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入口的简约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池[1](2021)在《“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探究 ——以山海关桥梁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近代以来,工业发展迅速崛起,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建筑,这些工业建筑遗产见证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原有的职能已经被取代或废弃,需要进行改造再利用的工业遗产,另一类是还在履行其生产职能的正在使用的“活态”工业遗产。在工信部发布的工业遗产名录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业遗产属于“活态”工业遗产,它们一直与我国工业共同发展,并为我国工业发展持续的做出贡献,其中所蕴含的工业价值也是历久弥新,有其独特之处。针对这类“活态”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更新以及利用模式的拓展,一方面能够保护有重要价值的工业建筑、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另一方面,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活态”工业遗产保护和更新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总结了“活态”工业遗产在保护、更新、价值内涵与评定标准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已经改造更新完成的“活态”工业遗产案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共生思想为依据,秉承科学规划、分类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提出“活态”于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总体思路和一般性策略。并以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为例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探讨。山海关桥梁厂是中国第一家以桥梁钢结构和铁路道岔及配件为主的制造企业,参与建设了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工程,2018年入选工信部发布的《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该厂现有新旧两个厂区,“活态”工业遗产均位于老厂区,本文在对老厂区内的“活态”工业遗产进行普查与价值分析的基础之上,划定该厂区内具有价值的,需要被保留和保护的工业建筑和设施,结合企业现有的发展需求,在“活态”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和利用模式拓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导则和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探讨,以期对我国同类型“活态”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确保“活态”工业遗产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利用。
邓志钱[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层住宅立面生成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自从Alpha Go大放异彩之后,人工智能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在202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更是将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进行推进。各行各业跃跃欲试,建筑设计行业也积极响应。2020年6月,住建部便批准了深圳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审图的方案。理论上,人工智能是一类算法的集合,“深度学习”属于其中的一种。尽管深度学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其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有很大的研究提升空间。国内高层住宅发展成熟,标准化程度高,有充足且高质量的数据,为其衔接深度学习技术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此外,很多地产公司也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智能化设计方法的合作研发,反映了行业的生成设计需求。高层住宅立面设计具有一定程式化和重复性特征,也为建筑领域深度学习的起步应用提供了更便捷、可靠的试验场。探究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层住宅立面生成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策略,为高层住宅立面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智能设计方法,提高设计和方案比较的效率,为建筑智能化设计的实际应用做出一点贡献是本研究的初衷。为实现本研究的目标,论文完成了如下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对建筑生成设计、深度学习和高层住宅立面设计的相关技术及理论进行探究,为本研究建立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借助问卷与访谈对当前高层住宅立面设计的现状与生成设计需求展开了调研,为实验设计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三阶段,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层住宅立面生成设计方法,并从生成设计准备、数据库的建立、生成模型构建和生成结果评价四个方面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地阐述;第四阶段,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研究拟定了三种高层住宅立面生成设计实验,以实验的方式对本研究提出的高层住宅立面生成设计方法和生成设计策略展开了探究;第五阶段,研究以一个实践案例对本文提出的高层住宅立面生成设计方法和策略进行演示和验证,并提出相关应用建议。