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部鳞癌和癌前期细胞核DNA图像临床诊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杰[1](2021)在《紫外线诱发光线性角化病中DNA-PKcs与Akt正反馈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组织水平检测AK、SCC中DNA-PKcs、Akt表达水平[目 的]紫外线照射可诱导光线性角化病(AK)的发生,本研究探讨紫外线诱发AK中DNA-PKcs、Akt的表达变化。[方 法]分别收集AK组织(3例)、鳞癌组织(3例)、正常曝光组织(1例),癌旁组织(2例)。1.通过q-PCR检测DNA-PKcs、Akt的mRNA表达水平,2.分别提取细胞核及细胞浆总蛋白,WB检测DNA-PKcs、Akt的总蛋白表达水平,DNA-PKcs、Akt的磷酸化水平,3.Co-IP检测DNA-PKcs、Akt是否形成复合体。[结 果]1.q-PCR结果:与正常曝光皮肤和癌旁组织相比相比,AK、SCC中的DNA-PKcs和Akt表达水平明显增高;2.WB结果显示:在细胞核、细胞浆中,AK、SCC与正常曝光皮肤和癌旁组织相比DNA-PKcs、Akt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无明显差异;3.Co-IP:在正常曝光皮肤和癌旁组织、AK、SCC都检测到DNA-PKcs、Akt形成复合物。[结 论]1.AK、SCC中DNA-PKcs、Akt表达增加;2.DNA-PKcs与Akt相互结合,可能在肿瘤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部分细胞水平研究紫外线对DNA-PKcs、Akt表达及相互结合影响[目 的]前期在组织水平研究发现,DNA-PKcs、Akt在AK、SCC中表达上调,进一步在细胞水平研究紫外线对DNA-PKcs、Akt表达影响的研究。[方 法]实验一:培养原代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A-431细胞及SCL-1细胞。1.通过q-PCR检测DNA-PKcs、Akt的mRNA表达水平;2.分别提取细胞核及细胞浆总蛋白,WB检测DNA-PKcs、Akt的总蛋白表达水平,DNA-PKcs、Akt的磷酸化水平;3.Co-IP检测DNA-PKcs、Akt是否形成复合体。实验二:培养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分为对照组和紫外线照射组,紫外线照射组采用15mJ/cm2UAB照射,照射后培养2h、4h、24h后,1.CCK8检测细胞活力;2.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3.流式Annexin/PI检测细胞凋亡情况;4.核浆分离,提取细胞质、细胞核蛋白,Western Blot检测DNA-PKcs与Akt总蛋白、磷酸化蛋白表达量差异;5.核浆分离,提取细胞质、细胞核蛋白,Co-IP检测DNA-PKcs与Akt复合体;6.荧光三标进行γ-H2AX、DNA-PKcs、pan-AKT在细胞中的共定位,研究DNA-PKcs、Akt是否定位于DNA损伤处,及γ-H2AX焦点的数量。[结 果]实验一结果:1.q-PCR结果:DNA-PKcs、Akt在A-431细胞、SCL-1 细胞高表达;2.WB 结果:p-DNA-PKcs、p-Akt 在 A-431 细胞、SCL-1 细胞高表达;3.CO-IP结果:在正常细胞、A-431细胞、SCL-1细胞,均检测到DNA-PKcs与Akt的复合物。实验二结果:1.CCK8结果:紫外线照射人角质形成细胞后,培养2h细胞活力增加,24h活力下降,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活力逐渐下降。2.克隆形成实验结果:紫外线照射人角质形成细胞后,培养2h细胞增殖增加,24h增殖减少,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活力逐渐下降。3.流式细胞术结果:紫外线照射人角质形成细胞后,培养2h细胞早期凋亡、晚期凋亡、总凋亡减少,24h细胞凋亡增加,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凋亡逐渐增加。紫外线照射人角质形成细胞后。4.WB结果:紫外线照射角质形成细胞后,培养24h细胞核中DNA-PKcs、AKT表达上调,4h细胞核中p-AKT表达上调。5.CO-IP结果:DNA-PKcs与Akt在细胞核和细胞浆相互结合,UV照射后细胞浆中DNA-PKcs与Akt的结合增加。6.免疫荧光结果:紫外线照射角质形成细胞后,培养24hγ-H2AX焦点数增加。[结 论]1.DNA-PKcs、Akt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增加;2.紫外线照射促进DNA-PKcs与Akt的表达。第三部分细胞水平研究DNA-PKcs/Akt正反馈调控机制[目 的]前期在组织水平研究发现,DNA-PKcs、Akt在AK、SCC中表达上调,在体外细胞水平也验证了紫外线照射细胞后DNA-PKcs、Akt表达上调,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未表明,本研究探讨紫外线诱发AK中DNA-PKcs、Akt是否形成正反馈机制。[方 法]培养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共10个实验分组,①原代角质形成细胞②原代角质形成细胞+15mJ/cm2 UVB照射③原代角质形成细胞+si-NC④原代角质形成细胞+si-NC+15mJ/cm2 UVB照射⑤原代角质形成细胞+si-AKT⑥原代角质形成细胞+si-AKT+15mJ/cm2 UVB照射⑦原代角质形成细胞+si-DNA-PKcs⑧原代角质形成细胞+si-DNA-PKcs+15mJ/cm2 UVB照射⑨原代角质形成细胞+si-DNA-PKcs+si-AKT⑩原代角质形成细胞+si-DNA-PKcs+si-AKT+15 mJ/cm2 UVB照射。