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叶片镶嵌现象的启示

植物叶片镶嵌现象的启示

一、植物叶片的镶嵌现象给予我们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赵来宾[1](2020)在《节节麦遗传分化及合成小麦染色体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是普通小麦的D基因组供体物种,含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传统分类学将节节麦分为tauschii亚种(具有圆柱状穗型)和strangulata亚种(具有念珠状穗型)。然而,传统分类结果与基于DNA序列的遗传分类结果之间并不一致,主要的矛盾集中在介于两个典型亚种穗型之间的材料。模拟普通小麦起源,以节节麦和四倍体小麦为亲本合成的人工合成小麦是导入供体种优异基因改良普通小麦的重要桥梁材料和研究小麦形成初期遗传变化规律的重要材料。本文通过形态学鉴定和FISH(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核型分析,结合前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数据,对节节麦种内关系进行整理。同时,利用遗传图谱、FISH等技术分析并探讨了人工合成小麦及其杂种的染色体变异情况和遗传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世界范围内地区收集的405份节节麦材料的穗型进行了系统的鉴定。节节麦群体包含六种主要穗型:其中,S型和T型材料分别具有典型的strangulata和tauschii亚种穗型;另外4种材料表现为介于典型strangulata和tauschii之间的中间型穗型,命名为S1-S4。重复序列探针oligo-p Ta-535和(CTT)10将31份实验节节麦材料分成两种核型,分别命名为Dt和Ds。根据前人的SNP系统发育树结果,所有表现为Dt核型的材料均位于SNP系统发育树的L1分枝(主要由ssp.tauschii亚种材料组成),而Ds核型的材料均位于L2分枝(主要由ssp.strangulata亚种材料组成)。同时,穗部形态观察和小穗轴宽/颖壳宽比值(SI值)分析表明,31份材料被分为三种类型:类型T(典型tauschii亚种圆柱状穗型),类型S(典型strangulata亚种念珠状穗型)和类型I(中间类型)。其中,类型T的所有材料均为Dt核型,而类型S和类型I的所有材料均为Ds核型。综合上述结果,我们认为类型I的节节麦应该被归类到strangulata亚种。据此,我们将ssp.tauschii var.meyeri重新命名ssp.strangulata var.meyeri。核型和系统发育比较发现,ssp.strangulata var.meyeri节节麦与普通小麦中国春D基因组最为相似,可能是普通小麦的D基因组供体种。2.以人工合成小麦SHW-L1和普通小麦川麦32(CM32)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构建了一张包含28个FISH标记和超过15万个SNP标记的整合图谱。整合图谱中的多数FISH标记(20/28)与它们在染色体上的荧光杂交信号物理位置一致。染色体易位(1R/1B,1A/7A)和可能的染色体内倒位(4A)导致另外八个FISH标记的图谱位置与物理位置不一致。在28个SHW-L1/CM32多态性FISH标记中,有9个在普通小麦中国春的染色体上有杂交信号。其中的8个FISH标记的图谱位置与其在中国春参考基因组中的位置一致,表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对重复序列的组装效果较好。FISH标记和SNP标记整合的遗传图谱对定位重复序列和对重复序列的基因组组装具有参考价值。3.人工合成小麦SHW-L1及其与普通小麦川麦32杂种后代存在较高频率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杂交导致的染色体不稳定性,能够通过连续自交得到显着的改善,但是自交过程中积累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导致了高代品系间出现染色体稳定性的明显分化。减数分裂不稳定,包括单价体、滞后染色体、微核是导致人工合成小麦及其杂种后代染色体变异的主要原因。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异常,同样能导致人工合成小麦及其杂种后代染色体变异。本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对人工合成小麦及其杂种细胞遗传学变化规律的理解,并且对人工合成小麦的育种利用提供方法和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谭斌[2](2020)在《样方尺度上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以东北样带和金华北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建立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的精确关系,是基于孢粉记录定量重建古植被与古气候的基础与关键。截止目前,植物群落样方记录较少参与到现代植被与花粉的统计分析中,限制了其精确关系的定量表达。为此,本研究分别以中国东北样带和浙江金华北山为研究区,通过对57个植物群落样方进行调查并采集表土花粉样品,获得详细的植物群落和表土花粉数据,利用现代生态学和传统孢粉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比和探究现代不同植被类型与花粉的定量关系,结果如下:1.东北样带表土花粉组合显示,不同植被类型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差异显着。森林植被中乔灌木花粉百分含量平均为77.8%,木本植物主要是松属、云杉属、冷杉属、桦木属等。在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及荒漠草原中,表土花粉组合主要是草本花粉占优势,其百分含量平均为84.6%,陆生草本花粉主要是蒿属和藜科。Bray-Curtis相异系数的结果表明,东北样带内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在组成和数量上存在差异。森林、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以及荒漠草原的所有科属,优势、常见科属以及少见、稀有科属大都表现为表土样品中出现的花粉类型在现代植被中并不存在。在数量上,研究区的植被大都表现为现代植被中的优势、常见科属在表土花粉组合中含量较低;现代植被中的少见、稀有科属在森林西端、典型草原西端、荒漠草原区主要表现为表土花粉中含量较高,而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中东部表现为表土花粉中含量较低。花粉产量和花粉扩散能力是导致该地区相异系数偏差的主要原因。2.金华山地区表土孢粉基本反映出当地植被状况。乔灌木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为95.7%,木本植物花粉主要是松属、落叶栎属、杉科、柳杉属、栗属、柯/栲属、化香树属、木荷属。草本植物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为4.3%,主要是蒿属和菊科。蕨类孢子在金华北山地区表土花粉中含量较高,其平均百分含量为21.9%,主要是里白/芒萁属和水龙骨科。Bray-Curtis相异系数的结果表明,金华北山表土与现代植被在组成和数量上存在差异。在针叶林、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灌丛六种不同植被类型中,组成上所有科属和少见、稀有科属均表现为表土样品中出现的花粉类型在现代植被中并不存在;优势、常见科属表现为相异系数均为正值或零,尤其是在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大都表现为现代植被中的重要科属类型在表土孢粉中也存在。而在数量上,所有科属和优势、常见科属均表现为现代植被中重要值高的科属在表土孢粉中的百分含量较低,而少见和稀有科属在不同样点表现出不同的结果。花粉产量、花粉扩散能力和人类活动干扰是导致组成和数量上相异系数偏差的主要原因。研究区的主要孢粉浓度与百分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孢粉浓度在不同植被类型中差异显着。3.表土花粉的PCA结果显示,影响东北样带地区植被的第一因子是降水,其次是人类活动;影响金华北山地区植被的第一因子是海拔,但海拔变化对花粉分布影响有限,其次可能是人类活动。4.R值和Bray-Curtis相异系数结果显示,东北样带的Bray-Curtis相异系数与R值结果相似,均表明该地区植被-花粉在组成和数量关系趋势基本一致;金华北山地区Bray-Curtis相异系数反映该地区一些花粉类型在组成和数量关系上趋势不一致,与R值存在较大的差异,Bray-Curtis相异系数不能较好地建立不同科属的植被-花粉关系,这可能与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有关。因此,Bray-Curtis相异系数可以从物种组成和数量,以及从样方水平和物种水平多层次、多角度表述现代植被与花粉的定量关系,尽管存在一定的计算偏差,但可以作为定量描述植被-花粉定量关系的指标之一,今后仍需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植被类型深入研究。

