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取样法对游离骨膜移植术后成骨的影响

骨膜取样法对游离骨膜移植术后成骨的影响

一、骨膜的取材方法对游离骨膜移植后成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赫峰[1](2021)在《复合软骨膜的组织工程软骨构建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先天性小耳畸形是整形外科常见的疾病,尤其在亚裔人种中发病率较高。目前解决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最好办法仍是自体肋软骨移植耳廓再造术,但该手术尚存在诸多问题,如肋软骨供区胸廓畸形,再造耳廓形态不理想等。组织工程的发展为软骨移植开辟了新的道路,体外利用软骨细胞制造具有耳廓形态的软骨结构早已可以实现,但组织工程耳廓的力学强度、柔韧性和灵活性仍与天然耳廓存在较大差距。天然耳软骨的活动度和韧性在很大程度上与软骨膜的存在有关,尽管软骨膜在多大程度上对耳廓软骨的力学强度起到助益作用尚未有研究证实。若能在组织工程软骨的表面附着一层类软骨膜结构,上述问题将有可能得到解决。目前对人工制作类软骨膜的研究很少,仅有的研究仅限于用化学聚合物材料膨胀模拟或使用动物冻干软骨膜贴附等,若能利用组织工程的方法构建软骨膜并实现与组织工程软骨的一体化构建,将对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和应用产生深远影响。研究目的1.针对天然耳廓软骨在有无软骨膜附着时力学特性的变化展开探讨,研究软骨膜对耳廓软骨在生物力学特性上的影响,为本课题后续实验和今后的耳廓软骨力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尝试使用不同的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复合软骨膜的组织工程软骨,分析各种方法构建所得软骨在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力学上的差异,探索构建复合软骨的可能性与研究价值;3.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软骨膜细胞进行细胞聚类和亚群分析,探讨软骨膜中细胞成分,明确软骨膜中干/祖细胞的存在并研究其基因表达和应用潜力。研究方法1.软骨膜对耳廓软骨力学影响的研究取兔耳廓软骨制作力学试件,实验组保留软骨膜,对照组剥除软骨膜。使用Instron 5967万用材料试验机对两组软骨进行拉伸和压缩的应力-应变试验、拉伸和压缩的应力松弛试验以及拉伸蠕变试验,分析测试数据比较两组软骨的材料硬度、粘弹性等力学特征上的差异。2.构建复合软骨膜的组织工程软骨2.1.利用细胞膜片技术构建复合软骨膜的组织工程软骨获取和培养猪耳廓软骨细胞及软骨膜细胞,体外传代培养至P2代后,分别诱导制备软骨细胞细胞膜片和软骨膜细胞细胞膜片。细胞膜片培养成熟后,对照组将软骨细胞膜片折叠塑型为1 cm×1 cm的正方形软骨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在软骨块上下两侧各包裹2层软骨膜细胞膜片。两组构建体体外孵育成熟后移植至裸鼠皮下,分别于4、8、12周后取材进行大体与组织学、相关基因表达、生物力学检测。2.2.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复合软骨膜的组织工程软骨获取和培养猪耳廓软骨细胞和软骨膜细胞,体外传代培养至P2代后,将细胞与水凝胶材料混合配置生物打印墨水。实验组使用3D-Bioplotter生物打印机打印“软骨膜-软骨-软骨膜”三层复合结构,其中,软骨膜层使用软骨膜细胞与10%GelMA配置墨水打印,软骨层使用软骨细胞与10%GelMA+1%HAMA配置墨水打印;对照组仅按同样墨水配比打印软骨层。两组构建体打印完成后于细胞培养基中孵育过夜,次日移植至裸鼠皮下,于4、8、12周后取材大体与组织学、相关基因表达、生物力学检测。3.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软骨膜细胞的亚群分析获取猪耳廓软骨膜细胞,制备细胞悬液,检测软骨膜细胞样本的质量与活性后对其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测序后的数据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软骨膜细胞整体高表达基因种类判断细胞主要成分。将软骨膜细胞进行重聚类分群,根据特异性表达基因确定软骨干/祖细胞的存在和细胞数量占比。对各个Cluster细胞的top 50差异高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明确各个细胞组分的功能。研究结果1.兔耳廓软骨在剥除软骨膜后力学特性在各个方面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拉伸试验中,剥除软骨膜后软骨杨氏模量下降约23%,压缩试验中,剥除软骨膜后软骨杨氏模量下降约37%。在应力-应变、应力松弛、蠕变等各项生物力学测试中,有膜组软骨均比无膜组软骨在力学特性上更优越。2.利用细胞膜片技术和3D生物打印技术均可以构建出“软骨膜-软骨-软骨膜”复合组织工程软骨,但构建出的软骨膜与天然软骨膜在大体、组织学上有显着差异。在生物力学上,有膜组构建软骨与无膜组构建软骨无统计学差异。然而,两种方法构建出的有膜组软骨构建体在成软骨程度上均优于无膜组软骨构建体,软骨膜的构建显着促进了软骨的形成。3.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软骨膜细胞进行测序分析后,发现软骨膜细胞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主。本研究将软骨膜细胞分为7个亚群。其中,亚群6占细胞总数的5%,根据GO富集与KEGG富集结果,亚群6功能如软骨发育、胶原纤维组织管理、蛋白聚糖生物合成过程、软骨凝聚等与软骨组织形成密切相关,该群特异性表达软骨形成相关基因COMP,ACAN,ELN,ECM2等,在功能和基因表达上与软骨干/祖细胞高度吻合。总结软骨膜在维持耳廓软骨韧性、弹性和整体力学强度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复合软骨膜的组织工程软骨有着重要意义。获取足量软骨膜细胞后,利用细胞膜片技术和3D生物打印技术可以构建复合软骨膜的组织工程软骨。复合软骨构建体在成软骨性能上显着优于单纯软骨,通过对软骨膜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可以发现软骨膜细胞成分的复杂性,并可以找到一群软骨干/祖细胞,这些细胞对软骨的发育和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过,本研究基于目前水平构建的软骨膜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与天然软骨膜存在较大差距,在力学特性上无法对软骨起到类似于天然软骨膜的助益作用。

张荣峰[2](2020)在《诱导膜促进干细胞迁移对移植骨血管化及成骨的影响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由感染、创伤、肿瘤导致的大段骨缺损一直是创伤外科领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骨科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自2000年Masquelet首先报道膜诱导技术后,引起学者的日益重视,并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研究。近年的研究表明,诱导膜是在骨水泥周围形成的血运丰富的纤维样结构,具有减少移植骨吸收、促进血管生成和松质骨皮质化的作用,膜诱导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临床效果稳定可靠。膜诱导技术二期取出骨水泥,需要在骨缺损处植骨重建,选择自体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但对于成人的大段骨缺损,自体松质骨数量往往难以满足要求,因此,自体骨源有限是制约膜诱导技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主要瓶颈,并且存在供区疼痛、成骨能力不足、疤痕、感染、失血等并发症。部分学者寻求使用或增加自体骨替代物用量,来弥补自体骨源的不足。目前认为,自体松质骨移植可以部分的被同种异体松质骨替代,但不应超过总量的1/3,因为移植物内不包含干细胞和生长因子。因此,能否增加骨替代物的使用比例,以及如何通过干细胞迁移,来促进诱导膜技术中骨替代物的成骨和血管化,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首先通过构建大鼠诱导膜骨缺损模型,结合人工材料植入,研究诱导膜对植入材料成骨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以探讨未来应用人工材料结合膜诱导技术修复骨缺损的可能性。其次,骨替代物临床应用面临的难点,最主要的是移植后不能快速建立血运,不能提供营养成分和排出代谢产物,影响了宿主具有成骨作用的干细胞的募集,因此,如何尽快重建局部的血运,这是骨替代物能够顺利骨重建的基础。EPCs具有维持血管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理作用,并在骨缺损部位调节血管新生,促进血管生成,提高人工骨移植的成活率。因此,我们研究了骨保护素(OPG)改善骨缺损部位EPCs的活性、增强EPCs的迁移功能、促进EPCs形成新生血管的作用,为人工骨的顺利血管化和成骨提供了新思路。第三,在诱导膜技术修复骨缺损过程中,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等参与了移植骨的成骨过程。有学者在多种骨缺损动物模型中证实,MSCs结合EPCs可以显着促进骨愈合过程,但启动宿主BMSCs向缺损部位迁移的机制不清楚。既往研究表明诱导膜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表达量显着增高。SDF-1是众所周知的由骨髓基质细胞和其他基质细胞分泌的趋化蛋白,CXCR4是SDF-1的跨膜受体,表达在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BMSCs的表面。SDF-1及其受体CXCR4通过组织和血液中的SDF-1浓度梯度,在造血干细胞的激活和调控BMSCS迁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拟通过Transwell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诱导膜形成及修复骨缺损过程中,SDF-1对BMSCs的迁移作用,以了解诱导膜形成的机制,以及诱导膜形成后,BMSCs参与移植骨骨重建的迁移机制,以探讨诱导膜技术中促进BMSCs迁移和移植骨重建的机制。另外,成骨细胞在移植骨的新骨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经发现在骨的生物学领域,一些LncRNA可通过多种机制调控骨组织的细胞功能,参与骨骼疾病的某些病理过程。截至目前,关于Lnc RNA在骨形成和重建中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BMSC和成骨细胞上。因此,我们又通过干预LncRNA UCA1(尿上皮癌相关1),研究其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和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其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和可能的调节机制,为创造诱导膜内骨替代物移植后的成骨微环境和防止骨吸收,提供新手段。方法:1、诱导膜技术结合不同生物材料促进成骨基因表达的研究制作生物材料双相磷酸钙(BCP)、氧化海藻酸钠-海藻酸钠(OSA-SA)、氧化海藻酸钠-海藻酸钠-羟基磷灰石(OSA-SA-HA)支架。构建大鼠诱导膜模型,HE和Masson染色观察诱导膜形成情况。诱导膜下股骨钻孔,分别植入BCP、OSA-SA、OSA-SA-HA支架材料,术后1、6、9周取材,RT-PCR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形态蛋白-2(BMP-2)、胶原1(Col-I)、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成骨基因表达情况,了解诱导膜对生物材料的成骨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第1周p-ERK和ERK的表达,并对p-ERK/ERK的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了解诱导膜发挥成骨作用的机制。2、诱导膜技术中促进移植骨的血管化机制研究体外培养人外周血EPCs,OPG和CXCR4受体阻滞剂(AMD3100)和PI3K受体阻滞剂(Ly294002)预处理后,使用细胞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我们评估了OPG对EPCs迁移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XCR4及下游p-AKT蛋白表达,研究OPG调节EPCs的作用机制。通过制作大鼠诱导膜合并骨缺损模型,植入骨替代物BCP,并给予OPG处理4周后,通过Micro-CT及HE和Masson染色对骨缺损修复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PC标记物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对骨缺损区域血管生成进行评估。