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品牌资产 塑造强势品牌——中国家电业品牌建设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慧[1](2020)在《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产业都必须与时俱进的发展,不然将面临淘汰。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也必将顺应潮流。2019年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注重特色农业发展和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品牌。但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分不清经营主体、品牌严重同质化、定位不清晰、市场不精准,同时不注重农特产品品牌视觉设计和品牌推广等问题。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消费升级的新形势下,农特产品品牌的构建方式、如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方法、如何增加消费者信赖度等问题。同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地进步,信息数量之多,传播之快,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品质。在这一情况下,农产品的品质问题凸显,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问题更加显着。农产品品牌是供需环节中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基于这一因素,本文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结合品牌构建思维与方法,形成农特产品品牌构建的方法策略。整篇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对相关内涵进行解构,从案例中获得启示,得到影响农特产品品牌构建的因素。首先,通过对品牌及农产品品牌及品牌形象视觉设计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本论文的品牌定义,并将其延伸到农产品品牌上;其次,从对国外农产品品牌构建的分析中获得对国内农特产品品牌构建的启示,并通过对国内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农特产品品牌构建及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可取之处和问题存在,为后续农特产品品牌构建策略提供依据;最后,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的模型,并以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小金苹果”品牌设计实践为例,结合消费者购买行为、购买需求的分析,作出相应的视觉设计方案。
梁志文[2](2020)在《WD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建设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WD酒店管理公司作为中国本土酒店发展的先行者,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投资单体酒店,到投资建设国际连锁酒店品牌管理,最终已经发展成为多种品牌多种经营方式的酒店及度假村管理有限公司。WD酒店管理公司的快速发展,成就了它成为拥有高端酒店品牌最多的中国本土酒店管理公司,至今管理着将近九十多家高端自有品牌酒店。但是相比较与其他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甚至于中国本土规模更大的酒店管理集团,WD酒店管理公司在酒店品牌建设及发展上存在很多不足。本文依托于本人多年酒店管理从业经验,分析和寻找WD酒店管理公司品牌建设发展的问题和原因,立足现代品牌建设理论和酒店集团品牌建设理论,结合喜达屋集团品牌建设及发展的实例,提出WD酒店管理公司的酒店品牌建设意见和酒店品牌发展策略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课题的背景以及酒店品牌对于酒店管理集团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现代品牌建设理论和酒店品牌建设理论的陈述,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内容的启发,以喜达屋集团酒店品牌建设与发展的实例,同WD酒店管理公司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喜达屋集团在文化营造、多品牌文化元素、创新的技术支持和品牌文化培训体系的建设方面的经验,寻找其对WD酒店管理公司品牌建设与发展的启发。然后,通过对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元素构建、品牌市场认识度、品牌个性化以及品牌市场开发的不足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找出这几个问题形成的原因在于品牌建立时间短、市场推广力度不足、品牌市场发展策略不明晰等。最后,再次结合有关的品牌管理和酒店品牌建设及发展理论,对WD酒店管理公司品牌建设中在品牌元素构建、酒店品牌资产价值管理、酒店品牌管理的内部人力资源体系几个方面提出方法和建议;同时,也针对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发展策略和途径两个方面给出建议和具体措施。
郭羽佳[3](2020)在《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实践策略分析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视角》文中提出市场是培育品牌的沃土。西方品牌在资本市场全球化扩张的过程中沿着物品意义的开掘和消费者关系建构的逻辑不断演进,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品牌理论知识谱系。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过程中,西方品牌理论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启蒙与智力支撑作用,中国本土品牌在西方品牌理论的影响下短短四十年内浓缩完成了西方品牌研究的上百年演进道路。其主要理论如塑造企业形象、创造产品溢价、聚焦定位细分市场和消费者关系建构的手段等等,在中国品牌实践的不同阶段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导航作用。在西方品牌理论的启蒙引导下,中国企业自主运用商标、广告等品牌元素打造品牌,赢得市场优势。从产品质量研究到品牌形象识别和名牌战略,再到依托国家政策设计实现品牌的自主创新,中国企业的品牌经营和管理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成熟,国内市场上由本土品牌主导的品牌格局逐渐形成,自主品牌开始向国际市场上扩展品牌影响力;国家品牌政策规划更加适应本土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宏观品牌设计与微观企业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学界对于品牌理论的研究上升为理论自觉,适配于中国市场的品牌理论研究更加深入;消费大众养成认牌购物习惯,品牌消费成为中国商品市场上的新风向标。经历四十年的品牌发展,中国的品牌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国家品牌集群相比,中国本土品牌仍存在巨大差距:本土品牌集群整体实力不强;国际影响力和品牌价值难获世界市场认可;品牌缺乏本土文化价值内核。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中国本土品牌实践缺乏对品牌本质规律的研究和对中国宏观市场供需变化规律下品牌建构的实践路径分析。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发展不同阶段的归纳,深入分析西方品牌理论在品牌建设本土化实践中的具体策略,反思西方品牌理论影响下中国本土化品牌实践过程中的价值和不足,提出建议以期助力于当下的品牌建设。
吕其琛[4](2019)在《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目前,中国农业正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转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之路是创新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2018年6月《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为农业品牌建设做了全面布局:重点培育一批全国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范围广、文化底蕴深厚、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家级农业品牌。河北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种类众多,但农产品品牌发展起步较晚,与周边农业大省存在一定差距。通过系统性总结梳理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为河北省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其他地区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对省内外一些地区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当地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成效和做法,使用文献分析法、AHP分析法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选取国内外农产品品牌成功案例并总结相关经验,为河北省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品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河北省在推进农产品品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时也面临着农产品品牌多而杂,缺乏强势品牌,农产品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足,政府缺乏整体规划,品牌营销管理落后等现实问题。