崔欣欣[3](2015)在《微生境下的群落类型及其对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启示》文中指出现代园林绿化中,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所构建的群落无论是结构特征,还是数量、种类等特征,与自然群落有很大的差异,如层次感不明显、群落结构不稳定等现象。所以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构建稳定的群落结构,维持生态平衡,是目前园林绿化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白云山、黑石顶和南昆山自然次生林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群落结构及微生境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给予一定的启示。模拟自然,构建典型的稳定的人工景观植物群落,为城市景观植物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通过对白云山人工干扰下的次生林及黑石顶和南昆山天然次生林进行研究,以不同微地形为主要调查线索,选取不同海拔、坡度、坡位为调查点,以所选区域内植物群落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资料收集、样方调查、数据处理及分析的方法,总结出光照、微地形和分枝特性是群落构建的重要影响因子,将其应用到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中,探讨得出近自然植物群落构建的种类选择及结构,同时考虑光照时空分布、树种分枝特性、苗龄、株行距等影响因素,提炼出几种典型的植物群落模式,绘制种植设计平面图。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白云山、黑石顶和南昆山调查样地内植物特征。调查区域内,共计维管束植物180种及种下单位,隶属于97科132属,其中蕨类植物6科8属12种及种下单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89科122属166种及种下单位。2白云山、黑石顶和南昆山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其中样地植被类型主要包括阔叶林、针阔林、灌丛林和草丛,从典型代表群落分析得出其群落结构主要是由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构成,体现很强的层次感,同时群落的稳定性比较强,各层植物重要值相差比较大,显示群落有明显的建群种和优势种。3微生境下植物群落调查对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启示是将微地形、光照和分枝特性作为近自然群落构建的重要影响因子,模拟自然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如下:(1)华润楠+小叶榄仁+楝叶吴茱萸群落以马占相思+华润楠+降香+樟树+小叶榄仁为乔木第一层,以黄槐决明+鸭脚木+海南蒲桃+楝叶吴萸+大花紫薇为亚乔木层,以九里香+黄蝉+狗牙花+杜鹃+绒毛润楠为灌木层,以草豆蔻+海金沙+肾蕨+黑沙草为草本层,以杜仲藤+菝葜+炮仗花为藤本层间植物。(2)猫尾木+白兰+山油柑群落以杧果+白兰+猫尾木+山乌桕+木棉+盆架子为乔木上层,以铁刀木+火焰木+鸡蛋花+山油柑+假苹婆+鸡冠刺桐为亚乔木层,以黄金榕+海桐+灰莉+脚骨脆+野牡丹+黄花夹竹桃为灌木层,以益智+文殊兰+广东蛇葡萄+山菅兰为草本层,以假鹰爪+网脉酸藤子+了哥王为藤本层间植物。(3)人面子+南洋楹+鼎湖钓樟群落以人面子+马占相思+阿丁枫+秋枫+茸荚红豆为乔木上层,以柳叶榕+南洋楹+破布叶+鼎湖钓樟+亮叶猴耳环为乔木第二亚层,以美蕊+红花夹竹桃+九节+双荚决明+香楠为灌木层,以虎舌红+铁线蕨+淡竹叶为草本层,以红叶藤+藤金合欢+锡叶藤为藤本层间植物。

李丹丹[4](2013)在《金鱼草再生体系建立及营养繁殖后代叶序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鱼草是少数同一植株上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叶序类型的植物之一,其叶序随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植物叶序发育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文献表明,外源激素对叶序的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本试验试图建立金鱼草高效再生体系,并通过组织培养和扦插繁殖两种途径来探讨金鱼草营养繁殖后代叶序变化规律。试验获得了如下结果:1.以金鱼草茎尖为外植体,探讨不同外源激素及浓度对金鱼草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为MS+1 mg/L 6-BA+0.1 mg/L NAA的增殖培养基能诱导出大量丛生芽,组培苗粗壮,最适于金鱼草的再生体系建立;在不添加激素的1/2MS生根培养基上,蔗糖浓度为20 g/L时,丛生芽的根系质量最好。2.分别以对生材料和互生材料为外植体,在不同浓度6-BA及NAA的增殖培养基上诱导出丛生芽,观察组培苗叶序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以对生材料为外植体,保持6-BA浓度不变,通过增加外源生长素NAA浓度,降低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对生苗的发生频率逐渐降低,互生苗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说明外源生长素NAA可调控对生叶序转换为互生叶序;且当6-BA浓度为1.0 mg/L时,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较大时,出现了三叶轮生苗;当解除外源激素后,互生苗的叶序由互生类型逐渐转为对生类型,对生苗和三叶轮生苗的叶序没有发生变化,进一步说明外源激素可调控叶序发育。以互生材料为外植体,保持NAA浓度不变,通过增加细胞分裂素6-BA浓度,提高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值,对生苗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互生苗的发生频率逐渐降低;且诱导出的部分互生苗在生长发育后期叶序发生了变化,随着6-BA浓度的增加,互生叶序转为对生叶序节位逐渐降低。试验说明外源细胞分裂素6-BA可调控互生叶序转换为对生叶序;当解除外源激素后,互生苗的叶序由互生类型逐渐转为对生类型,对生苗和三叶轮生苗的叶序没有发生变化,进一步说明外源激素可调控叶序发育。3.对金鱼草茎段进行扦插繁殖试验,研究不同处理下扦插繁殖后代叶序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不施加外源激素处理下,3种不同叶序类型的插穗腋芽处萌发新芽的叶序分化类型都以原始基因型类型表达,说明扦插繁殖方式不能改变插穗后代叶序的分化类型。在施加外源激素处理下,外源施加6-BA时,随着6-BA浓度的增加,其对生叶序转为互生叶序的节位随之提高,开花节位随之下降;外源施加GA3时,随着GA3浓度的增加,其对生叶序转为互生叶序的节位和开花节位都随之提高,且当GA3浓度高时,插穗一直不开花。说明,外源激素可以调控金鱼草不带顶芽插穗叶序的变化。并发现6-BA有助于金鱼草茎段的增粗,对花芽分化有一定促进作用;GA3有助于金鱼草伸长生长,对花芽分化有一定抑制作用。

李艳华[5](2012)在《玉米叶序调控相关基因ZMedp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对生叶序玉米是一个新的变异类型,其特征是在茎秆的同一节点生长两片对生叶片,是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遗传资源。本研究以三组对生玉米、互生玉米近等基因系为材料,通过基因芯片的方法寻找并得到可能是调控叶序发生的候选基因,我们将其命名为ZMedp。通过ZMedp过量表达载体和干涉表达载体进行遗传转化,并采用ELISA的方法比较野生植株和ZMedp转化植株进行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含量,同时分析了水稻同源基因Osedp,获得了如下结果:1、通过RT-PCR获得ZMedp的全长,并构建了过量表达载体和干涉表达载体。通过原位转化获得了ZMedp的过表达转基因玉米和干涉表达转基因玉米植株,通过PCR筛选出干涉转基因植株。2、通过半定量的方法,我们对ZMedp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显示ZMedp基因在根、茎、叶以及茎尖均有表达;在茎尖表达最强烈,其次是根,再次是茎,在叶片中表达量最少。3、构建了p1302-ZMedp-mGFP融合表达载体,并通过基因枪法轰击洋葱表皮细胞,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ZMedp与GFP载体的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4、采用ELISA的方法比较对照玉米植株和转基因玉米植株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在转基因干涉植株中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而生长素含量升高。这说明ZMedp对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合成有作用,在玉米的研究中尚未有过对该基因的报道,是一个新的调控内源激素的基因。5、通过NCBI找到ZMedp再水稻中的同源基因Osedp,选取300bp作为干涉片段,通过RT-PCR获得,并构建了干涉表达载体。再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式,获得了干涉表达的转基因水稻植株。通过PCR筛选出转基因植株。

