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营养研究中的常见问题和建议(英文)

鱼类营养研究中的常见问题和建议(英文)

一、鱼类营养学研究的普遍问题及建议(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强[1](2021)在《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用6种等氮不同脂质水平的配合饲料投喂40d龄吉富罗非鱼幼鱼:对照(基础)饲料(含脂质0.35%),另添加鱼油配制含脂质3.35%、6.35%、9.35%、12.35%和15.35%的饲料。每组3个平行,每个养殖槽(容量为120L)共36尾。于试验开始和投喂90d后随机抽取鱼样品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长指数(DGI)、增重率(WGR)、体长增长率(BLG)和蛋白质效率(PER)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着降低(P<0.05),但对存活率(SR)没有显着影响(P>0.05)。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时,S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8%时,DGI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7%时,W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1.56%时,BLG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5%时,PE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1%时,FCR最低。因此,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形体指标,包括肥满度(CF)、肝体系数(HSI)和脏体系数(VSI)。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4%时,CF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7.56%时,HSI最低;当饲料脂质水平为4.53%时,VSI最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全鱼体成分。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全鱼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但对全鱼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降低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酶(Lipase)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肠中Li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和肠系膜脂肪组织中FAS活性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Lipase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FAS活性大小为:肝>肠系膜脂肪组织>肌肉。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以及炎症抑制能力。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肝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脾指数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补体C3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脾、头肾和肝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NF-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各组织/器官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在试验组中,各组织/器官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s)含量随饲料脂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同一组织/器官PUFAs含量显着高于SFAs含量和MUFAs含量(P<0.05)。相对于鱼体其他组织/器官而言,肝和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更易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敏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血清中瘦素(LEP)浓度显着升高(P<0.05),脂联素(ADPN)浓度显着降低(P<0.05)。各组织/器官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LEP基因以及脂联素受体1/2(AdipoRI/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ADPN基因以及瘦素受体(Lep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PPARα基因主要在肝、脑和心脏中表达,LEP基因主要在脑和肝中表达,LepR基因主要在脑、脾和心脏中表达,ADPN基因主要在肝和脑中表达,AdipoR1基因主要在脑、脾、心脏和肝中表达,AdipoR2基因主要在脑、肝和肌肉中表达。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可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

徐安乐[2](2021)在《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维生素E对大部分水产动物而言,是一种必须营养素,在机体中不能自主合成,必需通过外源补充。研究表明,饲料配方中维生素E缺乏或过量均会对某些鱼造成不利的影响。研究水产动物维生素E的需求量在水产动物健康可持续养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研究对象,从生理生化、组织学观察以及转录组学水平分析了维生素E在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设计了6个不同浓度的维生素E饲料(高效液相色谱法实测VE值:12.10,32.15,45.17,75.72,135.78,263.37 mg/kg)开展84天的养殖试验(后简称养殖试验),得出:135.78 mg/kg左右的维生素E能显着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平均初重:20.48±0.20 g)增重率、存活率、促进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以及改善肌肉品质;可维持肝脏、肌肉以及血清中维生素E含量的动态平衡,供应机体生长需求,同时能降低血脂含量,维持机体健康;可以提高血清、头肾、脾脏和肝脏的免疫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提高肠道和肝脏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对照组和135.78 mg/kg试验组在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上存有显着性差异。与此同时,与其他组织相比,在消化性能上,肝脏和前肠对维生素E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在免疫方面,头肾对维生素E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以增重率为评估指标做拟合曲线分析维生素E的最适添加量为130.13 mg/kg。(2)135.78 mg/kg的维生素E能维持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稳定,促进肠道组织生长和维持其完整性,促进头肾分泌免疫相关的物质来提高机体免疫,通过调节脾脏的淋巴细胞数量,促进鱼类非特异性免疫。(3)开展哈维氏弧菌感染试验(后简称细菌感染试验)。设置对照组和最适维生素E添加量组饲料(VE实际含量分别为10.38和132.15 mg/kg)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平均体重:80.48±3.30 g),周期70天,随后,用半致死剂量哈维氏弧菌(8.86×106CFU/ml)注射感染石斑鱼,观察7天,比较细菌感染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血清、肝脏、头肾和脾脏上的免疫和抗氧化方面的变化,得出维生素E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组织学观察进一步得出维生素E在保护肝脏、头肾和脾脏抗细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养殖试验m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诱导肝脏、前肠和头肾分别产生了366、69和9023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肝脏中主要可富集到与细胞凋亡,肝组织代谢和肝组织免疫相关的通路上,在前肠组织中,则主要富集到了与代谢相关的通路上,在头肾组织中,主要富集到了与免疫相关的通路上。(5)细菌感染试验的mRNA分析结果显示,鱼摄食适量的维生素E能通过提高肝脏中的代谢补偿以抵抗哈维氏弧菌的侵袭,而缺乏维生素E的鱼,在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其炎症和病变会进一步加剧;摄食适量维生素E的鱼在经过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其头肾免疫相关通路被高度激活,在免疫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维生素E摄入量不足,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在受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头肾会出现病理性引诱某些酶类分泌和某些基因上调。(6)养殖试验的mi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能主要通过调节mi R-34-x来影响肝脏组织的代谢和免疫;通过调节mi R-122-x和mi R-735-x来维持肠道健康,为肠道正常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提供良好的内环境;通过调节mi R-1357-x和miRNA-31-x来影响头肾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细菌感染试验的mi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能通过调节mi R-1246-x、mi R-1260-x、mi R-7133-x(和y)、mi R-29-x(和y)以及mi R-122-x等的差异表达来影响头肾免疫能力。(7)养殖试验的miRNA-m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调控mi R-551-x、mi R-3604-x和mi R-193-y的上调以及mi R-883-y、novel-m0222-3p和mi R-34-x的下调来维持肝脏细胞功能,提高肝脏代谢能力和免疫能力;通过调节mi R-31-x、mi R-735-x和mi R-1357-x等(均下调)影响头肾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同时也会调控一些novel miRNA如novel-m0200-5p、novel-m0183-3p和novel-m0184-5p(均下调)等影响免疫过程。细菌感染试验的miRNA-mRNA关联分析得出,维生素E可能主要通过影响mi R-1260-x、mi R-7133-x(和y)和mi R-1246-x等的上调以及mi R-129-x、mi R-122-x和mi R-735-x等的下调来调控头肾抗哈维氏弧菌的感染。综上,维生素E在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方面有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维生素E的促生长和提高免疫的功能实质以及丰富了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物信息学资料。

