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外销瓷器的标志——青花瓷及其对亚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弋,张毅[1](2020)在《莫里斯纹样中的中国元素》文中研究表明莫里斯纹样作为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性产物,是英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分析了莫里斯纹样与中英贸易品代表—青花瓷的装饰纹样在图案选题、构图特征与造型手法等方面的共性。并从时代背景入手,总结出莫里斯纹样中的中国元素形成原因在于:17-19世纪通过中欧贸易,中国元素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深远影响;莫里斯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相似性。
陈婉婷[2](2019)在《中意文化交流中的美第奇陶瓷》文中认为意大利是7国集团首个正式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延续了中意友好交往的历史。研究中意文化的交流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文献资料、文物标本、美术作品互为印证,准确诠释文字语言、器物语言、艺术语言,再现了美第奇家族在中意文化交流史的特殊地位,彰显陶瓷艺术的特殊贡献。15世纪,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普遍生产铅釉陶,意大利的法恩扎、多西亚堪称代表。与此同时,中国陶瓷零星传入欧洲,也传入意大利,即便是日用陶瓷也视为珍宝,法恩扎、多西亚等意大利陶瓷厂更是将其作为仿制的标本。而美第奇家族由收藏到仿制,由佛罗伦萨到意大利乃至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价值观念、审美理念、日常生活。论文由此切入,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整理美第奇家族经典陶瓷藏品,特别是华瓷藏品,并以华瓷为标本,从原料到工艺、从造型再到装饰,全面地进行仿制,美第奇家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锡釉陶的基础上成功生产出青花软质瓷。以小见大,诠释美第奇家族与意大利陶器的关系,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以及意大利马略卡陶器对景德镇陶瓷的影响,揭示中意文化交流的意义,拓展一带一路中意人文艺术的交流。陶瓷作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特殊物质文明,其造型及纹样变化既难以摆脱这一母体的影响,又具备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将中意文明的发展聚焦到美第奇家族的陶瓷,有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见证了中意两国的深厚友谊!
李漪赞[3](2017)在《论民窑瓷器“鱼”装饰的审美与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陶瓷闻名于世,文化悠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价值。陶瓷从一件简单的生活器具成为艺术品的过程是不容小窥。民窑瓷器在陶瓷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劳动人民用双手制造出来的艺术品,服务于民众,将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民窑瓷器上的装饰题材丰富多样,人物、动物、植物等等,“鱼”装饰在民窑瓷器上更是被广泛应用,它不仅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而且有着吉祥的寓意,人们把美好愿望和精神追求寄托于上。本论文最首要的研究对象是民窑瓷器上的“鱼”装饰,先是对大家都熟知的“鱼”进行了总的描述,并且梳理了“鱼”装饰在传统工艺上的展现,通过与官窑瓷器比较,进一步了解民窑瓷器。其次论述了“鱼”装饰在民窑瓷器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先是原始社会人类对“鱼”的崇拜,之后逐步进入了现实生活,褪去了神秘和巫术的色彩,开始表达吉祥寓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还包含了“鱼”装饰在民窑瓷器上的民俗意味以及哲学理念。文章重点论述了民窑瓷器“鱼”装饰的审美特点及表现形式,主要艺术形式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等,表现形式上从工艺技法、装饰技法、构图方式、形态组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对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进行了分析。