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企业如何进行危害辨识(论文文献综述)
姬文杰[1](2021)在《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铁路安全是国家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必须把运输安全放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持续加强铁路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超前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坚守铁路安全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为破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课题,国铁集团于2019年制定了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手册,并在2021年工作会议中提出将双重预防机制贯通到安全管理制度设计和运输生产组织全过程,推进铁路运输安全关口前移、源头治理、超前防范。铁路区段站作为运输生产的基本单元,承担着繁重的运输生产任务和安全压力,如何运用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走深、走实,是铁路区段站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提升铁路区段站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提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解析和应用。首先,运用鱼刺图构建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辨识方法,从设备设施、作业流程、人员岗位、环境氛围4个层面,全过程辨识研判安全风险;运用风险矩阵法,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2个维度,选定6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半定量赋值确定风险等级;运用“4T”风险控制方法和IRCC风险控制层次理论,提出了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的综合管控办法,强化岗位安全风险控制。其次,在调研分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优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强化安全隐患闭环管理。选择乌海站驼峰调车场、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调车作业原进路处所3个作业场景,解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和具体流程,并针对性提出突出安全隐患的治理方案,为乌海站提供安全决策和安全投入依据。最后,为强化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从实操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制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乌海站应用,持续检验各项制度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尚志文[2](2021)在《河北省传统矿区采空区风险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 ——以XTXK铁矿某采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区域特色明显,是矿山资源开发大省。然而,在矿山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诸多问题,包括大量采空区形成、生态环境破坏及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采空区危害是矿山主要危害之一,建立针对采空区风险的有效评价体系,划分采空区危险等级,对于更好地实现“分级管控、突出重点”,对确保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地下采空区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并以系统工程理论、风险评估理论、整体风险管理理论等为基础,对传统矿区采空区风险分析与治理方案进行研究,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以XTXK铁矿某采区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对矿山工程资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矿山采空区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运用集体访谈法来识别了该采空区主要风险类型及影响因素。(2)确定了地面条件、空区特征、地质条件3个一级风险评价指标,13个二级风险评价指标(地面设施、周边人员、空区大小、空区形成时间、空区周边作业人员、空区埋深、爆破震动、矿柱留设、空区连通情况、矿体倾角、地质构造、围岩特征、岩体结构)的风险指标体系;运用AHP法计算确定采空区13个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实现了对各风险评价指标权重排序;结合采空区特性,对XTXK铁矿某采区采空区各风险评价指标分成A、B、C、D 4个等级。(3)根据建立的风险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聘请30位专家对各风险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出XTXK铁矿某采区采空区综合风险隶属度,并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该采空区风险为一般风险,应根据生产及其他作业需要,进行专项治理。(4)依据各等级风险指标体系的评估结果,针对XTXK铁矿某采区采空区提出专项治理措施。一级风险评价指标中,空区特征(B2)风险最高,其权重为0.5826;在二级风险指标中,均以人员的风险权重最高,其中地面人员(C12)权重值为0.7643,空区周边作业人员(C22)权重值为0.4006。据此提出采空区治理的措施主要包括,充填采空区以减少采空区大小,封闭、隔离采空区以减少人员进入或靠近采空区,对露天采空区治理后进行覆土绿化并在矿区低洼处建造蓄水池等。本项目的研究目标为针对河北省传统矿区采空区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价体系。通过有效识别各风险指标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计算采空区各等级指标权重,结合模糊评价法对采空区总体风险进行定量评价,确定风险等级。依据各等级风险,结合采空区风险治理现状,制定了针对河北省XTXK铁矿某采区采空区的风险治理方案。这一结果为河北省传统矿区采空区的风险治理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张嘉淇[3](2020)在《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T公司是一家有较高知名度的具备各类地质勘察甲级及建设承包壹级等各类资质的地勘施工企业,其项目的特点是工期长、流动快、规模大,施工过程多为山区、丘陵、沟壑等野外作业环境,其作业条件和卫生条件恶劣,劳动强度较大,且工程中会使用较多临时工,劳动防护设施相对落后等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不仅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与健康,企业也需要做出赔偿,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全面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对于一家施工企业而言尤为重要。论文通过对T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首先,分析了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发展现状;其次,研究了T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的背景和现状;最后,通过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进行分析,找到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论文的主要创新有:1.结合地勘施工项目的特点,针对T公司实际施工情况使用安全检查表法和作业危险源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原有危险源辨识流程做出调整和优化;2.使用了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和风险矩阵法,制定了定量评价法和定性评价法相结合的风险评价方式来对T公司的风险进行评价;3.通过制定风险应对与控制方针、方案、文件和计划,使T公司风险控制的检查、运行、培训和评审形成循环改进的闭环模式。