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城市排水体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谷慧宇[1](2018)在《深圳市龙华区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研究 ——以君子布河流域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地表硬化面积也随之增加,改变城市地表径流及城市生态系统,从而内涝频繁发生,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论文以雨污管网分流为主线,采用调查分析、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君子布河流域污染物排放跟踪和排水管网现状调查,逐步明确了片区排水管网存在的雨污合流、错接乱排、建设混乱等问题,经过仔细研究对比,综合考虑工程经济、工程实施难度、城市更新时序、地形地貌、现有建筑分布、片区业态等因素,提出了详细的排水管网布局方案,对每个小村均细化雨污水管道布局方案,明确新建和改扩建内容,尽可能实现雨污分流、提高雨污分流率和污水收集率,减少入河污染物,提高污水处理率。探讨当前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科学发展因素等,发现了政府治水方面的各种问题,如“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养”、“治水政绩化,轻实际效果”、缺乏系统长期规划、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指出工程措施实施的同时,也应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一是转换思维模式,从强调雨水的排放转换为雨水资源的利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实践应用与探索;二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量,特别是地面坍塌防治、地质环境、水文条件、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已有管线及其他工程的交叉施工等影响因素,应具有一张图的思维意识,在平面布置、竖向标高和建设时序上进行统一施工组织设计;三是重视管网日常维护工作;四是做好项目建设、维护、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五是充分做好项目征地拆迁工作,保障项目有序推进;六是加强思想教育宣传工作,推动全民参与管网维护工作;七是政府加快推动信息化管理进程。
罗凯玲[2](2018)在《蓝田县排水规划及污水处理工程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蓝田县各领域的产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建设迅速崛起,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来到该地区,然而该城镇的排水系统建设明显落后,城区早期铺设的排水管道多为雨污合流管,设计标准低、管径偏小,且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污水收集率低;多数工业园区无排污管道,污水大多以直泄式合流制方式依靠地势就近排入灞河,造成了灞河水体的严重污染。本文针对蓝田县的具体问题,进行实地踏勘并查阅大量资料,分析其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优化方案及改进措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该县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工程的工艺进行优化设计,为相似小城镇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工程的改造研究提供实践上的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踏勘,对蓝田县城的自然、地理条件有了大致的了解,并结合县城总体规划,分析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工程的现状,并提出原有规划中存在的问题。2、对蓝田县现状的排水系统进行优化,选定确定蓝田县的排水体制。排水系统中排水管网的优化主要考虑的问题有管网材料的确定、排水体制选择和管网平面的布置形式等,做到有针对性的调整县城排水管网系统,优化区域内的排水管网方案。此外,为合理化利用水资源,特别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及其技术。3、根据蓝田县污水处理厂改造规模,确定合理的进、出水水质,并通过污水及污泥工艺方案论证对比,确定最终污水处理改造工程的工艺流程。
高路[3](2017)在《山地城市排水管材选用及其设计参数选择研究》文中认为山地城市地面落差大,在组织排水系统方面与平原城市具有明显的差异,因特有的地理环境山地城市具备充分利用地形自然落差组织排水的优势,但是由于小区域内落差过大给排水系统的合理布置带来诸多问题,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在排水系统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排水管材方面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排水管材;(2)山地城市落差大管道内流速大造成排水系统管道冲刷磨损严重。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金属管道设计流速为10m/s;非金属管道设计流速5m/s。而新型非金属排水管材抗冲刷能力强,规范将此类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笼统地规定为5m/s,使得此类管材的抗冲刷优势得不到利用,造成极大浪费。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五种常用排水管道的技术性能与经济参数的比较,以及管材磨损和管材冲刷两个实验对排管材的选用以及设计流速和PE管的使用寿命进行研究,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通过五种排水管材的性能参数比较得到在高流速小管径的山地城市地区不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管作为排水管道,而在排水管道管径大于1000mm时宜选用钢筋混凝土管。钢管和玻璃钢夹砂管与其他几种管材相比价格过高,双壁波纹管和PE压力管道比较适合山地城市的排水系统管道要求。(2)在相似试验条件下,经100万转旋转磨损后钢管的磨损值最小,玻璃钢夹砂管和双壁波纹管次之,钢筋混凝土管磨损值最大,其抗冲刷能力最差;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线性拟合得到了玻璃钢夹砂管,双壁波纹管以及PE压力管的最大设计流速分别为9.85m/s,9.43m/s和9.42m/s。(3)PE压力管道的冲刷磨损量与冲刷流速和冲刷时间的关系密切,冲刷磨损量与冲刷时间呈线性正比例的关系;冲刷磨损量与冲刷流速呈二次正比例的关系;最大设计流速为9.0m/s时20年时间里DN400PE压力管道的冲刷磨损量为3.634mm,仅占管道壁厚的40.37%;冲刷流速对PE压力管道的冲刷磨损规律分为两个阶段,在流速1-5m/s阶段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在流速5-9m/s阶段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在实际运行时小流速(1-3m/s)是造成管道冲刷磨损的主要流速。该论文以山地城市排水系统最大设计流速研究项目(项目号:2015-0213重庆市建设科技计划项目)为基础,可以为山地城市排水管道系统从管材的使用选择,设计参数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其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健[4](2016)在《对我国现存城市排水体制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下的社会经济改革,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板块,将污水排放对人类的危害降低到最低是城市建设者一直追求的终极目标,城市排水系统的统筹建设将作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将保护与防护的功能二合一,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城市排水体制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本文面对我国城市排水体制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分析我国城市排水体制发展现状和城市排水体制选择的基础上,对我国现存城市排水体制提出几条切实可行的改善路径。
