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压变压器高压后备保护误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武玉珠,李轶林[1](2021)在《分析变压器复压过流保护的电压选取》文中研究表明变压器复压闭锁过流保护是针对变压器相间短路故障的后备保护,在电网运行中非常重要,但是该保护不正确动作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文章通过分析变压器复压过流保护原理及该保护误动原因,探讨了变压器复压过流保护配置及电压选取的一些情况。
曹文斌[2](2020)在《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机理和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电网互联的主干网和大负荷集中的城市电网都普遍出现了系统阻抗日趋减小、短路电流严重超标问题。断路器造价将随着遮断容量需求的增长而大幅攀升。为了限制变压器低压侧短路电流,传统解决方法是在变压器低压侧串联电抗器,但增加了一次设备。高阻抗变压器可在不增加一次设备的前提下,增大短路阻抗以降低短路电流,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近几年电网频繁出现高阻抗变压器投运时涌流引起母联开关甚至上一级线路零序过流保护误动的情况。电网供电可靠性受到严重影响,系统运行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目前现场投运较多的两种高阻抗变压器分别是高压绕组内置型高阻抗变压器(内置变)和低压绕组串抗型高阻抗变压器(串抗变)。两种变压器分别通过将高压绕组内置和在低压三角绕组内串联电抗来增大短路阻抗。多起事故波形反映出内置变涌流不同于普通变压器(普通变)涌流的两个明显且普遍的特征:(1)零序电流有效值初始值大,衰减到零序过流保护整定时间仍大于整定值;(2)原方三相涌流呈现较大不平衡特征,总存在一相涌流明显小于另两相。内置变频繁引起误动事故,而串抗变与普通变的该类误动事故鲜见报道。若按经典变压器零序等值电路分析,高阻抗应使零序电流变小,与事实相反;其次两种高阻抗变压器短路参数一致,零序电流表现也应一致,也与事实不符。因此,经典变压器零序等值电路不再适用,目前尚缺乏可用于分析短路阻抗和绕组排列结构对空投零序电流影响的变压器涌流理论或等值电路,以及反映阻抗和结构差异的变压器仿真模型及参数计算方法,亟待开展深入研究。为了揭示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对策保障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论文从理论分析、建模仿真、动模试验和现场录波等多个方面开展了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计及环流耦合的涌流解析、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论证及计算、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比较及对保护影响、多种场景下应对策略等问题的研究。针对不同结构Y0D变压器空投零模涌流分析难题,在明确绕组磁通分布和等值电路参数映射关系后指出空心电感是反映绕组排列结构差异的关键参数,并提出了反映结构差异的单相空投涌流解析表达式。阐释了环流是因为饱和相副方去磁电流变小使三相副方去磁电流失去对称关系而产生的不平衡电流,且环流随空心电感和副方漏感增大而减小。提出了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计及环流耦合的零模涌流解析表达式,首次构建了可分析短路阻抗及绕组排列结构影响的变压器零模等值电路,为分析内置变、串抗变和普通变涌流特性差异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计算问题,首先根据绕组间磁链交链关系的微分方程证明了三绕组变压器T型等效电路存在应用局限,并揭示了中压侧等效漏感接近零源自数学等效变换,无物理意义。首次分析论证了Y0YD三绕组变压器在Y0D两绕组运行时的实际漏感与等效漏感存在物理概念和理论数值的差异。普通变的原方传统等效漏感与实际值相比偏小,内置变的偏大且误差更大,会导致普通变的零序电流解析值和仿真值偏大而内置变的偏小。提出了基于回路方程的两绕组变压器实际漏感计算方法,解决了零序过流保护误动的事前风险评估及事后精确事故分析的问题。根据零模等值电路和参数差异,研究了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的幅值、衰减和不平衡特性。内置变零模涌流最大,虽衰减速率略快,但衰减时间长,易造成零序保护误动;内置变误动波形的分合闸角接近特征分合闸角,两相饱和程度深(原方涌流大),一相不饱和(原方涌流为耦合环流),因而呈现较大不平衡特征,为零模涌流的抑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结构一致,参数等效”的原则首次研制了高阻抗变压器物理模型,构建了动态模拟试验系统,并开展了剩磁、合闸角、电压、绕组接线、变压器类型等因素对零模涌流的影响。动模试验验证了相关理论和仿真结论的正确性。为了抵御高阻抗变压器零模涌流造成的零序保护误动风险,基于前述研究结论并结合实际场景应用限制,在调整系统运行的配合状态方面提出了避免较少进线投运、大档位投运、带负荷投运、临时提高变压器零序过流保护灵敏度等操作;在优化分合闸角控制方面提出基于变压器分合闸角匹配的零模涌流抑制方法;在改进零序过流保护原理方面提出基于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和波形惯性与门制动的零序过流保护改进方法。