3、诱导膜技术中促进BMSCs迁移的机制研究体外培养大鼠BMSCs,通过Transwell实验,研究SDF-1诱导BMSCs体外迁移的最佳作用浓度,并研究CXCR4受体阻滞剂AMD3100对BMSCs迁移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制作诱导膜模型,并在诱导膜形成后,进行膜内植入骨替代物BCP,DIR标记BMSCs,注射入动物模型,用活体成像技术研究诱导膜形成过程中,和诱导膜内植骨后,BMSCs在大鼠体内的示踪效应,了解BMSCs向植骨区域迁移情况,探讨BMSCs在诱导膜形成和促进成骨的可能迁移机制。4、部分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机制研究收集52例住院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样本,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LncRNA UCA1在骨质疏松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小干扰RNA(si RNA)构建稳定敲除UCA1的大鼠成骨细胞MC3T3-E1。利用细胞计数Kit-8(CCK-8)检测UCA1敲除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Ed U染色检测对照组和UCA1敲除组成骨细胞中Ed U阳性细胞的比例。RT-PCR检测Runx2、胶原1α1(Col 1α1)、OCN、OPG、骨桥蛋白(OPN)、Osterix(OSX)等差异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Runx2蛋白水平。此外,成骨细胞在培养基中培养21天,然后通过茜素红染色(alizarin red staining)和碱性磷酸酶染色(alkaline phosphatase staining,ALP)检测其成骨分化情况。最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Smad1/5/8)信号通路的表达,了解LncRNA UCA1敲除后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机制。结果:1、诱导膜动物模型构建后,诱导膜内植入不同材料,RT-PCR检测不同时间段成骨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BCP组在第1周的Runx2表达量提高明显,而第1周时OSA-SA-HA组的BMP-2具有最高表达量。在COL-I表达方面,BCP组的表达量在三个时间节点均最高;在ALP表达方面,在第6周,BCP组与OSA-SA组均达到最高值;在第9周,三组的ALP表达量均高于Blank组,OSA-SA组最高;在OCN的表达量方面,BCP组第6周达到最大值。说明在诱导膜存在的条件下,BCP组填充支架显示出更好的骨诱导活性,能够在各成骨时序点上明显的上调Runx2,Col-I,ALP和OCN的表达量。在诱导膜技术修复骨缺损时,ERK1/2信号通路也能够良好发挥调控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从而促进骨重建。2、在细胞划痕实验和迁移实验中,各组间EPC水平的差异,均显示OPG处理组促进细胞迁移,AMD3100和LY294002组则抑制OPG的迁移功能。OPG处理的内皮祖细胞CXCR4和p-AKT水平升高,说明OPG通过CXCR4信号通路对EPCs发挥调节作用。构建诱导膜骨缺损模型,用OPG处理后,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和Micro-CT提示OPG能促进大鼠骨缺损的血管生成和骨修复,AMD3100和LY294002能消除这些作用。说明在诱导膜存在情况下,OPG可以促进EPCs迁移到植骨区,并通过CXCR4通路发挥血管化的作用,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和骨修复。3、体外培养条件下,100 ng/m L SDF-1浓度时,诱导BMSCs细胞迁移效应最显着,加入SDF-1抑制剂AMD3100后,迁移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说明SDF-1通过SDF-1/CXCR4轴以浓度梯度方式诱导BMSCs迁移。构建大鼠诱导膜形成模型和诱导膜内植骨模型,DIR碘化物标记BMSCs,不同时间段进行活体成像,可见骨水泥组(诱导膜形成组)和诱导膜内植骨组BMSCs向手术区域迁移;用AMD3100处理后仅少量BMSCs细胞向手术部位聚集,说明手术部位具有较高浓度SDF-1,并且诱导BMSCs参与诱导膜形成,以及诱导膜内植骨后的成骨过程。4、大部分骨质疏松患者血清LncRNA UCA1表达明显升高,我们推测UCA1可能参与了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即该因子可能具有促进骨吸收、抑制新骨形成的作用。为了深入研究UCA1在成骨细胞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UCA1敲减的MC3T3-E1细胞。CCK-8检测和EdU染色显示UCA1 si RNA组成骨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抑制UCA1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显着增强。RT-PCR实验表明,UCA1 siRNA组Runx2、Collagen1a1、OC、OPG、OPN、OSX在m 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UCA1 siRNA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明显增强,ALP染色和茜红素染色也证实UCA1 siRNA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增强。此外,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BMP-2、磷酸化Smad1/5/8和总Smad1/5/8蛋白表达水平,显示UCA1敲除后成骨细胞中BMP-2/(Smad1/5/8)信号通路显着激活。结论:1、在诱导膜存在的条件下,BCP组填充支架显示出更好的骨诱导活性,能够在各成骨时序点上明显的上调Runx2,Col-I,ALP和OCN的表达量。说明诱导膜结合生物材料,可以起到促进成骨的作用,有望在未来替代自体骨移植。2、在诱导膜结合BCP存在情况下,OPG通过CXCR4信号通路,可以诱导EPCs细胞迁移到骨缺损区域,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实现移植骨的血管化,从而有助于新骨形成,增强移植骨的重建能力。3、体外实验表明SDF-1可以通过SDF-1/CXCR4轴诱导BMSCs迁移。动物活体成像实验发现BMSCs可以大量迁移到手术区域,说明手术区域有大量SDF-1因子,BMSCs被SDF-1募集到手术区域,参与了诱导膜的形成,以及诱导膜内植骨的骨重建过程。4、针对诱导膜内植入骨替代物后成骨不良的情况,可以通过激活成骨细胞中BMP-2/(Smad1/5/8)信号通路,敲减Lnc RNA UCA1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促进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因此,UCA1有望成为骨移植后促进新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新的治疗靶点。

崔勇超[3](2020)在《根尖区取骨用于上颌切牙种植位点块状骨移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种植义齿是牙齿缺失的重要的修复方式,但临床上经常面临种植区域骨量不足的情况,需实行骨增量手术保证种植体周围足够的骨量。自体块状骨移植是牙槽嵴骨量不足时常用的骨增量技术。根尖区作为块状骨移植的取骨位点可避免开辟额外术区,实现手术的微创操作。本研究拟通过测量分析上颌切牙缺失患者的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评估上颌切牙根尖区作为块状骨移植取骨位点的可行性。另外,本研究利用比格犬动物模型,通过对比术前术后牙槽嵴宽度、观察术后骨增量区域的组织形态学特点,评估根尖区取骨结合GBR技术用于块状骨移植的骨增量效果。材料及方法1.上颌切牙根尖区取骨用于块状骨移植的影像学研究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前牙区切牙缺失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共计61例。测量范围:取骨术区远中边界位于上颌尖牙牙根近中2mm处;为避免损伤前鼻棘导致面部外形的改变,取骨术区近中边界应距离中线2mm;为避免损伤鼻腔底部的皮质骨,取骨术区的上界位于梨状孔下缘;当取骨术区单枚切牙缺失,且同侧相邻切牙已行完善的根管治疗时,取骨术区下界位于余留切牙根尖根方2mm处;当术区中切牙及侧切牙同时缺失时,取骨下界位于牙槽嵴顶根方8mm处。利用On Demand 3D Dental软件分别测量并计算可取得骨块的宽度和长度。统计长度大于8mm且宽度大于天然牙颈部牙槽嵴的近远中距离的骨块数量N,计算其占所有测量骨块的比例α=N/61×100%。2.根尖区取骨用于块状骨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拔除比格犬前磨牙,三个月后完成失牙动物模型的建立。本研究采用失牙根尖区作为取骨位点,于失牙区域进行块状骨移植手术,同期行骨引导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分别测量术前、植骨即刻、术后3个月时骨增量区牙槽嵴的颊舌向宽度。骨移植术后3个月,于植骨区域取材,制备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及Masson染色后对骨增量区域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根尖区取骨用于块状骨移植结合GBR技术的骨增量效果。结果1.通过CBCT影像测量分析,单侧上颌切牙根尖区可取得骨块平均长度为11.10±1.47mm(最大值为15mm),可取得骨块平均宽度为8.36±2.63mm(最大值为16.75mm),可用于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处块状骨移植的例数和比例分别为:50例(81.97%)、58例(95.08%)。2.在比格犬动物模型中,利用根尖区取骨行块状骨移植术前的牙槽嵴宽度平均为3.77±0.57mm,术后即刻的牙槽嵴宽度平均为5.46±0.90mm,术后3个月的牙槽嵴宽度平均为5.82±0.94mm。术后3个月较术后即刻牙槽嵴宽度无显着性差异(P=0.383>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即刻较术前牙槽嵴宽度均有显着增加(P<0.05)。3.在比格犬动物模型中,根尖区取骨行块状骨移植术后3个月骨增量区域组织学观测结果:可见新生矿化骨、新生未矿化骨、骨粉区域,骨增量区域未见纤维组织。结论1.通过对上前牙失牙患者的CBCT影像测量,当单颗上颌切牙缺失且同侧相邻切牙已行根管治疗或上颌单侧切牙全部缺失时,81.97%以上的患者可在单侧上颌切牙根尖区取得符合单颗上颌切牙种植要求的块状骨。2.比格犬动物模型中,通过对牙槽嵴宽度的测量以及骨增量术后3个月组织切片的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根尖区取骨行块状骨移植同期联合GBR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骨增量效果,为一种可行的骨增量方案。

段聪聪[4](2020)在《儿童自体游离髂骨移植修复下颌骨大型缺损的病例分析并文献回顾》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下颌骨肿瘤、肿瘤样病变和外伤等均可造成下颌骨缺损,导致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从局部外形或术后功能恢复角度考虑,当颌骨缺损范围过大、极易发生病理性骨折或连续性中断时,可考虑用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牵张成骨或微血管游离皮瓣重建,尽可能恢复术后颌面部形态与功能。尽管有许多方法可用于修复和重建下颌骨大型骨缺损,但它仍然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对于成长迅速的少年儿童而言。在儿童中使用的理想重建方法应当能够与儿童骨组织成长相适应。临床实际选择应取决于重建时患者的年龄和所需要的骨量。自体髂骨移植在颌面骨缺损重建中应用广泛。有研究认为,当非血管化骨移植用于约5-6cm的缺损时可能提供最佳修复结果,但它需要足够的软组织床,保留骨膜,以优化移植物血运重建的生物学条件。传统上不推荐使用大于6cm的游离髂骨移植物,因为它可能因为血运重建困难而易于坏死,导致临床治疗失败。这样,取骨部位的选择使多数患儿家属产生犹豫。我们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使用较长自体无骨膜游离髂骨移植修复重建儿童下颌骨大型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就诊于我科的少儿下颌骨骨化性纤维瘤切除术后使用没有骨膜的非血管化自体游离髂骨进行修复重建下颌骨的病例,同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下颌骨大型缺损修复重建的方法,分析其在少年儿童这一人群中应用的挑战性,分析使用超常规长度的非血管化游离髂骨重建少儿下颌骨的可行性,以期为少年儿童类似疾病进行治疗提供借鉴。病例报告:患者系一名15岁男孩,以下颌骨膨隆为主要症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诊断为骨化性纤维瘤。考虑到骨化性纤维瘤的高复发率和恶性转化,扩大切除范围至关重要。因此,手术将受影响的下颌骨在安全范围内进行切除,但保留其唇颊舌侧骨膜的完整性,然后取自体无骨膜游离髂骨移植物,长约8cm,分段处理后进行修复重建。手术后,我们进行了为期五年的随访以监测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该患者在随访期间未报告任何并发症。术后五年,患者移植骨愈合情况良好,后期可以考虑种植修复。结论:无骨膜的自体髂骨移植可用于少年儿童下颌骨大型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我们建议对下颌骨存在较大缺损的儿童患者使用游离髂骨移植进行修复重建,尤其是对于不愿意选择进行血管化游离腓骨皮瓣移植的患儿。非血管化髂骨移植的优势在于其可提供较高比例的松质骨而有利于成骨,可以通过分段塑形来提高成活率并适应下颌骨形态,且损伤相对较小,治疗时间及成本相对较少。我们认为对于有大型下颌骨缺损的少年儿童而言无骨膜的非血管化游离髂骨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手术选择。

