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苦参碱对大鼠贮脂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发,沈雅琴[1](2021)在《氧化苦参碱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氧化苦参碱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和负性自律性的作用,因此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氧化苦参碱对冠脉狭窄缺血、缺血再灌注以及异丙肾上腺素、阿霉素、感染和免疫引起的心肌损伤都有保护作用,并能阻滞心肌肥大和纤维化发生发展。氧化苦参碱心脏保护作用的基本机制是其抗氧化、抗炎和免疫抑制以及抑制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受体的表达,产生心肌保护作用。即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和抑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I型TGF-β1受体的表达,从而抑制下游的JAK/STAT、MAPK/Smad2/3和Notch的信号通路的机制,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损伤和抑制胶原合成,产生抑制心肌肥大和纤维化的作用。
张明发,沈雅琴[2](2019)在《氧化苦参碱抗慢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氧化苦参碱具有抗高脂饮食性、CCl4性、CCl4/酒精性、二甲基亚硝胺性、半乳糖胺性、免疫性慢性肝损伤作用。氧化苦参碱是通过抗氧化、抗炎作用,减轻肝脏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以及抑制成纤维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以及细胞外基质生成,产生抗肝纤维化作用。氧化苦参碱还可通过促进胰岛素信号转导,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肝细胞吸收长链脂肪酸和脂肪酸合成并加速游离脂肪酸的β-氧化,产生抗脂肪肝作用。
李孝波[3](2011)在《两头尖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两头尖总皂苷部位提取最佳工艺研究及制备目的确定两头尖总皂苷部位提取最佳工艺,为后续药理实验提供所需实验药品。方法采用竹节香附素A为对照品,以香草醛-冰醋酸法测定药材中总皂苷的含量,以两头尖总皂苷的提取率为指标,对回流、超声和微波三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并采取正交实验法对提取工艺进行改进,确定3个因素,即乙醇浓度(A)、提取时间(B)及溶媒比(C),每因素设计3个水平,用L9(34)正交表进行实验。结果回流、超声和微波三种提取方法的总皂苷提取率分别为2.30%、2.39%、3.69%。方差分析结果表明,A因素选1水平,B因素,C因素对结果变化无显着性影响。结论确定两头尖总皂苷最佳提取方法为,首先乙醚脱脂,接着乙醇微波提取,确定最佳条件为60%乙醇,10倍量,微波提取8min,30s为一个间隔;最后通过水饱和正丁醇萃取法进一步精制。本次实验用两头尖总皂苷得率为2.66%。第二部分两头尖抗猪血清免疫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作用及机理研究目的观察两头尖原药及两头尖提取物对猪血清免疫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旨在从组织病理、HSC活化、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变化等方面考察其疗效并进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扶正化瘀组(以下简称扶正组)、两头尖原药组(以下简称原药组)、两头尖提取物组(以下简称提取组)。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0.5ml/只,每周2次,连续注射15周。第15周模型成功后,开始灌胃给药,扶正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15.8g·kg-1),原药组给予两头尖煎液(0.7g·kg-1),提取物给予两头尖提取物(0.071g·kg-1),模型组与空白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日一次,疗程8周。实验过程中,定期称重并记录,观察记录动物行为学特征,记录死亡情况。大鼠于第23周末处死取材,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ALT.AST.ALB.SOD.MDA含量与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MMP-9含量;放免法检测血清中HA.LN. PCⅢ.CIV含量;HE染色与Masson法检测肝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法(SABC法)测定肝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RT-PCR技术测定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抑制酶-1(TIMP-1)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扶正组、原药组、提取物组可显着改善大鼠一般身体状况,且体重变化有显着差异(P<0.05);HE染色与masson染色结果证实,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正常肝小叶结构完全被破坏,肝索排列紊乱,在汇管区和肝小叶内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沉积,增多的胶原纤维形成线条状纤维间隔,可见假小叶形成。部分肝细胞出现萎缩、肿胀变性,甚至点状坏死,汇管区扩大,炎性细胞及坏死细胞增多。与模型组相比,扶正组、提取组、原药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显着减轻(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模型组肝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多呈高水平表达,染色呈深褐色,面积弥漫;扶正组、原药组、提取组表达面积和强度较模型组明显为弱,纤维间隔染色淡,无典型假小叶形成。显色指数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扶正组、提取组、原药组肝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且原药组α-SMA表达轻于扶正组(P<0.05)。模型组血清ALT、AST、HA、LN、PCⅢ、CⅣ、MDA含量与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升高(P<0.05),血清A1b、SOD、MMP-9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除提取组LN,扶正组与提取组血清SOD含量差异无显着性外,扶正组、原药组、提取组血清ALT、AST、HA、LN、PCⅢ、CⅣ、MDA含量与肝组织Hyp含量下降(P<0.05),Alb、SOD、MMP-9含量升高(P<0.05)。肝组织中TIMP-1mRNA表达结果表明,模型组肝组织中TIMP-1mRNA表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提取组肝组织中TIMP-1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采用猪血清免疫法可成功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两头尖原药及其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且提取物抗肝纤维化作用基本等同于两头尖原药。推测其作用机制为:①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②抑制ECM合成并促进ECM降解;③抑制促纤维化细胞因子表达;④保护肝细胞、减轻肝脏炎症;⑤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第三部分两头尖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及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表达的影响目的观察两头尖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进而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MTT比色法观测两头尖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的影响;应用细胞免疫组化法观察两头尖对人肝星状细胞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表达的影响。结果无论是两头尖原药或是两头尖提取物含药血清均对人肝星状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对LX-2增值的抑制作用也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细胞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两头尖提取物含药血清可显着降低人肝星状细胞LX-2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表达。结论两头尖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推测其体外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抑制ECM合成并促进ECM降解相关。
