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A.G1551检测指南(论文文献综述)
李万怡,王永军,魏莉莉,杨柳,王文媛,张瑞鹏,杜威萍,杨克虎,刘东海,易彬[1](2021)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指南的方法学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指南的方法学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CBM、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数据库及医脉通、美国国立指南文库(NGC)、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SIGN)、英国国家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世界卫生组织(WHO)网站,搜集支气管肺泡灌洗的相关指南,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12月。由4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指南研究与评价(AGREE Ⅱ)工具对纳入指南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最终纳入19部指南,包括中国5部、美国5部、欧洲3部、英国2部、澳大利亚1部、以色列1部、西班牙1部、印度1部。19部指南在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制订严谨性、清晰性、应用性和独立性6个领域的平均标化得分率为50.73%、20.02%、15.13%、36.40%、3.51%和22.37%。结论目前国内外支气管肺泡灌洗相关指南质量相对较低。
林凯[2](2020)在《基于结构信息学定向水解曲拉酪蛋白及新型降压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Ⅰ converting enzyme,ACE)在血压调节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利用酶解食源性蛋白获取ACE抑制肽已经被广泛报道。通过多步分离纯化是目前发掘新型ACE抑制肽的常用策略。然而,该方法存在着分离成本高、耗时费力等缺点。随着越来越多ACE抑制肽的发现,其结构特征与抑制活性间的关系也逐步被阐明。因此,基于结构信息学快速筛选ACE抑制肽的策略有助于新型ACE抑制肽的开发利用。本研究以曲拉酪蛋白作为蛋白源,首先分析了曲拉酪蛋白作为制备生物活性肽的潜能。通过对曲拉酪蛋白氨基酸种类分析发现,其中疏水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占比分别为41.9%、12.1%和8.4%。该类氨基酸为ACE抑制肽结构中的优势氨基酸。然后研究分析了曲拉酪蛋白中生物活性肽的分布,发现其中包含大量ACE抑制肽片段,总ACE抑制肽出现频次(∑AACE inhibition)为2.1632,表明曲拉酪蛋白是产ACE抑制肽的良好蛋白源。研究继续利用模拟酶切分析了单酶(嗜热菌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蛋白酶K、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及多酶组合酶切曲拉酪蛋白产ACE抑制肽的能力。结果表明,单酶中蛋白酶K、木瓜蛋白酶和嗜热菌蛋白酶的∑AACE inhibition较高,分别为0.1750、0.1608和0.1537;多酶组合中嗜热菌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蛋白酶K、胰凝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嗜热菌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的∑AACE inhibition值较高,分别为0.2856、0.2399、0.2387、0.2338 和 0.2199。采用单酶及双酶组合对曲拉酪蛋白进行实际酶解验证研究,发现曲拉酪蛋白水解物通过超滤分级后,低于3 kDa的水解物具有较强的ACE抑制活性。单酶嗜热菌蛋白酶水解物具有较强的ACE抑制活性,IC50为8.8±1.6 μg/mL。双酶嗜热菌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嗜热菌蛋白酶+蛋白酶K水解物ACE抑制活性较强,IC50为2.6±0.6 μg/mL和4.5±0.2 μg/mL。通过分析上述水解物ACE抑制活性与其模拟酶切ACE抑制肽出现频次∑ AACE inhibition之间的关系,发现嗜热菌蛋白酶呈现正相关性,而嗜热菌蛋白酶+蛋白酶K和嗜热菌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呈现负相关性。表明以上两组双酶组合水解物中可能含有ACE抑制活性较高的多肽片段。进一步利用Lineweaver-Burk曲线考察了水解物的ACE抑制动力学模型,发现水解物的ACE抑制动力学模型主要为混合抑制。利用LC-MS/MS鉴定了各单酶和双酶组合(嗜热菌蛋白酶+蛋白酶K和嗜热菌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水解物中的多肽指纹图谱。经分析证实,水解物中包含多种已报道的ACE抑制肽片段。为进一步筛选和发掘水解物中的新型ACE抑制肽,研究利用已报道的ACE抑制肽的结构和活性,构建了能够预测多肽ACE抑制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水解物中具有高ACE抑制潜能的多肽进行了初步筛选,共获得12条新型多肽序列。通过空间分子对接技术将上述多肽与ACE催化活性中心进行对接研究,共发现7条多肽序列能够与ACE催化活性中心成功对接。其中多肽KYIPIQ与ACE分子催化活性中心形成了最多的氢键(13条)。研究利用固相合成制备了这7条新型ACE抑制肽,结果发现这7条多肽均具有较高的ACE抑制活性。其中,多肽KYIPIQ的ACE抑制活性最高,IC50值为7.3μmol/L。该多肽存在于嗜热菌蛋白酶、嗜热菌蛋白酶+蛋白酶K和嗜热菌蛋白酶+碱性蛋白酶的曲拉酪蛋白水解物中。同时,ACE抑制动力学研究证明该多肽呈现竞争性抑制,表明其能够与ACE催化活性中心结合。用多肽KYIPIQ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考察新型ACE抑制肽KYIPIQ对HUVECs产血管舒张物质NO的影响,发现该多肽能够通过Akt信号通路激活一氧化氮合成酶,使HUVECs产NO能力增强。通过Caco-2细胞单层膜考察多肽KYIPIQ的转运途径发现,该多肽的转运模式为细胞旁路运输中的细胞间紧密连接途径,并能够以完整的结构跨Caco-2细胞单层膜进行转运。最后,研究通过将多肽KYIPIQ灌胃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实验考察了其体内降压活性,发现该多肽在给药4 h后能够显着降低SHRs的收缩压至 162.7±6.2 mmHg。本研究基于结构信息学方法,对曲拉酪蛋白水解物中潜在的ACE抑制肽进行了快速筛选,确定曲拉酪蛋白能够作为产ACE抑制肽的良好蛋白源。并获得了一系列具有高活性的新型ACE抑制肽,揭示新型ACE抑制肽KYIPIQ的转运途径和降压作用。
周景[3](2020)在《HCV耐药突变在三个Ib期临床试验中对DAA单药给药后病毒载量下降影响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耐药相关突变(Resistance-associated substitutions,RASs)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治疗的影响因素,与一些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cting antivirals,DAAs)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的治疗结果相关。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分析了三个Ib期临床试验中,Y93H或Y93Y/H耐药突变对NS5A抑制剂单药给药后病毒载量下降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基线RASs及DAA单药给药后出现的RASs的发生率。方法:共94例HCV基因型(Genotype,GT)1b(n=63)和HCV GT-2a(n=31)的中国初治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被纳入三个Ib期临床试验,试验药物均为NS5A抑制剂(分别为药物A、药物B和药物C)。本研究中使用Sanger测序法(Sanger sequencing)和二代测序法(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RASs,检测了77例(包括63例GT-1b和14例GT-2a)患者的耐药突变情况。