因此,围绕打造强势品牌,培育龙头企业;树立品牌观念,强化品牌意识;制定整体发展规划;重视品牌营销和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等六个方面,为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河北省农产品品牌整体发展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性分析与总结,运用AHP分析法,构建对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典型成功案例经验,对当前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与现实意义的对策建议,为下一步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在理论应用层面,把品牌管理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等系统性应用于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当中,为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丁利剑[5](2017)在《跨国品牌并购有效性感知对基于员工品牌资产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中国企业“弱并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西方强势品牌或者并购拥有强势品牌的公司。作为企业特殊的利益相关者,员工对企业发起的跨国品牌并购了解得最早,其对并购的态度和行为不仅与并购的成功密切相关,而且也会影响到外部顾客的态度和行为,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顾客的影响将更便捷更直接。与跨国品牌并购通过影响顾客所想和所做从而为公司创造价值一样,跨国品牌并购也可通过影响员工的所想和所做,来为公司创造价值。处于主并方的员工,产生心理学视角所关注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情绪的可能性较小,产生自豪感和组织认同等积极情感和反应的可能性更大。本文基于品牌并购、组织认同和员工品牌资产等相关研究,从主并方员工对跨国品牌并购有效性的感知出发,探索了中国企业"弱并强"式跨国品牌并购对员工品牌资产的影响机制。选择两年以内实施过"弱并强"式跨国品牌并购的三家品牌企业为样本,针对了解该并购事件的员工开展问卷调查,收集了员工对企业跨国品牌并购态度的有关数据。在检验有关测量模型适配度及变量的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对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感知跨国品牌并购有效性中的三个维度即感知并前双方互补性、预期并后知识转移和预期并后主并方绩效提升等对员工自豪感和员工信任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另一个维度感知并前被并品牌优势有显着负向影响;(2)自豪感和员工信任对组织认同和变革都有显着正向影响,而相比自豪感而言,员工信任对组织认同和变革认同的影响都更强一些;(3)组织认同和变革认同对基于员工的品牌资产从整体上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组织认同对品牌忠诚影响较强,而变革认同对品牌忠诚并无显着影响;(4)自豪感、员工信任在感知跨国品牌并购有效性与组织认同、变革认同间有完全中介作用,而组织认同和变革认同在自豪感、员工信任与基于员工的品牌资产间只有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不同于大部分跨国并购研究重点关注如何应对员工的负面情绪,本文重点关注如何管理员工的积极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2)关于品牌并购的研究,大多围绕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和基于财务的品牌资产等角度,本文通过实证来检验跨国品牌并购对基于员工的品牌资产的影响,在国内外研究中较少;(3)不同于发达国家"强并弱"和"强并强"式跨国品牌并购,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企业针对西方强势品牌的"弱并强"式跨国品牌并购,而且重点关注其对主并方员工的影响;(4)对跨国品牌并购有效性的感知,国内外的研究较少,本文构建的这个新构念,从四个维度对比分析了其对员工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影响;(5)在并购中,关于员工组织认同的研究较多,本文则引入一个范围更小的认同即变革认同,对比研究了两种认同对员工品牌资产影响的区别。本研究针对中国企业"弱并强"跨国品牌并购,从主并方员工的视角探讨了感知有效性对基于员工的品牌资产的影响机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1)根据"感知→情感→态度→行为"的路径分析,追踪跨国品牌并购情形中员工品牌资产形成与提升的过程,将顾客品牌资产来源的价值链模型拓展到员工视角。(2)通过分析对基于员工品牌资产不同维度的影响,既证实了组织认同和变革认同的作用存在差异,也证实基于员工的品牌资产的三个维度即品牌背书、品牌一致性行为和品牌忠诚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3)通过分析感知跨国品牌并购有效性对自豪感和员工信任等影响,证实中国企业"弱并强"式跨国品牌并购时,并前目标选择策略的感知与并后协同实现的期望对员工积极情感及态度有重要影响。主要的管理启示:让员工清楚企业实现跨国品牌并购等特定变革事件的价值所在,提升员工品牌资产;选择互补性目标品牌,有效实现跨国品牌并购的协同效应;提高管理层跨国品牌并购技能,增强员工取得成功的信心;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赢得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吸引和留住能干的员工等。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可重点在几个方面展开,以克服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扩大样本量,尤其是针对服务行业企业的跨国品牌并购开展研究;基于中国情境开发相关构念和变量;考虑员工反应在纵向时序上的变化等。
叶凤琴[6](2015)在《品牌原型研究 ——以电视广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电视广告作为品牌塑造与传播的重要工具,通过其创意与艺术表达赋予产品以特定的意义,使得产品成为了具有文化性与情感性的品牌。这样不仅促进了产品的有效营销,更是由此使得品牌具有了文化品格、情感象征、意义系统和人格样式,成为一个时代消费者的精神符号与文化表征。通过对世界强势品牌的考察与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强势品牌的创建过程大多表现出永恒而普遍的原型。原型所具有的与消费群体进行深层有效沟通的力量,使其成为国际强势品牌塑造与传播的秘钥。而相较之下,中国在品牌的创建实践中,未能自觉运用原型来作为品牌创建与传播的有力武器,同时在理论上也较忽视品牌原型问题的研究,使中国广告与品牌创建在对消费者的有效沟通与价值认同中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与挑战。本文选择电视广告作为分析对象,以原型理论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为理论范式,一方面除了在西方品牌原型的理论框架内探寻出适合中国的人物原型外,还提出了具有中国文化品格的叙事原型、意象原型、象征符号原型和仪式原型等品牌原型类型,并进一步进行了梳理和概括,构建出适合中国品牌创建的原型理论体系,以填补中国品牌原型研究中的空白。另一方面从品牌实践活动出发,在实证分析中国电视广告中存在品牌原型的基础上,论证原型理论对品牌传播与塑造的巨大作用,探寻出原型植入品牌形象的有效路径,对利用原型进行品牌创建进行策略性探讨,使原型理论具有工具性,凸显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本文力图兼顾品牌原型研究的工具性和艺术理论研究的思辨性,建立起广告研究、原型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问的关联,找寻出人类消费与传播沟通的“源代码”,为中国广告学研究拓宽理论视野,也为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夯实理论基础和提供动力支持。
冯梁[7](2013)在《小家电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以九阳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的中小企业,目前正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口益的蓬勃发展着。但是,依然有许多的客观因素制约阻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缺少品牌管理的理念。目前,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的小家电市场成长潜力非常巨大,由于是中小企业,其制约因素也无法规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加强品牌管理乃大势所趋。本文在对品牌管理相关理论与应用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小家电行业发展现状与品牌管理中的问题,以九阳公司为具体对象,分析了其内外部环境特点、品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品牌售后公关能力不强、品牌推广宣传中文化宣传不够到位、品牌危机管理不到位。本文结合其发展战略和相关理论,提出了九阳公司未来的品牌定位应在市场环境和产品状况角度进行科学的定位。九阳公司在品牌理念上应打造的主题理念和品牌文化:在品牌发展规划上应做到以打造家庭消费类豆浆机产品的首选品牌为初级甘标,以打造国内时尚、健康家电领域首选品牌为阶段性目标,以打造百年九阳、做世界知名品牌为长远目标;在品牌建设与维护策略中,坚持以市场的变化为导向,用创新精神突破重围,不断加大单一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在品牌传播促销方面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销售渠道的建设更加的多元化和专业化,提升法律保护意识、建立公关应对体系等措施,以期为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赵寰[8](2013)在《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本质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国际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中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永葆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在角逐市场化的竞争中,中国企业也逐渐开始了探索国际化的历程,多年过后,中国已经拥有世界级的产品,还成长起来一批世界级的企业,但却始终没有诞生令人尊敬的、拥有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的世界级顶尖品牌,甚至于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依然堪忧。