林家禾[4](2009)在《白藜芦醇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是肝脏纤维组织的过度沉积,其中心环节是静止期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活化和向肌成纤维样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导致大量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另一方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减少导致其合成与降解的不平衡促进了肝纤维化形成。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氧化应激及活性氧在HSC活化和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成为抗肝纤维化的一个重要靶点。在我国,肝纤维化、肝硬化大多数与病毒性肝炎有关,往往是由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迁延变化而成的,针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病理特征,本文拟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从病理观察、血清生化指标等进一步阐明白藜芦醇抗肝纤维化的有效性;并拟采体外培养表型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T6建立细胞模型,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Real Time-PCR技术)、从细胞凋亡、H2O2诱导HSC脂质过氧化等方面对白藜芦醇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为白藜芦醇的进一步推广与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1.通过对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白藜芦醇大鼠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及肝组织HA、LN、C-Ⅳ、PⅢNP及HyP的影响。结果显示:(1)白藜芦醇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明显改善,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显着减少;而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小叶内、小叶间有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因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扩大明显。白藜芦醇可显着改善大鼠肝纤维化,预防组和治疗组中白藜芦醇干预的大鼠肝纤维化分级程度与各自模型组相比明显减轻护(P<0.01)。(2)白藜芦醇30mg/kg、15mg/kg腹腔注射可显着降低大鼠血清ALT、AST、ALP水平,提高A/G比值(P<0.01)。(3)白藜芦醇30gm/kg、15mg/kg腹腔注射可显着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LN、PⅢNP、C-Ⅳ水平(P<0.01)。(4)与模型组相比,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和肝纤维化形成后灌胃给药白藜芦醇30mg/kg、15mg/kg、7.5mg/kg可下调TGF-β1、TIMP-1表达(P<0.01)。2.通过对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制备大鼠肝脏组织匀浆,分别检测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的含量。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指标MDA含量升高,SOD含量下降(与正常组比较P<0.01),白藜芦醇大剂量和中剂量均能够降低MDA含量,升高SOD含量(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模型组大鼠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P<0.01),白藜芦醇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能够明显降低Hyp含量(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3.观察大鼠Fas/FasL、TNF-α凋亡基因mRNA的表达与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可明显上调大鼠肝组织及体外培养HSC Fas/FasL基因mRNA的表达,体内体外实验中其上调作用均优于阳性对照药。认为白藜芦醇通过调节Fas/FasL系统诱导活化的HSC凋亡,从而逆转肝纤维化。4.观察白藜芦醇对肝星状细胞(HSC-T6)抑制增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mRNA(TIMP-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高、中、低剂量组抗肝纤维化效果和作用。体外培养HSC-T6,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加药后用MTT法检测各组HSC-T6增殖变化,且采用RT-PCR方法测定各组HSC-T6的TIMP-1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各组药对HSC-T6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效果较稳定。TIMP-1mRNA表达对照组明显TIMP-1mRNA/GAPDH(0.936±0.01,P<0.01)高于30mg组(0.646±0.007,P<0.01)、15mg(0.765±0.02,P<0.01)、7.5mg(0.718±0.04,P<0.01)组。正常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相比,各药物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证实了白藜芦醇可通过抑制TIMP-Ⅰ的这一作用来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并且作用较明显。5.采用Ⅳ型胶原酶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用H2O2体外诱导肝细胞损伤,MTT法检测细胞存活和增殖活性。实验表明,H2O2损伤导致肝酶变化,如反映肝细胞损伤的AST,ALT均明显升高。在H2O2损伤的肝细胞中加入白藜芦醇后,随白藜芦醇剂量加大,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肝酶活性进行性降低,提示白藜芦醇能减轻肝细胞损伤,减少ALT与AST的释放(P<0.01)。在H2O2损伤的肝细胞中加入白藜芦醇后,白藜芦醇能明显降低肝细胞内的MDA含量,同时也可提高GSH的含量,提示白藜芦醇能有效对抗H2O2引起脂质过氧化作用,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提示白藜芦醇对H2O2诱导肝细胞损伤有直接保护作用。6.用H2O2诱导HSC脂质过氧化,白藜芦醇(0.125~1mg·m-1)可明显降低培养上清液中MDA含量和Ⅰ型胶原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HSC增殖明显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各剂量组不同程度降低HSC的增殖,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P<0.01)。模型组MDA水平明显升高,而SOD活力显着降低。