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NOS表达及血清NO含量的临床意义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NOS表达及血清NO含量的临床意义

一、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NOS表达及血清NO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段冰霞[1](2021)在《甘爱萍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湿热证的经验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1.甘爱萍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湿热证的经验挖掘研究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挖掘甘爱萍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脾虚湿热证的用药经验。研究方法:(1)72例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甘教授门诊的RE脾虚湿热证患者,提取基本信息情况(姓名、性别、年龄、食管炎分级)及210首处方信息。(2)对涉及的119味中药的药名、性味归经、功效进行规范化的处理,利用Excel表对一般情况、单味药物频数、高频药物种类频次、性味归经频次进行统计分析。(3)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210首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7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8:1。发病年龄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RE脾虚湿热证患者的胃镜分级以B级多见。(2)单味药物:共涉及119味中药,用药总频次为3463次,单味药物用药频次排名前5的分别是白术、百合、砂仁、茯苓、浙贝母。(3)高频药物种类:功效分类统计中排名前3的是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4)四气:排名由前到后的分别是寒性、温性、平性、凉性、热性。(5)五味:排名由前到后的分别是甘、苦、辛、酸、淡、涩、咸。(6)归经:排名由前到后的分别是肺、胃、肝、脾、心、肾、大肠、胆、膀胱、小肠、三焦、心包。(7)关联规则分析:频次最高的5组药物组合分别是“百合,砂仁”、“白术,茯苓”、“白术,百合”、“百合,浙贝母”、“白术,砂仁”。(8)聚类分析:获得3个新的药物组合,分别为“白术,百合,砂仁,玉竹,蒲公英”、“白术,砂仁,茯苓,百合,浙贝母”、“白术,浙贝母,白及,茯苓,百合”。研究结论:经过数据挖掘以后,得出甘教授治疗RE脾虚湿热证以白术、茯苓、砂仁、百合、浙贝母等健脾、化湿、清热的药物为主,用药以甘寒、苦寒为主。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探讨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核心药物组合治疗RE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靶点。(2)利用genecard数据库预测RE的靶点。(3)利用c ytoscape3.7.2软件绘制核心药物组合-关键化学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绘制交集靶点的蛋白网络互作图,筛选关键化学成分及关键靶点。(4)利用R软件及相关bioconductor包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结果:(1)核心药物组合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共44种(白术5种、百合7种、砂仁10种、浙贝母7种、茯苓15种)有效成分找到584个靶点。(2)疾病靶点:共得到2381个RE的靶点。(3)核心药物组合-关键化学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图:核心药物组合-关键化学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图中共有309个节点(包括5个药物名称、41个关键化学成分、262个交集靶点、1个疾病名称)。(4)作用于RE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靶点:关键化学成分为β-谷固醇、豆甾醇。关键靶点为PIK3CA、TP53、AKT1、MAPK1、MAPK3、APP、HRAS、CASR、HSP90AA1、CREBBP、F2、AGTR1、MAPK8、AGTR2、CDK1、EDNRA、EGFR、ESR1、HDAC1、MAPK14、F2R、JAK2、PLCG1、PTPN11、TACR1、JUN、EDNRB、CCKBR、GHSR、HTR2A。(5)富集分析结果:共有219条GO富集分析分子功能,涉及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内肽酶活性、酰胺结合、药物结合等。共有159条KEGG通路,其通路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等。研究结论:β-谷固醇、豆甾醇为核心药物组合作用于RE的关键化学成分,核心药物组合主要是通过PIK3CA、TP53、AKT1、MAPK1、MAPK3等靶点作用于RE,通过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内肽酶活性、酰胺结合、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药物结合等分子功能和PI3K/Akt信号通路、c A MP信号通路等对RE发生作用。

梁剑[2](2021)在《奥美拉唑联合雷尼替丁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内吸出物及NO、VIP、IL-17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奥美拉唑联合雷尼替丁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内吸出物及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肠肽(VIP)、白介素-17(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融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予以雷尼替丁治疗)与研究组(35例,予以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消失时间、胃镜观察评分、胃内吸出物变化及血清NO、VIP、IL-17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反酸、胃脘不适、疼痛各项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评分中充血、水肿、糜烂评分、胃内吸出物胆酸、胃酸分泌量及血清NO、VIP、IL-17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雷尼替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缩短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改善胃黏膜病变,同时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胃内吸出物分泌量,调节消化功能。

岳爱君,尹宇杰,李莹[3](2020)在《一氧化氮合酶、环氧合酶-2在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Barrett食管(barrettesophageal,BE)三种类型NERD转化少,独立性较强,临床表现和预后均有一定差异,其中NERD最为常见,但诊断难度最大.报道显示,NOS、COX-2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呈高表达,但在不同类型GERD方面报道较少,推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etase,NOS)、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对NERD的诊断有一定价值.目的探究NOS、COX-2在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01/2019-12我院内科收治的GERD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按照GERD不同类型分为NERD、RE、及BE3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门急诊及体检中心进行胃镜检查的26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NOS mRNA、COX-2 mRNA表达,并分析两者相关性,以及NOS mRNA、COX-2 mRNA对NERD的诊断作用.