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造板机械标准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蓉[1](2021)在《基于内容推荐算法的室内木质门平台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室内木质门产量居世界第一,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室内木质门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迎来新的机遇。销售模式由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转变为“线上引流,线下服务”模式。但是,互联网在助力销售的同时也存在信息过载的问题。本文将内容推荐算法应用于室内木质门的线上推荐,有利于提高室内木质门线上推荐的准确性,优化室内木质门用户的个性化推荐体验,实现木门企业的精准营销。本文对室内木质门的线上推荐功能进行分析,结合常用推荐算法的原理和优缺点,明确了内容推荐算法可以有效满足室内木质门个性化推荐的准确性需求。本文使用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框架开发室内木质门个性化推荐平台,根据内容推荐算法的基本原理,对室内木质门进行结构化特征提取,采用Euclidean Distance计算用户和商品之间的相似度,通过相似度值的升序排列得出用户的室内木质门推荐结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从综合电商、垂直电商、官方网站和设计平台四类线上销售引流平台的室内木质门筛选目录和推荐功能进行分析,根据内容推荐算法的原理和室内木质门的相关标准,从类别、造型、材料、功能、颜色、风格、涂饰和非木质零部件8个层面对室内木质门进行全方位的特征提取,得出一套全面实用的室内木质门特征图谱。(2)对用户进行室内木质门购买和推荐需求的问卷调查,根据用户购买次数少、客单值高和专业知识薄弱的特点,整理出室内木质门个性化推荐的需求,使用SSM框架开发出一个室内木质门个性化推荐平台。平台通过记录用户交互行为得出用户的兴趣特征向量,采用Euclidean Distance计算相似度,得出用户的室内木质门个性化推荐列表。(3)对平台进行功能性测试,邀请100位用户使用本文构建的推荐功能并对结果进行评分。在10分钟测试时间内,用户使用内容推荐功能提高了 32.6%的购物车添加率,为室内木质门的推荐打下良好的基础。搜集用户兴趣特征数据,统计出18个用户兴趣较高的特征,并总结出81款具有销售推广价值的室内木质门,平台数据可为木门企业的设计和销售提供依据。
夏永红[2](2019)在《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机理与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木材加工产业作为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在林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提质增效是木材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产业集聚作为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能够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论文通过实证检验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与集聚经济效应,探析影响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的主要驱动动因与作用机理,以及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创新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同时,揭示影响木材加工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集聚类型,为优化木材加工产业区域布局提供理论指导,为促进木材加工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论文在梳理产业集聚和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相关理论与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及构建经典与空间计量模型等具体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展开木材加工产业集聚驱动因素和经济效应的实证检验工作。具体研究结论总结如下几点:(1)全国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呈现了较为明显的集聚发展趋势,在1998-2003年期间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呈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演变趋势,2004年以后呈现了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省际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转移态势,即东北和东部地区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呈现由“中心”向“外围”的区域转移特征,以及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整体“由东向西”进行推移的区域转移特征。(2)省际木材加工产业集聚驱动因素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木材加工产业的厂商相对产值规模、劳动力平均工资水平、出口交货值,以及林业资源禀赋和交通运输条件对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而港澳台与外商投资的影响不显着,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具有空间依赖性,即本地区周围的产业集聚平均水平对本地产业集聚水平具有显着影响作用。(3)构建木材加工产业劳动生产率、产品创新和产业集聚联立方程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对产品创新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反过来木材加工产品创新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体现了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创新和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4)木材加工产业内和产业间集聚对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木材加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主要由下属三位数产业内集聚驱动,三位数产业内集聚能够带来更多的知识、信息溢出效应,实现劳动力和企业的有效匹配,获聚集聚溢出效应。(5)通过构建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木材加工产业专业化程度、竞争程度和面临其他产业多样化程度对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即检验MAR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对木材加工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木材加工产业专业化程度和竞争程度是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集聚外部性类型;木材加工产业集聚与产业劳动生产率存在倒“U”关系,即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对产业劳动生产率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关系。(6)实证检验省际木材加工产业就业密度对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木材加工产业就业密度、平均工资水平、人均固定资产和交通运输条件四个经济变量对木材加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既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又存在正向的间接效应或空间溢出效应,以及正向的反馈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论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和建议:优化木材加工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加强木材加工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木材加工产业链条,加强与其他林业产业的协同发展;鼓励木材加工产业创新发展,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依托进口木材加工贸易示范区,优化产品出口结构;营造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区优质经营环境,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管成[3](2018)在《面向力学性能评估的足尺人造板四节点支承振动检测研究》文中认为足尺人造板特指国内外生产和销售中最常见的幅面公称尺寸为2440mm×1220mm的成品人造板材。这类板材已经广泛地用于家具生产、建筑、包装及交通运输等领域。