仿真和录波数据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论文最后对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田岑[3](2019)在《基于不同信息源的配电网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4.0的到来,智能电网大幅改变了原有的电网运行模式。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出现在各级变电站中,这些智能设备的出现,正在逐步将原有的电网人工巡检模式转变为由分布式设备智能巡检,运行人员集中监控的模式。包括远程抄表、远程调控、远程故障定位等等。配电网是整个电力系统中最接近用电单位的一环,因此配电网是否能够安全、稳定、连续运行将直接关系到用电单位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然而由于自然环境变化、人为操作失误、设备老旧损坏等多种不确定因素,配电网故障很难做到百分百避免,而在故障发生之后,如何尽快排除故障恢复供电就是对供电运行单位的故障处理综合能力的考验。而在这之中,故障定位是故障处理的首要环节,也是重中之重。故障定位系统对故障的反应灵敏度越快、准确度越高就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故障处理速度的下限,为快速处理配电网故障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对于配电网中的非测控区和测控区分别建立了故障定位模型。其中,针对非测控区,采用了结合故障投诉电话的动态矩阵算法来达到快速定位故障点的要求。针对老旧城区、配电网建设较早的地区,其智能化组件的配备不够完善,调度控制中心只能看到静态的电力系统接线图,无法及时发现配电网故障这种现象,将根据用户反馈的不同故障信息建立不同的根节点,与固定根节点的传统矩阵算法相比,大幅减少了遍历的次数和时间,为故障抢修赢得时间。针对测控区故障,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加权模糊Petri网模型的电力系统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通过对配电网中三种不同的元件:变压器、母线和线路分别建立不同的WFPN模型,通过分析SCADA收集到的保护、断路器采样信息,推断可能的故障点。相比于传统Petri网,加权模糊Petri网模型将输入信息模糊化,其取样值由0,1变为了[0,1],同时,对于不同的输入,根据其与故障点的关联强度,赋予不同的权值,并设立了阈值,排除不可靠的信息,这样就便于我们在分析故障时,发现并排除误动、误报的信息。最后,本文运用了MATLAB的Stateflow仿真工具,对一个简单的配电网电力系统的故障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研究的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加权模糊Petri网模型的电力系统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通用性,对于SCADA采样信息的错报、误报和异变具有一定的容错性。并且,利用Stateflow仿真工具自身对于逻辑处理的特点,仿真模型既直观又简洁易于修改。很好地处理了配电网复杂多变的系统结构所带来的维护和修改工作量。
李浩[4](2019)在《地铁供电系统继电保护配置与整定计算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人口向城市的涌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地铁由于其运载量大,通行效率高,为处理城市拥堵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地铁的运行过程中,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必不可少。而继电保护为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近几年,地铁的发展更为迅速,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相关设计人员的工作量。为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进度,开发一套适用于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介绍了地铁交流和直流供电系统结构,其中详细说明直流牵引供电系统中的整流变压器和整流电路的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其次,介绍了各供电设备应配备的典型继电保护种类,以及各类继电保护的原理及整定计算原则。其中交流供电系统的保护对象包括变压器、母联和中压环网输电电缆。配置的保护种类有电流速断、定时限过电流保护、零序保护和纵联差动保护等。直流供电系统中,在直流进线柜、馈线柜和负极柜设置直流系统的各类保护,保护种类有大电流脱扣保护、DDL保护、定时限过流、框架泄漏保护。本文讲解了交流变压器额定电流的计算、交流供电和直流供电系统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案例说明短路电流计算和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过程。最后,在分析地铁供电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整定计算软件。对比分析各软件开发平台,由于Delphi软件具有开发周期短,且代码的可读性强等优点,选择Delphi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在软件编写完成后,通过对某地铁供电系统进行保护整定计算验证软件功能。