结果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 78例GERD患者中, RE组26例、NERD组28例、BE组24例;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 3种不同类型GERD的NOS mRNA[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nitricoxidesynthase,nNOS)mRN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mRNA]、COX-2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BE组NOS mRNA、COX-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RE组, RE组NOS mRNA、COX-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ER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NOS mRNA、iNOS mRNA与COX-2mRNA均呈显着正相关(r=0.900、0.897,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 nNOS mRNA诊断NERD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662, iNOS mRNA诊断NERD的AUC为0.671,COX-2mRNA诊断NERD的AUC为0.613; Z检验AUC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最佳临界值,当nNOS mRNA高于1.505时,其敏感度为65.8%,特异度为89.3%;当iNOS mRNA高于1.795时,其敏感度为63.2%,特异度为100%;当COX-2 mRNA高于1.895时,其敏感度为55.3%,特异度为92.9%.结论 NOS、COX-2在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中均呈高表达,其中在BE患者中表达最高, RE患者中表达次之,NERD患者中表达最少,并且对NERD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蓝斯莹[4](2020)在《加味旋代颗粒对RE合并焦虑抑郁状态临床疗效及BLI内镜分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加味旋代颗粒对肝郁脾虚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情况及BLI内镜下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7例病例分为2个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各34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莫沙必利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旋代颗粒口服,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次要症状、焦虑抑郁评分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做出疗效评估及安全性的评估。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各项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在治疗后具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中医证候改善作用,前者优于后者;3.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比较: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积分分级、次要症状积分分级组间比较除纳差症状外其它症状比较P值均小于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反酸、烧心、胸胁胀痛、便溏、情绪不畅、嗳气、善太息、心烦易怒以及泛吐清涎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纳差症状上两组疗效相当(P>0.05)。4.内镜下比较:治疗后两组在白光胃镜下炎症分级、BLI胃镜下IP CL分型比较,经检验组内P<0.05,组间P>0.05,表明两组治疗后均可改善黏膜炎症及IPCL结构,两者疗效相当;5.焦虑抑郁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焦虑症状积分、抑郁症状积分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在焦虑疗效、抑郁疗效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焦虑、抑郁症状临床疗效上优于对照组。6.复发率比较: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临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加味旋代颗粒在治疗RE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时不仅可以显着改善患者反流、烧心等症状,对食管黏膜炎症的改善及IPCL结构改善具有明显疗效,而且具有显着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2.加味旋代颗粒治疗RE临床复发率低,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石芳[5](2020)在《刘启泉教授基于“火热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数据挖掘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基于“火热论”探讨刘启泉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学术思想研究目的:从刘完素治疗外感热病的“火热论”角度出发,探讨导师刘启泉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学术思想。方法:通过对刘完素关于“火热论”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的梳理,进而探讨刘教授关于GERD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临床用药规律的证治思路。结果:总结出GERD的病机关键为“气”与“热”,发现刘教授善于从火热论治本病,遣方用药着眼于开通郁结,同时注重宣畅气机,通降胃火,并巧用苦寒,兼顾滋养阴液。针对本病病机关键,提出疏、清、化、宣、养五大法则。小结:刘教授治疗GERD源于经典,并善于总结,敢于创新,临证善于从火热论治。为后续结合导师临床医案的数据挖掘及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推动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对导师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启泉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12例临床医案研究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TCMISS)”V2.5软件,对刘教授治疗GERD的临床有效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以期从组方用药角度,进一步分析刘教授从“火热论”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以利于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并为GERD临床用药及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以2013年1月-2017年12月刘教授于河北省中医院门诊治疗GERD的512例原始医案为依据,应用TCMISS(V2.5)软件集成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Apriori算法、改进互信息法以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并结合专家访谈的形式,系统分析刘教授治疗本病的有效首诊处方医案,挖掘本病的基本情况以及刘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和临证经验。结果:1.患者基本情况:512例患者中,男性308例,女性204例;年龄多数集中于50-69岁之间;临床症状多样,以烧心、反酸为主;舌脉多见暗红舌、薄黄苔、弦滑脉;中医证候分类以肝胃郁热证最为常见。2.