王芳[5](2016)在《蓝田县排水管渠系统及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蓝田县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然而该城镇的排水设施建设明显落后,城区排水管道多数为雨污合流管,管径普遍偏小且年久失修,致使排水不畅;工业园区及城南区还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污水大多就近排入灞河,部分排入一些沟壑,最终汇入了灞河,对灞河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蓝田县位于灞河流域的上游区域,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为了进一步改善以上状况,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逐步改造城区内现有道路的合流管,将其改造为分流制管道,使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雨水就近重力流排入灞河及其附近支流。本文针对该地区的具体问题,调查相关资料,分析蓝田县地区排水管渠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排水管渠系统和污水处理技术的优化方案,并结合优化方案,对该县排水管渠系统和污水处理技术进行优化设计。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掌握蓝田县城的自然概况、水文特征,结合蓝田县总体规划,分析蓝田县排水系统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2.确定蓝田县的排水系统为雨污分流制。对于分流制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主要从设计参数的选择和管网平面布置等方面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提出排水管渠系统的优化技术。另外,针对雨水系统的优化,还特别提出雨水的资源化利用。3.根据蓝田县的总体规划,结合人均用水量的需求,对蓝田县城区的污水量进行合理的估算,确定合理的污水处理规模,合理的进水、出水水质。通过方案对比,选择优化的污水处理工艺。4.将排水管渠系统和污水处理工艺的优化方案运用到蓝田县,结合蓝田县排水专项规划和现场调研资料,对蓝田县的排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钱嫦萍[6](2014)在《中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集成与工程绩效评估》文中研究指明严重的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还直接危害到城市居民健康和城市生态安全。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城市河流污染问题,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的资助下,投入大量经费开展城市河流污染综合治理,在治理技术研发与技术示范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还存在着些许不足,总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类型多但缺乏系统梳理,技术示范工程不断增加但缺乏治理绩效评估,技术应用和推广的信息化较为落后。基于这些问题,本论文以国家水专项课题“城市黑臭河道外源阻断、工程修复与原位多级生态净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四“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共性技术集成与服务平台构建研究(2009ZX07317-006-04)”为依托,系统开展了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集成体系、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体系、污染治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研究,研究成果对我国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的推广,河流治理工程绩效评估与信息化具有一定的科学和现实指导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包含:(1)构建了适合我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共性技术体系。在对我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与治理效果调查,系统梳理我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与应用情况,并查阅大量国内外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论文对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常用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梳理,凝练筛选出四大类18项适用于我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包括5项点源污染治理共性技术,5项面源污染治理共性技术,3项底泥污染治理共性技术和5项水污染治理共性技术。论文对18项共性技术的研发背景与国内外研究进展、技术原理与特点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着重揭示技术研发的背景、国内外应用实践情况、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的操作流程、关键参数以及技术的优缺点等方面的共性特征,为该技术体系在我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技术信息参考与指导。(2)设计了适合我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体系。在系统分析我国部分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实施状况与治理特点,并全面调查国内外工程绩效评估理论与方法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和健康河流理论,建立了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依托P-S-R模型,从工程实施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民生效益三方面出发,建立了包括3个子系统、9个评价主题和23个具体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邀请17位专家打分和专题会议现场咨询方式,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绩效评估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确定了各项指标评价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最终形成了适合南方城市的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体系。(3)开发了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当前环境治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在构建“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集成体系”和“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体系”基础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SQL Server2005数据库技术,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8C#,开发了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含四个子系统,分别为:可用于对四大类18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信息的浏览与查询子系统,可用于提供河流污染治理技术优化服务的综合技术服务子系统,可用于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子系统,以及用户管理与技术数据更新维护子系统。