最后,论文对本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论文对本研究提出的高层住宅立面生成设计方法进行了利弊权衡的分析,并就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层住宅立面生成设计方法,并就该方法总结出了三条生成设计策略:人机协同的设计流程、生成设计的创新技巧和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前人的基础上,本研究也实现了一定的创新,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本研究将“深度学习”与“高层住宅立面设计”进行跨学科整合,拓宽了深度学习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研究范围;第二,本文对Pix2Pix技术与高层住宅立面设计的结合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具有一定的技术参考价值;第三,立足于国内高层住宅立面设计的现状,本文提出的生成设计方法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刘寒露[3](2021)在《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安这座古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美食之都。西安的美食,延续了周、秦、汉、唐等10多个历史王朝的遗风。并且西安位于我国大陆的中原腹地,南北沟通交流便捷,更使得西安美食能够博采众家之长。而陕菜本身就是一个以小吃为主的美食体系,数量多达百余种。厨房区域作为餐饮店中提供服务和供应菜肴的基地,是整个餐饮店的核心区域,也是对设计要求最高的部分。西安传统小吃店的厨房区域具有西安本土鲜明的地域性,是西安这座古城烹饪技艺的继承者,同时也是传统历史文化留下的结晶。如何将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设计,由传统经验式的经营布局提升至功能合理品质一流的小吃店,并使其成为西安餐饮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石?在发扬传播文化的基础上,又如何使厨房区域从现阶段仅满足功能发展成一个设计精良且富有情趣的空间,并打造成为吸引食客的重要亮点?这些都是西安餐饮业升级发展中,传统小吃店所亟需考虑的问题。本文将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四种传统小吃,分别为biangbiang面、肉夹馍、凉皮和牛羊肉泡馍小吃店作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学调查的角度出发,在对其店面厨房区域空间布局记录的基础上,从地域性美食角度研究小吃店在不同类型经营方向下厨房区域的发展演变、布局现状、设备器具、空间尺度等特点,探索其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魅力与反映出的西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围绕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述,明确选题的研究内容即通过对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其设计提升改造的策略,为当前西安小吃店餐厨空间的建筑设计研究填补不足,同时也为西安小吃产业化、规模化提供设计方面的技术支持。第二部分对于西安传统小吃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对厨房区域发展的漫长历程做了细致的梳理。第三部分主要对此次实地调研的西安市传统小吃店进行了现状统计与分析。第四部分是结合实际案例从布局面积、功能流线、设备尺度、室内环境五个方面来分析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空间现状的典型案例,同时对于空间特色也进行了深层次的调研记录和分析解读,并总结出小吃店设计中的基本需求和不足。第五部分结合调研案例梳理了小吃店厨房区域中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基于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借鉴经验,并对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具体提升方法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第七章节为结论部分,围绕本文对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期望本文对西安传统小吃以及餐饮业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盖文姣[4](2021)在《建筑类型学视野下青岛近代建筑装饰艺术原型及其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建筑类型学方法为切入点,将青岛近代建筑装饰艺术原型及其变异作为研究对象,从德租时期的青岛典型近代建筑的装饰艺术出发,研究其装饰艺术原型及尺度,并与德租之后日式风格近代建筑装饰艺术作对比,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规律。本文基于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获取建筑装饰要素的形式与尺度,梳理出德租时期建筑与之后的日式风格建筑的装饰艺术特征与演化的特征,以期探索青岛近代历史建筑装饰艺术特征及其演变的规律,为青岛近代历史建筑文化的保护研究做些补充和完善。第一章绪论从课题研究现状及背景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章建筑类型学的相关研究,为本文第三章、第四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提供方法依据。第三章借鉴前人的研究对影响德租时期近代建筑装饰艺术的风格做了详细的阐述,针对每种风格的装饰艺术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青岛近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原型要素及其特征。第四章以德租之后的典型日式风格近代建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日式风格近代建筑装饰艺术形式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其装饰艺术特征及其对原型的变异规律。第五章对所收集的建筑入口及窗式的尺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通过量化分析探索装饰要素原型和变异后的尺度比例变化状况。第六章对研究内容成果的实践应用。针对某近代历史建筑复原其日式风格原貌,并将这些装饰艺术要素适度地应用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以延续城市文脉。本课题研究以青岛近代建筑装饰艺术为研究主体,运用建筑类型学探索了装饰艺术的演变方式和特征,这种思路也可以为其他城市近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也可为艺术装饰的研究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刘莉[5](2021)在《武安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聚落历经长时间演变而来,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是乡土文化的载体。然而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传统聚落数量在不断锐减,尚存的传统聚落亦大量被破坏,岌岌可危。