用药规律分析:512首处方中共涉及202味中药,其中药物性味以温、寒、苦、辛为主,多归脾、胃、肝三经;使用频次高于30次的药物有65味,按功效分类,共涉及17类药,其中以理气药和清热药所占比重最大;高频药物使用量统计中,柴胡常用量6g,蒲公英常用量20g,地榆常用量20g,茵陈常用量15g;对证型频次最高的肝胃郁热型233例医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提炼出16味核心药物。3.新方分析:基于改进互信息法,得到关联系数0.043以上的药对24个,基于熵聚类算法,得到18个核心组合以及8首创新性新处方。4.基于专家访谈的分析:上述数据挖掘得到的结果与刘教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基本一致,基本符合平素用药经验;得出的药对及新处方需进一步在临床中验证;对肝胃郁热型GERD的核心处方进行了优化,具体组成为:蒲公英、茵陈、黄芩、郁金、地榆、白芍、石菖蒲、柴胡、预知子、香附、炒枳实、佛手。小结:1.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使刘教授治疗GERD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更为直观地凝练和展示。得出肝胃郁热证是本病的常见证型,刘教授治疗本病以“开通郁结、宣畅气机、通降胃火”为基本治则,临证用药五脏同调、肝脾为重,巧用苦寒、清温并施、苦降辛开,注重药物剂量的把握,同时善用对药。2.挖掘得到的药对及新方有利于刘教授学术思想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同时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为GERD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3.通过专家访谈形式,对数据挖掘得到的肝胃郁热型核心处方进行了优化,拟定出刘教授治疗GERD肝胃郁热证的经验方,为后续临床研究的实施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第三部分 核心处方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评价与机制探讨目的:客观评价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处方对肝胃郁热型GERD患者临床疗效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旨在验证核心处方在本病肝胃郁热证治疗中的有效性、复发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安全性,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以诊断为肝胃郁热型GERD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5例。治疗组予以核心处方,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疗程8周,随访3个月。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DQ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炎症评分、生活质量、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同时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50例设为正常组,观察三组患者血清MTL、NO、SP、VIP、Ghrelin、Leptin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分析:治疗组患者RDQ量表的症状积分、频率积分以及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且在改善反流、烧心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在改善患者烦躁易怒、嗳气或反食、口干口苦、嘈杂易饥、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等次要症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胃镜检测结果方面,治疗组治疗后胃镜下炎症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降低(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达92.16%,高于对照组的74.00%(P<0.05);治疗组治疗后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升高(P<0.05),且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在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等维度的治疗效果更为突出(P<0.05);治疗组复发率13.33%,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率较低(1.96%)。2.血清学指标分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MTL、SP水平均低于正常组(P<0.05),两组治疗后MTL、S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升高趋势(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SP水平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NO、VIP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两组NO、VIP水平均有下降趋势,治疗后治疗组NO、VIP水平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Leptin浓度均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Leptin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Leptin水平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Ghrelin浓度均低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Ghrelin浓度较治疗前增加明显(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Ghrelin水平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小结:1.核心处方治疗肝胃郁热型GERD疗效确切,在改善患者烦躁易怒、嗳气或反食、口干口苦等中医证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可显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好,为临床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继续深化和推广。2.核心处方可以提高GERD患者血清MTL、SP、Ghrelin水平,降低血清NO、VIP、Leptin含量,协调上述胃肠激素的分泌水平,并可针对GERD肝胃郁热、胃气上逆之病机,共同调节食管胃肠运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GERD患者胃肠动力来实现的。结论:1.总结出刘教授治疗GERD善于从火热论治,遣方用药着眼于开通郁结,针对GERD“气”与“热”之病机关键,提出疏、清、化、宣、养五大法则。为后续结合导师临床医案的数据挖掘及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推动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对导师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数据挖掘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使刘教授治疗GERD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更为直观、真实地得到凝练和展示。进一步印证了本病病机关键是“气”与“热”,较为客观地体现出刘教授治疗本病开通郁结、宣畅气机、通降胃火的学术思想。并对肝胃郁热型核心处方进行了优化,为后续临床研究的实施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3.核心处方治疗肝胃郁热型GERD疗效确切,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且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较好,为临床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继续深化和推广。同时,其可以提高GERD患者血清MTL、SP、Ghrelin水平,降低血清NO、VIP、Leptin含量,共同调节食管胃肠运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GERD患者胃肠动力来实现的。