结果:在药物A的7天单药给药试验中(30 mg/100 mg/200 mg),在30 mg和200 mg剂量组中,存在基线期Y93H或Y93Y/H突变的患者,平均最大HCV RNA下降值低于无该突变的患者,分别为0.83 vs 2.45 log100 IU/ml和1.92 vs 2.63 log100 IU/ml。该试验中,体内药物暴露量(AUC)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100 mg剂量组抗病毒效能明显优于200 mg剂量组,且100mg剂量组无基线Y93H或Y93Y/H突变。在药物B的3天单药给药试验中(30 mg/60 mg/90 mg/120 mg),在30 mg、60mg和120mg剂量组中,存在基线期Y93H或Y93Y/H突变的患者,平均最大HCV RNA下降值低于无该突变的患者,分别为1.58 vs 2.89 log100 IU/ml、3.16 vs 4.09 log100 IU/ml和3.00 vs 5.04 log100 IU/ml。该试验中,体内药物暴露量(AUC)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60 mg和90 mg、120 mg剂量组抗病毒效能却相当,120 mg剂量组基线期Y93H或Y93Y/H耐药突变率高于90 mg和60 mg剂量组。在药物C的3天单药给药试验中(30 mg/60 mg/90 mg),只有30 mg剂量组存在基线期Y93H或Y93Y/H突变,其中存在基线期Y93H或Y93Y/H突变的患者,平均最大HCV RNA下降值低于无该突变的患者,为1.45 vs 3.59 log100 IU/ml。三个试验中,共54例(70.1%;54/77)患者被检测到了NS5A区域的基线期RASs。HCV GT-1b感染患者中,基线期耐药突变率为65.1%(41/63),而HCV GT-2a感染患者中,基线耐药突变率为92.9%(13/14),而两种基因型的基线突变位点不同。GT-1b患者中最普遍的基线RASs是Y93H和Y93Y/H(22.2%;14/63),GT-2a患者中最普遍的是L31M(92.9%;13/14)。研究中发现24例(31.2%;24/77)多个氨基酸位点联合突变情况,GT-1b患者基线期联合耐药突变率为33.3%(21/63),GT-2a中为21.4%(3/14)。NS5A抑制剂单药给药后最普遍出现的RASs是Y93H和Y93Y/H。结论:(1)初治GT-1b型丙肝患者的基线期Y93H或Y93Y/H耐药突变,可以影响早期临床试验中DAA单药给药后的病毒载量下降及剂量-效应关系,在丙肝新药早期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应考虑基线期RASs对病毒载量下降的影响来进行客观的量效关系结果分析。(2)本研究中初治GT-1b和GT-2a中国CHC患者的NS5A-RASs发生率较高(高于既往文献报道)
侯治国[4](2020)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利润和效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力蓄电池技术的突破,再加上政府的鼓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数量从2014年开始大幅度增加。随之而来的是,退役的废旧动力蓄电池数量从2018年开始激增。如果废旧动力蓄电池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和利用,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但是,目前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和利用产业刚刚发展起来,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对各责任主体的约束力度不够,存在规章制度和政策冲突的地方,废旧动力蓄电池大量流入违法违规企业,呈现非常混乱的市场状态。如果,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企业从有资质的回收企业,购买退役的动力蓄电池,采购成本很高,经济效益差,在看似巨大的市场中,生存举步维艰。在四种具体的市场情况下,从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角度出发,建立利润和效益的最优化模型,以改善其经济效益。可以求解出废旧动力蓄电池的最优价格;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的最优需求量;回收服务中心的利润;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的最优经济效益,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整体最优的经济效益。随市场环境的变化,最优化模型不断深入。对最优解进行相互对比,构成了优化的思路,也得出了优化的结论。市场中有两个回收服务中心的境况比一个回收服务中心的境况要好;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建立回收体系时,比不建立时境况要好。最优的市场环境是:市场中回收服务中心双寡头博弈,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建立回收体系。这种情况下,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采购旧动力蓄电池的成本最低,总需求量最高;回收利用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改善。随着废旧动力蓄电池需求量的增加,回收率也提高了。目前回收服务中心大多数是新能源汽车企业附属的事业部,回收不是主营业务,多为履行生产者延伸责任,虽然利润有所下降,但是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改善。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应该积极建立回收体系。政府要鼓励动力蓄电池制造企业、第三方企业等建立回收服务中心,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性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政府也要为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建立回收体系,提供政策上的鼓励和帮助。本文有图20幅,表8个,参考文献55篇。
李晓柒[5](2020)在《中国汉族人群大规模肺癌变异位点检测及易感基因分析》文中指出肺癌在癌症致死率方面常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在世界上是肺癌高发国家,在男女性癌症患者中,肺癌都占据着极高的比例,且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足20%。肺癌的类型繁多,癌变机制复杂,难以被治愈。近年来,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体化医疗呈现繁盛趋势,也为肺癌的个性化治疗带来的帮助。在本论文中,我们着眼于中国汉族肺癌人群的肧系突变,运用二代测序技术,辅助其他分析工具,目的是确定与肺癌风险性相关的易感基因及突变位点。我们的研究首先在780名散发汉族肺癌患者中,采用靶向捕获测序技术进行肧系突变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在肺癌患者群体中一共检测出1017种突变,分布在68个基因区域。在所有的突变基因中(不考虑同义突变),发生突变频率最高的是BRCA2、ATM、FANCA。突变图谱显示肺腺癌、肺鳞癌、小细胞肺癌和肺腺鳞癌没有表现出在突变基因选择上的特殊性;四种亚型的肺癌都没有表现出在某一年龄段具有明显的聚类;在男性患者中,肺鳞癌以及小细胞肺癌出现的比例要高于在女性患者中的比例。57.4%的非同义突变中发生在DNA损伤相关基因上。我们对基因共现性和互斥性的分析显示基因ATM和MSH6在肺癌中存在显着互斥的关系(Fisher’s p=0.003,q-value=0.04)。在进行了肧系突变的检测后,我们分析了在肺癌患者中检测到的突变基因在GO功能和KEGG通路上的富集情况。GO分析表明这些突变基因参与了DNA的多种损伤修复过程。KEGG分析结果表明在肺腺癌、肺鳞癌以及小细胞肺癌这三种肺癌亚型中突变基因均在‘范科尼贫血途径(Fanconi anemia pathway)’有着显着的富集,同样存在显着富集的还有‘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在本论文的四、五章中,我们在对高频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后,在正常人群中对存在致病风险的位点进行扩增子测序,利用病例-对照分析确定突变是否为肺癌的易感位点。在肺腺癌中的关联分析显示13个突变位点在进行FDR校正后仍表现出与肺腺癌显着的相关性;针对肺鳞癌患者独立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9个突变位点在FDR校正后仍显示与肺鳞癌显着的相关性;针对小细胞肺癌患者单独的位点关联分析显示,3个突变位点在FDR校正后仍显示出与小细胞肺癌显着的相关性。