-HDL-C≥3.17)均能显着增加WMH的发生风险(P<0.05)。结论:1.血脂指标与WMH临床风险的相关性仅在女性中存在。单项血脂指标(Non-HDL-C和Apo B)及血脂比值指标(TC/HDL-C、LDL-C/HDL-C、Non-HDL-C/HDL-C、Apo B/HDL-C、Apo B/Apo A-Ⅰ)均为WMH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脂比值指标中,TC/HDL-C 及 Non-HDL-C/HDL-C 对 WMH临床风险的评估价值最大。第二部分 脑小血管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评估价值目的:探讨SVD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关系,并比较SVD总评分与单项SVD表现对功能预后的评估价值,以期帮助制定卒中幸存者的康复策略、指导临床实践来改善预后。材料和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通过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评估,并定义为:i)预后极好(mRS≤1);ii)预后良好(mRS≤2)。通过头颅MRI对SVD各项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估,每项SVD影像学表现评分为1分,将各项得分相加得出一个SVD总评分(范围0-3)。通过二项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SVD总评分及单项SVD表现与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1.共416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其中SVD评分0分、1分、2分和3分的患者分别有183例(44.0%)、139例(33.4%)、80例(19.2%)和14例(3.4%)。卒中后90天的mRS评分及不良预后的比例随着SVD分值的增加均显着增高(P<0.001)。2.SVD的单项影像学表现中,腔隙(OR:0.48,95%CI:0.32-0.71)及WMH(OR:0.53,95%CI:0.34-0.82)与预后结局呈显着负相关,且独立于其他SVD影像学表现的影响,而EPVS与功能预后无显着相关性。3.SVD单项影像学表现及总评分中,SVD总评分=3分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最强。同时有3种SVD影像学表现的患者出现预后极好(OR:0.13,95%CI:0.03-0.48)和预后良好(OR:0.18,95%CI:0.06-0.54)的可能性最低。调整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高SVD负荷(SVD=3,OR:0.07,95%CI:0.01-0.41)及 SVD 总评分(OR:0.64,95%CI:0.44-0.93)与预后极好独立相关。4.将SVD单项表现中的WMH按发生部位进一步分析发现,轻度、中度及重度侧脑室旁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PVWMH)均可显着降低出现极好预后结局的可能性(P<0.05),而只有重度脑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DWMH)与预后极好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SVD单项影像学表现中,腔隙及WMH对卒中后90天的功能预后有显着的负性影响,而EVPS与功能预后无明显相关性。2.SVD总评分预测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价值优于SVD单项影像学表现(腔隙及WMH),其中同时有3种SVD影像学表现对功能预后的负性影响最强。3.与DWMH相比,PVWMH与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更强,提示PVWMH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不良功能预后比DWMH更敏感。

王国华[2](2019)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Lp-PLA2活性变化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Lp-PLA2的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的活性变化及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以探讨引起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及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深层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产前门诊定期产检并入院分娩的10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GDM组52例,正常对照组48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生化指标的检测,包括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Lp-PLA2活性,并计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FPG×FINS/22.5。比较二组患者外周血Lp-PLA2活性及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对不良妊娠结局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孕妇糖脂代谢指标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DM组FPG、HbA1c、HOMA-IR、TG、TC、LDL-C水平明显升高,HDL-C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2.两组孕妇Lp-PLA2活性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DM组血清Lp-PLA2活性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p-PLA2活性与糖代谢、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Lp-PLA2活性与HOMA-IR、TC、及LDL-C呈显着正相关(r1=0.393、r2=0.416、r3=0.531,P均<0.05)。4.两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比较:GDM组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胎儿生长受限及巨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亦高于正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患者血清Lp-PLA2活性明显增加,同时伴有胰岛素抵抗及血脂代谢紊乱,提示Lp-PLA2可能通过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炎性改变、调节血脂代谢及增加胰岛素抵抗等机制参与GDM的发生发展,并进一步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第二部分Lp-PLA2抑制剂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影响的研究目标探讨Lp-PLA2抑制剂Darapladib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妊娠期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从而为妊娠期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模型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组)、STZ+生理盐水组(STZ诱导的妊娠期糖尿病大鼠组)、STZ+低剂量Darapladib组和STZ+高剂量Darapladib组(低剂量或高剂量Darapladib治疗STZ诱导的妊娠期糖尿病大鼠组)。用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Lp-PLA2水平,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Westernblot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大鼠妊娠结局的比较:与对照组比较,STZ+生理盐水组大鼠体重、胎鼠体重、胚胎植入数和活产数均明显降低;而Darapladib治疗组与STZ+生理盐水组相比,上述指标均增加。其中高剂量组增加更明显(P均<0.05)。2.各组大鼠胰腺组织HE染色形态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STZ+生理盐水组大鼠胰岛内细胞出现多量空泡,排列紊乱,胰岛周围炎细胞浸润明显;而Darapladib治疗组大鼠细胞空泡明显减少,形态相对规则,炎细胞浸润减少。3.胰岛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TZ+生理盐水组大鼠胰岛胰岛素阳性颗粒较少,分布较稀疏;Darapladib治疗组胰岛素阳性颗粒逐渐增多,分布逐渐致密。4.各组大鼠糖脂代谢指标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TZ+生理盐水组大鼠Lp-PLA2、FPG、HOMA-IR、LDL-C、FFA、TC、TG水平显着升高,ISI、HDL-C水平显着降低;相反,与STZ+生理盐水组相比,Darapladib治疗组大鼠Lp-PLA2、FPG、HOMA-IR、LDL-C、FFA、TC、TG水平均降低,而ISI、HDL-C水平升高,高剂量组大鼠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均<0.05)。5.各组大鼠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TZ+生理盐水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MCP-1、ICAM-1、IL-6和TNF-á的表达显着上调;此外,与STZ+生理盐水组相比,Darapladib治疗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MCP-1、ICAM-1、IL-6和TNF-á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其中,高剂量组上述蛋白表达水平更低(P均<0.05)。结论:Lp-PLA2抑制剂,Darapladib,可通过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的途径,促进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胰岛内分泌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并进一步改善妊娠结局,从而为临床防治妊娠期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