通过论文的撰写,一方面梳理了“鱼”装饰在民窑瓷器上的造型渊源,另一方面总结了“鱼”装饰在民窑瓷器上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并考虑了“鱼”装饰在当下瓷器创作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郭萌迪[4](2014)在《青花人物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陶瓷不仅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伟大发明,而且还是一项历久弥新的文化遗产。瓷器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来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明的,它是我们民族对全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见证。在陶瓷上出现绘有人物题材的图案,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闻名遐迩的“舞蹈纹彩陶盆”就是在青海大同县孙家寨出土的,它刻画的是一群少女手拉手跳舞的场景。元青花是陶瓷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通过传统的描绘手法,在素胎之上用蓝色纹饰陪衬起来,色泽鲜艳,明亮、干净,简单而优雅的画面大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趣。在元青花众多的人物纹饰中,历史故事题材的纹饰独占鳌头,由于它存世量极为少见,成为特别值得研究的对象。元青花人物故事纹饰作为我国瓷器中最绚烂夺目的一个指示灯,它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和辉煌的艺术及历史价值,成为中华民族陶瓷史上首屈一指的佳肴。由于元代戏曲的发达,小说的盛行和版画的发展,人物纹饰的装饰也随之发展而来,这其中发展较快的就属历史人物故事题材了。这和其他时代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明清时代是青花瓷的发展从鼎盛走向衰败的过渡时期。在这期间,明永乐、宣德时期是一个尤其值得注意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所产瓷器以制作精良闻名遐迩;界定青花瓷发展顶峰时期的作品是清康熙时期的加彩青花;直至清朝,从乾隆以后由于粉彩瓷的兴起加彩青花逐步走向衰落,到了明代中晚期,青花的绘画技法开始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相结合,并吸收和借鉴了其技法的精华元素。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古代不同时期青花人物纹饰的不同题材特点来进行研究与比较,着重阐明了不同的造型形式和青花人物纹饰装饰位置的关系。同时也从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以及明清时期的版画中汲取、借鉴对青花纹饰创新有用的技法,发现不同时代的青花人物纹饰题材各有其不同的艺术特征,本文立足青花瓷的发展史,认为对青花瓷作品的欣赏必须和当时的时代特征相符合,只有具备了时代特色和个性的青花瓷作品才有其收藏的价值。不仅是青花瓷,所有作品也都是同样的道理,作品要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体现其时代性。
牟晓林[5](2014)在《海外需求对明清景德镇瓷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瓷器作为艺术与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与媒介为着眼点,选取瓷器大规模外销的明、清两代为纵向维度的时间段,以明清时期一枝独秀的景德镇瓷器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国家和地区因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色等原因所形成的对于景德镇瓷器的不同需求,进而分析这些需求对于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形塑作用和陶工文化自觉的强化作用。明清时期是以茶叶、丝绸和瓷器为大宗的中国商品大规模外销时期。与茶叶和丝绸相比,瓷器独特的物质组成所形成的质性特征使其更易保存和流传,因而对明清瓷器的外销及其海外市场的全面考察更具可行性。景德镇瓷器的外销在明、清两代不同时期的海外市场重心有所不同,明前期和中期以西亚、非洲的阿拉伯国家以及东南亚和东亚的朝鲜、日本等国为主;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代后期至清代海外市场重心转向欧洲和后来的美洲。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景德镇瓷器的需求差异明显,销往不同国家的景德镇瓷器在整体形制和艺术面貌上存在显着的差别;而海外市场重心在不同时期的转向也对景德镇外销瓷乃至整体的瓷业生产产生不同影响。因而本文在划分四个主要海外市场并在横向维度上探讨其需求差异的同时,也蕴含着纵向维度的不同时期市场重心的转变,瓷器既是实用器皿,也具有艺术性。海外需求则是对景德镇瓷器及其所承载的艺术与文化的认识与接受结果的反馈,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众对景德镇陶瓷器形的不同需求反映出日常生活的实用差异,对品类和纹饰的需求则关联着当时的审美好尚及更深层的价值观判断和文化接受与认同。