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一、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安冬[1](2021)在《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将通过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验证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治疗方案。方法:所有患者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疗区,属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诊断,按筛查要求共挑选87例患者,按照患者在住院时是否接受了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将纳入的8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为56例,对照组为31例。治疗组是中西医结合的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了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对照组仅是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疗程为14±2天,治疗结束后,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的两组患者的症状、肝功、腹水彩超、腹围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症状总积分改善明显,在治疗腹大坚满、胁肋胀痛、小便短少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腹围、超声腹水量变化明显,统计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两组肝功能治疗后TBLL、ALB有显着性差异(P<0.05),ALT、AST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时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K+、Na+无显着性差异(P>0.05),Ca2+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6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基础上辅以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显着,预后良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无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其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因此运用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王晓勇[2](2020)在《平鼓利水汤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对比平鼓利水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与单纯运用西医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平鼓利水汤联合西医基础疗法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中西药联合运用的新思路,以期提高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缓解率。方法: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研究对象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中患者,在病因治疗和合理限盐的基础上,按指南推荐的西医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口服平鼓利水汤,日一剂,早晚饭前温服。两组均治疗8周。收集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体重、腹围、尿量、ALT、ALB、TBIL等指标,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各单项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能改善各单项证候积分(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腹大胀满,形似蛙腹、腹胀早轻暮重、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肢体浮肿、腰膝酸软、腹中冷痛及舌质舌苔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脉沉弦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后体重、24h尿量、腹围及ALT、ALB、TBIL进行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体重、24h尿量、腹围及ALT、ALB、TBIL(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体重、24h尿量、腹围及ALT、ALB、TBIL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7%,对照组有效率73.00%,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4%,对照组有效率70.0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比较:所有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一般体格检查、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均未见异常,血常规、肝肾功及凝血均无进一步恶化。结论:平鼓利水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主要生化数据,改善患者预后,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林翠英[3](2020)在《隔姜灸对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内毒素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对内毒素的影响,并分析隔姜灸的安全性。为探讨新的中医外治法提供有益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的60例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综合内科治疗基础+隔姜灸方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综合内科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腹水深度、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腹水与血清内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6.7%,两组中医症状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前后患者腹胀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0%,两组腹胀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前后中医症候平均积分低于对照组,两组中医症候平均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前后腹水深度低于对照组,两组腹水深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肝功能(TBi L、ALT、AST、ALB)均有一定的改善,但两组治疗后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组血常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有显着的降低(P<0.05),WBC、PLT无明显改变;对照组前后WBC、PLT、GR%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BUN、Cr)、K+、凝血功能(PLT、INR、APTT)、腹水与血清内毒素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隔姜灸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但其并不能降低腹水和血清内毒素。其治疗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内毒素以外的机制有关。