尽管研究传统聚落的学者逐渐增多,但我国地域广袤,对于部分偏远地区的传统聚落及建筑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仍有不足。因此,研究万谷城村传统聚落及建筑空间形态,对于了解武安地区传统聚落形态特征及对其进一步保护与利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学术价值。基于以上背景,论文选取武安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分析归纳等多种研究方法,获得基本资料与数据,深入剖析宏观到微观三个层次下万谷城村传统聚落及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最后提出万谷城村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从结构上,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为论文的第一章。主要阐述课题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的确立,进一步分析研究目的与意义、课题涉及的基本概念及理论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制定论文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分析研究,为论文的第二、三、四章。主要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不同层次对万谷城村传统聚落及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分析研究,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以区位分析、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等风土环境作为切入点,分析万谷城村传统聚落整体的地域环境,解读万谷城村历史背景与环境。第三章通过分析聚落外部空间格局、选址及发展演变等,研究宏观层面万谷城村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对聚落中点、线、面三种形状空间进行分析,研究中观层面万谷城村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第四章从建筑形制、院落空间、单体空间等并辅以个例解析,研究微观层面万谷城村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为论文的第五章。在前面基础上探索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策略,最后尝试提出万谷城村传统聚落和建筑相关活化策略。第四部分为结论与展望:主要总结万谷城村传统聚落和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并归纳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与提出展望,希望对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加价值。本文的研究重点为武安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特征,通过研究发现,万谷城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为带状型聚落形态,初期呈现为封闭性,选址体现出顺应地势、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选址特征。传统居住建筑主要以四合院为主,呈现为封闭向心性,多为“五裹三”形式,正房为二层建筑;传统非居住建筑分为单开间和三开间形式,单开间形式内部空间较小,三开间形式内部空间较为宽敞,光线更为明亮,除供奉祭祀外还可成为其他公共活动场所。最后提出对聚落的分区保护及对建筑的分级保护更新达到对万谷城村的保护与更新。综上所述,本文对武安万谷城村传统聚落及传统建筑空间形态进行深入探讨,丰富了武安乃至河北地区传统聚落的相关研究;尝试提出最适性的保护与更新措施,并进行活化利用思考。该研究有助于展现武安地区传统聚落的历史风貌,发掘地域文化,唤起大众对传统聚落的重视及保护意识;为同地区的传统聚落研究及保护更新提供参考,并对于传承传统聚落历史地域文化和延续传统聚落生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
刘震宇[6](2021)在《呼和浩特市巨华百汇园居住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居民对于所居住的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居住功能需求,开始更多的关注小区内部的景观生态环境。本文选择内蒙古省会城市呼和浩特市的项目巨华百汇园为实际案例,展开相关设计,本着协调性、人本性、经济性、地域性、生态性的原则,进行此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在基础研究部分,从国内外概况到相关理论概念的研究,到对三个典型案例的解析,分析其设计亮点并总结各自的借鉴点,为后面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在呼和浩特巨华百汇园景观设计的前期分析中,通过区位分析、客群分析、建筑分析、文化分析,总结设计条件和主要目标,制定设计理念与定位。完成了功能分区,总图设计、分区设计、以及各项分析与专项设计。文章考虑了草原人民对大自然景观的向往与崇敬,采取浪漫的象征手法,同时结合呼和浩特当代人的需求回归地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打造蒙元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再现草原上的生活,颐神养心、览草原大美。以人文自然、精致雅豪为基调,结合自然公共空间属性,重新诠释现代居住空间生活模式,从大空间场地出发,打造一种情怀品质与健康活力共生的生活空间,契合北方人生活的习惯,迎合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理念的追求,塑造有灵魂的社区公共空间。通过对完成巨华百汇园的景观设计总结出一些适用于应对呼和浩特市当地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并进行了整体性总结。以此推动和引导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深度渗透,为呼和浩特居住绿地景观设计提供设计参考与实践启示。