鲍若冰[6](2020)在《芪芩乌贝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单兆伟教授自拟方芪芩乌贝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湿热证的疗效,探讨本病的优化治疗方案。研究方法:将符合本试验纳入标准的90位受试者随机纳入西药组、中药组以及联用组,三组各30例,分别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芪芩乌贝汤加减、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芪芩乌贝汤加减治疗,疗程共8周。根据反流性疾病问卷(RDQ)总积分和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三组疗效。根据停药4周的RDQ总积分评价复发情况。停药4周RDQ总积分较疗程结束时升高,且≥12分视为复发。结果:1.RDQ总积分:治疗2周中药组RDQ总积分下降最少(P<0.01);疗程结束时联用组RDQ总积分最低,西药组最高(P<0.05);停药4周西药组RDQ总积分比疗程结束时升高(P<0.05),其余两组无明显变化(P>0.05),联用组低于中药组(P<0.05)。2.中医症状积分结果:①在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及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治疗2周联用组均改善最明显(P<0.01),西药组次之;疗程结束联用组均改善最多,西药组改善最少(P<0.05);停药4周西药组较疗程结束时均有所升高(P<0.05),且均高于其余两组(P<0.01),联用组主症总积分和中医症状总积分均低于中药组(P<0.01)。②单项症状方面:治疗2周西药组餐后反酸、胃脘灼痛、胸闷、不欲饮食等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中药组(P<0.01);治疗8周中药组各项症状改善程度均不亚于西药组,西药组身倦乏力、大便溏滞未好转(P>0.05);停药4周相较于疗程结束时,西药组餐后反酸和胃脘灼痛症状明显加重(P<0.01),且各项症状均比其余两组更重(P<0.01)。3.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三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西药组73.33%,中药组93.33%,联用组96.67%。西药组总有效率低于其余两组(P<0.05),中药组和联用组相当(P>0.05)。4.远期疗效评价:停药4周三组复发率分别为西药组36.67%,中药组10.00%,联用组3.33%。西药组复发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中药组和联用组复发率相当(P>0.05)。结论:芪芩乌贝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脾虚湿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肯定,在降低RDQ总积分、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均优于单用芪芩乌贝汤或雷贝拉唑,治疗安全,远期疗效好,在治疗总有效率及远期疗效方面与单用芪芩乌贝汤相当。单用雷贝拉唑不能缓解身倦乏力和大便溏滞症状,但对于改善RDQ总积分,缓解餐后反酸、胃脘灼痛、胸闷、不欲饮食等症状在短期内比单用芪芩乌贝汤更有效,然而疗程结束时在改善中医症状及降低RDQ总积分方面不如单用芪芩乌贝汤,且比单用芪芩乌贝汤治疗总有效率更低、停药后更易复发。

赵继先,魏红山[7](2019)在《一氧化氮合酶不同亚型在食管上皮的表达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不同亚型在食管上皮的表达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GERD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包括胃镜)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食管上皮组织中nNOS、iNOS的表达量,血清胃肠道功能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的含量,食管上皮中增殖基因的表达量,进一步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GERD病变食管上皮中nNOS、iNOS表达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病变食管上皮中nNOS、iNOS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胃肠道功能指标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脂质过氧化物酶(LPO)、丙二醛(MDA)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病变食管上皮中增殖基因Ki-67、WISP2 m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Caspase-3 m RNA的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Pearson检验发现,GERD患者病变食管上皮中nNOS、iNOS表达量与其病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结论 GERD患者病变食管上皮中存在nNOS、iNOS异常高表达,且其具体表达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8](2019)在《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引起的不适症状(烧心和反酸),是一种消化道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外科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性疾病,可引起病人死亡率升高。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会引起心房颤动。近年来越来越多临床研究报道,GERD除了损害食管组织,还可能诱发心房颤动,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运动能力,增加患心力衰竭和中风的风险),而且显着增加死亡率。然而,胃食管反流病诱导心房颤动的机制仍未研究清楚。炎症反应(inflammation)被认为是心房颤动和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机制。基于GERD导致食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诱发心房颤动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假设:GERD的胃内容物、胃酸反流导致食管局部炎症,局部炎症浸透食管全层,或炎症因子释放入血,导致心房炎症水平增加,从而诱导心房颤动的发生。本课题临床纳入GERD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胃镜下取食管粘膜组织检测局部炎症水平,同时静脉血检测全身炎症水平,明确GERD所诱导的炎症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诊断标准我们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收治的50例患者,设其中25例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非AF组,25例即有胃食管反流病,又合并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为AF组。同期完成体检的15例健康受试者设为健康对照组。每组患者一般信息(性别,年龄,BMI等)进行详细记录,各组患者均行GERD问卷调查、24h动态心电图、24h pH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监测并内镜下留取食管齿状线(胃食管连接处)上3cm处的局部黏膜作为组织标本,之后进一步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等方法分析食管粘膜组织炎症程度、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的表达水平及血液中的检测浓度。结果:(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GERD问卷调查评分、上消化道内镜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分为GERD合并心房颤动组(简称AF组)、胃食管反流病不合并心房颤动组(简称非AF组)和对照(control)组。对照组为15例,男性10例(66.7%),女性5例(33.3%),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为32.29±4.61岁。非AF组患者为25例,男性16例(64.0%),女性9例(36.0%),男女比例为1.77:1,平均年龄为38.86±11.33岁。AF组患者为25例,男性18例(72.0%),女性7例(28.0%),男女比例为2.57:1,平均年龄为43.57±10.81岁。