力学性能是人造板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应用领域对人造板的力学性能要求也不尽相同。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动态黏弹性正是表征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的三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同时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的大小还可以推测人造板的静曲强度和内结合强度。因此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准确测定,便可实现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的评估。目前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的检测方法大多是:首先在大尺寸板材不同部位截取数个标准试件,然后通过力学试验机测试这些小尺寸标准试件的力学性能指标,最后根据数个标准试件的测量结果综合评价足尺人造板整板的力学性能。这种方法属于有损检测,检测效率低,只适于产品的抽检,不适于非破坏和在线快速检测。因而,为人造板特别是建筑用人造板行业提供一种面向足尺人造板整板力学性能的快速、无损检测和评估的技术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为快捷、无损检测和评估足尺人造板的力学性能,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将被测足尺人造板支承在其长度、宽度方向22.4%和77.6%的两条振动节线的4个交点处的新支承方式,称为四节点支承。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是基于四节点支承自由振动原理实现了足尺人造板长度、宽度方向的弹性模量和面内剪切模量这3个弹性常数以及长度方向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这2个动态黏弹性指标的快速无损检测。首先,基于薄板横向振动理论,借助灵敏度分析方法和瑞利能量法,建立了四节点支承的足尺人造板长度、宽度方向的弹性模量和面内剪切模量与其相对应的灵敏度最高模态固有频率、板材密度、板材尺寸等特征参数之间的计算公式,形成了四节点支承自由振动检测足尺人造板弹性常数的理论基础。其次,采用试验模态分析的方法,分别探究了完全自由和四节点支承下足尺人造板的前9阶振动模态参数(模态振型和固有频率),又通过计算模态分析的方法,对四节点支承的足尺人造板前9阶模态参数进行了研究。接着,基于LabVIEW软件设计了用于四节点支承自由振动法的足尺人造板弹性常数检测软件。然后,为验证四节点支承自由振动法检测足尺人造板弹性常数的正确性,进行了足尺人造板弹性常数检测的动、静态试验,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最后,提出了四节点支承自由振动法检测足尺人造板长度方向动态黏弹性的理论基础,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可行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薄板横向自由振动理论的四节点支承自由振动法对足尺人造板长度、宽度方向的弹性模量和面内剪切模量进行同时无损检测是可行的;试验模态分析和计算模态分析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四节点支承的足尺人造板前9阶振动模态参数的分析;所开发的足尺人造板弹性常数检测软件运行流畅、操作简单、界面清晰,为大尺寸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设备的商业化开发奠定了软件基础;基于四节点支承自由振动法所测得的足尺人造板长度方向动态黏弹性是正确的。
罗晶[4](2018)在《大豆蛋白胶黏剂交联结构调控及增强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豆蛋白胶黏剂被广泛地研究,用于替代人造板工业普遍采用的醛类胶黏剂。但大豆蛋白胶黏剂存在耐水胶接性能差、黏度高等问题制约其工业化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交联增强理论为指导,采用环氧化物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利用交联剂结构调控胶黏剂的交联结构,通过对改性前后胶黏剂固体含量、黏度、残留率、吸湿性、功能基团变化、热稳定性、断面形态、结晶度的表征,解明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固化与胶接机理,揭示环氧化物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普通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固化过程是胶黏剂水分蒸发蛋白分子相互缠绕形成分子间力和分子重组形成结晶区的过程,胶黏剂内聚力来源于分子间的互锁作用力和分子间力。变性剂使蛋白分子舒展有利于胶黏剂固化过程中的分子缠绕、分子间力形成、结晶区形成(结晶度提高17.6%),提高胶黏剂耐水性能,变性剂改性后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提高21.6%。2)环氧化物可以与大豆蛋白分子上的活性基团反应形成交联网状结构,有效提高大豆蛋白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a)环氧化物M85与蛋白分子活性基团反应,降低蛋白分子结晶度(结晶度降低21.8%),加入12 wt%的M85,大豆蛋白胶黏剂黏度降低49.65%,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呙 236.7%,达 1.12 MPa。(b)环氧化三聚氰胺(MEP)将刚性三嗪环结构引入大豆蛋白胶黏剂体系,提高了胶黏剂硬度和耐水胶接性能,并且使固化胶黏剂热稳定性提高,胶块断面更加致密平滑,加入6 wt%的MEP,胶黏剂耐水性能提高10.5%、黏度降低13.5%、残留率达85.3%、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增加281.1%达1.41 MPa。。与其它胶黏剂相比,MEP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比相同含量聚酰胺聚胺表氯醇树脂(PAE)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高出57.0%,比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和脲醛树脂的增强效果分别高出26.0%和340.0%。(c)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NGDE)将长链结构引入胶黏剂交联体系,形成韧性交联体系使固化胶块断面更为平滑致密、胶黏剂热稳定性提高,加入6 g NGDE(100 g大豆蛋白胶黏剂),胶黏剂耐水性能提高12.5%、黏度降低90.56%,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高286.2%,达1.12 MPa。与相同加入量(6 g)的PAE增强胶黏剂相比提高19.1%,与商用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相当。(d)聚丙烯酸酯乳液(AE)可以与交联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形成韧性互穿网络结构提高胶黏剂性能。使用氨水和环氧氯丙烷合成三环氧丙烷基胺(TGA)作为交联剂可以与大豆蛋白分子活性基团反应,提高胶黏剂耐水性能,添加8%TGA,胶黏剂耐水性能提高15.1%,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高86.8%。加入8%AE改性后,胶黏剂耐水性能、胶合板干强度、胶合强度进一步提高24.6%、44.0%、47.9%。3)木质素基树脂(LR)可与大豆蛋白分子链上的活性基团反应形成交联网状结构,LR分子自交联可与大豆蛋白分子形成互穿网络结构,该结构使固化胶黏剂热稳定性增强、胶层变致密。由于小分子量的LR可以有效渗入胶层形成胶钉,增加胶黏剂与木材的机械结合力,从而使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提高。加入10 wt%LR可有效提高胶黏剂的耐水性能3.7%,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高200%,达1.05 MPa。4)环氧化树皮提取物(EBE)可以与大豆蛋白上活性基团反应,提高大豆蛋白胶黏剂的交联密度,加入10 wt%的EBE胶黏剂黏度降低69.86%,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高187.0%,胶黏剂吸湿率降低17.7%。EBE与大豆蛋白形成的交联结构可以有效阻止水分侵入提高胶黏剂耐水性、降低胶黏剂表面吸湿率,提高胶黏剂热稳定性。
