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苦丁茶资源种子及扦插繁育(论文文献综述)
史莹莹[1](2020)在《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对不同遮荫处理的生理响应及耐阴性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的中心之一,植物种类丰富,应用价值较高。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是苦苣苔科中重要的一个属,其多数种类观赏性强,具备一定的耐阴性以及作为盆花及室内垂直绿化材料的开发潜力。为了探究其在室内环境中对弱光条件的耐受性,本研究以永福报春苣苔(P.yungfuensis)、尖萼报春苣苔(P.pungentisepala)、‘翔鸟’报春苣苔(P.‘Flying Wings)、‘启明星’报春苣苔(P.‘Venus’)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遮荫条件下开展了形态及生理生化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4种报春苣苔遮荫处理后在叶形、叶色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遮荫率的增大,尖萼报春苣苔和‘启明星’报春苣苔的叶形由长条形向椭圆形变化,叶色逐渐加深且光亮度增加,不同遮荫率下均未出现黄化现象;而永福报春苣苔和‘翔鸟’报春苣苔的叶形、叶色无明显变化,但在重度遮荫下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黄化现象。2.4种报春苣苔的叶片组织结构在遮荫处理后均发生显着变化。随着遮荫率的增大,除尖萼报春苣苔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持续上升,栅海比无显着变化外,其他三种的叶片厚度先升后降,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持续下降,海绵组织厚度持续上升。3.4种报春苣苔的生理特性在遮荫处理后均发生显着变化。随着遮荫率的增大与遮荫时间的延长,Pro含量下降;MDA含量下降;POD活性上升,CAT活性上升,SOD活性先升后降;ROS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但最终低于或近似对照;ABA含量先升后降;叶绿素a及叶绿素b含量持续上升;叶绿素a/b下降。4.不同遮荫处理的生理生化综合比较结果表明,永福报春苣苔、‘翔鸟’报春苣苔和‘启明星’报春苣苔3种植物的生理生化耐受范围比较广,而尖萼报春苣苔的生理生化耐受范围比较窄。轻度遮荫条件下,永福报春苣苔的耐受时间最长,为60d;而中度和重度遮荫条件下,‘启明星’报春苣苔的耐受时间最长,也为60d。在耐受范围内,4种报春苣苔普遍表现出抗氧化酶活性上升,MDA含量下降,ROS含量下降,叶绿素含量升高或不变的变化趋势,自我调节能力较强。5.耐阴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耐阴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尖萼报春苣苔>‘启明星’报春苣苔>‘翔鸟’报春苣苔>永福报春苣苔;与耐阴性较显着的相关指标分别为POD活性、ABA含量、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MDA含量、叶绿素a/b、叶片厚度。6.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耐阴性评价的最优回归方程,筛选出显着影响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耐阴能力的2项指标(或变量):POD酶活性、叶绿素a/b值,两变量的影响程度高达94.8%。本研究确定了4种报春苣苔在不同遮荫条件下的耐受时间范围及其耐阴性强弱,筛选出显着影响4种报春苣苔耐阴能力的2项指标,简化了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耐阴性综合评价工作,为其栽培养护和种质筛选提供了理论参考。
余云云[2](2019)在《桢楠组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桢楠(Phoebezhennan),樟科楠属,常绿高大乔木,杆形劲直,木质坚硬,生长寿命长,为我国独有的珍贵保护树种,也是理想的庭院树种和园林景观绿化树种,且木材文理清晰美观,抗腐蚀性好,是极佳的木材树种,现在还有人发现桢楠植物精油有抑制肿瘤细胞增长的功效。由于桢楠自然分布数量少,种子采集资源稀缺,抗逆性差,育苗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桢楠这一树种资源日益消减,出现供需严重不足的现象,迫切需要利用组织培养的方式来快速繁育桢楠。目前关于樟科各树种的栽培繁育技术虽有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桢楠组织培养的研究甚少,目前还没有发现成功的案例,只有个别学者诱导出桢楠的愈伤组织,但是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从无菌体系的建立,初代培养,继代增殖,生根诱导以及愈伤诱导优化五个方面对桢楠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试验探讨,筛选出适宜桢楠的组培条件,构建较为完整的桢楠组培体系,对保护珍稀树种的种质资源,增加桢楠繁育方式,扩大园林景观树种选择,解决桢楠资源缺少现状,广泛应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关于桢楠组培体系研究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桢楠带芽茎段的最佳消毒措施是以0.1%Hgc12溶液处理4.5min,污染率控制在40%左右,且萌发率最高,达到了 68.42%。在此基础上增加处理时间,以0.1%Hgc12施以5.5min-15min时的污染率没有区别,但是芽萌发率却降到了 15.39%。以0.1%升汞浸泡外植体3.0min-3.5min,或者用不同浓度的Naclo溶液浸泡15min时,污染率突增,污染率达到了 90%左右。(2)桢楠启动培养时,最宜芽萌发诱导培养基为1/2 MS+2.0 mg/L 6-BA+1.0 mg/LZT+0.3 mg/L IBA,且外植体采用幼嫩新梢带芽茎段最为适宜,取材时间控制在四月份时,启动培养的效果最好,污染率只有6.72%,成活率高达95.96%,芽萌发率达到71.19%。(3)诱导桢楠丛生芽增殖培养时,最佳的培养条件是以启动培养中外植体年龄为2-3月幼苗所萌发的新芽为材料,以1/2 MS为基础培养基再添加浓度分别为0.5 mg/L和4.0 mg/L的TDZ和GA3时,新生芽增殖系数达到2.92且芽增殖现象出现早,红绿色新生芽长势好,生长健壮。(4)桢楠根系诱导时,当NAA和IBA都在0.01 mg/L-1.0 mg/L的不同浓度水平下诱导生根时,仅发现愈伤组织并且未观察到根系。当处理为1/2MS+0.01 mg/L NAA+0.2 g/L活性炭时能成功长出约2cm的白色粗健强壮根系,但是生根率不高,只有 8.33%。(5)进行桢楠愈伤诱导时,以幼叶作为外植体材料,基础培养基选用MS再添加0.5 mg/L6-BA+5.0 mg/LNAA,暗培养一周左右再进行光培养,愈伤诱导率最高达96.87%,几乎每个外植体上都诱导出大量密集点状愈伤,质地疏软,呈白色偏绿色。