给予白藜芦醇后,MDA水平明显降低,SOD活力明显升高,且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P<0.01)。提示白藜芦醇对HSC的增殖及Ⅰ型胶原的介成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本文利用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从血清肝纤指标、肝脏HyP含量及肝脏组织形态改变对白藜芦醇治疗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作用进行了评价,证实白藜芦醇对猪血清诱导的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拮抗细胞因子TGF-β1、抑制TIMP-1表达增高,从而促进胶原降解;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并促进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凋亡相关。体外实验以HSC-T6细胞作为模型,用MTT法检测了白藜芦醇对HSC-T6增殖的影响,进一步证实白藜芦醇具有抑制HSC增殖和活化的作用。从体内、体外探讨了白藜芦醇对HSC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凋亡的途径,表明白藜芦醇可通过Fas/FasL系统介导的HSC凋亡发挥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体外实验以HSC--T6细胞作为研究平台,探讨白藜芦醇对H2O2诱导HSC脂质过氧化,证实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HSC的活化、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的生成,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贺松其,吕志平,文彬,侯丽颖[5](2008)在《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生财[6](2008)在《“肝心宁”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肝心宁”对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研究“肝心宁”对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的机理,为“肝心宁”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57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5组。采用改良复合因素法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kg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碱0.125mg/kg治疗,中药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肝心宁26g/kg、6.5g/kg治疗。6周后,HE染色后比较各组大鼠肝脏病理组织改变;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BA进行检测;采用放免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清HA、PⅢNP、LN的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caspase-3、bcl-2表达的部位及强度;并测定肝组织中PDGF-BB、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肝脏病理积分上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且在炎症积分上中药低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血清酶学指标上,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血清中ALT、AST的活性与TBA的含量均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中ALT、AST的活性与TBA的含量均明显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各治疗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血清ECM指标上,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血清中LN、HA、PⅢNP的含量均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中LN、HA、PⅢNP的含量均明显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治疗药物之间,除血清LN中药低剂量组显着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外,其余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抑制bFGF表达上,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肝组织中bFGF均明显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治疗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抑制PDGF-BB表达上,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治疗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调节caspase-3方面,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肝组织中caspase-3均明显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治疗药物之间,中药低剂量组显着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肝心宁低剂量组、肝心宁高剂量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调节bcl-2方面,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各组大鼠肝组织中bcl-2均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肝组织中bcl-2未见明显减少(P>0.05)。结论:“肝心宁”能有效预防实验大鼠肝纤维化形成,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可以有效降低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ALT、AST、TBA等酶学指标和LN、HA、PⅢNP等肝纤维化指标的含量。其机制可能与“肝心宁”能够抑制PDGF-BB、bFGF介导的HSC增殖有关;此外通过调整caspase-3,bcl-2减轻肝细胞凋亡也可能“肝心宁”防治肝纤维化机制之一。中药防治肝纤维化往往是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来实现的,所以以上结论的可靠性还需要在以后的科研临床工作中进一步验证。
韩海啸[7](2007)在《酒精性肝硬化中医证候学特点和赤芍对HS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文中提出中医药在防治酒精性肝病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本研究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和原则,探讨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更好地防治酒精性肝硬化做有益的尝试。酒精性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发展的必经过程,由于具有可逆性,故研究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酒精性肝纤维化是以肝星状细胞(HSC)为主的细胞激活增殖,使细胞外基质各成分合成明显增多,降解相对减少的动态可逆病理过程。本课题运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两个层面上研究赤芍水提物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细胞与分子机制。