丁俊[7](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崔晓龙[8](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李丹[9](2021)在《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菜单式”庭院景观设计研究 ——以绵阳市曾家垭村为例》文中认为乡村庭院作为乡村景观中的一部分,其不仅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还对乡村整体景观风貌产生重要影响。现阶段,乡村庭院面临如下发展难题:村民匮乏的景观设计知识,庭院盲目模仿城市别墅庭院、照搬农家乐民宿庭院建设模式导致乡村景观风貌良莠不齐;设计师不愿承接乡村设计项目、设计师下乡难,农村政府对庭院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导致乡村庭院景观的规范化设计和建设举步维艰。本文以绵阳市丘陵地区的乡村庭院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一套既可以有效规范乡村景观风貌又能切实解决乡村庭院设计难的方法体系。本文首先从区域、村域和院域层面分析了绵阳市丘陵地区的乡村庭院景观影响因素及其特征,并归纳整理了庭院的平面形式、生产类型、庭院建筑、植物、材料等乡土特点,为后文的菜单体系构建提供地域性的材料支撑。结合对绵阳丘陵地区的乡村庭院现状研究,尝试构建一套适用于绵阳丘陵地区的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设计体系。从传统村落保护的角度出发,该菜单体系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庭院乡土要素库,以达到保护优先,有机更新的庭院设计目的;设置包含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性更新做法以及庭院生活区、养殖区和种植区景观要素配置种类的必选菜单,以实现乡村景观风貌的统一;设置包含精装套餐、简装套餐和基础套餐的可选菜单,每种套餐里细分不同庭院风格、不同功能分区的景观配置种类特征项,以满足村民对于庭院个性化景观的需求。该体系通过通俗的菜单形式呈现庭院景观设计方案,为村民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庭院设计服务。最后,将这套菜单体系实践运用于曾家垭村具有代表性的庭院空间,总结经验、丰富菜单式设计体系,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庭院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高莎莎[10](2021)在《合肥市磨店家园二期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文中指出现代城市人生活、工作、娱乐相对应,居住区以其安静、宜人、清新的环境从而成为那些拘束、吵闹而严肃的工作环境的缓冲带。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35%左右,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是居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绿地类型。2019年12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入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首批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徽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至今,关于居住区徽派景观实践项目探索逐步深入,大多数实践项目都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研究有待深入总结。本研究从合肥市新站区磨店家园二期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角度出发,探究徽派景观在居住区景观中的应用方法,为徽派景观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徽州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案例参考。本文首先总结了居住区景观规划、徽州文化及徽派园林、徽派园林符号特征、新徽派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成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国内外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相关案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总结与分析、项目实践规划等方法,确定其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设计主题。通过对场地周围交通现状、场地用地现状、用地空间类型、建筑基地概况、服务人群活动需求分析等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为项目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方法与途径。项目景观设计主题为“以徽派的古典意境,致敬千年庐州”,以弘仁创作《隔江山色》图为灵感,提炼总结花木-四季-室庐-书画为景观结构主轴,提取徽州园林“五进制”的园林空间序列,打造“以水构天地,五进显宅府,四季文景浓”的景观空间脉络。在尊重场地现状与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整合区域资源,例如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区位优势及空间格局,对项目景观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形成总体规划“一轴、四心、多组团”的结构布局。按地块进行功能分区,花溪苑、澜溪苑、云溪苑小区按照居住人群需求分为街边道路绿地区、宅间绿地区、游憩活动区、健康运动区、水岸景观区、中心景观区、入口景观区、安静休闲区等,澜溪苑游园分为街边道路绿地区、入口景观区、健康运动区、安静休闲区、游憩活动区等,并对每个分区进行详细说明。居住区专项设计以植物配置设计、驳岸设计、配套服务设施设计、道路及广场铺装设计、互动设计等,最后形成相对完整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方案。结合徽州园林景观营造手法,将新时代生活方式和传统元素整合重塑,打造生态园林式人居环境,营造意境与情怀共享的社区景观空间。通过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徽派园林为主题,研究居住区景观规划,为新徽派景观在居住区景观中的应用及徽州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二、建筑入口的简约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入口的简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探究 ——以山海关桥梁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更新的理念 |
1.1.2 工业遗产改造 |
1.1.3 “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现状 |
1.1.4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相关概念 |
1.3 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活态”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理论探索 |
2.1 工业遗产的保护 |
2.2 “活态”工业遗产的保护 |
2.2.1 相关理论 |
2.2.2 “活态”工业遗产的分类 |
2.2.3 “活态”工业遗产的特点 |
2.2.4 “活态”工业遗产保护的特点 |
2.3 “活态”工业遗产的价值与构成 |
2.3.1 “活态”工业遗产的价值 |
2.3.2 “活态”工业遗产价值特点 |
2.3.3 “活态”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 |
