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岩工程地质研究述评

断层岩工程地质研究述评

一、断层岩的工程地质研究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明,刘俊伟,汪大洋,朱勇,聂竹林[1](2020)在《断层岩岩体承载力和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断层岩工程地质性质的深入研究、进行正确的工程地质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以青岛环球金融中心为例,结合详细勘察资料,查明基底的岩性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相关参数,提出合理的基础设计方案建议。通过平板载荷试验实测了工程中断层泥、糜棱岩、碎裂岩的承载力及变形指标,可知基底处岩性复杂,承载力及变形模量差异较大,建议采用筏板基础,以碎裂岩及碎裂岩分布区作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

施雪松[2](2020)在《基于元素和矿物异常分析的隧道不良地质识别方法》文中认为隧道施工过程中突水突泥、塌方、大变形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致使安全事故发生、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与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蚀变带、岩溶等不良地质影响区有关。施工过程中,识别隧道沿线赋存的不良地质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从地质分析角度识别不良地质是最基础的方法,方便进行,不影响施工。然而传统隧道内通过地质分析识别不良地质依靠经验,仅进行定性分析,致使识别结果主观性强、误差大,常出现误判漏判现象。不良地质影响区内会出现围岩元素和矿物异常变化的现象,且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因此本文对断层、蚀变带、岩溶不良地质影响区内岩石的元素和矿物异常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地球化学、数理统计等异常数据分析方法,对围岩元素和矿物进行定量化分析,建立一种基于元素和矿物异常分析的隧道不良地质识别方法,具体成果如下:(1)建立了隧道围岩元素和矿物数据异常的动态评判标准和评判方法,提出了基于元素和矿物异常分析的隧道不良地质识别方法,是对隧道内传统地质分析法识别不良地质依靠定性分析到(半)定量分析的提升。(2)研发了 TBM搭载式元素数据测试装置,实现了 TBM快速掘进过程中自动采集围岩元素数据,为基于元素和矿物异常分析的隧道不良地质识别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撑。(3)依托新疆**工程KS隧洞,对提出的基于元素和矿物异常分析的隧道不良地质识别方法进行应用验证,通过采集围岩元素和矿物数据进行异常评判,预测识别出了里程142+800~900范围内的断层破碎带;揭示了穿越该断层破碎带过程中元素和矿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断层破碎带内矿物转化特征,推测里程142+800~860范围最接近断层。

罗辉[3](2019)在《地下实验室新场场址地质特征研究与三维地质建模》文中研究表明经过30多年的研究,我国已将甘肃北山新场确定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场址。开展地下实验室场址地质特征研究与三维地质建模,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已有地质资料准确表达场址深部地质环境特征,直观地再现地质单元的空间展布及其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以挖掘隐含的地质信息,方便地质分析和后续工程决策。在充分收集前期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补充地质调查、综合地球物理探测、钻孔勘察、三维地质建模等手段,对研究区地质特征(重点对断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新场地下实验室场址三维地质模型,并基于模型开展了工程分析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地下实验室新场场址所在岩体南北两侧出露地层主要为前长城系敦煌岩群的鱼脊山岩组(AnChD)、长城系咸水井群(Chxs)、侏罗系(J)、下白垩统新民堡群(K1xn)和第四系(Q)。其中,敦煌群和咸水井群是该地段花岗岩的围岩,侏罗系和第四系覆盖于花岗岩之上。花岗岩体整体呈东西向展布,从北至南依次为:红柳井南山单元(Pt22H)片麻状花岗闪长岩、新场单元(O1X)二长花岗岩、机井沟单元(O1J)花岗闪长岩及鸳鸯沟单元(Pt22Y)片麻状二长花岗岩。花岗岩单元地表总的出露面积约为100km2,岩体平均厚度约2000m,岩体厚度至西向东、由北至南逐渐增大。(2)场址所在区域断层按方向可分为NE向、NW向和近EW向3组。压性和压扭性断层走向多为近EW向,与研究区地层走向一致,为区内具有控制意义的压性、压扭性断层,切割了中生代及其以前地层和岩体,具有多期活动性。在近EW向断裂控制下新场岩体内发育有NE向和NW向张性或张扭性断层,为与之相配套的次级断层,长度一般25km,倾角50°80°。(3)新场场址位于新场岩体南北两侧近EW向压性、压扭性大断层(F6和F7),以及次级的走向为NE向的F31、F32、F33、F34断层和NW向F32-1断层的夹持部位,即“构造安全岛”位置。这些断层长度大于3km,断层厚度在0.803.56m之间,断层浅部厚度较大,向深部厚度逐渐变小。断层性质主要为张性或张扭性,断层岩为硅质、钙质或泥质胶结的角砾岩。断层上盘面之上以及下盘面之下岩石完整,裂隙不发育。(4)依托三维可视化技术,综合地表地质调查、综合地球物理探测、钻孔揭露、钻孔综合测量等多元信息,采用多条件约束地质建模方法,建立了综合的能真实反映地下实验室场址深部地质环境特征的三维地质模型,重点查清了断层的空间展布和相互关系等特征,获得了场址岩体展布、断裂深部延伸和形态等地质信息。(5)基于新场岩体地质建模结果,开展了一系列可视化分析应用。在综合考虑场址附近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特征、研究目的、施工难度等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批600m斜孔对断层深部地质特征进行揭露,取得了较好效果;并基于地质模型初步确定了地下实验室场址的位置和主要结构布置方式,对地下实验室后续的工程设计和开挖等具有实际的工程指导意义。(6)针对花岗岩场址的特性以及地下实验室场址对地质条件的特殊要求,在前期开展场址地质特征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主要围绕场址深部岩体规模与完整性,以及场址的断裂分布和特性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地下实验室场址地质特性评价方法。