显然,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拓进与传播仍存在很多尚待挖掘与解决的深层困境与问题。本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力求从原点出发,立足中国企业的发展现实,回归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与现状,深入探析中国企业品牌建设与品牌传播的问题与困境,力求在寻根溯源中理清中国企业品牌发展的核心基因,旨在为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提供解决思路与策略路径。就论文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言,本文将中国企业的成长空间置于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场域下,考察中国企业进行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必要性,阐述其对企业自身发展及对国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与践行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及传播现状做全景式考察,探寻制约当前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通过构筑影响因素分析的三维视角,搭建了国际知名品牌培育的三维模型,并在此分析框架下,探讨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策略路径及对策。具体写作思路遵循以下逻辑结构展开:1)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这一章主要明晰品牌国际化传播的背景及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历程,在详尽阐述经济全球化与品牌国际化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本文将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划分为前国际化传播时期(1984-1994)、品牌国际化传播酝酿期(1995-2001)、品牌国际化传播试水期(2002-2008)、品牌国际化传播融入期(2009至今)等几个阶段,并得出结论:到目前为止,由于品牌影响力极低,尚未形成有行业领导性的全球性品牌,目前中国企业品牌传播的全球化进程,还未能进入全球化品牌发展期;2)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这一章主要对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现状进行考察,并明确传播进程中的困境及问题。历经十几年艰辛的探索,先行的一部分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已初见成效,但就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品牌价值还远远不能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比肩,中国在世界顶级品牌中没有位置,中国企业在品牌战中依然居于劣势。现代品牌的本质是在消费者和产品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深度关系的构筑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建立起来。但就目前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现状而言,问题依然凸显。打造世界级品牌、探寻国际品牌形象构筑与传播的方法与路径仍是中国企业未来参与全球竞争面临的头等战略任务;3)影响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制约因素分析。这一章首先通过对品牌本质的探源以及对国际知名品牌打造所需相关因素的整一化思考,构筑了分析影响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三维视角,即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同时受到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就微观层面而言,目前的传播困境首先受制于中国企业自身基础能力体系的制约,由中观层面观之,政府政策支持的不完备及国家品牌形象的背书因素,构成国际化传播的主要障碍因素;而从宏观层次分析,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还受到国际社会品牌竞争体系的制约。这三方面的制约因素构成了对策内容的整体分析路径。4)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路径分析。主要就以上三方面维度展开具体的阐释与分析,包括:构建扎实的基础能力体系:中国企业的升级换代与竞争力提升;营造健康有利的环境支撑体系:国家政策体系完善与新国家形象的构建;构造高效的品牌国际化传播体系:国际化传播理念重建与传播能力提升。最后,结语部分再次重申对中国尚未诞生世界级品牌的遗憾与期待,对其中原因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其诞生条件及可能性进行了展望。
陈凌文[9](2013)在《销售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远销世界各地。中国茶业历来是中国农业发展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它承载过历史赋予的使命,也见证了中国发展的历程。茶叶企业在茶业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从茶叶企业的发展来见证茶业发展的轨迹。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茶业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茶叶企业犹如雨后的春笋方兴未艾。由于茶叶市场越发成熟,茶叶消费者购买趋于理性,茶叶企业从发展初期以产品销售为主的经营战略向注重茶叶企业品牌建设的经营战略转变。品牌资产概念的提出距今已有20多年,并逐步成为营销学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这是因为品牌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诸多的直接经济利益,例如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提升市场的销售份额。因此,在我国茶叶企业重视建立强势品牌资产的形势下,如何在销售促进工具和品牌资产之间建立一条良好的关系渠道已成为茶叶企业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首先,本研究将营销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销售促进作为建立品牌资产的工具加以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以及品牌资产概念、品牌资产构成维度、销售促进概念、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影响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茶叶企业品牌经营状况分析以及茶叶销售促进活动分析,进而构建基于消费者视角的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概念模型。这一概念模型原理为:从消费者视角,选择货币、非货币性两种销售促进方式对影响品牌资产构成的四个维度(品牌知晓度、品牌形象、品牌忠诚度、感知质量)进行测算,考虑到茶叶的特性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的涉入程度存在差异,增加了两个变量,即产地联想(地理标志产品)及涉入程度作为中间调节变量。其次,本研究针对基于消费者视角的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假设包括:(1)有无销售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影响差别;(2)货币与非货币性销价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影响的差别;(3)产地联想、涉入程度的影响;(4)消费者从销售促进中获得的利益。本研究通过设计6种不同问卷在全国几大超市进行发放,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来检验以上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而证明基于消费者视角的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概念模型。第三,本研究不同意以往简单的认为销售促进只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观点,认同Keller(1998)提出的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品牌资产模型以及销售促进可以通过加强消费者对品牌认知进行促进品牌资产的提升的观点。本研究结论表明:销售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的影响是无形而又深刻的。首先,销售促进是很难在短期内让消费者建立对茶叶品牌的忠诚度。其次,销售促进很难在购买动机上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很有可能会淡化购买动机。除非该茶叶产品能够真正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地理标志茶叶),提供其他茶叶品牌不能提供的利益。第三,销售促进活动过于频繁对其茶叶企业品牌的美誉度是不利的。销售促进虽能促使他们在当时购买该茶叶品牌,但会给消费者产生“低贱”效应。第四,本研究认为应该从消费者获得利益角度制定茶叶企业的销售促进方式。