2.4 “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价值评定 |
2.4.1 “活态”工业遗产的普查 |
2.4.2 “活态”工业遗产价值评定标准 |
2.5 “活态”遗产保护与更新案例分析 |
2.5.1 济南第二机床厂“活态”工业遗产 |
2.5.2 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活态”工业遗产 |
2.5.3 新未来STITCH智慧工厂 |
2.5.4 秦皇岛开滦矿务局 |
2.5.5 “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思路 |
第三章 “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 |
3.1 保护与更新原则 |
3.2 “活态”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 |
3.2.1 保护的层级分类 |
3.2.2 保护的范围与要求 |
3.2.3 “活态”工业遗产的保护方式 |
3.2.4 “活态”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实施细则 |
3.2.5 核心技术和工艺的保护 |
3.3 “活态”工业遗产区的更新策略 |
3.3.1 功能整合与优化 |
3.3.2 建筑风貌提升 |
3.3.3 空间环境品质提升 |
3.4 “活态”工业遗产区的利用模式 |
3.4.1 强化展示教育功能 |
3.4.2 多元主体参与 |
3.4.3 组织文化教育活动 |
第四章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现状与价值评估 |
4.1 山海关桥梁厂基本概况 |
4.1.1 地理区位 |
4.1.2 历史沿革与主要成就 |
4.2 山海关桥梁厂现状与规划分析 |
4.2.1 周边交通与环境分析 |
4.2.2 厂区现状与发展规划 |
4.3 建筑现状与分析 |
4.3.1 建筑现状 |
4.3.2 建筑现状分析 |
4.3.3 建筑风格特点 |
4.4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价值分析 |
4.4.1 价值分析 |
4.4.2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的特点 |
4.5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更新必要性 |
4.5.1 企业发展需求 |
4.5.2 “活态”工业遗产保护存在问题 |
4.5.3 总结与思考 |
第五章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 |
5.1 保护与更新原则 |
5.2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 |
5.2.1 保护层级分类 |
5.2.2 保护的范围与要求 |
5.2.3 保护方式 |
5.2.4 核心技术和工艺的保护 |
5.3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区的更新策略 |
5.3.1 功能整合与优化 |
5.3.2 建筑的风貌提升与改造 |
5.3.3 空间环境品质提升 |
5.4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区的利用模式 |
5.4.1 强化展示教育功能 |
5.4.2 多元主体参与 |
5.4.3 组织文化教育活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山海关桥梁厂规划设计用地平衡表 |
附录B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改造与更新设计图纸索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层住宅立面生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工智能与新基建 |
1.1.2 深度学习与建筑生成设计 |
1.1.3 高层住宅的开发趋势与智能化需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简述 |
1.3.1 深度学习 |
1.3.2 建筑生成设计 |
1.3.3 高层住宅立面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1 研究的目标 |
1.5.2 研究的内容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深度学习 |
2.1.1 理论基础 |
2.1.2 工作原理 |
2.1.3 常见生成模型 |
2.2 建筑生成设计 |
2.2.1 历史沿革 |
2.2.2 主流方向 |
2.2.3 与深度学习 |
2.3 高层住宅立面设计 |
2.3.1 发展沿革 |
2.3.2 典型风格 |
2.3.3 主要构件 |
2.3.4 设计原则 |
2.3.5 设计现状调研 |
2.4 关键技术与思路 |
2.4.1 Pix2Pix |
2.4.2 SSIM评价指标 |
2.4.3 生成设计思路 |
第3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层住宅立面生成设计方法 |
3.1 生成设计准备 |
3.1.1 生成目标 |
3.1.2 生成方案 |
3.1.3 设备技术 |
3.2 数据库的建立 |
3.2.1 数据搜集 |
3.2.2 数据处理 |
3.2.3 数据分配 |
3.3 生成模型构建 |
3.3.1 模型搭建 |
3.3.2 模型训练 |
3.3.3 模型形成 |
3.4 生成结果评价 |
3.4.1 主观评价法 |
3.4.2 客观评价法 |
第4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层住宅立面生成设计实验与策略探究 |
4.1 实验前期准备 |
4.1.1 实验背景 |
4.1.2 实验目标 |
4.1.3 技术准备 |
4.2 生成设计实验 |
4.2.1 立面风格对比应用实验 |
4.2.2 立面尺度对比应用实验 |
4.2.3 立面细节对比应用实验 |
4.3 生成设计策略 |
4.3.1 人机协同的设计流程 |
4.3.2 生成设计的创新技巧 |
4.3.3 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
第5章 实际案例应用 |
5.1 设计背景 |
5.1.1 项目简介 |
5.1.2 设计需求 |
5.1.3 技术图纸 |
5.2 立面生成 |
5.2.1 方案设计 |
5.2.2 生成结果 |
5.3 应用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高层住宅立面设计调研问卷 |
附录 B:高层住宅立面设计调研访谈表及访谈记录 |
致谢 |
(3)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厨房区域感性经营经验性布局 |
1.1.2 地域性饮食文化的彰显需求 |
1.1.3 小吃店厨房区域设计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小吃行业的现状研究 |
1.3.2 厨房区域的设计研究 |
1.3.3 理论研究基础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来源 |
1.4.1 研究对象界定与初步选择 |
1.4.2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选择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西安传统小吃店及厨房区域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背景 |