杨静[3](2013)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因果发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热门领域,结构方程模型是连续的贝叶斯网络模型。针对结构方程模型结构学习目前所面临的学习精度和学习效率问题,对于符合任意分布的数据,高斯分布或非高斯分布,我们进行了结构学习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学习算法,并将研究的成果在健康领域开展应用性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目前线性结构方程模型结构学习所面临的学习精度和学习效率问题。首先,对于扰动符合任意分布并且互不相关的线性结构方程模型产生的数据,无论数据服从高斯分布与否,从理论上证明了可以用偏相关系数作为条件独立性测试的标准。然后,结合局部学习提出了PCB算法。为了缩小搜索空间,PCB算法基于偏相关系数选择目标节点的候选邻居节点,即父节点和子节点,从而构建贝叶斯网络的骨架;为了得到最终的因果结构,PCB算法进行受限的贪婪搜索对边进行定向。最后,我们从理论和试验方面说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然而,算法的最佳阈值选择通过大量试验获得,需要研究更为有效的方法。2.针对第三章提出的PCB算法的最佳阈值选择通过试验获得,进一步探索阈值的选择问题。我们将联立方程方法与局部学习相结合,提出了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算法BSEM。我们从理论上说明了对于线性结构方程模型产生的数据,可以用联立方程的系数衡量变量的影响程度。BSEM算法通过联立方程的系数选择目标节点的候选邻居节点,从而缩小了搜索的空间;继而在受限的空问里,采用局部学习理论,进行受限的贪婪搜索,最终得到相应的因果结构。并从理论上和试验上说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好的时间性能。特别的是,BSEM算法的阈值基于假设检验的方法,弥补了PCB算法的阈值选择问题,然而时间性能有所下降。在已知节点序的先验信息下,提出了基于递归联立方程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算法RSEM。RSEM算法利用节点序这一先验信息,直接基于方程系数从目标节点的前驱节点中选取父节点,在取得较高准确度的同时,时间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3.在PCB算法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改进的基于偏相关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算法IPCB。首先,从理论上证明了对于线性结构方程模型产生的数据,在样本数不是很小的情况下,偏相关系数的统计量服从t分布。然后,结合局部学习提出了IPCB算法。IPCB算法结合假设检验方法和偏相关系数,选择目标节点的候选邻居节点,继而在受限的空间里进行受限的贪婪搜索,最终得到相应的因果结构。并从理论上和试验上说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好的时间性能,既解决了PCB算法的阈值选择问题,又弥补了BSEM算法时间性能方面的不足。4.基于因果发现在健康领域开展应用性研究。将因果发现算法应用于横断面调查数据,发现隐含的因果联系。采用美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提供的真实断面调查数据,使用LIMB算法,TC算法,PCB算法,BSEM算法,IPCB算法和Two-Phase算法进行因果发现,获取潜在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这些算法能不同程度地从横断面调查数据发现相应的因果联系,这些因果联系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机制,服务医学研究。

谢宗瑾[4](2013)在《糖脂清治疗糖耐量减低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医学对糖耐量减低合并脂代谢紊乱的认识,采用糖脂清方治疗糖耐量减低合并脂代谢紊乱气阴两虚,痰瘀壅阻证。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糖脂清方对糖耐量减低合并脂代谢紊乱气阴两虚,痰瘀壅阻证的治疗效果,探讨其防治本病的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糖耐量减低合并脂代谢紊乱气阴两虚,痰瘀壅阻证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生活方式干预和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中药。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评价其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血脂指标,以及安全性指标。全部数据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①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别。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50.00%。经统计学处理后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肥胖相关指标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体重、BMI有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体重改善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BMI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腰围、臀围、腰臀比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的腰围和腰臀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在臀围及对照组在腰围、臀围、腰臀比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腰围、腰臀比比较有差异(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降糖效果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26.67%,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④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空腹胰岛素有所降低、IAI指数有所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对照组空腹胰岛素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IAI有所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空腹胰岛素、IAI的改善较对照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⑤血脂指标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TG、TC、LDL-C水平下降,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TG、TC、HDL-C水平改善均较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LDL-C水平改善均较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血脂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⑥安全性指标: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从初步临床研究来看,糖脂清方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中药治疗可改善糖耐量减低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肥胖相关指标,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降低胰岛素,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脂,且安全、有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秦侠[5](2011)在《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糖代谢状况及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成都地区糖代谢异常的流行情况。2.探讨成都地区人群体重指数(BMI)、腰围(WC)与血糖水平及糖尿病的关系。方法:于2008年4月~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地区40~79岁中老年人群中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血压、空腹血糖、75克葡萄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脂、血尿酸、身高、体重、腰围等检测,共获取有效调查资料5205份。结果:此次调查共获取5495人的调查资料,有效问卷5205份,有效率94.7%。共检出糖尿病患者936人,总患病率为18.0%(936/5205),其中既往有糖尿病史者为40.6%(380/936),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为59.4%(556/936)。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调节受损的患病率分别为2.5%(128/5205)、20.1%(1048/5205)和22.6%(1176/5205)。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患病率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156、1.689、0.320、0.115,均P>0.05);糖耐量减低、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x2值分别为105.0、107.0、258.0,均P<0.05);但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x2=1.9,P>0.05)。腹型肥胖的人群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高于腰围正常的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BMI分组[<18.5、18.5-23.9、24.0~27.9、≥28.0(kg/m2)]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4.54%、13.73%、21.93%、25.57%;按WC分组(男<85cm或女<80cm,男≥85cm或女≥80cm)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1.62%、24.83%。结论: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糖代谢异常患病率高,有一半以上为新诊糖尿病。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糖尿病患病率与WC密切相关,WC是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糖尿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