张艳珉[5](2020)在《不同植骨材料在牙槽嵴水平骨增量的临床应用及ECM球植骨材料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本临床研究针对牙槽嵴水平向骨缺损的程度不同,比较自体块状骨移植材料和种植体植入同期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材料(Bio-Oss、Bio-Oss Collagen)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对重建牙槽嵴宽度的影响。分别纳入自体块状骨水平骨增量12例和种植体植入同期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材料(Bio-Oss、Bio-Oss Collagen)GBR水平骨增量10例。将牙槽嵴从冠方到根方等分为三个区域,分别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月上述两种不同植骨材料在各个等分区域获得的牙槽嵴的宽度,比较二者可获得的牙槽嵴骨量宽度以及骨吸收情况。结果表明,术后6月块状骨与Bio-Oss、Bio-Oss Collagen获得的牙槽嵴宽度骨吸收率在牙槽嵴冠方(12.67%±5.92%vs 13.94%±4.47%,P>0.05)、中段(5.44%±1.85%vs 6.53%±3.87%,P>0.05)、根方(6.25%±2.24%vs 5.23%±3.54%,P>0.05)并无明显区别。与Bio-Oss、Bio-Oss Collagen相比,自体块状骨材料获得的牙槽嵴冠方水平向骨宽度(4.57±1.46mm vs 2.32±0.97mm,P<0.01)和中段水平向骨宽度(6.03±1.82 vs 4.24±1.74mm,P<0.05)更为显着。因此,两种材料均可以实现预期的牙槽嵴水平向骨增量,自体块状骨可以获得更多的骨量。然而,临床使用的自体骨、Bio-Oss、Bio-Oss Collagen等植骨材料存在着开辟第二术区、成骨后的吸收、缺乏骨诱导性能、成骨活性低等相关问题。随着组织工程不断发展,细胞外基质材料(Extracellular matrix,ECM)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最大化保存组织再生微环境备受学者关注。ECM作为生物活性支架材料,具有促进种子细胞的粘附、增殖、调控成骨分化等优越的生物学性能。因此,本基础研究旨在探索具有一定三维形态的生物活性ECM球植骨材料。首先,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培养为细胞膜片基础上,逐渐继续培养,细胞膜片聚合收缩形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球(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pheroid,BMSCs-spheroid),然后脱细胞制备细胞外基质球(Extracellular matrix spheroid,ECM-spheroid)。分别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 staining)、细胞核/细胞骨架染色、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评价脱细胞的程度和主要成分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是否破坏。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ECM-spheroid的表征。通过再细胞化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进行初步体外生物学性能评估,然后将6周龄SD大鼠制备3mm颅骨缺损,把ECM-spheroid放入骨缺损中,另一组骨缺损不做处理。术后1月、3月应用Micro-CT进行初步体内成骨性能评估。结果表明,经脱细胞处理后,ECM-spheroid具备一定的三维立体结构,ECM-spheroid仅有少量残留的细胞核和细胞骨架,主要成分FN得以保留,表面微观结构排列规则有序,具有一定的迁移、黏附和再细胞化潜能。术后1月Micro-CT结果表明,ECM-spheroid体内成骨效果不明显。但是,术后3月ECM-spheroid可促进成骨。因此,ECM-spheroid是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活性骨移植材料。

买买艾力·玉山[6](2020)在《rhPDGF-BB基因修饰的BMSCs促进大鼠股骨牵张成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建立一个合理的可重复的大鼠负重长骨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模型,为今后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促进牵张成骨区骨再生与矿化的方法以及分子机制奠定基础;2)建立稳定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获取和体外培养体系,并进一步扩增,纯化及鉴定。通过人重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hPDGF-BB)基因慢病毒体外转染BMSCs并观察对BMSCs的影响;3)以大鼠自体BMSCs作为载体,通过体外携带rhPDGF-BB基因的慢病毒转染后,将rhPDGF-BB基因修饰的BMSCs导入大鼠股骨牵张间隙中,探讨rhPDGF-BB基因修饰的BMSCs对大鼠股骨牵张间隙新生骨再生矿化的影响,进一步为临床上应用牵张成骨技术(骨传送技术)治疗四肢大段骨缺损探讨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缩短治疗周期的治疗方法。方法:1)大鼠单侧股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选择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为实验动物,<6月龄,350-400g。使用自行研制的延长型外固定器,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选择大鼠右侧股骨中段行截骨后用4枚螺钉固定延长型外固定器。术后经过7天潜伏期后进行缓慢牵张,速度为0.5mm/天(分两次),连续牵张14天,共牵张延长7mm,牵张结束后固定牵张器。分别于牵张结束后第0周,2周,4周及8周四个时间点处死3只动物,处死前麻醉状态下行X线检查,处死后取出右侧股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HE染色及番红固绿染色观察;2)大鼠B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及rhPDGF-BB基因体外转染:大鼠自体BMSCs的培养和传代,通过细胞活性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方法进行细胞鉴定,通过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生长状态良好第3代大鼠BMSCs经上述方法鉴定后进一步应用基因转染和下一步的治疗。构建同时携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和rhPDGF-BB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后经体外扩增,纯化后转染大鼠BMSCs观察其体外对BMSCs的影响;3)rhPDGF-BB修饰的骨髓MSCs促进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效果的检测:应用自行研制的延长型外固定器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于术后21天分别在牵张区局部注射等剂量rhPDGF-BB修饰的骨髓MSCs(实验组),骨髓MSCs(实验对照组),PBS(空白对照组),活体X线检查于DO牵张结束后不同时间点进行4次,检测时间点为牵张结束(术后天21天),矿化期2周(术后第35天),矿化期4周(术后第49天),矿化期8周(术后第77天)。矿化期第8周末处死动物取双侧股骨,并小心剔除骨组织表面肌肉进行Micro-CT,生物力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测分析。结果:1)纳入本次实验研究的实验动物活体观察提示所有入组实验动物均耐受手术且顺利完成术后牵张成骨过程,观察期间所有实验动物的饮食及大小便均正常,牵张结束后延长侧股骨较对侧相比达到预定目标长度。通过标准X线检查和组织学观察证实大鼠股骨牵张模型牵张间隙成骨良好;2)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了大鼠BMSCs,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提示细胞生长良好,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结果提示表达高水平的ALP活性,矿化细胞外基质,形成矿化结节。构建出的rhPDGF-BB基因体外转染鉴定过的大鼠BMSCs,转染后对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3)rhPDGF-BB基因修饰的大鼠BMSCs局部应用于大鼠股骨牵张模型。X线片显示,矿化期第8周实验组10只延长区均达到骨性愈合,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5只和4只达到骨性愈合的标准。生物力学测试(三点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所有抗扭强度指标均显着优于其他两个对照组,且实验组抗扭强度指标与自体对侧未牵张正常股骨的抗扭强度相当。Micro-CT扫描后获得的数据结果分析提示矿化期第8周实验组牵张区间隙内新生骨骨痂的主要构成结构由皮质骨构成而松质骨结构极为少见,此外牵张间隙新生骨矿化区可见骨髓腔部分或全部与牵张两骨端骨髓腔基本贯通,其构成和结构与自身长骨管状骨的结构基本类似,而其他两对照组牵张区间隙内新生的骨组织以松质骨结构为主且骨髓腔结构改建较差。矿化期第8周获取的股骨标本行组织学切片后HE和Safranin O染色结果提示,实验组牵张间隙新生骨痂内软骨组织残留较少而两个对照组牵张区间隙新生骨组织结构上仍有部分软组织结构,新生骨已经矿化,皮质骨已连续,骨髓腔开始重建,提示rhPDGF-BB基因修饰的大鼠BMSCs治疗处理后新生骨痂矿化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三组中实验组OPN、OCN、VEGF和CD31表达高于两对照组。结论:1)自制延长型外固定器能够满足大鼠单侧股骨牵张的要求,牵张成骨的潜伏期成骨与骨折愈合过程类似,但牵张成骨在其特有的牵张期和矿化期的时间段里牵张区间隙新骨再生具有其特有的组织学变化特点。本实验部分通过所获得的大鼠股骨参数,自制研发出适用于研究SD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的微型单边可延长型外固定装置,并顺利构建出可重复性较高适合大批量SD大鼠DO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为今后利用DO动物实验模型并通过细胞或基因治疗缩短治疗周期或DO过程中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实验平台;2)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的大鼠BMSCs体外培养结果提示其增殖活性较强,鉴定结果提示其可作为本次实验研究进行细胞治疗以及基因治疗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目的基因靶细胞转染后在不同时间点通过不同倍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提示,脂质载体介导的瞬时转染可以使rhPDGF-BB基因在BMSCs中成功表达;3)X线,Micro-CT,生物力学,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都证实,与单纯BMSCs及PBS相比,rhPDGF-BB基因修饰的BMSCs可较为有效的促进大鼠股骨牵张间隙区成骨过程中新骨的形成和矿化。应用rhPDGF-BB基因体外转染BMSCs于牵张结束后局部应用能够促进牵张成骨中的骨再生从而缩短DO治疗周期,为临床上应用牵张成骨(骨传送)技术治疗骨缺损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