(4)开展了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与工程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选取我国南方典型城市河流温州市九山外河和昆明市盘龙江(南坝村段)为示范河段,对两个示范河段污染治理共性技术应用情况进行细致分析,并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调研走访、文献查阅等形式获取两个示范河段工程治理信息。依托所建立的“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管理信息系统”,对两个示范河段污染治理所实施的工程绩效进行了评估。绩效评估结果显示:温州市九山外河污染治理工程属于有效水平(E=6.22),已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E=6.91)和生态环境效益(E=6.97),然而社会民生效益还需加强(E=4.81);盘龙江南坝村示范河段污染治理工程绩效指数E为7.36,属于有效水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E=7.09)、生态环境效益(E=7.67)和社会民生效益(E=7.12)均较为显着。本论文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点如下:(1)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集成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提供了技术信息的参考与指导。论文系统归纳了中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应用现状,结合国内外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成熟技术,根据河道治理技术的普适性、新颖性、绿色性、成熟性、可靠性、推广性等六大筛选原则,开展了面向我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需要的共性技术集成,建立了适合我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四大类18项共性技术集成体系,可为我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提供系统参考。(2)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效果的定量评估提供了便于操作的方法。论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工程绩效评估理论与方法,充分考虑了我国工程绩效评估的可操作性,构建了包括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指标、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综合评估模型等为一体的适用于我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的方法体系,可用于对我国南方城市河流治理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民生效益进行定量评估。(3)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为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的浏览与查询、工程绩效评估等提供了便于操作的工具。论文在开展共性技术集成体系和工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研发了综合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和工程绩效评估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用于对适用于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共性技术浏览与查询、重要示范工程治理效果的展示、治理技术优选与推荐以及治理工程绩效评估等辅助决策。
屠奇[7](2012)在《代替式分流制排水系统在市政景观项目中的应用——以“珠海市横琴新区滨水地区及道路系统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国的"代替式分流制"雨水排水系统类似于美式的"低冲击开发模式"雨水排水系统,它们的特点是以生态方式对雨水排放进行"源控制",增加雨水在各个源头区域内的自然排放量,降低下游市政管道的排放压力和径流污染,减少城市雨洪灾害,并能更好地补充地下水,保护生态环境。这种生态型雨水排水体制,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绿色市政"的建设方针。以"珠海市横琴新区滨水地区及道路系统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初步论述这一排水体制的概念、功能、结构以及在市政景观项目中的应用。
吴昊[8](2012)在《江西省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问题已日益突出,科学地编制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内涵及技术定位,探讨了国内外在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上的编制差别以及新时期下的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编制热点,总结了城市排水体制选择、排水量预测及雨水利用规划这三块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重点编制问题,同时,结合江西省的城市发展及各地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编制现状,对上述三块问题在江西省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编制中提出合理的参考建议,最后,以《鹰潭市城市排水专项规划(2010~2020)》为编制实例,对本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实例进行剖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如下:1、在调查了江西省的城市建设和排水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江西省内排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排水体制的合理选择建议,并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旧有排水系统改造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法;2、阐述了当前排水量预测的主要方法,并对关键的截流倍数、重现期等指标进行剖析,提出了在不同影响因素下,如何从指标范围内选取数值的合理参考建议;3、提出了新形势下雨水利用的意义及编制雨水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综合调查了城市雨水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应对这一系列问题时可采用的措施和方法,同时,有选择性地提出在排水工程专项规划阶段可采取的雨水利用规划措施;4、结合上述三块编制重点问题,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鹰潭市城市排水专项规划(2010~2020)》实例,并结合《江西省城镇排水专项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对编制实例进行剖析阐述,以期能对国内其他具有类似城市条件的地区提供规划编制参考与借鉴。