从而有效地加强了T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王振兴[4](2020)在《山东欣欣园置业有限公司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行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筑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安全管理并没有较大的提升,建筑行业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仅次于交通和采矿行业,离广大人民的期望差距较大。在政府层面,自2017年开始,根据中央决策布局,在易发生重大事故的行业,应该将安全风险纳入到企业的管理中,构建合理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在企业层面,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安全生产管理不应是对已发展成为安全隐患的整改,而是应该通过更有效的措施,提前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本文通过对山东欣欣园置业有限公司研究,一是发现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反映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问题;二是通过建立双重预防管理体系,来实现对现有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改进,解决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和不足,为建筑行业同类型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论述双重预防管理体系理论,分析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用定量分析法,研究山东欣欣园置业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用实证分析法,通过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构建,改进现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问题,实现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目标。本论文是基于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现状,对建筑施工企业构建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研究。通过双重预防管理体系优化现有的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阻断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达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的目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生产组织形式也不断变化,对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研究,也应该是基于行业和企业发展实际不断变化的。
刘思远[5](2019)在《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各行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确保电网的稳定和高效运行成为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大规模地进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便是实现电网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新型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系统化、流程化、规范化的思想去指导整个项目工程建设的进行。目前,对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与评价研究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各种安全管理问题还缺少有效及时的解决措施与方法。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抽水蓄能电站的安全管理模式,总结归纳了现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对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阶段的特点与管理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指出了目前抽水蓄能电站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从而引入了安全管理理论与管理体系。首先,介绍了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探讨了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原则与关键因素。其次,建立了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指标;然后,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层级的评价指标所在比重,进而提出了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组织架构、部门职责与管理手段。以Q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了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结果,以此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管理体系内容,以及引入安全风险管控的相关方法与管理模式,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
谢光辉[6](2018)在《110kV勐嘎变电工程全面风险管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电力行业作为社会工业发展的拉动力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全社会用电负荷不断增加,电网不断延伸、扩展,网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经济的增长对电力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社会提供安全、清洁、优质、高效的电力供应服务成为了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重点,要顺利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目标,就是在依法经营的前提下,做好电力生产全过程的风险管理,通过全方位风险管控,提升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绩效水平,为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建立风险管控模型,对110kV勐嘎变电工程建设、运行涉及风险的管控方式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科学的探索,并为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优化生产经营效能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方向和思路。论文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结合人机物法环管控方法,对电力企业现行风险管控方式进行了优化,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建立了新的风险评定模型,对变电站建设过程、投运后的风险进行了辨识和量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了风险分类、分级,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优化风险管控资源投入,对风险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在有限的条件下,提升了变电站建设、运行整体精益化水平。通过对110kV勐嘎变电工程建设及运行过程风险管控的分析和研究,让我们对全面风险、精益化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通过持续钻研,不断优化工作方法,最终实现电力企业安全、稳定、经济、可靠、绿色、精益化经营的目标。