崔琪[3](2021)在《食物频率问卷信效度评价及东北地区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Meta分析,探究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信度和效度系数的适当范围,探讨FFQ信效度的影响因素,为进行一步完善FFQ信效度的研究设计提供建议。2、评估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所采用FFQ的信度和效度,确保能够获得准确且有效的膳食营养资料。3、基于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利用单一食物组和营养素指标及膳食质量指数,评价东北地区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和膳食质量。4、提取东北地区居民的主要膳食模式,进一步探讨膳食模式与慢性病及其中间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关联,为慢性病膳食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从Pub Med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中提取用于分析FFQ信度和效度的相关系数。利用Meta分析,计算FFQ信度系数和效度系数的合并效应值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基于研究设计、FFQ内在结构特征和研究人群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分析影响FFQ信效度的影响因素。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的FFQ信效度研究共招募了150名参与者。对于FFQ信度研究,要求参与者填写两次问卷的时间相隔为三个月。对于FFQ信度研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对营养素和食物组摄入量进行分析;将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三分位分组后,采用加权Kappa系数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FFQ效度研究,参考方法采用四日膳食记录(Weighed diet record,WDR),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为Spearman相关系数、三分位分组法和BlandAltman法检验。此外,采用“三元结构”法计算效度系数(Validity coefficient,VC)。利用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FFQ收集膳食信息,分析东北区域居民的食物和营养素摄入情况。将其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s,RNI)进行对比,评价其膳食营养状况。利用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iet balance index,DBI)、中国健康膳食指数(China healthy diet index,CHDI)、中国健康饮食指数(Chinese healthy eating index,CHEI)和中国饮食质量指数(Diet quality index,DQI)等膳食质量指数对东北区域居民的膳食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提取东北区域居民的膳食模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主要膳食模式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关系。结果:1、FFQ信度的Meta分析研究共纳入123项研究,包括20542名研究对象。FFQ之间未经调整的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ICC值范围分别为0.499-0.803和0.499-0.723;经能量调整后,ICC值范围分别是0.420-0.803和0.507-0.712。未经调整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分别是0.548-0.851和0.441-0.793;经能量调整后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分别是0.573-0.828和0.510-0.744。2、FFQ效度的Meta分析研究共纳入130项研究,包括21494名研究对象。通过Meta分析后发现,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FFQ的营养素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效应值范围是0.220-0.770,膳食记录法和FFQ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效应值为0.173-0.735。3、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FFQ的信度研究共纳入131名参与者。两次FFQ能量和营养素之间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是0.51-0.74(中位数为0.63),ICC值的范围是0.17-0.67(中位数为0.61);食物摄入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是0.44-0.85(中位数为0.66),ICC值的范围是0.26-0.86(中位数为0.60)。将FFQ1和FFQ2得到的食物组和营养素摄入量进行三分位分组后一致性检验,发现少于10%的参与者被分到不同组。加权Kappa系数范围是0.30-0.60。4、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FFQ效度研究共纳入125名参与者。FFQ和WDR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之间Spearman相关系数范围是0.15-0.55(中位数为0.46),食物组为0.26-0.70(中位数为0.48)。将WDR和FFQ食物组和营养素摄入量三分位分组后,研究对象被分到不同组所占比例小于15%,加权Kappa系数大于0.20。FFQ的效度系数范围是0.14-0.70。除硫胺素外,FFQ的效度系数均大于0.30。5、东北地区居民各种食物组的日均摄入量如下。谷薯类为(682.32±221.10)g,全谷物和杂豆为(30.44±25.59)g,薯类为(50.77±42.70)g,蔬菜类为(208.28±119.16)g,水果类为(213.64±177.6)g,蛋类为(35.13±25.55)g,水产品类为(19.36±21.52)g,畜禽类为(60.12±45.82)g,大豆及坚果类为(75.12±72.94)g,奶及奶制品为(93.12±106.09)g。达到RNI居民所占比例分别为8.18%、19.38%、28.91%、16.39%、24.19%、7.99%、8.48%、33.44%、11.59%和5.29%。6、东北地区居民的维生素日均摄入量如下。总维生素A为(455.04±378.98)μg RE,硫胺素为(0.66±0.38)mg,核黄素为(0.95±0.39)mg,维生素B6为(0.95±0.39)mg,维生素B12为(0.17±0.25)mg,烟酸为(217.29±111.85)mg,维生素C为(113.25±67.99)mg,维生素E为(5.07±2.63)mg。这些维生素摄入量分别为RNI的61.79%、51.73%、74.57%、32.55%、7.19%、119.10%、113.25%、36.21%和54.32%。7、东北地区居民矿物质日均摄入量如下。钙为(492.89±241.24)mg,磷为(991.67±345.31)mg,钾为(1918.96±814.67)mg,钠为(1175.72±610.52)mg,镁为(296.84±114.17)mg,铁为(296.84±114.17)mg,锌为(20.51±7.88)mg,硒为(35.09±16.94)mg,铜为(2.11±1.42)mg,锰为(4.79±1.54)mg,碘为(85.71±87.38)μg。这些矿物质摄入量分别为RNI的53.28%、137.95%、95.95%、82.05%、90.11%、264.79%、108.78%、58.48%、264.01%、106.41%和142.85%。8、利用DBI对东北地区自然人群队列居民进行膳食质量评价,正端分(High bound score,HBS)为(23.38±2.98),负端分(Low bound score,LBS)为(14.40±5.42),膳食质量距(Diet quality distance,DQD)为(37.78±5.91)。东北地区居民中度膳食摄入过量、低度膳食摄入不足、中度膳食失衡的居民比例分别为86.99%、55.81%和29.74%。CHEI评分平均值为(68.31±9.14)。CHDI评分平均值为(70.25±11.93),CHDI分值达到60的居民所占比例为80.54%。CDQI总分范围为(-58.22,34.28),总分小于0的居民所占比例为94.13%。9、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四种膳食模式:健康膳食模式、动物食物膳食模式、酱-腌制品膳食模式、饮料-甜点膳食模式。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健康膳食模式的第4分位数评分与第1分位评分相比,高血压(OR:0.83,95%CI:0.72-0.95)和高血糖患病风险降低(OR:0.39,95%CI:0.32-0.49)。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动物食物膳食模式评分的第4分位评分与第1分位评分相比,肥胖(OR:1.04,95%CI:0.91-1.18)、中心型肥胖(OR:1.24,95%CI:1.13-1.36)、高血压(OR:1.06,95%CI:0.95-1.18)和血脂异常(OR:1.05,95%CI:0.95-1.15)的风险增加;高血糖(OR:0.38,95%CI 0.32-0.46)的风险降低。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后,酱-腌制品膳食模式评分的第4分位评分与第1分位评分相比,肥胖(OR:0.58,95%CI:0.49-0.69)、中心型肥胖(OR:0.58,95%CI:0.51-0.66)、高血糖(OR:0.65,95%CI:0.52-0.80)和血脂异常(OR:0.89,95%CI:0.78-1.02)的风险降低;高血压(OR:1.29,95%CI:1.16-1.44)的风险增加。通过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饮料-甜点饮食模式评分的第4分位评分与第1分位评分相比,肥胖(OR:1.34,95%CI:1.18-1.52)、中心型肥胖(OR:1.59,95%CI:1.45-1.74)、高血压(OR:1.10,95%CI:1.00-1.22)、高血糖(OR1.36,95%CI:1.14-1.62)和血脂异常(OR:1.46,95%CI:1.33-1.60)的风险增加。结论:1、通过对FFQ信度和效度的相关系数进行Meta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营养素的信度系数大于0.5。以24小时回顾法和膳食记录法作为参考方法进行效度评价时,FFQ的相关效度系数范围分别是0.4-0.7和0.3-0.6。该研究给FFQ信效度评价提供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系数范围,为FFQ信效度研究提供依据。2、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FFQ的信度系数高于0.50,FFQ和WDR之间相关系数大多在0.30到0.70之间。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FFQ对东北地区居民膳食摄入状况及与疾病的关系分析时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膳食营养测量工具。3、总体而言,东北地区居民总体膳食质量处于中度失衡状态,食物组和营养素存在摄入不足和摄入过量共存的问题。此外,该地区居民存在精制米面摄入过量,但水果蔬菜、水产类、奶制品及豆制品、钙摄入量不足的问题。4、健康膳食模式与高血压、糖尿病呈负相关;饮料和甜点膳食模式与肥胖、腹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呈正相关。

马永红[4](2020)在《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的基础,膳食摄入决定营养状况,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营养状况直接决定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未来的体质健康水平。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物产、种族等特点决定了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和膳食模式与我国其他地区明显不同,但由于缺乏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调查与评价工具,导致对该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膳食模式、膳食摄入与营养状况以及膳食模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等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影响了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相关干预措施的科学制定。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目的:第一,采用标准化问卷编制流程,开发具有较好信度、效度的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第二,综合采用多种多变量统计方法提取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探索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特点;第三,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膳食模式与主要健康指标的关系,定量研究膳食模式对肥胖、睡眠等健康指标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1.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的建立通过国内外膳食调查相关文献研究,初步确定学龄前儿童食物频率概念的内涵,包括学龄前儿童食物频率的内容及形式、膳食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西北地区饮食文化与习惯,构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框架。2.初始问卷的形成依据问卷的框架结构,通过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以及目标人群定性访谈等方式,建立学龄前儿童食物清单,通过专家咨询、焦点小组讨论、主要照护人和目标人群调查等方式形成初始问卷。3.试用问卷的形成在西安市、兰州市、银川市3个地区,以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18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使用初始问卷收集学龄前儿童膳食摄入种类及摄入量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和相关文献资料,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确定19种营养素为基础营养素。利用累积百分位数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清单进行初步筛选,累积百分位数法以各种营养素提供的基础营养素累计百分贡献率达到摄入量的90%为筛选标准,多元回归分析以决定系数R2达到0.9为基本筛选标准,并在营养学等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食物条目进行修订,形成试用问卷。4.正式问卷的形成在兰州市、西安市、银川市、西宁市和乌鲁木齐市等5个地区,以方便抽样法选取266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使用试用问卷进行调查。