张倩[5](2018)在《35kV前七变电站微机保护运行性能分析与改进》文中指出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电力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送和电压转换的作用,其安全运行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能否连续稳定的工作,继电保护是实现变电站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差动保护作为变压器的主保护,在35k V及以上变电站中普遍采用,但是由于不平衡电流如励磁涌流影响,差动保护可能会发生误动,造成整个变电站停运,随着而来的负荷转移以及其它自动装置动作不但增加了电网运行风险还可能导致另外一台主变因过负荷产生故障。本文首先从继电保护概述入手,分析了国内外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以作者工作的35k V前七变电站为例,介绍了微机保护系统构成及动作机理。然后,分别对线路和主变保护的原则以及配置进行了介绍。接着以一次线路事故为背景对变电站线路进行仿真,得出故障情况下三相电流的变化规律,并对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又以一次主变事故为背景对变压器做了励磁涌流和具有谐波制动差动保护的仿真,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差动保护误动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并针对本站线路和主变事故,分析了该站差动保护存在的问题,结合涌流差动事故总结性提出差动保护性能方面暴露的问题,并从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改进和防范措施,以此解决该站差动保护误动的问题。
曾剑英[6](2018)在《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升级改造及可靠性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小型水电站作为大型水电站的补充,具有充分利用水资源,接近供电负荷的优点,在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是一种开发较多的发电方式。但由于小水电规模较小,发电成本限制了其不可能装设先进的继电保护设备和软件,加之水流流量存在季节性,导致其出力的随机性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保证小水电并网电网的稳定性,必须确保小水电异常或故障得到及时处理,而处理异常和故障的第一道防线即继电保护装置,所以对落后的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升级改造,并对升级改造之后的装置可靠性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是保证并网电网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已有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成果,探讨小水电安全稳定运行对其可靠并网的重要性,并分析小水电继电保护现状和进行升级改造的必要性,以大梁子水电站为研究对象,对其继电保护升级改造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形成了对将来的运行和维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运行建议。最后将大梁子水电站运行维护分为:一般要求和规定;机组运行方式;机组运行状态的监视,继电保护装置的检查维护,从多方面保证继电保护装置正确动作的可靠性。可靠性评估方法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评估已有应用,为对小水电的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进行有效评估,将故障树法、马尔科夫引入到升级改造后的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评估。从一般可靠性理论基础的分析,到可靠性建模方法,以及常用的评估方法。对改造前后的通信方式可靠性,用故障树法分析评估其可靠性。此外,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升级后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的可靠性进行定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升级改造后的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从通信方式可靠性和装置可靠性上都得到了提高。
樊占峰,刘星,刘益青,高厚磊,宋国兵,邓茂军[7](2017)在《利用站域信息的智能变电站变压器后备保护方案》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复压过流原理的变压器后备保护方案存在灵敏度不足、整定配合复杂、故障切除延时过长等问题。提出在智能变电站中采用主后备分离模式的变压器保护配置方案。单独配置的后备保护,利用站域共享信息,以方向比较原理为基础确定故障位置,实现对变压器内部故障、中低压母线故障、死区故障和断路器失灵的后备保护功能。对于不对称故障采用负序、零序方向元件,对于三相故障采用基于正序电流幅值相位比较的方向元件。通过在PSCAD中建立典型的110 k V变电站模型,对于各种故障类型进行仿真,验证了所研究的后备保护方案的有效性。