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在提升茶叶企业品牌价值的过程中,注重茶叶产品质量与茶文化建设,以茶叶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服务为两项重点,让茶叶消费者认为对此品牌的选择是正确与安全的,通过合理的促销手段组合发挥最大化效用,最终为于消费者而言起到了对品牌的信赖感和忠诚度提升,同时也宣传了品牌的文化精神,塑造茶叶企业的品牌核心价值。本研究存在3个方面的主要创新点:一是在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影响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在871份有效问卷的基础上,检验基于消费者视角的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概念模型,这在营销学研究较为鲜见;二是运用销售促进工具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进行研究,在茶业行业中尚属首次。三是为茶叶企业如何评价销售促进,尤其是如何设计销售促进方式才能促进品茶叶企业品牌资产的提升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谢向英[10](2012)在《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研究 ——以福建茶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品牌与农业的结合意义重大。其效用之显着使得农业品牌化成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客观要求。但是,鉴于中国小农经济的现实,发展农产品和农业企业品牌条件尚不成熟,农业区域品牌的建设更为实业界和学术界所关注。在此方面,本文认为,鉴于农业的原产地特性突出,发掘与运用地理标志资源对于区域品牌农业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国内在对待“地理标志”问题上还主要是限于法理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在现实中作为原产地证明的地理标志已经演化为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明显的差异化区别特性,具备品牌基本属性的事实却探测不够。这使得尽管各地已纷纷展开地理标志的申报与保护工作,但对于进一步发掘地理标志市场价值,以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带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践却还处于经验探索和积累期,缺乏成型成熟的理论指导。由此,从品牌角度探测地理标志的市场价值发掘,分析地理标志品牌价值的成长规律就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而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就的显着性与多样性则为本研究提供了珍贵样本。本研究中,“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是对区域农业发展中的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及其市场推进的生物隐喻。因此,基于生命过程的研究重心促使本论文延循以下思路展开:首先,依据当前品牌建设的主流观点——“一个成功的品牌关系就等于一个成功的品牌(Duncan,2000)",选择基于“品牌关系”视角,构筑地理标志品牌关系模型,以为地理标志品牌的市场运作与价值成长提供路径指导与理论支持。具体内容可参见本文第二章。其次,以福建茶业的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了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中的品牌关系处理及其品牌成长轨迹、成长机理与效用传导,对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规律进行了全面剖析。在这部分——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基于福建茶业实践,探讨了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两大层面关系处理:一是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产业协同进化管理建议;二是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系统的问卷调查与博弈分析为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提供了主体行为依据。第五章结合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实践对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生命历程与特征、成长机理及其效用传导进行了深刻解读,实现了对地理标志品牌关系系统运动轨迹与运动规律的全面把握。最后,通过对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强势成长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与总结,提炼驱动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关键要诀,为福建区域特色茶业发展,进而其他基于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富有助益的对策建议。其具体内容参见本文第六章。此外,论文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评价及未来研究的展望,同时基于对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考察而提出推动地理标志品牌成长,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一股性建议。对本命题探索性研究所取得的可能创新成果包括:第一,基于生物隐喻,站在生命全景的高度,从区域品牌视角对地理标志的市场价值实现展开系统研究。第二,依据品牌关系理论,结合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价值来源,勾勒了地理标志品牌关系模型。指出地理标志的品牌成长必须处理好两层次关系:一是地理标志品牌与产业发展关系;二是地理标志品牌与其利益相关群体关系。第三,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理论体系——包括地理标志品牌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地理标志品牌化及其成长的内涵界定;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运动轨迹、运动机理与效用传导;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驱动模式等。第四,提出品牌定位是驱动地理标志品牌正向成长的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和深化农业,进而其他产业的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建设,推动地方传统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建立品牌资产 塑造强势品牌——中国家电业品牌建设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品牌资产 塑造强势品牌——中国家电业品牌建设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品牌概念界定 |
2.1.1 品牌的提出与概念界定 |
2.1.2 品牌的特性及功能 |
2.2 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相关理论 |
2.2.1 品牌视觉设计的功能及原则 |
2.2.2 品牌视觉设计的内容要素 |
2.2.3 品牌视觉设计的风格 |
2.3 农产品品牌相关理论 |
2.3.1 地方特色农产品内涵及特征 |
2.3.2 农产品品牌的种类 |
2.3.3 农产品品牌种类间的区别联系 |
2.3.4 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间的关系 |
2.4 特色农产品品牌建立相关理论基础 |
2.4.1 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的要素 |
2.4.2 消费者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
2.4.3 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的重难点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
3.1 国外发达国家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分析 |
3.1.1 美国农产品品牌构建及视觉形象分析 |
3.1.2 日本农产品品牌构建及视觉形象分析 |
3.1.3 韩国农产品品牌构建及视觉形象分析 |
3.2 从国外农产品品牌发展经验中获得的启示 |
3.3 国内地方特色农产品典型案例分析 |
3.3.1 云南“褚橙”品牌构建及视觉形象分析 |
3.3.2 攀枝花芒果品牌构建及视觉形象分析 |
3.4 国内地方特色农产品牌发展中取得的成效 |
3.5 国内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 国内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策略研究 |
4.1 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维度分析 |
4.1.1 特色农产品维度 |
4.1.2 品牌经营主体维度 |
4.1.3 消费者维度 |
4.1.4 品牌内在核心维度 |
4.1.5 品牌视觉形象维度 |
4.1.6 品牌维度之间的关系 |
4.2 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原则 |
4.2.1 农特产品品牌系统性 |
4.2.2 农特产品品牌精准化 |
4.2.3 农特产品品牌服务性 |
4.2.4 农特产品品牌差异化 |
4.3 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模型下小金县苹果品牌视觉设计实证研究 |
5.1 品牌视觉设计流程 |
5.2 小金县苹果品牌构建分析 |
5.2.1 小金县苹果产业发展概况 |
5.2.2 小金县苹果品牌发展现状 |
5.2.3 针对小金县苹果品牌视觉设计的消费者研究 |