欧立军[6](2008)在《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生理特点及遗传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标810S是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从温敏核不育水稻810S群体中发现的株叶形态与810S基本相同的淡黄绿叶色突变体。本研究以810S为对照,对淡黄绿叶色突变体标810S的光合特性以及杂交后代叶色和光合特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突变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突变体标810S与野生型810S的光合色素含量存在显着差异。标810S的叶绿素a和b含量下降50%左右。叶绿素含量下降是标810S叶片呈淡黄绿叶色的根本原因。2、标810S的颖花数、柱头外露率和开花时间与对照基本相当,与恢复系D100和R96-1配制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与用810S配制的相应推广组合无明显差异,表明标810S可替代810S应用于两系杂交水稻,其淡黄绿叶色性状可应用于杂交制种田的不育系群体除杂,同时可根据幼苗期淡黄绿叶色性状植株的比例用于鉴定杂交组合中不育系的混杂率。3、弱光条件下标810S的光合速率低于810S,强光条件下标810S光合速率比对照高,且标810S在光强2400μmol·m-2·s-1以下没有光饱和点和“午休”现象。而810S在光强1500μmol·m-2·s-1达到光饱和点。标810S的CO2补偿点低于对照,气孔导度大于810S。4、与810S相比,标810S的Fv’/Fm’、ΦPSⅡ和qP高,PSⅡ天线色素吸收光能并用于光合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较大,非环式电子传递速率、光能转换效率和原初光能捕获效率较高,NPQ较低,PSⅡ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以热形式耗散的部分较少。5、标810S的PEPCaSe和NADP-ME的活性显着高于对照,分别是对照的189.94%和178.48%。6、标810S与正常叶色水稻杂交的F2代群体其正常叶色与淡黄绿叶色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的比值,表明淡黄绿叶色性状属于单基因隐性遗传。用标810S/日本晴的F2群体进行SSR分子标记的连锁分析,获得了二个与该突变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RM3838和18457,遗传距离分别为4.2cM和10.6 cM。根据RM3838和18457在水稻基因组上的位置,将该淡黄绿突变基因定位在第5染色体上。7、标810S的杂交后代淡黄绿叶色植株在黄色的程度上存在分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90-1.70 mg.g-1FW。分离群体的光合特性存在差别,其中叶色最绿、光合色素含量最高的类型光合速率为28.38μmol CO2·m-2·s-1,叶色最黄、光合色素含量最低的类型光合速率为21.27μmol CO2·m-2·s-1,而叶色和光合色素含量为中间类型的光合速率高,最高达30.43μmolCO2·m2·s-1。综上所述,标810S的淡黄绿叶色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所致。由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少,捕获光的能力降低,因此在弱光下标810S光合速率比对照低;而标810S在自然强光条件下,没有明显的光饱和点,这种高光效生理特点可能与其光合膜上电子传递速率高、PEPC活性高以及气孔导度大等有关。这种高光效生理特点可能是弥补叶绿素含量减少,使植株生长基本正常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淡黄绿叶色性状可用于杂交水稻育种的生理基础。淡黄绿叶色性状虽然为单基因隐性遗传,但杂交后代叶色黄绿程度存在差异,其光合速率也不尽相同。本文研究认为,以淡黄绿叶色较明显(不能过黄)、光合速率高、生长量大的植株作为不育系选育对象为宜。

陈宏伟[7](2008)在《西南桦人工林群落特征及土壤肥力变化研究》文中认为人工造林是解决木材生产的主方式,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类活动产生的生态后果如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全球变暖等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我国的南亚热带地区是生态系统退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也是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在这一地区应用乡土树种进行人工造林并对退化山地雨林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实验,是解决木材需求、综合整治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方式。西南桦既是热带山地、南亚热带地区的珍贵速生树种,也热带地区人工造林的一个主要树种,本文对栽培了半个轮伐期的西南桦人工林与本区域的地带性植被山地雨林生态系统进行比较,对西南桦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土壤特性等生态学效应进行阶段评估,以评价其作为人工林主要树种的适宜性及造林模式,并研究人类活动对地带性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群落样地调查法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用Braun-Blanquet系统、Raunkiaer系统、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研究植物种多样性特征。根据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划分分析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区系成分;以各人工林类型的共有种、多样性指数为基础,来判断群落的相似性。采用解析木法、皆伐法和收获法进行生物量的测定。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结果发现:与天然群落相比,西南桦人工林对生态系统的植物物种的生活型谱、物种叶型谱、区系成分、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群落学特征影响不大;即使在这些方面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可能也是小环境的异质性造成的。但是人工种植西南桦林对群落的季相外貌、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以及生物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1)人工造林使得群落结构简化,西南桦人工林的层次结构有3层,以乔木层占优势,并且有种类多而发达的灌木层,同时,藤本植物欠发达,但是乔木层树种单一,明显仅有一层;山地雨林的层次结构有4层,以乔木层占优势,还有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植物,藤本植物种类多,十分发达;乔木层树种丰富,可达38种,乔木层还可分为3层。2)人工造林较大程度地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根据重要值的大小排列,人工林和天然林的主要物种组成已经完全不同;并且人工林单优树种明显,而天然林就含有较多的优势树种。3)人工造林改变了群落的外貌。西南桦人工林的乔木层在旱季落叶,而山地雨林外貌为高大、常绿、茂密的阔叶林,即使旱季也仍保持林冠葱绿的外貌,乔木层可明显的分为3层,林下比较空旷,灌木植被少见,草本植物分散,另外具有高大的木质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4)人工造林对群落的物种生活型谱影响不大。西南桦人工林和山地雨林具有相似的物种生活型谱,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最高,达到80%以上,具有相近的地面芽和地下芽比例;但二者生活型谱也有一些差异,西南桦人工林小高位芽比例最高,而中高位芽比例次之,山地雨林则正相反。5)人工造林对群落叶型谱影响不大。西南桦人工林和山地雨林叶型谱基本上相似,都以中型叶为主,但二者也有差异。西南桦人工林的小型叶比例大于山地雨林。6)人工造林对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有影响。山地雨林的物种丰富度在各层次中的分布最高,说明天然林在物种上的丰富性。山地雨林的乔木层种类最多。虽然两种林型的物种丰富度有较大的差异,但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却相差不大。7)人工造林对群落区系成分影响不大。二者区系成分基本特性相似,但区系的各成分皆略有差异。8)人工林比山地雨林生物量小得多。山地雨林的总生物量远远大于10年生的西南桦人工林,其中灌木层的相对差别尤其巨大。9)4次的观测发现,人工林栽植后,土壤容重一般呈现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总孔隙度大多呈下降趋势,几年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各林分类型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在年度变化上都呈上升趋势;在0-30cm土层中,土壤盐基饱和度含量一般呈下降趋势;0-60cm土层的人工幼林土壤养分含量多呈下降趋势;有效磷、氮、有效钾均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后得出:1)使用乡土树种营造人工林,并且营造乡土树种混交林,在维持大量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同时,有可能持续经营热带森林,生产木材或其他产品。2)人工林能实现许多天然林所具有的生产和保护功能,但用人工林取代天然植被会简化现有生态系统。