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逆向思考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逆向思考

一、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逆向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徐新苗[1](2020)在《企业所得税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 ——基于科创板企业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第一动力,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更是时代的要求。R&D投入正是企业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核心竞争力基础,而税收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研发和创新。2018年11月5日,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消息正式宣布。2019年科创板正式开板。在科创板正兴和所得税革新优化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基于科创板企业的视角,对企业所得税优惠与研发投入关系进行研究,既有利于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其研发激励作用,也有助于促进科创板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这对促进社会创新能力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经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税收优惠创新激励作用没有形成一致性的意见,分歧较大。其中相对多数学者支持税收优惠对企业的研发活动产生激励作用。但是,基于科创板企业视角的研究微乎其微。因此,本文将以科创板企业为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方法,深入研究所得税优惠对于科创板企业的研发激励作用。本文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与研发投入活动的特点,结合税收优惠对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理论,从理论上证明税收优惠主要从创新资源和创新动力两方面对研发投入产生正向影响。基于理论基础,本文梳理了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并结合我国研发投入的现状,发现我国所得税优惠在法律权威性、税收优惠环节、税收优惠普适性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而在进一步研究以科创板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的现状后,发现科创板企业的实际税负相对参差。并且相比较创业板企业而言,它们享受了更大的税收优惠并且有更强的研发投入和净资产收益率,并由此提出了“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是否能对企业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不同企业板块之间是否存在不同的激励作用”等问题。为了深入探究所得税优惠、研发投入强度、企业绩效、企业板块之间的关系,本文选用了科创板申报企业和创业板上市企业2016-2018年的财务数据,共2577个样本作为定量分析的基础载体。通过观察、经验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运用SPSS软件对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投入强度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实际税负每减少1%,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就增加0.073%。(2)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也会明显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作用:实际税负每降低1%,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提高0.065%。(3)科创板企业在整体上比创业板企业享受了更多的税收优惠,而且在研发投入强度和净资产收益率上的表现也更强于创业板企业。(4)企业所得税优惠无论是对研发投入还是企业绩效的激励效果,都不受企业板块所影响。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借鉴了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进一步扩大推行税收优惠、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权威性、合理设置税收优惠环节、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保证中小企业享受税收优惠、针对不同企业特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建议,为促进科创板企业自身发展创新和国家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改革提供部分参考。

穆朗峰[2](2019)在《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逐渐推进,中国制造业已由生产低端制造品过渡到生产中高端产品,现阶段,随着产业升级进一步推进,中国制造业正向高端制造业不断迈进。作为中国制造业核心构成元素的制造业企业能否生产出受市场认可的高端产品并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市场,将决定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败。当前,中国制造业厂商在尝试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时面临着一系列进入壁垒,不同类别进入壁垒有其各自独特的产生原因,只有分析中国制造业厂商面临不同类别进入壁垒的深层原因并找到突破壁垒的有效途径,中国制造才会真正实现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如今,中国制造业已逐渐摆脱过去代工、模仿的发展模式,正逐渐形成技术引进加自主创新发展模式,产业内也已诞生多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历史上,制造业领域内实现技术追赶及超越的最成功的国家莫属日韩。研究日韩历史经验,总结我国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企业的经验,找到可以向全行业推广的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领域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始于美国,中国国内对于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较少。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进入壁垒问题的理论发展脉络,通过理论梳理尽可能的涵盖不同种类进入壁垒的成因及可能突破路径,为找到突破中国企业在全球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进入壁垒的路径做好理论积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推动力,认清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有助于分析中国企业在高端产品市场面临进入壁垒的真正成因。在全球主要制造业强国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之际以及中国本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渐失之时,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已经展现出必然性。本文通过分析汽车制造业以及ICT产业这两项全球制造业领域内产值最高的产业内中国主要企业的发展现状,归纳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即:大而强却不是全球最强,部分领域仍存短板。中国大量制造业企业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之时面临各种进入壁垒,本文研究核心在于找到中国企业面临进入壁垒的深层原因并给出路径建议,因此分析不同类型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不同种类进入壁垒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按照进入壁垒的种类,依次从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壁垒、产品差异进入壁垒、政策性进入壁垒三个层面对中国企业面临相关进入壁垒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当前,大量有志进军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中国企业在努力突破不同类别进入壁垒时面临一系列困难,本文分析并总结了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突破相关进入壁垒之时所面临的困难,分别从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劣势、市场在位者垄断企业所具有的占先优势、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及中国产业政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倾斜四个维度分析中国厂商在努力突破进入壁垒之时所面临的困难。历史上大量东亚地区技术追赶型国家的厂商曾在美国高端产品市场上成功突破进入壁垒,在美国高端产品市场站稳脚跟。近年来,我国国内也诞生了以华为为代表的成功突破全球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先驱。分析这些厂商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仍在努力突破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别从日韩政府彼时的产业政策、日韩企业彼时突破美国市场进入壁垒的独特路径以及中国华为公司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经验三个层面,梳理可以在中国制造业全行业内进行推广的企业突破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路径经验。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会在根本性层面上决定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边界。在大量颠覆式创新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不断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时代,如果政策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领域发展所面临的短板问题,在党和政府创造的良好创新发展环境内,中国制造业将有机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在众多领域内对传统制造业强国实现弯道超车。同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自身行为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企业只有选取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模式,才更有机会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成功进入高端产品生产领域并在全球主流高端产品市场站稳脚跟。本文分别从政府政策和厂商行为两方面针对性地提出突破进入壁垒的路径建议,从以科教兴国战略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发挥我国大国优势为企业扫清政策性阻碍、以“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创建良好创新发展环境、以及企业加强自身竞争力这四个维度针对中国企业在突破进入壁垒时面临的困难,提出提高国家综合科研强度、扩大自由贸易范围、完善国家质量管理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建议以及企业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营销能力等企业突破进入壁垒的路径建议。

孟岳[3](2018)在《家装行业中小企业创新运营模式研究 ——以青岛苏之尚品装饰为例》文中指出现今,家装行业中小企业规模十分庞大,家装行业中小企业的运营模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目前家装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比较惨淡,倒闭数量非常惊人。所以,研究利于家装行业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创新运营模式十分必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以家装、中小企业、运营模式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对家装中小企业运营模式的现状分析,对家装中小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了实例分析。本文以客户来访量、成单率、施工反馈、客户满意度回访四个评价指标作为衡量实例企业运营模式的指标,通过德尔菲法确定了公司在施工、预算、材料、设计、服务与售后、业务等六个方面客户的满意度排名。以改善企业的运营模式现状为目标,按照可操作性、全面系统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原则,用企业的运营模式改善状况和家装行业内中小企业发展趋势为检验标准,提出了低成本模式、技术主导模式、绿色环保模式、互联网模式、融资共享模式、自强模式等六个创新运营模式。并针对提出的创新运营模式,给出了家装行业中小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的对策,运营成本的控制、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环保家装的身体力行、互助模式的网络化、融资与资源的共享、企业自身的培训与发展。本文的实例运营模式现状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在施工、预算、材料、设计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在实例的运营模式的设计上也着重在这几方面给出了创新运营模式与对策。行业和政府也需要在家装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支持。

