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信息数据库网”开通

“龙岩市信息数据库网”开通

一、“龙岩市情资料库网”开通(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华(Chan Wing Wah)[1](2017)在《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人移民外地的历史悠久而且漂洋过海无处不到,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移民异地先侨居,後发展为落地生根,与当地非华族主体共存共荣,渐次融入主流社会。他们把中国文化习惯、物质文明带到异地,经历多年累积构建而成当地多元化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一分子。同时华侨散布各国,进一步把中国文化发展为世界性的中华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可追朔100年前之清末民初。但由於华侨华人事务、活动繁多,分布的地域国家也非常广泛。於是有着众多可供历史研究的选材下,多数学者的着作是华侨在某国家、某地区生活状况的国别史,或是专科领域的教育、媒体、经济、宗教和社团等,或是专题专案的关於成功企业家、革命家(对中国近代政治而言)、某类物质文明或个别乡族文化。对於海外中华商会或某国家中华商会的专门研究是稀少。发掘海外中华商会的重要性,是近年的事。中国在开放改革後,市场经济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另一半。商业活动、商人和商会又在国内蓬勃起来,连带推动对近现代中国商业活动和商人组织的经济、社会功能的研究。对中国的商业、商人、商人组织的活动和历史展开研究,除了在中国近现代史有学术价值外,实际重要意义是帮助中国寻找一条合适自已的经济发展之路。在20世纪末的90年代,着名历史学家章开沅领导团队对中国商会历史作出大规模系统性的研究,继而引发连串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商会研究热潮。进入21世纪,全球急速一体化使中国对世界经济开放的政策加大力度。政府修改了 20世纪90年代的“引进来、走出去”的被动战略转变为21世纪的主动方式“走出去、引进来”。在上世纪末,中国“崛起”的现象已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在未来10年中国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再度攀昇是可以预期的。另一个影响中国和印尼的关系而又与印尼中华商会相关的是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中、印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与世界华商网络接轨。同时段中国商会学者也发现中国的商会组织随华侨移民海外,并且已经自然发展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中华商会网路。他们在中国商会的档案中也发现中国的商会与各地海外中华商会曾经有着长期紧密的关系和通讯。因而在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内着名华侨历史研究大学的支持下对海外中华商会(南洋区)的专门研究。南洋区是中国人最早移民也是最多华侨的地域,其中以印尼为最突出。估计印尼华人人口在1000万以上,是中国以外最大华人族群的居住国,当地华商更是印尼经济的主力。可是至今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是稀少。在众多印尼国别史上,学者往往侧重於教育、经济、宗教等明显社会议题的论述。即使在社团的研究论着中,有关印尼中华商会的内容也是稍有涉及,通常是放在业缘社团中的一栏目,给予小篇讨论。从而忽视了中华商会对中国、印尼关系和印尼华人近今100多年历史的重要贡献。论文是采用“总体式”专题研究的方法。印尼中华商会定义为:由印尼华侨华人在印尼成立的商会,组织成员为华商,商会主要服务对象为华侨华人,并承传着中华文化。总体史强调宏观的、综合的、长时段的研究。把握和审视是宏觐的,切入是微观的,描述是全方位的,观察包括了“时段性”和“统合长时段”性两种。在研究分析时也可用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的说,论文是对印尼中华商会和活跃其中的商人进行研究。透过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看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联系,看印尼中华商会与上述三个政社群体之间的关系,看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论文选择了“中、印关系”作为宏观环境的切入角度,以在过去115年内中、印关系和中华商会的重要事件作为分时段的指标。