3)虽然人工造林可以缩短植被自然恢复的时间以及具有显着的经济价值,但与地带性植被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陈乃玲[8](2008)在《南京城市森林生态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城市作为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生态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曾经忽视了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致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破坏了城市发展的客观条件,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在感受到城市化带来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与环境。森林作为人类生存的自然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其中,城市森林作为城市自然及其过程的载体,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也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重要环境基础。国际上,城市森林建设已成为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城市森林被视为现代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林业建设已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主题。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固碳放氧、缓解热岛效应、杀菌防病、减少噪音、降低污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治理城市环境中,增加绿色植被,大力发展城市森林,是最为有效和最为经济的手段和措施。南京作为经济发达的江苏省的省会,是江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城市扩展的背景下,南京已经提出“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城市发展总方针,为促进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开始越来越重视城市森林的建设,以此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强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研究南京城市森林的结构特征及生态价值对城市森林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江苏省其它城市的城市森林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森林概念的研究,在城市森林建设的发展动态及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对南京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城市森林范围,对南京城区的行道树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调查,采集了中山陵及栖霞山风景区森林详细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京城市森林的结构特征,计算出南京城区行道树生物多样性指数,这对指导南京城市森林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计算、分析南京城市森林的生态价值,得出南京城市森林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占有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的结论,这对确定城市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地位,用城市森林来解决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郭妮[9](2007)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实践与策略研究 ——平凉四中情感教育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过去教育模式的反思和对中学生情感问题的研究,发现现在学生的情感素养有所缺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庭和社会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情感知识渗透较少。未来社会,除了智商之外,情商可能更重要。因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个体来创建,而和谐的个体需要更高的情商来支持。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教育作为三大目标之一,以弥补以往学校教育对情感培养的欠缺。作为一个偏远地区的中学教师,深感中学阶段学生情感教育的缺乏将极大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将情感教育作为研究课题,以期引起更多人对情感教育的关注。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情感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综合,采用问卷法对高二级六个班3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对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学生分别进行了访谈调查;选取了两名在行为情感方面表现比较独特的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个案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研究,对情感教育的价值进行探讨后发现:1.高中生处在身体发育基本成熟、智力及情感尚在持续发展阶段,具有情感发展方面容易被沉重的学习压力所抑制、自我调控能力在低水平上徘徊等特点。因此,我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尤其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情操。2.在平凉四中调查研究中发现,对学生情感方面影响最多的学科是政治和语文,影响最少的是生物学和化学,而生物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在情感教学中应具有广阔的空间。导致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原因,是大部分理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情感渗透。另外我们的家庭和社会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他们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缺少情感投入,这种现象在象平凉四中这样的地方学校尤为突出。经过研究分析,本文针对平凉四中高中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提出以下策略:1.提高教师素质是情感教育的前提;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是情感教育的基础;4.情知教学是情感教育的保证;5.在教学中要善于用“情”;6.“爱”是情感教育的源泉;7.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情感教育的氛围。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学生的情感有所提高,学会了感恩,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申芳芳,张万里,李德志[10](2006)在《植物叶序研究的源流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8个世纪以来,人类在研究叶序现象的发生规律和机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植物的叶序一般符合斐波纳契序列,并存在黄金分割关系;互生叶序的发散角大多恒定;发散角可以采用多种数学方法进行推导;发散角的形成在光照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叶序在形态发生学上具有特定的规律,并与某些植物激素和遗传基因有关,同时植物叶序与其它形态特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二、植物叶片的镶嵌现象给予我们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叶片的镶嵌现象给予我们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节节麦遗传分化及合成小麦染色体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与小麦族
    1.2 小麦的D基因组供体-节节麦