总之,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汉族肺癌人群拥有极广的突变谱,而且基因ATM和MSH6的互斥关系揭示了这两种基因上突变的共表达可能会对肺癌肿瘤细胞产生负选择作用力。同时我们验证了十几个与肺癌风险性存在显着关联的位点,这些位点在进行进一步的功能性验证后,可能会为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杨文萍[6](2019)在《口蹄疫病毒抑制G3BP1介导的RIG-I信号通路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免疫反应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宿主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微生物的核酸,诱导I型干扰素、炎性因子以及抗病原微生物效应蛋白的表达。RNA病毒感染机体后,其产生的核酸被位于胞浆的RIG-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和MDA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5)识别。RIG-I和MDA5与病毒RNA结合以后,其构象发生变化,然后被招募到天然免疫接头分子VISA上。之后,VISA发生类朊病毒样聚集,并通过它的TRAF结合基序来招募下游的TRAF2/3/5/6。TRAF家族蛋白进一步招募TBK1以及I(42)(42)复合物并磷酸化IRF3以及I?B?,最终导致IRF3以及NF-?B的激活以及下游抗病毒应答的产生。R(45)(32)病毒入侵机体后,机体内的RIG-I样受体是诱导天然免疫反应的关键蛋白,但是作为RLRs成员的RIG-I和MDA5是如何识别病毒核酸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过表达人源G3BP1(Ras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SH3 domain-binding protein 1)能够促进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eV)诱导的干扰素信号通路;下调或者敲除细胞中的G3BP1得到相反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源G3BP1能够与RIG-I发生相互作用,与MDA5没有互作。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人源G3BP1能够减弱E3泛素连接酶RNF125介导的RIG-I的泛素化修饰,从而促进RIG-I的稳定性;另外,G3BP1能够结合5′pppRNA,并促进RIG-I与5′pppRNA的结合。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G3BP1是RIG-I的共激活因子,为揭示RLRs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调控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此前的文献报道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3C、L可以剪切猪源G3BP1,但G3BP1与3C和L没有相互作用,其具体的调控机制也不清楚。那么G3BP1是否与口蹄疫病毒其他蛋白相互作用?是否通过调节天然免疫而影响口蹄疫病毒等小RNA病毒的复制?我们的研究发现猪源G3BP1能促进SeV诱导的干扰素产生。体内和体外的实验表明G3BP1能够与FMDV 3A发生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过表达3A能通过上调自噬相关蛋白LRRC25的表达来降解G3BP1,抑制了G3BP1对RIG-I介导的信号通路的促进作用。其它小RNA病毒(SVV、EV71以及EMCV)的3A蛋白,也是通过上调LRRC25的表达来降解宿主G3BP1。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人源与猪源的G3BP1都能促进SeV诱导的干扰素产生,人源G3BP1能够减弱E3泛素连接酶RNF125介导的RIG-I的泛素化修饰,而口蹄疫病毒等小RNA病毒的3A通过上调自噬相关蛋白LRRC25的表达来降解猪源G3BP1从而抑制RIG-I的表达。该研究为RIG-I介导的信号转导提供了新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揭示了口蹄疫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新的分子机制,为提升新型口蹄疫疫苗设计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陈秋蓉[7](2019)在《人体共生副溶血链球菌特异性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人肠道菌群中汞抗性基因的分布》文中认为副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parasanguinis)是一种在人群中广泛分布的人体共生细菌。本研究基于管家基因gro EL序列,设计了Spa93f-Spa525r和Spa146f-Spa525r两对S.parasanguinis特异性的PCR引物,并建立定量PCR方法,对人口腔和肠道中的副溶血链球菌进行定量分析。NCBI在线的Blastn比对结果表明,每个引物都与NCBI nucleotide collection database中的S.parasanguinis的gro EL基因序列具有100%的一致性。从专门收录原核和真核生物的gro EL基因序列的cpn DB数据库中下载来自不同链球菌菌种的所有的866个gro EL基因序列,导入模拟PCR(Simulated PCR,SPCR)算法,预测在使用每对引物的情况下、哪些链球菌的groEL序列能够产生PCR扩增产物;结果显示两对引物都只扩增S.parasanguinis的gro EL基因,而不扩增其他链球菌菌种的gro EL基因。使用每对引物,分别以6个受试者的唾液DNA为模板进行PCR,并对每个PCR反应的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克隆序列全部隶属于S.parasanguinis,这个结果进一步说明了两对引物的特异性;另外,序列分析表明每个受试者口腔中包含多个不同的S.parasanguinis菌株。通过将不同浓度的S.parasanguinis细胞掺入(Spike)人的粪便样品中,我们发现两对引物的实时定量PCR(q PCR)的定量极限为5 to 6 log10 gro EL copies/g粪便。分别使用两对引物,对人粪便中S.parasanguinis进行q PCR,其定量结果与宏基因组测序确定的这些样品中的S.parasanguinis丰度显着相关。两对引物的q PCR结果都显示健康人唾液中的S.parasanguinis丰度高于牙周炎患者。在人粪便和唾液中,两对引物确定的S.parasanguinis的丰度具有显着的相关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两对S.parasanguinis特异性PCR引物可以用于人类唾液和粪便S.parasanguinis的定量分析。为了评估人肠道菌群对具有严重毒性的有机汞和Hg2+的代谢能力,我们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HMM profile)的方法,选择本实验室测序并组装的109名中国肥胖儿童粪便菌群的元基因组序列数据集,研究人肠道中汞抗性基因mer基因的丰度和分布。在这些中国儿童的肠道菌群中,没有发现编码有机汞裂解酶(organomercury lyase)的mer B基因,但存在编码将汞离子和苯基汞转运至细菌细胞内的转运蛋白(mercuric transport protein)mer T基因、以及编码汞离子还原酶(mercuric reductase)的mer A基因。mer A基因在77.98%的儿童的肠道中都存在,平均丰度为3.71±7.19。肠道菌群中的mer A基因主要来源于革兰氏阳性的链球菌(Streptococcus),以及革兰氏阴性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大肠杆菌(E.coli)、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肠杆菌(Enterobacter)和志贺氏菌(Shigella)。其中,来源于链球菌(Streptococcus)和大肠杆菌(E.coli)的mer A基因丰度较高,分别为1.31±2.62和1.39±4.35,在66.97%和48.62%的儿童的肠道中存在;来源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肠杆菌(Enterobacter)的mer A基因丰度很低,丰度分别为0.13±0.49和0.09±0.30,分别在11.93%的儿童的肠道中存在。这些结果表明,利用HMM profile的方法没有在中国肥胖儿童肠道菌群元基因组测序数据中找到mer B基因,我们需要在更大的肠道菌群数据集中或者使用其他方法探索人肠道菌群是否具有去甲基化的能力;但是肠道菌群可以将有毒的Hg2+还原成低毒的Hg0。
