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税制概况及借鉴

德国税制概况及借鉴

一、德国税制概况与借鉴(论文文献综述)

张望东[1](2021)在《基于税制公平视角下我国房产税计税方式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平是现代税制的重要特征,而房产税具有重要的公平收入分配作用。作为地方税种,房产税的完善是我国地方税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其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调节社会存量财富、发挥税收的公平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自1986年以来,我国一直对个人所有的非营业用房产免征房产税,从2011年开始在上海和重庆两地开展对个人购房者征收房产税的试点工作,因而我国房产税的应有作用还未有效发挥。过去十几年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生较大改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流动规模的加大,房地产价格涨幅较大,并一定程度带来社会存量财富差距的拉大。在此背景下,我国多次对房产税的立法工作提出过意见,如2018年提出“稳妥推进房产税立法”、2019年提出“稳步推进房产税立法”。然而,房产税顺利开征仍需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其中由税制公平带来的公众接受度问题是制约个人房产税开征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一方面,房产税的征收将直接影响个人财富和收入;另一方面,公平不仅是最优税制的标准,也是维护社会稳定进步的基本规则。所以,从税制公平为视角设计房产税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地方税理论、税收正义理论和受益论等理论,从税制公平视角探讨了具有可接受度的房产税的设计问题。本文在假设其他要素已定的前提下,主要研究对象为房产税的计税方式,包括计税依据(含减免)和税率两部分。在对上海和重庆两个试点地区房产税计税方式公平性不足的分析基础之上,结合美国、英国、德国等典型国家房产税计税依据、税率制定权和税率形式等的特点,进一步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房产税计税方式特别是税率设置展开了深入探讨,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国情,以一定时期内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评估值作为房产税计税依据最能体现税制公平;在公平税负的前提下,运用蒂布特模型测算出的各地房产税平均税率水平具有差异化的特点;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同时考虑居民属性、存量房等现实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计税依据和税率组合模式,以尽可能使房产税实现税制公平。

郎威[2](2020)在《中国绿色税收制度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是世界有目共睹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我国GDP为896915.6亿元人民币,总量稳居世界第二,GDP同比增长了6.6%。但伴随着我国粗放型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的调节,包括采取行政处罚、财政补贴、税收和可交易许可证等多种政策工具。其中,税收是国家整体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而绿色税收是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绿色税收(Green Tax)是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才兴起的概念,从绿色税收的内容看,不仅包括为环境保护而特定征收的各种税,还包括为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在我国现行的18个税种中,除了环境保护税是在2018年新开征的绿色税种外,其他税种都是已开征多年的税种,而这些税种设置的目的更多是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和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滥用等现象越来越多,绿色税制已经成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趋势。而税制的绿化就是基于绿色发展的要求,对现有的税制进行绿色化调整,使其在整体上体现环境保护功能。通过绿色税收制度的改革,可以引导和约束社会成员正确地处理资源环境问题。因此,我国需要构建完善的绿色税收制度,用税收的手段把环境污染问题内部化,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从而解决环境污染治理难的问题,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绿色税收的实施效果,既与自身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征管的有效实施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其他环境相关税种的协调配合。因此,本文合理界定绿色税收和绿色税收制度的概念和内涵。将绿色税收制度界定为,国家为达到污染防治目的而推进传统税制全面“绿化”转型过程中所征收的各种税收及所制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统称,由若干性质不同的绿色税种及税收优惠政策组成的绿色税收体系。就我国而言,具体包括三部分:一是专门为环境保护而设立的绿色税种,如环境保护税,属于事后干预型;二是现行税制中其他具有环保性质的绿色相关税种,其中又划分为资源占用型和行为引导型;三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梳理我国现行的绿色税收制度,对比不同类型的绿色税收的占比变化。在2009-2018年的我国绿色税收结构中,行为引导型绿色税收所占的比例最高,比例达到70%以上;其次是资源占用型绿色税收,比例在20%-30%之间;环境保护税收的比例一般在3%以下,尤其是2018年排污费改征环境保护税后,比例最低只达到0.73%。可见,我国现有的绿色税收制度主要还是侧重于征收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这些行为引导型绿色税收。税制的绿化程度反映了绿色税制对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的程度。本文对我国税制的绿化程度进行了初步的测算。在指标选取上采用了OECD国家常用方法,即用绿色税收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例来表示。结果表明我国在2009-2018年间税制绿化程度在13.15%-15.53%之间,且在2015年以后呈下降趋势。虽然我国和OECD国家绿色税收内涵和结构不同而导致税制绿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但相比之下,我国税制的绿化程度仍然不低。我国不同地区税收的绿化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税收绿化程度较低。为进一步研究绿色税收对我国环境和经济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本文选取全国30个省市的2005-2017年的数据进行门槛回归分析。首先,以绿色税收收入和二产占比为门槛变量,做了四种公式的假设,分析我国绿色税收的环保效应,即污染减排和节能降耗效应。结果显示,在污染减排效应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绿色税收收入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0.05%至0.06%,区域差别不大。而绿色税收不是废水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废水排放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在节能降耗效应方面,由于绿色税收收入和能源消费量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绿色税收对能源消费的节能降耗作用不显着。其次,以绿色税收收入、能源消费量和二产占比为门槛变量,做了三种公式的假设,分析我国绿色税收对以人均GDP为表征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即绿色税收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对于绿色税收收入大于门槛值569.55亿元的地区,如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来说,提高绿色税收收入会使经济效益增加67.03%。然而,对于绿色税收收入小于等于门槛值569.55亿元的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区来说,提高绿色税收收入会大幅度地降低经济效益。同时,当以能源消费量和二产占比为门槛变量时,绿色税收收入每提高1%,会使经济效益在28.91%至87.51%的范围之间增加。因此,我国绿色税收的双重红利效应存在一定的门槛值条件,即对于绿色税收收入大于门槛值的地区,如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来说,双重红利效应存在。但对于绿色税收收入小于门槛值的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区,双重红利效应则不存在。最后,指出我国现行绿色税制存在的问题,再结合OECD国家绿色税制改革的经验,对我国绿色税制的完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绿色税制改革需要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作用范围对环境保护税和其他绿色相关税种进行总体规划、相互配合,避免不同绿色税收手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构建完善的绿色税收制度。

倪子茜[3](2020)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法治中国背景下的税收制度建设研究》(节选)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法治中国背景下的税收制度建设研究》一书是由王乔和席卫群联合着作的,这一着作被国家社科规划办列为对外宣传的中华学术优秀成果。该着作的英文版将作为中华学术优秀成果,其有助于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促进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和税收制度。翻译实践材料选自该书的第三章的第四节和第五节,这两个章节主要分析了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巴西、印度的税制结构变动,并阐述了各国税制结构变动所带来的启示,以及提出了对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的建议。译者依照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篇章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经济文本。词汇对等上,主要分析了关于不同税种的名称、税法特色词汇、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句法对等上,主要针对无主句和长难句的翻译,采用增添主语、重构拆分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篇章对等上,主要分析篇章的衔接与连贯。在特定的语境下,译者分析语篇中表面性衔接和深层次连贯。译者期望此次实践能够进一步证明功能对等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经济文本,同时为之后的经济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借鉴。