本课题由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部分,一部分内容总结了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对当前国内有关中药方剂和有效成分治疗酒精性肝病以及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另一部分系统论述了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临床研究部分,为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符合临床流行病学要求的全国6家医院病例资料为基础,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探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的特点;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0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的分布,发病的特点。实验研究部分,主要进行了离体实验。本实验以肝星状细胞为靶细胞,以乙醛为刺激因子,研究灌服赤芍水提物后犬血清对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的影响,同时通过观察药物对细胞基因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该药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实验一:男性为主要的饮酒和酒精性肝硬化患病人群;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高峰年龄在50岁左右。不同职业人群酒精性肝硬化发生率有所不同,干部、商人最高,分别为32%和38%;日饮酒量160g/d,饮酒年限20年,累计酒精摄入量1500kg左右时,具有较高的患病率。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谷氨酰转肽酶(γ-GT)值(100~250U/L)、AST/ALT比值>2、碱性磷酸酶(ALP)值(220~550U/L)、总胆红素(TBIL)(>51umol/l)、白蛋白(ALB)(<28g/l)、凝血酶原百分活动度PTA(50%~70%)的出现率较高。实验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虚实夹杂;中医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湿(热)浊内蕴,兼有肝肾阴虚,脾肾阳虚。γ-GT、AST/ALT比值、ALB、PTA、Child-pugh分级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的分布有显着性的影响。(2)实验研究:实验一:MTT法分别检测乙醛浓度在17.5μM~375 mM对HSC-T6的存活率和增殖率,结果表明乙醛浓度在17.5μM~3.5mM可明显促进HSC-T6的增殖,并确定乙醛浓度在87.5um建立了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离体HSC模型。实验二:乙醛造模后肝星状细胞HSC-T6为体外模型,以赤芍水提取物给彼格犬一次性灌胃,取给药前的血清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作为实验药物血清。以四甲基固氮唑盐(MTT)法分别检测每个采血时间点含药血清对HSC-T6作用72h后的抑制情况,找出最佳含药血清时点。结果表明,2h和3h时点药物血清对HSC-T6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最高,分别达到79.8%,77.9%。实验三:以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给药后2h,3h药物血清对HSC-T6作用72h后的促凋亡作用。PI染色流式细胞分析: 2h和3h时点药物血清作用HSC-T6,细胞在G0/G1,APOP期比例较模型组明显上升,S期比例明显下降。实验四:给药后2h的血清作为实验药物血清。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药物血清对HSC-T6作用72h后Bcl-2、Bax、Caspase-3三种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乙醛造模后的HSC-T6中Bcl-2的基因蛋白表达较正常培养组增加,Bax、Caspase-3表达降低;药物血清作用后的HSC-T6中Bcl-2的基因蛋白表达较造模组显着降低,Bax、Caspase-3的表达较造模组显着增加。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多发于男性,年龄在50岁左右,干部或商人居多;日饮酒量160g/d,饮酒年限20年,累计酒精摄入量1500kg左右。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虚实夹杂;中医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湿(热)浊内蕴,兼有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赤芍水提物入血后可通过影响乙醛造模后的肝星状细胞(HSC-T6) Bcl-2、Bax、Caspase-3等基因蛋白异常表达,来实现对HSC-T6的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这可能为赤芍水提物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作用机制。
邹芷均[8](2007)在《调肝理脾方改善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试验与离体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饮酒人群的不断增多,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酒精性肝纤维化(Alcohol Liver Fibrosis,ALF)是酒精性肝病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轻症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向酒精性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具有可逆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酒精性肝纤维化是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为主的细胞激活增殖,肝脏的几种致纤维化效应细胞通过自/旁分泌致病/抗病因子和炎性介质相互作用,使细胞外基质各成分合成明显增多,降解相对减少的动态可逆病理过程。中医药在防治酒精性肝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显着的疗效。本课题以ALF肝郁脾虚、痰瘀互阻证为研究对象,对调肝理脾方从临床疗效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离体实验上创造性地运用细胞原液加上清的方法对ALF的三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索并从这方面阐明调肝理脾方的作用机制。文献综述:主要系统地论述了中医药对ALD / ALF从古到今的病因病机及诊疗方法;总结了现代医学对ALD / ALF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导师田德禄教授防治ALD / ALF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继承和阐述。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多中心方法,对共73例ALF患者应用调肝理脾方、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作中药阳性对照组方法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纤维化血清指标、肝功生化检查等的变化情况,根据疗效判定标准进行了疗效评价,深化对调肝理脾方的临床研究。结果:病例共纳入73例,其中试验组37例,对照组36例。临床疗效显示:治疗1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5%和72.2%,有显着性差异(P<0.05)。改善胁痛、乏力、纳呆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对舌象、脉象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腹泻的改善,对照组略优于治疗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肢麻与健忘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前后AST、GGT等均有明显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前后白球比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肝纤四项中,两组的LN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IIINP、CGIV、HA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调肝理脾方和复方鳖甲软肝片对ALF肝郁脾虚、血瘀痰阻证的症状、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改善作用,但侧重点不同。