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质碳酸钙生产设备与工艺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赵调彬[1](2021)在《基于反相微乳体系的碳酸钙结晶及形貌控制》文中指出碳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碳酸钙粒子的形貌、粒径和晶型等是其重要的性能指标。本文采用反相微乳体系制备微纳米碳酸钙,通过气-液多相反应调控碳酸钙的形貌、结晶和尺寸。研究了反相微乳液的组成、配比和反应条件对碳酸钙粒子晶型和形貌的影响。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碳酸钙的性质、应用、分类、形貌以及制备方法。第二章采用反相微乳法,以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10(OP-10)为表面活性剂,不同链长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氯化钙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为水相,环己烷为油相制备了不同形貌的碳酸钙。研究了几种不同链长的醇助表面活性剂时对生成碳酸钙形貌的影响。发现当助表面活性剂为碳链较短的醇(如乙醇,正丙醇等)时,制备所得的碳酸钙均为球形,而当助表面活性剂为碳链较长的醇(如正辛醇等)时,制备得到了铁饼状碳酸钙,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第三章采用反相微乳法,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正丁醇分别作为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以环己烷为油相,氯化钙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为水相,制备得到了菊花状微纳米碳酸钙。研究了搅拌速率和微乳液组成对碳酸钙晶型和形貌的影响,探索了菊花状微纳米碳酸钙的形成机理。第四章以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10(OP-10)为表面活性剂,正庚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氯化钙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为水相,环己烷为油相配制反相微乳液,通过气-液多相反应制备得到了珊瑚状微纳米碳酸钙。由于珊瑚状碳酸钙的表面具有类似于荷叶表面的特殊微米-纳米复合结构,将其制成涂层,并与只含微米结构的立方形碳酸钙进行比较,测量它们的接触角,发现其值分别为76.6°和51.9°。对其表面进一步改性之后,其接触角分别为136.0°和127.1°。表明含有微米-纳米复合结构的碳酸钙具有很好的疏水性,并进一步探究了珊瑚状微纳米碳酸钙的形成机理。综上,本文使用反相微乳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碳酸钙,并研究了其形成机理。制得的铁饼状碳酸钙有望应用于润滑油和造纸业中;菊花状和珊瑚状微纳米碳酸钙有望应用于制备超疏水材料。这些研究为制备具有特殊形貌新型超细碳酸钙提供参考,也为碳酸钙的深入开发和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贾晓辉[2](2021)在《以白云石为原料制备特殊形貌碳酸钙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球霰石和文石作为碳酸钙的一种亚稳形态,具有优良物理和化学性质,近年来在生物医药领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不使用添加剂的情况制备出的产品报道较少。白云石在我国储量丰富,以白云石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仍是研究热点。本文以通过白云石消化得到的富钙消化液为原料,在CaCl2-NH3-CO2反应体系下不添加添加剂实现球霰石和文石的受控合成,探讨反应温度、通氨时间、CO2流量、通CO2时间、转速和陈化时间对产品的影响。对球霰石和文石的生成机理提出解释。在20℃~40℃制备出球霰石,探讨反应条件对产品的影响,确定制备球霰石的适宜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0℃,通氨时间为60min,CO2流量为80 ml/min,转速为700r/min,通CO2时间为90min得到最佳产品。对产品进行分析表征发现产品中球霰石含量为97.69%,纯度较高。产品疏松多孔,BET分析比表面积32.653m2/g,平均孔径为2.972nm,为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80℃~95℃范围内,改变反应温度和通CO2时间得到了纺锤体、不规则立方块、条状和六棱柱不同形貌的文石碳酸钙。对六棱柱形貌进行表征分析得到产品的直径0.5-3μm,长度1-30μm,分子式为CaCO3·1/(12)Ca(OH)2·1/3H2O。球霰石和文石的制备途径都是从ACC→球霰石(文石),在反应过程中溶液中形成了NH4+-NH3缓冲体系,不仅可以增加CO32-的溶解度,还能为球霰石和文石的生长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溶液环境。白云石中含有的Mg2+对球霰石和文石的生长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王理猷[3](2020)在《超高温快速煅烧石灰的特性及其在转炉渣中的溶解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灰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冶金、建筑、供电等行业都得到广泛的使用。特别是在炼钢过程中,石灰可起到脱磷、脱硫的作用,其活性直接影响炼钢过程的化渣速度,进而影响熔渣的碱度、粘度和渣/钢间的化学反应能力。转炉中使用石灰石代替活性石灰炼钢造渣工艺,利用钢水物理热直接快速分解石灰石,降低炼钢造渣成本,减少回转窑CO2排放,解决了石灰冷却运输过程中潮解和碳酸化的问题。研究转炉中使用石灰石代替石灰炼钢可行性、石灰石如何获得高活性度以及如何提高石灰石炼钢的化渣效果等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转炉物料平衡和热平衡为基础,建立转炉富余热量与CaO理论替代比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铁水成分与温度、废钢加入量及转炉出钢温度对CaO理论替代比的影响;在转炉成渣温度(1200℃~1500℃)下,对不同粒径不同时间石灰石煅烧产物的活性度、气孔率、比表面积、体积密度等物化性质变化进行研究,并利用SEM-EDS测定样品的微观结构。模拟溅渣护炉后和开吹后分批次将石灰石投入转炉造渣两种情况,分别对其限制性环节进行推导并与实验数据拟合分析,确定了各自适宜的石灰石分解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石灰石在转炉渣中的溶解行为,分析了溶解速率及溶解过程中的微观形貌变化,并探讨了溶解过程中CO2外扩散行为和石灰石随机溶渣行为,得出以下结论:(1)转炉的热收入主要来自于铁水物理热和元素氧化放热,提高入炉铁水温度和铁水C含量可显着提高CaO理论替代比。铁水Si含量对CaO理论替代比的影响与铁水C含量和铁水温度有关,当入炉铁水温度低于1300℃时,提高铁水Si含量能使CaO理论替代比增加;当入炉铁水温度高于1300℃时,CaO理论替代比随铁水Si含量的增加反而下降。在转炉终渣碱度和出钢温度一定时,废钢熔化所需热量是最大的热支出项。因此,减少废钢加入量可以大幅度提高转炉用石灰石代替活性石灰炼钢的CaO理论替代比。