    1.3 人工合成小麦
    1.4 染色体变异
    1.5 重复序列
第二章 节节麦FISH核型与亚种分类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核型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节节麦穗型分布
        2.3.2 节节麦穗型形态指标
        2.3.3 两个典型节节麦亚种特异的FISH标记
        2.3.4 S型和I型节节麦FISH核型
        2.3.5 节节麦与中国春的D基因组染色体FISH核型比较
    2.4 讨论
        2.4.1 节节麦基因组异质性
        2.4.2 节节麦种内的重新分类
        2.4.3 D基因组的多样性
        2.4.4 小麦D基因组的遗传改良
第三章 利用物理-遗传整合图谱检测染色体重排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
        3.2.3 SNP基因分型与图谱构建
        3.2.4 重复序列在中国春参考序列上的分布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物理和遗传图谱
        3.3.2 染色体重排的检测
        3.3.3 易位1A/7A在四倍体小麦种质资源中的分布
        3.3.4 重复序列的遗传定位与参考基因组定位
    3.4 讨论
        3.4.1 物理和遗传的整合图谱有助于参考基因组的组装
        3.4.2 测序技术的进步有利于FISH探针的开发
        3.4.3 染色体重排影响基因的发掘及遗传研究
第四章 人工合成小麦及其杂种的染色体变异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
        4.2.2 细胞学观察
        4.2.3 荧光原位杂交和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4.2.4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染色体数目变异
        4.3.2 染色体结构变异
        4.3.3 SHW-L1及其与川麦32正反交杂种F_1减数分裂观察
        4.3.4 6B单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运动规律
        4.3.5 SHW-L1以及其与川麦32杂种F_2中的核型镶嵌现象
    4.4 讨论
        4.4.1 单价体是导致人工合成小麦及其杂种染色体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4.4.2 端粒在人工合成小麦及其杂种体细胞染色体变异中的作用
        4.4.3 全基因组的快速变化是小麦族物种分化的动力
        4.4.4 人工合成小麦不稳定对其育种利用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样方尺度上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以东北样带和金华北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的研究进展
        1.2.1 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的研究区域
        1.2.2 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的研究方向
        1.2.3 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的研究方法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中国东北样带自然概况
        2.1.1.1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1.1.2 气候特征
        2.1.1.3 植被特征
        2.1.2 浙江金华北山自然概况
        2.1.2.1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1.2.2 气候特征
        2.1.2.3 植被特征
    2.2 植被调查与统计
        2.2.1 植被样方调查
        2.2.2 重要值的计算
    2.3 表土孢粉处理与鉴定
        2.3.1 表土孢粉样品的采集
        2.3.2 实验室处理
        2.3.3 孢粉鉴定与统计
        2.3.4 孢粉数据的计算及图谱的制作
    2.4 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关系的研究方法
        2.4.1 R值
        2.4.2 Bray-Curtis相异度
        2.4.3 主成分分析
第三章 东北样带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的关系
    3.1 现代植被组成特征
    3.2 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3.3 主要花粉类型的代表性
    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3.5 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组成的关系
    3.6 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数量的关系
    3.7 讨论与小结
        3.7.1 东北样带主要花粉类型的代表性及分布特征
        3.7.2 东北样带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的关系探讨
第四章 金华北山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的关系
    4.1 不同群落类型现代植被组成特征
    4.2 不同群落类型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4.3 主要花粉类型的代表性
    4.4 主成分分析结果
    4.5 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组成的关系
    4.6 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数量的关系
    4.7 孢粉百分比与孢粉浓度的关系
    4.8 讨论与小结
        4.8.1 金华北山主要花粉类型的代表性及分布特征
        4.8.2 金华北山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的关系探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植物名录
附录 (二):金华北山图版说明及图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3)微生境下的群落类型及其对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种植设计的方法
        1.1.2 群落类型(结构)概述
        1.1.3 植物群落构建理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微生境下群落类型分析
    2.1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1 研究地概况
        2.1.2 研究内容
        2.1.3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云山次生林群落分析
        2.2.2 黑石顶天然次生林群落及结构分析
        2.2.3 南昆山植物群落类型及结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生境植物群落类型对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启示
    3.1 构建原则
        3.1.1 以典型自然植被群落为模板的设计原则
        3.1.2 以微地形、光照等影响因子为基础的原则
        3.1.3 植物种类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
        3.1.4 以科学性、稳定性、生态性和实用性为设计原则
    3.2“近自然”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及树种选择
        3.2.1 树种选择原则
        3.2.2 树种选择
        3.2.3 近自然群落配置模式
    3.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A 白云山微生境下群落调查的植物名录
附件B 黑石顶微生境下群落调查的植物名录
附件C 南昆山微生境下群落调查的植物名录
附件D 近自然群落构建供选植物名录
附件E 群落调查现场登记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金鱼草再生体系建立及营养繁殖后代叶序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金鱼草研究概况
    1.2 花卉组织培养概述
        1.2.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发展史
        1.2.2 花卉组织培养产业化发展动态