韩文峰,刘高[4](2019)在《中国工程地质界的一代宗师——张咸恭教授》文中认为0引言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30年代从地质学中脱胎而来,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地质学,而今已经成为一门由多个分支构成的、理论和学科体系完善的、连接地质学与土木工程的世界性学科。中国的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发展起来的,不仅为国家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

胡欣蕾[5](2019)在《渤海湾盆地辛48及永66区块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临界渗漏条件定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渤海湾盆地辛48及永66区块经过五六十年的勘探开发,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层内水淹程度相差较大,水窜极为严重,剩余油零散分布,开发效益骤减,实施气驱油开发技术是保持地层压力、维持油井较高产能、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在高注气量及高地层压力的作用下,气驱油可能通过断层岩发生渗漏,因此定量研究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临界渗漏条件对制定安全合理的气驱油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渗漏通道特征,结合毛细管封闭机理及岩石脆性变形机制,总结了断层岩孔隙及张性、剪切裂缝渗漏的机理及主控因素。依据研究区典型岩石样品排替压力及泥质含量测试结果,在明确断层岩与围岩成岩程度随成岩时间及成岩压力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孔隙渗漏临界条件的定量评价模型;依据典型岩样三轴压缩实验测试结果,利用黄氏模型法在压力校正的基础上明确围岩张性破裂压力,通过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建立了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张性裂缝渗漏临界条件的定量评价模型;通过拟合断层岩泥质含量与断面摩擦系数间关系,结合断裂三维应力分析结果,依据库仑破裂准则建立了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剪切裂缝渗漏临界条件的定量评价模型。根据上述定量评价模型,对渤海湾盆地辛48及永66区块目标断裂在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临界渗漏条件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受断裂埋深及断圈内残留油气量影响,辛48区块内断层岩发生孔隙渗漏时后期充注气体产生的临界剩余压力(3.68810.255 MPa)明显大于永66区块(0.1440.783MPa),可承受更大的注气量。(2)受断裂埋深影响,辛48区块内断层岩发生张性裂缝渗漏时其所受压力增量(21.23439.852MPa)明显大于永66区块(6.53410.500MPa),可承受更大的注气压力。(3)受断裂泥质含量、埋深及主应力变化规律影响,永66区块内目标断裂断层岩发生剪切裂缝渗漏时其所受压力增量(0.80221.961MPa)较辛48区块(6.20718.802MPa)分布范围更广,从断圈角度考虑,辛48区块次级断圈在气驱油开发过程中可承受的注气压力也明显大于永66区块。(4)对于埋藏相对较深的辛48区块,断层岩在发生张性裂缝渗漏时所能承受的临界压力增量相对较大,优先发生剪切裂缝渗漏;对于受地层抬升剥蚀影响而埋藏相对较浅的永66区块,除f4及f5断裂在部分层位剪切裂缝渗漏临界压力增量相对较小外,其余断裂则优先发生张性裂缝渗漏,这与脆性岩石在深埋下易发生剪切裂缝渗漏,而浅埋下易发生张性裂缝渗漏相吻合。