(2)在1200℃~1500℃煅烧时,石灰石存在致密烧结层、多孔反应层和芯部未分解石灰石三层结构。当粒径相同时,温度越高石灰石转化率越大;当温度相同时,粒径越小石灰石转化率越大。晶粒度小且杂质含量少的石灰石煅烧过程中气孔率更大、微孔数量更多,比表面积更大,具有更高的活性度,适用于石灰石炼钢。(3)随煅烧温度升高,CaO晶粒尺寸和气孔孔径变大,而微孔数量变少;随着煅烧时间延长,CaO晶粒再结晶长大十分迅速,微孔迅速消失,结构致密化,产生严重“过烧”现象。石灰气孔率随煅烧时间延长先增加后减少,石灰石完全分解时气孔率达到峰值;气孔率峰值随煅烧温度升高而下降。体积密度随煅烧时间的变化规律与气孔率相反。石灰比表面积随煅烧时间延长或随煅烧温度升高均不断下降。(4)石灰的活性度与其气孔率和比表面积紧密相关,具有高气孔率和高比表面积时,石灰活性较高;12 mm-15 mm粒径石灰石在1400℃、1450℃和1500℃下煅烧过程中,石灰的最大活性值分别为406 mL、410 mL和403 m L。(5)模拟溅渣护炉后投入大粒径石灰石高温分解反应,其限速环节为界面化学反应。利用热分析动力学来解释界面化学反应控速,并推导出其满足随机成核与随后生长模式(A-E),最概然函数积分式为:G(α)=[-ln(1-α)]n(n=3/4)。(6)模拟开吹阶段投入大粒径石灰石高温分解反应,其限速环节为产物层传热与CO2外扩散,可用下式表示时间和转化率之间的关系:1(-a)ln(1-a)(10)a(28)kr02t(7)石灰石在转炉渣中溶解存在渣层、石灰层与未分解石灰石的三层结构。石灰石分解初生CaO晶粒与渣中元素反应逐渐转变为椭圆状。通过产物层(CaO)热传导,内部分解产生CO2,CO2剧烈外扩散,再加上CaO迅速溶解,导致CaO晶粒由椭圆转变为片状,具有较大的孔隙,分解速度和溶解速度进一步提升。由于分解速度>溶解速度导致部分初生CaO未被溶解,继续受热会形核长大并与渣中SiO2生成2CaO·SiO2或3CaO·SiO2等高熔点化合物堵塞孔隙,降低分解速度和溶解速度。但石灰石在转炉渣中溶解存在随机溶渣现象,与CO2外扩散内外共同作用解体石灰石,加速石灰石的溶解。(8)由于外层CaO与渣反应生成易溶物溶解脱落、CO2外扩散形成较大孔隙和随机反应界面加速溶解三种因素共同作用,1500℃时石灰石在转炉渣中溶解速度很快。转炉中使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可起到较好效果。
王小安[4](2019)在《环保绝缘气体密封材料的配方开发及工艺验证》文中认为本文旨在开发一种用于电力行业环保绝缘气体密封材料的配方及密封产品的批量生产工艺。采用溴化丁基橡胶2244为基体材料,克服丁基橡胶固有的低回弹性能,开发出一种物理机械性能优良、低压缩永久变形、耐高低温的橡胶密封材料配方,通过20 kg级配方放大试验,验证和开发出丁基橡胶O-ring的批量生产工艺,制备基本性能达到项目指标要求的材料配方及加工工艺。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采用丁基橡胶268、溴化丁基橡胶2244和氯化丁基橡胶1068为基体材料,研究了生胶及硫化胶的性能,综合考虑胶料性能及实际生产效率,采用硫化速度最快的溴化丁基橡胶2244为基体材料研究丁基橡胶的炭黑补强体系、增塑体系、硫化体系,验证了丁基橡胶不同配合体系与胶料性能的关系,筛选出3组压缩永久变形较低的配方,确定硫化体系是制备低压缩永久变形丁基橡胶密封件配方的核心因素,确定采用促进剂TMTD和MTT作为溴化丁基橡胶2244的硫化体系。通过配方和硫化工艺的优化试验,表明无机填料氧化铝、轻质碳酸钙、滑石粉对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压缩永久变形性能有不利影响,确定采用一段硫化和二段硫化并用的工艺制备低压缩永久变形丁基橡胶密封件。最终采用最优配方开展中试放大试验和密封件产品的批量试产工艺的开发,证明20 kg级放大试验胶料性能稳定,混炼工艺是影响胶料后续加工成型的关键因素,一段硫化和二段硫化工艺对产品的压缩永久变形性能影响显着,批量试产采用的冷冻修边工艺对胶料性能无影响,硫化时间、硫化温度和硫化压力对胶料收缩率有重大影响。最终的产品经第三方检验,达到项目要求的技术指标。
刘幸鑫[5](2019)在《G公司基于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80年以来,因国内改革开放政策与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完美结合,使中国在全球资源配置调整期间飞速发展,成为了全球化浪潮中获益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受挫,全球化进程受阻,高速发展了30多年的中国经济受到外部金融危机后遗症影响,加上国内经济发展到达瓶颈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新常态应运而生,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和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指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自此,“经济新常态”成为形容中国现阶段经济状况的代名词。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基于全新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结合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特征,可以知道国内企业将面临的是一个以开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创新为驱动引擎,产业结构升级为趋势的新环境。G公司作为西部重质碳酸钙的领军企业,面对这样一个新的经济环境,必须坚决遵从国家的宏观政策指导,致力于碳酸钙产业的升级,为产业链下游的企业提供配套其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原材料,这既是为全面深化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转型。因此,如何制定经济新常态下G公司的转型升级战略,明确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及实施策略,并提出有效的措施来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对于G公司而言至关重要。本文将G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碳酸钙产业进行了简介并分析了经济新常态特点及对碳酸钙行业产生的影响,接着梳理了国内外产业现状且分析了国内外碳酸钙巨头的战略动向;(2)简单介绍G公司现状并采用PEST分析法对G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3)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G公司的竞争状况;(4)对G公司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做出分析,总结出G公司面临的外部机会、威胁与内部的优势、劣势;(5)基于企业愿景、使命及企业总战略,结合国内外新环境,提出了G公司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发展总思路与三大原则;(6)以发展思路与三大原则为基础,运用SWOT矩阵进行分析并整理出G公司进行转型升级的“优势-机会”策略、“优势-威胁”策略、“劣势-机会”策略和“劣势-威胁”策略,由此进行了战略定位且形成战略,同时强调了竞争战略的调整;(7)制定了“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开发创新能力,确保企业生命力”、“优化组织结构,建立适用于转型的工作体系”、“提升研发能力,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人力资源体系,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改善服务体系与模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寻求战略联盟,快速实现战略目标”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以确保基于经济新常态的转型升级战略能够顺利实施。