李鸿伟[7](2011)在《基于危险源管理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建筑行业日益繁荣。与此同时,我国工程项目中的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却居高不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事故产生的根源出发,对能有效控制安全隐患发生的危险源辨识及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首先,论文对工程项目的危险源分类提出了四个评判因素,继而提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流程和危险源管理流程。其次,论文提出了施工现场安全性评价方法,建立了安全性评价体系并进行了流程和指标体系设计等方面的研究。随后,论文提出了基于危险源管理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型,构建了配套的信息平台和安全文化体系。最后,论文对两个典型项目应用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安全管理,通过实践证实基于危险源管理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并反馈得到需改进的内容。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危险管理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可以很好的评价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并可以发现改进方向,有助于工程项目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王小奇[8](2010)在《建筑企业OHSMS规范化运行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建筑企业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已成为一种趋势。OHSMS为提高安全管理绩效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使比较零散的传统安全管理得以系统化和程序化,从经验式的事中、事后管理前移到现代化的事前预防管理。目前建筑业OHSMS的建立和实施刚刚起步,很多建筑企业开始建立和实施OHSMS,但不少建筑企业在OHSMS的关键环节运行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如何规范OHSMS运行,对于建筑企业成功实施OHSMS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和现场实践调查,通过对OHSMS的17个要素进行分析,选择“培训、意识和能力”,“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及“绩效测量与监视”三个核心要素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建筑企业的规范化运行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建筑企业如何展开OHSMS规范化运行问题。在参考己有的文献和OHSMS标准,并展开大量现场实践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效果评价量表,验证了其信度和效度,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应用验证后的评价量表对建立了OHSMS的一线员工教育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为企业进一步提高员工培训的规范化水平并有效进行评价提供科学工具,进而实现培训规范化。同时,参与了某建筑企业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采用多种方法对该企业脚手架工程进行了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分析运行中的成功和不足,进而提出规范化运行的建议。参考企业绩效测量与监视运行的资料以及一线员工的调查情况,本文对企业绩效测量与监视过程开展了分析评价,提出了改进建议,帮助该建筑企业在建立和实施OHSMS中,更全面、更合理地进行绩效测量与监视,推动了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刘金娥[9](2008)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反映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工作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而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职业安全状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贯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是WTO规则的要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筑业是一个危害因素复杂、风险程度高、伤亡事故多发的行业,因此,建筑企业密切结合自身的危害特点,建立一个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现代化管理体系至关重要。本文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一些相关概念入手,介绍了OSHMS产生的国际国内背景,并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危险源辨识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础工作,是其出发点和前提。本文在介绍建筑施工的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的作业活动,充分辨识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及现存危害因素。危险源评价采用LEC法对每项危险源进行半定量评价,来评定危险源的危害程度以及是否可承受,得出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危害因素。论文以某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为例,对其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做了研究。针对该建筑施工企业发生事故的原因及建筑施工企业的危害因素,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使企业的安全管理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安全管理模式转变,促进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职业安全健康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机制。对该建筑施工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后,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应对对策。本文运用系统的观点,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卫生保健、安全管理机构、现场管理、劳动防护、分包管理和安全技术管理八个方面构建了施工现场OSH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可拓评价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并运用较为客观的熵值法来计算各层指标的权重,接着将评价模型应用于典型案例分析,应用结果证实了模型的可行性。
孙俊伟[10](2007)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生产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建筑业从业人数众多,建设工程规模巨大。搞好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关系着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十七大”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具体体现。本文将围绕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管理展开系统研究。从施工环境、作业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技术和工艺、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去研究,辨识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危险源,把握其特点,寻找其规律,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辨别,划分危险等级,确定危险源的控制范围并对危险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首先,本文从项目的特点和项目施工的特点分析了施工项目的系统危险性特点,指出了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固有性、脆弱性和时效性及多维度特征,要求在管理过程中把握全面、动态和预先分析的思路。