经过四章的“时段”性分析,清楚显示了印尼中华商会在不同的时段,都对中国近现代史里的中、印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时段,她的角色扮演和功能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中、印关系中的三大政社群体,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人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最後,综合各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出一个动态式的观察来,它成为评论印尼中华商会对中、印关系的总体作用的基础。在中国、印尼近今115年的历史里,两国的内、外政局急剧变化带动着中、印关系的起伏。生存在中、印两国之间的印尼华侨华人固然是两地关系的重要元素之一。在20世纪前,印尼华侨可以说是中、印关系的始祖。到了清末之後,中国和印尼两地政府才成为中、印关系的主导者。由清末至1958年,当时代表着华侨的总机构-印尼中华总商会承担着重大的时代任命,带领着印尼华族在异国生存,维繋着与中国、印尼两国政府和华侨民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後进行社会主义建国,政府没有使用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里发挥功能。不幸地,在1965年印尼军事强人苏哈托施行邀进的同化华人政策,取缔了所有华人社团包括中华商会在内。从此时计算,印尼中华商会消失了 36年,到苏哈托被推翻下台三年後的2001年才得以复办。在进入21世纪初的15年,印尼中华商会再度在中、印尼关系中发挥她专长的经济功能,成就不少中、印经济贸易合作的成绩,使印尼渡过国家经济重大危机及帮助中、印两国修补过去的历史伤痕,为两国建立全面的战略性夥伴关系出了一分力。总的来说,印尼中华商会在历史的激流里,仍能保持她在中、印关系中的重要位置是靠着他们儒商智慧和坚毅的精神。她使用“三赢”的方程式使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同得益处,其中以经济益处为最基本;并适时地调和这三方面的关系,减少矛盾冲突,加强政治互信,为华侨和中华商会寻求最大的生存空间。在21世纪未来的中、印关系,相信印尼中华商会也会采用这个曾经被长期使用并证实为有效的“三赢”方程式去做出贡献。而且在2015年中、印两国刚宣布了两国的长期经济大战略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经济”,明显展示了双方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有非常强的互补性。以中、印关系现时的良好走势看,印尼中华商会在调谐印尼华人与中、印政府的关系是较为容易。但印尼中华商会的三赢方案并不是必胜的。从四个歴史时段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华商会的作用和“三赢方案”成效与当时“印尼华人国家认同”的争议情度有密切的关系。印尼中华商会的功能作用基本上是经济性质。但在不同时段的中、印内外政治环境形成不同的中、印关系状态时,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会赋予它额外的政治、外交、社会文教等其他重要任务,调教着它在不同时段的角色。印尼中华商会未来的挑战仍然是在“印尼华人的国家认同”争议。2015年7月一批“反华人”的人士组成了“原住民党”,并故意在8月17日印尼国庆日宣布,制造声势。现今世代,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国家有责任对国民作出一生的教育、照顾和保护,换取的是国民必须向国家效忠。是一种法理上的承诺。入了外国籍的华人对国家效忠必定是他们的国籍国,是法理上必须要做。如果他们的行为有损国籍国的利益时,必被定为叛国罪行。但在法理以外的感情归属,则各地民族和各人也有不同。人类的情感归属效忠对象可能是出.生国、或是居住国、或是祖籍国,甚至是宗教信仰。但不竟华人问题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敏感问题。中、印关系的三大主角,中、印两国政府和代表印尼华人的重要社圑,必须要合作,共同面对,主动地去解决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笔者以印尼中华商会为历史研究个案,在论文开始写作之前,并未感到使用“总体史”研究范式的特点和好处。但使用後,意识到它是研究专题个案的很好方法。采用了“总体史式”的方法,能把印尼中华商会的特性和历史角色看得明白,也能总结出印尼中华商会“成功”、“失败”的因素和导致她在近今115年的中、印关系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因。继而本着“监古知今”学习历史的态度,推论印尼中华总商会在21世纪中、印关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相信此论文不单是一篇对印尼中华商会多面的专题研究,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印经济史、社会史和外交史的一篇辅助参考。