周卢婧[5](2018)在《基于双节线简支振动原理的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足尺人造板是指国内外人造板生产和销售中最常见的,幅面为2440X 1220mm标准尺寸的成品人造板。目前国内外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检测主要采用小尺寸试件检测法,即根据在大尺寸板材不同部位截取数个标准小试件的测量结果综合评价足尺板材整体的刚度和强度。这种方法属于有损检测,检测效率低,只适于产品的抽检,只能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我国人造板生产和应用行业急需一种无损、快速、适合成品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检测的技术和方法。本论文以无损、快捷检测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为目标,提出一种放置便捷、支承可靠、适于实验室和生产线两种环境的足尺人造板双节线简支的支承新方式;并在检测理论探索、装置设计研发和试验检测研究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足尺人造板在双节线简支自由振动下的振动特性,探讨了各向同性人造板、正交各向异性人造板依据自身振动特性检测其弹性模量、面内剪切模量等力学性能指标的理论基础,建立了足尺人造板弹性模量、面内剪切模量与板材振动频率、密度、尺寸之间的数学关系式。(2)运用试验模态分析技术,检测了三种厚度足尺中密度纤维板和四种厚度足尺定向刨花板在双节线简支下的振动模态。中密度纤维板试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厚度的中密度纤维板的模态振型和阶次排序相同,振型(2,0)均存在且均位于第一模态。足尺定向刨花板试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振型(2,0)和(2,1)均存在且均位于第一和第三阶模态;但振型(2,2)有多数板材位于第7阶模态,有少数板材在前七阶模态中未出现这个振型。(3)研制了基于双节线简支振动原理的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试验装置,作为试验研究平台。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装置对同一张板材质量、弹性模量等指标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很好;9个不同位置激振点,包括板材的中心、四角、四边中点,对板材振动频率值的检测误差可以忽略;激光传感器可以检测到板材高阶振动频率,通过激光传感器测得的板材前七阶振动频率是正确的。(4)试验研究了基于双节线简支自由振动原理的足尺中密度纤维板弹性模量和面内剪切模量的动态检测。振动检测了足尺中密度纤维板的弹性模量、面内剪切模量,之后根据国标将被测板材裁锯成小试件,进行静态力学性能检测试验。发现通过振动法测得的足尺中密度纤维板弹性模量与静态弹性模量、静曲强度之间都有显着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高于0.9。(5)试验研究了基于双节线简支自由振动原理的足尺定向刨花板弹性模量和面内剪切模量的动态检测。振动检测了足尺定向刨花板的弹性模量和面内剪切模量,并将其中的一半被测板材根据美国标准裁锯成小试件,进行静态力学性能检测试验。发现通过振动法测量的足尺定向刨花板长度方向弹性模量与长度方向静态弹性模量之间、长度方向弹性模量与长度方向静曲强度之间、面内剪切模量与静态面内剪切模量之间,均存在显着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高于0.84;而宽度方向弹性模量与宽度方向静态弹性模量之间、宽度方向弹性模量与宽度方向静曲强度之间也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相对较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双节线简支板振动原理对面内准各向同性足尺人造板弹性模量和面内剪切模量、正交各向异性足尺人造板的长度方向弹性模量和面内剪切模量进行无损、快速检测是可行的,并可根据检测到的弹性模量推测被测板材的静曲强度。本研究开发的检测试验装置,对将来的检测设备开发和技术推广,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成果为用无损检测方法代替现有的有损检测方法,实现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的无损、快捷检测,及基于力学性能的板材分等奠定了一定基础。
季梦婷[6](2017)在《大尺寸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装置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造板在生产和销售中最常见的幅面尺寸为2440mm×1220mm,同时也有其它更大的幅面尺寸规格存在。大尺寸人造板是指厚度5mm~25mm、幅面尺寸不小于2440mm×1220mm的成品人造板,主要包括纤维板、刨花板和胶合板。人造板结构性好、尺寸稳定,广泛用于室内装饰和装修材料、家具建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包装箱板、集装箱板等。不同的使用环境和使用用途,对人造板力学性能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对大尺寸人造板整板的力学性能进行快捷、无损检测,为其使用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是非常重要的。已有研究表明,基于横向自由振动原理可以无损检测足尺人造板的主要力学性能。本论文以此为基础,自主设计开发了大尺寸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装置,工作主要包括:检测装置机械结构的设计、电器箱设计、力学性能检测程序的编写,并利用研发的检测装置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检测装置的可靠性以及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论文的重点工作在于检测装置总体方案的设计以及板材多阶振动频率的同时检测。检测装置采用铝型材主体框架结构,在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均可调整,以此适应常见不同尺寸规格的大幅面人造板的检测。利用LabVIEW编写测量软件,同时测量出板材前9阶模态振动频率,并提取出需要的3个频率值,从而实现板材长度方向弹性模量、宽度方向弹性模量以及面内剪切模量的同时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开发的大尺寸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装置测量结果准确、可靠,操作方便,具有推广的潜力。
王天伟[7](2017)在《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样机测控系统可靠性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自由振动原理研制的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样机可用于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的全自动无损检测。由于样机内部使用的元器件繁多,构成原理复杂,在工厂恶劣环境中连续运行的情况下,样机很容易发生故障停机现象。为了在样机发生故障时尽快找到故障发生位置并处理故障,或及早发现样机薄弱环节并进行优化改进,需要我们对样机进行可靠性分析及优化研究。样机的可靠性是指样机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本文首先对样机的机械结构和测控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其构成原理和功能层次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重点对样机的测控系统进行了可靠性分析,通过对样机测控系统的可靠性框图建模分析,得出了样机各子系统及整体的可靠度。故障树分析使得样机故障原因的查找与分析更加条理与直观。应用BlockSim软件对样机的可靠性框图建模分析与故障树分析的可靠度进行了仿真计算。应用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对样机使用过程中常见的故障模式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了故障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式或改进措施。最后,针对样机的可靠性分析结果,分别对样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如:针对硬件系统增加了喷码打标功能、改进了真空吸板单元以及提出了其他可靠性提高优化建议;对软件系统的程序可读性和检测流程进行了优化。样机测控系统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当样机可靠度为0.9时,样机运行时间为455小时;针对样机进行的优化研究提高了样机的使用可靠性,并使检测每块足尺人造板的时间节省了5秒钟,提高了样机检测效率,达到了所依托课题的要求。
王芳[8](2017)在《玉米秸秆墙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利用玉米秸秆皮和穰组分的差异分别加以利用。玉米秸秆皮力学性能好,利用其制造成玉米秸秆定向茎丝板并作为墙体覆面材料;玉米秸秆穰为多孔性材料,密度低,利用其做多孔性的吸声保温材料,并作为墙体填充材料。本论文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异氰酸酯(MDI)胶黏剂的施胶量、热压温度、密度和铺装层数对玉米秸秆定向茎丝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较优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异氰酸酯胶黏剂的施胶量、热压温度、密度和厚度对玉米秸秆穰板导热、吸声和压缩性能的影响,得出较优工艺;通过全因子实验探究了穿孔率、孔径和背后空腔深度对穿孔玉米秸秆穰板的导热系数和吸声系数的影响,并研究了穿孔玉米秸秆穰板孔的形状和分布以及板材厚度和饰面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玉米秸秆定向茎丝板和玉米秸秆穰板及穿孔玉米秸秆穰板制备的复合墙体材料的吸声性能和保温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在实验范围内,随着施胶量的增加和密度的增大,玉米秸秆定向茎丝板的各项性能变好;随着热压温度的升高材料的性能先提高后降低;随着铺装层数的增多玉米秸秆定向茎丝板的横向力学性能逐渐增大,纵向随着铺装层数的增加减小,内结合强度和吸水厚度膨胀率变差。较优工艺为施胶量4%、热压温度160℃、密度0.6g/cm3和3层铺装,在此工艺下板材的性能优于GB/T4897-2015中P3型刨花板的要求。2.随施胶量的增大玉米秸秆穰板吸声性能有小幅度的降低,压缩强度增大,降噪系数介于0.4和0.6之间,达到了 GB/T19731-1997中Ⅲ级标准的要求;随热压温度的升高吸声系数基本不变,压缩强度降低;随密度的增大吸声性能降低,压缩强度增大,导热性能提高;厚度的变化对吸声系数和导热性能影响不显着。综合板材性能和生产成本,较优工艺为施胶量2%、热压温度140℃、密度0.10g/cm3。3.穿孔率和孔径对穿孔后的玉米秸秆穰板高频吸声性能和导热性能影响不显着。随厚度的增加吸声性能提高;背后空腔深度的增大可以在共振频率带提高穿孔板的吸声性能。孔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对吸声性能的影响不显着,部分穿孔方案可使降噪系数超过0.6,达到GB/T19731-1997中Ⅱ级标准的要求;单板饰面对穿孔板吸声性能没有影响。4.穿孔率和孔径对复合墙体材料的吸声性能影响不显着,复合墙体材料的吸声性能取决于覆面材料的吸声特性;玉米秸秆穰板厚度的增加可以有效降低复合墙体材料的导热性能;穿孔率和孔径对导热性能影响不显着。