关成尧,赵国春,白相东,袁四化,张艳,刘晓燕[6](2018)在《断层力学科学范畴、发展脉络评论及未来发展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看清断层力学的理论全貌,文章研究了断层力学的发展脉络、应有体系、框架性缺失,总结了学术各界关注点及研究内容差异。结果表明断层力学关联领域存在尺度差异和目标差异,断层力学是多学科纽带,却是"三不管"地带。岩石裂纹和含内部构造的断层之间存在尺度差异和变形速度差异。断层力学的百年发展经历了从外力研究断层—构造应力场—滑移线场研究断层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总的发展方向就是逐渐简化、实用化,阻碍了定量理论的发展。"Mohr范式"是支撑,带有实用化、简单化特点,也阻碍了断层力学向机理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断层研究存在正演和反演两类方法,正演主要包括实验断层力学和理论断层力学两类途径,正演和反演结合是未来发展方向。"地质力学"秉承"力学统一律",体现断层空间联系和力学联系,属于"广义断层力学"范畴。"广义断层力学"体系适用"统一发展,关注联系"发展途径,"狭义断层力学"体系适用"分散发展,各自攻克"发展途径。先存断层或薄弱带控制后生断层,并影响应力展布,"应力制约论"是重要方向。未来将产生"流变摩擦学"和"断层岩组构摩擦学"两个方向,"断层岩组构摩擦学"应整合显微构造学成就,研究岩石组构稳定特征、流变特征、广义摩擦特征等,需要将显微构造学唯象理论上升到大尺度断层力学理论中,将岩石组构引入到岩石力学实验中。不同尺度关注点不同、理论不同、取用参数不同,加剧了研究群体的隔离。断层内泥粒是可以迁移的,由此产生"断层泥粒迁移学"。断层闭锁的概念需要重新考虑,未来研究应立足"慢应变"和"大尺度"的断层摩擦延展力学。

张伟杰[7](2014)在《隧道工程富水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规模、数量和难度最大的国家,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心逐步移向中西部山区和岩溶地区,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面临着“构造复杂、地质环境多变、灾害频发”的严峻考验。据统计,交通和水电等地下工程建设中近80%的重大安全事故由突水(突泥)灾害及处置不当造成,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工期延误,甚至迫使隧道停建或改线。此外,突水(突泥)极易诱发水资源枯竭、地表塌陷等环境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中遭遇的突水(突泥)灾害治理堪称世界级工程难题。富水断层破碎带突水突泥是隧道修建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注浆法为有效的治理方法。然而,由于地质环境、不同类型浆液、被注介质内部结构自身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极为复杂,注浆治理理论远远滞后于工程实践,亟需深入研究。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机理,高承压水环境下注浆加固岩体稳定性与渐进失稳规律,以及断层突水突泥灾害复合控制注浆方法,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1)通过调研大量断层突水突泥案例,深入分析了导致断层突水突泥的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以软质岩-硬质岩交互地层区域发育的高倾角断层带为地质背景,建立了超前注浆加固、临灾应急注浆加固及灾后抢险注浆加固三种工程地质模型。(2)开展了注浆加固试验。断层岩注浆加固体力学特征显示,注浆压力是加固体强度主控因素,针对断层泥和断层角砾两类松散岩体,初始干密度和注浆材料分别为其次要控制因素。断层泥加固体破坏表现为显着结构效应,而断层角砾加固体破坏特征类似于岩块。不同注浆材料对断层岩力学性能改善具有差异性,水泥单浆液同时提高了加固体浆-岩界面c、φ值,而速凝类水泥基注浆材料仅提高界面c值。微观层面上,浆-岩界面是由胶结面、渗透过渡区及微劈裂过渡区组成的三维结构体。(3)揭示了断层岩注浆加固机理。断层泥注浆加固模式为劈裂-压密型,注浆加固划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两部分。直接加固包括浆脉形成及其与围岩摩擦、嵌锁作用,改变了岩体破坏方式,延缓破坏发生:浆脉对岩土体压密加固称为间接加固,间接加固增强了岩土体内部结合力,改变了土体内部应力场和应力传播途径,提高整体力学性能。断层角砾注浆加固模式主要为渗透型,实质是改变了岩体内部的连接方式,即由水胶连接转变为胶结连接。(4)深入研究断层破碎带优势通道系统,发现了优势劈裂注浆现象。基于此建立单一平板注浆优势扩散模型,构建了考虑广义宾汉体浆液粘度时变性的注浆扩散控制方程;理论研究表明,注浆加固范围主要由注浆压力p0,注浆速率q,浆液粘度μ三因素联合控制。含优势通道的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作用机理包括薄弱带劈裂(渗透、充填)、均质岩体压密、浆液-围岩协调耦合及复合注浆等四个方面。(5)研发注浆加固三维模拟试验系统,该试验系统可模拟隧道穿越不良地质体地质灾害发生、演化及其注浆治理过程。注浆模拟试验中,模型岩体内部物理场对注浆压力响应强烈,并表现出时空滞后特征,其中渗透压力对注浆压力敏感程度最高,响应迅速。扰动破坏区注浆扩散具有优势路径,控制了模型岩土体内部物理场时空变化规律。与围岩相比,破碎带注浆加固岩体稳定性差,岩体交界滑移部位存在注浆薄弱.区;h<3ho时,注浆加固体内部损伤缓慢积累,加固岩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h>3ho后,围岩质量急速劣化,迅速形成管道型突涌通道,造成整体失稳。(6)提出复合控制注浆设计方法,建立富水断层破碎带突水突泥地质灾害复合控制注浆治理关键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在永莲隧道F2断层地质灾害注浆综合治理工程中进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于飞[8](2012)在《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工程地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我国一条重要的NWW向区域性活动断裂和地质构造单元分界线。该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横跨甘、陕两省区多个县市,被甘肃引洮工程总干渠横穿。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引洮工程总干渠所穿越的最大区域性活动断裂,被穿越段隧洞围岩稳定性差,施工困难,成为特殊洞段,对引洮工程影响重大。依托甘肃引洮工程,以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漳县断裂的野外调研、室内试验和查阅文献,对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空间展布、结构、物质特征和活动性进行研究,并分析断裂带对引洮工程引水隧洞地质条件的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平面展布具有分段性,包括3段一级破裂,6段二级破裂。断裂带纵向由一组近平行的断裂组成,剖面上呈花状构造。(2)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主干断裂由一条主断层和多条与主断层产状相近性质相同的断层构成。断裂影响带由一系列不对称紧密状向斜和与主干断裂伴生的同倾或反倾的小断层构成。此外,还包括由主干断裂和伴生断层派生的小断层。(3)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物质主要由断层泥和断层角砾组成。断层岩主要以褐红色、黑色和土黄色为主,粗粒含量高,粘粒含量相对较少。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段粗粒含量低于东段,其粗粒含量与粉粒含量相当。断层泥微观结构主要呈碎斑状结构、隐晶结构、分散状结构和网状结构。矿物成分以石英、方解石和高岭石为主。断层岩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4)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形成于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有过强烈的逆冲活动,新生代以来转变为左旋走滑为主,第四纪以来断裂垂直运动幅度很小。历史地震资料和实测断层活动位移数据显示,自晚更新世以来断裂带活动不断减弱,断裂带中段活动性强,两端活动性相对较软弱。断层泥粒度组成、显微结构和擦痕特征表明,断裂带活动具有多期性,至少经历3期次以上的活动,活动以粘滑为主,兼有蠕滑运动,断裂中段蠕滑特征较东段明显。