付美华[3](2015)在《贵州省小叶苦丁茶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整理了贵州小叶苦丁茶的零碎文件,系统的叙述贵州苦丁茶栽培技术、生态条件、生态学特征等,为很好的发展小叶苦丁茶提供栽培参考。
李黎,陈文德,张麒麟[4](2014)在《拓展四川苦丁茶资源多功能利用渠道》文中研究说明四川苦丁茶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保健功能和文化内涵,是我省民间的一种传统绿色、无污染的饮料。文章评述了四川苦丁茶资源种类与分布、初级产品、观赏茶叶等内容,阐述了挖掘该物种的文化内涵,开拓资源旅游市场,从而发展四川苦丁茶新资源观,并进一步展望其开发的市场前景和应用潜能。
王丽英[5](2014)在《北美冬青繁育及其园林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北美冬青(Ilex verticillata),冬青科冬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俗称winterberry,又名轮生冬青,美洲冬青。原产美国东北部,分布于沼泽、潮湿灌木区和池塘边。树形美观,秋冬季节红果挂满枝头,经冬不掉,宿果期长达5个月之久,是营造秋冬季节植物景观的优良树种。本课题对北美冬青的生物学特性、扦插繁殖技术、盆栽技术及其园林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试验基地设在浙江省杭州润土园艺科技有限公司的余杭基地,研究结果如下:(1)杭州地区北美冬青物候明显,其叶芽萌动期均集中在3月初至3月中下旬,花芽萌动期主要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展叶期集中于3月中下旬至4月中上旬;盛花期主要集中在5月10日左右和5月20日左右;果实转色期主要集中在9月至10月初;果实脱落期明显不同,最晚于3月中下旬脱落;叶转色期集中于10月中下旬;叶脱落期大多在11-12月。对其生长发育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株高、冠幅及一年生小枝长度等指标的增长趋势符合“慢-快-慢”S曲线;小叶数量的增长主要集中在4月1日至5月21日期间,不符合“慢-快-慢”S曲线。(2)以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生根剂处理北美冬青一年生嫩枝插穗,最佳处理组合为一年生插穗浸于浓度为500mg·L-1的IBA溶液,生根率可高达97.69%。(3)以珍珠岩、泥炭和蛭石3种基质的不同配比组成12种扦插基质进行试验,结果显示,最佳的基质为M11(15%珍珠岩+35%泥炭+50%蛭石),生根率为63.89%,平均根长为4.05cm,根系效果指数高达0.65。(4)以草炭土、稻壳、水洗干牛粪及黄心土为原始基质按不同比例混合进行基质栽培试验,综合地上部与地下部所有指标的观测结果,北美冬青最佳的栽培基质为4号基质(50%草炭土+20%水洗干牛粪+20%稻壳+10%黄心土)。但从经济方面考虑,3号基质(80%水洗干牛粪+20%黄心土)比较适宜。(5)叶面喷施和盆土浇施不同浓度的PP333溶液对盆栽北美冬青生长影响差异显着且有所不同,且同浓度的多效唑抑制作用喷叶比灌根效果更为明显。矮化效果最佳的处理组合为叶面喷施5000mg·L-1和盆土浇施10000mg·L-1;年前9月浇施1000mg·L-1PP333的矮化效果佳于翌年3月,且其矮化效果与盆栽的株龄无明显关系。(6)遮阴试验表明,75%的遮光率有助于降低北美冬青的落叶率和落果率,增加果实横径和纵径,同时也会明显推迟果实转色的时间。(7)结合国外北美冬青应用情况,对北美冬青的切枝、插花、盆栽观赏和园林绿地美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舒翔,范川,黄复兴,李平,兰波[6](2013)在《老鹰茶扦插繁殖研究》文中提出在雅安市中里镇进行了老鹰茶扦插繁殖系列实验,以期选出适宜老鹰茶扦插繁殖的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浓度,适宜的扦插月份,以及适宜的插穗长度,并探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对老鹰茶扦插苗根长度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效果最好的生长调节剂是ABT(500mg·L-1),最适宜的扦插月份是8月到10月份,最适宜的插穗长度为5cm,高浓度的生长调节剂促进根的数量,低浓度的生长调节剂促进根长。
罗轶奇[7](2012)在《与苦丁茶冬青性别相关的RAPD-SCAR标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 J. Tseng)是雌雄异株的多年生乔木,其老叶和嫩芽均可饮/药两用,具有多种保健作用和药用功效。此外,该种植物还是一种良好的园林观赏树种;其优良的雌性植株可用于观果,优良的雄性植株可用于赏花。由于苦丁茶冬青的性生理成熟期长(定值后5~6年),加之幼龄植株或成年植株在无花/无果的季节中没有任何形态特征可以指示其性别,故确定育种材料的性别是苦丁茶冬青杂交育种工作中的一件十分耗时的工作。本研究中利用RAPD-SCAR双重分子标记技术对苦丁茶冬青的性别进行早期鉴定,即先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找出与性别性状密切关联的RAPD标记(特异的RAPD条带),然后将这种特异条带回收,克隆和测序,并根据测序结果,在原来RAPD引物的两端延长10~17bp,从而设计出一对较长的SCAR引物,以提高退火温度,增强反应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进而用新设计的特异SCAR引物进行PCR扩增,将特异的RAPD标记转化为只检测单一带型的SCAR标记。