何晶[7](2020)在《制备脱细胞异种骨膜用于引导骨再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口腔种植技术日渐成熟,种植牙已成为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患者的首选修复方式。然而,由炎症、外伤、解剖因素、先天性因素、废用性萎缩等原因造成的种植区局部骨量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大程度限制了缺失牙患者对种植修复方式的选择。引导骨再生技术主要用于修复种植区局部骨缺损,引导骨再生屏障膜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近年来,组织衍生的细胞外基质材料逐渐成为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细胞外基质材料的优势在于最大限度地去除具有免疫炎性的细胞成分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组织内部的天然三维结构以及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外基质成分,有助于组织更好的修复与再生。本研究选取了羊骨膜组织作为引导骨再生屏障膜的组织来源,1、探索并优化适用于羊骨膜组织脱细胞的方法,评价其组织脱细胞的效果以及细胞外基质结构与成分的保存情况。2、通过体外实验将小鼠MC3T3-E1细胞与脱细胞羊骨膜材料共培养,评价脱细胞羊骨膜材料对细胞黏附、增殖与成骨分化的作用。3、通过大鼠皮下植入的体内实验,探索脱细胞异种骨膜材料可能对宿主全身与局部产生的免疫炎性反应情况。4、通过建立兔颅骨骨缺损模型,进一步体内评价脱细胞羊骨膜材料对引导骨再生的作用。研究方法:1、联合应用物理法(反复冻融)、化学法(Triton X-100、SDS)、生物法(DNA酶和RNA酶)等脱细胞方法对羊骨膜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后,应用组织学切片HE染色和DAPI染色的方法确认组织中细胞的残留情况,提取羊骨膜组织中的DNA后进行定量测定其含量,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检测脱细胞羊骨膜材料中残留DNA的片段大小。利用羊α-Gal酶联免疫反应试剂盒定量检测脱细胞羊骨膜材料中α-Gal抗原表位的残留情况。制取脱细胞羊骨膜材料的浸提液,并检测浸提液中SDS的残留浓度。分别应用组织学切片Masson染色和番红O染色的方法评价脱细胞羊骨膜材料中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的存留情况,并应用羟脯氨酸定量检测试剂盒和糖胺聚糖定量检测试剂盒定量分析脱细胞羊骨膜材料中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的含量。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评价新鲜羊骨膜和脱细胞羊骨膜正反面的超微表面结构。吸水性实验用于评价脱细胞羊骨膜与新鲜羊骨膜吸水性的差异。机械力学性能试验主要用于评价脱细胞羊骨膜的各项机械力学性能指标。2、将小鼠MC3T3-E1细胞培养于不同浓度的脱细胞羊骨膜材料浸提液中,利用CCK-8实验评价脱细胞羊骨膜的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将小鼠MC3T3-E1细胞直接接种于脱细胞羊骨膜上,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荧光显微镜评价小鼠MC3T3-E1细胞在脱细胞羊骨膜材料表面的黏附情况;采用碱性磷酸酶检测技术评价脱细胞羊骨膜材料对材料表面接种的成骨细胞早期分化的影响;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评价脱细胞羊骨膜材料对成骨细胞中ColI、Runx2、OCN表达情况的影响。分别将新鲜羊骨膜、脱细胞羊骨膜、Bio-gide商品膜材料随机植入SD大鼠的背部皮下,于术后3、7、14、28、56天时处死大鼠,采集大鼠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其中IL-2、IFN-γ、IL-4的浓度以评价系统免疫炎性反应程度;获取皮下植入处局部组织并制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和CD 11b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以评价各组局部免疫炎性反应程度。3、建立兔颅骨缺损模型,于兔颅骨顶部中央制备4个8mm直径大小的全层骨缺损,设为4组:(1)对照组:骨缺损处无任何植入物;(2)P组:骨缺损处单纯覆盖脱细胞羊骨膜材料;(3)B组:骨缺损处单纯植入用取出的自体骨块研磨而成的自体骨颗粒;(4)B+P组: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颗粒后覆盖脱细胞羊骨膜材料。待术后4、8、12周时取材,拍摄X射线片确认各组内部有无感染发生,应用Micro-CT观察各组成骨情况并定量分析骨缺损处新生骨体积百分比、平均骨小梁数量、平均骨小梁间距,制作各组局部组织的硬组织切片,行甲苯胺蓝染色,评价脱细胞羊骨膜的引导骨再生作用。结果:1、脱细胞骨膜HE染色和DAPI染色切片图像中均未见肉眼可见的细胞核成分,新鲜羊骨膜中DNA的含量为580.37±33.92ng/mg,而脱细胞骨膜中的DNA含量仅为32.52±5.31ng/mg,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新鲜骨膜组呈现典型的全基因组条带形态,而脱细胞骨膜组未见明显DNA条带。α-Gal抗原表位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新鲜骨膜组的α-Gal抗原表位含量为35.80±5.07ng/mg,而脱细胞骨膜组的α-Gal抗原表位含量仅为7.08±1.64 ng/mg,两者之间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脱细胞骨膜所制备的浸提液中残留SDS的百分比为0.0025%,远远小于绝对安全剂量(0.005%)。Masson染色与番红O染色结果显示,脱细胞骨膜和新鲜骨膜细胞外基质中的主要成分——胶原纤维和糖胺聚糖的结构、排列分布与完整性方面无明显的差异,新鲜骨膜与脱细胞骨膜中的胶原蛋白含量(627.02±56.76μg/mg vs.609.91±38.15μg/mg)与糖胺聚糖含量(1.801±0.058μg/mg vs.1.748±0.038μg/mg)均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相对比于新鲜骨膜,脱细胞骨膜的扫描电镜图像更为疏松多孔,但其中胶原纤维束的结构仍然完整地保留着。新鲜骨膜的吸水量为2.11±0.43mg/mg干重,而脱细胞骨膜的吸水量为3.41±0.34 mg/mg干重,两者之间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脱细胞骨膜的弹性模量值(E=38.22±5.71MPa)小于新鲜骨膜的弹性模量值(E=45.89±3.27MPa)(p<0.05),但脱细胞骨膜的最大屈服应力值(39.11±0.90MPa)与新鲜骨膜(40.79±1.22MPa)之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2、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脱细胞羊骨膜上小鼠MC3T3-E1细胞均伸展良好,细胞从圆球形逐渐转变为梭形或多边形,最终相互交织成网,蔓延覆盖在整个脱细胞骨膜表面。CCK-8实验结果显示,在细胞培养的第5d和第7d,100%浓度浸提液组的细胞活性显着优于50%浓度的浸提液组,然后是25%浓度的浸提液组,100%浓度组与50%浓度组的OD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培养在脱细胞骨膜表面的小鼠MC3T3-E1细胞的AL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细胞的ALP活性,其显着性差异主要出现在第3、7、10天时(p<0.05)。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脱细胞骨膜材料可以通过不同程度地促进COLI、Runx2、OCN的表达而促进小鼠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作用。在背部皮下植入的大鼠模型中,新鲜骨膜组7、14、28d时的血清IL-2和IFN-γ的表达均分别显着高于脱细胞骨膜组和Bio-Gide组的表达量(p<0.05),而IL-4的表达量在三组之间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皮下植入局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见新鲜骨膜周围出现大面积的血管扩张和充血现象,存在大量炎性细胞的浸润,出现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而脱细胞骨膜组和Bio-Gide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浸润的炎性细胞数量少且持续时间短。免疫组化切片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新鲜骨膜组与其余两组在任意时间点均可见统计学差异。3、X线影像学观察四组在不同时间点均未发现感染迹象。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各组的新生骨量随时间的推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不同的时间点中,都存在P组的新生骨量多于对照组,B+P组的新生骨量比B组的更多更致密的现象。在第8W和第12W时,P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新生骨体积所占的百分比以及B+P组和B组之间骨缺损内部的骨体积所占的百分比出现了统计学的差异。第12W时P组的平均骨小梁数量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其平均骨小梁间距则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和B组均有不同程度纤维结缔组织长入的情况,而P组和B+P组的新生骨组织呈现出由脱细胞骨膜所引导的规则生长的形态,其表面光滑完整,且骨改建的速度优于另两组。结论:1、应用本研究改良后的脱细胞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脱细胞羊骨膜材料内的细胞成分,而且细胞外基质保留情况良好,脱细胞骨膜由于微观结构内部的孔隙较新鲜骨膜变大,使得脱细胞骨膜的吸水性增加,但其机械性能并没有受到显着影响。2、脱细胞羊骨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仅能促进小鼠MC3T3-E1细胞的黏附、增殖与成骨分化,在异种植入时,也并不会引发严重的免疫炎性反应。3、脱细胞羊骨膜可以很好地保护骨缺损空隙中骨组织的生长而免受纤维结缔组织的干扰,同时具有促进骨组织生长的能力,能够很好的发挥引导骨再生的作用。

谢辉[8](2019)在《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尚未解决的难题,发病率逐年提高,致残率较高;尤其当股骨头坏死病变进展到中晚期,伴随股骨头软骨下微骨折及骨量的缺失,将导致股骨头塌陷,退变将不可逆。在保留股骨头手术方案中,骨科医生需要对即将失去完整结构、塌陷的股骨头进行修复及重建。传统经典的方法是采用自体带或不带血运髂骨或游离腓骨进行移植修复,但仍存在修复后生物力学强度不够及分布不均,再次塌陷不可避免。随着生物组织工程技术进步及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的发展,有望为股骨头坏死后保髋治疗提供新的方式。基于组织工程技术三大要素,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具备稳定化学特征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组织体液无炎症反应:(2)支架材料具有与骨结构类似的力学性能,从而避免应力遮挡,特别是在弹性模量上与相应骨组织(0.01~30 GPa)越接近越好,同时具有足够的生物力学强度;(3)在空间结构上与骨组织类似,可为种子细胞提供有利的生长空间和物质交换场所。目前常用医用生物金属材料面临弹性模量高、孔隙率低、接触面摩擦系数低、易出现应力遮挡,造成宿主骨相应骨折及内植入物失效等问题。多孔钽金属(Porous tantalum)具有类似骨小梁结构,平均孔径在400~600μm之间,整体孔隙率为75%~85%,弹性模量与人体皮质骨结构相近,能更好地减少植入后应力遮挡,有利于骨重建及塑形。其相关产品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但多孔钽金属材料制备技术被垄断,应用价格高昂,因而实现多孔钽金属国产化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多孔碳化硅材料为支架,应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并进行初步的生物性评价;开展了多孔钽金属材料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的实验研究,并在临床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治疗,综合评价新型多孔钽金属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具体内容如下:1.以多孔碳化硅为支架材料应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技术将钽金属沉积在其表面形成国产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采用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观察碳化硅支架材料在涂层前后表面金属形态特征,及扫描电镜和EDX能谱分析确定钽金属涂层厚度及钽元素能谱分析证实新型多孔钽金属制备工艺,成功制备出新型国产多孔钽金属。