谢少聪[2](2016)在《服务侨乡文化海外传承的侨务工作研究 ——以晋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老华侨的接班交替,海外新生代迅速崛起,他们已成为海外华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生代大多从小生长在海外,对祖籍国较为陌生,再加上受各种敌对势力及外媒因素的影响,对祖籍国往往较为淡漠,如果这时直接对其传播中华文化,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侨乡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的主要祖籍地,如果能以故乡这份情作为纽带,通过对乡土文化的传播,来唤醒海外新生代根祖意识,再借根脉文化来带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承,相信对新时期做好侨务公共外交工作将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晋江侨乡文化海外传承中侨务工作发挥作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侨乡与海外华侨华人之间的联系、侨乡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以及侨务工作在侨乡文化海外传承方面的优势与作用,运用多元协同路径,探讨侨务工作如何发挥最大效能服务侨乡文化海外传承,服务海外华侨华人认同大中华。

陈肖丽[3](2016)在《北京市商业性羽毛球场馆O2O运营模式应用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性羽毛球馆是市民进行羽毛球锻炼的主要场地,对于市民而言,如何寻找并预订到合适的羽毛球场馆是进行羽毛球锻炼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使这个过程更加便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生活节奏加快,市民获取信息和沟通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活动锻炼方面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及消费,提升用户的体验也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本研究利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对本研究中商业性体育场馆020运营模式相关概论进行概念界定,并对020运营模式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北京市商业性羽毛球场馆运营的基本状况,并以泰川羽毛球场馆为案例对北京市商业性羽毛球场馆020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究。主要结论如下:1、020 (Online to Offline)运营模式是把互联网和线下的商务机会相结合,使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它主要涉及七个关键因素,营销渠道、信息服务、预订方式、支付方式、用户反馈渠道、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2、商业性体育场馆是以盈利为目的,能够自身独立运营,面向广大用户群体对外有偿开放的体育场馆。商业性体育场馆按照不同维度划分种类如下:按照场馆项目多寡可以分为,商业性综合体育场馆和商业性专项体育场馆;按照场馆使用性质划分为,教学型商业性体育场馆和经营型商业性体育场馆。3、北京市商业性羽毛球场馆运营模式主要存在营销渠道过于单一、信息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场馆预订方式普遍落后、支付体验较差、缺乏用户反馈渠道、各场馆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方面的问题。4、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020运营模式将是商业性羽毛球场馆运营的主流模式,基于以下原因,对于商业性羽毛球场馆经营者而言,020运营模式能够提升商业性羽毛球场馆运营效率,提升商业性羽毛球场馆经营管理效率,降低商业性羽毛球场馆的空置率,提升场馆的品牌价值,优化场馆的资源配置、利于开发场馆潜在的增值服务。对于商业性羽毛球场馆消费者而言,020运营模式能够减少消费者信息获取成本,提升消费者消费体验,节省消费者时间与金钱开支,为消费者提供反馈渠道进行权利维护。对于整个场馆服务业市场而言,维护市场公平,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让场馆服务业市场更加健康繁荣。

陈颖[4](2015)在《福建省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指出福建省地方文献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情况的真实记录,是非常珍贵的省情信息资源,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等作用。在区域文化背景下,地方文献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以福建省地方文献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实证分析法等科学方法,从地方文献的定义、存在类型、特征、价值与社会作用、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意义等基本理论入手,结合笔者了解到的福建地方文献在各个地方文献收藏和研究机构的收藏和分布现状,系统概述了全省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存储建设的整体情况,提出福建省应该重视和加大对福建地方文献经费投入,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加强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等一些改进建议和意见。并通过整理福建省福建利用地方文献服务福建地方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已取得的一些成果,阐述福建地方文献利用的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福建省地方文献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对福建省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起到参考作用。