其次,论文对不同阶段的危险源管理技术展开讨论,施工项目安全规划阶段的本质安全化危险源管理技术、危险源初始辨识技术、施工日常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危险源自辨识、动态辨识及事故发生和紧急状态下的应急管理技术。从而将危险源纳入事前预控、过程监控和紧急状况下的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全方位预防控制中。再次,本文在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源管理方法技术研究中,注重了危险源辨识技术和危险源分类方法上的创新:①危险源辨识技术上的创新。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和危险源管理思想有机融合,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明确危险源管理的工作系统范围,实践的角度对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既保证系统性和全面性,又保证重点突出。②危险源分类方法上的创新。从系统的角度来审视工程项目危险源,充分发挥企业层面和项目层面对危险源的不同侧重点的把握。将危险源分为全局性危险源和局部性危险源,对不同类型的危险源,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危险等级划分。③安全网络计划技术创新。将网络计划技术运用到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中,一方面为应用项目管理技术进行危险源管理拓展了思路;另一方面,为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有效进行动态控制和PDCA循环提供了技术手段。最后,论文还探索了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应急管理方法和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两个方面内容。提出了施工项目应急管理分级标准、构思了施工项目应急危险源应急管理框架。同时,衔接国家最新的紧急事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积极倡导施工项目应急能力建设,提出了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国家级和企业级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框架和基于该系统平台的核心危险源动态辨识系统和系统危险性评价系统等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框架。
二、施工企业如何进行危害辨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施工企业如何进行危害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与理论方法 |
2.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
2.1.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 |
2.1.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
2.1.3 乌海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特点 |
2.2 双重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
2.2.1 事故预防理论 |
2.2.2 双重预防理论 |
2.2.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方法 |
2.2.4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 |
2.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研究 |
3.1 构建“点—线—面—体”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
3.2 铁路区段站行车安全风险辨识 |
3.2.1 设备设施的不安全因素 |
3.2.2 作业流程的不安全因素 |
3.2.3 作业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
3.2.4 环境氛围的不安全因素 |
3.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 |
3.3.1 风险矩阵法参数调整 |
3.3.2 风险分级应用分析 |
3.4 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综合管控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乌海站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研究 |
4.1 驼峰调车场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
4.1.1 乌海站驼峰调车场基本情况调研 |
4.1.2 驼峰调车场勾车溜放试验及安全隐患分析排查 |
4.1.3 驼峰调车场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
4.2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
4.2.1 乌海站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专题调研 |
4.2.2 不同情形下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作业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
4.2.3 轨道分路不良区段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
4.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
4.3.1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写实分析 |
4.3.2 不同情形下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
4.3.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5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制度体系设计 |
5.1 安全责任体系 |
5.2 管理制度体系 |
5.3 投入保障体系 |
5.4 激励约束体系 |
5.5 培训教育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河北省传统矿区采空区风险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 ——以XTXK铁矿某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
1.2.2 采空区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3 采空区风险治理的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基本理论研究 |
2.1 采空区基本概念和特点 |
2.1.1 采空区概念 |
2.1.2 采空区安全风险 |
2.2 采矿区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2.3 传统采空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2.4 基于AHP模糊评价法构建传统采空区风险评价模型 |
2.4.1 AHP模糊评价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
2.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2.4.3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
2.5 采空区常用治理方法 |
3 XTXK铁矿某采区采空区的风险辨识 |
3.1 采区生产系统分析与风险辨识 |
3.1.1 采区生产系统分析 |
3.1.2 采区生产系统风险辨识 |
3.2 采区地质条件分析与风险辨识 |
3.2.1 采区地质条件 |
3.2.2 采区地质条件风险辨识 |
3.3 采空区现状与风险辨识 |
3.3.1 采空区现状 |
3.3.2 采空区风险辨识 |
3.4 风险辨识与分析汇总 |
4 XTXK铁矿某采区采空区风险评价 |
4.1 采空区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 采空区风险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1 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4.2.2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2.3 权重分析 |
4.3 采空区风险模糊综合评价及等级划分 |
4.3.1 隶属度计算 |
4.3.2 采空区总体风险等级划分 |
5 XTXK铁矿某采区采空区治理方案 |
5.1 采空区治理方案 |
5.1.1 废石充填 |
5.1.2 井下密闭隔离 |
5.1.3 地表隔离 |
5.1.4 生态修复工程 |