陈显利[9](2011)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水务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面临严重的水危机。水资源缺乏己成为影响国家或地区贫困、可持续发展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问题。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大,用水量集中,联合国组织近两年来一再强调大城市水资源及其管理是水资源问题的核心。全球水资源危机已成不争事实,世界各国都在城市水务管理方面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许多经验与教训。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历来重视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但长期以来,水资源紧张状态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缓解。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产生的污水却越来越多;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中国城市现行的“九龙治水”式的水务管理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正在严重地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做好现代城市水务工作,为城市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供水保证、水环境和水资源保障,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现代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我国跨世纪的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水资源是有限的,又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因此,对现代城市水务的管理既要考虑满足当下发展的同时,又要考虑满足未来子孙后代的发展要求。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对现代城市水务管理体系的研究探讨,既是城市水务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城市水务管理的研究与发展现状,本文借鉴先进可行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兼顾现实和长远的考虑,研究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水务管理体系,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设计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城市水务管理体系的框架,并明确相关的职能和具体的业务内容。(2)针对现代城市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了如何确保现代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并提出相应的健全现代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与社会监督机制。(3)针对现代城市水务的投融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城市水务资金来源,然后给出适合我国的城市水务投资融资模式、选择方法及其注意事项。(4)针对现代城市水务的运营模式问题进行研究,给出适合我国的城市水务运营模式、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5)针对现代城市水务管理的评价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城市水务管理的竞优分析方法。(6)针对沈阳市现代城市水务管理体系的改革实践,从体系结构、投资、运营、水安全保障、科技创新等方面,分析了沈阳市城市水务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指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娟[10](2011)在《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多民族格局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所具有的社会特征,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权利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与支持。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单一制国家中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重要政治制度,它承载了民族自治和地方自治双重特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特有的自治权力和民族权力,是我国少数民族特有的群体权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是具有双重性质的立法权,首先它是民族区域自治权延伸的自治立法权,其次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的地方立法权。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颁布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自治法规和地方法规,充分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区域特点和民族特点。然而,自治条例的欠缺,单行条例制定的数量少,地方性法规缺乏技术含量等诸多问题,是少数民族地区在立法制定方面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是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限的行政化取向,是利益多元化社会中的立法价值缺失。本文试图从法哲学的角度,结合民族法、宪法领域的法学相关理论,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这个主题;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立法为实证,总结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行使的具体问题。在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的理论渊源基础上,分析我国现阶段民族地区社会和发展过程中的立法和立法权行使的诸多问题和面临挑战。论文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的认定和实施,首先应当处理好中央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限划分问题,在确立主体与客体(立法者与立法权)的法律规范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自治性两大价值原则。在保证地域稳定的前提下,整合少数民族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取向,在适应市场经济和转型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平等、法治、人权等立法价值,保障少数民族充分行使自治权和立法权,这才是寻求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浅议城市排水体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城市排水体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市龙华区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研究 ——以君子布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
1.2.1 课题研究内容 |
1.2.2 课题研究目标 |
第2章 排水管网现状及成因分析 |
2.1 国内外排水管网现状 |
2.1.1 国外城市排水管现状 |
2.1.2 我国城市排水管现状 |
2.2 我国城市排水管现状成因分析 |
2.2.1 地面性质与径流变化 |
2.2.2 城市气候的变化。 |