王培珊[5](2014)在《泉州市台联会的公共服务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台联)产生于海峡两岸封锁隔绝的特定历史时期,其性质是同乡会性质的人民团体,是中国特殊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广泛大陆定居台胞与岛内台胞,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到来。尽管台联成立至今已30多年,但学术界并未对其有过系统的研究。本文第一次以一个台联工作者的视角,对泉州台联这一台联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研究。作为人民团体,泉州台联同时具有准官方性和非营利性的特征,是特殊的官办群体。本文结合泉州与台湾关系的发展进程,阐述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演变,分析演变特点。同时,采取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第三部门的研究成果,梳理归纳泉州台联的公共服务职能,提出其在现阶段的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是服务定居台胞(动用社会资源,开展公共服务)和服务两岸发展(应对社会问题,维护并增进社会公共利益)。通过对人民团体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领会和运用,分析泉州台联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定位不清晰、官办色彩浓厚、资源依赖性较强、服务职能单一、影响力薄弱、组织力量不足等,并借鉴其他地区台联的成功经验,提出新形势下泉州台联应准确把握准官方性与群体性双重特征,明确职能定位,理顺其与地方政府、上级台联、基层台联的关系,建立与服务对象的双向沟通机制,建立台胞信息更新长效机制,做好台胞队伍建设工作,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完善定居台胞社会保障机制,并通过涵养涉台人脉资源、建立合作机制着力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公共服务。

张华阳[6](2014)在《《安溪乡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溪乡讯是福建省较早创刊、率先复刊的基层乡讯。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对联系海外安溪人情感,传播家乡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争取了侨心。本文在整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概括出安溪乡讯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福建涉侨传播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回顾了建国后安溪乡讯创刊、停刊的历史过程。第二部分阐述改革开放后乡讯的发展状况,探究安溪乡讯复刊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乡讯的经营管理进行剖析,对乡讯的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安溪乡讯的传播要素并结合华侨来信(稿)探求其传播效果。第三部分说明新世纪后安溪乡讯的转型情况,研究在新的管理体制及新媒体环境下乡讯所发生的变化及面临的问题,提出推动乡讯传播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解析安溪乡讯在加深海外侨胞乡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重点探讨安溪乡讯背后华侨华人群体的参与状况,研究海内外安溪人通过乡讯传播保持互动联系的机制。提出在新的媒体和社会环境下,延续发挥安溪乡讯联系侨心功能的建议。

刘春朝[7](2013)在《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城市社区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和居民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迫切需要方便灵活、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服务。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学院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在我国作为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重要载体的社区学院,正肩负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重任以及加快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日益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赋予更多的期望和责任。社区学院在我国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社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较多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以终身学习视角系统研究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课题利用质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对我国社区学院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社区学院研究文献,并在明晰相关概念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内涵:我国社区学院是以专科教育为主,集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具有职业性、社区性和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剖析了目前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现状和价值诉求,在对比国外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外部定位、内部定位及其定位的指导思想。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焦点团体讨论等实证研究,提炼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为社区学院研究的结论和对策建议,提出了政府宏观引导、社区具体推动、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企业倾力支持和学院自主建设的社区学院发展的“五元驱动”思路,构建了以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为核心支撑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

朱世威[8](2009)在《福建省漳平市花卉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花卉产业是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一体的绿色产业,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花卉产业也一改往昔的面貌,呈现出多样化、新奇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等新的特点。漳平市有悠久的花卉生产史,早在南宋时期,着名“花乡”永福所产的花卉已蜚声江南,清朝年间曾远销东南亚。2008年漳平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890 hm2,总产值达到1.8亿元,花卉产业对漳平市的经济发展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阐述课题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法、演化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关联分析法以及实地抽样调查法等对国际国内花卉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重点对漳平市花卉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漳平市花卉产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给政府决策、宏观引导和行业管理提供参考意见,以进一步加快漳平市花卉产业化发展。最近几年,漳平市花卉业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花卉产业已初具规模;建成一批花卉示范园和花卉龙头企业;花卉产业对外交流不断加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加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弱,科技含量低;小农经营,组织结构落后;政府管理体制落后;服务体制建设落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漳平市应通过发展花卉多元经济;实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体制;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制度创新;加大政府扶持,转变投入方式以提高漳平市花卉产业竞争力。

邱修田[9](2003)在《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南 促进方志工作发展》文中研究表明