张丽[9](2017)在《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玉米秸秆资源浪费、润湿性差以及玉米秸秆复合材料内结合强度低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对玉米秸秆皮及穣进行表面微观观察及元素分析,然后以玉米秸秆为试验材料,将其疏解成丝状结构单元,分别以脲醛树脂和异氰酸酯为胶黏剂,对其进行定向、随机铺装,研究铺装结构、施胶量及长(丝状结构单元的长度)厚(板材的厚度)比对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性能的影响,为后期玉米秸秆轻质墙体材料的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玉米秸秆皮外表面的初始接触角明显大于内表面,且随时间推移基本不变,外表面Si含量高且分布均匀,内外表面润湿性存在较大差异。(2)定向铺装可以提高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物理力学性能。相同密度下,以脲醛树脂为胶黏剂的定向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OCSB)的纵向静曲强度(MOR//)、纵向弹性模量(MOE//)和内结合强度(IB)均大于以脲醛树脂为胶黏剂的随机铺装的均向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HCSB),MOR//和MOE//约为HCSB的3倍,IB约为4-5倍,且OCSB的吸水率和吸水厚度膨胀率均小于HCSB。(3)相比以脲醛树脂为胶黏剂的定向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OCSB),以异氰酸酯为胶黏剂的定向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MOCSB)防水性能和力学强度都明显提高。密度为0.3 g/cm3时,施胶量3%的MOCSB吸水厚度膨胀率相比OCSB下降约60%,MOR//约增加1倍,内结合强度约增加2倍。(4)随密度增加,MOCSB的热阻降低,导热系数增大,施胶量对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热传导性能影响不大,各个实验条件下MOCSB的导热系数均小于0.12 W/(m·K),达到保温材料要求。所有实验条件下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降噪系数约为0.44-0.51,均大于吸声材料最低标准0.2。利用玉米秸秆能够制备出力学及声热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能够满足建筑用吸音保温人造板的使用需求。(5)结构单元长度与板材厚度比的增加改善了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长厚比为2的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内结合强度明显优于长厚比为3、4的板材。
康柳[10](2017)在《木质托盘及其板条应用性能的无损检测研究》文中指出木托盘作为最为普遍的托盘类型,广泛应用于产品的装卸、运输、保管、使用过程中。多数企业对木托盘及其木质板条的性能检测均为破坏性测试,造成资源浪费。为了减少浪费现象,本研究将无损检测方式应用于托盘的选材及性能检测中,为包装材料及制品的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通过纵向共振无损检测法对胶合板、单板层积材及一种改良层积材进行动态测试,探究其在木质板条弹性模量及静曲强度的预测上的应用。将有限元分析方法应用于改良层积材静力实验与模态分析,并对改良层积材制作的托盘完成四种性能测试工况的有限元分析,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探究有限元模拟在托盘及其木质板条性能测试中的应用情况。为满足有限元仿真分析需求,本研究采用三维光学变形测量方法得到木质板条的弹性常数。研究结果如下:(1)胶合板、单板层积材与改良层积材的动弹性模量与静弹性模量、静曲强度之间分别在0.001水平上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静力实验中单板层积材静曲强度>改良层积材静曲强度>胶合板静曲强度,动态测试的共振频率结果为单板层积材>改良层积材>胶合板,而共振频率与动弹性模量二次正相关,因此共振频率与静曲强度间接存在正相关性。以上结果说明纵向共振无损检测法可为胶合板、单板层积材及改良层积材的强度性能预测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2)通过三维光学应变测量得到改良层积材的弹性常数,为有限元仿真分析提供参数,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近,说明三维光学测试方法可应用于人造板的弹性常数测量。(3)改良层积材的有限元仿真分析中,将选择Solid 185单元、其作为整体结构时,静力仿真结果最接近于实际测试结果,并得到相近的最大变形量;模态分析中,对距离板条两端的0.224L处进行约束,第6阶模态得到与动态共振频率相近的频率和振型;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模态分析,振型结果相似时,其共振频率相近。因此通过有限元模拟改良层积材的受力及变形情况,可对其力学性能进行预测;模态分析得到的频率与振型为板条的性能研究提供参考。(4)木质托盘静力仿真分析(整体抗压实验、底板抗压实验、面板抗压实验)的最大变形与实验结果相近;角跌落模拟得到的对角线路径上的变形量略高于实验结果;应力与变形结果均显示托盘未破坏,与实验结果相同。因此有限元仿真分析可应用于托盘的选材及性能检测,为实现托盘的高效无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二、人造板机械标准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造板机械标准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内容推荐算法的室内木质门平台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木门产业背景 |
1.1.2 木门产业的互联网化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室内木质门的研究 |
1.2.2 推荐系统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4.4 研究框架 |
2 室内木质门推荐存在的问题和推荐理论可行性分析 |
2.1 室内木质门推荐问题分析 |
2.1.1 室内木质门的销售流程 |
2.1.2 互联网平台室内木质门的推荐分析 |
2.1.3 互联网平台室内木质门的筛选目录分析 |
2.2 推荐算法介绍和可行性分析 |
2.2.1 推荐算法介绍 |
2.2.2 室内木质门的推荐法可行性分析 |
2.3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 |
2.3.1 内容推荐算法原理和步骤 |
2.3.2 产品特征模型 |
2.3.3 用户兴趣模型 |
2.3.4 相似度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室内木质门特征提取 |
3.1 室内木质门的相关术语 |
3.2 类别层特征提取 |
3.3 造型层特征提取 |
3.4 材料层特征提取 |
3.5 功能层特征提取 |
3.6 颜色层特征提取 |
3.7 风格层特征提取 |
3.8 涂饰层特征提取 |
3.9 非木质零部件层特征提取 |
3.10 本章小结 |
4 室内木质门推荐平台实例 |
4.1 问卷调查 |
4.1.1 调查目的 |
4.1.2 问卷编制 |
4.1.3 研究对象 |
4.1.4 调查研究结果 |
4.2 需求分析 |
4.2.1 角色需求分析 |
4.2.2 功能需求分析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平台实现 |
4.4.1 产品特征模型上传 |
4.4.2 用户兴趣模型记录 |
4.4.3 相似度计算 |
4.5 业务功能测试 |
4.6 平台应用 |
4.7 应用结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室内木质门调查问卷 |
附录B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机理与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提出问题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产业集聚研究进展 |
1.2.2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研究进展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
1.3.2 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产业集聚的经典理论基础 |
2.1.1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
2.1.2 韦伯等的工业区位理论 |
2.1.3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2.1.4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2.2 产业集聚的微观机制理论 |