最后,本文基于对G公司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战略研究成果,提出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对创新型分析工具的选择、更加全面的理解经济新常态以及对案列更进一步的分析此三个方面,希望此次的研究结论与成果能够为经济新常态下各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石闯[6](2016)在《利用电石渣制备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技术与机理》文中提出电石渣是电石制备乙炔气体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其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我国电石渣年产量巨大,且不易于处理,往往就地堆放或填埋,不仅浪费土地,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本论文根据山西某厂电石渣原料的实际成分,采用合理的生产工艺及优化方法制备出超细活性碳酸钙产品,不仅能获得经济效益,而且提供了处理大量囤积的电石渣的合理方式,缓解了环境压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探究对电石渣原料的预处理方式及最优工艺条件,以去除氧化铁等氧化物杂质,并高效地将电石渣中的钙转化为Ca2+形式存在。最终确定的浸取最佳工艺条件为:Ca(OH)2的初始配制浓度1mol/L,反应温度20℃,搅拌速率200r/min,反应时间20min。在此条件下,可以有效除去杂质,浸取后Ca2+转化率达到80%。2)采用气-液间歇碳化法利用电石渣制备轻质碳酸钙。通过控制不同工艺参数和反应条件,总结出最较优的制备方式和制备工艺。最优工艺参数为Ca(OH)2配制浓度为1mol/L,反应温度20℃,二氧化碳体积浓度25%,流速1.5L/min,反应液pH降为7停止反应。最优参数下制得的产品颗粒呈立方板状,d50=6.30μm,d90=14.18μm,比表面积为0.75m2/g。产品白度达95左右,碳酸钙纯度98.4%,以上结果均达到HG/T2226-2000优等品的指标要求。3)进一步优化产品的微观形貌,最终选定聚丙烯酸钠为实验的最优外加剂,最优添加量为2%。在此优化工艺下,制备出产品的粒度测试结果为d50=3.22μm,d90=6.46μm,比表面积1.28m2/g。在电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大量粒度在10100nm的纳米级碳酸钙颗粒,它们除了少量单独存在以外,一部分附着在大颗粒表面形成微米级团聚体,还有一部分以相互团聚的形式存在。从机理上分析,碱性条件下,体系中的聚丙烯酸钠主要以RCOO—基团的形式包裹在生成的颗粒表面,其分子呈链状伸展,不同颗粒表面附着的链状外加剂分子远端相互排斥,降低了晶粒的表面能,在体系中起到空间位阻作用,阻碍颗粒间的团聚和继续长大,达到很好的分散效果,使得成核速率大于晶核生长速率;体系析出的新的晶核可以持续分散,各自均匀生长,颗粒在各个方向的生长速率相同,最终使颗粒成为球型。
马爱军,何国才,鲁兴武,程亮[7](2014)在《生产碳酸锂过程中苛化渣制取轻质碳酸钙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通过某厂生产碳酸锂工业中用于中和中间物料产生的苛化渣进行研究,对苛化渣制备轻质碳酸钙的温度、时间和配比的实验研究,探索出了制取轻质碳酸钙合适的温度和时间范围,为工业化生产制定了方向,也为企业提高了附加值。
毛碧芸[8](2014)在《苛化制碱法生产轻质碳酸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苛化制碱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苛化白泥,排放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课题以苛化白泥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研究利用苛化白泥制备符合行业标准的轻质碳酸钙的优化工艺。以甘肃××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生石灰和纯碱为原料,系统研究了苛化制碱生产高品质轻质碳酸钙的工艺条件。采用苛化和消化分开进行的方法,对搅拌强度、石灰粒径、消化水温度等消化参数进行研究,找到最佳的石灰消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生石灰粒径<100目,灰水比为1:3,搅拌速度为200r/min,消化水预热至50℃,并对石灰水、碳酸钠溶液过滤澄清的条件下,碳酸钙产率为77.4%,且产品符合普通工业沉淀碳酸钙的行业标准。以甘肃××化工有限公司苛化制碱副产白泥为原料,研究了白泥精制轻质碳酸钙的工艺条件。将白泥和水按质量比为1:3混合,使之成为浊液,依次用10%碳酸钠溶液和30%氢氧化钠溶液搅拌洗涤2h,然后用溶解水和蒸馏水各洗涤一次,可得到符合行业标准的轻质碳酸钙,产率为67%。采用XRD、SEM、TG/DTA和HG/T2226-2010普通工业沉淀碳酸钙测定法等分析方法和测试手段,对苛化白泥制备的轻质碳酸钙进行了结构表征和质量分析。
伍朝蓬[9](2014)在《石灰回转窑窑尾收尘灰制备轻质碳酸钙的研究》文中提出以石灰回转窑煅烧生成的窑尾收尘灰为原料,利用窑尾尾气通过碳化法来制备轻质碳酸钙。经过试验研究可得知:其最轻质碳酸钙制备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在100℃水中进行水化,水化时间5-8小时,碳化时间10-20min。该工艺过程操作简单,反映所得的轻质碳酸钙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产品标准要求:CaCO3含量97%以上,105℃挥发物含量大于等于1%,盐酸不溶物含量小于等于0.3%,铁含量在0.1%以下,锰含量小于等于0.009%。最关键是利用了武钢矿业公司乌龙泉矿的颗粒石灰竖窑干燥尾气进行碳化,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吴泽[10](2014)在《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氨酯合成革是模拟天然皮革的组织构造和使用性能,并可作为天然皮革代用品的复合材料。由于聚氨酯合成革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有机溶剂,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损害了工作人员的健康。近年来,合成革清洁化制造技术成为合成革技术研发的主流,基于反应成型的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是解决溶剂污染的新途径。