        1.2.3 组织培养技术在花卉上的应用
    1.3 扦插技术研究概况
    1.4 植物叶序发育形成研究进展
        1.4.1 叶序类型及生物学意义
        1.4.2 植物叶序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5 外源激素对叶序调控研究进展
2 引言
    2.1 选题依据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金鱼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外源激素对金鱼草组培后代叶序发育形成的影响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金鱼草扦插繁殖及后代叶序发育的研究
        3.3.1 试验地概况
        3.3.2 试验材料
        3.3.3 试验设计
        3.3.4 试验结果测定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金鱼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4.1.1 不同外源激素配比对金鱼草不定芽的诱导
        4.1.2 不同蔗糖浓度对生根的诱导
    4.2 外源激素对金鱼草组培后代叶序发育形成的影响
        4.2.1 不同激素及水平对金鱼草对生材料后代叶序发育的影响
        4.2.2 不同激素及水平对金鱼草互生材料后代叶序发育的影响
    4.3 金鱼草扦插繁殖及后代叶序发育的研究
        4.3.1 不同叶序类型对扦插繁殖后代叶序发育的研究
        4.3.2 不同激素及水平对扦插繁殖及后代叶序发育的研究
5 结论与讨论
    5.1 金鱼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5.2 外源激素对金鱼草组培后代叶序发育形成的影响
    5.3 金鱼草扦插繁殖及后代叶序发育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5)玉米叶序调控相关基因ZMedp的克隆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叶序研究进展
        1.1.1 植物叶序的概念和起源
        1.1.2 斐波纳契序列和发散角
        1.1.3 植物叶序的形成
        1.1.4 叶序形成的生物学意义
        1.1.5 激素与叶序的发生
    1.2 对生玉米研究进展
    1.3 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1.3.1 生物学鉴定法
        1.3.2 理化测定法
        1.3.3 免疫性检测法
    1.4 基因芯片研究进展
        1.4.1 基因芯片原理
        1.4.2 基因芯片类型
        1.4.3 基因芯片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2 引言
    2.1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仪器设备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和载体
        3.2.2 酶及试剂
        3.2.3 引物合成和测序
    3.3 基因 ZMedp 来源
    3.4 玉米叶序候选基因 ZMedp 的克隆
        3.4.1 提取玉米茎尖组织总 RNA
        3.4.2 玉米茎尖组织总 RNA 的检测
        3.4.3 构建 ZMedp 表达载体和干涉载体所需片段的 PCR 扩增
        3.4.4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3.4.5 质粒 DNA 小量提取方法
    3.5 ZMedp 过量表达载体和干涉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3.5.1 ZMedp 过量表达载体和干涉载体的构建
        3.5.2 ZMedp 过量表达载体和干涉载体的农杆菌转化
    3.6 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3.7 基因多态性研究
    3.8 ZMedp 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3.8.1 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3.8.2 洋葱(Alliumcepa)表皮的基因枪转化
    3.9 阳性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3.10 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含量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玉米 ZMedp 的来源
        4.1.1 ZMedp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1.2 ZMedp 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4.1.3 ZMedp 蛋白疏水性和亲水性分析
        4.1.4 ZMedp 跨膜结构分析
    4.2 玉米 ZMedp 的克隆
    4.3 Z Medp 过量表达载体和干涉载体的构建
        4.3.1 ZMedp 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4.3.2 ZMedp 和 Osedp 干涉表达载体的构建
        4.3.3 ZMedp 过表达载体和干涉载体的农杆菌转化
    4.4 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4.5 基因多态性分析
    4.6 亚细胞定位分析
    4.7 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
        4.7.1 玉米过表达和干涉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4.7.2 水稻干涉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和检测
    4.8 转基因植株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含量测定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生理特点及遗传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叶色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1.2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
    1.3 C_3植物中 C_4特性研究
    1.4 高光效育种研究进展
    1.5 提高杂交水稻制种纯度的研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标810S 和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810S 和810S 主要农学性状比较
        2.2 标810S 和810S 杂交 F_1代主要农学性状比较
        2.3 应用淡黄绿叶色标记鉴定杂交 F_1品种纯度的效果
    3 讨论
第三章 标810S 光合色素和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810S 和810S 光合色素含量比较
        2.2 标810S 和810S 叶绿体超微结构比较
    3 讨论
第四章 标810S 光合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810S 和810S 的光合气体交换的比较
        2.2 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2.3 标810S 和810S 的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的比较
        2.4 标810S 和810S 的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比较
        2.5 外源 C_4酸处理对标810S 和810S 的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标810S 蛋白质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810S 与810S叶绿体的提取及比较
        2.2 标810S 与810S 叶绿体蛋白质含量测定
        2.3 标810S 与810S 叶绿体蛋白质比较
        2.4 差异蛋白点的鉴定与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淡黄绿叶色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分离群体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淡黄绿叶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2.2 淡黄绿叶色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
        2.3 分离群体叶色及光合色素的比较
