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三维正脊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裴以禄[1](2019)在《八桂骨伤流派的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八桂骨伤医家的论文、着作及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分析、探讨八桂骨伤流派的源流、形成与发展、代表医家、学术特点及成就与影响,来充实八桂骨伤发展史与八桂骨伤流派的研究,丰富八桂骨伤医学内容,完善八桂骨伤医学理论,提高八桂骨伤流派的知名度,使其宝贵的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治技术,造福于广大的骨伤疾患。方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档案馆、博物馆、医院等各机构多几种途径收集八桂骨伤发展史、八桂骨伤医家创制的名药、名方、及撰写的相关论文、着作等相关文献。提取与八桂骨伤流派相关的内容,并进行整理。其次,通过实地走访相关医家及其后人、弟子、学生等进行考证所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并了解相关医家的生平事迹及临床诊疗经验。最后运用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各家学说等研究方法,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八桂骨伤流派的源流、形成与发展、代表医家学术特点及成就与影响及八桂骨伤的学术特色。结果:八桂骨伤流派形成并发展于现代,以陈善文、梁锡恩、李桂文、朱少廷、韦以宗、韦贵康为代表医家的地方医学流派,具有历史性、地域性、专科性、师承性、民族性的特点。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八桂骨伤的历史积淀;国家的支持;疾病复杂化对诊疗技术提高的要求;八桂骨伤医家的传承创新精神。其学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尊崇古法,内外结合;主辅相调,疗效显着;不泥于古,探寻新法;道地药材,活用临床。其学术成就及影响有:培养八桂骨伤人才;丰富八桂骨伤内容;奠定八桂骨伤的地位;地区及国际的影响。结论:八桂骨伤流派是以陈善文、梁锡恩、李桂文、朱少廷、韦以宗、韦贵康等为代表医家的地方医学流派,成就显着,影响广泛,是八桂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以师承授受及高校教育为传承方式。八桂骨伤流派传承中,培养了诸多德才兼备的骨伤专家,为八桂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彭小东[2](2019)在《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同复位程度生物力学变化的有限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借助计算机辅助建模软件构建T12-L2节段不同复位程度的新鲜OVCF有限元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利用FEA软件模拟直立、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5种状态,并得到脊柱的等效应力值(Von Mises应力值)。探讨不同复位程度对该节段骨折椎体(L1)、邻近椎体终板生物力学的影响,为临床运用中医过伸复位治疗新鲜OVCF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1.CT扫描获取原始影像资料: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单纯骨质疏松患者1例,排除其他患病史,使用我校附属医院64排CT对患者行T12椎体上缘至L2椎体下缘扫描,获取图像后以DICOM格式保存。2.建立单纯骨质疏松椎体有限元模型:利用Mimics 16.0、Geomagic studio 2013、Solidworks 2017、Ansys workbench 17.0等软件建立T12-L2节段单纯骨质疏松三维有限元模型。3.模型的有效性验证:通过在模型T12椎体上表面施加150N压缩载荷及10.0N·M扭矩,分别模拟人体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不同工况下,计算脊柱各个方向的ROM,将计算结果与近年来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数据作对比,验证所建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4.模型生物力学分析:在已验证有效性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分别建立L1椎体在正常高度及模拟中医过伸复位后90%,70%,50%,30%复位程度的新鲜OVCF三维有限元模型,给予T12椎体上表面施加500N轴向压缩载荷及7.5N·M扭矩,模拟人体在直立、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5种运动状态下,求解不同复位程度下骨折椎体、相邻椎体终板等效应力值及应力分布情况。结果:1.成功建立了符合生物力学特性的T12-L2节段单纯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模拟了正常高度及复位90%、70%、50%、30%的新鲜OVCF有限元模型,可用于生物力学分析。2.对不同复位程度的新鲜OVCF有限元模型,分别施加相同的载荷及扭矩,发现伤椎松质骨、皮质骨及邻近椎体终板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值随着复位程度降低,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高趋势。而应力集中现象在皮质骨主要发生在未骨折区域,在松质骨则主要发生在骨折区域。结论:1.基于CT影像资料,运用相关计算机辅助建模软件及本研究所用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建立不同复位程度的新鲜OVCF有限元模型,所建模型适合生物力学研究。2.松质骨骨折区域应力集中的现象可能是患者腰背痛症状出现的原因,而邻近椎体终板应力的增高可能导致相应终板及椎体再骨折可能性增加。3.通过对模型计算结果的综合分析,仅考虑生物力学变化的趋势及大小,为了更小的生物力学变化,我们认为复位50%、70%时是可以被接受的,当然更好的复位以及患者复位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考虑。