运用Cronbach’s a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和离散趋势法等经典统计学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中的研究方法,对学龄前儿童试用问卷中的各个条目进行筛选;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析问卷维度的基础上,由相关专家指导对食物条目进行修订,最后形成《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Preschooler’s Semi-quantitative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PSFFQ)。5.正式问卷的评价在西安市、兰州市、银川市,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326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以PSFFQ和《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开展膳食摄入调查。其中,PSFFQ问卷调查两次,间隔4周。两次PSFFQ膳食调查的中间,进行一次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利用两次PSFFQ调查数据所得能量和营养素计算问卷的重测信度,利用第2次PSFFQ调查数据所得能量和营养素计算问卷分半信度和Cronbach’s a系数,以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所得能量及营养素数据为标准,利用2次PSFFQ膳食调查所得能量和营养素的平均值进行校标效度检验,利用2次PSFFQ膳食调查食物摄入频率资料进行结构效度检验,利用内容效度比进行问卷内容效度检验。6.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提取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利用PSFFQ分别在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银川市、乌鲁木齐市等5个地区收集541份3~6岁儿童膳食每日平均食物摄入量等资料,分别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通过不同膳食模式间营养素摄入量及各类食物摄入量比较判断各种膳食模式的特征。7.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以不同膳食模式为应变量,学龄前儿童人口学特征以及在外就餐次数、户外运动时间、看屏幕时间等因素为自变量,分析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8.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其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以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所提取的不同膳食模式为自变量,以学龄前儿童是否肥胖、睡眠质量是否正常、近一个月内是否患呼吸道疾病、近一个月内是否发生消化不良等作为应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学龄前儿童人口学特征及膳食模式与各健康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问卷初稿包含有11大类166种食物、19种基础营养素。经学龄前儿童试验性测试,幼儿园教师、营养学专家的审查及补充,对食物清单条目进行初步筛选和评价,从而形成包含11个维度153个食物条目的初始问卷。2.根据第一轮218名学龄前儿童的半定量食物频率初始问卷调查结果,经累计百分位数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对问卷条目进行筛选,形成包含87种食物的试用问卷。根据第二轮266名学龄前儿童的试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对问卷的食物条目进行再次筛选,所用方法为离散趋势法、因子分析法和Cronbach’s a系数法。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因子分析提取出9个公因子,最后形成包括9大类66种食物条目的正式问卷。9大类食物分别命名为主食类、肉类及其制品、蛋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水果类、深色蔬菜类、浅色蔬菜类、菌菇类蔬菜和饮料类。9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3.7%。3.正式问卷的测量学属性评价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其中信度评价中Cronbach’s a系为0.819,能量及各营养素的Cronbach’s a系在0.780~0.829之间;分半信度系数为0.869,能量及各营养素分半信度系数在0.723~0.942之间。重测信度系数为0.542,各营养素的重测信度系数介于0.282~0.882之间;利用因子分析进行结构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9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64.42%,验证性因子分析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4。校标效度分析能量及各营养素各维度Pearson相关系数介于0.368~0.814,平均为0.613。效度检验中内容效度比CVR=0.8。4.为了避免食用率较低的食物在膳食模式提取过程中信息丢失,根据食物种类、营养素含量等将9类66种食物归为20大类,以此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潜在剖面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摄入量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根据AIC、BIC、a BIC值最小,且使LMR和BLR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3分类模型为理想模型。根据3个潜在类别的类别概率和20类食物的条件均数分布情况,将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分别命名为:“高质量膳食模式、常规膳食模式和低质量膳食模式”,其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分别为9.22%、57.38%和33.41%。5.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摄入量进行膳食模式提取,营养学专家指导下将其聚类数预设为3,将最大分类数设置为最大值20,进行快速聚类分析。根据不同类型膳食模式所含食物种类对其命名,分别为传统型、健康型和高糖型三类膳食模式。其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为48.80%、33.09%和18.11%。6.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20类食物日均摄入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参照碎石图和特征值的基础上,为了得到更典型的因子成分,以便结果更易解释,根据专家指导最终保留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17%。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各类食物的因子得分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按照因子分析结果将聚类数目确定为4。根据K-means聚类分析结果将其分别命名为主食型、高蛋白型、健康型和高糖型等4种膳食模式,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为41.77%、26.99%、23.66%和7.58%。主食型膳食模式日常以谷物类、馅类等食物摄入较多,是西北地区居民及儿童传统膳食模式,但其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素摄入较少(P<0.05);高蛋白型膳食模式日常奶蛋类及制品及豆制品食物摄入较多,其与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素呈负相关(P<0.05);健康型膳食模式肉畜类、禽肉类、水产品类、动物内脏类以及叶类深浅色蔬菜等食物摄入较多,其与碳水化合物呈负相关(P<0.05);高糖型膳食模式甜食类、饮料类等食物摄入较多,其与蛋白质、膳食纤维、钙等营养素摄入呈负相关(P<0.05)。7.采用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6~7岁儿童更易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OR=3.263,95%CI:1.834~11.741,P<0.05)。母亲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上更易选择高蛋白型膳食模式(OR=2.263,95%CI:1.245~8.456,P<0.05),家庭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是主食型(OR=0.642,95%CI:0.165~0.914,P<0.05)及高糖型膳食模式(OR=0.620,95%CI:0.138~0.798,P<0.05)的保护性因素;家庭结构中以三口之家为参照,与父母祖父母同住更易选择主食型膳食模式(OR=2.783,95%CI:1.392~6.735,P<0.05);近一个月在外就餐次数在8次以上的,更易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OR=2.248,95%CI:1.806~10.570,P<0.05),每天屏幕时间在2小时以上更易选择高糖饮食(OR=3.217,95%CI:1.579~9.732,P<0.05)。8.导致学龄前儿童发生超重及肥胖的膳食模式是主食型膳食模式(OR=1.762,95%CI为:1.212~2.561,P<0.05)和高糖型膳食模式(OR=1.690,95%CI:1.021~2.810,P<0.05),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儿童其睡眠质量较差(OR=2.357,95%CI:1.014~4.078,P<0.05),选择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OR=0.753,95%CI:0.109~0.863,P<0.05)睡眠质量较好,且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学龄前儿童不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OR=0.465,95%CI:0.251~0.893,P<0.05)。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包括主食类、肉类及其制品、蛋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水果类、深色蔬菜类、浅色蔬菜类、菌菇类蔬菜和饮料类等9大类66种的食物,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及营养状况调查。2.将因子分析法中连续型变量因子得分可反复进行统计分析的特点,与聚类分析法可将个体归为不同类型膳食模式的优势相结合,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潜在剖面分析法在膳食模式提取研究中存在数据要求高、群体特征代表有限以及在营养学中模型估计标准不确定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提取的膳食模式有待进一步验证。3.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将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分为“主食型、高蛋白型、健康型和高糖型”等4种膳食模式,发现主食型、高蛋白型膳食模式中膳食纤维、维生素E、维生素C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健康型膳食模式中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少,高糖型膳食模式中脂肪、膳食纤维、钙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因此,儿童膳食指导及日常喂养时,要根据不同类型膳食模式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关营养素的摄入量,以达到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目的。4.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年龄更大的孩子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儿童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高收入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与父母、祖父母同住的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主食型膳食模式。在外就餐次数越多的儿童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看电视、手机等屏幕的时间越长,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5.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健康指标相关性研究发现,偏主食型和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学龄前儿童更容易患超重及肥胖等疾病。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睡眠质量较好,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睡眠质量不好。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相较于其他儿童不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创新点1.首次以我国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标准的问卷开发流程,编制了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膳食状况调查工具—《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2.率先采用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探索出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存在四种主要的膳食模式,分别是健康型膳食模式、主食型膳食模式、高蛋白型膳食模式和高糖型膳食模式。3.发现高糖型和主食型膳食模式是导致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和睡眠质量问题的关键因素,高蛋白型膳食模式可提高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和减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学龄前儿童要减少以饮料类为代表的不健康食物的摄入,加大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推广。