        2.4 分离群体光合特性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西南桦人工林群落特征及土壤肥力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社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与日俱增
        1.1.2.天然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得木材的供给主要依靠人工林
        1.1.3.作为中国主要林区的云南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适于发展人工林
        1.1.4.发展人工林存在着树种选择、生物多样性、土壤地力等生态学问题
    1.2.人工林生态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2.2.人工林群落学研究进展
        1.2.3.人工林土壤肥力研究
    1.3.西南桦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研究进展
        1.3.1.形态特征
        1.3.2.地理分布
        1.3.3.生长特性
        1.3.4.适生环境
        1.3.5.西南桦人工林的研究进展
    1.4.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2.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研究地区概况
    2.2.研究对象
    2.3.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西南桦人工林的群落学特征研究
    3.1.研究方法
        3.1.1.最小取样面积
        3.1.2.群落层次调查方法
        3.1.3.群落生活型研究方法
        3.1.4.群落叶型研究方法
        3.1.5.群落光照和水分生态型研究方法
        3.1.6.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方法
        3.1.7.群落的区系特征研究方法
        3.1.8.群落相似性研究方法
    3.2.结果与分析
        3.2.1.西南桦人工林最小取样面积
        3.2.2.不同人工林群落的层次结构特征
        3.2.3.人工林群落的生活型
        3.2.4.人工林群落的叶型特征
        3.2.5.人工林群落植物的光照生态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
        3.2.6.人工林群落多样性特征
        3.2.7.人工林和山地雨林的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的分析
        3.2.8.人工林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3.3.讨论
    3.4.小结
4.西南桦人工林生长过程和生物量研究
    4.1.研究方法
        4.1.1.生长过程研究方法
        4.1.2.生物量研究方法
    4.2.结果与分析
        4.2.1.西南桦人工林的生长过程
        4.2.2.不同类型人工林群落生物量的研究
        4.2.3.西南桦人工林的单株生物量模型
    4.3.讨论
    4.4.小结
5.西南桦人工林的的土壤肥力研究
    5.1.研究方法
    5.2.结果与分析
        5.2.1.人工林土壤的物理性质研究
        5.2.2.人工林及大然林的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5.2.3.人工林及天然林土壤中N、P、K的研究
        5.2.4.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5.3.讨论
    5.4.小结
6.总讨论
7.结论
附录-样地中出现的植物名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南京城市森林生态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产生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现状
        1.3.1 关于城市森林结构特征的研究
        1.3.2 城市森林结构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的研究
        1.3.3 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研究
        1.3.4 城市森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功能研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目标、特色和创新之处、重点和难点分析
        1.5.1 研究目标
        1.5.2 特色和创新之处
        1.5.3 重点和难点分析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概况
    2.1 城市森林的概念界定
        2.1.1 国外城市森林概念的界定
        2.1.2 国内城市森林概念的界定
    2.2 城市森林的范围及性质
        2.2.1 城市森林的范围的界定
        2.2.2 城市森林的性质
    2.3 城市森林建设的特点
        2.3.1 城市森林建设的一般特点
        2.3.2 国外典型城市森林建设特点
        2.3.3 国内城市森林发展特点
    2.4 国内外城市森林发展历程
        2.4.1 国外城市森林发展阶段
        2.4.2 国内城市森林发展阶段
    2.5 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2.5.1 城市森林功能价值定位的偏差
        2.5.2 城市森林发展不平衡、缺乏系统性
        2.5.3 城市森林建设实践经验不足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城市森林范围的选定
    3.1 南京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研究
    3.2 南京城区行道树分布状况
        3.2.1 调查方法
        3.2.2 南京城区行道树概况
    3.3 中山陵风景区森林资源概况
    3.4 栖霞山森林概况
第四章 南京城市森林结构特征及生物多样性分析
    4.1 南京城市森林结构特征
        4.1.1 南京行道树结构特征
        4.1.2 中山陵风景区森林资源结构分析
        4.1.3 栖霞山森林结构分析
    4.2 南京城市森林管理中的问题
        4.2.1 管理机构繁多职责不清
        4.2.2 法规的可操作性较差管理水平不高
        4.2.3 土地资源侵占现象突出、环境破坏较为突出
        4.2.4 林相较为结构单一病虫害发生频繁
第五章 南京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经济价值核算及结果分析
    5.1 南京市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经济价值计算方法
        5.1.1 制氧固碳原理及其制氧固碳功能经济核算方法
        5.1.2 森林净化环境价值经济核算方法
        5.1.3 森林游憩价值的经济核算方法
    5.2 南京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经济价值的核算
        5.2.1 南京城区行道树固碳制氧的价值
        5.2.2 南京城区行道树净化环境的价值
        5.2.3 中山陵风景区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经济价值计算
        5.2.4 栖霞山风景区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经济价值计算
    5.3 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经济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5.3.1 固碳制氧的经济价值分析
        5.3.2 净化环境的经济价值分析
        5.2.3 森林游憩的经济价值分析
第六章 基于生态价值的南京城市森林建设途径
    6.1 南京城市森林建设必须立科学定位,确定可行性目标
        6.1.1 科学定位城市森林的环境和价值
        6.1.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6.1.3 城市森林的输出主要是服务而不是产品
        6.1.4 可持续城市森林需要科学管理
    6.2 南京城市森林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6.2.1 城市森林规划范围突破单一城市区域
        6.2.2 注重南京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被的种植
        6.2.3 重视南京城市森林的景观价值
    6.3 突出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建设南京特色城市森林