转染48h后15mJ/cm2UVB照射,照射后培养2h、4h、24h后,1.CCK8检测细胞活力;2.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3.流式Annexin/PI检测细胞凋亡情况;4.核浆分离,提取细胞质、细胞核蛋白,Western Blot检测DNA-PKcs与Akt总蛋白、磷酸化蛋白表达量差异;5.核浆分离,提取细胞质、细胞核蛋白,Co-IP检测DNA-PKcs与Akt复合体;6.荧光三标进行γ-H2AX、DNA-PKcs、pan-AKT在细胞中的共定位,研究DNA-PKcs、Akt是否定位于DNA损伤处,及γ-H2AX焦点的数量。[结 果]1.CCK8结果:UV照射后,与非照射组比较,2h促进细胞活力,24h抑制,抑制DNA-PKcs与Akt,在紫外线照射后,2h细胞活力增加,随着时间的增加,细胞活力开始下降,24h表现为抑制细胞活力;2.UV照射后,与非照射组比较,2h克隆增加,24h克隆减少,抑制DNA-PKcs与Akt,在紫外线照射后,2h细胞克隆增加,随着时间的增加,克隆增殖开始减少,24h表现克隆增殖明显减少。3.流式细胞术结果:UV照射后,与非照射组比较,2h早期凋亡、晚期凋亡、总凋亡减少,24h早期凋亡、晚期凋亡、总凋亡增加,抑制DNA-PKcs与Akt,在紫外线照射后,2h细胞早期凋亡、晚期凋亡、总凋亡减少,随着时间的增加,细胞凋亡开始增加,24h表现为细胞早期凋亡、晚期凋亡、总凋亡增加;4.WB结果:在细胞核与细胞浆中,UV照射后,与非照射组比较,DNA-PKcs、Akt、p-DNA-PKcs、p-Akt 表达上调,抑制 DNA-PKcs 与 Akt,在 UV 照射后,Akt表达上调;5.CO-IP结果:DNA-PKcs和Akt干扰后,DNA-PKcs与Akt的结合降低,UV照射后又增加DNA-PKcs与Akt的结合,其中在胞浆中结合增加显着。6.荧光免疫结果:DNA-PKcs、Akt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浆,DNA-PKcs主要位于细胞核,Akt主要位于细胞浆。UV照射后刺激后细胞的DNA损伤引起DNA-PKcs从核内向细胞质移位,磷酸化细胞质中的Akt,并引发Akt向细胞核移位。单独干扰DNA-PKcs和Akt时,γ-H2AX焦点数随UV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干扰DNA-PKcs和Akt的表达时,γ-H2AX焦点数随UV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变缓。[结 论]1.DNA-PKcs、Akt在肿瘤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2.DNA-PKcs、Akt的正反馈调控机制,在紫外线诱发AK中似乎不发挥重要作用。第四部分小鼠水平研究DNA-PKcs/Akt正反馈调控机制[目 的]紫外线照射可诱导光线性角化病(AK)的发生,本研究在动物水平上探讨紫外线诱发AK中DNA-PKcs/Akt的正反馈作用。[方 法]选用5只C57B/6小鼠(18-22g)作为对照组,选择5只基因敲除DNA-PKcs的Prkdc-/-小鼠作为实验组,两组同时给予紫外线照射,紫外线照射采用UVA和UVB混合的亚红斑剂量(90%MED)照射,于第3周增至1 MED,以后每周递增12.5%MED,到第8周照光剂量增至UVB 325mJ/cm2和UVA4875mJ/cm2,以后维持该剂量进行照射至20周处死,一部分皮肤组织分离出表皮组织用于WB检测Akt、DNA-PKcs、Akt Ser473、Akt Thr308、Bax、Bcl-2、p53、p53 serine-15、SP1、c-fos、c-my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切取一部分皮肤组织(包括真表皮)进行HE染色、组织病理鉴定;免疫荧光共聚焦技术检测、计数γ-H2AX焦点(共聚焦),Ki-67(免疫荧光)检测细胞活力、TUNEL染色(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 果]1.实验组小鼠于12周长出新生物,对照组小鼠于18周长出新生物,实验组更早长出新生物;2.照光20周后,敲除DNA-PKcs的小鼠的背部组织蛋白 WB 结果显示 Akt S473、AktT308、bcl2、bcl2/BAX、c-Fos 表达均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 serine-15表达上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γ-H2AX数减少,细胞活力下降,凋亡增加,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在动物水平上验证了 DNA-PKcs对Akt的正调控作用;2.DNA-PKcs可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发挥促癌作用。