5.2.4 小金县苹果调研结果及分析 |
5.3 小金县苹果品牌视觉设计 |
5.3.1 品牌标志设计 |
5.3.2 品牌色彩选用 |
5.3.3 辅助图形设计 |
5.3.4 产品包装设计 |
5.4 设计意义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针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用户访谈 |
附录B 小金县苹果购买体验测评的用户访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WD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中国酒店管理公司发展历程简述 |
1.1.2.中国本土酒店管理公司的酒店品牌发展情况 |
1.1.3.酒店品牌对于酒店管理公司的意义和重要性 |
1.2.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2.1.研究方法 |
1.2.2.研究内容 |
1.2.3.研究框架 |
1.3.相关文献及理论概述 |
1.3.1.现代品牌理论简述 |
1.3.2.酒店品牌建设要素 |
1.3.3.酒店品牌经营模式与发展 |
1.3.4.相关文献和理论综述及对本文的启示 |
第二章 WD酒店管理公司同喜达屋集团品牌建设及发展的对比 |
2.1.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管理集团的品牌建设及发展 |
2.1.1.喜达屋集团品牌发展历程 |
2.1.2.喜达屋集团品牌建设 |
2.1.3.喜达屋集团品牌建设与发展策略 |
2.2.WD酒店管理公司品牌建设与发展现状 |
2.2.1.WD酒店管理公司简介 |
2.2.2.WD酒店管理公司品牌名录和定位 |
2.2.3.WD酒店管理公司品牌市场发展情况 |
2.3.喜达屋集团品牌建设与发展对WD管理公司的启示 |
2.3.1.文化营造 |
2.3.2.清晰的多品牌文化元素 |
2.3.3.创新的技术支持 |
2.3.4.品牌培训体系 |
2.3.5.品牌要素的构建 |
第三章 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建设与发展问题及原因 |
3.1.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建设与发展问题 |
3.1.1.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定位要素不完善 |
3.1.2.WD酒店管理公司的酒店品牌市场知名度不够 |
3.1.3.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服务个性化不足 |
3.1.4.WD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市场开发瓶颈 |
3.2.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建设与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 |
3.2.1.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建立时间短 |
3.2.2.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知名度不足的原因 |
3.2.3.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发展策略不明晰 |
3.2.4.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够 |
3.3.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建设与发展问题和原因小结 |
第四章 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建设的建议 |
4.1.酒店品牌建设中无形品牌元素构建理论概述 |
4.1.1.品牌文化元素 |
4.1.2.品牌个性元素 |
4.1.3.品牌形象元素 |
4.2.WD酒店管理公司的酒店品牌元素构建建议 |
4.2.1.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文化元素构建 |
4.2.2.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个性元素构建建议 |
4.2.3.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的形象元素构建建议 |
4.3.提升WD酒店品牌资产价值 |
4.3.1.什么是品牌资产价值 |
4.3.2.通过新媒体跟踪酒店品牌 |
4.3.3.创新以提高酒店品牌价值 |
4.3.4.建立情感联系的酒店品牌消费者关系 |
4.4.WD酒店管理公司品牌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 |
4.4.1.完善酒店品牌建设人力资源架构 |
4.4.2.完善酒店品牌培训体系 |
4.4.3.树立培养品牌思维 |
第五章 WD酒店管理公司品牌的发展策略建议 |
5.1.WD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发展机会 |
5.2.WD酒店管理公司的酒店品牌发展策略建议 |
5.2.1.存量酒店的深耕盘活 |
5.2.2.多品牌发展 |
5.2.3.国际化发展 |
5.3.WD酒店管理公司酒店品牌发展的途径 |
5.3.1.建立品牌旗舰店 |
5.3.2.扩大品牌市场占有率 |
5.3.3.扩大品牌形象传播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研究结论 |
6.2.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研究不足 |
6.2.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实践策略分析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点 |
第一章 西方品牌理论的生成发展 |
第二章 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迁移和理论自觉 |
2.1 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迁移 |
2.2 中国品牌的理论自觉和创新 |
第三章 西方品牌理论的中国本土化实践策略 |
3.1 品牌初识(1978-1992):建立企业形象识别,形成品牌特征 |
3.2 “名牌”战略(1993-2001):广告成就名牌,占领并撬动市场 |
3.3 品牌资产管理(2001-2013):注重品牌的内涵化建设 |
3.4 国家品牌战略(2013-2019):以定位建立彼此的认同与关系 |
第四章 西方品牌理论之于中国品牌实践的反思 |
4.1 西方品牌理论借鉴中的价值 |
4.1.1 重生产力和产品质量研究,品牌创新力提升 |
4.1.2 自主品牌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 |
4.1.3 企业形象塑造和广告宣传,入主消费者心智 |
4.1.4 国家层面的宏观品牌建构,形成品牌集聚 |
4.2 西方品牌理论借鉴中的不足 |
4.2.1 品牌战略杂糅,失去聚焦方向 |
4.2.2 品牌故事认同度不够,国家品牌影响力有限 |
4.2.3 品牌宣传层面的激进与市场实践层面的滞后 |
4.2.4 盲目海外并购自主品牌面临安全风险 |
第五章 西方品牌理论对中国品牌实践的启示 |
5.1 聚焦三品战略,形成品牌高价优势 |
5.2 深入挖掘品牌内涵,建构品牌忠诚度 |
5.3 开展“互联网+”数字营销,实现品牌年轻化转型 |
5.4 搭国家政策便车,融合全球化道路和区域化发展 |
5.5 国家顶层品牌设计推广中国品牌故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品牌的相关概念 |
2.1.2 农产品品牌的相关概念 |
2.1.3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2.1 品牌管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
3 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
3.1.1 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情况 |
3.1.2 品牌农产品市场需求情况 |
3.1.3 农产品品牌数量和评选情况 |
3.1.4 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情况 |
3.1.5 农产品品牌保护和监管情况 |
3.1.6 特色农产品品牌资源情况 |
3.2 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品牌多而杂,缺乏强势品牌 |
3.2.2 品牌观念淡,品牌意识薄 |
3.2.3 缺乏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整体规划 |
3.2.4 农产品品牌营销管理滞后 |
4 基于AHP分析法的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影响因素评价 |
4.1 AHP分析法原理 |
4.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4.3 AHP分析法步骤和权重比较 |
4.4 结论 |
5 农产品品牌发展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
5.1 美国“华盛顿苹果”品牌发展路径 |
5.1.1 “华盛顿苹果”品牌简介 |
5.1.2 “华盛顿苹果”品牌发展路径 |
5.2 陕西“眉县猕猴桃”品牌发展路径 |
5.2.1 “眉县猕猴桃”品牌简介 |
5.2.2 “眉县猕猴桃”品牌发展路径 |
5.3 经验借鉴 |
6 促进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对策建议 |
6.1 打造强势品牌,培育龙头企业 |
6.2 树立品牌观念,强化品牌意识 |
6.3 制定整体规划,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 |
6.4 充分重视品牌营销,推动电商发展 |
6.5 立足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 |
6.6 依托乡村旅游,创新农产品品牌发展路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跨国品牌并购有效性感知对基于员工品牌资产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中国企业“弱并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实际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主要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品牌并购理论 |
2.1.1 品牌并购与自建品牌 |