王艳娇[4](2020)在《中药足浴联合内科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通阳利水足浴方联合内科治疗脾肾阳虚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05月至2019年12月至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并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伴下肢水肿的患者86例,使用通阳利水足浴方的纳入治疗组,未使用的纳入对照组,一般治疗相同。对照组44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阳利水方熏洗,每日一次,疗程为一周。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下肢水肿消退程度、电解质、体重及24小时尿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不同实验指标及数据选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如卡方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等。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两组均能改善患者腹大胀满、大便溏烂、畏寒肢冷的临床症候(P<0.05),且治疗组改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面色晄白及食少纳呆的中医症状改善均不明显(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2.85%,对照组81.8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两组均能降低患者ALT、AST、TBIL水平,ALB上升明显,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电解质: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双下肢水肿: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水肿的临床症状,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体重、24小时尿量:两组治疗均能减轻患者体重,增加患者24小时尿量,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88.09%,对照组72.72%,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指标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常规、心电图、肾功能等未发现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异常结果。结论:(1)通阳利水足浴方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侯、减轻患者体重及下肢水肿程度、增加患者24小时尿量,并对于电解质稳定方面安全有效。(2)通阳利水足浴方对脾肾阳虚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的患者在治疗上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

赵青[5](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中药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黄育华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硬化腹水疗效及常用中药分析,探讨黄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常用的方剂的中药组成、性味、归经、功效及常见中药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提供治疗思路与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住院,经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且病因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或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经黄育华教授诊治的患者85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前及用药后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腹部B超或腹部CT等病历资料及中药处方,建立Excel数据库。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中医证型、舌象、脉象及中药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高频药物功效、四气、五味及归经使用IBM SPSS 20.0进行频数分析,对患者用药前后体重、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腹部B超或腹部CT进行配对设计t检验分析,对常用药物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中,男性病例55例,占全部病例的64.71%,女性病例30例,占全部病例的35.29%,男女病例比为1.93:1;发病年龄从33-70岁,平均年龄65.85±21.47岁;证型以湿热水停证所占比例最高。2、临床疗效综合疗效比较: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临床缓解者19例,占22.35%;显效者36例,占42.35%,有效者28例,占32.94%;无效者2例,占2.35%;总有效率为97.65%。治疗后患者体重及腹围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小时尿量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者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超敏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较前无明显升高或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超敏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百分比活动度、白蛋白、胆碱酯酶活性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用药规律本研究共纳入85份病例,85首处方,共涉及82味中药,累计用药888次;按药效分类以清热药、利水消肿药、补阴药、理气药为主;按四气分类以寒性药物使用频率最高;五味分类以苦味与甘味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归经分类以归脾、肺、肝、胃、肾为主;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茯苓、白术、泽泻、茵陈蒿;发现常用药对:茯苓-白术-泽泻、茯苓-白术-茵陈蒿、茯苓-白术-猪苓等;核心处方为:茯苓、白术、泽泻、茵陈蒿、大腹皮、鳖甲、猪苓、甘草、黄芪。结论黄育华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硬化腹水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感染,改善患者肝脏解毒、合成功能,预防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本病,黄教授的基本治法为健脾益气、清热利湿、软坚散结。体现重视脾胃,顾护中焦,用药平和,标本兼治的学术思想。

王晨宇[6](2019)在《育阴利水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以西药常规治疗为基础联合中药复方育阴利水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肝硬化腹水,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疗效对比,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作用优势。方法:纳入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受试者60例,采用非随机临床开放性试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卧床休息、清淡低盐饮食、控制水液的摄入量,积极治疗原发病,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抗感染、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育阴利水方水煎口服,并随症加减。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体重、腹围、24h尿量、肝功、凝血四项、腹部彩超等方面的疗效差异。结果: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6.6%,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3.3%,两组间比较疗效差异明显(P<0.05);在提高白蛋白、降低胆红素、消退腹水方面,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减小门脉宽度、脾厚度、脾静脉宽度等方面,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西医常规联合中药复方育阴利水方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尤其在提高白蛋白、降低胆红素、消退腹水方面疗效更加优异,且安全性良好。

严富[7](2019)在《五香消积丸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观察五香消积丸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标准纳入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因、中医症候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实验组以西医常规治疗+五香消积丸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安慰剂,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均观察并统计各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评分、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体重、腹围、24h尿量来判定五香消积丸的疗效,并同时观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药物不良反应,来评定药物的安全性。结果:1.中医症候评分、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肝转氨酶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且两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体重、腹围、24h尿量变化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然后两组间进行比较(P<0.05),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4.本研究中,治疗组有2例患者开始服药时出现腹泻症状,对照组有3受试者开始服用药物时有恶心、呕吐症状,1名受试者有腹泻症状,两组对安全性影响无明显差异性,均未发生不良事件,损伤重要脏器(心、肝、肾等)。结论: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五香消积丸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减轻腹水,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经济,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孟动玲[8](2016)在《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病及难治病之一,属于祖国医学“积聚”、“胁痛”、“臌胀”等范畴,临床上现代医学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疗效一般。