张晓童[2](2019)在《高危型HPV分型、HPV E6/E7mRNA检测及DNA倍体分析在早期宫颈癌筛查中应用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回顾性分析宫颈癌筛查患者的年龄分布、宫颈外观情况、婚育史、孕产史、筛查方式、筛查结果及组织病理学结果,以探讨HR-HPV分型检测、HPV E6/E7mRNA检测和DNA倍体分析在早期宫颈癌筛查及风险评估中的临床价值,寻找最优化、最经济的筛查方式。方 法:收集2017年06月至2018年12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门诊行宫颈癌筛查的患者资料,从中选取同时具有HR-HPV分型检测、HPV E6/E7mRNA检测、DNA倍体分析及宫颈病理组织活检四项结果的患者516例纳入研究。分析纳入研究患者的HR-HPV亚型感染和分布情况,明确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并探讨多重高危型HPV感染以及HPV16/18亚型感染对宫颈病变发展的影响;统计三种检测方法在不同病理级别组中的阳性率,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在各组间的差异;对HR-HPV分型、HPV E6/E7mRNA检测及DNA倍体分析三种方式筛查宫颈HSIL+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及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单独使用这三种检测方法对宫颈HSIL+病变的诊断效能;通过比较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中HPV E6/E7mRNA检测和DNA倍体分析对筛查宫颈HSIL+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绘制两种检测方法的ROC曲线,分析两者对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分流的价值;绘制单独及联合使用HR-HPV分型检测、HPVE6/E7mRNA检测、DNA倍体分析诊断宫颈HSIL+病变价值的ROC曲线,并比较各自曲线下的面积,分析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三种筛查方法在诊断宫颈HSIL+病变的临床价值。结 果:1.516例患者中340例为宫颈炎患者,55例为LSIL患者,101例为HSIL患者,20例为宫颈癌患者;年龄范围在21岁到65岁;宫颈HSIL组、宫颈癌组中接触性出血的患者明显增多;宫颈癌组患者的平均初婚年龄最小,为19.7岁。2.高危型HPV感染率最高的前五位亚型依次为HPV-16、HPV-58、HPV-18、HPV-52、HPV-33。高危型HPV感染率在宫颈HSIL组和宫颈癌组明显增高。HPV16/18型感染的致癌性较其他类型HPV感染更强(P<0.05);单一 HPV感染与多重HPV感染在致癌性上无明显差异(P>0.05)。3.不同宫颈病理级别组中HPVE6/E7mRNA的阳性率与拷贝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拷贝数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而升高(r=0.582,P<0.05)。同样,DNA倍体分析结果的阳性率和病变细胞数在不同病理级别组中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发现的病变细胞数随着病理级别升高也明显增高(r=0.414,P<0.05)。4.在对宫颈HSIL及以上病变筛查诊断时,三种筛查方式中以HR-HPV分型检测的灵敏度(94.2%)及阴性预测值(96.3%)最高,而DNA倍体分析特异度(77.2%)、阳性预测值(48.6%)、约登指数(0.474)以及准确度(75.5%)最高。5.HR-HPV分型检测与HPV E6/E7mRNA相比较,其特异性低于HPV E6/E7mR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HPVE6/E7mRNA,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HR-HPV分型检测与DNA倍体分析相比较,HR-HPV分型检测的灵敏度更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发现宫颈病变更有意义,更加适用于筛查,而DNA倍体分析的特异度较高,且有明显差异(P<0.05),对排除宫颈病变更有意义;HPV E6/E7mRNA检测与DNA倍体分析相比较,HPV E6/E7mRNA的敏感性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中,HPVE6/E7mRNA检测对宫颈HSIL+病变筛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DNA倍体分析,且灵敏度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诊断效能高于DNA倍体分析。7.单独使用HR-HPV分型检测、HPVE6/E7mRNA、DNA倍体分析来筛查宫颈HSIL+病变时均有意义,三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819、0.759,其中HPVE6/E7mRNA的诊断效能最高(ROC-AUC>0.8)。联合筛查中以三种方式联合筛查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ROC-AUC=0.853),其次是HPV E6/E7mRNA与DNA倍体分析联合筛查(ROC-AUC=0.848)。结论:1.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其中HPV16/18型感染较其他高危型HPV感染的致癌性更强,但是高危型HPV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之间并无明显致癌性的差异。2.随着宫颈病变病理级别的上升,HPVE6/E7mRNA和DNA倍体分析的阳性检测率也逐渐升高,而且HPVE6/E7mRNA拷贝值越高、DNA倍体分析病变细胞数越多,其发生宫颈癌变的风险越大。3.在宫颈HSIL+病变的筛查中,HR-HPV分型检测是具有高敏感性的宫颈癌筛查方式,但其特异性较低。HPVE6/E7mRNA和DNA倍体分析总体诊断价值优于HR-HPV分型检测。4.HPV E6/E7mRNA检测对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分流管理的效能高于DNA倍体分析,有效提高了诊断效率,避免了过度治疗。5.从经济成本效益和筛查诊断效能两方面共同分析,推荐使用HPV E6/E7mRNA联合DNA倍体分析筛查HSIL及以上的宫颈病变。
