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穿透巩膜睫状沟固定

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穿透巩膜睫状沟固定

一、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穿透巩膜睫状沟固定术(论文文献综述)

田春柳[1](2020)在《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手术治疗伴有瞳孔异常无晶状体眼的临床疗效、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共观察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伴有虹膜破损、瞳孔异常的无晶状体(包括无晶状体和人工晶状体眼)患者16例(16眼)。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568岁,平均(43.75±12.27)岁。所有患者均行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手术治疗前后的视力(转化为LogMAR)、眼压、瞳孔直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以及视功能问卷得分的差异,观察手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运用SPSS25.0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对各项指标术前以及术后的对比观察,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术后不同时间结果之间的检验运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患者手术后的裸眼视力(UCVA)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前平均UCVA为1.82±0.84,术后3天、1周、1月、3月、6月依次是0.68±0.17、0.63±0.21、0.53±0.19、0.49±0.19、0.48±0.19,和术前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UCVA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67,P<0.05),术后1周及1月之间的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值为0.39±0.23,术后3天、1周、1月、3月、6月依次是0.61±0.20、0.54±0.23、0.43±0.19、0.41±0.20、0.38±0.18;术前与术后3天、1周的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月、3月、6月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的增长BCVA有所恢复,术后1周与1月间的BCVA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压平均为(15.19±2.92)mmHg,术后3天、1周、1月、3月、6月的眼压平均值分别为(16.02±3.89)mmHg、(15.80±4.91)mmHg、(14.38±2.02)mmHg、(14.26±2.10)mmHg、(14.29±1.85)mmHg,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瞳孔直径(6.52±0.62)mm,术后为(3.63±0.32)mm,二者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术前瞳孔最长径和最短径的差值平均为(1.45±1.55)mm,术后(0.67±0.4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患者的瞳孔居中呈近圆,直径小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积。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平均为(241.00±39.30)μm,术后1周、1月、3月以及6月分别为(250.94±47.74)μm、(267.94±53.36)μm、(257.06±48.66)μm、(252.69±47.38)μm,术后CRT较术前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平均为(287.56±62.38)μm,术后1周、1月、3月以及6月分别为(302.75±59.98)μm、(305.81±61.89)μm、(304.75±62.13)μm、(302.69±61.37)μm,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畏光、羞明症状缓解,对患者进行视觉质量调查,除了眼部不适和色觉两项在手术前后的得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术后子量表评估得分均大于术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情况:术中1例出现前房少量出血,经止血操作后出血停止;术后3例眼压高,经降眼压眼药水点眼或临床观察之后得到恢复;1例出现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位。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手术临床效果安全、有效,不仅能够提高患者视力水平,还能够最大程度恢复眼前节形态,消除畏光、眩光等症状,进而满足患者对提高视觉质量的追求。

韩宇,汤静,叶宏权,宾莉[2](2020)在《逆向隧道切口及鱼钩系线法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逆向透明角巩膜隧道切口及鱼钩系线法联合小切口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4月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的患者26例(27眼)的临床资料。切口采用2点、8点钟位角膜缘对称位、2.8 mm逆向透明角巩膜隧道切口,隧道长度为角膜缘后1.5 mm。将三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使用双针双线聚丙烯缝线用鱼钩系线法分别固定两襻,利用推注器通过2.8 mm透明角膜切口注入后房,人工晶状体襻预置缝线分别在两个逆向透明角巩膜隧道切口内结扎掩埋。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并比较术前术后视力、散光,使用OPD-ScanⅢ观察人工晶状体位置。结果 26例(27眼)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出血,术后无缝线脱落或暴露、人工晶状体无明显倾斜或移位等。术后最佳矫正视力:2眼1.0,10眼0.6~0.8,12眼0.4~0.5,3眼0.3。术后散光度为(0.76±0.23)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人工晶状体倾斜Tilt值分别为0.42±0.13、0.45±0.15、0.48±0.16、0.49±0.19,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运用逆向透明角巩膜隧道切口损伤轻,缝线掩埋良好,术源性散光小;鱼钩系线法可使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安全性高,是对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较好的改良方法。