2.1 西安传统小吃的发展与文化背景 |
2.2 西安传统小吃的制作工艺研究 |
2.3 厨房区域的历史发展研究 |
2.4 小吃店厨房区域设计的相关规范及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概况调研分析 |
3.1 实地调研 |
3.1.1 调研对象分布 |
3.1.2 调研目的 |
3.1.3 调研方式 |
3.2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概况的信息统计 |
3.2.1 开业年份与营业时间 |
3.2.2 建筑现状 |
3.2.3 经营现状 |
3.2.4 厨房概况 |
3.2.5 厨房布局与设备 |
3.3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概况总结 |
3.4 小吃店厨房区域类型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案例的分析总结 |
4.1 案例研究选取与说明 |
4.1.1 案例选择 |
4.1.2 基于案例的分析框架 |
4.2 单一品类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
4.2.1 手工制作面条现场——灞原嘹咋咧面馆 |
4.2.2 玻璃橱窗里的演绎——彬县御面凉皮店 |
4.2.3 类型小结 |
4.3 一种为主多种复合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
4.3.1 西羊市的典型泡馍店——毅祥斋老孙家泡馍店 |
4.3.2 家门口的百年老字号——赵亚东赵记腊汁肉店 |
4.3.3 类型小结 |
4.4 多种复合快餐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
4.4.1 陕派快餐店的佼佼者——魏家凉皮(南大街店) |
4.4.2 类型小结 |
4.5 大排档集合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
4.5.1 室外摊位式小吃街——金水路夜市一条街 |
4.5.2 一站式民俗美食城——袁家村关中体验基地 |
4.5.3 类型小结 |
4.6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案例总结 |
4.6.1 位置面积 |
4.6.2 功能构成 |
4.6.3 空间尺度 |
4.6.4 室内环境 |
4.7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案例存在的问题 |
4.8 本章小结 |
5.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设计优化 |
5.1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
5.2 保障小吃店厨房区域的安全性 |
5.3 增强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规范性 |
5.4 提升小吃店厨房区域的特色性 |
5.5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结论 |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调研案例汇总表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4)建筑类型学视野下青岛近代建筑装饰艺术原型及其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城市化”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冲击 |
1.1.2 青岛近代建筑装饰演变的时代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建筑类型学的研究现状 |
1.3.2 近代建筑相关研究 |
1.3.3 青岛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
1.3.4 装饰艺术的相关研究 |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建筑类型学理论概述 |
2.1 建筑类型学的概念 |
2.1.1 类型概念的提出 |
2.1.2 类型的发展 |
2.1.3 原型的提出与发展 |
2.2 分类层次及等级 |
2.3 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
2.3.1 类型的选择——元设计 |
2.3.2 类型的转换——对象设计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德租时期青岛近代建筑装饰艺术原型分析 |
3.1 不同风格下的近代建筑装饰艺术要素分析 |
3.1.1 新罗马风 |
3.1.2 外廊式建筑 |
3.1.3 新古典复兴建筑 |
3.1.4 青年风格派建筑 |
3.2 青岛德租时期装饰艺术要素原型总结 |
3.2.1 装饰艺术形态特征 |
3.2.2 装饰构件形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德租时期之后的日式风格建筑装饰艺术形式及其演变分析 |
4.1 德租时期之后的日式风格建筑历史概述 |
4.2 经典日式风格建筑装饰艺术特征分析 |
4.2.1 黄台路28号建筑 |
4.2.2 黄台路72号建筑 |
4.2.3 黄台路50号建筑 |
4.2.4 黄台路26号建筑 |
4.3 德租时期之后日式风格建筑装饰艺术原型演变分析 |
4.3.1 装饰艺术形态特征演变分析 |
4.3.2 装饰构件形态演变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青岛近代建筑入口及窗装饰形态的比例与尺度数理研究 |
5.1 建筑入口及窗装饰形态采样构成基本分析 |
5.1.1 样本构成背景说明 |
5.1.2 研究对象选取说明 |
5.1.3 样本正态性检验 |
5.2 建筑入口及窗装饰形态的比例与尺度区间分析 |
5.3 建筑入口及窗装饰形态的比例与尺度相关性分析 |
5.4 建筑入口及窗装饰形态的比例与尺度回归分析 |
5.5 建筑入口及窗装饰形态的比例与尺度模型库建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江苏路某历史建筑修复与再利用设计实践 |
6.1 江苏路35号建筑环境分析 |
6.2 江苏路35号建筑功能定位 |
6.3 江苏路35号建筑修复方案 |
6.3.1 修复原则 |
6.3.2 建筑外立面修复方案 |
6.3.3 建筑室内空间改造设计 |
6.4 本章小节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5)武安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层面 |
1.1.2 学术层面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1.3.1 传统聚落 |
1.3.2 空间形态 |
1.3.3 保护与更新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现状 |
1.4.2 建筑空间形态研究现状 |
1.4.3 乡村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现状 |
1.4.4 万谷城村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1.7 论文创新点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风土环境 |