陈瑞[4](2020)在《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出明显不均衡的状态,基尼系数连续十年处于高位,超过国际警戒线0.45,且呈现扩大的趋势。个人所得税因具累进性和是直接税等特点,被广泛认为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自党的十九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完善包括税收在内的收入再分配调节机制。聚焦民生、体现公平,2019年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法,费用扣除方面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基本减除费用,增加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本文基于此次税改,探究新的费用扣除制度是否达到了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且在此基础上探究未来费用扣除制度改革方向,使得费用扣除制度更加具有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作用,达到调节目的。本文主要采用模拟分析和比较方法对我国目前实施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分析。本文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简称CFPS)2018年最新调查数据,经过整理与处理,得到个人收入与家庭相关情况,判断其所适用的费用扣除制度,在此基础上模拟测算整体税改之后的基尼系数、税后基尼系数(简称MT指数),观察样本中居民收入再分配情况变化;再将收入按照水平高低划分为五等分,模拟测算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税改之后的基尼系数、MT指数,观察新税制下居民收入分配变化;最后,模拟测算在2019年税改基础上,调整费用扣除制度对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收入分配影响,是否改善居民收入差距,为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制度提出建议。本文共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与评价、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本文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为本文理论基础,介绍费用扣除制度如何产生收入分配效应和如何影响基尼系数、MT指数。第三章为我国费用扣除制度设计现状和收入分配现状介绍。第四章为本文主体部分,采用模拟分析和比较分析结合的方式对样本在整体和五等分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第五章为国际经验借鉴,包括了一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第六章为基于上述分析和经验借鉴,提出完善我国费用扣除制度的建议。对于完善基本减除费用,可以适当提高其标准且按所得类型划分不同标准限额,且可以参照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率等指数进行每年调整。对于完善专项附加扣除,可以提高专项附加扣除的金额或者扩大专项附加扣除的项目范围和适用范围。最后,费用扣除制度可以在两方面同时完善,也可分别完善,达到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

王丽玉[5](2020)在《常州市税务局自然人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个人所得税是政府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重要手段,它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自2019年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制度建立后,自然人税收征管既实现了税制模式的重大转变,又改变了服务方式。要想全面落实税收制度,必须加快对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完善,目前我国的自然人税收征管机制都还不够完善。完善自然人税收征管,对于顺利落实新个税制度、优化税制结构、提高纳税遵从度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从常州市税务局自然人税收征管现状着手,以新公共服务理论、税收遵从理论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如何提高常州市税务局自然人税收征管水平。首先,基于税收贡献的角度定量分析常州市税务局自然人税收征管的现状,本文发现常州市税务局并没有严格征管自然人的非工资性收入,而且其采取的征管方式过于单一,普遍存在税收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其次,从个税改革带来的挑战、自然人纳税人信用体系、自身征管水平等方面分析原因。另外借鉴了美德等国家自然人税收征管方面的经验,最后,从完善常州市税务局岗位配置、完善个税申报模式、提升信息化征管水平和提升纳税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常州市自然人税收征管相应的建议。希望借助基于对基层特征探索所总结出来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基层征管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并使其他地区在开展相关研究时,能够具有相应的案例参考,为完善基层税务机关的自然人税收征管提供有益的建议。该论文有图5幅,表5个,参考文献52篇。

卫翔宇[6](2020)在《受控外国公司税制中控制标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鼓励本国公司对外投资,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多个国家设立子公司的跨国公司出现。跨国公司利用设立在避税地的空壳公司累积利润,实现利润转移目的,侵蚀母国税基。受控外国公司税制的出现主要就是为了规制跨国公司的这种行为。本文从受控外国公司税制的产生背景和立法原理出发,引入受控外国公司规则中控制标准的问题,并对控制标准的研究价值进行了重点分析。在此前提下对于域外典型国家和地区的控制标准立法和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控制标准的国际发展趋势。最后,介绍了我国控制标准的立法及实践,并总结了其中的问题,从单边措施和多边措施两方面提出完善建议。单边措施主要包括控制标准立法、与之配套的混合错配规则以及税务执法水平的提高,多边措施主要包括受控外国公司税制和双边税收协定的协调问题、参与国际税收情报交换以及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税收多边主义的进程。本文共有三章内容,第一章主要围绕受控外国公司税制中控制标准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选取控制标准这一主题进行研究,第二章主要通过总结域外经验,归纳控制标准的立法趋势,以及国际税收向多边主义发展的趋势,为控制标准的完善提供借鉴和思路。第三章介绍我国控制标准立法现状,并提出了完善建议。第一章第一节介绍了受控外国公司税制的产生背景和立法原理。受控外国公司税制的产生背景主要由三个:延迟纳税制度和国际税收管辖权冲突为跨国公司利用受控外国公司累积利润避税提供了可能性和动机,而公司法赋予公司独立人格使得利用受控外国公司避税法律上可行,各国为国际税收管辖权冲突而约定抵免也鼓励了跨国公司到低税国设立子公司。本文随后阐述了受控外国公司税制的立法原理,会计学上体现为以权责发生制而非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法律上则是针对公司独立人格的刺破公司面纱制度,税收原理是税收中性原则。本章第二节从避税地的危害出发,指出受控外国公司税制的设立必不可少,而控制标准则是正确适用受控外国公司税制的关键。最后对于控制标准相关概念特别是控制的定义进行分析,指出两权分离理论导致股份控制外其他控制类型的出现。第二章主要归纳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控制标准的立法和实践。第一节分析了美国立法,美国控制类型以法律控制为主,实际控制兜底,同时通过苹果公司避税案分析和总结美国受控外国公司税制的缺陷。第二节介绍了澳大利亚受控外国公司控制标准的立法及案例,讨论控制水平中关联方的认定。第三节介绍了欧盟反避税指令对CFC税制的建议,将欧盟反避税指令中控制标准的规定与德国立法进行比较,后通过欧洲法院的案例分析受控外国公司税制与欧盟法的协调性问题。第四节对于本章所介绍和分析的域外经验进行分析,得出控制对象、控制水平、控制标准的背景三方面的发展趋势。第三章第一节介绍了我国受控外国公司规则的立法以及其中问题。第二节提出了单边完善建议,首先应当完善控制标准相关立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类型、控制水平、控制时间三个方面;其次,从第二章关于控制对象趋势的分析,得出应当适用改良的混合错配规则;最后,从实务角度考量,应当推动税务执法水平有效提升。第三节提出的多边建议顺应国际税收多边主义趋势,从双边协定、税收情报交换和多边公约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陈望[7](2020)在《我国水资源税制度完善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保护水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美丽中国建设的最终成果。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且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不足,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自1980年始,我国陆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水资源费,以促进对水资源的保护,实现对水资源的最优配置。2016年7月1日,我国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水资源税作为资源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最先在河北省进行试点。试点一年半以后,河北省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使用效率低、特种行业耗水量大等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基于河北省水资源税试点改革的成功经验,2017年12月1日起,包括北京、天津、山西等在内的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被划入第二批水资源税试点改革范围内。此次水资源税试点扩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2019年8月26日,我国《资源税法》颁布,为水资源税纳入《资源税法》保留了空间。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来分析山西省水资源税制度的实施成效,总结试点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首先,本文从理论基础和现实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水资源税开征的背景环境及其必要性。接着,本文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税制度的现状,主要介绍了我国水资源费改税的发展历程,十个试点地区水资源税的税制异同及实施成效。然后,本文以山西省为例对我国水资源税制度进行了成效分析,主要介绍了选择山西省进行案例分析的原因,山西省水资源税试点改革的总体成效,通过两家企业的案例分析探究山西省水资源税改革对企业节水的影响,并总结了山西省水资源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再然后,本文介绍了俄罗斯、荷兰、德国三国的水资源税制度,并分析这些国家水资源税制度对于我国的经验借鉴。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水资源税制度的政策建议,主要从完善税制要素和完善配套措施两个方面给出建议。通过对山西省的案例分析,可以知道,山西省水资源税制度实施后取得显着成效,主要表现在:企业用水结构优化,用水效率提高,用水程序规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税收制度不够完善,税收征管有待优化。本文通过分析国外水资源税制度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水资源税制度的政策建议。主要政策建议为:在税制要素方面,要科学划分纳税主体,减小税额标准差异,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在配套措施方面,要规范化管理取水许可证,优化城镇公共供水方式,完善征管信息共享机制。