华雪铭,周洪琪,陈再忠,朱琴,张亚[5](2020)在《硕士研究生课程水产动物营养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硕士研究生课程水产动物营养学的教学质量,为起点多元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维度的课程学习支持,更好地发挥课程在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中的铺垫和辅助作用,该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三方面概括了本课程的改革内容与实践效果,并提出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王建学[6](2020)在《红鳍东方鲀幼鱼蛋能比、投喂策略及主要蛋白源消化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为对象,探讨红鳍东方鲀幼鱼饲料最适蛋能比、最适投喂水平与投喂频率及对8种饲料原料表观消化率的研究。在烟台海阳黄海水产有限公司进行养殖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蛋能比的研究为探求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饲料的最适蛋白质能量比,以鱼粉和豆粕作为主要蛋白源,鱼油、豆油作为主要脂肪源,配制粗蛋白含量为36%、42%、48%,粗脂肪含量为8%、12%、16%,蛋能比为17.0624.20mg/k J的9组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4.95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56d。结果显示:由双因素分析方法得出,饲料的蛋白水平、脂肪水平和蛋能比水平均可显着影响红鳍东方鲀的末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且在饲料蛋白为36%,显着低于蛋白为42%和48%组,但饲料蛋白为42%和48%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在脂肪为8%时,显着低于饲料脂肪为12%组,但饲料脂肪为12%组与16%之间无显着差异。此外,饲料的蛋白和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鲀生长和饲料利用的相关指标均无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终末体重、饲料效率、特定长率均是Diet8(48/12)组最高,显着高于Diet1(36/8)组、Diet2(36/12)组、Diet3(36/16)组(P<0.05),与Diet4(42/8),Diet5(42/12),Diet6(42/16),Diet7(48/8)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根据实验结果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及蛋白质节约效应,红鳍东方鲀幼鱼的最适蛋白水平42%,脂肪水平12%,蛋能比为20.75mg/k J。2.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宜的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研究2.1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宜的投喂水平的研究为探讨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本实验设计了5个投喂水平(2%、4%、6%、8%和10%),研究不同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形体指标、体组成、消化酶、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及水质指标的影响。投喂实验中初始鱼重15.57g,养殖周期为28d。结果表明,实验鱼末重、摄食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胰蛋白酶活力、脂肪酶活力和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随饲料投喂水平增加而增加(P<0.05),但4%、6%、8%和10%组间的末重、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脂肪酶活力、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糜蛋白酶活力和血清尿素氮随投喂水平增加逐渐降低(P<0.05),但投喂水平为4%10%时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水平为4%。2.2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宜的投喂频率的研究为探讨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频率,3个投喂频率(2次/d、3次/d和4次/d),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形体指标、体组成、消化酶、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及水质指标的影响。投喂实验中初始鱼重15.57g,养殖周期为28d。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增加,2次/d组红鳍东方鲀幼鱼肝体比、脏体比低于3次/d组(P<0.05),3次/d组胰蛋白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显着高于2次/d组和4次/d组,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2次/d组最高,显着高于3次/d、4次/d组(P<0.05),硝态氮随投喂频率增加而降低,且2次/d组和3次/d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投喂频率其余生长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频率为2次/d。3.红鳍东方鲀幼鱼对8种主要蛋白源的消化率研究本实验旨在研究红鳍东方鲀幼鱼对红鱼粉、白鱼粉、豆粕、菜粕、花生粕、棉粕、玉米酒糟蛋白(DDGS)和肉骨粉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总能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实验饲料由70%的基础饲料和30%的待测饲料原料组成,并添加0.1%的三氧化二钇(Y2O3)作为外源添加剂,选取平均体重为37.90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随机分成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按照不同处理分别投喂相应饲料,采用虹吸法收集粪便。结果表明:白鱼粉、红鱼粉和豆粕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0.54%、69.02%、60.37%,显着高于菜粕、棉粕及DDGS(P<0.05);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范围为50.91%92.78%,肉骨粉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最低(50.91%),显着低于白鱼粉、红鱼粉、豆粕、菜粕、花生粕和DDGS(P<0.05),各待测饲料原料中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趋势与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基本一致;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范围为70.6%94.19%,白鱼粉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最高(94.19%),显着高于棉粕和肉骨粉(P<0.05);能量的表观消化率范围为30.58%90.01%,白鱼粉、红鱼粉、豆粕和花生粕总能的表观消化率最高(76.26%90.01%)(P<0.05);磷表观消化率为9.13%68.14%,白鱼粉和红鱼粉的总磷表观消化率最高(分别为66.98%和68.14%)(P<0.05)。白鱼粉、红鱼粉的各种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均较佳,肉骨粉及棉粕各种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相对较差;豆粕及花生粕的粗蛋白质消化率及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优于其他植物蛋白,菜粕次之。

刘璐[7](2020)在《《迈向蓝色变革:促进私人资本在可持续水产养殖领域的投资》(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本选自大自然保护协会((TNC,The Nature Conservancy)与鼓励资金公司(Encourage Capital)联合发布的一篇投资报告,题为《迈向蓝色变革:促进私人资本在可持续水产养殖领域的投资》(以下简称“投资报告”)。该投资报告指出,水产养殖产业的潜力巨大,投资可持续水产养殖,对社会和环境都将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该文本的翻译,尝试提供可供借鉴的投资建议,以期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扩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提供文献支持。本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本选自该投资报告的前三部分:执行摘要、第一部分引言和第二部分市场概况、生产运营与生产经济学。所选文本属于经济类的信息型文本,语言具有严谨性、专业性等特点。该投资报告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为保证中文读者充分获取原文信息,我使用了翻译目的论来探寻环经济类研究报告的翻译技巧和策略,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提高译文的连贯性和可读性。本实践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翻译项目简介;第二部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阶段;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此为本项目的主体部分,以代表性的实例分析具体的翻译策略;第四部分是总结,对翻译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以及收获的心得进行总结,并指出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本翻译项目有两大特点:一是原投资报告中有大量图表,二是本项目是团队合作项目,在导师指导下经三审三校后完成。因此,本实践报告也着重阐述图表翻译策略,讨论如何借助翻译辅助软件保持原有图表格式,使译文尽力做到简练清晰,一目了然。对于团队翻译,在如何保持术语、翻译风格统一,保持翻译进度一致,保障译文质量等方面也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今后翻译相关领域的译者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通过此次翻译实践项目,我积累了水产领域的翻译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翻译专业素养,深刻体会到翻译工作者了解相关领域知识的重要性。