古俊[3](2017)在《针灸推拿与牵引疗法对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检索有关针灸推拿疗法和牵引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英文临床随机对照和临床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对其结论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以下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全文数据库进行补充检索。再由评价人员将所筛选出来的有关文献单独地进行资料提取及交叉校对,如果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则采用讨论协商或者由第三方仲裁的方法,通过Cochrane Handbook数据库中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来完成所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采用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作为结局指标,利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二者均以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分析疗效。并使用GRADE profiler软件完成文献的证据等级评定。结果:最终纳入了一共6篇的中文文献,按照方法学质量来评定,其中有5篇为“B”级文献,1篇为“C”级文献,通过GRADE profiler软件评价大部分文献的证据质量强度为“低”,其少数文献证据质量强度为“中等”或“极低”。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如下:(1)临床有效率:(1)针灸结合推拿优于常规牵引疗法(RR=1.29,95%CI=[1.15,1.44],P<0.00001);(2)针灸结合推拿加中药优于常规牵引疗法(RR=5.80,95%CI=[1.59,1.88],P<0.00001)。(2)安全性: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研究,均未报告针灸推拿疗法和牵引疗法的不良反应。由于缺乏不良反应数据,无法对针灸推拿疗法和牵引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性作出客观评价。结论:1.针灸推拿疗法比牵引疗法更能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总有效率,针灸推拿疗法更好,但是这一论点可靠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的验证;2.由于缺乏不良反应数据,无法对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性作出客观评价。3.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在结局指标中有一定优势,但不排除将来有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得出新的结果。
张仁豹,赵华[4](2016)在《三维正脊技术联合推顶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是目前临床上十分常见和多发的一种腰部疾病,发生率约15.2%,是导致腰腿痛的一种常见原因[1]。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2050岁的青壮年,发病时行动困难、腰腿疼痛,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并非是要消除椎间盘的突出物,而是要将椎骨间的位置摆正,消除脊神经和相邻组织的紧张状况,使之恢复到
王大雪,杨苓,邓正万[5](2013)在《三维正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三维正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7/2011-12经三维正脊疗法治疗LDH的患者1 061例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结果使用三维正脊仪治疗1 061例患者,临床治愈378例(35.63%),好转466例(43.92%),有效187例(17.62%),无效30例(2.83%),总有效率97.17%。其中治疗后有6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胸部挫伤19例(31.67%),胸胁肩部疼痛21例(35%),腰椎疼痛处加重20例(33.33%)。结论三维正脊疗法治疗LDH,其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牵引前后精心的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不适,降低疾病复发率。
王艳国,郭秀琴,刘凯,朱立国[6](2013)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VIP数据库,全面搜集有关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0.1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1软件。结果:共纳入52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推拿治疗优于牵引[RR=1.17,95%CI(1.10,1.25)]、中药[RR=1.18,95%CI(1.08,1.30)]、以及其它综合疗法[RR=1.20,95%CI(1.12,1.27],而与微波、西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拿联合其它疗法与其它疗法除推拿+熏蒸vs熏蒸和推拿+针刀vs针刀疗效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亚组分析均显示推拿联合其它疗法疗效优于其它疗法。结论: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纳入的原始文献质量不高,影响研究结果的论证强度。确切的结论尚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行进一步验证。
金书平[7](2013)在《牵引按抖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应用手法中的牵引按抖复位法要达到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目的,从而探索一种新颖、简便、副作用少的方法,为我们患者解除痛苦。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仰卧于脊柱牵引治疗床上,牵引带固定胸背腋下部和腰骶部,牵引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30min。治疗组病人俯卧于脊柱牵引治疗床上,下胸及髂腹部各垫一枕,使下腹稍悬空,手法复位者用牵引带固定腋窝于牵引床头,再用牵引带固定骨盆及双大腿于床尾,牵引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牵引15min左右后,手法复位者双手重叠对正L3-L4或L4-L5或L5-S1突出部位,作有节律的快速按抖,频率每分钟25--30次,持续约5min,然后病人仰卧,两髋膝屈曲,使膝尽量靠腹部,术者一手扶两膝部,一手挟两踝部,将腰部旋转滚动,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或避开神经。术后使患者卧床休息5天,5天治疗一次,疗程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而定。