从短期疗效观察调肝理脾方略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实验研究:方法:一、以乙醛刺激培养HSC,分别加上枯否细胞(Kupffer Cell,KC)与肝细胞上清液,及共同上清液,观察中药血清对KC与肝细胞上清液培养环境下HSC增殖的影响;二、肝细胞分别加上HSC与KC上清液,检测中药血清对肝功能的影响;三、肝细胞加KC上清液,KC加肝细胞上清液,测定中药血清对NO的影响。结果:1、建立了酒精性肝纤维化多细胞环境的模型。2、KC上清有促进HSC增殖的作用;肝细胞上清对HSC增殖的影响不大;肝细胞、KC共培养上清有促进HSC增殖的作用。3、KC上清有降低肝细胞TP含量的作用, HSC上清对肝细胞TP含量无明显影响;KC、HSC上清均对肝细胞AST值无明显影响。4、KC上清与肝细胞上清均能明显升高NO含量;5、中药血清对模拟的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细胞中,有抑制HSC增殖,升高肝细胞TP含量,降低肝细胞AST值,减少NO形成。调肝理脾方的作用略强于复方鳖甲软肝片。结论:建立ALF多细胞致肝纤维化环境的模型,不同的细胞上清液中因子可影响相互对方的功能,提示调肝理脾方对多细胞的影响,可能是同时间接影响细胞因子而完成,从而减慢肝纤维化的进程。
江海艳[9](2007)在《肝纤溶颗粒对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组织α-SMA、PDGF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和意义:探讨肝纤溶颗粒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为开发防治肝纤维化的中药制剂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CCL4高脂低蛋白乙醇复合因素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肝纤溶颗粒(由黄芪、当归、三七、桑椹子、龟板胶、阿胶组成)对模型大鼠的影响。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况、肝重、体重及应用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肝脏病理变化,通过应用放射免疫法及ELISA法检测血清学指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RT-PCR方法检测肝组织中的α-SMA、PDGF—BB及肝脏PDGFR—ββmRNA表达。并设阳性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大鼠的一般状况、肝重、体重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肝重、体重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造模成功,经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肝重有所降低,体重有所增加,二者的比值降低,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其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病理组织学观察模型组随着注射CCL4次数的增加及时间的推移,肝纤维化逐渐形成,肝纤溶颗粒各剂量给药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P<0.05),中高剂量组及其二者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3血清纤维化指标各造模病变组HA、LN、PCⅢ及ⅣC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各治疗组血清中四项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降低(P<0.01),其中肝纤溶颗粒中高剂量组(P<0.05)降低更明显。而且四项指标中HA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三项。4血清IL-10含量的测定各造模病变组白介素-10含量均增加,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白介素-10含量较其它给药组含量明显降低,各治疗组白介素-10含量升高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随着治疗剂量的增高,白介素-10含量逐渐增加,但中低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二者与高剂量及阳性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两者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仍有显着性差异(P<0.05)。5肝脏α-SMA含量的表达从免疫组化及RT-PCR两种方法检测肝脏α-SMA,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治疗剂量的升高,肝纤溶颗粒可明显降低大鼠肝脏α-SMA表达,并且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肝脏α-SMA免疫组化表达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及极显着性差异。6肝脏PDGF—BB含量的表达PDGF—BB免疫组化统计结果表明,随着剂量的升高,肝纤溶颗粒可明显降低大鼠PDGF—BB表达,并且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及极显着性差异。7肝脏PDGFR—ββmRNA表达RT-PCR方法检测大鼠PDGFR—ββmRNA,结果显示肝脏模型组大鼠肝脏PDGFR—ββmRNA表达升高,各治疗组大鼠肝脏PDGFR—ββmRNA表达有所下降,随着剂量的升高,可明显降低大鼠PDGFR—ββ表达。结论: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很复杂,本实验仅对其一方面进行探讨,实验结果提示: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PDGF是促组织纤维化的重要细胞因子,α-SMA是HSC活化的标志,PDGF-BB可以和受体结合引起一系列反应,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肝纤溶颗粒能明显改善CCL4复合因素诱发的肝纤维化大鼠的一般状态及体重、肝重,明显改善病变大鼠的病理改变和生化指标。降低肝组织α-SMA、PDGF—BB及肝脏PDGFR—ββmRNA表达,说明肝纤溶颗粒可能下调PDGFR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以及抑制细胞因子PDGF及受体的结合,这可能是肝纤溶颗粒防治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之一。
刘飞[10](2007)在《化纤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防治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和揭示肝纤维化的某些发病机理,观察化纤胶囊对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改良复合因素法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化纤胶囊低剂量组、化纤胶囊高剂量组5组。造模各组分别以生理盐水、秋水仙碱悬液、低剂量化纤悬液、高剂量化纤悬液进行干预,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以及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ⅢNP)的含量,同时经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A以及LN、HA、PⅢNP的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且肝组织形态结构改变最显着;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化纤低、高剂量组血清中ALT、AST、TBA以及LN、HA、PⅢNP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化纤低剂量组血清中LN的含量降低更为显着(P<0.05);各治疗组其余各项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秋水仙碱组、化纤低、高剂量组肝组织病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而以化纤低剂量组最为显着。结论:化纤胶囊能显着降低血清中ALT、AST、TBA的含量,表明化纤胶囊有一定程度的保肝降酶的作用;化纤胶囊能显着降低血清LN、PⅢNP、HA的含量,表明化纤胶囊具有改善机体胶原代谢,降低细胞外基质合成和(或)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的作用;化纤胶囊有一定程度的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减少肝组织胶原纤维增生,重塑肝组织超微结构的作用,表明化纤胶囊能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对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化纤胶囊与秋水仙碱相比较,其疗效在部分指标上优于秋水仙碱。化纤胶囊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较,低剂量组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更显着,表明抗肝纤维化中药治疗用药与病变修复程度具有量效关系,合理剂量用药对已损伤肝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已从实验角度证明了肝病治疗用药宜轻清,避免过量伤正以及审因度势、辩证施治、驱邪以扶正的理论价值。