刘君[8](2020)在《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29年,在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企业,颁布《公司法》、《工厂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传入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乳业的本土化渐趋完成的时代背景之下,沈九成因个人际遇创办生生牧场。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生生牧场便发展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华商牛乳场。自1929年至1949年的20年时间里,在生生牧场的发展变迁中,其经理凡四变。据此,生生牧场20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29年至1933年,由沈九成的长子沈鹏程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创办和初步发展期;二是1933年至1940年,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后,自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快速发展期;三是1940年至1946年,由沈九成的三子沈万灵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调整期;四是1946年至1949年,生生牧场被中国国民党的中央信托局接收,为生生牧场的衰退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生生牧场的发展战略和销售战略均有所不同。1929年至1933年,生生牧场初始创办,奶牛的采购、员工的招聘、土地的租赁,以及生产设备的买入,奠定了生生牧场营业及发展的基础。此一时期,生生牧场通过文化濡化、竞争者定位、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等销售方法,将企业的新鲜牛奶消费群体牢牢固定在社会上层人士之中。1933年,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之后,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销售模式的扩大、以及制定灵活的销售策略,使生生牧场的规模快速增长,其消费者群体由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向社会中层人士下移。但是,随着日寇的入侵、上海的沦陷,生生牧场的销售规模因日伪政府的配给制度而萎缩。1940年8月24日,沈九成被绑架之后,将生生牧场交由三子沈万灵经营。沈万灵在艰难困苦的沦陷时期,调整生生牧场的销售战略,以生生牧场的“A”字消毒牛乳只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这一销售战略的调整,维持了生生牧场在日伪时期的艰难生存。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企业员工联合国民党的战后接收人员,诬告沈九成、沈万灵为汉奸。生生牧场因此被中央信托局接收。在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多方干扰,不断萎缩,使得生生牧场走向衰落。基于对生生牧场1929至1949年间四个时期生产销售活动的研究,从微观的视角展现了近代的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牛奶的消费人群从社会上层人士扩展至社会中上层人士,又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上移至社会上层人士。物的社会生命史,不仅是一个经济关系,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的保障。经营自由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企业生产销售活动能否正常展开的必要条件。生生牧场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增长和经济衰落的见证。

詹秋羽[9](2020)在《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对糖类物质利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类,但是对拟穴青蟹营养学研究还是非常匮乏,这也是限制拟穴青蟹大规模养殖的重要原因之一。糖类物质作为三大营养素之一,是水产饲料中最廉价的能量来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饲料蛋白,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在青蟹的活饵料中含有一定量的糖类物质,表明青蟹对于糖类具有一定的利用能力。为探究拟穴青蟹幼蟹饲料中不同糖源及糖水平对其生长、生理代谢的影响,以期了解拟穴青蟹幼蟹对糖类物质的利用能力。本论文共设计2个试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试验一:饲料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及糖原含量的影响试验共设计了6种糖源,分别是葡萄糖、蔗糖、糊精、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水平为20%。各组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设定饲料蛋白水平为45%,以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设定脂质水平为9.5%,用纤维素作为填充剂调整以满足各组间能量相等。拟穴青蟹幼蟹初始体重为0.71±0.03 g,养殖周期为8周。整个实验周期,记录每天的死亡率和蜕皮情况。结果表明拟穴青蟹幼蟹最终体重、增重率、体组成和糖原含量受到饲料不同糖源显着影响(P<0.05)。拟穴青蟹幼蟹的存活率:玉米淀粉>木薯淀粉>糊精>小麦淀粉>葡萄糖>蔗糖;增重率:木薯淀粉>玉米淀粉>糊精>小麦淀粉>蔗糖>葡萄糖。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幼蟹饲料利用影响显着,葡萄糖组饲料转化率最高,显着高于玉米淀粉组、木薯淀粉组和糊精组(P<0.05)。玉米淀粉组的蛋白质效率最高,显着高于葡萄糖组,与其他组无统计学上的差异。蔗糖组与木薯淀粉组拟穴青蟹幼蟹的蜕壳频率(MF)显着高于于葡萄糖组,与其他组无统计学上的差异。饲料不同处理对青蟹幼蟹体水分含量、体蛋白以及灰分无显着影响,对体脂肪含量影响显着(P<0.05),木薯淀粉组的体脂含量显着高于葡萄糖组。蔗糖组与玉米淀粉组的肝糖原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在本试验中,玉米淀粉是较为适宜拟穴青蟹幼蟹生长的饲料糖源。2.试验二:不同糖水平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体组成以及肝胰腺糖代谢、脂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以糊化玉米淀粉为唯一糖源,设置5种糖水平,分别为8.55%、13.36%、17.76%、25.64%和32.50%。同试验1设置45%蛋白水平,设置9.5%脂肪水平。对初始体重为1.84±0.07 g的拟穴青蟹幼蟹进行为期8周养殖试验。室内养殖条件与试验1相同。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糖水平对拟穴青蟹幼蟹的生长有显着影响,经过折线回归分析得,在24.08%糖水平时,拟穴青蟹幼蟹获得最大增重率。青蟹幼蟹体脂肪含量、血糖含量及肝糖原含量受到饲料糖水平的影响显着,高糖水平导致高的血糖浓度和过多的脂肪沉积。同时,经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测定,拟穴青蟹幼蟹肝胰腺中的葡萄糖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的基因表达也受到饲料中不同糖水平的影响,葡萄糖激酶的mRNA表达在最高糖水平组(32.50%)中表达量最低,而果糖2,6-二磷酸酶基因的表达量在25.64%糖水平组最高。糖代谢的变化也会引起脂肪代谢的变化,脂肪酸合成酶基因在25.64%和32.50%糖水平组中的表达量分别为8.55%糖水平组的5倍和10倍。本试验中,拟穴青蟹幼蟹对高糖水平饲料有一定的耐受力,但饲料中添加过高水平的玉米淀粉会导致体内脂质积累,24.08%饲料糖水平能够获得最大生长。

松芳[10](2020)在《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青稞糌粑为中心的藏族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地化观察与研究,对青稞糌粑文化的特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饮食生活中,藏民族如何运用相关青稞糌粑的内部知识体系,理解并调适人同所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尝试通过地方性知识及“生长于斯”的经验性的“深描”,完成关于青稞糌粑的食物民族志写作。同时,从糌粑文化的个案研究出发,探索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整体研究构架,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并试图与文化生态学、象征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范式进行对话。藏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青稞糌粑的技艺、制度、信仰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形态,藏族饮食文化的综合特点在于:单一的食材、极简的烹制和规模化的生产,朴素与实用的形态背后却隐含有人类精神中更多的文明指数,并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文化意义体系。论文首先梳理了藏人对青稞生成环境的认知和糌粑原料的获取过程;描述糌粑的生产制作与食用方式以及饮食制度;围绕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各种仪式中糌粑作为信仰食物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糌粑作为藏人主食具有的感官、记忆与自我认同功能;以及在现代性实践中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文化中,食物原料的生产环境决定人们的生计方式和饮食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决定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整体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把握,应从“地理和人文的结合部”的角度去理解,方法论方面应注重饮食实践层面的综合考察。第二,作为生物性营养需要的糌粑和作为精神需求的糌粑之间相互转化,贯穿于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藏人对糌粑有着习惯性的忠诚,成为维系统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纽带。第三,藏人与青稞糌粑的互动,和与其所处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象征符号的运作,使食物的意义进入象征系统并成为破译文化的符码,在广泛的时空中扮演着连接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中介角色。不同文化赋予具有永恒功能的食物以不同的意义,生活在藏文化中的人们,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逻辑的象征体系之中,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于象征符号的能动性运作,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调适终以和谐实现。第四,外来的饮食及其文化,扩大了藏族原有的饮食体系,丰富了本土糌粑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未替代糌粑酥油在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糌粑酥油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系统,在整体的藏文化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边界。论文力求把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探讨,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糌粑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藏人饮食保健养生思想、生命平等的生态法则、尚“善”的人文观念和“尊老”的传统。

二、鱼类营养学研究的普遍问题及建议(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类营养学研究的普遍问题及建议(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质对鱼类的营养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1.1.1 脂质的营养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1.1.2 脂质的代谢途径
        1.1.3 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代谢途径
    1.2 鱼类对饲料中脂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1.2.1 鱼类饲料的最佳脂质水平的研究
        1.2.2 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量的研究
    1.3 鱼类脂质代谢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1.3.1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含量的影响
        1.3.2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3.3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质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1.4 鱼类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 鱼类PPARα基因的研究进展
        1.4.2 鱼类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4.3 鱼类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脂质对鱼类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脂质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2.2.3 饲料配方
        2.2.4 饲养和管理
        2.2.5 样品的采集
        2.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结果
        2.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
        2.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3.2.3 饲料配方
        3.2.4 饲养和管理
        3.2.5 样品的采集