结果:治疗组实际观察30例,治愈1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实际观察30例,治愈12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例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疼痛、腰部功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结论:牵引按抖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各项指标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说明牵引按抖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康文娟,张美红[8](2010)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维正脊牵引后的护理》文中研究表明总结三维正脊牵引加手法复位等方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经验。方法:治疗前充分宣教、强化心理护理;治疗后予以全面护理、心理指导和详细的出院健康指导。结果: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顺利完成正脊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了三维正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恐惧感和痛苦。缩短了康复时间,费用低,疗效好,不易复发。
廖伯年[9](2008)在《三维正脊疗法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三维正脊疗法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将134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7例,采用三维正脊结合针刺疗法;对照组67例,采用单纯三维正脊疗法。治疗结束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量表(MPQ)和腰背痛评分标准分别从疼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特有的症状体征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并根据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作出安全性评价。结果:①治疗前两组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PRI-S、PRI-A、PRI-T、VAS、PPI、椎间盘突出部位、腰背痛评分)具有可比性,P>0.05。②治疗后两组间的疗效比较:治愈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总有效率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疼痛方面,疼痛感觉(PRI-S)、疼痛情绪(PRI-A)、疼痛总分(PRI-T)、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腰背痛评分方面:腿痛或麻木感、步态、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日常活动限制情况及腰背痛评分总分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腰背痛、直腿抬高试验及排尿功能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③自身对照:观察组:治疗前后PRI-S、PRI-A、PRI-T、VAS、PPI、腰背痛、腿痛或麻木感、步态、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日常活动限制情况及腰背痛评分总分方面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但排尿功能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RI-S、PRI-T、VAS、PPI、腰背痛、直腿抬高试验及腰背痛评分总分方面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但PRI-A、腿痛或麻木感、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排尿功能得分方面的差异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④安全性评价:两组各有1例出现轻度胸部软组织损伤,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其它特殊不良事件的记录。结论:三维正脊疗法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率高于单纯三维正脊疗法;在疼痛评定各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纯三维正脊疗法;对腿痛或麻木感、步态、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日常活动限制情况的改善作用优于单纯三维正脊疗法。
林华,毛婷丽,陈春妃,周霞,周平秀,易琳[10](2006)在《600例三维正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总结三维正脊牵引加手法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经验。方法治疗前充分准备、强化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牵引治疗中患者有效配合;治疗后予以全面护理和详细出院指导。结果6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顺利完成正脊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了三维正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精确度,康复时间短,费用低,疗效好,不易复发。
二、计算机三维正脊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三维正脊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八桂骨伤流派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中医学术流派的认识 |
1.2 八桂骨伤流派的概念及特点 |
1.2.1 概念 |
1.2.2 特点 |
1.3 八桂骨伤流派与岭南骨伤流派间的联系 |
2 八桂骨伤流派的源流、形成、发展 |
2.1 八桂骨伤流派的源流 |
2.2 八桂骨伤流派的形成 |
2.2.1 八桂骨伤医家对中医理论研习 |
2.2.2 骨伤诊疗技术的学习与积累 |
2.2.3 八桂骨伤流派崭露头角 |
2.3 八桂骨伤流派的发展 |
2.3.1 临床经验的整理 |
2.3.2 理论的创新 |
2.3.3 临床研究 |
2.3.4 实验的研究 |
2.3.5 韦以宗教授整脊一脉的形成 |
2.3.6 八桂韦氏骨伤学术流派的创立 |
2.4 八桂骨伤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
2.4.1 八桂骨伤历史的沉淀 |
2.4.2 国家政策的支持 |
2.4.3 复杂的疾病对诊疗技术提高的要求 |
2.4.4 八桂骨伤医家的创新精神 |
3 八桂骨伤流派医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贡献 |
3.1 陈善文及主要贡献 |
3.1.1 发明制剂,疗效显着 |
3.1.2 培育人才,薪火相传 |
3.2 粱锡恩及主要贡献 |
3.2.1 发明制剂,效果非常 |
3.2.2 谆谆教导,培养人才 |
3.3 李桂文及主要贡献 |