因而本文从品类、器形和纹饰三个方面分析销往不同国家和地区景德镇瓷器的特征,明确指出海外市场需求对新品类的创烧、新器形和新纹饰的出现所起到的直接或重要的推动作用,即景德镇陶工在遵循传统制瓷技艺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努力仿制和摹绘海外瓷商带来的模型和画稿,并将这些外来的艺术语汇和文化观念加以扬弃和重新编码,内化成景德镇瓷器的艺术要素和表现形式,最终形成明清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多样性特征。明清时期海外市场对景德镇瓷器的需求,刺激当时政府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内部的经济政策和徭役制度,以及分工的细化、工艺的进步等因素,形成对明清景德镇瓷器生产和外销的内外合力,推动以瓷器为媒介的艺术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庞大的海外市场所形成的多样化需求,为景德镇陶工所了解和接受,并持续物化为景德镇瓷器的形态化、视觉化和艺术化体现,不断推进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推陈出新和艺术形式的丰富与发展。与此同时,大规模的海外市场需求和景德镇瓷器的持续外销,形成对景德镇陶工所拥有的技艺优势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适值明清“实学”的兴起所引发的对手工艺行业的价值肯定,内外合力呼唤景德镇陶工文化自觉的内醒、陶瓷艺术地位的提高和稳定性的强化。
万明[6](2012)在《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以时空为视点》文中认为16世纪,扩大到全球的海上贸易,连接起一个世界市场,也连接起一个整体世界,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时空巨变,全球化出现了端倪。此后,东西方文明都是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交融与迅速成长。作为中国瓷器代表的青花瓷传播到世界各地,引领了全球时尚潮流,构成了新的技术与知识融通过程,展现了新的世界性文化景观。与此相联系的,是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变迁。青花瓷确实参与了全球的时空巨变,可以引发我们关于文明成长的深度思考。16世纪独步世界的中国青花瓷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文明是怎样成长的。中西文明的相遇,不只具有血与火的洗礼,也有着融通,从而构成了一部新的全球史。
余张红[7](2012)在《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中西陶瓷贸易》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对外贸易中,陶瓷发挥过重要作用。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华瓷外销经历了恢复发展、鼎盛、衰落三个阶段。本文主要探讨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华瓷的发展状况、在欧美的外销状况及华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三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华瓷的发展状况及中国出口瓷主要品种。顺治和康熙前期,由于政权尚未稳定,华瓷生产处于恢复阶段。“康乾盛世”时期,华瓷发展达到历史高峰,瓷器品种增多,官民窑并举,呈现出兴旺发达的景象。嘉道时期,随着国势的衰微,华瓷的产量和质量都在走下坡路。第二部分讨论了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华瓷在欧美的销售状况。与华瓷生产的三个阶段相对应,华瓷外销也经历了举步维艰、蓬勃发展和趋于低迷三个阶段。清代华瓷外销与各阶段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对外政策有紧密联系。清初至康熙前期华瓷外销以走私为主。18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是华瓷外销的高峰期,茶叶、咖啡、巧克力等新兴饮料在欧洲的流行扩大了华瓷的销量,华瓷进入按订单加工出口阶段。十八世纪晚期,随着欧洲制瓷业的逐步成熟,华瓷外销趋于低迷,在欧洲的市场不断萎缩,外销区域转向美国。19世纪中叶,华瓷被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排挤出国际市场。第三部分探讨了华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媒介作用。华瓷刺激了欧美制瓷业的产生;促进了欧洲由巴洛克风格向洛可可艺术风格的转变;丰富了西方人的社会生活。西方艺术风格也使华瓷的造型、图案、纹饰逐渐西化。纹章瓷、广彩瓷等具有明显西方特色的瓷器逐渐取代青花瓷成为外销瓷的主要品种。