姚巍[9](2008)在《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区F10断层工程地质特性及工程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工程建设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一些大型的工程建设项目相继开工。根据最新的规划,西南地区到2010年,将新建15个机场。昆明新国际机场作为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大湄公河流域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大通道,它的建设将对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重要作用。昆明小哨国际机场位于昆明市东北方向的官渡区大板桥镇,机场中心距离昆明市中心直线距离24.5km。航站区位于机场飞行区两条主跑道之间,包括航站楼、站坪和航站楼前停车设施,是机场的核心区域。区域内地质条件复杂,断裂发育,F10断层作为航站楼建筑场地发育规模最大的断裂,横穿航站楼中指廊,直接威胁到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运营。本文以F10断层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前人资料和现场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成果,研究了F10断层的构造特征、空间分布特征、断层岩的工程地质性状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取得了一些成果,希望能够给施工设计提供有益指导。1、本文首先从区域地质条件入手,依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分析了机场区域的构造变动和地震活动性特征,对区域构造稳定进行初步评价,得出机场区处于相对稳定地块。2、通过收集资料,综合分析ESR和SEM等测试结果,确定F10断层的活动性。通过现场结构面量测,采用断层错动机制解分析,确定F10断层在历史时期内至少经历了四期构造活动。3、根据现场调查结果,研究了断层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断层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根据实际地质条件概化地质模型,建立三维空间展布模型。4、根据Hoek-Brown经验公式和原位实验等方法,对断层带各岩组的岩体力学参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参数建议值,为下面的定量评价提供合理依据。5、利用岩体力学、极限平衡和三维数值模拟等方法,从地基承载力、变形和抗滑稳定性三个方面,定量评价了F10断层对航站楼工程的影响程度,确定出不稳定状态的桩基的具体位置。6、依据上述对场地稳定性的研究成果,针对不同的地基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建议。

谌文武,韩文峰,张咸恭[10](2008)在《断层岩的工程地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断层岩是原岩经过动力变质作用(断裂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岩石,具有带状分布、宽度有限、空间分布不稳定、呈碎裂结构或散体结构、受外动力地质作用影响显着等特征。数量虽少,分布极广,且控制断层的工程地质性质,而断层泥是断层岩中工程地质性质最差者。断层岩的研究是工程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

二、断层岩的工程地质研究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断层岩的工程地质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断层岩岩体承载力和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实例
2 载荷试验及结果分析
    2.1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2.2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3 结论