周宇[4](2017)在《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的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如何设计科学合理、适度的财税政策来驱动创新,尤其对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围绕价值链视角下不同的财税政策工具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这一主线,按照“理论分析—现状剖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思路,运用文献分析、门槛计量分析、数据包络和随机前沿分析等研究方法,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究财税政策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及其过程,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寻找驱动力,为相关财税政策的完善提供一个方向。论文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关理论分析。探讨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动因,剖析其影响机理,揭示财税政策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如何发挥其正激励效应及激励的形成机制,研究财税政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溢出效应、政策影响的非线性效应和异质性效应,构建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理论分析框架。二是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现状分析。从制度上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制度的演变;从财政科技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财税政策手段方面分析财税激励政策的现状;从财税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分析其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上存在的问题,并评价发达国家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三是从区域和行业两个维度实证检验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揭示其存在的溢出效应、非线性效应和异质性效应。一方面,采用Moran’sI指数法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利用线性计量模型分析财税激励对研发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利用门槛模型分析财税激励对研发创新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特征,旨在揭示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规律及其门槛特征。另一方面,采用SFA方法对行业层面基于价值链的研发创新双环节效率进行测度,构建线性计量模型检验价值链视角下财税政策工业企业技术效率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技术转换效率和技术转化效率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并检验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四是企业技术创新与财税激励的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研究结论是:整体上财税政策显着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溢出效应,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行业上都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和异质性特征,或多或少都会呈“倒U”型或“U”型的门槛效应,并在不同区域和行业及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结论是在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分别得出,在区域层面:一是在全国和东部地区,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表现出“挤出效应”,而在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区间条件或整体的“激励效应”;除西部地区外,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财政激励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均表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二是减税对全国和东部地区企业研发创新转化效率具有区间条件性的“激励效应”,但对研发创新转换效率的影响则更多凸显“挤出效应”。三是研发费用税收优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产生了显着影响。从全国、东、中部地区来看,只有适度的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才能有效提升企业技术转换效率,西部地区则凸现“扭曲”效应;从全国和中西部地区来看,研发费用税收优惠对企业转化效率的积极影响有“度”限制,而东部地区只有研发费用税收优惠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在创新转化阶段产生激励效应。在行业层面:一是整体上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转换效率和转化效率均有积极影响效应,但表现为显着的正向“U”型的非线性特征,且在高技术企业和中低技术企业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整体上减税对企业成本的影响较为敏感,但是只有超过一定“度”时才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减税对高技术企业技术转化效率影响和对中低技术企业技术转换效率影响具有显着的正向激励效应,其余与样本总体情况表现基本一致。三是整体上研发费用税收优惠对企业技术转换效率的影响效应呈现出明显的正向“N”规律,对高技术企业的正向影响效应呈现边际效率递减的特征,而对中低技术企业则呈现有条件的边际效率递增的特征;整体上研发费用税收优惠对企业技术转化效率的影响效应呈现出显着的边际效率递增的正向非线性特征,但对高技术企业其影响效应并不明显,而对中低技术企业的影响效应同样本总体情况表现一致。论文创新之处:一是构建了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分析框架。探究了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内在逻辑,从解释视角及框架上进行了创新,有利于深化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相关理论。二是实证分析了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非线性效应、空间异质效应及行业异质效应,而已有的研究对此尚未考虑基于价值链的非线性和不同层面的异质性特征。本研究为新常态下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实施的财税激励政策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三是在财税政策工具上除了分析财政直接投入和研发税收优惠还增加了企业综合税负水平,更加系统辩证地来研究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并对当前全面推进行业减税政策有一定指导意义。四是提出了新常态下财税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认为差异化、多元化、操作性强的财税政策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较具有实践价值。

许强[5](2015)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繁荣,从当前世界的形势来看,国家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依托科技进步的水平。一国企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技术进步的水平。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阶段。在新的阶段,怎样有效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而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推动国家技术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仍然是中国企业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国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少,重要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核心技术缺乏。众多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成为中国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国本土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缓慢。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技术创新往往是企业走出困境,维持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内需消费不足、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企业自身要加大投入、积极创新,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政府而言,政府应该制定并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主要是要加强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帮助我国企业应对当前的复杂经营形势,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基于以上背景分析,为有效应对当前的复杂形势,保障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促进企主技术创新的各种政策中,财税政策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产生什么效果;我国技术创新财税政策现状如何,现行的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存在什么不足,应当如何调整、优化;财税政策在企业研发各阶段应当如何搭配和组合;财政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如何有效协同;各种财税政策的功能和效率如何;如何更好地发挥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效果。这些是本文试图讨论和解决的问题。财税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研究财税政策如何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意义重大,这对于完善我国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及持续能力,进而增强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本文主要从重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的角度,对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通过系统地梳理我国现有的相关财税政策,分析了现行政策存在的不足。为比较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作用效果,本文从实证的角度通过不同阶段统计指标的构建,建立相应的模型对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为提升财政投资与企业合作的效率,本文从数理分析的角度,构建企业技术能力的识别体系,有针对性地支持技术能力为好,且推行自主创新模式的企业,从而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成本效益的优化。