门宇静[8](2012)在《15至17世纪中欧设计交流研究》文中指出十五世纪中欧海路运输航线的贯通使得大量中国手工艺产品行销欧洲各国。中欧设计交流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生着质和量的变化:中国设计逐渐渗入了欧洲人的生产、生活、娱乐、艺术创作等诸多领域之中,欧洲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手工艺品的形态、材质、纹样与色彩。上至权贵名流,下至平民百姓都不同程度的被卷入其中,由此产生的中国设计之影响开始遍布整个欧洲。而正是十五至十七世纪的中欧设计交流,为此后盛行了两个世纪之久的欧洲“中国风设计”的形成和繁盛孕育着生发的力量。本文重在研究在海外贸易驱动之下,中欧设计交流过程中,中国设计元素、设计风格在欧洲的传播,并对特定时期的中欧贸易与手工艺发展的状况进行描述、归纳和总结,探索欧洲“中国风设计”形成的合力,辨析设计文化交流过程中设计风格的融合与再创造,深化对中国设计历史及其文化形成的理解。
徐学琳[9](2007)在《元明龙泉青瓷的若干问题》文中指出龙泉青瓷是我国着名的古陶瓷品种,在元明时期也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分析了元明时期69个出土单位和故宫收藏的龙泉青瓷的基本状况,总结出龙泉青瓷在元明时期的地区分布以及使用阶层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龙泉青瓷在元明两代的最高统治者、社会中上阶层以及平民阶层当中的地位有一明显的变化过程,结合文献,笔者推断这一变迁是传统儒家文化、外来文化(包括蒙古和伊斯兰文化)及世俗商业文化三个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经济因素对于龙泉青瓷在平民阶层中的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徐学琳[10](2007)在《元明龙泉青瓷的若干问题》文中指出龙泉青瓷是我国着名的古陶瓷品种,在元明时期也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分析了元明时期69个出土单位和故宫收藏的龙泉青瓷的基本状况,总结出龙泉青瓷在元明时期的地区分布以及使用阶层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龙泉青瓷在元明两代的最高统治者、社会中上阶层以及平民阶层当中的地位有一明显的变化过程,结合文献,笔者推断这一变迁是传统儒家文化、外来文化(包括蒙古和伊斯兰文化)及世俗商业文化三个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经济因素对于龙泉青瓷在平民阶层中的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外销瓷器的标志——青花瓷及其对亚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外销瓷器的标志——青花瓷及其对亚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莫里斯纹样中的中国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莫里斯纹样概述 |
二、莫里斯纹样与中国瓷器艺术特征的共性 |
(一)以植物为母题的相似选题 |
(二)兼具秩序感的构图手法 |
(三)平面化的造型方式 |
三、莫里斯纹样中的中国元素溯源 |
(一)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 |
(二)维多利亚时期的中国风 |
四、结语 |
(2)中意文化交流中的美第奇陶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主要创新点和学术价值 |
1.6.1 主要创新点 |
1.6.2 学术价值 |
2 中意陶瓷文化交流 |
2.1 中意文化交流 |
2.2 意大利陶瓷中的基督元素 |
2.3 中国外销瓷中的基督元素 |
2.4 意大利绘画作品中陶瓷作品探析 |
2.5 中国陶瓷对意大利陶瓷生产的影响 |
2.5.1 法恩扎陶瓷 |
2.5.2 中国陶瓷对法恩扎陶瓷的影响 |
2.5.3 多西亚陶瓷 |
2.5.4 多西亚陶瓷与美第奇瓷的关系 |
2.5.5 中国陶瓷对多西亚陶瓷的影响 |
2.6 中国陶瓷对意大利日常生活的影响 |
2.6.1 对意大利饮食文化的影响 |
2.6.2 对意大利家居装饰的影响 |
3 美第奇家族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 |
3.1 美第奇家族概况 |
3.1.1 科西莫 |
3.1.2 洛伦佐 |
3.1.3 弗朗西斯科一世 |
3.2 美第奇家族对艺术的赞助 |
3.2.1 赞助艺术的原因 |
3.2.2 赞助教堂建筑 |
3.2.3 赞助艺术家 |
3.3 美第奇家族的中国陶瓷艺术藏品 |
3.3.1 洛伦佐藏品中陶瓷作品分析 |
3.3.2 费迪南德收藏中国陶瓷分析 |
3.3.3 其他成员藏品中陶瓷艺术赏析 |
4 美第奇家族对中国陶瓷的仿制 |
4.1 美第奇家族仿制中国陶瓷的原因和意义 |
4.1.1 美第奇家族仿制中国陶瓷的原因 |
4.1.2 美第奇家族仿制中国陶瓷的意义 |
4.2 美第奇家族仿制中国陶瓷造型和装饰 |
4.2.1 美第奇家族仿制中国陶瓷造型 |
4.2.2 美第奇家族仿制中国陶瓷装饰 |
4.3 美第奇瓷的设计 |
4.3.1 美第奇瓷的风格设计 |
4.3.2 美第奇瓷的功能设计 |
5 美第奇家族的陶器与意大利陶器的关系 |
5.1 意大利马略卡陶器 |
5.2 美第奇马略卡陶器 |
5.3 美第奇马略卡陶器与意大利马略卡陶器的关系 |
5.4 美第奇马略卡陶器对意大利的影响 |