乔奎[8](2017)在《青海地区光伏电站35kV系统接地方式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新能源战略的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青海省海西地区集中式光伏电站的建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截止2016年底光伏装机占青海省海西地区总装机容量的66.1%。本论文结合多年的光伏电站运行经验以及青海省海西地区光伏电站现有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从过电压与绝缘水平、供电可靠性、通讯干扰、人身安全、系统发展的可能性等方面出发,对其各自的原理、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等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根据光伏电站的特性提出光伏电站中低压系统合理的接地方式。确定中性点接地方式后,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青海地区常用的中低压侧接线方式,对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的光伏电站探讨接地变、主变、馈线等相关设备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原则,进行短路电流分析计算,针对零序短路电流计算,给出了不同短路点流过各自保护装置的零序电流计算方法,并给出了经过渡电阻接地的零序电流计算方法。同时,对双回线并网、多级线路并网等复杂的接线方式进行了短路电流计算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分析相关的短路电流计算及保护整定计算。最后,根据多年光伏电站事故跳闸分析的总结经验,对光伏电站的设计、施工、运行等环节提出一些注意事项,为后续光伏电站的建设、运行维护提供参考意见。
曾黎玉[9](2016)在《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配置及常见故障分析》文中认为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运行质量和其功能的发挥有着直接关系。当前,电力网络会采用继电保护方式保证电力运行质量。但是在运行中,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各类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优化措施。
薛蓉[10](2016)在《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快进步,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电力工业也步入以特高压、高智能化为特点的新阶段,用户对供电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型电力变压器作为为电力系统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的重要电气设备,如果发生故障后不能得到迅速正确地处理,将会给整个系统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工作十分重要。本文针对电力变压器的差动保护与后备保护,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对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与各种后备保护原理进行深入学习,并在SIMULINK平台上分别搭建了具有双侧电源的双绕组变压器系统仿真模型与具有多路出线的三绕组变压器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两个模型能够正确的模拟仿真变压器空载合闸产生励磁涌流,以及变压器主保护区内外发生的各种电气量故障,为研究提供了仿真平台。针对传统差动保护涌流制动方法的局限性,在深入学习小波变换的基础上,本文选择用db4小波函数对励磁涌流与故障电流进行5层小波分解处理,观察分析各种情况下的励磁涌流与各种故障下的故障电流的小波变换特点。通过分析二者各层系数变化情况,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小波系数分布为判据的励磁涌流识别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小波变换后所得二尺度上的小波系数进行提取,计算其方差的变化情况,并设定合理的判据,来对励磁涌流与故障电流进行区分。通过仿真结果验证,本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区分励磁涌流与故障电流,并与传统方法比较,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具有很大的优势,有效地防止差动保护误动,具有应用前景。另一方面,针对变压器后备保护中过电流保护灵敏度不足以及各侧保护配合复杂等问题,提出以故障正序分量相位差为判据的变压器后备保护。利用数字化保护对线路信息采集量的冗余,提取故障分量,将变压器各侧线路与该侧各出线线路上的电流故障分量的正序分量进行相位的分析比较。通过所搭建的变压器模型的仿真验证,说明运用该方法能够正确地判断故障所在位置,解决变压器后备保护配合复杂,灵敏度低等问题,保证后备保护能够在故障出现且主保护拒动时,及时正确切除故障,保证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
二、降压变压器高压后备保护误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压变压器高压后备保护误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分析变压器复压过流保护的电压选取(论文提纲范文)