2.1.2 跨国品牌并购相关研究 |
2.1.3 中国企业跨国品牌并购的特点 |
2.1.4 跨国品牌并购对员工的影响 |
2.2 组织认同理论 |
2.2.1 组织认同及相关概念 |
2.2.2 组织认同的前因变量 |
2.2.3 组织认同的结果变量 |
2.2.4 变革中员工的组织认同与变革认同 |
2.3 品牌资产理论 |
2.3.1 品牌资产及其不同的研究视角 |
2.3.2 基于员工的品牌资产与其它视角品牌资产之间的关系 |
2.3.3 员工品牌建设行为在品牌资产形成中的作用 |
2.4 文献评述 |
2.4.1 以往研究的主要贡献 |
2.4.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三章 研究假设 |
3.1 组织认同和变革认同对基于员工的品牌资产的影响 |
3.1.1 组织认同对基于员工的品牌资产的影响 |
3.1.2 变革认同对基于员工的品牌资产的影响 |
3.2 自豪感和员工信任对组织认同和变革认同的影响 |
3.2.1 自豪感影响组织认同与变革认同 |
3.2.2 员工信任影响组织认同和变革认同 |
3.3 感知跨国品牌并购有效性对自豪感和员工信任的影响 |
3.3.1 员工对跨国品牌并购有效性的感知 |
3.3.2 感知跨国品牌并购有效性对自豪感和员工信任的影响 |
3.4 中介作用研究假设 |
3.4.1 组织认同和变革认同的中介作用 |
3.4.2 自豪感和员工信任的中介作用 |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 变量测量量表 |
4.1.1 基于员工的品牌资产 |
4.1.2 组织认同和变革认同 |
4.1.3 自豪感与员工信任 |
4.1.4 感知跨国品牌并购有效性 |
4.2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
4.2.1 问卷试测及调整 |
4.2.2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
4.2.3 样本选择 |
4.3 数据收集 |
4.3.1 数据收集过程 |
4.3.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五章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
5.1 测量模型 |
5.1.1 感知跨国品牌并购有效性测量模型 |
5.1.2 自豪感和员工信任测量模型 |
5.1.3 组织认同和变革认同测量模型 |
5.1.4 基于员工的品牌资产测量模型 |
5.2 假设检验与分析 |
5.2.1 主要效应假设检验 |
5.2.2 中介作用模型Ⅰ:组织认同及变革认同的中介作用 |
5.2.3 中介作用模型Ⅱ:自豪感和员工信任的中介作用 |
5.2.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5.3 进一步研究:路径相对影响比较 |
5.3.1 感知跨国品牌并购有效性与自豪感和员工信任间路径比较 |
5.3.2 组织认同和变革认同与基于员工的品牌资产间路径比较 |
5.3.3 自豪感和员工信任与组织认同和变革认同间路径比较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 |
6.3 管理启示 |
6.4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正式调研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6)品牌原型研究 ——以电视广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论题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范围、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四节 价值与创新 |
第一章 品牌与原型 |
第一节 产品、商品与广告 |
第二节 广告发展新趋势 |
第三节 品牌与品牌原型 |
第二章 电视广告中的品牌原型 |
第一节 品牌原型价值探讨 |
第二节 品牌原型之源 |
第三节 探寻中国品牌原型 |
第三章 原型作为品牌的表征 |
第一节 表征:原型的存在方式 |
第二节 原型在品牌中的呈现 |
第四章 品牌原型的类型 |
第一节 人物原型 |
第二节 叙事原型 |
第三节 意象原型 |
第四节 象征符号原型与仪式原型 |
第五章 原型植入:策略与问题 |
第一节 决定品牌原型差异的因素 |
第二节 影响品牌原型效果的因素 |
第三节 品牌原型应用策略 |
第四节 品牌原型理论反思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 70条测试广告具体分布 |
附录2 70个样本品牌人格测试结果 |
附录3 70个样本品牌人格词汇分析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小家电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以九阳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小家电市场的新机遇 |
1.1.2 市场状况的变化需要企业加强品牌管理 |
1.1.3 中小企业蓝海制胜需要加强品牌管理 |
1.2 论文总体思路及研究框架 |
2 品牌管理学术现状及应用综述 |
2.1 品牌管理的学术现状 |
2.1.1 关于品牌的学术状况和理解 |
2.1.2 企业有效运用品牌所起的作用 |
2.1.3 企业进行有效品牌管理的重要意义 |
2.1.4 品牌管理的基本程序 |
2.1.5 品牌管理理论及方向策略 |
2.2 国内外品牌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
2.2.1 阿里巴巴集团天猫商城的转型 |
2.2.2 欧莱雅对品牌的重塑 |
2.2.3 飞利浦成功的品牌延伸 |
2.2.4 案例分析小结 |
3 我国小家电行业品牌管理概况及初步分析 |
3.1 我国小家电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
3.2 我国小家电行业竞争状况 |
3.2.1 同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
3.2.2 购买者分析 |
3.2.3 供应商分析 |
3.2.4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2.5 替代产品的竞争分析 |
3.3 我国小家电行业品牌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
3.3.1 我国小家电市场品牌管理的现状 |
3.3.2 我国小家电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
4 九阳公司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九阳公司发展历史及行业地位 |
4.2 九阳公司相关产品简介 |
4.3 九阳豆浆机品类在国内小家电市场的发展状况 |
4.4 九阳公司产品的经营与管理现状 |
4.5 九阳公司的SWOT分析 |
4.5.1 九阳公司的相关优势 |
4.5.2 九阳公司存在的劣势 |
4.5.3 九阳公司面对的发展机会 |
4.5.4 九阳公司面对的外部威胁 |
4.6 九阳公司品牌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4.6.1 九阳公司品牌经营情况 |
4.6.2 九阳公司品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 九阳公司品牌管理体系创新设计 |
5.1 九阳公司未来的品牌战略定位 |
5.1.1 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 |
5.1.2 在市场环境和产品状况角度定位 |
5.2 九阳公司未来的品牌发展规划步骤 |
5.2.1 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 |
5.2.2 优选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 |
5.2.3 进行理性的品牌延伸扩张 |
5.2.4 科学地管理各项品牌资产 |
5.3 九阳品牌管理中的重点要素 |
5.4 九阳未来应着重体现的品牌理念 |
5.4.1 九阳应打造的主题理念和品牌文化 |
5.4.2 九阳品牌在市场细分时应用的理念 |
5.5 九阳品牌未来展望策略 |
5.5.1 坚持以市场的变化为导向,实现管理创新 |
5.5.2 以知名度为催化剂,注重品牌个性化与差异化 |
5.5.3 在品牌传播促销方面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
5.5.4 销售渠道的建设更加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
5.5.5 提升法律保护意识建立公关应对体系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依照时间脉络的品牌研究的发展与演进 |
1.2.2 依照内容划分的品牌理论的分析维度 |
1.2.3 品牌国际化传播相关研究综述 |
1.3 关键概念界定 |
1.3.1 中国企业 |
1.3.2 品牌国际化 |
1.3.3 国际化传播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2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 |
2.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 |
2.1.1 经济全球化及其特征 |
2.1.2 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 |
2.1.3 品牌国际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
2.2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时性分析 |
2.2.1 1984-1994,中国企业品牌前国际化传播时期 |
2.2.2 1995-2001,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酝酿期 |
2.2.3 2002-2008,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试水期 |
2.2.4 2009今,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融入期 |
本章小结 |
3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 |
3.1 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现状 |
3.1.1 品牌国际化传播初见成效 |
3.1.2 品牌国际竞争力困境依然凸显 |
3.2 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具体问题及表现 |
3.2.1 品牌营销意识普遍不足,缺乏有效的海外市场推广 |
3.2.2 品牌推广可持续性、系统性差,品牌打造亟需战略思维 |