5.4.1 对意大利生活习俗的影响 |
5.4.2 对意大利审美情趣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论民窑瓷器“鱼”装饰的审美与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创新之处 |
第2章 民窑瓷器“鱼”装饰的造型渊源及其演变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关于“鱼” |
2.1.2 “鱼”装饰与传统工艺美术 |
2.1.3 民窑瓷器与官窑瓷器 |
2.1.4 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 |
2.2 民窑瓷器中“鱼”装饰的造型渊源 |
2.2.1 神秘莫测的原始崇拜 |
2.2.2 吉庆祥瑞的象征意味 |
2.2.3 迎合大众的民俗意蕴 |
2.2.4 阴阳两仪的哲学理念 |
2.3 民窑瓷器中“鱼”装饰的历史演变 |
第3章 民窑瓷器“鱼”装饰的审美特点及表现形式 |
3.1 民窑瓷器“鱼”装饰的功能与审美 |
3.1.1 以实用功能为主的艺术形式 |
3.1.2 以审美功能为主的艺术形式 |
3.2 民窑瓷器“鱼”装饰的表现形式 |
3.2.1 工艺技法的表现 |
3.2.2 釉彩装饰的表现 |
3.2.3 构图方式的表现 |
3.2.4 形态组合的表现 |
3.2.5 水墨用笔的表现 |
第4章 “鱼”装饰在当下瓷器创作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
4.1 “鱼”装饰的现实意义 |
4.2 “鱼”装饰应用的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4)青花人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古代青花人物画概述 |
第一节 青花人物画的发展背景 |
第二节 青花人物画的题材与特征 |
一 古代科举制度下的宦官人物 |
二 崇尚自然隐居山林的高士 |
三 神话故事传说和对儒道的崇拜 |
四 历史故事和文学戏剧题材 |
五 婴戏图和百子图 |
六 劳动人民的市井生活 |
第三节 青花人物画的题材和造型的关系 |
第三章 明清青花人物画的变迁 |
第一节 明清青花人物装饰与元代之比较 |
第二节 明清青花人物瓷民窑与官窑之别 |
一 民窑与官窑产生的时代背景 |
二 民窑与官窑制作工艺的不同 |
第三节 釉里红在青花人物画中的体现 |
一 青花人物从单色瓷到彩色瓷的转变 |
二 釉里红在青花人物画中的运用 |
第四章 青花人物画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青花人物画与传统水墨画的交融 |
第二节 民窑青花人物画中的漫画元素应用 |
第三节 青花人物画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海外需求对明清景德镇瓷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一章 明清景德镇瓷器的主要海外市场及需求 |
第一节 西亚、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需求 |
一、市场形成 |
二、满足聚餐之用的实用需求 |
三、满足典礼和丧葬之用的仪礼需求 |
第二节 欧洲地区的需求 |
一、市场形成 |
二、满足日用的实用需求 |
三、“自上而下”的身份象征及审美需求 |
第三节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需求 |
一、市场形成 |
二、推进文明进程的实用需求 |
三、推进全球贸易的商业需求 |
第四节 美洲地区的需求 |
一、市场形成 |
二、作为生活必备品的实用需求 |
三、展现独立、平等观念的文化需求 |
小结 |
第二章 海外需求对相关政策与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影响 |
第一节 相关政策的变化 |
一、外交政策 |
二、内部经济政策 |
三、徭役制度 |
第二节 分工的细化 |
小结 |
第三章 海外需求对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影响 |
第一节 瓷土成分的变化 |
第二节 成型工艺的进步 |
第三节 装饰技艺的创新 |
第四节 窑炉结构的更替 |
小结 |
第四章 适应海外需求的明清景德镇瓷器 |
第一节 品类分析 |
一、青瓷和白瓷 |
二、青花和釉里红 |
三、颜色釉和彩瓷 |
四、“克拉克瓷”、“巴达维亚瓷”和“中国伊万里瓷” |
第二节 器形分析 |
一、伊斯兰风格器形 |
二、日本风格器形 |
三、欧洲风格器形 |
第三节 纹饰分析 |
一、伊斯兰风格纹饰 |
二、日本风格纹饰 |
三、欧洲风格纹饰 |
小结 |
结语 |
一 |
二 |
三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致谢 |
(6)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以时空为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青花瓷的空间展开:从本土到全球 |
(一) 本土的空间 |
(二) 全球的空间 |
三、青花瓷的时间符号:纹章瓷与克拉克瓷 |
(一) 纹章瓷 |
(二) 克拉克瓷 |
四、文明的成长:新技术与知识的融通 |
五、结 语 |