        3.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3.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
        3.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3.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全鱼成分的影响
        3.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免疫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4.2.3 饲料配方
        4.2.4 饲养和管理
        4.2.5 样品的采集
        4.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4.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
        4.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脾指数的影响
        4.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4.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
        4.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4.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干扰素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5.2.3 饲料配方
        5.2.4 饲养和管理
        5.2.5 样品的采集
        5.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5.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5.3 结果
        5.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各组织器官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6.2.3 饲料配方
        6.2.4 饲养和管理
        6.2.5 样品的采集
        6.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6.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6.3 结果
        6.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瘦素浓度的影响
        6.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6.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
        6.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6.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6.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6.3.7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1 基因表达的影响
        6.3.8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2 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7.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2)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维生素E的性质与功能简介
        1.1.1 维生素E的本质特征
        1.1.2 维生素E在动物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1.1.3 维生素E在动物体内发挥的作用
        1.1.4 水产领域维生素E研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珍珠龙胆石斑鱼研究文献综述
        1.2.1 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起源、分类以及生物学特征
        1.2.2 珍珠龙胆石斑鱼育种学研究
        1.2.3 珍珠龙胆石斑鱼营养学研究
        1.2.4 珍珠龙胆石斑鱼病害学研究
        1.2.5 珍珠龙胆石斑鱼转录水平研究
        1.2.6 其他研究
        1.2.7 存在的问题
    1.3 转录组学研究
        1.3.1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概述
        1.3.2 转录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1.3.3 转录组测序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1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意义
        1.4.5 创新点
第2章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2.1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抗氧化、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第3章 维生素E最适添加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病力的影响
    3.1 哈维氏弧菌半致死试验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小结
    3.2 维生素E最适添加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病力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哈维氏弧菌和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免疫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3.3.1 材料和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3.4 小结
第4章 mRNA测序分析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4.1 养殖试验样品的mRNA测序及分析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1.5 小结
    4.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RNA测序及分析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2.4 小结
第5章 miRNA测序分析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5.1 养殖试验样品的miRNA测序及分析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试验方法
        5.1.3 结果
        5.1.4 讨论
        5.1.5 小结
    5.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iRNA测序及分析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
        5.2.3 讨论
        5.2.4 小结
第6章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调控的miRNA-mRNA分析
    6.1 养殖试验样品的miRNA-mRNA关联分析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
        6.1.3 讨论
        6.1.4 小结
    6.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iRNA-mRNA关联分析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
        6.2.3 讨论
        6.2.4 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3)食物频率问卷信效度评价及东北地区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中食物频率问卷效度研究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中食物频率问卷信度研究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食物频率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东北地区居民膳食质量评价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部分:东北区域居民膳食模式与健康相关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膳食评价方法的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
文献回顾
    1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健康
        1.1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
        1.2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营养相关性疾病
        1.3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智力和语言的发育
    2 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特点
    3 膳食调查常用方法
        3.1 称重法
        3.2 记账法
        3.3 食物频率法
        3.4 24 小时膳食回顾法
        3.5 膳食史法
        3.6 化学分析法
    4 食物频率测量工具研究进展
        4.1 国外食物频率问卷研究进展
        4.2 国内食物频率问卷研究进展
    5 儿童膳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5.1 儿童膳食模式的内涵
        5.2 儿童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
    6 膳食模式研究方法
        6.1 先验法
        6.2 后验法
        6.3 综合法
第一部分 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的构建
        1.2 食物清单与问卷初稿的形成过程
        1.3 试用问卷的形成
        1.4 统计分析方法
        1.5 正式问卷的形成
        1.6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结构
        2.2 食物清单与问卷初稿的形成
        2.3 试用问卷的形成
        2.4 正式问卷的形成
    3 讨论
        3.1 关于试用问卷
        3.2 正式问卷的确定
第二部分 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特征
        2.2 正式问卷信度评价
        2.3 正式问卷效度评价
    3 讨论
        3.1 关于食物种类
        3.2 问卷信度研究
        3.3 问卷效度研究
第三部分 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提取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
        2.2 正式问卷食物分组及食用率
        2.3 潜在剖面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2.4 利用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2.5 利用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2.6 不同类型膳食模式食物种类检验
        2.7 不同类型膳食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膳食模式提取方法
        3.2 关于膳食模式类型
        3.3 关于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 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2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膳食模式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比较
        2.2 健康状况与膳食模式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家庭人口学特征对儿童健康指标的影响
        3.2 膳食模式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指标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硕士研究生课程水产动物营养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式
三、考核方式
四、总结与努力方向
    1. 提高课程的普适性。
    2. 深化研究型教学的内涵。
    3. 更充分地备课。
    4.