3.3.1 潜精研思,硕果累累 |
3.3.2 遵循古训,创立新法 |
3.3.3 言传身教,诲人不倦 |
3.3.4 医案举隅 |
3.4 朱少廷及主要贡献 |
3.4.1 编撰论着,启发后学 |
3.4.2 勇于探索,创立新法 |
3.4.3 勤勉育人,桃李芬芳 |
3.4.4 医案举隅 |
3.5 韦以宗及主要贡献 |
3.5.1 编撰论着,启发后学 |
3.5.2 创立新说,填补空白 |
3.5.3 不辞辛劳,培养人才 |
3.5.4 医案举隅 |
3.6 韦贵康及主要贡献 |
3.6.1 发明专利,除切疾苦 |
3.6.2 刮摩淬励,启发后学 |
3.6.3 孜孜不倦,刻苦专研 |
3.6.4 培育人才,储备力量 |
3.6.5 医案举隅 |
4 八桂骨伤的学术特色 |
4.1 尊崇古法,内外结合 |
4.2 主辅相调,疗效显着 |
4.3 不泥于古,探寻新法 |
4.4 道地药材,活用临床 |
5 八桂骨伤流派的学术成就及影响 |
5.1 培养八桂骨伤人才 |
5.2 丰富中医骨伤内容 |
5.3 奠定八桂骨伤地位 |
5.4 地区及国际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2)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同复位程度生物力学变化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相关背景 |
1.脊柱胸腰段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 |
2.OVCF的病因病机 |
2.1 祖国医学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的认识 |
3.有限元法相关应用介绍 |
3.1 有限元法基本概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过程 |
3.3 有限元法在OVCF中的应用 |
4.研究内容 |
4.1 研究目标 |
4.2 技术路线图 |
4.3 相关软件介绍 |
第二部分 骨质疏松椎体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有效性验证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模型有效性验证 |
3.小结 |
第三部分 模拟不同复位程度的OVCF有限元模型及生物力学分析 |
1.引言 |
2.材料与设备 |
3.不同复位程度的新鲜OVCF有限元模型的生成 |
3.1 不同复位程度模型生成 |
3.2 新鲜骨折状态的模拟 |
4.施加载荷与求解 |
4.1 载荷加载步骤 |
4.2 计算求解 |
5.观察内容 |
6.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四部分 结果、讨论及结论 |
1.结果 |
2.讨论 |
3.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过伸复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1 伦理审查意见 |
附录2 CT影像资料 |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
(3)针灸推拿与牵引疗法对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研究流程图 |
2.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 研究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干预措施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4 结局指标 |
2.4.1 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有效率 |
2.4.2 次要结局指标 |
3.文献检索 |
3.1 检索范围 |
3.1.1 检索时间及文献类型 |
3.1.2 检索来源 |
3.2 检索策略 |
4.文献筛选 |
5.资料提取 |
6.文献质量评价 |
6.1 方法学质量评价 |
6.2 证据等级评定 |
7.资料分析 |
7.1 定性分析 |
7.2 定量分析 |
7.2.1 效应量选择 |
7.2.2 异质性检验 |
7.2.3 Meta分析 |
7.2.4 漏斗图 |
7.2.5 异质性处理 |
结果 |
1.检索结果 |
2.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2.1 样本量 |
2.2 受试者特征 |
2.3 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 |
2.4 干预措施 |
2.5 疗程 |
3.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1 随机分配方法 |
3.2 分配方案隐藏 |
3.3 盲法 |
3.4 失访、脱落和随访 |
3.5 选择性报告结果 |
4.临床疗效分析 |
4.1 针灸疗法+推拿疗法VS牵引疗法 |
4.2 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中药疗法VS牵引疗法 |
5.证据质量等级评定 |
5.1 “临床有效率”为结局指标的证据强度评定 |
5.1.1 针灸疗法针灸结合推拿VS牵引疗法 |
5.1.2 针刺结合推拿+中药VS牵引疗法 |
5.2 描述性数据挖掘 |
5.2.1 针灸取穴 |
5.2.2 推拿手法 |
5.2.3 中药取方 |
讨论 |
1.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
3.牵引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
4.针灸推拿疗法和牵引疗法的对比分析 |
5.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讨论 |
6.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价讨论 |
6.1 Meta分析及GRADE证据质量分级 |
6.2 定性分析 |
6.3 评价结果 |
7.安全性分析 |
8.本研究的局限性 |
8.1 检索不够全面 |
8.2 文献质量偏低 |
8.3 纳入文献的局限性 |
结论 |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偏倚风险图 |
附录3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三维正脊技术联合推顶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5)三维正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标准 |
2 结果 |
2.1 治疗结果 |
2.2 护理 |
2.2.1 三维正脊治疗前护理 |
2.2.1.1 心理护理 |
2.2.1.2 术前检查 |
2.2.1.3 术前常规训练; |
2.2.1.4 术前患者准备 |
2.2.2 三维正脊治疗后护理 |
2.2.2.1 病情观察 |
2.2.2.2 卧床休息 |
2.2.2.3 功能锻炼 |
2.2.2.4 饮食护理 |
2.2.3 健康教育 |
3 讨论 |
(6)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文献检索 |
1.3 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疗效评价 |
2.4.1 有效率 |
2.4.2 远期疗效及复发率 |
2.5 不良事件 |