2.2.3 管网规划落后 |
2.2.4 城市河流蓄水能力降低 |
2.2.5 排水系统存在自身设计缺陷 |
2.2.6 城市地下管线混乱 |
第3章 龙华区雨污管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地理位置 |
3.2 地形地貌 |
3.3 气候特征 |
3.4 水系概况 |
3.5 社会经济情况 |
3.6 排水体制 |
3.7 排水分区 |
3.8 龙华区存量管网概况 |
3.9 污水收集系统 |
3.9.1 龙华片区污水管道 |
3.9.2 观澜片区污水管道 |
3.9.3 河道截污管道 |
3.10 防洪设施现状 |
3.10.1 河道防洪工程现状 |
3.10.2 排涝设施现状 |
3.11 水环境现状 |
3.11.1 观澜河干流水质现状 |
3.11.2 龙华河水质现状 |
3.11.3 大浪河水质现状 |
3.11.4 观澜河各支流水质检测 |
3.12 君子布河流域排水管网现状 |
第4章 君子布河流域管网雨污分流解决方案及工程措施 |
4.1 排水体制 |
4.1.1 合流排水系统 |
4.1.2 分流排水系统 |
4.2 解决方案制定原则 |
4.3 雨污分流方案技术要求 |
4.3.1 城中村雨污分流方案要求 |
4.3.2 工业厂房雨污水分流技术要求 |
4.3.3 居住小区雨污水分流技术要求 |
4.4 君子布河流域雨污分流管网方案参数的确定 |
4.4.1 选择管径 |
4.4.2 选择管材 |
4.5 君子布河流域雨污分流管网方案 |
4.6 雨污管网分流工程的问题与建议 |
4.6.1 存在问题 |
4.6.2 建议 |
第5章 雨污分流管网非工程措施建设 |
5.1 转换思维——排放雨水到利用雨水 |
5.2 践行海绵城市的建设 |
5.3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
5.4 重视排水管网运行管理并严格执法 |
5.5 做好工程建设档案管理 |
5.6 充分重视工程项目征地拆迁工作 |
5.7 加强人民群众管网保护思想教育 |
5.8 加速推动信息化管理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蓝田县排水规划及污水处理工程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提出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蓝田县概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2.2 雨污水管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1 雨污水管网现状 |
2.2.2 存在的问题 |
3 蓝田县雨污水管网的优化设计 |
3.1 排水体制 |
3.2 雨水管网优化 |
3.2.1 规划设计参数 |
3.2.2 雨水管网分区规划 |
3.2.3 海绵城市的建设 |
3.3 污水管网优化 |
3.3.1 县城污水量预测 |
3.3.2 污水管网分区划分 |
3.3.3 污水比流量 |
3.3.4 污水管网规划 |
4 蓝田县污水处理工程改造研究 |
4.1 服务范围 |
4.1.1 规划年限 |
4.1.2 服务范围 |
4.2 污水处理厂改造规模的确定 |
4.3 进出水水质分析及确定 |
4.3.1 进水水质分析及确定 |
4.3.2 出水水质分析及确定 |
4.3.3 各污染物指标应达的去除率 |
4.3.4 污染物消减量表 |
4.4 改造工程工艺方案论证 |
4.4.1 改造方案选择原则 |
4.4.2 改造方案设计思路 |
4.4.3 处理要点分析 |
4.4.4 生物脱氮除磷机理 |
4.4.5 改造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
4.5 辅助除磷 |
4.6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选择 |
4.7 出水消毒方案选择 |
4.8 污泥处理工艺论证 |
4.9 除臭工艺方案选择 |
4.10 工艺流程 |
5 蓝田县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 |
5.1 设计规模 |
5.2 改造工程处理工艺设计 |
5.2.1 进水控制井(新建) |
5.2.2 生物反应池(改造) |
5.2.3 二沉池及污泥泵房(新建) |
5.2.4 滤池及接触消毒池(新建) |
5.2.5 污泥浓缩池(新建) |
5.2.6 污泥贮存池(改造) |
5.2.7 生物除臭滤池(新建) |
5.2.8 加药间(新建)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山地城市排水管材选用及其设计参数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城市排水系统与排水体制 |
1.2.1 排水系统概述 |
1.2.2 排水体制分类 |
1.3 国内外城市排水管道及设计流速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现状 |
1.3.3 山地城市排水特点 |
1.3.4 山地排水管道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山地城市排水管材比选研究 |
2.1 排水管道选用依据 |
2.1.1 选用原则 |
2.1.2 选择影响因素 |
2.2 常用排水管材及评判标准 |
2.2.1 初选管材简介 |
2.2.2 选用评判标准 |
2.3 管材技术性能与应用对策分析 |
2.3.1 技术性能 |
2.3.2 应用对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排水管耐磨性能及设计流速试验研究 |
3.1 试验设计 |
3.1.1 理论分析 |
3.1.2 材料与装置 |
3.1.3 试验方法 |
3.2 排水管道抗冲刷能力研究 |
3.2.1 旋转磨损平均值处理 |
3.2.2 旋转磨损对比分析 |
3.2.3 旋转磨损率分析 |
3.2.4 旋转磨损趋势分析 |
3.2.5 管材耐磨性比较分析 |
3.3 非金属管道设计流速推求 |
3.3.1 设计流速曲线拟合 |
3.3.2 设计流速内插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金属管道使用寿命设计参数试验研究 |
4.1 试验设计 |
4.1.1 理论分析 |
4.1.2 试验用水 |
4.1.3 材料与装置 |
4.1.4 试验方法 |
4.2 冲刷磨损实验分析 |
4.2.1 数据平均值处理 |
4.2.2 冲刷磨损量内插计算 |
4.3 冲刷磨损量与流速及时间关系分析 |
4.3.1 磨损量与流速关系分析 |
4.3.2 磨损量与时间关系分析 |
4.4 典型非金属管道使用寿命预测 |
4.4.1 不同设计流速时间分布 |
4.4.2 PE管道20年冲刷量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蓝田县排水管渠系统及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提出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县城概况 |
2.1 地理、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县城规划格局 |
2.1.3 自然条件 |
2.2 供、排水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2.2.1 供水工程现状 |
2.2.2 排水工程现状 |
2.2.3 排水工程现状问题 |
3 排水管渠优化设计 |
3.1 排水体制确定 |
3.1.1 排水体制分类 |
3.1.2 排水体制选择 |
3.2 污水管网系统优化 |
3.2.1 污水集流系统分区 |
3.2.2 污水干管布置 |
3.2.3 污水管道优化参数 |
3.2.4 污水干管设计 |
3.2.5 管道断面形式 |
3.2.6 管材选择 |
3.3 雨水管渠系统优化 |
3.3.1 雨水系统分区 |
3.3.2 雨水干管布置 |
3.3.3 雨水设计标准 |
3.3.4 雨水干管设计 |
3.3.5 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 |
4 蓝田县污水处理工艺优化 |
4.1 污水水量预测 |
4.1.1 服务范围 |
4.1.2 服务范围内人口预测 |
4.1.3 污水水量预测 |
4.2 污水厂进、出水水质 |
4.2.1 北区污水厂进水水质 |
4.2.2 南区污水厂进水水质 |
4.2.3 污水厂出水水质 |
4.2.4 污水处理程度的确定 |
4.3 污水处理工艺优选 |
4.3.1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思路 |
4.3.2 常规工艺介绍 |
4.3.3 污水处理工艺 |
4.3.4 污水消毒工艺 |
4.3.5 污泥处理工艺 |
5 蓝田县污水处理厂优化设计 |
5.1 北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艺设计 |
5.1.1 设计流量确定 |