5.2 采空区治理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5.2.1 爆破施工技术要求 |
5.2.2 井下密闭墙施工技术要求 |
5.2.3 施工安全措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XTXK 铁矿某采区采空区集体访谈问题 |
附录B XTXK 铁矿某采区采空区风险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C XTXK 铁矿某采区采空区总体风险评价评测表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目的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2.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
2.1.1 国内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研究 |
2.1.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风险管理的结合 |
2.2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
2.2.1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理论与方法 |
2.2.2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 |
2.2.3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应对与控制方法 |
3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1 T公司概况 |
3.1.2 T公司实施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3.1.3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
3.1.4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采取的措施 |
3.2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4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分析 |
4.1 危险源辨识分类 |
4.2 危险源辨识流程分析改进 |
4.2.1 划分作业活动 |
4.2.2 收集作业活动信息 |
4.3 危险源辨识方法分析 |
4.3.1 危险源辨识范围 |
4.3.2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
4.3.3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种类及预防措施 |
5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分析 |
5.1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流程分析 |
5.1.1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流程 |
5.1.2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等级 |
5.2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分析 |
5.3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分析 |
5.3.1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5.3.2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矩阵模型的绘制 |
5.3.3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矩阵模型的应用 |
6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应对与控制措施 |
6.1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应对与控制流程分析 |
6.1.1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应对与控制措施原则 |
6.1.2 制定风险应对与控制措施计划 |
6.1.3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应对与控制措施的评审 |
6.2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应对与控制方法分析 |
6.2.1 制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应对与控制方针 |
6.2.2 制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目标与方案 |
6.2.3 制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应对与控制文件 |
6.2.4 加强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监督检查 |
6.2.5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应对与运行控制 |
6.2.6 加强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 |
7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对策与建议 |
7.1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 |
7.2 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的策划 |
7.2.1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 |
7.2.2 落实责任监督整改工作 |
7.2.3 加强培训提高全员参与水平 |
7.2.4 改进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
7.2.5 加强内部评审管理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山东欣欣园置业有限公司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现状和风险分级管控理论 |
2.1 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现状 |
2.2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概述 |
3 公司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2 公司安全制度介绍 |
3.3 公司近年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
3.4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调研记录 |
3.5 公司安全管理问题 |
4 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改进策略 |
4.1 构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制度 |
4.2 构建企业安全危险源辨识模型 |
4.3 实现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
4.4 建立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
4.5 制定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措施 |
5 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改进后的保障措施 |
5.1 安全风险分级管理管理体系保障制度 |
5.2 安全隐患排查体系保障制度 |
5.3 引入信息化系统,实现流程化控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抽水蓄能电站及其施工安全管理基本理论 |
2.1 抽水蓄能电站相关概念 |
2.1.1 抽水蓄能电站 |
2.1.2 工程项目管理 |
2.2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 |
2.2.1 安全管理理论 |
2.2.2 安全风险理论 |
2.2.3 安全系统工程 |
2.2.4 安全事故致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 |
3.1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与原则 |
3.1.1 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 |
3.1.2 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原则 |
3.2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关键因素与评价指标 |
3.2.1 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关键因素 |