3.2.3 品牌核心价值模糊,不善于通过品牌来实现差异化 |
3.2.4 品牌缺乏国际化沟通视野,难以与利益相关者达成价值认同 |
本章小结 |
4 制约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微观层次分析:中国企业自身基础能力体系制约 |
4.1.1 品牌战略短视,缺乏长远规划与管理能力 |
4.1.2 人文环境浮躁,缺乏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
4.1.3 国际化运作经验匮乏,跨文化管理无策 |
4.1.4 国际化传播经验不足,在地化传播能力薄弱 |
4.2 中观层次分析:政府政策及国家形象环境支撑体系制约 |
4.2.1 国家尚未形成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完善制度体系 |
4.2.2 国家品牌形象背书障碍及我国对外形象传播能力的制约 |
4.3 宏观层次分析:国际社会品牌竞争体系制约 |
4.3.1 制度差异及国家利益冲突 |
4.3.2 文化差异与文化障碍 |
本章小结 |
5 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路径分析 |
5.1 构建扎实的基础能力体系:中国企业的升级换代与竞争力提升 |
5.1.1 建立清晰高效的品牌战略规划和管理机制 |
5.1.2 从追求降低生产成本转向自主创新战略 |
5.1.3. 加强国际化人才建设,提升跨文化管理运作水平 |
5.1.4 国际化经营战略先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
5.2 营造健康有利的环境支撑体系:国家政策体系完善与新国家形象的构建 |
5.2.1 改进政府职能,为世界级品牌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5.2.2 提升国家品牌形象,构筑国家品牌软实力 |
5.3 构造高效的品牌国际化传播体系:国际化传播理念重建与传播能力提升 |
5.3.1 战略性运筹,确定全球品牌决策 |
5.3.2 策略性分析,确立品牌价值与国际化识别系统 |
5.3.3 本土化营销,创建品牌国际化沟通方式 |
5.3.4 整合传播,构筑国际化品牌认同 |
本章小结 |
6 结语 中国呼唤世界级品牌的诞生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9)销售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品牌资产与销售促进相关理论分析 |
2.1 品牌 |
2.1.1 品牌的历史 |
2.1.2 品牌的定义 |
2.2 品牌资产的概念 |
2.2.1 品牌资产的由来 |
2.2.2 多视角下的品牌资产概念 |
2.2.3 对品牌资产概念的评述 |
2.3 品牌资产构成的维度 |
2.3.1 Aaker品牌资产测量维度 |
2.3.2 Martin&Brown品牌资产测量维度 |
2.3.3 Keller品牌资产测量维度 |
2.3.4 农产品品牌资产测量维度 |
2.4 销售促进 |
2.4.1 定义 |
2.4.2 销售促进工具及其分类 |
2.4.3 以消费者为基础的销售促进理论 |
2.5 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理论 |
2.6 研究涉及的几种调节变量 |
2.6.1 产地联想(地理标志产品) |
2.6.2 涉入程度(消费者对茶叶企业的熟悉程度) |
第三章 茶叶企业品牌经营状况分析 |
3.1 产品状况及其对茶业品牌经营的影响 |
3.1.1 茶业的产品状况:茶叶与周边衍生产品 |
3.1.2 产品状况对茶业品牌经营的影响 |
3.2 经营者状况及其对茶业品牌经营的影响 |
3.2.1 投资主体实力不足,品牌经营意识淡薄 |
3.2.2 茶业品牌投资风险大 |
3.2.3 品牌经营手段薄弱,经营水平低下 |
3.3 消费者状况及其对茶业品牌经营的影响 |
3.3.1 消费者状况简析 |
3.3.2 茶业品牌经营概析 |
3.4 销售渠道状况及其对茶业品牌经营的影响 |
3.4.1 品牌连锁店经营具有竞争优势 |
3.4.2 茶叶批发市场在销区出现衰退迹象 |
3.4.3 其他销售渠道的前景各不相同 |
第四章 茶叶销售促进活动分析 |
4.1 货币性销售促进 |
4.2 非货币销售促进 |
4.3 价格折扣与赠品 |
第五章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概念模型的构建 |
5.1 研究角度 |
5.1.1 基于消费者视角研究品牌资产 |
5.1.2 以品牌传播角度研究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的作用 |
5.1.3 以消费者获利角度研究茶叶企业品牌资产 |
5.2 茶叶销售促进方式的界定 |
5.3 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测量维度的界定 |
5.4 对其他中间调节变量的界定 |
5.4.1 产地联想(地理标志产品) |
5.4.2 涉入程度(消费者对茶叶品牌的熟悉程度) |
5.5 基于消费者的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模型构建 |
5.5.1 模型说明 |
5.5.2 变量说明 |
第六章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茶叶企业品牌资产概念模型实证分析 |
6.1 研究假设说明 |
6.1.1 销售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的影响 |
6.1.2 货币与非货币性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影响的差别 |
6.1.3 产地联想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 |
6.1.4 涉入程度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 |
6.1.5 消费者利益对销售促进在建立品牌资产上的影响 |
6.1.6 研究假设总结 |
6.2 调查问卷设计及前期测试 |
6.2.1 各个变量测项说明 |
6.2.2 销售促进对于消费者利益的影响 |
6.2.3 品牌资产的测量 |
6.2.4 问卷前期测试 |
6.3 问卷数据分析 |
6.3.1 问卷回收与资料整理 |
6.3.2 假设检验1: 无销售促进与有销售促进对比 |
6.3.3 假设检验二: 货币性销售促进和非货币性销售促进 |
6.3.4 假设检验三: 调节变量的影响 |
6.3.5 假设检验四:消费者从销售促进中获得的利益 |
6.4 小结与讨论 |
6.4.1 假设检验小结 |
6.4.2 讨论 |
第七章 茶叶企业品牌资产建设新思路 |
7.1 茶叶企业销售促进方式的选择 |
7.1.1 茶叶的促销目的 |
7.1.2 茶叶的价格形象 |
7.1.3 目标市场行为偏好 |
7.1.4 茶产品的包装及宣传效果 |
7.2 销售促进活动与其它营销手段并行建立茶叶企业品牌资产 |
7.2.1 其他营销手段 |
7.2.2 销售促进活动与其它营销手段并行 |
7.3 从消费者获得利益角度制定茶叶企业销售促进方式 |
7.3.1 利用消费心理因素 |
7.3.2 通过广告协助策略提升促销方式 |
7.3.4 通过产品策略建立消费者的品质认知 |
7.3.5 通过忠诚促销策略,提升消费者忠诚度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销售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的负面影响 |
8.1.2 销售促进的合理应用对茶叶企业的积极影响 |
8.1.3 地理标志茶叶对茶叶企业销售促进效果的影响 |
8.1.4 销售促进对高、低知名度茶叶企业的影响 |
8.1.5 精准性的消费者定位对销售促进策略的影响 |
8.2 局限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研究 ——以福建茶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
1.2.1 品牌的认识与研究 |
1.2.2 区域品牌的研究 |
1.2.3 基于地理标志的农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 |
1.2.4 茶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 |
1.2.5 对已有研究的小结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对象与研究角度 |
1.3.2 研究目标与思路展开 |
1.3.3 研究方法与内容设计 |
第二章 地理标志的品牌成长及其品牌关系构筑 |
2.1 地理标志认知 |
2.1.1 地理标志概念讨论 |
2.1.2 地理标志的法律特性 |
2.1.3 地理标志的现实保护 |
2.2 品牌视角下的地理标志及其特性分析 |
2.2.1 地理标志的品牌属性 |
2.2.2 地理标志品牌化的理论解释 |
2.2.3 地理标志品牌之特性分析 |
2.3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品牌关系构筑 |
2.3.1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及其产业推动意义 |
2.3.2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价值来源分析 |
2.3.3 地理标志品牌关系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产业基础及其协同进化 |
3.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原产地优势 |
3.1.1 自然优势 |
3.1.2 人文底蕴 |
3.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产业基础 |
3.2.1 福建茶叶产业总揽 |
3.2.2 福建茶叶企业市场成长 |
3.2.3 福建茶业标准化推进与技术创新 |
3.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现状 |
3.3.1 地理标志品牌化对于福建茶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
3.3.2 福建茶业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概况 |
3.4 基于产业协同进化的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管理 |
3.4.1 系统的协同进化概述 |
3.4.2 基于产业协同进化的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利益相关者行为解构 |
4.1 农户之于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行为分析 |
4.1.1 问卷及样本基本情况 |
4.1.2 茶农对地理标志品牌的认知 |
4.1.3 茶叶地理标志的使用及其品牌化对茶农生产经营的影响 |
4.1.4 茶农对“茶叶地理标志”品牌化推广的期望 |
4.1.5 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背景下的茶农共同特征 |