贺树真[3](2014)在《DNA倍体分析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检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DNA倍体状态来探讨DNA异倍体细胞在宫颈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特性,进而预测宫颈病变的发展趋势,为临床诊断及处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的385例液基细胞学剩余标本进行DNA倍体分析,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无临床症状因体检时发现宫颈病变)、性交后出血、绝经后出血、不规则阴道流血、流液(米泔样,伴恶臭味)、腹疼等症状者和宫颈糜烂者。结果:共于我院妇科实验室收集液基细胞学剩余标本385例进行DNA倍体分析。其中包括:液基薄层细胞诊断为ASCUS的剩余标本310例,LSIL标本73例,住院病人最终病理结果为腺癌的2例液基细胞学保存标本。383例液基细胞学诊断为ASCUS及LSIL的标本均搜集到了组织病理学结果,CIN以上病变141例(36.81%)。其中CIN I71例(50.35%),CIN II20例(14.18%),CIN III36例(25.53%),宫颈癌14例(9.93%)。DNA倍体分析可见DNA异倍体细胞233例(DNA异倍体细胞阳性)阳性率60.84%,未见DNA异倍体细胞150例(DNA异倍体细胞阴性)。宫颈脱落细胞的DNA异倍体细胞数1-2个83例,病理结果证实为高级别宫颈病变7例,阳性检出率为8.43%。异倍体细胞3-9个80例,高级别宫颈病变17例,阳性检出率为21.25%。异倍体细胞≥10个有70例,高级别宫颈病变44例,阳性检出率为62.8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若以DNA指数>2.5的3个或超过3个异倍体细胞定位为筛查后需作活检的标准,CINII以上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71%、46.06%、91.57%。若以DNA指数>2.5的1个或超过1个异倍体细胞(异倍体细胞阳性)定位为筛查后需作活检的标准,CINII以上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4%、47.28%、98.67%。且DNA异倍体细胞阴性及阳性者发生宫颈病变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823,P<0.01)。在310例ASCUS患者中随访到211例HPV检测结果,其中高危型HPV阳性152例,高危型HPV阴性患者59例。在高危型HPV阳性组中:DNA异倍体细胞阴性者67例,病理结果检测出CINIII1例。DNA异倍体细胞阳性者85例,病理结果提示CINII13例,CINIII15例,宫颈癌9例。在高危型HPV检测阴性组中:DNA异倍体细胞阴性者26例,病理结果提示CINIII1例。DNA异倍体细胞阳性者33例,病理结果提示CINII5例,CINIII4例。在高危型HPV阳性组中,DNA异倍体细胞阴性、阳性者中高级别宫颈病变的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11P<0.01)。在高危型HPV阴性组中,DNA异倍体细胞阴性、阳性者中高级别宫颈病变的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8P<0.05)。结论:宫颈脱落细胞的DNA定量分析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已应用于肿瘤病理分析及临床诊断研究中。能使临床病理医师较为客观的对每个细胞核的DNA含量进行检测,受细胞自身蜕变的影响较小,在临床检测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标准化的DNA倍体分析仪以更高的质量评估肿瘤的良恶性,进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准确的分析结果。
姜涛[4](2009)在《窄带成像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96例常规内镜观察下有食管黏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起或凹陷等改变的患者及10例健康体检者,按普通内镜、内镜窄带技术(NBI)、内镜卢戈氏碘染色加放大技术的顺序进行观察,评价各种检查方法图象的清晰度;操作医师对NBI下观察到的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进行分型,于改变最显着部位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将内镜结果和组织病理结果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