赵鑫茹[8](2020)在《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个人所得税作为我国的主要税种之一,在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以及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明显过大的现实,说明个人所得税的税制存在严重问题。而费用扣除标准是个人所得税税制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要素和水平设计等是否合理,会对民众可支配收入乃至生活水平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制定不合理,缺乏公平性和适度性,便难以充分发挥个税的收入调节职能。新个税法对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是一次重大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生计费用扣除忽略了通货膨胀的影响,没有建立弹性调整机制;其次我国地域辽阔,由于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全国实行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明显缺乏公平;最后首次增加专项附加扣除虽然部分克服了扣除项目单一的问题,但具体细节仍需进一步完善。本文从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索,然后总结出国外费用扣除标准对我国的启示并提出建议。本文基本框架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与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相关的基本理论,着重阐述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含义、理论依据以及设置原则等,为后文的深入探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发展历程与存在的问题,首先介绍了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演变过程,之后对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第四部分是国外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国际经验,本章整理出不同国家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制度,然后总结出国外的费用扣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第五部分围绕建议展开,主要针对我国现行费用扣除标准制度实施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外成熟的费用扣除经验,然后对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规定提出更为完善的建议。

谭飞[9](2019)在《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公平,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石。自由市场并不必然带来公平的收入分配,即使是完善的市场机制也可能会产生难以接受的巨大收入差距。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提升至2018年的9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提升至28228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隐患。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0.491。尽管近十年来收入分配差距呈微弱的下降趋势,但基本维持在0.46以上的高警戒水平,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分化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不满,成为当前公共政策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要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税收制度大有可为,而税制结构的完善又是重中之重。通过税制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有利于减少贫困,有利于改善不同收入等级的差距,同时还能把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压力。然而,目前我国以货劳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我国经济转型速度太快,而税制结构调整的步伐较慢,这使得间接税和直接税占我国税收的比例失调。具体表现在税种设置不合理、税系结构不合理、地方税体系建设不成型。进入新时代以来,共同富裕的理念不断强化,有学者认为如果要让社会更加和谐、公平、公正,必须缩小不同家庭间的收入差距,也就是说政府要想办法优化收入分配,调整税制结构,进一步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视角出发,使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税制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对比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演变趋势并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推动我国现阶段税制结构优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希望能达到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目标。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如何构建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本论文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具有哪些理论与实践意义,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作简要评述。第2章主要阐述了收入分配、税制结构及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理论,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和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搭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章详细介绍了我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及规律,并从收入分配视角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第4章主要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当前的所得税、财产税、货劳税对要素收入份额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分区域探讨要素收入分配的差异。第5章实证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整体效应,同时运用非参数可加模型探讨了我国税制结构对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差异性,为税制结构的优化提供更为精准的实证支撑。第6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现状,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的税制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及收入分配效应。根据税制结构国际比较经验和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要素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结果,分析了当前我国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政策建议打下坚实基础。第7章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和改革建议。第8章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就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税制结构的优化进行了展望。通过对实证和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整体不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现行各税类和税种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效果上确实与理论预期存在较大的落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货劳税内部不同税种的收入调节作用有正有负,但对收入格局的整体影响为负。其中,增值税对要素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均表现出明显的累退性,消费税和营业税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表现不一,但整体不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第二,企业所得税不管是对居民收入分配还是对要素收入分配都表现出一定的累进性,即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影响积极,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个人所得税则表现出一定的累退性,尽管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性,但总体上不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2019年1月开始执行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其收入分配效果还有待观察。