1 变压器复压闭锁过电流保护原理 |
2 变压器复压闭锁过电流保护配置 |
2.1 单侧电源变压器复压过流保护配置 |
2.2 两侧或三侧电源变压器复压过流保护配置 |
3 高压侧复压过流保护电压选取 |
(2)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机理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高阻抗变压器绕组排列结构特点分析 |
1.3 研究现状 |
1.3.1 变压器涌流特性研究现状 |
1.3.2 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研究现状 |
1.3.3 高抗变涌流特性及对保护影响研究现状 |
1.3.4 抵御保护误动的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计及环流耦合的涌流解析研究 |
2.1 引言 |
2.2 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的单相涌流解析分析 |
2.2.1 等值电路参数与绕组排布及磁通分布的关系 |
2.2.2 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的单相涌流解析 |
2.3 变压器三角绕组环流的助增作用分析 |
2.3.1 单相变压器副方电流的去磁作用分析 |
2.3.2 环流的产生机理及其助增作用 |
2.4 变压器零模涌流解析分析及等值电路 |
2.4.1 变压器零模涌流解析分析 |
2.4.2 变压器零模等值电路 |
2.5 现场录波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3 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论证及计算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变压器T型等效电路及参数分析 |
3.2.1 两绕组变压器等效电路及参数分析 |
3.2.2 三绕组变压器等效电路及参数分析 |
3.2.3 三绕组变压器等效电路及参数的局限性分析 |
3.3 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等效参数特性及误差分析 |
3.3.1 基于短路试验参数的等效参数计算 |
3.3.2 三绕组变压器短路试验参数分析 |
3.3.3 等效漏感的理论误差分析 |
3.4 三绕组变压器涌流过程中的实际参数计算 |
3.4.1 基于回路方程的两绕组变压器实际漏感计算 |
3.4.2 基于录波数据的参数辨识 |
3.5 等效参数误差对零模涌流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比较及其对保护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分析 |
4.2.1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幅值特性分析 |
4.2.2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衰减特性分析 |
4.2.3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仿真验证 |
4.3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动模试验分析 |
4.3.1 高阻抗变压器物理模型及试验系统 |
4.3.2 高阻抗变压器动模试验 |
4.4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对保护的影响 |
4.4.1 高阻抗变压器相涌流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影响 |
4.4.2 高阻抗变压器零模涌流对相邻元件零序过流保护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高阻抗变压器零模涌流误动事故的应对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调整系统运行的配合状态 |
5.3 基于变压器分合闸角匹配的零模涌流抑制方法 |
5.3.1 零模涌流与分合闸角的关系分析 |
5.3.2 变压器分合闸角匹配控制方法 |
5.3.3 仿真验证 |
5.3.4 录波验证 |
5.4 基于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和波形惯性与门制动的保护改进方法 |
5.4.1 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分析 |
5.4.2 零模涌流波形惯性分析 |
5.4.3 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和波形惯性与门制动判据 |
5.4.4 仿真验证 |
5.4.5 录波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变压器等值电路的分析与说明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技奖励 |
附录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
(3)基于不同信息源的配电网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电网故障定位研究的现状 |
1.2.1 非测控区故障定位研究现状 |
1.2.2 测控区故障定位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 |