制备过程证实了最佳的氢气流量为150mL/min,最佳基体反应温度为900℃,沉积时间为10小时。采用化学气象沉积技术能够将钽金属均匀沉积到多孔碳化硅支架孔隙表面,涂层与碳化硅基体的结合力良好。新型多孔钽金属不仅具备理想的孔隙率率及三维互通的网状结构,有具有与骨组织相匹配的力学性能。2.通过原代提取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进行分离、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检测仪检测细胞表面CD45、CD44及CD34蛋白,进行BMSCs特异性抗原鉴定。分别将BMSCs与钽金属浸提液、正常培养基及多孔钽金属材料共培养7天,分别观察1、3、5、7天细胞生长、增殖曲线,发现1、3、5天三组间无明显差异,7天时钽金属共培养组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MTT法测定三组间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反映多孔钽金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应用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多孔钽金属支架材料上粘附、生长及增值情况,联合培养至第7d,相邻细胞间突触交织融合,粘附爬行相互连接,多孔钽金属表面完全被细胞所覆盖,并可见多孔钽金属孔隙内部充满细胞,并分泌基质覆盖在材料表面。另外将多孔钽切割制作成直径为0.5cm、长0.7cm大小的圆片状,植入兔背部筋膜及肌肉处,观察多孔钽植入后与周围结缔组织纤维相容性。12周后,发现多孔钽被结缔组织包围,局部没有红肿、破溃、流脓等炎症反应和肿瘤形成。Van Gieson染色结果表明,皮下植入的多孔钽完全整合到结缔组织中,无免疫排斥反应。证实了新型多孔钽支架材料具有良好体内体外生物相容性,进而可为下一步进行骨植入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3.针对BMSCs具有向成骨细胞转化的潜力和特性,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结合多孔钽形成复合体,植入兔股骨坏死区域,观察其改善成骨以及骨修复的情况。首先通过体外实验我们采用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与多孔碳化硅、多孔钛金属和自制新型多孔钽金属共同培养,7天培养后与多孔钽支架组的细胞增殖均高于Ti合金和SiC支架组(P<0.05);通过细胞的成骨诱导,并经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钴钙法染色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取、培养的细胞符合干细胞具有成骨分化的特性;将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多孔钽支架复合培养,细胞数量随着复合培养的天数也不断增加。两周后,可荧光定量PCR检测到多孔钽金属复合培养组的骨钙素、骨桥蛋白表达增高,证实了多孔钽金属具有一定促进骨生成作用;在体内实验中,制备成激素型骨坏死模型并多孔钽金属及复合细胞后植入修复骨坏死,进行植入物周围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间骨组织内均有不同程度的BMP-2和VEGF表达,在骨髓、微血管周围及周围骨组织内可见黄褐色颗粒,其中多孔钽金属联合BMSCs组深染,表达较明显,12周时强烈表达,多孔钽金属联合BMSC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在单纯植入多孔钽12周后,多孔钽的孔隙几乎全部被新生的类骨质所填充,多孔钽联合BMSCs共培养组,可见再生的骨小梁(红色)在多孔钽的内部。通过此次试验再次证明了新型多孔钽金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骨植入材料的基本要求;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多孔钽金属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治疗中晚期骨坏死提供一些思路和选择。4.应用新型多孔钽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方法对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进行了保留股骨头的手术治疗,在明确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促成骨作用,多孔钽金属棒具有诱导骨生长及生物力学支撑的情况下,研究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坏死,对中晚期的年轻股骨头坏死病人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研究结果发现新型多孔钽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有效的清除了股骨头内坏死骨,促进了股骨头内新骨再生,提供了可靠的血供及生物力学支撑,预防塌陷的进一步发生,并且不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李洋[9](2019)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影响骨外露创面皮片移植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研究发现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可以补充外源性生长因子同时,促进毛细血管新生,改善局部微循环及组织缺氧情况,本课题组针对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皮片移植存活的影响展开研究,以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影响骨外露创面皮片移植效果,验证PRF能否促移植皮片血管再生及提高移植皮片存活率。研究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36只,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18只,随机编号。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中再等分3小组,每小组6只,即3天组、7天组、10天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制备与使用遵从“现用现制”原则,于实验开始前1小时制备。步骤方法如下:新西兰白兔称重后,计算麻醉用药剂量,肌肉注射麻醉。麻醉成功后(角膜反射阴性,肌肉松弛),心脏采血20ml于无菌离心管(无添加剂)中,3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中层凝胶物于无菌台,剔除红细胞碎片及其他杂质,脱水后备用。取少量PRF固定后,行电镜观察。实验组处理:剔除白兔颅顶中央毛发(范围10cm×5cm),近心端颅骨骨性隆起为界,标记长宽4cmX 2cm的长方形区域,常规消毒铺单,沿标记切下皮片备用,剔除皮下多于组织,暴露颅骨。修剪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均匀覆盖骨表面,皮片原位间断缝合,打包加压包扎。对照组处理:与实验组处理方法相同,不加PRF。分别于术后3天、7天和10天观察各小组家兔创面愈合情况,记录皮片存活情况,各小组分别切取皮片组织,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镜下观察新生血管数目及炎症情况。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片新生微血管密度,分别计算各组皮片存活率。实验结果:1.皮片生长情况及成活率术后第3天,实验组皮片颜色暗红,紧贴基底,无渗出、出血、脓性分泌物,触之无漂浮感,质地柔软有弹性,触之温度与周围温度接近。对照组创面周围有少量血性结痂,皮片与基底贴合不牢固,触之漂浮感,易滑动,质地柔软有弹性,皮下少量积液,触之温度较周围温度高。术后第7天,实验组拆线,皮片已成活,呈樱桃红,颜色与周围无明显差异,无异常渗出,无渗血,无脓性分泌,触之温度与周围接近,质地柔韧有弹性,与基底贴合良好。对照组皮片生长情况不及实验组,部分与基底贴合不良,皮片呈暗红,颜色与周围有差异,无渗血,无脓性分泌物,触之温度较周围接低。术后第10天,实验组皮片颜色润红,与周围皮肤颜色无差别,周围干燥,未见渗出、出血、脓性分泌物,触之无漂浮感,质地柔软有弹性,周围毛发已覆盖,创面已愈合。对照组皮片颜色暗红,萎缩,与周围皮肤颜色明显差别,周围干燥,无渗出,异常分泌,触之僵硬,无漂浮感,皮片无积液,温度较周围低,与基底贴合紧密,不易提起,表皮毛发生长较实验组量少,对照组皮片生长情况不及实验组。实验组10天皮片平均成活率为91.73%,对照组10天皮片平均成活率为83.51%。统计学上认为两组皮片存活率存在差异(P=0.045 P<0.05),并且术后10天实验组皮片成活率高于对照组。2.H.E染色结果实验组3天,皮片内小血管扩张出血,偶见上皮细胞围绕形成小血管,数量少,管壁薄,内涵红细胞,中量炎性细胞浸润,少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对照组3天,皮片表皮脱落,全层散在炎细胞浸润,真皮浅层,深层,可见小血管扩张出血,偶见新生小血管及成纤维细胞。实验组7天,表皮下,真皮浅层,深层见增生新生小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散在分布的炎细胞,量少。对照组7天,表皮脱落坏死,真皮浅层少量炎细胞散在分布,部分细胞变性,偶见散在新生血管。实验组10天,表皮下、真皮浅层,深层小血管及内皮细胞增生活跃,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偶见中性粒细胞散在组织间,间质无出血。对照组10天,真皮浅层可见增生的小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少量炎细胞反应。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各组VEGF随着时间的递增,表达量明显增加,7天尤为明显。对比实验组CD34与对照组CD34,均呈递增递减趋势,波峰维持在7天左右,实验结果符合皮片的存活与生长规律,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可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数目存在差别(P=0.049 P<0.05),且实验组新生血管数量相比对照组要高。4.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形态扫描电镜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放大倍数较小的情况下(SEM ×85)表面细腻光滑,未见颗粒状凸起。继续放大500倍后,表面呈鳞状。放大倍数大于4000后,可见表面纤维蛋白数量丰富,形态规则且清晰,纵横交错,交织叠加形成密集多孔的立体网状结构,纤维蛋白三叉结构(三分子结构)随处可见,由面及里,网状结构越来越密集。周围可见散在聚集成簇的血小板,镶嵌于纤维蛋白网状结构当中,偶见红细胞散在分布贴附在纤维蛋白表面。(SEM ×8500)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多处表面有密集的囊泡状结构聚集成团或均匀分布周围,单个囊泡状结构小于2um,形态不统一,但多数呈球状,附着在蛋白纤维束周围(SEM ×4500)。研究结论:1.皮片成活率实验组10天皮片平均成活率为91.73%,对照组10天皮片平均成活率为83.51%,(P=0.045 P<0.05),实验组术后10天皮片成活率高于对照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以提高皮片成活率。2.新生血管密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数目有统计学差异(P=0.049 P<0.05),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促进移植皮片微血管新生。3.组织学表现镜下观察,实验组较对照组炎症反应较轻,新生毛细血管与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4.临床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下肢外伤后骨外露创面效果满意,加快组织再生,促进创面愈合具有积极的影响。