二、氧化苦参碱对大鼠贮脂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苦参碱对大鼠贮脂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苦参碱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心肌缺血性损伤 |
1.1 抗冠脉狭窄缺血性心肌损伤 |
1.2 抗缺血再灌注性心肌损伤 |
1.3 抗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性损伤 |
2 抗阿霉素和丝裂霉素C诱导的心肌损伤 |
3 抗感染引起的心肌损伤 |
3.1 抗病毒性心肌炎 |
3.2 抗感染性休克引起的心肌损伤 |
4 抗免疫性心肌损伤 |
5 抗心肌肥大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5.1 下调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受体的表达和对抗TGF-β1的心肌损伤作用 |
5.2 抗醛固酮的心肌损伤作用 |
6 结语 |
(2)氧化苦参碱抗慢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高糖高脂饲料性脂肪肝 |
2 抗四氯化碳(CCl4)性肝纤维化 |
3 抗其他类型的慢性肝损伤 |
4 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活化和细胞外基质形成 |
5 结语 |
(3)两头尖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两头尖总皂苷部位提取最佳工艺研究及制备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药材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两头尖总皂苷含量测定 |
2.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1.2 供试品中两头尖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
2.2 提取方法的选择 |
2.2.1 药材粗粉脱脂 |
2.2.2 回流法 |
2.2.3 超声法 |
2.2.4 微波法 |
2.3 正交设计优化微波提取工艺 |
2.3.1 设计因素水平 |
2.3.2 样品制备与含量测定 |
2.3.3 结果分析 |
2.4 验证试验 |
3 结论 |
4 两头尖提取物的制备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两头尖抗猪血清免疫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品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方法 |
2.1 模型及分组给药 |
2.1.1 建立猪血清免疫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
2.1.2 分组及给药方案 |
2.2 动物取材与标本处理 |
2.2.1 血清制备 |
2.2.2 肝组织处理 |
2.3 观测指标及其观测方法 |
2.3.1 大鼠行为学观察 |
2.3.2 血清ALT、AST、ALB含量测定 |
2.3.3 血清HA、LN、PCⅢ、CIV含量测定 |
2.3.4 血清SOD、MDA含量测定 |
2.3.5 肝组织Hyp含量测定 |
2.3.6 HE法、masson法观测肝组织病理 |
2.3.7 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中Col-Ⅰ、Col-Ⅲ、α-SMA、TGF-β_1的表达 |
2.3.8 ELISA法测定血清中MMP-9含量 |
2.3.9 RT-PCR技术测定肝组织中TIMP-1mRNA表达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3.1.1 一般情况 |
3.1.2 体重变化情况 |
3.2 对血清ALT、AST、Alb的影响 |
3.3 对血清HA、LN、PCⅢ、CIV的影响 |
3.4 对血清SOD、MDA的影响 |
3.5 对肝组织Hyp的影响 |
3.6 对肝组织病理的影响 |
3.6.1 肉眼观察 |
3.6.2 HE染色 |
3.6.3 masson染色 |
3.6.4 对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
3.7 对肝组织Col-Ⅰ、Col-Ⅲ、α-SMA、TGF-β_1表达的影响 |
3.8 对血清MMP-9的影响 |
3.9 对肝组织中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 |
4.1.1 常见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造模原理及特点 |
4.1.2 本次课题研究选用动物模型分析 |
4.2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
4.2.1 细胞学基础 |
4.2.2 细胞外基质与肝纤维化 |
4.2.3 细胞因子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
4.3 两头尖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疗效及机理分析 |
4.3.1 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 |
4.3.2 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影响 |
4.3.3 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ECM代谢的影响 |
4.3.4 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肝功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5 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α-SMA的影响 |
4.3.6 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TGF-β_1影响 |
4.3.7 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SOD、MDA的影响 |
4.4 两头尖抗肝纤维化中医理论探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两头尖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及Col-Ⅰ、Col- Ⅲ、α-SMA、TGF-β_1表达的影响 |
实验一 MTT比色法观测两头尖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的影响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动物 |
1.3 药品 |
1.4 试剂 |
1.5 仪器与耗材 |
2. 方法 |
2.1 含药血清制备 |
2.2 细胞常规培养 |
2.3 MTT比色法检测两头尖含药血清对LX-2增殖的影响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免疫组化法检测两头尖含药血清对LX-2中Col-Ⅰ、Col-Ⅲ、α-SMA、TGF-β_1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图 |
综述 单味中药抗肝纤维化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
致谢 |
(4)白藜芦醇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肝纤维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1 肝纤维化概念 |