第二章 配电网电力系统介绍及拓扑分析 |
2.1 配电网基础知识介绍 |
2.2 拓扑分析 |
2.3 保护原理 |
2.4 配电网各元件保护动作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测控区的故障定位方法 |
3.1 引言 |
3.2 模糊集理论 |
3.3 非测控区故障定位方法 |
3.3.1 非测控区故障定位原理 |
3.3.2 故障隶属度函数 |
3.3.3 模糊故障评判 |
3.4 仿真算例 |
3.4.1 32 阶矩阵仿真算例 |
3.4.2 24 阶矩阵仿真算例 |
3.4.3 16 阶矩阵仿真算例 |
3.5 算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控区的故障定位方法 |
4.1 PETRI网的基本介绍 |
4.2 加权模糊PETRI网 |
4.2.1 加权模糊Petri网的定义 |
4.2.2 加权模糊Petri网的基本规则 |
4.3 测控区故障定位原理 |
4.4 WFPN在配电网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
4.4.1 配电网故障定位建模原则 |
4.4.2 母线的WFPN模型 |
4.4.3 线路的WFPN模型 |
4.4.4 变压器的WFPN模型 |
4.5 测控区故障定位仿真 |
4.5.1 Stateflow工具 |
4.5.2 配电网母线的Stateflow模型 |
4.5.3 配电网变压器的Stateflow模型 |
4.5.4 配电网线路的Stateflow模型 |
4.6 测控区故障定位仿真算例 |
4.6.1 算例结果的比较 |
4.6.2 算例结果的容错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地铁供电系统继电保护配置与整定计算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发展现状 |
1.3.1 地铁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
1.3.2 继电保护现状 |
1.3.3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2章 地铁供电系统 |
2.1 交流供电系统 |
2.2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 |
2.2.1 移相变压器 |
2.2.2 等效24 脉波整流电路 |
2.2.3 直流牵引网结构 |
2.3 动力照明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铁供电系统继电保护整定原则 |
3.1 继电保护基本要求 |
3.2 交流供电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3.2.1 变压器保护配置及整定原则 |
3.2.2 母联保护配置及整定原则 |
3.2.3 交流输电电缆保护配置及整定原则 |
3.3 直流供电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3.3.1 直流进线保护配置及整定原则 |
3.3.2 直流馈线保护配置及整定原则 |
3.3.3 负极柜及钢轨电位限制装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电系统短路电流计算与保护整定 |
4.1 中压环网交流供电系统电流计算 |
4.2 中压环网继电保护整定 |
4.3 直流供电系统整流机组等效电路 |
4.3.1 牵引变压器等值参数计算 |
4.3.2 整流机组外特性 |
4.3.3 整流机组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
4.4 直流供电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
4.4.1 整流机组工作区间的确定方法 |
4.4.2 稳态短路电流计算 |
4.4.3 暂态短路电流计算 |
4.5 直流供电系统保护整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保护整定软件设计 |
5.1 软件需求分析 |
5.2 设计思路 |
5.3 软件开发工具 |
5.3.1 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
5.3.2 本次设计中用到的可视化组件 |
5.3.3 变量类型 |
5.4 软件功能实现和界面设计 |
5.4.1 软件启动 |
5.4.2 数据导入模块 |
5.4.3 查看修改数据模块 |
5.4.4 整定计算模块 |
5.4.5 查看修改定值模块 |
5.4.6 整定值导出模块 |
5.5 辅助功能的设计 |
5.5.1 整定计算原则提醒 |
5.5.2 系数和整定值超出范围提醒 |
5.5.3 定值保存提醒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35kV前七变电站微机保护运行性能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继电保护概述 |
1.1.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
1.1.2 变电站继电保护 |
1.2 变电站继电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前七变电站微机保护原理及分析 |
2.1 前七变电站概述 |
2.2 变电站微机保护概述 |
2.3 变电站线路保护配置 |
2.3.1 变电站线路微机保护种类 |
2.3.2 线路保护配置原则 |
2.3.3 前七变电站线路保护实际配置 |
2.4 变电站主变保护配置 |
2.4.1 变电站变压器微机保护种类 |
2.4.2 主变保护配置原则 |