进一步地,本文通过对典型创新型国家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政策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提炼,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从财税政策作用效果的角度对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为政府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财税政策提供参考,进而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共分7章,第1章引言,第2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第3章是本文的现实基础,第4章是基于研发过程的计量模型和实证分析,第5章是财政投资与企业合作协同创新模式的模型分析,第6章是国际经验借鉴,第7章是政策建议和研究结论,具体内容为:第一章为引言。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首先,从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入手,分析了主要影响财税政策效果的因素;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了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依据。最后是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政策的效应分析,分别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视角分析了政策的效应。第三章为现行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首先,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其次,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风险机制和投入机制方面,梳理了财税政策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最后,指出了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四章为在企业技术创新三阶段的财税政策效用分析。从实证的角度,先构建统计指标,再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作用效果;结论为应根据技术创新各阶段财税政策作用效果的差异,有所侧重地分别制定支持政策。第五章为政府财政投资与企业合作协同创新模型分析。从数理分析的角度,提出要注重财政投资与企业合作的治理和协同效应问题。在政府与企业财政投资合作关系中,要从信息对称程度、逆向选择、文化契合度三个维度,建立企业技术能力水平的识别体系,并基于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支持技术能力为好,且推行自主创新模式的企业,从而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成本效益的优化。第六章为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首先,分析了发达国家美国、日本、法国和澳大利亚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其次,分析了新兴发展中国家韩国、新加坡和印度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最后,从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创新型国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借鉴。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借鉴创新型国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对未来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在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顶层设计,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建立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机制,同时需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财税政策的针对性。在关注企业技术创新流程中各环节的财税激励的同时,还应注重企业技术创新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为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本文的创新之处:1.本文以考察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效果比较为研究重点,创新性地从实证的角度先构建统计指标,再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阶段,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作用效果;得出应根据各阶段作用效果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2.目前的研究中多侧重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某一环节,尤其是研发投入环节,而对转化环节和商业应用环节研究较少,缺乏对技术创新过程整体的研究。本文创新性地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整体进行研究,将研发投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其各环节财税政策应如何衔接才能实现更好的激励效果。3.为提升财政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效率,本文从理论角度提出了财政债权投资与财政股权投资模式概念,将市场中资本运作的先进理念应用到财政支出领域。创新性地从信息对称程度、逆向选择、文化契合度三个维度,进行了财政债权投资、财政股权投资与企业合作协同创新数理模型分析,提出要注重财政投资与企业合作的治理和协同效应问题,建立企业技术能力水平的识别体系,并基于企业的技术能力,有针对性地支持技术能力为好,且推行自主创新模式的企业,从而实现成本效益的优化。

丁润健[6](2014)在《上市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与R&D投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范围内,世界主要经济体为驱动创新、增加就业,纷纷将中小企业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中小企业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但是后金融危机持续影响暴露出我国中小企业深层次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研发投资不足、核心技术缺乏。虽然我国众多中小企业采取公司制形式,但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无法站在战略高度建设企业R&D投资机制。因此,公司治理结构与R&D投资关系如何?如何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来调整企业R&D投资机制?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2010-2012年连续披露R&D支出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公司为样本,利用Stata10.0统计软件对平衡面板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R&D投资存在显着的“U”型非线性关系,极值点为43.08%;以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值作为股权制衡度的代理变量,其与R&D投资之间的正向关系没有通过t检验;非国有性质的制衡股东制衡效果较差。第二,两职合一在固定效应模型中与R&D投资呈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在忽略企业个体效应的混合OLS模型中与R&D投资正相关;独立董事占比的提高对改善企业R&D投资未起到明显作用,在两职合一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比对R&D投资存在负效应;董事会规模与R&D投资呈显着的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非线性关系,经计算分析得出最优的董事会规模为9人。第三,高管股权激励过度会降低企业R&D投资,在股权激励力度偏低的情况下,高管持股比例增加对R&D投资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董事会持股比例与R&D投资正相关,监事会持股比例与R&D投资负相关,但是两者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邓品波[7](2013)在《我国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不仅关乎企业的存亡与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本文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探讨我国信贷资金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先后分析了我国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的现状、危害、成因和破解对策。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了准确地反映我国信贷资源配置的现状,本文分别从贷款需求、贷款满足度、贷款方式和贷款成本四个维度对比分析了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难易程度,揭示我国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的现状。其次,关于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的危害,本文分析发现,它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大型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也是制约金融机构信贷业务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信贷交易所运行的市场环境必然会对交易主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从金融环境等角度探索了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的成因。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固有的缺陷,利率市场化程度偏低,资本监管约束严苛,信用管理制度落后,以及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制度僵化、产品单一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信贷资金供求结构性失衡。第四,本文实证检验了企业特征与企业贷款可得性和贷款成本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金融机构在信贷决策过程中过度重视企业的规模和抵押能力,而对企业由经营活动产生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重视不足。由于金融机构对贷款风险定价能力较弱,贷款融资悖论主要反映在不同规模企业的贷款可得性差异上,一些企业即使愿意支付很高的价格也申请不到贷款。最后,本文提出了悖论的破解对策。贷款融资悖论的形成既有市场环境的因素,又有市场主体自身的原因。因此其破解需要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企业需要规范经营管理,珍惜信誉,改善自身的融资条件;金融机构要转变思想,积极进行信贷管理与服务创新,提高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政府需要监管到位,深化金融改革,优化贷款融资基础环境。