2.6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7)牵引按抖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古代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简介 |
2.2 腰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类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生理 |
3.1 突出前期 |
3.2 突出期 |
3.3 突出晚期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4.1 非手术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2 治疗方法 |
3 疗效评价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判定标准 |
3.3 VAS评分标准 |
3.4 数据处理 |
4 统计结果及分析 |
4.1 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 |
4.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 |
4.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讨论 |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
2.1 机械压迫机制 |
2.2 炎性反应机制 |
2.3 自身免疫机制 |
2.4 神经体液机制 |
3 脊椎的解剖学特点与生物力学特性 |
4 椎间盘突出与生物力学的关系 |
5 牵引对椎间盘突出与生物力学原理 |
6 牵引按抖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势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过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附录 |
(9)三维正脊疗法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目录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试验标准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盲法运用 |
2.3 试验流程图 |
2.4 临床治疗方案 |
2.5 干预措施 |
2.5.1 观察组 |
2.5.1.1 腧穴定位 |
2.5.1.2 针具及设备 |
2.4.1.3 操作方法 |
2.5.2 对照组 |
2.6 意外情况处理 |
2.7 疗效评价 |
2.7.1 有效率评价 |
2.7.2 疼痛评价 |
2.7.3 腰背痛评分标准 |
2.8 安全性评价 |
2.9 质量监控 |
2.10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病例入选与临床试验完成情况 |
3.2 基线比较 |
3.2.1 基线下两组间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2 基线下两组间影像学表现的比较 |
3.2.3 基线下两组间疼痛及腰背痛评分的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间的疗效比较 |
3.3.1 治疗后两组间有效率的比较 |
3.3.2 治疗后两组间疼痛评分的比较 |
3.3.3 治疗后两组间腰背痛评分的比较 |
3.4 治疗前后两组自身的疗效比 |
3.4.1 治疗前后两组疼痛评分的自身比较 |
3.4.2 治疗前后两组腰背痛评分的自身比较 |
3.5 两组间的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3 三维正脊疗法 |
4 针刺结合三维正脊疗法疗效分析 |
5 对疗效评价指标的认识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综述 |
附件二:附表 |
附表1: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MPQ) |
附表2: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 |
附件三: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600例三维正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治疗效果 |
2 护理措施 |
2.1 治疗前护理 |
2.1.1 心理护理 |
2.1.2 准确评估 |
2.1.3 健康宣教 |
2.1.4 严格掌握禁忌症 |
2.2 治疗时护理配合 |
2.2.1 妥善固定 |
2.2.2 心理支持 |
2.3 治疗后护理 |
2.3.1 行为指导 |
2.3.2 病情观察 |
2.3.3 饮食指导 |
2.3.4 辅助治疗护理 |
2.4 出院指导 |
3 讨论 |
四、计算机三维正脊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八桂骨伤流派的整理研究[D]. 裴以禄.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同复位程度生物力学变化的有限元研究[D]. 彭小东.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针灸推拿与牵引疗法对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D]. 古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4]三维正脊技术联合推顶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J]. 张仁豹,赵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19)
- [5]三维正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J]. 王大雪,杨苓,邓正万.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3(04)
- [6]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王艳国,郭秀琴,刘凯,朱立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08)
- [7]牵引按抖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金书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8]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维正脊牵引后的护理[J]. 康文娟,张美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17)
- [9]三维正脊疗法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廖伯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10]600例三维正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 林华,毛婷丽,陈春妃,周霞,周平秀,易琳. 现代护理,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