平均年龄在AF组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吸烟、饮酒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AF组患者中2例(8.0%)为合并高血压,3例(12.0%)为合并高血脂,2例(8.0%)为合并2型糖尿病;而AF组患者中3例(12.0%)为合并高血压,4例(16.0%)为合并高血脂,3例(12.0%)为合并2型糖尿病,在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差异(P>0.05)。各组GERD问卷调查评分,非AF组和AF组的评分范围(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F组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等评分范围均明显高于非AF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管24h pH监测比较显示,AF组弱酸反流(4<pH<7)次数、酸反流(pH≤4)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等指标明显高于非AF组患者,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反流总次数和食管近端弱酸反流(%)AF组患者略高于非AF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非AF组和AF组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主要指标如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eagel sphincter,LES)长度、LES静息压、LES残余压、食管上段括约肌(upper esopheagel sphincter,UES)静息压、UES残余压,收缩前沿速度(contractile front velocity,CFV)、食团内部压力(intra bolus pressure,IBP)和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le integral,DCI)通过食道高分辨率(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检查分析,得出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内镜下发现对照(control)组全段食管组织光滑,粘膜完整,未发现糜烂性病变。非AF(non AF)组发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出现轻度水肿,充血以及糜烂性病变。而AF组内镜下发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大规模的糜烂,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溃疡等病变。光镜下进一步观察显示,AF组食管黏膜组织可见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不同程度的浸润现象、乳头延长、组织水肿及充血等炎症性改变。非AF组可见食管组织存在中度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反应。对照组食管粘膜组织形态完整无缺,无发现水肿或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三组组织炎症(损伤)评分分析显示,非AF组和AF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AF组炎症评分达到高峰,并显着高于非AF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食管粘膜组织经常规处理后行炎症因子指标(IL-6、IL-8、IL-1β及TNF-α)等的免疫组化实验,镜下(×400倍)观察发现IL-6、IL-8、IL-1β及TNF-α主要表达在食管上皮层,粘膜及粘膜下层。而AF组以上炎症指标的表达几乎覆盖全层食管黏膜上,表示严重的组织炎症性改变。RT-PCR实验结果表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指标(IL-6、IL-8、IL-1β及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非AF组和AF组中明显上升,三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非AF组比较,AF组显着上升以上指标的组织mRNA的转录水平(P<0.01)。收集各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经常规处理后行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指标如IL-6、IL-8、IL-1β、TNF-α及Hs-CRP的血液中的释放浓度,在非AF组和AF组中明显增高,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F组显着升高其炎症因子的表达,而与非AF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AF组患者酸反流指标如酸反流(pH≤4)次数、弱酸反流(4<pH<7)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非AF组患者,提示酸反流严重程度与AF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进一步发现AF组内镜下出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大规模的损伤:糜烂,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溃疡等病变。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AF组患者食管黏膜组织中出现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不同程度的浸润、乳头延长、组织水肿及充血等炎症性改变。本研究初步得出了“GERD导致食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诱发房颤”相关理论。同时说明GERD合并AF的情况下,严重酸反流是客观存在的。GERD与AF有一定的相关关系,GERD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房颤也被共认为是GERD食道外症状之一。严重食管反酸导致的局部炎症可能参与AF发病机制,而食管与心房解剖毗邻,GERD患者的食管炎症程度可能通过局部炎症影响到心房,GERD还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诱发AF的发生与发展。

徐亭亭[9](2019)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建立与疏肝和胃方干预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胃食管反流模型中叠加心理应激干预,将西医疾病与中医肝郁证相结合,建立并评价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同时探讨疏肝和胃方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兼具心理障碍表现的大鼠模型的干预效应。方法:通过幽门半结扎联合贲门撕裂手术方法复制胃食管反流大鼠模型,术后一周后在反流模型基础上加入强迫游泳试验、束缚试验、禁食、禁水等心理应激手段,连续干预两周,通过大鼠食管胃连接处p H值,食管细胞间隙、炎症因子表达等食管微环境变化,大鼠行为学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HPA轴)相关蛋白等指标对该模型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观察疏肝和胃方对该模型大鼠的干预效应,及疏肝和胃方对病证结合大鼠下丘脑CR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GABA能神经元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探讨疏肝和胃方对病证结合大鼠的中枢作用效应。结果:1.病证结合大鼠模型食管粘膜未见糜烂;p H值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2),与肝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病证结合组大鼠存在食管微环境的改变,主要包括:(1)食管下段组织粘膜乳头状增生,基底层弯曲增厚;(2)粘膜上皮细胞之间的DSG1 mRNA表达降低,与假手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反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细胞间隙增宽,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与反流组相比,食管下段粘膜IL-1βmRNA、IL-6mRNA表达降低(P<0.05),外周血中IL-4、IL-10蛋白含量增加(P<0.05),考虑病证结合组大鼠存在促炎与抑炎平衡的偏移;2.