赖淑婷[6](2009)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回顾性探讨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特点、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防治及预后。2、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SCI)是目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虽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它是症状性脑梗塞的一种前兆,因此对此病的研究很有必要。3、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CT特点,CT梗塞灶部位与脑梗塞是否出现症状的相关系。4、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SCI)不易被患者及医师注意到或忽略,易再继续发生脑梗塞,而不管是无症状性或是有症状性的,都能使患者的认知功能受到损害。因而预防进一步加重。5、探讨对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脑梗塞防治与否和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的转化的危险因素关系。6、探讨糖尿病合并症状性与无症状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特点,有利于重新认识症状与证型的形成机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方法本课题为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年龄、性别、形体、饮食习惯、病程、临床症状、中医证型、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标为主,调查250份糖尿病合并脑梗塞、2型糖尿病病案资料。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验证形成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症候与危险因素的探讨。结果1、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和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二组在舌象、脉象、证型相结合分析,结果显示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为基本证型。2、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与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二者在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数中,凝血、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指标均高于正常值,结果显示这些数值均是导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指标。3、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在CT特点上,以腔隙性多发性梗塞最多见。主要损伤部位为基底节、放射冠,多数还同时伴有脑萎缩。所以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上易出现肢体瘫痪程度较轻。4、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与糖尿病,二组在年龄、形体、病程上,这3种因素呈正相关性,P<0.05。5、糖尿病合脑梗塞与糖尿病,二组在凝血、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统计结果显示:二组在这些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标上无显着的差异性,P>0.05。结论1、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年龄、血高脂、高血糖、高血压、吸烟、饮酒等,这些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2、在本课题观察研究中,从临床症状和舌脉象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相结合探讨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基本证型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在临床上的中医辨证有一定的指标意义。3、糖尿病患者在实验室检查中,以凝血指标升高、血脂异常、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升高、空腹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这些指标异常提示了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脑梗塞,而这些指标也为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机制及病情轻重、预后等的临床重要指标。

韩旭[7](2008)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首次应用国内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为基础,研究冠心病(CHD)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探究CHD发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CHD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2.探究ApoE基因多态性与CH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HD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3.观察Apo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中医证型和血脂治疗效应的影响,阐述通心络胶囊治疗CHD的作用机制。4.通过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模型组小鼠血脂、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循环内皮细胞(CEC)、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等指标的干预变化,探究其与CHD 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度并试析其机理。方法:1.将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集的1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不同证型CHD患者(全部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老年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设立为试验组,另设立123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通过采集血标本,Promega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模板DNA的提取,PCR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结果用DNA sequencing analysis 5.1自动分析原始测序数据,获得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将样品序列用DNA star seqman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观察样本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改变,将正常对照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同时将CHD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相联系,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2.将临床收集的118例CHD患者随机设立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采集血标本,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同时记录并分析比较ApoE基因多态性和CHD的不同中医证型对中药通心络干预反应的差异及疗效。3.将40只ApoE(-/-)小鼠作为实验组,建立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胶囊高、中、低剂量组5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及不同剂量的通心络胶囊进行干预,另选8只同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对TC、TG、HDL-C、LDL-C等指标变化,模型组小鼠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TXB2、6-Keto-PGF1α、ET、CEC、MMP1、MMP9和TIMP-1水平的观察、比较,分析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作用及机理。4.