这种SCAR标记技术操作简便快速,实验成本低廉,适合对大批量性别不明确的苦丁茶冬青样品进行性别早期鉴定,在生产上有推广应用前景。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苦丁茶冬青RAPD-PCR反应的5种因素4水平进行优化试验。最终确定苦丁茶冬青RAPD-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在25μL反应体系中,DNA模板20ng, Mg2+2.5mmol/L,引物浓度为0.3μmol/L, Taq聚合酶浓度为2.0U, dNTPs浓度为200μmol/L。最佳的RAPD-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然后94℃变性30s,36℃退火30s,72℃延伸120s,进行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4℃保存。2.利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和RAPD-PCR扩增程序,筛选了91条随机引物,共计有24条引物能在雌/雄DNA/样品池显示多态性,其中引物S164和S191分别扩增得到2个雄性特异标记S164-900和S191-800。3.对2个雄性特异片段S164-900和S191-800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分别获得928bp、824bp的核苷酸特定序列。根据对2个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分别设计出一对SCAR引物,其中S164-900标记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并命名为SK-928;S191引物的RAPD标记转化失败。4.利用此SCAR标记对已知性别的90份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进行实际检测,结果表明其中50份雄性种质材料中均能扩增出SK-928条带,40份雌性种质材料中仅有3份扩增出了SK-928条带,符合率为96.7%,由此可以证明该SCAR标记(SK-928)可以应用于对大批量苦丁茶冬青样品的性别进行早期鉴定。
袁迎燕[8](2010)在《毛蕊铁线莲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毛蕊铁线莲(Clematis lasiandra Maxim.)当年生幼嫩枝条的带芽茎段、节间、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结合方差分析,探讨了毛蕊铁线莲离体培养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对毛蕊铁线莲无菌苗诱导、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愈伤组织防褐化方法、壮苗生根、炼苗与移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得到最佳培养配方及培养程序,从而为建立毛蕊铁线莲的快繁体系、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得出:①毛蕊铁线莲外植体组织培养最佳取材时间为3月,启动率高,污染率低。带芽茎段、节间和叶片启动率分别为81.67%、66.67%和75.00%,污染率分别为15.00%、22.03%和13.33%。②毛蕊铁线莲用0.1%的Hgcl2灭菌时间带芽茎段为5min,节间为5min,叶片为3min。③初代培养:带芽茎段培养基以MS+6-BA 1.00 mg·L-1+NAA 0.10 mg·L-1为最适培养基配方,启动率高达90.56%,出芽指数1.75;节间愈伤诱导培养以MS+6-BA2.00 mg·L-1+NAA 0.10 mg·L-1为最适宜培养基配方,出愈率83.30%;叶片愈伤诱导培养以MS+6-BA 0.50 mg·L-1+NAA 0.10 mg·L-1+2,4-D 0.10 mg·L-1为最适宜培养基配方,出愈率80.30%。④继代培养:适宜于带芽茎段不定芽增殖培养的最优组合是MS+6-BA 1.00mg·L-1+NAA 0.10 mg·L-1,30d后增殖倍数达3.2;适宜于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培养的最优组合是MS+6-BA 2.00 mg·L-1+NAA0.10 mg·L-1+2,4-D 0.01 mg·L-1,增殖率为24.45%;适宜于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的最优组合是MS+6-BA 2.00 mg·L-1+NAA 0.05mg·L-1,分化率为36.67%。⑤愈伤组织防褐化:MS+6-BA2.00 mg·L-1+NAA0.10mg·L-1+2,4-D 0.01mg·L-1+ PVP 2g·L-1较好,褐化率仅为30.43%。⑥有效苗的培养:以MS+蔗糖40g·L-1为最适宜培养基配方组合,植株生长健壮,有效苗率为65.21%。⑦生根培养:以1/4MS+NAA 0.50 mg·L-1+AC 1.00 g·L-1+蔗糖15 g·L-1为最适宜培养基配方组合,植株生长健壮,生根率最高,达86.10%,平均根数4.3条。⑧炼苗与移栽:移栽基质以珍珠岩、蛭石、腐殖土以1:1:2的比例效果最好,成活率为75%。
庄辉发[9](2009)在《大叶冬青苦丁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文中研究指明大叶冬青苦丁茶是一种用途较广的珍贵药用植物资源,近几年来市场对大叶冬青苦丁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本文综述大叶冬青苦丁茶化学成分、繁育技术、病虫害防治、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王利英[10](2008)在《几种浙江省乡土冬青属植物繁殖技术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冬青属(Ilex)植物多为常绿树种,是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不仅具有良好的园林观赏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目前城市园林绿地中还未得到开发和推广应用,是一类极具潜力的乡土观赏植物。