(2)基于元素和矿物异常分析的隧道不良地质识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不良地质识别方法方面
        1.2.2 地质体元素和矿物异常方面
        1.2.3 元素和矿物测试方法方面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元素和矿物异常分析的隧道不良地质识别方法
    2.1 不良地质影响区元素异常
        2.1.1 断层带影响区元素异常
        2.1.2 蚀变带影响区元素异常
        2.1.3 岩溶影响区元素异常
    2.2 隧道围岩元素异常评判方法
        2.2.1 元素异常分析方法
        2.2.2 围岩元素异常评判流程
        2.2.3 评判案例
    2.3 不良地质影响区矿物异常
        2.3.1 断层带影响区矿物异常
        2.3.2 蚀变带影响区矿物异常
        2.3.3 岩溶影响区矿物异常
    2.4 隧道围岩矿物异常评判方法
        2.4.1 矿物异常分析方法
        2.4.2 围岩矿物异常评判流程
        2.4.3 评判案例
    2.5 识别方法及实施流程
    2.6 识别方法适用范围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围岩元素和矿物信息快速获取方法与装置研发
    3.1 元素信息快速获取方法
        3.1.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
        3.1.2 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
    3.2 矿物信息快速获取方法
        3.2.1 X射线衍射分析法
        3.2.2 便携式X射线衍射分析仪
    3.3 TBM搭载装置研发
        3.3.1 总体设计
        3.3.2 岩石X射线荧光光谱仪
        3.3.3 六关节机械臂
        3.3.4 控制系统
        3.3.5 TBM搭载装置现场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隧洞围岩元素异常分析
        4.2.1 初始背景样本
        4.2.2 初始异常界限值
        4.2.3 元素异常评判-里程142+765~810
        4.2.4 背景样本扩充及异常界限值调整
        4.2.5 元素异常评判-里程142+810~920
    4.3 隧洞围岩矿物异常分析
        4.3.1 初始背景样本及异常界限值
        4.3.2 矿物异常评判-里程142+750~810
        4.3.3 背景样本扩充及异常界限值调整
        4.3.4 矿物异常评判-里程142+810~920
    4.4 不良地质识别预测及开挖验证
        4.4.1 里程142+800~830识别预测及开挖验证
        4.4.2 里程142+830~860识别预测及开挖验证
        4.4.3 里程142+860~920识别预测及开挖验证
        4.4.4 整体识别预测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发表论文
    发明专利
    软件着作权
在读期间所获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地下实验室新场场址地质特征研究与三维地质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背景
    2.3 小结
3 新场岩体地表地质特征
    3.1 地表岩性特征
    3.2 地表断裂特征
    3.3 小结
4 场址岩体地球物理特征
    4.1 岩石物性特征
    4.2 场址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4.3 小结
5 场址深部地质特征
    5.1 场址岩体完整性勘察
    5.2 断层的钻孔勘察及其特征
    5.3 小结
6 新场三维地质建模
    6.1 数据准备
    6.2 地表模型
    6.3 钻孔数据的导入与解译
    6.4 地球物理剖面导入与解译
    6.5 断裂模型的建立
    6.6 岩体模型的建立
    6.7 模型可视化分析应用
    6.8 小结
7 地下实验室场址地质特性评价方法
    7.1 场址断裂特征研究方法
    7.2 深部岩体规模及完整性研究方法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中国工程地质界的一代宗师——张咸恭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创建工程地质理论体系和创编工程地质术语
    1.1 创建中国特色的工程地质理论体系
    1.2 创编工程地质学术语与定义
2 终生献身于工程地质教育事业
    2.1 为两校创建新专业
    2.2 工程地质教材建设
    2.3 师资队伍建设
    2.4 实验室建设
3 科研和生产两手都要过硬
    3.1 参加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论证与决策
    3.2 工程地质理论研究
4 良师益友
    4.1 教书育人
    4.2 奖掖后人
5 积极投身学术活动, 促推学科发展
6 德高望重, 师表贯一生
    6.1 胸怀坦荡, 乐观面对人生
    6.2 虚怀若谷, 实事求是