安良宝[3](2020)在《两种不同方式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疗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无线结人工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和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两种不同术式人工晶体巩膜悬吊固定术的疗效,为临床医生在工作中选择人工晶体巩膜悬吊固定手术方式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5年1月到2019年6月于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进行人工晶体巩膜悬吊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9例(40眼),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划分为A、B两组,A组18例(19眼)无线结人工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B组21例(21眼)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以上患者手术均由该医院同一位手术医生完成。收集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时间,术后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应用SPSS 24.0软件对获得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收集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水肿、眼压异常、玻璃体积血与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随访期间记录缝线暴露、人工晶体位置、人工晶体再脱位、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晚期并发症。结果:1.A组手术时间34.3±7.4min、B组22.7±8.0min,A、B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5)。2.A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35±0.24,B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37±0.26,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861,P>0.05)。术后1周A组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48±0.17,B组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36±0.14,A、B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8,P<0.05)。术后6个月A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log MAR0.25±0.15,B组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24±0.1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53,P>0.05)。得出B组术式较A组术式对患者术后恢复提升视力更快,长期观察两组患者视力恢复相当。3.A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480±332个/mm2,B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376±317个/mm2,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972,P>0.05),术后6个月A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414±321个/mm2,B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275±297个/mm2,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843,P>0.05)。得出两组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数减少相当。4.眼压:收集患者术后1天,1周及3个月眼压数值;术后1天A组1例低眼压,予以包扎术眼,安静休息,1周后恢复正常;术后1天A组有2例高眼压,B组有1例高眼压,但均未超过30mmhg,予以2%美开朗滴眼液,日2次滴术眼,术后1周A、B两组患者眼压均正常;术后3个月A、B两组患者眼压均正常。5.术后并发症:早期并发症,A组角膜水肿1例(5.3%),高眼压2例(10.5%),低眼压1例(5.3%),玻璃体积血1例(5.3%),;B组高眼压1例(4.8%),玻璃体积血2例(9.5%)。晚期并发症:A组缝线暴露5例(26.3%),人工晶体脱位1例(5.3%),网膜脱离1例(5.3%),黄斑水肿1例(5.3%),虹膜夹持1例(5.3%);B组黄斑水肿1例(4.8%),虹膜夹持1例(4.8%),随访观察中。A组早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26.3%,B组早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14.3%;A组晚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21.1%,B组晚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9.5%;因只有A组手术方式术中需悬吊缝线,所以A组晚期缝线暴露并发症未作为两组比较内容。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B组低于A组,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无线结人工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悬吊和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均能显着提高和改善缺少有效囊膜支撑的无晶体眼患者术后视力和视觉质量,两种手术方法安全可行,均可作为此类手术的选择。2.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手术是近年人工晶体悬吊固定的新技术,手术用时短,术后视力提升恢复迅速,规避了传统和既往改良悬吊手术中缝线相关并发症,其他短期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同时手术所用耗材少,患者花费减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3.本研究两组患者入选病例数有限,缺乏大样本对照;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手术的长期稳定性还需更长时间随访观察。