本文选取4种浙江省原产冬青属植物毛冬青Ilex pubescens、绿冬青I. virdis、构骨I. cornuta和浙江冬青I. zhejiangensis为试验材料,多次调查详细观察了它们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测定沙藏层积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并以其中3种植物(绿冬青、构骨和浙江冬青)为对象进行外源激素处理对扦插繁殖影响试验和光合作用测定,旨在为冬青属植物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4个区域(缙云大洋山、开化古田山、泰顺乌岩岭、临安玲珑山)的调查发现,4种植物均具有一定的耐荫性,都能较好生长于郁闭度较高的常绿阔叶林中。试验表明,并非所有冬青属植物都存在隔年(12月以上)萌发现象,无论是在自然条件储藏还是低温沙藏层积处理后,毛冬青和绿冬青都能于翌年萌发。同时,验证了沙藏层积对种子有催芽作用,毛冬青和绿冬青沙藏2月后发芽率分别为28.8%和26.7%,比未沙藏层积处理的种子提高6.3%和5.9%,构骨和浙江冬青则为沙藏14月后发芽率最高,分别为19.8%和23.6%,比未沙藏层积的种子提高5.8%和6.1%。但是总体而言4种植物发芽率均不高,大部分种子仍存在休眠现象,究其原因可能和冬青属植物种子外壳坚硬,透水性差有关,其真正休眠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在3种外源激素(NAA、IAA和IBA)促进3种冬青属植物(绿冬青、构骨和浙江冬青)插条生根效果上,本试验的结果对其进行了验证。其他不同外源激素的不同浓度对于不同的冬青属植物的插条生根均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在对生根率、最长不定根长和侧根数均有显着影响上(除不同浓度IBA对构骨插条的最长不定根长影响不显着外)。其中100 mg/L的NAA对绿冬青的生根率促进明显,使其达到32.66%,比对照提高了20.15%,300mg/L的IAA对构骨、浙江冬青的生根率促进明显,使其达到75.39%和51.72%,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4.52%和10.42%。对于外源激素的浓度效应,本试验说明低浓度具有明显的加成作用,而当外源激素浓度过高时则会出现一定的抑制作用。3.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不同冬青属植物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进行比较。绿冬青、浙江冬青、构骨的光补偿点分别为20.94、29.91、24.02μmol·m-2·s-1,无显着差异;3种植物的光饱和点分别为1204.29μmol·m-2·s-1、1305.10μmol·m-2·s-1、1516.67μmol·m-2·s-1,存在较大差异;3种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3.33μmol·m-2·s-1、5.53μmol·m-2·s-1和8.43μmol·m-2·s-1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此外构骨的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为60.520,显着高于绿冬青(40.217)和浙江冬青(19.900),分别是绿冬青和浙江冬青的1.51、3.04倍;构骨的qN为0.947,分别是绿冬青(0.859)和浙江冬青(0.733)的1.10、1.29倍,其差异性达显着水平。明确冬青属植物的光合特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立地的生态效益,为科学配置该属植物提供依据。4.根据该属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在冬青属植物开发应用研究上,该属植物可开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绿篱、地被等方面。并以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从2001年建立以来引种的17种冬青属植物的初步研究为例,对该属植物的资源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推荐引种7种极具开发价值植物(包括本文所选的3个未被开发种在内),最后对其引种应用等方面提出期望。
二、四川苦丁茶资源种子及扦插繁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苦丁茶资源种子及扦插繁育(论文提纲范文)
(1)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对不同遮荫处理的生理响应及耐阴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苦苣苔科研究进展 |
1.1.1 苦苣苔科植物概述 |
1.1.2 苦苣苔科新种发表及新品种登录 |
1.1.3 苦苣苔科植物的应用开发研究 |
1.1.4 苦苣苔科植物繁殖栽培研究 |
1.1.5 苦苣苔科植物分子机理研究 |
1.1.6 苦苣苔科植物抗逆生理研究 |
1.2 遮荫对植物生长与生理的影响 |
1.2.1 遮荫对植物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 |
1.2.2 遮荫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3 遮荫对植物色素含量的影响 |
1.2.4 遮荫对植物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处理与方法 |
2.3.1 试验处理 |
2.3.2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遮荫对报春苣苔属的影响 |
3.1.1 遮荫对报春苣苔属形态生长的影响 |
3.1.2 遮荫对报春苣苔属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
3.1.3 遮荫对报春苣苔属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 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耐阴性综合评价 |
3.2.1 各项指标的耐阴系数 |
3.2.2 主成分分析 |
3.2.3 隶属函数分析 |
3.2.4 各综合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5 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耐阴能力值 |