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CMHx2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方差不齐时选用Satterthwaite方法进行校正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分析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118例CHD患者共检出E2/2、E3/3、E4/4三种纯合子和E2/3、E2/4、E3/4三种杂合子,且ApoE基因表型以E3/3纯合子占大多数,E2/2纯合子最低;CHD组携带的E2/4、E3/4、E4/4三种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4,P<0.05);而E3/3基因型其频率较对照组则有减少的趋势,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6.8743,P<0.01)。123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以ε3最高,占到74.39%。通过比较,CHD组ε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9.2898,P<0.05),而ε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927,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118例入选的CHD患者,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共分为以下6型:寒凝心脉证13例(占总例数的11.02%,以下同),痰浊闭阻证29例(24.58%),心血瘀阻证33例(27.96%),心肾阴虚证11例(9.32%),气阴两虚证27例(22.88%),阳气虚衰证5例(4.24%)。3.118例入选的CH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检出的基因表型比例不一,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5例E2/2基因表型中仅见2例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各1例;16例E2/3基因表型中以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为主,占该基因表型的75.0%;56例E3/3基因表型中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最少,仅占该基因表型的14.28%,而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最多,占75.00%;E3/4基因表型中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比例相对较高,占该基因表型的52.94%;E4/4基因表型中也以心血瘀阻证和气阴两虚证为多,分别占该基因型的50.00%和43.75%。参照国内外丈献常将意义相近的基因表型合并分析的情况,我们也将E2/2基因表型和E2/3基因表型合并,E2/4、E3/4基因表型和E4/4基因表型合并,再与E3/3基因表型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2/4+E3/4+E4/4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为82.93%;其次是E3/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75.00%;最低是E2/2+E2/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61.90%。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E2/4+E3/4+E4/4型中: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相互比较P>0.05,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种证型与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组证、阳气虚衰证三种证型比较P<0.05,说明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通过对CHD组不同中医证型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则发现: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二种证型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四种证型(p<0.05);ε3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则大致相等;ε2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血瘀阻证较低,而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较高。4.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疗效的影响方面: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ε2、ε3、ε4各等位基因疗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均有明显改善(p<0.05),痰浊闭阻证的症状积分降低改善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基因型间的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ε4型对于中药治疗改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好,优于ε2、ε3型;对照组,各等位基因对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的症状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同基因型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各不同基因型比较,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降低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各基因型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疗效,而对TG的疗效影响无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各相同基因型间疗前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各相同基因型对于药物调脂反应相同。5.动物实验,首先造模成功,然后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①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影响:模型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增高,HDL-C水平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小鼠AS的影响: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所有小鼠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位于心肌内的小分支,动脉主干及大分支未见明显病变,CHD评分4.0±1.76;辛伐他汀组冠状血管及肝脏病变较模型组减轻,CHD评分为2.3±1.16;通心络低剂量组CHD评分为3.8±2.35,中剂量组CHD评分为3.0±1.25,高剂量组评分为1.7±2.06。不同组AS比较可见,通心络低剂量组与模型组间在AS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间质炎症、水肿,冠状动脉心内分支管壁脂质变性程度及管周脂质沉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这些方面与模型组却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高剂量组则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通心络胶囊防治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各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③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后,通心络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型组ApoE(-/-)小鼠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ET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胶囊三个剂量组小鼠血清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与之相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通心络高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8、12周血中CEC均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周和12周时血中CEC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干预高血脂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通心络高剂量组小鼠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而TIMF-1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MMP9水平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有抑制实验性脂质紊乱及动脉硬化小鼠血清MMP1和MMP9活性作用。结论:1.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2.ε4基因是CHD的易感等位基因,是CHD发生的重要遗传易患因素,并可能与CHD患者心脏事件的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密切关注ε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积极针对性地干预,将有利于防止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3.ε3等位基因可视为CHD发生的保护基因。4.CHD的主要基本证型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与ApoE E3/4、E4/4基因表型及ε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ApoE基因多态性、血脂水平与CH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poE不同基因型可通过血脂代谢作用而影响CHD的发病。