纳入检查标准的96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检出早期食管癌12例,食管慢性炎症30例,其他良性病变54例;(2)在观察早期食管癌的病变轮廓清晰度方面,NBI与染色内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二者均显着优于普通内镜;在对食管黏膜IPCL形态结构的观察中,NBI放大内镜明显优于普通放大内镜;(3)90%(9/10)健康体检者符合IPCLⅠ型改变,86.7%(26/30)食管炎患者符合IPCLⅡ型改变,91.7%(11/12)的早期食管癌患者符合IPCLⅢ型和Ⅳ型改变,早期食管癌组与健康体检组(X2=20.70,P<0.005)、食管炎组比较(X2=32.48,P<0.005),食管炎组与健康体检组(X2=26.14,P<0.005)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黏膜癌组与黏膜下癌组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NBI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检查系统,不仅操作简单,对早期食管癌病变的轮廓显示清晰,更可清晰地观察到IPCL结构形态,IPCL形态结构的变化不仅与组织学诊断密切相关,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王红治[5](2009)在《云南宣威肺腺癌细胞系XLA-0610的建立及其SP细胞亚群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当前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云南省宣威地区又是我国肺癌高发地区之一,女性肺癌死亡率居全国首位。本研究旨在建立云南宣威女性肺腺癌细胞系,为高发肺癌的防治研究提供理想的体外实验模型。并且对此株细胞进行初步的SP细胞亚群分析,来探索其肿瘤干细胞的相关特性,为云南宣威女性肺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契机和分子靶点。方法:1.用手术切除的新鲜肺癌组织标本进行原代培养,通过光镜、电镜、生长曲线、倍增时间、生长分数、分裂指数、双层软琼脂培养、流式细胞仪、染色体及其G—显带分析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鉴定,来建立细胞系。2.制备此株肺腺癌细胞系XLA—0610的细胞悬液,一组加入Hoechst33342染色,另一组同时加入拮抗剂维拉帕米,通过流式细胞仪对此株细胞进行初步的SP细胞亚群分析。结果:1.体外培养细胞生长稳定,细胞形态学、增殖动力学及浸润性生长结果表明该细胞系符合恶性细胞特征,细胞倍增时间为35.6h;细胞克隆形成率为36.3%;染色体数目分布在61~72之间,众数为64~69;多肿瘤标志物检测得:培养细胞裂解液:CA125 390.12↑(参考值:<35KU/L);CA15-3 86.35↑(参考值:<35 KU/L),培养细胞的上清液:CA125 43.08↑(参考值:<35KU/L);细胞系未见支原体污染。2.细胞的SP亚群的初步分析结果:对此株细胞SP细胞亚群含量分析比例约为14.9%,经维拉帕米阻断后,SP细胞比例明显减少至2.0%。结论:1.该细胞系符合建系标准,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内容及检测手段较为全面,是一株新建的人肺腺癌细胞系,现命名为XLA-0610(Xuanwei LungAdenocarcinoma Cancer-0610)。可以为肺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良好的实验模型。2.通过对XLA-0610的SP细胞亚群的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此株细胞确实存在SP细胞亚群,且比例约为14.9%,经维拉帕米阻断后,SP细胞比例明显减少至2.0%,与未阻断组有显着性差异。提示肺癌干细胞的存在。肺癌的SP亚群的初步分析为肺癌的诊断、鉴定和纯化CSC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
李春艳[6](2009)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Apaf-1基因、DAPK基因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在吉林省科技厅基金资助下(项目编号200705349)对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和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在OS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去甲基化药物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eoxycytidine, 5-Aza-CdR)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行探讨。目前国内外罕有见到对Apaf-1基因、DAPK基因在OSCC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及甲基化情况系统研究的报道。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Apaf-1和DAPK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显示正常口腔黏膜组织Apaf-1、DAPK蛋白及mRNA表达无减少或缺失。