(6)红鳍东方鲀幼鱼蛋能比、投喂策略及主要蛋白源消化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饲料蛋能比的研究进展
        1.1.1 蛋能比的概念
        1.1.2 蛋能比的研究方法
        1.1.3 饲料最适蛋能比的影响因素
    1.2 饲料投喂策略的研究进展
        1.2.1 投喂策略对鱼体生长的影响
        1.2.2 投喂策略对鱼体体组成的影响
        1.2.3 投喂策略对鱼体消化酶的影响
        1.2.4 投喂策略对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1.2.5 投喂策略对水质指标的影响
    1.3 饲料消化率研究进展
        1.3.1 消化率的测定方法
        1.3.2 影响消化率测定值的因素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红鳍东方鲀幼鱼饲料蛋白能量比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饲料
        2.1.2 实验鱼的来源与驯化
        2.1.3 饲养管理
        2.1.4 实验取样
        2.1.5 生化分析
        2.1.6 计算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蛋能比饲料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不同蛋能比饲料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及鱼体化学成分的影响
        2.2.3 不同蛋能比饲料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水平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鱼来源与驯化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取样
        3.1.4 生化分析
        3.1.5 计算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3.2.2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3.2.3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体组成的影响
        3.2.4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2.5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3.2.6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养殖水质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3.3.2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和体组成的影响
        3.3.3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消化酶及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
        3.3.4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养殖水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频率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鱼来源与驯化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取样
        4.1.4 生化分析
        4.1.5 计算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4.2.2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4.2.3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体组成的影响
        4.2.4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2.5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4.2.6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养殖水质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饲料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4.3.2 饲料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4.3.3 饲料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消化酶和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
        4.3.4 饲料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养殖水质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红鳍东方鲀幼鱼对8种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饲料
        5.1.2 实验鱼来源与驯化
        5.1.3 饲养管理与粪便收集
        5.1.4 样品分析与消化率计算
        5.1.5 数据统计
    5.2 结果
        5.2.1 红鳍东方鲀对8种饲料原料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总磷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
        5.2.2 红鳍东方鲀对8种饲料原料中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迈向蓝色变革:促进私人资本在可持续水产养殖领域的投资》(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翻译项目简介
    1.1 背景介绍
    1.2 项目内容
    1.3 项目文本特征
        1.3.1 待译文本交际功能和意图
        1.3.2 待译文本语篇及文体特征
        1.3.3 待译文本翻译要求
        1.3.4 目标读者
    1.4 项目意义
2 翻译实施方案
    2.1 译前准备
        2.1.1 阅读源文本
        2.1.2 背景知识储备
        2.1.3 平行文本和翻译工具
        2.1.4 依据翻译理论
    2.2 译中流程
        2.2.1 翻译任务进度安排
        2.2.2 团队合作和反馈
    2.3 译后
        2.3.1 翻译质量控制
        2.3.2 译后总结
3 翻译案例分析
    3.1 文本翻译策略
        3.1.1 确保准确性和专业性
        3.1.2 确保连贯性
        3.1.3 确保可读性
    3.2 图表翻译策略
        3.2.1 图片翻译
        3.2.2 表格翻译
4 翻译实践总结
    4.1 经验与收获
        4.1.1 理论结合实践,提高中英双语水平
        4.1.2 正确认识翻译过程
        4.1.3 注重团队合作
        4.1.4 有效利用翻译工具
    4.2 问题与不足
        4.2.1 翻译时缺乏整体概念
        4.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验不足
        4.2.3 翻译时“抽离”意识应该提升
参考文献
附录A 术语表
附录B 原文及译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现实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近代奶业史的研究
        1.3.2 近代农业企业史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生生牧场的创办与生产经营的展开(1929-1933年)
    2.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背景
        2.1.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个人际遇
        2.1.2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政策背景
        2.1.3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行业时机
    2.2 生生牧场的创办
        2.2.1 奶牛的采购及其生产管理
        2.2.2 土地的租赁
        2.2.3 员工的招聘
        2.2.4 生产设备的买入
    2.3 沈鹏程时期生生牧场生产经营的展开
        2.3.1 文化濡化:形塑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企业经营方法
        2.3.2 横向拓展:以奶妈为竞争者定位的企业经营策略
        2.3.3 纵向连合: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的企业经营模式
第三章 生生牧场的迅速发展与销售规模的扩大(1933-1940年)
    3.1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的经过
        3.1.1 三友实业社劳资纠纷案与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
        3.1.2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
    3.2 从单一鲜奶到全面化战略:生生牧场产品结构的调整
        3.2.1 牛奶
        3.2.2 冰淇淋
        3.2.3 奶油
        3.2.4 其他乳制品
    3.3 生生牧场的销售模式
        3.3.1 订户模式
        3.3.2 专卖店模式
        3.3.3 杂货店模式
        3.3.4 交易会模式
    3.4 生生牧场的销售策略
        3.4.1 药品、食品、饮品:产品的物质功能定位
        3.4.2 “国货”:产品的政治功能定位
        3.4.3 营养与健康:产品的社会功能定位
        3.4.4 早餐与现代性:产品的生活方式功能定位
    3.5 生生牧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3.5.1 沈九成与穆藕初交往考证
        3.5.2 沈九成的经营经验与企业家才能的展现
第四章 生生牧场销售战略的调整与等级结构的嵌入(1940-1946年)
    4.1 沈九成被绑案与沈万灵接手生生牧场
    4.2 生生牧场生产等级的提升
        4.2.1 上海市乳业等级制度的建立
        4.2.2 生生牧场的质量控制与等级提升
    4.3 生生牧场消费等级的嵌入
        4.3.1 近代上海的社会分层与牛奶的品牌选择