第三,财产税和其他类税尽管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有利于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调节效果,但受课税范围、规模所限,调节功能基本缺失。基于以上三点主要结论,本文提出优化税制结构的主要对策有:第一,降低货劳税比重,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货劳税体系。降低货劳税比重是当前实现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主要方向。要继续简并降低增值税税率,完善抵扣链条,避免重复征税影响减税降费的效果。要加大消费税改革,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优化税率,适当提高奢侈品消费和资源耗费型消费行为的税率,加强对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税的征管力度。第二,逐步提升所得税比重,强化其收入分配功能。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应尽快完善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制度,加大对资本性收入的课税力度,适当降低劳动所得课税税率,减少税率等级,维持工资薪金课税的最高边际税率,逐步扩大专项支出抵扣范围和力度,加强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企业所得税方面,应主要着眼于扩大承担大量就业的中小企业的成本费用扣除项目、范围与比例,加大投资抵免的范围与力度,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第三,完善财产税,适时推出房地产税。要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逐步推进”的基本方略适时推出房地产税,同时探索如何加大对社会存量财富的征税力度,提高财产税在国家税收收入中的占比。本论文试图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其可能的创新点有:第一,本文同时探讨了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分析了税制结构对区域收入分配影响的异质性。本文利用2003年至2016年国内30个省份的数据,不但研究不同税种在不同地区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还尝试探讨了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税制结构收入分配效应的研究成果。第二,本文在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非参数可加模型创新性地开展了税制结构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效果非线性的实证分析,一改诸多学者使用线性模型分析收入分配过程中税制结构作用的做法,研究工具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由于收入分配问题的复杂性和收入数据的隐蔽性,官方公布的可查的统计数据十分有限,对税收政策的收入分配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本文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因缺少足够的微观收入数据和税收数据,文中实证分析没有直接落实到个人或家庭层面,最后的结论是建立在宏观数据基础之上,使得研究价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离预定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第二,本文的研究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展,使用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还不够丰富、成熟。本文主要从税制结构对居民整体收入分配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尽管也分区域进行了分析,但没有从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范围不够全面。本文主要使用了非线性模型,但未能充分探讨该模型测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三,由于数据收集难度较大,本文对各税种的研究还不够细致、全面。本文主要分析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五种主要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其他税种较少涉及。另外,由于写作时限的原因,缺乏近年来“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收入分配效果的研究。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李梦涵[10](2019)在《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中国经济保持着年均9.5%以上的高速增长,并于2010年超越日本,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创造了“中国奇迹”。在此期间,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转型。自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从高速到中高速增长的速度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的政策消化期。面对全球范围内产业分工模式的变化,传统产业中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过度依赖于投资导致内生经济增长乏力,由此滋生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升级。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财税政策安排能够发挥资源要素配置职能,引导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形成优化配置,进而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带来政策效应。由此可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通过财税政策影响产业升级成为新常态下转变经济方式的必然选择。在此宏观背景下,重新审视财税政策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在产业结果升级中的职能定位、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财税政策工具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如何解决在运用财税政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首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和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财政分权、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三个方面揭示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并对现阶段我国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细致考察。其次,本文基于中国2001-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的计量方法,实证分析财政分权、支出政策和税制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效应,并对比分析不同财税政策工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域差异。财政分权的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财政分权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但政策效果取决于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的不对称性;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基本与全国保持一致,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分权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作用表现出异质性特征;支出政策的实证结果表明:扩大支出规模和优化支出结构均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从全国层面来看,财政支出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效果受正负效应的共同影响,而支出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效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税收政策的实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来看,提高税收收入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地区层面来看,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最后,在财税政策效应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我国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及原因,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中,影响我国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问题有:支出结构安排缺乏产业协调性、税制结构设置缺乏导向性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缺乏普惠性;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为:纵向财政失衡扭曲公共支出结构、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地方债务危机以及不对称分权恶化地方政府竞争等。通过借鉴国外典型国家的经验,本文提出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调控财政支出规模、提高财政支出资金使用效率、完善促进产业融合的财政补贴激励机制、构建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体系以及释放税制改革的经济红利等。