加味胃苓汤是门九章教授多年来根据肝病特点及临床实践自拟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经验方。本课题即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加味胃苓汤的疗效,为其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为加味胃苓汤的开发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建立肝硬化腹水的大鼠动物模型。选用雄性SD大鼠100只,重量在200250g之间,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90只作为模型组,用来制作肝硬化腹水模型。在熟悉环境一周后,每次给大鼠腹腔注射1%二甲基亚硝胺(DMN)1ml/kg,每周三天,每天一次,共12周。造模期间,密切关注大鼠体重,每次注射前称体重、测腹围,并与上一次注射前体重、腹围进行对比,体重明显下降,甚者下降率在30%以上,暂停腹腔注射。在第12周末进行腹腔穿刺观察有无腹水。为进一步判定造模是否成功,对穿刺有腹水的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进行解剖以及病理、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比较。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造模成功的基础上与其他药物比较,探讨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将第一部分获得的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A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B组)、模型组(C组)、速尿+安体舒通组(D组)、扶正化瘀组(E组),每组各8只大鼠。在代谢笼内饲养大鼠24小时,留取24小时尿液,计算24小时净出水量后开始给药,除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外,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给予加味胃苓汤,剂量分别为42.7g/kg体重、6.1g/kg体重,扶正化瘀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0.075g/kg体重灌服,速尿+安体舒通组给予速尿和安体舒通0.66mg/kg体重灌服。以上各组灌胃液体量均为2ml,每日给药1次,其浓度及等效剂量按体重折算,共给药3周。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在灌胃的最后一天再次将实验大鼠饲养于代谢笼内,再次收集24小时尿液,计算24小时净出水量。测定门静脉压力并检测大鼠肝功能指标及NO、ET-1的含量和肝纤维化标志物四项。第三部分观察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选择符合肝硬化腹水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加味胃苓汤,每日1剂,治疗一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体征(包括乏力、纳差、腹胀、尿少、黄疸、双下肢浮肿)、腹围、体重以及肝功能指标、腹部B超检查指标(包括脾厚、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及其有无并发症等,同时监测24h尿量变化。结果:1 12周后,模型组大鼠有51只存活。经腹腔穿刺其中48只有腹水,相对成模率为94.1%。解剖可见造模组的肝脏肿大明显,表面不平;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肝硬化以及假小叶形成;门静脉压力(Ppv)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白蛋白(ALB)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大鼠的一般情况:正常大鼠在整个实验期间,体重逐渐增加,毛色光滑润泽,无异常行为表现。模型组动物体重增加缓慢,皮毛光泽度不高,精神倦怠不振,摄食减少,表现为易激惹。各组治疗开始后,大鼠进食、体重均有所增加,毛色较造模期间光润,能不同程度地减轻造模药物对大鼠的影响。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较其它组最显着的变化就是治疗后大便由造模期间的稀溏便转为正常大便。2.1灌胃治疗后,经解剖,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大鼠腹水明显减少,色淡黄,模型组可见较多腹水,速尿+安体舒通组腹水微量,扶正化瘀组有少量腹水。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尿+安体舒通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扶正化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4小时净出水量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扶正化瘀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4小时净出水量有所增加,前后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各治疗组门静脉压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味胃苓汤可以降低大鼠肝硬化腹水门静脉压力,其中以加味胃苓汤大剂量组效果最好。2.4加味胃苓汤能明显减轻大鼠肝组织炎症与纤维增生的程度,其中尤以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其作用与扶正化瘀胶囊组相当(p>0.05)。2.5治疗后,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GLB)和升高白蛋白(ALB)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各指标分别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NO及ET-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尿+安体舒通组、扶正化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治疗后,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扶正化瘀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CIV)均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速尿+安体舒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临床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治疗1个月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23.33%和93.33%,对照组分别为13.33%和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也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ALB、PTA、A/G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LB、PTA、A/G水平也有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ST、ALT、TBIL水平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PTA、A/G水平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两组患者体重、腹围、平均24h尿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体重、腹围与治疗前比较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平均24h尿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体重、腹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24h尿量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体重、腹围、平均24h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两组患者腹部B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腹部B超指标(包括脾脏厚度、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脾脏厚度、脾静脉宽度改善与治疗前比不如治疗组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指标(包括脾脏厚度、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腹水量均有所减少,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消腹水的作用优于对照组。3.6两组患者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13.33%和23.3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尿、便常规、一般体格检查、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异常变化;在整个治疗过程及治疗结束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提示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安全有效,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1运用二甲基亚硝胺成功建立肝硬化腹水的大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作准备。2加味胃苓汤可明显改变模型大鼠的一般状况,提高模型大鼠的活力。并具有明显的消腹水的作用。3加味胃苓汤能明显增加模型大鼠24小时净出水量,有较强的利水作用。