病证结合组大鼠存在一定行为学的改变,主要包括:(1)对糖水的偏爱程度下降,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反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病证结合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爬行格数及直立次数明显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饰次数增多,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证结合组大鼠在强迫游泳中静止时间最长,与假手术组及反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与假手术组相比,病证结合组大鼠外周血中CRH、ACTH和CORT的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假手术组相比,病证结合组大鼠下丘脑CRF、CRF1、CRF2、PKA、GABAA、GABABmRNA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差异(P<0.05);5.疏肝和胃方的干预效应表现在:(1)与病证结合组相比,疏肝和胃方组食管下段粘膜上皮乳头延长不明显,基底层增厚减轻;(2)与病证结合组相比,疏肝和胃方组食管下段粘膜上皮细胞之间DSG1mRNA的表达上调(P=0.0018),疏肝和胃方组细胞间隙明显缩短(P=0.002);(3)与病证结合组相比,疏肝和胃方组有下调食管下段粘膜IL-1βmRNA、IL-6mRNA的表达趋势,以及降低外周血中IL-4和IL-10的含量趋势,但与病证结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疏肝和胃方能够提高病证结合组大鼠对糖水的偏爱程度,与病证结合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疏肝和胃方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爬行格数、直立次数明显增加,修饰次数明显减少,但与病证结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疏肝和胃方组大鼠在强迫游泳中的静止时间明显缩短,与病证结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与病证结合组相比,疏肝和胃方能够降低外周血中CRH的蛋白含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够降低外周血中ACTH和CORT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病证结合组相比,疏肝和胃方能上调下丘脑中CRF、CRF1、CRF2、GABAA、GABAB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疏肝和胃方能上调下丘脑中PKAa mRNA的表达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较符合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征改变,是一种较理想的、兼有心理障碍表现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动物模型。2.在此模型中,我们推测疏肝和胃方具有改善食管微环境、缓解焦虑抑郁行为、恢复HPA轴平衡的外周作用及调节中枢的多靶点作用效应。

林燕芳[10](2019)在《MicroRNA-144抑制剂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micro RNA-144抑制剂(mi R-144 antagomir)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组(RE组)、反流性食管炎mi R-144抑制剂治疗组(治疗组),每组16只。应用结扎前胃联合套扎幽门环以缩小胃容量、限制幽门排空的方法建立RE大鼠模型。建模术后所有大鼠分笼饲养,禁食24小时、不禁水。对照组、RE组术后第1、2、3天分别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次/日,1ml/次,治疗组术后第1、2、3天分别尾静脉注射mi R-144 antagomir,1次/日,5OD(1ml)/次。造模术后每天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14天后处死大鼠,取其食管组织,肉眼观察食管黏膜损伤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观察食管黏膜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黏膜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指标CD6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及粘膜屏障功能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其表达进行定量分析,以评估各组大鼠食管粘膜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程度及食管粘膜屏障功能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后状态良好,进食、饮水量正常,无死亡;RE组及治疗组术后状态欠佳,进食、饮水量下降,但于第4天左右逐渐改善,分别于术后1周内死亡2只,存活率均为87.50%。RE组及治疗组术后第14天体重均明显较对照组轻(291.57±6.72g vs 334.38±5.99g,P<0.05;291.14±9.07g vs 334.38±5.99g,P<0.05)。术后14天取其食管组织,对照组大鼠食管黏膜光滑完整,HE染色未见RE改变。RE组大鼠食管扩张,粘膜粗糙、充血,部分可见糜烂、溃疡,HE染色可见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增生、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间隙扩张、固有膜乳头延长、黏膜糜烂溃疡等RE改变。治疗组大体及HE染色显示RE病变程度均较RE组减轻,重度RE比率为14.29%(2/14),较RE组的50.00%(7/14)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显示,RE组及治疗组食管黏膜Nrf2、CD68、i NOS、MMP3、MMP9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加(P<0.05)。同时,治疗组食管粘膜Nrf2的表达较RE组明显增加(0.37±0.02 vs 0.29±0.03,P<0.05),且其CD68、i NOS、MMP3、MMP9的表达均较RE组低(P<0.05)。CD68的表达与MMP3、MMP9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0.975(P<0.05);i NOS的表达与MMP3、MMP9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6、0.900(P<0.05)。结论:mi R-144抑制剂可减轻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变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RE大鼠食管黏膜Nrf2的表达,以减轻食管粘膜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程度,保护食管黏膜屏障功能有关。

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NOS表达及血清NO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NOS表达及血清NO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甘爱萍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湿热证的经验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甘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湿热证的经验挖掘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搜集临床资料
        2.2 分析软件
        2.3 病例信息采集录入
    3 数据统计分析
    4 统计结果
        4.1 基本信息
        4.2 单味药物用药频数结果
        4.3 高频药物种类频数结果
        4.4 四气结果
        4.5 五味结果
        4.6 归经结果
        4.7 关联规则结果
        4.8 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甘教授治疗RE的临床经验
        5.2 结果分析
    6 小结