王蕾[8](2019)在《EMC-PPP模式下老旧小区节能改造项目核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重要部署,其中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目前不满足节能标准的居住建筑存量仍然巨大,对此,我国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推动节能产业发展,但是中小节能服务企业仍因信誉问题面临融资难的困境。为了促进EMC在节能改造领域的运用,还需政府更多地介入,帮助各方解决信任问题。在这种背景下,EMC与PPP融合成为新趋势。EMC模式在老旧小区节能改造项目中应用的主要障碍是其产权关系比较复杂,小区居民的需求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些利益诉求之间协调的高难度性要求节能服务公司具备较高的协调能力。在EMC-PPP模式下,追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公共部门的参与会引发公私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加了利益冲突发生的概率和利益协调分配的难度。因此,节能服务公司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冲突成为此模式推广进而推动老旧小区节能改造的关键。本文基于利益相关方理论、质量功能展开理论和合作博弈论构建EMC-PPP模式下老旧小区节能改造项目的核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研究内容主要有:(1)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对EMC-PPP模式的内涵进行界定,梳理不同情形下该模式的运作流程并从责任分配、风险分担和项目规模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2)运用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运用EMC-PPP模式的老旧小区节能改造项目中的利益相关方进行角色定位分析,通过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识别出此类项目的核心利益相关方以及协调不同子群之间冲突的关键主体,为后文的机制构建奠定基础;(3)结合前文研究内容构建EMC-PPP模式下老旧小区节能改造项目利益协调机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理论,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质量屋构建改造决策模型;另一方面是基于合作博弈论,运用Shapley值法构建利益分配模型,最后分别进行实证和算例分析。论文通过建立合理的核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来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切实提高核心利益相关方参与老旧小区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同时,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验证利益协调机制在实际改造项目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对促进既有居住建筑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李论[9](2019)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评估和CXCR3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体重指数和胸部CT特征在综合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价值目的:依据营养状况和胸部CT影像表现,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它们在综合评估CO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和民航总医院呼吸科就诊的256例COPD稳定期患者,收集人口学资料、身高、体重、吸烟史、急性加重次数,完善肺功能检查及CAT问卷。分析Goddard评分与肺功能、CAT评分、急性加重次数间的关系,并探索不同体重指数分级和各CT表现型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在较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COPD患者中,FEV1%pred(F=7.372,P=0.000)、FVC%pred(F=3.192,P=0.025)、FEV1/FVC(F=14.278,P=0.000)、DLco%pred(F=15.777,P=0.000)更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RV/TLC 和上一年急性加重次数有更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超重(t=5.208,P=0.000)、肥胖组(t=5.856,P=0.000)较体重正常组肺气肿程度明显下降。Goddard评分与肺功能FEV1/FVC(r=-0.230,P=0.022)、DLco%pred(r=-0.531,P=0.000)呈显着负相关;与CAT评分(r=0.244,P=0.021)呈显着正相关。胸部CT表现型E型、M型的BMI、FEV1/FVC和DLco%pred较A型显着降低(P均<0.0167)。M型在FEV1%pred、FVC%pred、RV/TLC和急性加重次数方面均较A、E两型更差,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OPD患者的营养水平与肺功能、肺气肿程度、急性加重次数密切相关;胸部CT严重程度和表型的评估可以为COPD的分型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第二部分 CXCR3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研究目的: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 chemokinereceptor3,CXCR3)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CXCR3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COPD易感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分析CXCR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间的生物学关联。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和民航总医院呼吸科就诊的256例COPD稳定期患者及529例肺功能正常的健康人。采集受试者的人口学资料、吸烟史并行血常规检测,收集COPD患者上一年急性加重次数并完成肺功能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 71 例 COPD患者血清行MMP-9及MMP-12水平测定。通过数据库检索CXCR3、MMP-9和MMP-12基因与气道疾病有关的SNP位点,确定CXCR3基因rs2280964和rs34334103 位点,MMP-9基因 rs17577、rs2250889 和 rs3918242 位点,MMP-12 基因rs652438和rs7123600位点,共7个SNP位点,采用SNaPshot技术进行基因分型。通过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比较,分析CXCR3基因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和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分析CXCR3和MMPs间的关联。结果: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及吸烟的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P值均<0.05)。MMP-9和MMP-12水平与急性加重次数呈显着正相关(MMP-9:r=0.316,P=0.012;MMP-12:r=0.335,P=0.007)。位于 CXCR3 基因的 rs2280964 突变纯合子 TT 型较 CC 型发生 COPD 的风险更高(P=0.011,OR=2.247,95%CI:1.204-4.194)。性别分层后,rs2280964突变纯合子在男性中的作用更显着(P=0.005,OR=2.644,95%CI:1.348-5.186)。本研究未发现其他SNP位点与COPD发病的关系。rs34334103位点与 FEV1/FVC 显着相关(P=0.012)。MMP-9rs17577 位点和 MMP-12 rs7123600位点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有关(P均<0.05)。CXCR3 rs2280964位点与COPD患者血清MMP-9浓度密切相关(P=0.026),且TT型较CC型MMP-9水平明显升高(762.0±483.2 vs 487.3±281.5 ng/ml,P=0.04)。MMP-9 rs2250889 位点 CC 基因型和MMP-12 rs7123600位点AA基因型的COPD患者血清MMP-9水平有明显升高。通过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分析CXCR3、MMP-9和MMP-12基因之间的联系,未发现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结论:CXCR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及临床特征密切相关,也是影响COPD患者血清MMP-9水平的重要因素。CXCR3相关研究进展为COP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了方向。