二、德国税制概况与借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税制概况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税制公平视角下我国房产税计税方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房产税征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房产税
        2.1.2 房产税计税方式
        2.1.3 税制公平
    2.2 房产税实现税制公平的理论依据
        2.2.1 地方税理论
        2.2.2 税收正义理论
        2.2.3 受益论
第3章 我国房产税计税方式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房产税计税方式现状
        3.1.1 上海市房产税的计税方式
        3.1.2 重庆市房产税的计税方式
        3.1.3 试点两地房产税计税方式的评价
    3.2 我国房产税计税方式存在的公平性问题
        3.2.1 试点地区各自计税依据的设定有违公平原则
        3.2.2 试点两地地区间的政策差异影响横向公平
    3.3 小结
第4章 房产税计税方式选择的国际经验借鉴
    4.1 计税依据的国际经验借鉴
        4.1.1 房产税计税依据形式比较
        4.1.2 以市场估值为房产税计税依据的国家经验借鉴
    4.2 税率选择的国际经验借鉴
        4.2.1 税率制定权的国际经验借鉴
        4.2.2 税率形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4.3 房产税收入用途的国际经验借鉴
    4.4 小结
第5章 地区差异化房产税税率水平的测算
    5.1 模型构建
        5.1.1 蒂布特模型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地区差异化税率水平的测算
        5.2.1 我国地区经济差异概况
        5.2.2 房产税税负水平的确定
        5.2.3 地区差异化税率的测算结果
    5.3 扩展分析:地区差异化税率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关系研究
        5.3.1 平稳性检验
        5.3.2 地区差异化房产税税率与宏观经济增长PVAR模型分析
        5.3.3 地区差异化房产税税率与宏观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分析
        5.3.4 地区差异化房产税税率与人均GDP增长率方差分解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税制公平视角下我国房产税计税方式选择的政策建议
    6.1 房产税计税依据选择的建议
    6.2 房产税税率选择的建议
        6.2.1 在中央立法基础上地方选择适用的具体税率
        6.2.2 房产税税率形式适合选择比例税率
        6.2.3 选择地区差异化的税率水平
    6.3 房产税计税方式可选的模式
        6.3.1 上海模式
        6.3.2 重庆模式
        6.3.3 其他模式
    6.4 房产税开征的其他配套措施
        6.4.1 稳步推进房产税相关立法
        6.4.2 适度扩大征税范围
        6.4.3 选择适当开征时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2)中国绿色税收制度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对环境政策工具选择的研究
        1.2.2 对绿色税收内涵界定的研究
        1.2.3 绿色税收实施效应的研究
        1.2.4 对税制绿化程度的研究
        1.2.5 主要启示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绿色税收的概念及内涵
        2.1.1 绿色税收的概念
        2.1.2 绿色税收的内涵
    2.2 绿色税收制度
        2.2.1 环境保护税
        2.2.2 绿色相关税种
        2.2.3 绿色税收优惠政策
    2.3 环境税相关理论
        2.3.1 公共物品理论
        2.3.2 外部性理论
        2.3.3 庇古税
        2.3.4 环境税的双重红利理论
    2.4 库兹涅茨曲线
第3章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及发展现状
    3.1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构成
    3.2 环境保护税
        3.2.1 环境保护税与排污费的比较
    3.3 绿色相关税种
        3.3.1 资源占用型
        3.3.2 行为引导型
    3.4 绿色税收优惠政策
        3.4.1 增值税
        3.4.2 企业所得税
    3.5 小结
第4章 我国现行税制的绿化程度
    4.1 我国税制的绿化程度
    4.2 我国税制绿化程度的区域差异
        4.2.1 东北地区
        4.2.2 东部地区
        4.2.3 西部地区
        4.2.4 中部地区
    4.3 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税收环保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的建立
        5.1.1 指标选取及变量说明
        5.1.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2 实证过程
        5.2.1 门槛效应检验
        5.2.2 门槛估计值检验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污染减排效应分析
        5.3.2 节能降耗效应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我国绿色税收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的建立
        6.1.1 指标选取及其变量说明
        6.1.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6.2 实证过程
        6.2.1 门槛效应检验
        6.2.2 门槛估计值检验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门槛参数估计结果
        6.3.2 绿色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我国现行绿色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7.1 我国现行绿色税制整体上存在的问题
        7.1.1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冲突
        7.1.2 绿色税制结构不合理
        7.1.3 绿色税收环保效应不明显
        7.1.4 各税种之间衔接不顺畅
    7.2 环境保护税本身存在的问题
        7.2.1 征税范围过窄
        7.2.2 税率过低
        7.2.3 税收优惠政策过宽
        7.2.4 碳税缺位
        7.2.5 资金使用不明确
        7.2.6 对污染物排放量的测定困难
        7.2.7 税收信息共享不顺畅
    7.3 我国现行绿色相关税种存在的问题
        7.3.1 资源税制度设计缺乏环保针对性
        7.3.2 消费税缺乏“绿色性”
        7.3.3 车辆购置税税率设计简单
    7.4 我国现行绿色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7.4.1 增值税
        7.4.2 企业所得税
    7.5 我国现行绿色税制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7.5.1 现行绿色税制征管机制不够健全
        7.5.2 现行绿色税制税收征管流程不够完善
        7.5.3 尚未形成专款专用的运行机制
        7.5.4 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
第8章 绿色税收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8.1 国外绿色税制的发展概况
        8.1.1 澳大利亚
        8.1.2 美国
        8.1.3 日本
        8.1.4 德国
        8.1.5 瑞典等北欧国家
    8.2 国外绿色税制的构成
        8.2.1 国外绿色税制的主要税种
        8.2.2 国外绿色税制的优惠政策
    8.3 国外绿色税收制度的改革
    8.4 国外绿色税制对我国的启示
第9章 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建议
    9.1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构建的原则
        9.1.1 绿色发展原则
        9.1.2 税收公平原则
        9.1.3 税收效率原则
        9.1.4 税收中性原则
    9.2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改革思路
        9.2.1 对绿色税制进行总体设计
        9.2.2 调整绿色税制结构
        9.2.3 加强绿色税收的环保效应
    9.3 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主要措施
        9.3.1 继续完善环境保护税
        9.3.2 与其他相关税种配合,构建绿色税收制度
        9.3.3 完善绿色税收优惠政策
        9.3.4 加强各税种、税收优惠政策之间的相互衔接
        9.3.5 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税收调节力度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和致谢

(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法治中国背景下的税收制度建设研究》(节选)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Feasibility of the Task
2.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Stage
    2.2 Translation Schedule
    2.3 Post-translation Stage
3.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Studies on Economic Translation
    3.2 Over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4.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o Translation
    4.1 Equivalence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s in Tax Law
        4.1.2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4.1.3 Translation of Tax Law Phrases