尹利[4](2020)在《新式缝线固定术 ——无线结巩膜层间Z字缝合法的力学及临床应用分析》文中提出新式缝线固定术:无线结巩膜层间Z字缝合法的病理及力学分析目的:对一种新式缝线固定技术:无线结的巩膜层间Z字缝合法的安全性及力学参数进行分析。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50只,按照完全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A组、B组、C组、D组、E组,每组10只。将A组、B组、C组、D组右眼定为实验眼,造无晶体眼模型,预置固定缝线后,分别给予1针、2针、3针、4针的巩膜层间Z字缝合。使用微型测力计测Z字缝合后各组拉力(RA、RB、RC、RD)。比较各组间拉力的差异。E组为病理模型组,右眼定为实验眼,造无晶体眼模型后,均给予巩膜层间Z字缝合(3针),分别于术后1天、7天、14天、30天、45天将其处死,取其巩膜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巩膜缝线处愈合状态。结果:(1)RA、RB、RC、RD的拉力总体平均水平不全相同(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每组之间均存在差异(P<0.001)。(2)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术后1天,缝线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术后7天,巩膜组织弥漫大量炎症细胞;术后14天,炎症细胞向缝线处聚集成簇;术后30天,炎症细胞仅局限于缝线处;术后45天,缝线周围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几乎不见炎症细胞。结论:(1)巩膜层间Z字缝合3针足以稳固晶体。(2)病理切片HE染色提示,缝线在远期不会引起巩膜组织炎症反应。新式无线结巩膜层间Z字缝合法在人工晶状体固定术中的应用分析目的:探讨新式无线结巩膜层间Z字缝合法固定人工晶状体的手术方式及其安全性。方法:分析27例(30眼)行无线结巩膜层间Z字缝合法固定人工晶状体的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简称UBM)、人工晶状体位置等,探讨此手术方式并分析其安全性。结果: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一周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一月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眼发生脉络膜上腔出血(Suprachoroidal hemorrhage,简称SCH),2周后手术干预,术后视力恢复至0.4。术后眼压升高者2眼、3眼出现角膜水肿,一周内均恢复正常。术后1月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1.35月,未发现人工晶状体脱位、眼内炎等。结论:新式无线结巩膜层间Z字缝合法固定人工晶状体手术操作方式简捷,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视力恢复佳,在后囊破裂或悬韧带异常时,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

杨林[5](2019)在《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稳定性观察:单襻双线与单襻单线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IOL)术后的稳定性及疗效,并比较单襻双线与单襻单线固定的优劣。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6年11月到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进行晶切及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并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体的患者共25人26只眼,按手术方式分两组:DSF-IOL组(单襻双线睫状沟固定人工晶体)13人14只眼;SSF-IOL组(单襻单线睫状沟固定人工晶体)12人12只眼,术中均采用三件式IOL(型号:AR40e)。观察细胞内皮细胞计数、IOL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倾斜距离及偏移度、IOL手术点位的倾斜距离、IOL偏心距离和襻的位置,其中IOL位置通过裂隙灯及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及测量。应用IBM-SPSS 20.0和Graphpad prism 8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绘图,计量资料(年龄、视力、IOL倾斜及偏心等)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D)为方式记录;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1、DSF-IOL组及SSF-IOL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1),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SF-IOL组在垂直方向的偏移距离及偏移度均小于SSF-IOL组(P<0.05);两组在水平方向的倾斜距离及偏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偏心距离和手术点位的倾斜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DSF-IOL组共有28个襻:位于睫状沟15例(53.6%),睫状冠12例(42.8%),睫状冠内1例(3.6%);SSF组共24个襻:睫状沟12例(50.0%),睫状冠10例(41.7%),睫状冠内2例(8.3%)。两组襻位置呈对称分布各有3例(21.4%)和3例(25%)。结论:1、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行二期IOL植入,两种手术方式都取得了良好的视力效果;2、单襻双线组较单襻单线组人工晶体在垂直方向具有更小的偏移程度,可以作为二期IOL睫状沟悬吊的优先选择;3、UBM可作为评估术后IOL稳定性的有效检查方法。