孟祥坤[10](2018)在《深水钻井系统井喷事故灾变演化及安全屏障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国家工信部专项“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自主创新工程”课题“安全风险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事故防控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课题“海洋(深水)油气开采重大事故连锁风险演化、灾变机理及应对机制”为依托,结合我国南海深水钻井作业的安全需求,以我国在建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平台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深水钻井井喷事故灾变演化分析与安全屏障研究。在深水钻井系统的井喷与燃爆脆弱性分析、井喷事故灾变演化风险评估、井控流程安全分析、井喷气体扩散规律、安全屏障动态量化风险评估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形成一套针对深水半潜式平台钻井系统的井喷事故灾变演化及安全屏障评估方法,为保障平台平稳安全运行提供参考。主要研究进展总结如下:1.深水钻井复杂系统脆弱性分析考虑深水半潜式平台复杂系统钻井子系统的结构组成,研究其所具有的复杂系统特性和脆弱性特征;提出针对复杂系统脆弱性特征评估的熵指标和风险指标,并将二者统一于风险熵指标;综合考虑复杂系统的拓扑结构和非拓扑因素,提出针对深水钻井系统脆弱性的复杂网络评估和相关效能评估方法,对复杂系统脆弱性进行度量;结合深水钻井系统井喷事故发展流程和脆弱性层次结构关系,从设备、工艺、人员、管理和环境五个方面建立深水钻井系统脆弱性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系统性、定量性的脆弱性评估提供基础。2.深水钻井井喷事故风险灾变演化评估针对深水钻井系统脆弱性风险指标,考虑脆弱性因素的逻辑关系和层次分类,集成风险熵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依据深水钻井流程和事故发展进程,构建以风险因素为节点、以风险传递关系为连接边的深水钻井井喷事故灾变演化模型;以聚类系数表征深水钻井井喷事故复杂网络中风险因素节点的聚集程度,以风险熵表征风险传递路径的权重;考虑风险传递的模糊不确定性和随机不确定性的特点,以最短路径度量深水钻井系统井喷事故风险,通过Dijkstra算法计算路径长度,辨识多节点所形成的系统最可能的失效模式;引入役龄递减因子和故障率递增因子,动态评估系统关键设备的失效概率,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不同时间节点处井喷事故最短路径的风险熵值与发生概率值,实现深水钻井系统安全状态的动态评估。3.深水钻井系统井控流程安全性分析针对深水井控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特点,将井控系统在钻井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作为系统控制和反馈问题,基于系统理论的事故模型和过程(STAMP)模型,采用系统理论过程(STPA)评估方法,构建井控系统在深水钻井过程中的控制关联模型和反馈回路,通过识别系统安全风险与约束、定义安全控制结构、查找不安全控制行为及分析不安全控制行为的关键原因等流程进行深水井控安全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井控约束措施。以STAMP/STPA作为指导准则,结合全动态多相流模拟软件OLGA,建立深水井控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以井涌后没有提供控制行为以及关井和压井等控制行为发生延迟为例,对井控作业的安全性进行动力学分析,量化对井控系统进行安全控制的时间裕量。4.深水钻井气体井喷扩散规律研究针对我国自主设计在建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平台,面向平台井喷事故案例,采用数值分析和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井喷扩散规律研究。通过FLACS系统建立平台井喷扩散数值仿真模型;建造平台缩尺模型,搭建试验系统研究监测点可燃气体浓度变化规律,并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探究风场条件对井喷气体在开敞空间内扩散规律的影响,预测可燃气云在不同风向和风速条件下的空间范围和分布规律,并提出半潜式平台安全作业建议;以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振动筛房为例,建立FLACS三维仿真模型,研究可燃气体及硫化氢进入平台密闭作业空间内的扩散过程,分析形成的燃爆及毒害区域,并据此提出针对性措施。5.深水井喷灾变升级安全屏障防控定量分析鉴于井喷危害的严重性,从复杂系统脆弱性角度分析深水钻井系统从井喷事故至燃爆事故的升级过程;从因素级、事件级和子系统级构建风险升级评估指标体系,依据DEMATEL方法分析风险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建立风险因素之间的因果逻辑图;通过事故树-事件树逻辑模型建立从危险源到脆弱性安全屏障之间的映射关系,分析平台井喷灾变升级事故的发展路径,经时序扩展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模型,实现深水钻井系统井喷升级事故的连锁风险评估;在事故先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风险因素概率、安全屏障失效概率和后果事件概率的动态更新,并反映井喷升级导致的事故风险时序变化。
二、V.A.G1551检测指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A.G1551检测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结构信息学定向水解曲拉酪蛋白及新型降压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高血压概况 |
1.2.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1.2.2 ACE介导的血压调节系统 |
1.3 ACE催化活性中心构效关系 |
1.3.1 ACE催化活性中心 |
1.3.2 ACE抑制肽构效关系 |
1.4 酶法制备ACE抑制肽研究进展 |
1.4.1 基于ACE构效关系蛋白酶的选择 |
1.4.2 ACE抑制肽酶法制备研究进展 |
1.5 基于构效关系ACE抑制肽的筛选 |
1.5.1 计算机辅助模拟酶切 |
1.5.2 定量构效关系模型 |
1.5.3 分子对接技术 |
1.6 ACE抑制肽生物利用度 |
1.7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主要原料 |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1.3 主要生化试剂 |
2.2 曲拉酪蛋白产ACE抑制肽潜能分析 |
2.2.1 氨基酸序列检索 |
2.2.2 氨基酸序列比对 |
2.2.3 生物活性肽分布 |
2.2.4 模拟酶切分析 |
2.2.5 毒性分析 |
2.3 水解物ACE抑制活性研究 |
2.3.1 曲拉酪蛋白的制备 |
2.3.2 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3 多肽含量的测定 |
2.3.4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2.3.5 单酶水解曲拉酪蛋白 |
2.3.6 双酶水解曲拉酪蛋白 |
2.3.7 水解度的测定 |
2.3.8 Tricine-SDS-PAGE小分子凝胶电泳 |
2.3.9 ACE抑制活性测定 |
2.3.10 样品超滤分级 |
2.3.11 ACE抑制动力学研究 |