梅月华[8](2012)在《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及相关税政管理体制研究》文中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支持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是我国面对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复杂形势,迎接新时期挑战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对国际竞争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与实践均证明,影响自主创新的因素很多,其中税收政策与自主创新密切相关,好的税收政策,有助于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建立健全有效的税收政策激励机制,促进自主创新发展,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实力,值得认真研究由于税收政策形成并作用于一定的税政管理体制之中,科学的税政管理体制,有助于发挥税收政策效果,研究促进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探究深层次的税政管理体制问题本文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国际比较相结合总量分析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实现以下研究目的:从理论上,分析税收政策与自主创新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而研究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和相关税政管理体制的内在联系;从政策上,系统梳理我国促进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历史与现实,借鉴国际经验做法,评估分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税收政策运行情况,探究我国促进自主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从管理上,分析我国税政管理体制现状,分析制约我国促进自主创新税收政策效果的主要税政管理体制障碍,并探索完善我国税政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具体章节的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是绪论主要内容包括:提出研究的问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综述国内外已有文献资料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2章是税收政策激励自主创新的理论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自主创新的特点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分析,自主创新结果的公共性、效应的外部性过程的风险性决定了政府干预特别是税收激励的必要;通过税收激励政策的作用机制分析,论证税收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由于税政管理体制中存在利益相关者、税政管理体制影响行政效率和纳税人遵从成本税政管理体制决定着监督机制建设等原因,税收政策与税政管理密切相关第3章是国外促进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经验与启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各国在激励企业自主研发强化产学研合作激励激励创业和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加强人才激励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鼓励技术转移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和主要启示第4章是我国促进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历史与现实主要内容包括:1978年-1993年1994年—2005年2006年以来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发展情况;我国促进自主创新的制度不断完善,相关税收政策陆续出台,并在宏观总量上呈现大中型企业创新比较活跃、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创新骨干、企业资金是研发投入主要来源等特点,税收政策促进自主创新发展的成效显着,也存在诸多问题第5章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税收政策典型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背景中关村税收政策的早期探索中关村试点四项税收政策分析,以及中关村试点税收政策运行效果评价对比分析了试点税收政策预期目标和运行结果,政策的实际运行与政策目标偏差很大,很多预期的减免税收激励研发、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范围、促进企业增加职工培训和实施股权激励等等目标均未能实现第6章是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问题及其对策主要内容包括:针对现实情况,深入分析我国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研究如何把握税收政策优化原则,以及对具体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完善的对策建议第7章是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政管理体制问题及其对策主要包括:分析我国税收政策与税政管理体制的关系,研究当前制约自主创新税收政策效果的主要税政管理体制问题,并提出了管理体制上的顶层设计、健全税收竞争和税政监督机制,加强税式支出分析评估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我国改革发展新形势下的税收政策,特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税收政策运行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认为当前促进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存在政策门槛过高政策设计缺陷政策重心分散以及总体税负较重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原则和具体税种的改革建议;二是在分析我国税政管理体制现状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论证了税收政策与税政管理体制的相关性,认为更深层次的税政管理体制问题,在现实中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税收政策效果;三是具体研究了我国税政管理体制问题,如政策效率低、执行力度差、监督约束弱等等,剖析其如何制约了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效果,进而结合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理论,提出加强机构职能顶层设计、健全竞争监督机制完善税式支出分析评估体系等对策建议

姚芊[9](2011)在《我国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及体系构建》文中提出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苛刻的自然资源约束。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附于关键生产技术的工艺技术是企业制造能力的真实体现。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是对企业关键技术价值的不断挖掘和提升。受到资源瓶颈的限制,工艺创新具备实现企业投资和生产成本双节约的特质,为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保障。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通过对制造业工艺创新经济特征和扩散效应影响因素的分析,在工艺创新分类分析基础上,运用成本分析法,重点解析了工艺创新在企业利润贡献方面的运作机理,明确工艺创新具备推动企业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和国家进行财政支持的宏观经济特征。工艺创新自身的技术源属性和扩散模式特征使工艺创新具备区别于其他创新形式的、独特的技术传播模式。在工艺技术传播扩散的过程中,每一项新工艺技术就是工艺创新扩散网中的一个结点,每个结点都是一个技术源,企业对所获得的任何一项新工艺技术的微小改进都可能成为其他企业获取新工艺技术的源泉,使工艺创新突破了技术对设备的限制性要求。国家可以通过对重点企业工艺创新活动的支持,借助于工艺创新特有的技术传播模式,实现对制造业行业制造能力的提升,增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制造业在工艺创新推动下焕发新生的过程中,国家给予了各种优惠措施和政策以鼓励企业从事工艺创新活动。本文分别考察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工艺创新发展路径、方式、水平,以及适合本国国情的、有效的财政政策工具;同时,还考察了以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工艺创新的发展状况和运用财政政策工具促进工艺创新发展的措施,期望通过对各国各具特色的财政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的比较,为我国制造业工艺创新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工艺创新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路径。为了促进制造业工艺创新又好又快的发展,国家的财政政策支持是必要的,并且应遵循工艺创新的发展规律和路径。因此,本文逐一地考察了国家财政科技投入政策、税收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和风险投资政策促进制造业工艺创新发展的作用模型和机理。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绩效评价对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起到了重要的监督和激励作用。本文在确定财政政策绩效评价目的、原则和指标体系选择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并提出了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模型,进而进行了工艺创新财政政策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我国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的功能,对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的运行模式和运行环境分别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同时提出了我国优化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的措施,明确国家对工艺创新财政支持路径的选择既要符合本国的制造业企业实际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求。

盛虎[10](2010)在《经理人心理偏差导致企业非理性投资行为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本源,同时也为股东创造了价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大量无效率投资行为,形成了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基于“经济人”和“理性人”假设下,学者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只能对此进行部分的解释,从经理人心理偏差的角度,对企业非理性投资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高层经理人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影响力,并分析了其心理过程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经理人心理偏差对企业非理性投资影响的机理:经理人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和基于薪酬比较产生的嫉妒心理,引致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基于有限注意力经理人产生的短视偏差,节约信息收集成本和推卸责任需要而产生的从众心理,导致了企业的无序多元化投资;经理人的证实偏差、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等心理特征,导致企业对亏损项目的恶性增资。这样的投资最终可能使企业丧失核心竞争力,陷入财务危机和管理混乱,企业非理性投资对企业价值的损害称之为行为成本。对已有研究成果中关于经理人心理偏差和非理性投资的度量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指出其不足。而新闻分析法则从经理人心理偏差产生的过程来进行度量,在方法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采用新闻分析方法,对经理人的过度自信进行度量,采用对热点新闻注意力提升的分析方法,度量经理人的短视行为,采用某群体对于新闻注意力变化的一致性,度量经理人的从众行为。同时,针对经理人心理偏差引致的企业非理性投资行为,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度量与判定。并采用上市公司新希望及其经理人团队代表刘永好为案例,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与验证。运用猴王心理和公平理论,来界定外部薪酬比较所形成的经理人嫉妒心理,并采用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由于经理人薪酬差距所产生的嫉妒心理对企业投资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并且这些投资是在没有企业有效的财务支持下产生的非理性投资。从而解释了经理人薪酬竞赛和企业投资竞争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资本市场非理性繁荣下的企业股票投资热潮,采用相关研究方法,分析发现基于有限注意力和投资者的短视都会引致的经理人短视,而经理人越短视,引致制造类制造类上市公司更多的股票投资。从而对我国企业追逐市场热点所形成的无序多元化投资进行了相应解释。为了减少经理人心理偏差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我们应该从提升经理人素质、合理的外部制度设计以及金融市场的完善等角度,来抑制经理人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二、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逆向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逆向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所得税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 ——基于科创板企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与评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研发创新活动的特点
    3.2 税收政策的基本理论
    3.3 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作用机理
第4章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及所得税税收优惠的现状与问题