        4.1.4 Translation of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4.2 Equivalence at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Zero-subject Sentences
        4.2.2 Translation of Complex Sentences
    4.3 Equivalence at Textual Level
        4.3.1 Textual Cohesion
        4.3.2 Textual Coherence
5.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4)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已有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本文研究不足
第2章 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制度的再分配效应理论基础
    2.1 个人所得税再分配基本理论
    2.2 公平原则指导下的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机制
    2.3 税前费用扣除制度的税收累进性和再分配效应
        2.3.1 税前费用扣除标准引起平均税率和税收累进性变化
        2.3.2 税前费用扣除标准与税收再分配效应
第3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制度及其收入再分配现状分析
    3.1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制度建立与发展
        3.1.1 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3.1.2 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制度最新改革情况
    3.2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
        3.2.1 我国居民收入和再分配格局
        3.2.2 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与居民收入情况
    3.3 目前我国税前费用扣除制度存在的问题
        3.3.1 统一的税前费用扣除额标准
        3.3.2 固定的税前费用扣除额
        3.3.3 专项附加扣除项目范围小、金额低
第4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收入再分配效应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4.1.2 数据处理和实证假设
    4.2 数据筛选结果及相关描述
    4.3 费用扣除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衡量指标原理及计算方法
        4.3.1 基尼系数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4.3.2 MT指数的计算方法
    4.4 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4.4.1 工资薪金所得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4.4.2 经营所得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4.4.3 综合所得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4.5 模拟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改变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税前费用扣除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
    5.1 国外税前费用扣除制度概述
        5.1.1 基本减除费用扣除制度的设计概述
        5.1.2 费用附加扣除制度设计概述
    5.2 税前费用扣除制度的国外经验借鉴
        5.2.1 采用不固定的扣除额
        5.2.2 采用不统一的扣除额
        5.2.3 广泛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
第6章 提高我国税前费用扣除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政策建议
    6.1 提高费用扣除制度的扣除标准
    6.2 采用不固定的扣除标准
    6.3 按收入水平划分税前扣除金额
    6.4 扩大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及适用范围
    6.5 费用扣除制度的多种方式组合使用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5)常州市税务局自然人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2 自然人税收征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自然人税收征管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3 常州市税务局自然人税收征管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常州市自然人税收征收现状
    3.2 常州市税务局自然人税收征管现状
    3.3 常州市税务局自然人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3.4 常州市税务局自然人税收征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国外自然人税收征管的经验借鉴
    4.1 美国的双向申报制度
    4.2 德国全面的税务代理服务
    4.3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 完善常州市税务局自然人税收征管的建议
    5.1 优化常州市税务局岗责体系
    5.2 完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
    5.3 完善常州市税务局自然人申报征收模式
    5.4 提高常州市税务局自然人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
    5.5 增强干部素质提升纳服水平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受控外国公司税制中控制标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CFC税制中控制标准概述
    第一节 CFC税制概述
        一、CFC税制的产生背景
        二、CFC税制的立法原理
    第二节 控制标准的价值及概念界定
        一、避税地的危害
        二、正确适用CFC税制的价值
        三、控制标准是正确适用CFC税制的关键
        四、控制标准的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域外CFC税制中控制标准立法的比较
    第一节 美国CFC税制中控制标准
        一、控制类型与控制水平
        二、苹果公司跨国避税案与双层爱尔兰避税策略
    第二节 澳大利亚CFC税制中控制标准
        一、严格控制与实际控制
        二、BHP案与关联方认定
    第三节 欧盟CFC税制中控制标准
        一、ATAD对于控制标准的建议
        二、ECJ系列判例与CFC税制的适用问题
    第四节 控制标准的国际发展趋势
        一、外国实体的范围及限制
        二、控制水平复杂化
        三、国际税收多边主义
第三章 我国CFC税制中控制标准现状及完善
    第一节 我国CFC税制控制标准立法现状分析
        一、我国控制标准立法的历史及内容
        二、我国控制标准有关案例
        三、我国控制标准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我国CFC税制中控制标准问题单边方式的完善
        一、完善控制标准相关立法
        二、混合错配规则
        三、推动税务执法水平变革
    第三节 我国CFC税制中控制标准问题多变方式的完善
        一、处理好CFC税制与税收协定的协调问题
        二、推动与各国特别是避税地的国际税收情报交换
        三、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多边主义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我国水资源税制度完善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构
        (三)可能的研究创新点及其不足
第一章 我国推行水资源税制度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效应
    第一节 推行水资源税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性理论
        二、外部性的矫正
    第二节 推行水资源税制度的现实效应
        一、资源配置效应
        二、收入再分配效应
        三、可持续发展效应
第二章 我国水资源税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水资源费改税的发展历程
        一、水资源费的发展历程
        二、水资源税的改革历程
    第二节 试点地区水资源税制度异同
        一、试点地区税制相同点
        二、试点地区税制差异点
    第三节 试点地区水资源税实施成效
        一、对用水总量的影响
        二、对供水结构的影响
第三章 我国水资源税制度的成效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第一节 选取山西省作为案例分析的原因
        一、水资源供给总量不足
        二、地下水开采比重过大
        三、水资源使用效率偏低
    第二节 山西省水资源税试点总体成效
        一、用水结构优化
        二、用水效率提高
        三、用水程序规范
        四、征管流程优化
    第三节 山西省水资源税试点对企业影响的案例分析
        一、工业企业案例分析——A钢铁有限公司
        二、城镇公共供水企业案例分析——B水务有限公司
        三、简要结论
    第四节 山西省水资源税试点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制度方面的问题
        二、征收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四章 国外水资源税制度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水资源税制度的运行状况
        一、俄罗斯水资源税概况
        二、荷兰水资源税概况
        三、德国水资源税概况
    第二节 国外水资源税制度的经验借鉴
        一、纳税主体科学化
        二、税额标准多样化
        三、税收优惠力度大
第五章 完善我国水资源税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税制要素
        一、科学划分纳税主体
        二、减小税额标准差异
        三、扩大税收优惠范围
    第二节 完善配套措施
        一、规范化管理取水许可证
        二、优化城镇公共供水方式
        三、完善征管信息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8)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评析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理论分析