张东民[10](2002)在《“龙岩市情资料库网”开通》文中提出

二、“龙岩市情资料库网”开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岩市情资料库网”开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绿起和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二) 中国商会研究。
        (三) 海外中华商会研究
        (四) 研究状况的结论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尼)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两地的内、外政治环境(1900-1945)
        一、中国的内政、外交
        二、荷兰及其印尼殖民政府的政治环境
    第二节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荷政府)关系(1900-1945)
        一、中国的印尼政策
        二、印荷政府对华人政策的改变
        三、中国、印荷政府在印华事务上的角力
        四、中国、印荷政府关系的改善
        五、印尼华侨社会状况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与诞生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成立
    第四节 中国、印荷政府合作下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管理
        二、荷属东印度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
    第五节 印尼中华商会二战前的发展及其功能作用
        一、中国政府在印尼的华侨事务机构
        二、印尼华侨的“市民社会”管治核心
        三、印荷政府的辅助管治工具
        四、华侨”认同中国”的重要推动者
    第六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抗日运动与在日治时期所受的迫害
    第七节 对抗的中、印(荷政府)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二章 二战结束後中、印(尼)关系及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45-1965)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三、印尼的独立战争和“指导民主”时代
        四、印尼的外在环境
    第二节 二战结束後的中、印(尼)关系(1945至1965)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
        二、新中国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1949-1965)
        三、印尼开国政府的对华政策
        四、印尼华侨社会的急剧变化
    第三节、二战结束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取代印尼中华会馆的印尼中华总会
        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与新办的中华总会的关系
        三、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宗旨、组织、活动、人事布局
        四、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关键人物分析
    第四节、印尼各地区中华商会重光後的复办
    第五节、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与分裂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分裂
    第六节、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与历史中断
        一、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历史中断
    第七节、复杂多变的中、印关系中的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角度
        二、印尼华侨社会的角度
        三、印尼政府、印荷政府、印尼民众的角度
        四、新中国政府的角度
        五、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的整体作用
第三章 世纪之交的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再次复办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92-2004)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三、印尼的国内政治环境
        四、印尼的国外政治环境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中、印(尼)关系(1992-2004)
        一、中国的印尼外交
        二、印尼的中国外交及华人政策
        三、印尼华人社会的正向转变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土壤和经过
        一、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政治土壤
        二、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经过
    第四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早期活动与初步成绩
    第五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重要领导人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总主席陈大江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执行主席杨克林
        三、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常务副总主席张锦雄
    第六节 风雨同舟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四章 21世纪初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总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在政治政环境(2004-2015)
        一、中国的大国兴起和新的对外经济策略
        二、印尼的快速经济增长与打造海洋大国经济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印关系(2004-2015)
        一、战略夥伴关系
        二、全面战略夥伴关系
    第三节 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中、印关系
        一、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成立
        二、世界华商大会与中国经济发展
        三、世界华商对印尼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革新扩展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变革更新
        二、领导印尼中华总商会改革的重要人物
    第五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接轨
    第六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政、商、社关系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活动分析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与其他华人社团的关系
    第七节 战略性伙伴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总商会
        一、21世纪初中、印经贸成绩
        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大国经济建设”
        三、世界华商大会扩展对中、印关系的帮助
        四、印尼中华总商会在中、印战略性伙伴关系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目录
附录
论文後记