2.2.1 共享中间投入品多样化收益机制 |
2.2.2 共享个体专业化收益机制 |
2.2.3 共享劳动力市场机制 |
2.3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动力机制模型 |
2.3.1 集聚内部动力与其运行机制 |
2.3.2 集聚外部动力与其运行机制 |
2.4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理论模型基础 |
2.4.1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生互动关系模型 |
2.4.2 经济密度与劳动生产率效应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现状、集聚水平与特征分析 |
3.1 木材加工产业发展规模与结构分析 |
3.1.1 木材加工产业生产规模分析 |
3.1.2 木材加工产业投资规模分析 |
3.1.3 木材加工细分产业结构分析 |
3.2 全国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与特征分析 |
3.2.1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 |
3.2.2 数据来源 |
3.2.3 全国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3.3 省际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与特征分析 |
3.3.1 省际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及演变趋势 |
3.3.2 省际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的区域转移特征 |
3.4 木材加工细分产业集聚地的空间转移态势 |
3.4.1 产业区域集中度系数 |
3.4.2 木材加工两位数产业区域集中度与集聚地的空间转移态势 |
3.4.3 木材加工三位数和四位数产业区域集中度与集聚地的空间转移态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性与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
4.1 木材加工产业聚集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4.1.1 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 |
4.1.2 空间相关性结果分析 |
4.2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驱动因素的实证检验 |
4.2.1 理论假设 |
4.2.2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
4.2.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4 空间自相关性和模型检验 |
4.2.5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
5.1 全国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 |
5.1.1 集聚、创新与劳动生产率内生互动关系的实证检验 |
5.1.2 产业内、产业间集聚与劳动生产率效应的实证检验 |
5.2 省际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
5.2.1 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效应的实证检验 |
5.2.2 就业密度对产业劳动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表 |
(3)面向力学性能评估的足尺人造板四节点支承振动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1 引言 |
1.1 人造板概述及发展和应用现状 |
1.2 人造板力学性能及其检测方法 |
1.2.1 人造板力学性能概述 |
1.2.2 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静态检测方法 |
1.2.3 人造板力学性能的无损检测研究 |
1.3 国内外人造板弹性常数振动检测研究现状 |
1.3.1 人造板小试件弹性常数振动法检测研究现状 |
1.3.2 足尺人造板弹性常数振动法检测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人造板动态黏弹性振动检测研究现状 |
1.5 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振动检测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6 面向力学性能评估的足尺人造板振动检测研究前期工作基础 |
1.7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 |
1.7.1 本论文研究意义 |
1.7.2 本论文主要工作 |
2 足尺人造板四节点支承自由振动弹性常数检测理论 |
2.1 人造板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概述 |
2.2 足尺人造板的横向自由振动分析 |
2.3 足尺人造板弹性常数完全自由和四节点支承的灵敏度分析 |
2.4 足尺人造板四节点支承弹性模量和面内剪切模量检测的理论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3 足尺人造板振动模态研究 |
3.1 模态分析概述 |
3.1.1 模态分析定义 |
3.1.2 模态分析分类 |
3.2 基于PULSE振动测试系统的足尺人造板试验模态分析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装置 |
3.2.2.1 振动测试系统 |
3.2.2.2 用于足尺人造板完全自由和四节点支承的试验装置 |
3.2.3 试验原理 |
3.2.4 试验过程 |
3.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5.1 试验模态分析结果 |
3.2.5.2 2种边界条件的足尺人造板前9阶振动模态的模态置性准则矩阵 |
3.2.5.3 2种边界条件的足尺人造板的模态振型对比 |
3.2.5.4 2种边界条件的足尺人造板模态的固有频率对比 |
3.2.5.5 2种边界条件下所测得的足尺人造板3个弹性常数的对比 |
3.3 基于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的足尺人造板计算模态分析 |
3.3.1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3.3.2 材料属性 |
3.3.3 计算模态分析结果 |
3.4 两种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
3.4.1 模态振型对比 |
3.4.2 模态频率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LabVIEW软件的足尺人造板弹性常数检测软件设计 |
4.1 虚拟仪器技术 |
4.1.1 虚拟仪器概述 |
4.1.2 LabVIEW软件简介 |
4.2 试验装置硬件简介 |
4.3 足尺人造板弹性常数检测软件程序编制 |
4.3.1 检测软件程序的处理流程 |
4.3.2 力信号采集与处理 |
4.3.2.1 力传感器初始值测定模块 |
4.3.2.2 人造板质量和密度测定模块 |
4.3.3 激光振动信号采集与分析 |
4.3.3.1 激光振动信号的采集 |
4.3.3.2 激光振动信号的分析 |
4.3.4 弹性常数计算模块 |
4.3.5 数据存储模块 |
4.4 足尺人造板弹性常数检测软件界面 |
4.4.1 检测软件的前面板 |
4.4.2 检测软件的后面板 |
4.5 本章小结 |
5 足尺人造板弹性常数检测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 四节点支承自由振动法测定足尺人造板弹性常数试验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过程 |
5.2 整板静态法测定足尺人造板长度和宽度方向弹性模量试验 |
5.2.1 试验原理 |
5.2.2 试验装置 |
5.2.3 检测程序 |
5.2.4 试验过程 |
5.3 扭转法测定足尺人造板面内剪切模量试验 |
5.3.1 试验原理 |
5.3.2 试验装置 |
5.3.3 检测程序 |
5.3.4 试验过程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1 足尺人造板弹性常数总体测量结果对比 |
5.4.2 2种方法所测得的足尺人造板长度方向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 |
5.4.3 2种方法所测得的足尺人造板宽度方向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 |
5.4.4 2种方法所测得的足尺人造板面内剪切模量之间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6 足尺人造板动态黏弹性检测研究 |
6.1 足尺人造板动态黏弹性检测的理论基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过程 |
6.2.3 悬臂振动小试件对比验证试验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足尺人造板动态黏弹性总体测量结果 |
6.3.2 动态黏弹性与密度和对数减幅系数的关系 |
6.3.2.1 储能模量与密度的关系 |
6.3.2.2 损耗模量与对数减幅系数的关系 |
6.3.2.3 损耗模量与对数减幅系数和密度的关系 |
6.3.3 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4)大豆蛋白胶黏剂交联结构调控及增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生物质基胶黏剂应用现状 |