2.4.3 前七变电站主变保护实际配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前七变的线路保护事故仿真分析 |
3.1 前七变故障前线路运行方式及跳闸过程 |
3.2 前七变故障线路仿真 |
3.3 前七变电站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潮流计算 |
3.3.1 正常运行的接线方式 |
3.3.2 正常的运行方式潮流计算 |
3.3.3 检修及事故运行的接线方式 |
3.3.4 检修及事故运行的潮流计算 |
3.4 前七变线路故障原因分析 |
3.5 前七变线路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3.5.1 暴露的问题 |
3.5.2 改进措施建议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前七变主变微机保护事故分析及改进 |
4.1 前七变主变正常运行方式及跳闸过程 |
4.1.1 前七变主变正常运行方式 |
4.1.2 前七变电站两次事故跳闸过程 |
4.2 前七变主变空载合闸励磁涌流仿真 |
4.3 前七变电站两次主变事故原因分析 |
4.3.1 第一次主变跳闸事故原因分析 |
4.3.2 第二次主变跳闸事故原因分析 |
4.3.3 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原因总结 |
4.4 前七变具有谐波制动的差动保护仿真 |
4.5 前七变主变涌流引起差动误动的改进建议 |
4.5.1 利用间断角判据防范励磁涌流 |
4.5.2 利用二次谐波制动原理范励磁涌流 |
4.5.3 提高变压器微机保护性能的改进建议 |
4.6 前七变电站主变事故预防改进措施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升级改造及可靠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理论基础及可靠性分析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升级改造必要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微机继电保护原理 |
2.3 大梁子水电站对文山地区电网稳定性的影响 |
2.4 大梁子水电站升级前继电保护的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改造过程 |
3.1 引言 |
3.2 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改造前运行特点分析 |
3.3 大梁子水电站微机继电保护升级改造设计要求 |
3.4 大梁子水电站微机继电保护部分整定值计算 |
3.5 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二次设备检查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改造后可靠性评估 |
4.1 引言 |
4.2 继电保护可靠性评估方法 |
4.3 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改造后可靠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利用站域信息的智能变电站变压器后备保护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利用站域信息的后备保护方案 |
1.1 变压器保护的主后备分离模式 |
1.2 变压器后备保护方案 |
1.2.1 变压器内部故障的后备保护 |
1.2.2 中、低压侧母线故障的后备保护 |
1.2.3 死区及断路器失灵保护 |
1.2.4 中、低压侧出线的后备保护 |
2 基于方向比较的故障位置确定方法 |
2.1 现有方向元件的适用性分析 |
2.2 利用方向比较原理确定故障元件的方案 |
2.3 基于正序电流幅值相位比较的方向元件 |
2.4 数据同步性影响分析 |
3 仿真验证 |
4 结语 |
(8)青海地区光伏电站35kV系统接地方式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中性点接地方式在国内外的发展和现状 |
1.2.1 中性点接地方式在国外的发展和现状 |
1.2.2 中性点接地方式在国内的发展和现状 |
1.2.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不同接地方式的比较 |
2.1 青海地区光伏电站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现状 |
2.2 不同接地方式的比较 |
2.2.1 过电压与绝缘水平 |
2.2.2 供电可靠性 |
2.2.3 通讯干扰 |
2.2.4 人身安全 |
2.2.5 系统发展的可能性 |
2.3 小结 |
第3章 低电阻接地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
3.1 低电阻常见接入方式 |
3.2 光伏电站常见接线方式 |
3.3 Z型接地变压器 |
3.4 输电线路的电容电流 |
3.5 低电阻接地系统相电流短路计算 |
3.5.1 Z型接地变压器相电流短路计算 |
3.5.2 无功补偿相电流短路计算 |
3.5.3 汇集线路相电流短路计算 |
3.6 低电阻接地系统单相接地零序短路计算 |
3.6.1 Z型接地变压器的零序短路电流计算 |
3.6.2 输电线路的零序短路电流计算 |
3.7 小结 |
第4章 低电阻接地系统保护配置及整定原则 |
4.1 低电阻接地系统常见保护配置 |
4.2 主升压变压器保护整定原则 |
4.2.1 主升压变压器差动保护整定 |
4.2.2 主升压变压器低后备保护整定 |
4.2.3 主升压变压器高后备保护整定 |
4.3 接地变压器保护整定原则 |
4.4 无功补偿装置保护整定原则 |
4.5 光伏汇集线路保护整定原则 |
4.6 小结 |