郑晚秋[6](2019)在《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猪眼后囊破裂模型白内障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目的 在猪眼晶状体后囊破裂模型中应用前房维持器辅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验证有效而安全的ACM灌注压力。方法 将42只猪眼随机分为7组,每组6眼,制造后囊破裂模型后,均在ACM维持前房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前房维持器灌注瓶高度(Bottle Height,BH)设置为40cm、50cm、60cm、70cm、80cm、90cm、100cm。记录每个ACM灌注瓶高度6只猪眼中出现角膜内皮皱褶、角膜水肿、前房波动、虹膜颤动的例数。结果 不同BH间角膜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5,P<0.001)。其中组间角膜情况比较,与BH50cm组比较,40cm组角膜更容易出现皱褶(X2=8.571,P=0.015)。BH50cm、60cm、70cm、80cm、90cm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X2=3.214,P>0.05)。BH100cm较90cm组角膜水肿比例更高(X2=8.571,P=0.015)。BH40cm较60cm、70cm、80cm、90cm、100cm组更多出现前房波动和虹膜震颤(X2=8.571,P=0.015)。结论 在猪眼晶状体后囊破裂模型中,前房维持器下保持适当的前房灌注压力可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应用目的 研究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出现后囊膜破裂的患者22例(22眼),前房维持器辅助下处理晶体残留皮质。统计患者术后1d、7d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情况、前房炎症反应、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压正常、角膜水肿轻、前房炎症反应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应用前房维持器可稳定前房,减轻玻璃体扰动,以免后囊破裂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晶体残留皮质清除。第三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的应用研究目的 研究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前房维持器辅助处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患者,ACM辅助下手术,观察术前、术后第1d、术后第7d的视力、角膜情况、前房炎症、眼压情况,记录术中、术后3m有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果 一共纳入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患者12例(18眼)。术后第1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显着高于术前(t=0.533,P=0.003);术后第1d,角膜水肿1级4眼(22.22%),2级3眼(16.67%);房水闪辉0级12眼(66.67%),1+级2眼(11.11%),2+级2眼(11.11%),3+级1眼(5.56%),4+级1眼(5.56%),前房细胞0级13(72.22%),0.5+级2(11.11%),1+级1眼(5.56%),2+级1眼(5.56%),3+级1眼(5.56%)。术后1d出现高眼压3眼(16.67%)。术后第7d所有患者角膜无水肿、前房无明显炎症反应,眼压正常,术中、术后随访3月所有患者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房维持器辅助下施行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祛除术,手术操作步骤简易,术中前房稳定、IOP波动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有较好的辅助效果。

金创,陈浩宇,夏红和,陆雪辉[7](2018)在《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行I期与II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比较眼球钝挫伤引起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I期与II期行经巩膜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因眼球钝挫伤所致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行I期和II期行经巩膜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患者29例(29眼),其中I期11例(11眼)、II期18例(18眼)。观察2组视力、眼压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随访330个月,I期组术后视力提高达90.9%,II期组达94.4%。I期组术后前房炎性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II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长期随访未见远期并发症。结论:I期与II期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均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理想方法。与I期手术相比,II期手术的前房炎性反应发生率较低。

吕宏伟,赵莉辉,曾忠玲[8](2016)在《白内障手术中Ⅰ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白内障复明术中Ⅰ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手术的技巧,并发症和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36例37眼Ⅰ期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手术方法,并对手术效果及并发症予以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24mo,最佳矫正视力≥0.8者4眼(11%),0.40.8者19眼(51%),0.10.3者14眼(38%)。主要并发症为角膜轻水肿内皮混浊10眼(27%),玻璃体出血3眼(8%),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Ⅰ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白内障常规手术方法的补充,安全、有效,可显着提高视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陈粉娜,梁先军,林英杰,何锦贤,杨雪艳,赵抒羽[9](2015)在《无结膜伤口巩膜隧道法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中采用无结膜伤口巩膜隧道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15例(15只眼)无晶状体囊眼患者行无结膜伤口巩膜隧道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观察术中植入情况和术后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及术后异物感、结膜充血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13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异物感及结膜充血轻微,术后恢复快,患者舒适度、满意度高,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无结膜伤口巩膜隧道法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术是可行和有效的,长期的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巫雷,张帆,陈茂盛,周进[10](2013)在《无巩膜瓣无线结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探讨》文中提出目的评价无巩膜瓣无线结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方法采用一次性1ml针头引线于2,8点位角膜缘后1mm进入眼内,对39例(40眼)采用无巩膜瓣无线结经巩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并进行随访。结果随访3~48个月,平均(22.3±6.1)月,最低矫正视力0.08,最佳矫正视力1.0,视力在0.5以上者24眼(60%),人工晶状体位置均正,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无巩膜瓣无线结经巩膜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无后囊眼或囊不足以支撑人工晶状体眼的手术首选。手术切口小,无需制作巩膜瓣,无需打结,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术后效果及患者舒适度。