3.3 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耐阴性鉴定指标筛选 |
3.3.1 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
3.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遮荫对报春苣苔属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 |
4.2 遮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3 遮荫对报春苣苔属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4 遮荫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5 遮荫对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4.6 遮荫对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
4.7 遮荫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8 各形态指标与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的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试验指标的多重比较 |
附录B 单项指标的耐阴系数与相关系数矩阵 |
附录C 缩略词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2)桢楠组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1.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述 |
1.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形成 |
1.1.3 植物组织培养的分类 |
1.1.4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
1.2 木本植物组培研究进展 |
1.2.1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
1.2.2 木本植物组培玻璃化现象 |
1.2.3 木本植物组培中褐化现象 |
1.3 桢楠组培研究现状 |
1.4 桢楠简介及研究概况 |
1.4.1 桢楠简介 |
1.4.2 繁殖培育技术研究概况 |
1.4.3 桢楠的观赏价值及园林应用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点 |
3.2 试验材料 |
3.2.1 植物材料 |
3.2.2 植物激素 |
3.2.3 基础培养基 |
3.2.4 试验试剂与仪器 |
3.3 技术路线 |
3.4 试验方法 |
3.4.1 桢楠组织培养的直接发生途径 |
3.4.2 桢楠组织培养的间接发生途径 |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桢楠组织培养的直接发生途径 |
4.1.1 外植体最佳灭菌方法的确定以及污染率的动态变化 |
4.1.2 初代培养 |
4.1.3 继代增殖 |
4.1.4 生根培养 |
4.2 桢楠组织培养的间接发生途径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贵州省小叶苦丁茶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技术研究 |
1.1 种子预处理与播种量 |
1.2 繁殖材料的保存于繁殖方法 |
1.2.1 种子繁殖 |
1.2.2 无性繁殖 |
1.2.2.1扦插法 |
2 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3 生态条件的研究 |
3.1 适生条件 |
3.1.1 温度 |
4 病虫害防治 |
5 意义 |
6 展望 |
(4)拓展四川苦丁茶资源多功能利用渠道(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民间苦丁茶的种类、分布 |
2 四川苦丁茶资源多功能利用渠道 |
2.1 四川苦丁资源初级产品利用现状 |
2.2 探究四川苦丁茶潜在文化内涵 |
2.3 敦促四川苦丁茶旅游业的兴起 |
3 发展四川苦丁茶新资源观 |
4 四川苦丁茶多功能利用发展前景分析 |
(5)北美冬青繁育及其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综述 |
1.1 冬青属植物研究进展 |
1.1.1 冬青属植物概况 |
1.1.2 繁育技术研究 |
1.1.3 栽培技术研究 |
1.1.4 园林应用研究 |
1.1.5 药用研究 |
1.2 木本植物培技术研究 |
1.2.1 栽培基质研究 |
1.2.2 矮化栽培技术研究 |
1.2.3 遮阴栽培技术研究 |
1.3 北美冬青研究进展 |
1.3.1 北美冬青概况 |
1.3.1.1 形态特征 |
1.3.1.2 生态习性 |
1.3.1.3 繁殖栽培 |
1.3.1.4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 |
1.3.2 北美冬青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1 北美冬青国内研究动态 |
1.3.2.2 北美冬青国外研究动态 |
2 北美冬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基本形态特征及观赏特性观测 |
2.2 北美冬青物候期观测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1.1 观测材料 |
2.2.1.2 观测时间与观测地概况 |
2.2.1.3 观测内容及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北美冬青生长指标观测 |
2.3.1 材料和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2.1 株高生长变化研究 |
2.3.2.2 冠幅生长变化研究 |
2.3.2.3 一年生枝生长变化研究 |
2.3.2.4 叶生长变化研究 |
2.4 小结 |
3 北美冬青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不同生根剂种类及浓度 |
3.1.2.2 不同扦插基质配比 |