1.1.1 单宁基胶黏剂 |
1.1.2. 木质素基胶黏剂 |
1.1.3. 淀粉基胶黏剂 |
1.1.4. 蛋白基胶黏剂 |
1.1.5. 生物质基合成树脂 |
1.2. 生物质基胶黏剂存在问题 |
1.3. 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进展 |
1.3.1. 大豆蛋白胶黏剂原料与组成 |
1.3.2. 大豆蛋白胶黏剂黏度降低研究进展 |
1.3.3. 大豆蛋白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提高研究进展 |
1.4. 大豆蛋白胶黏剂制备胶合板工艺研究进展 |
1.5. 环氧化合物研究进展 |
1.6. 大豆蛋白胶黏剂存在问题 |
1.7.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1.8.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8.1. 研究目的 |
1.8.2. 研究意义 |
1.8.3. 研究创新点 |
2. 环氧化合物交联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性能与机制 |
2.1. 前言 |
2.2. 环氧化物M85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
2.2.1. 引言 |
2.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3. 试验方法 |
2.2.4. 结果与讨论 |
2.2.5. 本节小结 |
2.3. 环氧化三聚氰胺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
2.3.1. 引言 |
2.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3.3. 试验方法 |
2.3.4. 结果与讨论 |
2.3.5. 本节小结 |
2.4. 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
2.4.1. 引言 |
2.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4.3. 试验方法 |
2.4.4. 结果与讨论 |
2.4.5. 本节小结 |
2.5. 丙烯酸酯乳液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
2.5.1. 引言 |
2.5.2. 试验材料和仪器 |
2.5.3. 试验方法 |
2.5.4. 结果与讨论 |
2.5.5. 本章小结 |
3. 生物质基交联剂合成与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
3.1. 前言 |
3.2. 木质素基树脂合成与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 |
3.2.1. 引言 |
3.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2.3. 试验方法 |
3.2.4. 结果与讨论 |
3.2.5. 本节小结 |
3.3. 环氧化树皮提取物合成与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
3.3.1. 引言 |
3.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3.3. 试验方法 |
3.3.4. 结果与讨论 |
3.3.5. 本节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基于双节线简支振动原理的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人造板概述 |
1.2 人造板力学性能及其小试件检测研究现状 |
1.2.1 人造板力学性能及其小试件静态检测法 |
1.2.2 小试件力学性能无损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检测应用与研究现状 |
1.3.1 有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 |
1.3.2 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研究现状 |
1.3.3 国外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振动检测研究现状 |
1.3.4 国内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振动检测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现有振动法无损检测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2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1.4.3 本论文研究的实际意义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基于双节线简支振动原理的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检测理论 |
2.1 振动与振动模态 |
2.2 薄板运动微分方程 |
2.3 双节线简支板振动理论 |
2.4 弹性模量和面内剪切模量振动检测理论 |
2.4.1 双节线简支振动的节线位置 |
2.4.2 各向同性板材弹性模量、面内剪切模量检测理论 |
2.4.3 正交各向异性板弹性模量、面内剪切模量检测理论 |
2.5 强度指标的推测思路 |
3 足尺人造板双节线简支振动试验模态 |
3.1 振动试验模态分析基本原理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过程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足尺中密度纤维板人造板各阶次模态振型 |
3.4.2 足尺定向刨花板各阶次模态振型 |
3.4.3 足尺板材各阶次振型MAC矩阵 |
3.5 本章小结 |
4 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试验装置研制 |
4.1 检测装置机械结构 |
4.1.1 底座支架 |
4.1.2 连接杆 |
4.1.3 支撑部分 |
4.2 信号处理硬件系统 |
4.2.1 传感器 |
4.2.2 信号调理箱 |
4.3 检测程序编制 |
4.3.1 软件程序流程图 |
4.3.2 检测程序后面板编制 |
4.3.2.1 系统初始化 |
4.3.2.2 动态信号采集 |
4.3.2.3 信号分析 |
4.3.2.4 数据计算模块 |
4.3.2.5 数据存储模块 |
4.3.3 检测程序前面板 |
4.4 检测试验装置预试验 |
4.4.1 检测结果重复性分析试验 |
4.4.2 激振位置对比试验 |
4.4.3 激光传感器测量频率与模态试验频率的关系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5 足尺中密度纤维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试验研究 |
5.1 振动检测足尺中密度纤维板弹性模量的试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过程 |
5.2 静态检测足尺中密度纤维板弹性模量的试验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过程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检测数据及分析 |
5.3.2 足尺板弹性模量与静态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 |
5.3.3 足尺板弹性模量与静曲强度之间的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6 足尺定向刨花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试验研究 |
6.1 振动检测足尺定向刨花板弹性模量的试验研究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过程 |
6.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1.3.1 弹性模量检测结果 |
6.1.3.2 模态频率与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 |
6.2 振动检测足尺定向刨花板面内剪切模量的试验研究 |
6.2.1 试验材料与过程 |
6.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2.2.1 足尺定向刨花板面内剪切模量检测结果 |
6.2.2.2 模态频率与面内剪切模量的关系 |
6.3 小试件静态检测试验研究 |
6.3.1 弹性模量及静曲强度检测试验 |
6.3.1.1 试验材料 |
6.3.1.2 试验过程 |
6.3.2 面内剪切模量检测试验 |
6.3.2.1 试验材料 |
6.3.2.2 检测原理 |
6.3.3 试验过程 |
6.3.4 小试件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4.1 小试件长度方向静态弹性模量检测结果 |
6.3.4.2 足尺定向刨花板长度方向静态弹性模量检测结果 |
6.3.4.3 小试件长度方向静曲强度检测结果 |
6.3.4.4 足尺定向刨花板长度方向静曲强度检测结果 |
6.3.4.5 小试件宽度方向静态弹性模量检测结果 |
6.3.4.6 足尺定向刨花板宽度方向静态弹性模量检测结果 |
6.3.4.7 小试件宽度方向静曲强度测量结果 |
6.3.4.8 足尺定向刨花板宽度方向静曲强度检测结果 |
6.3.4.9 小试件静态面内剪切模量检测结果 |
6.3.4.10 足尺定向刨花板静态面内剪切模量检测结果 |
6.3.4.11 小试件静态弹性模量与静曲强度之间的关系 |
6.3.5 足尺板材无损检测与静态检测结果间关系 |
6.3.5.1 足尺定向刨花板弹性模量与静态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 |
6.3.5.2 足尺定向刨花板弹性模量与静曲强度之间的关系 |