二、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穿透巩膜睫状沟固定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穿透巩膜睫状沟固定术(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主要设备和药品
        2.1 主要设备
        2.2 主要药品
    3 方法
        3.1 术前检查及准备
        3.2 手术步骤
        3.3 术后处理
        3.4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裸眼视力(UCVA)
    2 最佳矫正视力(BCVA)
    3 眼压
    4 瞳孔直径
    5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
    6 自觉症状和视功能问卷
    7 并发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逆向隧道切口及鱼钩系线法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术后随访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两种不同方式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疗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术前检查
    三、手术方法
    四、术后检查数据收录采集
    五、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式缝线固定术 ——无线结巩膜层间Z字缝合法的力学及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新式缝线固定术:无线结巩膜层间Z字缝合法的病理及力学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新式无线结巩膜层间Z字缝合法在人工晶状体固定术中的应用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囊袋异常时人工晶状体植入方式的选择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稳定性观察:单襻双线与单襻单线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一般资料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2 DSF-IOL组和SSF-IOL组纳入标准
        2.2.3 DSF-IOL组及SSF-IOL排除标准
        2.2.4 人工晶体的选择及特点
    2.3 主要仪器及器材
    2.4 研究方法
        2.4.1 全身检查
        2.4.2 眼科一般检查
        2.4.3 UBM检查
        2.4.4 手术方法
        2.4.5 随访数据收集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分析
    3.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3.2 视力及屈光度分析
    3.3 眼压分析
    3.4 前房深度分析
    3.5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析
    3.6 两组患者IOL光学面位置分析
        3.6.1 UBM检查结果分析
        3.6.2 相关性分析
    3.7 两组患者手术位点和IOL襻的位置比较
    3.8 两组患者术后瞳孔情况
    3.9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之处与展望
    6.1 不足之处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A UBM 检查及测量示意图
附图B 病例图片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猪眼后囊破裂模型白内障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作用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的应用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无囊膜支撑的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7)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行I期与II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I期手术
        1.2.2 II期手术
    1.3 术后随访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视力
    2.2 眼压
    2.3 并发症
        2.3.1 术中并发症
        2.3.2 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8)白内障手术中Ⅰ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2 结果
    2.1术后视力
    2.2术中并发症
    2.3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9)无结膜伤口巩膜隧道法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手术方法
    三、术后处理
结果
    一、术中情况
    二、术后情况
    三、术后裸眼视力
    四、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
    五、术后伤口
    六、术后眼压
讨论

四、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穿透巩膜睫状沟固定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D]. 田春柳. 青岛大学, 2020(01)
  • [2]逆向隧道切口及鱼钩系线法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中的应用[J]. 韩宇,汤静,叶宏权,宾莉. 眼科新进展, 2020(05)
  • [3]两种不同方式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疗效的临床观察[D]. 安良宝.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新式缝线固定术 ——无线结巩膜层间Z字缝合法的力学及临床应用分析[D]. 尹利.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5]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稳定性观察:单襻双线与单襻单线比较[D]. 杨林. 南昌大学, 2019(01)
  • [6]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D]. 郑晚秋.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7]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行I期与II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疗效比较[J]. 金创,陈浩宇,夏红和,陆雪辉. 眼科学报, 2018(01)
  • [8]白内障手术中Ⅰ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体会[J]. 吕宏伟,赵莉辉,曾忠玲. 国际眼科杂志, 2016(05)
  • [9]无结膜伤口巩膜隧道法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中的应用[J]. 陈粉娜,梁先军,林英杰,何锦贤,杨雪艳,赵抒羽. 临床眼科杂志, 2015(05)
  • [10]无巩膜瓣无线结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探讨[J]. 巫雷,张帆,陈茂盛,周进.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3(01)

标签:;  ;  ;  ;  ;  

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穿透巩膜睫状沟固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