OSCC组织中Apaf-1、DAPK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正常口腔黏膜。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Apaf-1基因和DAPK基因启动子区无甲基化。OSCC组织中Apaf-1基因、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均显着高于正常口腔黏膜,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下调呈正相关。Apaf-1基因和DAPK基因的蛋白表达、mRNA表达及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均与肿瘤组织的病理分级、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关。应用去甲基化药物5-Aza-CdR处理舌鳞癌Tca8113细胞,研究Apaf-1基因、DAPK基因去甲基化的转录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经5-Aza-CdR处理,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凋亡率明显增高,Apaf-1基因、DAPK基因发生去甲基化及mRNA表达上调,且呈药物剂量依赖性。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OSCC的发生发展与Apaf-1和DAPK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密切相关。2.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Apaf-1基因和DAPK基因启动子区发生甲基化,是导致Apaf-1和DAPK蛋白表达、mRNA表达下调的重要原因之一。3. Apaf-1基因、DAPK基因去甲基化后,Apaf-1基因、DAPK基因表达上调,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因此Apaf-1基因、DAPK基因可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的潜在靶点。4. Apaf-1和DAPK基因的表达及甲基化均与OSCC的病理分级、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关。
栾菁,严文洪,赵霞,唐峰[7](2004)在《DNA定量分析在涎腺肿瘤穿刺涂片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提高涎腺肿瘤术前诊断的正确性,以利首次手术的彻底完整切除。方法对69例涎腺肿瘤患者进行细针穿刺细胞涂片,每例涂片6张,其中4张进行细胞学检查,2张固定、收藏。待病理确诊后随机选择10例良性肿瘤和10例恶性肿瘤运用图像细胞光度技术进行DNA定量分析。结果单一细胞学检查在良性肿瘤中,正确性为4/10,敏感性为7/10,特异性为7/7;在恶性肿瘤中,正确性为3/10,敏感性为10/10,特异性为7/10。细胞学检查与DNA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诊断在良性肿瘤中,正确性为4/10,敏感性为10/10,特异性为10/10;在恶性肿瘤中,正确性为5/10,敏感性为10/10,特异性为9/10。结论在术前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同时辅以DNA定量分析,可以明显提高涎腺恶性肿瘤术前诊断的正确性和特异性,提高涎腺良性肿瘤术前诊断的敏感性。
宋学红[8](2003)在《子宫颈病变诊治技术的进展》文中提出
刘进忠[9](2002)在《成釉细胞瘤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成釉细胞瘤细胞增殖活性及探讨其增殖的分子机制,为该瘤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研究成釉细胞瘤细胞的分化状态,寻找特异性的分子标记物,为成釉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及预后的判断奠定基础。材料及方法复习自1963年以来口腔医院病理科存档的成釉细胞瘤病例322例,并选取部分病例进行细胞增殖与分化两方面的研究。①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43例成釉细胞瘤标本组织中PCNA、Ki-67、CK10&13和CK19蛋白表达,以探讨肿瘤细胞巢周边区和中心区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差异。②对17例恶性成釉细胞瘤行HE、AgNOR及DNA染色,应用图像分析仪对细胞核形态几何参数、DNA含量及倍体、AgNOR进行定量分析,对恶性成釉细胞瘤进行定量病理学诊断。③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成釉细胞瘤相关基因,为进一步阐明成釉细胞瘤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④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2例成釉细胞瘤和10例对照的正常口腔粘膜Cyclin D1蛋白及其mRNA、CDK4和p16蛋白的表达,探讨p16、Cyclin D1和CDK4在良恶性成釉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⑤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72例良恶性成釉细胞瘤标本中釉原蛋白基因的表达,同时用RT-PCR方法定性分析新鲜成釉细胞瘤标本中釉原蛋白基因的表达。