2.1 区位分析 |
2.2 自然环境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气候特征 |
2.2.3 河流水系 |
2.3 历史环境 |
2.3.1 历史沿革 |
2.3.2 宗教信仰 |
2.4 人文环境 |
2.4.1 风水思想 |
2.4.2 文化习俗 |
2.4.3 人口姓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
3.1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 |
3.1.1 宏观层面下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 |
3.1.2 中观层面下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 |
3.1.3 微观层面下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 |
3.2 宏观层面下万谷城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
3.2.1 聚落外部空间格局 |
3.2.2 选址分析 |
3.2.3 空间发展演变 |
3.3 中观层面下万谷城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
3.3.1 点状空间 |
3.3.2 线状空间 |
3.3.3 面状空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万谷城村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
4.1 万谷城村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构成 |
4.1.1 万谷城村传统居住建筑空间形态构成 |
4.1.2 万谷城村传统非居住建筑空间形态构成 |
4.2 万谷城村传统居住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
4.2.1 院落空间 |
4.2.2 单体空间 |
4.2.3 案例分析 |
4.3 万谷城村传统非居住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
4.3.1 院落空间 |
4.3.2 单体空间 |
4.3.3 案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和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 |
5.1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
5.1.1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价值评价 |
5.1.2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策略 |
5.1.3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设计 |
5.2 万谷城村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 |
5.2.1 万谷城村传统建筑价值评价 |
5.2.2 万谷城村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策略 |
5.2.3 万谷城村传统居住建筑保护与更新案例 |
5.2.4 万谷城村传统非居住建筑保护与更新案例 |
5.3 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相关活化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1 碑文石刻 |
附录2 图录 |
附录3 表录 |
(6)呼和浩特市巨华百汇园居住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选题目的、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1 国内研究概况 |
2.2 国外研究概况 |
3 相关案例研究 |
3.1 大连中海海港城--天誉 |
3.1.1 项目概况 |
3.1.2 设计亮点 |
3.1.3 启发点与借鉴点 |
3.2 宣城桃花源 |
3.2.1 项目概况 |
3.2.2 设计亮点 |
3.2.3 启发点与借鉴点 |
3.3 重庆东原--江山印月 |
3.3.1 项目概况 |
3.3.2 设计亮点 |
3.3.3 启发点与借鉴点 |
4 巨华百汇园景观设计研究 |
4.1 项目概况 |
4.1.1 呼和浩特地理环境 |
4.1.2 呼和浩特历史文化 |
4.2 场地分析 |
4.2.1 区位分析 |
4.2.2 周边竞品分析 |
4.2.3 建筑分析 |
4.2.4 建筑光照分析 |
4.2.5 客群分析 |
4.2.6 文化印象分析 |
4.3 设计依据 |
4.4 设计原则 |
4.4.1 人本性原则 |
4.4.2 整体性原则 |
4.4.3 多方协调性原则 |
4.4.4 生态性原则 |
4.4.5 经济性原则 |
4.4.6 艺术美学原则 |
4.5 设计理念 |
4.6 设计定位 |
4.7 设计主题 |
4.8 设计策略 |
4.9 总体规划设计 |
4.9.1 功能分区 |
4.9.2 流线分析 |
4.9.3 景观结构 |
4.10 分区设计 |
4.10.1 一碧万顷——归山之享 |
4.10.2 林原牧马——知己之享 |
4.10.3 莺飞草长——清谈之享 |
4.10.4 云际穹庐——与众之享 |
4.10.5 沃野千里——林泉之享 |
4.10.6 塞上叠翠——悠游之享 |
4.11 专项设计 |
4.11.1 铺装设计 |
4.11.2 登高面设计 |
4.11.3 小品专项设计 |
4.11.4 种植设计 |
4.11.5 灯光设计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7)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相关概念阐述 |
(一)城镇老年人 |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
(三)用户体验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
一、视觉贴近原则 |
二、行为贴近原则 |
三、语境贴近原则 |
四、情感贴近原则 |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
四、调研结论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
一、设计总体规划 |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
一、可用性测试 |
二、设计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菜单式”庭院景观设计研究 ——以绵阳市曾家垭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相关概念 |
1.4 相关研究概述 |
1.4.1 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 |
1.4.2 乡村景观的研究 |
1.4.3 不同学科视角的乡村庭院研究 |
1.4.4 菜单式装修研究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2 绵阳丘陵地区乡村庭院景观的影响因素及特征分析 |