论文基于工业化生产的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对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的制备工艺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河南宝隆实业有限公司建成生产线,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论文以多NCO基预聚体、多OH基预聚体和多NH2基预聚体为主要原料,以DCC-3为催化剂,研究了了各种原料组合的反应速度和成型周期,探讨了各种原料组合在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生产中应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多NCO基预聚体和多OH基预聚体为主要原料的聚氨酯体系具有适合的混合、涂布和成型周期,适合于制备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论文以多NCO基预聚体和多OH基预聚体为主要原料,以DCC-3为催化剂,研究了无溶剂聚氨酯发泡涂层的制备技术,探讨了反应指数对无溶剂聚氨酯发泡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反应指数值逐渐升高时,无溶剂聚氨酯发泡涂层的撕裂强度逐渐提高,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当反应指数为1.3时,无溶剂聚氨酯发泡涂层的拉伸强度最好;SEM分析表明,无溶剂聚氨酯发泡涂层具有圆形的闭孔结构,当反应指数升高时,泡孔的开孔率升高,透气性和透水汽性增加;FTIR分析表明,无溶剂聚氨酯发泡涂层的制备遵从聚氨酯的基本反应规律。论文以多NCO基预聚体和多OH基预聚体为主要原料,以DCC-3为催化剂,研究了扩链剂对无溶剂聚氨酯发泡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扩链剂的加入增大了无溶剂聚氨酯分子链中硬链段的比例,可以有效的提高无溶剂聚氨酯发泡涂层的力学性能,并有助于形成更为细密的泡孔,但是无溶剂聚氨酯发泡涂层的硬度增加,手感变差;在乙二醇、丙二醇和丁二醇中,乙二醇作为扩链剂更为有效,最佳用量为3.5%。论文以多NCO基预聚体和多OH基预聚体为主要原料,以DCC-3为催化剂,以乙二醇为扩链剂,研究了填料对无溶剂聚氨酯发泡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填料的分散性对发泡涂层的泡孔结构和手感影响较大,填料的分散性越好,发泡涂层泡孔分布越均匀,泡孔大小差异越小,涂层的力学性能和手感越好,最佳的填料为轻质碳酸钙。论文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设计了四涂四烘的生产线,整个机械系统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即上料系统、涂布系统和贴合系统。上料系统包括原料准备系统、计量系统、高低压动作切换系统、混合头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涂布系统可以选择喷涂或者刮涂的方式,贴合系统采用湿贴的方式。论文基于上述的生产线,通过大量实验,优化了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的生产工艺,并在河南宝隆实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工业化生产,产品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能和泡孔结构,并达到了企业A级产品的质量标准。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的生产提供大量的技术数据和理论依据,为聚氨酯合成革的清洁生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二、轻质碳酸钙生产设备与工艺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质碳酸钙生产设备与工艺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反相微乳体系的碳酸钙结晶及形貌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碳酸钙简述 |
1.2 碳酸钙的分类 |
1.2.1 生产方式分类 |
1.2.2 微观排列分类 |
1.2.3 碳酸钙粒径大小分类 |
1.2.4 表面处理方法分类 |
1.3 碳酸钙的常见形貌 |
1.4 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
1.4.1 碳化法 |
1.4.2 复分解法 |
1.4.3 凝胶法 |
1.4.4 微乳法 |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铁饼状碳酸钙的制备及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设备 |
2.2.3 铁饼状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微观形貌及形成机理 |
2.3.2 晶型 |
2.4 结论 |
第三章 菊花状碳酸钙的制备及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合成不同形貌的碳酸钙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形貌 |
3.3.2 晶型 |
3.3.3 菊花状微纳米碳酸钙的形成机理 |
3.3.4 微水池和纳米碳酸钙的尺寸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珊瑚状碳酸钙的制备及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设备 |
4.2.3 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形貌 |
4.3.2 晶型 |
4.3.3 珊瑚状碳酸钙的疏水性能 |
4.3.4 S/CoS值对反相胶束和纳米碳酸钙形成机理的影响 |
4.3.5 珊瑚状微纳米复合结构的形成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以白云石为原料制备特殊形貌碳酸钙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碳酸钙概述 |
1.2 碳酸钙的应用 |
1.3 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
1.4 球霰石 |
1.5 文石 |
1.6 选题的主要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过程 |
2.4 表征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球霰石型碳酸钙的制备 |
3.1 温度对球霰石碳酸钙的影响 |
3.2 通氨时间对球霰石的影响 |
3.3 转速对球霰石的影响 |
3.4 CO_2流量对球霰石的影响 |
3.5 通CO_2和陈化时间时间对球霰石的影响 |
3.6 最佳条件下的产品表征 |
3.7 球霰石的生长机理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形貌文石型碳酸钙的制备 |
4.1 温度对文石形貌的影响 |
4.2 通CO_2时间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4.3 六棱柱形貌的表征分析 |
4.4 六棱柱文石的形成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3)超高温快速煅烧石灰的特性及其在转炉渣中的溶解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石灰石概述 |
1.1.1 石灰石简介 |
1.1.2 石灰石的种类及用途 |
1.2 石灰概述 |
1.2.1 石灰简介 |
1.2.2 石灰的化学性质 |
1.2.3 石灰的物理性质 |
1.2.4 冶金石灰 |
1.2.5 活性石灰 |
1.3 CaCO_3分解热力学 |
1.4 CaCO_3分解动力学 |