研究二 核心中药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筛选核心药物组合有效成分
        3.2 筛选有效化学成分靶点
        3.3 筛选疾病靶点
        3.4 韦恩图的绘制
        3.5 构建网络图
        3.6 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
        3.7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核心药物组合有效化学成分
        4.2 核心药物组合靶点及其网络图
        4.3 疾病靶点
        4.4 韦恩图
        4.5 核心药物-关键化学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图
        4.6 蛋白互作网络图
        4.7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5 讨论
    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反流性食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附录二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附录三 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综述
附录四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2)奥美拉唑联合雷尼替丁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内吸出物及NO、VIP、IL-17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项症状消失时间
    2.2 胃镜观察评分
    2.3 胃内吸出物分泌量
    2.4 NO、VIP、IL-17水平
3 讨论

(3)一氧化氮合酶、环氧合酶-2在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内镜检查:
        1.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NOS mRNA及COX-2 mRNA的表达
2 结果
    2.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各组患者NOS mRNA、COX-2 mRNA表达水平比较
    2.3 NOS mRNA与COX-2 mRNA的相关性分析
    2.4 nNOS mRNA、i NOS mRNA与COX-2 m RNA表达水平对NERD的诊断
3 讨论
4 结论
文章亮点
    实验背景
    实验动机
    实验目标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展望前景

(4)加味旋代颗粒对RE合并焦虑抑郁状态临床疗效及BLI内镜分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1.1 反流性食管炎的流行病学
        1.2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反流性食管炎镜下诊断
        1.4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方法
        1.5 反流性食管炎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
    2 祖国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2.1 病名、病位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2.4 情志和反流性食管炎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检查仪器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干预措施
        2.3 内镜检查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
        2.6 评分标准
        2.7 安全性监测指标
        2.8 疗效评价
        2.9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病例数
        3.2 基本资料分析
        3.3 治疗前两组患者疾病分析
        3.4 结果
    4 讨论
        4.1 加味旋代颗粒的研究
        4.2 对照组用药的选择
        4.3 研究结果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略缩词表
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从肝论治探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刘启泉教授基于“火热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数据挖掘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火热论”探讨刘启泉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学术思想研究
    前言
    “火热论”概述
    基于“火热论”探讨刘启泉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证治思路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启泉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12例临床医案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核心处方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与机制探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当代名老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芪芩乌贝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胃食管反流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定义与分类
        1.2 临床表现
        1.3 流行病学
        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5 诊断方法
        1.6 治疗进展
    2.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认识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药基础方加减治疗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2.6 中医外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剔除与终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注意事项
        3.4 观察项目
        3.5 观测时点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RDQ总积分评价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4.3 远期疗效评价
    5. 数据与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基线资料比较
        6.2 疗效评定
        6.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题意义
    2. 立题依据
    3. 药物选择依据
    4. 方药组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1 组方及方解
        4.2 现代药理学研究
    5. 芪芩乌贝汤的西医学疗效探讨
        5.1 抑制炎症反应
        5.2 抑制胃酸
        5.3 促进黏膜修复
        5.4 促动力,助消化
    6. 芪芩乌贝汤的中医学疗效探讨
        6.1 苠芩乌贝抑酸痛
        6.2 寒温并用清湿热
        6.3 消补兼施理脾虚
        6.4 加减运用在其中
        6.5 治疗脾胃可变通
    7.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7.1 RDQ总积分
        7.2 中医症状疗效
        7.3 远期疗效
    8. 结论
    9.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一氧化氮合酶不同亚型在食管上皮的表达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资料