    4.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特点
    4.2 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梳理与分析
    4.3 我国研发支出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现存的问题
    4.4 科创板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现状
第5章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科创板企业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定与数据来源
    5.2 研究思路及假设
    5.3 变量选择
    5.4 模型设计
    5.5 描述性统计
    5.6 实证分析
第6章 国际经验借鉴与完善我国税收优惠激励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6.1 国际经验借鉴
    6.2 优化我国所得税优惠政策创新激励作用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理论基础
    四、论文创新点、难点及研究方法
    五、数据来源综述
第一章 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和趋势
    第一节 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趋势
        一、美德引领的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
        二、美国“工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三、德国“工业4.0”时代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四、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五、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趋势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必然性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目标-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
        三、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进入壁垒
    第一节 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壁垒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劣势
        二、中国企业面临的创新劣势
        三、中国企业面临的管理能力劣势
        四、中国企业面临的产业链一体化劣势
    第二节 产品差异进入壁垒
        一、在位者寡头企业的占先优势
        二、在位者寡头企业的销售网络优势
        三、中国企业面临的广告壁垒
        四、中国企业面临的文化差异壁垒
    第三节 政策性进入壁垒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政策性法律法规进入壁垒
        二、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受到的限制
    第四节 其他进入壁垒
        一、自然垄断行业
        二、中国企业面临的规模经济进入壁垒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突破进入壁垒的主要困难
    第一节 突破技术劣势的困难
        一、在位者寡头企业的专利优势
        二、突破尖端技术的困难
        三、我国质量标准的落后
    第二节 突破在位者寡头垄断企业占先优势的困难
        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费者转换成本
        二、突破在位者企业销售网络优势的困难
        三、在位者寡头垄断企业受到的地方保护
    第三节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受承认
    第四节 中国产业政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倾斜
第四章 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经验
    第一节 日本、韩国的历史经验
        一、日本产业政策经验
        二、日本企业的经验
        三、韩国产业政策经验
        四、韩国企业的经验
    第二节 我国成功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企业的经验
        一、标杆企业选择-中国华为
        二、华为突破技术垄断经验
        三、华为突破产品差异进入壁垒经验
    第三节 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经验总结
        一、日、韩产业政策经验总结
        二、中、日、韩企业突破全球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经验总结
第五章 产业升级背景下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路径和对策
    第一节 以科教兴国战略为企业突破进入壁垒提供科技支撑
        一、加大科教投入占GDP的比重
        二、促进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
        三、延长“五年规划”对战略性产业的支持时间
        四、打造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配套教育、科研体系
    第二节 发挥大国优势为企业进入海外高端产品市场清扫障碍
        一、扩大自由贸易谈判的范围和深度
        二、扩大政府间商务谈判范围和谈判频率
        三、加强对“中国制造”系统性地宣传工作、打造中国“品牌簇”
        四、强化政府对战略性海外收购的支持
    第三节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企业创设突破壁垒的发展环境
        一、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二、完善创新推动的政府管理体制
        三、完善创新推动型财政体系
        四、利用国有企业优势填补产业链空缺
    第四节 加强企业突破壁垒的能力
        一、提高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实力
        二、提高产品质量
        三、提高营销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后记

(3)家装行业中小企业创新运营模式研究 ——以青岛苏之尚品装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家装中小企业运营模式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家装中小企业运营模式实践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的基础理论
    2.1 家装相关基础理论
        2.1.1 家装的概念
        2.1.2 家装公司的发展历史
    2.2 中小企业相关的基础理论
        2.2.1 中小企业的概念
        2.2.2 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2.2.3 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
    2.3 与运营模式相关的基础理论
        2.3.1 运营模式的概念
        2.3.2 运营模式的要素
3 家装中小企业运营模式的现状
    3.1 家装行业现状分析
    3.2 家装中小企业运营模式的优势
    3.3 家装中小企业运营模式的劣势
    3.4 家装中小企业运营模式的机会
    3.5 家装中小企业运营模式的威胁
4 以青岛苏之尚品装饰为例的运营模式现状分析
    4.1 公司简介
        4.1.1 公司的发展历程
        4.1.2 公司的组织结构
    4.2 苏之尚品装饰运营模式现状评价
        4.2.1 苏之尚品装饰运营模式的评价指标
        4.2.2 苏之尚品装饰运营模式的评价方法
5 苏之尚品装饰创新运营模式的构建
    5.1 苏之尚品装饰创新运营模式构建的目标
    5.2 苏之尚品装饰创新运营模式构建的原则
        5.2.1 可操作性原则
        5.2.2 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
        5.2.3 效益原则
        5.2.4 前瞻性原则
    5.3 苏之尚品装饰创新运营模式检验的标准
        5.3.1 能否促进家装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5.3.2 能否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
    5.4 苏之尚品装饰创新运营模式设计
        5.4.1 低成本模式
        5.4.2 技术主导模式
        5.4.3 绿色环保模式
        5.4.4 互联网模式
        5.4.5 引入战略投资模式
        5.4.6 人才集中模式
6 创新运营模式的对策
    6.1 企业层面
        6.1.1 施工成本的控制
        6.1.2 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
        6.1.3 环保家装的身体力行
        6.1.4 互联网的物尽其用
        6.1.5 融资渠道的建立
        6.1.6 吸纳专业人才
    6.2 行业层面
        6.2.1 政府或行业专门机构的建立
        6.2.2 行业内专业人员的技能考核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创新理论的研究
        2.1.1 国外创新理论研究进展
        2.1.2 国内创新理论研究进展
    2.2 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效应的研究
        2.2.1 国外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效应研究进展
        2.2.2 国内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效应研究进展
    2.3 评论
第三章 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3.1 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因
        3.1.1 创新的外部性
        3.1.2 创新的成本竞争
        3.1.3 创新激励性
    3.2 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3.2.1 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成本的作用机理
        3.2.2 财税激励政策对技术溢出正外部性的影响机理
    3.3 企业技术创新中政府财税激励的形成机制
        3.3.1 企业技术创新中政府角色
        3.3.2 企业技术创新中政府激励及其行为
        3.3.3 企业技术创新中财政激励机制形成
    3.4 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效应的分析框架
        3.4.1 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的溢出效应
        3.4.2 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的非线性效应
        3.4.3 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的异质性效应
    3.5 小结
第四章 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财政体制的演进研究
    4.1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
        4.1.1 1984年-2001年政府职能由集中管控转向放权
        4.1.2 2002年-2011年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开启
        4.1.3 2012年——至今探寻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共治模式
    4.2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体制改革的演进
        4.2.1 1994年-2001年由国家财政转向公共财政的制度建设
        4.2.2 2002年-2012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建设
        4.2.3 2013年——至今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开端
    4.3 小结
第五章 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激励政策现状分析
    5.1 中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财税政策现状
        5.1.1 财政科技投入政策
        5.1.2 税收优惠政策
        5.1.3 政府采购政策
        5.1.4 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
    5.2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5.2.1 财政科技拨款的总量不足