1.4.1 CaCO_3分解动力学模型 |
1.4.2 CaCO_3缩小的未反应核模型 |
1.4.3 界面化学反应为限制性环节时反应模型 |
1.4.4 内扩散为限制性环节时反应模型 |
1.4.5 外扩散为限制性环节时反应模型 |
1.4.6 热分析动力学研究CaCO_3分解 |
1.5 转炉炼钢工艺 |
1.5.1 转炉炼钢简介 |
1.5.2 转炉炼钢发展过程 |
1.6 活性石灰炼钢 |
1.6.1 活性石灰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 |
1.6.2 活性石灰炼钢反应原理与过程 |
1.6.3 活性石灰相关研究 |
1.7 石灰石代替活性石灰炼钢 |
1.8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内容 |
1.8.1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
1.8.2 课题研究内容 |
1.9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2章 基于转炉热平衡的石灰石CaO理论替代比研究 |
2.1 转炉物料平衡计算 |
2.1.1 转炉物料平衡参数设定 |
2.1.2 铁水中元素氧化量、耗氧量和氧化产物量 |
2.1.3 轻烧白云石成渣量 |
2.1.4 炉衬成渣、气态产物及耗氧量 |
2.1.5 矿石成渣量 |
2.1.6 石灰成渣量 |
2.1.7 终渣成分及质量 |
2.1.8 转炉钢水质量 |
2.1.9 转炉炉气成分及质量 |
2.1.10 转炉耗氧量 |
2.1.11 转炉物料平衡 |
2.2 转炉热平衡计算 |
2.2.1 热收入 |
2.2.2 热支出 |
2.2.3 富余热量 |
2.3 石灰石CaO理论替代比计算 |
2.4 各因素对石灰石CaO理论替代比的影响 |
2.4.1 入炉铁水温度对石灰石CaO理论替代比的影响 |
2.4.2 铁水C、Si含量对石灰石CaO理论替代比的影响 |
2.4.3 转炉出钢温度对石灰石CaO理论替代比的影响 |
2.4.4 废钢加入量对石灰石CaO理论替代比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高温煅烧石灰石微观结构对物化性质的影响 |
3.1 石灰石原料成分与微观形貌 |
3.2 实验设备与方法 |
3.3 石灰石高温快速煅烧过程 |
3.3.1 石灰石煅烧过程CaCO_3分解模型 |
3.3.2 CaCO_3分解反应转化率 |
3.3.3 高温煅烧过程中CaO再结晶对石灰微观结构的影响 |
3.4 石灰石体积密度、气孔率 |
3.4.1 石灰石体积密度、气孔率的测定方法 |
3.4.2 石灰石煅烧后气孔率和体积密度的变化规律 |
3.5 石灰石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
3.5.1 石灰石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 |
3.5.2 石灰石孔径分布的测定方法 |
3.5.3 试样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变化规律 |
3.6 石灰石活性度变化规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条件下大粒径石灰石分解动力学研究 |
4.1 实验研究方法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CaCO_3分解速度影响因子 |
4.3 石灰石分解动力学模型I |
4.3.1 传质限制性环节推导 |
4.3.2 传热限制性环节推导 |
4.3.3 石灰石分解限速环节确定 |
4.3.4 界面化学反应控速下石灰石分解机理 |
4.4 石灰石分解动力学模型II |
4.4.1 传质限制性环节推导 |
4.4.2 传热限制性环节推导 |
4.4.3 石灰石分解限速环节确定 |
4.4.4 产物层导热与CO_2扩散共同控速下石灰石分解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石灰石在转炉渣中溶解行为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实验原料成分 |
5.1.2 实验仪器及制样 |
5.1.3 实验过程设计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2.1 宏观形貌 |
5.2.2 溶解厚度与时间的关系 |
5.2.3 微观界面分析 |
5.2.4 CO_2外扩散现象微观分析 |
5.2.5 石灰石随机溶渣分析 |
5.2.6 石灰石在转炉渣中溶解机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环保绝缘气体密封材料的配方开发及工艺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O”形橡胶密封圈及密封机理 |
1.3 不同材质的橡胶材料对比 |
1.4 绝缘气体设备的密封 |
1.4.1 SF6 气体设备的密封 |
1.4.2 环保绝缘气体设备及密封研究 |
1.5 丁基橡胶简介 |
1.6 丁基橡胶的配合与加工 |
1.6.1 丁基橡胶的生胶体系 |
1.6.2 丁基橡胶的填充补强体系 |
1.6.3 丁基橡胶的增塑体系 |
1.6.4 丁基橡胶的硫化体系 |
1.7 丁基橡胶密封制品O-ring的生产工艺 |
1.7.1 混炼 |
1.7.2 硫化工艺 |
1.7.3 冷冻修边新技术 |
1.7.4 模具设计中的收缩率 |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丁基橡胶与卤化丁基橡胶配方及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材料 |
2.2.2 实验配方 |
2.2.3 实验设备 |
2.2.4 样品的制备 |
2.2.5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门尼粘度(VM) |
2.3.2 硫化特性 |
2.3.3 物理机械性能 |
2.3.4 低温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溴化丁基2244 配合体系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材料 |
3.2.2 实验配方 |
3.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4 样品的制备 |
3.2.5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炭黑种类对BIIR胶料性能影响 |
3.3.2 硫化体系对BIIR胶料性能的影响 |
3.3.3 增塑体系对BIIR胶料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压缩永久变形溴化丁基橡胶配方的优化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材料 |
4.2.2 实验配方 |
4.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2.4 样品的制备 |
4.2.5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硫化特性 |
4.3.2 物理机械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胶料的中试放大及O-ring生产工艺的开发和验证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材料 |
5.2.2 实验配方 |
5.2.3 生产设备和仪器 |
5.2.4 中试试验研究 |
5.3 性能测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混炼胶薄通次数对胶料门尼粘度的影响 |
5.4.2 胶料硫化特性 |