3.2.2 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评价指标 |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分析 |
3.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3.3.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3.3 构造判断矩阵并分析 |
3.4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
3.4.1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 |
3.4.2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制度 |
3.4.3 安全管理部门组织架构与职责 |
3.4.4 安全管理手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的实证分析 |
4.1 Q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概况 |
4.1.1 项目简介 |
4.1.2 水文、气象和地质 |
4.1.3 枢纽布置 |
4.1.4 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4.2 Q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评价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2.2 安全管理评价计算 |
4.2.3 安全管理评价结果分析 |
4.3 Q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完善 |
4.3.1 多级化管理 |
4.3.2 安全隐患排查 |
4.3.3 信息化管理模式 |
4.3.4 推进特色管理 |
4.4 Q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 |
附录2: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评价专家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110kV勐嘎变电工程全面风险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风险管控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110KV勐嘎变电工程建设风险管理 |
2.1 引言 |
2.2 危害因素识别 |
2.3 风险评估控制方式 |
2.4 变电站项目前期风险管理运用研究 |
2.5 项目建设过程风险管理运用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10KV勐嘎变电工程投运风险管控 |
3.1 引言 |
3.2 人力资源系统的管控 |
3.3 设备机具物资系统的管控 |
3.4 工作方法系统的管控 |
3.5 环境系统的管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10KV勐嘎变电工程运行效能评估及改进 |
4.1 引言 |
4.2 项目运行效能评估及改进 |
4.3 人机物法环系统运行情况综合评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危险源管理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安全评价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外安全评价研究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架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体架构 |
2 施工现场安全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相关知识 |
2.1.1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
2.1.2 项目管理的关键问题 |
2.1.3 在本研究中的作用 |
2.2 安全学理论基础 |
2.2.1 事故的内涵及特点 |
2.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2.3 动态变化理论 |
2.2.4 轨迹交叉理论 |
2.2.5 在本研究中的作用 |
2.3 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
2.3.1 人本原理 |
2.3.2 系统原理 |
2.3.3 强制原理 |
2.3.4 预防原理 |
2.3.5 责任原理 |
2.3.6 在本研究中的作用 |
2.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2.4.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
2.4.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特点及作用 |
2.4.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素 |
2.4.4 在本研究中的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3 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与管理研究 |
3.1 危险源概述 |
3.1.1 危险源的定义及其特点 |
3.1.2 危险源的构成要素 |
3.1.3 危险源的分类 |
3.1.4 危险源的引发机理 |
3.2 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危险源 |
3.2.1 施工现场施工事故概述 |
3.2.2 施工现场的危险源 |
3.3 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辨识 |
3.3.1 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的依据 |
3.3.2 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的内容 |
3.3.3 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及手段 |
3.3.4 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流程设计 |
3.4 施工现场危险源的管理 |
3.4.1 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的基本思路 |
3.4.2 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流程设计 |
3.4.3 施工现场危险源的应急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4 施工现场安全性评价模型构建 |
4.1 当前我国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出现的新问题 |
4.1.1 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概念 |
4.1.2 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问题的根源和特点 |
4.1.3 进行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性评价的意义 |
4.2 构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思路 |
4.2.1 构建原则 |
4.2.2 总体思路 |
4.3 施工现场安全性评价体系设计 |
4.3.1 基本体系流程设计 |
4.3.2 指标体系流程设计 |
4.3.3 安全性评价参数设计 |
4.4 工程项目安全性评价指标分析 |
4.4.1 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
4.4.2 安全性评价指标选择 |
4.4.3 安全性评价指标权重设计 |
4.5 施工现场安全性评价分析 |
4.5.1 整体安全性预评价分析 |
4.5.2 整体安全性后评价分析 |
4.5.3 安全性评价指数的分类及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危险源管理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型研究 |
5.1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研究的趋势分析 |
5.1.1 国内外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概述 |
5.1.2 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 |
5.2 基于危险源管理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 |
5.2.1 基本内容 |
5.2.2 模式特点 |
5.2.3 研究重点 |
5.3 基于危险源管理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流程设计 |
5.3.1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流程设计 |