    2.1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含义
    2.2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理论依据与设置原则
        2.2.1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理论依据
        2.2.2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设置原则
    2.3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种类、方式和类型
        2.3.1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种类
        2.3.2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方式
        2.3.3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类型
第3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历史演变
    3.2 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现状
    3.3 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存在的问题
        3.3.1 费用扣除标准未考虑通货膨胀
        3.3.2 费用扣除标准未考虑地区差异
        3.3.3 费用扣除标准未考虑家庭因素
        3.3.4 专项附加扣除不够全面
第4章 国外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比较与经验借鉴
    4.1 国外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比较
        4.1.1 生计费用扣除标准
        4.1.2 专项费用扣除标准
        4.1.3 特别费用扣除标准
    4.2 国外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经验借鉴
        4.2.1 纳税单位向家庭转变
        4.2.2 费用扣除实行动态调整
        4.2.3 细化费用扣除项目
第5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制度的完善
    5.1 指数化调整生计费用扣除
    5.2 费用扣除标准因地制宜
    5.3 鼓励以家庭为纳税单位
    5.4 完善专项附加费用扣除标准
        5.4.1 子女教育
        5.4.2 大病医疗
        5.4.3 继续教育
        5.4.4 赡养老人
        5.4.5 住房贷款
        5.4.6 残疾人费用支出
    5.5 建立健全科学的税收征管体系
        5.5.1 加强个人收入监督,提高纳税人的纳税认知
        5.5.2 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5.5.3 建立交叉的稽核系统,提高征管能力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与作用
        1.2.2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1.2.3 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1.2.4 税制结构的选择与优化
    1.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收入分配与税制结构的理论基础
    2.1 收入分配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
        2.1.2 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2.1.3 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2.1.4 皮凯蒂的收入分配理论
    2.2 税制结构理论
        2.2.1 税收分类理论
        2.2.2 税制结构模式选择理论
    2.3 税制结构调节要素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2.3.1 货劳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3.2 所得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3.3 财产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4 税制结构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2.4.1 货劳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2.4.2 财产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2.4.3 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3章 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与现状
    3.1 我国税制改革历程
        3.1.1 计划经济时期
        3.1.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
        3.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3.2 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
        3.2.1 货劳税的结构变化
        3.2.2 所得税的结构变化
        3.2.3 财产税的结构变化
    3.3 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
        3.3.1 货劳税内部结构
        3.3.2 所得税内部结构
        3.3.3 财产税内部结构
        3.3.4 直接税、间接税结构
第4章 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4.1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4.2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择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相关检验及估计方法
    4.4 税制结构对劳动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4.1 解释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4.4.2 控制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4.5 税制结构对资本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5.1 解释变量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
        4.5.2 控制变量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
    4.6 税制结构对区域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4.6.1 货劳税的影响
        4.6.2 所得税的影响
        4.6.3 财产税的影响
    4.7 实证小结
第5章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5.1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总体效应分析
        5.1.1 模型设计
        5.1.2 变量设定
        5.1.3 数据处理
        5.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税制结构对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非参数可加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5.2.2 模型构建、变量设定与检验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实证小结
第6章 税制结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税制结构的问题
    6.1 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比较
        6.1.1 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演进与现状
        6.1.2 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比较
    6.2 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比较
        6.2.1 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现状
        6.2.2 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比较
    6.3 我国税制结构现存的问题
        6.3.1 税制结构未能更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6.3.2 税制结构未能充分发挥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第7章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优化路径
    7.1 税制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7.1.1 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理念
        7.1.2 以打造均衡的“双主体”为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
        7.1.3 以构建合理的要素收入分配和区域收入分配机制为着力点
    7.2 税制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
        7.2.1 货劳税的调整与完善
        7.2.2 所得税的调整与完善
        7.2.3 财产税的调整与完善
    7.3 推进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善
        7.3.1 建立第三方信息披露制度
        7.3.2 加强税收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个人收入信息体系
        7.3.3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税收征管能力和法治化水平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财税政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2.1.2 财政分权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