        5.2.2 税收优惠政策有待完善
        5.2.3 技术创新各阶段的财税政策不合理
        5.2.4 财税政策缺乏针对性
        5.2.5 财税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5.3 发达国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5.3.1 主要国家财税政策
        5.3.2 财税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国际经验
    5.4 小结
第六章 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效应分析:基于区域层面实证
    6.1 计量模型、方法与变量设定
        6.1.1 双环节效率的测算
        6.1.2 计量模型设计
    6.2 特征事实分析
        6.2.1 区域研发创新效率的阶段特征
        6.2.2 研发创新双环节效率的空间特征
        6.2.3 财税政策与研发创新双环节效率的关系
    6.3 实证分析
        6.3.1 政府科技投入对研发创新双环节效率的门槛效应分析
        6.3.2 税负水平对研发创新双环节效率的门槛效应分析
        6.3.3 研发费用税收优惠对研发创新双环节效率的门槛效应分析
    6.4 总结性结论
第七章 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效应分析:基于行业层面实证
    7.1 实证研究设计
        7.1.1 模型构建
        7.1.2 变量设定
        7.1.3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7.2 技术创新财税激励线性效应的实证研究
        7.2.1 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转换效率的影响研究
        7.2.2 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7.2.3 价值链视角下财税政策的技术创新效应比较研究
    7.3 财税政策对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7.3.1 财税政策对技术转换效率影响的门槛特征分析
        7.3.2 财税政策对技术转化效率影响的非线性效应
    7.4 小结
第八章 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的政策建议
    8.1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地位
        8.1.1 企业从技术应用主体向技术创造主体转换
        8.1.2 加强公平的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环境建设
        8.1.3 加快建设有利于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平台
    8.2 进—步推进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制度创新
        8.2.1 创新拓展政府向第三方转移部分职能
        8.2.2 优化政府科技行为
        8.2.3 建立新型政企合作关系
    8.3 进—步改革财税激励政策
        8.3.1 构建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政府激励机制
        8.3.2 地方在创新资源上开展有序的财政竞争与合作
        8.3.3 缩小区域间技术创新能力差距的财税对策
        8.3.4 加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管理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有待进—步研究的问题
    9.1 结论
    9.2 有待进—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研究的背景
        二、选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的研究
        三、文献回顾与总结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创新与局限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与局限
第二章 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研究
        一、“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二、技术创新的公共属性
        三、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四、企业技术创新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激励政策
        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政策的主体因素
        三、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财税政策激励技术创新的经济效应
        一、财政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分析
        二、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分析
第三章 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第一节 我国现行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的财税政策
        一、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的财政政策
        二、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的税收政策
    第二节 现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财税激励力度不够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还需完善
第四章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三阶段的财税政策效用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的说明与计量指标的构建
        一、数据的来源说明
        二、建模及计量指标的构建的说明
    第二节 统计指标的计算及优化
    第三节 构建检验的计量模型
        一、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及协整方程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第五章 基于财政投资的FI-E协同创新模式的模型分析
    第一节 基于技术能力的FI-E协同创新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前提假设和问题描述
        二、模型分析
    第二节 FEI-E合作实现条件的模型分析
        一、基本模型与问题描述
        二、FEI项目均衡契约治理的实现条件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六章 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发达国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一、美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二、日本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三、法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四、澳大利亚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第二节 新兴发展中国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一、韩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二、新加坡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三、印度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第三节 国外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探索和启示
        一、财政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探索和启示
        二、税收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探索和启示
第七章 激励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流程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激励企业技术研发的财税政策
        二、促进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财税政策
        三、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中试阶段的财税政策
        四、促进企业技术产业化生产的财税政策
        五、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第二节 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基础配套设施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完善“产学研”创新机制
        二、完善人才培养、人才激励机制
        三、加强政策执行过程管理,完善监督机制
    第三节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6)上市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与R&D投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研究创新
        1.3.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
        2.1.2 R&D 投资的涵义
    2.2 企业 R&D 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
        2.2.1 影响企业 R&D 投资的宏观因素
        2.2.2 影响企业 R&D 投资的微观因素
        2.2.3 影响企业 R&D 投资因素的综合研究
    2.3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 R&D 投资影响的研究
        2.3.1 经营者激励对 R&D 投资的影响
        2.3.2 股权结构对 R&D 投资的影响
        2.3.3 董事会结构和领导权结构对 R&D 投资的影响
    2.4 简要评述
3 研究假设
    3.1 股权结构与 R&D 投资关系
    3.2 董事会治理结构与 R&D 投资关系
    3.3 股权激励与 R&D 投资关系
4 实证研究设计
    4.1 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4.1.1 样本筛选
        4.1.2 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计
        4.2.1 变量选择
        4.2.2 模型设计
5 实证检验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不同股权结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3 不同董事会结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4 不同股权激励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结果分析
        5.3.1 全样本股权结构方面的回归分析
        5.3.2 全样本董事会结构方面的回归分析
        5.3.3 全样本股权激励方面的回归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6 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7)我国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的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概述
        0.2.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0.2.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0.3 论文的基本结构
    0.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0.4.1 研究的创新点
        0.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1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1 相关理论基础
        1.1.1 信贷配给理论
        1.1.2 贷款集中理论
        1.1.3 融资周期理论
    1.2 概念界定
        1.2.1 企业规模的界定
        1.2.2 企业贷款融资的概念
        1.2.3 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的内涵
    1.3 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的判断与衡量
        1.3.1 从贷款需求的角度