5.4.3 不同模压硫化工艺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
5.4.4 二段硫化工艺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
5.4.5 胶料其他性能的测试 |
5.4.6 丁基橡胶O-ring冷冻修边工艺的开发与性能验证 |
5.4.7 丁基橡胶O-ring尺寸(收缩率)研究 |
5.4.8 丁基橡胶O-ring的应用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G公司基于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2.1 碳酸钙产业简介 |
2.2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及对碳酸钙行业的影响 |
2.3 产业发展现状 |
2.3.1 国外碳酸钙产业发展现状 |
2.3.2 国内碳酸钙产业发展现状 |
2.4 转型升级研究现状 |
3 企业现状及内外部分析 |
3.1 G公司企业现状 |
3.2 产业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2.2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产业竞争状况分析 |
3.3.1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3.2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3.3.3 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
3.3.4 潜在新进者分析 |
3.3.5 替代品分析 |
3.4 G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3.4.1 实物资源分析 |
3.4.2 财务资源分析 |
3.4.3 人力资源分析 |
3.4.4 品牌资源分析 |
3.5 G公司内部能力分析 |
3.5.1 企业管理能力分析 |
3.5.2 研发创新能力分析 |
3.5.3 生产能力分析 |
3.5.4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
3.5.5 服务能力分析 |
3.6 G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总结 |
4 G公司基于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战略的总体思路 |
4.1 G公司基于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发展思路与原则 |
4.2 G公司转型升级的策略分析 |
4.3 G公司转型升级战略定位 |
4.4 G公司竞争战略调整 |
5 G公司基于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争取政策支持 |
5.2 开发创新能力,确保企业生命力 |
5.3 优化组织结构,建立适用于转型的工作体系 |
5.4 提升研发能力,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
5.5 完善人力资源体系,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
5.6 改善服务体系与模式,提升品牌影响力 |
5.7 寻求战略联盟,快速实现战略目标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利用电石渣制备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技术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石渣概述 |
1.2 电石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
1.2.1 以废制废 |
1.2.2 建筑材料 |
1.2.3 化工产品 |
1.3 电石渣的资源化问题 |
1.4 碳酸钙简述 |
1.4.1 碳酸钙的分类 |
1.4.2 碳酸钙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 |
1.5 纳米碳酸钙的制备与应用 |
1.5.1 纳米碳酸钙的主要制备方法 |
1.5.2 纳米碳酸钙的应用 |
1.6 电石渣制备纳米碳酸钙的研究现状 |
1.7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用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1 电石渣原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实验原理及方法 |
2.2.1 实验原理 |
2.2.2 实验方法 |
2.3 性能测试与分析 |
2.3.1 粒度分析 |
2.3.2 微观形貌分析 |
2.3.3 白度测试 |
3 电石渣的浸取除杂工艺技术优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配制浓度对浸取效率的影响 |
3.3 温度对浸取效率的影响 |
3.4 搅拌速率对浸取效率的影响 |
3.5 反应时间对浸取效率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气-液间歇碳化法制备碳酸钙的工艺技术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Ca~(2+)配制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4.2.1 Ca~(2+)配制浓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
4.2.2 Ca~(2+)配制浓度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
4.3 反应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4.3.1 反应温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
4.3.2 反应温度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
4.4 CO_2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4.4.1 CO_2浓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
4.4.2 CO_2浓度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
4.5 CO_2流速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4.5.1 CO_2流速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
4.5.2 CO_2 流速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碳酸钙产品微观形貌的优化探究 |
5.1 引言 |
5.2 外加剂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及其机理 |
5.2.1 三乙醇胺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
5.2.2 聚丙烯酸钠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
5.2.3 柠檬酸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