5.1.2 粗格栅及污水提升泵房 |
5.1.3 细格栅 |
5.1.4 旋流式沉砂池 |
5.1.5 CASS池设计 |
5.1.6 中间水池 |
5.1.7 V型滤池 |
5.1.8 消毒池 |
5.1.9 污泥池 |
5.1.10 其他附属构筑物 |
5.2 南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艺设计 |
5.2.1 设计流量确定 |
5.2.2 粗格栅及污水提升泵房 |
5.2.3 细格栅 |
5.2.4 旋流式沉砂池 |
5.2.5 CASS池设计 |
5.2.6 中间水池 |
5.2.7 V型滤池 |
5.2.8 消毒池 |
5.2.9 污泥池 |
5.2.10 其他附属构筑物 |
5.3 回用水处理设计 |
5.3.1 回用水处理工艺选择 |
5.3.2 回用水处理构筑物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中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集成与工程绩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
1.1.2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缺乏体系 |
1.1.3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亟待开展 |
1.1.4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信息化建设是发展之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城市河流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关键问题 |
第二章 中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集成 |
2.1 中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现状及污染特征 |
2.1.1 污染负荷大 |
2.1.2 有机污染严重,黑臭现象明显 |
2.1.3 生态系统破坏,水体自净能力降低 |
2.1.4 居民对“洁净河流”的诉求和渴望强烈 |
2.2 中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应用与治理成效 |
2.2.1 东南片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应用与治理成效 |
2.2.2 中南片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应用与治理成效 |
2.2.3 西南片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应用与治理成效 |
2.3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筛选原则 |
2.3.1 普适性原则 |
2.3.2 新颖性原则 |
2.3.3 绿色性原则 |
2.3.4 成熟性原则 |
2.3.5 可靠性原则 |
2.3.6 推广性原则 |
2.4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体系 |
2.5 城市河流点源污染治理共性技术 |
2.5.1 混合截污管网优化运行技术 |
2.5.2 混合截污管网漏排水诊断技术 |
2.5.3 混合截污管网溢流污水阻控技术 |
2.5.4 分散点源污染河岸带阻控技术 |
2.5.5 污水厂再生水深度处理技术 |
2.6 城市河流面源污染治理共性技术 |
2.6.1 雨水初期径流污染调蓄池技术 |
2.6.2 雨水初期径流污染下凹式绿地调蓄和净化技术 |
2.6.3 雨水初期径流污染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
2.6.4 雨水初期径流污染生态滤岸技术 |
2.6.5 雨水初期径流污染梯级生态阻控技术 |
2.7 城市河流底泥污染治理共性技术 |
2.7.1 底泥生态疏浚技术 |
2.7.2 底泥原位覆盖和污染控释技术 |
2.7.3 底泥生物修复技术 |
2.8 城市河流水体污染治理共性技术 |
2.8.1 人工曝气复氧技术 |
2.8.2 生态浮床(浮岛)技术 |
2.8.3 生物制剂原位净化技术 |
2.8.4 封闭和半封闭河道控藻技术 |
2.8.5 外源优化调水技术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
3.1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绩效评估指标的筛选原则 |
3.1.2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3.1.3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方法 |
3.2.1 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3.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绩效评估模型构建 |
3.2.3 绩效评估指数分级与评价标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管理信息系统 |
4.1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 |
4.2 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设计思路 |
4.2.2 数据库系统概念设计 |
4.2.3 数据库物理储存的实现 |
4.3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与主界面介绍 |
4.3.1 管理信息平台的系统框架 |
4.3.2 管理信息平台的登陆界面和主界面介绍 |
4.3.3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查询功能模块与技术实现 |
4.3.4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示范区服务功能模块与技术实现 |
4.3.5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功能模块与技术实现 |
4.3.6 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管理功能模块与技术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与工程绩效评估实证研究 |
5.1 浙江省温州市九山外河 |
5.1.1 研究区域概况 |
5.1.2 工程实施与共性技术集成应用 |
5.1.3 河流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 |
5.1.4 结果与讨论 |
5.2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江 |
5.2.1 研究区概况 |
5.2.2 工程实施与共性技术集成应用 |
5.2.3 示范河段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 |
5.2.4 结果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结论 |
6.2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7)代替式分流制排水系统在市政景观项目中的应用——以“珠海市横琴新区滨水地区及道路系统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
2 代替式分流制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
2.1 降雨资料分析 |
2.2 土壤报告与现状地形 |
3 市政工程设计的配合 |
4 代替式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其他设施 |
5 代替式分流制排水系统的植物景观设计 |
6 结论 |
(8)江西省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产生和定位 |
1.3.1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产生 |
1.3.2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定位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编制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 选题意义及课题研究内容 |
1.6.1 选题意义 |
1.6.2 课题研究内容 |
1.6.3 论文特色 |