        6.3.1 重视解决南京城市空气污染树种的种植
        6.3.2 重视固碳制氧和解决热岛效应树种的培养
        6.3.3 在南京繁华商业街重视除尘、杀菌树种的种植
        6.3.4 增加种植的品种,保持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
    6.4 结合“绿色南京”发展战略,改革城市森林的投入与管理机制
        6.4.1 加大实施“绿色南京”战略的力度
        6.4.2 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
        6.4.3 加大城市森林投入,放活林地使用权
        6.4.4 保护珍稀树种,加强病虫害防治
        6.4.5 提高南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可行性
第七章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要说明的问题
    7.1 结论
    7.2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南京城区行道树概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9)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实践与策略研究 ——平凉四中情感教育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1.1 选题依据
        1.1.1 当前学生普遍性情感状况分析
        1.1.2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1.1.3 基于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1.1.4 情感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1.1.5 对所处教育对象的思考
    1.2 国内外情感教育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内容
    1.4 高中生的情感特征及情感教育目标
        1.4.1 高中生的情感特征
        1.4.2 高中阶段的情感教育目标
    1.5 情感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5.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5.2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
        1.5.3 培养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操
        1.5.4 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
        1.5.5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公平的、、正确的竞争意识
        1.5.6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目身情感状况的反思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1 文献法
    2.2 问卷调查法
        2.2.1 问卷的设计
        2.2.2 调查方式
        2.2.3 统计分析
    2.3 访谈法
    2.4 个案研究法
第三部分 高中阶段情感教育的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问卷调查与分析
        3.1.1 高中阶段情感教育调查结果资料统计表
        3.1.2 平凉四中情感教育开展情况
        3.1.3 中学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3.2 访谈及分析
    3.3 个案及分析
第四部分 情感教育在高中生物中的教学策略
    4.1 提高教师素质是情感教育的前提
    4.2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
        4.2.1 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4.2.2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与学生共同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4.2.3 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4.3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4.3.1 尊重每一位学生
        4.3.2 使课堂更具人文性
        4.3.3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
    4.4 情知教学是情感教育的保证
        4.4.1 学习以高层次的需要为先导
        4.4.2 课堂以愉快饱满的情绪为基调
        4.4.3 评价以双重发展的状况为依据
    4.5 在教学中要善于用“情”
        4.5.1 热爱学生,“以情育情”
        4.5.2 提高认识,“以理育情”
        4.5.3 在教学中“以境育情”
    4.6 “爱”是情感教育的源泉
        4.6.1 老师应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这是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前提条件
        4.6.2 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爱
        4.6.3 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爱,必须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4.6.4 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爱,就必须俯身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
    4.7 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情感教育的氛围
第五部分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植物叶序研究的源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叶序的描述与斐波纳契序列和发散角
2 叶序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3 植物叶序与其它形态特征的相关性
4 结语与展望

四、植物叶片的镶嵌现象给予我们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节节麦遗传分化及合成小麦染色体变异研究[D]. 赵来宾.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2]样方尺度上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以东北样带和金华北山为例[D]. 谭斌.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3]微生境下的群落类型及其对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启示[D]. 崔欣欣.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5(02)
  • [4]金鱼草再生体系建立及营养繁殖后代叶序变化规律研究[D]. 李丹丹.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3)
  • [5]玉米叶序调控相关基因ZMedp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 李艳华.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7)
  • [6]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生理特点及遗传规律分析[D]. 欧立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0)
  • [7]西南桦人工林群落特征及土壤肥力变化研究[D]. 陈宏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8]南京城市森林生态价值研究[D]. 陈乃玲.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0)
  • [9]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实践与策略研究 ——平凉四中情感教育报告[D]. 郭妮.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7)
  • [10]植物叶序研究的源流与发展[J]. 申芳芳,张万里,李德志.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05)

标签:;  ;  ;  ;  ;  

植物叶片镶嵌现象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