2.4 构效关系建立 |
2.4.1 QSAR模型建立 |
2.4.2 多肽指纹图谱分析 |
2.4.3 空间分子对接 |
2.4.4 固相合成 |
2.5 降压及转运机制分析 |
2.5.1 细胞培养 |
2.5.2 细胞毒性测定 |
2.5.3 NO含量测定 |
2.5.4 eNOS磷酸化分析 |
2.5.5 抗胃蛋白酶消化稳定性 |
2.5.6 Caco-2细胞单层膜培养 |
2.5.7 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
2.5.8 ACE抑制肽转运机制研究 |
2.5.9 体内降压活性测定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章 曲拉酪蛋白产ACE抑制肽潜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曲拉酪蛋白分析 |
3.2.1 曲拉酪蛋白与牛乳酪蛋白同源性分析 |
3.2.2 曲拉酪蛋白氨基酸种类分析 |
3.2.3 曲拉酪蛋白生物活性肽分布 |
3.3 模拟酶切产ACE抑制肽分析 |
3.4 复合酶模拟酶切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曲拉酪蛋白水解物ACE抑制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蛋白酶酶活力的测定 |
4.3 单酶水解曲拉酪蛋白水解物ACE抑制活性研究 |
4.3.1 单酶水解物水解度测定 |
4.3.2 Tricine-SDS-PAGE分析单酶水解物分子量分布 |
4.3.3 单酶水解曲拉酪蛋白水解物ACE抑制活性 |
4.3.4 不同组分水解物ACE抑制活性 |
4.3.5 单酶水解液ACE抑制动力学分析 |
4.4 双酶水解曲拉酪蛋白水解物ACE抑制活性研究 |
4.4.1 双酶水解物水解度测定 |
4.4.2 Tricine-SDS-PAGE分析双酶水解物分子量分布 |
4.4.3 双酶水解曲拉酪蛋白水解物的ACE抑制活性 |
4.4.4 双酶水解液ACE抑制动力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构效关系筛选水解物中降压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建立 |
5.3 水解物多肽指纹图谱鉴定 |
5.4 QSAR模型筛选ACE抑制活肽 |
5.4.1 QSAR模型筛选单酶水解物中ACE抑制肽 |
5.4.2 QSAR模型筛选双酶水解物中ACE抑制肽 |
5.5 空间分子对接研究 |
5.5.1 单酶水解物中潜在ACE抑制肽空间分子对接 |
5.5.2 双酶水解物中潜在ACE抑制肽空间分子对接 |
5.6 ACE抑制肽活性验证 |
5.7 ACE抑制肽动力学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多肽KYIPIQ转运途径及降压作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多肽KYIPIQ对 HUVECs细胞毒性的测定 |
6.3 多肽KYIPIQ对 HUVECs产胞内外NO的影响 |
6.4 多肽KYIPIQ对 HUVECs的 e NOS磷酸化作用 |
6.5 多肽KYIPIQ抗胃蛋白酶稳定性 |
6.6 多肽吸收机制分析 |
6.6.1 Caco-2细胞单层膜完整性分析 |
6.6.2 多肽KYIPIQ对 Caco-2 细胞毒性的测定 |
6.6.3 多肽KYIPIQ抗 Caco-2 细胞分泌酶稳定性研究 |
6.6.4 多肽KYIPIQ跨 Caco-2 细胞单层膜的运输 |
6.6.5 多肽KYIPIQ跨 Caco-2 细胞单层膜机制研究 |
6.7 多肽KYIPIQ在 SHRs体内的降压效果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HCV耐药突变在三个Ib期临床试验中对DAA单药给药后病毒载量下降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HCV感染的流行病学 |
2.2 HCV病毒学 |
2.3 HCV抗病毒治疗 |
2.4 HCV耐药突变 |
2.5 耐药突变检测 |
2.6 DAA的耐药突变分析 |
2.6.1 NS3 蛋白酶抑制剂 |
2.6.2 NS5B聚合酶抑制剂 |
2.6.3 NS5A抑制剂 |
2.7 本研究中的三个中国自主研发的NS5A抑制剂 |
2.7.1 药物A |
2.7.2 药物B |
2.7.3 药物C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
3.2.1 入选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3 RT-PCR、直接测序和二代深度测序 |
3.4 测序分析 |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人口统计学特征 |
4.2 基线期RASS的发生率 |
4.3 DAA单药短期给药后出现的RASS |
4.4 RASS对 DAA单药给药后病毒载量下降的影响 |
4.4.1 药物A |
4.4.2 药物B |
4.4.3 药物C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利润和效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废旧物品回收的文献综述 |
2.2 有关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文献综述 |
3 相关概念和理论 |
3.1 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相关概念 |
3.2 企业利润和效益优化模型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4 只有一个回收服务中心时利润和效益优化模型 |
4.1 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不建立回收体系 |
4.2 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建立回收体系 |
4.3 最优结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回收服务中心双寡头博弈时利润和效益优化模型 |
5.1 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不建立回收体系 |
5.2 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建立回收体系 |
5.3 最优结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对政府和企业的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国汉族人群大规模肺癌变异位点检测及易感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中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肺癌 |
1.2 肺癌的主要亚型 |
1.3 二代测序技术 |
1.4 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基于靶向捕获测序的肺癌肧系突变谱分析 |
2.1 技术路线概述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病例信息 |
2.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3 DNA的抽提与质控 |
2.2.4 靶向捕获测序流程 |
2.2.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工具 |
2.2.6 数据结果可视化 |
2.2.7 DNA损伤相关基因的共现-互斥性分析 |
2.3 结果 |
2.3.1 靶向捕获测序确定种系突变谱 |
2.3.2 DNA损伤相关基因共现和互斥突变模式 |
2.4 讨论 |
第三章 功能与通路富集分析 |
3.1 技术路线概述 |
3.2 方法 |
3.3 GO分析结果 |
3.4 KEGG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部分罕见变异位点的致病性预测 |
4.1 前言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变体在东亚人群中的频率 |
4.2.3 罕见变异功能预测 |
4.2.4 保守性预测 |
4.3 结果 |
4.3.1 东亚人群频率注释 |
4.3.2 罕见变异的功能预测结果 |
4.3.3 GERP++保守性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肺癌与突变的关联分析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对照信息 |
5.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5.2.3 DNA的抽提与质控 |
5.2.4 待验证位点信息 |
5.2.5 扩增子测序流程 |
5.2.6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5.2.7 统计分析方法 |