(2)服务侨乡文化海外传承的侨务工作研究 ——以晋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侨乡文化与华侨华人研究
        1.2.2 关于文化传承研究
        1.2.3 关于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侨乡文化海外传承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播
        2.1.1 文化认同
        2.1.2 文化认同的力量
        2.1.3 文化传播
    2.2 侨乡文化和侨务工作
        2.2.1 侨乡文化及其特征
        2.2.2 侨务工作
    2.3 公共外交和协同理论
        2.3.1 公共外交
        2.3.2 协同理论
第3章 晋江侨乡文化海外传承中侨务工作现状分析
    3.1 晋江侨乡文化的特点及其海外传承
        3.1.1 晋江人外迁和海外侨民分布情况
        3.1.2 晋江侨乡文化的特点
        3.1.3 晋江侨乡文化海外传承现状
    3.2 侨乡文化海外传承过程中侨务工作的作用
        3.2.1 侨乡侨务工作及其任务
        3.2.2 侨乡文化传承中侨务工作的优势
    3.3 晋江侨乡文化海外传承中侨务工作的探索实践
        3.3.1 举办品牌活动,培育根土意识
        3.3.2 搭建联谊平台,促进互动交流
        3.3.3 发挥侨校功能,开展华文传播
        3.3.4 借助新媒体,扩大影响力
        3.3.5 依托民间力量,传承和助推乡土文化认同
    3.4 晋江侨乡文化海外传承中侨务工作的问题与困境
        3.4.1 晋江侨务工作调查数据的来源及样本基本情况
        3.4.2 侨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3.4.3 侨务工作外部调查因素的困境
第4章 服务侨乡文化海外传承的侨务工作对策
    4.1 侨乡侨务工作内在服务完善
        4.1.1 统筹规划,编制纵横交错的“侨网”
        4.1.2 做好服务,夯实根祖情怀
        4.1.3 编制教材,让华文教育有章可循
    4.2 侨乡侨务工作外部环境改进
        4.2.1 加强海外社团的组建,拓宽联谊渠道
        4.2.2 培养新生代华侨领袖,让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
        4.2.3 关注留学人员,寻求广泛认同
        4.2.4 构建网络平台,推动跨时空互动交流
    4.3 侨乡侨务工作多元协同路径选择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北京市商业性羽毛球场馆O2O运营模式应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1.2.1 从国家层面
        1.2.2 从企业层面
        1.2.3 从用户层面
        1.2.4 从体育场馆服务业层面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场馆运营方面相关研究综述
        2.1.1 整体型研究
        2.1.2 分类型研究
        2.1.3 非民营类专项体育场馆研究
        2.1.4 小结
    2.2 O2O运营模式国内外研究相关综述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个案分析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比较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商业性羽毛球场馆概念和特征
        4.1.1 商业性羽毛球场馆概念界定
        4.1.2 商业性羽毛球场馆特征
    4.2 O2O运营模式概念和特征
        4.2.1 O2O运营模式概念
        4.2.2 O2O运营模式的特征
        4.2.3 O2O模式的发展
    4.3 O2O运营模式的应用价值
        4.3.1 对商业性羽毛球场馆的价值
        4.3.2 对消费者的价值
        4.3.3 对O2O运营平台的价值
    4.4 北京市商业性羽毛球场馆运营模式分析
        4.4.1 营销渠道
        4.4.2 信息服务
        4.4.3 预订方式
        4.4.4 支付方式
        4.4.5 用户反馈渠道
        4.4.6 场馆工作人员
        4.4.7 各商家与网络平台的入驻情况
    4.5 北京市商业性羽毛球场馆运营模式问题
        4.5.1 营销渠道单一
        4.5.2 信息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4.5.3 预订方式普遍落后
        4.5.4 支付过程体验较差
        4.5.5 用户反馈渠道有限
        4.5.6 各场馆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4.6 北京市商业性羽毛球场馆运营模式问题改善办法
        4.6.1 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4.6.2 优化用户搜索信息方式
        4.6.3 降低商家接入成本
        4.6.4 校验和审核商家信息
        4.6.5 提供消费者维权渠道
    4.7 案例分析:泰川羽毛球馆
        4.7.1 场馆介绍
        4.7.2 场馆传统运营模式
        4.7.3 泰川羽毛球馆O2O运营模式
        4.7.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福建省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福建地方文献概述
    2.1 地方文献概述
    2.2 福建地方文献历史概况
    2.3 福建地方文献的收藏
    2.4 福建地方文献的分布
第三章 福建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价值与意义
    3.1 福建地方文献的特点
    3.2 福建地方文献的价值
    3.3 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意义
第四章 福建省地方文献的开发
    4.1 新编修的地方文献
    4.2 福建地方文献主要数据库开发
第五章 福建省地方文献的利用
    5.1 福建省地方文献的利用概况
    5.2 福建省地方文献的利用价值
    5.3 福建省特色地方文献的利用
第六章 福建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现存问题及对策
    6.1 福建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现存问题