3.1.3 扦插及插后管理 |
3.1.4 指标测定与统计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生根剂种类及浓度对北美冬青插穗生根的影响 |
3.2.1.1 对插穗生根率的影响 |
3.2.1.2 对插穗生根数量的影响 |
3.2.1.3 对插穗平均根长的影响 |
3.2.1.4 对插穗根系效果指数的影响 |
3.2.2 不同基质配比对北美冬青插穗生根的影响 |
3.2.2.1 对插穗生根率的影响 |
3.2.2.2 插穗生根数量的影响 |
3.2.2.3 对插穗最大根长与平均根长的影响 |
3.2.2.4 对插穗根系直径的影响 |
3.2.2.5 对插穗根系效果指数的影响 |
3.3 小结 |
3.3.1 不同生根剂种类及浓度对北美冬青扦插生根的影响 |
3.3.2 不同基质配比对北美冬青插穗生根的影响 |
4 北美冬青盆栽栽培技术研究 |
4.1 北美冬青盆栽栽培基质研究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4.1.1.2 试验方法 |
4.1.1.3 观测指标 |
4.1.1.4 统计分析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2.1 不同基质对北美冬青地上形态指标的影响 |
4.1.2.2 不同基质对北美冬青地下根部指标的影响 |
4.2 北美冬青盆栽矮化研究 |
4.2.1 不同多效唑浓度及施用方法对盆栽的矮化效应 |
4.2.1.1 材料与方法 |
4.2.1.2 结果与分析 |
4.2.2 不同时期的多效唑处理对盆栽的矮化效应 |
4.2.2.1 材料与方法 |
4.2.2.2 结果与分析 |
4.3 北美冬青盆栽遮阴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4.3.1.2 试验方法 |
4.3.1.3 测定指标 |
4.3.1.4 统计分析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2.1 遮阴对北美冬青落叶落果率的影响 |
4.3.2.2 遮阴对北美冬青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2.3 遮阴对北美冬青果实转色的影响 |
4.4 小结 |
5 北美冬青园林应用研究 |
5.1 切枝观赏 |
5.2 艺术插花 |
5.3 盆栽观赏 |
5.4 园林绿地美化 |
5.4.1 庭园绿化 |
5.4.1.1 以秋冬季观果为主形成主景 |
5.4.1.2 与建筑或小品结合形成配景 |
5.4.1.3 屋顶绿化 |
5.4.1.4 街道绿化 |
5.4.2 公园绿化 |
5.4.2.1 花境 |
5.4.2.2 园路 |
5.4.2.3 湖池岸边 |
5.4.2.4 草坪 |
5.4.2.5 林缘 |
5.4.2.6 坡地 |
5.5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录 |
附图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老鹰茶扦插繁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生境和实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实验设计 |
1.2.2 试剂的配制 |
1.2.3 插穗的剪取及处理 |
1.2.4 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扦插的影响 |
2.1.1 根对苗的影响 |
2.1.2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2.1.3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生根数量的影响 |
2.1.4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根长度的影响 |
2.1.5 试剂的选择 |
2.2 不同扦插时间对成活率的影响 |
2.3 不同长度插穗成活率差异显着性 |
3 结论 |
(7)与苦丁茶冬青性别相关的RAPD-SCAR标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文献综述 |
1 苦丁茶冬青研究进展 |
1.1 苦丁茶历史文献记载与原植物考证 |
1.1.1 与苦丁茶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 |
1.1.2 苦丁茶原植物 |
1.2 苦丁茶冬青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
1.2.1 苦丁茶冬青的主要化学成分 |
1.2.2 苦丁茶冬青的药理作用 |
1.2.2.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1.2.2.2 降血脂、血糖作用 |
1.2.2.3 抗氧化作用 |
1.2.2.4 其他作用 |
1.3 苦丁茶冬青的开发与利用 |
1.3.1 苦丁茶冬青混合饮料 |
1.3.2 以苦丁茶冬青为主要材料的其他产品 |
2 分子标记技术 |
2.1 分子标记技术的分类 |
2.1.1 RFLP |
2.1.2 RAPD |
2.1.3 AFLP |
2.1.4 SCAR |
3. 雌性异株植物的性别 |
3.1 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机制 |
3.1.1 性染色体决定型 |
3.1.2 基因平衡决定型 |
3.1.3 性别基因决定型 |
3.2 植物性别鉴定方法归类 |
3.2.1 外观形态学鉴别 |
3.2.2 生理生化鉴别 |
3.2.3 同工酶鉴别 |
3.2.4 染色体组型鉴别 |
3.2.5 分子标记鉴别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5 技术路线 |
二、与苦丁茶冬青性别相关的RAPD-SCAR标记的开发 |
1 苦丁茶冬青性别调查与基因组DNA的提取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主要化学试剂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1.4 实验方法 |
1.1.4.1 苦丁茶冬青性别调查 |
1.1.4.2 苦丁茶冬青基因组DNA的提取 |
1.1.4.3 苦丁茶冬青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1.1.4.4 苦丁茶冬青雌/雄DNA基因池的构建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苦丁茶冬青性别观测结果 |