        1.3.2 从贷款满足度的角度
        1.3.3 从贷款成本的角度
2 我国企业贷款融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不同规模企业的贷款融资现状对比
        2.1.1 贷款融资需求
        2.1.2 贷款融资金额
        2.1.3 贷款方式与贷款融资成本
    2.2 我国企业贷款融资存在的问题
        2.2.1 贷款向大企业集中与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并存
        2.2.2 不同规模企业的贷款满足度相差悬殊
        2.2.3 我国企业贷款融资悖论问题
    2.3 我国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的危害
        2.3.1 对企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2.3.2 对贷款机构的消极影响
        2.3.3 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的成因
    3.1 宏观金融环境因素
        3.1.1 利率市场化程度低
        3.1.2 资本监管约束
        3.1.3 信用担保及管理滞后
    3.2 微观金融环境因素
        3.2.1 信贷管理制度僵化
        3.2.2 贷款产品单一
    3.3 其它因素
        3.3.1 对中小企业存在歧视
        3.3.2 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3.3.3 中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弱
    3.4 本章小结
4 企业特征与其贷款融资能力实证分析
    4.1 影响贷款融资能力的企业自身特征
        4.1.1 企业规模
        4.1.2 企业的财务状况
        4.1.3 企业的股权结构
    4.2 研究设计与研究数据
        4.2.1 变量选取和研究假设
        4.2.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2.3 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4.3 实证分析
        4.3.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3.2 解释变量的因子分析
        4.3.3 回归分析与主要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的破解对策
    5.1 从借款企业的角度
        5.1.1 建立借款联盟,“团购”信贷资源
        5.1.2 提高经营水平,规范财务制度
        5.1.3 增强信用管理,发展银企关系
    5.2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
        5.2.1 转变信贷思想,树立正确意识
        5.2.2 量化信贷风险,提高定价水平
        5.2.3 优化贷款流程,创新金融服务
    5.3 从管理部门的角度
        5.3.1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5.3.2 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5.3.3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6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及相关税政管理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的背景
        1.2.2 研究的意义
        1.2.2.1 促进自主创新本身意义重大
        1.2.2.2 研究相关税收政策及其税政管理体制意义重大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自主创新与税收政策的关系
        1.3.2 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效果
        1.3.3 税收政策着力点的优化
        1.3.4 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管理
        1.3.5 总体评价已有研究成果
    1.4 研究对象和目的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1.5.1 本文的研究框架
        1.5.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1.5.2.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5.2.3 历史分析与国际比较相结合
        1.5.2.4 总量分析与典型调查相结合
    1.6 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
2 税收政策激励自主创新的理论分析
    2.1 自主创新的特点和政府干预的必要
        2.1.1 自主创新结果的公共性
        2.1.2 自主创新效应的外部性
        2.1.3 自主创新过程的风险性
    2.2 税收激励政策的作用机制分析
        2.2.1 税收激励政策的有效性
        2.2.2 税收激励政策的局限性
    2.3 税收政策与税政管理体制的相关性分析
        2.3.1 税政管理体制中存在利益相关者
        2.3.2 税政管理体制影响行政效率
        2.3.3 税政管理体制影响纳税人遵从成本
        2.3.4 税政管理体制决定着监督机制建设
    2.4 小结
3 国外促进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3.1 激励企业自主研发
        3.1.1 研发费用税前抵扣
        3.1.2 研发费用向后结转或追溯抵扣
        3.1.3 提取技术准备金
        3.1.4 科研设备加速折旧
        3.1.5 设备投资税收抵扣
    3.2 强化产学研合作激励
    3.3 激励创业和扶持中小企业创新
        3.3.1 新创业企业的税收减免
        3.3.2 创业投资的税收减免
        3.3.3 扶持中小企业创新
        3.3.4 鼓励再投资
    3.4 加强人才激励
        3.4.1 股权激励的税收政策
        3.4.2 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
        3.4.3 员工教育培训的税收政策
    3.5 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
    3.6 鼓励技术转移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3.6.1 鼓励技术转移
        3.6.2 鼓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3.7 主要启示
        3.7.1 重视税收激励政策的系统性
        3.7.2 重视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激励
        3.7.3 重视对新创办企业的激励
        3.7.4 重视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
    3.8 小结
4 我国促进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历史与现实
    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促进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演进
        4.1.1 1978年-1993年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
        4.1.1.1 涉外税制的建立
        4.1.1.2 两步“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
        4.1.2 1994年-2005年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
        4.1.3 2006年以来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
    4.2 我国现行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
    4.3 税收政策激励自主创新的宏观总量效果分析
        4.3.1 大中型企业创新比较活跃
        4.3.2 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创新骨干
        4.3.3 企业资金占研发投入比重持续上升
        4.3.4 企业创新成果不断丰富
    4.4 小结
5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税收政策典型调查
    5.1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背景
        5.1.1 示范区经济总量增长
        5.1.2 示范区企业规模壮大
        5.1.3 示范区重点产业发展
        5.1.4 示范区创新能力增强
        5.1.5 示范区创新人才积聚
        5.1.6 示范区空间区域拓展
    5.2 中关村税收政策的早期探索
    5.3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四项税收政策分析
        5.3.1 关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分析
        5.3.2 关于职工教育经费扣除比例提高政策的分析
        5.3.3 关于股权奖励延迟纳税政策的分析
        5.3.4 关于中关村高新认定政策的分析
    5.4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税收政策运行效果评价
        5.4.1 试点税收政策预期目标
        5.4.2 试点税收政策运行结果
    5.5 小结
6 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问题及其对策
    6.1 当前税收政策主要问题
        6.1.1 政策门槛过高
        6.1.1.1 有些政策企业无法实际享受
        6.1.1.2 有些政策企业通过造假获得
        6.1.2 政策设计缺陷
        6.1.2.1 企业总收入政策
        6.1.2.2 研究开发费用政策
        6.1.2.3 股权奖励政策
        6.1.3 政策重心分散
        6.1.3.1 战略性新兴产业
        6.1.3.2 高新技术产业
        6.1.4 税收负担较重
        6.1.4.1 不同视角的分析
        6.1.4.2 分析差异的原因
        6.1.4.3 基于上述分析的判断
    6.2 相关对策建议
        6.2.1 把握税收政策优化原则
        6.2.1.1 立足我国税制改革的总体部署
        6.2.1.2 实施以减税为主的结构性减税政策
        6.2.1.3 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6.2.1.4 处理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细节
        6.2.2 具体税收政策的调整
        6.2.2.1 货物与劳务税
        6.2.2.2 企业所得税
        6.2.2.3 个人所得税
        6.2.2.4 关税
        6.2.2.5 其他小税种
    6.3 小结
7 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政管理体制问题及其对策
    7.1 我国税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7.2 当前税政管理体制主要问题
        7.2.1 政策制定环节问题
        7.2.1.1 立法层次较低
        7.2.1.2 部门职责不清
        7.2.1.3 管理效率低下
        7.2.2 政策执行环节问题
        7.2.2.1 管理成本过高
        7.2.2.2 知晓程度不够
        7.2.3 政策监控环节问题
        7.2.3.1 税政监督缺失
        7.2.3.2 税收秩序混乱
        7.2.3.3 税式支出管理缺位
    7.3 相关对策建议
        7.3.1 管理体制上的顶层设计
        7.3.1.1 坚持税收法定
        7.3.1.2 优化机构设置
        7.3.1.3 加强职能调整
        7.3.4 税收竞争与税政监督
        7.3.4.1 税收竞争机制建设
        7.3.4.2 税政监督机制建设
        7.3.5 税式支出分析评估体系建设
        7.3.5.1 信息资源共享
        7.3.5.2 税收支出分析
    7.4 小结
主要附表
主要附图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我国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及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制造业工艺创新研究
        1.2.2 财政政策工具效应研究
        1.2.3 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制造业工艺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2.1 制造业工艺创新的内涵
        2.1.1 工艺创新的定义
        2.1.2 工艺创新的特征
        2.1.3 工艺创新的主要类型
    2.2 制造业工艺创新经济学分析必要性
    2.3 制造业工艺创新的宏观经济性分析