6.3.5.3 足尺定向刨花板面内剪切模量与静态面内剪切模量之间的关系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论文研究创新点 |
7.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6)大尺寸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装置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人造板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 人造板力学性能检测方法 |
1.4 国内外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国内外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设备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人造板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振动检测的理论基础 |
1.7 论文研究意义与主要工作 |
1.7.1 本论文研究意义 |
1.7.2 本论文主要工作 |
2 大尺寸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
2.1 检测装置的需求分析 |
2.2 主体结构材料选取 |
2.3 机械结构设计 |
2.3.1 主体框架 |
2.3.2 固定部分 |
2.3.3 挡尺部分 |
2.3.4 传感底座和支撑头设计 |
2.4 检测装置总装配图 |
2.5 装配尺寸链校核 |
2.6 本章小结 |
3 大尺寸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装置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检测系统的硬件组成 |
3.2 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卡 |
3.2.1 激光传感器 |
3.2.2 力传感器和信号放大器 |
3.2.3 数据采集卡 |
3.3 测试系统的电器箱体 |
3.3.1 电器箱的材料 |
3.3.2 电源插座和低通滤波器 |
3.3.3 线性电源 |
3.3.4 航空插头与指示灯 |
3.3.5 电器箱的电路设计 |
3.4 电路调理 |
3.5 检测装置的外观 |
3.6 本章小结 |
4 大尺寸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装置软件设计 |
4.1 虚拟仪器概述 |
4.2 软件处理流程 |
4.3 程序设计 |
4.3.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3.2 程序框图设计 |
4.3.2.1 力传感器零值测定模块 |
4.3.2.2 质量测量模块 |
4.3.2.3 动态测试模块 |
4.4 测试系统的操作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5 检测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 人造板称重试验 |
5.1.1 试验方案 |
5.1.2 试验材料 |
5.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 大尺寸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重复性试验 |
5.2.1 试验方案 |
5.2.2 试验材料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大尺寸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验证试验 |
5.3.1 试验方案 |
5.3.2 试验材料 |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样机装配图 |
个人简介 |
校内导师简介 |
校外导师简介 |
致谢 |
(7)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样机测控系统可靠性分析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介绍 |
1.2 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测控系统可靠性分析与优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2 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样机简介 |
2.1 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样机机械结构概述 |
2.1.1 样机整体机械结构 |
2.1.2 样机移板机构 |
2.1.3 样机检测区 |
2.1.4 真空吸板机构 |
2.2 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样机测控系统 |
2.2.1 样机测控系统整体结构 |
2.2.2 样机运动控制子系统 |
2.2.3 样机测量子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3 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样机测控系统可靠性分析 |
3.1 可靠性基本理论简介 |
3.1.1 可靠性基本概念 |
3.1.2 可靠性指标 |
3.2 样机测控系统可靠性框图模型建立 |
3.2.1 可靠性框图建模概述 |
3.2.2 样机测控系统功能分析 |
3.2.3 样机元器件可靠性数据统计 |
3.2.4 样机供电子系统可靠性框图 |
3.2.5 样机运动控制子系统可靠性框图 |
3.2.6 样机测量子系统可靠性框图 |
3.2.7 样机测控系统可靠性框图仿真 |
3.3 样机测控系统故障树建立与计算 |
3.3.1 故障树分析概述 |
3.3.2 样机测控系统故障树建立 |
3.3.3 样机测控系统故障树定性与定量分析 |
3.4 样机测控系统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
3.4.1 FMEA分析概述 |
3.4.2 样机故障模式严酷度等级划分 |
3.4.3 样机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样机硬件系统优化研究 |
4.1 样机喷码打标功能的添加优化 |
4.1.1 喷码机选型及硬件安装 |
4.1.2 喷码机软件调试 |
4.2 样机真空吸板单元的优化研究 |
4.2.1 样机真空吸板单元问题分析 |
4.2.2 真空吸板单元优化设计 |
4.3 样机硬件系统可靠性提高其他优化建议 |
4.3.1 元器件选型优化建议 |
4.3.2 抗干扰设计优化建议 |
4.3.3 样机制造及安装可靠性优化建议 |
4.3.4 样机使用及维护可靠性优化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5 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软件优化研究 |
5.1 样机无损检测软件检测流程优化 |
5.2 样机无损检测软件可读性优化 |
5.3 足尺人造板动态称重试验研究 |
5.3.1 足尺人造板动态称重理论 |
5.3.2 足尺人造板动态称重试验软件编写 |
5.3.3 动态称重试验分析 |
5.4 样机检测效率提高验证试验 |
5.4.1 试验方案 |
5.4.2 试验材料及装备 |
5.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玉米秸秆墙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木材资源现状 |
1.1.2. 我国玉米秸秆资源现状 |
1.1.3.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
1.2. 玉米秸秆的物理化学性能分析 |
1.3. 国内外玉米秸秆的利用现状 |
1.3.1. 玉米秸秆制备人造板材 |
1.3.2. 玉米秸秆制备可降解缓冲包装材料 |
1.3.3. 玉米秸秆用做饲料 |
1.3.4. 玉米秸秆用做能源 |
1.3.5. 玉米秸秆制备吸附材料 |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玉米秸秆定向茎丝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施胶量对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2. 热压温度对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3. 板材密度对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4. 铺装层数对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玉米秸秆穰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施胶量对玉米秸秆穰板性能的影响 |
3.3.2. 温度对玉米秸秆穰板性能的影响 |
3.3.3. 密度对玉米秸秆穰板吸声性能的影响 |
3.3.4. 厚度对玉米秸秆穰板吸声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穿孔玉米秸秆穰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穿孔率和孔径大小对穿孔玉米秸秆穰板吸声性能的影响 |
4.3.1. 不同穿孔率的穿孔玉米秸秆穰板吸声性能研究 |
4.3.2. 不同孔径的穿孔玉米秸秆穰板吸声性能研究 |
4.4. 穿孔率和孔径大小对穿孔玉米秸秆穰板导热性能的影响 |
4.5. 孔的变化情况对穿孔玉米秸秆穰板性能的影响 |
4.5.1. 孔的变化对穿孔玉米秸秆穰板吸声性能的影响 |
4.5.1.1. 孔的形状变化对穿孔玉米秸秆穰板性能的影响 |
4.5.1.2. 孔的排列方式对穿孔玉米秸秆穰板吸声性能的影响 |
4.6. 板厚、背后空腔深度及饰面对穿孔板性能的影响 |
4.6.1. 板厚对穿孔玉米秸秆穰板性能的影响 |