5.2.4 六偏磷酸钠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
5.2.5 硬脂酸钠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
5.2.6 硅油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
5.2.7 小结 |
5.3 最优外加剂用量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
5.4 碳酸钙产品的微观形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生产碳酸锂过程中苛化渣制取轻质碳酸钙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试验原料和方法 |
2.1 试验物料及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 2.1苛化渣的预处理 |
2.2.2 冰醋酸的络合除杂 |
2.2.3 取样分析和检测结果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1 反应温度对制取轻质碳酸钙的影响 |
3.2 搅拌时间对制取轻质碳酸钙的影响 |
3.3 冰乙酸的加入量对制取轻质碳酸钙的影响 |
4 结语 |
(8)苛化制碱法生产轻质碳酸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碳酸钙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
1.2 碳酸钙的理化性质 |
1.3 碳酸钙的分类 |
1.3.1 轻质碳酸钙 |
1.3.2 重质碳酸钙 |
1.3.3 碳酸钙的目数与性能 |
1.4 轻质碳酸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
1.4.1 轻质碳酸钙的制备 |
1.4.2 轻质碳酸钙的性质 |
1.4.3 轻质碳酸钙的应用 |
1.5 苛化法生产轻质碳酸钙的影响因素 |
1.5.1 苛化法生产轻质碳酸钙的原理 |
1.5.2 苛化白泥的成分及性质 |
1.5.3 苛化法生产轻质碳酸钙的反应机理 |
1.5.4 苛化法生产轻质碳酸钙的影响因素 |
1.5.5 苛化法生产轻质碳酸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苛化工艺的实验室研究 |
2.1 甘肃××化工有限公司苛化制碱工艺及存在问题 |
2.1.1 工艺流程 |
2.1.2 存在问题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和试剂 |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3 消化实验 |
2.2.4 石灰乳Ca(OH)2的制备 |
2.2.5 苛化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影响消化反应的因素 |
2.3.2 影响苛化反应的因素 |
2.3.3 产物表征 |
2.4 结论 |
第三章 苛化白泥制备轻质碳酸钙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和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2.3 轻质碳酸钙的制备 |
3.2.4 轻质碳酸钙的质量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碳酸钙的精制 |
3.3.2 表征及分析 |
3.3.3 工艺流程及物料衡算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石灰回转窑窑尾收尘灰制备轻质碳酸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项目研究意义 |
第2章 石灰回转窑生产线窑尾收尘灰成分分析 |
2.1 矿样X-射线能谱分析(EDS) |
2.2 样品的酸解分析和滴定分析 |
2.3 筛分实验 |
2.4 形貌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收尘尾灰的水化过程 |
3.1 实验原理与实验过程 |
3.1.1 实验原理 |
3.2 水化时间对水化过程的影响 |
3.3 温度对水化过程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熟石灰的碳化过程 |
4.1 碳化理论与实验过程 |
4.2 碳化时间对碳酸钙产品的影响 |
4.3 碳酸钙中碳酸轻钙含量测定 |
4.4 碳酸钙产品沉降体积的测定 |
4.5 小结 |
第5章 竖窑尾气的模拟与净化 |
5.1 武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乌龙泉矿颗粒石灰竖窑的尾气参数 |
5.2 武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乌龙泉矿颗粒石灰竖窑的尾气的净化 |
5.2.1 影响窑尾气净化工艺的除CO_2外的物质含量的因素 |
5.2.2 窑尾气净化方式的选择 |
5.2.3 影响窑气净化的因素 |
5.2.4 小结 |
5.3 实验室尾气的模拟 |
5.4 干燥与碳化实验 |
5.5 小结 |
第6章 苏尔维法制备轻质碳酸钙 |
6.1 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 |
6.1.1 实验原理 |
6.1.2 实验方法 |
6.2 氯化氨浓度对产率的影响 |
6.3 氯化铵加入量对实验影响 |
6.4 不同原料对产品纯度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7章 轻质碳酸钙用于高分子的填料 |
7.1 轻质碳酸钙填充橡胶的应用 |
7.1.1 轻质碳酸钙在气密层胶料中的影响 |
7.1.2 轻质碳酸钙(LCC)填充丁苯硫化胶的影响 |
7.2 填充改性聚丙烯(PP)的应用 |
7.2.1 轻质碳酸钙对加工性能的影响 |
7.2.2 轻质碳酸钙对拉伸强度的影响 |
7.2.3 轻质碳酸钙对冲击强度的影响 |
7.3 轻质碳酸钙与聚氯乙烯(PVC)共混 |
7.3.1 基本原理 |
7.3.2 轻质 CaCO3对聚氯乙烯流变性能的影响 |
7.3.3 轻质 CaCO3 对聚氯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
7.3.4 小结 |
7.4 轻质碳酸钙填充发泡聚乙烯(PE) |
7.4.1 基本原理 |
7.4.2 试验配方与试样制备 |
7.4.3 活性轻质 CaCO3用量对填充发泡 PE 的影响 |
7.4.4 小结 |
第8章 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 |
第9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合成革工业的发展概况 |
1.1.1 合成革工业的产品分类 |
1.1.2 国内外合成革工业的发展概况 |
1.2 PU 合成革的技术发展方向 |
1.2.1 PU 合成革生产的污染概况 |
1.2.2 合成革工业的清洁生产途径 |
1.3 无溶剂 PU 合成革的技术研究进展 |
1.3.1 无溶剂 PU 合成革工艺的基本原理 |
1.3.2 无溶剂 PU 合成革生产的基本工艺过程 |
1.3.3 无溶剂 PU 合成革的化学反应特征 |
1.3.4 无溶剂 PU 合成革工艺的基本特点 |
1.3.5 无溶剂 PU 合成革工艺的技术发展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的制备与结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组合原料的反应速度和成型周期 |
2.2.4 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的力学性能研究 |