⑥对收集的成釉细胞瘤标本322例行HE染色,按照WHO 1992年牙源性肿瘤分类重新阅片分析,进一步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①PCNA和Ki-67在肿瘤细胞巢周边区的增殖指数均显着高于中心区(P<0.01),CK10&13和CK19在成釉细胞瘤中心区细胞表达显着高于周边区(P<0.01)。②恶性成釉细胞瘤AgNOR计数和DNA指数显着高于良性成釉细胞瘤(P<0.01)。根据核形态参数和DNA指数建立了判别恶性成釉细胞瘤的回归方程。③成釉细胞瘤和正常口腔粘膜有差异表达的基因32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5个、下调27个。④良性和恶性成釉细胞中Cyclin D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的口腔粘膜(p<0.01)。CDK4和
傅国鑫[10](2002)在《眼部鳞癌和癌前期细胞核DNA图像临床诊断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病理细胞核DNA定量与病理形态的关系,为DNA定量直接用于肿瘤临床诊断打下基础。方法用CAS—200型细胞分析系统对眼部表面肿瘤病例40例的石蜡组织行细胞核DNA含量测定,其中鳞癌5例;原位癌7例;局部癌变7例;不典型增生Ⅲ级6例、Ⅱ级4例、Ⅰ级6例;良性增生2例;正常淋巴细胞3例。结果 DNA含量随细胞异形程度的加重而递增,DNA直方图从单峰至多峰、右移和离散;>5C细胞的出现能区分不典型增生Ⅱ级和Ⅲ级;≥8C细胞对诊断癌变、原位癌和鳞癌有决定性意义。结论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细胞核DNA含量,对肿瘤临床诊断很有价值。
二、眼部鳞癌和癌前期细胞核DNA图像临床诊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眼部鳞癌和癌前期细胞核DNA图像临床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紫外线诱发光线性角化病中DNA-PKcs与Akt正反馈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组织水平检测AK、SCC中DNA-PKcs、Akt表达水平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第二部分 细胞水平研究紫外线对DNA-PKcs、Akt表达及相互结合影响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第三部分 细胞水平研究DNA-PKcs/Akt正反馈调控机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第四部分 小鼠水平研究DNA-PKcs/Akt正反馈调控机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高危型HPV分型、HPV E6/E7mRNA检测及DNA倍体分析在早期宫颈癌筛查中应用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关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断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DNA倍体分析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当前宫颈癌筛查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窄带成像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5)云南宣威肺腺癌细胞系XLA-0610的建立及其SP细胞亚群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和步骤 |
三、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6)口腔鳞状细胞癌中Apaf-1基因、DAPK基因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基因分子水平研究进展 |
1.1.1 基因与肿瘤的发生 |
1.1.2 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
1.1.3 肿瘤的生物治疗 |
1.2 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死亡相关蛋白激酶的研究进展 |
1.2.1 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1.2.2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口腔鳞状细胞癌Apaf-1基因、DAPK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临床资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 |
2.1.4 RT-PCR 实验器具的处理与准备 |
2.1.5 方法 |