第二章 江西省排水专项规划重点编制问题的探究 |
2.1 江西省城市排水体制的合理选择 |
2.1.1 城市排水体制的分类 |
2.1.2 城市排水体制的研究现状 |
2.1.3 江西省城市建设现状及城市排水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4 江西省城市排水系统的合理规划建议 |
2.2 江西省城市排水量的合理预测 |
2.2.1 城市排水量预测方法 |
2.2.2 截流倍数的合理选择 |
2.3 城市雨水利用规划的科学编制 |
2.3.1 城市雨水利用的内涵 |
2.3.2 城市雨水存在的普遍问题和雨水的可持续利用规划 |
2.3.3 城市雨水利用的合理规划建议 |
第三章 鹰潭市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10-2020)编制实例 |
3.1 总则 |
3.1.1 规划指导思想 |
3.1.2 规划原则 |
3.1.3 规划期限及规划范围 |
3.1.4 规划内容及规划目标 |
3.2 鹰潭市城市概况 |
3.2.1 自然概况 |
3.2.2 社会概况 |
3.3 城市供排水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
3.3.1 城市供水现状 |
3.3.2 城市排水现状 |
3.3.3 排水现状分析 |
3.4 城市排水范围及排水体制的确定 |
3.4.1 城市排水范围 |
3.4.2 城市排水体制的确定 |
3.4.3 截留倍数的取值 |
3.5 污水系统专项规划 |
3.5.1 供水规模发展分析 |
3.5.2 城市污水量预测 |
3.5.3 污水排水分区及系统布局 |
3.5.4 污水管道规划 |
3.5.5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
3.5.6 城市污泥处置 |
3.6 雨水系统专项规划 |
3.6.1 城市竖向规划 |
3.6.2 城市雨水分区 |
3.6.3 雨水量预测 |
3.6.4 雨水管渠规划及排涝泵站建设 |
3.7 再生水利用规划 |
3.7.1 污水再生利用 |
3.7.2 雨水综合利用 |
3.8 近期建设规划 |
3.9 投资估算 |
3.9.1 污水系统投资估算 |
3.9.2 雨水系统投资估算 |
3.10 水环境保护规划 |
3.10.1 水环境功能区 |
3.10.2 水环境规划指标 |
3.10.3 水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
3.1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3.12 实例剖析 |
3.12.1 排水体制的选择 |
3.12.2 排水量预测 |
3.12.3 雨水利用规划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水务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城市水务管理与理论研究现状 |
2.1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
2.1.1 水务管理理论 |
2.1.2 城市水务管理体系评价研究 |
2.2 国外城市水务管理实践 |
2.2.1 英国城市水务管理 |
2.2.2 法国城市水务管理 |
2.2.3 美国城市水务管理 |
2.2.4 日本城市水务管理 |
2.2.5 新加坡城市水务管理 |
2.3 国内城市水务管理实践 |
2.3.1 国内水务监管体制 |
2.3.2 国内水务运营体制 |
2.3.3 国内水价形成机制 |
2.3.4 国内城市水务安全保障与应急体系 |
2.4 中国城市水务管理的启示 |
第3章 现代城市水务管理体系的框架设计 |
3.1 现代城市水务管理体系的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 |
3.2 现代城市水务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 |
3.3 城市水务局的职责安排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代城市水资源管理 |
4.1 现代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
4.1.1 需水管理 |
4.1.2 节水管理 |
4.1.3 循环用水 |
4.1.4 污水资源化进程 |
4.1.5 水循环的使用途径 |
4.1.6 替代水源开发 |
4.1.7 调整水资源空间利用结构 |
4.2 现代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与社会监督机制 |
4.2.1 法制、法规与舆论监督 |
4.2.2 水资源监管引入竞争机制 |
4.2.3 储备水源与供水安全 |
4.2.4 水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
4.2.5 技术进步与供水安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代城市水务投融资管理 |
5.1 现代城市水务资金来源分析 |
5.1.1 水费 |
5.1.2 市场融资 |
5.1.3 政府拨款 |
5.2 现代城市水务投资管理 |
5.2.1 现代城市水务投资的整体性思维 |
5.2.2 城市水务项目建设分析 |
5.2.3 城市水务项目的风险处置 |
5.3 现代城市水务投融资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现代城市水务运营模式管理 |
6.1 现代城市水务运营模式分析 |
6.2 不同模式下的操作方法与程序 |
6.3 现代城市水务运营模式选择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现代城市水务管理竞优分析方法 |
7.1 现代城市水务管理评价的原则 |
7.2 现代城市水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7.2.2 指标体系 |
7.3 竞优分析方法 |
7.3.1 基于目标规划的个性优势识别模型 |
7.3.2 “偏好结局”的约定 |
7.3.3 模型的求解 |
7.3.4 竞优分析方法的使用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沈阳市水务管理体系实践及其分析 |
8.1 沈阳城市水务管理体系结构的利弊分析 |
8.1.1 沈阳市现行水务管理体系结构 |
8.1.2 问题分析 |
8.2 沈阳水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实践分析 |
8.2.1 引进外资的尝试 |
8.2.2 沈发展上市的插曲 |
8.2.3 BOT建水厂的一波三折 |
8.2.4 经验与教训 |
8.3 沈阳城市水务运营管理一体化战略的探索与实践 |
8.3.1 成立沈阳水务集团的背景 |
8.3.2 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
8.3.3 实现供排污一体化经营 |
8.4 沈阳水务管理体系供水安全保障的实践分析 |
8.4.1 确保供水水质 |
8.4.2 确保供水水量 |
8.4.3 确保供水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 |
8.5 沈阳市水务体系科技创新管理实践分析 |
8.5.1 城市供水产销差率测评技术开发 |
8.5.2 基于超导磁分离的污水净化技术研发 |
8.5.3 沈阳市供水管网运行方式的优化 |
8.6 对沈阳市水务管理体系改革的简评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和科研情况 |
(10)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研究的意义及其创新之处 |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二、理论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三、研究视角及分析框架 |
第一章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中国近代多民族国家制度形成的历史及其现实要求 |
一、民国时期的联省自治——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探索 |
二、孙中山提倡的均权制是中国联邦制的理论来源 |
三、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影响下联邦制的尝试 |
四、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选择 |
第二节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建立的理论基础 |
一、基于权利与权力理论的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的法理 |
二、基于族群共同体的民族权理论 |