张丽丽[10](2019)在《浓缩生长因子对兔骨膜来源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成血管潜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自体骨移植、人工骨替代物等治疗方法已被用于改善、治疗不能自愈骨缺损中[1,2],然而,上述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或并发症如疼痛、感染发生和功能紊乱等,阻碍了它们的临床应用[3],生物技术和骨组织工程策略已经发展成为在骨缺损治疗中潜在、有效的替代方案[4]。骨膜来源细胞(Periosteum-derived cells,PDCs)具有很强的增殖活性和成骨分化潜能,对骨折和骨组织缺损的愈合、修复至关重要[5-7]。PDCs可以修复小鼠骨缺损模型中较大范围的长骨骨缺损;PDCs结合多孔支架能够改善及治疗兔长骨缺损模型,对于增加兔颅骨缺损模型的骨体积有积极作用;PDCs及分离的外泌体能够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使用PDCs包埋的细胞片包裹BMSCs及磷酸三钙可创建骨膜骨仿生骨移植替代物以增强骨再生;PDCs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动物实验中显示出良好的种植体接触范围内骨填充及新骨面积等[8-13]。新生血管生成、适时的血液供给对移植细胞的存活和骨组织的成功再生具有重要意义,理想的细胞源应具有成骨潜能,同时兼具促血管生成特性[14,15]。实验研究表明,PDCs可以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并具有促血管生成的特性[16],能够增强内皮细胞增殖、促进缺血条件下的细胞存活并加速血管生成和微血管系统的建立[17],此外,与BMSCs相比PDCs含有更多的间充质干细胞[18]。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是新一代的血小板浓缩物,制备过程中不需添加任何人工制剂从而避免免疫反应、毒性、交叉污染和伦理等[19]。CGF中富含多种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和VEGF等[20,21]。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TGF、PDGF、IGF、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bindingfactorα1,Cbfα1)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等因子在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过程中相互作用、调控,单一因子难以获得理想效果[22]。CGF在口腔软硬组织修复、种植及拔牙位点保存等相关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许多临床研究表明,CGF可作为生物移植材料应用于上颌窦提升术、提高牙周组织及骨组织修复及即刻种植等并取得良好效果[23,24]。实验研究显示,CGF可以增加兔颅骨缺损区域骨形成以及多种细胞如根尖乳头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多种细胞系的分化[16,25-28],除此之外,CGF对于施万细胞(Schwann cell)增殖、迁移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亦具有促进作用[21]。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体外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与酶消化法分离、提取兔PDCs,对两种方法分离提取的兔PDCs细胞表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并对兔PDCs体外成骨、成脂及成软骨诱导分化及相应检测,分析CGF对兔PDCs增殖和成骨分化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BMP-2、I型胶原(Type 1 collagen,Col-1)、骨钙素(Osteocalcin,OCN)和血管生成标志物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细胞水平表达及分泌水平的影响,进而为其在骨组织工程等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酶消化法与组织块培养法分离提取兔PDCs,倒置显微镜观察两种方法分离提取的兔PDCs的形态学表现。2、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种方法分离提取的兔PDCs的细胞表型情况。3、采用CCK-8法检测两种方法分离提取的兔PDCs体外培养的增殖情况。4、分别对兔PDCs进行成骨、成软骨及成脂三系诱导分化及相应指标检测。5、采用CCK-8法检测CGF对兔PDCs增殖情况的影响。6、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观察CGF膜及兔PDCs与CGF培养后的超微形态学表现。7、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法检测CGF对兔PDCs的ALP活性的影响。8、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兔PDCs细胞水平成骨分化相关因子(BMP-2、Col-1、OCN)及成血管相关因子(VEGF、bFGF)蛋白的表达情况。9、qRT-PCR方法检测兔PDCs细胞水平成骨分化相关因子BMP-2 mRNA、Col-1mRNA、OCN mRNA及成血管相关因子VEGF mRNA、bFGF mRNA的表达情况。10、ELISA方法检测兔PDCs上清液中成骨分化相关因子(BMP-2、Col-1、OCN)及成血管相关因子(VEGF、bFGF)的分泌情况。结果:1、兔PDCs的形态学表现及变化初期兔PDCs呈不规则或纺锤形,随着培养时间增加逐渐成宽或纺锤形,细胞数量亦显着增加,细胞呈长纺锤形并呈漩涡状生长,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分离提取的兔PDCs在各培养阶段的形态学表现相似。2、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种方法分离提取的兔PDCs表型及表面抗原表达情况两种方法获取的兔PDCs细胞表型均为CD34-、CD45-、CD105+及CD166+,组织块培养法与酶消化法获取的兔PDCs细胞表型定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分离提取兔PDCs的增殖情况CCK-8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分离提取的PDCs在培养第3、5天数量增加较明显,在第7、9天增殖略缓慢,然后可见增殖上升趋势。在各检测时间点,两种方法分离提取的细胞的增殖能力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分离提取的兔PDCs进行成骨、成软骨及成脂诱导分化及检测(1)、成骨诱导分化检测结果:诱导第7天茜素红S染色显示PDCs中分布大量大小不等点状橙、橙红色颗粒。OSX、OCN mRNA水平在第7、14天明显上升,两种方法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成软骨诱导分化检测结果:兔PDCs的Col2-a1、Acan mRNA水平在第7、14天均上升,两种方法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成脂诱导分化检测结果:成脂诱导后,兔PDCs胞质内出现透亮、分房状的小脂滴,诱导第7天油红O染色显示有大量红色脂质沉积。Pparg、Fabp4 mRNA水平在第7、14天明显上升,两种方法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GF对兔PDCs增殖情况的影响对照组、1×CGF与2×CGF组兔PDCs的增殖能力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有所增加,各组兔PDCs在第3天开始迅速增殖;在第3至21天,1×CGF组、2×CGF组兔PDCs的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CGF组高于1×CGF组(P<0.05)。6、CGF及兔PDCs与CGF培养后的超微形态学表现SEM结果显示在CGF膜中观察到由纤维元素组成的致密多孔三维纤维蛋白网络结构;PDCs与CGF膜培养后可见CGF膜被PDCs覆盖,PDCs具有细长或多边形的形态特征,同时还可观察到多个类似血小板细胞成分在CGF纤维蛋白网络中。7、CGF对兔PDCs成骨分化相关因子ALP活性、(BMP-2、Col-1、OCN)蛋白、mRNA及分泌水平的影响(1)、ALP活性检测结果1×CGF与2×CGF组的ALP水平均呈较明显上升趋势,1×CGF组第21天ALP水平高于第3、7和14天,第14天明显高于第3和7天(P<0.05)。与对照组相比,1×CGF、2×CGF组在第3、7、14和21天的ALP活性显着升高;2×CGF组在第7、14和21天均高于1×CGF组(P<0.05)。(2)、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1×CGF和2×CGF组的BMP-2、Col-1和OCN相对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CGF亦高于1×CGF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CGF与2×CGF组在第3、7、14和21天BMP-2、Col-1、OCN的mRNA表达显着增加,各时间点三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ELISA检测结果ELISA结果显示,CGF膜中BMP-2显示为缓慢释放,在第14天较高随后下降。2×CGF组在各时间点均高于1×CGF组(P<0.05);在单纯PDCs对照、PDCs+1×CGF和2×CGF组中,BMP-2、Col-1和OCN分泌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在相同时间点PDCs+1/2×CGF组的BMP-2、Col-1和OCN分泌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CGF对兔PDCs成血管相关因子蛋白、mRNA及分泌水平的影响(1)、CD34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兔PDCs与CGF膜培养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DCs散在生长于CGF膜的表面及纤维蛋白网络内,并在CGF膜的网络中可见散在黄、棕染的CD34阳性细胞;VEGF阳性表达弥漫分布于CGF膜中。(2)、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1×CGF和2×CGF组的VEGF、bFGF相对蛋白水平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2×CGF在各时间点亦高于1×CGF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1×CGF与2×CGF组在第3、7、14和21天VEGF、bFGF的mRNA表达显着增加,在第3、7、14和21天各CGF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GF组VEGF水平在第7、14和21天较1×CGF组高(P<0.05),bFGF水平在各时间点均高于1×CGF组(P<0.05)。(4)、ELISA检测结果CGF膜中VEGF、bFGF缓慢释放,2×CGF组在各时间点二者浓度均高于1×CGF组(P<0.05)。在相同时间点,PDCs+1/2×CGF组的BMP-2、Col-1和OCN分泌水平均高于PDCs对照组(P<0.05)。结论:1、采用组织块培养法、酶消化法体外分离、提取均能够获取较高纯度的PDCs,能够为组织工程研究和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较为稳定的PDCs细胞来源;同时,兔PDCs的细胞表型及体外三系分化能力,显示了其具备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及多系分化潜能的特性。2、CGF膜的三维纤维蛋白网络结构有利于细胞生长、伸展,CGF能够促进兔PDCs的体外增殖,上调ALP活性同时促进BMP-2、Col-1、OCN细胞水平的表达及相关因子的分泌水平,进而促进兔PDCs向成骨分化。3、CGF条件培养基能够促进兔PDCs细胞水平VEGF、bFGF蛋白及mRNA表达,CGF膜纤维蛋白网络中含有CD34阳性细胞同时在培养微环境中上调VEGF、bFGF的分泌水平,为骨组织工程领域-新生血管生成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二、骨膜的取材方法对游离骨膜移植后成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膜的取材方法对游离骨膜移植后成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软骨膜的组织工程软骨构建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软骨膜对软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利用不同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复合软骨膜的组织工程软骨
    第一章 利用细胞膜片法构建复合软骨膜的组织工程软骨
        一、实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章 利用3D生物打印构建复合软骨膜的组织工程软骨
        一、实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软骨膜细胞的亚群分析
        一、实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全文结论
文献综述 软骨膜与软骨组织工程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语表
致谢