5.通心络胶囊干预CHD总疗效显着;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均具有影响,但对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具有明显疗效,尤以ε4等位基因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为显着;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显着疗效。6.通心络胶囊可干预ApoE(-/-)小鼠血脂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抑制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调节血脂、减轻冠状AS。7.在人群中进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对CHD的早期预防、监测和积极地针对性治疗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8.临床上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CHD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王世东[8](2007)在《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饮食热量摄入增多,体力活动相对不足,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呈进行性增长趋势,其众多的患病人数和严重的并发症为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引起胰岛β细胞损伤并进一步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中医药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是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很有希望取得突破的研究热点。目的本课题基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导师赵进喜教授的指导下,将《内经》“壮火食气”病机理论应用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中医药治疗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提出2型糖尿病存在火热耗伤正气的病机,可采用“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用清热益气治法进行治疗。选用临床有效的清热、益气中药配伍作为治疗药物,观察其对2型糖尿病IR和继发的β细胞功能损害的影响,探讨2型糖尿病“壮火食气”病机和清热益气治法的治疗作用机制,为建立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新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文献综述:全面查阅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损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研究、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目前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于2型糖尿病IR的发病机理、治疗用药、研究方法,对于PPARγ的近期研究进展、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和总结。2.理论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取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作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切入点,综述了目前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治疗中的现状,并对胰岛素抵抗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中医病机进行了探讨。由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壮火食气”病机假说和清热泻火与益气扶正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探索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医病因和病机,寻找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3.实验研究:以高脂高热量饮食喂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作具有胰岛素抵抗特征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以PPARγ配体盐酸吡格列酮作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胰腺病理形态学、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和PPARγ基因表达等的影响。结果①建立动物模型:制作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该实验模型动物表现为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FFA和高水平TNF-α等特征,其胰岛素敏感指数(IAI)明显低于正常动物,不仅表现有胰岛素抵抗,且有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符合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药物治疗后,相关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用以评价药物疗效结果可信,可操作性强,死亡率低,成功率高,能够较好的模拟人类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特点。②药物作用研究:在成功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于模型动物糖、脂代谢以及胰腺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糖代谢指标血清生化检测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动物空腹血糖水平,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效果与对照药盐酸吡格列酮效果相当。脂代谢指标血清生化学检测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能够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与盐酸吡格列酮效果相当。胰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加小剂量STZ腹腔注射诱导的模型动物胰腺内胰岛数目较少,胰岛形态欠规则,细胞排列紊乱,伴有细胞缺失、塌陷,盐酸吡格列酮和中药治疗能减轻胰岛病理形态损害。胰岛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模型动物胰岛β细胞胞浆中胰岛素染色颗粒减少,β细胞浅染,细胞排列松散,分布不规则,部分细胞呈空虚状态,在用药后上述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③作用机制研究:在药效学实验研究基础上,进行药物作用机制探讨。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血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以显着降低模型动物血TNF-α水平,效果与盐酸吡格列酮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能通过降低TNF-α水平,解除由TNF-α导致的对脂肪和肌肉细胞葡萄糖转运子(GLUT)4的表达抑制、胰岛素受体自身磷酸化及第二信使的活化抑制、刺激脂肪分解以及对胰岛β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调节等作用,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β细胞损伤。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血FFA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明显降低模型动物血FFA水平,作用效果与盐酸吡格列酮作用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能通过降低高FFA的脂毒性作用而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的异常。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分析方法研究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PPAR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以上调模型大鼠脂肪组织PPARγ蛋白质表达,其作用与盐酸吡格列酮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脂肪组织中的PPARγ,上调其基因表达,降低FFA水平,改善血脂紊乱,抑制TNF-α等炎症因子,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减轻由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高血糖、血脂紊乱、高FFA、高TNF-α形成的糖脂毒性,减轻胰岛病理改变,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结论本研究从不同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研究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初步揭示了2型糖尿病由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中医“壮火食气”病机特点和清热益气治法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治疗理念和研究思路。