4.2 茶企业之于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行为分析 |
4.2.1 问卷及样本基本情况 |
4.2.2 茶叶企业对地理标志品牌的认知 |
4.2.3 茶叶企业对地理标志的市场运用意愿 |
4.2.4 茶叶企业对地理标志的市场运用行为 |
4.2.5 茶叶企业对茶叶地理标志市场运用的评价 |
4.2.6 茶叶企业对茶叶地理标志品牌的推广期望 |
4.2.7 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背景下的茶叶企业共同行为特征 |
4.3 消费者之于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行为分析 |
4.3.1 问卷及样本基本情况 |
4.3.2 消费者茶叶消费行为中的信息关注 |
4.3.3 消费者对基于产地来源的茶叶地理标志的认知情况 |
4.3.4 消费者对茶叶地理标志品牌化成长的支持态度 |
4.3.5 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背景下的消费者特征 |
4.4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
4.4.1 茶农与茶企业之间的博弈 |
4.4.2 茶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
4.4.3 政府与茶叶企业之间的博弈 |
4.4.4 茶叶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机理及其效用传导 |
5.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阶段进程及其特征分析 |
5.1.1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阶段划分 |
5.1.2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各阶段的一般性特征 |
5.1.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阶段分布与特征 |
5.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机理分析 |
5.2.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动力源泉分析 |
5.2.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机理分析 |
5.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效用传导 |
5.3.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效用的影响层面与影响路径 |
5.3.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效用的传导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驱动模式与比较 |
6.1 市场导向型——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 |
6.1.1 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品牌成就 |
6.1.2 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解析 |
6.1.3 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总结 |
6.2 品质中心型——武夷岩茶(大红袍)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 |
6.2.1 武夷岩茶(大红袍)地理标志品牌成就 |
6.2.2 武夷岩茶(大红袍)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解析 |
6.2.3 武夷岩茶(大红袍)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总结 |
6.3 科技创新型——福鼎白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 |
6.3.1 福鼎白茶地理标志品牌成就 |
6.3.2 福鼎白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解析 |
6.3.3 福鼎白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总结 |
6.4 主体联动型——福安坦洋工夫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 |
6.4.1 福安坦洋工夫地理标志品牌成就 |
6.4.2 福安坦洋工夫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解析 |
6.4.3 福安坦洋工夫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总结 |
6.5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的比较与总结 |
6.5.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典型驱动模式比较 |
6.5.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的关键要诀 |
6.5.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成功驱动的共同特征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地理标志品牌化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 |
7.1.2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及其品牌关系管理 |
7.1.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产业的协同进化管理 |
7.1.4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利益相关者关系解构 |
7.1.5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机理及其效用传导 |
7.1.6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驱动模式与比较 |
7.2 研究建议 |
7.2.1 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地理标志问题,推动地理标志市场价值的实现 |
7.2.2 促进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升级,实现地理标志品牌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进化 |
7.2.3 深入挖掘地理标志品质特性与文化特色,凝练差异化地理标志品牌内涵,拓展地理标志品牌市场影响 |
7.2.4 推广双品牌体系运用,实现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带动下的企业品牌族群发展 |
7.2.5 构建利益均衡机制,协调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利益相关群体关系 |
7.2.6 协调多元保护模式,在注重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关注其品质特性维护 |
7.2.7 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创建、维护、发展与延伸系统,推动地理标志品牌持续成长 |
7.3 研究展望 |
7.3.1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福建茶农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福建茶叶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关于茶叶地理标志使用调查(消费者)问卷 |
附录四 福建主要产茶县茶业调查统计表 |
附录五 茶叶地理标志注册与运用调查表——茶叶地理标志注册人访谈记录 |
附录六 茶叶地理标志注册与运用调查表——政府(茶叶主管部门)访谈记录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四、建立品牌资产 塑造强势品牌——中国家电业品牌建设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研究[D]. 李玲慧. 西华大学, 2020(01)
- [2]WD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建设与发展研究[D]. 梁志文. 广西大学, 2020(07)
- [3]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实践策略分析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视角[D]. 郭羽佳. 山西大学, 2020(01)
- [4]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D]. 吕其琛.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4)
- [5]跨国品牌并购有效性感知对基于员工品牌资产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中国企业“弱并强”视角[D]. 丁利剑.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6]品牌原型研究 ——以电视广告为例[D]. 叶凤琴.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4)
- [7]小家电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以九阳公司为例[D]. 冯梁.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6)
- [8]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研究[D]. 赵寰. 武汉大学, 2013(01)
- [9]销售促进对茶叶企业品牌资产影响的研究[D]. 陈凌文.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10]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研究 ——以福建茶业为例[D]. 谢向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