        2.3.1 工艺创新的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
        2.3.2 工艺创新具备公共产品特性
        2.3.3 工艺创新具有寡头的特征倾向
    2.4 制造业工艺创新微观经济性分析
        2.4.1 工艺创新对降低成本的效用
        2.4.2 工艺创新对提高产量的效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比较研究
    3.1 典型发达国家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的比较
        3.1.1 美国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
        3.1.2 日本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
        3.1.3 德国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
    3.2 典型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的比较
        3.2.1 印度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
        3.2.2 巴西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
    3.3 我国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
    3.4 国外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的经验分析
        3.4.1 发达国家的经验
        3.4.2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3.4.3 对我国制造业工艺创新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的作用机理
    4.1 财政科技投入政策对制造业工艺创新的作用机理
        4.1.1 财政科技投入对工艺创新的支持作用
        4.1.2 工艺创新中财政科技投入的作用模型
        4.1.3 作用模型的运作方式
    4.2 税收政策对制造业工艺创新的作用机理
        4.2.1 税收政策对工艺创新的促进作用
        4.2.2 工艺创新中税收政策的作用传导模式
    4.3 政府采购政策对制造业工艺创新的作用机理
        4.3.1 政府采购政策对工艺创新的调解作用
        4.3.2 工艺创新中政府采购的调节模型
        4.3.3 调节模型求解
    4.4 风险投资政策对制造业工艺创新的作用机理
        4.4.1 风险投资在工艺创新中的导向作用
        4.4.2 工艺创新风险投资的导向过程
    4.5 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一般均衡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
    5.1 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的绩效界定
    5.2 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绩效的评价目的及原则
        5.2.1 评价目的
        5.2.2 评价原则
    5.3 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1 指标体系选择的标准
        5.3.2 工艺创新指标的选择
        5.3.3 财政支持政策指标的选择
    5.4 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绩效的评价模型
        5.4.1 评价模型
        5.4.2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确定
        5.4.3 评价标准的确定
    5.5 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5.5.1 样本的选择标准
        5.5.2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5.5.3 绩效评价的计算过程
        5.5.4 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构建
    6.1 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结构
    6.2 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的主要功能
        6.2.1 工艺创新投资导向作用
        6.2.2 工艺创新市场化促进功能
    6.3 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体系运行模式
        6.3.1 财政科技投入政策运行模式
        6.3.2 税收政策运行模式
        6.3.3 政府采购政策运行模式
        6.3.4 风险投资政策运行模式
    6.4 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体系运行环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我国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的保障措施
    7.1 建立工艺创新财政科技投入基金
        7.1.1 提高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7.1.2 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财政投入力度
    7.2 加大对工艺创新税收优惠
        7.2.1 推出有针对性地工艺创新税收优惠措施
        7.2.2 拓展工艺创新税收优惠对象
    7.3 完善对工艺创新政府采购政策的制定
        7.3.1 实行政府采购产品的工艺创新倾斜
        7.3.2 通过技术采购引导工艺创新的发展方向
    7.4 加强对工艺创新的风险投资管理
        7.4.1 吸引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的介入
        7.4.2 构建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经理人心理偏差导致企业非理性投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回顾
        1.3.1 理性假设下的企业非理性投资行为研究
        1.3.2 经理人非理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1.3.3 资本市场非理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心理偏差导致企业非理性投资的机理研究
    2.1 经理人心理因素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2.1.1 高层经理人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力
        2.1.2 经理人投资决策的认知偏差
        2.1.3 经理人投资决策的心理偏差
    2.2 企业过度投资的心理动因
        2.2.1 经理人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投资
        2.2.2 经理人嫉妒导致的过度投资
    2.3 企业无序多元化投资的心理动因
        2.3.1 经理人短视导致的无序多元化投资
        2.3.2 经理人从众行为导致的无序多元化投资
    2.4 企业恶性增资的心理动因
        2.4.1 恶性增资的经理人心理偏差解释
        2.4.2 经理人心理偏差导致的恶性增资
    2.5 心理偏差导致企业非理性投资的行为成本
        2.5.1 过度投资导致的企业价值损失
        2.5.2 无序多元化投资导致的企业财务危机
        2.5.3 恶性增资导致的企业价值损失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理人心理偏差的度量与验证
    3.1 经理人心理偏差的度量
        3.1.1 过度自信的度量
        3.1.2 短视偏差的度量
        3.1.3 从众行为的度量
    3.2 经理人心理偏差度量的个案验证
        3.2.1 案例背景介绍
        3.2.2 经理人过度自信的个案验证
        3.2.3 经理人短视和从众行为的个案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非理性投资的度量与验证
    4.1 企业非理性投资的度量
        4.1.1 过度投资的度量
        4.1.2 无序多元化投资的度量
        4.1.3 恶性增资的度量
    4.2 经理人心理偏差导致企业非理性投资影响的个案验证
        4.2.1 企业过度投资的个案分析
        4.2.2 企业无序多元化投资的个案分析
        4.2.3 企业恶性增资的个案分析
    4.3 企业非理性投资的行为成本分析
        4.3.1 财务稳健性降低
        4.3.2 核心竞争力减弱
        4.3.3 收益质量下降
        4.3.4 股东权益受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理人心理偏差对企业过度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经理人嫉妒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5.1.1 薪酬差异导致经理人嫉妒的心理分析
        5.1.2 嫉妒心理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5.2 薪酬与企业规模的同步性可能产生的投资冲动
    5.3 嫉妒导致过度投资的实证检验
        5.3.1 研究设计
        5.3.2 样本选择与样本统计
        5.3.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5.4 企业过度投资的行为成本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理人心理偏差对企业无序多元化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资本市场非理性繁荣下经理人短视偏差的形成
        6.1.1 经理人有限注意力形成的短视偏差
        6.1.2 投资者非理性导致的经理人短视偏差
    6.2 短视对企业无序多元化投资的影响
    6.3 短视导致企业无序多元化投资的实证检验
        6.3.1 研究设计
        6.3.2 样本选择与样本统计
        6.3.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6.4 企业无序多元化投资的行为成本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经理人心理偏差的控制措施
    7.1 经理人素质提升对心理偏差的控制
        7.1.1 后天学习对心理偏差的控制
        7.1.2 逆向思维对心理偏差的控制
        7.1.3 自我反思对心理偏差的控制
    7.2 制度设计对企业非理性投资的控制
        7.2.1 合理股东结构对企业非理性投资的控制
        7.2.2 强制分红措施对企业非理性投资的控制
        7.2.3 有效率金融市场对企业非理性投资的控制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存在的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逆向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所得税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 ——基于科创板企业的实证分析[D]. 徐新苗. 上海海关学院, 2020(07)
  • [2]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D]. 穆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家装行业中小企业创新运营模式研究 ——以青岛苏之尚品装饰为例[D]. 孟岳.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4]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的效应研究[D]. 周宇. 西北大学, 2017(06)
  • [5]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D]. 许强.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6]上市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与R&D投资关系研究[D]. 丁润健. 渤海大学, 2014(09)
  • [7]我国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研究[D]. 邓品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8)
  • [8]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及相关税政管理体制研究[D]. 梅月华.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 [9]我国制造业工艺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及体系构建[D]. 姚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2)
  • [10]经理人心理偏差导致企业非理性投资行为研究[D]. 盛虎. 中南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逆向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