(2)诱导膜促进干细胞迁移对移植骨血管化及成骨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诱导膜技术结合不同生物材料促进成骨基因表达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诱导膜技术中促进移植骨的血管化机制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诱导膜技术中促进BMSCs迁移的机制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部分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诱导膜技术在骨感染、骨缺损治疗中的文献回顾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根尖区取骨用于上颌切牙种植位点块状骨移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上颌切牙种植位点根尖区取骨用于块状骨移植的影像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1.实验对象
        2.实验材料及软件
        3.实验方法
        3.1 确定取骨边界(图 1-1)
        3.2 测量可取得骨块的大小
        3.3 计算可用于块状骨移植的骨块数量及比例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根尖区取骨用于块状骨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3.实验方法
        3.1 实验溶液的配置
        3.2 动物实验方法
        3.3 组织切片制作、染色及观察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失牙动物模型的建立
        2.牙槽嵴宽度测量及术前术后牙槽嵴宽度对比
        3.上颌与下颌根尖区骨块厚度及骨增量变化
        4.组织学观察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自体块状骨在牙槽骨增量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4)儿童自体游离髂骨移植修复下颌骨大型缺损的病例分析并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病例报告
第3章 讨论并文献回顾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不同植骨材料在牙槽嵴水平骨增量的临床应用及ECM球植骨材料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不同植骨材料在牙槽嵴水平向骨增量的临床应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制定牙槽嵴水平骨增量手术方案
        2.4 数据测量与分析
    3 结果
        3.1 纳入病例资料
        3.2 两种植骨材料对牙槽嵴宽度骨吸收率的统计学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总结
    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牙槽嵴水平向骨增量病例报告
    病例一:下颌双侧中切牙ONLAY植骨技术水平向骨增量一例
    病例二:左上中切牙ONLAY植骨水平向骨增量一例
    病例三:右下后牙ONLAY植骨水平向骨增量一例
    病例四:左下后牙外斜线取骨水平向骨增量一例
    病例五:右上中切牙鼻底提升技术联合GBR水平向骨增量一例
    病例六:左上后牙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GBR水平向骨增量一例
    病例七:右上中切牙种植体植入同期GBR水平骨增量一例
    病例八:右上后牙上颌窦外提升联合侧壁骨片水平骨增量一例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ECM球植骨材料的初步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2.1 细胞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3 方法
        3.1 BMSCs的提取与培养
        3.2 BMSCs-spheroid的制备及细胞活死染色实验
        3.3 BMSCs-spheroid脱细胞处理及脱细胞效果的评价
        3.4 ECM-spheroid主要蛋白成分FN的 IF实验
        3.5 ECM-spheroid的 SEM制备方法
        3.6 ECM-spheroid体外再细胞化(Recellularization)实验
        3.7 细胞划痕实验
        3.8 ECM-spheroid修复SD大鼠颅骨缺损实验
        3.9 Micro-CT检测
        3.10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BMSCs-spheroid的形成过程
        4.2 BMSCs-spheroid的活死染色结果
        4.3 ECM-spheroid的大体观及HE染色、DAPI/FITC-Phalloidin染色
        4.4 ECM-spheroid的主要蛋白成分FN免疫荧光结果
        4.5 ECM-spheroid的 SEM表征实验
        4.6 ECM-spheroid的再细胞化实验结果
        4.7 细胞划痕实验结果
        4.8 动物实验及Micro-CT数据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总结
    8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牙槽嵴垂直/水平向骨增量常用临床技术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细胞外基质材料在骨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rhPDGF-BB基因修饰的BMSCs促进大鼠股骨牵张成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单侧股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动物及伦理
        1.4 单边可延长式微型外固定架的设计与研制
        1.5 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的建立
        1.6 观察与检测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慢病毒介导RHPDGF-BB体外转染
    1 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rh PDGF-BB基因转染BMSCS促进大鼠股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矿化的作用
    1 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动物及分组
        1.5 观察与检测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制备脱细胞异种骨膜用于引导骨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脱细胞羊骨膜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能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新鲜羊骨膜的获取
        2.1.2 脱细胞羊骨膜材料的制备
        2.1.3 脱细胞羊骨膜材料的灭菌
        2.1.4 实验仪器
        2.1.5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脱细胞骨膜与新鲜骨膜的相关组织学检测
        2.2.2 DNA定量分析
        2.2.3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
        2.2.4 α-Gal抗原表位定量分析
        2.2.5 残留SDS定量检测
        2.2.6 胶原蛋白的定量分析
        2.2.7 糖胺聚糖的定量分析
        2.2.8 扫描电镜观察新鲜骨膜与脱细胞骨膜表面形态
        2.2.9 吸水性实验
        2.2.10 机械力学性能分析
        2.2.11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脱细胞效果评价
        3.2 α-Gal抗原表位定量分析结果
        3.3 残留SDS定量检测结果
        3.4 胶原蛋白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
        3.5 糖胺聚糖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
        3.6 扫描电镜观察骨膜表面结构的结果
        3.7 吸水性实验结果
        3.8 机械力学性能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脱细胞羊骨膜体内外生物学能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的制备
        2.1.2 小鼠MC3T3-E1细胞的培养
        2.1.3 实验动物
        2.1.4 实验仪器
        2.1.5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MC3T3-E1细胞与脱细胞骨膜共培养
        2.2.2 细胞黏附实验
        2.2.3 细胞增殖检测
        2.2.4 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
        2.2.5 实时定量PCR实验对成骨相关基因的检测
        2.2.6 大鼠皮下植入手术的实施
        2.2.7 大鼠血清中IL-2、IFN-γ和IL-4 的表达情况
        2.2.8 大鼠皮下植入部位的组织学检测
        2.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荧光显微镜观察小鼠MC3T3-E1细胞与脱细胞骨膜共培养的情况
        3.2 SEM观察细胞黏附实验结果
        3.3 脱细胞骨膜对小鼠MC3T3-E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3.4 ALP活性检测结果
        3.5 脱细胞骨膜对小鼠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功能的影响
        3.6 皮下植入实验中大鼠血清中相关炎性因子的变化
        3.7 皮下植入局部HE染色结果分析
        3.8 皮下植入局部CD11b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脱细胞羊骨膜引导骨再生作用的体内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的制备
        2.1.2 实验动物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手术方法及实验分组
        2.2.2 处死及取材
        2.2.3 X线影像学观察
        2.2.4 Micro-CT扫描
        2.2.5 硬组织切磨片制备
        2.2.6 甲苯胺蓝染
        2.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X线影像学结果
        3.2 Micro-CT扫描观察结果
        3.3 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型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多孔钽金属在骨科中的应用
        1.2.2 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制备
        1.2.3 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与病因
        1.2.4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
        1.2.5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
2 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4 性能检测
        2.4.1 不同H_2流量下样品表面显微分析
        2.4.2 扫描电镜显微分析
        2.4.3 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表征
        2.4.4 SEM测量涂层厚度及EDX能谱分析表征
        2.4.5 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征
        2.4.6 力学性能分析
        2.4.7 涂层与基体结合力测定
    2.5 结果