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9](2007)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引言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乡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我国心血管病的特点是脑卒中高发而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近20余年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如北京,监测结果显示,从1984年到1999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却明显上升,预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升高。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葛丽霞[10](2007)在《大豆异黄酮对糖耐量异常大鼠早期肾损伤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I)对D—半乳糖诱导的糖耐量异常大鼠血糖、氧化及非酶糖基化作用的影响,观察对早期肾损伤的干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大豆异黄酮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剂量递增法持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8w,建立糖耐量异常大鼠模型,以高低剂量的SI为受试物,降糖药二甲双胍作阳性对照,从第3w开始连续干预6w,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和餐后2h血糖水平;血清及肾脏GSH-Px、SOD活性,MDA含量;糖化血红蛋白、血清及肾脏AGEs含量;尿素氮和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肾细胞DNA拖尾率、肾脏乳酸脱氢酶活性等指标,观察SI对糖耐量异常大鼠早期肾脏损伤的干预效果。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餐后2h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着增加(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显着降低(P<0.05);血清GSH-Px和肾脏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血清及肾脏MDA和AGEs含量明显升高(P<0.05),同时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肾细胞DNA拖尾率及乳酸脱氢酶比活明显升高(P<0.05)。2)与模型组比较,SI高低剂量组大鼠餐后2h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着降低(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显着升高(P<0.05);血清GSH-Px和肾脏SOD活性明显增高(P<0.05),肾脏MDA、血清及肾脏AGEs含量、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肾细胞DNA拖尾率和乳酸脱氢酶比活均明显降低(P<0.05)。3)高低剂量SI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AGEs含量和DNA拖尾率的效果优于二甲双胍,其余各项指标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剂量递增法持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制备的糖耐量异常大鼠模型氧化和非酶糖基化作用增强,并存在早期肾脏损伤。2)大豆异黄酮对D—半乳糖所致糖耐量异常大鼠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从而改善糖耐量异常状态。3)高低剂量大豆异黄酮对糖耐量异常大鼠体内氧化和非酶糖基化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未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4)高低剂量大豆异黄酮对肾脏早期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理主要与大豆异黄酮改善糖耐量,抗氧化和抑制糖基化反应有关。5)大豆异黄酮改善糖耐量异常的作用与二甲双胍相近,但对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以及抑制非酶糖基化反应的作用强于二甲双胍。

二、糖耐量减退及空腹血糖异常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AI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耐量减退及空腹血糖异常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AI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及与卒中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前言
    (一) 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的筛查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二)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前言
        1 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2 半卵圆中心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三) 腔隙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四) 脑白质高信号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脑小血管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
    前言
    脑小血管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90天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 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妊娠期糖尿病患者Lp-PLA2活性变化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Lp-PLA2的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Lp-PLA2抑制剂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影响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因果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的研究现状
        1.2.1 基于依赖分析的方法
        1.2.2 基于评分搜索的方法
        1.2.3 混合方法
        1.2.4 连续变量系统的结构学习方法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课题来源
        1.3.2 内容组织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因果模型
    2.3 相关概念
    2.4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学习
        2.4.1 L1MB算法
        2.4.2 TC算法
        2.4.3 Two-Phase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偏相关的因果发现算法
    3.1 引言
    3.2 基于偏相关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算法
        3.2.1 算法的框架
        3.2.2 约束阶段
        3.2.3 搜索阶段
        3.2.4 算法的理论分析
        3.2.5 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因果发现算法
    4.1 引言
    4.2 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算法
        4.2.1 算法的框架
        4.2.2 约束阶段
        4.2.3 算法的理论分析
        4.2.4 试验
    4.3 基于递归联立方程模型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算法
        4.3.1 算法的描述
        4.3.2 算法的理论分析
        4.3.3 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进的基于偏相关的因果发现算法
    5.1 引言
    5.2 改进的基于偏相关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算法
        5.2.1 约束阶段
        5.2.2 算法的理论分析
        5.2.3 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横断面调查数据因果发现
    6.1 引言
    6.2 横断面调查基本概念
    6.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因果发现
        6.3.1 数据集
        6.3.2 试验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因果发现软件包
    7.1 数据产生功能
    7.2 因果发现算法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研究工作
    8.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研究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4)糖脂清治疗糖耐量减低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糖耐量减低合并脂代谢紊乱的认识
        1.1 西医学对糖耐量减低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糖耐量减低合并脂代谢紊乱探析
        1.3 糖耐量减低合并脂代谢紊乱治疗现状
    2 中医学对糖耐量减低合并脂代谢紊乱的认识
        2.1 历代文献分析
        2.2 现代医家对糖耐量减低合并脂代谢紊乱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2.7 终止试验的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病例来源