1.2.2 苦丁茶冬青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1.2.3 苦丁茶冬青雌/雄基因池的构建 |
2 与性别相关的RAPD特异标记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实验方法 |
2.1.4.1 利用正交设计对苦丁茶冬青RAPD体系进行优化 |
2.1.4.2 苦丁茶冬青RAPD-PCR扩增程序的优化 |
2.1.4.3 RAPD分析有效引物的筛选 |
2.1.4.4 在雌/雄DNA样品池间筛选有差异的引物 |
2.1.4.5 用单样验证雌/雄DNA池间有差异的引物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RAPD-PCR实验条件正交设计结果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 |
2.2.2 PCR各影响因素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
2.2.2.1 模板DNA用量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
2.2.2.2 Mg~(2+)浓度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
2.2.2.3 引物浓度量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
2.2.2.4 DNTPs浓度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
2.2.2.5 DNA Tag酶用量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
2.2.3 |
2.2.3.1 引物退火温度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
2.2.3.2 循环次数温度对RAPD-PCR反应的影响 |
2.2.4 苦丁茶冬青RAPD雄性特异标记的获得 |
3 RAPD雄性特异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1.4 实验方法 |
3.1.4.1 LB培养基的配制 |
3.1.4.2 RAPD特异性条带的回收、克隆、转化与测序 |
3.1.4.3 SCA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1.4.4 SCAR引物最佳退火温度 |
3.1.4.5 SCAR引物对苦丁茶冬青进行批量检测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164-900与S191-800克隆结果的检测 |
3.2.2 S164-900特异片段测序结果 |
3.2.3 S191-800特异片段测序结果 |
3.2.4 SCA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2.5 SCAR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的测定 |
3.2.6 SCAR标记对苦丁茶冬青性别的批量检测 |
4 讨论 |
4.1 关于SCAR标记在苦丁茶冬青的品种选育中的意义 |
4.2 关于植物性别表现多样性的问题 |
4.3 关于SCAR标记的转化失败的问题 |
4.4 关于SCAR标记准确率问题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苦丁茶冬青性别调查表 |
附录2 部分引物在雌/雄DNA池扩增的结果 |
致谢 |
(8)毛蕊铁线莲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毛蕊铁线莲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
2.2 铁线莲属植物开发利用价值 |
2.2.1 观赏价值及其园林应用 |
2.2.2 药用价值 |
2.3 铁线莲属植物的繁殖研究 |
2.3.1 播种繁殖 |
2.3.2 嫁接繁殖 |
2.3.3 扦插繁殖 |
2.3.4 组织培养 |
2.4 褐化现象 |
2.4.1 褐化的机理 |
2.4.2 影响褐化的因素 |
2.4.3 活性炭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抑制褐化的研究现状 |
3 目的与意义 |
4 材料与方法 |
4.1 试验材料 |
4.1.1 取材时间 |
4.1.2 材料的处理 |
4.1.3 外植体灭菌时间的试验 |
4.2 培养条件 |
4.3 预备试验 |
4.4 技术路线 |
4.5 试验方法 |
4.5.1 初代培养 |
4.5.2 继代增殖与分化培养 |
4.5.3 有效苗(壮苗)培养 |
4.5.4 生根 |
4.5.5 炼苗与移栽 |
5 数据处理 |
5.1 初代培养 |
5.2 继代增殖培养 |
5.3 生根培养 |
5.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6 结果与分析 |
6.1 初代培养 |
6.1.1 外植体取材季节的选择 |
6.1.2 外植体的灭菌试验 |
6.1.3 带芽茎段有效芽诱导试验结果与分析 |
6.1.4 节间愈伤组织的诱导 |
6.1.5 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 |
6.2 继代培养 |
6.2.1 带芽茎段不定芽的增殖试验结果与分析 |
6.2.2 愈伤组织增殖与分化试验结果分析 |
6.2.3 愈伤组织的防褐化处理 |
6.3 有效苗(壮苗)培养激素配方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生根培养 |
6.4.1 对生根率的影响 |
6.4.2 对根数的影响 |
6.5 炼苗与移栽 |
7 结论 |
7.1 初代培养 |
7.2 继代增殖培养试验 |
7.3 有效苗(壮苗)培养试验 |
7.4 生根培养试验 |
7.5 炼苗与移栽 |
8 讨论 |
8.1 外植体取材时期的选择 |
8.2 组织培养中基本培养基的影响 |
8.3 组培中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
8.4 组培中糖的影响 |
8.5 愈伤组织继代中的褐化现象 |
8.6 愈伤组织难以分化及分化芽不易成活的原因 |
9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9)大叶冬青苦丁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苦丁茶的种类 |
2 化学成分 |