2 肝纤维化病因 |
3 发病机制 |
4 ECM与肝纤维化 |
第二章 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 |
1 肝纤维化的诊断 |
1.1 组织病理学诊断 |
1.2 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 |
1.3 肝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 |
2 肝纤维化的治疗 |
2.1 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研究 |
2.2 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 |
第三章 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研究 |
1 四氯化碳(CCl_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 |
2 二甲基亚硝氨(DMN)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
3 异种动物血清及蛋白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
4 刀豆素蛋白A(ConA)诱导肝纤维化模型 |
5 乙醇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
6 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 |
7 D-半乳糖胺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
8 血吸虫虫卵诱发肝纤维化模型 |
第四章 肝星状细胞凋亡与肝纤维化逆转的关系 |
1 HSC凋亡与肝纤维化逆转 |
2 HSC凋亡发生的基本途径 |
3 HSC凋亡的其他途径和影响因素 |
第五节 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 |
1 保肝利肝作用 |
2 免疫调节作用 |
3 抗氧化作用 |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
5 抗肿瘤活性 |
6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7 镇咳平喘作用 |
8 降血脂作用 |
第六章 虎杖中白藜芦醇应用于抗乙型肝炎的思路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白藜芦醇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章 白藜芦醇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SOD、MDA、Hyp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白藜芦醇对肝纤维化大鼠Fas/FasL、TNF-α mRNA表达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第四章 白藜芦醇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及TIMP-1mRNA表达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白藜芦醇对H_2O_2诱导大鼠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六章 白藜芦醇对肝星状细胞氧应激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注解 |
致谢 |
(5)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肝细胞, 抗肝损伤 |
1.1 消除炎症, 减少细胞因子的释放 |
1.2 抗脂质过氧化损伤 |
1.3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减少肝细胞的免疫损伤 |
2 抑制ECM的合成 |
2.1 抑制HSC的活化和增殖, 促进HSC的凋亡 |
2.2 促进肝细胞再生 |
2.3 阻断转化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途径 |
3 促进ECM的降解 |
4 调控基因表达水平 |
5 复合性作用机制 |
(6)“肝心宁”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方法 |
2.1.1 动物分组 |
2.1.2 模型复制 |
2.1.3 给药方法 |
2.2 检测标本及其制备方法 |
2.2.1 制备大鼠血清 |
2.2.2 制备大鼠肝组织病理切片 |
2.3 观测指标及其观测方法 |
2.3.1 一般状况 |
2.3.2 大鼠血清ALT、AST、TBA活性的测定 |
2.3.3 大鼠血清HA、PI][NP、LN含量的测定 |
2.3.4 大鼠肝组织caspase-3、bcl-2表达的测定 |
2.3.5 大鼠肝组织PDGF-B表达的测定 |
2.3.6 大鼠肝组织FGF-2的表达的测定 |
2.3.7 大鼠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评估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大鼠的一般状况 |
4.2 大鼠的体重变化情况 |
4.3 肝心宁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T、AST、TBA活性的影响 |
4.4 肝心宁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PⅢNP、LN含量的影响 |
4.5 肝心宁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caspase-3、bcl-2表达的影响 |
4.6 肝心宁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PDGF—BB表达的影响 |
4.7 肝心宁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bFGF表达的影响 |
4.8 大鼠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分级分期 |
5 讨论与分析 |
5.1 实验动物模型的讨论 |
5.1.1 常见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造模原理及特点 |
5.1.2 本试验动物模型的特点 |
5.2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
5.2.1 肝纤维化的主要发病原因 |
5.2.2 肝纤维化的主要发病机理 |
5.2.2.1 肝纤维化的细胞学基础 |
5.2.2.2 细胞外基质与肝纤维化 |
5.2.2.3 肝纤维化相关的主要细胞因子 |
5.2.3 caspase-3、bcl-2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
5.2.4 PDGF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
5.2.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肝纤维化 |
5.2.6 HA、PⅢNP、LN与肝纤维化 |
5.3 中医对肝纤维化病变的认识 |
5.3.1 中医对肝纤维化病因的认识 |
5.3.2 中医对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 |
5.3.3 中医防治肝纤维化的治则治法 |
5.4 肝心宁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5.4.1 肝心宁的组方原理 |
5.4.2 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 |
5.4.3 肝心宁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 |
5.4.3.1 降低血清ALT、AST、TBA活性 |
5.4.3.2 降低血清HA、PⅢNP、LN含量 |
5.4.3.3 改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 |
5.4.3.4 调节肝组织caspase-3、bcl-2的表达 |
5.4.3.5 降低肝组织PDGF的表达 |
5.4.3.6 调节肝组织bFGF的表达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1.存在的问题 |
2.对未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附1: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及科研成果 |
附图 |
(7)酒精性肝硬化中医证候学特点和赤芍对HS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中医药对酒精性肝病的认识 |
1 历史沿革 |