    4 治疗方法
        4.1 治疗方案
        4.2 药品来源
        4.3 合并用药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性观察指标
        5.2 疗效性观察指标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6 疗效标准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6.2 西医疗效判断标准
    7 安全性评价标准
    8 统计方法
    9 结果
        9.1 病例入选及试验完成情况
        9.2 两组基线比较
        9.3 疗效指标的比较
        9.4 安全性观察
    10 讨论
        10.1 立论依据
        10.2 临床疗效分析
        10.3 方药分析
        10.4 糖脂清方治疗糖耐量减低合并脂代谢紊乱机理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糖代谢状况及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 分文献研究
    第一章 古代文献对糖尿病、脑梗塞、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叙述
        第一节 叙述古代文献对"糖尿病"病因、病机及其并发症的认识
        第二节 叙述古代文献对"脑梗塞"病因、病机的认识
        第三节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论述
    第二章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三节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四节 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实验动物研究
        第五节 现代方法结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六节 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三章 痰、瘀证对糖尿病、脑梗塞、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相关叙述
        第一节 人体与痰湿证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人体与血瘀的相关性
        第三节 痰浊与血瘀之相关性
    第四章 气象因素、中医时间医学与中风病的论述
        第一节 气象、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时间医学的论述
        第二节 气象天人相应与中医时间医学论述
        第三节 气象因素与中风病的关系
        评述与展望
    第五章 糖尿病血管病变
        第一节 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概述
        第二节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生理病理叙述
    第六章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发病机制与现代研究进展
        第一节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发病机制
        第二节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七章 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生率
        第二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生的危险因素
        第三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病机理
        第四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影像学检查及其研究
        第六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及其防治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危险因素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回顾性研究
    第一章 2型糖尿病合并症状性和无症状性脑梗塞危险因素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探讨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临床资料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特点及糖尿病对脑梗塞发病的影响探讨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临床资料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课题创新点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得奖情况
致谢

(7)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及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特点实质研究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名认识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2 病机认识
    2.3 病机转化
    2.4 病势发展转归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3.1 辩证分型标准
    3.2 临证分型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实质研究进展
    4.1 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2 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3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4 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5 血脂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6 白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
    4.7 血液流变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8 血管活性物质及凝血/纤溶系统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
    4.9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10 血清微量元素、自由基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4.11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载脂蛋白E基础和临床研究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发病机制
    1.1 基本概念
    1.2 流行病学
    1.3 危险因素
    1.4 发病机制
2 载脂蛋白E结构和功能
    2.1 ApoE的结构
    2.2 ApoE的功能
3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频率分布
    3.1 ApoE基因多态性
    3.2 ApoE基因多态性的频率分布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4.1 ApoE与血脂水平
    4.2 ApoE基因多态性对脂代谢的影响
    4.3 ApoE基因多态性影响脂质代谢机理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研究
    5.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5.3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关系研究
    5.4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年龄
    5.5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抑郁、认知障碍
    5.6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
    5.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检测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3.2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3.3 冠心病组的中医辨证分型
    3.4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3.5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4 讨论
    4.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4.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用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试验设计
    1.2 病例选择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4 疗效评定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治疗组
    2.3 合并用药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1 一般记录项目
    3.2 观察记录项目
    3.3 检测方法
    3.4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4.2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4.3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4.4 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总积分疗效比较