5.3.2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分析 |
5.4 基于危险源管理的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构建 |
5.4.1 信息平台开发的基本思路 |
5.4.2 信息平台内容模块 |
5.4.3 信息平台技术方案 |
5.4.4 危险源数据库建设 |
5.5 基于危险源管理的安全监管平台构建 |
5.5.1 信息化安全监管平台的框架设计 |
5.5.2 框架设计理念 |
5.5.3 流程框架设计 |
5.5.4 技术平台的设计 |
5.6 基于危险源管理的施工现场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
5.6.1 基本内容 |
5.6.2 建设途径 |
5.6.3 推行重点 |
5.7 本章小结 |
6 基于危险源管理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实践 |
6.1 实施范围 |
6.1.1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实践内容的选择 |
6.1.2 工程项目的选择 |
6.2 实施流程及过程 |
6.2.1 选择施工现场实践场所 |
6.2.2 具体实践流程及内容 |
6.2.3 危险源辨识与管理 |
6.2.4 安全性评价 |
6.2.5 基于Excel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开发 |
6.3 工程实践概况及效果反馈 |
6.3.1 安全管理实施概况 |
6.3.2 安全管理实施效果 |
6.3.3 尚需改进的内容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8)建筑企业OHSMS规范化运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建筑业推行OHSMS 的意义 |
1.3 OHSMS 的核心内容及运行模式 |
1.3.1 OHSMS 核心内容 |
1.3.2 OHSMS 运行模式 |
1.4 建筑业实施OHSMS 的不足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OHSMS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2.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简介 |
2.2 OHSMS 核心要素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
2.3 OHSMS 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
2.4 小结 |
3 培训意识和能力 |
3.1 涉及的统计学概念 |
3.1.1 SPSS for windows 软件包 |
3.1.2 因子分析 |
3.2 OHSMS 培训效果评价量表的编制和检验 |
3.2.1 量表的编制 |
3.2.2 量表条目的筛选 |
3.2.3 量表的检验 |
3.2.4 分析结果 |
3.3 企业对量表的应用 |
3.3.1 调查对象和方法 |
3.3.2 调查的基本情况 |
3.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 效果评价及改进建议 |
3.4.1 效果评价 |
3.4.2 改进意见 |
3.5 小结 |
4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
4.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
4.2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 |
4.2.1 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
4.2.2 风险评价方法 |
4.3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范围、内容及步骤 |
4.3.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范围和内容 |
4.3.2 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步骤 |
4.4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在建筑企业的应用 |
4.4.1 建筑企业的施工特点 |
4.4.2 建筑企业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特点 |
4.4.3 某工程脚手架工程危险源辨识评价 |
4.5 实施效果的分析讨论 |
4.6 规范化运行的意见 |
4.7 小结 |
5 绩效测量与监视 |
5.1 绩效测量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
5.1.1 基本概念 |
5.1.2 绩效测量的分类 |
5.2 绩效测量的目的、意义 |
5.3 绩效测量的内容和方法 |
5.3.1 绩效测量的内容 |
5.3.2 绩效测量的方法 |
5.4 绩效测量与监视的结果 |
5.4.1 基本情况测量 |
5.4.2 主动性测量 |
5.4.3 被动性测量 |
5.5 讨论分析及规范化意见 |
5.5.1 讨论分析 |
5.5.2 规范化建议 |
5.6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现状 |
1.2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情况 |
1.2.1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
1.2.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
1.3 建筑施工企业推行OSHMS的必要性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简介 |
2.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含义 |
2.2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产生的背景 |
2.3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发展 |
2.4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
2.5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特点 |
第3章 建筑施工过程中危险性分析 |
3.1 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的特点 |
3.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
3.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事故类别及伤害形式 |
3.4 常见施工作业活动可能导致的事故 |
3.5 建筑施工企业危害辨识及评价 |
3.5.1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步骤 |
3.5.2 风险评价 |
3.5.3 建筑施工企业主要危害因素 |
第4章 OSHMS在某施工企业的应用实例 |
4.1 施工企业OSHMS的建立及运行 |
4.1.1 体系建立的步骤 |
4.1.2 体系建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3 如何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
4.1.4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公司概况 |
4.3 公司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
4.4 公司的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和目标 |
4.4.1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
4.4.2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
4.5 公司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手册内容 |
4.5.1 目的和适用范围 |
4.5.2 引用标准、定义、术语及缩写代号 |
4.5.3 手册管理 |
4.5.4 管理手册要素 |
4.6 公司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内容 |
4.6.1 实例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
4.6.2 实例2——应急预案与相应控制程序 |
4.7 体系在应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4.7.1 存在的问题 |
4.7.2 对策 |
第5章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OSH管理评价 |
5.1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5.1.2 施工现场OSH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5.2 可拓理论 |
5.2.1 物元理论 |