2.2.5 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的透湿性能研究 |
2.2.6 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的手感特性研究 |
2.2.7 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的微观结构分析 |
2.2.8 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的成型机理研究 |
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
2.3.1 力学性能测试 |
2.3.2 透湿性能测试 |
2.3.3 柔软度测试 |
2.3.4 SEM 分析 |
2.3.5 FTIR 分析 |
2.3.6 TAG 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组合原料的反应速度和成型周期 |
2.4.2 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的力学性能 |
2.4.3 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的透湿性能 |
2.4.4 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的柔软度 |
2.4.5 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的微观结构 |
2.4.6 FTIR 分析 |
2.4.7 TAG 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扩链剂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乙二醇用量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性能的影响研究 |
3.2.4 1,2-丙二醇用量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性能的影响研究 |
3.2.5 2,3-丁二醇用量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性能的影响研究 |
3.2.6 扩链剂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
3.3 测试及表征方法 |
3.3.1 力学性能测试 |
3.3.2 透湿性能测试 |
3.3.3 柔软度测试 |
3.3.4 SEM 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扩链剂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2 乙二醇用量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透湿性能的影响 |
3.4.3 乙二醇用量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柔软度的影响 |
3.4.4 乙二醇用量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填料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填料的种类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
4.2.4 填料的种类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透湿性能的影响研究 |
4.2.5 轻质碳酸钙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
4.3 测试及表征方法 |
4.3.1 力学性能测试 |
4.3.2 透湿性能测试 |
4.3.3 柔软度及表面平整度的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填料的种类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2 填料的种类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透湿性能的影响 |
4.4.3 轻质碳酸钙对无溶剂 PU 发泡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无溶剂 PU 合成革生产线的设计 |
5.1 引言 |
5.2 无溶剂 PU 合成革的工艺原理 |
5.2.1 无溶剂 PU 反应成型的基本原理 |
5.2.2 无溶剂 PU 合成革的工艺流程 |
5.3 无溶剂 PU 合成革长车生产线的设计 |
5.3.1 面层设备流程图 |
5.3.2 无溶剂 PU 发泡层设备流程图 |
5.3.3 贴合熟化工序的设备流程图 |
5.3.4 冷却卷取工序的设备流程图 |
5.4 无溶剂 PU 合成革制造的机械系统 |
5.4.1 上料系统 |
5.4.2 涂布系统 |
5.4.3 贴合系统 |
6 无溶剂 PU 合成革的工艺设计与产品性能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药品 |
6.2.2 实验仪器 |
6.2.3 无溶剂 PU 合成革的生产配方与工艺条件 |
6.3 无溶剂 PU 合成革的生产工艺设计要点 |
6.3.1 无溶剂 PU 的生产工艺流程 |
6.3.2 无溶剂 PU 合成革的工艺控制要点 |
6.3.3 无溶剂 PU 合成革的性能测定 |
6.4 无溶剂 PU 合成革的性能测定结果与讨论 |
6.4.1 无溶剂 PU 超细纤维沙发革力学性能检测标准及检测数据 |
6.4.2 无溶剂 PU 超细纤维鞋面革力学性能检测标准及检测数据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 |
四、轻质碳酸钙生产设备与工艺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反相微乳体系的碳酸钙结晶及形貌控制[D]. 赵调彬.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以白云石为原料制备特殊形貌碳酸钙及机理研究[D]. 贾晓辉.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3]超高温快速煅烧石灰的特性及其在转炉渣中的溶解行为研究[D]. 王理猷.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4]环保绝缘气体密封材料的配方开发及工艺验证[D]. 王小安. 西北大学, 2019(04)
- [5]G公司基于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战略研究[D]. 刘幸鑫.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利用电石渣制备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技术与机理[D]. 石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7]生产碳酸锂过程中苛化渣制取轻质碳酸钙的试验研究[J]. 马爱军,何国才,鲁兴武,程亮. 甘肃冶金, 2014(06)
- [8]苛化制碱法生产轻质碳酸钙的研究[D]. 毛碧芸.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9]石灰回转窑窑尾收尘灰制备轻质碳酸钙的研究[D]. 伍朝蓬. 武汉工程大学, 2014(04)
- [10]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D]. 吴泽.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