4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5加味胃苓汤能够抑制胶原纤维增生、减轻肝组织炎症,提示加味胃苓汤有抗纤维化、保肝作用。6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NO及ET-1含量,从而能够调整对肝脏血流的影响,改善门静脉血流和阻力的影响,这可能是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治疗腹水的作用机制之一。7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肯定,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等。优于单纯的西医对照组,并且能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无不良反应发生,为我们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了很好的思路。8加味胃苓汤配合西医对症治疗的中西医结合组在提高患者疗效,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肝功能方面优于单纯的西医对症治疗组;它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的水平:ALT、AST、ALB、TB、PTA,能够稳定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减少出血等并发症,可以给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临床疗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9](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姜良铎,李耀辉[10](2009)在《中医内科2008年学术巡礼》文中提出从2007年11月至2008年9月,我国中医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的中医内科文献,兹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264篇文献,以心、肺、脾、肝、肾五个系统为主,从理论学说、实验临床研究、临床报道、名医经验四个方面予以述评,作为中医内科学2008年学术巡礼。

二、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1.1 古代肝硬化腹水相关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1.3.1 气滞湿阻证
        1.3.2 脾肾阳虚证
        1.3.3 湿热蕴结证
        1.3.4 肝肾阴虚证
        1.3.5 肝脾血瘀证
    2 西医研究进展
        2.1 肝硬化腹水的现代医学病因病机认识
        2.2 病理机制
        2.3 精神心理障碍
        2.4 肝硬化腹水的西医治疗
        2.4.1 一般治疗
        2.4.2 常用药物
    3 中医特色诊疗方法
        3.1 中药塌渍法的应用
        3.1.1 操作要点
        3.1.2 注意事项
        3.1.3 禁忌证
        3.2 红外线照射法的应用
        3.2.1 红外线的作用
        3.2.2 红外线照射的禁忌症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研究思路
        1.3.1 采集病例资料并建立基础数据库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1.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1.2 中医症状计分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2.1 症状及体征
        2.2.2 实验室检查
        2.2.3 影像学检查
        2.3 纳入病例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观察指标
        2.5.1 基线资料
        2.5.2 安全性指标
        2.5.3 疗效性指标
        2.5.4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比较分析
        3.2 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3.3 安全性指标分析
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分析
    3 组方分析
        3.1 药物组成
        3.2 方解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平鼓利水汤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标准判定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结果
    3.3 安全性观察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和研究
    4.2 中医对鼓胀的认识和治疗
    4.3 平鼓利水汤的立方依据
    4.4 平鼓利水汤的作用机制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隔姜灸对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内毒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2.1 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
    1.3 肝硬化腹水分级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2.2.2 治疗组治疗方案
    2.3 观察周期与随访
    2.4 标本来源与内毒素检测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性指标
    3.2 血液及腹水检查指标
    3.3 腹部B超检查
    3.4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评价标准
    4.1 腹胀疗效评价标准
    4.2 临床症状疗效评估标准
    4.3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6 研究结果与说明
    6.1 一般情况
    6.2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6.2.1 性别比较
        6.2.2 年龄与病程比较
        6.2.3 肝硬化病因比较
    6.3 疗效比较
        6.3.1 腹水消退比较
        6.3.2 腹胀疗效比较
        6.3.3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6.3.4 中医症状平均积分比较
    6.4 检验指标比较
        6.4.1 肝功能比较
        6.4.2 凝血功能比较
        6.4.3 肾功能及钾离子比较
        6.4.4 血常规比较
        6.4.5 内毒素(ET)比较
        6.4.6 内毒素差值比较
    6.5 安全性分析与随访
7 结果分析
    7.1 一般基线分析
    7.2 症状、体征疗效的影响
    7.3 内毒素结果分析
    7.4 肝功能(TBil、ALT、AST、Glb、ALb)分析
    7.5 凝血功能(PT、INR、APTT)分析
    7.6 血常规(WBC、GR%、PLT)结果分析
    7.7 肾功能及钾离子分析(BUN、Cr、K~+)
8 讨论
    8.1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内毒素的认识
        8.1.1 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及治疗
        8.1.2 内毒素损伤肝脏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炎症通路
        8.1.3 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
    8.2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及内毒素的认识
        8.2.1 对肝硬化腹水(臌胀)的认识
        8.2.2 中医对内毒素病因病机认识
        8.2.3 中医对肝病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8.3 传统医学对灸法的认识
    8.4 生姜的作用
    8.5 穴位选择依据
    8.6 隔姜灸的作用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灸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药足浴联合内科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二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疗效对比
    3 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4 治疗前后电解质对比
    5 治疗前后下肢水肿情况对比
    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重、24小时尿量对比
    7 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
    8 安全性评价
三 讨论
    1 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认识
    2 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现代研究
    3 通阳利水足浴方的组方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中药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分布
    3.2 临床疗效评价
    3.3 中药规律
4 讨论与总结
    4.1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方案
    4.2 中医对臌胀的认识