(5)渤海湾盆地辛48及永66区块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临界渗漏条件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气驱油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
        0.2.2 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断层岩渗漏通道
        0.2.3 断层岩临界渗漏条件的研究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1.2 地层及环境特征
    1.3 生储盖组合特征
        1.3.1 烃源岩特征
        1.3.2 储层特征
        1.3.3 盖层特征
第二章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目标断裂发育分布特征
    2.1 辛48 区块目标断裂发育分布特征
    2.2 永66 区块目标断裂发育分布特征
第三章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渗漏机理及主控因素分析
    3.1 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渗漏通道特征
    3.2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孔隙渗漏机理及其主控因素
        3.2.1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孔隙渗漏机理
        3.2.2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孔隙渗漏主控因素
    3.3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裂缝渗漏机理及其主控因素
        3.3.1 气驱油开发过程断层岩裂缝渗漏机理
        3.3.2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张性裂缝渗漏主控因素
        3.3.3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剪切裂缝渗漏主控因素
第四章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临界渗漏条件定量评价方法
    4.1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孔隙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方法
        4.1.1 断层岩排替压力的确定
        4.1.2 断圈内储层油气剩余压力的确定
        4.1.3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孔隙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
    4.2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张性裂缝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方法
        4.2.1 围岩张性破裂压力的确定
        4.2.2 断层岩张性破裂压力的确定
        4.2.3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张性裂缝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
    4.3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剪切裂缝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方法
        4.3.1 断层岩剪切破裂压力的确定
        4.3.2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剪切裂缝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
第五章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临界渗漏条件定量评价
    5.1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孔隙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
        5.1.1 辛48 区块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孔隙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
        5.1.2 永66 区块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孔隙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
    5.2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张性裂缝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
        5.2.1 辛48 区块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张性裂缝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
        5.2.2 永66 区块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张性裂缝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
    5.3 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剪切裂缝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
        5.3.1 辛48 区块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剪切裂缝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
        5.3.2 永66 区块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剪切裂缝渗漏临界条件定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断层力学科学范畴、发展脉络评论及未来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断层力学科学范畴
2 断层力学的科学起点
3 断层力学的历史外延
4 断层和岩石裂纹的本质差异
5 非均质及先存脆弱带的启示
6 正演与反演, 理论与实验的研究方法
7 广义断层力学与狭义断层力学
    7.1“广义”、“狭义”之分
    7.2 节理力学与断层力学可否统一
8 尺度方面研究的状况
    (1) 构造物理模拟的依据和相似性问题
    (2) 尺度相似律何时成立, 何时不成立
    (3) 大尺度研究, 时间—速度是否相似
    (4) 宏观中微观的平均问题, 宏观中蕴含着微观规律
    (5) 不同尺度关注点不同, 解决问题的理论不同
    (6) 不同尺度的参数不同
9 慢应变方面研究脉络及趋势
    9.1 均质流变方面研究
    9.2 非均质 (组构) 流变方面研究
1 0 断层摩擦方面研究趋势
    1 0.1 摩擦学与断层力学的基本联系
    1 0.2 基于均质思想的流变摩擦学
    1 0.3 基于非均质思想的组构摩擦学
1 1 断层泥形成理论的“天窗”———“断层泥粒迁移学”
1 2 断层力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1 3 岩石力学界在断层力学领域的作为在哪里
    (1) 断层微观机理方面研究。
    (2) 断层“塑性摩擦”及其变形速度分带方面研究。
    (3) 断层岩组构的力学性质及其岩性差异研究。
    (4) 尺度跨接模型研究
    (5) 构造“应力学”研究
    (6) 断层启动与渗流问题
1 4 宏观断层研究可以怎么做
    (1) 断层究竟如何延展
    (2) 断层与膝折带的差别及“逢弯必断”地震解释问题
    (3) 断层岩的组构差异性及统一性问题
    (4) 盆地及造山带内断层系发展的力学关联与宏观构造应力场
    (5) 显微构造研究如何上升到大尺度
    (6) 构造地质学和构造物理学的协同发展
1 5 近期研究可考虑的着力点
16断层力学研究的“混沌态”和发展途径
17结论