        2.5.1 不同H2流量下样品表面显微形貌
        2.5.2 多孔钽生物形貌观察
        2.5.3 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观测
        2.5.4 SEM测量涂层厚度及EDX能谱分析
        2.5.5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5.6 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2.5.7 涂层与基体结合力
    2.6 讨论
    2.7 小结
3 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初步生物相容性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多孔钽材料制备及消毒
        3.3.2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
        3.3.3 兔BMSCs培养及鉴定
        3.3.4 BMSCs与多孔钽支架材料共培养及分组
        3.3.5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
        3.3.6 扫描电镜观察兔BMSCs在新型多孔钽生长增殖情况
        3.3.7 多孔钽支架材料体内组织相容性观察
    3.4 结果
        3.4.1 多孔钽支架材料的观察
        3.4.2 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及鉴定
        3.4.3 BMSCs与多孔钽材料支架共培养后形态特征观察
        3.4.4 MTT法检测多孔钽支架材料对B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
        3.4.5 通过电镜扫描观察BMSCs在多孔钽支架材料上粘附生长情况
        3.4.6 体内相容性观察
    3.5 讨论
    3.6 小结
4 新型多孔钽金属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动物
        4.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3 体外实验
        4.3.1 兔成骨细胞的定向诱导与鉴定
        4.3.2 BMSCs与支架材料共培养及分组
        4.3.3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
        4.3.4 BMSCs的绿色荧光蛋白(GFP)染色
        4.3.5 成骨细胞基因PCR检测
    4.4 体内试验
        4.4.1 实验动物分组及对照设计
        4.4.2 麻醉方法
        4.4.3 激素性骨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4.4.4 植入手术方式
        4.4.5 取材与硬组织切片
        4.4.6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4.4.7 硬组织切片
        4.4.8 推出实验
    4.5 统计学处理
    4.6 实验结果
        4.6.1 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
        4.6.2 成骨细胞的鉴定
        4.6.3 MTT法检测各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增殖情况
        4.6.4 骨髓基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染色
        4.6.5 PCR检测成骨基因
        4.6.6 激素性兔股骨髁坏死模型的评估
        4.6.7 手术过程及术后观察
        4.6.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6.9 硬组织切片
        4.6.10 推出实验
    4.7 讨论
    4.8 小结
5 新型多孔钽金属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对象
    5.3 评估工具
        5.3.1 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
        5.3.2 髋关节Harris评分
        5.3.3 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
        5.3.4 三维步态测量与分析
    5.4 方法
        5.4.1 新型多孔钽金属棒的设计
        5.4.2 骨髓基质干细胞提取与培养
        5.4.3 手术技术
        5.4.4 术后处理和随访
        5.4.5 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
        5.4.6 髋关节Harris评分
        5.4.7 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的计分方法
        5.4.8 统计学分析
    5.5 结果
    5.6 典型病例
    5.7 讨论
    5.8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影响骨外露创面皮片移植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列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制备
        2.2.3 术前准备
        2.2.4 外科操作
        2.2.5 标本采集
        2.2.5.1 皮片组织
        2.2.5.2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取材
    2.3 检测方法
        2.3.1 苏木精-伊红对染色(H.E染色)步骤
        2.3.2 免疫荧光染色
        2.3.3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扫描电镜准备
    2.4 观察指标
        2.4.1 皮片成活标准
        2.4.2 皮片成活面积
        2.4.3 H.E染色观察内容
        2.4.4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容
        2.4.5 电镜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观察内容
    2.5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制备方法总结
    3.2 皮片生长情况
    3.3 皮片成活率
    3.4 H.E染色结果
    3.5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3.6 新生血管统计学分析
    3.7 扫面电镜下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第四章 结论
    4.1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形态
    4.2 动物模型建立
    4.3 皮片成活率
    4.4 组织学表现
    4.5 新生血管密度
第五章 临床应用
    5.1 临床资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讨论
    6.1 皮片移植的成活过程
    6.2 骨外露创面治疗中的问题
    6.3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生物特性
    6.4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促进移植皮片微血管新生
    6.5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应用
    6.6 兔骨外露模型的建立
    6.7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血小板计数说明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浓缩生长因子对兔骨膜来源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成血管潜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兔骨膜来源细胞分离提取、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两种方法获取的兔PDCs的形态学变化
        3.2 兔PDCs细胞表型流式细胞仪测定
        3.3 两种方法获取的兔PDCs的增殖能力比较
        3.4 兔PDCs的成脂诱导分化及检测
        3.5 兔PDCs的成骨诱导分化及检测
        3.6 兔PDCs的成软骨诱导分化及检测
    4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对兔骨膜来源细胞增殖、成骨分化作用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CGF膜及CGF膜与兔PDCs培养后的表面超微结构
        3.2 CGF对兔PDCs增殖的影响
        3.3 ALP活性测定
        3.4 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GF对兔PDCs成骨分化相关指标BMP-2、Col-1和OCN细胞水平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
        3.5 qRT-PCR方法检测CGF对兔PDCs成骨分化相关指标BMP-2、Col-1和OCN细胞水平mRNA表达情况的影响
        3.6 ELISA方法检测CGF对兔PDCs成骨相关指标BMP-2、Col-1和OCN分泌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对兔骨膜来源细胞成血管潜能作用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GF膜与兔PDCs培养后CD34、VEGF的表达情况
        3.2 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GF对兔PDCs成血管相关指标VEGF、bFGF细胞水平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
        3.3 qRT-PCR方法检测方法CGF对兔 PDCs成血管相关指标VEGF、bFGF细胞水平mRNA表达情况的影响
        3.4 ELISA方法检测CGF对兔PDCs成血管相关指标VEGF、bFGF分泌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浓缩生长因子在口腔软硬组织修复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骨膜的取材方法对游离骨膜移植后成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软骨膜的组织工程软骨构建实验研究[D]. 孙赫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诱导膜促进干细胞迁移对移植骨血管化及成骨的影响和机制研究[D]. 张荣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3]根尖区取骨用于上颌切牙种植位点块状骨移植的研究[D]. 崔勇超.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儿童自体游离髂骨移植修复下颌骨大型缺损的病例分析并文献回顾[D]. 段聪聪. 吉林大学, 2020(08)
  • [5]不同植骨材料在牙槽嵴水平骨增量的临床应用及ECM球植骨材料的初步研究[D]. 张艳珉. 浙江大学, 2020(02)
  • [6]rhPDGF-BB基因修饰的BMSCs促进大鼠股骨牵张成骨的研究[D]. 买买艾力·玉山.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制备脱细胞异种骨膜用于引导骨再生的实验研究[D]. 何晶.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D]. 谢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9]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影响骨外露创面皮片移植的研究和应用[D]. 李洋. 厦门大学, 2019(09)
  • [10]浓缩生长因子对兔骨膜来源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成血管潜能的研究[D]. 张丽丽.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骨膜取样法对游离骨膜移植术后成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