(7)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中西陶瓷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
1.2 学术回顾及研究现状 |
2 17 世纪中期-19 世纪中期华瓷的发展及外销瓷状况 |
2.1 17 世纪中期-19 世纪中期华瓷发展状况 |
2.1.1 缓慢恢复期—顺治、康熙早期 |
2.1.2 繁荣昌盛期—康乾盛世时期 |
2.1.3 逐渐衰落期—嘉道时期 |
2.2 17 世纪中期-19 世纪中期外销瓷状况 |
3 17 世纪中期-19 世纪中期华瓷的外销状况 |
3.1 汉至明末的中西陶瓷贸易简单回顾 |
3.2 明清之际过渡期的中西陶瓷贸易 |
3.2.1 复杂的国内政治环境与海禁政策 |
3.2.2. 荷兰取代葡萄牙在华瓷贸易中的地位 |
3.2.3 举步维艰的中西陶瓷贸易 |
3.3 康乾盛世时期的中西陶瓷贸易 |
3.3.1 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与开海贸易 |
3.3.2 蓬勃发展的中西陶瓷贸易 |
3.3.3 英国取代荷兰在华瓷贸易中的地位 |
3.3.4 新兴饮料推动下的中西陶瓷贸易 |
3.3.4.1 茶叶 |
3.3.4.2 咖啡和巧克力 |
3.3.5 华瓷按订单加工出口 |
3.4 转折期的中西陶瓷贸易 |
3.4.1 由盛转衰的社会环境与“闭关锁国”政策 |
3.4.2 趋于低迷的中西陶瓷贸易 |
3.4.2.1 华瓷在欧洲市场的萎缩 |
3.4.2.2 华瓷在美国市场的兴起 |
3.4.3 华瓷外销趋于低迷的原因 |
3.4.3.1 欧美制瓷业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改变 |
3.4.3.2 华瓷质量和产量的下降 |
3.4.3.3 贩运华瓷利润下降 |
4 17 世纪中期-19 世纪中期陶瓷贸易的特点与影响 |
4.1 华瓷对欧洲制瓷业的影响 |
4.2 华瓷外销推动下的中西方艺术交流 |
4.2.1 华瓷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 |
4.2.2 西方艺术风格对华瓷的影响 |
4.3 华瓷对西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
4.3.1 华瓷引领的“中国热” |
4.3.2 华瓷对西方社会生活的影响 |
4.3.3 华瓷对西方文学和美术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15至17世纪中欧设计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动机、目的和章节安排 |
第一章 15-17 世纪中欧设计交流的政策背景 |
第一节 手工业政策 |
第二节 海外贸易政策 |
第二章 15 世纪初至 16 世纪初中国设计输入欧洲 |
第一节 海外贸易政策调整对中欧设计交流产生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官手工业产品的输出 |
第三节 中国民间手工产品输出的多元化 |
第四节 中欧设计交流的初步形成 |
第三章 16 世纪初至 17 世纪中期的中欧设计交流 |
第一节 海外贸易政策废弛对中欧设计交流产生的影响 |
第二节 殖民者与传教士东来 |
第三节 中外设计交流的广泛展开与具体表现 |
第四章 17 世纪中晚期的中欧设计交流 |
第一节 朝代更迭对中欧设计交流的影响 |
第二节 欧洲人编撰的中国内容书籍对中欧设计交流的影响 |
第三节 欧洲中国风设计的盛行与具体表现 |
结语:15-17 世纪中欧设计交流研究的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研究相关联的大事件 |
作者简介 |
四、中国外销瓷器的标志——青花瓷及其对亚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莫里斯纹样中的中国元素[J]. 孙弋,张毅.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0(01)
- [2]中意文化交流中的美第奇陶瓷[D]. 陈婉婷.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3]论民窑瓷器“鱼”装饰的审美与表现[D]. 李漪赞.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4]青花人物画研究[D]. 郭萌迪. 郑州大学, 2014(04)
- [5]海外需求对明清景德镇瓷器的影响[D]. 牟晓林.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08)
- [6]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以时空为视点[J]. 万明. 历史研究, 2012(05)
- [7]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中西陶瓷贸易[D]. 余张红. 宁波大学, 2012(06)
- [8]15至17世纪中欧设计交流研究[D]. 门宇静.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3)
- [9]元明龙泉青瓷的若干问题[J]. 徐学琳. 东方博物, 2007(02)
- [10]元明龙泉青瓷的若干问题[J]. 徐学琳. 东方博物,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