    6.2 促进福建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相应对策
第七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5)泉州市台联会的公共服务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台联的研究
        1.2.2 关于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的研究
        1.2.3 关于“第三部门”及非政府组织的研究
    1.3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定居台胞
        1.4.2 其他常见涉台身份
        1.4.3 台联
第2章 泉州台联公共服务职能演变
    2.1 构建时期(1981-1985):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两岸交流融冰
        2.1.1 历史背景:从密切交流到海峡封锁
        2.1.2 初步构建公共服务职能
    2.2 发展时期(1985-2008):为泉州与台湾同胞探亲互访牵线搭桥
        2.2.1 历史背景:开而不放民众需求催生台探亲政策新突破
        2.2.2 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拓展
    2.3 转型时期(2008 至今):公共服务转向以定居台胞为主
        2.3.1 历史背景:政策调整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2.3.2 泉州台联公共服务转向以定居台胞为主
    2.4 对泉州台联公共服务职能演变的述评
        2.4.1 公共服务转向以定居台胞为主
        2.4.2 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公共服务职能随两岸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2.4.3 “准官方性”凌驾“非营利性”
第3章 泉州台联公共服务职能的现状
    3.1 泉州台联公共服务的基本情况
        3.1.1 动用社会资源,服务定居台胞
        3.1.2 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3.2 新时期泉州台联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
        3.2.1 工作思路不清晰
        3.2.2 官办色彩浓厚,资源依赖性强
        3.2.3 服务职能单一,影响力较弱
        3.2.4 组织力量不足
第4章 新时期完善泉州台联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
    4.1 完善泉州台联公共服务的依据
    4.2 明确泉州台联的职能与角色定位
        4.2.1 明确与政府的关系
        4.2.2 明确与上级台联的关系
        4.2.3 明确与基层台联的关系
        4.2.4 明确开展公共服务的对象
    4.3 完善服务定居台胞基础性工作
        4.3.1 做好台籍信息普查工作
        4.3.2 建立台胞信息更新长效机制
        4.3.3 完善定居台胞档案管理机制
        4.3.4 做好台胞队伍建设工作
    4.4 完善定居台胞社会保障机制
        4.4.1 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4.4.2 充实保障内容
        4.4.3 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4.4.4 发展公共服务的供给网络
    4.5 着力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公共服务
        4.5.1 涵养涉台人脉资源
        4.5.2 与相关涉台部门建立合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安溪乡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资料、研究方法及几点说明
        1.3.1 资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对涉侨报刊对外传播的几点说明
第2章 《安溪乡讯》的起源
    2.1 清末民国年间福建涉侨报刊概述
    2.2 建国后福建侨刊乡讯的历史发展
    2.3 安溪乡讯的创刊与停刊(1958-1961)
第3章 改革开放后《安溪乡讯》发展状况(1981-2001)
    3.1 改革开放后安溪乡讯的复刊
        3.1.1 安溪侨乡社会的变迁
        3.1.2 安溪乡讯的复刊
        3.1.3 《安溪乡讯》的几次重大调整
    3.2 经营状况分析
        3.2.1 淡化政治色彩的“民间”外宣小报
        3.2.2 传播机制
        3.2.3 内容分析
    3.3 传播影响分析
        3.3.1 传播要素分析
        3.3.2 传播效果分析
第4章 新世纪《安溪乡讯》的转型(2001-至今)
    4.1 乡讯内部经营困境
    4.2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4.3 对策建议
第5章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6 概念界定
    1.7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8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和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的现实需要
    2.1 终身学习理念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2.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价值诉求
    2.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4 小结
3 中外社区学院发展的比较分析
    3.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2 我国社区学院建立的主要类型
    3.3 主要发达国家社区学院发展情况
    3.4 经验和启示
    3.5 小结
4 终身学习视角下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4.1 我国社区学院定位存在的问题
    4.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4.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依据与原则