        4.3.2 生生牧场消费人群的社会结构
        4.3.3 日伪时期生生牧场销售对象的上移
第五章 生生牧场的衰退与政治权力的介入(1946-1949年)
    5.1 中国国民党接收生生牧场的经过
    5.2 中央信托局与生生牧场的衰退
        5.2.1 中央信托局接收生生牧场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
        5.2.2 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的衰退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沈九成父子年谱初编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对糖类物质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甲壳动物糖类营养研究进展
    2.1 糖类物质的概述
    2.2 糖类物质的作用
    2.3 糖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调控
    2.4 甲壳动物(虾、蟹)营养学研究
    2.5 甲壳动物(虾、蟹)糖类物质研究
        2.5.1 适宜的糖源研究
        2.5.2 适宜的糖水平研究
    2.6 甲壳动物(虾、蟹)糖代谢
        2.6.1 糖酵解及其关键酶
        2.6.2 糖原合成途径
        2.6.3 糖原的分解
        2.6.4 糖类物质运输
    2.7 拟穴青蟹营养研究进展
        2.7.1 拟穴青蟹生物学特性
        2.7.2 拟穴青蟹营养研究概况
    2.8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章 饲料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及糖原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饲料制作
        3.1.2 养殖试验
        3.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肝胰腺指数的影响
        3.2.2 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幼蟹体成分的影响
        3.2.3 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幼蟹肝、肌糖原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存活率的影响
        3.3.2 对拟穴青蟹幼蟹饲料利用及蛋白质效率的影响
        3.3.3 对拟穴青蟹幼蟹体成分及糖原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糖水平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体组成以及肝胰腺糖代谢、脂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饲料制作
        4.1.2 养殖试验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1.4 数据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不同糖水平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和肝胰腺指数的影响
        4.2.2 不同糖水平对拟穴青蟹幼蟹体成分的影响
        4.2.3 不同糖水平对拟穴青蟹幼蟹糖原及血淋巴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糖水平对拟穴青蟹幼蟹相关代谢酶的基因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4.3.2 对拟穴青蟹幼蟹蛋白质效率的影响
        4.3.3 对拟穴青蟹幼蟹体成分的影响
        4.3.4 对拟穴青蟹幼蟹血糖及糖原含量的影响
        4.3.5 对拟穴青蟹幼蟹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二)藏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三)青稞糌粑文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一)田野调查
        (二)民族志书写
        (三)文献研究
        (四)创新点
        (五)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作为糌粑原料的青稞
    第一节 青稞生成环境
        一 青稞(???)之名
        二 相关青稞生成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三 世人眼中的青稞生成环境
        四 青稞的生成条件基础
    第二节 青稞种子的由来
        一 从词源看青稞的由来
        二 从传说故事看青稞的由来
        三 从民间歌谣看青稞的由来
        四 从考古成果看青稞的由来
        五 从遗传学看青稞的由来
        六 其他关于青稞的起源
    第三节 青作衍生的文化事象
        一 青作农耕
        二 秋收与储藏
        三 青作农耕工具
        四 青作农耕仪式
    第三节 青稞的社会生命
        一 维系藏文化的纽带
        二 可持续粮食系统与生态饮食
        三 西藏文明的基石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作为藏人传统主食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糌粑的制作消费
        一 “硪塔”(?)——炒与磨
        二 糌粑种类
        三 糌粑的食用
        四 糌粑“配菜”:汤与酱
    第二节 糌粑“伴侣”
        一 酥油奶渣酸奶
        二 茶与酒
        三 蕨麻与糖
        四 盐、辣椒及其他副食品
    第三节 共食
        一 时间与空间
        二 “好吃”还是“好想”
    第四节 相关糌粑饮食器具及其特点
        一 器具分类
        二 象征特点
    第五节 糌粑食俗礼仪与禁忌
        一 饮食与礼仪
        二 饮食禁忌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作为藏人信仰食物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宇宙观中的神与食
        一 藏人三界宇宙观
        二 宇宙观中的人神鬼
        三 祭品及其象征
    第二节 献给神的食物
        一 “桑什糌”(?)
        二 “切”(?)
        三 “朵玛”(?)
        四 “协玛”(?)
        五“夏卓”(?)
    第三节 超度镇鬼驱秽的食物
        一 “苏”(?)
        二 “栗”(?)
        三 “朵”(?)
    第四节 取悦“鲁”的食物
        一“鲁卓”(?)
        二 “鲁朵”(?)
        三 “塔鲁”(?)
    第五节 加持食物
        一 尼其(?)
        二 “撮则”(?)
        三 “希喇”(?)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青稞与大米:食物的隐喻
        一 作为藏人的青稞
        二 作为他者的大米
    第二节 野蛮与文明:一个非问题的问题
        一 饮食行为
        二 饮食观念
        三 烹饪方式
    第三节 糌粑共同体:关于族群认同
        一 “共食”:文化上的共同感受
        二 “味道”:共同的饮食记忆
        三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实践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当下饮食结构中的青稞糌粑
        一 主食变辅食
        二 主食变保健养生品
        三 主食变奢侈食品
    第二节 “公家”话语体系中的青稞糌粑
        一 实施工程:补助粮食、易地育人
        二 营养餐计划:不吃糌粑的中小学生
        三 “问鼎和羹”:饮食是最大的民生
        四 兼业模式:农牧生业+打工
    第三节 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青稞糌粑
        一 青稞糌粑从羊皮袋到塑料袋
        二 现代餐饮中的青稞糌粑
        三 吃与不吃:饮食安全与健康
        四 青稞糌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一 “两青”相遇:生物自然选择与人类文化共同的创造
    二 “章葛”糌粑:藏族饮食文化的调适机制
    三 “郭纳糌萨”:糌粑个案对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鱼类营养学研究的普遍问题及建议(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永强. 广西大学, 2021(01)
  • [2]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徐安乐. 集美大学, 2021(01)
  • [3]食物频率问卷信效度评价及东北地区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评估[D]. 崔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D]. 马永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硕士研究生课程水产动物营养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华雪铭,周洪琪,陈再忠,朱琴,张亚. 教育教学论坛, 2020(32)
  • [6]红鳍东方鲀幼鱼蛋能比、投喂策略及主要蛋白源消化率研究[D]. 王建学.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7]《迈向蓝色变革:促进私人资本在可持续水产养殖领域的投资》(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刘璐.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8]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D]. 刘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9]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对糖类物质利用的研究[D]. 詹秋羽.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10]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D]. 松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鱼类营养研究中的常见问题和建议(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