5.2.2 可拓数学 |
5.3 多级可拓评价模型 |
5.3.1 确定风险等级域U和评价因素集C |
5.3.2 确定经典域与节域 |
5.3.3 确定待评物元 |
5.3.4 熵值法确定权系数 |
5.3.5 确定待评对象各等级的关联度 |
5.3.6 一级评价 |
5.3.7 二级评价 |
5.3.8 确定评价等级 |
5.4 应用示例 |
5.4.1 风险等级域U和评价因素集C的确定 |
5.4.2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
5.4.3 确定待评物元 |
5.4.4 确定权系数 |
5.4.5 确定待评对象Ci的关联度 |
5.4.6 一级评价 |
5.4.7 二级评价 |
5.4.8 评价等级确定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10)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相关背景资料 |
1.1.1 建筑业安全生产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 |
1.1.2 我国建筑业施工安全现状 |
1.1.3 建筑业存在问题及易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 |
1.1.4 施工项目事故多发类别和部位 |
1.2 研究范围和对象 |
1.2.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2 施工项目系统的危险性特点及管理思路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论文探索的侧重面 |
1.3.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3 论文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1.4.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2 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及实践综述 |
2.1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研究 |
2.1.1 早期事故致因理论 |
2.1.2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 |
2.1.3 现代系统安全理论和观点 |
2.2 国内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 |
2.2.1 美国的 OSHAct |
2.2.2 英国的安全生产法规 |
2.2.3 其他国家的安全生产法规 |
2.2.4 中国的安全生产法规 |
2.2.5 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 |
2.3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 |
2.3.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产生、基础和结构 |
2.3.2 建筑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实践 |
2.4 本章小结 |
3 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系统辨识 |
3.1 施工项目危险源的构成与分类 |
3.1.1 危险源的构成要素 |
3.1.2 危险源的理论分类 |
3.1.3 危险源引发机理实践 |
3.1.4 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界定 |
3.2 危险源辨识的系统方法 |
3.2.1 施工项目工作系统的分解结构 |
3.2.2 工作系统危险源辨识过程 |
3.2.3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
3.3 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初始辨识 |
3.3.1 初始辨识的目的和作用 |
3.3.2 施工项目整体环境的危险源初始辨识 |
3.3.3 工作单元危险源的初始辨识 |
3.4 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动态辨识 |
3.4.1 施工项目危险源自辨识 |
3.4.2 安全网络计划模型的构建 |
3.4.3 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动态辨识和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 |
4.1 危险源控制的原则、方法和手段 |
4.1.1 危险源控制的原则 |
4.1.2 危险源控制方式分类 |
4.1.3 危险源控制的方法 |
4.2 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过程 |
4.2.1 危险源控制过程描述 |
4.2.2 实施控制过程的方法 |
4.3 基于本质安全化的危险源控制 |
4.3.1 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本质安全化 |
4.3.2 施工作业人员本质安全化 |
4.3.3 施工中的人——机配合本质安全化 |
4.3.4 施工环境无害化处理 |
4.4 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应急控制 |
4.4.1 施工项目危险源应急管理特征 |
4.4.2 施工项目应急管理分级 |
4.4.3 施工项目应急晌应 |
4.4.4 施工现场常见的应急事故和应急处置方式 |
4.5 工程实例 |
4.5.1 事故经过及原因分析 |
4.5.2 井架提升机存在的危险源及控制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5 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的信息系统支持 |
5.1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的作用和意义 |
5.1.1 信息技术在建筑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
5.1.2 构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体系前提 |
5.2 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
5.3 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信息支持系统构架 |
5.3.1 内业管理平台 |
5.3.2 项目管理平台 |
5.3.3 安全监控和应急预警平台 |
5.4 施工项目危险源决策支持系统 |
5.4.1 施工项目危险源辨识系统 |
5.4.2 施工项目危险源评价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发表论文 |
B.参与编写的着作 |
四、施工企业如何进行危害辨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D]. 姬文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河北省传统矿区采空区风险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 ——以XTXK铁矿某采区为例[D]. 尚志文.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9)
- [3]T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张嘉淇.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山东欣欣园置业有限公司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改进策略研究[D]. 王振兴.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5]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 刘思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110kV勐嘎变电工程全面风险管理应用研究[D]. 谢光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7]基于危险源管理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研究[D]. 李鸿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 [8]建筑企业OHSMS规范化运行的研究[D]. 王小奇.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5)
- [9]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 刘金娥. 东北大学, 2008(03)
- [10]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D]. 孙俊伟. 重庆大学, 2007(05)
标签:危险源论文;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论文; 职业健康安全论文; 风险评价论文;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