    4.3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I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IV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育阴利水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排除标准
    二、试验方法及内容
        (一)试验设计
        (二)治疗方法
        (三)疗效观察及方法
        (四)疗效判定标准
        (五)统计学结果分析
    三、试验结果
        (一)疗效比较
        (二)中医积分比较
        (三)辅助检查比较
        (四)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比较
讨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背景及优势
    二、肝肾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病因病机与治疗理念的探讨
    三、育阴利水方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一)药物组成
        (二)组方分析
        (三)药物具体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四、疗效分析
        (一)整体疗效比较
        (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优势
        (四)肝功能及凝血系列的疗效比较
        (五)腹部彩超的疗效比较
        (六)腹围、体重、24h尿量的疗效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五香消积丸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1.7 病例脱落及剔除后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项目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3 数据处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情况比较
        1.1 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比较(见表1)
        1.2 两组病因分布比较(见表2)
        1.3 两组中医证型比较(见表3)
    2 疗效指标比较
        2.1 两组病例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
        2.2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见表5)
        2.3 两组治疗前后体重的变化(见表6)
        2.4 两组治疗前后腹围的变化(见表7)
        2.5 两组治疗前后24h尿量的变化(见表8)
        2.6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积分比较(见表9)
        2.7 两组治疗前后肝转氨酶的比较(见表10)
    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1.1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病名认识
        1.2 古代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古代医家对鼓胀的治疗
        1.4 名老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1.5 当代中医对肝硬化腹水治疗研究
    2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2.1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方法
    3 五香消积丸的组方
        3.1 五香消积丸的组成
        3.2 方解
        3.3 现代药理学研究
    4 观察指标选择的体会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
附录B:症状体征积分量化表
附录C:肝功能Child-Pugh评分
附表D:病例报告表
附录E:不良事件报告表
附表F:知情同意书
综述
    参考文献

(8)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肝硬化腹水动物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制备肝硬化腹水模型
        2.2 分组
        2.3 取血及采集标本和处理
        2.4 统计
    3 结果
        3.1 观察正常组与肝硬化组大鼠12周后生存率及腹水形成情况
        3.2 观察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
        3.3 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大鼠门静脉压力的比较
        3.4 正常组与肝硬化腹水组的部分肝、肾功能的比较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制备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取血及采集标本和处理
        2.4 统计
    3 结果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3.2 各组腹水消退情况比较
        3.3 各组24小时净出水量比较
        3.4 各组治疗后门静脉压力比较
        3.5 肝组织病理HE染色观察
        3.6 各治疗组部分肝功能比较
        3.7 各治疗组对肝硬化大鼠NO及ET-1 的影响
        3.8 各治疗组对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影响
    4 讨论
        4.1 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及与NO、ET-1 的关系
        4.2 肝硬化腹水的西医治疗及西药阳性对照组的选择
        4.3 中药阳性对照组的选择
        4.4 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探讨
        4.4.1 消除腹水的作用
        4.4.2 改善肝功能,升高白蛋白的作用
        4.4.3 改善肝脏形态与结构的作用
        4.4.4 调节门静脉压力的作用
        4.4.5 调节NO以及ET-1 的含量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肝硬化腹水分度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研究方法
        1.6.1 实验设计
        1.6.2 研究药品
        1.6.3 治疗方法与疗程
        1.7 观察指标和方法
        1.7.1 疗效性指标
        1.7.2 安全性指标
        1.8 疗效观察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2.3 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比较
        2.4 两组患者体重、腹围、平均24小时尿量比较
        2.5 两组患者腹部B超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后腹水情况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2.8 安全性比较
    3 讨论
        3.1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3.1.1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3.1.2 现代中医家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3.2 组方分析
        3.2.1 加味胃苓汤药物组成
        3.2.2 组方原则
        3.2.3 关于方中甘草的使用
        3.2.4 加味胃苓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 1:综述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2:附图
附录 3:临床病例采集表
附录 4: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致谢

四、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李安冬.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平鼓利水汤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晓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隔姜灸对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内毒素的影响[D]. 林翠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中药足浴联合内科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D]. 王艳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中药用药规律分析[D]. 赵青.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育阴利水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D]. 王晨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五香消积丸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D]. 严富.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D]. 孟动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10]中医内科2008年学术巡礼[J]. 姜良铎,李耀辉. 环球中医药, 2009(01)

标签:;  ;  ;  ;  ;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