2.1.6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Apaf-1蛋白及DAPK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
2.2.2 Apaf-1基因及DAPK基因mR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3章 口腔鳞状细胞癌Apaf-1基因、DAPK基因的甲基化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临床资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1.4 实验方法 |
3.1.5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Apaf-1基因 |
3.2.2 DAPK基因 |
3.2.3 基因甲基化与蛋白表达的关系 |
3.2.4 基因甲基化与mRNA表达的关系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4章 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系Apaf-1基因、DAPK基因的去甲基化研究 |
4.1 试剂与器材 |
4.1.1 细胞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仪器设备 |
4.1.4 实验方法 |
4.1.5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MTT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4.2.2 镜下观察舌鳞癌Tca8113细胞形态 |
4.2.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4.2.4 TUNEL法检测细胞晚期凋亡 |
4.2.5 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细胞Apaf-1基因、DAPK基因去甲基化情况 |
4.2.6 RT-PCR 检测Apaf-1基因、DAPK基因表达情况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实验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7)DNA定量分析在涎腺肿瘤穿刺涂片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病例选择 |
2.DNA染色及测定 |
3.观察指标 |
4.数据统计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9)成釉细胞瘤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实验一 成釉细胞瘤肿瘤细胞巢周边区和中心区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研究 |
实验二 恶性成釉细胞瘤定量病理学研究 |
实验三 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成釉细胞瘤相关基因的研究 |
实验四 良恶性成釉细胞瘤中Cyclin D1、CDK4 和p16 蛋白表达的定量分析 |
实验五 成釉细胞瘤中釉原蛋白基因的表达 |
实验六 322 例成釉细胞瘤临床病理研究 |
缩略词表 |
四、眼部鳞癌和癌前期细胞核DNA图像临床诊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紫外线诱发光线性角化病中DNA-PKcs与Akt正反馈调控机制的研究[D]. 唐杰.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2]高危型HPV分型、HPV E6/E7mRNA检测及DNA倍体分析在早期宫颈癌筛查中应用价值的研究[D]. 张晓童.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3]DNA倍体分析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D]. 贺树真.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4]窄带成像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D]. 姜涛. 中南大学, 2009(04)
- [5]云南宣威肺腺癌细胞系XLA-0610的建立及其SP细胞亚群初步分析[D]. 王红治.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6]口腔鳞状细胞癌中Apaf-1基因、DAPK基因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D]. 李春艳. 吉林大学, 2009(08)
- [7]DNA定量分析在涎腺肿瘤穿刺涂片上的应用[J]. 栾菁,严文洪,赵霞,唐峰.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4(02)
- [8]子宫颈病变诊治技术的进展[J]. 宋学红.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3(01)
- [9]成釉细胞瘤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研究[D]. 刘进忠. 武汉大学, 2002(11)
- [10]眼部鳞癌和癌前期细胞核DNA图像临床诊断分析[J]. 傅国鑫.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