4.6.2. 背后空腔深度对穿孔玉米秸秆穰板吸声性能的影响 |
4.6.3. 饰面对穿孔玉米秸秆穰板性能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5. 玉米秸秆复合墙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试验方法 |
5.3. 穿孔玉米秸秆穰板对复合墙体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
5.4. 不同厚度玉米秸秆穰板对复合墙体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
5.5. 穿孔玉米秸秆穰板对复合墙体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9)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研究及应用现状 |
1.1.1 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
1.1.2 农作物秸秆的构造及化学成分分析 |
1.1.3 农作物秸秆的主要应用方式 |
1.1.4 秸秆用于人造板原料的意义 |
1.1.5 秸秆人造板的用途 |
1.2 我国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发展现状 |
1.2.1 秸秆人造板的原料预处理方法 |
1.2.2 秸秆人造板中胶黏剂的发展及应用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及意义 |
2 玉米秸秆原料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试件制备 |
2.2.3.2 玉米秸秆皮的接触角测试 |
2.2.3.3 玉米秸秆的扫描电镜及能谱测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玉米秸秆皮的润湿性分析 |
2.3.2 玉米秸秆的微观结构及元素组成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铺装结构对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制备工艺 |
3.2.3 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物理性能测试 |
3.2.4 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力学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铺装结构对复合茎丝板物理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铺装结构对复合茎丝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施胶量及密度对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制备工艺 |
4.2.3 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物理性能测试 |
4.2.4 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力学性能测试 |
4.2.5 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导热性能测试 |
4.2.6 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吸声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施胶量及密度对复合茎丝板物理性能的影响 |
4.3.2 不同施胶量及密度对复合茎丝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3 不同施胶量及密度对复合茎丝板导热性能的影响 |
4.3.4 不同施胶量及密度对复合茎丝板吸声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构单元长度与板材厚度比对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制备工艺 |
5.2.3 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物理性能测试 |
5.2.4 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力学性能测试 |
5.2.5 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导热性能测试 |
5.2.6 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的吸声性能测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长厚比对复合茎丝板物理性能的影响 |
5.3.2 不同长厚比对复合茎丝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3 不同长厚比对复合茎丝板导热性能的影响 |
5.3.4 不同长厚比对复合茎丝板吸声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木质托盘及其板条应用性能的无损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木质托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木质托盘的研究背景及应用现状 |
1.1.2 木质托盘无损检测的研究意义 |
1.2 木质板材无损检测方法及现状 |
1.2.1 振动检测法 |
1.2.2 超声检测法 |
1.2.3 声发射法 |
1.2.4 X射线法 |
1.2.5 有限元模拟分析 |
1.3 木质托盘无损检测研究及现状 |
1.3.1 木质托盘性能检测现状 |
1.3.2 有限元模拟分析在托盘上的应用现状 |
1.4 弹性常数测试方法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及意义 |
2 托盘用木质板条纵向共振特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静力实验方法 |
2.2.3 纵向共振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静曲强度与静弹性模量结果分析 |
2.3.2 纵向共振测试结果分析 |
2.3.3 静弹性模量、静曲强度与动弹性模量相关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改良层积材有限元仿真弹性常数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泊松比 |
3.3.2 弹性模量与剪切模量 |
3.4 本章小结 |
4 托盘用木质板条力学性能有限元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力学实验与有限元仿真变形结果分析 |
4.3.2 模态分析与纵向共振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木质托盘力学性能测试及有限元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托盘应用性能测试方法 |
5.3 托盘性能测试的有限元仿真 |
5.3.1 托盘实体模型的建立 |
5.3.2 托盘整体抗压实验仿真方法 |
5.3.3 托盘底板抗压实验仿真方法 |
5.3.4 托盘面板抗压实验仿真方法 |
5.3.5 托盘角跌落实验仿真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托盘性能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5.4.2 托盘整体抗压仿真结果分析 |
5.4.3 托盘底板抗压仿真结果分析 |
5.4.4 托盘面板抗压仿真结果分析 |
5.4.5 托盘角跌落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人造板机械标准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内容推荐算法的室内木质门平台设计与应用[D]. 郑小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机理与经济效应研究[D]. 夏永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3]面向力学性能评估的足尺人造板四节点支承振动检测研究[D]. 管成.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大豆蛋白胶黏剂交联结构调控及增强机制研究[D]. 罗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 [5]基于双节线简支振动原理的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检测研究[D]. 周卢婧.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大尺寸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装置设计与研究[D]. 季梦婷.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足尺人造板力学性能无损检测样机测控系统可靠性分析及优化研究[D]. 王天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玉米秸秆墙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9]玉米秸秆复合茎丝板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D]. 张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10]木质托盘及其板条应用性能的无损检测研究[D]. 康柳.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