三、基于群体意志的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权理论 |
第三节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的历史划分与法理分析 |
一、我国“一元二级多层”立法体制的结构 |
二、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 |
三、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的理论基础 |
四、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的特性 |
五、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的原则 |
六、民族政策与民族立法的关系 |
七、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的法价值解析 |
小结 |
第二章 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立法权限划分 |
第一节 多民族国家中央与民族地方立法权限划分的影响因素 |
一、政治体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影响 |
二、多元文化——多民族社会格局的影响 |
三、民族权利保护——国家政策的出台影响 |
第二节 中国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关系变动的规律 |
一、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及其“度”的把握 |
二、分权制度下的行政化问题及其现实影响 |
第三节 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立法权限界定 |
一、中央立法权的权限界定 |
二、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的权限界定 |
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限分类 |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的实践 |
第一节 新疆立法实践案例及其分析 |
一、塔里木河河流管理条例的颁布 |
二、新疆民族宗教管理事务及民族分裂立法 |
三、新疆循环经济立法 |
第二节 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的概况与历史 |
一、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概况 |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政治背景 |
三、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三节 新疆民族自治立法的实践 |
一、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基本情况 |
二、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所取得的成就 |
第四节 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的特点及其分析 |
一、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制定的特点 |
二、新疆民族自治立法权制定的作用 |
第四章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实现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影响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实现的原因及其分析 |
一、经济发展落后,导致立法受到极大影响 |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
三、规范事项重政治轻经济 |
四、立法衔接的缺失 |
五、基于行政化取向的中央与民族地方关系的立法表现 |
第二节 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实现存在的问题 |
一、立法体系不完善, 立法质量不高 |
二、立法主体的法律位阶和授权主体问题立法 |
三、立法内容不完备 |
四、立法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
五、法律解释不完备,变通法律的数量不多 |
六、立法语言文字的缺陷 |
七、立法权限的不确定性 |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的现实解决 |
第一节 法治化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限 |
一、影响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关系法治化的因素 |
二、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权力边界及其路径选择 |
三、法治化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关系 |
第二节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立法中利益整合的立法价值及其实现 |
一、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立法中的利益关系及其利益冲突 |
二、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行使利益结构之间的关系 |
三、影响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利益冲突的立法价值的缺失 |
四、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的利益整合的立法价值及其实现 |
第三节 改善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程序的举措 |
一、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改善程序立法的原则 |
二、实现利益表达的合法性 |
三、立法参与的程序改进 |
四、立法监督的保证 |
尾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浅议城市排水体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市龙华区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研究 ——以君子布河流域为例[D]. 谷慧宇. 深圳大学, 2018(07)
- [2]蓝田县排水规划及污水处理工程改造研究[D]. 罗凯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3]山地城市排水管材选用及其设计参数选择研究[D]. 高路.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4]对我国现存城市排水体制的探讨[J]. 李健. 门窗, 2016(05)
- [5]蓝田县排水管渠系统及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D]. 王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6]中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集成与工程绩效评估[D]. 钱嫦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5)
- [7]代替式分流制排水系统在市政景观项目中的应用——以“珠海市横琴新区滨水地区及道路系统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 屠奇. 中国园林, 2012(07)
- [8]江西省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若干问题研究[D]. 吴昊. 南昌大学, 2012(12)
- [9]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水务管理体系研究[D]. 陈显利. 东北大学, 2011(07)
- [10]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的理论与实践[D]. 张娟.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