第5章 低电阻接地系统保护整定实例 |
5.1 整定实例的相关参数数据 |
5.2 整定实例的短路电流计算 |
5.2.1 各元件电气参数计算: |
5.2.2 相间短路电流计算 |
5.2.3 接地故障零序短路电流计算 |
5.3 整定实例的保护整定 |
5.3.1 相电流保护整定计算 |
5.3.2 零序电流保护整定计算 |
5.4 相关注意事项 |
5.4.1 多级光伏电站上下级中性点设备选择与配合问题 |
5.4.2 接地变压器零序CT选择问题 |
5.4.3 双回线并网时保护出口的改进 |
5.4.4 双回线并网时互感对零序电流保护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配置及常见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原则 |
2.1 瓦斯保护 |
2.2 差动保护 |
2.3 过负荷保护 |
2.4 过电流保护 |
3 发电厂变压器保护配置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3.1 后备保护问题 |
3.2 非电量保护问题 |
3.2.1 接点防护不到位 |
3.2.2 需敷设较长的二次电缆 |
3.2.3 非屏蔽电缆 |
3.3 微机保护应用问题 |
3.3.1 主保护配置 |
3.3.2 后备保护配置 |
4 结束语 |
(10)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变压器继电保护原理分析 |
2.1 变压器差动保护 |
2.1.1 保护原理 |
2.1.2 励磁涌流产生机理 |
2.1.3 差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2.2 变压器后备保护 |
2.2.1 保护原理 |
2.2.2 三绕组变压器后备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变压器仿真模型搭建与分析 |
3.1 具有双侧电源的双绕组变压器仿真建模与分析 |
3.1.1 变压器空载合闸仿真 |
3.1.2 变压器区内故障仿真 |
3.1.3 变压器区外故障仿真 |
3.1.4 变压器内部绕组故障仿真 |
3.2 具有多路出线的三绕组变压器仿真建模与分析 |
3.2.1 变压器空载合闸仿真 |
3.2.2 变压器区内故障仿真 |
3.2.3 变压器区外母线故障仿真 |
3.2.4 变压器区外中压侧出线故障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小波系数分布的励磁涌流与故障电流识别方法 |
4.1 小波变换理论 |
4.1.1 小波变换原理分析 |
4.1.2 多分辨分析与Mallat算法 |
4.2 励磁涌流与故障电流的小波变换仿真及特征分析 |
4.2.1 励磁涌流的小波变换及其特征分析 |
4.2.2 变压器区内故障电流小波变换特征分析 |
4.2.3 变压器匝地故障电流变换及其特征分析 |
4.3 基于小波系数分布的励磁涌流与故障电流识别方法 |
4.3.1 算法设计 |
4.3.2 算法的仿真案例分析 |
4.4 算法在三绕组变压器系统模型中的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故障分量的后备保护方案 |
5.1 故障分量与对称分量法 |
5.1.1 故障分量 |
5.1.2 对称分量法 |
5.1.3 工频变化量与序分量的关系分析 |
5.2 基于故障分量的变压器后备保护方案设计 |
5.3 方案的仿真分析 |
5.3.1 仿真模型的搭建 |
5.3.2 仿真结果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降压变压器高压后备保护误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析变压器复压过流保护的电压选取[J]. 武玉珠,李轶林.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13)
- [2]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机理和对策研究[D]. 曹文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不同信息源的配电网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田岑.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地铁供电系统继电保护配置与整定计算软件设计[D]. 李浩.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35kV前七变电站微机保护运行性能分析与改进[D]. 张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6]大梁子水电站继电保护升级改造及可靠性评估[D]. 曾剑英.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7]利用站域信息的智能变电站变压器后备保护方案[J]. 樊占峰,刘星,刘益青,高厚磊,宋国兵,邓茂军.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7(19)
- [8]青海地区光伏电站35kV系统接地方式的研究及应用[D]. 乔奎.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9]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配置及常见故障分析[J]. 曾黎玉. 低碳世界, 2016(21)
- [10]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的研究[D]. 薛蓉.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