2.1 庭院景观的区域影响因素及特征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河流水系 |
2.1.3 植被特点 |
2.1.4 地域文化 |
2.2 庭院景观的村域影响因素及特征 |
2.2.1 村落选址与地形的关系 |
2.2.2 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
2.2.3 核心居民点的空间形态 |
2.3 庭院景观的院域影响要素及特征 |
2.3.1 庭院功能 |
2.3.2 庭院平面类型 |
2.3.3 庭院生产类型 |
2.3.4 庭院建筑 |
2.3.5 庭院植物 |
2.3.6 庭院材料 |
2.4 绵阳丘陵地区乡村庭院景观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2.4.1 庭院景观本身存在的问题 |
2.4.2 庭院景观传统设计模式带来的问题 |
3 国内外优秀乡村庭院景观案例分析 |
3.1 四川·雅安·小茶院 |
3.1.1 小茶院的区域景观分析 |
3.1.2 小茶院的村域景观分析 |
3.1.3 小茶院的院域景观分析 |
3.2 重庆·北碚·缙云小住 |
3.2.1 缙云小住的区域景观分析 |
3.2.2 缙云小住的村域景观分析 |
3.2.3 缙云小住的院域景观分析 |
3.3 北京·房山·姥姥家 |
3.3.1 姥姥家的区域景观分析 |
3.3.2 姥姥家的村域景观分析 |
3.3.3 姥姥家的院域景观分析 |
3.4 泰国·清莱府·AHSA农场民宿 |
3.4.1 AHSA农场民宿的区域景观分析 |
3.4.2 AHSA农场民宿的村域景观分析 |
3.4.3 AHSA农场民宿的院域景观分析 |
3.5 日本·美山町·美山FUTON&Breakfast民宿 |
3.5.1 美山F&B民宿的区域景观分析 |
3.5.2 美山F&B民宿的村域景观分析 |
3.5.3 美山F&B民宿的院域景观分析 |
3.6 小结 |
4 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菜单式庭院景观设计体系构建 |
4.1 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的设计原则 |
4.1.1 保护性原则 |
4.1.2 实用性原则 |
4.1.3 通用性原则 |
4.1.4 个性化原则 |
4.2 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的设计策略 |
4.2.1 建立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庭院乡土要素库 |
4.2.2 构建通用且弹性的庭院景观菜单体系 |
4.2.3 制定系统简捷的菜单操作流程 |
4.3 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设计体系的构建 |
4.3.1 菜单体系设计导则 |
4.3.2 庭院菜单体系 |
4.3.3 菜单操作流程 |
4.4 小结 |
5 菜单式乡村庭院景观设计体系的实践应用 |
5.1 曾家垭村的基本情况 |
5.1.1 曾家垭村的区域概况 |
5.1.2 曾家垭村的村域概况 |
5.1.3 曾家垭村的院域概况 |
5.1.4 概况总结 |
5.2 曾家垭村的庭院景观菜单模拟设计 |
5.2.1 “L”字型庭院景观模拟菜单设计 |
5.2.2 “凹”型庭院景观模拟菜单设计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合肥市磨店家园二期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居住区及徽派景观研究 |
2.1 居住区景观 |
2.1.1 居住区 |
2.1.2 居住区景观 |
2.1.3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
2.1.4 居住区景观构成元素 |
2.1.5 居住区景观发展趋势 |
2.1.6 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
2.2 徽派景观 |
2.2.1 徽州文化 |
2.2.2 徽派园林 |
2.2.3 新徽派景观设计 |
3 相关实例分析 |
3.1 广州南沙区海语熙岸小区 |
3.1.1 基本概况 |
3.1.2 规划特色 |
3.1.3 借鉴启示 |
3.2 深圳万科第五园 |
3.2.1 基本概况 |
3.2.2 规划特色 |
3.2.3 借鉴启示 |
3.3 合肥新站区见山花园 |
3.3.1 基本概况 |
3.3.2 规划特色 |
3.3.3 借鉴启示 |
3.4 合肥滨湖区紫云别院 |
3.4.1 基本概况 |
3.4.2 规划特色 |
3.4.3 借鉴启示 |
3.5 日本太阳城神户养老社区 |
3.5.1 基本概况 |
3.5.2 规划特色 |
3.5.3 借鉴启示 |
4 合肥市磨店家园二期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区位概况 |
4.1.2 场地分析 |
4.1.3 基地建筑分析 |
4.1.4 用地空间结构分析 |
4.1.5 服务人群活动需求分析 |
4.1.6 机遇与挑战 |
4.2 规划设计思路 |
4.2.1 规划设计定位 |
4.2.2 规划设计依据 |
4.2.3 规划设计特色 |
4.3 总体规划设计 |
4.3.1 结构布局规划设计 |
4.3.2 道路系统规划 |
4.3.3 空间序列分析 |
4.3.4 竖向分析 |
4.3.5 理水分析 |
4.4 单元地块规划设计 |
4.4.1 花溪苑 |
4.4.2 澜溪苑 |
4.4.3 云溪苑 |
4.5 专项设计 |
4.5.1 植物种植规划设计 |
4.5.2 配套服务设施设计 |
4.5.3 驳岸设计 |
4.5.4 道路及广场铺装设计 |
4.5.5 互动设计 |
4.6 经济技术指标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建筑入口的简约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探究 ——以山海关桥梁厂为例[D]. 赵丽池.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层住宅立面生成设计研究[D]. 邓志钱.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D]. 刘寒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建筑类型学视野下青岛近代建筑装饰艺术原型及其变异研究[D]. 盖文姣.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5]武安万谷城村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特征研究[D]. 刘莉.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6]呼和浩特市巨华百汇园居住绿地景观规划设计[D]. 刘震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7]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8]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9]传统村落保护视角下的“菜单式”庭院景观设计研究 ——以绵阳市曾家垭村为例[D]. 李丹.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10]合肥市磨店家园二期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D]. 高莎莎.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