    4.5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积分的比较
    4.6 两组冠心病患者不同ApoE基因型治疗前后调脂疗效比较
5 讨论
    5.1 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实验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的影响
实验一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实验二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实验三 通心络胶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讨论
    1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2 通心络胶囊作用特点分析
    3 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分析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1 载脂蛋白E不同基因型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图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概况
    2.2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2.3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述要
    2.4 冠心病中药注射剂治疗现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8)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研究进展
    综述二 2 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三 实验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2 型糖尿病中医病机“壮火食气”假说及清热益气治法探讨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实验二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病理的影响
    实验三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脂代谢和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实验四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
    实验五 清热益气中药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PPAR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附录照片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血脂与脂蛋白
血脂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脂异常分类
    一、继发性或原发性高脂血症
    二、高脂蛋白血症的表型分型法
    三、高脂血症的基因分型法
血脂异常的检出与心血管病整体危险评估
    一、血脂异常的检出
    二、我国人群的血脂合适水平(表4)
    三、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评价
降脂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循证医学证据
    一、降脂治疗在冠心病一级预防中的循证医学证据
        (一)饮食治疗试验
        (二)药物降脂临床试验
    二、降脂治疗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循证医学证据
        (一)对稳定性冠心病的试验
        (二)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降脂治疗的临床证据
        (三)特殊人群的降脂临床试验
血脂异常的治疗
    一、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
    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TLC)
        (一)基本原则
        (二)主要内容(表7)[93-96]
        (三)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价
        (四)TLC实施方案
        (五)降脂效果
        (六)TLC与缺血性心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
    三、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
        (一)他汀类
        (二)贝特类
        (三)烟酸类
        (四)胆酸螯合剂
        (五)胆固醇吸收抑制剂[116-118]
        (六)其他调脂药
        (七)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四、血脂异常治疗的其他措施
    五、治疗过程的监测
    六、特殊人群的血脂异常治疗
        (一)糖尿病
        (二)代谢综合征
        (三)其他
附件1临床血脂测定建议
    一、分析前变异对血脂测定结果的影响
    二、血脂测定的方法学
        (一)测定方法
        (二)测定所需仪器设备
        (三)参数设置
        (四)质量控制
    三、试剂的选择原则与血脂测定的技术指标
        (一)不精密度与不准确度
        (二)灵敏度
        (三)可检测上限
        (四)特异性
        (五)干扰因素
        (六)试剂稳定性
        (七)反应速度
        (八)校准
附件2 2002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血脂在人群中的水平及分布状况(表1~4)
    一、膳食治疗的主要内容
    二、膳食治疗的目标
    三、膳食治疗的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

(10)大豆异黄酮对糖耐量异常大鼠早期肾损伤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前言
    1.1 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概况
    1.2 糖尿病肾病概况
    1.3 黄酮类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1.4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概况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6 本研究创新之处
    1.7 社会和经济效益分析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动物造模、分组及给药
    2.3 指标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大豆异黄酮对糖耐量异常大鼠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3.2 大豆异黄酮对糖耐量异常大鼠血液氧化及糖基化程度的影响
    3.3 大豆异黄酮对糖耐量异常大鼠早期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4 讨论
    4.1 D-半乳糖建立糖耐量异常大鼠模型的评价
    4.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3 大豆异黄酮对糖耐量异常大鼠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
    4.4 大豆异黄酮对糖耐量异常大鼠血液氧化及非酶糖基化水平的影响
    4.5 大豆异黄酮对糖耐量异常大鼠早期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5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缩略词表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糖耐量减退及空腹血糖异常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AI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小血管病临床风险评估相关标志物及与卒中预后关系的研究[D]. 霍颖超.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2]妊娠期糖尿病患者Lp-PLA2活性变化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 王国华.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因果发现研究[D]. 杨静.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5)
  • [4]糖脂清治疗糖耐量减低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D]. 谢宗瑾.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5]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糖代谢状况及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的关系[D]. 秦侠. 遵义医学院, 2011(06)
  • [6]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D]. 赖淑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韩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8]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D]. 王世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05)
  • [10]大豆异黄酮对糖耐量异常大鼠早期肾损伤的干预研究[D]. 葛丽霞. 暨南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异常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和AI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