        2.1.3 支出政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
        2.1.4 税收政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财税政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
        2.2.2 财政分权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
        2.2.3 财政支出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
        2.2.4 税收政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
    3.1 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依据
        3.1.1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1.2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3.1.3 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理论
    3.2 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
        3.2.1 财政分权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
        3.2.2 支出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
        3.2.3 税收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
    3.3 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3.3.1 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3.3.2 支出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3.3.3 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第4章 中国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分析
    4.1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现状
        4.1.1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分权现状
        4.1.2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支出现状
        4.1.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税收政策现状
    4.2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效果
        4.2.1 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化程度
        4.2.2 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级化程度
    4.3 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及原因
        4.3.1 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
        4.3.2 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原因
第5章 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5.1 财政分权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5.1.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5.1.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1.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2 支出政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5.2.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5.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2.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 税收政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5.3.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5.3.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3.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6章 典型国家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经验及启示
    6.1 美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
        6.1.1 运用支出政策支持战略新兴产业
        6.1.2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
        6.1.3 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政府投资
    6.2 德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
        6.2.1 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财政扶持
        6.2.2 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6.2.3 制定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6.3 日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
        6.3.1 制定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支出政策
        6.3.2 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的财税政策
        6.3.3 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财政补贴
    6.4 典型国家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
        6.4.1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6.4.2 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扶持力度
        6.4.3 提高财税政策运用的普惠程度
第7章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建议
    7.1 完善财政分权体制,实现政府治理转型
        7.1.1 明确各级政府职能,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7.1.2 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资金分配体系
        7.1.3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区域财力差距
    7.2 调控财政支出规模,持续优化支出结构
        7.2.1 调整财政支出规模,协调产业区域差异
        7.2.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明确重点扶持领域
        7.2.3 统筹运用支出工具,实现有效公共供给
    7.3 释放税制改革红利,突出产业优化功能
        7.3.1 推动税制结构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7.3.2 创新税收优惠方式,缩短税收政策时滞
        7.3.3 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加快依法治税进程
    7.4 强化财税政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7.4.1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统筹使用财政资金
        7.4.2 创新资金支出方式,建立多元融资平台
        7.4.3 建立财政监督机制,完善财政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德国税制概况与借鉴(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税制公平视角下我国房产税计税方式选择研究[D]. 张望东.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中国绿色税收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 郎威. 吉林大学, 2020(08)
  • [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法治中国背景下的税收制度建设研究》(节选)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D]. 倪子茜.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4]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实证研究[D]. 陈瑞. 上海海关学院, 2020(07)
  • [5]常州市税务局自然人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D]. 王丽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受控外国公司税制中控制标准问题研究[D]. 卫翔宇.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7]我国水资源税制度完善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陈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研究[D]. 赵鑫茹.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9]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D]. 谭飞.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10]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D]. 李梦涵. 辽宁大学, 2019(11)

标签:;  ;  ;  ;  ;  

德国税制概况及借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