2.1 氨基酸 |
2.2 儿茶素 |
2.3 多酚类总量 |
2.4 咖啡碱含量 |
2.5 维生素含量 |
2.6 黄酮类物质 |
3 育苗技术 |
4 病虫害防治 |
5 加工工艺 |
6 展望 |
(10)几种浙江省乡土冬青属植物繁殖技术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冬青属植物形态特征和资源状况 |
1.2 冬青属植物地理分布 |
1.3 冬青属植物繁育技术研究状况 |
1.3.1 种子繁殖技术 |
1.3.2 扦插繁殖的研究 |
1.3.3 组织培养的研究 |
1.4 冬青属植物的栽培技术研究 |
1.5 冬青属植物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
1.5.1 冬青属植物的生长特性研究 |
1.5.2 冬青属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 |
1.6 冬青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
第二章 4 种乡土冬青属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种子繁殖技术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方法 |
2.1.2 种子繁殖技术研究方法 |
2.1.2.1 种子的采集与处理 |
2.1.2.2 种子的储藏 |
2.1.2.3 种子的播种 |
2.1.2.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和分析 |
2.2.1 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
2.2.1.1 四个调查区域自然概况比较 |
2.2.1.2 调查结果 |
2.2.2 种子繁育技术研究 |
2.2.2.1 自然条件下发芽情况比较 |
2.2.2.2 低温沙藏2 月后发芽情况比较 |
2.2.2.3 低温沙藏14 月后发芽情况比较 |
2.2.2.4 各不同储藏方式对种子发芽率的方差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3 种乡土冬青属植物扦插繁殖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1.1 插穗的采集 |
3.1.1.2 插床设置 |
3.1.2 试验设计 |
3.1.3 研究方法 |
3.1.3.1 扦插的时间 |
3.1.3.2 扦插的处理 |
3.1.3.3 插后的管理 |
3.1.3.4 生根情况观测 |
3.1.4 数据处理分析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扦插生根过程中的外部形态 |
3.2.2 扦插结果与分析 |
3.2.2.1 试验中影响因子对冬青插条生根率的影响分析 |
3.2.2.2 试验中影响因子对冬青最长不定根长的影响分析 |
3.2.2.3 试验中影响因子对冬青侧根数的影响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3 种冬青属植物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 |
4.1.2 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4.1.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气体交换特性的比较 |
4.2.2 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
4.3 讨论 |
第五章 冬青属植物开发应用的研究 |
5.1 冬青属植物主要观赏价值 |
5.1.1 果实观赏特性 |
5.1.1.1 果实颜色 |
5.1.1.2 果实观赏期 |
5.1.1.3 果实观赏时间段 |
5.1.2 叶的观赏特性 |
5.1.3 其他的观赏特性 |
5.2 冬青属植物主要应用形式 |
5.2.1 用作城市绿化树种 |
5.2.2 用作绿篱植物 |
5.2.3 用作地被植物 |
5.2.4 其他 |
5.3 实例——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冬青属植物引种情况研究 |
5.3.1 引种地概况 |
5.3.2 材料和方法 |
5.3.2.1 引进材料 |
5.3.2.2 调查方法 |
5.3.3 结果和分析 |
5.3.4 建议和期望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四川苦丁茶资源种子及扦插繁育(论文参考文献)
- [1]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对不同遮荫处理的生理响应及耐阴性比较[D]. 史莹莹.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2]桢楠组培技术研究[D]. 余云云.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3]贵州省小叶苦丁茶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 付美华. 农民致富之友, 2015(08)
- [4]拓展四川苦丁茶资源多功能利用渠道[J]. 李黎,陈文德,张麒麟.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27)
- [5]北美冬青繁育及其园林应用研究[D]. 王丽英.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6]老鹰茶扦插繁殖研究[J]. 舒翔,范川,黄复兴,李平,兰波. 四川林业科技, 2013(02)
- [7]与苦丁茶冬青性别相关的RAPD-SCAR标记的研究[D]. 罗轶奇. 海南大学, 2012(12)
- [8]毛蕊铁线莲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D]. 袁迎燕.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9]大叶冬青苦丁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 庄辉发. 热带农业科学, 2009(08)
- [10]几种浙江省乡土冬青属植物繁殖技术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D]. 王利英. 浙江林学院,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