5.3 结果 |
5.3.1 测序质量 |
5.3.2 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结果 |
5.3.3 基于肺癌总体的位点关联分析结果 |
5.3.4 肺腺癌位点关联分析结果 |
5.3.5 肺鳞癌位点关联分析结果 |
5.3.6 小细胞肺癌位点关联分析结果 |
5.3.7 依据ACMG标准进行变体致病性分类 |
5.4 讨论 |
5.4.1 范可尼(Fanconi)基因 |
5.4.2 错配修复(MMR)基因 |
5.4.3 双链修复基因 |
5.4.4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
5.4.5 SPINK1——肺癌的预后标志物 |
5.4.6 SDHB可能是新的肺癌易感基因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口蹄疫病毒抑制G3BP1介导的RIG-I信号通路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天然免疫概况 |
1.1.1 天然免疫基本介绍 |
1.1.2 抗病毒天然免疫及模式识别受体 |
1.2 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及其调节机制 |
1.2.1 TLRs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转导 |
1.2.2 RLRs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转导机制 |
1.3 RNA结合蛋白家族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 |
1.3.1 RNA结合蛋白家族种类与结构 |
1.3.2 RNA结合蛋白调节天然免疫的抗病毒机制 |
1.4 口蹄疫及口蹄疫病毒 |
1.4.1 口蹄疫 |
1.4.2 口蹄疫病毒 |
1.4.3 口蹄疫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
1.5 FMDV蛋白研究进展 |
1.5.1 FMDV蛋白与宿主互作研究进展 |
1.5.2 FMDV蛋白调节天然免疫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G3BP1 正调控RIG-I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载体、细胞、病毒以及生化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1.3 试剂配制 |
2.1.4 质粒的构建 |
2.1.5 细胞转染 |
2.1.6 免疫共沉淀和免疫印迹 |
2.1.7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2.1.8 VSV空斑实验 |
2.1.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验 |
2.1.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1.11 过表达,RNAi,敲除细胞系构建 |
2.1.12 体外pull down实验 |
2.2 结果 |
2.2.1 过表达G3BP1在RNA病毒诱导的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
2.2.2 沉默和敲除G3BP1对RNA病毒的调节作用 |
2.2.3 G3BP1增强细胞的抗病毒应答 |
2.2.4 G3BP1在VISA上游水平调节天然免疫信号通路 |
2.2.5 G3BP1与RIG-I有相互作用 |
2.2.6 G3BP1拮抗RNF125介导RIG-I的降解并促进RIG-I结合5′ppp-dsRNA |
2.2.7 G3BP1 增加RNF125 自身泛素化 |
2.3 讨论 |
第三章 口蹄疫病毒3A抑制G3BP1 介导的RIG-I信号通路机制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载体、细胞、病毒以及生化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1.3 试剂配制 |
3.1.4 质粒的构建 |
3.1.5 病毒感染及病毒滴度测定 |
3.1.6 病毒拷贝数测定 |
3.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2 实验结果 |
3.2.1 G3BP1 以及它的突变体对FMDV的影响 |
3.2.2 猪源G3BP1 促进RLH介导的信号转导 |
3.2.3 FMDV3A与 G3BP1 相互作用 |
3.2.4 FMDV3A增强FMDV复制和增殖 |
3.2.5 FMDV3A抑制G3BP1 介导的RLH抗病毒信号 |
3.2.6 口蹄疫病毒3A通过自噬途径降解G3BP1 |
3.2.7 口蹄疫病毒3A通过上调LRRC25的表达来降解G3BP1 |
3.2.8 LRRC25 增加FMDV复制和增殖 |
3.2.9 多种小RNA病毒的3A蛋白通过LRRC25 蛋白降解G3BP1 |
3.3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人体共生副溶血链球菌特异性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人肠道菌群中汞抗性基因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副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parasanguinis) |
1.1.1 副溶血链球菌概述 |
1.1.2 副溶血链球菌的生理功能 |
1.2 groEL基因 |
1.3 cpnDB数据库 |
1.4 汞的化学形态以及毒性 |
1.4.1 汞的形态 |
1.4.2 汞的不同形态在人体中的分布以及对人的毒性 |
1.5 汞的微生物去甲基化的研究历史 |
1.6 mer操纵子的组成及功能 |
1.6.1 mer功能基因 |
1.6.2 Hg~(2+)结合和运输基因 |
1.6.3 mer调节基因 |
1.6.4 操纵子的多样性 |
1.7 肠道微生物的去甲基化作用 |
1.8 实验技术 |
1.8.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1.8.2 隐马尔科夫模型 |
第二章 人体共生副溶血链球菌特异性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引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S.parasanguins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2.1.2 模拟PCR(SPCR) |
2.1.3 细菌活化与保存 |
2.1.4 菌体DNA的提取 |
2.1.5 使用两对引物对PCR扩增菌株基因组DNA |
2.1.6 对人唾液样品中的S.parasanguinis的groEL基因进行PCR克隆 |
2.1.7 实时定量PCR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2.1.8 定量极限的确定 |
2.1.9 人粪便和唾液中S.parasanguinis的实时定量PCR检测 |
2.1.10 数据统计 |
2.2 结果 |
2.2.1 引物信息 |
2.2.2 引物特异性分析 |
2.2.3 对人唾液样品中的S.parasanguinis groEL基因进行PCR克隆 |
2.2.4 测定S.parasanguinis的实时荧光PCR的标准曲线和定量极限 |
2.2.5 对人粪便样品中的S.parasanguinis进行qPCR分析 |
2.2.6 对人唾液样品中的S.parasanguinis进行qPCR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肠道菌群中汞抗性基因的分布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对粪便中的merA基因进行PCR扩增 |
3.1.2 汞抗性基因MerA HMM profile的建立 |
3.1.3 Mer T,Mer B和 MerA隐马尔可夫模型(HMM profile)特异性评估 |
3.1.4 鉴定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中的汞抗性基因 |
3.1.5 三对引物与人肠道菌群中汞抗性基因merA基因的序列比对 |
3.2 结果 |
3.2.1 儿童粪便样本中merA基因的扩增 |
3.2.2 MerT,MerB和 MerA隐马尔可夫模型(HMM profile)特异性评估 |
3.2.3 人肠道菌群中汞抗性基因mer基因的分布及丰度 |
3.2.4 三对引物与人肠道菌群中汞抗性基因merA基因的序列比对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附章A 中国儿童肠道菌群分析 |
引言 |
A.1 材料与方法 |
A.1.1 志愿者招募及粪便样本采集 |
A.1.2 肠道菌群16S r RNA基因V3-V4区建库和Illumina测序 |
A.1.3 序列预处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A.2 结果 |