(7)隧道工程富水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隧道工程围岩控制方法现状
    1.3 注浆加固方法概述
    1.4 注浆理论研究现状
        1.4.1 注浆扩散理论
        1.4.2 注浆加固理论
    1.5 注浆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6 注浆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7 注浆技术研究现状
    1.8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9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9.1 主要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1.9.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断层突水突泥灾变特征及工程地质模型
    2.1 引言
    2.2 隧道突涌水灾害
        2.2.1 隧道工程含导水构造类型划分
        2.2.2 典型隧道水害特征及注浆治理关键技术
    2.3 断层破碎带突水突泥灾变特征
        2.3.1 断层破碎带充填介质特征
        2.3.2 突水突泥灾变条件
        2.3.3 突水突泥影响因素
    2.4 富水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工程地质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断层松散破碎岩体注浆加固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松散破碎岩体注浆加固试验装置及试验设计
        3.2.1 注浆加固试验装置
        3.2.2 注浆加固试验设计
    3.3 注浆荷载传递规律研究
    3.4 注浆加固体单轴压缩试验特征研究
        3.4.1 断层泥注浆加固体单轴压缩试验
        3.4.2 断层角砾注浆加固体单轴压缩试验
    3.5 浆-岩界面剪切强度特征研究
        3.5.1 未加固岩体剪切强度特征
        3.5.2 注浆加固体浆-岩界面抗剪试验及分析
        3.5.3 浆-岩界面剪切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5.4 注浆加固体剪切破坏形式
    3.6 注浆加固体扫描电镜分析
        3.6.1 扫描电镜样品制作
        3.6.2 浆-岩界面扫描电镜分析
    3.7 断层岩注浆加固机理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优势通道的富水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断层破碎带优势通道研究
        4.2.1 断层破碎带优势通道类型及其特征
        4.2.2 优势通道对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影响
        4.2.3 含优势通道的断层破碎带注浆概念模型
    4.3 优势劈裂注浆加固理论研究
        4.3.1 广义宾汉流体本构方程
        4.3.2 单一平板优势劈裂扩散模型
        4.3.3 注浆优势劈裂扩散方程
        4.3.4 注浆参数对优势劈裂注浆加固范围的影响规律
    4.4 理论应用与验证
        4.4.1 基于优势劈裂注浆理论的参数设计
        4.4.2 注浆过程分析及加固效果检验
    4.5 含优势通道的富水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富水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模拟试验及围岩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三维模拟试验系统
        5.2.1 试验台架
        5.2.2 稳压供水系统
        5.2.3 双液注浆系统
        5.2.4 多元信息监测系统
        5.2.5 图像实时采集系统
    5.3 试验设计
        5.3.1 试验目的
        5.3.2 模拟试验方案
        5.3.3 注浆方案
        5.3.4 监测方案
        5.3.5 试验步骤
    5.4 多孔分序注浆试验及数据分析
        5.4.1 土压力变化规律
        5.4.2 渗透压力变化规律
        5.4.3 有效应力变化规律
        5.4.4 位移变化规律
    5.5 注浆加固体开挖试验及数据分析
        5.5.1 位移变化规律
        5.5.2 土压力变化规律
        5.5.3 渗透压力变化规律
    5.6 注浆加固体整体稳定性试验及数据分析
        5.6.1 涌水变化特征
        5.6.2 位移变化规律
        5.6.3 土压力变化规律
        5.6.4 渗透压力变化规律
    5.7 注浆加固体及其内部特征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控制注浆加固技术现场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复合控制注浆加固原理
    6.3 复合控制注浆设计方法
        6.3.1 注浆材料复合
        6.3.2 注浆方式复合
        6.3.3 注浆工艺复合
        6.3.4 注浆过程控制
        6.3.5 注浆安全控制
        6.3.6 注浆参数设计
        6.3.7 注浆效果评价
    6.4 永莲隧道突水突泥地质灾害
        6.4.1 永莲隧道概况
        6.4.2 突水突泥灾害过程
        6.4.3 突水突泥水文地质特征
    6.5 突水突泥注浆处治原则及技术要求
        6.5.1 灾后抢险注浆处治原则
        6.5.2 复合控制注浆技术要求
    6.6 复合控制注浆加固方案及实施
        6.6.1 止浆墙构筑
        6.6.2 地球物理探测
        6.6.3 注浆方案实施
    6.7 复合控制注浆效果评价
        6.7.1 检查孔分析
        6.7.2 注浆加固体稳定性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获得/申请的专利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获得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工程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断裂带的空间分布
        1.2.2 断裂带结构
        1.2.3 断裂带物质
        1.2.4 断裂带活动性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岩性
    2.3 区域地质构造
    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三章 断裂带空间展布
    3.1 断裂带概况
    3.2 断裂带平面展布特征
        3.2.1 主分段
        3.2.2 次级分段
    3.3 断裂带构造剖面
        3.3.1 洮河—宗丹沟地质剖面
        3.3.2 杨庄—新庄地质剖面
        3.3.3 何家坡—昌谷地质剖面
        3.3.4 丁家门—李家河地质剖面
第四章 断裂带结构
    4.1 主干断裂
        4.1.1 漳县断层(Fzx)
        4.1.2 漳县—车厂断层(F_(zc))
    4.2 断裂影响带特征
        4.2.1 断裂带相关岩浆岩和褶皱
        4.2.2 断裂带相关断层
    4.3 断裂带物质的结构特征
        4.3.1 断层岩特征
        4.3.2 颗粒结构
        4.3.3 显微结构
第五章 断裂带的物质及其特征
    5.1 矿物成分
    5.2 物理性质
    5.3 力学性质
        5.3.1 压缩性
        5.3.2 抗剪性
第六章 断裂带的活动性
    6.1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构造演化
        6.1.1 早古生代构造运动
        6.1.2 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运动
        6.1.3 新生代构造运动
    6.2 现今活动特征
        6.2.1 位移场特征
        6.2.2 应变场分析
    6.3 活动强度
        6.3.1 地质历史期断裂带活动强度特征
        6.3.2 断裂带各段的活动强度特征
    6.4 活动方式与活动多期性
        6.4.1 断裂带粒度结构与断裂带活动
        6.4.2 断裂带微观结构与断裂带活动
        6.4.3 隧洞内揭示的断裂带活动特征
第七章 断裂带对引洮工程的影响
    7.1 工程概况
    7.2 工程地质条件
        7.2.1 地层岩性
        7.2.2 地质构造
        7.2.3 地形地貌
        7.2.4 水文与气象条件
    7.3 引水隧洞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7.3.1 结构面特征
        7.3.2 岩体结构类型
        7.3.3 岩体质量
        7.3.4 围岩松动圈特征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区F10断层工程地质特性及工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
        1.2.2 断层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1.2.3 岩石地基稳定性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大地构造部位与区域地质构造格架
        2.1.2 区域构造变动及其构造应力场演变
        2.1.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特征
        2.1.3.1 新构造运动
        2.1.3.2 地震活动特征
        2.1.4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2.1.4.1 主要断裂活动特征
        2.1.4.2 区域强震对场址稳定性影响
    2.2 航站楼区工程地质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3.1 断层
        2.2.3.2 褶皱
        2.2.4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F10断层的基本特征研究
    3.1 F10断层发育分布特征
    3.2 F10断层的活动性特征研究
        3.2.1 地貌与地质特征
        3.2.2 断层活动年代测定
        3.2.3 F10断层与周边构造的关系
    3.3 F10断层的构造形迹及力学性质鉴定
    3.4 断层错动机制研究
        3.4.1 断层错动机制研究原理与方法
        3.4.2 F10断层错动机制研究
        3.4.3 小结
第4章 航站楼区F10断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1 断层带平面展布特征分析
    4.2 断层岩空间特征研究
        4.2.1 断层带岩体结构面特征
        4.2.2 断层岩分带特征
    4.3 F10断层三维模型的建立
    4.4 F10断层空间特征综合分析
第5章 断层带岩体力学参数分析
    5.1 断层带岩石力学参数分析
        5.1.1 断层带岩组的划分
        5.1.2 岩石力学参数分析
    5.2 结构面力学参数分析
    5.3 断层带岩体强度参数分析
        5.3.1 RMR法参数估算
        5.3.2 基于Hoek-Brown方法的参数估算
        5.3.2.1 基本原理
        5.3.2.2 岩体强度参数估算
        5.3.3 岩体强度参数建议值的确定
    5.4 断层带岩体变形参数分析
        5.4.1 按RMR法估算
        5.4.2 原位试验
        5.4.3 岩体变形参数建议值的确定
第6章 F10断层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6.1 概述
    6.2 F10断层对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6.2.1 F10断层对岩质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6.2.1.1 桩端岩基承载力计算
        6.2.1.2 深层载荷实验确定桩端岩基承载力
        6.2.1.3 F10断层对桩端基岩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6.2.2 F10断层对岩质地基变形的影响
        6.2.3 F10断层带岩质地基抗滑稳定性分析
        6.2.3.1 岩体抗滑稳定性地质分析
        6.2.3.2 平面滑动块体稳定性计算
        6.2.3.3 楔形滑动块体稳定性计算
    6.3 F10断层对地基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6.3.1 FLAC3D基本原理
        6.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6.3.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6.4 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深层载荷试验曲线
附录B 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区F10断层破碎带平面展布图