2 中医药对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临床研究进展 |
4 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
5 今后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二、酒精性肝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国内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2 酒精性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3 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
4 肝星状细胞——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生的重要环节 |
5 细胞凋亡 |
6 酒精性肝病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酒精性肝硬化临床资料分布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 酒精性肝硬化中医证候学特点的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离体HSC 模型的建立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赤芍含药血清对HSC-T6 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赤芍含药血清对HSC-T6 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赤芍含药血清对HSC-T6 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HSC-T6 凋亡基因蛋白免疫化学染色观察表达结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调肝理脾方改善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试验与离体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对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认识 |
二、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现代研究进展 |
三、导师田德禄教授关于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学术思想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调肝理脾方改善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试验 |
前言 |
研究方案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调肝理脾方对致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细胞增殖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调肝理脾方对致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细胞AST、TP 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调肝理脾方对致酒精性肝纤维化细胞NO 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肝纤溶颗粒对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组织α-SMA、PDGF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研究 |
中医文献研究 |
一 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名归属 |
二 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 |
三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四 活血化瘀结合扶正固本为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基本治法 |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一 概念认识 |
二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
三 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的进展 |
四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肝纤溶颗粒对模型大鼠症状、体征、肝重、体重及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实验结果 |
三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肝纤溶颗粒对模型大鼠血清HA、LN、PCⅢ及IVC水平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三节 肝纤溶颗粒对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10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肝纤溶颗粒对模型大鼠肝组织α-SMA表达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五节 肝纤溶颗粒对模型大鼠肝组织PDGF-BB及PDGFR-ββ表达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全文小结 |
致谢 |
附图 |
(10)化纤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防治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防治防治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3 动物造模研究的动态与水平 |
4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四、氧化苦参碱对大鼠贮脂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苦参碱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21(05)
- [2]氧化苦参碱抗慢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19(07)
- [3]两头尖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理研究[D]. 李孝波.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04)
- [4]白藜芦醇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林家禾.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5]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研究[J]. 贺松其,吕志平,文彬,侯丽颖. 光明中医, 2008(12)
- [6]“肝心宁”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 李生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7]酒精性肝硬化中医证候学特点和赤芍对HS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D]. 韩海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调肝理脾方改善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试验与离体实验研究[D]. 邹芷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肝纤溶颗粒对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组织α-SMA、PDGF影响的实验研究[D]. 江海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7(04)
- [10]化纤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防治作用的研究[D]. 刘飞. 兰州大学, 2007(04)
标签:白藜芦醇论文; 细胞增殖论文; 肝星状细胞论文; 显著性差异论文;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