    4.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构想
    4.5 小结
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确定与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5.1 访谈主要目的
    5.2 访谈方案设计
    5.3 访谈资料分析
    5.4 测量量表的设计与测试
    5.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5.6 小结
6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6.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提出的思路
    6.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6.3 小结
7 案例剖析
    7.1 HZXS 社区学院分析
    7.2 SHCN 社区学院分析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论文的局限性
    8.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社区学院分布
附录2. 预试访谈提纲
附录3. 正式访谈提纲
附录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预试问卷
附录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正式问卷
附录6.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7.HZXS 社区学院章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福建省漳平市花卉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花卉及花卉产业化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文献法
        1.3.2 演化分析法
        1.3.3 比较分析法
        1.3.4 关联分析法
        1.3.5 实地抽样调查法
2 国内外花卉产业化发展、研究及现状特点
    2.1 世界花卉产业化发展、研究及现状特点
        2.1.1 世界花卉产业发展背景
        2.1.2 世界花卉业研究
        2.1.3 世界花卉产业化现状特点
    2.2 国内花卉产业化发展、研究及现状特点
        2.2.1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2.2.2 我国花卉产业研究
        2.2.3 我国花卉产业化现状特点
        2.2.4 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问题
3 漳平市花卉产业分析
    3.1 漳平市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资源
    3.2 漳平市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3.3 漳平市花卉产业现状分析
        3.3.1 花卉生产已初具规模
        3.3.2 以科技为依托,建成一批花卉示范园区
        3.3.3 花卉龙头企业的案例分析——漳平市金兴园艺发展有限公司
        3.3.4 永福镇现状调查
        3.3.5 花卉产业延伸迅速
        3.3.6 推进花卉产业的对外交流
    3.4 优势
        3.4.1 种质资源优势
        3.4.2 气候资源优势
        3.4.3 劳动力资源优势
        3.4.4 便利的交通运输
        3.4.5 对台合作优势
        3.4.6 政府政策支持
    3.5 机遇
    3.6 存在问题
        3.6.1 技术创新能力弱,科技含量低
        3.6.2 小农经营及落后的组织结构
        3.6.3 现代花卉产品替代性强、经济周期短
        3.6.4 国内外花卉竞争的影响
4 加快漳平市花卉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对策
    4.1 加大新品种的研发
    4.2 花卉产业经营机制的创新——多元经济
    4.3 加大扶持龙头企业
    4.4 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高花卉质量、档次
    4.5 加快制度创新,支持花卉产业化发展
    4.6 加大政府扶持,转变投入方式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南 促进方志工作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解放思想 进行体制改革
二、解放思想 改变观念
三、解放思想 建立新型工作机制
    一、引进竞争机制, 推行地方志工作体制改革。
    二、实行官办民营管理。
    三、开拓方志经营渠道。
四、加强方志队伍建设。

四、“龙岩市情资料库网”开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D]. 陈永华(Chan Wing Wah).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2]服务侨乡文化海外传承的侨务工作研究 ——以晋江为例[D]. 谢少聪. 华侨大学, 2016(02)
  • [3]北京市商业性羽毛球场馆O2O运营模式应用现状研究[D]. 陈肖丽.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2)
  • [4]福建省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研究[D]. 陈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3)
  • [5]泉州市台联会的公共服务职能研究[D]. 王培珊. 华侨大学, 2014(02)
  • [6]《安溪乡讯》研究[D]. 张华阳. 华侨大学, 2014(04)
  • [7]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D]. 刘春朝. 中国矿业大学, 2013(12)
  • [8]福建省漳平市花卉产业化发展研究[D]. 朱世威.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9]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南 促进方志工作发展[J]. 邱修田. 黑龙江史志, 2003(04)
  • [10]“龙岩市情资料库网”开通[J]. 张东民. 中国地方志, 2002(01)

标签:;  ;  ;  ;  ;  

“龙岩市信息数据库网”开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