四、断层岩的工程地质研究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断层岩岩体承载力和变形特性研究[J]. 王明明,刘俊伟,汪大洋,朱勇,聂竹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23)
  • [2]基于元素和矿物异常分析的隧道不良地质识别方法[D]. 施雪松. 山东大学, 2020(02)
  • [3]地下实验室新场场址地质特征研究与三维地质建模[D]. 罗辉.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9(03)
  • [4]中国工程地质界的一代宗师——张咸恭教授[J]. 韩文峰,刘高. 工程地质学报, 2019(02)
  • [5]渤海湾盆地辛48及永66区块气驱油开发过程中断层岩临界渗漏条件定量研究[D]. 胡欣蕾. 东北石油大学, 2019
  • [6]断层力学科学范畴、发展脉络评论及未来发展思考[J]. 关成尧,赵国春,白相东,袁四化,张艳,刘晓燕. 地质力学学报, 2018(04)
  • [7]隧道工程富水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机理及应用研究[D]. 张伟杰. 山东大学, 2014(10)
  • [8]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工程地质研究[D]. 于飞. 兰州大学, 2012(10)
  • [9]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区F10断层工程地质特性及工程影响研究[D]. 姚巍. 成都理工大学, 2008(09)
  • [10]断层岩的工程地质研究[A]. 谌文武,韩文峰,张咸恭. 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标签:;  ;  ;  ;  ;  

断层岩工程地质研究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