A.2.1 不同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A.2.2 中国健康儿童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 |
A.2.3 中国健康儿童人群的核心优势细菌属 |
A.3 讨论 |
A.4 本章小结 |
附章B 细菌汞抗性基因merA特异性的三对PCR引物的检测范围的比较 |
引言 |
B.1 材料与方法 |
B.1.1 引物 |
B.1.2 引物序列与实验验证的merA基因的比对 |
B.1.3 模拟PCR(SPCR) |
B.1.4 不同细菌的merA基因的序列进化树 |
B.2 结果 |
B.2.1 引物序列与实验验证的merA基因的比对 |
B.2.2 引物的SPCR分析 |
B.2.3 不同细菌的merA基因的多样性分析 |
B.3 讨论 |
B.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创新点 |
附录1 .缩写与全称 |
附录2 .溶液与培养基配方 |
附录3 .仪器设备及产地 |
硕士期间已(待)发表的学术文章 |
致谢 |
(8)EMC-PPP模式下老旧小区节能改造项目核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评述 |
1.2.1 EMC-PPP模式在节能改造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
1.2.2 利益相关方理论在节能改造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
1.2.3 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利益相关方理论 |
2.1.1 利益相关方识别 |
2.1.2 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 |
2.2 质量功能展开理论 |
2.2.1 质量功能展开的定义 |
2.2.2 质量屋 |
2.3 合作博弈论 |
2.3.1 合作博弈论不同解的比较 |
2.3.2 Shapley值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老旧小区节能改造项目EMC-PPP模式 |
3.1 EMC-PPP模式内涵 |
3.2 EMC-PPP模式运作流程 |
3.3 两种EMC-PPP模式比较分析 |
3.4 老旧小区节能改造项目EPC-PPP模式面临的挑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EMC-PPP模式下老旧小区节能改造项目利益相关方分析 |
4.1 利益相关方识别 |
4.2 利益相关方关系网络构建 |
4.3 利益相关方社会网络分析 |
4.3.1 整体网络密度 |
4.3.2 中心性分析 |
4.3.3 凝聚子群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EMC-PPP模式下老旧小区节能改造项目核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
5.1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理论的改造决策模型构建 |
5.1.1 质量屋改造决策模型构建 |
5.1.2 实证分析 |
5.2 基于合作博弈论的利益分配模型构建 |
5.2.1 EMC-PPP模式下老旧小区节能改造项目收益分配原则 |
5.2.2 Shapley值收益分配模型构建 |
5.2.3 算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评估和CXCR3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体重指数和胸部CT特征在综合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价值 |
1.1 前言 |
1.2 对象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XCR3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对象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综述: CXCR3及其配体在气道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就读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10)深水钻井系统井喷事故灾变演化及安全屏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深水钻井复杂系统脆弱性分析 |
2.1 深水钻井作业复杂系统及其脆弱性概述 |
2.2 脆弱性评估指标 |
2.3 深水钻井作业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 |
2.4 深水钻井系统脆弱性因素辨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水钻井井喷事故灾变演化评估 |
3.1 井喷事故演化场景构建 |
3.2 风险传递不确定性分析 |
3.3 演化路径风险熵表征 |
3.4 井喷事故灾变演化最短路径 |
3.5 井喷事故演化过程动态风险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水钻井系统井控流程安全性分析 |
4.1 STAMP/STPA机理 |
4.2 深水钻井井控系统STAMP/STPA分析 |
4.3 深水井控工艺流程控制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深水钻井气体井喷扩散规律研究 |
5.1 井喷射流与扩散数学模型 |
5.2 气体井喷模型试验分析 |
5.3 开敞空间内井喷气体扩散数值分析 |
5.4 密闭空间内有毒及可燃气体扩散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深水井喷失控升级安全屏障防控定量分析 |
6.1 井喷升级脆弱性风险动态分析流程 |
6.2 风险因素相互影响分析 |
6.3 深水钻井系统井喷升级连锁风险模型 |
6.4 井喷升级事故连锁风险动态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建议今后开展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发表论文情况 |
申请软件版权情况 |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V.A.G1551检测指南(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气管肺泡灌洗指南的方法学质量评价[J]. 李万怡,王永军,魏莉莉,杨柳,王文媛,张瑞鹏,杜威萍,杨克虎,刘东海,易彬.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1(11)
- [2]基于结构信息学定向水解曲拉酪蛋白及新型降压肽的研究[D]. 林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3]HCV耐药突变在三个Ib期临床试验中对DAA单药给药后病毒载量下降影响的分析[D]. 周景. 吉林大学, 2020(08)
- [4]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利润和效益优化研究[D]. 侯治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中国汉族人群大规模肺癌变异位点检测及易感基因分析[D]. 李晓柒.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口蹄疫病毒抑制G3BP1介导的RIG-I信号通路机制[D]. 杨文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1)
- [7]人体共生副溶血链球菌特异性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人肠道菌群中汞抗性基因的分布[D]. 陈秋蓉.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7)
- [8]EMC-PPP模式下老旧小区节能改造项目核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 王蕾.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9)
- [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评估和CXCR3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研究[D]. 李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10]深水钻井系统井喷事故灾变演化及安全屏障研究[D]. 孟祥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