    2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
    3 入组及排除标准入组标准
    4 食管上皮NOS不同亚型表达
    5 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指标
    6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食管上皮NOS不同亚型表达
    2 胃肠道功能指标
    3 氧化应激指标
    4 食管上皮增殖基因表达
    5 相关性分析
讨 论

(8)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所致炎症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关系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食管氧化应激产生在GERD合并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建立与疏肝和胃方干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一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及设备
        1.3 实验药物及试剂
        1.4 引物设计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标本制备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大鼠体重变化
        3.3 食管胃连接处pH值监测
        3.4 食管微环境改变
        3.5 行为学观察
        3.6 HPA轴相关蛋白含量测定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不同时间点大鼠体重变化
        5.3 食管胃结合处pH值改变
        5.4 食管微环境改变
        5.5 行为学观察
        5.6 HPA轴相关指标蛋白含量表达
    6 讨论
        6.1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现状
        6.2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大鼠模型研究现状
        6.3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评价
实验二 疏肝和胃方干预效应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及设备
        1.3 实验药物及试剂
        1.4 引物设计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药物制备及给药方法
        2.3 标本制备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体重变化
        3.3 疏肝和胃方对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外周效应研究
        3.4 疏肝和胃方对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中枢效应的研究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疏肝和胃方对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体重影响
        5.3 疏肝和胃方对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外周效应研究
        5.4 疏肝和胃方对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中枢效应研究
    6 讨论
        6.1 疏肝和胃方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理论依据
        6.2 疏肝和胃方对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外周效应研究
        6.3 疏肝和胃方对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中枢效应研究
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HE染色步骤
    附录二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步骤
    附录三 :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操作步骤
    附录四 :发表文章
    附录五 :在校获奖情况及成果

(10)MicroRNA-144抑制剂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与耗材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实验分组、RE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干预措施
        2.2 一般情况观察
        2.3 标本收集
        2.4 HE染色观察食管黏膜形态
        2.5 免疫组化检测Nrf2、CD68、iNOS、MMP3、MMP9 水平
        2.6 结果判定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的比较
    2 食管大体形态的比较
    3 食管组织病理学改变
    4 食管黏膜Nrf2 表达的比较
    5 食管黏膜CD68、iNOS表达的比较
    6 食管黏膜MMP3、MMP9 表达的比较
    7 CD68、iNOS与 MMP3、MMP9 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NOS表达及血清NO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甘爱萍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湿热证的经验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段冰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奥美拉唑联合雷尼替丁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内吸出物及NO、VIP、IL-17水平的影响[J]. 梁剑.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07)
  • [3]一氧化氮合酶、环氧合酶-2在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表达及意义[J]. 岳爱君,尹宇杰,李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0(18)
  • [4]加味旋代颗粒对RE合并焦虑抑郁状态临床疗效及BLI内镜分级影响的研究[D]. 蓝斯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刘启泉教授基于“火热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数据挖掘及临床研究[D]. 石芳. 河北中医学院, 2020
  • [6]芪芩乌贝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鲍若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一氧化氮合酶不同亚型在食管上皮的表达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J]. 赵继先,魏红山.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06)
  • [8]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D].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9]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建立与疏肝和胃方干预效应研究[D]. 徐亭亭.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MicroRNA-144抑制剂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D]. 林燕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标签:;  ;  ;  ;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NOS表达及血清NO含量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